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棲鴻看紅樓
-
2 # 潮打的空城
李季蘭,又名李冶,出生於浙江吳興。此地人傑地靈,文化繁榮,誕生了不少文化名人,李季蘭就是其中之一。她可以說是唐代歷史上最有才華的女子之一,在我心中不輸於魚玄機。而且她和魚玄機一樣,都是女道士。
為何李季蘭會當道士?傳說就跟題目中的那句詩有關。而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也是站不住腳的。
心緒亂縱橫的李季蘭關於李季蘭的童年,《唐才子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始年六歲時,做《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其意就是李季蘭在六歲的時候,做了一首《薔薇詩》,有一句是“經時不架卻,心虛亂縱橫”,而“架卻”的諧音就是“嫁卻”,再聯絡到後一句,她的父親認為她雖然聰明,但是如此年紀就春心蕩漾,恐怕將來會是一個放蕩女子。因此他把李季蘭送到了道觀修身養性。
不過《唐才子傳》中的記載也未必都是準確的。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更像是後人牽強附會的。
在一個女孩兒六歲的時候,她們心中最想的最多的恐怕還是玩兒。她們那個年紀估計還是玩玩偶、摔泥巴比較靠譜。最出格也不過是跟鄰居家得小孩兒玩玩過家家,就算許下幼稚的山盟海誓,也是充其量圖個新鮮好玩兒。畢竟那個年紀的孩子就懂得男女之情還是有些太匪夷所思了。就像李商隱一首詩中描寫的那樣: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十五泣春風,背面鞦韆下。
即使唐朝的國風再開放,女孩青春懵懂的年紀怎麼也得在十四五歲。那麼為何會有這樣一段牽強附會的故事?正是因為李季蘭在後世之人的眼中為“失行婦人”,後世才會編造出這樣一個故事。
“失行婦人”李季蘭“失行婦人”主要是體現在後世對她與男性交際混亂和晚年“叛國”一事。
李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女加才女,有關她的八卦自然也不少。
據歷史記載,她曾經在烏城開元寺很一些文人學士聚會,她知道劉長卿患有疝氣病(就腸子下垂,睪丸腫脹,當時人們無法治療,便用布兜托起睪丸,減輕疼痛),便用陶淵明的"詩句山氣(疝氣)日夕佳"來調侃他,而劉長卿則用陶淵明的另一句詩"眾鳥欣有託"來回應,惹的滿座大笑。
如果歷史屬實,那麼在後世人看來,李季蘭太“不知羞恥”了,當眾講黃段子。而且他連劉長卿患有疝氣這樣的事情都知道,也可以推測出他和劉長卿私下的關係,的確不一般。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男性都跟她有過交往,在此不再贅述。正因為後世對於男女之情越來越嚴苛,清規戒律越來越多,所以再回過頭來看大唐時期的女子李季蘭,才會覺得她行為放蕩。所以元代的《唐才子傳》作者才會評價李季蘭:"虐浪至此"。事實上在唐朝當時的大環境下看來,李季蘭的行為並不算太出格。
除了她生活中於很多男性有過交往為後世所詬病以外,她晚年“叛國”也是一大汙點。據趙元《奉天錄》記載:
時有風情女子李季蘭,上泚詩,言多悖逆,固闕而不錄。 皇帝再克京師,召季蘭而責之曰:“汝何不學嚴巨川有詩曰: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遂令撲殺之。
唐德宗年間,朱泚篡位,立國號大秦,而李季蘭竟然去給朱泚獻詩。朱泚很快被平叛,皇帝大怒之下將她活活打死。
晚年的李季蘭或許是老糊塗了,或許是為生活所迫,又或許是被逼無奈,向朱泚進詩。但是皇帝不會去管她原因的,在當時、在後世看來,李季蘭都是不可饒恕的。
-
3 # 一默如雷也
古人有“三歲看八十”之說,說的是人從生下來到一千天,就已經養成了品性,以至於能夠影響到一生!又說“書到今生讀已遲”!可見,這個李季蘭絕非凡人,前世定是一個落魄詩人,今生轉胎幼女即能吟詩,語驚四座!就像宋朝蘇東坡一樣,前世高僧,轉世才華橫溢,但是一生坎坷,又如大詩人李白,才高八斗,縱橫凡宇,懷才不遇,狂放不羈,一生漂泊,最後醉酒撈月,客死他鄉……凡此種種,無不令人扼腕,一聲嘆息矣!難怪蘇東坡滿懷憤懣寫下了“洗兒戲作”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亂世有才,無不險峻,多招殺身之禍!看來,還是寧願做一個像阿斗一樣的“安樂公”為好!正像紅樓夢開篇講得那樣:“無材可去補蒼天”!自古以來,有才者多被廢棄乃至“撲殺”而結局淒涼!無才者卻善弄權術、得遂“青雲之志”,高官得做,駿馬任騎!
-
4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5 # 尚宮女史
“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很難讓人想象的出,這首詩出自一個六歲的女孩之手,但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大唐女詩人在寫出這首《薔薇詩》的時候只有六歲。
大唐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而這種大唐特有的氣質在詩壇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唐叫得上名字的詩人不止數十位,有名的詩篇不止數百首,而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女詩人的身影。
比如李季蘭、薛濤、魚玄機和劉採春等,這就是著名的大唐四大女詩人。其中又以李季蘭性格最鮮明、詩情最為濃烈,她的一生極為絢爛,但是結局也極為悽慘,而這種悲劇在她六歲的時候似乎就已經註定了。
李季蘭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書香之家,她聰慧非常,自小就得父親親自教導,六歲那年,被父親抱著在薔薇架下賞花,其父就想考考這個聰慧的女兒,讓她以眼前的薔薇來作一首詩。李季蘭略一尋思,脫口而出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就是“經時不(也寫作“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李季蘭作完這首《薔薇詩》後,就等著父親誇獎她,但是她的父親不僅沒有表揚她,反而搖頭嘆息,他並不是覺得這首詩寫得不好,只是這其中的寓意讓他擔心。詩中的“不架卻”諧音可不就是“不嫁卻”嗎?六歲的李季蘭就能有這樣的見識,那大了還了得?
其父認為“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沒想到後來的李季蘭真的應了其父的話語,正所謂“士有百行,女唯四德”,而李季蘭偏偏不是這樣的,這也註定了她的特立獨行,好在大唐本就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因此,李季蘭並沒有不容於時代。
十歲之後的李季蘭被父母送到了道觀,不知道這是父母的意思,還是李季蘭的意思,很多人認為這是她的父母為了規範她的行為所以才決定將她送往道觀,但四姑娘更傾向於這是李季蘭自己的主意,她不願意嫁人,不願意過普通女子那種相夫教子的生活,所以才說服了自己的父母,成為一名女道士。
等李季蘭及笄後,漸漸名聲顯於外,《唐才子傳》記載:
“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
這是一位才華橫溢又不拘世俗的女道士,我們知道,大唐的女道士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拘於道觀,不問紅塵的人。相反,當時的女孩子之所以成為女道士,只不過想過相對自由的生活,她們不願意嫁人,不願意圉於後院,所以才當了道士,來躲避淪為普通婦人的命運,比如太平公主也曾做過女道士。
這樣的女道士除了在穿著上符合道士的身份,其他的都不是,她們相比於普通女子,更加自由,甚至很多與男子多有接觸,有的更是生活比較混亂。
李季蘭成為女道士後,自然也不會真的圉於寺院的單調生活,她交遊文士,與不少的文人都有交往,也有過轟轟烈烈的愛情,但他們在她的生活裡突然出現,又突然離開,只留下李季蘭寂寞如蘭,因此她的很多愛情詩都是悲傷的。
她曾“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他們之間要說是愛情也可以,要說是友情也可以,但若說是愛情,則多半是暗戀,是單方面的,更多的是友情上的接觸。
李季蘭生病的時候,陸羽去看她,她還曾為此寫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其中有一句是“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而與釋皎然的接觸就更有意思了,李季蘭曾寫過一首詩表白釋皎然,其中有一句是“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是相當的大膽豪放了,但是她得到的迴應卻是很打擊人的。
釋皎然是什麼人?他是謝靈運的後代,也有說法是謝安的後代,總之家世不簡單,他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的造詣頗高,唯獨對愛情不感興趣,對於李季蘭的真心,釋皎然直接回復了一首詩: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當然李季蘭也不介意,和他們照常交往,她還和劉長卿的關係比較好,他們之間經常開玩笑。劉長卿得過疝氣,李季蘭直接說“山氣日夕佳”,劉長卿也不介意,回道“眾鳥欣有託”。可見他們之間的交情不淺。
而且,李季蘭確實在文學上造詣不錯,她寫過一首著名的《八至》詩: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李季蘭生活在盛唐轉衰之際,唐玄宗聽說她的詩才後,曾將她召進宮中去。她在宮中待了一個多月,得到了豐厚的賞賜,然後才被唐玄宗放出宮去,她這第一次進宮的經歷還是挺愉快的,至少沒有毫髮無傷的離開了,但是第二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唐代宗晚年將李季蘭召進宮中,李季蘭一住就是好幾年,李豫登基之後,她依舊住在宮中,時間很快就到了783年,這一年的八月,李希烈圍攻襄城,李豫命舒王為幾道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領數鎮之兵攻打李希烈,又讓涇原諸道兵馬救援襄城。
只不過,當涇原兵長途跋涉到達長安後,並沒有得到什麼豐厚的賞賜,反而只有粗茶淡飯,這樣的待遇自然惹怒了這些人,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涇原之變。李豫帶著一部分身邊的人倉皇逃往奉天,而李季蘭等人依舊滯留在宮中,
很快,長安城中就變了,朱泚被擁立為皇帝,他聽說宮中有一位著名的女詩人,就將她找出來,讓她作詩,為了繼續活下去,李季蘭不得不虛與委蛇,寫了讚美朱泚的詩。
這件事成為李季蘭永遠的汙點,等到784年,唐德宗李豫回到長安後,她也就迎來了自己的結局。作為皇帝,李豫怎麼可能容許別人背叛他?他下令將李季蘭亂棍打死。將一名女子亂棍打死,可見李豫對李季蘭的恨意有多重,可嘆一代佳人就這樣香消玉殞。
-
6 # 清心一棧
無論哪一個年代,思想前衛、標新立異的人總是被視為另類。
“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見《唐才子傳》李冶字季蘭,自幼聰慧過人,頗能吟詩作賦。
話說李季蘭6歲時,其父為了炫耀她的機敏和詩才,便讓她當眾即興賦詩一首。
小小年紀的李季蘭毫不怯場,指著屋外的薔薇,張口便賦詩一首,一時間滿座皆驚。
李父看了暗自心驚,指著詩中的兩句說道:“‘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便如此狡黠、不檢點,長大以後肯定是個失德的婦人。既然如此,我就送你出家做道姑,在清靜之地面壁思過,免得你留在家中成為禍害。”
身為人父何以出此言?皆因愛女心切。
李父從詩句裡察覺出女兒的敏感、前衛和心志,若不加以管束恐,怕她的“言為心聲”就成真了。
李季蘭十歲,便在(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觀出家了。
誰知脫離家人管束的李季蘭,反而變得更加自由散漫。她成年時,厭倦道觀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便與外人詩酒唱和,漸漸地在當地名聲鵲起。
在當時,唐朝的風氣相當開放,女子穿著暴露,而且還可以參與公開的活動。
在脫離了“男女授受不親”的環境裡,與眾女子站在一起,道姑李季蘭無疑是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
李季蘭她交遊廣闊,詩酒放誕,常與名人士子吟詩作對。
後人將其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號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李季蘭的行為,與其父送她去道觀修行的目的大相違背,她甚至有了攀龍附鳳之心。
唐玄宗聽聞李季蘭的詩名極感興趣,便命她入京面聖,令其欣喜不已。然而就在李季蘭帶著興奮之情趕往長安時,不巧遭逢“安史之亂”,結果她非但沒能見到皇帝,反而因為戰亂,淡出人們的視線。
多年後,當李季蘭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時,身份卻已變為“逆黨”。
在朱泚叛亂期間,李季蘭與他交往甚密、書信頻繁,甚至還曾為其寫過幾首頌詩。
朱泚敗亡、唐德宗回返長安後,出於對李季蘭的憤恨,便將其逮捕。唐德宗起初對李季蘭頗有好感,不止一次地稱她為“俊嫗”,如今見到她後卻是怒火中燒,先是責怪為何不學嚴巨川作詩:“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然後命衛士將她亂棍打死,時在建中五年(784年)。
李季蘭的父親愛女心切,深知自己的女兒秉性,把她送去修行。結果,反而適得其反。
假如,李季蘭和平常女兒家一樣嫁人生子,會不會思想和行為上保守些呢?也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
7 # 蠍子藍
李季蘭是活躍在盛唐年間的著名女詩人,文采斐然,佳作甚多。然而,在她還是幼童時,就被父親斷言將來必定會成為失德婦人,而且多半還難以善終,不料她的結果也確實如此。
到底是怎麼回事?
六歲賦《薔薇詩》滿座皆驚李季蘭自幼聰慧過人,特別擅長吟詩作賦。在她6歲時的一次家族聚會,父親當眾令她即興賦詩一首,當時的李季蘭毫不怯場,指著屋外的薔薇,張口便道,當時滿座皆驚。
只有她的父親臉色陰沉,眼裡沒有絲毫笑意,指著詩中的兩句說道:“‘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意思就是,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便如此狡黠、不檢點,長大以後肯定是個失德的婦人。
家人大驚,忙追問李父。
李父解釋道:“詩中的‘架卻’乃是‘嫁卻’的諧音,此女年未及笄,卻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緒煩亂,若不加以管束,長大後還了得?”
靚麗女道人 出盡風頭四年後,李季蘭被父親送進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觀出家,當時她才只有10歲。父親的本意是讓她在道觀裡好好地面壁思過,不料李季蘭脫離了父母的管束,反而變得更加自由散漫,每日裡除了讀經之外,便是作詩、習字、彈琴。
轉眼間,李季蘭長到16歲,開始以女道士的身份跟觀外的名士們詩酒唱和,逐漸成了當地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唐才子傳》記載:“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
李季蘭性格開放,交遊廣泛,像詩人劉長卿、“茶聖”陸羽、名僧皎然都和她關係親密。
據說,李季蘭曾寫過一首詩表白釋皎然,其中有一句是“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在當時,可謂相當大膽豪放了,但她得到的迴應卻是很打擊人的。
皎然是什麼人?他是謝靈運的後代,也有說法是謝安的後代,總之家世不簡單,他在文學、佛學、茶學等方面的造詣頗高,唯獨對愛情不感興趣,對於李季蘭的真心,皎然直接回復了一首詩: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好在李季蘭也不介意,和皎然還是照常交往。
此外,名士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對李季蘭也是情投意合。其中,朱放、陸羽還跟她發展過戀情,可惜都無果而終。
但不管外界對她的評價如何,李季蘭的名聲卻是越來越大,活動範圍也已不限於剡中,甚至遠及文人薈萃的揚州,並在那裡出盡了風頭。後人將其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號為“唐代四大女詩人”。
一語成讖 才女香消玉殞後來,就連酷愛文藝的唐玄宗都聽聞李季蘭的詩名,命她入京面聖。然而,就在李季蘭激動趕赴長安時,遭逢“安史之亂”,不僅沒見到皇帝,反而因為戰亂,變得“無人問津”。
多年後,當李季蘭再次出現時,她卻已從“詩人”變為“逆黨”。原來,唐德宗在位期間,中書令、太尉朱泚發動兵變,不僅將皇帝趕出京城,而且還僭號稱帝。就在朱泚叛亂期間,李季蘭與他交往甚密、書信頻繁,甚至還曾為其寫過幾首頌詩。
之後朱泚敗亡,唐德宗返回長安,直接將李季蘭逮捕。據史料記載:“皇帝再克京師,召季蘭而責之,曰:‘汝何不學嚴巨川有詩云:‘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遂令撲殺之。”最後,唐德宗命衛士將她亂棍打死。
建中五年(784年),一代才女最終落得如此悽慘的結局,令人唏噓不已。
-
8 # 大江東去187548464
唐朝有四大才女,分別是,薛濤,魚玄機,李冶,劉採春。李冶就是李季蘭,是中唐詩壇上享有盛名的女詩人。李冶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六歲時曾寫過一首(詠薔薇)因詞中有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架卻諧音嫁卻,其父認為此詩不詳,認為她小小年紀過早涉嫁之事,便逐出家門,後為道士,唐玄宗聞之詩才被召進宮,但己是晚年,後因上詩叛將被德宗亂棒追殺至死…
-
9 # 李飛叨
六歲的小姑娘就操心將來嫁人的事兒,你說她爹能不愁嗎?不過這位父親的眼光的確毒辣,小女孩長大後不僅才名傳遍天下,豔名也播灑四方,成就了一段“大唐女道士”的人生傳奇。
故事的主人公名為李冶,字季蘭,六歲的時候老爸抱著她在庭院中散心,結果看到薔薇花將開未開的凌亂模樣,這小姑娘出口成詩: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詩一出口,李冶老爸就從散心變成了鬧心: “架卻”諧音“嫁卻”,這是典型的用詩表達待嫁女子的心緒啊,長大後肯定是個古惑女(必失行婦也)。
李冶的老爸還是很關心子女教育問題的,為了防止李冶變成“失行婦”,就在十一歲的時候把她送進了道觀玉真觀修行,意思是哪怕不能做個良家婦女,成為一名清靜無為的世外高人也就行了!但是估計李冶的老爸智商不太線上,你看看他把女兒送的地方:居然是道觀。
在唐代,女道士可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啊,皇帝家認為老子是他們的祖宗,所以十分優待道士,以致於很多人家都送女兒去做了道士,甚至有的皇室公主也趕這個潮流。這些女道士沒什麼繁重的勞動,生活也少有拘束,沒事還能來個野遊之類的活動,簡直就是“不羈放縱愛自由”的典範群體,所以“女道士”也就成了風流才子們的最愛!
李冶沒有辜負玉真觀的名聲,逐漸成長為“女道士”群體的領軍人物。這不難理解,她人長得貌美如花,才學更是讓眾多的才子們汗顏,詩書文章冠絕一時。這樣人美才高的女道士,才子們豈能不趨之若鶩?更何況,李冶本身也是個至情至性的文藝女青年,很容易就會被撥動青絲,就這樣,李冶很快就開啟了自己的情感之旅。
我們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李冶的情感之路有多麼的坎坷。
花樣年華之時,李冶被僧衣飄飄才華絕倫的和尚釋皎然說吸引,對他展開了熱烈的追求,為此給對方寫了一首詩: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結果和尚被她的熱情嚇跑了,根本不敢開啟疊成“雙鯉魚”的情書,絕情地回了一首詩: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李冶又愛上了風流瀟灑的小官吏閻伯均,後來閻伯均異地赴任,李冶深情地送別: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結果這個閻伯均也就是貪玩而已,從此一去不回頭。
陸羽(就是大名鼎鼎的茶聖)、劉長卿(寫“風雪夜歸人”那位)、韓揆……等一大票才子,都成了李冶的入幕之賓,但她的每段感情卻都無疾而終。
這也不奇怪,那時候的才子們進道觀,就和今天去KTV沒什麼區別,誰也沒想著要真把女道士娶回家做老婆,李冶雖然才色雙絕,但也始終沒找到接盤俠,玩了幾十年後,李冶也慢慢變成了漂亮的老太太(俊嫗),終於也看明白了才子們的真面目,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八至》:她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看明白了世事,李冶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而且還是被皇帝下令亂棒打死的。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在天寶年間,李冶的才名(估計還有豔名)驚動了最高領袖唐玄宗,於是召她入京面聖。這時候的李治雖然已經快到四十多歲了,但唐玄宗仍被其風韻所動(稱其為“俊嫗”),並把她留下做了宮廷女詩人。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德宗建中四年,唐朝將領朱泚(cǐ)造反稱帝,唐德宗狼狽不堪地跑路逃命,李冶在朱泚的威脅下被迫寫了一首肉麻的馬屁詩。結果朱泚敗亡,唐德宗回到長安發現了這首詩,認為李冶失聲從賊罪不可赦,下令將其棒殺。
據說李冶在臨刑前一夜白頭,她到生命的盡頭之時,仍對這滾滾紅塵無限眷戀。無量天尊,這世上的無情之人著實太多了!
-
10 # 淺陽如畫
李冶,字季蘭,有“烏程女道士”之稱。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和魚玄機、薛濤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女冠詩人。
李季蘭出身書香門第,幼時聰慧可愛,擅長詩詞音律,六歲時作詩《薔薇》,其中有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父親認為“架卻”諧音即“嫁卻”,一個六歲的小女孩就懂得談論待嫁之時的心緒煩亂,日後長大難免有失婦德,所以就武斷地認為這首詩隱含著不祥之兆,從而憂心忡忡。
在小季蘭十一歲時,父親經過反覆思量,將她送進了玉真觀,改名李季蘭。
少了世間的繁文縟節,小季蘭在道觀反而能沉下心來學習詩詞音律。幾年過去,季蘭不但長的清麗脫俗,而且文采斐然。唐風寬鬆,上至公主下至平民,只要有才情,身邊大都會聚集一些文人雅士。季蘭詩詞卓絕,自然也不例外,道觀就成了他們的社交之所,世間人人都曉得玉真觀中有位才華橫溢的俏佳人。
青春萌動的季蘭開始嚮往世間紅塵,她一生曾與三名男子有過情愛糾葛。
第一位叫朱放,是名隱士。長得丰神俊朗,兩人吟詩作對,感情日漸升溫。可惜好景不長,正在情深意濃之時,朱放要奉召去江西做官,季蘭雖萬般不捨,也無能為力,只能忍痛為其賦詩送別。
《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
想思無曉夕,想望經年月。
鬱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
別後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愛就是一場看不見的虛妄,即使開到荼蘼也不願醒來。但人終歸還是要從夢中醒來面對現實,隨著朱放書信的日漸稀少,季蘭也只能一聲嘆息:至親至疏夫妻!
這個時候,第二個男人陸羽走進了季蘭的生活,填補了季蘭內心的空虛。
陸羽不但風度翩翩而且博學多才,有著“茶神”美譽,著有《茶經》三卷。他仰慕季蘭的才華,特意去拜訪,誰知才子佳人相談甚歡,互生情愫。有一次季蘭感染風寒,陸羽衣不解帶日夜照顧,讓季蘭心生感動。病癒後,季蘭特意為陸羽作詩一首。
《湖上臥病喜陸羽至》
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世間唯有一個“情”字,最難參透,季蘭雖然已經有了陸羽,但她還是喜歡上了他們共同的好朋友皎然。
皎然是一代詩僧,俗家姓謝,是大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不但文章寫的好,詩畫更是了得。季蘭傾慕其才華,常常以詩示愛,但妾有情郎無意,皎然早已斷了十丈紅塵,為此他特意回贈其詩。
《答李季蘭》
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皎然”以“花不著身”的菩薩自比,婉拒其“試探”。被人愛過,被人拒過,經歷了情感沉浮的季蘭此時已是不惑之年。她逐漸認識到愛只不過是一場絢爛的煙花,剎那的瑰麗過後,只會留一地碎片,看透了愛情本質的季蘭慢慢淡出情感一事,將畢生所悟凝結於詩詞,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八至》。
《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當詩作傳到皇宮時,皇帝讚歎不已,並欲一睹芳容。本想回歸平淡生活的季蘭只能奉旨進京,此後她一直滯留長安。
朱泚叛亂、唐德宗出逃。朱呲為了證明自己謀反的合理性,強迫季蘭為其寫詩正名,歌功頌德。後來唐德宗平息戰亂,曾經為反賊寫過讚歌的季蘭遭到連累。可惜一代才女竟未能善終,曾經以“詩”聲名遠播,最終卻以“詩”香消玉殞,冥冥之中也似乎驗證了父親當年的擔憂!
-
11 # 名正文化
另一方面,其名字也預示了失德婦。
李冶: 妖冶的桃李花(命犯桃花,怎能不失行失德)。
冶,本義是銷熔,如冰化水一般融化金子。女子若冰水為陰,挾火熔金,難免奪陽(男)之事(放蕩煙柳之間)。
而其字,季蘭,又顯示了其不是一般的風塵之女。因為,蘭是有氣節的,有品味的,上一些檔次的,因此,其交往了很多名士。可惜,名(冶)已主大勢,輔助的字(蘭)難以發揮大的作用,更何況季蘭為暮蘭,自身已呈頹勢。
一代才女,幾多情愁,幾段詩話,無奈消失在夕陽下的亂棍叢中……
-
12 # 書燈幽見
若論女子人生之大不幸,李季蘭一人獨佔三件。第一:就是遇見史上最坑娃的爹。
書載,李季蘭幼有異慧,聰明靈巧,李父深愛李季蘭,其父試探女兒文采天賦,令女兒以薔薇為題,李季蘭文思泉湧,隨即吟誦:“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
李父感嘆“此女雖聰慧異常,但長大恐是失德婦”。
作為父母愛惜子女,應不該輕易給子女一個不好的定位。
封建時代女子失德是比失命更為可怕的事情,然而李季蘭之父,卻輕易就給女兒來了這麼一個推測,甚至說是定位。
試問,這樣的父親是真的愛女兒嗎?
可惜直至今日,還有那麼多人在歌頌其父眼光毒辣,而看不到其父之刻薄。
在我看來,李季蘭之不幸的一生,其父親給予的預測,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之一。
季蘭之父,可算得是最早的坑娃的爹了。真不是值得歌頌的父親的形象。
第二不幸是情路坎坷。毫無疑問,人之不幸,就是詩家之幸。
才女李季蘭看似一生情史輝煌,有許多風流韻事廣為流傳。
她的性格放縱不羈,但是身為一個女性,卻可以體會到一生終無處棲息的荒涼。
李季蘭八至詩,道盡人間煙火夫婦之現實與無奈,針砭世情,冷峻至極。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看得清人世清冷,未必就內心不渴望溫暖的婚姻和愛情。
身為一名婦子,最大的幸福未必就是能寫出傳世華章。
與其才華橫溢,孤獨終老,倒不如在愛人的懷裡溫暖平凡一生到老。
李季蘭的放縱不羈裡,恐怕不僅僅是一個才情卓越的女子的任性,更多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隨波逐流。
第三:與許多文人一樣,最終做了一個政治的犧牲品。李季蘭一生成也詩名,敗也詩名。
玄宗贊她俊媼,名聲一時達到鼎盛,但是後來朱泚叛亂,李季蘭獻詩惹禍根,後德宗令撲殺之。
其實一個文人,而且還是一個老年女文人,在強大的政治洪流面前,她能掀起多大的風浪?不過是漩渦裡面一根草罷了,但是皇帝不容她,就只能說是命了。
人生之不幸,李季蘭一人獨佔三件,縱然詩名流世,身為一名婦子,猶是不幸之人。
而其一生不幸的源頭,與其父給予的推測與定位,脫離不了關係。
李季蘭之父,作為父親那樣預測女兒,刻薄至極! -
13 # 鹿野書院
李冶,字季蘭。唐朝時著名的女詩人,還和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一起被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似乎但凡才女命運總是多舛,只因兒時早慧詠詩一首,遭到了父親的厭棄,年紀輕輕就被送入了道門。
六歲做薔薇詩古人總愛以小孩子的言行來判斷他們將來有沒有出息,所謂“三歲看百歲”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紅樓夢》裡銜玉而生的賈家寶貝疙瘩賈寶雲,只因抓周時隨手抓了女人的釵環而不是筆墨紙硯,而被父親認為是往脂粉堆裡鑽的好色之徒。後來寶玉也的確對家裡的姐姐妹妹親近,卻與“好色”扯不上半點關係。只是他的父親並不這麼想。
“抓周”給寶玉惹來了“禍”,而古人認為詩是預言,又稱“詩讖”。作詩也給李冶惹來了“禍”。
那年,她年僅六歲。有些孩子六歲時尚不能用言語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她已經能出口成詩。她小時候機靈可愛,詩才顯露。父親抱著她在院落中玩耍,指著薔薇讓她賦詩一首。她出口就唸了兩句,父親聽後滿心歡喜,正欲誇讚卻聽到了她念出的末兩句:“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聽完這兩句,父親的臉色就不好看了。“架卻”正是“嫁卻”的諧音,父親認為她一個六歲的女娃娃竟然就知道待嫁女子的紛亂心虛,恐怕將來不是循規蹈矩的女兒家。
不過一個諧音,在如今看來並不算什麼事情,在當時卻立刻讓父母的腦袋裡的弦子緊了起來。十一歲年紀便被送到玉真觀做了女道士。
無獨有偶的是,在李冶出生二三十年後,另一名薛濤的才女,也因為兒時一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被父親斷為將來一定會有失婦德。
不過巧合的是,多少年後,李冶在男女社交上甚為開放,而薛濤也成為樂妓。不知道是命運使然?還是預見了果,才一步步向這結局走去呢?
玉真觀裡的瀟灑女道士唐朝時道教發展繁盛,道士不光也有男子,也有不少女子。連不少皇族中人均喜歡趕著潮流入道,給自己起一個道名。文人雅士也都喜歡到道觀裡談論風雅,才貌雙全的李冶於是和眾多文人都十分相熟,至於親密到什麼程度,雖然史料沒有記載,但從唐朝的開放程度來看可猜測一二。
與她相交的人中不少是當時的名士,其中就有《茶經》的作者陸羽。
李冶詩情豪邁,也獲得通透。她雖然一生未嫁,卻對夫妻之間的感情理解甚為深刻,她所寫的《八至少》,意識流傳甚廣: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東西”二字,放在一起是一個詞,如此的接近;而岔開是兩個方向,東方和西方,十分遙遠。對“東”與“西”又遠又近地描繪,頗具辯證主義色彩。四句皆是異曲同工,而這“至親至疏”的感受,怕是大多數結婚多年的人都深有體會。
唐宮俊嫗傳說她的才貌讓她名滿天下,後來連皇帝都知道了。於是召她入宮,只可惜此時美人遲暮,她已經是四十多歲,唐德宗見她曾說了一句“原來是一俊嫗。” 哦,原來就是個漂亮的老阿姨。
她留在唐宮,知道後來朱泚叛亂,她因為獻詩給朱泚,被殺回皇宮的唐德宗亂棍打死。
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每每想到李冶,總會想起《紅樓夢》的妙玉,才貌雙全的女子,卻被家人送入道觀。只是這種“被迫”的出家實則戒不了內心,於是往瀟灑處更瀟灑,往放浪處更放浪。妙玉心戀寶玉,貪慕紅塵,而在李冶,道家的清修全部墮了泥沼,一世被紅塵愛恨所累,最後仍不得善終。
但這一切,卻也怪不得她。
-
14 # 木子君的小屋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六歲時賦詩一首技驚四座,他的父親卻覺得他將來必為失德婦。
為什麼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李季蘭到底做了什麼詩吧。
李季蘭,原名李冶,字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唐朝詩壇上享有盛名的女詩人。
李冶從小容貌俊美,天賦極高,從小就顯露了詩才,六歲那年,曾寫下一首詠薔薇詩,詩文是這個樣子的: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已看雲鬢散,更念木枯榮。
這首詩一出,技驚四座,但只有她的父親認為此詩不祥。
因為其他人無關於己,只關心詩才,唯有親生父親,才從詩裡看出不一樣的東西來。
詩言志,我們往往可以從一個人的詩歌中讀出一個人的才情,也可以讀出一個人的性格。
初看,《詠薔薇詩》沒什麼大問題。
但仔細想相,經時未架卻,“架卻”也可人“嫁卻”,現在還沒有嫁人,心思有些亂了。這多可怕,一個剛剛六歲的女孩子,就知道已經思春,想著嫁人了。問題大不大,放在現在,就是一個思想早熟的女孩子啊。
由此,她的父親才說:小小年紀就知道嫁人,長大之後,肯定會成為失足婦人。
為了教育自己的女兒,讓她遠離俗世紅塵,保持內心的安靜與純真,他的父親在她十一歲之時,就將她送到了道觀。做了一個小小的道姑。
其實唐時的道觀,除了一些出家之人的修行,也是文人喜歡去的場所,比如唐時的李白王維等詩人都是道觀的常客。
由於經常與這些文人騷客的接觸,李冶在道觀修養期間,練了一手好字,也認識了不少的文人,拓寬了她在文壇上的人脈。
在這群詩人中,有一個年輕計程車人吸引了李冶的注意,他就是朱放,他們二人都喜歡寫格律詩,有了共同語言,一起遊山玩水,吟詩做對。時光總是很短,不過沒過多久,朱放就響應朝廷的召喚,做官去了。
這個時候的李冶,由於自己的詩才,在文壇上已經頗有名氣,由於她長相俊美,又會寫詩,吸引了另外一個士子,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茶聖陸羽。在陸羽的花言巧語之下,李冶淪落了。他們二人相處沒多久,陸羽也接到朝廷的召待,於是詩與遠方成了奢望,他走向朝堂,開始了案牘勞形的日子,而李冶,則被他拋到了腦後,畢竟,男人以事業為重嘛。
以李冶的詩才和相貌,身邊總是不缺文藝青年的,她認識了一個僧人,叫釋皎然,雖詩才普通,卻擅長評詩。於是,李冶每天寫詩,而釋皎然負責點評,二人的完美配合,時間久了,李冶就對釋皎然心生愛慕。
但作為一個僧人,釋皎然是“靈鏡亦非臺,菩提本無樹,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佛心堅固,只是將李冶當成了一個普通的知交好友。
誤會生了,只能遠離,於是,站在道觀門口,李冶看著第三個她傾心之人,就這樣施施然而去。
這一刻,李冶的心情怎麼樣,無人可知。
當然對一個漂亮的女詩人來說,身邊總不缺詩伴的,於是李冶擦乾了眼淚,望著一起高談闊論計程車子們,整了整妝容,也參加了他們的文化沙龍。
觀其一生,李冶交往的詩人,除了朱放、陸羽、釋皎然之外,與韓揆、劉長卿、閻伯鈞、蕭叔子、朱泚等人也有來往,這也應驗了李冶父親的話。
李冶那橫溢的詩才,甚至驚動了大唐的最高統治者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唐玄宗召李冶入京,這個時候的李冶已經四十多歲了,但唐玄宗依然為其風姿所動,稱其為俊嫗,並將她留在宮中,做了一個宮廷女詩人。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大唐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唐德宗建中四年,唐朝大將朱泚造反,攻下長安之後自立為帝。想要找人給他寫賀詩,就瞄向了李冶,可惜的文學俊嫗何曾見過這等局面,在刀斧的威逼之下,寫了一首詩。朱泚讀了,大悅。
後來,朱泚兵敗被殺,唐德宗又回到了長安,而李冶曾給朱泚寫詩的事情傳到了他的耳朵裡,就將李泚召了過來,秋後算帳,將其棒打。
就這樣,一個女詩人捲進了不該捲進的政治,而結束了她自己的生命。
-
15 # 慕古賢
人說唐朝風氣開放,我看未必。從這裡看來,李季蘭之父遠不如宋朝時的李清照之父。同為李父,面對才女,唐李父對小小年紀的季蘭是呵斥,是驅逐,是拋棄,致使其墮落又零落,最終慘死於暴君之手。而宋李父不但在道德文章上身教重於言教,而且對李清照百般呵護,終使其成為名留青史的女詞人。
-
16 # 晉唐風骨
李季蘭,名冶,三峽一帶人。後來長期居住在浙江湖州,或雲烏程(浙江湖州)人。大約生於玄宗開元年間(713年),是當時著名的道士。
《唐才子傳》中記載:
“季蘭,名冶,以字行。峽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消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優工格律。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她往來剡中最長去的地方就在揚州。《唐詩紀事》中記載:“劉長卿謂李季蘭女中詩豪”,劉長卿當過長洲(今吳縣)縣尉,由此可以推定李季蘭曾在揚州修道。
李季蘭自幼聰明伶俐,六歲時所作《薔薇詩》,有這樣兩句:“經時不架卻,心緒亂縱橫。”他父親看後,認為女兒太聰明,擔心日後不能成為恪守禮制的良家婦女。“架卻”,諧音“嫁卻”,說明其性情不寧,小小年紀,春心萌動。便對她母親說:“此女聰明絕頂,但從此詩句來看,恐怕長大後為失行婦人。”果然,李季蘭多才多藝。正因為如此,她成為當地浮浪子弟競相追逐的目標,她婚姻的失敗似乎也緣於此。
婚後不到半年,丈夫就尋花問柳,夜不歸宿,她也不甘寂寞,不時外出與昔日的夥伴幽會,因此招來婆家的一紙休書,正應了少時她父親的預言,成了“失行婦人”。後來乾脆出家做了道姑,跟一幫風流文人混在一起,應對之際,風情萬種。因為當了尼姑,可以不受俗家習慣的束縛,隨意與文友、情人相會,來去自由。與詩人劉禹錫、鴻儒常有來往,更與詩僧皎然、茶聖陸羽、隱士朱放等關係密切。
李季蘭是風情女人,她的《相思怨》: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無畔。
攜琴上高樓,樓虛月華滿。
彈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
一、二句先寫情之深,三、四句寫情之廣,層層遞進;五、六句進入比較具體的場景,月下高樓撫琴寄思,典型環境中的懷人意境,而人去樓空之怨,妙在言外。以“弦腸一時斷”作結,巧妙而意味深長。將相思之無限,衡之以有涯之海水,足見其靈氣。
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稱讚李季蘭“形氣既雄,詩意亦蕩”,是“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
《四庫全書總目》說:
“(李)冶詩以五言擅長,置之大曆十子之中,不復可辨。”
劉長卿是當時的著名詩人,以“五言長城”自詡,他那樣看好李季蘭,稱其為“女中詩豪”,表明了這位女詩人的分量。
這樣一位多情且才華橫溢的女詩人,結局如何呢?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聽說李季蘭的詩名後,曾宣召她覲見,留她在宮中住了一個多月。李季蘭離開京城返回家鄉時,德宗賞賜了她不少錢財。誰知好景不長,朱泚作亂,攻佔長安,稱大秦皇帝。李季蘭不知何故上了賊船,向朱泚獻詩。德宗平叛後,招來李季蘭,指責她與賊同流合汙,當場用亂棍打死了。
-
17 # 文史磚家
有唐一朝,風氣開放、文化昌盛,曾湧現出不少文采斐然、佳作甚多的女詩人,而活躍在盛唐年間的李季蘭,便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李季蘭還是個幼童時,其父便斷言她將來必成為一個失德婦人,恐怕難以善終,而最終的結果也的確如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李冶字季蘭,以字聞名於世,活躍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自幼聰慧過人,頗能吟詩作賦。且說李季蘭6歲時曾參加過一次家族聚會,其父為了炫耀她的機敏和詩才,便讓她即興賦詩一首。面對著滿屋長輩,童稚未脫的李季蘭竟絲毫不怯場,指著屋外的薔薇,張口便賦詩一首,一時間滿座皆驚。
按說女兒如此露臉,李父應當感到高興才是,沒想到他的臉上非但沒有絲毫的笑意,反而指著詩中的兩句說道:“‘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便如此狡黠、不檢點,長大以後肯定是個失德的婦人。既然如此,我就送你出家做道姑,在清靜之地面壁思過,免得你留在家中成為禍害。”
家人們聽後大感驚愕,便問李父這是何故。李父輕輕地嘆了一口氣,然後解釋道:“詩中的‘架卻’乃是‘嫁卻’的諧音,此女年未及笄,卻懂得待嫁女子的心緒煩亂,若不加以管束,長大後還了得?”(“始年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見《唐才子傳》)。
果然在4年後,李季蘭被送進剡中(今浙江省嵊州市)玉真觀出家,當時她才只有10歲。然而讓李父沒想到的是,李季蘭脫離了他的管束,反而變得更加自由散漫,每日裡除了讀經之外,便是作詩、習字、彈琴。轉眼間,李季蘭已經長到16歲年紀,因為厭倦道觀中枯燥乏味的生活,便開始跟觀外計程車人們詩酒唱和,漸漸地在當地名聲鵲起。
有唐一朝,風氣相當開放,女子們不僅可以穿著“袒胸裝”,而且還可以參與傳統上由男人專享的活動,比如騎馬、打球、擊劍及詩會等等。而且在這些場合中,男女間互相酬酢、唱和,早將“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拋到九霄雲外。而這些現象非但沒有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抨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們的推崇。
所以,李季蘭以女道士的身份與名士們交往,逐漸成了當地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而隨著年紀漸長,李季蘭的性格更加開放,交友的範圍也越來越廣,經常與詩友們相會與烏程開元寺中,邊飲酒邊賦詩,氣氛相當的活躍,而每次詩酒大會中,李季蘭無疑都是“焦點人物”。
當然,詩酒大會中並不總是談論高雅話題,有時在酒酣耳熱之際,李季蘭也會同詩友們談論一些“葷段子”,雖然方式很隱晦,但尺度卻是相當的大。對此,唐詩選家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曾評論道“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也。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對李季蘭的性格過於開放,頗有指責的意思。
李季蘭交遊廣泛,如大詩人劉長卿、“茶聖”陸羽、名僧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而名士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人跟她也是情投意合。其中,朱放、陸羽還跟她發展過多年真摯而熱烈的戀情,可惜最終都無果而終。李季蘭雖然情路坎坷,但名聲卻是越來越大,活動範圍也已不限於剡中,而遠及文人薈萃的揚州,並在那裡出盡了風頭。
李季蘭的詩名如此之大,以至於後人將其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並稱,號為“唐代四大女詩人”。不僅如此,連酷愛文藝的唐玄宗都聽聞李季蘭的詩名,大感興趣之餘命她入京面聖,令其欣喜不已。然而就在李季蘭帶著興奮之情趕往長安時,不巧遭逢“安史之亂”,結果她非但沒能見到皇帝,反而因為戰亂,一時間變得“無人問津”。
多年後,當李季蘭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時,身份卻已變為“逆黨”。原來,唐德宗在位期間,中書令、太尉朱泚在涇原鎮叛軍的擁護下,在長安發動兵變,不僅將皇帝趕出京城,而且還僭號稱帝,為患關中一年有餘。就在朱泚叛亂期間,李季蘭與他交往甚密、書信頻繁,甚至還曾為其寫過幾首頌詩。
所以等到朱泚敗亡、唐德宗回返長安後,出於對李季蘭的憤恨,便將其逮捕。唐德宗起初對李季蘭頗有好感,不止一次地稱她為“俊嫗”,如今見到她後卻是怒火中燒,先是責怪為何不學嚴巨川作詩:“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然後命衛士將她亂棍打死,時在建中五年(784年)。一代蓋世才女,最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結局,實在是令人唏噓。
時有風情女子李季蘭,上泚詩,言多悖逆,故闕而不錄。皇帝再克京師,召季蘭而責之,曰:“汝何不學嚴巨川有詩云:‘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遂令撲殺之。見唐人趙元一所著《奉天錄·卷一》。
-
18 # 肥貓1987
文無第一,如此才情的女子喜歡的男子必定是才情之人,但是既然沒有第一,也就會出現相逢恨晚,失德不過是遲早之事
-
19 # 張子曰
今時今日,依然如此。
從近代以來,凡是文壇能排的上號的女才子,其私生活細究起來,以普通百姓的眼光來看,沒有能稱得上乾淨的。如三毛,如張愛玲,如陸小曼。
便是餘秀華,人都這個樣子了,殘疾,生活不能自理,前半生籍籍無名,靠著丈夫勉強活下來了,有些文才,結果莫名奇妙一炮而紅,如今也離婚再奔前程。理由?需要理由嘛?女才子怎麼能和一個鄉巴佬過一輩子?
很多人不理解背後的邏輯。
其實邏輯很簡單。
但凡才子佳人,哪個不是心高氣傲,眼高於頂。但是男人和女人終究是不同的,男人是理性重於感性,而女人則是感性遠大於理性。這種區別放大到尋找配偶上來說,男人可以基於理性的需要而勉強自己,但是一旦女人有了選擇的權利,女人卻只會基於感性的需要而選擇。
簡單的來說,男性在掌握主導權可以進行選擇的時候,是有理性的因素的,家族,名譽,前程,都會讓其斟酌再三;而女性在掌握了主導權可以進行選擇的時候,女性不需要揹負家族的責任,也沒有多少名譽可言,在古代更沒有前程這回事,所以更極端趨向於感性。而這種基於感性的選擇,則必然是朝秦暮楚,水性楊花。
村婦沒有選擇權,也就沒有水性楊花的條件。就算水性楊花勾搭村口的屠夫,也不會成為新聞,也沒人講。
女才子多少算是有些水平,也就有了一定的選擇的權利,勾搭的多半也是男才子男富豪男高官,自然也就成為新聞了,也就廣為流傳了。
便是今天,沒火起來你儂我儂恩恩愛愛,火起來後雞飛蛋打狼奔豕突的女明星,女才子,比比皆是。
無他,不過是我說的那個理由罷了。
天下事,看破了,無聊的緊,無聊的緊啊。
-
20 # 子愚之言
這是一個美好有才的女孩被女性文字獄坑殺的故事!
李季蘭作為與薛濤,魚玄機,劉採春齊名的四大唐代女詩人之一,文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她所做的詩在當時都是很受文人界的推崇,與眾多文人才子多有來往交際。
然而,這樣一個高才的女子生在那樣雖然作風開放卻又對女性道德思想綁架的社會人文環境下,註定是一個悲劇!
李冶從小在詩歌方面就有驚人的天賦,這原本是一件喜人的事,其父最初也是得意非常,時常拿出去炫耀,卻因五六歲時一首<<薔薇>>而改變了她的一生,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讓她在他父親的心裡背上了失德失行的罪名,從此對她別眼相待,更甚至於將她送入道觀。而女子進道觀在那時卻與進了勾欄又有何異!
無獨有偶,與之齊名的另一位著名才女薛濤也有著相同的經歷,她在八歲時因為其父的“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續之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而被其父疑為有作風不正的可能。
僅僅因為一句並無關係的詩,竟能讓人生出似是而非的聯想,從而因著這點無關痛癢的聯想就將一個垂髫小兒定了罪,這難道不是加強版的文字獄嗎!由此可見,那個時代對女性的苛刻程度可見一斑!
李冶進了道觀改名李季蘭,失去了父母親情,也失去了家教正本,失去了尋常兒女在正常成長過程中的樂趣。每日詩詞歌賦固然清淨,但生活卻也更加索然無味。至成年時,原本存在親情缺失的李季蘭,用21世紀新社會的話說,從此走上了自由生長,放飛自我的道路!
這也是為什麼她流傳後世的多是與人調情,卻並無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的根本原因之一。因為她缺愛所以她從萬花叢中過;因為不懂愛,所以她不會與某一個人纏綿悱惻生生不忘。
另一個原因是對社會對人生的失望甚或於絕望讓她恣意妄為,不拘人言。
包括後面直接置她於死地的長安之變,很多人說那麼多文人都沒投降,但她投降了,是因為她膽小懦弱。但如果說她膽小懦弱,為何造反派被鎮壓後,她還堅持支援造反派,直至被撲殺都死不悔改?也許正是不滿於現有的這個剝奪了她正常成長經歷的權利、剝奪了她享受親情人倫的權利、踐踏著女性尊嚴與地位的社會體制與人文環境,所以她才藉此契機表明立場,寄希望於新的政權能建立一個她理想的世界!
她的才華並沒有讓這個世界對她溫柔以待,反而使她受盡委屈!不知道在她臨死前一刻是否有對這世界有分毫的留戀……
回覆列表
李季蘭就是李冶,相傳她6歲時寫過一首《薔薇》詩曰:"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架卻"諧音"嫁卻",她父親認為此詩不祥——小小年紀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緒亂,長大後恐為失行婦人。而事實上,李冶長大以後也的確不守婦德。
這只是一個傳說。不足為信。
要說詩言志,的確有道理。但同一位詩人,也會寫不出不同風格的作品。正如《紅樓夢》中寶琴所說:
“難道杜工部首首隻作`叢菊兩開他日淚"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紅綻雨肥梅"`水荇牽風翠帶長" 之媚語。”憑一兩句詩,判定女孩長大以後的貞潔問題,未免太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