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許雲輝

    “安史之亂”,亦稱天寶之亂,指唐玄宗天寶年間(755年12月__763年2月)由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反叛朝廷的戰爭。這場長達八年、使大唐由盛而衰的戰爭因以安史二人為主,故名安史之亂。

    這場戰爭起因複雜:經濟矛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宮廷內鬥交織在一起。

    首先,藩鎮崛起,節度使權為過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其次,玄宗怠政,先後重用奸相李林甫與楊國忠;最後是將相不和。各種因素促成了安史之亂。

    八年內亂使“宮室焚燒,十不存一……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更導致唐玄宗失位西逃、百姓無家可歸、藩鎮割據加劇、朝廷賦稅倍加、邊疆開始動亂,唐朝從此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開始走下坡路。

    總之,安史之亂動搖了盛唐根基,使百姓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由盛轉衰。

  • 2 # 青青子行

    唐朝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之聲震地。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遠近都震驚。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東受降城的人奏報安祿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認為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假話,沒有相信。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召來宰相楊國忠商議應變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接著任命他的第六子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 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退守潼關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採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755年(天寶十四載)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進駐潼關後,立即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天寶十五載正月,安祿山命其子安慶緒率兵攻潼關,被哥舒翰擊退。安軍主力被阻於潼關數月,不能西進。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將老弱病殘計程車卒屯於陝郡(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而將精銳部隊隱蔽起來,想誘使哥舒翰棄險出戰。五月,唐玄宗接到叛將崔乾佑在陝郡"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的情報,就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復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認為: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且叛軍暴虐無道,失去民心,日漸衰頹,很快就要發生內亂,(那時)再攻打他便可不戰而擒。與此同時,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將史思明,打了幾個大勝仗,進展十分順利,因此他們二人認為潼關只宜堅守,不可輕出,二人主張引朔方軍北取范陽,覆叛軍巢穴,促使叛軍內部潰散。但是,宰相楊國忠卻懷疑哥舒翰意在謀己,便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讒言,對郭、李良謀置之不理,便連續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戰。哥舒翰被逼無奈,撫膺慟哭。

    哥舒翰被迫於六月初四領兵出關,初七,在靈寶西原與崔乾佑部相遇。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是一條70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於初八領兵與唐軍決戰。唐軍以王思禮等率精兵5萬在前,龐忠等率10萬大軍繼後,另派3萬人在黃河北岸高處擊鼓助攻。兩軍相交,唐軍見叛軍陣勢不整,偃旗欲逃,便長驅直進,結果被誘進隘路。叛軍伏兵突起,從山上投下滾木檑石,唐軍士卒擁擠於隘道,難以展開,死傷甚眾。哥舒翰急令氈車在前面衝擊,企圖打開了一條進路,但被叛軍用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不得前進。唐軍被煙焰迷目,看不清目標,以為叛軍在濃煙中,便亂髮弩箭,直到日落矢盡,才知中計。這時,崔乾佑命同羅精騎從南面山谷迂迴到官軍背後殺出,唐軍前後受擊,亂作一團,有的棄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擠入黃河淹死,絕望的號叫聲驚天駭地,一片慘狀。唐後軍見前軍大敗,不戰自潰。黃河北岸的唐軍見勢不利,也紛紛潰散。哥舒翰只帶數百騎狼狽竄逃,從黃河西渡進入潼關,潼關外挖了三條戰壕,都是二丈寬一丈深,人和馬掉進溝裡,一會就填滿了,後面的人就踩著屍體過去。唐軍將近20萬軍隊,逃回潼關的只有8000餘人。初九,崔乾佑攻佔潼關。哥舒翰撤到關西驛,張貼榜文招攬失散的兵卒,想要繼續把守潼關。吐蕃將領火拔歸仁帶著一百餘騎兵包圍驛站,進去對哥舒翰說:"賊兵來了,請元帥上馬。"哥舒翰走出驛站上馬,火拔歸仁及眾將扣頭說:"元帥擁有20萬兵馬,一場戰鬥就把他們都拋棄了,有何臉面再見天子?且元帥沒有見到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遭遇嗎?請元帥投降安祿山!"哥舒翰不從,火拔歸仁就把他的腿綁到馬肚子上,連同其他不順從的將領一起投降安祿山。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伏擊戰的典型戰例,唐玄宗錯誤估計形勢,拒絕採取據守險要、持久疲敵、伺機出擊的方針,過早地出關反攻,結果造成人地兩失,使平叛戰爭急轉直下。崔乾佑潛鋒蓄銳,誘唐軍棄險出戰;會戰時,又偃旗欲遁,誘唐軍進入伏擊區,因而取得大勝。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安祿山指揮叛軍主力進攻洛陽、潼關,意圖突破這兩個重鎮而直取長安!後來洛陽淪陷,但天險潼關卻因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軍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敵軍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經利令智昏,不復年輕時代的英明果決。高仙芝和封長清採取固守的正確作戰方法,使得遠道而來的敵軍想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而且潼關作為長安的屏障,也有力的護衛了長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卻在李隆基面前說高仙芝和封長清的壞話,詆譭他們與安史叛軍相勾結,所以遲遲沒有與叛軍正面交戰,李隆基不經過仔細調查,竟然將二人斬首示眾,致使朝廷失去了兩員經驗豐富、作戰勇敢的將領!

    之後李隆基又派上了年紀的哥舒翰統領潼關的軍隊拒敵,當時鎮守潼關的軍隊有二十萬!哥舒翰正確的判斷了雙方的形勢,也認為堅守不出才是禦敵之策,隨著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唐玄宗對他們也失去了耐心,而且奸相楊國忠又在鼓動玄宗下聖旨強迫哥舒翰出戰,哥舒翰在接到聖旨後知道此戰必敗,但懾於皇權的威嚴,不得已帶兵出戰,最後果然大敗,自己也被手下綁赴敵營。

    唐玄宗所在的長安得知潼關失守後一處混亂。甲午日,百官中上朝的不過一兩個人,皇帝到勤政樓頒下制書說要親征,眾人都不信。這天,皇帝的禁軍儀仗遷到了大明宮。傍晚,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編六軍,多賞賜錢財,從馬廄裡挑出九百匹馬,外面都一無所知。安史大軍日漸逼近,乙未日黎明,皇帝帶著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後來行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高力士等人縊殺楊貴妃,旋即太子李亨在靈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隆基在得知這一切後相當無奈,畢竟不是自己願意退位的)

    經過左藏,楊國忠想毀掉這些財寶不讓賊兵得到,唐玄宗說:"賊兵得不到財寶就會搜刮百姓,不如把它們留給賊兵。"天寶十五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

    丙申日,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被一併殺死。國忠妻裴柔同及兒子楊晞、虢國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陳倉被縣令薛景仙殺死。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長安失陷,君儲逃亡,安史之亂進入最高峰。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市區)為朔方諸將所推而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為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奉詔討伐叛軍。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唐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正月至十月,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是抗擊、牽制安祿山叛軍的著名城市攻堅戰,史稱"睢陽之戰"。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慶緒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人南下,尹子奇為安慶緒手下之名將,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未陷(睢陽即今商丘縣地內)。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因寧陵城小,難以抵強敵,故張巡率兵3000自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6800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將士,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共俘獲叛軍將領60餘人,殺死士卒2萬餘人,守軍士氣倍增。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於是自己守城,將作戰指揮交張巡負責,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戰鬥籌劃都出於張巡。 兩人密切配合,使叛軍久攻不下,只能圍而不攻。

    睢陽之戰,張巡從757年1月開始,到757年10月陷落,最後,終因病餓力竭,寡不敵眾,城被叛軍攻破,張巡及其部將36人遭殺害。苦撐了十個月,屏障了江淮半壁江山十個月之久,保江淮免於戰亂十個月。而睢陽之戰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以不足萬人之眾,屢敗賊兵,無一敗仗,殺傷賊兵十幾萬人,而敵首領也非無能之輩,這從尹子奇被張巡射瞎一目,而又因為壯其義、愛其才,欲要招降張巡,可見不一般了。睢陽之戰,尹子奇為報屢敗損目之仇,使安慶緒前後大兵幾十萬人被張巡所牽制。如此方使唐朝能夠反攻、使郭子儀能夠從容收復兩京。

    當時,朝廷僅剩下長江、淮河流域的賦稅支撐著,睢陽位於大運河的汴河河段中部,是江淮流域的重鎮,如果失守,運河阻塞,後果不堪設想。張巡、許遠守睢陽,兵力最多時也不滿7000,前後400餘戰,竟然殲滅叛軍12萬人。睢陽堅守10月之久,在此其間朝廷不斷地得到江淮財賦的接濟,已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前一個月已收復西京長安,在睢陽陷落後10天又收復了東京洛陽,叛軍再也無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安祿山原患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至此又雙目失明,看不見任何物體。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他稱帝后,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透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捱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正月五日 (1月29日) 夜,安慶緒與嚴莊、李豬兒串通,三人悄悄進入安祿山住所。侍衛見是嚴莊和安慶緒,誰也不敢動。於是嚴莊、安慶緒持刀站立在帳外,李豬兒手持大刀直入帳內,對準躺在床上的安祿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祿山平時總把佩刀放在床頭防身,事前已被李豬兒偷偷拿走,這時他捱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卻沒能摸到。他氣急敗壞地搖著帳竿大聲喝叫:"賊由嚴莊。"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享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繼承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安慶緒殺父安祿山後,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至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唐至德二載(757)十月,在陝郡之戰後,安慶緒僅率1300人從洛陽逃往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唐軍遂收復洛陽城,並遣軍攻佔河內(今沁陽)等地,迫降安將嚴莊;陳留(治今開封)軍民殺安將尹子奇歸唐;唐將張鎬率兵收復河南、河東郡縣。但肅宗忙於迎太上皇還都,未及時遣軍追擊安軍殘部。安慶緒至鄴後重整旗鼓,旬日之間,其將蔡希德自上黨(今山西長治)、田承嗣自潁川(今河南許昌)、武令珣自南陽(今鄧州),各率所部至鄴城會合,連同安慶緒在河北諸郡招募的新兵,共約6萬人。安慶緒忌史思明勢盛,於十二月遣使至范陽(今北京城西南)調兵。史思明囚安慶緒使者,以其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被授范陽節度使;半年後復叛。安、史兩軍雖已矛盾重重,但對唐軍仍構成威脅。

    唐乾元元年(758)九月至次年三月,天下兵馬副元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各部唐軍圍攻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安慶緒部,與其援軍史思明部交鋒時,九路兵馬被狂風驚散潰敗。郭子儀軍潰退至河陽橋,李光弼整軍返回太原,其餘節度使各回本鎮,史思明重新佔領洛陽。

    乾元元年九月,唐肅宗命郭子儀、魯炅、李奐、許叔冀、李嗣業、季廣琛、崔光遠等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共領步騎約20萬北進主攻安慶緒,又命李光弼、王思禮兩節度使率所部助攻,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監督各軍行動。十月,郭、魯、季、崔等部先後北渡黃河,並李嗣業部會攻衛州(今河南衛輝),以弓弩手伏擊而逐,大敗安慶緒親領7萬援軍,克衛州,誅殺叛將安慶和;旋又趁勢追擊,在鄴城西南愁思岡擊敗安軍,先後共斬其3萬餘人。安慶緒退回鄴城,被唐軍包圍,急派人向史思明求援,許以讓位。

    史思明率兵13萬自范陽南下救鄴城,先遣步騎1萬進駐滏陽(今河北磁縣),遙為聲援。十二月,史思明擊敗崔光遠奪佔魏州(今大名北)後,按兵觀望。二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分兵逼魏州,各個擊破史軍,魚朝恩不納。二月,唐軍圍鄴城(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四月不下,師老勢屈。史思明率部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三月初六,號稱60萬之唐軍,佈陣於安陽河之北。史思明親領精兵5萬與唐軍李(光弼)、王、許、魯等部激戰,雙方傷亡甚重。郭子儀率軍繼至,未及列陣,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兩軍皆大驚而退。唐軍南撤卻一退不可止,郭子儀部退保河陽橋。其餘各節度使兵退歸本鎮。史思明收集部眾駐鄴城南,誘殺安慶緒及高尚、崔乾佑等,入城兼併其軍,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還范陽。

    此戰,唐肅宗待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下令攻討,發兵數十萬竟不設元帥,無統一節度;久圍城不下,糧秣不繼,軍心不穩,終於釀成一次大潰敗。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一起攻擊數萬叛軍。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來增援,列陣於昭覺寺,唐軍攻擊叛軍,殺傷了很多叛軍,但是叛軍軍陣卻不動。唐朝鎮西節度使馬璘奮擊,突入叛軍萬眾中,叛軍抵擋不住,唐軍乘勢殺入,叛軍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唐軍再次擊敗叛軍,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史朝義率輕騎數百向東逃走。唐軍攻佔洛陽城。 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 3 # 青楓雨霜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叛亂。這場叛亂席捲唐朝北方,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唐朝一蹶不振,進入藩鎮割據時代。

    這場叛變的主角安祿山和史思明,本是胡人。由於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當時有很多胡人將領,如突厥人哥舒翰,高麗人高仙芝等,而安史二人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唐玄宗專寵楊貴妃,怠於朝政,朝廷上下開始腐敗。安祿山善於諂媚,騙得了玄宗的信任。安祿山曾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擁有重兵,這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一點也不假。玄宗如此對待安祿山,可他卻恩將仇報,心裡想的就是如何得到大唐江山。於是在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祿山這個野心家終於忍不住動手了。可憐玄宗皇帝信任他,起初還不相信他會叛亂。當得知安祿山攻取洛陽,直逼長安的時候,玄宗的心疼啊。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如此器重的大將會如此對待自己,我想玄宗的心當時就涼了半截。

    雖然安史之亂最後平息了,但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從此落下帷幕。曾經威震八方的大唐天子李隆基,也在兒子的軟禁下孤獨的了卻殘生。

  • 4 # 細談砸評

    唐玄宗李隆基這皇帝吧,他的愛好其實是詩、曲、歌、賦,對政治的悟性並沒多高。但既然上位了,那就還是得當好皇帝吧。執政初期到是謙遜勤政善用賢臣,他學爺爺學太爺爺,到是把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條,並開創了“開元盛世”。

    現在國泰民安邊防穩定了,我李隆基總不能學爺爺和太爺爺,沒事就找仗打,一不高興了就把番邦按地上摩擦吧!我還有自己的愛好要做啊。

    為了朝裡朝外穩定,不耽誤自己的事,那得弄個求穩的方法。對內就用李林甫,對外那就重用沒什麼根基的安祿山守邊疆。安祿山這人聰明,在朝廷上十分會做人唐玄宗很信任他並給了他兵權。玄宗也知道反正安祿山有李林甫看著也翻不起什麼浪。李林甫厲害了,奸臣宰相做了19年獨攬朝綱,也是安祿山最怕和敬佩的人他們能互掐,朕就可以放心玩去了。

    李隆基這一玩就惹事了,他認識了楊玉環。那鶯歌燕舞的生活,靡靡之音的日子一下讓他不在勤政。並且還迷戀上了賭博和下棋,這一賭到還認識了一個人楊國忠。這人沒什麼本事,但會理財會下棋,唐玄宗當時喜歡一種棋類遊戲叫樗蒲(chū pú),並且認為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楊國忠出現,唐玄宗的無敵局面被打破,這就讓玄宗刮目相看了。這還不算完,楊國忠還非常會理財,唐玄宗時期國庫被他整理得滿滿當當,重用就理所當然了。

    這楊國忠上臺後和李林甫鬥兩小人間鬥得個混天黑地,不分勝負。但誰也沒料到李林甫死了,這下楊國忠順利奪權,當上了宰相,並讓玄宗抄了李林甫的家和剝奪了爵位。楊國忠心腹大患已除,反手就要對付安祿山了,因為他控制不了安祿山。

    但他低估了安祿山的實力,因長期朝政的無力和政策的放任,使唐朝邊疆屯兵已過50萬,安祿山自己手裡就有20萬。在加上安祿山在邊疆瞞著朝廷,對胡人那是能收的收能編的編,已有“二聖”稱號。

    都到這時候,外面呼聲高,裡面又有人要整死我,那我安祿山就反了吧!結果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開始了,也為唐朝的沒落打下了伏筆。

  • 5 # 天佑雲鶴

    安史之亂,唐之分水嶺。話說唐朝的政治體制在當時已經是幾乎完善,唐朝作為外向型進攻型的國家,在邊疆地區皆是重兵,因此唐朝紙醉金迷繁花似錦,唐朝同樣金戈鐵馬白骨曝野。在那個夢一般的長安繁盛的同時,是因為有人替他們負重前行。之所以後期中央管理失控,政治腐敗,節度使叛亂,唐朝掉下神壇,從根本來講,是由於社會經濟技術水平所決定的。因為在當時,資訊不暢便很容易滋生腐敗,長此以往聖人書也無法管控帝國龐大的機器不出毛病。就算放在當代,腐敗比比皆是,在古代監督不善,上下不達的時候,腐敗叛亂便有了很好的機會,待時機成熟,整個看似龐大的帝國瞬間便能一蹶不振。

  • 6 # 讀者家

    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叛亂。叛軍南下攻佔洛陽、長安。洛陽、潼關失陷後,長安一片混亂,百姓逃散,玄宗攜貴妃等倉皇逃往蜀中。玄宗出逃之後,太子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直到公元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這場持續八年的戰爭,歷史上叫作“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得北方生產大受推殘,田地荒蕪,人們流離失所,許多州縣成為廢墟。唐朝從此由強薇轉向衰落。唐玄宗出逃入蜀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不可否認,唐玄宗晚年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是導致安史之亂的直接因素,但是,畢竟唐玄宗執政前期也是大唐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說明唐玄宗李隆基的能力還是沒的說,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在這位大唐最強君主在位期間出現的這次叛亂呢?正是唐玄宗任用了奸臣李林甫為宰相,並讓他一當就是19年,才不可避免的引發了安史之亂。李林甫才是安史之亂真正的罪魁禍首。

  • 7 # 史道驛站x

    公元755年12月16日,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反叛唐朝,叛亂歷時近8年之久,直到公元763年2月17日才結束,史稱‘’安史之亂‘’。

    一提起‘’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很多人都說安祿山是為楊貴妃,對於這個說法,也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男人的心思也說不清楚,但更主要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結果。

    唐玄宗時期,雖稱‘’開元盛世‘’,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土地的兼併,老百姓流離失所,均田制遭到破壞。唐玄宗怠政,只顧自己享樂。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李林甫死後,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接任宰相,楊國忠更是肆意妄為,階級矛盾日益加深,唐玄宗重用安祿山,楊國忠非常不滿,於是他同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安史之亂就是打著‘’清君側,誅楊國忠‘’的口號。

    李林甫為了阻止武將入相,向唐玄宗引薦了胡人安祿山,後來安祿山被授予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勢力不斷擴大,權力加大,膨脹了他的野心。可以說地方軍閥勢力的增大是‘’安史之亂‘’的重要原因。安祿山等地方勢力增大的同時,中央軍力量卻不斷的弱化,以至於當‘’安史之亂‘’發生時,中央軍簡直不堪一擊。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15萬人馬起兵,唐玄宗都不敢相信,訊息得到確認後,唐玄宗才任命封常清、高仙芝等進行平叛。由於安祿山的來勢兇猛,很快攻下洛陽等地,封常清和高仙芝帶領軍隊退守潼關,以守為攻,堅守潼關。不明戰事的唐玄宗卻聽信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自折翅膀,公元756年1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形勢危急,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及一干人等出逃,準備去四川避難,當行到馬嵬坡時,憤怒的將士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了楊國忠,縊殺楊貴妃,隨後太子李亨在靈武宣佈繼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史稱‘’馬嵬兵變‘’,此時唐玄宗才感大勢已去,不久安祿山攻陷長安。。

    唐肅宗李亨任命郭子儀和李光弼討伐叛軍。公元757年1月的‘’睢陽之戰‘’有力的打擊和牽制安祿山的叛軍。‘’睢陽之戰‘’持續了十個月,為郭子儀收復洛陽、長安爭取了時間,從此叛軍無力南下,唐朝的延續,‘’睢陽之戰‘’起到了關鍵作用。

    公元757年1月29日,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等人殺死,隨即安慶緒繼位,封史思明為媯川王,史思明不願受安慶緒節制,於是倒戈投降唐朝,唐肅宗封史思明為歸義王,但史思明並非真心歸順唐朝,暗地裡招兵買馬,唐肅宗計劃滅掉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後,又轉投安慶緒。不久後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稱“大燕皇帝”。公元761年3月,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從此叛軍元氣大傷。

    公元763年,叛將田承嗣獻莫州投降,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自縊,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戰亂使社會一片混亂,老百姓無家可歸,藩鎮割據形成,老百姓生活更加艱難,剝削加重,反抗的起義時有發生。唐朝的國力一落千丈,邊疆不穩。

  • 8 # 鴻鵠迎罡

    安史之亂髮生在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14年)到公元763年(唐代宗寶應2年),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弱的標誌,由野心勃勃的胡人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他們看到唐朝內部不和,人心渙散,乘機發動了叛變,旨在取代李唐王朝的江山。安史之亂是唐朝各種矛盾的集中爆發,跟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在晚年昏庸無能、寵信楊貴妃、沉溺酒色有很大關係。唐玄宗的所作所為,直接導致了朝廷內部矛盾進一步加劇,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最終,以楊國忠為首的文官,跟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武將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權力爭奪戰。

    (安史之亂前的唐代疆域)

    唐玄宗在位後期,沉迷在楊玉環的溫柔鄉里,對楊貴妃的話唯命是從,常常是非不分,顛倒黑白,不理朝政,把朝政之事完全交給大臣去處理。

    先是有“口蜜腹劍”之稱的李林甫做了19年宰相,他獨攬大權,喜歡使用胡人將領,為朝綱的混亂埋下了隱患。

    李林甫退位後,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上臺出任宰相,他仗著自己是皇上的親戚,比起李林甫,他的所作所為有過之而不及,驕縱跋扈,排除異己,任人唯親,讓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

    另一方面,鎮守在邊疆的節度使安祿山(703年——757年)和史思明(703年——761年),他們由於擁兵自重,看到朝廷越來越腐化時,則伺機進行叛變。安祿山時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手下有20萬大軍,安祿山手下大將史思明則號稱有10萬大軍。

    安祿山是突厥人,驍勇善戰,屢次為朝廷建功,因此,深得唐玄宗的寵信,唐玄宗甚至還為安祿山給了一條特權,准許他可以隨意出入皇宮。

    (唐玄宗與楊玉環)

    宰相楊國忠看到安祿山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就暗地裡發展自己的勢力,培養親信,跟安祿山明爭暗鬥。

    一邊是自己的親戚,一邊是自己的寵臣,楊國忠和安祿山像兩隻公雞一樣互掐,唐玄宗看到後也無能為力,偏向誰都於心不忍,因此,他寧願做一個老好人,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他們發展下去。

    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這一天,安祿山看到時機成熟,於是,藉助討伐奸臣楊國忠的名義,率領20萬大軍在范陽起兵。

    由於楊國忠在朝廷臭名昭著,百姓聽到有人要討伐楊國忠時,無不鼓掌叫好。尤其在安祿山的老窩河北境內,叛軍經過時,各州縣的大多數縣令親自開門迎接,紛紛響應。叛軍的矛頭直指兩大重鎮洛陽和長安。

    當安祿山叛變的訊息在京城長安傳得沸沸揚揚時,唐玄宗仍然不願相信這是真的。因為在他看來,安祿山對自己忠心耿耿,他對安祿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甚至把他當兒子一樣對待,他怎麼會以下犯上呢?

    (安祿山)

    只因為此時的唐玄宗太昏庸無能了,昏庸得善惡不分,黑白顛倒。

    直到6天后,唐玄宗才肯相信安祿山真的造反了,驚慌失措之下,他找到楊國忠商討平叛對策。

    很快,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唐玄宗六子榮王李琬,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等大將,被調遣過來,準備安排他們領軍在洛陽附近阻擊叛軍。

    由於這些大將的精銳部隊都駐守在邊疆,路途遙遠,趕來救援需要時日,再加上楊國忠不懂兵法,只會紙上談兵,常常出一些餿主意,導致還沒有開打,朝廷的軍隊就陷入了被動。

    安祿山的叛軍正是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一路南下,以勢如破竹之勢,僅僅用了20多天,就攻破了東都洛陽,洛陽失守後,一代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就這樣以失律喪師、碌碌無為的罪名被斬首。

    安祿山看到洛陽輕易到手,索性在公元756年正月定都洛陽並稱帝,接著,制定攻打長安的計劃。

    (叛軍攻打長安)

    跟東都洛陽相距700多里的京城長安,即刻危在旦夕,隨時都有可能失陷。

    此時,距離長安200裡的潼關,成為保衛長安的最後屏障,如果潼關再失守,叛軍攻破長安就如同探囊取物。

    為了守衛潼關,朝廷調來20萬大軍,把身經百戰的老將哥舒翰推上總元帥的位子,誓死抵抗叛軍。

    畢竟是久經沙場的老將,哥舒翰認為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是守衛長安的天然屏障,因此,哥舒翰制定了打消耗戰的策略。

    任憑叛軍每天在城門外叫陣和挑釁,唐軍就是閉門不出。這樣堅守幾個月後,心高氣傲、氣勢如虹的叛軍有些支撐不住了。

    為了響應安祿山,史思明在安祿山攻打洛陽的時候,同時在他們的根據地河北開始起兵,很快讓唐朝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嫉惡如仇,誓死抵抗史思明,有效阻止了叛軍兩面夾擊朝廷都城長安的計劃。

    然而,楊國忠又一次成為朝廷軍隊失敗的罪魁禍首。

    看到哥舒翰遲遲不去主動開啟城門迎敵,只知道龜縮防守時,楊國忠就給唐玄宗說:哥將軍的做法有問題,如果錯失了反攻叛軍的良機,讓潼關再失守,那還了得,長安豈不是不攻自破。

    已經毫無思考能力的唐玄宗,又一次聽從了奸臣楊國忠的讒言,下了一道聖旨,命令哥舒翰主動出擊。

    叛軍進退有節,因勢利導,一步步把朝廷軍隊領進了埋伏圈。

    結果可想而知。

    在756年六月初八這一天,20萬朝廷軍隊身陷狹小的山谷裡,被叛軍如同甕中捉鱉,一打一個準。叛軍藉助地形的優勢,居高臨下,利用弓箭、檑木、滾石等武器,再加上放火,僅僅用了五天,就把20萬大軍的十分之九消滅掉,山谷裡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正是這場慘敗,直接導致潼關失守。

    唐玄宗聽到潼關失守後,明白大事不妙,就帶領楊貴妃、楊國忠、太子李亨、高力士,以及其他隨從,大約100餘人,沿著關中平原向西逃去。

    一夥人逃到興平馬嵬坡附近,隨從對楊國忠和楊玉環兩個禍國殃民的人,終於忍無可忍,先是殺死楊國忠,又逼迫唐玄宗賜死楊玉環。在巨大壓力下,無奈的唐玄宗只好命令高力士勒死自己的愛妃。

    逃到陳倉(今陝西寶雞陳倉區)後,一夥人分道揚鑣,唐玄宗帶領一些隨從南下,逃往蜀地,太子李亨則帶領一些人向北逃去。

    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身在寧夏靈武的太子李亨,在將士的擁護下,登上了皇位,史稱唐肅宗。

    唐肅宗上臺後,表現出了不可多得的血性,有效提升了軍民計程車氣。

    他首先提拔了在平定叛軍戰役中表現出色的郭子儀和李光弼兩員大將,給與他們充分的作戰指揮權。

    此時,全國大部分地方已經被叛軍佔領,唯有聯絡江南和中原的交通重鎮,位於唐朝大運河中段的睢陽(今河南商丘南),還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安祿山的大軍正在抓緊時間爭奪睢陽。

    如果睢陽丟失,整個唐朝差不多就全部控制在叛軍手下了。

    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負責守衛睢陽,他明白睢陽的重要性,因此,張巡組織軍民進行了長達10個月的守城,史稱“睢陽之戰”。

    睢陽之戰雖然最終以朝廷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但有效牽制了安祿山叛軍的主要兵力,為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將軍收復洛陽和長安爭取了許多寶貴時間。

    從此,“安史之亂”出現轉機,有利局面朝著朝廷一方發展。

    “安史之亂”的重大轉機出現在757年正月初五的晚上,其標誌是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為了篡位,弒父成功,自立為帝,接收了父親的部下。

    然而,安慶緒坐上皇位沒有多久,經過幾場跟朝廷軍隊硬碰硬的交戰,朝廷軍隊收復了長安,導致安慶緒的軍隊折損大半。

    (史思明)

    史思明看到安慶緒大勢已去,不再聽從他的調遣,甚至在暗地裡準備謀權篡位。

    終於在759年農曆三月,史思明吃掉了安慶緒,全盤收編了安慶緒的部下,繼而在范陽稱帝。

    史思明的性格跟安祿山一樣驕橫暴躁,經常因為一些小事情隨意處決部下,引起眾怒。終於在761年3月,他走上了安祿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奪取皇位後,繼續跟唐朝軍隊交戰。

    為了收復洛陽,從762年10月開始,唐朝軍隊和史朝義軍隊都拿出了所有的軍事力量,雙方總共約有40萬軍隊,在洛陽城下展開了決戰,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終極對決。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到763年3月,唐軍終於打敗叛軍,收復了洛陽,史朝義只好帶著幾千名殘兵敗將向老窩范陽逃去。

    令史朝義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部下李懷仙看到大勢已去,主動獻出范陽,投降了朝廷。史朝義無路可走,以自殺來結束了這場7年多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雖然最終被平定了,卻讓唐朝元氣大傷,再也恢復不到原來的盛唐氣象,同時,其他節度使繼續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唐朝從此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時代,被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 9 # 秉燭話春秋

    #泛文化寫作營#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防禦邊境受到侵擾,穩定邊防,發展經濟,陸陸續續在東北、西北設立了節度使。天寶元年,胡人安䘵山因在與奚、契丹的等的戰爭中,立有戰功,被唐玄宗立為平盧節度使,成為唐朝最早設立的十大節度使之一。平盧節度使主要是為了防範東北的 靺鞨和室韋。

    節度使最初做為軍事統帥,主要職責是掌管邊防軍事力量,防禦外敵襲擾,並沒有管理所轄當地民政事務的權力。隨著帝國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唐玄宗開始懈怡政事,對於權臣採取放任的態度。節度使的權力開始擴大,節度使成為總攬所在地邊疆區域的割據勢力,節度使將一方的軍民財政大權集於一身,將所轄區內的州縣行政權力掌握到自己手中,權力日益膨脹,實力可以與中央政府抗衡。十大節度使的總兵力達到四十萬之眾,佔到全國總兵力的三分一以上。

    唐玄宗“內輕外重”的兵力佈置,對於安定開發邊疆發揮的重要的作用,但也給內部空虛的朝廷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做為平盧節度使的安䘵山,身經百戰,憑藉著戰功和高超的交際能力,深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和重用,唐玄宗對安䘵山幾乎是有求必應,甚至允許安䘵山自鑄造錢幣。安䘵山權力大到一個兼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北三大節度使。

    權力膨脹的安䘵山,親見長安的富裕,宮庭生活的奢華,以及唐玄宗的不在精於國事,沉迷於音樂與情感中,安䘵山的野心逐漸增加,他開始秣馬厲兵,準備取唐而代之。

    公元前755年十二月,經過近十年的前期備戰,安實䘵以奉皇帝密令“清君側”,除掉奸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舉兵南下,劍指長安。

    安䘵山一路勢如破竹,攻陷城池,所經過河北之郡縣望風而降。

    但外重內的軍隊佈置,幾十年的富裕繁榮,內地軍隊幾乎沒有經過征戰,多年不用的武器早已腐蝕敗壞。

    唐玄宗只能外調曾先後任安西節度使的西北軍將領高仙芝、封常清來禦敵。封常清帶由市井民眾組成計程車兵甚至沒有兵器,隻手持木棒的臨時軍隊,駐守洛陽,抵抗叛軍,臨時組成的軍隊毫無戰鬥力,加上開始封常清的輕敵,洛陽失守,封常清去往駐紮陝州的高仙芝駐地。攻下洛陽後,安䘵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此時,安䘵山即將兵臨潼關,陝州無險可守,高仙芝與封常清決定放棄陝州,固守潼關,以保長安。潼關是長安的最後一道屏障,如果潼關失守,長安將岌岌可危。堅守潼關,使叛軍速戰速決的計劃不能得逞,給後來的唐軍一個集結的時間,然後伺機出擊。本來是正確的軍事決定,確被監軍邊令誠,因為與高仙芝的個人恩怨,做為誣告高仙芝、封常清的理由,還加上高仙芝貪汙軍餉。

    及於求勝的唐玄宗,一再對形勢判斷失誤,面對叛軍大兵壓境,失去理智的唐玄宗選擇相信邊令誠,在陣前誅殺高仙芝、封常清,令人扼腕不已。潼關由誰為守?怠政的唐玄宗對於新生將領的不瞭解,有能力的老將又所剩無幾。情及之下,唐玄宗啟用因中風身體行動不便的老名將歌舒翰,這開始就是一個免強的任命。

    哥舒翰到達潼關後,採取了與高仙芝、封常清一樣的軍事策略,因宰相楊國忠與畏懼哥舒翰,向唐玄宗諫言讓哥舒出兵迎戰,唐玄宗同上次一樣拒絕固守潼關,命哥舒翰出兵迎戰,哥舒翰軍事策略上的失誤,哥舒翰慘敗,率領的二十一大軍幾乎全部被殲,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

    潼關失守後,不久長安陷落。也就是安䘵山起兵近八個月,長安攻陷,唐玄宗乘著夜色,帶著楊貴妃,楊國忠等人,在大將陳玄禮的保護下出逃。在距長安近100裡外的馬嵬驛軍隊發動兵變,處理楊國忠,逼楊貴妃自盡。

    太子李亨帶領兩千人馬逃向朔方鎮,自立為帝,是為唐肅宗,在北方扛起的平定叛亂的大旗。

    唐肅宗任命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為主要平叛將領。郭李二將在戰場上頻頻勝利,給唐軍平叛帶來極大鼓舞,加上巴蜀、江淮的財富的源源不斷供給平叛軍隊。還有外族軍隊也加和唐朝的平叛隊伍中,特別能徵善的回紇軍隊,成為唐軍的平叛強有力的助手,平叛的勝利指日可待。

    在平叛過程中,叛軍內部發生訌亂,安䘵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被手下大將史思明所殺,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叛軍一系列的內訌給唐軍以喘息和反撲的機會 。

    給郭子儀、李光弼為首的唐軍重大的支援還有江淮重鎮睢陽城的勢死抵抗。睢陽是江淮的屏障,是東南地區物資集散的樞紐,江淮地區是當時唐朝的主要財賦來源,睢陽將士在張巡許遠的帶領下,城中將士加城內居民大約三萬人左右,三叛軍的三次進攻中,張許二人死守睢陽。公元757年,最後在叛軍第三次進攻中,城中斷糧損傷慘重情況下,睢陽被攻下,張許二人被殺。

    但睢陽城的堅守保住了江淮的財富對平叛唐軍的供應,也為郭李的平叛贏得了時間。此時,形勢已經轉向有利於唐軍的方向。長安和洛陽已被唐軍收回,叛軍只在睢陽呆了三天,被唐軍攻下。

    但唐肅宗也犯了唐玄宗的速勝論,洛陽再次被叛軍攻陷,直到公元762年才收復。公元763年八月,最終以唐軍的勝利,結束了為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重新歸於統一,但戰爭帶的創傷,使經濟蕭條,百業凋敝,再也回不到唐王朝昔日的繁榮和富裕。

  • 10 # 秋暮煙雨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發動叛亂,從范陽率兵南下,直指唐都長安。他的叛亂得到了他的密友一一平盧兵馬使史思明的支援,故稱為"安史之亂"。

    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及經過。

    1、胡人鼠輩,天生叛逆。

    安祿山的骨髓裡就有逆反之心。安祿山,營州柳城人,是個混血胡人。胡人是指北方匈奴及蒙古高原的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等遊牧民族。封建社會里,胡人對中原大地一直虎視眈眈,從來沒停止過武力騷擾。

    2、錯寵奸佞,養虎為患。

    安祿山是一個小偷出身,善於鑽營投機,又是一個極其陰險狡猾的人。公元732年,安祿山偷羊被幽州節度張守珪抓獲,張守珪欲將他殺死。臨刑前安祿山大呼:"大夫不想滅兩蕃嗎?為什麼要亂棍打死安祿山!"張守珪見他身材魁梧,膽量又大,將來可能會成就一番事業,於是,沒殺他了,並任命他為捉生將,後又任營州都督、平盧軍使等職。由於安祿山善於投機鑽營,終於有了接觸唐玄宗的機會。安祿山為了迎合唐玄宗好大喜功的心理,屢屢挑起邊事,以邀功請賞,深得唐玄宗賞識。

    安祿山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以謊言討起了唐玄宗的歡心。比如:安祿山體重超常,唐玄宗打趣他說:"你肚子裝些什麼,怎麼這麼大?"安祿山馬上回答說:"我肚子中除了一顆無限忠於陛下的誠心之外,其他什麼也沒有。"唐玄宗聽了大喜。安祿山為了進一步走近玄宗,竟然認比自己年輕很多的楊貴妃為養母。安祿山每次入朝晉見,唐玄宗都要楊貴妃來作陪,還命楊氏兄弟和楊氏姐妹與安祿山約為兄弟。

    3、豢養部隊,起兵造反。

    李林甫任宰相時,安祿山自知不是其對手,不敢輕舉妄動。楊國忠為相後,安祿山知道楊國忠無論威望或政治手腕都不如李林甫,於是,開始招兵買馬,訓練部隊。公元755年,安祿山利用人民因為唐玄宗兩次討伐南詔均遭失敗而對唐政府及宰相楊國忠不滿的情緒,聯合平盧兵馬使史思明,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起兵造反。

    在叛亂時期,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王。安慶緒的行為引起部下不服,出現內訌,戰鬥力大幅下降,加之叛變本來就不得人心,各地軍民奮起抵抗,至公元757年十月,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整個"安史之亂"持續8年之久,直至公元763年才被徹底鎮壓平息。

    關於“安史之亂”,有很多觀點認為是由於楊國忠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的,我看未然。楊國忠曾多次告訴唐玄宗安祿山有反叛之心,唐玄宗都不以為意,認為安祿山對自己忠心耿耿,不可能反叛。在馬嵬坡,禁軍首領陳玄禮將"安史之亂"怪罪於楊國忠,以致於射殺楊國忠,逼死楊貴妃。楊貴妃與堂兄楊國忠死得冤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簡單說一下儒家思想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