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齋文史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意見是,李世民之所以急著逼李淵退位,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考量:一是讓自己變得“名正言順”起來,即為玄武門之變披上一層政治正確的合法外衣;二是保證自己的勝利果實;三是提防有人藉著李淵的名義生事。

    首先,我們來看一段記載: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對曰:"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從《資治通鑑》這段記載可知,秦王李世民發動政變,是以太子和齊王叛亂為由。也就是說,“太子、齊王作亂”,是秦王李世民為自己發動政變所找的合法性。

    因此,這個合法性必須要得到皇帝李淵的承認,只有皇帝本人承認了,這場政變才是合法的。不然,李世民就會淪為陰謀殘殺儲君的亂臣賊子。

    李淵基於現實考慮,被迫在政變三天後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同時下詔: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李淵已經將所有大權都交給了李世民,看起來李世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只差了一個皇帝名分而已。李淵只有他一個嫡子了,這個皇位遲早都是他的,又何必那麼心急呢?然而,有時候名分恰恰是非常重要的。

    太子接管一切大權,可皇帝畢竟還在呢,什麼都是太子說了算,那李淵這個皇帝的存在是否太尷尬了?他說話也不是,不說話也不是。

    所以,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掌控一切,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給人的感覺很像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操作。要知道,曹操可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呢。那麼,李世民又像什麼呢?嘿嘿!

    因此,李世民當了太子還不夠,必須要成為皇帝,如此才算是名正言順。貞觀三年,李世民透過旁敲側擊的方式脅迫李淵搬出太極宮,這件事其實與李世民急著逼老爹李淵退位是一樣的道理,都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合法性。

    其次,只要李淵還在皇帝這個位子上,李世民就等於是給自己安裝了不定時炸彈,而是不是一個,是很多個。

    皇帝還在位,名分上顯然比太子更正。如果李淵不甘心做傀儡,暗地裡聯合忠心於自己的朝臣反對李世民,那麼,李世民好不容易取得的勝利成果很可能變成竹籃打水——一場空。

    最後,太子李世民發號施令,而皇帝李淵一言不發,很容易給那些反對勢力口實,讓他們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

    李淵和李世民都是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看不到這一點。因此,為了自家江山穩定,也只好委屈李淵了。

    綜上所述,太子之位對李世民來說只是一個過渡,他必須登上皇位才行,而且是儘快!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問: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當了太子,為何還急著逼李淵退位?答:李世民不想夜長夢多

    李世民造反的原因很簡單,和歷代非太子的皇子一樣,李世民雖然不是太子,但是有一顆想當太子的心,而且李世民有這個能力,李唐的江山幾乎是他和李建成一起打下來的,在軍中和朝廷李世民都有很高的威望,當一個人同時具有作案動機和作案能力的時候,他就危險了,於是不管是李淵還是李建成都對他十分忌憚,先後削弱了他的智囊以及軍權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的最後一搏,其目的本就是皇位

    對於李世民來說,玄武門之變后皇位是勢在必得的,任何一點變數都不允許有,然而李世民儲君之位畢竟不是正當得來的,耽擱時間越久,或許會遭到各大文臣的攻擊。如果李世民不逼迫李淵退位,各大臣子就會持續彈劾李世民,要求他作為殺人犯受到賞罰。李淵的權力一向被李世民控制,什麼也沒做。這樣的結果只會使他們的父子更加為難。如果李世民當上皇帝后,朝臣也就沒有辦法追究此事了。

  • 3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太子永遠是太子,不一定能成為皇帝,而皇帝永遠是皇帝,絕對成不了太子。

    一個麻煩的邏輯理論

    上面這句話非常的麻煩,麻煩就麻煩他充滿了朝廷的鬥爭,充滿了宮廷的鬥爭。我們把上面這句話拆分成兩個部分,首先有一點不得不承認,並不是所有的太子都能當皇帝對嗎?有一些太子他們辛苦奔波很多年也當不成皇帝,對嗎?

    好的,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再說下一點:一旦一個人當上皇帝之後,他絕對不會再當一回太子對嗎?最起碼古代歷史當中沒有這樣的先例。當然,如果真的能夠找出一二點來,也是個樂子。

    李世民需要權力

    照目前這個狀態看,李世民把能夠當皇帝的人通通滅掉了,就只剩下了自己(玄武門之變)。只要李世民老老實實的等著,自己早晚能夠當皇帝,這是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的思想認知。

    但是李世民不這樣想,因為李世民威脅了自己的老爹,皇權是不容觸碰的。

    如果讓李淵繼續當皇帝,李淵有可能會這樣想:今天你為了爭奪太子就把我其餘的兒子給殺掉了,那麼明天你是否又會為了爭奪皇帝來把我趕下去了?

    而李淵一旦有這種小心思的時候,那就意味著李淵極有可能對李世民動手,而這個時候李世民的太子位置也絕對不會牢靠。

    所以這個時候李世民更加需要權利,也希望權利能夠帶動自己走向最巔峰。

    無論在什麼時候,只有時時刻刻的掌握自己的最高權力,才是最穩妥,也是最為靠譜的事情。

    除了權力之外,其餘的都是白搭,尤其是在古代皇權的爭鬥過程中。

  • 4 # 希望星晨58298869

    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為了永絕後患,又斬草除根,還殺光了二人所有的兒子,隨後又將自己的弟媳、漂亮的楊氏收歸的後宮。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政治是流血的戰爭”,在此又得到了一次驗證。

    太原起兵時,意氣風發的李淵,面對這個驚天動地的事件,懵圈了。儘管,當時李世民只要了太子的職位,沒有當即請他下臺。但李淵這個皇帝日子很難過的,老年失子,而且是兩個親生兒子,外加十幾個孫子,與其他非常悲痛,不與說是經受打擊後非常哀傷。

    事變餘波沒息,朝中原太子李建成的親信大臣為他喊冤,聲淚俱下地要求皇帝主持公道。其實,任何朝代不是誰有真理就能說話算數,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才是硬 道理。現在,李淵手中沒有了權力,軍隊被李世民控制住了,自己對李世民殺死哥弟的行徑自是深惡痛絕,但又能如何呢?

    況且,在當時,能繼承自己基業的,只剩李世民這樣一個兒子了呢。搞不好,自己老命殞亡不說了,江山無人繼承是大事!他是沒有與秦王兵戈相見的打算的!但,李世民不一定這樣認為。

    黯然神傷的時候,李淵可能有所後悔,太子與秦王有矛盾他一清二楚。他沒有及時消除二人的隔閡,還樂於看自己的兒子相互爭鬥。內心裡,他忌憚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又不想讓李建成輕而易舉地做接班人。所以,他一直在皇位上盤蹲不去,又不願意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居中調停。

    李淵喜歡皇權,而玩權術者都對搞權力平衡感興趣。他是留心了,也希望自己的兒子,為了皇位在自己面前爭寵。我們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因為,帝王家的子弟在權力面前喜歡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甚至六親不認、你你死我活。這樣,親情就不可避免地一點點被抹去了,嫌隙加大,你死我活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規律。

    待秦王快一枝獨秀時,李淵才決定扶持東宮勢力,李淵開始配合李建成打壓李世民了,他處心積慮地逐漸瓦解天策府人員的勢力與意識。這讓李世民感到嚴重的不安,李世民才鋌而走險———李世民願意擺出自己是迫不得已才這樣的做的姿態,最後與自己的心腹們一起發起了玄武門之變。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該殺,都是大唐的開國功臣。而且風華正茂,來日方長,都出生入死、南征北戰過,能活下來不容易,都應該安寧下來,好好享受生活了,可惜。秦王要了他倆的命。老父親李淵心知肚明,秦王自然也心中有數。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已經當了太子,為何還急著逼李淵退位?

    1.玄武門之變的根本目的是爭權。為了至高無上的皇位,秦王已經清除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如果讓李淵繼續當皇帝,朝廷政局不好控制。太子舊臣依然向著李淵,這樣夜長夢多,會節外生枝;這是果斷堅決的李世民不願意看到的。況且,此前,李淵是向著哥哥的,如果形勢一變,李淵利用權力罷黜自己不是沒有可能。

    2.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舊部不可能一下子清除殆盡,這兩股勢力有一股與李淵掛勾,都夠自己喝一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舊部還隨時要求李淵為他們翻案呢?

    3.在封建社會,不管從那個角度看:李世民的行為都是非常不光彩的。他需要加強輿論的引導,為自己光明正大地執政造輿論,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如果皇帝還是李淵,很難做到這一點。

  • 5 # 亮月花郎

    只要李世民還不是皇帝,那麼他就會一定會逼迫李淵退位。

    即便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自己也搖身一變由秦王蛻變成為了太子,但他也不得不及時逼迫父皇李淵退位。李世民的這種考慮,不是急於求成,而是基於當時綜合環境的權衡之後的正確決定。

    公元626年,震驚天下的玄武門之變爆發,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繼“李唐政權取締楊隋政權”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政治事件。玄武門之變的結局想必諸位也都清楚,秦王李世民成功將皇儲之位爭奪而來,而所謂的反派人物,即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則在這次政鬥當中一併被秦王方面軍(李世民和尉遲敬德)所親手除掉。

    1.玄武門之變的大體介紹

    談及玄武門之變,我個人簡單認為:玄武門之變是關乎李世民一生的決定性因素,真可謂是:成也玄武門之變,敗也玄武門之變!簡單來說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同李建成爭奪李唐儲君之位的一次政變(其間我們先不必考慮齊王李元吉的政治意圖),雖然此次政變是由李世民率先發起的,但依據當時的緊張局勢而言,李世民此舉也是被逼無奈的首選措施。如果當時李世民不發動政變,或者沒有除掉李建成二人的話,那麼繼唐高祖李淵之後唐朝的天下在很大意義上恐要改變。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隱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勢逼,必不相容。”

    明朝學者李贄:“建成、元吉自家討死。太宗殺之。不為過也。”

    公元618年,李淵繼晉陽起兵成功後成功割據政權,稱帝長安。初唐建立之後,按照古來宗法傳統,即“嫡長子繼承製”,皇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開始著手處理朝堂政務和東宮事宜。論起治兵打仗、兼併天下,唐朝誰人也不及李世民和秦王府門下的一幫治世能臣良將。虎牢關一戰,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和王世充,從而奠定了初唐天下的國土版圖。

    “天策上將”對於李世民的冊封直接引來了李建成的妒忌和恨意,之後的很長時間內,由於太子黨和秦王黨的長期鬥爭,以及對李世民的誣陷誹謗、李淵對李建成的偏袒,秦王府功臣皆被貶謫免職。種種不利因素之下,秦王黨為求自保,不得已發動玄武門之變,用處於風口浪尖上的一場兄弟間的流血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

    2.李世民急迫李淵退位的隱情

    關於“李世民逼宮奪位”的言論,有關正史上並無記載,但後世學者透過研究玄武門之變以及相關史料,卻不難發現李世民同李淵之間確實是有難以抹去且不可調和的君臣矛盾和父子矛盾的,這也就間接地證明,李世民從“秦王到太子”、從“太子到皇帝”之間的轉變定然不同於史書上記載的那麼和平過渡。

    司馬光《資治通鑑》載:“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隱太子有太伯之賢,太宗有子臧之節,則亂何自而生矣!”

    (1)速則乘機,遲則生變

    李世民殺兄弒弟成為太子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逼迫李淵退位禪讓給自己,而是最先命令尉遲恭將李淵嚴密控制。李世民此舉在我看來有兩方面因素:

    ①如果李世民在殺兄弒弟之後,第一時間又將李淵迫殺的話,那麼定然會招致天下輿論相向;②此舉既證明了李世民存有孝心、顧及了政治輿論,又考慮到了李淵隱藏實力的需要。假如李淵不基於當時綜合局勢的話,非要同李世民拼個魚死網破,那麼之前身為隴西貴族的李淵世家,其暗存勢力絕對不亞於秦王集團,即便李世民集團可以贏取最終的勝利,那麼也會對其產生諸多負面影響。

    (2)外部環境的步步緊逼

    玄武門之變發生後,即便李世民如願成為皇太子,但當時李淵仍然在位了兩個月。公元626年七月,李淵才正是退位將李唐政權中心轉交給李世民。當然,在這中間為期兩個月的時間內,李世民和李淵都沒有閒著,可以肯定的是,李淵並不樂意退位,而李世民則是步步緊逼。

    ①李淵善於隱忍,這一點早在李淵身為唐國公之時就顯現而出了,可想而知,如果時間一拖再拖下去,誰也不可能知道李淵會不會在他的有生之年再來一次誅滅賊子的“長安起兵”;②此外,當時居於西北的突厥勢力正步步跟進,中原一旦稍有變故的話,突厥勢力便會乘機突進。如果李淵再同外族勢力暗自勾結的話,恐怕李世民真的就要面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不堪結局了。

  • 6 # 薩沙

    其實玄武門之變的罪魁禍首,就是李淵。

    李淵為什麼不廢除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很簡單,李淵壓根就準備讓李建成成為皇帝,而不是李世民。

    很多人認為李建成是個無能的草包,其實並非如此。

    歷史記載,李建成也有很多戰功,只是沒有李世民那麼突出。

    但做皇帝並不是戰功厲害就一定合適,還有有很多要求。

    相比起來,李建成更為仁厚,也更為溫和,在軍民中都頗有人緣,聲望很高。

    比如,李建成出征的時候,非常愛民,對於行軍路上的水果蔬菜,必須花錢購買,不允許隨意搶奪。如果有人搶奪,則必須加倍賠錢,但也不去追究信澤。

    老百姓進貢給他的一些蔬菜瓜果,他同將士們一同分享。對贈送的酒肉則不接受,說:“此隋法也,吾不敢。”

    除了在人民中有人緣,李建成也是比較善良的人。

    當時李元吉認為李世民遲早要對他們動手,不如趁著李淵寵幸他們的機會,將李世民暗算。

    兩人商定好以後,在府中埋伏武裝侍衛,然後將李世民請來。

    但李建成因為兄弟之情,事到臨頭下不了手。事後,李元吉憤怒的說:大哥,是你當皇帝,又不是我當皇帝。我為你殺掉二哥,自己又能有什麼好處?我冒著父皇的懲罰行事,你卻猶猶豫豫,對得起我嗎?

    雖然如此,李淵對李建成頗為喜愛,而不喜歡李世民。

    他曾經對心腹大臣說:這孩子(李世民)變壞了,不講父子之情,希望我早死。也不講兄弟之情,同哥哥弟弟為敵。這都是他身邊那群謀士攛掇的!

    所以,李淵堅持讓李建成為太子,就讓李世民被迫進行政變殺害兄弟奪權。

    因為如果李世民不去奪權,一旦李建成成為皇帝,他十有八九連性命都不保。

    這種情況下,殺死李建成、李元吉後,就必須強迫李淵退位,以絕後患。

    因為李淵共有22個兒子,說不定還會立別人為太子,李世民實在等不得。

  • 7 # 柳樟筆劍

    原因有三:

    第一個:目標不同意。玄武門之變的目標是奪取皇位,而不是太子位。就像奪刀,要奪刀柄,而不是刀身,否則驚動了手握刀柄的人,比不奪更危險。因此,制定戰略目標時,必然不會同意只得個太子,半途而廢。

    第二個:權力不允許。權力具有排他性。太子作為儲君,是個虛位,沒有實權,即便有皇帝授權,仍名不正言不順,如果止步於太子,沒有趁熱打鐵奪取皇位,等冷靜下來後,朝廷權力分化,皇帝和太子必然角力,誰勝誰負還很難說,難道還要再發動一次xx門之變?

    第三:下屬不答應。跟著李世民發動政變的人,都是押上了全家老小上百口性命,刀尖上舔血的人,殺紅了眼,哪會見好就收,不得到極權決不罷休。只有得到皇位,才能保證自身榮華富貴和全家性命安全,否則,在太子位上,畢竟夜長夢多,心裡不落停,必欲讓主子李世民取而代之而後快!

  • 8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因為李世民的太子之位來路不正啊。

    李世民是靠發動軍事政變當上的太子,在這個過程中他殺害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兩兄弟,接著逼迫李淵改立自己當太子。

    這個過程中是非常殘酷的,可不是史書上那寥寥幾筆就能概括的。

    李元吉就不說了,李建成是多年的太子,手底下謀臣武將也不少,再加上李建成也不是廢材,在朝堂之上是很有威望的。

    而李淵做為大唐的開國皇帝,也是有忠於自己的力量。只不過玄武門之變事起突然,李淵來不及有什麼動作就被李世民控制了。

    但如果李世民不抓緊上位,那等李淵緩過來,李世民的太子之位那就很可能還得丟掉,甚至本人也會被當做判賊誅殺。

    所以李世民必須儘快登上皇位,先在大義名分上站住腳,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過兩天李淵整合好力量,那一道聖旨李世民就得完蛋。

    說白了,李世民那麼著急就是帝位來路不正,生怕夜長夢多。

  • 9 # 詩心雋永

    一箇中心叫“忠”,兩個中心叫“患”。天無二日,世民一定要儘快當皇帝,才能名正言順。

    玄武門之變後,政事都由李世民決斷,找皇帝蓋章,李淵的權力完全被架空。李淵的退位是遲早的事。

    論性質,玄武門之變是血腥的政變,只不過是兒子向老爸逼宮,同時殺了哥哥和弟弟以及他們的後代。沒把他老爸趕下臺就算是他考慮了影響啦。想得見:當尉遲敬德提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腦袋脅迫李淵下旨放權時,皇帝受到的刺激有多大!

    李淵畫像

    世民雖然當了太子,跟隨他的天策府眾將和文學館智囊佔據了主要的職位,但別忘了:皇帝還有裴寂等死黨佑護,也是一股政治勢力。李淵有22個兒子,多少人都在盯著皇位呢?

    世民在李淵退位後將他安排在陰冷潮溼的大安宮長年居住,極少看望。這也是怨恨:世民作為晉陽起兵的首謀,滅隋的最大功臣,差點被李建成和李元吉害了,根就在他老子身上,皇帝在舊太子和秦王之間搞平衡,感情還傾向另一邊。

    所以,儘快逼李淵退位就成為世民的選擇。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先來看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後,李淵兩個月以來的行事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以後的當天,當政變結束後,李世民前往見李淵,當時李淵對李世民說:“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也就是主動承認錯誤,認為造成玄武門政變的悲劇,他是有責任的。第三天,也就是武德九年7月5日,李淵對外宣佈,立李世民為太子,並說:“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武德九年7月14日,李淵向他最信任的大臣,同時也是他好友的裴寂頒發詔書,表示“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也就是表達了自己要退位的意願。武德九年7月27日,李淵撤銷了李世民兼任的天策上將府,為李世民登基做好了準備。武德九年9月3日,李淵頒佈詔書,宣佈禪位給李世民。李世民堅決推辭,但李淵堅決不同意。武德九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當皇帝。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似乎並不是李世民逼迫李淵傳位給他,反而是李淵主動要傳位給李世民。在7月5日立李世民為太子後,李淵當即宣佈國家的大小事情,都交給李世民來處理。實際上就是在讓出權力,為接下來傳位給李世民做準備。接著,7月14日,他主動透過他的寵臣裴寂向外透風,要傳位給李世民。這種先透風在行動的做法,顯示出李淵傳位的條理性很強。尤其是他向自己的寵臣釋出詔令,實際上也是向他的寵臣們表示,自己將讓出皇位,你們不要勸我。因為最不願意李淵讓出皇位的,實際上就是李淵的心腹們。由此可見,李淵也是在為李世民登基掃清障礙。7月27日,李淵撤銷李世民的將軍府,那也就是在逼迫李世民當皇帝。意思就是說,將軍你是當不成的了,你該換崗位當皇帝了。最後就是9月3日頒發禪位詔書。史書上說李世民堅決不同意,實際上也就是在表明李淵傳位的堅決。最終李世民實在沒辦法了,才在第二天稱帝。

    (李世民畫像)

    那麼,究竟李世民有沒有逼迫李淵呢?李淵真的是心甘情願禪位給李世民的嗎?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史書,我們會發現,實際上看起來李淵是心甘情願主動禪位給李世民的,實際上,在私底下,李世民是做了很多工作的。李世民做了哪些工作呢?

    一、暗中奪了李淵兵權。

    玄武門政變發生後,尉遲敬德滿身血汙前去見李世民。當時尉遲敬德手中拿著武器,身上穿著鎧甲,他對李淵說,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造反,為了確保皇帝的安全,請李淵把兵權交給李世民,讓李世民指揮作戰。

    尉遲敬德以這副裝扮去見李淵,名為保護李淵,實際上是在威脅李淵。為什麼呢?因為尉遲敬德是“擐甲持矛”。在古代,一個大臣是決不允許這種打扮去見皇帝的,尉遲敬德這樣去見皇帝,實際上就是在威脅皇帝,讓皇帝交出軍權。在那種情況下,李淵不交出兵權,還能怎樣呢?

    (尉遲敬德畫像)

    二、暗中讓李淵部下倒戈。

    當時李淵本來是為了調解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的關係,因此把他最寵愛也是最信任的那些大臣召集起來。但是在玄武門政變發生後,當尉遲敬德去見李淵,讓李淵交出兵權的同時,李淵的那些親信大臣,包括蕭瑀和陳叔達等人立刻就對李淵說,讓李淵馬上立李世民為太子。同時李淵最信任的大臣裴寂則一句話也沒說。

    這說明什麼,說明李淵的那些心腹手下們,其實已經被李世民給策反了,他們已經倒戈,投奔李世民了。既然李淵的手下已經倒戈,李淵就是孤家寡人了,他這個皇帝當著還有啥意思。說不定李淵給裴寂頒發詔書,就是在向裴寂發牢騷。你們不是想讓我傳位李世民嗎?好啊,我這就傳位,順你們的意了!

    (李淵畫像)

    三、李世民把朝廷全部換成他的人。

    李世民當太子以後,並沒有只是謀事,更重要的,他還在換人。7月10日,李世民假託李淵的名義(李世民提議,李淵認可),封宇文士及為太子詹事,封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封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恭、程咬金、虞世南、褚亮、姚思廉這些參加了玄武門政變,同時也是李世民心腹的人,都紛紛被安排到朝廷中。

    7月31日,又封秦叔寶為左武衛大將軍,接著封程咬金為右武衛大將軍,封尉遲敬德右武侯大將軍。8月3日,再封高士廉為侍中,封房玄齡為中書令,封蕭瑀(也就是勸李淵讓李世民當太子的李淵舊臣)為左僕射,這幾個官職,實際上都相當於宰相。然後又封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封杜如晦為兵部尚書。8月4日,又是一大片分封。這樣一來,實際上到此時為止,整個朝廷上下,最要害的那些部門,就已經全部是李世民的人了。

    當李淵已經完全變成一個空殼的時候,他不禪位當太上皇,又還能做什麼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 11 # HuiNanHistory

    這個問題很讓人無語。我反問一句吧:李世民發動政變的初衷,到底是想要當太子,還是想當皇帝?

    答案不言而喻——

    辛辛苦苦發動政變,不是想給人當兒子的(太子),而是要自己當老子的(皇帝)。

    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等人的爭鬥表面上和形式上都是以太子之位為核心。然而,太子這個位置代表的是繼承權,也就是未來的皇位所有權,本質上是在爭皇位。

    因此,當皇位擺在你眼前唾手可得的時候,有什麼理由要去屈就當一個太子,而不是成為至高無上的皇帝呢?

    這種問題問出來,我覺得都非常可笑,說明提問者缺少生活常識,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淵就失去了權力,任由兒子李世民所擺佈。

    很快,他就從皇帝寢宮太極宮遷居到了大安宮。根據史書記載:

    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之西,其牆宇宮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

    大安宮是當年李淵賞賜給李世民的住所,如今被迫搬到那裡,這種控制與羞辱之意是非常明顯的。

    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裡,李淵所能做到的事只有生孩子,沉迷於聲色犬馬,似乎才能安撫那刻心靈。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很簡單,答案很明顯。

  • 12 # 紅辰夢劫

    我是紅辰,為您解答。

    在封建社會中,小到豪強、士族,大到王侯、皇室,向來是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李世民雖是嫡子,但他的前面有親大哥李建成,其成了李世民登上皇位所繞不開的絆腳石。而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謀害李世民之說,在我看來是毫無道理的,李建成身為太子,將來妥妥的皇位繼承人,李元吉是支援大哥當皇帝的,就算自己有野心,想當皇帝,單獨謀害李世民是神馬邏輯,不是應該把李建成和李世民一起謀害了嗎?

    而從李世民的立場來看,除掉大哥李建成不言而喻,同為皇后竇氏所出的親弟弟李元吉是大哥的忠實擁躉,而且李元吉也是經歷過腥風血雨,在戰場上屢立戰功的實權派,對立志當皇帝的李世民產生了威脅。

    說李建成優柔寡斷,為什麼不先下手除掉李世民?說出這種話的人都是馬後炮,事後諸葛亮。當時的皇帝李淵還老當益壯,沒有老糊塗,李建成殺了李世民,如何向父皇交代?也來一出逼宮篡位(且揹著弒親和不忠不孝的名聲)?等李淵駕崩,順利繼承皇位不香嗎?

    至於史籍中記載,“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及取天下,破 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太宗切益高,而高祖屢許以為太子。太子建成懼廢, 與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

    說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謀害太宗,未發。我想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最明顯的例子你雖然沒行動,但是你心裡想了也不行,你心裡想著殺我,我被迫還手的,我是正當防衛。

    玄武門之變後,如願以償成為太子的李世民,還面臨一個威脅,那就是他的父皇李淵,李淵一日不退位,就會生出許多變數,李淵還有其他兒子的,雖然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都被他殺了,但是他們殘餘的勢力還是會尋機報復的。只要成為皇帝,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自古以來,天家無親情,李世民殺了親兄弟建成和元吉,那麼再狠狠心,李淵恐怕也凶多吉少了。知子莫若父,李淵對此看得通透,主動配合,你想要皇位,拿去吧,我提前退休還不行麼。所以承受了喪子之痛的李淵也看明白了,這個孽子(李世民)其勢已成,身邊聚集了一群既得利益者,成王敗寇,我敗了還是太上皇,挺好。從此,李淵過上了逍遙自在,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

    紅辰說

    權利和慾望讓人瘋狂,古代的政治鬥爭中,沒有了親情,違背道德人倫的事件還有很多,不論事後如何美化自己,歷史的真相總會浮出水面。就像卸了妝的女網友,真相往往是殘酷的。

  • 1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打蛇不死被蛇咬,雖然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已經貴為太子,但是隻要李淵還在皇帝的位置上,李世民就無法名正言順的發號施令。因此李世民為了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利,肯定要逼迫李淵退位,將李淵軟禁看押起來。李世民只要成為了大唐朝的皇帝,就能夠名正言順的發號施令,其他人也不敢再有小動作。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賭博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發起的一場政治賭博,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逼迫李淵立自己做了太子。假如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手,那麼李建成和李元吉肯定要反殺李世民,李淵也不會放過李世民。

    李世民成為唐朝的太子後,又逼迫李淵下了一道詔書,要求大臣們將大小事務都報告給太子處理。李世民透過這道詔書,成功獲得了大唐的控制權,成為了唐朝實際上的統治者。不過太子畢竟只是一個國家的儲君,李世民想要真正穩住權利,最好的辦法還是成為皇帝。

    李世民逼迫李淵禪位

    李世民掌握唐朝的大權後,迅速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各個要害崗位,為自己繼承皇位打下了基礎。如果按照父死子繼的繼承製度,李世民想要繼承唐朝的皇位,就必須要想辦法讓李淵“去世”。

    然而李世民雖然對自己的兄弟十分狠心,但是對自己的父親仍然存在一定的感情。最終李世民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李淵主動將皇位禪讓給自己。這樣一來,李淵就能夠以太上皇的身份去偏宮養老,李世民也能夠做大唐朝的皇帝。

    假如李淵沒有退位

    假如李淵沒有退位,李世民的地位肯定會十分的危險。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已經得罪了很多大臣,朝廷上支援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大臣都想要除掉李世民。李世民以太子的身份,控制皇帝管理朝政,很容易被大臣以“清君側”的名義扳倒。

    因此李世民想要穩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須要有一個合法的身份,這個身份就是大唐朝的皇帝。李世民成為了唐朝的皇帝,忠於李淵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大臣就不敢作亂,李世民也就能夠守住自己來之不易的權利。

    總結

    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後,已經跟李淵勢同水火。如果李世民不果斷逼迫李淵禪位,一旦讓李淵抓住機會反擊,李世民很可能會失去一切權利,甚至可能會丟掉性命。李世民只是逼迫李淵禪位,沒有傷害李淵的性命,已經算是對李淵比較仁慈了。

  • 14 # 唐古看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屠兄殺弟”可以說是他一生最大的汙點,但也正因為如此,成就了李世民千古一帝的美名!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這一天,對於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天。這一天李世民帶著最得力的手下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內,等候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朝經過時,以將他們除去!

    當不明真相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上早朝途經玄武門時,被早已埋伏的李世民用箭射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在逃跑尋求李淵庇護的途中,被尉遲敬德所殺,至此李世民奪取皇位的兩塊最大“絆腳石”都被清除掉了。而唐高祖李淵在得知這一切後,只能接受現實立了李世民為太子!

    當然,李世民在太子之位上只待了短短兩個月,在兩個月後,唐高祖李淵便主動提出了要當太上皇的想法,也就是說他要把皇位禪讓給李世民!

    那麼,李淵是心甘情願把皇位禪讓給李世民的嗎?

    其實李世民在當了太子的兩個月裡,做了兩件足以讓李淵心甘情願禪讓皇位的事。

    其一,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後,就已經控制了皇宮,從而間接地控制了李淵,此時的李淵其實已經成為了個傀儡皇帝,有其這樣當皇帝還不如退居二線當個太上皇,落得個享清福!

    其二,李世民在當太子的兩個月時間裡,把忠於李淵的軍隊全部掌控在了自己手中,此時李世民已經掌控了唐朝的大部分軍隊。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把朝中的重要崗位都換成了自己的心腹之人。這樣一來,李世民等於是掌控整個李唐王朝,在這種情況下,李淵的皇帝之名只是有名無實,因此才會禪讓皇位給李世民!

    面對唾手可及的皇位,李世民沒有選擇等待,他用了兩個月時間讓李淵自己交出了皇位,而李世民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對權利的嚮往,以及不想再揹負弒父之名而已!

  • 15 # 深藍妖火

    自從玄武門之變後,其實無論李世民讓不讓李淵下臺,李淵也已經失去了權力。當時的長安,已經盡在李世民的掌控當中,就連李淵,也徹底失去了制衡李世民的能力。

    所以,李淵被逼無奈,只能自己的主動下臺退位。

    武德九年六月七日,也就是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三天,李世民被李淵冊封為皇太子。其實雖然這個時候李世民還沒有登基。但是當時的朝廷上上下下的文武百官,心裡都十分清楚,從這一刻開始,李世民就已經是大唐真正的掌權者了,李淵則是已經變成了一個 “空頭帝王”了。

    而在李世民成功的入主東宮之後,原先跟著李世民的親信們,也同時跟著李世民進入到了東宮成為了東宮官吏。無論是大官小官,反正都是貼身的官,給這些親信們是安排的滿滿當當。

    另外,李世民還把齊王府之前的所有財產,全部都直接給了尉遲敬德,以感謝在玄武門事變當中,尉遲恭對他的救命之恩。

    不僅僅是自己的手下過上了幸福美滿,功成名就的小日子。就連其他勢力的,只要是歸順與李世民的,李世民統統都願意優待。

    因為李世民一向是高舉“仁政”大旗的帝王。所以李世民在成功進入東宮,把自己的親信都安排妥當之後,還不斷的宣揚自己是多麼的寬宏大量,是多麼的仁政。對於之前的東宮和齊王府的將領們,則是宣稱‘只要你們歸順於我,我就一定既往不咎,一定會給你們一個美好的未來的’。

    所以很多之前太子的手下還真的就投奔了李世民。

    比如說薛萬徹,馮立,謝叔萬等人都是原東宮和齊王府的將領,而王珪和韋挺以及魏徵,則都是原太子手下的親信中的骨幹級別的人物。李世民對待這些原政敵們的表現,確實都很大度,並且很予以重用。李世民這樣的做法也讓很多戰戰兢兢,擔驚受怕的的原政敵們,終於是安下了心來。

    在朝政方面,因為這大唐江山原本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來的,所以李世民一直都是民心所向,朝政很容易就被他掌握。而現在這樣一來,不單單是在百姓之間,就是在文武百官之間大家也都是力挺李世民。

    那麼,此時的李淵在幹嘛呢?

    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在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之後,並沒有直接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直接就奔著宮裡的李淵去了。李世民當時果斷的派出射殺齊王李元吉的尉遲敬德,以保護李淵的名義進宮,但是實際上其實就是為了軟禁李淵,監視李淵。有人會覺得李淵已經是一個只有帝王頭銜,但是沒有帝王實權的人了,為什麼還要對李淵如此的警惕呢?

    其實李淵也並不是什麼省油的燈。大唐開國之後,李淵的兒子的數量也是隨著戰亂的減少而在直線的增長。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淵光說兒子就有十多個左右。所以,如果李淵執意要追究李世民的責任,殺掉李世民之後,他還是有十幾個兒子作為替補的。

    不過,大唐的江山,整個北方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而李淵拿下長安後,則是常年坐鎮中樞。還想要拉著自己最喜歡的兒子一起來制衡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當然不會不防著李淵了。

    而李淵當時也從李世民的做法,以及玄武門之變的這件事當中,看出了李世民的決心。這個時候如果自己死守皇位的話,或許換來的就是尉遲敬德的一刀,最後也無非就是尉遲敬德背了這個殺害帝王的鍋。

    所以,李淵最後只能礙於種種的壓力之下,選擇自己趕緊退位了,否則自己的下場簡直是不要太慘。

  • 16 # 講歷史的倉鼠洋

    “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雖然貴為太子,但是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目的還沒達到——登上至尊之位。因此,李世民一開始的目標就是皇位,而不是位居一人之下。如果他願意位居人下,就不會冒險發動“玄武門之變”。

    為穩定朝局,堵住悠悠之口。

    在清代之前,關於皇位的繼承問題一般都是遵循:“嫡長子繼承製”。除非嫡長子夭折才會考慮其他兒子繼承。而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是被李世民殺害了。這嚴重的挑戰了封建傳統禮教,因此朝中大臣多少會議論紛紛。如果,李世民放任不管這對於自己以後繼承大統不利。那之前做的努力就白費了,自己還會揹負上罵名。

    再說說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歷史上的李建成的勢力比起李世民的勢力只強不弱。要知道,後來李世民的賢臣魏徵最早可是輔助李建成的,而且李建成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的戰功也不比李世民差。

    因此,李世民當上太子後朝中大臣並不是很服氣。為了穩定朝局,為了自己的名聲不受太大影響,也為了自己能夠順利上位,李世民必須得儘快當上皇帝掌控全域性才行。

    被手下人“逼上梁山”。

    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等人都為李世民出了大力。如果李世民不早點當上皇帝,難免一些大臣會要求李世民將他們中的一些人交出來頂罪。這些將領也深知此事的風險,所以才迫不及待的催促李世民登基稱帝。

    同時,他手下的人又處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女,這就迫使李世民加快登基的步伐了。

    這也就有了李世民逼李淵退位的事件發生了。

  • 17 # 劇透歷史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長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高祖李淵無奈預設現實。

    六月初七,李淵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並下詔:“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雖然沒有登基,但滿朝文武已經很清楚,從這一天開始,李世民才是李唐王朝真正的代言人。

    既然如此,李世民登基與否似乎已經不重要,他完全可以學習曹操、司馬懿等,做個無冕之王,等父親去世再登大寶。

    但是,僅僅兩個月後的八月初八,李淵就下詔退位,次日李世民登基。是李世民等不及了嗎?做不做皇帝區別真的很大嗎?其實,這中間的原因還是有些複雜的。

    首先,退位未必是李世民逼的,極有可能是李淵自己不想繼續做有名無實的皇帝了。

    玄武門之變,對這個六十一歲的老人打擊太大了。兩個出色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慘死,李世民又順手殺了二人各自的五個兒子。二子十孫的鮮血,恐怕讓李淵很長一段時間夜不能寐。

    而這一切,都源於李淵沒能及時化解三個兒子之間的儲位之爭。作為皇帝,李淵是失敗的;作為父親、祖父,他更是失職的。血淋淋的教訓可能讓李淵萬念俱灰,再也沒有力量,也沒有顏面繼續坐在皇位上了。

    更有甚者,史學界有一個共識,玄武門之變並不侷限於三兄弟之間的相殘,李世民應該也派兵進宮與李淵的御林軍發生過沖突。史書記載的政變時打得天昏地暗,李淵當時卻在海池泛舟,實在不可信。

    也就是說,李淵是被李世民的部隊打敗瞭然後軟禁。這對一個皇帝來說,威嚴已經喪盡,再做皇帝,自己也掛不下臉了。就算李淵這些都不在意,他做皇帝也沒意思了。

    畢竟自己已經被迫(或者自願)下旨,一切事情都由李世民做主,加上李世民秦王府的那些人,早就搖身一變掌握了國家各個重要崗位的軍政大權,自己想做主也沒人聽了,那又何必繼續佔著位子不放呢?

    李世民把該乾的都幹了,事後再假惺惺過來告知自己一聲,自己又沒法更改,這還有什麼意義呢?遇到李世民的處事方法與自己想的不一致(這種情況顯然經常發生),兒子也不願改,自己只能生悶氣,還不如眼不見心不煩,退位以後吃喝玩樂多好。

    以上是從李淵的角度分析,認為他很有可能自己想退位。而從李世民的角度,及時登基也絕對是有利無害。

    李世民提前登基的第一個好處,就是兩個字——方便。

    看看李淵那道聖旨,“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自己都決定了,還得走個流程跑到父親那邊彙報一下。而且既然自己不是皇帝,有些需要皇帝親自頒佈的東西還得到老爹那兒走個流程,實在繁瑣。一旦登基,自己合法擁有著玉璽,所有政令悉出於己,不用再去看父親的臉色,豈不美哉?

    方便二字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李世民可以徹底擺脫高祖武德朝原本方針政策的桎梏,大刀闊斧地執行自己的想法。

    要知道,如果李世民不能正式即位,那就依然是唐高祖一朝,皇帝還是李淵。一朝之中,政令要有延續性、連貫性。李世民是不方便否定李淵原本的政令的。

    也就是說,李世民只能對武德朝的政令小修小補,很難做到推倒重來。就如同後來李世民正式登基後,多次提到武德朝,都說“武德之際,貨賄公行,紀綱紊亂”,然後就可以光明正大地重起爐灶,實行自己的貞觀新政。

    對於以裴寂為代表的武德舊臣,李世民也可以全盤否定,改換新人。雖然有點打父親的臉,但好歹算是“新朝氣象”,大家可以理解。不像自己做太子的時候,這麼做會弄得像是自我否定一樣,動搖統治的根基。

    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防患於未然。只要李世民沒有登基,那國家的唯一合法統治者就還是李淵本人,李世民執政的一切法理來自於父親的授權。既然是授權,那理論上還能把權力收回來,李世民在理論上也還有失去權力的可能!

    雖然朝中大小要職都是李世民的親信了,但這些人今天是你的親信,明天又如何呢?他們會不會被李淵,或者其他兄弟們收買,搞起另一場政變?

    李建成、李元吉是死了,可李淵還有其他十幾個兒子,從血統上來說,都有資格繼承皇位。既然李世民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奪來的,那當然還有可能被別人奪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後來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與當年玄武門之變的五大功臣之一侯君集聯手,欲發動兵變推翻李世民提前即位。

    侯君集都能叛變,誰能保證永遠忠誠?李世民稱帝后都能遭遇兵變,更何況只是太子之時?所以,為避免夜長夢多,李世民必須及時登基,讓一切塵埃落定。

    皇權的吸引力是無窮的,哪怕只差一步,都可能讓人心中不定,寢食難安啊!

  • 18 # 寶應小九妹

    先說,為什麼說李淵想主動禪讓皇位給李世民。

    我認為,李淵這樣做,是因為他當皇帝,完全無法善後。

    要知道,李世民所搞出的不是一般的糾紛,而是殺兄殺弟殺侄兒。就算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逼迫過他,真的想幹掉他,李世民這樣做,都是被人譴責的。

  • 19 # 迷糊老師Gg

    除掉太子李建成後,就面臨著要受到李淵處罰的問題。要想不受李淵的處罰,唯有讓李淵提前退位當太上皇,自己當皇帝。有些腐儒肯定也不會賣他的帳,而李淵對他這種弒君的行為肯定也是不滿的,因為今天你能殺兄長,明天就肯定能殺君父,為了自保李淵也甘願把皇位讓給李世民。

    同樣的李世民也不放心讓李淵繼續做皇帝,因為就算李淵接受現實不願殺了李世民,也難保哪天有李建成的心腹或者說是不恥於李世民弒君奪位的人在李淵面前進讒言。這樣會對他的即位造成麻煩,如果李淵想廢除太子呢?難道李世民還真的弒君殺父啊,所以還是早點逼李淵退位。

  • 20 # 二十二層樓

    1. 首先,玄武門之變之前他不是太子~

    2. 緊急關頭需要快速做出決策~

    不管如何,李世民還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動漫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