-
1 # 人文世界
-
2 # 武哥說文
在中國歷史上,兄弟友誼像蘇軾和蘇澈兩兄弟這樣單純和持久的,真是少見。
同樣的歷史名人,像曹丕與曹植兄弟,在兄弟友誼這個方面趕“二蘇”差得十萬八千里。
蘇軾寫給蘇澈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公元1076年,蘇軾當時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謫在密州當市長。
這年中秋,月圓得出奇,還淡雅得如水。或許月亮也知道,今天晚上,一定不尋常。
酒過三巡,想起六年沒有見面的老弟,也不知道在濟南過得好不好,聽說濟南的冬天沒有風,也不知道子由習慣不習慣。
情到深處,按捺不住,便揮毫潑墨寫下了這篇千古絕唱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首詞的上片,蘇軾含蓄的抒發了自己的遭遇,也寫出了哥哥的日子也過得寥落失意,但是,還是寫了自己沒有灰心喪氣,要當個人人愛戴的好市長,爭取年終參加皇帝組織的最佳市長評選活動。插入一點後話,據說,後來皇帝讀到這首詞了,也拍手叫絕,特別是讀到“高處不勝寒”,一下子就受到了感染。感嘆到,還是蘇軾懂我的處境啊,皇帝也當起孤獨啊!不久,就把蘇軾的官提了下。
下片,就是寫對兄弟的懷念之情了,也沒有多大傷悲,還在勇敢的開導自己,讓弟弟放心,用美好的祝願結尾,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
這就是蘇軾的偉大和可愛之處,任何時候,都是積極樂觀豁達的,什麼事情都想得通。
然後,就把信寄去山東濟南了。
蘇澈寫給蘇軾的《水調歌頭·離別一何久》公元1077年,蘇軾離開京城到徐州當市長,徐州是歷史上的華夏九州之一,又叫彭城,比密州好多了。
在這裡,兄弟二人相聚了三五個月,這年中秋,蘇澈想起去年哥哥送來的詞,總覺得還有一個作業沒有完成,當然,更重要的是,中秋過後,蘇澈也要離開徐州到南都任職。
依依不捨之情,在中秋前後傾瀉而出,就寫了這首《水調歌頭·離別一何久》回贈哥哥: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說是我和老哥不得相聚有多久了啊?掐指一算,啊,都七年了。去年還天各一方,你寫給我的詞把我感動慘了,哪裡想到,今年還相聚在一起泛舟、聽曲、賞月,還要感謝哥哥深情款待啊……
總結:蘇軾和蘇澈兩人有達和的詞很多,畢竟在當時,沒有其他娛樂方式,最大的文化娛樂就寫詞、和詞。就不再列舉了。
但願 的回答對您有一絲作用。
-
3 # 修覺山船長
《“紀勝亭熱”綿延千載》
繼詩聖杜甫之後接著走來的,是北宋一代文豪蘇東坡和他的老弟蘇轍,時間是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宋朝眉山人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兄弟合稱“三蘇”, 在“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八佔其三,可見“三蘇”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之不凡了。這年,大蘇19歲,小蘇16歲,兄弟二人寓居修覺山,讀書吟詩,尋幽訪勝。大蘇在新津雖未留下詩作,卻有6首詩是和我縣的宋代名人、徽宗時任宰相的張商英唱和的。在原修覺寺和寶華寺,分別有東坡讀書亭和東坡洗墨池紀念蘇軾的遊蹤。
但小蘇留下的《紀勝亭》詩卻影響深遠,其詩曰:夜郎秋漲水連空/上有虛亭縹緲中/山滿長天宜落日/江吹曠野作驚風/爨煙慘淡浮潛浦/魚艇縱橫逐釣筒/未省岳陽何似此/應須仔細問南公。此詩雖詠紀勝亭,落筆卻是亭下水泊。“夜郎秋漲水連空”,一開篇就先聲奪人,氣勢非凡。但,此“夜郎”,並非“夜郎自大”的彼夜郎國,新津城大水南門至鄧公場的南河風光,古人謂之夜郎溪。今人朱鴻偉有對夜郎溪的箋釋:
彼時,江邊蘆花吐白,臨江茅屋三三兩兩,古城雄踞水邊,與對岸修覺山相望。岸柳成行,柳絲飄飄,遠望如一片青色的雲。河面寬闊平靜,輕風吹拂,波光粼粼,河水蕩起陣陣微瀾。修覺山倒影水中,青山綠樹在水中幻化成朦朧的綠色,彷彿染碧了半面江。舊時邑人多以泛舟夜郎溪為休閒樂事。
但蘇轍眼中的夜郎溪卻顯然是漲了點兒秋洪的,水勢浩淼與天相接,千仞削壁之上虛亭縹緲。登臨斯亭,即凌絕壁,放眼眺望,江天空闊,懸崖下的江水,四季風光迥異,或長天落日,或江吹驚風,或炊煙慘淡,或魚艇縱橫,其景緻令人聯想到洞庭湖邊聳立的岳陽樓,此詩意境宏闊,盡寫江水風貌。“未省岳陽何似此,應須仔細問南公”,末二句竟然把紀勝亭與名揚天下的岳陽樓相提並論,讓後世的新津人好生自豪。
自從蘇轍在紀勝亭留詩之後,紀勝亭的名氣就大了起來,引來後世依原韻而和詩者無數,入選道光版《新津縣誌·藝文》卷的,即有10首之多,形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紀勝亭”文化現象。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因著有《灤城集》,亦被稱為蘇灤城。蘇轍雖比不上其兄蘇軾的才華橫溢,在北宋也自成一家。這首《紀勝亭》詩採用的是“空同韻”,和詩者都依其原韻而努力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併力求發掘出新的意像。詩的標題都相差無幾,大抵是《紀勝亭次蘇x x 原韻》,只是有的稱蘇子,有的稱蘇潁濱,有的稱蘇灤城而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陸游的《紀勝亭》詩,詩云:蜀漢羈遊歲月侵/京華乖隔少來音/登臨忽據三江會/飛動從來萬里心/地勝頓驚詩律壯/氣增不怕酒杯深/一琴一劍白雲外/揮手下山何處尋。陸游20歲就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卻屢受無情打擊和排擠,於是借詠紀勝亭一吐自己不能收復大宋失地的悵恨。“登臨忽據三江會,飛動從來萬里心”的佳句,將一個人佇立大佛崖頭時,所產生的江天空闊、氣象萬千的豪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文:周明生)
-
4 # 含嶺02BH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感情和才氣,放眼整個古代都是少見的。
而他們之間的感情,並不只限於肉麻兮兮的思念詩,而是細到風雪名物的分享,大到山水時局的感懷,都在互相贈答應和的詩信裡。二人才氣感情之高昂,積累了贈答詩上百,難以逐篇羅列,就按題材摘出部分贈答詩共賞吧。
思舊蘇轍《懷澠寄子瞻兄》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風雪蘇軾《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愁腸別後能消酒,白髮秋來已上簪。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蘇轍《次韻子瞻秋雪見寄二首》秋氣蕭騷仍見雪,客愁繚繞動縈心。幽吟北戶窗聲細,歸夢函關馬跡深。疏樹飛花輕蔌蔌,衰荷留柄亂簪簪。遙聞詩酒皆推勝,社客何人近納琛。平時出處常聯袂,文翰叨陪舊服膺。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少良朋。何時杯酒看浮白,清夜餚蔬粗滿登。離思隔年詩不盡,秦梁雖遠速須應。名物蘇轍《種菜》久種春蔬旱不生,園中汲水亂瓶罌。菘葵經火未出土,僮僕何朝飽食羹。強有人功趨節令,悵無甘雨困耘耕。家居閒暇厭長日,欲看年華上菜莖。蘇軾《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生》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齏倒舊罌。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園無雨潤何須嘆,身與時違合退耕。欲看年華自有處,鬢間秋色兩三莖。山水蘇轍《聞子瞻重遊南山》南山重到已春回,山木緣崖綠似苔。谷鳥鳴呼嘲獨往,野人笑語記曾來。定邀道士彈鳴鹿,誰與溪堂共酒杯。應有新詩還寄我,與君和取當遊陪。蘇軾《重遊終南,子由以詩見寄,次韻》去年新柳報春回,今日殘花覆綠苔。溪上有堂還獨宿,誰人無事肯重來。古琴彈罷風吹座,山閣醒時月照杯。懶不作詩君錯料,舊逋應許過時陪。時局蘇軾《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病中聞汝免來商,旅雁何時更著行。遠別不知官爵好,思歸苦覺歲年長。著書多暇真良計,從宦無功漫去鄉。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近從章子聞渠說,苦道商人望汝來。說客有靈慚直道,逋翁久沒厭凡才。夷音僅可通名姓,癭俗無由辨頸腮。《答策》不堪宜落此,上書求免亦何哉。辭官不出意誰知,敢向清時怨位卑。萬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憂家有師。此外知心更誰是,夢魂相覓苦參差。蘇轍《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怪我辭官免入商,才疏深畏忝周行。學從社稷非源本,近讀詩書識短長。東舍久居如舊宅,春蔬新種似吾鄉。閉門已學龜頭縮,避謗仍兼雉尾藏。南商西洛曾虛署,長吏居民怪不來。妄語自知當見棄,遠人未信本非才。厭從貧李嘲東閣,懶學諛張緩兩腮。知有四翁遺蹟在,山中豈信少人哉。壎動篪鳴只自知,憂輕責少幸官卑。聲名謾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頷底髭。西鄙猖狂猶將將,中朝閒暇自師師。近成新論無人語,仰羨飛鴻兩翅差。蘇軾和蘇轍的名字由來,在其父蘇洵的《名二子說》裡有清晰記載: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的命運從出生起便綁在一起,他們一生經歷的興衰榮辱都共享共擔,他們是才氣縱橫的文豪,也是落地相連的骨肉兄弟,他們生前身後都留下了無數的傳說和佳話,讓後人驚歎敬仰。
-
5 # 摘星河入夢
1.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評價兄弟:“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而蘇轍則對兄長始終充滿敬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2.烏詩臺案,蘇軾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在極度悲傷之心,給兄弟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之一為:
《獄中寄弟子由》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蘇轍看到兄長的詩詞後,大為悲慟,嚎啕大哭,為了營救兄長,蘇轍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為兄軾下獄上書》:“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字字含淚,句句含情,寧可不做官,也要救兄長一命。
3.蘇軾北歸途中病逝,他臨終前的最大的遺憾:“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蘇轍給兄長撰寫的《東坡先生墓誌銘》:“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轍執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蘇轍悲慟之極,在銘文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皆遷於南,而不同歸。天實為之,莫知我哀。”
綜上所訴,蘇軾寫了很多思念弟弟的詞,蘇轍是有回覆的。
-
6 # sddz以書潤心
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完成了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後,又寫了一首《陽關曲》: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而弟弟蘇轍也留下了一曲《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雪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他們兄弟二人離別七年,七度°的千里嬋娟中獲得了一次團聚。但重逢卻往往與再次離別緊緊相挨,蘇轍心想,中秋一過,自己又要告別兄長了,前方宦途難測,自己的兄弟千萬不要像懷才不遇的王粲那樣後半生流落天涯啊,表示出了對仕途發展的不確定性。
幸福的時刻,他們兄弟二人想到的卻是:今夜的美好不是永遠都美好。今夜的月亮明年就要飛越千里了。悲傷產生了共振,那將不只是兩倍的悲傷。
-
7 # 十三月天晴
蘇軾比蘇轍大3歲,兄弟倆從小並肩攜手,長大後更是患難與共。蘇轍說哥哥“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認為弟弟“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出仕後聚少離多,所以兄弟倆常常是鴻雁傳書,幾十年間,從未間斷。
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蘇軾與弟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止於奉閒僧舍。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懷澠池寄子瞻兄》,回憶往事,抒發了對兄長的思念之情。詩云:“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軾因此和詩一首,這首詩名為《和子由澠池懷舊》,全詩如下: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此詩表達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和往事舊跡的深情眷念。
元豐三年(1080)初,蘇軾被貶作黃州團練副使。同年五月,蘇轍送兄長的家眷來黃州,期間由蘇軾陪同到赤壁遊玩。兄弟倆難得一聚,在赤壁磯頭,對酒小酌,看江天遼闊,不亦樂乎!
勝景遊目騁懷,蘇轍忍不住詩興大發,當場賦了一首七律: 赤壁懷古
新破荊州得水軍, 鼓行夏口氣如雲。
千艘已共長江險, 百姓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強要一斗, 君臣已定勢三分。
古來伐國須關釁, 意突成功所未聞。
蘇軾便和了一首詞,成為了宋朝豪放派代表作: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8 # 小北飄南
弟控蘇軾,蘇轍也是操碎了心
古來兄弟相親相愛相知相念之樂,未見有過“二蘇”者。
蘇軾下獄期間,長子蘇邁每日為其送飯。父子二人約定,平時只送肉和菜,如判死罪則送魚為信。 結果有天蘇邁趕著出城借錢,便委託朋友代送。
朋友不知情,特意買了一尾魚給蘇軾補一補。 蘇軾看到這條魚,內心百感交集,想到弟弟常勸自己謹言慎行,自己卻不以為然,如今這般悽慘,才意識到天下無一人如弟弟這般知冷知熱,便給弟弟蘇轍寫下絕命詩
《獄中寄子由二首》是宋代蘇軾在獄中寫給弟弟蘇轍囑託後事的兩首詩。
序:
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其二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
9 # 麗水凝珠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就這一句話完全可以看出蘇家父子三人的名氣才情。據說蘇家弟兄感情極好,蘇軾有首名作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詞,讀起來人情味十足,據說就是寫給弟弟蘇澈的,表達了哥哥思念弟弟的思念之情。
那麼,蘇轍有沒有回答哥哥的詩詞呢?
答案是:肯定有的。
因為蘇轍也是大才子。他不可能像我們一樣只感激的熱淚盈眶,也要用才情表示一下啊!於是便做了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州。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熙寧十年(177年) 。同年四月,兄弟二人終於度過了百餘日的美好時光。中秋過後,蘇轍寫下這首詞,辭別哥哥蘇軾,轉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陽)上任。
這首詞的珍貴之處就是寫出了兄弟間意味深長的手足之情。人的一生除了父母之情,就是兄弟之親。
現如今有許多兄弟姐妹反目成仇,原因大多是老人的財產分不公平,大打出手,一奶同胞難道比身外之物還重要嗎?
人間最難得的就是真情,兄弟反目,父母痛心。試問你,何為孝,何為忠?
“打架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不要因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關鍵時候還是弟兄有情。
在很早的時候,有弟兄兩弄矛盾碰見兩人也不講話,後來弟弟娶媳婦拉車的牲口受驚,飛奔無人敢攔,哥哥不顧生死挺身而出,這就是弟兄之間深深的情意。
所以,看了這篇回答之後,一定要學會珍惜親情。世間的真情不多,學學古人對手足之情的“鼓吹助清賞”。
-
10 # 來了智寶
說到兄弟情分。從古至今首當其衝要算是蘇氏兄弟了。
首先咱們看看兩人的名字,蘇軾,軾古代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引申馬車。蘇轍,轍,馬車經過留下的痕跡。也就是前面有車後面有轍,你看這畫面多好,哥哥在前面走,弟弟在後面跟。
今天咱們就好好的聊聊,蘇軾和蘇轍之間這種亦師亦友的血親關係。
(一)兩人的優秀
在“唐宋八大家”裡,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號稱“三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門三傑士”的文學名家。其中蘇軾的成就最高,為北宋文壇領袖,代表了宋代最傑出的文學水平,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是古代文士最優秀的代表之一。而蘇軾文才出重這件事上典故簡直是太多了,其中歐陽修就這麼稱讚“吾讀其文章,喜及而汗下”,並當即決定,吾當退隱,使其出人頭地。歐陽修還和其子孫說,“三十年後無人在談及老夫。”那意思三十年後人們眼裡就只有蘇東坡了。
蘇軾的盛名之下,弟弟蘇轍的知名度顯得似乎有點低。其實,能夠並列“唐宋八大家”,蘇轍並非浪得虛名,除了詩詞歌賦,蘇轍的最大成就是散文和雜文,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澹泊飄逸,淳樸無華,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蘇軾在《答張文潛書》中評價兄弟:“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願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
仁宗皇帝在蘇軾,蘇轍參加完殿試之後寫下“吾今日又為,後世子孫得太平宰相二人。”可見蘇轍的才華也不是蓋的。當時蘇軾殿試成績是第二名,蘇轍是第十三名。
兄弟性格迥異卻政見一致蘇軾曾經和弟弟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園乞兒,眼前天下無一不好人。”蘇軾為人外向,天性豪放灑脫,不拘禮猶如其詩詞,縱橫恣肆,揮灑自如;而且由於他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因此有大把的機會接觸平民,所以,蘇軾也就成為了百姓詩人,並且成為了民間的美食達人,以東坡肉著稱於民間。蘇轍則為人內斂,謙虛謹慎,忠厚朴實,善於守拙。因而二人的性格決定了蘇軾鋒芒外露,樹敵不少,屢屢遭貶;而蘇轍則沉穩持重,仕途穩健,一直做到宰相參政。不過蘇轍受父兄影響,在大是大非政治上同父兄保持一致。
下面咱們應該具體的說說兩人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倆之間互相交流,溝通而流傳下來的詩句了。其中有200多首廣為流傳,而大家最耳熟能詳要算著首《水調歌頭》不熟悉的都以為這是一首情詩,其實是蘇軾寫給弟弟的。題序中明確註明是想念弟弟“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5歲(1061)的蘇東坡去陝西鳳翔做官,蘇轍去送哥哥,送到鄭州,這是兄弟兩第一次分別,蘇轍有感寫下寫了一首詩,贈與兄長,其中有一句:“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蘇軾後來回了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後蘇轍上馬往回走而蘇軾還是不忍離開弟弟,看著弟弟騎馬漸行漸遠的背影,寫下“登高回首坡壟閣,惟見烏帽出覆沒”,大家想想那個畫面感,站著不忍走,看著弟弟的帽子在山間,高高低低,起起落落。
年長後的兩弟兄卻是聚少離多,遙想當年蘇軾曾和兄弟約定年老時辭官,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共度餘生,彈琴論詩,聽風觀雨。那就是真的“對床夜雨聽蕭瑟”了,蘇軾特別嚮往並做詩云:
滿江紅.懷子由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宦遊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歲。
一樽酒,黃河側,無限事,從頭說,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衣上舊痕餘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可惜而後由於蘇軾牽扯進烏臺詩案,當時蘇軾由徐州調任湖州,他的好友駙馬王詵聽到這個訊息,趕緊派人去給南京蘇轍送信,蘇轍則立刻派人去告訴蘇軾。
在被逮後,未卜生死,蘇軾便和每天送飯的長子約定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決的壞訊息,就改送魚,以便心裡早做準備。結果有一天蘇軾兒子由於有事不能給父親送飯,便將為送飯一事交給親戚,偏巧遠親送飯時,給蘇軾送去了一條魚。蘇軾一見大驚,以為自己凶多吉少,便在極度悲傷之心,給兄弟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之一為:
《獄中寄弟子由》一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二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與君今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
“世世為兄弟,來生未了情!”
,發自肺腑,感人至深,蘇轍看到兄長的詩詞後,大為悲慟,為了營救兄長,蘇轍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為兄軾下獄上書》: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字字含淚,句句含情,寧可不做官,也要救兄長一命。
說到兄弟情深我特別感觸就是,未結婚前那叫“手足”,結婚後如“衣服”,不管是兄弟,還是姐妹,從小一家,同吃同住,覺無二心,可是當分別有了各自的家庭,就不那麼親密無間了,更有甚者在古代,哥哥嫂嫂把姐妹賣進“怡紅院的可不在少數。”
蘇軾和蘇轍的骨肉情深卻是一輩子。公元(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北歸途中病逝於常州船上,沒能和兄弟蘇轍見上最後一面,是他臨終前的最大的遺憾:“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 蘇軾在彌留之際給他的兒子們說了兩件事,第一“吾生平未嘗為惡,自信不會下地獄” 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寬慰兒子我不會下地獄受罪,你們不必太心疼,太難過了。第二死後要和妻子共同藏於子游加家附近的嵩山之下。讓子游為我寫墓誌銘。
蘇轍執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是啊,作為手足,誰願意兄長先自己而去呢?噩耗傳來後,蘇轍悲慟之極,在銘文中寫道:“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皆遷於南,而不同歸。天實為之,莫知我哀。”蘇軾蘇轍乃四川眉山人,古時候都魂歸故鄉,而蘇軾卻選擇死後要藏於弟弟家附近的山上,可見蘇軾於蘇轍的兄弟情,才真真是骨肉情深。
次年,蘇轍按照兄長遺言將其葬於嵩山之下,並賣掉自己部分田產,將三個侄子接到身邊共同生活。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病逝,葬於郟縣小峨眉山蘇軾墓旁,追隨哥哥而去。
不知這兩兄弟來生會不會見面,會不會真的能夠“對床夜雨庭蕭瑟”,說到來生想起《蘇東坡傳》裡蘇軾臨終前方丈勸他想想來生,蘇軾說,現在,在想來生就太晚了,另一朋友說“還是應該如是想”蘇軾留給世人最後一句話,“勉強想就錯了”。
-
11 # 小柒go
前一陣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軾傳》,它描寫了蘇軾官運多舛,但樂觀豁達、激情軒昂的一生。
蘇軾和弟弟蘇轍的兄弟情深在書中也佔了很大筆墨。
就政治立場和人生理念來講,二人是有高度一致性的,朝廷為官,敢對王安石變法裡不符合實際、民意的政策say no,下放至地方官,能急黎庶之所急,你看他當年疏浚西湖,修建大堤,百姓為紀念他所以取名“蘇堤”。但兩人的性格卻有很大不同。用林語堂先生的原話:“子由沉穩、實際、拘謹、寡言,而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辯、天真、不計後果。”
他在一首詩中開篇直言:“嗟予寡兄弟 天地一子由。”可見兄弟二人感情非比一般。
回到問題中來,兩人為官後一直聚少離多,可以說蘇軾一直都掛念子由,所以經常給弟弟寫信(當然他的寫信在我們看來就是作詞)。
耳熟能詳的有:
問: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答: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兩首詩同是在中秋所作,蘇軾詩開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中秋 ,即1076年所作。當時兄弟倆已經6年沒見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思於蘇轍(子由)。
第二年1077年,蘇軾到徐州任職,蘇轍與他在徐州同住了一陣。這年中秋,倆人又一起泛舟賞月,中秋節時,二人一起泛舟賞月,終於得過一個團圓的佳節。但第二天,兩兄弟又要分別,所以在文中有絲絲離別的悲傷。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此外,兩人後來被貶海南(不同區)的時候,既要面對海南島的酷暑難耐,又要忍受缺少糧食的現實。本來自己就夠難的了,他還心裡還掛念著子由。
蘇軾給蘇轍:“從來此腹負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人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海康別駕復何為,帽寬頻落驚僮僕。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定可騎黃鵠。”
蘇轍回信:“海夷旋覺似齊魯,山蕨仍堪嘗菽粟。孤船會復見洲渚,小車未用安羊鹿。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長鬚同一僕。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問歸期兩黃鵠。”
-
12 # 王莉de語文時光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可以肯定的回答,蘇軾寫的思念弟弟的詩詞,弟弟蘇轍有答和的詩詞。
拋開選入中學課本的蘇軾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來說一說不為大眾所知的詩詞吧。
蘇軾在鳳翔任職期間,因與當紅的王安石等政見不合,受壓抑和排擠,情志不舒。常常去遊山玩水,藉以排遣。兄弟倆常常唱和詩詞,相互勉勵寄情。
期間,蘇軾寫過《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其中第十首,就是記述蘇軾思念弟弟子由心切,乃至於夢中相見。
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十一首 其十
宋 蘇軾
我歸自南山,山翠猶在目。
心隨白雲去,夢繞山之麓。
汝従何方來,笑齒粲如玉。
探懷出新詩,秀語奪山綠。
覺來已茫昧,但記說秋菊。
八月十一日,夜宿府學,方和此詩,夢與弟遊南山,出詩數十首,夢中甚愛之。
及覺,但記一句雲:蟋蟀悲秋菊。)
有如採樵子,入洞聽琴築。
歸來寫遺聲,猶勝人間曲。
這首詩是說,我啊,從南山遊玩歸來,那青山白雲留存在心。夜晚夢見你,露著口中那潔白如玉的牙齒,笑得好燦爛,咱倆說著所作的新詩。你那詩,比那山的綠還秀麗奪目。從夢中醒來,仔細回想夢裡詩中的內容,竟然什麼也不記得了,僅僅記得在說是那蟋蟀發出悲聲憐惜秋天的菊。印象中,你那詩寫得超級棒,而我就彷彿是聽到了勝過人間一切曲詞的仙曲。
蘇軾的弟弟,看了哥哥蘇軾的詩後,隨即也寫了答和詩兩首。
和子瞻記夢二首
宋 蘇轍
兄従南山來,夢我南山下。
探懷出詩卷,卷卷盈君把。
詩詞古人似,弟則吾弟也。
相與千里隔,安得千里馬。
攜手上南山,不知今乃夜。
晨雞隔牆唱,欹枕窗月亞。
百語記一詞,秋菊悲蛩吒。
此語鮑謝流,平日我不暇。
我本無此詩,嗟此誰所借。
蟋蟀感秋氣,夜吟抱菊根。
霜降菊叢折,守根安可存。
耿耿荒苗下,唧唧空自論。
不敢學蝴蝶,菊盡兩翅翻。
蟲凍不絕口,菊死不絕芬。
志士豈棄友,列女無兩婚。
這首詩是說,哥哥從南山歸來,夢見我與你在南山下,咱倆談論詩作不亦樂乎啊。咱們相隔千里,哪裡有千里馬供我騎行咱們得以相見,豈料今夜在夢中相見了。你說你唯記得蟋蟀悲秋菊,你這妙句可與鮑照,謝靈運並提了。蟋蟀感覺秋寒,抱著秋菊根莖悽清吟唱。霜打菊枯,蟋蟀也沒有停止發聲,菊花到死芳香並未消失。
蘇轍在詩中最後三行,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示不學那蝴蝶,菊開時,翩躚圍繞,菊敗時,展翅離開。他說,哥哥你啊,咱們就好比這蟋蟀與秋菊,不忘初衷,彼此關懷,就好比是不棄友的志士,不二婚的烈女,不離不棄,彼此鼓勵,共度人生難關。
蘇軾的弟弟蘇轍不僅有答和詩,而且這答和詩,充分見證了他們兄弟之間的情意深厚。
-
13 # 琳同學的寫作專欄
不得不說,題主提問題的水平都趕上碩士生導師了。我上網去搜了一下,發現很多碩士的畢業論文就是二蘇唱和詩研究。如圖所示:
有學者專門詳細的統計了二蘇唱和詩的數量和題目,最先做出統計的是臺灣學者廖志超先生。後來研究生們在廖先生的基礎上,做出了更詳細的統計和考據。這些詩歌數量大、時間跨度長,實在是無法全部截圖。
大體說來,二蘇唱和詩的大體情況如下:第一,針對同一主題一起寫的詩歌,類似於命題作文。如嘉佑四年(1059)他們兄弟倆一起出去遊玩,路上兩個人共同寫了很多詩,如《初發嘉州》、《夜泊牛口》、《江上看山》、《入峽》等。
第二,次韻和韻詩。這部分詩比上部分詩歌難度大一些。因為兩個人寫的詩歌,韻腳必須是一樣的。如蘇轍寫了首詩給哥哥《中秋見月寄子瞻》,用了豪、濤、水、起……等韻腳,蘇軾的和詩《中秋見月和子由》,也要用一樣的韻腳。這部分詩歌在二人的唱和詩中所佔的比重最大。這部分詩也有兩人互相比拼才力的嫌疑。
第三,贈答詩,這部分也包括有贈無答的。比如說蘇軾贈給蘇轍一首詩,但蘇轍沒有迴應。同樣,蘇轍也有類似的詩。
在詩歌內容上,兩人唱和詩的範圍極廣,民風民俗、沿途風景、人生感嘆、詠物抒懷、借古詠今都有涉及。
在這麼多唱和詩中,有幾首比較知名。
蘇轍寫給蘇軾的《懷澠池寄子瞻兄》。詩云: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蘇軾迴應蘇轍《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云: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這組詩的創作背景:公元1056年(嘉祐元年)蘇軾與弟蘇轍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止於奉閒僧舍。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赴鳳翔籤判任,再過澠池,蘇轍作《懷澠池寄子瞻兄》一詩寄給其兄長。蘇軾有和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這組詩表達了人生道路艱難、無可奈何的感想。“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最令人動容,物是人非,年華已去,剩下的只是無盡的惆悵。
還有一首大家都知道的詞。
蘇軾寫給蘇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雲: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轍寫給蘇軾《水調歌頭.徐州中秋》,詞雲: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州。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這組詩的創作背景:
公元1074年蘇軾到密州做官。本想與分別七年的兄弟相會,但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詩人趁著酒興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沒有幫到您。
-
14 # 秋水並刀
蘇軾和蘇轍兄弟二人,年紀相差兩歲,從小一起玩耍,一起讀書,感情深厚。哥哥性情曠達詼諧,弟弟內斂嚴謹。他們不僅是一奶同胞,更是靈魂伴侶。宋嘉佑元年哥倆兒雙雙考中進士,從此踏上官宦之途,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在他們坎坷的異地為官的歲月裡,彼此將相互思念的情愫寄託詩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並代代傳誦不衰。在這些詩文中,其中最讓人們耳熟能詳的是蘇軾寫給蘇轍的詞《水調歌頭·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以清絕而浪漫的風格表達了蘇軾對千里之外弟弟蘇轍的思念。
在他們二人的唱和詩文裡,下面兩首更具有代表性:
《懷澠池寄子瞻兄》 蘇轍 (唱)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方騅馬但鳴嘶。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和)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15 # 慕慕說歷史
論蘇軾因為思念弟弟,寫給弟弟的眾詩之中,最經典的要屬《水調歌頭》了,其開篇就已經寫了“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以此詩來表達對弟弟的思念之情。
但很多人不知道,蘇轍也因為思念哥哥,於次年的中秋之夜同樣寫了首《水調歌頭》,以此來回復哥哥。
這兩首詩,一首成了千古絕唱,一首感人肺腑,手足情深,為之動容。
第二首《水調歌頭》的內容是這樣的: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北宋:蘇轍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州。
坐客中,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樽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這首詞雖不及東坡詞浪漫,卻是情深義重,深刻的表達出弟弟對哥哥的依依不捨,
去年今日此地中,兄長對月長嘆息,今日今時在此地,弟弟對月亦惆悵。
-
16 # 我要的自由啊
蘇軾兄弟情意甚篤,在蘇軾寫了《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寧十年,蘇轍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徐州中秋》來回贈其兄。
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
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
回覆列表
有答和詩詞《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細說寫這首詞的時候,兄弟二人以分開很久,多年未見,蘇軾正赴徐州擔任知府,蘇轍與之攜行,二人在徐州度過百日愉快的日子,且難得的共度了一箇中秋佳節。可惜的是,中秋過後,蘇轍就得離開,他心中對哥哥萬般不捨,但也無可奈何,於是,在臨行前,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
這首詞的上闋,一句“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點出了二人已經很久沒有見面了,去年的時候,詩人孤身一人,看著天上象徵團圓的明月,只覺得思緒萬千,思念哥哥的感情越發的痛苦清晰。“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而他沒有料到,今年自己可以與哥哥在此佳節,泛舟湖上,同賞明月,共度良宵,這對於詩人來說,可能是這麼多年來最歡樂的時光了。然而,歡樂之後,隱隱又藏著將要離別的憂傷。“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鼓吹陣陣,鴻雁南歸,熱鬧過後,離別將近,詩人心中深藏惆悵與憂愁
下闋之中,詩人承接上闋,直寫自己內心的離愁別緒。坐中“客”穿的再華麗又有什麼用,“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月亮終究是無情的,它不會為人間的任何人和事而停留。今夜是清尊美酒,把酒對月,明朝換扁舟一片,形單影隻,離別還未到,難捨之情已起。而詩人更是道,離別不可怕,怕的是會像王粲一樣,不能返回故鄉,怕的是,離別之後,相見又是遙遙無期。
這首《水調歌頭》,在相聚,憂離別,相聚短而離別近。詩人和哥哥蘇軾的感情深厚,但是造化弄人,二人總是不得常常相聚。這個徐州中秋,他們有幸一起共度佳節,奈何,節日之後,又要分開。詩人心中無奈而傷感,中秋的相聚,勾起的是他更深的離愁別緒。相聚離開,是人生的必然,但卻終是惹人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