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星河

    首先,曹操殺故人呂伯奢有多個版本。最著名的是《三國演義》裡的,其後,曹操說出來“你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但是,正史《三國志》沒有記載曹操殺呂伯奢的事情。

    其次,我如果是史實,我相信事出有因。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這個是個人認為,較為合理的情況。

    最後,如果是劉備,在生命受到威脅情況下,也有可能會這樣做。但是曹操相比較來說疑心較重,所以劉備放過他們獨自離開也有可能。

    參考書目:《三國演義》《三國志》

  • 2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個故事在《三國演義》之前有三個版本。

    王沈的《魏書》記載:呂伯奢不在家,他的兒子和賓客劫奪曹操的物品和馬匹,曹操殺數人而去。

    郭頒《魏晉世語》記載:呂伯奢外出,五個兒子都在,並且以禮接待。曹操懷疑他們要害自己,晚上提劍殺八人而去。

    孫勝《雜記》記載:曹操聽見鍋碗瓢盆的聲音,以為要害自己,所以晚上殺了呂伯奢。並且說了“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千古名言。

    其次,我想您應該是由《三國演義》而發此問的吧,所以小說情節我就不贅述了。因為版本之多,事件的真實性和具體情節已經變得迷霧重重,我想您也不打算考證這個,那麼咱們就只論《三國演義》這個故事吧。

    我覺得小說這個故事應該分兩個階段來看,先說呂伯奢的家人。故事的時代背景如小說言“人心思亂”,人與人缺乏信任,更何況曹操和陳宮此時屬於亡命之徒。當他們聽到磨刀聲時,疑心害己,太正常不過。這個地方需要注意,此時的陳宮和曹操的想法、舉動是完全一樣的。可以這麼說,大部分的人和他們倆的選擇會是一樣的,屬於不知情的狀態下應激殺人。這時候作者安排陳宮說誤殺好人了,那曹操不用說也醒悟過來了。

    然後,呂伯奢本人打酒回來,更加明確了是準備殺豬來款待他們倆。此時,陳宮的想法肯定是趕緊跑路。但是曹操卻冷靜自若,想到呂伯奢到家肯定會報官,所以就把他殺了。當然,正如陳宮所言曹操二次殺人屬於“知而故殺,大不義也!”。但是想曹操這樣的一代奸雄,心中想的是實現匡扶天下的抱負,肯定覺得自己屬於萬金之軀,說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也在情理之中。

    董卓曾經說過:“我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他們這個型別的人思維方式,不同於一般人。

    另外,當年討伐董卓兵敗,曹洪曾把馬讓給失馬負傷的曹操,並表示:“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如果,您認為當時曹操代表的是進步的力量,是為天下計,會認為“天下可無呂伯奢,不可無曹操”嗎?

    最後,對於故事的第一階段,如果換成是劉備,我想結果應該是一樣的。至於第二階段,我想可以參考劉安殺妻那一段,劉備沒有覺得不對,就是覺得可惜、感動。還有,劉備棄新野而逃,把所有人都帶著,然後用他們的房子做武器,火燒曹仁。我想,劉備也是為天下計的人吧。

  • 3 # 子正尋道

    導讀:關於曹操殺死呂伯奢一事,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相關的記載。後來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中,則提到了這一事情。到了元末眀初時,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時,也就順便加入了相關情節,並做了一些藝術加工。比如:曹操面對陳宮的質疑時,說出了: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那麼接下來的分析,就以《三國演義》中的描述為準。

    在《三國演義》中,殺呂伯奢的起因,完全是誤會。當時曹操認為呂伯奢出去通風報信了,再加上半夜聽到磨刀聲的誤會,於是先下手為強,與陳宮一起把他的家人全部殺害了。等到呂伯奢回來時,曹操更是將錯就錯,把他也順便除掉了。這樣一來,讓陳宮大失所望,便與曹操分道揚鑣。同時曹操也因為這件事,背上了濫殺無辜的罵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話說回來,如果把曹操換成劉備,會有怎樣的結果。很明顯,劉備的仁義之心,會讓他做出與曹操截然不同的事情。

    其一:劉備會仔細觀察,不會妄下決定。

    在逃亡路上,劉備與陳宮受到了呂伯奢的盛情接待,肯定會心懷感激。當呂伯奢出去買酒時,劉備或許會把他留下來,並表示自己不想喝酒,因為劉備也擔心他可能會出賣自己。這樣一來,有呂伯奢在,後面他的家人做出的一系列行為,就可以避免誤會了。還有劉備會與呂伯奢深情交談,從而瞭解到附近的形勢變化,比如:朝廷對自己的通緝令,有沒有傳到附近的縣城。如此一來,劉備和陳宮,會與呂伯奢相談甚歡。

    其二:劉備不會胡亂殺人,會以最小的代價,爭取全身而退。

    當呂伯奢離開後,劉備和陳宮躺在房裡,聽到磨刀聲以後,肯定也會相當疑惑。不過劉備會與陳宮細細觀察,看看到底怎麼回事。如果他的家人沒有歹意,只是殺豬來招待客人,那麼皆大歡喜,劉備或許還會幫忙。反過來假如他的家人確實有險惡用心,劉備與陳宮,應該不會大開殺戒,而是會悄悄地趁機離開。這樣一來,劉備與陳宮,既躲過了一劫,又不會驚動呂伯奢一家,避免造成雙方的傷亡。

    總之,劉備與曹操的性格很不一樣,他沒有太多的猜忌,而且他還有仁義之心,不會發生大開殺戒的事情。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述來看,劉備和陳宮,會與呂伯奢結下很好的交情,或許還會說服他的家人,共同參與反對董卓的計劃。

  • 4 # 豫北老崔

    寧可我負天下人,休讓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可以說把曹操定義為了一位自私自利的奸雄,然而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的一直說法不一,演義中這件事有諸多漏洞。

    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之後,逃亡途中遇到陳宮二人想在亂世中成就一番事業,曹操帶陳宮前去投靠其父好友呂伯奢。曹操此時選擇暫投呂伯奢家中應該說是極其信任呂伯奢的,不會因為聽到下人的幾句話而製造殺孽。

    呂伯奢見曹操前來異常歡喜,要去為曹操購買好酒,這樣的小事完全沒有必要親自前去,呂伯奢下人殺豬款待曹操,然卻只聽到磨刀的聲音沒有豬叫的聲音,種種疑點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魏書中記載,當時曹操暫投呂伯奢一家並非一人,而是數騎。另外漢末英雄記中提出數騎之中有劉備,關羽等人,並沒有陳宮。

    我們拋開這件事的真實性,作為一代梟雄曹操,面對自己安全問題上選擇殺呂伯奢一家完全是為了自保。只不過後來曹操說出那句寧我負人著實寒了公臺之心,陳宮屬於智者,智者往往會站在道德制高點,面對曹操殺呂伯奢又說寧我負人之言,也就聯想到了道德的問題。陳宮認為曹操難成大業,寧我負人表現的是自私自利,成大業第一障礙不是實力,而是明主,曹操這般自私自利是很難讓天下人才認為其為當時明主,沒有人才的輔助,加上自私自利很難得到民眾人心,大業難成。同時陳宮這麼做也為了自保,本身兩人殺呂伯奢一家陳宮也是幫兇,面對曹操自私之心聯想到了自己,為了自保陳宮也只能以大義當做藉口,離曹操而去。

    個人覺得看待曹操殺呂伯奢一家,首先要明確角度,站在道德的角度來看,曹操著實不該濫殺呂伯奢一家,畢竟只是僅憑片面之詞。然咱在得失面前道德缺顯得無比渺小,一個立志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第一要素就是自身安全,況且曹操和陳宮兩顆人頭價值千金,在金銀面前交情又顯得那麼脆弱。

    劉備素以仁義著稱,可如果換成劉備處在曹操的位置也一定會殺呂伯奢一家的。劉備不但要殺呂伯奢一家,還要以仁義之姿維護自己的形象。

    劉備當時落魄之時發生過一件事可見一般,當時劉備暫投一位普通農家,這位農家得知劉備是漢室後裔之後,拿其妻子大腿之肉款待劉備,劉備在得知之後選擇沉默。透過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劉備曹操這些當世梟雄,在面對安全收到威脅的時候,都會把道德拋之腦後,換作我們或許也是如此吧。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總結,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站的角度不同其觀念也不同,當時漢室江山搖搖欲墜,道德和律法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曹操寧我負人是自私也是一種自保,如果自身安全都成了一個問題,志向也就成為了空話,況且曹操當時是反董卓希望,也是中興漢室希望。換作劉備也會如此,只不過劉備會用仁義之舉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

    梟雄之所以成為梟雄就是忍常人所不能忍,做常人所不敢做之事。

  • 5 # 史海清流

    很榮幸來與大家分享這個問題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原因是曹操和陳宮錯誤以為呂伯奢想到城裡找官府捉拿他們,所以痛下殺手,因而世上有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語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曹操是錯殺了呂伯奢而不是故意將他殺害,即使大逆不道但也情有可原。

    如果把曹操換成劉備的話,結局如何呢。

    我們都知道劉備講自己為漢室宗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如果按這個背景去看待劉備錯認呂伯奢一家,劉備應該不會仿照曹操的做法,而是選擇逃跑這種方式。

    如果劉備的背景是假的,他一定會殺害呂伯奢一家,因為某某人有仿造簡歷這種坑蒙拐騙的行為,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出來的嗎?

  • 6 # 歷史滄桑

    曹操殺了呂伯奢後,說出了那句極具人物性格色彩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是曹操殺呂伯奢,真的如《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狠毒,滅絕人性嗎?對於曹操殺呂伯奢一事《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但不代表沒有,在《三國演義》《魏書》《世說新語》中都有記載此事,先看這三部書中是怎麼解讀的,我們再說對換換情景,說劉備會不會殺呂伯奢。

    《三國演義》中說是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途徑中牟縣,被捉住押入大牢,縣令陳宮感其大義,放了曹操並決定跟隨曹操,二人逃至曹操父親至交呂伯奢家中,呂伯奢盛情接待曹操二人,呂公出去打酒,並命家人殺豬宰羊,曹操陳宮二人在休息時,聽見外面有磨刀聲音,和有人低語,並沒有聽清在說些什麼,曹操生性多疑,以為要害他們性命,好見官領賞,隨即破門而出殺了呂公一家,事後看見牆角捆綁的豬羊,才知道殺錯了,二人不敢多停留,一路奔逃出去,誰知這時候,呂伯奢打酒歸來,碰見了曹操,呂公說“美酒已經沽來,侄兒去哪?”,曹操怕呂公看見家中情景後報官,又把呂公殺害。

    陳宮氣憤說“明知殺錯了呂公一家,為何又把呂公殺害”,曹操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休交天下人負我”,陳宮罵曹操陰毒小人,憤然離去 。

    但是《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是尊劉貶曹,而且曹操逃亡時,資料記載中牟縣的縣令不是陳宮,而是楊原,陳宮不可能跟隨曹操到呂伯奢家中,更不可能親眼見曹操殺害呂伯奢一家,演義中的描述誇大了曹操性格陰毒的一面,這種說法只是在小說裡,不可信。

    《魏書》中描述是,曹操逃難到呂伯奢家中,呂伯奢家人見曹操身上許多財物,見財起意要殺害曹操,曹操不得已才殺了呂伯奢一家,這種說法可信度也很低,因為《魏書》是魏朝史官撰寫的,曹操是魏朝的開創者,史官肯定美化曹操,這樣事實依據就有待考量了。

    《世說新語》的記載還是比較中肯的,也是說曹操逃難至呂伯奢家中 ,休息時聽見外面有異動,以為要害他,多疑的性格使他,殺害了呂伯奢一家 ,結果發現殺錯了,心中懊惱後悔至極,在心裡安慰作用的推動下悲傷、悲涼的說了“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更想一個人做錯了事情,在為自己找理由,曹操本人人性決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陰險,多疑狡詐,腹黑狠毒的人,但也絕非仁義之君,亂世之人,奸雄對曹操評價有失公道,梟雄更適合他。

    以下只是假設,並無歷史根據,劉備呂伯奢一生都沒有交集。

    曹操換成劉備,會不會殺呂伯奢,雖說後世對劉備評價,褒貶不一說法不盡相同,但那時的劉備的確以仁義之名立身,如果是劉備,絕對會問清楚情況,不會再不確定情況下,去殺了呂伯奢一家,如果呂伯奢一家真的要害劉備,我想劉備可能會說一句話“你不仁,休怪我無義”。

  • 7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關於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之事,大約是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大家很熟悉,那就是《三國演義》中所寫的曹操住在呂伯奢家中,聽到呂伯奢家中有磨刀的聲音,曹操以為呂伯奢一家要趁機殺了自己,於是將呂伯奢一家殺得乾乾淨淨。殺完人之後曹操發現呂伯奢的家人實際上是想殺豬招待曹操。曹操在逃跑途中遇到了打酒回來的呂伯奢,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也殺了呂伯奢,並且說出了那一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也成為了曹操腹黑心狠手辣的代言詞之一。

    第二種說法則是說呂伯奢一家真的想殺曹操,結果被曹操給識破了,曹操乾脆就先下手為強殺了呂伯奢一家了。

    因此如果是第一種說法的話,那麼曹操多疑、腹黑、心狠手辣等特點便完全彰顯了出來,我猜測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了這個說法也是為了突出曹操的“奸雄”本色。如果是第二種的話,我認為曹操屬於正當防衛,雖然手段殘暴激烈,但是想想曹操畢竟是為了保命,也沒法苛責他什麼。

    那麼如果是劉備的話會怎麼辦呢?

    首先劉備肯定不會像曹操一樣冒冒失失就殺人的,劉備一定會對事情有所瞭解之後才會做出選擇,正如劉備自己所堅持的那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如果呂伯奢一家真的想殺劉備怎麼辦?說實話,正史中的劉備雖然仁義,但是絕對不是羅貫中筆下那種過度仁義甚至給人感覺像是在作偽。劉備的仁義更大程度上屬於那種你講仁義道德,那麼很好,我也跟你講仁義道德。如果說你不講仁義道德,反而想辦法去用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對付我,那麼我劉備也不介意採用同樣的手段去對付你。

    就像我們很熟知的那個“怒鞭督郵”的故事,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這個故事放到了張飛的頭上,我想很多朋友也覺得這個故事很適合張飛的莽撞的性格。但是實際在正史之中,怒鞭督郵一事是劉備乾的,就是那個我們認為仁慈友善的劉皇叔。

    因此我們可以看,劉備不是一個什麼事情都講仁義的傻瓜,他更像是孔子所說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的人物。如果呂伯奢一家真的動了殺害劉備的心思的話,我估計下場就是被劉備給殺死,劉備是不會留情面的。

    畢竟亂世之中殺出來的人物,都是鐵血人物。

  • 8 # 胖胖的老公

    首先這是兩個問題,而且既然是按演義來,那就按演義的人設來就假設而論,下面主要說說劉備碰到這個情況會是什麼結果。(曹操的用引用改變顏色了)

    演義中曹操就是個奸賊,殺個把人,還是有可能威脅自己的,那算個什麼事?再說了曹操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豈能在這裡就了結生命,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將功成萬骨枯,只要最後成功了,其他又有何妨。

    不至於

    劉備是個會識人,懂用人的出色管理者。按照背景環境來說,“劉備”與呂伯奢是多年好友,那劉備能夜宿呂伯奢家,呂伯奢的人品肯定是信得過的,那麼後面的也就不會發生了。

    不擔心

    以劉備當時初創業,那麼結義兄弟關羽張飛必定追隨左右,呂伯奢再磨刀,能撼動這兩尊大佛嗎?信不信張飛喊一聲,刀都拿不穩?只需靜觀其變即可,完全不慌。

    有急智

    如果硬要說關羽張飛也不在,呂伯奢也要對劉備下手,那麼劉備就會啟用三英戰呂布的武力,煮酒論英雄的急智,還有那胸懷天下的仁義,順利感化呂伯奢,完美化解。

    況且作者也不會讓一個草根如何成為帝王的勵志故事主角變成兩集就領盒飯的跑龍套。因此劉備還是劉備,曹操還是曹操,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9 # 讀春秋思無忌

    呂伯奢歷史上真有其人,其墓地據考證就坐落於中牟縣大孟鎮大呂村。但他是否死於曹操之手有待商榷,《三國志》隻字未提,《魏書》卻道呂伯奢不在,其子欲打劫曹操而被他反殺,到了《三國演義》,曹操誤以為呂伯奢家人慾殺他,先下手殺掉呂伯奢全家,後又在途中將買酒回來的呂伯奢一併殺掉。

    從行程來看,曹操從洛陽逃回家,共計180公里左右,途徑虎牢關(60公里處),再到中牟呂伯奢家(120公里處),那麼從呂伯奢住處到曹操老家陳留大概60多公里。如果曹操殺了呂伯奢全家,策馬狂奔,大約2小時能抵達陳留。因此,即便呂伯奢回到家中發現全家被殺,再去報官,恐怕曹操早已逃遠了。

    但是,本文還是以《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展開討論。

    董卓把持朝政後,曹操便想處之而後快。因此,他偽裝親近董卓,欲得到其信任後,趁其不備而殺之,結果未遂。曹操只能逃出洛陽,途中又被官府俘獲,幾乎命懸一線,後遇上好人將其釋放。

    死裡逃生的曹操逃到了中牟,又飢又渴,便想留宿與父親老友呂伯奢處。呂伯奢盛情接待,後外出打酒,吩咐家人殺豬款待曹操。曹操睡得迷迷糊糊之時,聽到窗外的磨刀聲,以為對方欲對自己不利,因此先下手為強,將他們悉數殺光,之後才發現殺錯了人。

    曹操無法面對呂伯奢,趕緊走人,途中又遇上呂伯奢,心中猶豫片刻,還是將其殺死。

    那麼,曹操為何非殺呂伯奢不可呢?

    咱先來說說曹操的小目標,曹操逃出洛陽,直奔家鄉,就是因為抄近路殺董卓不成,只能選擇武裝起義。因此,他的第一個小目標便是想方設法躲避董卓的追殺。

    當曹操才逃出董卓的虎穴,不久便落入途中某縣衙的狼窩之中。就當曹操認為必死無疑之時,也僥倖獲救。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曹操認為既然天不忘己,更堅定了推翻董卓的信心。

    可曹操沒想到,就在中牟呂伯奢家中,發生了一個不該發生的誤會。殺呂伯奢全家並非曹操本意,完全是為了自保。他本來心生內疚,無法面對呂伯奢,想一走了之,可偏偏命運再次讓他們狹路相逢。

    曹操忙著逃命,只有幾分鐘來做出判讀,殺還是不殺?

    不殺,呂伯奢回家後發現家中親人慘死,能原諒自己嗎?不會。會報官嗎?會。自己如果再被抓獲,恐怕只有一死,那麼推翻董卓就完全沒戲了。殺之,同樣也得不到呂伯奢的諒解,但是可以成功逃過董卓的抓捕,那麼武裝推翻董卓的機會就多了一分勝算。

    既然終究得不到呂伯奢的原諒,而呂伯奢之死可能成全曹操除國賊的偉大事業。因此,呂伯奢也算是死得其所。

    俗話說,老年喪子是人生一大悲劇。試問,一位年愈古稀的老人如何能承受全家遇害的事實?也許曹操的一劍可以讓其早日解脫。

    曹操在心中迅速盤算後,最後還是手起刀落,殺死了呂伯奢,並放下狠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

    也正是這一刀,斬斷了曹操心中的最後一絲仁義,使他擁有了問鼎帝王的資格。

    那麼,換作劉備又當如何呢?他的人生其實也經常面對類似的選擇。

    當然,前提條件還是一樣,劉備誤殺了呂伯奢家人,急忙外逃。途中,迎面遇上了滿面春風的呂伯奢。

    假設當時龐統在其身邊,他會對劉備說:“殺之,主公得逃,此為上策;不殺,如果呂伯奢報官,主公在劫難逃,此為下策;不殺,如果呂伯奢回家後不報官,我們便放他一馬,此為中策。”

    劉備說道:“我實不忍殺之,選中策。”

    龐統說道:“那麼,我們只能同他一道回家,觀其反應再做打算。”

    三人回到呂伯奢家中,呂伯奢發現親人被殺,老淚縱橫,指著劉備呵斥道:“我好生招待你,誰知竟是引狼入室,害了全家。”

    劉備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大聲哭泣道:“我以為他們要加害於我,都是我的錯啊!請呂伯殺死我吧!”話畢,遞上了隨身寶劍。

    呂伯奢欲接過寶劍,劉備又哭道:“備死不足惜,然漢室大廈將傾,董卓老賊竊取國政,蒼天哪!這是要天亡我大漢啊!”

    呂伯奢猶豫不決,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接下來的場景。

    如果呂伯奢深明大義,暫且饒恕劉備,劉備必然感激涕零:“備暫借小命,待他日光復漢室,再來受死。”然後開溜。如果呂伯奢不依不饒,那麼龐統一棍將其打暈,兩人將呂伯奢捆綁,放在床上,留下錢幣若干,然後走人。

    劉備雖然比曹操仁義,但是觀其所作所為,無論怎樣猶抱琵琶半遮面,還是拿下了劉表的荊州和劉璋的益州。過程雖然曲折,但是結果終究還是一樣,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

    結語

    面對昔日故人呂伯奢,曹操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惜一刀殺之,劉備雖沒有曹操之心狠手辣,但也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因此,他也不會自裁來謝罪,而是採用一種自認為合乎仁義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雖然之後兩人都成為一方諸侯,但曹操更具帝王之相。

  • 10 # 甜瓜20875

    題目意義重大,曹操此人一大缺點,疑心超然的重大,容易錯殺,而且錯殺了一點愧疚之心都沒有,這是一種很危險的釋放訊號,對己的宏偉大業有損大大不利,殺呂伯奢應該是假殺真做,目的應該是震懾百將,樹立君威,達到絕對權威,紀律嚴明的,目的,至於曹操換成劉備,那得看人品,智慧,做事的方法與風格,劉備人品不錯優於曹操,人品的高度決定智慧的深度,諸葛亮投靠劉備就是例證明君則顯,如果是劉備不會殺呂伯奢一家,除非萬萬不得已,智取,儘量不殺達其目的,這也是劉備的做事風格,也是諸葛亮跟隨劉備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海瑞的話,厲害了,不但不殺,而且還得把事情做好[贊]

  • 11 # 磐龍觀史

    任何故事都看你有什麼目的去講述他,羅貫中應該是一個很有追求的小說家,不同於一般只想賣書賺錢的人,他除了希望自己的書能暢銷,還希望自己寫的故事能夠儘量貼近真實的歷史。所以他要寫的是一個大家喜聞樂見而又不要太偏離歷史真相的小說故事。

    《三國演義》是一本愛憎非常分明的小說,作為其中的大反派,曹操必須站在道德的最低點,否則引不起讀者對他的憎恨(這樣也就沒有主角集團獲得勝利的快感了),這是羅貫中作為小說家必須明白的一點。

    如果曹操是董卓那樣的短命鬼還好寫,惡貫滿盈又被砍了多麼大快人心,但偏偏曹操卻蹦躂到了多半篇故事都要講完的地方,你把他寫得太low不合適,所以一個奸佞的形象非常適合小說裡的曹操定位,於是,你看到了一個生拉硬拽,也要往曹操身上潑髒水的呂伯奢事件。雖然三國志隻字未提,但殺呂伯奢這件事情確實發生過,歷史上對於呂伯奢事件的說法比較多,《魏書》中的說法就是,老曹是正當防衛。《魏書》是曹家人自己寫的,所以不少人會懷疑是老曹家的自我粉飾。其實說法真不真實,我倒覺得是其次,我比較在意的是,為什麼魏書要記載這件事情。就魏書的記載來看:“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這件事,其實反應出了老曹的武勇和敏銳,是老曹在離開洛陽路上一段值得一提的軼事,你都可以想象曹操在闡述這件事情時,那眉飛色舞的表情。所以,其實從記載這件事的原由來看,這就是一次曹操不得不提的歷險故事,就曹操那歡喜憤怒都流於表面的性格來說,記錄進魏書沒有什麼大問題。到了《魏晉世語》,故事開始變化了,呂伯奢一上來就要搶劫的兒子沒有了,變成了一上來就熱情款待的兒子,然後老曹搖身一變成了施暴者。《魏晉世語》成書時間看名字就知道一定是在有晉以後,所以成書時間必然晚於《魏書》。司馬家掌權之後的歷史,為什麼服務,相信已經不言而喻。你說魏得位不正吧,那不是變相說晉也得位不正?所以臭一臭開國皇帝(雖然是追諡),側面反映我司馬家代曹是多麼的正義凜然,大快人心,怕是沒什麼問題吧?也就是從司馬家這一DIY劇情開始,後世都展開了自己的想象力。況且老曹屠城、害賢、多疑的劣跡在那擺著呢,這一溜煙兒的東西,也就全串聯起來了。羅貫中的想法也是一樣,要塑造一個豐滿的人物,你得把他的性格、生平、歷史事件串在一起,然後給一個合理的解釋,所以奸雄曹操難得一次大顯身手,就這麼莫名其妙的變成了冤殺,成了洗不掉的罪狀。所以,答主的結論是,冤殺這事兒是子虛烏有(若真是冤殺,曹操一未必會提而記錄進魏書,二是完全可以承認是冤殺並作為一大憾事,畢竟曹操沒有遮遮掩掩的理由)。但沒有冤殺也不能說明曹操就是多光明磊落一個人。其實在答主看來,曹操為人遠比昭烈虛偽:比如一邊說“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一邊因私憤屠城;比如一邊奉天子令不臣,一邊“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喜形於色,放蕩不羈又自負而言“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言行不一遠超昭烈呀!不少人可能覺得,曹操這樣,說明曹操是真性情,不遮不掩。可真性情是流於表面的這些東西嗎?那個五色棒時期知道自持的曹操,才是真性情吧!那一路受挫卻矢志不渝的昭烈,才真是真性情吧。

  • 12 # 風雲剪刀手

    答;作為個人看法,曹操性情多疑,殺呂伯奢是防患於未然,另個錯殺也不會讓自己處於被動狀態,畢竟曹操生性多疑,任何風吹草動他都很敏感,就像曹操說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正是這一點也幫他成就了他成為一代梟雄。

    如果換作劉備,肯定不會去殺害呂伯奢,反而劉備會去為自己犯下的錯,向呂伯奢誠懇認錯,肯定會得到原諒,最後呂伯奢依然還是會幫我劉備。

    最後得出結論,曹操和劉備都屬於一代偉人,他們兩個人無論用哪一種辦法我相信都會遊刃而解,因為在成功路上每個人用的辦法都不一樣。

    當然咱們還是要學習劉備的為人處世,不管是虛偽還是為了目的,只要做到了,而且還堅持做到感恩,不負他人我覺得就是好的。

  • 13 # 雪峰居士

    曹操殺呂伯奢劇情出現在《三國演義》和裴衝之注《三國志》引用的《魏書》、《世語》以及孫盛的《雜記》中。

    首先,我們分析下曹操為什麼殺呂伯奢?

    曹操因為逃難途中,暫避到故交呂伯奢家中休息。曹操在呂伯奢家中睡到半夜時分聽到磨刀聲,以為呂伯奢一家要殺害自己。曹操有這種擔心完全正常,因為當時的曹操正在被董卓緝拿。董卓當時代表的可是皇命,聖旨一出天下莫敢不從啊!

    曹操本是欽犯,因而疑心重很是正常。所以聽到磨刀聲起,就立馬操劍殺人屬於本能反應。可是,曹操在知道自己殺錯後,遇到呂伯奢為什麼還要將呂伯奢殺掉呢?

    主要原因應該是:斬草除根。曹操既然已經殺了呂伯奢一家,還剩下呂伯奢一人活著,必然將會對曹操窮極一生進行報復。曹操當然不想留下這個禍根,讓自己日後麻煩不斷。

    不過當時的曹操應該考慮的不是日後的麻煩,而是想到呂伯奢看到家人被殺後,確切知道他的行蹤,會究其人馬攔截他,可能會使他身陷囫圇,故而在見到呂伯奢時,當機立斷持劍將其殺死。

    曹操在逃難之時,錯殺故交好友一家,已屬於大錯;再殺呂伯奢明顯是錯上加錯,明知故犯,實不應該也!完全有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半夜磨刀聲,然而曹操卻採取了最直接最簡便的方法,那就是“疑罪從有”,先下手為強!

    那麼換成劉備是什麼結果?

    這個假設很有意思。

    曹操、劉備是同時代的人物,可是兩個人的人生道路是不一樣的,也是兩種不同性格的人。曹操標準的富二代,而劉備是標準的窮小子(雖然號稱是漢室宗親,可是落魄如他誰還認得?)。

    如果是劉備,半夜聽到磨刀聲也會跟曹操一樣立即驚醒,提劍自保。這一點與曹操一樣,這是人的自保本能,尤其是在那個亂世。可是劉備絕對不會衝出去就殺人 ,而是會聽一會兒,再悄悄的摸出取看個究竟。

    一般來說,劉備看到是殺豬的話,就會回去睡覺。雖然睡不著,心裡還防備著呢,但還是會裝模做樣的睡著,等著呂伯奢來叫自己用餐。故而,也就不會有殺呂伯奢一家、再殺呂伯奢的事情發生。

    但話說回來,如果劉備看到不是殺豬,而是準備謀害劉備。那劉備殺起人來比曹操還狠,也會是殺呂伯奢一家及其呂伯奢本人!

  • 14 # 別山居士

    曹操殺呂伯奢,正史上沒記載,三國演義小說中出現的場面,按邏輯推理,不成立。呂伯奢既然能與曹嵩成好友,必是大戶,大戶人家家中也不會缺酒,即使缺酒也用不著呂伯奢親自去打酒,吩咐下人,小輩去就行了,古代大戶人家刀劍是必備之物,誰殺人需要磨刀,曹操怎會懷疑磨刀是為了殺他?根本不成立,曹操是武將,只有上陣殺人才需磨刀,殺一個人還要磨刀嗎?一菜刀足夠。既然曹操懷疑呂伯奢去報官,官兵自然有快刀,不用呂家動手,曹操既然投奔呂家,必然信任,即使呂家有讓曹操不信任,驚弓之鳥的曹操更不可能殺呂伯奢全家,殺了呂全家,驚動官府對他行蹤更瞭解,能與當朝大官成好友的呂家必定有護院武師,家丁必不少,曹操一人也不一定在又困又飢的條件下輕鬆殺的了?他最明智的是逃離,而不是節外生枝,況曹操從小受儒教影響以忠孝為祟尚,不會對待父親長輩好友如此兇狠。沒深仇大恨,沒人滅人滿門,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從袁紹處搜出手下人通袁紹信件,看都不看令手下人燒燬,說:我弱袁強,人往高處走,人之常情,可見曹操並不嗜殺,也是大度之人。

  • 15 # We7667深山居士

    殺死呂伯奢全家,符合曹操"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處世哲學和性格。曹操在逃難途中到了呂伯奢家,呂家拿其當貴客,在後院商量把家裡養的豬殺了招待曹,可能呂家意見不太統一正在討論,"殺了吧"三字被曹操聽到,曹以為是要殺自己,於是乎持劍到後院將所有人殺死後才知道呂家是在殺豬。曹急忙趕路,路上又遇到出去沽酒來招待曹操的呂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也將呂伯奢給殺了。應了《厚黑學》中的"黑"。

    這事若是放在劉備身上,結果會完全不一樣。劉備一生在為匡扶漢室而奔波奮鬥,深知民心之重要。在被曹軍追殺時,不忍丟下跟隨逃難的老伯姓,以致身臨絕境,可見劉備的仁慈心性。劉備善哭,每每提及漢室、提及已任。總以淚述之,以取得人們的同情和支援,所從說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如果劉備到呂奢家,也會哭一場,以取得呂家的同情和支援,呂家也會善待於他。這也應了《厚黑學》中的"厚"字。

  • 16 # 老龔166916589

    曹操與呂伯奢是古舊好友,逃難經過他家有意一會。此時操是驚弓之鳥,呂是熱情招待古友,這是曹操多疑之誤會,直到事請鬧到箭在弦上之際,那麼雙方都考量的生命,曹操殺呂伯奢很固斷,沒有任何思考,我是逃命,總不成來送命,不下辣手前功盡棄,他為什麼不殺陳宮,說明他還有良心,逃到他衙門,他能掛印同行救了他的命,還是選擇各走各路,總的一句話,曹與呂誰死的問題,人如一塊蛋糕誰吃還可以客氣而相讓,生命任何人是不可能相讓的。

  • 17 # 山野苦樵

    曹操是在刺殺董卓未果,如驚弓之鳥於逃亡路上誤殺呂伯奢的。其動機當然是為了免遭人暗算,來了個先下手為強。

    曹操素有大志,且為人機警,生性多疑。後來中反間計殺蔡瑁、張允,被人參透機關殺楊修,都說明他是個唯我是尊,獨斷專行的人。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揭示了他的內心世界。

    呂伯奢是他父親的好友,對他照顧有加,當他已知自己錯殺了人後,在路上遇上呂伯奢,反而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痛快。導致陳宮離他而去。曹操這種性格很可怕,常常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挾天子以令諸候。”而三國中,勢力最大,令人望而生畏的也是他。

    戲評歷史人物,一管之見,不見得正確,重在參與。

  • 18 # 尊乾0808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要先了解曹操殺呂伯奢的背景。

    如果據《三國演義》來講,曹操在殺呂伯奢之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在中牟縣又被人捉住送往縣衙,幸得陳宮相助,與其一起出逃。在逃亡的路途中身心疲憊,心態上更是猶如驚弓之鳥。加上曹操本來就是一個性格多疑的人。因此,才有在夜裡聽到後院裡傳來磨刀的聲音。誤以為是要捆殺他們。而呂伯奢又出門打酒,不在家中。所以又誤以為他是去報官。因此索性先下手為強,免遭於他人之手。這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中屬於正當防衛,也是無可厚非的。而被大家熟知的是演義當中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把曹操推上了道德批判的風尖浪口。

    其實,在正史當中記載的情況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是有差異的。在《魏略》中記載的是呂伯奢的兒子和他的門客,想搶曹操的財物,因此曹操才動了殺機。雖然《魏略》記載的並不一定可信,但《三國志》等記載的也大同小異,反正都是殺了呂伯奢一家。但是正史與演義最大的差異是曹操所說的那句話。正史中曹操說的是“寧可我負人,休教人負我”,說這句話時的心情是悽愴悲傷。可以理解為針對這件事情,既然已經誤殺了,錯已鑄成,也沒辦法了,但心裡有悔意。但演義中加入了“天下”兩個字,把曹操成功的塑造成了一個大大的奸賊。

    我覺得如果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換成劉備的話,他也可能做出曹操的舉動。《三國演義》成功的把劉備塑造成一個仁義之君。其實,在正史中劉備被看成是一方梟雄,一定也有他的鐵血兇狠的一面。在特定的環境壓力下,人性的本性會被暴露得淋漓盡致,藏是藏不住的。

    所以我想,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在那種特定的環境下,做出那樣的舉動,應該也是可以理解的。

  • 19 # 朝陽白露

    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事情想必看過《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的人都有所瞭解。當然,諸多的影視劇也是對這件事情有所演繹。雖然說法各異,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是――曹操確實殺了呂伯奢的家人。

    事件背景

    漢朝(東漢)末年的時候,漢皇室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衰落下去,自擁兵自重的董卓進朝亂政始起,漢室江山在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了。

    曹操欲誅董卓,其事敗露遂逃亡

    雖然董卓權傾朝野,但是暗地裡反對他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幷州刺使丁原,尚書丁管,中郎將盧植等。他們有的被董卓殘忍地殺害了,有的懷揣著遺憾和不甘被迫離開了朝廷。而有的則因暗殺董卓不成就跑路了。

    典型代表――曹操

    當時朝廷百官都對董卓之行徑深惡痛絕,敢怒不敢言。曹操說他們這樣瞎抱怨沒用,還不如拿出實際行動來。於是,曹操出力王允出刀,曹操就帶著王允的七星寶刀去見董卓去了。

    此時的董卓正在睡覺,他見到董卓之後,與其先寒暄了幾句,一看他翻身睡了過去,心想,機會來了。正準備提刀殺他,這時呂布正巧不巧地出現了,嚇得曹操冷汗直冒,趕緊收手。扯個謊說自己主要是來獻寶刀的,才堪堪躲過一劫。曹操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就跑了。

    董卓經呂布一提醒,自己再一合計,頓時發現上當了。孟德這傢伙,是要殺我啊!趕忙派呂布帶人去抓他,但為時已晚,他早就跑的沒影兒了。此事也只能暫且作罷了。

    呂伯奢盛情待客,曹孟德因疑殺人

    在逃離洛陽的途中,他偶遇了舊識陳宮,於是兩人共同來到呂伯奢家。俗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看見自己的故友來了,還帶著一位貴客,呂伯奢別提有多開心了。於是立馬招呼他們進門,並吩咐家人準備殺豬,自己則去西村買酒。

    而此時的曹操聽到他們的磨刀聲以為是要殺了他們好向董卓邀功請賞。於是,不帶二話,提劍出去就把他們都給殺了。但是,當他們看到捆好的豬時,方知錯殺了好人。但是沒辦法,人已經殺了,於是乎,兩人只好跑了。

    在離開的途中,又遇到了買酒回來的呂伯奢。呂伯奢問他們:“二位兄弟,我這剛買酒回來,你們咋就走了呢?”

    曹操答道:“哦,不好意思,我們有急事,還要趕路,喝酒就算了,改天吧!”

    呂伯奢也不多疑,只好自己一人回去了。但是,曹操待得他轉身,一劍又把他殺了。這一出頓時把陳宮給弄得一臉懵逼,當場質問於曹操為何一錯再錯,不講道義。曹操說:“他回去看見家人都死了,一定會告官的。而且,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在這亂世之下,要想保命,只能如此了。”陳宮覺得他不講仁義道德,就離他而去了。

    上面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而其它的敘述又有所差異。

    據《魏書》記載,呂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帶著幾個人從董卓處逃亡至呂伯奢家,正巧這時候呂伯奢不在。於是,他的兒子和家裡的賓客合謀搶劫他們,但是卻被曹操他們反殺了數人。這樣看起來,曹操他們還是屬於正當防衛的。

    《世語》裡則說雖然呂伯奢不在,但是他的五個兒子都對曹操他們很客氣,給他們安排好衣食住行,待他們以貴客之禮。但是曹操覺得他們太好了,遂起疑心。於是在晚上之時,仗劍殺了八人後離開了。

    《孫盛雜記》則記載因為曹操聽到怪聲,疑心他們害自己,於是把在場所有人都殺了。臨走時傷心的說了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魏書》是曹家人寫的,其可信度高不高還有待商榷(估計也沒幾個人信

  • 20 # 說說歷史那些事

    說歷史,品人生,大家好: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刺董卓失敗後,逃離了洛陽,途中被陳宮所救,陳宮被曹操的“舉兵討賊,恢復漢室”的大義所感染,隻身跟隨曹操共同逃跑。

    在路過曹操父親的好友呂伯奢的家時,二人晚上一起住下,呂伯奢說是為其買酒就出去了,睡到半夜曹操聽見外面有磨刀的聲音,以為呂伯奢的家人要害他,就先下手為強,殺盡了呂氏的家人,到得廚房一看,原來捆著豬、燒著水,是要殺豬來款待他,曹操與陳宮後悔不已,遂起身逃走。

    路上碰到呂伯奢買酒回來,曹操一不做二不休,把呂伯奢也殺死了,陳宮為其的行為感到悲哀,認為不是同路之人,於是離曹而去。

    正史中也有記載曹操殺呂伯奢的情節,只不過曹操成了被動殺人。《魏書》“太祖......從數騎過故人 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曹操殺呂伯奢全家反映了曹操的心狠手辣,在沒有探究清楚原因的情況下,大開殺戒,更有甚者,發現是誤殺好人後,又殺死了呂伯奢,以絕後患,顯示了其為了生存發展而不擇手段、不念交情的一面。

    如果換成劉備又會如何呢?

    劉備素以“寬厚溫和”的性格著名,更有愛民如子的名聲在外,當初劉備敗走荊州之時,竟有民眾十餘萬人主動跟隨,有人勸劉備拋棄民眾儘快撤退,劉備堅決不肯,以致被曹軍追上,一敗再敗,這才有了後來的聯吳抗曹、赤壁之戰。

    也正憑著佔據“人和”的精神,劉備身邊籠絡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將,心甘情願地為其出謀劃策、血戰疆場,最終坐擁西蜀,三分天下。

    由此可見,如果把曹操換成劉備,在逃跑時面對呂伯奢家人的舉動,以劉備的性格應該是悄悄地溜走才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吃火鍋必點的幾道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