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寄暇學宮

    劉備出兵討伐東吳,隨軍的都是吳班、馮習、張南等將領。馮習、張南這些人歷史上記載相對較少,應該就是級別較低的一類將領。吳班雖然和劉備掛點兒親戚,但也算不上是高階將領。

    黃忠只是在《三國演義》裡參戰了,歷史上的黃忠沒有參加夷陵之戰。趙雲雖然參戰,也只是做為後援而已。

    從這點兒來看,劉備討伐東吳時,居然沒有一個高階將領。如果張飛沒有死的話,那麼劉備討伐東吳的大軍,就有了一個高階將領。

    張飛對自己的部下和士兵不太好,經常鞭撻自己身邊計程車卒。劉備為此經常地跟張飛嘮叨此事,張飛也從不把劉備的話當回事兒。結果最終一代名將居然落得了這麼一個下場。

    還沒有和東吳開戰,張飛就被自己的部下殺害。這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高階將領,同時也使自己計程車氣大受影響。最主要的還是使劉備在盛怒之下,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冷靜。

    劉備遭受了夷陵慘敗,退回到了白帝城。

    諸葛亮只能感嘆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這段話換成現在流行的語式,就是“若法正不死,夷陵不敗!”

    遭受了如此沉重打擊的劉備,此時內心會是什麼感受?

    關羽和張飛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裡那樣,和劉備是結義的兄弟。但是劉備和關羽、張飛,卻是從一開始就在一起打天下。

    他們之間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的將領所能比擬的。

    在彌留之際會的劉備,或許想起了曾經和關羽、張飛一起戰鬥的日子。

    也許在劉備在彌留之際,真得說過“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也未可知!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2 # 雲哥看歷史

    我覺得張飛不死,夷陵之戰劉備可能真的不會敗。

    夷陵之戰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看看張飛可以做什麼?張飛與關羽都是劉備帳下數一數二的大將,張飛曾經獨自領兵進攻張郃,張飛首先與張郃對峙五十多天,發現沒辦法擊敗張郃,就當機立斷主動率領一萬多精兵尋找偏僻山路進攻宕渠的張郃,張郃率兵迎擊,因為山道狹窄,張郃軍前後軍不得救應,被張飛打得大敗,張郃為了逃命,只得放棄戰馬爬山逃跑,最後只有張郃和屬下十幾個人逃了出去。由此可以看出張飛擅於因地制宜,有勇有謀。

    張飛

    說完張飛,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黃權,黃權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正是黃權向劉備建議攻打漢中,然後劉備在黃權的謀劃下,擊破巴郡賨人首領杜濩、巴郡七姓夷王樸胡,發動漢中之戰,攻殺曹操帳下名將夏侯淵,佔領漢中。人們通常都以為攻取漢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謀略,卻不知道這些計謀都是黃權首先替劉備想出來的。 因此在法正死後,劉備對於黃權更是十分的看重,將其視為麾下第一謀士。 劉備在攻打東吳時,大體上是兵分兩路的,除了劉備自己率領主力大軍外,另一路大軍由黃權率領,沿著長江北岸行軍,以防範曹魏。足見劉備對黃權的倚重。但是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被陸遜擊敗,黃權走投無路,不得已而投降了曹魏。這場大戰中,黃權的謀略完全沒得到施展,殊為可惜。

    黃權

    那麼,如果張飛不死的話,我覺得劉備完全可以讓張飛代替黃權,統率江北諸軍。而將黃權這個當時的蜀漢第一謀士調到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相信以黃權的機謀幹略,就算不能大敗東吳,也肯定不至於被陸遜打的大敗。

  • 3 # 信陵小司徒

    這個問題,其實,歷史上根本沒有這句話,張飛在劉備集團地位超群,被程昱、郭嘉、周瑜等稱讚為萬人敵,熊虎之將,這是事實,但是,就算是張飛還活著,夷陵之戰的結局也不好說。

    這一點很好理解,那就是從張飛的軍事能力與性格去做一個分析。

    張飛作為劉備集團的第二武將,頂著萬人敵熊虎之將的名號,其實,其軍事指揮才能,也是逐步上升的,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他從靈帝中平年間剛剛跟隨劉備到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南投劉表階段,共十六年的時間。

    這是張飛軍事才能的成長期,包括征討黃巾軍、兩度佔有徐州、與呂布、高順、張遼作戰,與袁術作戰、與曹操作戰等,在此階段裡,張飛鮮有勝績,不過他卻能和劉備關羽在十六年裡與強敵周旋,敗而復聚,這也說明了他的萬人敵,絕非浪得虛名。

    第二階段是來到荊州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秋入川之時,共計十二年的時間,這期間,赤壁大戰前期的血戰當陽橋,赤壁大戰中後期在江北、南郡、宜都一帶的大戰,張飛聲名鵲起,屢立戰功,熊虎之將的稱號便出現在此時。

    建安十八年入川,分提大軍別定州縣,秋毫無犯勢如破竹,更是在巴西之戰,單獨統率精兵萬餘人擊敗曹魏五子良將的張郃,成為張飛一生中最大的戰績,也是軍事指揮藝術的巔峰時期。

    第三階段是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漢中爭奪戰正式打響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在閬中被殺,是張飛的人生晚期與軍事指揮衰弱期。

    這四年裡,張飛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在漢中爭奪戰的前哨戰下辨之戰裡,他與馬超被曹休曹真擊敗,損失頗多。

    整個漢中爭奪戰,趙雲、黃忠表現閃爍,張飛卻沒有銘文記載,後在漢中爭奪戰中表現不錯的魏延為漢中都督,張飛則回到了閬中繼續鎮守。

    所以,可以看的出來,張飛雖然是虎將,雖然是劉備集團第二位有著統兵過萬作戰經驗的將領,但是他並不具備改變全域性的軍事作戰能力與軍事指揮藝術。

    關羽、劉備都不是陸遜的對手,張飛,自然也要稍差一些。

    另外,張飛性格敬佩君子,不喜小人,比如他曾拜訪劉巴,又曾禮敬嚴顏,但是對於部下卻是不善約束,一旦遭遇夷陵的慘敗,張飛的結局,也不好預料。

    因此,劉備沒有說過這話,就算是說了,有張飛在,可能,夷陵的結局會改變,但是不會變得太大。

    希望這個答案能幫到您。

  • 4 # 小編虎哥

    張飛年齡和劉備、關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關羽那麼厲害的人,為何在包圍樊城後,久久未取得勝利,還被曹軍與東吳軍隊夾擊,最後失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年邁,在戰場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呂蒙夾擊,遭到慘敗。如果關羽年輕二十歲,即使遭到徐晃和呂蒙的夾擊,也不至於一敗塗地,即使作戰失利,也會想辦法突圍成功,而不是被擒殺。

    夷陵之戰,是僅次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三大戰之一,規模宏大,戰場廝殺慘烈。而張飛雖然早年是“萬人敵”,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可是現在他已經老了,頂多也就是一員普通戰將。他很難再現長坂坡二十餘騎嚇退曹軍、大勝張郃等經典了。當年,張飛是一員猛將,提起燕人張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沒有張飛,也就沒有劉備的這些基業。可是,那是過去式了,現在張飛已經再也“殺不動”了,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

    其三,夷陵之戰面對陸遜的火攻,張飛沒有辦法破解。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難以影響整體大局。即使夷陵之戰多一個張飛,也只是在區域性戰鬥中多殺幾個敵將。他在面對陸遜的大火時,也會束手無策。水火無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卻,何況張飛呢。曹操面對赤壁大火,也只能敗退,最後連剛剛到手的荊州也丟了大半。

    除非有人能夠提前預測到陸遜會使用火攻,提前從大山之中將軍隊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營紮寨。張飛屬於猛將,多半想不到這一點。在大火點燃時,張飛的作用,也就是能夠保護劉備撤退,想要挽救敗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總結:因此,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將了,無論是精力,還是戰力,都衰退了。劉備想要靠張飛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戰的慘敗,多半是不能的。劉備在臨終前,多半也不會發出“若張飛

    不死,夷陵不敗”的感嘆。

  • 5 # 隱者康司馬

    劉備是病入膏肓,開始胡言亂語了!戰局不是一個或幾個猛將所能決定和左右的?當初呂蒙用計智取荊州,俘虜了關羽,關羽是誓死不投降,最後被東吳所殺。

    劉備得知關羽被東吳所殺後,沒有聽從諸葛亮和趙雲等一些有遠見的大臣們的勸諫,是調集十多萬大軍(演義裡說是75萬)討伐東吳。就在劉備剛要起兵之時,張飛被部將張達、範疆所殺,然後提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劉備是舊仇未報又舔新恨,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心切的他命令蜀軍馬上起兵,蜀軍的先鋒部隊在年輕的將領吳班、馮刁的率領下,是勢入破竹很快就攻佔了巫縣(今重慶巫山)、姊歸(今湖北姊歸)。

    孫權聽到前線傳來的壞訊息後,是非常的後悔殺了關羽,於是派出使者向劉備求和,還打算把殺害張飛的張達和範疆交給劉備——甚至還允諾荊州歸屬的事可以商量!可是劉備被暫時的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把握好火候,執意要滅掉東吳。孫權無奈,只得調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率領大軍對抗蜀軍的大軍。最後的結局是:陸遜率領東吳的軍隊和劉備率領大軍對峙近半年後,陸遜趁蜀軍放鬆了警惕,在一個風大夜黑的夜裡,派出敢死隊到蜀軍的大營裡順風放火,來個火燒連營。劉備在眾多將領的保護下,在夜裡殺出東吳軍隊的包圍,率領殘兵敗將逃到白帝城。

    如果張飛還活著,真像劉備所說的那樣能扭轉乾坤嗎?我看是痴人說夢,張飛當時鎮守閬中,聽說關羽被東吳所害後,是天天喝悶酒然後是鞭打手下計程車兵,拿自己計程車兵出氣。就是部將張達和範疆不殺張飛,張飛天天喝得醉熏熏的,精神恍惚的狀態,恐怕在戰場上也得被東吳的將領斬殺。

  • 6 # 遊歷往事

    公元222年,劉備蜀軍被東吳陸遜火燒,慘敗而歸,回到白帝城,就病倒了。一年後,劉備病情日益加重,在白帝城託孤後,便一命嗚呼了。相傳,劉備在臨終前,曾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

    個人認為劉備應該沒有發出過即使張飛活著,也無濟於事,影響不了夷陵之戰戰局,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下張飛在劉備伐吳前的狀態。

    正史上,雖然沒有劉關張桃園結義,張飛和關羽早年跟隨劉備征戰多年,感情已超過結拜、親兄弟了。在幾十年征戰中,關羽和張飛並肩作戰,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創下了荊州、益州、漢中這一片基業。現在關羽是荊州守將,張飛是閬中都督,都是一方大員,到了把酒言歡,快意人生的時候,沒想到關羽卻殞命,張飛一時難以接受。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都過來了,關羽卻倒在了戰場上,張飛對關羽的死,感到背痛,怎麼好哥們離自己而去。

    因此,張飛在關羽死後兩年內,一直悶悶不樂,經常喝悶酒,而且每次都大醉。張飛這是麻痺自己,想讓自己暫時忘卻好哥們關羽的死。他在喝醉後,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看誰不順眼,就打誰,一點情面都不講。這次,張飛在劉備出征前夕,又照常喝了酒,鞭打了自己的手下將領張達﹑範強。

    沒想到這兩人在半夜,突然暗殺了張飛,並拿著張飛的首級,連夜渡江,投降了蜀漢的敵人東吳了。其實早年,劉備就看出了張飛的毛病,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並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次應驗了,他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你想,張飛這樣的狀態,能夠打戰嗎?他天天醉酒,還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和自己的手下將領離心離德,還能打勝戰嗎?我對此是表示深深懷疑的。因此,即使張飛出戰,能夠發揮出的實力也是很有限的。如果張飛在軍中飲酒,耽誤大事,這就不是助力,而是有反作用了。

    其次,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殘燭老人了。

    張飛年齡和劉備、關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關羽那麼厲害的人,為何在包圍樊城後,久久未取得勝利,還被曹軍與東吳軍隊夾擊,最後失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年邁,在戰場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呂蒙夾擊,遭到慘敗。如果關羽年輕二十歲,即使遭到徐晃和呂蒙的夾擊,也不至於一敗塗地,即使作戰失利,也會想辦法突圍成功,而不是被擒殺。

    夷陵之戰,是僅次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三大戰之一,規模宏大,戰場廝殺慘烈。而張飛雖然早年是“萬人敵”,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可是現在他已經老了,頂多也就是一員普通戰將。他很難再現長坂坡二十餘騎嚇退曹軍、大勝張郃等經典了。當年,張飛是一員猛將,提起燕人張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沒有張飛,也就沒有劉備的這些基業。可是,那是過去式了,現在張飛已經再也“殺不動”了,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

    其三,夷陵之戰面對陸遜的火攻,張飛沒有辦法破解。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難以影響整體大局。即使夷陵之戰多一個張飛,也只是在區域性戰鬥中多殺幾個敵將。他在面對陸遜的大火時,也會束手無策。水火無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卻,何況張飛呢。曹操面對赤壁大火,也只能敗退,最後連剛剛到手的荊州也丟了大半。

    除非有人能夠提前預測到陸遜會使用火攻,提前從大山之中將軍隊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營紮寨。張飛屬於猛將,多半想不到這一點。在大火點燃時,張飛的作用,也就是能夠保護劉備撤退,想要挽救敗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總結:因此,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將了,無論是精力,還是戰力,都衰退了。劉備想要靠張飛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戰的慘敗,多半是不能的。劉備在臨終前,多半也不會發出“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感嘆。

  • 7 # 澹奕

    公元222年的時候,蜀漢大軍被東吳所擊敗,陸遜以火攻之,劉備帶著殘兵敗將回到了白帝城之後沒多久就一病不起,之後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然後就成了先帝。不過有個傳說是,劉備在臨終之前,曾經感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

    這件事只是個傳聞,因為在正史之中並沒有相關記載,不過若此事是真的,劉備這麼說就真的有道理麼?

    夷陵之戰前,張飛已近渾噩

    雖然世人都知道“桃園三結義”,但這件事在正史之中同樣也是沒有記載的,不過張飛跟著關羽、劉備多年,四處征戰,彼此之間的情誼早就超過了兄弟。然而在公元219年,關羽被呂蒙的部將所殺,一時之間難以接受的張飛開始意志消沉,整日喝酒,經常都處於酩酊大醉的狀態,而張飛每每喝醉,就會發脾氣鞭笞部下。

    因為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下屬,所以劉備也不止一次提醒他:“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事後又讓他們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啊。”

    果不其然,就在張飛準備發動征伐東吳,為關羽報仇之前,張飛被自己的部將張達、範強所殺,二人還帶著張飛的首級投奔了東吳。

    在《三國志》之中,有這樣的記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賬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張飛在關羽死後,整天酗酒也就算了,還苛待自己的部下士卒,使得將帥與士兵之間離心離德,在這種狀況之下,即便張飛曾經再有本事,若是真在夷陵戰場之上,也未必能發揮出來,張飛當時已經讓一大批人心中生恨,實在是很危險

    關羽都鎩羽,張飛又怎麼飛

    張飛的生年不詳,但是按照歷史記載,他比關羽要小几歲,不過當時的張飛若是還活著,也是個至少五十多歲的人,張飛的確是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萬人敵”,然而即便是驍勇若關羽,在樊城被困住之後還是大敗。畢竟當時的關羽已經年近很大了,面對徐晃和呂蒙這兩個人的夾擊,關羽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是僅次於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著名大戰,這場戰役打得的確慘烈。張飛年輕的時候確實勇猛,在沙場之上可謂所向披靡,但是到了夷陵之戰的時候,若是他還活著,戰鬥力已早不如從前。

    說得稍微誇張些,張飛若是還在,被劉備帶到了夷陵,其實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一個戰鬥力再如何強悍的人,恐怕也無法扭轉當時的戰鬥局面,何況是個垂垂老矣之人

    陸遜用的火攻,張飛沒法破

    戰場之上,勇猛過人的武力值自然非常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還是靠頭腦與計謀,尤其是武力值不如對方的時候,然而張飛,並沒有這樣的頭腦與計謀

    劉備與陸遜之間僵持了長達七個多月,而最終陸遜想到了火攻的辦法,當時的南方正是夏天,非常炎熱,而蜀漢的軍營營寨全都是木材與布料所建,周圍也全都是樹林柴草,一旦起火就無法撲滅,而陸遜也是用這個辦法最終擊潰了蜀漢大軍。

    水火無情,別說面對陸遜的火攻,當年的曹操那般人物,面對突如其來的熊熊烈火也是毫無辦法,赤壁之戰中被燒得慘兮兮,張飛向來以武服人,在計劃籌謀方面,張飛並不擅長,就算他還在,面對陸遜放的火,他也無能為力,幫不上什麼忙

    夷陵想要反敗為勝,也並非全無可能

    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劉備當年在夷陵之戰中的行事,其實並沒有什麼疏漏,甚至劉備的計策一度讓東吳的將領們全都上了當,只不過陸遜更勝一籌,毫釐之間勝過了劉備,找到了蜀漢軍隊的紕漏,得以用火攻取勝。

    而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蜀漢想要扭轉夷陵之戰的最終慘敗,只有兩個辦法,其一是孤注一擲拼盡全力,然而劉備卻沒有當年其先祖劉邦那樣的雄心壯志。劉備所佔據的巴蜀之地雖然易守難攻而且物產豐饒,卻並非謀奪天下的地方,劉邦最初也佔的是巴蜀,但那時的劉邦從來都不會再巴蜀老實待著,而是一邊積蓄力量,一邊強勢對外開拓。

    相對於劉邦,劉備就保守得多了,劉備對於夷陵之戰的準備佈置非常保守,因為劉備主要還是求穩,他並不敢放手一搏,拼盡全力。若當時的劉備能夠再動員出數萬兵力,對陸遜等人形成優勢對峙,最終的結果必然不會如此。

    而其二,就是打蛇打七寸,先想辦法用離間計除掉陸遜這個大敵。在《吳書》之中,記載有“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這是劉邦派出吳班誘敵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東吳諸將請戰,結果被陸遜拒絕,而這件事也看得出陸遜在軍中的威信不足。

    陸遜的從祖父陸康,當年因與袁術不合,被袁術派遣孫策攻之,在兩年的抵抗戰爭之中,整個陸氏死掉了一半的人,陸遜的家族與孫氏本來就有血海深仇,要說陸遜與孫權之間信賴無間,說出去也沒誰會信啊。

    呂蒙曾經高度讚賞陸遜的才能,然而其臨終的時候,推薦取代自己的,卻是孫權的摯友朱然。夷陵之戰,雙方長期僵持,而打破僵局的最好辦法之一,就是除掉對方的主將,若是劉備當年真能用相關的計策使得陸遜被取代,或者直接被殺,那麼夷陵之戰,蜀漢也不會敗

    但,這些都是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的辦法,劉備自己陷入局中,自然也很難想到,而張飛到底在不在,對於夷陵之戰最終的勝負,並沒什麼實質影響。

  • 8 # 鄧眼看世界

    公元219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隨後,他為了替關羽報仇,將荊州收復,於是不顧眾人的反對而出兵攻打東吳,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因為自己的長兄諸葛瑾在東吳任職而無法直接勸諫劉備,大將趙雲稱蜀漢最大的敵人是曹魏而不是東吳,應該先攻打曹魏,卻被劉備怒斥後派往江州,而沒能跟隨劉備一同征伐,而當時孫權派人前來請和,劉備也沒有應允。就此,劉備親率大軍自三峽處攻入東吳。最初,劉備率領的蜀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並曾一度佔據了秭歸一帶,然而在孫權派出陸遜為大都督後,陸遜先是用以逸待勞的方式,成功的將劉備的軍隊困守在夷陵的山林一帶,並抓住時機火燒連營七百里,就此將蜀軍擊敗。

    而當時劉備親率的蜀軍之中不僅沒有趙雲,也沒有猛將張飛,因為張飛在出徵前返回閬中,準備帶兵跟隨劉備征伐時被自己的部下誅殺,也因此死在了夷陵之戰前。有人認為,張飛帶兵征戰的能力不弱,當年曾藉助地勢與環境擊敗過善於機變的張郃,足見張飛對於地勢的運用是非常強的。因此有人認為,假如張飛能夠參與到夷陵之戰中,那劉備就不會在夷陵之戰中失敗了。然而劉備在發動夷陵之戰時,張飛已經去世了,那假如當時張飛真的沒有死,並跟隨劉備一同征討東吳,那蜀漢是否有獲勝的希望呢?

    其實,當時僅僅只靠蜀漢一國的力量,是沒辦法獲得夷陵之戰的勝利了,畢竟他們的對手是陸遜。陸遜此生主導過數次打戰,每次都能過獲得勝利,正因為陸遜的存在,讓東吳能夠在三國中獨立於一方,指望三國之中指揮能力極強的陸遜犯錯基本不可能。而當時蜀漢的兵力並不比東吳強,因此劉備根本沒法贏。

    而張飛是一名將領而不是一位軍師,在帶兵征戰上,張飛可以身先士卒,可以執行劉備的指令,但他很難在陸遜實施以逸待勞的戰術,並且水陸並進,圍攻蜀軍時,做出有效的應對,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張飛率領的軍隊能夠在小範圍中獲得勝利,也沒辦法阻擋蜀軍必敗的頹勢了。

    筆者認為,如果當時活著並隨軍征戰的是法正,或許還有機會破解陸遜的戰術,但如果是張飛復活,也沒辦法改變戰局。劉備臨終前的感嘆無非是為自己盲目發動夷陵之戰找藉口。

  • 9 # 施州阿峰

    劉備說:這話朕沒說過,如果說法正不死夷陵不敗,我倒還可以相信,張飛就算沒死的話,夷陵還是會大敗,夷陵之敗的主要責任在劉備自己身上,不是一個張飛就能改變的。

    蜀軍的戰力是要比吳軍的強的,孫權向劉備請和了兩次,第二次請和的時候還把殺害張飛的範強 張達二人送給了劉備,殺害關羽的潘璋也被關興殺掉了,孫權還要把荊州還給劉備。

    按理說劉備現在接受東吳請和的話,那就已經是利益最大化了,可是這個劉備非得要放狠話要抓住孫權才肯罷休。

    既然這事已經沒有了迴旋的餘地,那東吳就只能奮力抵抗了,然而蜀漢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與東吳的防線已經被推進到了巫山一線,而巫山到夷陵全部都是群山峻嶺,不利於軍隊的展開,蜀漢伐吳就只能一節一節的打過去。

    而東吳依靠有利的地形節節防禦,直到退到宜都地界東吳就不再退了,但是也不出擊迎戰,東吳軍隊已經退到了開闊地帶,可以很好的調動軍隊防禦,而蜀漢軍隊還在山谷中,再多的軍隊都施展不開。

    面對如此的地勢,蜀漢軍隊的優勢全無,攻又攻克不了東吳的防線,又不下令撤退,幾十萬大軍駐紮在山谷和東吳相持不下,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軍隊計程車氣越來越低落,八月的天氣又非常炎熱,特別是船上面的水軍面對酷暑更難熬,畢竟那個年代沒有空調和風扇,士兵們還要穿著厚厚的盔甲在船上面,哪裡忍受的了。

    於是劉備就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讓水軍下船和陸上的軍隊一起移營到山林立安營紮寨,這就讓東吳找到了反攻的機會,蜀漢的軍隊最終被東吳一把大火燒光了。

    如果換成張飛在的話也是無能為力的,張飛雖然勇猛,東吳不出戰。張飛一個人也攻不下東吳的營寨,劉備也一直在派人辱罵挑戰東吳,可是人家就是不出來,你能怎麼辦?

    張飛又想不出來什麼好計謀,並且非常聽從劉備的話,如果劉備下令大軍移營于山林中,張飛也不會去反對的,因為張飛根本就想不到敵人會用火攻,所以說張飛不死也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

  • 10 # 文史小默

    首先可以肯定:劉備從來沒說過這樣的話。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這句話是沒有誇大的,張飛若不死,夷陵之戰劉備是不會失敗的。

    久經沙場的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為何會敗給初出茅廬的陸遜?

    七百里連營,沒有一點風,山上沒有,水上也沒有。劉備下令,讓水軍棄船上岸,待過了酷暑再與東吳決戰。

    劉備是真的仁慈,對士兵真的非常仁慈,史上少見。

    按著常理,陸遜是絕不可能用火攻,並且火燒連營八百里的。這種基本的生活常識、戰爭常識劉備又如何能不懂呢!

    至於曹丕那句:“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這其實是曹丕有點託大了,其父曹操曾經數敗於劉備之手,一生最重視的敵人就是劉備,曹丕這種後輩又如何敢託大。

    劉備的失敗,就是因為他的仁慈,也可以說是婦人之仁。正是由於他的仁慈,讓是士兵的防備心理降到了最低點。

    陸遜的火攻也不是真的一把大火燒了劉備七百里連營。

    真實的過程應該是這樣的:陸遜率領的先頭部隊,每人手持一根火把,行軍到合適的距離,將火把投入到劉備所在的營地之中。

    蜀軍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自然沒有時間去想沒風火是燒不起來的,於是立即一片混亂。

    期間,確實有清醒的將領,甚至劉備自己也是清醒的,但火起之後,那種混亂的場面是難以控制的。

    就在此時,陸遜令提前準備好的吳軍,一邊搖旗吶喊,一邊衝向蜀軍營地。

    結果吳軍不費吹灰之力,蜀軍就自相踐踏,傷亡慘重了。

    夷陵之戰陸遜並不是憑藉火攻取勝,而是依靠攻心取勝。

    當然這是源自於劉備的仁慈,如果張飛若在,以張飛的性格絕對不會讓水軍上岸的。如果水軍不上岸,陸遜便不敢冒著被夾擊的危險,跑過來投擲火把。

    其實很多人對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失敗,都歸結與劉備不懂軍事,還有什麼“豈有七百里安營紮寨據敵者呼”之類的話。

    劉備一生大小戰役無數,沒有諸葛亮的時候他親自衝在前線統兵作戰,有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負責成都治理,前線統兵作戰的還是劉備。

    博望坡之戰、漢中之戰都是極其高明的用兵策略,劉備打仗的時候,曹丕還沒出身呢,又如何敢妄言評價劉備!

    “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這句話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劉備與張飛二人的性格恰好可以互補,若合力伐吳,恐怕三國曆史將會改寫。

    可惜,或許真的是天不佑劉備,就在伐吳的前夕,張飛竟然被無名小卒殺害了!

  • 11 # 帝國五千年

    不存在張飛不死夷陵不敗這個說法,夷陵之敗並非軍力上的失敗而是戰略上的失敗。

    軍力上蜀漢勝過東吳

    夷陵之戰的起因是因為孫權背叛盟友,奪取劉備佔據的荊州而且殺死了劉備最親信的大將關羽。這件事無論是放在誰身上都不可原諒,更何況劉備是個重情義的的人。

    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三國志.陸遜傳》

    夷陵之戰漢吳雙方兵力實際上差不多,蜀漢前期投入三萬多人,加上沙摩柯的蠻族一萬多人合計五萬多人。而東吳方面應該要比蜀漢多一些,除了荊州當地駐軍孫權派了五萬多人抵禦劉備大軍。

    在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一方面陸遜以劉備大軍軍力旺盛應該避其鋒芒,另一方面劉備是水陸大軍兩路攻打東吳,所以前期基本上都是劉備方面向東吳推進最後到了夷陵,雙方出於僵持狀態。

    夷陵之戰之所以最後失敗一方面是劉備小瞧了陸遜,陸遜之前並沒有可說道的戰績屬於儒生一類。而劉備征戰多年自然輕敵,而且劉備的軍事能力也沒有那麼不堪不然不能有今天的地位。另一方面蜀漢一路到夷陵後勤補給線有兩三百公里,所以對劉備這邊來說不利。第三方面就是雙方對峙之時陸遜拒不出戰,劉備軍隊士氣逐漸低迷加上天氣原因,士兵精神不佳。而且劉備撤去了原有的水路並進的政策。最後才讓陸遜贏了這場戰鬥,所以這是屬於戰略上的失誤,並不是軍力上。

    誰的生死能夠決定夷陵之戰反敗為勝?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法正傳》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能夠使夷陵之戰反敗為勝的是法正,法正是劉備身邊有名的謀士,益州之戰的賓客謀士,漢中之戰的決勝戰略者,劉備將他視為最喜愛和信任的謀臣。在計謀這件事上諸葛亮都比不了法正的重要性,而且根據諸葛亮的原話也可以看出諸葛亮心底裡佩服法正,所以在他看來法正不死夷陵不會失敗,就算失敗也不能損兵折將。

    至於張飛確實劉備最親信的人,而且勇猛程度跟關羽一樣,都被視為萬人敵。但是要談謀略張飛卻比不上謀士,跟關羽也要差點。但是張飛也不是有勇無謀,當年長坂坡以疑兵之計單人單騎立於當陽橋嚇退曹操追兵,後來取西川義釋嚴顏,可見張飛謀略還是有的但是不突出,跟陸遜比起來自然也比不過。

    如果張飛沒有被張達、範強殺死,那麼劉備的推進應該會更快,也許不會陷入夷陵不動。但是失敗應該避免不了,但是就算失敗劉備也不好敗的那麼慘。所以張飛左右不了夷陵失敗的戰局,但是可以將夷陵之戰帶向好的方向。

  • 12 # 國之利刃—志恆

    劉備在發動東征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帶著多少大將。或者說即使帶著大將也打不贏這場戰鬥,我翻遍了史書,甚至小說三國演義,都沒有找到劉備說這句話。相信劉備就算是說過這樣的話,也不過是在給夷陵之戰找一個失敗的藉口。此戰若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那這次失敗歸根結底都在劉備的身上。

    東征幾乎沒有勝算

    劉備藉著為關羽報仇的名號,發動了浩浩蕩蕩的東征。殊不知東征的發起時間是在關羽殞命兩年以後,不過劉備也算的上是仗義,稱帝之後幾乎沒有休息,立刻馬不停蹄的就去為關羽報仇。說白了,劉備是為了奪回荊州,荊州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自荊州丟失後,蜀漢集團的國力銳減,因此想要發展的更加強大,最起碼荊州的幾個郡縣還是要在自己手裡的。

    劉備在關羽死後,猛地發展了兩年,眼見手裡兵力越發“強盛”,因此自己才出兵東征。在東征這件事情上,蜀漢政權中的幾位重要人物全部發話,實際上的東征幾乎沒有五虎將的參加。說白了蜀漢根本就沒有五虎將,四方將軍也只是關羽、馬超、黃忠、以及張飛。趙雲至死也不過是個雜號將軍,東征時就是為關羽報仇,他已經死了自然是沒有辦法參加。

    其次按照正史的說法,馬超當時在鎮守羌人經常出沒的城池,黃忠已然病死,三國演義中黃忠參加東征以及在富池口戰死,從屬無稽之談,張飛在出徵前被部下砍了腦袋。因此四方將軍均無法參加戰,其次趙雲本就是不支援劉備發起東征的,在前期並沒有參戰,只不過是後期去接引劉備回到秭歸城。

    當時劉備手上出征時能夠稱得上大將的也就張苞與關平了,而且當時二人年紀尚幼,武功雖然不弱,可是排兵佈陣上二人依舊是差些火候。東征時,劉備也沒有帶軍師,並不是他不想帶,而是蜀漢在軍師這方面的人才,近乎沒有。有些名氣的不過是:鳳雛、法正。鳳雛在幫助劉備入川的時候,就已經被敵將殺死了。其次法正在東征發起時,也是已然病故。

    因此諸葛亮才會說:

    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已然詮釋了劉備是聽法正話的,諸葛亮算不上什麼謀士,只是一個類似於曹魏程昱的角色。說白了就是秦末時期的蕭何,主要是治理後方的,在前方打仗是幫不上什麼大忙的。諸葛亮知道自己勸不住劉備,因此也就不勸了。才會留下這句千古名句,也側面得承托出自己在蜀漢得地位。

    劉備此次出征,沒有謀士,沒有大將,這樣的戰鬥怎麼可能成功呢?三國演義還說,劉備擁兵70萬東征,這不是瞎說嗎?當時這場戰役兩國加起來的兵馬有十萬就不錯了,在漢末三國那動盪的時期,人口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尤其是亂世,人命根本就不值錢。因此帶甲70萬,存粹是瞎說。

    張飛就算活著,東征也不可能成功

    張飛雖為四方將軍,我斷言就算是張飛去了,東征也不會成功。張飛是一名武將,雖然是粗中有細,有兩把刷子,可是最重要的是,蜀漢的國力明顯不足,劉備在東征時期,為何我停止進攻休息?還不就是由於他兵困馬乏,難道說換成張飛這些兵馬就不困不乏了嗎?顯然是不可能的,縱觀歷史長河,有哪次戰爭是由於一個人改變的呢?簡直是屈指可數。

    張飛顯然是不具備那樣條件的,張飛參加東征或許說劉備軍團不會敗得那麼慘。其實從劉備病逝秭歸城中也能夠看出,劉備這個人的心眼是非常小的。在之前百戰百敗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大的反應,可是在自己有實力之後失敗,一次失敗便將他自己的信心擊垮了。

    總結:

    劉備就算是說過這句話,也就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失敗的藉口。他心中知道就算是張飛活著,這次戰爭也一定是失敗。或許張飛若在的話,劉備又會說:若孔明與我一同東征的話,此戰定不會失敗。對於我的看法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3 # 祥子談歷史

    “張飛不死,夷陵不敗”,暫且不說這句話是否是劉備的臨終長嘆,但確實非常的有道理。

    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操發動襄樊之戰的契機,採取偷襲之策,奪回直接威脅吳國腹地的荊州戰略要地,並活捉關羽後斬殺。

    劉備既失戰略要地,又失臂膀愛將,盛怒之下,力排趙雲、諸葛亮的勸諫,一意孤行,御駕親征,結果慘敗夷陵之戰。

    因此,說劉備感情用事者有之、頭腦發熱者有之、剛愎自用者有之、戰略眼光有問題者有之、軍事能力太差者有之、就連曹丕也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等。

    一時間,對於劉備的貶損之詞紛至踏來,絡繹不絕。與之形成顯明對比的卻是對陸遜和孫權的褒獎之言,塵囂直上,“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如果,張飛沒有被部下將張達和範強(演義中為“範疆”)所殺,還會有劉備的夷陵之敗嗎?如果,沒有劉備的夷陵之敗,還會有陸遜擊敗劉備的豐功偉績嗎?

    對此,多數人認為,就算張飛參與“夷陵之戰”,也不會改變劉備夷陵之戰的敗局。那麼,如果大家清楚了夷陵之戰前劉備的戰略佈局,可能就不會這麼想了。

    219年12月,關羽遇害,但是直到221年初,劉備稱帝成都後,才決定發兵東吳,為關羽報仇。如果,劉備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為何要等到成都一切都穩定後,才決定討伐東吳。顯然,當時的劉備非常的冷靜,而且對當時的各方局勢看得非常清楚。

    畢竟,亂世時的優劣局勢都會在算計與實力的圖謀下瞬間發生轉換。雖說,孫權靠“詐謀”成功奪取荊州,但荊州畢竟是劉備起家的根據地,而且孫權對其管理時間也並不長,必然存在許多心向劉備的不穩定因素。

    這便是劉備的機會,也是孫權的危機。

    所以,劉備命張飛獨領一軍趕到江州,與自己會師。

    其實,劉備在做出這一決策前,心中已有了討伐東吳的全盤計劃,那就是“複製”此前奪取益州的成功方案。

    即:劉備親率一路主力大軍,由陸路出兵東吳的峽口,過巫地(今湖北巴東),破秭歸,佔夷道,兵鋒直指吳國治所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另一路,由張飛率水軍出江州,順流而下,直接威脅或攻佔孫權新取的荊州之地。最後,兩路大軍會師吳國治所武昌城下,以期重現當初劉璋投降一幕。

    那麼,劉備為何堅信他的這盤棋局會成功呢?

    一是劉備堅信孫權這邊的將領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

    根據夷陵之戰的最初表現來看,孫權還真不是劉備的對手。先後丟掉峽口、巫地、秭歸、夷陵道等戰略要塞,驚得孫權一邊向劉備求和,一邊急調陸遜部支援,一邊修書向曹丕稱臣。

    二是劉備堅信張飛能夠奪取荊州。

    當時,為孫權奪取荊州的東吳大都督呂蒙已亡,由“春秋方壯,威名未著”的陸遜接任鎮守。

    同時,張飛曾有過從荊州出兵江州的經驗,若回荊州,算得上熟門熟路,加之荊州心向劉備的不穩定因素,以及說動五溪蠻夾擊,劉備堅信陸遜不是張飛的對手,張飛奪取荊州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三是劉備堅信出兵突然性的成功機會很高。

    關羽死後,劉備集團的高層基本上都不贊同出兵伐東,只有劉備一人一意孤行,堅持伐吳策略。也就是說,最初孫權也不相信蜀中新定、剛剛稱帝的劉備,會出兵東吳。

    但是,因張飛的突然遇害,兇手張達和範強還提著張飛的首級投降孫權,自然也就洩漏了劉備的突然出兵意圖,這才讓孫權有了充足的應戰準備。否則,說不定還真能起到出兵的突然性。

    四是劉備堅信只要有一路成功則破吳不難

    如果,張飛不死,有張飛牽制荊州的陸遜部,就算張飛不敵陸遜,只要給劉備爭取到一定的時間,便不會發生後來的 “夷陵之戰”。因為,張飛曾有過獨領一軍義釋嚴顏的壯舉,又是戎馬一生,算得上是一員難得的良將,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擊潰的。

    結果,劉備在東征孫權時,卻出現了未能料到的兩大異數,即:張飛的突然身亡;善謀略的陸遜。從而,遭到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

    所以,就算心有不甘的劉備臨終前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據《三國志》、《華陽志》和《三國演義》記載,劉備並沒有如此長嘆過。

    因為,劉備臨終前只說過兩句話,而且都是說給諸葛亮的,即:“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那麼,劉備臨終前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提主在為劉備的夷陵之敗而欷歔感嘆。

  • 14 # 水淺不抗風

    蜀漢的滅亡根在關羽。關羽空捧兵書,狂妄自大,武藝也不如老黃忠,終因目空一切,樹敵多,一個大意失荊州,自己終於敗走麥城,劉封,馬超各坐視不救。正因為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又因劉備不聽孔明之計,對吳用兵,為此又有張飛被殺,被東吳火燒連營八百里,蜀漢從此走上末路。罪魁禍首當然非關羽莫屬

  • 15 # 王不留行

    在三國的故事當中,劉備的巔峰時刻便是打敗了曹操,拿下了漢中戰略要地之後。那時候他身邊有五虎上將,還有諸葛亮,法正等人輔助,漢室已經達到了中興狀態。在關羽失荊州之後,他便稱帝了,同時也為關羽報仇了。可是那個虛心納諫的劉備好像丟失了,成為了一意孤行的開國君主,非要討伐東吳。

    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建議,一意孤行要出兵,正是因為劉備這種極為不理智的行為,才導致夷陵之戰戰敗。也就是在這場戰爭失敗以後,才導致蜀漢政權一下子回到瞭解放前。很多看過影視劇的人都知道,劉備在臨終之前說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其實在歷史資料當中,他是沒有說過這句話的。所以說張飛是遊遊有謀之輩也是一員猛將,但是在戰術方面他卻不是很厲害。即使是他沒有死也不能夠幫助劉備去反敗為勝,最多就是能夠使戰後存在一定的實力,對整體的戰局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

    劉備之所以會在這次戰爭當中失誤,是因為戰略到戰術上完全沒有體現出他的個人水平。從影視劇的角度上來講,給人的感覺就是關羽死了,劉備想要報仇,所以他法五的主要原因就是報仇。但是在三國志當中記載,是在關羽死了兩年之後,才準備出戰,長達兩年時間的準備時間,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冷靜的人了,能夠很好的將大局分析的明明白白。之後劉備便稱帝了,那時他身邊可是有很多的英雄豪傑。此時的劉備早已志得意滿,因為孫權害死了關羽佔據了荊州,所以他在稱帝以後就準備拿他開刀。

    但是此時的劉備剛剛佔據地盤沒多久,他的內部財政也正在磨合之中,完全沒有做到特別的融合。所以此時出兵,他早已經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而且上了歲數的劉備還要御駕親征,他所率領的人是前往了東吳的主戰場去作戰,所以已經失去了地理位置。在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況之下,他出兵就是犯了一個非常大的戰略錯誤。戰略上的失誤已經極為要命了,而劉備在戰爭的過程當中又沒有發揮自己的實力。

    而且在那一時期,諸葛亮是丞相,他肯定是要鎮守大本營的,還有一些模式,已經玩過了。跟著他一同征戰,出謀劃策的只是馬良黃權等將領和謀士,他們的資歷和聲望可沒有多高,所以在關鍵時刻他們是能出謀劃策,可是卻沒有辦法說服這位已經當上君主的劉備。在面對敵方一眾年輕將領的時候,劉備是非常自大的,結果沒想到被人一把火燒盡了蜀軍的精銳,燒光的也是劉備的臉面,而且復興漢室的希望也已經被燒光了。

    在三國志當中對張飛有一個評價,便是暴而無恩,所以說張飛是一名猛將,但是在戰略和戰術方面卻不是他擅長的地方。即使是他活著,也就是率領著他的人馬去與劉備會合,充其量就是能夠威脅敵人。而且野張飛的性格肯定對劉備馬首是瞻,劉備提出的任何政策都不會提反對意見。所以夷陵之戰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劉備戰術戰略方面的錯誤,以張飛的性格,即使他活著也不會起決定性的作用,也不會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 16 # 魁哥說歷史

    公元222年,劉備蜀軍被東吳陸遜火燒,慘敗而歸,回到白帝城,就病倒了。一年後,劉備日益加重,不得不在白帝城託孤。相傳,劉備在臨終前,曾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這是真的嗎?

    個人認為即使張飛活著,也無濟於事,影響不了夷陵之戰戰局,分析如下。

    首先,分析下張飛在劉備伐吳前的狀態。

    正史上,雖然沒有劉關張桃園結義,張飛和關羽早年跟隨劉備征戰多年,感情已超過結拜、親兄弟了。在幾十年征戰中,關羽和張飛並肩作戰,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創下了荊州、益州、漢中這一片基業。現在關羽是荊州守將,張飛是閬中都督,都是一方大員,到了把酒言歡,快意人生的時候,沒想到關羽卻殞命,張飛一時難以接受。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都過來了,關羽卻倒在了戰場上,張飛對關羽的死,感到背痛,怎麼好哥們離自己而去。

    因此,張飛在關羽死後兩年內,一直悶悶不樂,經常喝悶酒,而且每次都大醉。張飛這是麻痺自己,想讓自己暫時忘卻好哥們關羽的死。他在喝醉後,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看誰不順眼,就打誰,一點情面都不講。這次,張飛在劉備出征前夕,又照常喝了酒,鞭打了自己的手下將領張達﹑範強。

    沒想到這兩人在半夜,突然暗殺了張飛,並拿著張飛的首級,連夜渡江,投降了蜀漢的敵人東吳了。其實早年,劉備就看出了張飛的毛病,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並告誡張飛:“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這次應驗了。

    《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你想,張飛這樣的狀態,能夠打戰嗎?他天天醉酒,還經常鞭打自己的手下,和自己的手下將領離心離德,還能打勝戰嗎?我對此是表示深深懷疑的。因此,即使張飛出戰,能夠發揮出的實力也是很有限的。

    其次,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殘燭老人了。

    張飛年齡和劉備、關羽相近,也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像關羽那麼厲害的人,為何在包圍樊城後,久久未取得勝利,還被曹軍與東吳軍隊夾擊,最後失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年邁,在戰場上精力不足,才被徐晃和呂蒙夾擊,遭到慘敗。如果關羽年輕二十歲,即使遭到徐晃和呂蒙的夾擊,也不至於一敗塗地,即使作戰失利,也會想辦法突圍成功,而不是被擒殺。

    夷陵之戰,是僅次於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三大戰之一,規模宏大,戰場廝殺慘烈。而張飛雖然早年是“萬人敵”,在戰場上所向無敵,可是現在他已經老了,頂多也就是一員普通戰將。他很難再現長坂坡二十餘騎嚇退曹軍、大勝張郃等經典了。當年,張飛是一員猛將,提起燕人張飛,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沒有張飛,也就沒有劉備的這些基業。可是,那是過去式了,現在張飛已經再也“殺不動”了,到了該“退休”的時候了。其三,夷陵之戰面對陸遜的火攻,張飛沒有辦法破解。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難以影響整體大局。即使夷陵之戰多一個張飛,也只是在區域性戰鬥中多殺幾個敵將。他在面對陸遜的大火時,也會束手無策。水火無情,在大火面前,曹操也不得退卻,何況張飛呢。

    除非有人能夠提前預測到陸遜會使用火攻,提前從大山之中將軍隊撤出,避免在森林中安營紮寨。張飛屬於猛將,多半想不到這一點。在大火點燃時,張飛的作用,也就是能夠保護劉備撤退,想要挽救敗局,那就不用痴心妄想了。

    總結:因此,即使張飛活著,也是一個年近六旬的老將了,無論是精力,還是戰力,都衰退了。劉備想要靠張飛一人之力,挽回夷陵之戰的慘敗,多半是不能的。劉備在臨終前,多半也不會發出“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感嘆。

  • 17 # 對你的承若不變

    張飛不死,劉備就不會貿然的攻打吳國。關羽的死在劉備心中埋下了誓死要鏟滅吳國,但不是現在,而張飛的死徹底讓劉備不顧一切了。當然這只是我個觀點。

  • 18 # 經濟資訊速遞

    張飛

    ·

    出身涿州生河北,

    桃園結義跟劉備。

    顛沛流離徵四方,

    情同手足總相隨。

    ·

    徐州單挑呂奉先,

    葭萌夜戰馬孟起。

    怒吼當陽退強敵,

    義釋嚴顏取巴西。

    ·

    功成名就建蜀漢,

    嫉惡如仇戰曹魏。

    粗中有細論忠義,

    後人尤贊猛張飛。

  • 19 # 佳寧說歷史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怔,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準,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它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是影響三國曆史走向的經典戰役。夷陵之戰是劉備登基稱帝的第二年發動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劉備動員了數萬人水陸並進意欲和東吳一較高下。可是天不隨人願劉備在夷陵之戰吃了個打敗仗精銳部隊損失慘重,不久他自己也在白帝城一命嗚呼了。

    但是如果張飛不死,夷陵之戰就不會敗了嗎?

    劉備在公元221年他稱帝后三個月發動了這場戰爭,孫權苦苦求和劉備置之不理,孫權硬著頭皮只能應戰,而更讓劉備雪上加霜的是,張飛在出兵前的一個晚上被屬下範強、張達殺死,張飛一死,但是更讓劉備接受不了的是,範強、張達二人,殺死張飛之後,砍下了他的腦袋,然後投靠孫權去了。

    我個人認為如果張飛不死,這場戰爭依然會敗,這場戰爭不是因為張飛一個人就能足扭轉勝局的,劉備發動這場戰爭,雖然人多勢眾但是前期準備不足,再加上孫權俺打獨鬥害怕損兵折將,只能委曲求全向曹操稱臣,曹操孫權共同對付劉備,劉備雙拳難敵四手,肯定會以失敗而告終,靠張飛一個人根本就不能力挽狂瀾。

    張飛晚年,一直喜歡喝酒,而且喝醉酒之後就毒打屬下,劉備曾經告誡過他,他如果依舊我行我素,恐怕會生下貨端,張飛不聽,在關羽死後,張飛更是心煩氣躁,毒打屬下更厲害,範強、張達二人趁著張飛喝醉酒之時將他殺死,看來他們是對張飛恨之入骨。

    劉備在臨終之時沒有說過,張飛不死,夷陵之戰不敗的話,因為他知道別說一個張飛,就是十個個張飛,一百個張飛也難以扭轉局面,但是他知道的太晚了,這種代價對於劉備和蜀國來說是不可估量的,蜀國本來就是三國中相對弱小的國家,劉備稱帝之後就應該修身養性,不應該魯莽的以報仇之名發動夷陵之戰,這是特別不可取的,所以在劉備彌留之際,他後悔的不是張飛過早的去世,而是不該發動這場戰爭。

  • 20 # 畫素說

    劉備臨終前長嘆“若張飛不死,夷陵不敗”?可能是我歷史學的不好,都不知道劉備什麼時候說過這句話,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都沒我相關的文獻有記錄就被說過“張飛不死,夷陵不敗”的話來。

    “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張飛領軍苛待部下是既定事實,這也導致最終為自己的部下所殺。即便張飛不死,部下將士也免不了對張飛心存怨氣,如此一來內部必定不團結。一個不理智的將領,再加上失去理智的劉備,兩個人加起來又怎能夠率領蜀軍大敗東吳呢?

    可能說到這裡,有人會說張飛是性子急躁了些,但劉備能顧全大局,劉備之所以失去理智,意氣用兵,是因為張飛之死,新仇舊恨疊加在一起導致了。但是就算張飛不死,劉備就能不意氣用兵了麼?

    而且在劉備準備伐吳之時,諸葛亮與趙雲就曾經勸說或劉備,曹魏勢盛,需蜀吳結盟方可壓制,且剛失荊州,益州局勢剛平,當休養生息。很顯然劉備聽不進去,且不說“夷陵之戰”是為報關羽之仇,實則為奪取荊州,關羽、張飛之死或許只是他的一個藉口罷了。所以就算張飛未死也無法左右劉備的決定,最終的結果仍舊一樣。

    此外,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的結果來看,他缺乏的不是得力的干將,而是缺了一位頂尖的謀士。兒作為大老粗的張飛能成為的是劉備的得力干將而非謀士,七百里連營的弊端他也看不出來,最終還是躲不過那一把大火。

    此外,張飛雖有萬人敵之稱,單體戰鬥力爆表。但一場大戰的勝利,不可能依靠一員武將的戰鬥力來評判,大型戰役,靠的是統帥的能力。張飛是猛將沒錯,但不是統帥,統帥者是被“仇恨”衝昏頭腦的劉備。所以張飛無法影響整個戰局,更不可能扭轉乾坤,

    所以,就算張飛不死,一同參與了夷陵之戰,但恐怕劉備也打不贏東吳,只是說有張飛在可能不至於輸的那麼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搜尋佈局很重要嗎?華為在哪個方面發力才能提高華為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