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任珏
-
2 # 孫旭陽
不能說羅振宇的商業模式毫無用處,不過那些幻想每天花十分鐘時間就能獲得新知,年薪百萬,迎娶白富美的人來說,肯定要失望了。
原因很簡單也很殘酷:習慣於深度思考,知識底層架構好的人,也不會去拜羅振宇。而亦步亦趨跟著羅振宇們去“學習”的人,也普遍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在豆瓣上,深度思考者,或者說願意深度思考者的比例,要遠高於一般社交媒體。羅振宇遭遇普遍差評,應該是意料中事。至於“最開始,還是有部分豆瓣網紅給出了4-5星的好評。”大家呵呵一聲,就可以了。
“知識付費”是否靠譜,要看何為“知識”。就我的經驗,最好最重要的“知識”,就是學習知識的能力——知道如何高效學習並運用。我們周圍各領域的“聰明人”和“天才”,就是這種人。學習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基本功,就像梅西觀摩C羅的比賽錄影,大多能在下一場比賽裡做出類似的技術動作。一般人把梅西和C羅的比賽錄影看十萬遍,還是個球盲。
但是,打造知識基礎,窺得門徑,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也有知識和技術門檻比較低的行業,但都不太值錢,也就不是“知識付費”的目標客戶。更多不希望在知識爆炸大時代掉隊的人,都妄想透過掃描幾個二維碼,跟著掛著各種頭銜的所謂“頂尖大腦”學幾招,就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順風順水地攀登到人生巔峰。
可是,談何容易呢?這些走捷徑和開後門的思維氾濫,就演變為一種知識恐慌:大家都知道知識有價值,但學起來太麻煩。於是,“知識付費”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只要用好用足人們的恐慌感,就可以圈粉變現。
本質上,這跟在電視臺和電臺上推銷保健品的“神醫”們什麼區別。而且,“知識”聽起來比“保健”和“養生”有逼格很多。羅振宇也絕對比枸杞和保溫杯,更能溫暖中老年群體那顆不甘落伍的雄心。所以,“知識付費”和羅振宇又轉化為飯局裡的熱門標籤,似乎可以彰顯學習者的身份。
可是,我見到的羅振宇粉絲們,都在更多談論羅振宇從媒體人轉為商人的成功。他們的邏輯很簡單:羅振宇轉型很成功,賺了很多錢,很有名氣,所以他的專案肯定不錯。有如此思維水平的人,能學來什麼真正的知識,實在堪憂。
不過,我還是相信,儘管羅振宇的新書在豆瓣上被差評,但仍舊會成為暢銷書。
-
3 # 張豐
2分還是比較客觀的。
毫無疑問,羅振宇談不上真正有知識。他這本書,就和書名所講的一樣,不過是勸人“終身學習”,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哪裡用得著寫一本書呢?4個字就足以說明白的事情,要敷眼成書,讀者打2分應該算客氣的。
羅振宇在自己的得到平臺上,還是一個成功學的教主,但是在豆瓣上,人們卻不會看他創業有多成功,而是就書本身的質量打分。豆瓣作為一個相對小眾的閱讀愛好者聚合地,使用者普遍比得到的使用者看書更多,因此,豆瓣使用者看不上羅振宇的書,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羅振宇是一個聰明的商人,他靠販賣所謂知識發家致富,但是這不能表明他自己有知識,就像一個販賣偉哥的人,並不一定多厲害一樣。他自己當然也毒一點書,但是卻把大量時間放在去概括那些三流書籍上。羅振宇就像一個高中生,不斷做題,提煉一些要點給他的使用者,這不是鑽研知識的正確太多。
羅振宇的成功,其實是拜這個時代所賜。我們這個時代,極度動盪,變化非常快,大家都很擔心被時代的列車帥下來,尤其那些大城市的90後青年,非常焦慮,他們渴望擁有一種能力,能夠讓自己在職場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於是,羅振宇就應運而生了。
羅振宇用一半的時間來販賣焦慮,加重他的使用者的被拋棄感,而用另一半時間,來給你提供一種在學習的幻覺。很多人聽書的梗概,就以為自己在讀書了,所以,他的使用者可以一年“讀”兩百本書,但是卻沒有收穫。因為書讀價值,要你自己去閱讀才能獲得,你聽到的梗概,是別人提煉的,很有可能是最沒有味道的。
羅振宇的信徒以為花錢可以買來成功的捷徑,那個捷徑是羅振宇所描繪的,但是現實很殘酷,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捷徑。哦,還是有的,那就是羅振宇自己所走的,他的信徒還是做對了一件事,就是幫助羅振宇創業成功了。
-
4 # 新知傳習閣
一
首先我們來看羅振宇這些年都在說了些什麼,寫了此什麼?
農夫山泉說自己不生產水,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而羅振宇說的本質就是自己不生產內容,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羅振宇第一年在優酷的影片上的內容還是比較精彩的,但事物都是在變化的。自從羅輯思維開始賣書開始,羅振宇說的主要的內容就圍繞書的內容展開,經由他巧舌如簧的表達,偷樑換柱移花接木的神功,最終轉化成大眾對推銷書的內容的膜拜,最終成為書籍銷量的助推器。
這時候的邏輯就開始慢慢變味道了,只要能證明書的內容好,任何的邏輯嚴謹性他都敢挑戰,也是許多人詬病他的開始。
從這時起,他也開始標榜:我是商人,只要能把書賣出去,我就成功了。至於你們如何說,我根本不在乎。
二
羅胖最開始標榜的“有種有料有趣”,只是吸引粉絲為他下一步發展造勢的由頭。
三
這個世界永遠沒有聽了別人的課就可以成功的事?一切還要靠自己。
同樣是名師,教出來的學生,成績不一樣,前程也不一樣。這說明什麼?
說明學習重要,但不是萬能的。突出人生的重圍,要靠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和行動力,而不是天天聽別人怎麼說?
眼下羅振宇寫的這本書和所做的所有電視節目,只有一個目的,為他現在所做的知識付費和知識付費平臺造勢。
這才是他的商業邏輯,他的心思根本就不在寫書上,也沒有那個時間和耐心去認真坐冷板凳認真去寫一本書,那麼書的質量會怎麼樣呢?
堆積一些概念,疊加一些網際網路術語,製造更大的知識焦慮,才是他的重點。
他希望最終大家象敬神一樣,跪在他面前,乞求他的課程,來拯救自己的困境;而羅胖則在幕後邊數錢邊笑的合不攏嘴。至於信徒們有沒有受益,他也有話說: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義和團時說自己人刀槍不入,如果你不幸被刀槍入了,他會說你心不誠有邪念或者做了壞事,總之天不佑你!
-
5 # 橋邊的叔
1、糾正一點,這本書已經不是2.6分,是2.5分。
2、披了知識分子的人設,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市井中人。
在節目中,他把自己定義為「說書人」、「知識的搬運工」,藉由一些書去講那些大眾關心的話題,大多是商業、政治、歷史。《邏輯思維》上線8個月後,羅振宇又發起號稱「史上最無理的會員募集」,普通會員200元,鐵桿會員1200元,不承諾任何會員權益。短短5個小時,5000個會員全部賣完。會博眼球,懂得營銷,自媒體通轉。可惜,他只是個商人而已,很懂如何利用自己的個性和所謂乾貨賺錢而已。
3、新書為什麼遭到那麼多差評?
因為他只是知識的搬運工,只負責為大家多提供一種看待問題的角度,至於具體的觀點,你愛信不信,自己琢磨。有些觀點他自己也不信,他就是把一些思維分享出來而已。他試圖透過的他的思維方式,給這個多變的、複雜的世界總結出規律,探索出發展方向,可往往對於已經看膩聽膩的人來說已經沒什麼新鮮感了!
-
6 # 探索軟體
前有梁宏達,後有高曉松、羅振宇等等,利用自媒體在網路“說書”的萬金油轉播的是偽科學、偽歷史,除了“揭密”,“告訴你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等引眼球的標題外,實質和于丹的“心靈雞湯”一樣都是為了錢的商業演出罷了。
-
7 # 西名
柴靜評價羅永浩說很多人喜愛老羅是覺得他彪悍,叛逆,幽默,獨立,詭異,但他對這個世界有我所知的罕見的善意和溫柔。
俞敏洪評價羅永浩仍然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他是一個在新東方為數不多的有一點思想意識的人。
連嶽認為老羅是一個天真的人。他的成功讓人羨慕,許多人可能覺得他運氣好,卻不知道正是他不世故,所以沒有被世故毒害,當他猜想某物滋味不錯時,他有勇氣去嘗一嘗,而不是尊重他人的飲食習慣。
我喜歡羅永浩,自從我第一時間下載了他的新戰場《得到》的APP,我便把它推薦給許多人。有人說羅永浩知識水平有限之類,我覺得沒有人,可以在任何領域,都可以知識水平無限。老羅也不曾說過他多麼的有知識。但他和他做的事情,大都與讀書有關。呼籲人們利用有限的時間,碎片化的時間讀書,善莫大焉!我們不應當把羅永浩當做一個學者,一個專家來要求。我覺得更大的意義上。老羅是一個企業家,一個有良知的為數不多的企業家。豆瓣網紅和豆瓣普通使用者的好評以不能簡單評價老羅。老羅所推薦的書,不都是他寫的,就算是他自己寫的,也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會喜歡。你不能因為不喜歡他推薦的一本書,來否定他推薦書的本意。
若滿分是十分,我給老羅打八分!原因即上述內容。
-
8 # 電影鏡頭讀名著
今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吐槽的時候,才知道羅振宇出了本書叫《終身學習》。不得不說,這個書名很符合現在知識付費的潮流,因為只有你願意終身學習,願意掏錢買他的知識課程,他才能屹立不倒,永遠賺錢。你學習,當然要你買單,你藉此收穫了知識,他藉此收穫了金錢,算是皆大歡喜。
但是羅振宇的所宣揚的知識一直被人所詬病之處在於,那些所謂的知識都是拾人牙慧,要麼是複述西方知識界的最新資料和成果,要麼就是對傳統經典的二次加工和解讀,而且他的知識範疇十分狹窄,只解讀那些可以利用大資料,有故事性,通俗易懂的管理學、財經類圖書,對人文經典沒有任何裨益。好像他也覺察到了這一點,今年開始羅振宇開始引進劉蘇里等讀書界的名人,讓他帶動中國學術界的一批大佬來解讀名著,從而可以挽救“羅輯思維”已經臭大街的名聲。至於效果如何,我們只能說拭目以待。
說回羅振宇的新書。我們評判一本書的標準,當然是內容和質量為主。換句話說,一本書好不好,打分高低,最重要的是原創性,是否有振聾發聵,引人深思的洞見,文辭當然很重要,但是思想和觀點的原創性是第一位的。如果一本書每一篇都是簡化別人的創見,複述別人的觀點,重複別人的資料,解讀別人的頭腦,這樣的作者只能說是一位思想的二道販子——這樣說還可能是高看他了,因為思想的二道販子還是不錯的,但是羅振宇的解讀不是思想的二道販子,是平庸思想的二道販子,他只不過善於在這些平庸的思想上包裹成最新研究成果,最新資料等等,然後可以二次加工之後,販賣出高價。
我們評論一個作者是不是好作者,其實聽他平時的表達和交流中的看法就可以了,羅振宇最失敗的地方大概就是參加了奇葩說,擔任導師,這個節目充分暴露了他是一個文化商人的事實,他的觀點和表達基本都是隨波逐流,毫無創見,只是販賣各種雞湯故事和資料,羅列出來給人一種知識貴族的印象,但是聽了半天,他到底表達什麼觀點,我們絲毫不知。可想而知在《終身學習》中那些文章到底水平如何。說白了,終身學習是一個好概念,但是書中收錄的文章幾乎跟知識沒有關係,最多是蒐集資訊的水平。豆瓣上隱藏著眾多學術界和讀書界的高人和神人,他們對這些文章水平的判斷一目瞭然,自然不會給他打高分。
豆瓣上曾經發起過很多一星運動,對眾多爛書的討伐已經是習以為常。這次羅振宇的新書被打低分,我覺得是正常的,既然你要出書,就要接受廣大讀者的檢驗。一本爛書的檢驗也只能是一星。我同意。
-
9 # 混跡江湖的小彌勒
沒辦法,羅胖的言論得罪了不少公知,公知們嘶聲力竭的都沒人鳥他們,羅胖開個跨年演講,豪賺幾千萬。羅胖還得罪了一些屌絲,羅胖說屌絲們以後活的比蛆還慘,躲在一個小木屋裡面看著蒼老師,義憤填膺在網上充當道德至上者,從中尋找高潮,沒辦法,羅胖把Loser們扒的乾淨,還指望別人點贊?我看羅胖也放棄了。
-
10 # 郭巍青
如果是我,也會給這樣的低分。但我承認並沒有看過他的新書,只是憑零星看過的一些影片片段,覺得他所“生產”出來的東西不能算真正的知識。雖然他很有口才,也很聰明,但我確實接受不了他把自己的產品叫做“知識”。這有三個原因。
首先第一點,羅振宇的方式是先從各種渠道收集多種新鮮知識,然後經過一個篩選、重組和包裝的功夫,就變成了他的知識。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羅的本意,但傳播效果肯定是如此。很多人口口相傳,從這裡聽到了新的知識,學習到了新的思維方式等等。商業上這不難理解,必須形成“羅振宇有知識”的公眾認知,否則他的品牌立不起來。於是,這裡的問題是,大部分知識不是他的,但是他容忍甚至縱容別人認為這是他的。如果與TED來比較,就知道分別在哪裡。在TED平臺上,每一個演講者都在講”自己的東西“,可以是自己的一項科研成果,自己的一段旅遊感悟,或者自己發動的一場運動。但是在羅振宇這裡,從他口裡講出來的東西太多了,於是分別不出,哪些是他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羅振宇鼓勵大家終身學習,道理當然沒有錯。但是在實操中,如何避免變成一手販賣焦慮,一手兜售人生答案的成功學生意呢?記得魯迅說過,不要相信那些人生導師。他們要是知道人生的道路應該怎麼走,還不早就走得遠遠的了,何至於還留在這裡做什麼鳥導師。魯迅的話總是比較刻薄的,我也無意認為誰是鳥導師。但以前的教育就是講了很多魯迅的東西,記憶至今,難免多些疑慮而已。所謂”你就是你讀的東西“(you are what you read),大概誰也難免。
最後第三個原因是,真正的知識生產者都是付出了很大勞動的。花多一點時間去讀書思考,首先是對他們的尊重。前不久我在手機上買了本電子書《錯誤的行為》,作者是新科經濟學諾獎得主塞勒。電子書頁碼900多頁,我打算每天讀一些,但也承認,每天都堅持讀並不容易。我聽過好些朋友說,實在沒有時間讀書,一看書就頭疼;聽一聽像羅輯思維這類節目,確實感到頭腦快速更新。我覺得人人條件不同,各自找你喜歡的辦法吧,大家都願意學習,總歸是不錯的。但是我特別相信,要首先尊重真正做科研並且報告他們的研究成果的人,要有制度保護他們的智慧財產權,因為他們才是內容生產的源頭活水。
-
11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所以,我也可能說得不對,需批判性審查以後再接受。
-----------------------------------------------------------------------
我綜合了一下,黑羅胖主要有以下幾點:
(當然「黑」是個網路用語,可能不準確,反正「黑」就是「反面評價」)
1、零散知識,拼接而成的「讀者文摘」,無法形成嚴謹成體系的知識2、論點、結論以及史料,都沒有出處和引文資訊。3、號稱「羅輯思維」但毫無「邏輯」。4、以「知識、愛智求真」包裝的「成功學」。說羅振宇不嚴謹的人,又能說出「豆瓣上的專業學者較多」,我就要問你怎麼知道?你統計過?豆瓣上「專業學者」分佈情況是怎樣的?你怎麼知道是「客觀」的?
羅振宇的新書我沒看過,我不否認,豆瓣評分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的個人經驗:我找電影,主要就是參考豆瓣電影,基本上靠譜,但也有一些不怎靠譜,也有冷門好片評分很低,當然,評價電影也是人言言殊的。
以我的個人經驗來看,豆瓣上是良莠不齊的,當然有大神(是不是專家我就不知道),但裝B犯成堆——裝深刻女人、淺薄的哲學家、。。。。。他們煞有介事的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談!
我見有人說2分比較客觀,我就想問,這個客觀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2分是客觀?2.3就不客觀?
這個爛書被評為3分,客觀與否?
羅胖的「一家之言」,能提供一些有意思觀點,起碼不是的那種人雲亦云,節目製作者還是用了心思,聽聽混時間,也蠻有意思的。
只要你不當唯一的真理,批判性接受,完全是蠻好的一個節目,羅胖子也沒說「我句句是真理」。他也沒標榜說我是學術著作,也沒說你看了我的書,就分分鐘成功人生。
難道,你們都是奔著「寫論文、做研究」聽他的節目?
羅胖節目中,確實有些資訊的資訊源缺失,但是,他只是一個脫口秀節目,我們知道文史哲論文和專著,是要求句句有來歷的,引文特別多,特別是歷史學,有時候一句話,可能引用三個不同地方的文獻。
你要求羅胖擺出引文資訊,他怎麼表達出來呢?
【我說的XXX,引自XXX的著作XX出版社XXX,第XX頁】這樣說出來嗎?
或者在螢幕底下打字幕?
這樣的節目,從商業角度來說,誰看?
另外,羅胖大多數時候,是在推銷一本他認為比較精彩的新書,引文資訊當然是在這些著作中。
不可否認,羅胖確實有不嚴謹的地方,羅胖有些觀點我怕也不是很同意,有時甚至要說一句羅胖SB,但這完全不妨礙我接受一些我認為一些正確、可取、有意思的觀點。
我們知道,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學問和理論,百家有百言,人人都言之成理,但就是人人都不同意對方的理論,所以,諾貝爾經濟學獎能頒發給結論完全相反的學者。
因為參雜了「人」這個無法量化的因素,社會學理論沒有什麼預測作用,比如:經濟學學者,也經常預測錯誤,但一樣教書育人,一樣是學問家。
何況羅胖是一個媒體人,又不是某一行的專家,而且只是一個脫口秀節目,你們偏偏要以大學教授的標準來衡量!就算是大學教授在課堂說的每句話,都不一定是句句有來歷吧?句句嚴謹吧?
至於有人說羅胖沒有邏輯,但又沒有舉出具體的例子,我個人覺得還好,不是那麼離譜,羅胖的節目聽著一點都不吃力,明白易懂。
羅振宇做的節目,後面可能有一個團隊,進行提煉、審查和消化,然後羅振宇講出來,即便是這樣,我仍然覺得他的理解、表達能力強,這一點我打8分。
----------------------------------------------------------------------------------------
短短几句話下了很多似是而非的結論,問題是,哪一個經得起分析和質證?這能批評別人不嚴謹?
羅胖「滿足了絕大部分人不喜歡讀書卻喜歡被人稱之為讀書人的虛榮心」”
羅胖「快餐式知識拼盤」提供給「對於有強烈知識需求、卻不求甚解的人」
「豆瓣是一個高知人群為主的知識社群,很多當年留學、讀博的豆瓣網友依然在豆瓣上停留,所以羅振宇這類販賣拼湊知識點的“知識販子”遇到真正的知識生產者,自然是會被打回原形的。」
豆瓣的那個結論,我在前面分析過,其他的三個結論,只不過這位作者想當然的主觀臆斷而已,反正我覺得你是low B,你就是!
人性都這樣!
否則迷濛的《致 low B》怎麼會洛陽紙貴呢?
我們人人覺得自己身邊 low B大把,唯獨自己不是,我曾經說過,這跟【費米悖論——外星人在哪裡?】是異曲同工,這可以叫【low B悖論——low b在哪裡?】
「強烈傷害」是啥意思?「侵犯智慧財產權」?
憑常識想,如果真有些人被羅胖「傷害:侵犯智慧財產權」,那些人自然會維護自身的權力,但是好像羅胖很少這方面的糾紛。如果不是,這個「強烈傷害」是什麼?
可是,我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覺得「強烈傷害了我的腦細胞」。
羅胖說「小夥伴跟我一起愛智求真」錯了嗎?
「愛智求真」各人都有不同的定義,起碼他覺得他是「愛智求真」,讀本書進行思考,追求真相,都可以是「愛智求真」,至於正確錯誤,那就是另一回事。
我也覺得羅胖可以這麼稱呼,無傷大雅,也不是很Low呀 。
動不動說羅胖的知識不是知識,很low,你們想要真正的知識,不是應該去上大學嗎?不是應該把教科書參透嗎?不是應該去大學圖書館嗎?
羅胖又沒說我能代替大學和圖書館,也沒說我是學術研究,就算學術研究的論文,專著,只是給你參考的,也不是真理,也同樣要經過審查。
物理學四大力學的公理體系,一張紙就能寫下來,但是,細講的話一萬張紙也不夠,「終身學習」這個話題,怎麼就不能寫一本書呢?
所以,對於這一點,誰都別裝B,別說什麼羅胖粉絲書讀得少,多讀點書之類的話。
------------------------------------------------------------
我覺得有一個原則特別重要:理解之同情
也就是,嘗試寬容理解別人的言論,將別人的論點詮釋成最難以反駁的版本。
挑別人的錯誤簡直太容易了,特別是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們即便發現了別人的錯誤,我們能不能儘量將別人將別人論述合理化,以致可以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而不是看見別人一點錯誤,就笑別人是low B。
「同情理解」其實在批判性思維中最難做到,因為這是反人性的。人性決定,我們容易放大別人的錯誤,忽略自身的錯誤,先入之見常常導致我的形成偏見。當然,我可能也有這個毛病,但我時不時的反省一下:
遇到不同意見,我是不是儘量找出對方論點可能具有的合理性與洞見?
即使別人的言論有邏輯上的謬誤,我有沒有設法瞭解對方的真正意思、修補對方的言論,建構更有力的論點?
--------------------------------------------------------------------------------
最後,我也許過於抬槓,我還是理解幾位批評者意思,我也談不上是羅胖的粉絲,只是不討厭,平時拿來解悶。我承認羅胖有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我不會同意那些草率、刻薄的部分結論。諸如:輕易說豆瓣如何客觀,輕易的說羅胖的追隨者都是lowB。
-
12 # 使用者6016188719
有一段時間我天天早上聽羅振宇的60秒,並給了200塊錢給他。嗯,我是會員。
有一段時間我還看了幾期節目。嗯,我還去華科現場看了他的演講。
不過,我倒真的一直不是他的腦殘粉。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他。
後來他感覺自己的粉絲真的腦殘,可以任他收割。而且,沒有一點尊嚴的收割!
想想羅振宇現在身家上億,但收取他那些在溫飽線上掙扎的粉絲,還想讓粉絲一直腦殘下去。
不過,我倒真的估計,以後不管他做什麼,現在都能看到天花板了。想想他即使和羅永浩,應該都差了一個脫不花。
即使做節目,他應該也比高曉松、老梁他們差了一個太平洋。而他赤裸裸地暴露自己,sb,我就是想賺你的錢,你又怎麼樣!
-
13 # 王不酷
很多答案,根本沒指出核心。
那就是,為什麼是2.6分?真的就值這麼低?
直指問題核心,原本這本書上架豆瓣條目後,出版商買通了很多豆瓣紅人,集體給了四星到五星的評價。這本書開始的評分是9.2分!
後來,豆瓣網友一條廣播指出了這些豆瓣網紅賣屁股,亂打分。
眾多普通使用者看不上這種收錢打分的行為,都去打了一星。
以上都是豆瓣紅人的打分。目前,因為這條廣播的傳播比較高,很多豆瓣紅人也一改口徑,去改了評分,多數都改了1星。
作為豆瓣10年的老使用者,給你個建議,豆瓣電影評分可以信。豆瓣書籍區和音樂區的評分都不要信。
透過這次豆瓣紅人集體收費打分,可以得出,豆瓣紅人都是窮逼。
殘酷的現實。
-
14 # 阿白寫字的地方
不得不說老羅是個知識很豐富,很博學的人。但當你仔細看過他的節目或者書,就發現他的有些知識僅僅限於知道而已,見解也是以管窺豹,甚至有些偏見誤解,在這麼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常識類的知識早就不是某些人才能接觸到的東西了,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老羅暴露自己的短板的時候,也就不奇怪被人群拋棄了。
-
15 # 影視魔方君
開始,大家都羅輯思維這種知識付費專案好奇,感興趣,忍不住想試試看能否解決一下眼前的焦慮,等到真的買了,聽了,看了,發現沒有效果,根本無法解決自己的焦慮,反而陷入了更迷茫的境地。抬頭一看,羅胖自己呢,已然賺得盆滿缽滿,在那大腹便便地坐著,邊剔牙,邊不要臉地、笑呵呵地說,不好意思,其實我就是個知識的搬運工,謝謝您支援,希望以後繼續跟我混,因為我們是終身學習,你要不跟著我,你就沒法學習。
他一直強調,自己只是個商人,商人寫出來的書,能打2.6分,那不是很不錯了嗎?你說呢?
-
16 # 奔跑的美食
如果當成一種消遣知識,還是很不錯的。當成教科書式的知識,那肯定是不行的。上下班,在地鐵公交除了聽歌,聽聽得到,多了一種選擇。但凡做“知識”的,都被批。以前的百家講壇,易中天,都被批不是嗎。
-
17 # 鐵錘妹妹its-me
書沒看過,無權打分,假設沒有黑他的水軍,也沒有他買的水軍,基於豆瓣那個平臺,這個分數也許比真實成績低一點。
給書籍評分的都是什麼人?我想大多都是我們這些有一點文化,但是又不能與專業學者比肩的普通人。誠然這些人有自己判斷書籍好壞的能力,但面對一個商業上很成功的,比我讀的書多一點的,信徒眾多似乎比較主流的,最重要的是一個被很多貌似知識豐富的讀書人批評的人,他們是不是能客觀的評論這本書的好壞呢?
我說他好會不會被diss沒見過世面沒文化?
批評的本質是逞能,這可是我們郭老師說的真理。這一點尤其是在羅胖的身上的到了體現。真的有好多人用批評他來顯示自己有文化。
有的人說他騙錢,這一點見仁見智。我在得到上確實花過錢,訂閱了雪楓音樂會,沒有把我變成古典樂達人,但我起碼知道從哪入手了。實話說我是個懶人,沒他的普及,我估計都不知道我對古典樂挺有興趣的。
還有經濟學,我一個小姑娘,上學時候數學巨爛,給我一本經濟學書讓我看我???但看過邏輯思維的節目我逐漸對經濟學產生了興趣,真的讀了挺多這方面的書。
我知道這些確實對我的人生不知道有啥幫助沒,但是起碼看書的時間我就少玩了會兒手機。。。。還有標榜自己是讀書人真的是一種不可原諒的行為嗎?就像古代愛附庸風雅的官員,總比愛喝酒逛窯子的強上些許吧。。
不是羅振宇的粉絲,但是覺得一個脫口秀表演者,或者說大家認為的偽讀書人,被沒花過錢的人罵成這樣還是有點奇怪的。
-
18 # 八納德
豆瓣不時會出現集體抵制某本書或者某部電影的情況,在我的印象中,最近一起被集體抵制的事件是某知乎大V出了一本書,接著被發現刷分,然後被爆出是宣傳團隊僱傭了幾百人一起給好評。
這件事情被爆出來之後,豆瓣使用者對於這種造假刷分且不承認的行為十分生氣,於是幾天內這本書就從9分多被刷到了2分多。
除了書,還有張藝謀的《長城》,當時《長城》的分還在5分多一點,但是沒想到人民日報批評豆瓣,然後豆瓣使用者對於這種爛片被欽定為好片的行為也十分厭惡,幾天之內又有不少人改分,順利地使得《長城》分數下滑,也影響了不少觀眾前去觀看這部電影。
總之,在豆瓣上,無論是書還是電影,分數基本上都是可信的。
一旦不可信,豆瓣使用者發現了之後會迅速做出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豆瓣多次被罵裝逼,但是仍是中國最值得信任的評分網站。
很不幸,羅振宇這一次,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感覺可以渾水摸魚。
反正,羅徵宇在出了這本《終身學習》之後,他的團隊就開始了對豆瓣一些粉絲數過萬網紅的收買。
根據截圖我們可以發現,羅振宇的團隊這次收買的豆瓣網紅不在少數。
而且幾位豆瓣網紅很理直氣壯地說,既然可以掙一支口紅的錢,為什麼不掙?
可是這次不少刷分的豆瓣網紅之前可都是以理中客自稱。批評他人的時候趾高氣昂,自己刷分為五斗米的時候也是當仁不讓,這種行為也是把信用敗光了。
這些給五星的豆瓣網紅說得無非就是那幾句車軲轆話:這本書緩解了我學習焦慮,以及不少人引用那句“戰勝複雜的絕不可能是簡單,只有複雜才能對抗複雜”。
從這些千篇一律的好評中,以及某些豆瓣網紅的發言中,我們基本可以確認:這是一次有著金錢交易的刷分。
刷好評最終誤導的,是那些不明就裡的部分讀者,坑害的,是不少被欺騙的消費者。
所以在發現豆瓣網紅刷分後,大部分人感到很憤怒。
因為這些豆瓣網紅中的不少人前幾天還給了刷分的知乎大V的書差評呢,這幾天突然也做這種打臉的事了。
於是,不少豆瓣使用者跑到這本書的底下,給了一星。
就兩天的時間,第一天刷到了9分,第二天就到了2分多。
豆瓣使用者這麼做,大部分是因為他們來豆瓣,就是想看到真實客觀的評價。
對於意欲破壞這個系統的行為,大部分人不能容忍。
羅振宇似乎已經進入到了危機狀態,他的知識付費,已經被人批評為龐氏騙局。
如今出一本書,也需要刷分來獲取存在感。
-
19 # 小火咕嘟
沒有人讀過,卻會拿到了2.3的超低分,那麼第一個事實就是,這個分數,並不是因為書內容差造成的。也就是分數跟內容根本沒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事實應該是,因為很多知識網紅一致給予了這本書五星好評。而這個現象讓某些豆瓣網友有點受傷。他們會認為書還沒有面世,你們這些人就閉著眼給打高分,這裡面絕對是羅胖利用他的資源做了無恥的過度消費,徹徹底底是一個沒底線的營銷事件,這種情況是相當“不要臉”的。
這種情緒蔓延之下,事情經過發酵,最終發展到數量更為龐大的豆瓣網友的抵制。
情況就發展成這樣了。目前為止,已有94.2%的豆瓣網友給出了1星差評。
關於羅輯思維太Low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事實就是,學習知識付費的人,可能有90%的人都是難以真正改變自身境遇的。
關於學習知識付費,有兩種結果:你自身得到很大提高,或者你根本沒有得到什麼提高。
如果你一直沒有提高的時候,那麼就不用想了,你肯定覺得羅輯思維他們都是騙子,花言巧語騙錢,還毫無用處。
而如果這些知識對你有用,你的水平提高了的時候呢,你也可能會覺得當年自己怎麼那麼low啊,鄙視以前很Low的自己同時,順帶著也開始鄙視起他們來。
所以這是一個悖論。
學習的兩難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的邏輯思維,不斷的把自身做大,擴大影響力,本身就是一種商業上的本能。
但顯然要想把自己做大,就不能搞那些曲高和寡的內容。所以他們希望他們的內容,可以被大多數人更容易的接受。
這個界限顯然是很難搞的了,不是容易被人認為是故弄玄虛,就會被人批判成太淺薄。
-
20 # 盟語科技茅祺
我不知道大家是根據什麼評判這本書的,我在網上找了半天也未找到這本書的購買地址。《得到》上也是11月底才能發貨的產品。
大神們難道連書都不看就開始評判嗎?是說靠別人說過的話就來評判?一道菜別人說不好吃,自己都不品嚐就到處說這道才菜不好吃。這個是不是連最基本判斷事物的邏輯都沒有了。
再退一步,我在《得到》上的學習時間大概是400小時不到。純碎片化時間來學習,我自己認為收穫特別的多。我帶著各種問題在得到上去尋找問題答案,也把專欄大神們講解的知識應用到了工作和生活的實踐當中。我承認這些確實都在慢慢的改變著我的生活,認知的提升讓我活的比以前幸福的多。
學以致用才是根本,如果只是聽,那就是隻是故事和談資,吸收實踐成為自己的知識,才是有效的。
回覆列表
豆瓣上的專業學者較多,對羅振宇的真實知識水平,能夠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從羅振宇的脫口秀來看,真正有完整知識體系的人會發現,羅的知識點非常零散,頂多就是一個“讀者文摘”的口述版。按照真正的學術訓練出身的知識生產,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知識圖譜的邏輯。
在當下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不僅僅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用來獲得社會名望、社會資源和混社會圈層的一個重要的敲門磚。但是大眾對於知識點的渴求,遠遠對於把知識點講明白的渴求。也就是說,只需要知識點來撐門面,可以成為在人前高人一等的炫耀的資本。
豆瓣是一個高知人群為主的知識社群,很多當年留學、讀博的豆瓣網友依然在豆瓣上停留,所以羅振宇這類販賣拼湊知識點的“知識販子”遇到真正的知識生產者,自然是會被打回原形的。
我覺得2.6分都是給多了,很多分數好像是網路水軍撐起來的。豆瓣上已經開始在聲討拿錢捧場刷分的水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