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卡卡羅特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等鎮國將軍、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奉國將軍、二等奉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奉恩將軍。筆親王至公均為超品,鎮國將軍為正一品,輔國將軍為正二品,奉國將軍為正三品,奉恩將軍為正四品。

    宗室人員可以透過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等四種途徑取得這些爵位。如在清初開國的“軍功勳舊諸王”,有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等8人,被稱做“八大鐵帽子王”。他們有用兵權、議政權和旗主權,而且“世襲罔替”,其後代總有一嫡子原爵襲封。如果因故不能襲封,還準其旁支子孫襲封原爵。康熙前期,軍功勳舊諸王的勢力,由於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已經削弱;皇權日益加強。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體國”,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皇室近支因祖恩而得封爵稱為“恩封”。清制規定,凡皇子年滿15年,則由宗人府奏請皇帝封爵。如果奉旨“暫停封授”,則隔五年再行奏請。於是,皇子照例均可獲得封爵。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的宗室貴族,每代都有一嫡子可承襲規定的爵位,這叫做“襲封”。

    在清前期(順治之前),貝勒是最高的爵位,負責管理八旗人口和資源,權力很大。順治和康熙時期才開始有親王之類的爵位,然後親王替代貝勒的職權,親王通常都是皇帝自己親近的人,例如皇帝的兄弟或兒子,除了這些職權還派給定量的土地和金錢,有年俸之類的。直到雍正時期八旗的管理基本收歸到皇帝手中了,所以這個時期以後各類宗室爵位制定就基本確立了,規定了年俸以及承襲制度。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即是老爹是親王,兒子還是親王。其他的爵位就是一襲一降,就是老爸是郡王,兒子就變成貝勒了。各位爵位的任免基本就看皇帝的心情,如果親王不好好討好皇上,等老親王死了皇帝就會拿自己的兒子頂那個親王的爵位了。

  • 2 # 蘋說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第一代獲封人員)

    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莊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中後期所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第一代獲封人員)

    和碩怡親王:胤祥、和碩恭親王:奕欣、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帶鐵帽子的人是可以換的,鐵打的帽子,流水的人)

    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清代宗室封爵第二級稱為多羅郡王,簡稱郡王 。

    清代,有多羅郡王一爵,簡稱為郡王,專用於加封皇族宗室、滿洲貴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數民族之勳貴,為宗室內外藩封爵之第二等。第一等為和碩親王。朝服、蟒袍、朝珠規制與親王世子同。

    滿語"多羅",其義為禮、道、理。將其放在爵位前面,有"禮的、道的"意思。所以,多羅郡王,也簡稱禮郡王或理郡王。

    多羅貝勒,原為滿族貴族稱號,即金代"勃極烈"的異譯。宗室封爵第三級,清建國後,成為宗室封爵名,全稱為多羅貝勒。清初,天命年間置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

    崇德元年(1636年),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羅貝勒為三等爵,位次多羅郡王之下,固山貝子之上。亦用以封蒙古貴族。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雲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

    貝子,官爵,中國清代貴族爵位名。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稱作固山貝子,簡稱為貝子

    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受封貝子者皆為宗室、覺羅及其他八旗貴族 。獲取途徑有世襲 、恩封、功封和考封數途。歸附於清朝的蒙古貴族亦實行這種封爵制,在王、貝勒下設貝子爵。

  • 3 # 設計師講歷史

    親王

    親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國封建制度中,為王爵的第一等。

    中國封建制度中的親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魏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王,其封地稱國,王璽稱“某國之寶”。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滿語稱“hošo i cin wang”。

    郡王

    爵位名。始置於西晉。唐宋以後,郡王爵號低於親王一等,多為諸王長子的封號。

    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第三級稱為“多羅郡王”(“多羅”即滿語“理”之意),簡稱“郡王”。

    貝勒

    貝勒,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時候也會授予蒙古人),滿語,原為滿族貴族的稱號,複數為“貝子”。後以貝勒、貝子為清代宗室封爵的兩個等級,貝勒為第三級。

    親王和親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如果你把這個分成兩個級別,那麼親王加雙俸也應該是中間的一個級別。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雲都尉、輕車都尉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

    貝子

    中國清代貴族爵位名。滿語,初為貝勒的複數。在早期滿族社會中 ,貝子意為天生貴族 。

    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稱和碩貝勒。貝勒下設貝子,全稱為固山貝子,屬高階貴族。自皇太極後逐漸實行12級封爵制。貝子在親王、郡王、貝勒之下。受封貝子者皆為宗室、覺羅及其他八旗貴族 。獲取途徑有世襲 、恩封、功封和考封數途。歸附於清朝的蒙古貴族亦實行這種封爵制,在王、貝勒下設貝子爵。

    貝子。又稱作固山貝子,是清朝皇族爵位的一種,在清代早期,貝子一詞用來泛指皇族的諸王、諸大臣。但到1636年(崇德1年),制定新的皇族爵位制度,將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稱作固山貝子,簡稱為貝子。

    滿清封爵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其爵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

    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

    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勳,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

    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覺羅”,什麼叫“宗室”?什麼叫“覺羅”?是努爾哈赤的父親,以下就是努爾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孫,叫“宗室”,他們系黃帶,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以下,子孫叫“覺羅”,繫著紅帶子,這個是不能混的。

    在清朝,系黃帶子就是黃帶子,系紅帶子就是紅帶子,不能混淆,個別有例外,這是“宗室”和“覺羅”。“宗室”它也分級,這個爵位分級,分十二級,頭四級就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是四級,每一級都是等級森嚴的。後面五、六、七、八還是四級,後面四等就是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八分”就是八份。

    當年在關外打仗的時候,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打勝了之後,把那些東西分八份,一個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夠八份,你就別參加。後來就變成一個固定名詞,“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也是四個,合一塊是十二等。

  • 4 # 壹玖讀歷史

    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問題中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是屬於宗室爵位的範疇的。

    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每等若干級。十二等大致可分為超品、品級。超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將軍。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時保留原來的蒙古尊號,有時在親王之上依舊設立汗號世襲罔替。世襲罔替的王爵(即鐵帽子王)共十二個,分別為禮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除此之外,還有幾家清初立過軍功的入八分公後來世襲罔替,如褚英後人的奉恩鎮國公,就是世襲罔替的。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又稱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它們分別是:

    ⒈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⒉和碩親王(和碩:滿語意為一方、一隅):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⒊多羅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⒋多羅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⒌固山貝子(固山;滿語意為一角)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以上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當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個別皇子只封得鎮國將軍。親王、郡王補服為前後胸加兩肩共四團龍,貝勒為前後兩團正蟒,貝子為兩團行蟒。

    首對於清朝爵位有一定歷史意義:首先,這一制度徹底結束裂土分封制度,可有效維護大一統政治。其次,就清代本身歷史而言,世襲罔替的宗室分封制度,是樹立中央權威、消除旗主政治的結果。

    圖片列舉幾個清朝爵位比較出名的王公貴族。

  • 5 # 30s小知識

    先說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和其它爵位的不同,可以說他是獨立與一般爵位之外的單獨封上,獲得鐵帽子王的一共十二位,其中八位是開國功勳,四位是後期於國有大功之人。之所以說鐵帽子王與其它爵位不同,是因為獲得鐵帽子王,相當於給整個家族留下了一把巨傘,襲爵之人除非奪爵,其它時候是不會降爵的,即使襲爵之人犯罪 爵位也可由其它後代繼承,例如和碩禮親王,其爵位延續278年。可以說鐵帽子不是給一個人的賞賜,而是給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保障。

    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都是常規的滿族爵位,這些爵位是隻封滿人的,子孫後代,每繼承一次,爵位降一級,直到降為輔國將軍。

    而對應異姓爵位則是公侯伯子男爵,蒙古人也參照滿人爵位,但單獨設立大汗爵,類似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以上。

  • 6 # 此去晴空萬里

    清朝的爵位有兩個體系,皇帝的親戚一般是宗室爵位,爵位依次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到最後一等奉恩將軍。而外人透過建立功績一般是功臣爵位,就是我們熟悉的公、侯、伯、子、男……最後一等為恩騎尉!

    宗室爵位承襲採用降封制,就是父親是親王的話,兒子繼承的爵位只能是郡王,以此類推,爵位每承襲一次降封一次!

    鐵帽子王是清朝開創時期皇帝封給戰功卓越的人的稱號,這一爵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且後代子子孫孫都可以承襲,不用降封!

    所以,清朝每一任的皇帝統治期間,一共有十二個鐵帽子王,爵位是固定的!而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人數可多可少,就看皇帝的兄弟姐妹等親戚數量,整個清朝大概有2000多位王爺,其他的侯爺更是滿大街!

    鐵帽子比一般的親王地位和身份要高,擁有的權力也更大!

  • 7 # 微風入夢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稱呼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的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這些爵位。

    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蒙古貴族爵位有八種,分別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臺吉、額附。

    和碩親王,簡稱親王

    和碩怡親王 胤祥

    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中內扎薩克蒙古爵位的第一等爵。宗室只有皇子、皇兄弟才能獲得此爵位。在外扎薩克蒙古中為的第二等位,僅次於“汗”。歲奉銀1萬兩,祿米1萬斛。補服為前後胸、兩肩共四團龍。

    多羅郡王,簡稱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爵位的第二等爵。歲奉銀5千兩,祿米5千斛。補服為前後胸、兩肩共四團龍。

    多羅貝勒,簡稱貝勒

    多羅敏達貝勒 毓朗

    原為滿足貴族稱號,清朝宗室爵位的第三等爵。歲奉銀2500兩,祿米2500斛。補服為前後兩團正蟒。

    固山貝子,簡稱貝子,清朝宗室爵位的第四等爵。歲奉銀1300兩,祿米1300兩。補服為前後兩團行蟒。

    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製度是每繼承一次都會降一等級。比如在清朝,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為郡王,等到孫子繼承時就會被降為貝勒,曾孫繼承時會被降為貝子,以此類推。

    鐵帽子王

    和碩恭親王 奕訢(鐵帽子王之一)

    鐵帽子王,其實本身就是親王或者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特別巨大的貢獻。一般能獲得鐵帽子王的人,都是功勳卓著的人,他們在朝廷中的威望和皇帝對他們的信任程度,都比其他親王、郡王更高,所擔任的職位也更高。

    鐵帽子王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們的子孫不用降級就可以繼承他們的爵位,也就是所謂的“世襲”。

  • 8 # 旋律香菸

    題主所列出的這些都是清朝的爵位,我們先弄清“爵位”的定義是什麼。古人云:“能以任職、功以賞爵”,爵位和職務不同,職務是有具體工作事務和一定權力的,如:工部尚書是朝廷負責建築、工程部門的首腦,巡撫是負責省級的軍政事務,相當於現在的省長;而爵位是因功勞(一般為戰功)或皇室血統而獲封的一種榮譽稱號,本身沒有任何權力,但有一定的收入和待遇。清朝以前的爵位很多都有土地,他們的收入,一般是根據自己分封地的百姓戶口數量所繳納的稅額決定的(萬戶侯)。清朝為防止造反,對所有爵位不再分封土地,直接按標準發放“年俸”。下面我們來看看清朝的爵位情況:

    題目中的這些爵位都屬於皇室爵位,很好區分,清朝採取的是皇爵十二等的制度,等級從大到小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其實也可分為十四等,包含親王世子和郡王長子,但他們都是附屬於王爵,這裡就不列出)而且,清朝採取的是降爵制,就是爵位的下一個繼承人會降一級繼承,以此類推。如某人是親王,他的兒子繼位就是郡王,孫子繼位就是貝勒,直至最低等的時候,就不再降低了。

    首先鐵帽子王和親王都屬於和碩親王,唯一不同的是鐵帽子王不降爵,子子孫孫只要不作妖,世世代代都是親王爵位。無論什麼親王,俸祿都是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朝服上的“補子”(用於區分官爵等級的圖案)可以繡四條團龍。比較有名的親王有:寶親王弘曆(乾隆)、怡親王允祥(鐵帽子王)、睿親王多爾袞。親王的俸祿如按康熙時代米價折算,摺合現在人民幣750萬元上下。郡王僅次於親王爵位,我們的雍正就曾經做過“雍郡王”,多爾袞的弟弟多鐸也曾長期。其俸祿為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朝服上的“補子”也可以繡四條團龍。貝勒在清代早期可是個了不得的稱號,本身是部落首領的意思,清建國時最高統治階層就是八大貝勒。入關後,貝勒逐漸演變為爵位,且排名在王爵之下。每年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補服為前後兩團正蟒(腦袋在正面,坐姿狀)。最後是貝子,這是皇室爵位最低的一等,一般庶子都是先獲封這個爵位。每年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補服為前後兩團行蟒(腦袋給個側臉,行走狀)。

    補服

    這些皇室爵位也可根據年歲的累積或功勞受到升級,比如雍正帝就透過不斷辦差做過貝勒、郡王、親王。也可能因為犯罪而受到貶降。剛出生的“阿哥”到成年前一般不會封爵,因為是皇帝的兒子,所以可以束黃色腰帶,所以無爵位的皇子也被稱為“黃帶子阿哥”。好了,就說以上這些。歡迎大家一起討論清代爵位。謝謝。

  • 9 # 棍哥觀史

    清朝宗室的爵位體系分為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在宗室爵位上,秉承授職爵而不授藩土的原則,即高官厚祿養於京,不以藩土供養。宗室爵位分為十二等,以和碩親王領銜,後邊還有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鐵帽子王就是一種特殊的親王爵。

    清宗室獲得爵位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三大類。功封就是以特殊功勳為標準,往往授予親王爵,並世襲罔替;恩封則是皇帝大婚、邊界大捷等大慶時期,對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這類爵位是世襲遞降的,底線是將為輔國將軍;考封則是以考試的形式進行爵位分封,按照成績進行降等,直到降成了“閒散宗室”。我們所說的鐵帽子王,其實就是開國因特殊功勳授予的8位世襲親王,即睿親王、禮親王、鄭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和清晚期增加的恭親王,怡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清制規定,凡皇子年滿15歲,宗人府要奏請皇帝為其封爵,若皇帝不許,需要隔五年再行奏請。從親王爵至奉恩將軍爵都可世襲,一般由嫡長子“襲封”規定的爵位,世襲罔替的則是襲封原爵,世襲遞降的則往下順延一個爵位進行襲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有意打壓宗室權力,因此規定對親王和郡王各子的封爵都減一等。比如,在此之前,親王嫡子以外的各子都可封為郡王,在此之後則只可封為貝勒;之前郡王嫡子以外的各子可封為貝勒,之後改為貝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行規定,應封爵位的宗室,需要在20歲時,進行滿語和馬、步射的考試,成績優者可按例封爵;平者,降一級封爵;劣者,降兩級封爵。

    到了乾隆時期,規定馬射、步射和滿語三項全優者,方可授予應得之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兩平或兩優一劣降二等;三項皆平或一優一平一劣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三項皆劣者,停封再考。若應封奉恩將軍者,已無爵可降,只得停俸,應降一級者則停俸兩年;應降兩級者停俸三年;應降三級者停俸四年。而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封制度更加嚴苛,考試與應封之例不符合者,不僅停封,而且再無參考機會。

    由分封方式可以看出,爵位是如何獲取的,就關係到承襲方式。如親王,若是功封,那就是世襲罔替,繼承者永遠是親王爵,這就叫鐵帽子王;若是恩封,那就是世襲遞降,繼承時按照規定降一個等級,親王之後則襲為郡王,直到輔國將軍爵,這樣的親王也被叫降王。

    若不論獲取方式,一般和碩親王爵只有宗室裡的皇子、皇兄才可獲得。值得注意的是,鐵帽子王裡有兩個郡王,即順承郡王、克勤郡王,這兩個世襲罔替的郡王,在級別上與世襲遞降的親王一樣。

    多羅郡王一般是授予皇子、皇侄;和碩貝勒也主要針對皇子、皇侄、皇兄弟、以及特殊功勳的宗室成員。貝勒的形象比較深入人心,因為影視劇的刻畫較多,他們按照規制,可穿四爪蟒袍,戴二層金龍朝冠,掛配有七顆東珠的朝珠。如果皇子在15歲前夭折,往往也是按照貝勒爵追封,陪葬物品就有上述這些。貝子也是一樣,皇子也有夭折後追封貝子的。

    綜上,清朝宗室爵位中,親王、郡王中有世襲罔替與世襲遞降之分,總體上以世襲罔替更為尊貴,所以出現郡王與親王同級現象。而在分封方式上,功封最為尊貴,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皆以功封獲得。其餘的差異也就表現在俸祿和等級上,等級主要體現在禮制上,即服飾、府邸、婚葬等規制方面,古代說的僭越往往就是越制。

  • 10 # 鐵甲雄獅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大清列爵的等級關係:列爵分為九等,分別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大將軍。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而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也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其實,這個所謂的“鐵帽子”並不是清朝才有,在歷代王朝都有的,只是在清朝,換成了“鐵帽子”這個稱呼而已。說白了,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而這是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代。

    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製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而鐵帽子王則不受此影響,無論繼承多少代人,都會保持原來的爵位,即親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的還是親王爵位,孫子繼承的時候也是親王爵位。

    因此,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本身就是親王或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從而獲得了可以惠及子孫的特權。

    除了子孫繼承爵位方面外,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郡王享有的權利和待遇並沒什麼不同。不過,一般能有資格獲封鐵帽子王的人(繼承爵位者例外),都是功勳卓著者。他們無論是在朝中的威望,還是皇帝的信任程度,都比其他親王、郡王更高,所擔任的職位也會更高。

    另外,親王和郡王是同一王爵體系中的不同等級。

    親王在傳統封建社會里,處於第一等王爵,地位僅次於皇帝。親王通常只有會在皇族的近支血脈裡傳承。但是也會有特殊情況存在,那就是實力已經可以和皇權抗衡的情況。比如清初的吳三桂和尚可喜,由於實力太強大,幾乎可以稱為清朝的“合夥人”。所以雖然他們是漢人,雖然他們不是皇族近支,遠支都沒戲。但是清朝為了穩住他們,還是給了親王封號,享受親王禮節和待遇。實際上可以理解,因為清朝如果不給,人家自己就可以自稱天子,面南而王了。呵呵。

    郡王的成份也非常複雜,有宗室子弟,比如親王的兒子就可以成為郡王;但更多的是蒙古、新疆、西藏這些藩地的那些因為滿蒙聯姻而勅封的蒙古王公們。《雍正王朝》裡胤禛和胤祥去江南籌賑的時候,胤禛是四貝勒,胤祥是十三貝子;回來後,胤禛成了雍郡王,胤祥成了十三貝勒。都升了一級。八大山莊被圍的時候,胤禛被封為了雍親王,而胤祥被打入大牢。最後雍正成了皇帝,胤祥成為了怡親王,死後被追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其實說的也是一種親疏遠近的關係。而郡王后面就是貝勒、貝子了。

    另外,還想說,其實,清朝初期,還有個“藩王”的稱號。說到藩王,其本身就是指的有藩國的親王或者郡王。藩王是清朝康熙解決三藩以前,仍然擁“分封建藩”時有封地的親王或者郡王等等。所謂的“藩”就是“分封建藩,拱衛皇室”裡的“藩國”。所謂“藩王”就一定有自己的“藩國”屬地。“藩王”和“藩國”可謂歷史悠久,可謂是國中之國,麻雀雖小,五脹俱全。漢朝的晁錯削藩,導致的“七國之亂”,裡面提到的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都可以被稱為藩王。比如清初的“三藩”,雲南“平西王”吳三桂、廣東“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這三人,都可以稱為“藩王”。但是,其中吳三桂和尚可喜都是親王,而耿精忠是郡王。在清朝達到王這個級別的漢人,也就他們仨,結果下場都不是太理想。此後清朝取消了“分封建藩”,也就沒有現實意義中的藩王了。

  • 11 # 四川達州人

    有比較大的區別。

    鐵帽子王:世襲罔替,繼承爵位不降。哪怕犯罪也會轉移爵位到旁系。乾隆43年明確規定,前面6親王2郡王因為軍功,後面陸續出現4個。到清末,合計是12位鐵帽子。年金1萬兩,祿米1萬石。

    和碩親王:1636年皇太極建政,仿中原制度規定和碩親王為第一等爵位,年金1萬兩米5000石,嫡長子繼承後降郡王,此後每襲一次降低一等,到鎮國公為世襲罔替。其餘各子依據不同情況進行考封恩封。滿清另冊封13位蒙古親王和1位回部親王。

    多羅郡王:同上。嫡長子降貝勒,至輔國公為世襲罔替。每年5000兩,5000石米。

    多羅貝勒:滿語本意是天生貴族。努爾哈赤時期為第一等爵位,也是貴族會議成員。皇太極改為第三等爵位,每年2500兩,2500石米。嫡長子降為貝子,至不入八分鎮國公為世襲罔替。

    固山貝子:滿語是貝勒的複數形式。每年1200兩和1200石米。嫡長子降鎮國公,至不入八分輔國公為世襲罔替。

    此外蒙古諸部也有爵位體系,前四等與滿清宗室爵位稱呼相同。

  • 12 # 正說清代十二朝

    “炎漢以降,帝王之子,靡不錫以王爵”,對於“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的清朝政權而言,為了激發愛新覺羅氏子孫為國奉獻的積極性、進一步彰顯統治階層的特權和高貴,為皇族成員制定“封爵之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根據《清史稿·皇子世表》的記載,清代宗室爵位授封制度自順治六年便已成型,“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

    但《清史稿》對於清代宗室爵位的記載並不準確,或者說“十二等宗室爵位”只是狹義上的描述。《欽定大清會典·宗人府》對於清代宗室爵位有著更為詳細的說明:

    宗室封爵列十有四等,一和碩親王;二世子;三多羅郡王;四長子;五多羅貝勒;六固山貝子;七鎮國公;八輔國公;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一鎮國將軍;十二輔國將軍;十三奉國將軍;十四奉恩將軍。

    對於“世子”“長子”,《欽定大清會典》也有著明確的加封規定:

    親王、郡王嫡福晉所生之子,二十歲後由府照例請旨考試,親王嫡子奉特旨始封世子;郡王嫡子奉特旨始封長子。

    也就是說,自“貝子”“親王”之間,“親王”的嫡子和“郡王”的嫡子也佔據著絕對不容忽視的兩等爵位。其中,“世子”高於“郡王”“長子”高於“貝勒”

    除此之外,清代宗室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王爵——“鐵帽子王”,即《清史稿·皇子世表》所記載的“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之特殊爵位。

    清代的“鐵帽子王”中有“親王”爵位,亦有“郡王”爵位,除了承襲方式不同外,其餘待遇大致相同。只不過,念在這些王爵的先輩都是清朝建國初期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後世會對他們高看一眼,更為敬重而已。但是,清朝的“鐵帽子王”乃系“名鐵命不鐵”的所在,能被皇帝所容已屬不易,更別提幸福了!那麼,在貝子、貝勒、郡王、親王這四等最常見、最為我們熟知的爵位中,哪一級爵位才是最幸福的所在呢?

    其實,只要詳細瞭解了這四等爵位之間的差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待遇差別

    清代宗室爵位自然是尊卑分明、等級明確,在屬官護衛、俸祿待遇和後代封爵等方面自然有著極為明顯的區別。

    1、屬官護衛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的記載,親王下屬有:長史一人,一等護衛六人,二等護衛六人,三等護衛八人,四品典儀二人、五品典儀二人、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200名護軍、馬甲等。

    郡王下屬有:長史一人,一、二、三等護衛共十五人,五、六品典儀共四人;另外下領120名護軍、馬甲等。

    貝勒下屬有:司儀長一人,二、三等護衛共十人,五、六品典儀共三人;另外下領100名護軍、馬甲等。

    貝子下屬有:三等護衛五人、五、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80名護軍、馬甲等。

    除了上述擁有行政級別的屬官、護衛和正常軍隊編制的護軍、馬甲外,清代宗室王公府邸還配有太監。清朝前期,王公府邸的太監人數並無明確規定,直到嘉慶皇帝做出規定:親王準用七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四十名。郡王準用八品首領太監一名,太監三十名。貝勒準用太監二十名,貝子準用十名

    2、俸祿待遇

    俸祿,乃系能夠直觀看出爵位等級差別的引數之一,親王俸祿為“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郡王俸祿為“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貝勒俸祿為“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貝子俸祿為“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其中,貝子至親王府中的長史、護衛、典史、護軍、馬甲等均有朝廷發放俸祿,並不牽扯各自府邸財政。所以,從本質上講這些宗室爵位府中的屬官和護衛都屬朝廷直接管轄,對朝廷直接負責。

    3、後代封爵

    清代宗室爵位的授封共分為三種形式:功封、恩封、考封“功封”即以功勳封爵,清初的“鐵帽子王”即為典型代表;“恩封”即對當朝皇子的封爵,但“非國有大慶,不得恩封”“考封”,即透過騎射、滿語等考核後才可按照“降等世襲”的基本原則,予以宗室王公後嗣的爵位加封方式。同樣,“非嫻習騎射,不得考封”

    高階爵位後代封爵的區別就在於經過上述考核以後的封爵結果:

    親王嫡子封為世子,其餘諸子授不入八分公;

    郡王嫡子封為長子,其餘諸子授一等鎮國將軍;

    貝勒嫡子襲封貝子,其餘諸子授二等鎮國將軍;貝子嫡子襲封鎮國公,其餘諸子授三等鎮國將軍;

    職責差別

    除了上述直觀的差別外,我們從宗室王公的爵位名稱上,也能看出這四等爵位背後的巨大差別。

    和碩親王中的“和碩”,在滿語中做“一方、一隅”延伸為“一旗、一部落”講;和碩親王,本意為鎮守一方、管束一旗的嫌貴王爵;多羅郡王和多羅貝勒中的“多羅”,在滿語中只是溢美之稱,基本相當於在爵位前面加一個較為美好、理想的名頭,實際意義不大。而固山貝子中的“固山”在滿語中意為“一角”,和和碩親王的“一旗、一部落”有著明顯差別。

    也就是說,根據宗室王公的爵位名稱來看,親王至貝子的職責逐級降低,被皇帝委以重任的程度也在逐級降低。清代成年登基的皇帝,在承繼皇權之前一般會被加封為親王爵位,即出此意;道光皇帝在傳位於咸豐皇帝的同時,還加封了皇六子奕訢為親王,同樣是委以重任、寄託厚望之意。

    僅就職能而言,親王類似於政府首腦,主抓一切;郡王、貝勒類似榮譽性官職,級別在而權力不大;而貝子則是職能部門的主管領導,更傾向於執行。

    被重視程度的差別

    除此之外,宗室王公在皇帝眼中的重視程度也能直觀的看出爵位分別。

    清朝歷史上,一旦某個親王爵位出現後繼無人、無人承襲的情況時,經宗人府抑或宗室大臣奏請,皇帝往往會在皇子中選擇一位出繼承襲而不是從該王爵的近支宗親中選擇。清朝皇帝們之所以這樣做,並非對出繼皇子的輕視,而是有著更為深層的考慮:

    1、利用皇子出繼來進一步收攏宗室權力,有效促進皇權集中;

    2、皇子出繼,更能表現出皇帝對該親王一脈的重視程度,以彰顯皇恩浩蕩;

    3、皇帝對於皇子的恩封,也必須“逢國有大慶”,還必須有恩封理由,肆意加封肯定會招致宗親、朝臣不服。而出繼承襲就讓皇帝藉機加封那些無功勞傍身甚至昏聵無能的皇子,以全愛子之心。

    而對於郡王、貝勒、貝子爵位絕嗣的情況,皇帝就絕對不會令皇子出繼,由此足見分辨親王至貝子在皇帝眼中的受重視程度。除此之外,“親、郡王用金黃輿服,貝勒、貝子用紫色輿服”、“親、郡王,貝勒為宗臣貴位,向例皆不戴花翎,惟貝子冠三眼孔雀翎”、“親王服四正龍補服;郡王服二正二行龍補服;貝勒服兩正龍補服;貝子服兩行龍補服”等服飾穿戴上的不同,也能看出自貝子到親王之間的區別所在。

    綜合來看,級別不低、工資不低、地位不低但更傾向於榮譽性爵位;不必承擔過多、過重工作;不必被皇帝過度重視以致常遭訓斥,絕嗣也不用擔心皇子奪走爵位的“郡王”,才是價效比最高、最幸福的那一個!

    參考文獻:《清史稿·皇子世表》、《欽定大清會典》、《清稗類鈔》、《嘯亭續錄》

  • 13 # 時光山人

    你說的這個問題涉及清朝的宗室爵位。鐵帽子王、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些都是清朝時期的爵位等級。

    清朝的宗室爵位

    清朝時期,爵位共分為三類: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和異姓功臣爵位。其中,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等,由宗人府掌管,只授予愛新覺羅族人。十二級宗室爵位分別為:

    1.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2.多羅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3.多羅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4.固山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5.奉恩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6.奉恩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7.不入八分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8.不入八分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備註:所謂“入八分”是八種標幟,表示其顯赫的身分。如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不入八分不用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裡住。)

    9.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10.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11.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12.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低於奉恩將軍的稱作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

    爵位的世襲問題

    清朝的爵位分為世襲罔替和降級世襲兩種。世襲罔替的爵位就是我們常說的“鐵帽子王”,爵位世襲罔替,隔代不降級。清朝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降級世襲的爵位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

  • 14 # 薇薇淺笑

    在清朝,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名字罷了,鐵帽子王他本身就是親王或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從而獲得了可以惠及子孫的特權,即子孫繼承爵位,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郡王在權利和待遇並沒什麼不同。

    對於親王、郡王、貝勒和貝子這些爵位,都是屬於清朝宗室和蒙古貴族特有的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族人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能被授予的爵位。

    親王在清朝中的爵位中為王爵的第一等,只有皇子和皇上的兄弟才有此頭銜!親王的俸祿為“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他的下屬有:長史一人,一等護衛六人,二等護衛六人,三等護衛八人,四品典儀二人、五品典儀二人、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200名護軍、馬甲等。

    郡王在清朝的爵位中為王爵的第二等,也是宗室的人才能擁有的頭銜!郡王的俸祿為“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他的下屬有:長史一人,一、二、三等護衛共十五人,五、六品典儀共四人;另外下領120名護軍、馬甲等。

    貝勒是在清朝的爵位中為王爵第三等,滿清貴族就能擁有此爵位!貝勒俸祿為“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他的下屬有:司儀長一人,二、三等護衛共十人,五、六品典儀共三人;另外下領100名護軍、馬甲等。

    貝子在清朝的爵位中為最低封爵!貝子俸祿為“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他的下屬有:三等護衛五人、五、六品典儀二人;另外下領80名護軍、馬甲等。

    另外清朝的6宗室爵位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世襲罔替的例外),比如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重孫繼承被降到將軍,以此類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C羅第5次獲得歐洲金球獎,追平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