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事之始
-
2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不能。
長安城垣殘破,這對魏延進攻自然是極大利好,而輪到他防守時就該頭大如鬥了。
蜀漢面對的不是盤踞關中的軍閥,而是控制整個北方的中原政權。即使關中魏軍失去統一指揮,不能有效威脅魏延,長安失守訊息註定會迅速傳播擴散。長安是炎漢故都,政治意義不可低估,魏國中樞聞訊必定炸毛,勢必動員大軍來爭。
長安洛陽是兩漢統治核心區域,有驛道連線交通便利,半個月即可完成軍事調動,加上反應時間,最多二十來天就可以趕到長安。
魏延區區五千之眾無力抵擋魏國大軍,雖然他估計佔領長安二十天後主力大軍能從斜谷趕來,但這是理想狀態的行軍時間,很大程度是一廂情願。
有人說,魏延攻破長安後應當人不卸甲馬不松鞍,立即分兵奪取潼關,禦敵於國門之外。
且不說將士們經歷子午谷險道長途跋涉,好不容易總算攻入長安,疲憊不堪還能不能再接再厲。就算他們意志堅韌,憋著一口氣再奪潼關,那就真能封閉戰場,阻擋魏軍嗎?
須知從中原入關主要路徑至少有三條,除了上述潼關道外,還有商洛方向的武關道和河東方向的蒲坂渡。
魏延軍再精銳,終究不是高達,沒有三頭六臂,如何能同時奪取三處重要關隘?只要一處不能得手,封閉戰場便成了空話。介時魏軍源源不斷入關,即便諸葛亮大軍能及時趕到長安,那也要在此進行主力決戰。哪怕蜀軍苦戰獲勝,那也是慘勝,步兵註定無力擴張戰果,不可能大量殲滅敵軍,魏國完全可以收拾殘兵整補再戰。
魏國實力雄厚,國力幾倍於蜀漢,真逼急了能夠動員起二三十萬大軍來爭關中。於是諸葛亮就要面對無休止的重注豪賭,魏國家大業大,輸三五次還可以再戰翻本,而蜀漢容不得一次失手,一旦兵敗就是萬劫不復之滅國慘禍!諸葛亮冒得起這個風險嗎?
-
3 # 傲視蒼穹39
如題:子午谷奇謀,如果魏延拿下長安將面對怎樣的局面?能守住長安嗎?
關於“子午谷奇謀”的話題,已經爭論了近兩千年了。各有各的觀點,莫衷一是,也永遠不會有結論!其實,都知道這只是《魏略》的記述,《三國志》的記述是有很大不同的。下面我們只按題,以《魏略》說法為主,透過一些歷史事例也論述一翻;
1、 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率領數萬大軍,當到達安順場的時候,對岸尚沒有清軍。石達開數次渡河沒有成功,清軍隨後趕到,石達開全軍覆沒。而數十年後,紅軍也到達安順場,對岸已經有川軍的一個旅防守了。但紅軍卻強度成功,全軍過了大渡河。如果把太祖換成諸葛亮,諸葛亮是寧願困死,也不會去做第二個石達開的。那麼,今天的新中國,就有點難說了!那些說魏延子午谷一定會失敗的人,肯定會說;太祖是異想天開,諸葛亮才是對的。因為,前面已經有石達開給出了答案了!
2、 鄧艾偷渡陰平;“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看看有多麼的驚險,連路都沒有。到達江油城下時,僅剩了兩千餘人,卻嚇降了守將馬邈。又在極端劣勢下,全殲了諸葛瞻一軍,迫降了劉禪,大漢的餘燼——蜀漢從此滅亡!如果當時鄧艾的上司是諸葛亮,他一定會制止鄧艾的做法。那麼,今天那些迂腐之人,又會指責鄧艾;“鄧艾的設想,只是千古個笑話而已。還是諸葛丞相高見啊!”
3、 很多人拿闖王高迎祥來說事;以他的失敗,來證明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只會導致全軍覆沒,兵敗身死!這些人連地方都沒有搞明白,就在胡謅一番;高迎祥失敗的地方是黑水裕,被俘的是山洞。是重病在山洞裡被叛徒出賣導致的。而且,子午谷的北口是長安縣,而高迎祥中埋伏的地方,卻是周至縣的黑水峪。出子午谷北口後,直走不遠就是長安。左轉上百里才是周至縣的黑水峪。也就是說,高迎祥已經走出了子午谷,他領著大軍左轉,到了周至縣的黑水峪。在這裡,他才中了明朝大將孫傳庭的埋伏。可以這樣說;如果他的目標是長安,根本就不會去到周至縣,更加不可能去黑水峪。這樣,孫傳庭就白忙活了!高迎祥從出發到被俘,前後僅有15天時間。而且還帶著數萬農軍(初始的農軍,僅是一班烏合之眾),大量的輜重物資。從這一點也足以證明;魏延提出的率一萬率精兵10日之內可到長安,是完全沒有問題的。而且,王莽大修了子午道,距離魏延時僅二百餘年。唐玄宗也大修過子午道,距離高迎祥的時候已經是近千年了。那個的道路好走一點?不言自明!馬邈能嚇得投降鄧艾,誰又能保證夏侯懋這個紈絝子弟,不嚇得投降?即使不投降,就一定不嚇得棄城而逃?所以,拿高迎祥來做例子,只能證明魏延之計是完全可行的!
4、 紅25軍的數千人,也是先於中央紅軍,從漢中出發,走子午道安全的進入關中,到達陝北的。也沒有“全軍覆沒”!
從上述四點就能看出;紅軍不強度大渡河,將無法跳出國軍的包圍圈。中央紅軍的最終結果,將不堪設想!沒有鄧艾的偷渡陰平,蜀漢亡不了。雖然丟了漢中,鍾會一時還無法攻破姜維鎮守的劍閣!舉高迎祥為例子的,就更是個笑話;因為列舉高迎祥為證,恰好證明了魏延之計,的確是“奇謀”不假!紅25軍的成功,進一步證明了陳壽對諸葛亮:“奇謀為短”、“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的評語,是非常貼切的!
至於魏延佔領長安後會怎樣?只看看下面的例子便知道;
A、根據《三國志》記述;諸葛亮一伐的時候,曹魏“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那些說“曹真、司馬懿不是傻子,魏延肯定會中埋伏”的人可以休矣!一是此時司馬懿還在襄樊,他是第四次北伐才參與關中戰事的。二是此時的魏主曹睿及曹真,還遠在潼關之外。《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也就是說;曹魏根本不知道蜀漢要北伐,他們得到了諸葛亮北伐的訊息時,是諸葛亮已經取得了隴右三郡之後的事了。當時關中的主帥,就是僅有“紈絝子弟”的夏侯懋而已,而且身旁還根本沒有什麼有分量的名將。
B、 根據《三國志》記載:“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根據裴松之記注:“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意思相當明確;諸葛亮是從來不會讓魏延統軍滿萬,去獨立執行任務的。所以,魏延此戰的兵力,最多也就數千人,郭淮是隴右主帥、後將軍費耀應該是這一路的伐蜀主帥,他們所率的兵力絕不止一萬人。也就是說;魏延此次也是以弱勝強!
C、 第四次北伐,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乃使西屯長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也就是說;司馬懿是這個時候,才從荊州調往關中主持戰事的。前三次根本沒有司馬懿什麼事!又載:“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這段已經說明;儘管曹魏具有天下最精銳的騎兵,卻對蜀漢的北伐軍根本形不成威脅。魏延僅率兩將以及部分兵力,就把司馬懿的大軍打得灰頭土臉、大敗而逃,從此再也不敢露頭!這就足以證明;陳壽對魏延的評語:“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半點也不誇張。魏延所訓練出來的山地精兵,哪怕是曹魏的騎兵,也是難以匹敵的!
從上述的A、B、C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魏延不但勇猛善戰,還謀略過人。只要有一點點機會給他,對付曹魏的任何將帥,他都有制勝之能!在整個蜀漢名將中,無論是入川之戰、是漢中之戰、防守漢中重地、以及北伐中,他終身都未嘗一敗。他才是蜀漢真正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所以,一旦魏延出了子午谷,以他的戰略眼光,絕對會飛兵去首先奪取潼關,斷絕曹魏對關中的支援。只要諸葛亮的大軍20日到達關中,曹魏的關中和隴右,毫無疑問都會被蜀漢奪取。即使諸葛亮誤期,魏延兵力不足,自保退兵是絕對難不倒魏延的!所以,至不濟,無非是無功而返。絕不會有街亭之敗的損失大!
-
4 # 凌煙閣論史
魏延子午谷奇謀,實際上成功機率幾近於零。
因為不久後,曹魏就派大將軍曹真現實中演練了一把子午谷進軍,結果無功而返。
事情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諸葛亮從公元228年開始,連續幾次伐魏。惹得曹魏很生氣,決定討伐蜀漢。
公元230年七月,曹魏就派曹真率兵出擊蜀漢。
從地理方位上看,曹魏打蜀漢,與蜀漢打曹魏一樣,都得從漢中方向。曹真計劃走子午道向漢中進軍。
結果怎麼樣?
曹真大軍走了一個月時間,但是僅僅走了子午道的一半路程。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曹真出發時間是七月,正是雨季。再加上山路險阻崎嶇,軍隊不但要行進,還要一邊披荊斬棘開路。這樣下來,曹軍進軍極慢,平均每天也就行進10里路左右。
有人說,魏延提議奇襲是正月,沒有雨啊。
但是,正月沒有雨,但是有雪。山中不管是當時下雪還是之前下雪,山谷中除了個別地方以外,整個冬天都有積雪。積雪導致的溼滑效果,與下雨是一樣的。並且積雪可能使士兵無法區分深谷與平地,士兵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更大。
從曹魏30天走了子午谷一半路程看,魏延10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到達長安城下。因此,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建議是明智的。
假如魏延子午谷奇謀真的拿下了長安,那將是蜀漢的噩夢!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
假如魏延僥倖拿下了長安,那局面將會怎樣呢?
諸葛亮幾次北伐,始終處於戰略主動的地位,進攻與防守,蜀漢都處在主動的地位上,也就是說,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而一旦蜀漢佔領了長安,局面將大變。
首先,長安是曹魏的戰略要地,是京師洛陽的重要屏障,曹魏必將傾全國之力來奪;國力弱小的蜀漢將被迫捲入消耗戰;這是蜀漢最不願意面對的局面。
歷史上,由於洛陽地處平原,周圍無險可守;一旦王朝定都洛陽,那麼必定要控制關中,以整個關中作為洛陽的屏藩。
長安作為關中的核心,曹魏必然全力爭奪。曹魏從中原調集人力物力,可從黃河、渭水源源不斷地向西運來支援作戰。
而蜀漢要防守長安,恐怕難上加難。蜀漢本來就人少地小,蜀漢只有益州一州,而曹魏有九州。即使把蜀漢全部大軍調來,恐怕也難以長期保住長安。再加上蜀漢從後方向長安運輸補給的道路曲折艱難,更加是防守戰難以持久。
這種消耗戰,耗下去的結果就是蜀漢支撐不住,內部很快將出問題。
其次,陷入城池防守消耗,也使蜀漢喪失了戰爭主動權,違背了諸葛亮以攻為守的戰略意圖。
蜀漢與曹魏的地盤,是一比九,雙方的基本態勢如此。如果雙方保持和平各自發展的話,那麼恐怕要不了20年,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差距會更大,蜀漢更沒有希望北伐成功。
面對綜合實力遠強於自己的對手,諸葛亮採取的是以攻為守的戰略,希望用進攻尋找到讓蜀漢發展的機會。
畢竟從長遠看,強大的曹魏必然要進攻蜀漢,蜀漢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進攻,尋機削弱對手、謀求自身發展的機會。
這一點,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的很清楚:"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諸葛亮說的也很直白:不主動出擊,那就是坐待滅亡。主動出擊使蜀漢有可能獲得更好的局面。
而一旦陷入長安城防守的消耗戰,蜀漢將再也沒有戰略主動權,一切都將被長安牽制在哪裡。最終蜀漢將被耗空實力,率先撐不住。
結束語如果魏延僥倖拿下長安,其結局大致是以下兩種:
識時務的蜀漢,在曹魏大舉反攻前主動放棄長安;
不識時務的蜀漢,死守長安,結果會把自己陷在裡面,而且很可能守不住;最終將加速蜀漢的滅亡。
除非蜀漢能迅速拿下整個關中,並做好佈防;否則單獨防守長安一座孤城,將是蜀漢的噩夢。
-
5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如果魏延兵出子午谷肯定算是奇兵,因為曹魏也認為蜀漢不會從此進攻。因為無論蜀軍是僵持不下還是很快拿下長安,都會收到西面雍涼二州和東面中原地區援兵的兩面夾擊,甚至還有幷州方向的兵力。
此時,對於魏延來說長安會變成一座孤城,後方供給完全失去保障,給曹魏集團一個圍點打援的良機。
其實,即便是魏延能堅守住,同時諸葛亮也到達潼關,這種兩面夾擊還是不可避免,這時候就看蜀漢的後勤供給能力了。所以說,魏延這一招勝算真的不大。
早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時,設想的是荊州在自己手裡,一路出漢中,一路出荊州。尤其荊州這個方向,本身就屬於中原地區,逼近許昌,並且物產豐富,後勤有保障。所以,當年關羽水淹七軍,天下震動。
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因為曹魏佔了天時,佔據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要想打敗曹魏,需要有機可乘才行。但是雖然曹魏內鬥嚴重,但是並沒有失控,蜀漢無機可乘。
總而言之,從什麼地方進兵這屬於戰術問題,就當時戰略形式而言,不僅僅曹魏無機可乘,東吳也還沒有沉淪,也有可能抄了諸葛亮的後路。三國鼎立的均勢形成以後,基本上不再看誰強了,而是看誰先爛掉。蜀國在諸葛亮死後,首先爛掉了,所以,蜀先亡。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一計,願意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奇襲長安,魏延認為若如此必能成功,這一計策引發了大量的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子午谷奇謀能成功,並且是諸葛亮北伐勝利的唯一希望,卻被諸葛亮無情否定,以此否定諸葛亮的能力;另一部分人認為子午谷奇謀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是不可能成功,諸葛亮幸虧否定了,否則會導致蜀漢的大災難。
事實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蜀漢政權北伐史上最好的一次機會,有兩個原因:一是曹魏防範疏忽,當時曹魏的關注點都在孫權身上,同時認為蜀漢經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之後,已經無力對外發動戰爭,所以蜀漢與曹魏的邊境地區,魏軍的守衛疏忽。二是諸葛亮此時北伐有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如同當年劉邦還定三秦一樣,有很大的成功機會。
魏延諸葛亮嚴格算起來是政治人物,而魏延是軍事將領,兩人考慮問題的角度原本就不一樣,所以對於北伐所採用的計謀也不一樣,北伐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這恐怕也是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原因。
諸葛亮北伐的最高戰略就是:佔據隴右地區,再逐步蠶食雍州和涼州,接著再拿下長安,佔據關中,最後就是東出函谷,統一天下。這是一個兼顧政治與軍事的方案,魏延作為軍事將領,顯然考慮不了那麼多,他在乎就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諸葛亮在這裡就換一個角度來說說子午谷奇謀究竟是會成功還是會失敗?這個角度就是假如魏延子午谷奇謀能成功佔領長安城,會發生什麼?
以下話題的前提就是魏延成功佔領長安,魏延有5000精兵佔領長安,那魏國長安守將夏侯楙(máo)肯定提前逃走,長安丟了,魏國會不會反撲,答案是肯定的,曹魏當時的皇帝是曹睿,還算個明君,長安是關中的核心,魏軍不可能放棄長安,一定會派出重兵奪取長安。
從關中到中原有三個關口可走,分別是北邊的蒲坂渡、東邊的函谷關、南邊的武關,當時的隴右屬於曹魏的勢力,同時還有整個涼州也屬於曹魏的勢力範圍,如果魏延成功拿下長安,那麼諸葛亮就不可能再攻打隴右,要麼開進關中支援魏延,封堵蒲坂渡、函谷關、武關,這三關在魏延佔領長安時,肯定還在魏軍手中,只有封堵這三關,才能阻止曹魏大軍開進關中。
漢中到關中的道路諸葛亮能不能拿下三關堵住魏軍呢?很懸,不僅要兵分三路,而且還要長途跋涉,遠端攻擊,對糧食和後勤供應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就看誰能行動得更快,退一萬步講,就算諸葛亮佔領了蒲坂渡、函谷關、武關,那麼關中西邊的隴右和涼州呢?這裡不僅有魏國雍州刺史郭淮還有涼州刺史徐邈,如果他們從西邊向關中攻打,蜀漢還有足夠的兵力能阻擋嗎?
別外魏延可是偷襲,曹魏雖然在關中防備鬆懈,但並不代表沒有防備,關中只有魏延佔領了長安,還有很大一片地盤蜀漢並沒有佔領,也沒有被消滅,蜀漢政權全國的軍隊總數量還不到10萬人,除去南中、江州、成都、漢中留守以及各地的郡縣兵外,能夠被諸葛亮拿來北伐的軍隊,頂多只有5~6萬人。
子午谷奇謀地圖如果真是這樣,會發生什麼?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接下來就會發生曹魏與蜀漢在關中的全面開戰,曹魏絕對不會輕易放棄關中,一定會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對魏延和諸葛亮發動進攻,就算不老虎軍事戰況的原因,以蜀漢拉得如此之長的補給線,能跟曹魏進行持久戰嗎?
整個關中之戰,曹魏可以調動作戰的軍隊至少有十萬人,東邊的蒲坂渡、函谷關、武關能不能擋住魏軍還是個未知數,而且關中平原以北也是有路可以南下的,就是當年趙武靈王想要滅秦的那條路,況且黃河一帶有很多渡口可以進入河西的,然後再南下長安,魏延在長安,就算長安城城高牆固,魏軍就算不攻城,把長安城圍起來,圍點打援,蜀漢怎麼辦?
諸葛亮北伐還有西邊涼州和隴右的魏軍又怎麼辦?諸葛亮之所以拒絕魏延的建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採用魏延的建議,雙方就會提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這對蜀漢是相當不利的,因為蜀漢的糧道和補給已經被嚴重拉長了,而且中間隔著八百里秦川,曹操當年為什麼要放棄漢中,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運輸和後勤問題。
魏延佔領了長安,等於逼著諸葛亮要把資源投入關中與曹魏進行一場豪賭,賭贏了,蜀漢佔領關中,賭輸了,蜀漢滅亡,因為這一場賭真是豪賭,蜀漢必須把全部身家都壓進去,否則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延五千人全軍覆沒,既然結果如此,當初又何要用子午谷奇謀,偷襲長安呢?
魏延總結
如果魏延用子午谷奇謀成功佔領了長安,那麼就會逼著諸葛亮把蜀漢所有家底拿出來和曹魏提前進行戰略大決戰,把大量的蜀軍派出到關中前線支援魏延,或者佔領魏軍的險要關隘、據點、倉庫等要地,一旦這麼做了,蜀漢就得不顧一切地保住勝利果實,就要不斷往裡面投入,這就跟股市被套牢了一樣的道理,要不然放棄魏延五千人馬,退出關中,要不然把所有籌碼加上去,豪賭一把,至於最後的勝利,蜀漢都沒有二分的把握,因為一是蜀漢實力太弱,不具備和曹魏提前攤牌的條件;二是蜀漢後勤及運輸將是極大的限制,很可能就是壓倒蜀漢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諸葛亮敢嗎?當然不敢,只怕換了劉備也不敢,魏延之所以敢提,是因為他和諸葛亮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諸葛亮看到的是政治和整體戰略,魏延看到的只是一場區域性戰爭。
-
7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一直以來,子午谷奇謀都是我們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很多人認為若是當年諸葛亮大膽一些,敢讓魏延去實施這個行動,那麼恐怕形勢就會大變;有的人認為多虧沒有實施這個行動,不然肯定是損兵折將。那麼子午谷奇謀能實現嗎?魏延能守住長安嗎?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點便是魏延這個人是將帥之才,能力肯定比我們在座的各位強得多,因此魏延提出的這個子午谷奇謀必然是有他個人的考量而不是痴人說夢,因此我們要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考察子午谷奇謀。
問題一:長安城問題魏延敢於進攻長安,因為長安城的守將為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夏侯楙雖然是將門之後,但是完全不像其父親一樣剛勇,不通兵略,只好經營自家產業,對於軍事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因此當時魏國內部和蜀國內部對於夏侯楙的評價都不高,評價夏侯楙是這樣的:
魏延:“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魏略》:“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因此就是這樣一個不通兵略的人卻因為是夏侯惇的後代並且與曹丕有裙帶關係,就成為了長安城的主將,這在魏延看來是兒戲。因此魏延認為若是讓自己率領著軍隊走子午谷小道,只要到達長安城之下,夏侯楙看到蜀國的旗幟便會望風而逃,然後喪失了主將的長安城中只剩下了御史、京兆太守,之後長安城就拿下了。
之後在防守長安城的過程中,魏延手下有五千精兵,並且還有五千糧草,之後再憑藉著長安城中的糧食完全就可以守住長安城,之後就等著諸葛亮的援軍到來就行了。
魏延的戰略,看似完美,實際上卻頗多漏洞,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加起來足夠讓魏延吃一壺的了。
漏洞一:夏侯楙萬一沒有逃跑怎麼辦?夏侯楙逃跑這個劇本,我們可以參照劉禪。當時鄧艾率軍深入蜀地,劉禪一槍未放便投降了。如果劉禪不投降與鄧艾死磕的話,恐怕孤軍深入的鄧艾就是被磕死的那一個。然後如果夏侯楙沒有逃跑的話,憑藉著魏延的五千孤軍,根本拿不下長安城。
漏洞二:御史、京兆太守的抵抗怎麼辦?魏延認為御史、京兆太守根本守不住長安城。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參考諸葛亮身出陳倉道,最後卻在陳倉道被一個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郝昭給攔住,諸葛亮損兵折將也沒有打下陳倉這座小城,最後只能鎩羽而歸。因此魏延在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下,如果御史、京兆太守一抵抗,魏延馬上就不行了。
因此在長安城問題方面,我認為魏延進攻的話風險太大,完全沒有魏延自己所設想的那麼理想化,最後一定會出問題的。
問題二:魏國的反撲問題現在我們假設一個情境,夏侯楙跑了,御史、京兆太守抵抗失敗,魏延成功進入了長安城。之後魏國來援軍的情況下,魏延能守住嗎?按照魏延的規劃,他只需要“尚二十許日”,之後就可以等到諸葛亮的援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曹魏的支援速度幾何。
曹魏遠遠勝於蜀漢的一點便是曹魏引以為傲的騎兵部隊了,因此就支援來說,曹魏的速度是遠遠勝過蜀漢的。
在諸葛亮一出祁山之時,曹魏反應迅速,命令大將張郃馳援隴右。張郃反應迅速,攻破馬謖,最後成功趕走了諸葛亮。而且我們要注意的是,張郃是從郿塢(在長安城以西二百五十里)進攻隴右的,因此我推測在長安城附近應該也是有類似於郿塢一樣的地方可以用來駐紮軍隊以備隨時使用,也就是說長安城附近密密麻麻的都是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曹魏可以迅速來援助長安城或者是發出預警,恐怕魏延之計謀難以實行。
一般城池都是四面,魏延手中有5000人,也就是說一面大約有1250人防守。根據我們現代的考古發現,長安城的城牆周長25700米,也就說一面是6425米,即讓1250人防守長達6425米的城牆,這種神仙難度怕是連魏延都難以防守吧。
我推測即便是魏延打下了長安,也基本上守不住長安,因為魏國的援軍很快就會來到,之後長安就會被魏軍給奪去,那麼魏延就剩下一條路了,等待諸葛亮的援軍在二十天時間內到達。
問題三:蜀國的援軍問題魏延當時對於援軍問題是這麼說的: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兩個要點:第一是魏延需要防守長安城二十天;第二是諸葛亮走斜谷道支援魏延。
我們就假設魏延能夠守住長安城二十天,那麼諸葛亮能按時趕到嗎?
首先,斜谷道這條路,非常極其不好走。很大的原因在於諸葛亮一出祁山之時,曾經讓趙雲率領一支疑兵身處斜谷,趙雲在撤退的時候為了可以儘快脫身,直接就放火燒了斜谷道,這樣對於趙雲來說,終結了退兵問題,但是對於蜀漢來說,斜谷道也沒法走了。
此後曹魏有一員大將,叫做曹真,曹真曾經就想著走斜谷道去進攻蜀國,給蜀國來一個“斜谷道奇謀”,那麼曹真走斜谷道的情況如何呢?記載是這樣的:
“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曹真遇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問題。眾所周知,蜀地多雨,因此一旦遇到雨水天氣行軍將是一個大難題。其次是棧道問題,棧道一方面是年久失修,一方面是在一出祁山之時被趙雲燒燬很多,因此沒法走。
另外從斜谷出來,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郿塢了。如果郿塢裡面還有一員類似於郝昭的將領阻擋著諸葛亮的步伐怎麼辦?
因此綜上來說,魏延的想法雖然很好,但是是一種完完全全的理想化的模式,按照魏延的模式來說,夏侯楙必須要逃跑,長安城守軍必須要不堪一擊,魏國的支援必須要緩緩而來,斜谷道必須要好走,諸葛亮必須要按時到達……其中不論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帶給魏延這支五千人的軍隊的下場都是全軍覆沒。蜀國一共才多少軍人?十萬軍隊。魏延如果失敗,直接就會損失掉蜀國二十分之一的兵力,這是穩重的諸葛亮萬萬不能接受的。因此面對著魏延的建議,諸葛亮的回答是: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魏延同志不要覺得冤屈,後世有一人叫做高迎祥,曾經率領著一支剽悍的農民起義軍想要重演你的子午谷奇謀,結果我們上面說的所有問題他都遇到了,不論是大雨、物資匱乏、沒有援軍以及敵人的包圍等,最終高迎祥全軍覆沒,大敗而歸。
因此子午谷奇謀實現的可能性極小,它只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現實中無數的不確定因素都決定了子午谷奇謀的不可行性。
-
8 # 歷史痴
諸葛一生唯謹慎,未慮勝必先慮敗。歷史上他沒有采納魏延的計謀就是因為存在風險,沒有他奪取西涼穩妥,而且一旦不成連退路都沒有,必將面臨重大損失,這是諸葛亮和蜀國承受不起的。
如果魏延奪取長安成功了,說明子午谷計劃被諸葛亮通過了,必定考慮到了後續的所有事宜並想好了應對的措施。
所以那時候魏延面臨的問題就是怎麼像在漢中那樣修築立體防禦體系,實現長安和西涼各郡在蜀漢治下的長治久安。
至於短期內面臨的長安防守問題,諸葛亮一定早就有了預案,必定是能守住曹魏軍前期的反撲。
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了,諸葛亮是不可能同意魏延的計劃的。
當然,之後魏延還要面對一個問題,怎麼重新審視自己和諸葛亮的關係,以及在蜀漢的地位問題。
-
9 # 花落莫相棄136356570
不可能守住長安的,魏不是蜀,拿下長安首先魏坑定不會投降,那麼肯定會反撲,分別從隴右涼州方向會有援軍,由於諸葛採用了魏延的計策則不可能在攻擊安定天水各郡,只能全力趕往長安,所以涼州隴右在魏控制下一定會有援軍,還有就是關中本來就有魏軍隊關中軍,軍力絲毫未傷這也是魏的一部機動軍隊,還有就是來自三關的軍隊會提前進關這來的比較慢一點,所以蜀軍想要保住長安乃至於攻略關中,就得在短時間內消滅關中軍,涼州隴有援軍,且完全佔領三關還要擊退關西援軍,如韓信故事,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算是韓信當年也只是打的關中軍而以還是一分為三的軍隊且不得人心還沒有關外項羽的支援,但凡但年項羽第一時間來關中韓信必敗無疑,所以子午谷不是不能成功只是時間不合適,如果蜀軍軍隊能有當年馬超潼關之戰二十萬人馬的話,這條計策大機率會成功,但話有說回來瞭如果蜀軍真有這樣的實力,魏沒理由不重視,歸根結底還是蜀底子太薄,加上當前時局不不適合,魏對於外戰還是很團結的,不存在各個擊破的可能
-
10 # 青史回聲
為啥這麼說呢?
首先,長安可不是一般的城市,眾所皆知,自西漢以來,長安一直以來都是天下之都,即使後來光武帝劉秀重建大漢王朝,並定都洛陽,可是長安依然還是天下人的國都,所以洛陽也就有了另外一個稱呼:東都。
但這跟今天的話題有什麼關係?想想看,為啥魏延非要走子午道,奇襲長安?很簡單,魏延想一錘定音,直接拿下整個關中。因為長安是整個關中的重心,相當於蜀國的成都。在魏延看來,丞相諸葛亮太謹慎了,非要走祁山,一步一步蠶食關中,這對急切的魏延來說,這無疑消磨他的耐心,所以他才會向諸葛亮提出這個“建議”,只不過遭到了諸葛亮的反對。
按照諸葛亮的意思,走子午道、奇襲長安,太冒險了。首先說能不能拿下長安,單是走子午道就面臨很大的風險。因為你沒法預料魏軍是否在子午道設下埋伏,即使是幾千人前去,一旦全軍覆沒,這對整個北伐大軍的軍心有著極大的損害,以諸葛亮的謹慎,他是不可能答應的。
當然了,後來我們才知道,子午道,魏軍並沒有設下埋伏,而且長安,其兵力很少,大部分關中兵力都集結在了西邊。如果魏延走子午道,很有可能拿下長安。可問題來了,拿下長安,並沒有消滅魏軍的有生力量。你如果說魏帝曹睿在長安,但還有些用處,可是長安城什麼都沒有,攻下也沒多大用處,相反,可能會遭到反噬,對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有著極大的損害。
所以魏延的子午道之謀,不可取。
-
11 # 犬清十二條名犬之盜光
個人認為,魏延用奇謀拿下長安後,關中震動,很可能有一部分郡,縣會降於蜀,諸葛亮及馬超和蜀漢各將如果反應迅速,當能佔據雍涼。但長安應該是守不住的,5000人確實少了點,如果在多點可拿下函谷關,關中才有保障。但不可否認,蜀漢東吳以正規戰,永遠沒有機會,只有奇謀。拿下長安就算守不住,拖一段時間,夠蜀漢平定雍涼,勝負未可知,但蜀贏面小,佔據長安都只有37開,蜀3魏7
-
12 # 猴大爺說
首先,就曹魏方面的偵察能力來說,應該是不會對子午谷方面做任何的偵察甚至設防的,這一點從後來實際發生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看出。經歷了荊州失守、夷陵慘敗和南征平叛之後,蜀漢的元氣大傷而且恢復的很慢,而曹魏和孫吳那邊,在偷襲荊州得手之後,兩家先後在江陵和合肥一帶爆發了激戰,可以說當時曹魏的重點和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孫吳那邊,對於西蜀,基本上已判斷其為奄奄一息,不再做更多的可以地方。
所以當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的時候,曹魏方面原本應該派出的戰地偵察不僅沒有探聽到蜀軍在漢中地區的動向,沒有獲悉到諸葛亮在漢中集結大軍,而且面對諸葛亮的北伐大軍,天水、南安、安定等三個郡縣居然起而響應,由此關中震動,可想曹魏方面當時在關中地區防務之空虛、脆弱。
既然沒有了曹魏的戰地偵察,那麼魏延在進兵的路上最大的困難或者說是敵人,就是子午谷的地形,從這張遊戲的地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子午穀道路狹窄,而且有些路段還是懸崖邊上,稍不注意就會有人員從上邊跌落下去,而且進出谷口的道路只有一個,一旦曹軍將谷口堵死,魏延的五千精兵要麼費勁時日清理障礙物,要麼只能原路返回,而一旦走出子午谷,道路不僅變寬,而且長安城就在眼前。
當時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惇之子夏侯楙,他因為年輕的時候與曹丕親近、友善,曹丕登基之後,任命他為安西將軍、持節,繼夏侯淵之後都督關中,駐守長安。但是夏侯楙這個人,沒有用兵的謀略,反而喜歡經營家業。面對突如其來的魏延和他的五千精兵,夏侯楙就算再難捨家業,就算再不想走,也會被手下的人連拉帶拽的出逃長安,一路向東逃往洛陽。
魏延拿下長安的問題和損失應該不大,但在拿下長安之後,魏延將面臨一個選擇,是否繼續向東趁勢拿下潼關。潼關,是關中地區連線中原的重要通道,安史之亂時,如果不是唐明皇在後邊瞎指揮,逼迫哥舒翰大軍出戰,潼關也不至於那麼塊就丟了,當明皇得知潼關失守後,知道大事去矣的他,趕緊帶著宗室出逃長安。
因此對於魏延來說,拿下了潼關,就等於切斷了曹魏關中地區和中原的聯絡,給蜀漢的第一次北伐行動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但魏延必須面對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就是帶多少兵去守潼關合適,帶多了,長安剛剛打下,很可能因為守軍不足,而遭到忠於曹魏的潛伏人員或者曹魏關中敗退兵力的攻佔。如果佔領潼關的兵少了,一旦曹魏組建好了增援關中地區的西進兵團猛攻潼關,到那時休說潼關失守,就是長安,也會因為兵力不足,而陷入到曹魏西進兵團的重兵合圍當中。
即使是魏延決定不守長安而集中主力東進潼關,那麼魏延這麼做等於是把自己陷入到了一個絕地當中。雍涼二州的兵馬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初期,確實被打懵了,但是曹魏的部隊很快就反映過來,對蜀軍進行了反擊,如果他們得知長安失守,與中原連線的潼關也被蜀軍佔領,那麼曹魏的西線部隊很有可能出現邊打邊往東撤的局面,而蜀軍因缺乏必要的軍馬,在行軍速度上會慢於曹軍。
一旦曹軍來到長安,發現長安蜀軍不多或者沒有蜀軍防守,曹魏西線撤退的部隊很有可能分為兩部分,一部堅守長安,抵擋住諸葛亮大軍的進攻,另一部作為主力,向東不計代價的猛攻魏延防守的潼關,以期用巨大的犧牲,打通通往中原的通道。而曹魏那邊為了救援長安,也一定會以重兵進攻蜀軍把守的潼關,屆時魏延和他的五千精兵,將會面臨曹魏東西兩線,至少十萬大軍的進攻,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即使說在曹魏關中守軍向東邊打邊撤的同時,趙雲和鄧芝的部隊從另一路快速穿插,搶先進入了長安,但是趙雲的這支部隊兵力依舊有限,三千人的隊伍如何阻擋撤退的數萬曹軍。到那時,戰場上形成的局面就是,魏延的五千人在東邊潼關死死的頂住曹魏的西進兵團,趙雲和鄧芝的三千人在長安城頑強的抗擊關中敗退的數萬東進部隊,而諸葛亮的大軍還在身後緊追不捨,曹魏的關中部隊或許會在這時殺紅了眼,為了最後的一線生機而拼死攻打長安城。
到那時,長安守軍兵力單薄,魏延那邊又分不出更多的兵力來進行支援,趙雲和鄧芝所能作的,要麼是死戰殉國要麼突圍出城去找諸葛亮再圖後續。
除此之外,從關中撤退的曹軍還有另一個可能的進軍路線,那就是趁諸葛亮大軍北伐、漢中空虛的機會,既然東出潼關的希望已經落空,倒不如進兵漢中,趁著蜀漢的漢中兵力空虛,趁機拿下它,迫使諸葛亮回援,而曹軍則倚仗騎兵的速度優勢,在運動中殲滅蜀軍。
魏延拿下長安後,無論是哪種情景,他所面臨的困難和承擔的壓力都不小,無論劇情向哪個方向發展,蜀軍的損失都會不小,這對於蜀漢還有一向謹慎的諸葛亮來說,代價有點大,承受不了,所以當魏延提出兵出子午谷時,諸葛亮思索之後就予以拒絕了。魏延所考慮的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諸葛亮所考慮的不僅是軍事賬、還有政治賬,甚至還有經濟賬,諸多的結果考慮下來,促使諸葛亮決定放棄子午谷路線,應當說,諸葛亮的決定,是對的。
-
13 # NichtWiedu
本身出兵的目標就搞錯了,蜀漢本錢本身就不多,諸葛亮很大機率只想藉著北伐吧兵權握在手裡。然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奔著主力決戰去的。和諸葛亮的目的本身就不對。如果魏延是主將,那他提出子午谷奇謀無可厚非,因為子午谷奇謀必須要蜀漢的主力強攻岐山來做呼應,打的好的話有機率是李靖奇襲陰山的結果。但是主將不是他,是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想那麼快的和曹魏進行主力決戰。
-
14 # 樹新古
開頭很想扁鵲三連一波:治不了,等死吧,告辭了。
在魏延這應該就是:打不贏,守不住,跑不掉。
有關子午谷奇謀,不乏討論者,而在歷史上也不乏實踐者,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明末的起義軍高迎祥。這位仁兄是闖王1.0版,在他死後,李自成這位闖王2.0方才上線,高迎祥效仿了魏延的奇謀,結果就是人還沒有到長安,就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刀下鬼。可見,這個奇謀,在可行性上,不說異想天開,至少也不是萬無一失。
當然,我們不應刻舟求劍,高迎祥失敗了,不意味著魏延一定失敗,不妨給魏延開個金手指,他所率的五千精兵,順利攻下了長安。面對的局面會是怎樣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四面楚歌,陷入重重包圍之中。長安是秦漢以來的經濟和政治中心,魏國繼承了漢朝絕大部分的版圖,所以長安雖然不是首都,也屬於魏國心腹重鎮,大凡重鎮,不是駐紮重兵,就是重兵環繞。
這就類似於如今的一線城市,平日裡也許看不到重兵駐守,但若真的有人想不開,攻擊這些地方,那時分分鐘要被教做人的。
當時長安就是這樣的狀態,自身守備的力量不算強大,但處於魏國重兵集團的輻射之下,一旦有變,精銳的野戰部隊隨時都可以在極短時間內趕到長安周邊,包圍魏延。
五千長途奔襲的輕騎兵,攻取長安或許不難,輜重補給也能就地補充,但是四面城牆,一面平均只分配到一千守軍,剩下一千作為預備隊,這樣的配置來守衛長安,我們只能對這五千人報以同情的眼光了。
現在說起子午谷奇謀,大都說諸葛亮過於謹慎,不願冒險,其實是魏延的這個計劃,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戰略毫無益處,所以不論成敗,都不值得實踐。
(諸葛亮:文長無需多言 此計斷不可行)
三國鼎立,魏強漢弱,這是公認的事實。而想要以弱勝強,最為可行的辦法,在近代史上,已經有了典範,古往今來,恐怕也很難有人做的更好。
簡而言之,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掌握戰略主動,爭取在戰役區域性形成優勢,以多打少,以殲滅戰代替消耗戰,持續消滅強勢一方的有生力量,直至扭轉強弱天平。
從歷史記載來看諸葛亮也的確是這麼做的,無論是故佈疑陣,還是兵分數路,都是極力在調動魏國龐大的軍隊,便於自己尋找到有利的戰機,殲滅魏國的有生力量。
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恢復漢室,還於舊都。是諸葛亮北伐的口號,但這絕不代表,諸葛亮要為了這一城得失,讓自己麾下的以步兵為主的部隊,在平原地勢上面對魏國的雍涼鐵騎。
可以說,諸葛亮的北伐,謀求的一直都是對魏國精銳的殲滅戰,以求徹底打垮魏國君臣的信心,不想也不能是消耗戰。所以魏延無論攻長安還是守長安,這方向,從一開始就錯了。
何況,他攻取長安的機率本就很低,能夠堅守的機率就更低。即便奇蹟般的守住了,諸葛亮率大軍接應,就會使全軍都暴露於魏國鐵騎衝鋒之下,而且補給的糧道更加遙遠,是兵家大忌。而若諸葛亮不來,魏延的堅守又毫無疑義。所以,這所謂奇謀,實在是一個自設的死局。
-
15 # 盧卡斯文森特
光拿下長安沒用 斷壁殘垣的一座破城沒什麼卵用 最主要的是搶佔潼關大散關這些關隘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他這邊還好說 能堅持一段時間 主要是看武侯能不能快速殲滅西涼軍團並能支援於他 等於是魏延只有一個任務搶佔地利堅持到援軍到來 可留給武侯的任務就艱鉅了 既要消滅西涼守軍還要快速才行 這就超出了整個蜀軍的能力了
-
16 # 河東來
圍點打援,重點開花,看過《亮劍》的朋友,應該都對那支突入八路軍的日本部隊印象深刻吧?
是不是上至老總,下至士兵都出了一身冷汗,雖然李雲龍運氣好,戰術得力,滅了這支隊伍,但也有偶然的機會在裡面。
如果奇謀實施,魏延奪取了長安,那戰局就將大為改觀,徹底扭轉局面,形成標準的圍點打援,只需要固守城防就可以了。
如果曹魏勢力大舉進攻長安,那麼中原就空虛了,正可以給劉漢勢力留下作戰的空間。
功長安,兵少了不行,不起作用。
兵多了也不行,後勤保障也是一個大的問題,稍不注意就會被“打援”成功,成添菜之舉。
歷史上魏國的鄧艾就是學習的魏延的戰術,本來就應該叫“景谷奇謀”,人家也是冒著生命危險發動戰爭的,3萬多人進攻卻只有3000多人度過了“景谷”,但為了大家好受些,就稱之為了“陰平偷渡”。
-
17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以長安為跳板進可以建立根據地去取它地,退可以當誘餌引魏軍上當被打,蜀軍己來十萬,長安城人多再動員十萬,曹軍能長途來多少,沿途奪曹軍糧草就行。長安肯定有一年的糧食,再供蜀軍半年不成麼?到那時還不知什麼樣呢。只要軍心民心鼓起鬥志,拿出方法,一個頂兩,沒什麼克服不了的,誰又想到鄧艾數千人能克蜀呢?蜀國經濟勢力有限道路艱難,需要去轉換,又加上頭次突襲,不易小打小鬧。
-
18 # 網路水軍大都督
如果魏延僥倖拿下了長安,那麼他將面臨魏軍從洛陽、南陽、雍涼等數個方向的夾擊!
長安是魏國通往西部的咽喉,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但同樣也意味著長安是個四通八達,四面受敵的位置!
看下地圖就知道,長安以東出潼關就是魏都洛陽,兩地不過數日路程,騎兵急行軍不過一兩日!魏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馳援長安。而張郃馳援街亭的五萬步騎,便是從洛陽調發的!
長安以南,出武關便是魏國南部重鎮南陽郡,魏國曆來有屯重兵以援襄樊,此時亦能北上進攻長安。
長安以西便是曹真重兵屯駐的郿縣,距離長安也不過數日路程。若是諸葛亮的疑兵沒有牽制曹真,或者曹真為救長安而捨棄了諸葛亮的疑兵,那麼也會給予魏延致命打擊!
另外,長安西北的安定郡守軍,東邊走河東方向可調河內河北守軍等等。魏延只憑區區五千兵,深入敵後,佔據一個四面受敵的重鎮,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罷了!
所以說,子午谷計劃早就被歷代軍事家否決過不知多少次了!只是近些年才被一群譁眾取眾的網路文盲拿出來說事而已!
-
19 # 藤樹先生
子午谷奇謀的背景
蜀漢建興四年(曹魏黃初七年,西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駕崩。
此前,蜀漢皇帝劉備東征吳國,最終被吳國大將陸遜擊敗,蜀漢損兵折將之餘,劉備也飲恨去世於白帝城。
而經過這一損耗,蜀漢國力消耗很大,因此不論是曹魏還是吳國,都不覺得蜀漢還會有任何實力威脅到自己。
這就導致魏國和蜀漢邊境一帶,曹魏防務較為鬆散。
而曹丕駕崩以後,太子曹睿登基,曹魏政局陷入震動狀態。
政治震動,軍事鬆弛,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一個絕佳的良機。
於是在這個千載難逢(事實上此後蜀漢再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機會)的機遇下,諸葛亮對曹魏發動北伐,並且利用出其不意這一點,攻佔了曹魏的大片土地,甚至天水等三個郡,也主動向蜀漢投降。
蜀漢有備而來,曹魏則前途莫測,因此人心上,很多人不看好曹魏。
子午谷奇謀,就是在這次北伐中,由蜀漢大將魏延提出來的。
子午谷奇謀簡介
魏延認為,蜀漢大軍攻打魏國,如果從正面戰場一關關攻,只怕猴年馬月也未必能攻佔魏國全境,而諸葛亮只要給他幾千兵馬,讓他從子午谷穿到長安城下,然後奪取長安,就可以很快瓦解曹魏。
而子午谷長達六百多華里,地勢險要,諸葛亮認為這個想法太過冒險,因此否定了魏延的主張。
那麼,假設魏延能順利越過子午谷,攻佔長安,會遭遇哪些狀況?
個人認為,蜀漢確實會翻盤。
魏延拿下長安的遭遇
如果是平時,魏延經過子午谷以後,拿下長安,那麼意義不大。
因為諸葛亮大軍遠在數百里之外,被秦嶺山脈阻隔,魏延的五千兵馬即便是攻下長安,也屬於孤軍深入,會被關中以及關東增援的魏軍圍毆,甚至魏延大軍還沒能攻下長安,就被增援魏軍包圍,最終陷入全軍覆沒的狀態。
但是前文說過,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是在蜀漢建興四年。這一年整個魏國上下都處於人心惶惶的局面。
因此魏延大軍出現在長安城外,長安守軍未必會抵抗多久,甚至還會以為蜀漢大軍從天而降,多半是天意。
而鑑於之前天水三郡見諸葛亮大軍北伐,對魏國前途不看好而主動投降蜀漢這一點,關中地區的魏軍見長安被蜀漢攻下,其鬥志和軍心,也會隨之土崩瓦解,最終向蜀漢投降。
而此時,魏延只要控制住潼關,那麼,蜀漢就可以迎來大翻盤。
因為蜀漢的立國依據是延續東漢,而長安在法理上,也是蜀漢的首都之一,蜀漢奪回首都長安以後,魏國的人心很可能會大片倒向蜀漢一方,而曹魏原本就因為換了皇帝而陷入政局混亂的狀態,而長安的丟失,會讓魏國局面更動盪。
於此同時,諸葛亮只要聯絡孫權,一方面讓孫權猛攻合肥,拖住一部分魏國軍隊,另一方面,則東出潼關,追殺曹魏殘餘勢力——如同四百多年前,秦國東出函谷關,攻打關東六國一樣,這樣,兩線作戰的曹魏,會很快陷入覆滅。
之後,控制住關中、巴蜀以及部分中原地區的蜀漢,滅亡東吳,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
20 # samruanqiqi
戰爭講究奇正結合,子午谷奇謀還是很不錯的,是一個機會,以小博大,萬一贏了,歷史還真要改寫了。諸葛亮太保守了,所以六次北伐都失敗了!
回覆列表
關於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要出子午谷,直取長安之計的爭論已經有了一千餘年了。筆者是認同諸葛亮的觀點的,先不說魏延的策略是否符合當時的實際戰略態勢,就以魏延僥倖成功,攻取了長安,那麼 ,蜀漢政權能夠守住長安嗎?
諸葛亮反對魏延的計策,是因為諸葛亮很清楚,蜀漢政權根本就沒有和曹魏在關中地區爭雄的本錢,即使魏延僥倖成功,那不僅不是蜀漢之福,而是蜀漢的滅頂之災!
諸葛亮和魏延的不同戰略蜀漢政權自失去荊州和夷陵之敗後,國勢愈發孱弱,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可諸葛亮秉承著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最高政治理想,在困難的情況下依然舉兵北伐,體現出諸葛亮對劉備、對蜀漢政權的忠誠。
此時的北伐,已經失去了《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所言的前提條件,之所以還要北伐,是因為益州孱弱,諸葛亮為了給蜀漢政權多打下一些戰略空間,多積攢一些實力,以便於能夠在天下有變之時,蜀漢政權還有實力能夠出川與曹魏和孫吳爭奪天下, 不然,困守益州一隅,不思進取,早晚會被曹魏和孫吳吃掉。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決定了他的進攻方向,那就是不攻取長安,而是出兵佔據隴右。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可以為蜀漢政權擴大戰略空間,也可以利用隴右地區的精兵良馬壯大自己的實力,因為,精兵良馬皆出西北。如果諸葛亮的戰略能夠實現,蜀漢政權就可以隔斷涼州與長安之間的聯絡,再逐步蠶食涼州。假以時日,待到蜀漢政權羽翼豐滿,再次出川與曹魏爭雄,那就回沒有後顧之憂,可以直取長安。
可魏延並不認同諸葛亮的戰略決策。他所考慮的僅是一役的勝敗,缺少大局觀。假設魏延出兵子午谷,襲取長安成功,就相當於捅了曹魏政權的馬蜂窩,勢必會引來曹魏政權的瘋狂反撲,以蜀漢政權此時的實力,根本無法與曹魏政權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全面戰爭。
魏延能守住長安嗎?我們先假設魏延成功,那麼,曹魏政權會有什麼反應呢?
竊以為,長安雖然被魏延佔據,但是以魏延五千兵馬根本無法控制整個關中地區。長安是漢朝的畿輔之地,被曹魏佔據後,又是重兵盤踞之地。魏延佔據長安,長安畿輔之地的守軍勢必會集結起來進行反撲,而關內的曹睿,也必然會率大軍救援長安。位於上庸地區的曹軍所部,也會率軍沿漢水西進,隔斷蜀漢政權由漢中地區向長安方面的增援。同時,曹魏涼州所部也勢必會集中兵馬分別從陳倉和隴右兩地向蜀軍反撲。如此一來,蜀漢為數不多的兵馬就要進行多路阻擊,以確保長安不失。蜀漢幾路阻擊的人馬只要有一路戰敗,要麼漢中受到威脅,要麼援助魏延的道路被阻,如果出現這種局面,不出一月,長安必失,魏延和五千將士勢必折損,這對蜀漢政權的打擊就太大了。
魏延是蜀軍大將,是劉備一手扶植起來的在軍中的掌旗型人物,如果魏延敗亡,勢必會大大影響蜀漢的軍心和民心。諸葛亮率領的八萬人馬是蜀漢軍中全部的精華所在,如果經此一役損失太大,蜀漢政權日後還拿什麼與曹魏抗衡?
我們從好處來想,假設蜀軍頂住了曹軍的反撲,那蜀漢的後勤補給能夠跟上嗎?蜀漢的國力能夠允許蜀軍與曹軍相持多久?以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戰役時間來看,只要是蜀軍一戰不勝,稍有相持,蜀軍必退。換句話說,蜀漢如果和曹魏進行正面對決的話,僅有一戰之力。所以,諸葛亮才會力爭避免與曹魏發生正面對決的戰役,儘量把戰役控住在區域性,集中蜀漢能夠集中的優勢兵力,在隴右地區發展。隴右的地形也不利於展開大兵團作戰,諸葛亮採取的是“零敲牛皮糖”戰略,能佔一塊是一塊。所以說,終蜀漢之世,向外擴張的疆域也僅限於武都和陰平二郡而已。這不是諸葛亮不想擴張,而是實力所限。
總結因為以上原因,諸葛亮才會反對魏延的計策,是因為諸葛亮很清楚,蜀漢政權根本就沒有和曹魏在關中地區爭雄的本錢,即使魏延僥倖成功,那不僅不是蜀漢之福,而是蜀漢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