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味紅樓這本書

    李玉山詞隱晦造作,不符黛玉"自然風流"人格特點。留得殘荷聽雨聲,是個例外,說的是不用做無益之事,老莊無為而治思想。黛玉作為大道化身寶的知己,當然和寶玉一致。《道味紅樓》解。

  • 2 # 王立群256140879

    留得殘荷聽雨聲,雨打芭蕉,狂風暴雨陣陣落地之聲夾雜去寺鐘聲,便是一曲文響樂鳴奏,比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還暢快,芹公才高不獨此句喜愛更有陸放翁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園也為曹公所推崇,借黛玉之口說出而己,說不喜更實為特喜。

  • 3 # 第七視覺

    也許是因為李義山的詩太過傷情,黛玉不想去面對,因為總會由此感懷身世,這裡的不喜歡其實是一種逃避,一種希望,一種希望自己不要有像詩中那樣的境遇吧。

  • 4 # 明月照紅樓

    謝尋桂子姐姐相邀,我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紅樓夢》中曹公筆下林妹妹口中的李義山就是李商隱,他生於813年死於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

    李義山的詩詞其實很好,給我們後人留下了許多佳做,我且抄出幾首,與大家共賞:

    《無題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2》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從此幾首詩中可略知李義山之才華橫溢,但是同時也能從中窺出他的落寞,他的憂傷,他的孤獨,他的懷才不遇,他的悲觀的人生態度,卻獨沒有李白、王維、杜甫等詩人那種豪放、灑脫、樂觀的氣質!

    大家都知道林妹妹是一個多愁善感,自怨自哀,婉約憂鬱的才女,林妹妹深知自己身上的種種弱點,她當然不會去喜歡一個與自己有同樣氣質,同樣弱點的詩人,也許林妹妹的潛意識是想擺脫自己身上的種種憂鬱和哀愁吧,所以她更欣賞李白、杜甫、王維之類的詩人!(從教香菱寫詩中得出的)

    而獨獨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卻有一種超然脫俗,樂觀,積極向上的意義,所以林妹妹就特別喜歡這一句!

    這只是我的淺簿的看法,也許只有曹公才懂林妹妹的真實想法吧!

  • 5 # 層城鵷雛

    林黛玉不喜歡李商隱的詩,絕不是因為李商隱的詩風隱晦,因為黛玉亦是蘭質蕙心,飽讀詩書,李詩用典太多是難不住黛玉的。大概是因為李商隱的詩過於傷感,讓人不忍卒讀。林黛玉本就傷春悲秋,多愁善感,如果再讀李商隱的詩歌,豈不是更加悲傷了?悲傷過後又要落淚,孱弱的身子骨怎經得起傷痛?

    李商隱以無題詩最為著名,被稱為“七律聖手”,七律寫得精工優美,而且還擅長於七絕,是唐代最後一位大詩人。我們來看一下李商隱的這首古絕句,就明白黛玉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詩了。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常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對於林黛玉來說,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春恨、秋恨都凝結到了心頭,只要一直活著,就會永遠痛苦著,像江水一樣永不止息。賈寶玉雖然想要的是木石前盟,但人們都希望的是金玉良緣。除了外祖母之外,無人為自己主張。寄人籬下的身單影只,徒留悲傷而已。年年歲歲,心中的期盼逐漸落空,幼小的心靈早已經不起李詩的摧殘了。

    要說林黛玉獨獨喜歡“留得枯荷聽雨聲”,那也是正常的表現,雨打枯荷的清韻,可以讓黛玉稍解寂寥,略慰相思之苦。訴肺腑一章感天動地,黛玉心裡只有寶玉。自己一直在經歷著風雨的摧殘,所幸的是,還有那麼一點點期望。在雨打殘荷的神韻裡,自己可以加深對命運的期待。將來的宿命如何,無從而知。點點滴滴的雨聲中,思念一直不絕。

    李商隱的詩歌文辭優美,但是過於悲傷,比如《無題》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林黛玉是斷然讀不得該詩的,林黛玉的三首《題帕詩》就是對該詩的最好解讀。讀此詩,徒留悲傷而已!又比如李商隱《蟬》詩裡的最後兩句“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黛玉孤苦伶仃,父母雙亡,又無兄弟姐妹,身世悽苦,怎能不傷感!又比如李商隱《風雨》詩中的“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自己心地單純,善良無私,遠遠不是那些世故、圓滑之人的對手,周遭環境如此險惡,自己是冰清玉潔之人,斷然不會和那些人同流合汙的。

    先前的我很喜歡李義山的詩,隨著閱歷的增加,我不太喜歡他了,反而喜歡上了杜牧的詩,因為杜牧的詩格調高昂、清麗生動,讀起來很快樂,遠非李詩的密麗晦澀所能比。最後我想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兩句來解釋林黛玉為什麼喜歡“留得枯荷聽雨聲”,這兩句就是“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 6 # 陳說紅樓

    李義山又名李商隱,跟杜牧、李白等人齊名。他寫的詩意境大多迷離,具有“朦朧詩”韻味。比如這一首,《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但也有通俗易懂的,比如他有名的詩句,這首詩大家都熟悉《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他還寫了一些大量政治體裁的詩,這可能是林黛玉不喜歡的,用典故很多,不太好懂。

    比如這一首《隨師東》

    東征日調萬黃金,幾竭中原買鬥心。

    軍令未聞誅馬謖,捷書惟是報孫歆。

    但須鸑鷟巢阿閣,豈假鴟鴞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積骸成莽陣雲深。

    林黛玉喜歡的這一句詩“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在那裡?

    《紅樓夢》第四十回,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話:“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原句為:“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也許是林黛玉喜歡“殘”不喜歡“枯”,將“枯”改為“殘”。確實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非常好,表達一種孤獨但又閒適的生活狀態。

    那麼林黛玉喜歡誰的詩呢?《紅樓夢》也有描寫:黛玉教香菱學詩:“你只聽我說,你若真想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著三個人做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林黛玉喜歡詩佛王維的,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作為基礎,這也有可能是曹雪芹自己學詩的一個過程,而後面提到的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好像都是山水田園詩,他對應了林黛玉的寫詩的風格:無論是她的代表作《葬花吟》,還是《桃花行》、《柳絮詞》等等,都是感情真摯,語言清麗自然。

  • 7 # 博雅文化達人

    這個問題問得好!李義山,即李商隱,留下許多名句,與杜牧並稱“小李杜”,為何黛玉偏偏不欣賞他的詩呢?可見要想徹底讀通紅樓夢,還是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就包括對古詩文的理解。

    我們每個人看書都會有偏好,有人喜歡質樸的,有人喜歡文采斐然的,古人也一樣。黛玉在詩詞方面造詣很高,說她用生命寫詩也不為過,(相比來說詩歌對寶釵來說就是一種點綴了,雖然都寫得很好)他有自己的偏好是很正常的。她喜歡誰的詩?只要看看她教香菱學詩的一段話就知道了。

    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可見黛玉欣賞的是王維、杜甫、李白,這三人的詩雖然風格並不相同,可是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自然”,比如後面香菱提到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句子,渾然天成,用平常的字句表達意境,直抒胸臆或者寓情於景,但看似不雕琢,其實背後有深厚的功底。

    相反,李商隱的特點是“雕琢”,比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又用典,又含蓄,又有點晦澀,像曾經流行過的“朦朧詩”,不能說不好,只能說是不同的風格。

    好比兩件藝術品,王維他們的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李商隱是層層鑲嵌的雕花鏤空的工藝品,都是極好的,但黛玉喜歡的是前一類。

    這種風格,跟黛玉的人物性格也是相通的,她的特點是“率真”,這樣的性格喜歡李杜是很自然的。

  • 8 # 紫陌看花始此回

    《紅樓夢》四十回寫到,賈母帶著劉姥姥和眾人乘船遊大觀園,看到滿塘破敗的荷葉,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

    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要把殘荷拔去。”寶玉立刻說是好詩,這些殘荷也因之留下了。

    林妹妹口中的李義山就是李商隱,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林妹妹在詩詞方面很有才華,當然不會覺得晦澀難懂,情感真摯是林妹妹品詩作詩的基本原則,林妹妹是個敢愛敢恨的人,看到李商隱對感情不清楚所以不喜歡吧,至於“留得殘荷聽雨聲”,出自《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這首詩以景寄情,情感狀態是寫的很清楚的,而且李商隱寫情是很走心的,容易把林妹妹情緒帶的更憂鬱,因此,她在最不喜歡的李商隱詩,獨獨欣賞“留得殘荷聽雨聲”是很正常的

  • 9 # 熠熠古客

    謝好友尋桂子師邀答!

    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歡“留的殘荷聽雨聲”,黛玉為何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呢?

    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呢?那就姑且先從李義山的詩說起。

    李義山何許人也?李義山即是史上有名的晚唐詩人李商隱,字義山。說李義山是史上有名的晚唐詩人,這桂冠可是史上詩壇諸多名人送給他的。看看史上名人對他的評價,李白杜甫世上合稱其為“大李杜”,而史上對晚唐的李商隱杜牧合稱為“小李杜”,看出沒,李商隱寫詩可以比肩李白杜甫,世上有幾個人能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比肩的?唯李商隱杜牧也。這還不算,李商隱又和李賀,李白並稱唐詩詩壇的“三李”,與同期的溫庭筠合稱“溫李”。因李商隱與同期的溫庭筠,段成式三人詩歌風格相似,三人在各自家族排行都是第十六,所以詩壇又把三人詩歌風格並稱為“三十六體”,這麼看,說李商隱在中國詩壇上是頂級高手也不為過。

    如果還疑惑,以下這些詩句在中學課本里你總會讀過的: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義山的詩情多而深,不是無情無義之人。但細細品味,他的情卻不直白明顯,多隱晦高深,沒有明顯的特指目標物件,你就不知道他的情為誰而發。讀他的詩,讀不出情的美好,只讀出情的壓抑和苦澀。

    分析完李義山的詩風,轉頭再分析《紅樓夢》中黛玉的性格。

    《紅樓夢》第二回:賈雨村夤夜復舊職,林黛玉拋父進京都裡對賈寶玉初見林黛玉時對林黛玉是這樣描寫的:

    兩彎似蹙非蹙柳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典型的一個嬌弱多愁,多情善感,狐疑多猜的病態美人。

    寶黛初見,賈寶玉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只這一句話,就俘獲情竇初開的少女林黛玉的芳心。從此林黛玉心裡只有寶玉。

    但當時環境,婚姻大事都是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媒六證”才能被世俗承認。黛玉寄人籬下,在賈府中生活心理總是有一種自卑感。她情繫寶玉,囿於禮教,不能熱烈去追求,一心寄望寶玉,希望寶玉能明白無誤的把感情對自己表達出來,給她吃顆定心丸。然而寶玉對她的感情行動表現出來的卻是若即若離。

    寶玉遊戲在紅粉群中,對每一個女孩似乎都是那麼有情,憐香惜玉,對她的感情卻是遊移不定的。這就讓對愛情專一的黛玉心生不安,不安之下心生猜疑,由此產生出無窮的愁腸和怨恨。造成黛玉的性格多愁善感,總是鬱鬱寡歡。

    黛玉對寶玉的情是專一的。有意或無意的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寶玉的感情。在大觀園有眾多人在的場合下,她也從不會顧忌的喜歡和寶玉站在一起。王熙鳳常愛拿她和寶玉做調侃,黛玉從未生氣過。

    《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節中,描寫了賈太君帶著劉姥姥和一眾姑娘們遊園,就是在當時那麼多人一起玩樂喝酒時,黛玉因身體不適,不宜喝酒,寶玉自告奮勇說替她喝酒,黛玉就什麼也不避諱,很自然的像對自家人一樣把酒遞給寶玉。黛玉對寶玉感情之專之真可見一斑。

    黛玉用情是一個唯美主義者,對愛情不容許有任何遊移。而李義山的詩對情的表述是隱晦模糊的,這恰恰是犯黛玉愛情觀中的大忌。由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寶玉對自己那種若即若離的迷惘感情,黛玉自然就不會喜歡李義山的詩了。

    黛玉獨獨喜歡李義山“留的殘荷聽雨聲”那句詩,其中原詩中是“枯”字,黛玉稍作改動為“殘”字。因為在黛玉看來,這句詩正是對她當時苦於情,卻無力去爭取的心境的真實寫照,與她的心靈產生共鳴。這就是黛玉不喜歡李義山的詩,而獨喜歡“留的殘荷聽雨聲”這句的真正原因。

  • 10 # 手機使用者閒雲野鶴

    紅樓全書中黛玉不喜歡二人的詩詞,一個是李義山,一個是陸放翁!二人的共同點都是對愛缺乏堅持擁有的勇氣!空留餘恨!這是黛玉不想寶玉也學他二人,終了時此情可待成了追憶!

  • 11 # 清心一棧

    因為心境相似,怕讀心聲;因為際遇一樣悲涼,怕看悽慘。

    黛玉之感性,早已讀懂李商隱為何字裡行間隱晦。

    不是不喜歡,而是太喜歡,喜歡到不敢去面對,不願去面對。怕從中讀到另一個自己。

    最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留得枯荷聽雨聲”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極為悽美。而《紅樓夢》裡,黛玉把枯改為殘,更是極致。

    季節更替,美麗流逝,怎麼能把好的東西都連根拔去?可見黛玉之多愁善感。

    殘荷是見證美麗的主角,就讓它留著吧,一起和我聽雨……滴滴答答……

    聽著孤獨、聽著悽美、聽著人生……

  • 12 # 十八員外

    《紅樓夢》是難懂的,員外也不是小瞧天下英雄,到目前沒有看到令人滿意的作品。這段兒文章同樣是很深的,深到讓你很難發現其中的玄機,我也是因為連續地解讀才發現了一點端倪。

    讀者注意,此時是賈母吃了午飯,領眾人繼續遊覽大觀園。員外說過,何謂大觀園?它是修靜功夫出現的內景,不是實體的,可笑一些解讀者都到北京、南京去找,錯了,在一內省靜觀中,大觀園就出現了。

    讀《紅樓夢》要細心,你看時間午時,地點,讀者注意到了沒有?什麼地方?荇葉渚,這很重要,紅樓的學問都在這些小的地方,一般大家都草草划過去了,有什麼用?因時間關係,就不詳寫了,它表什麼呢?時間、地點都表示,這是丹道功夫的降陰之時。

    前面鳳姐的划船就不解讀了,我們看問題,黛玉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大家不要去看李義山生於什麼朝代,性格怎樣,詩是什麼風格,跟這些沒關係的。員外講過,《紅樓夢》是講象的書,那麼這裡李義山只是個象,什麼象?義字為金,表氣,氣為陽,所以“李義山的詩”,就是真陽之氣的意思。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此時是降陰也,真陰為重點,所以這是借人講丹法的火候的。

    為什麼喜歡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殘荷又是個象,它喻轉化的真陽,功夫中午時真陽氣到頭頂,陽極陰生,就是殘荷的喻象,後面“雨聲”還是象,它就是那化出的真陰,也叫玉液,從頂上落下,功夫中也叫甘露,也有叫醍醐的。所以黛玉喜歡的這句,是講這個的,得丹氣了,誰不歡喜!

    讀者別說員外亂扯,你看文中寶玉讓人撥去這些殘荷,那是講什麼?真陽是用武力能轉化的嗎,只能是天然的文火,才能化成真陰,此為用柔的功夫。寶玉是個知己,經黛玉一點,立即明瞭其中的火候,“從來火候少人知”,《紅樓夢》太了不起了,傳出了千古不傳之密。

    讀《紅樓夢》要讀透這些,方許看懂紅樓!否則,只是看看熱鬧而已,於《紅樓夢》真意無份了!

  • 13 # 元元的天下

    林黛玉在給香菱講作詩的的時候,說不學李義山,而推薦王維李杜陶等人詩集,是她不喜歡其詩嗎?

    李義山即李商隱,她欣賞他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在遊大觀園時,當寶玉嫌殘荷礙眼要人拔去,如隨口說此句,言不必了。此詩與中秋夜與湘雲凹晶館聯詩中"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同味。

    想來黛玉對李詩十分稔熟的,詩詞的風格還神似。如《秋窗風雨夕》也能看到《夜雨寄北》的影子。

    尤其《葬花吟》簡直是把他《天涯》的華麗翻版,意更悲,語極豔。原詩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溼最高花。(當然這是曹公手筆,另一回目"意綿綿靜日生香",也由"藍田日暖玉生煙"化來。)

    可以說黛玉的詩詞受李義山影響很大的,可她的確從內心來說,是排斥的,刻意冷落的,為什麼呢?

    只因李詩多悽悲,而香菱身世飄零,既然有心學詩不妨做積極的學問,以慰藉心靈,只是刻意冷落他吧。

    其實不僅是香菱,對花季少女來說,李商隱的詩頹廢傷感,又多晦澀難懂,過於消沉不宜讀學的。

    可見黛玉真的很善良,對香菱有為師之深沉之愛,她希望王維陶淵明等的田園詩清新自然,李白浪漫飄逸,更有樂觀與豁達,可以減輕香菱的痛苦。

    再者如黛玉所說,對初學詩的人來講,性靈意趣為要,李義山老氣橫秋,蕭索之味如殘荷滅燭,又多典故曲折之美,新人難以摹仿的,勉力為之屬故作深沉。

    更由於黛玉為愛情所困,"木石姻緣"苦盼焦心日日復年年,她希望有個好的結果。

    李商隱一生慘淡,兩段愛情經歷多舛,於詩感情豐富又常含悲,如《房中曲》: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感嘆妻子病重,他卻迫於生計出外奔波,在外任職時成永別。

    另一首《暮秋獨遊曲江》: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為悼亡妻之作,堪比"十年生死兩茫茫”。

    黛玉性聰慧,早和悟世事多終悲,李詩不忍卒讀受刺激,徒增煩憂罷了。

  • 14 # 徐徐落

    其實只要理解黛玉葬花也就理解黛玉為什麼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

    黛玉是個孤傲的人,她有自己的思想與境界,並不隨大流鶯歌燕舞。但命運卻兒戲般的讓她少小離家,寄人籬下!所以黛玉性格里有些孤僻,比如書中三十一回中寫到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她認為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冷清又傷感,不如不聚的好,比如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更惆悵,倒不如不開的好!

    所以當芒種節大觀園眾女子熱鬧的在花前招展時,黛玉卻提錦袋,背花鋤,憐殘紅,埋香冢!比起繁花似錦,更能引起黛玉共鳴的就是落英繽紛,因為這些繁華過後的落漠能讓她聯想到自己,少小離家後就如這落紅般身不由己,所以才有了靈魂之作《葬花吟》!

    殘花和殘荷是一樣的,黛玉都可以從中追憶過去,找到曾經的自己!所以黛玉獨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

    再說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義山,我想那時代所有讀過書的小姐們,都不會承認自己喜歡李義山的詩吧!李義山的詩有太多的情詩,出名的也是情詩,纏綿悱惻,放到現代就是瓊瑤奶奶寫的書,誰會把這些書天天掛嘴邊!

    而且李商隱的詩,典故特別多,比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娟!如果你不知莊子,不知道望帝就無從理解詩句的美!跟套娃似的,有點繁複!這點“雅”瀟湘有點看不上,黛玉做詩講究雅緻簡約!比如黛玉命名的凸碧堂,凹晶館一字就道出特點,引人入勝!

    三觀不合,黛玉不喜李商隱的詩!

  • 15 # 屏山品紅樓

    留得殘荷聽雨聲,是唐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的一句。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講的是李商隱觸情生情思念友人的一首詩,詩人在一個陰霾的深秋夜宿駱氏亭,天色迷濛,詩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淒涼,想起自己孤身一人與友人所在的長安迢迢路遠,心情黯然,也就更加思念友人了。詩的最後一句是為了烘托氣氛,深夜雨打枯荷的聲音作者說是對自己的慰藉,卻也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反襯詩人低落的心境。

    曹雪芹曾借林黛玉之口表達了對歷代詩人的喜好和評價,最推崇的應該是王摩詰王維,然後是杜甫、李白等人。他也有不喜歡的詩人,比如陸放翁,再比如今天要說的李義山李商隱。

    林黛玉是曹雪芹第一最愛女主角,林黛玉不喜歡也是曹雪芹的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要分析林黛玉是個什麼樣的人?

    林黛玉最重要是一個真誠純粹的人。她下世為還淚而來,她對寶玉的感情不摻一點雜質,也從未有過猶疑和怯懦,她身上是有著中國文人一以貫之的氣節的,外表柔弱的林黛玉內心是剛的,這一點她在《五美吟》裡得以盡情發揮。

    林黛玉不同於寶釵的九曲心機,她的性格是直的,她往往一句話直中要害,李嬤嬤就說她“林姐兒說出話來比刀子還尖”;她拿劉姥姥取笑,形容其為母蝗蟲,活靈活現入木三分,大傢伙認為比當時還要好笑。

    黛玉的心是熱的,儘管無人傾吐心聲,但她會將一腔熾熱的感情付諸於詩歌,她不會像寶釵那般壓制自己,黛玉在追求愛情上有時甚至是會當眾表達的,在元春考察寶玉學識時,寶玉做不出來,急的冒汗,她直接幫寶玉作弊,她也會當眾喂寶玉酒吃。在眾人拿他們二人開玩笑時,她從來不躲閃迴避裝模作樣,而是直接選擇沉默,總之,黛玉從不偽飾。

    黛玉不會因為與寶玉的緋聞就擺出刻意遠離寶玉的樣子。她儘管對二人的將來充滿絕望,可是她依然心存美好,嚮往香丘之地。金玉之論其實差不多算是澆滅了他和寶玉一切的可能,可是林黛玉對他們的愛情從來就沒有退縮過。寶玉和黛玉,他們的精神高度在一個層面上,而且遠遠高出眾人,兩個人最重要的追求是核心上的飽滿與真實,而忽略形式。在這一點上,寶玉和黛玉都是勇敢的。

    這樣心性的林黛玉,當然最不喜歡矯揉造作、晦澀迷離。這些,恰恰是李義山的特點。

    李義山的作品都披著一件美麗的外衣,辭藻華麗,用詞極美。林黛玉卻說過:

    “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別說美了,連韻和修飾一概都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立意,這個觀點和李義山完全是相反的。這是在作詩的理念上。

    在人格上和追求個人價值上,林黛玉也不可能讚賞李義山,李義山是晚唐詩人,和《紅樓夢》的時代有一處相似,就是都是作者筆下的末世,吏治腐敗,有才華的人不得展才,李義山畢生的追求就是科舉和榮耀賢達,卻屢屢受挫,而才學不如他的,就因為有門路後臺,卻比他更早的成功,李義山一邊自感懷才不遇,一邊積極鑽營,最後雖然考中進士,可是一生鬱郁不得志,與自己的理想相距甚遠。

    詩,是詩人情感表達和人生觀的體現,李義山隱晦迷離的表達方式,說不清道不明,給人難以解索之感。這一點和林黛玉的“立意第一”顯然相悖。

    林黛玉當然不會喜歡李義山了。

    但她說自己獨喜“留得殘荷聽雨聲”,也很容易理解,此詩算得上是李義山詩作裡極罕有的立意清晰之作。而且讀整首詩就會給人強烈的畫面感,這個手法非常像林黛玉推崇的王維,當然,林黛玉自己也是這麼作詩的。李義山以枯荷作為載體,以物言志、以物言情,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林黛玉也一樣,落花、湘竹等也是黛玉依託的載體,來表達她的情感和追求。

    儘管如此,林妹妹依然將“枯”改作“殘”,就算是這唯一喜歡的一句,她還是要做一下改動和最佳化,看來,還是不喜啊!

    此改當然出自曹公之手,“殘”比“枯”更多了一番意境,留給讀者更深遠的想象空間,想必曹公很是得意自己的手筆吧!

  • 16 # 茱萸28032

    黛玉之所以不喜歡李義山的詩,李義山即晚唐詩人李商隱。他的詩句太過悲涼,也傷春悲秋,讀來令人落幕傷感。在性情上和黛玉有相近的地方,也是他們鬱郁不得志的寫照!唐詩宋詞內容廣泛,為什麼要引用這一首詩句?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一,留得枯荷聽雨聲。

    枯荷也罷殘荷也罷,都是在描寫晚秋時肅殺而又悽美的景像。有多愁善感,自怨自憐的氣質!黛玉不喜歡也在情理之中。荷本來就是出汙泥而不染的植物,正如封建社會未落時的骯髒不堪,想要獨善其身也不是易事!荷只在每年六七月最美,但鮮豔明媚能幾時?這才是傷秋的本源!

    像黛玉這樣滿腹詩情,但身體又那麼柔弱,怎經得起春到夏,秋到冬的傷感?

  • 17 # 煙雨蒼松

    詩是透過營造意境而引起讀者產生豐富想象的作品。至於讀者怎麼想象,由他去。林黛玉是寫詩高手,她認為詩的意境尤為重要,甚至她把詩的意境作為評論詩的標準。林黛玉之所以不喜歡李義山(即李商隱)的詩,就是因為李詩沒有很好的意境。對於林黛玉的這一觀點,我是很認同的。事實上,李義山的詩如: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如何為相憶,魂夢過瀟湘等等,確實沒有很好的意境。但對李義山的詩,林黛玉認為也有一句值得欣賞,那就是: 留得枯荷聽雨聲。林黛玉為什麼喜歡這一句呢?原因就是它有很好的意境,因為念到此句時,就好象聽到了秋雨敲打幹枯荷葉的聲響,象鼓點一樣,非常形象。總之,林黛玉是以意境論詩的。因為詩是讓意境說話的,所以她的這個標準是合理的。假如林黛玉穿越到唐朝去找李商隱論詩,她應該不會輸給李商隱。且看: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請問: 李大哥你能營造出這樣的意境嗎?(注: 紅樓夢裡林黛玉唸錯了,應該是留得枯荷聽雨聲,她把枯字念成了殘字)

  • 18 # 榴蓮望返206545

    我以為,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的詩,是言不由衷,甚至說的是反話。很有可能她最喜歡李義山的詩,而又不願或者不敢公開承認。

    在該小說中,林黛玉最多愁善感,而且也最在意描寫男女感情糾葛的文章,從她那麼痴迷地看西廂記之類的戲文,在行酒令時不假思索地對出此類戲詞,以至於讓薛寶釵好好數落了一頓,就很清楚的表露出她的文學偏好。

    李義山的詩歌,最拿手的就是描寫細膩的感情,他的無題詩那種朦朦朧朧的搖盪心旌的手法,幾乎無人可以超越。我以為這樣的文字最合林黛玉的口味,她要是不喜歡才怪呢。

    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還要時時刻刻警惕周圍敏感的耳目,她敢公開地說,她喜歡李義山的詩?找不自在嗎?在大觀園中,她可以說是站在矮簷下,不能不低頭,真的是“夾著尾巴做人”。

  • 19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林黛玉自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這個情節在《紅樓夢》第四十回。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時候。因為投了賈母老太太的緣,便在榮國府玩了幾天。賈母領著劉姥姥在遊覽了大觀園。在大觀園坐船的時候,因為池裡有枯敗的殘荷,賈寶玉看著覺得不潔靜,便問為什麼不把這些殘枝敗梗收拾乾淨?對於賈寶玉的問題,寶釵和林黛玉都做了迴應。不同的迴應,體現了兩個人不同的品格。寶釵說:“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那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功夫。”這就巧妙的為池塘的沒有收拾找了理由。表現了寶釵的人情練達。林黛玉說:“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便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聽了說:“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寶玉對對林黛玉的迅速回應,也體現了寶玉的情感。凡是黛玉說的,沒有不好的。黛玉能在殘敗與蕭索中找到詩意,也表現了黛玉不同凡俗的高潔品格。他與寶釵一箇中山中幽蘭,一個是世上牡丹。

    林黛玉說不喜歡李義山的詩,既是真話,也是假話。假做真時,真亦假。說他不是真話,是因為他要突出“留得殘荷聽雨聲”,便把李義山的其它作品有意貶低了。我是很喜歡李義山詩的。也能背過十首八首的,但在未讀《紅樓夢》之前,卻並不記得李義山的這句詩。可見,李義山的詩黛玉沒少讀過。不喜歡,又怎麼會去讀呢?就像我不喜歡胡蘭成、周作人一樣,他們的作品被別人吹得再好,我也不會去讀。原因就是不喜歡。

    讀過很多之後才得出不喜歡的結論,大約與真的不喜歡就有些差別了。就像我自己不喜歡納蘭性德一樣。但我還是會常常去讀。不喜歡,是因為納蘭的詞太傷感。孔子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太傷感了,讀了之後,對人生就有消極影響。但是,納蘭又很真誠。這種真誠很能感動人,所以,雖然不喜歡,還是會時不時的讀一下。林黛玉對李義山的不喜歡,大約與此相類吧。

    如果要細研林黛玉為何不喜李義山。我覺得大約可以從兩個方面探究。一是與時代性文學偏好有關。二是與個人性格有關。

    先說時代性原因。時代不同,人們喜歡的文化形式和文學內容是有所差別的。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曾經喜歡瓊瑤小說,九十年代之後,金庸風靡一時。再後來,韓寒、郭敬明都曾紅火過一段時間。這就能看出不同的時代背景之下,人們的文化追求和審美趨向是有差別的。現代如此,古代也是一樣。

    李義山,就是李商隱。對他,大約不必詳細解紹。喜歡一點唐詩宋詞的,大約都會知道他。唐詩最高成就的代表是李白、杜甫。二人合在一起,被稱為“李杜”。而李商隱與杜牧合在一起,被稱為“小李杜”。也就是說,在唐代詩人中,李白是“大李”,李商隱就是“小李”。這與杜牧被稱為“小牧”是一樣的。僅此一點,就可以看出李商隱在唐詩中的地位。

    李商隱有這麼大的名聲,絕不是別人捧出來的。而是有個人的超級實力擺在那兒。李商隱的詩詞藻華麗,對仗工整。像杜甫一樣,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巨大。到宋代,有學杜甫的詩人形成流派, 這就是“江西詩派”。但是,宋初的時候,學李商隱的更多。最後形成一種體式,就是“西昆體”,宋初著名的楊億、錢惟演等,都是西昆派的著名人物。

    李商隱的詩,達到了極高的成就,華美的詞藻與適當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確實達到了文質彬彬的藝術效果。但是,西昆派學李商隱,只學了他華美的形式,而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思想內容表達。這樣,西昆體就成為“館閣體”的代表樣式。館閣體的一大特點,就是形式勝過內容。文人間無聊的唱和,不能打動人們的心扉。所以,西昆體的作家們雖然寫了不少,但被人記住的,委實不多。後來宋代“江西詩派”的興起,其實就是以杜甫現實主義的傳統糾正館閣體無病呻吟的毛病。

    學李商隱者,最後犯了無病呻呤的毛病。這本身也反映出李商隱本身的缺點。與杜甫相比,雖然杜甫一生不遇,命運坎坷,但是,盛唐的開闊氣象與中晚唐的格局,是大不一樣的。李商隱的一生也是不太順利,所以他的詩作中好多身世的感慨。與杜甫的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相比。李商隱憂自己就更多了。所以,他的無題詩中,有許多纏綿緋惻的自怨自艾。所以,宋明之後,隨著西昆體的沒落的。學李商隱的也就少了。所以,明代的前後七子,提出了詩必盛唐,文必秦漢的主張。《紅樓夢》的作者生活的清初時代,文學風尚當然受到明代的影響。所以,書中的林黛玉在教香菱寫詩的時候,讓她學習的範文作家有三位,這就是李白、杜甫和王維。他們都是盛唐時期的代表人物。這就是所謂的時代風尚的影響。

    下面再說性格。李商隱寫了很多無題詩,這些詩許多都與愛情相關。但是,李商隱筆下的感情常常是迷離恍惚的。雖然纏綿緋惻,但是,個人的情感傾向表達不是很清晰。這大概是林黛玉不喜歡李義山的一個重要原因。林黛玉的個性是明白高潔的,她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決不含含糊糊。這一點,看過《紅樓夢》的都瞭解,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李商隱的一生就是含含糊糊的。在黨爭的兩方面遊走,以至於兩面不討好。令狐楚曾經象兒子一樣的培養他。但他最後娶了令狐楚政敵王茂元的女兒為妻。這讓令狐楚的兒子令狐陶大為惱火。一生給他小鞋穿。政治上這樣,情感上大約也是這樣。李商隱的無題詩中,許多情感到底什麼意思,別人很難懂,比如:“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到底是什麼意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又是什麼意思?這些讓人永遠說不明白的句子,在李商隱的詩中有很多。有話不明說。這大概是許多文人都有的毛病。李商隱的這種性格特點,表現在詩裡,與林黛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做人風格,相差是很大的。所以,林黛玉會不喜歡他。

    當然,以上的解讀只是我個有的猜測。未必正確。文學欣賞,本就是見仁見智的。權當拋磚引玉吧。

  • 20 # 望世平

    黛玉評詩是很有見地的。然詩有百家,應有各種風格,方稱百花齊放。詩畫一家,詩情一家,故詩人詞人都多愁善感。詩為畫,情而作。黛玉心境悲涼,見諸詩詞間必是柔腸哀傷之音。亦同其身世處境有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怎麼樣用最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