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頭影片集
-
2 # 流年傲冰
為什麼要焚書?這是因為當時的秦國剛剛統一六國百廢待興,但是地盤大了人口多了事情也就多了,很多人不受管教認為秦國的律法對於自己沒用,或者是別的地方的百姓特別是其他六國的習慣了自己的法律。
就像是同樣一件事在秦國會被判死刑,在楚國就會被流放一樣導致議論不斷爭議不斷,大臣把這件事告訴秦始皇之後秦始皇也犯難,畢竟這樣的事情不是殺人就能解決的得想個好一些的辦法,於是丞相李斯進言不如焚燬書籍。
只留秦史和其他醫藥一類的書,至於其他的學說也好歷史記載也罷統統焚燬,大家學統一的歷史統一的教育,這樣的話就不會再產生這樣的事情了,秦始皇大喜採用了李斯的建議。
於是全國上下焚書但凡敢私藏其他學說的書籍的人都被斬立決,看似簡單的事情經過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焚書的背後也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爭執,更多的是因為秦皇明白一個政策叫做愚民政策。
這是千百年來中國的弊端直到現在也沒得到解決,焚燬他國曆史學說就能從根源上斷掉他國的歷史,讓後人沒有歸屬感認同感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是你明明會說話說不出來一樣。
這樣的做法讓秦國的歷史成了正統,其餘六國的人一同學習他們的後代對歷史的認同感就只會有秦國,而忽略自己的本來國家,因為畢竟沒有經歷過,於是焚書事情成立秦王很開心但是好景不長,煩又來了。
這就是第二件事坑儒士秦王焚書的事情引得當時各學說大家的不滿,他們認為秦王的做法有失妥當行為惡劣,就大肆批評秦王秦王惱怒但是讀書人又不像是農民,不好對付可是這些學者方士以為秦王心虛怕了就更加的肆無忌憚。
甚至批評起了當時的朝政他們認為秦朝的郡縣制不合理,應該採用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跟他們當中的代表辯論,也沒分出個高低但是這樣秦王還是忍了認為讀書人是種子農民可以殺,讀書人殺不得他想樹立一個好形象。
堵住天下人的嘴但是文化越高的人思想也就越多,他們認為秦王不是一個好皇帝是個暴君,特別是秦王晚年喜愛求長生之道就找道士煉丹藥成神仙,最終坑儒士的事情在兩個方士的不當行為下引發了。
在公元前212年方士盧生和侯生替秦王煉丹失敗後,私下議論秦王的為人施政私生活等等方面更加來氣的是,他們還攜帶秦王給予的求仙巨資出逃,秦王知道後忍無可忍於是下令坑儒士、方士,這一次大概活埋了460多人。
這就是焚書坑儒兩件事情的經過,關於秦皇焚書坑儒歷史上眾說紛紜,各種各樣的說辭和推測,可這確實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早在《史記》等著作中有詳細記載,至於焚書焚燬的是哪些書?
有的說是除了秦國曆史之外的所有書,也有的說是《詩經》因為它裡面多讚美其他六國的古代君主,秦王不高興,坑儒士有的說是坑的學子讀書人因為他們反對秦王,有的說坑的是煉丹的方士,因為他們辜負了秦王的期望。
不管歷史的真相如何,焚書坑儒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很多的學說和歷史都出現了斷層,對文化具有很大的衝擊這是不可取的一點。
-
3 # 㐁拾叄
在戰國時代,我國在思想以及文化上是百家爭鳴,推行實施法家思想的秦國兼併六國後,始終無法讓六國人民對秦帝國有認同感與歸屬感,秦法的推廣與實行也遇到很多阻礙。始皇帝認為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各國之間文化思想不統一,於是他下令焚燒所有私人所藏的詩書以及秦記以外的各國曆史記載,強制人們學習秦法,“學法令,以吏為師”。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也就是希望像統一度量衡一樣在思想文化上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以使秦法能更順利與高效推行。
-
4 # 局長吐真言
焚書坑儒的目的:企圖“大一統”精神教化
焚書坑儒的事件緣由: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召叢集臣舉行宴會,慶賀自己北築長城、南伐百越的功績。任僕射一職的大臣周青臣首先上奏,把秦始皇的功績大大稱頌了一番,可是秦始皇的好心情並沒能維持多久,舊勢力的代表人物、同樣身為僕射的大臣淳于越的一席話就瞬間澆滅了他的喜悅之情,淳于越說:“商、周的王位能夠傳一千多年,是因為分封制的實施。現在陛下設郡縣、去分封,假如有的人突然起來篡權,沒有輔佐怎能相救呢?”實際上,這是很多固守久觀念的朝臣們私下議論和不滿已久的事,今天這個君臣同歡的場合只不過是恰巧給他們氣功了大發牢騷的機會。
於是,一群守舊派朝臣連忙紛紛附和,提出本朝皇帝處理政務還是應該學習並遵循前人的治國政策,也就是恢復分封制。當時的情況明顯讓秦始皇左右為難。如果答應恢復分封制,明顯是否定自己的決策,這對於心高氣傲的秦始皇來說是最大的忌諱。正在他頭疼不已的時候,丞相李斯挺身而出,當場提出了反對意見,他針對以淳于越為代表的反對派論調進行了嚴厲的駁斥。他說,每個朝代的國家政策都不一樣,五帝相互間就不重複,現在國家安定了,法令也統一了,百姓正在積極地投入生產勞作,作為朝廷的官員,你們本應帶頭學習並遵守法令,為國效力為君分憂,但你們卻墨守成規,一點與時俱進的精神都沒有,還四處散播謠言,煽動百姓不服從朝廷的號令,使民心不安,社稷動搖,難道想讓自己成為千古罪人不成?有鑑於此,祭祀進一步向秦始皇建議說:這些以淳于越為代表的“愚儒”們是秦朝政權和國家順利發展的絆腳石,應當及早除掉。秦始皇一聽正中下懷,遂命令李斯拿出一份可行性計劃。不久,李斯在他呈給秦始皇的奏摺中纖細論述了除掉這些“愚儒”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諸子百家“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更會嚴重影響國家的穩定發展。 “坑儒”事件發生在焚書的第二年,雖然坑儒與焚書的性質大體相同,但起因卻有所不同。“焚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打擊守舊思潮,令國家更好地向前發展,而“坑儒”卻完全是秦始皇為了維護王權威嚴而發動的一場大屠殺!起因是因為當時一些方士和儒生因為焚書事件而對秦始皇有所議論、誹謗。正當秦始皇為此而氣惱不已時,又發生了侯生和盧生這兩個方士棄官逃跑,並誹謗秦始皇的是事情。秦始皇為了維護子自己的尊嚴,於是下令拷問咸陽的460多書生,想把侯生、盧生揪出來。秦始皇在拿到這些書生被迫屈打成招後的“第一手資料”後,於是毫不猶豫地命令把這些書生都殺了。監斬官看秦始皇怒氣沖天的樣子,就把這些書生全部趕到一個深谷中,用石頭把谷填滿,把這些書生活活坑埋了。這次事件中 ,總共坑殺的儒生和方士達到1160多人。
-
5 # 方寸之間9
讀書的時候,給我們的答案是:為了從思想文化上統一民眾,不讓不利於統治的思想存在。後來在其他地方又知道了一種答案,應該算是更具體的解答,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正目的是毀掉墨家的思想,因為墨家思想不能適應統治者的要求,其中“兼愛非攻“的核心思想,反對統治者的社會等級觀念。這注定了它的消亡。儒家之所以能千年不衰也是因為剛好符合統治者的需要。
-
6 # tszhe123
一般來說,焚書坑儒出自《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且不論直偽,目的應該很簡單,就是統治的需要。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但到底缺了什麼,缺了多少,司馬遷也沒講清楚。事實是秦皇只根據需要焚了一部分詩書,坑了幾百術士,或許有連帶的儒生。真正的罪魁禍首是項羽,一把火燒燬了全部。為什麼歷史不討論這個重要問題?
-
7 # 幻中詩
焚書坑儒的目的是加強思想專制統治,這一措施是秦始皇時期實行的,焚燒書籍,坑殺儒生,是歷史上重大事件之一。焚書坑儒是由李斯給秦始皇提的建議,將除了秦書以外的所有書籍都燒燬,不過保留下了醫書和卜書等書籍。
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後並沒有想象中那樣榮光,剛開始諸子因分封的事情經常起爭執,這才廢黜分封制,秦始皇大部分實行的制度都是李斯提出,焚書坑儒的始作俑者其實是李斯。
焚書坑儒除了《秦記》和普通的醫藥書籍外全部銷燬,《詩》和《書》裡面的內容不能談論,否則就會被滅族,可見當時中華民族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書籍。
-
8 # 參見赫本大人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我們平常的認為中是一種暴君的行為體現,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秦朝的殘暴統治,在我們心中,書就是世間所有的書,儒就是世間所有讀書人,但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的,而是另有其事。
李斯上書秦始皇在建立了秦朝的統治後,曾經在選擇國家的統治形式上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大部分認為西周的分封制最好,而李斯則極力反對,並且提出了替代方案,那就是郡縣制。秦始皇力排眾議,選擇了郡縣制。
1,不是秦朝官方的史書皆燒之;
2,不是任職藏書官職的人持有百家之言者,皆燒之;
4,30日之內必須完成上面的任務,完不成的受黥刑;
5,生活、技術、占卜、醫藥方面的書不燒。
這五點建議,秦始皇都採納了,這就是當年的焚書。
方士誹謗在李斯提出焚書後的第二年,發生了著名的坑儒事件,不過這件事情就和李斯沒有關係了。當時有兩個人,一個叫侯生,一個叫盧生。這兩個人是秦始皇叫來給自己煉丹的,於是秦始皇很待見他們,給他們豐厚的待遇。
這兩個人閒著沒事幹就邊喝茶邊誹謗當時的朝廷,還順便罵了兩句秦始皇,不巧被鄰桌的喝茶的聽到了,然後舉報,這兩個人很害怕,就逃了。這件事很快被秦始皇知道了,秦始皇大怒,我好心好意給你們吃好的喝好的,你們居然背地裡罵我。於是下令嚴加審問。
於是下面的官員,也就是御史大人吧咸陽城裡的術士們挨個抓來審問,最後定罪了460人,皆坑之於咸陽城郊外。
事件實質雖然焚書坑儒在歷史上還有好多爭議,這個事件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後來的人杜撰的,就連司馬遷的史記中都沒有提到焚書坑儒,這足以說明這件事的真實程度。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的確處理了這件事,而他之所以要發動焚書坑儒,原因顯而易見的
秦始皇從六國手中統一了全國,就意味著是時候做出一個大統一了,在此之前,他已經處理了好多,比如說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統一文字,這些看起來都是硬性的要求,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心,人的思想。秦始皇的做法,無疑就是來一場中國最早的新文化運動。
先秦戰國時期,人們的思想紛雜,諸子百家著書立說,眾說紛紜,每個不同的政治學派或者學術學派都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這些主張有的還能存在於統一的國家中,但是好多都是亂世的思想,這種思想在當時看來顯然不適合存在下去。而這場新文化運動則是解決這種現狀的最有力的辦法。
但是這場運動就像是一把雙刃劍,雖然短暫的延續了秦始皇的統治,但是無疑醜化了秦始皇在後人心目中的形象,秦始皇是冤枉的!
-
9 # 海貨不吃海貨
焚書坑儒其實是兩件事,一是焚書,二是坑儒。
先說“焚書”。秦始皇燒書燒的規模比較大,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燒了詩,書和百家語,還有民間私藏的六國史,也就是諸侯的史記,除此之外算卦的書,醫療的書,種植業的書,還有先秦的諸子著作這些都沒有燒。但是很多知識分子不幹了,就跳出來反對焚書,因此被秦始皇治罪流放處置了一些,知識分子,也就是儒生,接著在“坑儒”事件裡又遭了殃,所以後世流傳的很多史料裡,秦始皇都是暴君。其實秦始皇焚書主要是為了加強對老百姓思想的統治,幹過這事的君王有很多,形式不同罷了。
再說“坑儒”。“坑儒”是在“焚書”一年後做的。當時有姓“侯”“盧”兩個方士騙子,騙秦始皇說能找到長生不老的仙藥。秦始皇相信了,給了這兩個騙子不少金銀珠寶和船,讓他們去海外找仙藥。其實這兩個騙子根本找不到仙藥,他們到處散佈謠言,說秦始皇壞話,把秦始皇氣壞了,秦始皇就認為方士都不是什麼好人,找到之後就坑殺了,這史稱“坑儒”。那麼秦始皇抓的這些人到底是什麼人呢?《史記》上說的很清楚,是方術士,並不是儒生。方術士在秦朝主要做佔術、巫醫,這些工作。第一批被抓注的方術士大概有460多人,一塊被活埋;第二批抓的沒有被活埋,而是被髮配走了,第二批中多多少少有點儒生,這些儒生受了冤屈,就開始運用自己的知識蒐羅和傳播秦始皇的罪惡,秦始皇更加生氣,一來二去就變成了死迴圈。所以坑儒也是秦始皇為了面子和控制天下悠悠之口的做法。
因為兩件事時間相連,結果相似,在後世的史書裡逐漸演變成了“焚書坑儒”。
-
10 # 不停止6
歷史的真相很多以無從考證的,當年司馬遷考證前秦及始皇史也是千山萬水耗時多年,而且也只是從一些長者或是口傳的隻言片語。還有一段歷史就是很多人不太知道的,前秦孝公商鞅始,儒家在秦國是極度的不受歡迎,在統一六國之後,儒家弟子無處可去,可以想見,千萬儒家弟子何去何從?所以,他們的一些人的一些作為導致了始皇的憤怒,更加認識到一統之後這些文人對帝國及後世的影響。始皇是一個對中國幾千年有深遠影響的人,他的格局是整個華夏民族,所以,權衡得失,坑儒也許有誇大但也不是不可能。目的,當然是為大局,毋庸置疑!
-
11 # 無法超越的足跡
秦始皇是中國的第一個帝皇,一統六國實現意義上的第一次大統,被譽為千古一帝,說到功績秦始皇的功績非常的大,說到問題秦始皇自身的問題也非常多,比如說功績之一的大統一,功績之二是抗擊北方匈奴,功績三是大修水利,功績四是實行文字文化方面的統一。
但是秦始皇也有不少汙點,畢竟人無完人,秦始皇的汙點一就是傳說中的暴政,汙點二就是執著於問仙尋藥求長生,汙點三就是過度的大興土木導致勞民傷財,這些都是最主要的汙點之一,但是這些汙點並不能掩蓋他的偉大功績,雖然說秦二世就滅亡了,但是這次大統一之後給了後代做了樣板,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在這裡我們來聊聊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否真的是壞事,從根本上來說在一統之前,這片土地上是群雄割據自治的情況,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文字,相互之間相差雖然不說絕對不通,但是確確實實會影響相互之間的溝通,在一個大統一的國家裡面有不同的文化文字思想各自為政,這種對於國家的統一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可以說是巨大的隱患。
因為文化不統一各自為政,很容易出現各種排斥和不和諧,影響國家的統治安定,焚書坑儒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其實焚書坑儒的說法是在漢代的時候的古書上出現的,這個時候的漢代儒家思想開始發揮作用,所以出現這種說法其實也並不奇怪,孔子的學生以及後代對秦始皇燒書的行為非常的不滿。
秦始皇有沒有燒書,都燒的是什麼書呢,其實秦始皇的的確確燒書了,為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思想統一文化統一,所以秦始皇大量的燒燬了其他六國中的一些書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對於涉及天文地理農業和醫藥方面的書籍,秦始皇卻是保留了下來,不過還有很大一部分的詩經道家書籍這些都被暴留了下來。
秦始皇真正燒的都是一些提倡不同文化思想的書籍,當然在實行這個政策的時候會得罪很多文人,所以就有了後來的一些文人用文章來抹黑秦始皇的事情出現,畢竟在一統之前都是文化百家爭鳴,所以也才有了戰國的混亂,秦始皇統一後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所以想方設法取締這些不安定因素,打算實現真正的國家文化和思想的統一,這當然會得罪那些文人述士。
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到了大統一的秦朝就開始削弱和消失,因為形勢已經沒有了百家爭鳴的土壤,百家爭鳴是玩紛爭,不適合在大統一的環境下,秦始皇實行文化統一也奠定了後面兩千年來的文化統一,這是功還是過由個人自己去認可吧。
-
12 # AlmostW
秦始皇焚書類似於編纂《四庫全書》,焚的是民間版本,收繳上來書籍還藏在咸陽城裡,直到項羽一把大火。
坑儒其實是坑的是修仙者。
-
13 # 萬里公子
關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我認為是實現大一統的戰略方針。
焚書與坑儒要分開來看焚書與坑儒其實是兩件事,其本質也完全不同。
焚書,具有一定的計劃性,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奉行法家的治國理念,於是李斯就向始皇帝上書,希望焚燒除法家之外的書籍,以方便思想管控。於是,秦始皇下令焚燒了除秦國之外的各國史書,除法家之外其餘各家的典籍,只保留了農業、醫藥、占卜等書。
坑儒,則是非計劃的,乃一時意氣所致。坑儒之說,其實存在一些爭議,我比較傾向於坑殺的多為方士的說法。眾所周知,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因此很多方士以此向其進獻丹藥,獲得榮華富貴。但方士多是欺世盜名之輩,很容易被揭穿。方士事敗之後,徹底激怒了秦始皇,因此才下令大肆搜捕方士。奉旨辦事的官員,為避免有失,來了個捉拿方士擴大化,順帶著將一些寫詩文諷刺秦朝的儒生也捲了進去,將其坑殺。儒生雖然犯錯,但確實是吃了瓜落,也讓人們誤會了秦始皇數千年。
簡單解釋了焚書與坑儒,下面來聊聊秦始皇此舉的目的。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最為寶貴的就是這八個字,沒有之一。我們因為經常回顧歷史,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因此才有了後面的進步。
秦始皇作為開創者,自然明白眼前局面來之不易,更加明白西周的分封制是危害國家的根源,它會導致分裂,威脅君權。
因此,秦始皇摒棄了之前的全部弊端,以法為維,從上到下形成高度統一。
然而,凡事不能過度,過分追求一件東西,就會失去另一件東西。秦朝建立之後,統一文字、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兵器管控、重要物資管控、乃至思想管控。
思想是無形之物,也是最為可怕的,深深為君王所忌憚的。在周朝的時候,規定只有貴族才有機會讀書,而平民、奴隸是沒有機會讀書的,因為君王希望百姓愚鈍,沒有思想,這樣才方便管理,這就是所謂的“愚民政策”。
正因為思想有別於以上任何一件事,所以對待它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人的思想千變萬化,非法家的法條可以管控,這正是法家的弊端所在,這也是後來漢朝奉行“儒表法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似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即便意識到了,也決不能輕易更改,因為一旦使用別家學說治國,乃是動搖國本之舉,至少在他在位的時候,不能更改。基於此,秦始皇只得動用野蠻的方式進行管控,妄圖以毀滅書籍之法控制人心,逼迫所有人只能修習法家,學習秦法,這也就是韓非提出的“以吏為師”,以此讓民眾思想單純,絕對服從。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強力地思想管控,讓百姓走向了反抗道路,激發了他們潛在的反抗意識。後來陳勝起義,能夠雲集而影從,也正因受到了此事的潛在影響,從而間接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悲劇發生。
總結歷史的總趨勢始終是向前的。從奴隸制社會走向封建君主專制社會,從平民與貴族的關係變為農民與地主的關係,這些並非一個君王可以締造,也並非一個聖人可以扭轉,而是民眾的自發選擇,是大勢所趨。
同樣的,隨著人口、土地的不斷增多,其管理方式也會隨之改變。正如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阡陌代替了井田,實際地租代替了勞役地租,為的只是更好地管理民眾。君主統御萬民,但管理的方式卻由萬民潛在決定。
春秋、戰國動盪了數百年,民心思治,他們從心底渴望一個諸侯可以結束這一切,秦國做到了,秦始皇做到了,他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建立了一個有別於先前任何國家的大一統王權,將分裂的苗頭扼殺搖籃裡,這正是萬民所期盼的,這是他不容抹殺的歷史功績。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過於激進了,法家的嚴刑峻法缺少應有的彈性,使很多事情沒有了轉圜的餘地,使人民時時處在高度緊張、過分壓抑的環境之下,身心備受摧殘。長期處於這種灰色氛圍之中,焚書坑儒、二世誤國、趙高弄權等事情的相繼爆出,必將引發海嘯式的反抗。
總之,焚書坑儒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場浩劫,也是大一統思想的一個縮影,值得我們後人研習探討。
-
14 # 達達令觀史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封建帝王,其平定六合、掃蕩中原的的豐功偉績值得後世稱讚,然而統一天下後,他施暴政、執酷刑、虐百姓種種行為又把他塑造成了一代暴君,秦經二世而亡,龐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十四年便轟然倒塌,後世把秦朝這麼快就土崩瓦解的原因大部分都歸罪於秦始皇的暴政,而焚書坑儒更是他倒行逆施的有力證據,歷史上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其實,焚書坑儒應該算是兩個獨立的事件,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焚書導火索:一場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優孰劣的朝堂之辯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場盛大的酒宴在咸陽宮中隆重舉行,這天正是秦始皇46歲的生辰,咸陽宮中一派喜氣洋洋之象,七十位博士上前為皇帝敬酒獻祝壽詞,秦始皇高居殿上,藐視諸生,心理很是受用。這時,一位叫做周青臣的大臣走上前去,拍皇帝的馬屁:以前秦國地處西陲,土地不過千里,全靠陛下神靈聖明,趕走蠻夷,平定天下,日月所照之處無不臣服。之後廢諸侯設郡縣,人人安居樂業,沒有戰爭的禍患,天下萬代相傳,可以稱得上前無古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陛下的功勞。
雖然明知道這是周青臣的一番奉承之話,但是這番賀詞說的也都是事實,秦始皇聽了還是很高興。突然,一位齊地的博士淳于越應聲而起,朗朗說道:我聽說殷商統治天下一千多年,仰仗的就是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作為自己的屏障。如今陛下擁有整個國家,而您的子弟卻都是平民百姓,這樣一旦後世出現像田常、六卿那樣的叛臣,陛下您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到時候誰會來勤王呢?凡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當面奉承您,這是加重陛下的過失,這樣的人絕對不能留。
淳于越之所以會說出這樣一番話是因為他總結齊國“田氏代齊”的教訓得出的結論。齊國始封之君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姜太公,所以齊國國君都是姜姓,田氏來到齊國後採用小鬥進、大斗出的方式迅速都買民心,齊國百姓紛紛投奔到田氏門下,田氏的權力與日俱增,最終剷除了其他公族的勢力,代替姜姓成為新任齊國國君,這是中國歷史上由一家非公族的卿族取代國君的典型事例。
有此前車之鑑,淳于越擔心沒有進行分封的秦朝,也會出現類似“田氏代齊”的事件,說了這麼一大通淳于越的觀點就是想要廢黜郡縣制,恢復分封制。
忠言逆耳,淳于越本是出於一片好心,為大秦朝的千秋萬代考慮,但是對於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卻是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本來自己統一天下,創下這萬世基業,享受著歌舞昇平,心情正好呢,這個半路跳出來的儒生卻出來掃興,但是生氣的秦始皇還是給他留了一個面子,並沒有當即發作暴怒,而是交由廷議。
焚書令頒佈:李斯推波助瀾秦始皇採納執行這時候丞相李斯第一個站出來反駁,李斯與淳于越針鋒相對,主要論證了三個方面:
第一,法今不法古。五帝的治國之道並非世代相襲,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並非完全相同,這不是五帝、三朝有意要標新立異,而是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治國之法也會與時俱進。如今時代變了,今日不同往昔,陛下創下這不朽之功,本來就不是愚蠢的儒生們所能理解的。何況淳于越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哪裡值得效法呢?從前諸侯相爭,廣招遊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都出自陛下一人,老百姓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產,士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各自守好自己的本分。
第二,禁私學滅異說。現在的儒生們不學習今人卻要效法古人,非議當世,擾亂民心。我斗膽說一句:過去天下分散紊亂,沒有人能統一,因此諸侯群起,議古非今,虛言妄實,人們只知道用自己所學的東西誹謗聖上確立的新制。如今皇帝一統天下,分辨是非,可是私學卻非議法令,致使人們一聽到皇上的詔令就妄加議論,不是心非,就是巷議。儒生們為了標新立異,在皇帝面前誇耀自己,在民眾中帶頭製造謠言,如果不加以禁止,有損皇帝威嚴,容易結黨營私,因此,禁止才是上策。
第三,焚詩書處極刑。建議把不是秦國史官寫的典籍全部焚燬;不是博士官職務的需要,各地藏匿的《詩》《書》和諸子百家之書都要交給地方官員一起燒掉;有敢於談論《詩經》、《尚書》的處死;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員如果包庇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要受黥刑,發配邊疆,白天防寇、晚上築城;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可以儲存下來;如果有人要學習法令,就跟著官吏們學習。
李斯的反駁總體來說就是皇帝怎麼說,下邊就怎麼做,雖說有諫言這麼一說,也別拿著雞毛當令箭,皇帝有什麼政令執行就行,不要妄加議論,更不許借古諷今,在群眾中發表不當言論,擾亂民心。諸子百家的書籍都是妖言惑眾,沒什麼可學的,都要燒掉,想學習的跟著官吏們學習法令就行,總之就是要聽取皇帝一家之言即可,控制民間輿論。李斯的觀點很符合崇尚專制的秦始皇的胃口,於是秦始皇下令:就這麼辦,給我燒!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就這樣開始了。
二、坑儒導火索:兩個方士的非議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在進行第四次巡遊之時,在北方邊地遇到了燕人盧生。此時享受著無上尊貴和人間繁華的秦始皇開始想要求仙訪藥,妄圖長生不老,永享人間富貴,在派了徐福去尋訪三神山之後,又派了盧生去尋找仙藥,之後求仙心切的秦始皇又陸續派了韓眾、侯生、石生等一批人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三年之後,找不到仙藥的盧生把原因歸咎於皇帝行蹤暴露,因此建議秦始皇隱匿自己的行蹤,以免打擾真人光臨。之後就發生了秦始皇的隨從向李斯洩露皇帝不滿他車隊盛大的事件,在秦始皇知道自己身邊人有人洩密之後,就處死了當天在自己身邊聽到自己表達對丞相不滿的所有侍從。
焚書和處死侍從這兩件事,讓求仙未果的盧生和侯生害怕了,他們擔心厄運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擔心因為找不到仙藥秦始皇會處罰他們,於是這兩個人就聚在一起議論起了朝政和秦始皇,議論的焦點有三個方面:秦始皇的為人、秦始皇的為政、秦始皇的求藥。
①、秦始皇的為人。盧生和侯生認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志得意滿,認為自古以來無人能趕上自己的功績,因此剛愎自用,聽不進去任何人的意見。朝中雖然有博士七十人,但都形同虛設,丞相大臣也都是按照皇帝的旨意奉命行事,天下之事,無論大小,都由皇帝一人拍板決定,秦始皇就是一個自以為是、迷戀權力的專制帝王。
②、秦始皇的為政。博士和朝臣都成了擺設,只有一種人得到了秦始皇的重用,就是獄吏,獄吏們透過嚴刑峻法、刑罰殺戮來確立秦始皇的威望,因此很多獄吏都得到了秦始皇的寵幸。朝中大臣們害怕丟官被殺,沒有一個人敢給秦始皇提出不同意見,長此以往,在上位者聽不到不同的聲音會助長他的囂張氣焰,處下位者透過欺騙皇帝博取信任,朝政必將一片混亂。
③、秦始皇的求藥。盧生和侯生本來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重要依靠物件,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幫秦始皇求仙問藥,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樣一個剛愎自用、迷戀權勢的君主,是不值得他們為其奔走的。於是經過商量,倆人覺得再在秦始皇身邊待下去必定會有性命之憂,就悄悄逃跑了。
下令坑儒:秦始皇暴怒坑殺四百六十人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史記.秦始皇本紀》由於保密工作做得不好,盧生和侯生背後議論秦始皇的話被人告發了,此事非同小可,而且他們二人還畏罪潛逃,秦始皇震怒。之後秦始皇曆數方術之罪:我徵召大批博士和方士想任用他們振興太平,現在韓眾竟然不辭而別;徐福花費千萬,卻始終沒有找到仙藥,現在還杳無音訊;我對盧生很尊重,也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如今他們卻反過來誹謗我。我派人去查訪了,這些人居然在咸陽城妖言惑眾,擾亂民心。
接下來,秦始皇派人進行了大搜捕,大巡查,被捕諸生又相互揭發,牽連了四百六十人,秦始皇便將這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並昭告天下,以此為戒。皇長子扶蘇向秦始皇建議到: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未賓服,諸生都是誦讀孔子的讀書人,陛下用重典加以處罰,恐怕會引發天下的不安。這番話秦始皇根本就聽不進去,還將扶蘇發配到蒙恬的長城軍團當了監軍。
這就是“坑儒”事件的始末。
三、焚書坑儒的目的大肆焚燒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殘酷坑殺方士諸生,焚書坑儒其實是統一思想領域的一場政治運動,秦始皇之所以要這麼做有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統一思想領域維護專制統治。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政治上廢分封、設郡縣;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化上統一文字。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措施都是鞏固統治的需要,但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狀態仍然以它的慣性存在著,大秦帝國在思想領域並沒有形成統一,而只有思想領域的統一才能保證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統一更加行之有效。
當時整個社會盛行儒家和法家兩種思想,儒家相比保守,多主張效法古人,推崇周朝的禮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採取的各項措施都是創新的,是新事物,不符合儒家理念。從哲學上說新事物代替舊事物必定要經過一番艱苦的鬥爭,因此眾儒生都對新法議論紛紛,這對於剛剛統一的秦朝來說儒生們的不同聲音就是對新法的威脅,就是蠱惑民心,會致使新法執行不暢,最終會威脅到秦始皇的專制集權統治,所以淳于越咸陽殿上的發難、幾個江湖術士的欺騙,讓秦始皇找到了一個推行思想運動的切入點,這都是為維護統治而服務的。
第二,實行文化專制大搞愚民政策。焚書事件是有目的的文化專制,坑儒雖然有帶有一定的衝動性,但是以大肆屠殺來控制輿論是更為典型的文化專制。淳于越的錯誤在於他沒有認清秦始皇的真面目,他還以為趙政還停留在秦王時的虛心求教,而實際上統一六國後的他早已膨脹不已,認為天下唯我獨尊,由此說明秦朝的博士們還沒有適應秦始皇的文化專制。
秦始皇妄圖用焚書的辦法杜絕博士們的不同意見,杜絕世人對朝政的評議,禁止老百姓學習,大搞愚民政策,在他看來,士人們就是看的書太多太雜,才會產生各種言論,為了控制輿論,他把除秦國寫的以外的書籍全部燒燬,這樣才能從根源上控制民眾的思想,讓他們只要照著自己頒佈的政令執行就行,其他的毋需多言,說到底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四、達達令說有一首無名氏寫的《焚書坑》寫道:“焚書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授兵書”。秦始皇的焚書本來就是想要搞愚民政策,結果卻事與願違,人未愚而國已滅。因為秦始皇雖然禁止整個天下人讀書,卻擋不住“一人”不愚,他就是劉邦手下第一謀士張良,張良從黃石公那裡讀了兵書,知道如何運籌帷幄,推翻暴秦,僅此一人就足以置秦朝於死地,真是莫大的反諷。
歷史往往與統治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秦始皇焚詩書、坑術士,強制推行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本來是想進一步鞏固大秦的統治,結果,卻讓天下的讀書人都站到了它的對立面,進一步失去了民心,為大秦帝國的最後滅亡又添了一把稻草。所以當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眾多的讀書人紛紛加入到反秦隊伍裡,成為推翻秦帝國的一支重要力量,這是秦始皇怎麼也想不到的結局,從這點來說焚書坑儒絕對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秦始皇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15 # 五千年時間軸
焚書坑儒是秦王朝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這之前的秦王朝可謂`世異變,成功大”,可是在焚書坑儒之後。秦王朝便從它所達到的頂點急邃地跌落下來。焚書坑儒可以說是秦王朝歷史的轉折點。焚書坑儒的原因何在?許多研究者都提到過這個問題,並且做了解釋。這些解釋都沒有超出這樣一個範圍:焚書坑儒是分封制與郡縣制鬥爭所引起;有些儒生妄圖復古倒退,廢除郡縣制,恢復分封制,秦始皇為維護中央集權制度而焚書坑儒。儘管不少研究者都指出了焚書坑儒的惡劣後果,但是對於焚書坑儒的原因卻並無異詞。這樣解釋,實際上肯定了秦始皇焚書坑孺的動機,從而也影響了對秦王朝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和評價。所以,重新討論焚書坑儒的原因,揭示它的歷史恨源,還是有意義的。
焚書坑儒與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淪爭沒有什麼密切聯絡,這個論爭並不是焚書坑儒的原因。秦王朝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論爭是早於焚書坑儒八年前進行的。就在焚書坑濡的前一年,南方還增添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西北增設了4 4縣,事實表明郡縣制沒有出現什麼纜漏而蛻豁匡正。
既然如此,在郡縣制一帆風順地推行了八年之後,為什麼在咸陽宮的宴會上淳于越舊事重提,主張`封子弟功臣”呢?為了弄請楚這個間題,我們把(史記·秦始皇本紀》裡的一段史料錄之如下:`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L一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火,日月所照,兌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日:’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抽。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川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談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接下去便是李斯奏請焚書的一段著名言論。我們分析,在秦始皇親自主持的成陽宮盛宴上週青臣和淳于越辯論的焦點有二。乙是如何估計形勢。周青臣吹噓秦始皇的“威德”,認為海內平定,莫不賓服。透過頌揚阿談之詞,其脅肩餡笑之態隱然可見。針對周青臣所謂的“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淳于越指出:`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故?’這是提醒秦始皇,形勢不容樂觀,還有出現`田常六卿”那樣亂臣賊子的危險。二是秦王朝要不要改變統治策略,周青臣認為把歷來的苛法嚴刑繼續下去,即可`傳之萬世,。淳于越則提出必須“師古”,即改變現今的統治策略。有的論者見到淳于越談到“殷周”、“師古甲,就給他扣上“復辟”、“倒退”的帽子,實在冤枉。
淳于越提出“師古”,有其背景。當時秦王朝統治者內部有兩個集團。一個是扶蘇、蒙恬、蒙毅等人組成的,這即是淳于越所說的“子弟功臣’。蒙恬雖然逐匈奴、築長城,功勳卓著,但只不過是一員邊地武將;扶蘇雖然是秦始皇的長子,但並沒有被確定為皇位繼承人;他們對秦始皇耿耿於懷自有其原因。另一個集團由胡亥、趙高等所組成。他們侍從在秦始壘左右並受到信用。胡亥和扶蘇有皇位繼承之爭,趙高和蒙氏兄弟有很深的隔閡。《史記·蒙話列傳》載,趙高有大罪,`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秦始皇踐踏法律,不僅赦免了趙高的死罪,而隊`復其官爵”。趙高對蒙氏兄弟的刻骨仇恨即由此起。由於胡亥。趙高在政治中樞活動,這個集團的權勢急速上升,淬于越所謂的`困常六卿之臣’影射的就是他們淳于越敢子在盛宴慷慨陳詞,受到了扶蘇集團的支援,後來扶蘇不顧秦始皇的盛怒而替“諸生”講情,就是證據。淳于越提出效法“殷周之王”、“師古”云云都是託詞,淳于越們的本意也不在於廢郡縣立分封。李斯是一位老於世故的官僚,他對周青臣、淳于越辯論的本意瞭如指掌,他那段著名的奏請焚書的話裡,對於分封與郡縣之事隻字未提。這也從一個方面表明分封、郡縣之爭並不是辯論的中心內容。
論者往往說。諸生”反對秦始皇的厚今薄古的進步措施。這種說法與史實不符。所謂厚今薄古的措施,指的當是秦滅六國後開創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制度,劃分郡異,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字等。`諸生”雖然對秦的暴政多有微詞,甚至象淳于越那樣在大庭廣眾之下指責秦始皇,但是卻找不出他們反對那些厚今薄古措施的歷史記載。倒是《秦始皇本紀》所載侯生與盧生的言語可以說明“諸生”到底反對什麼:“始皇為人,天性剛決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承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他們這些一語破的、尖銳異常的語言,分析了秦始皇的驕奢,斥他`以刑殺為威”,剖析了秦代官場的糜爛狀態,確是一派痛快淋漓的高論。他們不僅沒有弄來秦始皇望眼欲穿的“仙人不死之藥”,而且如此這般地將秦始皇斥說一頓,繼而逃之夭夭。氣急敗壞的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一個“誹謗”的罪名使這麼多的人慘遭坑殺,實在是歷史上少見的大冤案。歷史記載表明`諸生”所反對的並不是什麼厚今薄古措施。而是秦始皇`以刑殺為威”的專制獨裁。
焚書坑儒之前,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史載秦始皇三十一年“米石千六百’,民食問題的嚴重,於此可見。秦始皇二十九年“天下大索十日”,三十一年“關中大索十日”。這種大規模的搜捕反映民眾反抗鬥爭的發展。《雲夢秦律》曾將五位士伍身分的民眾`強攻群盜某裡公士某室,盜錢萬去亡,的事作為治獄案例,專列`群盜”一項,可知,這種情況並非僅見。《史記》載,劉邦送囚徒去哪山途中起義,默布率領屏山囚徒`亡之江中為群盜,。彭越在`鉅野澤中為群盜,,這些起義的開始時間,史無明文,但有兩個材料可略作推斷。一是據史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郵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湊《史記·秦始皇本紀》)可見大規模修建郵由陵是統一六國後不久開始的,所以劉邦和黔布起義都可能是在焚書坑儒之前。另一個是劉邦等起義之後,“秦始皇帝常日:`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史記·高祖本紀》),而秦始皇三次`東遊”的時間均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之前。因此,可以推斷劉邦等人是在焚書坑儒之前起義的。
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階級鬥爭形勢,迫使統治集團中的一些人為維護秦王朝而提出改變統治策略。扶蘇蒙恬集團正是利用這種形勢支援淳于越發難的。試圖透過統治策略的改變,“封子弟功臣”,撈取權力並削弱對方,這即是淳于越慨然陳詞的原因。無奈這個本意是不便揭巢於廟堂之上的,淳于越因而閃爍其辭。這時,剛慢自用的秦始皇早已沉醉於`功蓋五帝,澤及牛馬”之類的頌揚聲中,他更加大規模地透過苛法嚴刑把普通民眾變為囚徒,並且越發濫施刑罰,殺戮無辜。秦始皇透過焚書坑儒`禁文書而酷刑法”,`以暴虐為天下始”(《過秦論》)。焚書坑傭之後,秦始皇一方面加緊賦斂民眾,“取之盡錨誅,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另方面緊抱住苛法嚴刑殘害民眾這條毒藤不放。這兩方面都反映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秦始皇想透過對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派別的殘暴鎮壓,宣告他繼續執行`以吏為師”、`專任刑罰”的既定統治策略。焚書坑儒的根本原因正在於此。然而,殘害民眾的倒行逆施是不能不受到歷史懲罰的,焚書坑儒之後的第三年就爆發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大起義,隨之將秦王朝席捲而去。
綜上所述,焚書坑儒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是秦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第二是秦始皇推行的專制主義高壓政策。至於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師今”與`師古”之爭,都是當時統治階級內部進行政治鬥爭的藉口,並不是焚書坑濡的真正原因。這些爭論是旋渦上的浪花和泡沫,表面看來很熱鬧,其實並不是急流的主體。透過現象餚本質,我們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回覆列表
秦朝成立,山東六國氏族勢力不堪寂寞,總想著恢復自己的國家。而戰國時期,兵學盛行,儒家思想沒落,為了重新振作起來,儒家弟子與山東六國相互勾結,霍亂國家。而與其相互勾結的不但是儒家、六國亂民、更有很多方士在內,對於民心蠱惑較重。而此時山東六國舊氏族利用各種方式強搶農民土地,勞役百姓,人民苦不堪言。為了肅清社會,秦始皇不得已焚書坑儒,以求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