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 到底有科學依據嗎?
49
回覆列表
  • 1 # 藤樹生

    從我們認識的古語中,幾乎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還是大部分可信的,在加上我們現代的科學依據,生活經驗,綜合出來,確實是好的。

  • 2 # 一葉輕舟

    地屍之氣,本為化腐之物,猶如沼澤發酵,地毒上升,或伴風寒,或伴溼毒。

    暖冬,地毒升;或地震前後,地毒升;或遇水患,地毒升;或遇屍野,地毒升。

    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可以理解為被子受潮,常有黴味,需待豔陽高照,置於陽下炙烤。

    沒有考證,靈光一閃。

  • 3 # 瓜娃娃

    我是個外行覺得還是有一點依據,可能與病毒的適應性有關吧,到了比較溫暖潮溼的時期,病毒的活性或別的什麼特徵降低了吧。

  • 4 # 農夫看天下

    大家好!

    古語說“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這句話到底有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我想對於這句話要想挖出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來證明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這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根據歷史上瘟疫發展的規律來傳唱的,就像是農業生產中的諺語一樣,是一種總結的經驗之談,基本上都是一些不用懷疑的金科玉律、不刊之論。

    那麼要想證明這句諺語是否準確,一是可以從歷史上各個朝代所發生的瘟疫時間表去推敲。二是依靠近期地球上所發生瘟疫時間來證明。三是利用大自然所執行的規律去推理。

    中醫認為,氣候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極大。每當天地間風雲變幻、四季更迭之時,要是季節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過於激烈之時,然而人體又剛好處在陽氣、衛氣過於衰弱之時,這時候就會出現人體無法抵禦外邪入侵的情況。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之中說道:“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1、從天氣氣溫上來看。

    那麼歷史上大部分的瘟疫是不是基本都發生在大雪至驚蟄這一段時間呢?翻開史書,歷史上的瘟疫真的是驚人相似地一幕又一幕地重演。在中國的歷史程序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迴圈反覆著。其實各種疫病在歷史上基本都是處在大災之後暴發。

    比如死了83萬人的明朝崇禎末年瘟疫,當時的天氣狀況就是處在“小冰河”時期,天氣奇冷,整個國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就是一季的作物還是遭受了特大的蝗災,並且同期還在關東一帶發生了地震,這樣各種天災接連不斷的情況下就發生瘟疫大流行。

    遠的不說,就拿2003年中國發生的非典來說吧,當時發現非典病例的時候也是處在氣溫極低的02年12月之後。再說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生也是處在19年12月中下旬,也是處在氣溫極低的大雪節氣之後。這決不是巧合,這是因為比較低的氣溫比較適合病毒的發展。

    2、瘟疫的流行和人體所處的季節以及和各個季節所能承受的人體免疫力有關。

    大家知道,瘟疫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冬季,為什麼冬季氣溫更低了反而更適合病毒的擴充套件呢?其實這和人體的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大雪之後都是寒冷的天氣了,所謂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所有的生靈都在藏伏,都在收藏。這就是“春生夏發秋收冬藏”的道理。

    人體也一樣,骨胳腠理也在收縮之中,對於外邪無心戀戰,都在想方設法儲存自己。這樣被動挨打的局面在這一段時間那是常態,人體沒有了同外界邪氣的鬥志,這樣免疫力自然就變得低下,那麼就很容易招惹病毒上身,導致病毒上身之後無力抵抗,這也是瘟疫大部分發生在大雪之後的一個原因。

    所以,一個人冬天裡要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只有增強體質才能做到“正氣存身,邪不可幹”。

    3、瘟疫選擇大雪之後流行也有和人類的聚冬散夏特性有關。

    人都有聚冬散夏的特點,特別是華人特為明顯,反應在小格局上來說,夫妻一到冬天都喜歡相擁而眠,為什麼?圖個暖和唄。然而一到夏天不管是男是女總是想著一腳把對方踢得遠遠的,因為夏天實在太熱了,一個人睡舒服。

    那麼反應在大的方面也是如此,一到冬天各種酒席就鋪天蓋地而來了,下半年辦喜事那是常態,但是耳鬢斯磨、觥籌交錯之際,無形之中就給傳染病提供了機會。因為瘟疫的傳播就需要這樣的近距離接觸。

    然而一到“驚蟄”,驚蟄也叫做啟蟄,這個時間點一到,春雷滾滾,大雨滂沱,天地萬物都已經震醒,地下冬眠的蛇類、蟾蜍、熊等都在躍躍欲試地出土了,各種各樣的季風、颱風呼呼狂亂,時不時地來個雨水瓢潑而下,什麼樣的病毒還能保留下來呢?

    專家不是告訴我們預防病毒要勤洗手嗎?既然洗手可以洗掉病毒,那麼雨水、洪水就是可以衝乾淨天地間殘留的病毒的。

    病毒都被雨水沖走了。天地間空氣轉換的速度也是迅猛如閃電一般,這樣的環境並不適合病毒的生存發展,再說人體經過一個冬天的收藏積蓄正要向外發洩,一到春天也像天地間萬物一樣正在霸氣地向外伸展擴張之中,這時也是處在陽氣相對旺盛的時候,所以病毒就只好“衰於驚蟄”了。

  • 5 # 文學小博士

    古語說的話 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瘟疫始發於突然之間無人能夠提前預感到,按理說瘟疫應該始發於天大熱的時候,天氣寒冷不利病毒生存。瘟疫什麼時候有,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清楚,古代人不能夠做到 ,現代人也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前明白。長言道,謠言止於智者,聰明人是不應該相信這種沒有科學道理的古語的,古代人也有傳播謠言的案例 ,現代人也有 ,這種說法就是古代必有用心的人傳播的無聊古謠言。

  • 6 # 聊齋世事

    我不是這樣認為的。

    雖說不懂醫,但中醫講的是醫易同源,而根據易之五行生剋,此次疫情初發於公曆十一月份,也就是節氣大雪之後農曆十月即亥月。十二月份為子月,子亥為水,相輔相成疫情發展;元月為丑月,醜為溼土,不能擋水有蔓延之勢;二月份為寅月,寅木強吸水,疫情收斂;三月份為卯月,卯木吸水性較差,疫情會有反彈;四月份為辰月,辰為水庫,疫情得以控制;五月份為巳月,巳火衝亥水,疫情煙消雲散。

    所以現在還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嚴防死守,相信上下一氣,眾志成城必然戰勝病魔。

  • 7 # xnkyzr

    古人幾千年來總結的結論是很有道理的,只不過他們總結的是現象,無法探討實質。包括一些俗語,增廣賢文之類的處世之道。大部分人把這點丟掉了,這也正是我們的悲哀。

  • 8 # 盧永貞574

    謝邀:古語說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這是前人對於瘟疫始末的總結。

    至於有無科學根據一說就要實驗室得出結論才能確定。因為這個問題是貧民百姓不能左右的!

  • 9 # 醫學學士木子先生

    我是一名中醫研究者。我從中醫方面來闡述我的以下幾個觀點。

    首先,古人的這種經驗總結,體現了中國祖國醫學的經驗積累和一些傳統的文化思想。那肯定的是這些古人總結的經驗非常的有用。古人總結的24節氣。充分運用到中國的社會生產勞動人民的實踐。前年來華人民都是根據我們的節氣來適時耕作。勞動人民的豐收。說古人的一些經驗總結和方法的總結是非常有科學的道理。

    其次,中醫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社會生產和疾病的治療,必須根據宇宙中的自然規律而進行。你認為人自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自然環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與社會環境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說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是遵循的自然和宇宙的規律。違背規律必然會導致其中平衡的破壞。導致瘟疫的發生。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的聯絡和外在的聯絡,有一個宇宙的規律。

    最後我認為,古人的經驗和教訓是積累在社會生產活動和實踐當中。存在既有存在的道理,我們現在的科學無法一進行驗證。我們還是必須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宇宙。一顆謙卑的心態。對我們所發生的所有問題。結合前人的經驗和現在的科學不斷的探究和研究嗯,順應自然順應科學。最後才能得到圓滿的解決。

  • 10 # 守望的稻草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時段。大雪開始,立春最厲害,隨著天氣變暖,又會衰弱甚至消失。也就是說,冬天,初春是瘟疫流行的常見時期。

    第二,冬天天氣寒冷,風大,人們普遍會關閉門窗保暖,就算有些通風的,通風時間也是很短的。尤其是北方,很多雙層窗戶,直接放棄了通風。而南方更溼冷。

    第三,冬天,人們活動少。冬天氣候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就會減少。而晴天無風的天氣少之又少。抵抗力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第四,冬季蔬菜水果較少。雖然現在蔬菜水果供應不算問題,但人們吃的不算豐富,身體抵抗力也會有降低。

    病毒在空氣中的存活能力取決於環境條件,特別是環境溫度和相對溼度是最重要的引數。過去幾年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乾燥的環境似乎為流感病毒的生長和傳播創造了絕佳環境。

  • 11 # 海納百川1210

    我認為這是古人從千百年來的生活規律之中總結出來的,應該是有一定的道理。這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在古人看來,瘟疫常常發生在大雪節氣,這是因為在南方大雪的時節常常是陰溼冷,寒氣溼氣較重,這時候的病毒以及瘟疫常常在這時發生,因為溼冷的環境,常常讓人的周身發生病變,再加上外部的環境,常常讓病毒為得以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古人看來大雪的時節就是瘟疫愛發生的時候,說的通俗一點,大雪時節陰氣重,古時候的醫療技術不發達,都只找中醫,因而有溼氣寒氣陰氣重的時候,在人們之間往往愛發生瘟疫。

    為什麼瘟疫常常結束在驚蟄這個時節呢?這是因為驚蟄是大自然從隆冬到春天的一個起始點,驚蟄過後,意味著大地的復甦,大自然的生命,大自然所有的生物都充滿了生機,大自然的陽氣逐漸轉濃,隨著溫度的提高,所有的瘟疫病菌就無法生存,人們的身體也隨著氣溫的回暖,溼氣也在逐漸的降低,陽氣逐漸的復甦,這就意味著人的身體的機能,隨著大自然的復甦和溫度的提高,自身的免疫系統也逐漸的加強,所以瘟疫慢慢的也就消失了。

  • 12 # 快跑小老虎

    老祖宗留下的規律: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中國古老的歷法一次次證明著這個規律。

    老祖宗讓我們年前儲糧,打掃衛生,喝屠蘇酒,過年貼春聯,放鞭炮辟邪,都是有講究的。

    始於大雪:19/12/ 7 大雪

    發於冬至:19/12/22 冬至

    生於小寒:20/ 1/ 6 小寒

    長於大寒:20/ 1/ 20大寒

    盛於立春:20/ 2/ 4 立春

    弱於雨水:20/ 2/ 19 雨水

    衰於驚蟄:20/ 3/ 5 驚蟄

  • 13 # 秉燭讀春秋

    古人認為“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常情況下病毒怕熱不怕冷,比如剛解放後,打針筒都是共用的,那時候消毒就是在熱水裡煮一下就完事了。

    直到現在最簡單的消毒辦法就是加熱,我們喝開水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用的疫苗都是冷藏在冰櫃裡,目的就是儲存菌苗兒的活力。

    我們都知道蝙蝠身上帶有1000多種病毒,由於它本身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蝙蝠並不發病。

    但它一般居住在寒冷的山洞裡,常年不見日頭,並且是在晚上出來活動,這是因為病毒已和蝙蝠成為一體,病毒支配了蝙蝠的行動,這叫做“宿主共生”。

    回到話題,一年四季中,大雪時節天氣轉冷,病毒開始變得活躍,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它就會變得越來越活躍,進而達到巔峰狀態。

    而到了春暖花開的驚蟄、雨水時節,隨著天氣一天天變暖,衰減的病毒就會變得越來越弱。

    從大雪到驚蟄差不多四個月,病毒呈一種拋物線的狀態落下,再經過兩個月的掃尾,也就是經過半年的時間,病毒就會徹底消失。

    古代發生瘟疫後,朝廷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逃離。

    在沒有辦法治療的情況下,有些瘟疫到天熱時就突然消失了,不過並沒有絕跡,古代最短經過兩三年,最長不超過7年就會再次爆發。

    由於古代戰爭殺戮等原因,造成了環境的汙染,人為加劇了瘟疫的爆發。

    到了近代,由於官方採取了正確的滅疫方法,一般瘟疫發生半年後會突然消失。

    這樣的例子並不鮮見,比如清末時期的東北鼠疫,這次瘟疫發生在19 10年的11月9日,這一天是立冬後的第2天。

    瘟疫的首發地在傅家甸,也就是現在的哈爾濱道外區。當時的醫學博士伍連德敏銳地發現這場瘟疫不同於以往的鼠疫。

    經過深入解剖和分析,這是從來沒發生過的“肺鼠疫”,原來是東北獵人吃旱獺肉感染了病毒。

    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它無需透過動物媒介比如跳蚤來傳播,而是透過呼吸之間的飛沫來傳染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傳人。

    鑑於這種情況,當務之急就是把病人和健康人隔離開。

    伍連德首次發明了口罩,當然這種口罩很粗糙,也就是雙層紗布裡面兒裹著一塊吸水藥棉。

    然後改變人們土葬的傳統辦法,透過焚燒病人的屍體來消滅病毒。

    經過一系列有效預防措施和強有力的滅疫行動,到1911年3月1日,傅家甸疫情爆發區死亡人數最終歸零。

    過了一個月後,分佈在東北各地的鼠疫全部被消滅,疫情徹底解除。

    前後經歷了半年的時間。

    17年前,即2002年的非典疫情,發生在12月期間,首例病人黃杏初感染了病毒,事後確診是新型病毒SARS,事後查明是廣東人吃果子狸感染了這種病毒,是透過飛沫傳染的。

    疫情爆發這一天正好是大雪節氣,經過半年的時間,疫情也是以一種拋物線的形式而消失,2003年6月疫情結束。

    Sars病毒也是在半年後突然消失的,早在東北傅家甸疫情結束後,伍連德曾預言,這種病毒幾年後還會捲土重來,果然如此,東北後來又發生了一次鼠疫。

    去年武漢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時間也是在12月初,按照規律來說,武漢疫情結束不會超過6月份。

    鍾南山院士說拐點將出現在4月份,也就是說,病毒在“愚人節”(4月1號)前進入衰亡期,能否按照這個規律發展,讓我們祈禱和拭目以待吧!

  • 14 # 平安讀歷史

    俗話說得好,老人吃的鹽比我們吃的米都還多,古人的一些智慧結晶對我們現代人還是很具有指導意義的,雖然現在人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不該忽視古人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和規律。

    至於古代人所說的瘟疫死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雖然沒有什麼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這個道理,但是從我們所經歷的很多事情來看,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從我們總結的很多經驗來看,病毒事實上怕熱不怕冷,往往產生的時候都是比較嚴寒的天氣,到了天熱的時候就會慢慢消失了。

    其他的不說,就說與我們最近的一次非典型肺炎就可以看出來,非典型肺炎產生的時間大約就是在冬天的時候,但是在夏天來臨的時候,就基本上已經結束了。至於我們最近大家都熟知的滿清末年的那個鼠疫,差不多也是這個時間段,在冬天的時候發生的,到了夏天基本上就是絕跡了。

    在古代的時候,由於醫療技術都比較落後,所以碰到了瘟疫,事實上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往往就是隔離,使瘟疫不至於擴散開來。不過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尤其是到了天氣熱的時候,瘟疫慢慢就會消失了。我們平時消毒也是習慣用熱水來消毒,喝水的時候也是喝燒開的水,都是為了消毒,所以溫度高能夠滅掉病毒是有一定道理的。

  • 15 # 佳寧說歷史

    古人的諺語往往流傳了許多年,這些諺語都是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往往還是比較有科學依據的。

    “瘟疫”

    自古有之,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古代“瘟疫”包括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物質,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元朝末年,和明朝末年都有較大的“瘟疫”發生,清朝就連朝廷對待天花也是束手無策,傳說康熙皇帝一臉麻子就是得天花結疤後再臉上所留下來疤痕。

    那麼古人講“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蟄到底有沒得科學依據呢,那大家隨著我的文章來一探究竟。

    “瘟疫”是多種傳染病的總稱。瘟疫一般具有高熱致病性,高傳染性,在古代戰爭,地震,大水等過後,會接著發生瘟疫,主要是因為衛生方面沒有做過,致使傳染病爆發。

    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瘟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中國古老的歷法一次次證明著這個規律。 老祖宗留下規矩:年前儲糧,打掃衛生,喝屠蘇酒,過年貼春聯,放鞭炮辟邪,那都是有講究的!

  • 16 # Shunshi

    古語說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蜇,有科學依據嗎?

    這是古人根據歷史上發生的瘟疫對照大雪、小寒、雨水、驚蜇四個階段的總結,和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樣,古人的歷史性發現而已,和二十四節季一樣,瘟疫的階段性變化也必然會有人會發現其中的變化規律並加以總結,於是便寫下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於雨水,衰於驚蜇。

    對於這種規律性的事物發現,比如尼羅河的水,總是要過一年才會又漲,和瘟疫一樣都是被古代的勞動人民總結,他們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相應的裝置和現代理論,他們是對自然的記錄,他們是對自然的發現,而不是依靠科學依據。

    現在我們有感於古代人的發現,認為古代人如此聰慧,一定有科學依據嗎?其實它不過是對自然瘟疫的記載,來源於自然,服務於現代社會。不管是瘟疫的記載,還是中醫藥的治療,它們都是寶貴的財富,必將會對後世的人,產生探索的興趣。人們為了求證其科學依據,而對其深入的瞭解,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存在於歷史上的瘟疫。

  • 17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瘟疫是由於細菌、病毒等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惡性傳染病。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人類的進化發展歷史就是一部與疾病鬥爭的歷史。一場瘟疫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而那些活下來的倖存者在遭遇這場浩劫後就形成了抗體,然而當人類的體質在悄然變化的同時病毒也在變異,於是人類與疾病的鬥爭就成為了一場持續的博弈。從古至今人類已經歷過鼠疫、天花、流感、霍亂、瘧疾等各種瘟疫:元、明、清三朝行將滅亡之際均爆發過大規模的鼠疫,康熙皇帝則因為幼年時患有天花而留下麻子。古人面對疫情也不是無計可施的:宋真宗在位時期(公元998~1022年)丞相叫王旦老年得子。王旦在喜悅之餘也唯恐愛子被傳染上當時流行的天花,所以召集了一群大夫研究預防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四川官員從家鄉請來了峨嵋山人,說是能用一種藥使他兒子免於感染天花。具體的方法是:用乾燥了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細末,用竹管吹人健康兒童的鼻孔,之後孩子就患了一次輕型的或不顯性的天花。一次輕型的不致命的天花會使這個孩子獲得對天花的抵抗力,這實際上是一種以毒攻毒的辦法。

    這種辦法被認為是人痘接種的最早雛形,大約到了明代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這種人痘接種方法開始逐漸向全國各地普及並逐漸形成正規系統的流程。不過這個流傳過程其實是相對比較漫長的,因為直到清代初期天花依然是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甚至就連康熙皇帝也沒能倖免。不過康熙算是因禍得福:他扛過了天花的折磨,順治皇帝駕崩後在確立繼承人時孝莊皇太后就是考慮到玄燁(日後的康熙皇帝)不會再得這個病,所以堅持由玄燁繼位。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又出痘了,康熙命人用人痘接種之法救治,見效後又將這種方法用於其他皇子身上,均取得了成功,事後康熙下旨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人痘接種。1688年俄羅斯首先派人到中國學痘醫,這是文獻記載的最先派學生到中國學習種痘的國家。1744年中國醫生李仁山到達日本長崎,將中國的人痘接種術首次帶到日本。1763年在北韓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記載了中國的人痘接種術。1790年北韓派使者樸齋家、樸凌洋到中國京城,回國時帶走大型醫學叢書《御纂醫宗金鑑》,書中《幼科種痘心法要旨》介紹了種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後來樸齋家指派一鄉吏按照書中的方法試種人痘並獲得成功。1796年英華人琴納在人痘接種法上發明了更為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種法,1805年牛痘接種法傳入中國並代替了人痘接種法。

    由此可見古人在與疫情的長期戰鬥過程中也總結出自己的一些經驗。我們對古人的這些經驗之談應該比較冷靜理性地看待。事實上民間的很多俗語之所以流傳至今是有道理的:”瑞雪兆豐年“、”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都是古人根據自己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當然古人也會有錯誤的觀點,但錯誤的觀點往往會在歷史程序中逐漸被淘汰,一般來說能存續至今的古語大凡還是有根據的。然而有時我們對古語的理解可能出現似是而非的現象:前段時間包括湖北在內的南方多個省份出現降雪現象,於是有人引用”瑞雪兆豐年“俗語證明病毒會被降雪低溫天氣凍死。然而事實上民間所謂的“瑞雪兆豐年”是指大雪會殺死那些有害於農作物的病蟲,從而大大利於來年的豐收。這些病蟲本質上屬於昆蟲,這些昆蟲和我們人類以及其它動物一樣是多細胞生命體。不過目前沒任何證據顯示大雪能殺死單細胞的細菌或無細胞結構的病毒,事實上它們在低溫狀態會存活更久。其實古人還給我們留下這樣一句俗語: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那麼如果照此說法而言:似乎隨著乾燥少雨的寒冬的過去之後疫情會在氣候轉暖轉溼的大環境下逐漸衰弱。那麼這種說法又是否有依據呢?

    中醫把天地宇宙萬物視為統一的體系,而在這一體系中氣候環境的變化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相應的影響:要是氣候偏離了正常的軌道,而人體又剛好處於陽氣、衛氣過於衰弱的狀態,那麼這時就容易出現人體無法抵禦外邪入侵的情況。這種理論其實在歷史上是得到過驗證的:歷史上瘟疫往往伴隨著異常氣候,所以史書中很多瘟疫發生的時間幾乎同時伴隨有水災、旱災、饑荒。明末、清末的鼠疫均發生在氣候極端嚴寒的情況下,這似乎足以證明病毒是耐寒而不耐熱的。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也驗證了這點:目前科學家在極地地區、青藏高原以及西伯利亞凍原等地都發現過被當地極低的溫度封蓋住的病毒。具體到當前的新型冠狀病毒而言:在目前的實驗中是對熱較為敏感的。新型冠狀病毒在-60℃狀態下可儲存數年,在4℃合適維持液中為中等穩定,隨著溫度的升高會使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但必須達到一定溫度且超過相應的時間才能滅活病毒:新冠病毒一般在56℃的環境中持續30分鐘即可死亡,使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劑均可以有效滅殺病毒。從古人的經驗和現代醫學實驗都可以得出結論:病毒是耐寒不耐熱的,所以隨著氣候趨於溫暖溼潤是會對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

    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注意:古人說的是瘟疫弱於雨水、衰於驚蟄,但並沒說疫情徹底結束會是在何時?現代醫學也的確證明溫度升高會對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然而要多高的氣溫才能徹底殺滅病毒呢?具體到我們當下的新冠病毒而言:需要達到五十多度才能直接殺滅病毒。那麼什麼時候的氣溫能達到五十多度呢?距今277年前的乾隆八年(1743年)北京的夏季氣溫一度達到44.4攝氏度,在此之後的277年間這一高溫紀錄再未被超越過。所以所謂蒸桑拿能殺滅病毒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如果在人體感染病毒之前身處適當的高溫環境的確利於抑制病毒,但已感染的患者要用這種辦法滅殺病毒,那麼隨著溫度的升高究竟是病毒先扛不住呢?還是人先扛不住呢?277年前的北京高溫實際上是一種異常氣候並造成了11400人死亡。隨著天氣轉暖的確會對我們的疫情防控工作起到積極影響,但要指望單純依靠天氣滅殺病毒其實是不現實的。海南作為位於中國最南方的熱帶氣候的省份儘管氣溫相對較高,可也並沒能起到隔絕病毒的效果,甚至天氣更熱的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地不也出現疫情了嗎?

    從當年非典的經驗來看:非典是在夏季最為炎熱的七八月份被宣佈戰勝的。這也從側面證明:溫度的升高的確是會對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但我們不能單純把希望寄託在天氣轉暖上。新型冠狀病毒主要存活於動物組織內。事實上我們人類是一種高等動物,我們和動物的區別在於社會屬性,而在身體組織結構上我們和動物是類似的。新型冠狀病毒一旦離開動物(包括人類)組織是難以長時間存活的,所以新冠病毒的傳播需要藉助於人類或其他動物的組織器官作為介質的。今天中國各地防控機制的瞬間建立在世界範圍內恐怕都是難以見到的:如今全中國每一個社群都變成了一個抵制感染風險的堡壘。在如此嚴格的防控措施下事實上已從物理空間上切斷了病毒的傳播途徑。說到底我們還是要切實做好防控工作:與其坐等氣溫回暖使病毒消失,不如每個人都切實做好自我隔離和個人防護,不使自己變成病毒傳播擴散的介質。事實上當年的非典也是如此:氣溫升高的確在客觀上對疫情防控有幫助,但與此同時也不能無視當年國家為防控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現在我們也應當是先盡人事,然後再等待老天爺的幫助,而不是坐等天氣轉暖後病毒會自己消失。

  • 18 # 防水監工老王

    祖宗的東西都是一輩一輩慢慢積累下來的,過去哪有什麼醫療條件,基本都是聽天由命!然而傳下來的東西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比方說:病毒在低溫條件下,活性明顯降低或者處於休眠狀態,但是並沒有死掉;在高溫條件下,容易破壞病菌蛋白,使之失去活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被殺死了!古時候都是靠天吃飯,哪有現在的天氣預報,觀天象根據季節溫度雨水變化,創造了二十四節氣。大雪,小寒,雨水,驚蟄,溫度越來越高,病菌慢慢失去了生存環境,所以說這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19 # 趣文社

    幾千年以來,人們從自然的規律中摸索出許多生活經驗,形成一些我們熟知的諺語,這些諺語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便利。關於驚蟄的諺語也很多。

    驚蟄聞雷米如泥 驚蟄雷鳴,成堆穀米。

    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

    未到驚蟄雷先鳴,必有四十五天陰。

    冷驚蜇,暖春分。 驚蜇刮北風,從頭另過冬。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

    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

    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

    尤其對於春耕的農民來說,驚蟄這個節氣顯得尤為重要,到了驚蟄萬物復甦,天氣逐漸變暖,人們變開始進行春耕,到處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對於題主所說的“瘟疫始於大雪,生於小寒,弱與雨水,衰與驚蟄”首先我認為與氣溫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在古代,人們的保暖措施沒有現在的那麼好,在低溫的天氣中,新陳代謝變緩,自然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會相對應的減弱,而到了驚蟄前後,天氣回暖,心情也自然開朗,人體的抵抗力也會相對的強一些。

    馬上就要到驚蟄了,真心希望老祖宗留下的話是對的。願疫情早日結束,祝願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同時也致敬那些在一線的醫務人員,願你們平安歸來。春暖花開之時,你我一起曬太陽,感受春天的美好,不帶口罩!

    《驚蟄》

    雷驚蟄戶燕新來,卉木知春萬紫開。

    漸遠三冬寒欲盡,田園日見好風裁。

  • 20 # 陌上郎中

    古語說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勝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有沒有依據,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這次疫情的發生和農曆時節的時間點,就一目瞭然了。始於大雪:19/12/ 7 大雪,發於冬至:19/12/22 冬至,生於小寒:20/ 1/ 6 小寒,長於大寒:20/ 1/ 20大寒,盛於立春:20/ 2/ 4 立春,弱於雨水:20/ 2/ 19 雨水,衰於驚蟄:20/ 3/ 5 驚蟄,怎麼樣,感到驚奇吧!這就是千百年來人類與大自然博弈的經驗總結。是中華文明屹立於世界之林千年不衰的保障。農曆講究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有一定的依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應如何教育孩子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