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叔給你說個話
-
2 # 隨筆書單筆筆君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1]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迴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
-
3 # 大漠拓荒牛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他的核心思想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從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到孔子的仁禮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禮、孔子的孝道、《論語》中的孝、《孝經》論孝、孔子的命觀、孔子命觀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觀的特徵與內涵、“修身俟命論”的人生指導意義、孔子的人生問題論、樂——孔子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孔子與弟子論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與默、孟子的性善論與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學說以及荀子的性惡論與禮治說、儒家思想的流變、貫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性即理”——周、張、程、朱的理學思想、“心即理”——象山、陽明的心學思想、新儒家——西學東漸的文化迴應、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學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可能等內容。
-
4 # 揮手人生幾多秋
儒家思想是經過歷代人的努力及發揚才形成的,大家熟知的即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
個人認為儒家思想簡單歸納起來就是“以孝為前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1.關於孝,在論語中有這樣的論述: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子游請教什麼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奉養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要飼養。父母和狗馬都能養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話,那麼奉養父母和飼養狗馬還有什麼區別呢?)三字經裡有這樣的論述: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意思是: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於孝悌,故人事親事長,必要盡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知十百千萬之數為某數,識古今聖賢之事為某文也。)這裡是有先後順序的,前面做到了才能接下來做後面的,可見孝是任何其他事的前提。
2.關於修身,先秦有“立身者,天下之大本者。”說明修身的重要性。修身的核心思想是“仁”,是指人與人相互親愛。“仁”是“德”之基,“德不孤,必有鄰。”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孔子又講“三十而立”,意思是用“將心比心”的為人處世原則,達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這裡的立也是修身。關於修身曾子說的最具體“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人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再有就是後來的慎獨,更是言簡意賅地說出了修身的原則。陳壽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等。
3.關於齊家,“齊家”有豐富的內涵,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而且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首先,“齊”有“教化”的意思。其次,“齊”還有“示範、表率”的意思。“齊”的示範、感化作用是最主要的,所以《禮記》才說: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後世的很多家訓(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朱子家訓》等)正是為了齊家而祖輩傳承的寶貴財富。
4.關於治國平天下,核心思想就是“仁政”,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就是推行“仁政”。後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算完成了孔子的夙願。
以上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5 # 天馬行空茶醇蘭香
儒家之道,具於六經。六經之中,《詩》《書》《禮》《樂》,是古代大學的舊教科,《易》《春秋》則為儒家最高之道所在,《易》講的是原理,《春秋》講的是具體的辦法,兩者互相貫通,所以說“《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儒家此等高義,既已隱晦,它盛行於世,而且大大有益於社會的,是在於個人的修養部分。
1:在理智方面,它說的最高境界是中庸。
2:人的感情,與理智不能無衝突。放縱感情,是要撞出大禍;壓抑感情,也終於是要潰決的。所以又有禮樂來陶冶情操。
3:無可如何之事,則勸人以安命。在這一點上,儒家有點象宗教家的精神。
4:它的待人之道,則為絜矩。消極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積極的則“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我們該怎樣待人,只要想一想,我們想他怎樣待我即得,這是何等的簡而該。怎樣糊塗的人,對這話也可以懂得,而聖人行之,亦終身有所不能盡,這真是一個妙諦
至於5:性善之說,6:義利之辨,7:知言養氣之功,都是孟子發揮得最為透徹,亦於修養之功,有極大關係。儒家之遺害於後世的,在於大同之義不傳,所得的多是小康之義。儒家這個小康之世的社會組織較後世為專制。後面的人不知道它只是一時的組織,而認為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孔子所建立起的儒學體系具有明顯的兩重性格,他的政治思想的基本方面是維護周朝的奴隸制度,讚美舊的禮樂,憂慮其走向崩潰;與此同時,有對時代進步有所讓步和容納,主張在舊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損益。在哲學方面,既承認傳統宗教的“天”和“命”,又“敬鬼神而遠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要領在於“復禮”,在於維護“孝悌”。孟子承襲了孔子的思想體系,他將孔子的“仁”的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要點是使人民有基本的生活資料,並輔之以封建的道德教育,他還主張以“王道”的辦法“一天下”,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哲學方面孟子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主觀唯心主義部分,並提出“性善說”。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後世有著顯著的影響。 -
6 # 中庸樂
儒家思想是什麼,如果用兩個字來說,就是“中庸”。
理解了仁、義、禮、智、信,即可說悟到了其核心思想。
一“仁”:孔子儒家思想的中心原點“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要點,上至政治統治,下至黎民百姓,你一拿出個“仁”字,就會發現,只要不同階級的人都遵循這個“仁”後,社會一切都會安然有序。所以孔子有“仁以處人,有序和諧”的論述。“仁”是儒家思想的發力點,這個原動力,一旦向全社會發力,就會使一切事物安然、放置有序。
二“義”:從思想到行為的適用原則現代語氣的表述有“你不仁,我不義”之說,從這裡可以看出,“義”永遠是放在“仁”的後面。這裡我們也可以判斷,“義”就是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也可以看出,怎樣才能做到仁呢?用“義”去衡量就知道了。
三“禮”:貫穿各層級的政治與倫理的繩索所謂“封建禮教”,在舊社會它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一定作用,各階層在“禮”的行為準則下行事。應該說在歷史發展的程序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承載社會穩定的“重任”,也對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精神基因起到了輻射作用。然而“禮”的等級森嚴,往往也束縛和禁錮了人的思維。比如,下級見了上級,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從某個角度來說是封建禮教的遺風。如在一個單位裡,唯上級是從,不尊重客觀事實,那麼創新思維、發散思維,就無所萌發,創新就無從談起。從這一點來看,當然也影響了創新能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現在對“禮”是批判性接受的,更多的是講“尊重”,體現了傳承文化的與時俱進。
四“智”:認知規範與道德的範疇孔入寺廟每是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將認知賦予道德範疇,是孔子認識論和倫理學結合的最高境界,對於求知來說,至今仍有非常積極的意義。“智”即為"知",指知道、瞭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其內涵很好的體現了認知的中庸智慧,即要求“智”要知道“知”的性質。比如,將認知作為“智”的中間點,那麼認知應該包括前、中、後三個程式。即,前面要追根溯源,要知“知”的來源;中間要知“知”的內容;後面要思考“知”的效果。也就是“智”就是要知道“知”的本質,這是多麼有智慧的提法啊!
五“信”:待人處事不欺與言行一致的態度我們常說學習需要看效果,踐行實效要看反饋,要檢測“仁”是否得到實施,最後的途徑就是要透過“信”了。“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有道是信者必勝,仁者無敵。統治者施行仁政,君臣庶民言而有信,移木立信,仁義禮智信必然蔚然成風。“信”仍然是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思想道德行為準則。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仍重提,其社會積極意義可見一斑。
仁義禮智信是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百姓都遵守的思想、行為,倫理道德的準則。它恰到好處,又於各階層都不偏不倚,有章可循,沒“過”又不至於“不及”,所以說用“中庸”兩字概括儒家思想的核心,最恰當不過了。
-
7 # 節度使95
我來吧!如果是以夫子為源頭,我就只說夫子了,後面衍生的人和其人的認知我不管。
三人皇立儒,道為儒用。儒,人需。道源於河圖,河圖含人體氣機、天道氣機、地理分佈、修神、人類社會管理運作理念、三界關係……隨便一數就是這麼多用途。河圖是道圖,伏羲河圖是中華文明的起源,神農用其中醫理保障人類傳承,炎皇繼之用河圖行人類社會公治。儒是以人為本,以天性舒發和天賦提升任人的決策管理思維,指向大同。
儒家是周朝貴族為治的學業和應用者,以階級矛盾的存在為依存,儒和儒家是兩種不同的價值觀體系。
孔子,聖人之道的仁義禮智信和周朝的儒家內涵是有很大區別的。
里仁為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道是仁道,人本有仁(並不是魚與熊掌的關係)。
仁為公,為道,為平等心,義為公行則人本有義!
接下來注意夫子說的禮,禮之本在儉且致情。3.17/3.18/3.19一為承人祖祭就是承人祖志,一為君使臣,一為臣事君,禮為公用公器!公資源公天下!還是管理之度,各級管理者行事之度。
樂是人道管理大治大成之樂,並不只是說樂曲。人文類思維是相通的,如“繪事後於素”舉一反三於“仁後說禮”。
智,學文為了指導行為,聖人之道論管理。
《論語》首句:“學而時習之”,學文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學文要思考踐行證知,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言行合一成信,心思言行合一成意,志於仁的心思言行合一這是合天道、成天人合一之境;“有朋自遠方來”,是說近者悅、遠著來,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既來之則安之,說的為政以德;“人不知而不慍”,學思行以進的過程中,各人行持和進度有區別所以思維層次有區別,這沒什麼好生氣的,於管理者私交中是“可與共學者,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者,未可與立;可與立者,未可與權”,於公是“民可使由之,未可使知之”、決策思維如果和普通民眾的思維層次沒有差異那麼決策思維還有前瞻戰略意義嗎?決策者的“明”“遠”在顏淵篇中只有一句,但是縱觀人文典籍獨有聖人說得明明白白。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弗能。既竭吾才,如有所卓立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這是第九子罕裡顏回的話,第九篇主題是:聖人之道為人道立,自主思維立,人道立。顏回這句話的意思是:學進與行度的思考運用,使人定志於仁不移,定志盡才的提升讓人自主自進地不斷追求,“我想成為夫子這樣的人,只能不斷追尋和學習。”禮智之用是補天,補全人體氣機與天道氣機吻合運轉中的斷裂處,全人天性返先天真境。不是女媧補天,是聖人之道補天。先天真境嘛,萬道歸真,人類成先天道體。
天道為公,大道為公,聖人之道的仁義禮智信既指向大同也是指導個人成天人合一境的修證體系。夫子的聖道,不是貴族為治的儒家,不是以奴役人民保證小集團享受的儒家能比的。
《論語》,人文聖典。
-
8 # 三河壩之後探究
問題不在於儒學不好,而在於我們要學其精華,去其糟粕,但現實卻是全部學習甚至學反了。中庸並非不好而是中庸太過。禮同樣需要,無禮則無序但太過上升到君臣父子之綱則束縛了人性和上下級關係。仁,義,禮,智,信都是古人的一種期望,可後人學習和研究不知中庸地吸收而機械地尊承甚至更過,到後期則全部變成一些庸人。日本人在這方面做得好。
-
9 # 咆哮萬里撲龍門
儒家思想就是自律【不欺暗室】【反省自躬】,就是責任擔當,【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畜生們再抹黑我儒家也改變不了鐵一般的事實
遠古時期人異於禽獸幾希,我儒家孔子身體力行極力推廣【以所不欲勿施與人】,這才把人和畜生區別開來,【發乎情止於禮】這才把人和牲口區別開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才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
-
10 # 瓊山仙翁
儒家思想簡單來說就是仁義禮智信,中心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核心是克己復禮,就是恢復奴隸社會的禮制,制度。
-
11 # 雨村368
以人為本位的社會秩序。或者叫以人的血緣關糸為根基的禮義等級秩序,其核心價值觀就是尊卑有道,長幼有序。源於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物質為本位劃分的階級社會秩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人為本位。儒家家國一體的天下為家,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天下大同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莫不如是,之所以本土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能夠在中華民族深深紮根並最終奪取勝利,關鍵皆在於此!
-
12 # 大叔不談情
儒家思想的核心目標是透過教化使每個人都成為道德君子。從而上下和諧,整個世界無爭平和!
這只是孔丘的一廂情願!受制於生產力和對自然科學的瞭解。孔丘對事物的言論大多是片面的!對當時的人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時至今日再把論語當行為準則就是個笑話了!
-
13 # oOo獨自傷神oOo
你可以把儒家思想理解為一種程式,功能和美圖秀秀差不多,透過各種修圖來宣揚美化統治。滿韃就是修圖高手,把自己極度美化,把對手P成妖魔鬼怪。可惜滿韃不知道的是,有人到此一遊,並拍照留念,讓沒有被修過的圖傳出去了,讓後人知道原來祖先並不是天生奴隸。
-
14 # 廣汕潮棉
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現代人觀念分化嚴重,有人推崇,有人反感,為什麼會這樣?我認為必須將儒家思想分割為社會理念和大一統執政理論兩個方面來看。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分界點,之前為孔孟之道,核心為“仁,智,禮,義,信”,是一種思想觀念,倡導社會遵循,主張君王臣子百姓修身自律;之後為董仲舒的“大一統”理論,核心為“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將儒家思想提升為古代中央集權統治的理論依據。愛儒家基本愛的是前者,反感儒家基本是反對後者。手機打字太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詳細瞭解一下董仲舒的理論,非常有意思,有助於看透封建社會本質和現代社會拋棄儒家思想的內在邏輯。
-
15 # 94310417小云
簡而言之,禮義廉恥忠孝仁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和為貴,凡事作到不偏不倚說中庸為處事方式。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信仰克己復禮,嚴於律己克己奉公以天下為己任,為人必事有信義守誠信,三思後行,名正言順的低調作人,學而優則仕,政治清明時就岀將入相,政治黑暗時就急流勇退,明則保身,對士大夫講求立言,立德,立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不出其位,天人合一,人盡其責,物盡其力,老有所養,壯有所為,少有所教,仁者愛人,民為重,君為輕,社稷次之的偉大思想。
-
16 # 手機使用者63568918896
儒家學說仁智禮義。開始提出這樸素思想,讓大數人所接受,到宋明清後,儒家學說進一步提出三從四德,大搞貞節牌坊,走向了極端化,儒家學說進入統治階層後,大搞思想禁錮。曾有位地主經常接濟獵戶,獵戶的老媽哭訴,兒子的命不長了。因為地主有難,獵戶不得不幫,幫則命休也。不幫,則失信,被人恥笑。在儒家思想統治時代,失信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寡婦改嫁,那是要承受巨大輿論壓力,在封閉的環境下,讓人承受住活比死難受的痛苦。纏腳,也是社會毒瘤。儒家學說統治的社會里,儒家們想盡方法去殘酷摧殘盤剝下層人民。孔子的樸素思想已經被髮展成為愚昧人民,魚肉鄉里的工具。反封建反帝制,把人們從水深火熱中救出來,五四運動映醒了人們思想覺悟。
-
17 # 氣吞萬里如猴
儒家思想最簡潔的說法就是“合二為一”!“二”,就是想盡辦法,把平等的人分成尊卑等級。比如:君臣、父子、夫妻、嫡庶、親疏、兄弟等等;“一”,就是協調好尊卑等級之間的關係。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賢等等。這樣,就能形成既長幼有序、又安分守已的和諧社會。
-
18 # 孤獨D時代
等級觀念。
往好了說,是為了社會管理,往壞了說,就是皇上的孩子還是皇上,賊的兒子只能是賊!
看看印度電影《流浪者》對社會等級觀念的泣血控訴吧!
國人健忘,現在又有居心叵測者開始撿拾舊社會的垃圾以約束人們了!
不過人們已經覺醒,已經意識到社會階層固化對底層晉級的影響!人們不會就此罷休的!
尤其九零後,零零後們,恐難臣服於舊思維!
-
19 # 朱友振
儒家思想簡單地說只一個字:仁。如果再加一個字:愛。仁愛兩個字可以概括儒家思想的全部內容。仁者二人,講的是隻要有兩個人,人與人就會發生關係;愛者愛人,講的是隻要有兩個人,人與人就要相愛,不然你爭我鬥,就會兩敗俱傷,最後只能存一人,最後的最後,一個人也不會存在。
-
20 # 空觀道人12345
簡單的說就是用“”禮“”和“”智“”,用“”義“”和“”信“”用“”仁“”看“”標“”按秩序排隊!有能有德者上之,無能無德者下之!運物而生!能者多勞!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就是儒學的根本思想!幾千年的社會實際就是這麼個理!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已經用儒家思想演義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社會歷史!人教人賊,人教人扣!往後誰還願意當牛做馬被人長期奴役當傻瓜?就像經濟學裡面所說的,最後一個被騙的是賠得最多的!大家都有了智慧誰騙誰都騙不成!
回覆列表
高度概括的話,儒家思想講究“仁義禮智信”,不同於道家的“出世”思想,儒家鼓勵積極的“入世”態度。才疏學淺,只能簡單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