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機械觀察

    年紀小的時候愛過年,家裡長輩會提前準備各色好吃的。湖北這邊過年前,一般家庭一定會提前準備好:白白的魚肉丸子、香噴噴的炸肉丸子、炸翻散、還有自家釀的米酒。尤其是釀米酒,剛發好的酒,酸酸甜甜的,直接拿勺子舀著吃,特別美味。這時,家裡長輩總會說,小心別吃醉了~~~

    到了除夕那天晚上,必然是一大家子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長輩們會拿出包好的紅包,分給每個小孩,那一刻覺得自己特別富有,彷彿擁有了全世界。

    電視機裡必然放著大眾喜聞樂見的春晚,一家人吃吃喝喝,放過煙花,等著12點的鐘聲敲響,於是全家人一齊歡呼著“新年到了~”

    在那時候,還沒有禁鞭一說,12點也是家家戶戶放鞭炮的時候,瞬間大街小巷響起“噼裡啪啦”的鞭炮聲。

    小時候單純的快樂來自於團圓的氣氛和美味的食物。如今,雖然禁鞭了,卻多了一項手機搶紅包的活動,除夕夜每個家族群裡發的紅包搶到手軟。祝福每位看到這條回覆的寶寶,新年快樂,鼠你有錢哦!

  • 2 # 小瑜速看

    每個人都是越長大越懷念小時候,下面小瑜來列舉幾個過年時小時候與長大後的區別。

    1.(壓歲錢)小時候父母給的零花錢少,到了年前激動地睡不著覺,第二天起來就給父母磕頭拜年討壓歲錢,而長大後自己掙錢了也就沒有那種興奮感了。

    2.(放鞭炮)小瑜小時候就喜歡放鞭炮,喜歡放又害怕,所以我的父母就給我買摔炮,就是往地上一摔就出響的那種,而現在長大了國家不讓放鞭炮了,同時也對放鞭炮沒興趣了,感覺很幼稚。

    3.(春晚)小的時候每年都在家裡過年,沒有手機和電腦,父母一個去打牌一個去打麻將,而我就只有看電視了,當時覺得春晚上的小品特別搞笑,而現在有了手機和電腦,接觸的多了,看春晚也就沒什麼意思了,都是些老段子很少有新鮮的。

    總結:引用一句歌詞:我們都在懷念過去,失去才懂得珍惜。現在對我們來說要珍惜當下,隨著我們一天天長大父母就一天天變老。陌生人,一起加油吧!!!

  • 3 # 墨濃

    小時候的年味特別足,歡天喜地。

    那時,父母親人平時都在外面打工,臘月二十以後就會陸陸續續回家,回家時他們會帶平時吃不到的零食回來,還有新衣服,鞋子等等,鄰居家的人帶回吃的也會互相分享,你拿些給我,我拿些給你。

    孩子們期末考試結束了,放寒假,考的好的特別開心,可以多要些壓歲錢,考的不好的也就捱罵一會,馬上就被過年的喜悅沖淡了難受。

    家裡長輩都會手工製作年貨,釀水豆腐,做魚餅,炸扣肉,做肉丸,做魚絲,炸油果子,買到活魚養著,要吃就宰,殺雞殺鴨,去自家菜園子摘新鮮蔬菜,家家戶戶歡聲笑語。

    上街買過年接待親友的零食,瓜子,花生,糖,水果,乾貨。每個人都會置辦一身喜氣洋洋的新衣裳。

    從過小年開始每頓吃飯前都會放鞭炮,特別響亮,家家戶戶的鞭炮聲連成熱鬧的海洋。

  • 4 # 藍兮駕到

    說起小時候的過年,腦海中浮現出無數的畫面,但是每一副畫面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笑容。來說說吧。

    1.壓歲錢,記得每年過年都覺得是小孩子唯一可以賺錢的節日,可以買自己想買的東西,那種開心,覺得自己彷彿擁有了全世界。

    2.人多熱鬧。因為自己曉得時候,父母還很年輕,爺爺奶奶大多也都健在,姑姑叔叔等等家人都很年輕,都健在,一家人非常熱鬧。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有老人去世,甚至是已經逐漸年邁的父母。人越來越少,大人的身體也逐漸變弱,我們長大了也要忙工作,有時候甚至過年回不來,家人過年越來越沒有自己小時候熱鬧。

    3.春節晚會。小時候還流行看電視,大家一起看春晚,可是長大後,都有智慧手機,大家還聚在一起看過傳完嗎?

    4.新衣服。記得小時候,提前一個多月媽媽給買好的過年衣服,每天試了穿,穿了試,直到過年那天迫不及待的穿上,覺得自己幸福極了。長大後,每天都可以穿新衣服,而買了過年衣服,可能也不會等到那天了,比如,年前有聚會,需要體面點,可能就穿了。長大後,穿衣服,看場合,小時候才是過新年。

  • 5 # 狼集美食攻略

    放鞭炮、貼春聯、掛燈籠、辦年貨、祭灶王、拜祖先、吃團圓飯、守歲、逛廟會、舞龍舞獅、玩社火、看社戲、穿紅戴綠、發壓歲錢……

    從遙遠的農耕時代走來,一直到今天的商業文明,春節都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每到此時,洶湧的回鄉大潮、琳琅的商品貨物,賓朋滿座、觥籌交錯,屋裡的歡聲笑語、屋外的鞭炮起伏……組成了這一片大地上獨有的風景,綿延千年。

    然而,不知何時,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覺得“年味兒”淡了,不論男女老少,似乎都覺得過年不再那麼讓人興奮和激動了。

    “年味兒”究竟是什麼?究竟是“年味兒”淡了,還是人們的感覺變了?又如何讓“年味兒”重回人間,重回到中國人的心裡?

    感嘆年味兒越來越淡的年輕人,開始在網上曬“小時候的年”,那麼,那時年味兒的大事兒、小事兒、賊心事兒,你還記得多少呢?下面這些,不知會否引起你的共鳴。

    1. 過年大事,從頭開始

    小時候過年,女人們頭等大事就是做個新發型,燙滿頭大卷那是最時髦的!心裡也盼著和滿頭大波浪的媽媽一起趕集採年貨,全是兒時賊心眼兒!

    2.趕集辦年貨

    小時候趕集手藝人很多,糖人、糖餅、餜子、糖葫蘆、春聯、畫報、雜耍……都是平時難得的,一溜兒的小賊孩兒穿梭其中,擺攤的叔伯偶爾還送些耍的,有點就樂呵!

    3.宰豬吃鮮貨

    過年頂期盼的就是,等家裡的男人們宰掉餵了一年的豬,那頂鮮的肉味兒,顧不上燙嘴就下肚了!配著大人們的酒,熱氣騰騰才是年!

    4.點燈籠、糊春聯

    用米漿攪成漿糊,貼春聯,讓爸爸抱著掛燈籠,滿屋子喜氣!

    5.春晚《難忘今宵》

    83年的時候,春晚第一次開播,後來還有了陳佩斯和朱時茂的《吃麵條》,然而《難忘今宵》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現在,成了春晚開始到結束的曲目,終成一霸……

    “難~~忘~今~~宵、難~忘~今~~宵……”

    6.小屁孩玩鞭炮

    大年夜,一定要帶上大人們的菸捲,點上鞭炮炸開一年的旺年好運!然後真正的樂趣在後面,和小夥伴們到處去撿散落在地上的炮芯,再和在一起拼個煙花。如果富裕,父母還能給三五毛錢,買個摔炮,不用點火扔地下就響~全是小屁孩衷情的小樂趣兒~

    如今,改了容顏,變了家境,輪到自己拖家帶口回家過年了,包容自己肆意任性的人都老了,而曾經任性的自己也成了如今過年的主角;

    快過年了,長大了的你又是怎麼給父母和孩子製造滿滿的年味兒的呢?闔家新春遊?為家人買禮物?還是,吃更好的、玩更好的?

  • 6 # 津津有味讀歷史

    不是年味比小時候淡了,主要是成人感知快樂的能力弱了,遇見好吃的、好看的,並不會特別開心,但孩子們現在過年仍然很興奮。

  • 7 # 你的小程式設計師

    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一進臘月,日子是掰著手指頭數著過的。不管是女孩子還是男孩子,都愛歡天喜地地扯著喉嚨喊:“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哈,年三十一過,心心念唸的大年初一就到了。大年初一對缺吃少穿的鄉下孩子來說充滿了誘惑,這天不僅有新衣服穿,有白麵饅頭、餃子吃,拜年還能得到平時吃不著的糖,小時候的除夕夜,沒有電視,沒有春晚,吃完餃子,父母就催促我們兄妹早早睡下,生怕凌晨起不來錯過了拜椿樹王還有放鞭炮的時間。故鄉有一個習俗:初一的凌晨,小孩子要在太陽未出之前,一個人繞著椿樹轉上三圈,邊轉邊說:“椿樹王,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而且,要一個人去轉,不能被人看見,否則就不靈了。轉過椿樹的孩子,據說都會長得又高又壯。

  • 8 # 土播薯沙棘

    有糖吃嗑瓜子 平時很好能遲到,而且這個糖不是隨便就可以吃的,必須要除夕那天才拿出來,再放上自家炒的瓜子(瓜子也是自家種的那種),看著春晚,肆無忌憚磕著瓜子,老香了。

    放鞭炮 北方比較冷,沒有機會放那種整掛的,只撿那種放完的鞭炮有沒響的、脫落的,像寶貝一樣拿在手裡,要放在冰上點放才行,手拿著是不太敢的。

    二十三以後家裡開始做各種各樣的美食,炸油條、炸麻花、炸蘭花豆、炸魚、炸丸子,磨豆腐等,那種喜慶忙碌的勁是現在少有的。還有一種就是油脂啦,那會自己餵豬,年尾宰豬,沒有辦法儲存肉,只能把肉煉成油脂啦,媽媽會在煉油的時候多放幾塊瘦肉,煉好後的肉特別的香,沒吃一口都是滿滿的滿足。

  • 9 # 蝶語心夢

    小時候的年味,在這個不放假都不清楚啥時候過年的生活中,這個問題問的好。

    小時候進入臘月後,年味就開始蔓延了。

    學生族,期待已久的寒假就要開始。

    上班族,就會放假。

    很多一年到頭見不到的人都可以見到。

    趕集的人們明顯比平時要多。

    最開心的是年前買新衣,一般一天是買不完的,得去好幾次。

    小孩子嘛,就喜歡跟著去,因為會有好吃的吃。

    我家習俗是臘八吃豆粥,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後不準掃房,大年三十吃肉,大年初一早餐吃蕎麵餄餎,中午吃炸糕,關係比較近的小輩去給長輩拜年,大年初二上墳……很多小細節,就不一一羅列了,因為我家沒啥親戚,太多的我也沒怎麼經歷。

    印象最深刻的一年是我初一去拜年,就是給認識的人拜年,那時候大概也就七八歲,帶著三四個小夥伴,就去敲門拜年,我們那的習俗,只要認識小孩給拜年,就會給壓歲錢,所以那一年我們幾個人去了好多家,其實也沒多少錢,主要是愛玩,享受那個過程。

    總結一下:

    年味就是會見到那一張張熟悉而陌生的面孔,平時不多見成堆的好吃,集市上、商場里人擠人、人挨人的場面,對於小孩來說,就是穿新衣,掙壓歲。

  • 10 # 執著的小翔

    哪時就想著過年,因為可以買套新衣服,以前家裡很窮,所以還有很多好吃的過年,然後還有給樹上貼上紅紙,放呲花,拜年,走親戚,還有就是壓歲紅包,能拿到好幾塊錢呢[呲牙][呲牙][呲牙]現在不行了怕過年,真是驗了老家一句古話小孩望過年大人等種田

  • 11 # 佳姐生活日記

    小時候都是盼著過年,過年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到了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年貨,醃肉,醃魚,殺雞宰鴨,做餈粑,燙豆絲,做米糕糖……,三十的晚上,爸媽就在廚房裡忙著炸肉丸子,炸魚塊,做扣肉……我們姊妹幾個洗完澡換上新衣服,走街串巷玩的不亦樂乎,一般都是過了12點才上床睡覺,大年初一早早的起床給爸媽拜年,拿著盼望已久的紅包,錢雖不多,但心裡特別美。

  • 12 # 陌上花開144961

    小時候的年味,記得最清楚的就是,一到臘月,媽媽就開始張羅的買各種料,做臘味,炸油麵,做臘肉,做大肉丸子,做豆腐(自己做的那種,比買的好吃很多,尤其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喝到剛出爐的豆漿,吃到新鮮的豆腐花),油炸豆腐,買好多食材,屯起來,家裡進行全方位的大掃除(尤其喜歡翻床底,因為總能翻到點收穫),一放寒假,就開始和媽媽收拾家,擦玻璃。等到了臘月二十八九除夕就開始掛彩燈,貼窗花,貼對聯,爸爸會給我買好多的小彩炮,到了除夕晚上,媽媽會在廚房幫我們準備豐盛的晚餐,我和爸爸會在院子裡堆旺火,放鞭炮,特別好玩,除夕晚上我們會一起通宵,和爸爸媽媽看電視,比賽誰也不能上床睡覺,第二天早上早早的就會和提前打好招呼的小夥伴結伴而行挨門挨戶的拜年,還能掙到好多壓歲錢,這是最開心的,天亮之後就可以回家吃早飯了,中午會和家人們一起熱熱鬧鬧的聚餐,下午和小夥伴們一起踩雪,一起玩樂,現在似乎離那樣的快樂越來越遠了,如今的年味只能在支付寶集五福這樣的一些活動上感受了,慢慢長大後,可能也是隨之而來的生活壓力,讓我們每天都堆在工作中,失去了這種年味的樂趣吧

  • 13 # 小西洲洲

    其實我記得不多了,尤其這兩年我家那邊不能放炮,總覺得更缺乏年味了。

    我是九零後,在安徽農村,我家過年的習俗,其實我記得不太清楚了,就著模糊的記憶回憶一下吧。

    在家裡面撿炮仗我印象很深,那時候跟著堂哥,在一地炸過的紅鞭炮碎紙屑裡尋找那些完整無缺的炮仗,然後放兜裡,回家把它掰開,很多隻放一起,把裡面灰色的粉末狀的東西聚在一起,會發出耀眼的光,很多隻鞭炮也只能換來短暫的幾秒鐘,可是那時候總會很開心。

    過年包餃子,會包各種特色的花樣,還會放硬幣,我小時候也不會顧及韭菜餡的餃子會有味道,現在過年包餃子基本不會在包硬幣進去了,我覺得不衛生,也沒有那份驚喜在了。

    我們家過年,應該是大年初一,會喝紅糖水,真的齁甜,並不太好喝,可是小時候會很喜歡。

    小時候過年會稱散裝的白糖紅糖,自己裝進袋子裡,然後自己家那那個齒狀的尺子,點蠟燭,把白糖紅糖分裝成小袋,封口,留著過年走親戚。

    那時候過年走親戚是不送牛奶什麼的,過年除了白糖紅糖,還有一種果盒,是那種長方形的,外面用紅線繫著,裡面各種果子,不是水果,我喜歡挑其中一樣或幾樣吃,吃完再偷偷繫好。

    過年貼春聯,一般是不用膠布的,用漿糊,熬的白色的,往門上刷,很牢固。

    我奶奶家還會點香燭,只是我家不許,我最多要來兩根留著放鞭炮,因為離得太近就不太敢放。

    大年初一,要去奶奶家拜年,奶奶會給壓歲錢,那時候,其實給的很少,但心裡也會美滋滋的,另外,一般過年會穿新衣服,現在不會了。

    現在年味的消失,我覺得一是因為長大了,二是因為富足了,平常只有過年才能穿的新衣服,才能吃的美食,現在日常都可以享受了,驚喜少了,期待少了,當然心境也變了,在所難免的。

  • 14 # 廣東電商人

    記得以前小時候一雙鞋子穿幾年,就是過年那幾天穿,過完年洗乾淨收好留到明年穿,平時都捨不得穿,因為家裡窮;看到同齡年的人都有新鞋子 新衣服穿著過年 心裡還是挺羨慕的

  • 15 # 生活領悟者

    馬上又要過年了,想想我們小時候過年那叫一個熱鬧。從前物質生活沒這麼好,可以為所欲為。我們小時候計劃經濟,每到快過年每家都是拿著糧票油票去糧店排隊領按人頭分的糧面油,大人去排隊小孩子都跟著湊熱鬧。進入臘月不久街上就開始熱鬧了,賣小紅紙花的,賣紅燈籠的,捏糖人的,還有木製的大刀,風車,泥彩土瓷娃娃帶小哨的,大人也捨得花錢給孩子買個玩意。小時候最盼望過年,買年畫,貼毛主席畫像。還有就是有新衣服穿,媽媽會買來花布給我們用手工縫製花棉襖,棉褲,手納的棉鞋,除夕穿上新衣服貼對聯,放摔炮,滿衚衕裡瘋耍,玩的不亦樂乎。另外,只有過年才有好吃的,殺雞做酥雞,炸丸子,江絲,炸魚,除夕夜,全家人守歲圍爐吃團圓飯,溫馨又美好,祈盼來年風調雨順,四季來財,事事如意。

  • 16 # 地產圓周率

    江南的年味,在童年記憶是裡這樣的,寒冬稀薄的陽光下,每家每戶的陽臺窗外都曬著醃製的鹹雞鹹肉鹹魚。臘月裡除了蒸饅頭,還要蒸年糕。饅頭是統一在菜場那邊蒸的,此前要在家準備好饅頭餡,甜的就放豆沙,芝麻,鹹的就放雪菜肉、蘿蔔絲肉。拌好的餡和發好的面,拿到蒸饅頭的地方,會有一群人幫著做饅頭,做好上蒸屜,剛蒸好的饅頭熱氣騰騰,是最好吃的。一般父母會把放涼以後的饅頭收在陰涼處,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吃的時候放在飯鍋上熱一熱。還有蒸年糕,年糕都是在自家蒸的,蒸屜裡一層一層撒上糯米粉。大伯母做的年糕最好吃,糖水小豆年糕,又甜又糯,剛出鍋的時候,用棉線分割成小塊,大家人手一塊嚐鮮。後來,大伯母身體不好了,蒸屜也慢慢被人遺忘了。長大以後,別說饅頭年糕,連醃製雞鴨魚肉,都很少了。

  • 17 # 夢話論

    期末考結束,好就全家happy,不好就挨兩天白眼。第三天我親愛的爺爺就來接我回鄉下準備過年,我的父母會稍晚一些回家。那時候家裡沒有買車,坐著小班車就回去了。

    我奶奶看到我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趕緊把我抱上一通!然後也不問成績,就在家裡把給我準備的零食翻出來,給我一部分。剩下的還得收起來,留到大年三十跟全家人一起分享

    我的太爺爺年輕時是個木匠,娶了鎮子上唯一一位能騎著大白馬上街的大小姐。太奶奶過世的早,我的太爺爺每天在腰間別一壺酒,拿出來放到碳爐裡熱一熱,嗦上一口就開始在陽光下栽瞌睡。我懂事起,他只有一年叫對了我名字,往後的每一年春節,都是開開心心的迎我,然後抬頭問我父親,這是?……他已經完全不記得我的資訊,他只知道我是他可愛的重孫女……

    這3位老人重重的紮根在我跟“年”記憶裡,他們溫暖、熱乎乎、香甜。太爺爺往後行動不便的那些年裡,他不大記事兒了。但是到年關,他會買上兩掛50響的鞭炮,用他滿是老繭的手,坐在那個油墨味的屋子裡默默的,把鞭炮一個一個拆開,用乾燥的紙包成兩份。待到大年初一我和弟弟去拜年的時候,塞給我們。叮囑我們要小心點……

    大年三十,我們都在爺爺奶奶家過。滿滿當當的家裡得坐上十幾個人。年夜飯往往都是全家開動,每年都不變。到現在20多年了,我的大姑姑還是在做蛋餃,哈哈哈哈想起來真的是非常傳統和有意義了。只不過當年的小碳爐變成了現在的電爐而已……

    我和我弟弟每年收完壓歲錢就躲到樓上看春晚、吃超級多零食、然後不睡覺或者不蓋被子睡覺。直到在睡夢裡被叫醒,拎下樓洗漱以後才可以進被窩睡覺。

    那天父母被的兄弟姊妹都會輪流陪老人家打麻將,然後故意輸給他們,讓他們開心,告訴他們“明年的日子也會像今天一樣順順利利、財源廣進”!

    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年味,我的長輩用一輩子的時間教會我的是勤勞、敬老、體貼和關懷。這是我一生的財富!

  • 18 # 倩姑娘話養生

    小時候總是很期待過年的,因為過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做錯事情家長也不會責罵,還有紅包拿。簡直是神仙一樣的生活。

    在我的印象中,記憶中的過年一般是從臘月開始的,喝過了五豆糝子,吃過了臘八面,過完小年祭了灶,家家戶戶都打掃乾淨房子,磨好了白麵,臘月二十八,二十九就蒸饃了,一般蒸的饃要吃到正月十五的。

    臘月三十是最熱鬧的,外出的人和在城裡工作的人要趕回來吃團圓飯。早上要早早的起來,要把門前房后里裡外外清掃乾淨。午飯前,懷著感恩的心崇拜的心恭恭敬敬的請“神軸紙”和祖宗的像(寫著祖宗姓名),把卷起來的“神軸紙”和珍藏的照片請出來,掛在正房的中間(中堂),還要在祖宗像前獻上供品,擺上香爐,燃起香菸,表示感恩,懷念和請祖宗和我們一起過年。

    午飯前還要去祖宗的墳前燒紙,請先祖回來過年。團圓飯午飯是最豐盛的,一般都要準備好幾個菜,吃飯前還要把每道菜夾一點放在一個碗裡,供在“神軸紙”先祖像前,意思是請祖宗先品嚐,然後是晚輩兒孫再吃。一家人親親熱熱團團圓的坐在一起高高興興的吃飯喝酒。下午就是貼對聯貼窗花,晚上還要迎灶,守歲,包餃子,大人還要給小孩發壓歲錢呢!

    我記的每年三十的上午,我掃完院子。在家裡擺好了桌子,研好了墨,找出了毛筆,父親就開始寫春聯了。父親上了一年或兩年私塾,但在他的努力下,寫的一手好毛筆字,那年月還沒有賣對聯的,我們村裡家家戶戶每年的對聯基本上都是父親寫的,父親有一個小本子,上面有他編的和蒐集的好春聯。我記得對聯有“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天地和順家添財 平安如意人多福 ”。“精耕細作豐收歲 勤儉持家有餘年”。“和順門第增百福 閤家歡樂納千祥”。“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田園風光絕好 農家歲月更新”等等,一到這時候,鄉親們就陸陸續續拿著紅紙來到我家,請父親給他家寫春聯。

    父親就拿出來他珍藏的小本子,給鄉親們念挑一個好春聯,寫好後交給鄉親們,他們高高興興千恩萬謝滿臉帶著笑容拿著春聯回去貼春聯去了。那時候我特佩服父親!所以春節走親戚,我到那個村都特別喜歡看別人家的春聯,看內容,看字型。琢磨琢磨內容,看看字型,還是很有收穫的。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我們就起床,穿著母親放在床邊的新衣服,開啟門放鞭炮迎喜神,黑濛濛的天空傳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特別響亮。響完鞭炮然後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才吃餃子,後到鄰居家給鄰居的長輩拜年,大媽嬸子還給我們小孩子吃糖果,家庭情況好的鄰居有時還給小孩子幾毛錢呢。

    初二到初六就開始走親戚了,一般是出嫁媳婦初二回孃家,外甥給舅舅拜年,舅舅給外甥送燈籠,然後是姑表姨表平輩互相拜年。每年的這時候鄉村的小路上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絡繹不絕走親戚的人群,煞是好看,構成了初春鄉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夜晚來臨,小孩子打著舅舅送來的燈籠(燈籠裡點著小蠟燭)在村子裡跑來跑去,還喊著:“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遠近的村莊可見到有一串串,一個個小紅燈籠飄來飄去,給寒冷的鄉村夜晚帶來了生氣,朝氣和暖意。初五也叫“破五”,早上要放炮迎財神,家家戶戶要看那家起的早,好把財神首先迎到家,希望一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好的開始 平安、順利、發財!

    走完親戚,接下來就開始耍社火,每個村子都有拿手的專案,有的村擅長敲鑼鼓,有的村擅長耍獅子龍燈,走高蹺。先要在村子裡排練,然後參加表演比賽,到了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早上還要放鞭炮,吃元宵。上午到我們新築鎮(過去叫公社)看社火表演比賽。各村的大人小孩都去看耍社火,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晚上還要上墳,送走迎來先祖宗上路。在親人的墳頭上點上蠟燭,意為照亮列祖列宗歸去的路。這時候你看村外大大小小的墳頭上,燃起一個個蠟燭亮點,像天上撒落下的星星,別有一番景象。

    過完正月十五,老家的年基本就算過完了。不意間,迎春花開了,“五九 六九隔河看柳”,灞河邊柳樹的新嫩枝泛起了祿色。“春到人間草木知”,“草色遙看近卻無”,就連古都長安也是“絕勝煙柳滿皇都”了.。春回大地,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一年之季在於春,鄉親們又要忙著春耕春播了,年年如此,但年年都不一樣。年,它飽含著鄉親們對豐收的殷切希望!年,它充滿著幾千年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記憶中的家鄉熱熱鬧鬧紅紅火火年就是這樣過的。幾年前,父母親都先後駕鶴仙遊了,弟弟在老家裡,我就沒有像以前一樣大年三十趕回去吃團圓飯了,但是大年初四我家待人我還是要回去團聚的。年前我還給弟弟和侄子打了電話,讓他們一切按傳統習俗過年。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年的生活有所變化,團圓飯更豐盛了,酒更好了,但過年的習俗卻越來越淡薄了。

  • 19 # 一隻粽子丫

    每年臘月24要掃舍,意味著把一年來的所有黴運與不好都要掃除,迎接新的一年。現在人們每隔一點時間就會大掃除,過年的掃舍習俗還在嗎?

    過年前都要趕大集,把過年的東西都準備好!現在鄉鎮上熱鬧的集市也少了,大家好像什麼都不缺了。

    小時候大年初一一定要穿新衣服,新衣服總是拿出來左試右試,試了一次又一次,對著鏡子照了又照,心裡那個美呀!完事了整整齊齊疊放到樟木箱子裡。特別開心。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幾乎每天都能穿新衣服,甚至過年穿不穿新衣服已經無所謂了。

    臘月裡跟正月裡小孩要乾的事一定有要放那種小摔炮,看著別人摔得過癮,每每鬧著大人給買回家,卻是怕的不敢摔,使勁兒把眼一閉一摔,還悶不出個響兒,估計是個啞炮。

    家家戶戶要貼對聯兒,大人拿著對子爬在梯子上,小孩在下面扶著梯子,手裡拿著那黃的紅的綠的一條聯兒的“新年快樂”還有各種美好的祝福語,往那大門前一掛。紅紅的對聯貼那大門左右兩邊的瓷磚上,那有的人把上下聯貼反了鬧了笑話,可一點也不影響那過節日的快樂。

    三十兒前一天全家人坐在炕上包除夕夜跟大年初一吃的餃子,記得那會最愛吃的就是胡蘿蔔餡兒餃子!除夕夜老爹給煮的那湯餃子,絕了,碗裡倒上蒜末跟醋,撒上胡椒粉,撒上蔥花,一攪,餃子熟了把那煮餃子的麵湯倒入碗裡,臨了撒上蔥花兒,餃子一放,淋幾滴香油,美味。現在人們幾乎很少有一起包餃子的快樂,大年三十晚上也很多在酒樓訂個位子吃飯,很少在家裡做了,倒是省了不少麻煩,可那一家人其樂融融的製作美味佳餚的情感交流也少了不少!

  • 20 # 小袋鼠寶媽

    很高興替你回答這個問題,小時候家裡窮房子漏水,一家七口人吃花全靠我爸媽,有時候還要幫襯爺爺奶奶叔們,就非常喜歡過年,放鞭炮,貼對聯,有壓歲錢,有肉吃,有糖吃,有新衣服穿,爸爸媽媽可以在家休息不用下地幹活,一家人能吃飽就可以了。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小孩嬌生慣養什麼都不缺,一點年味也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蒸蛋總是蒸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