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條腿的雞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王朝,特別是乾隆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憑藉強大的國力多次發動了對外戰爭!並取得了傲人的成績!不過雖然國力強盛,乾隆皇帝雄才大略,可是面對緬甸小邦,確束手無策了!那麼為什麼盛世大清打不過緬甸那?

    第一,大清雖然國力強盛,威風八面。但是緬甸也不是弱國,當時的緬甸最東南亞地區可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也算是東南亞小霸王!而且緬軍所用武器是西洋武器先進於清朝軍隊。

    第二,清朝軍隊不熟悉山地叢林戰,當地氣候清軍也不適應,清軍是北方軍隊,所以非戰鬥減員嚴重。

    第三,清軍輕敵,戰爭前幾年,不論是乾隆皇帝,還是下面的官僚系統,都存在輕敵的現象,還停留在天朝上國的幻想裡,不知世上已千年!

    此次,清緬之戰,由緬甸挑起,經過四年的你來我往,最終議和結束!可以說倆國誰也沒勝利!雖然清朝維護了天朝上國的形象,維護了東亞朝貢體系,可是以慘勝贏來的。清朝統治者沒有意識到西方武器的先進!沒有總結經驗。可以說清朝是在戰略上贏了,清除了緬甸侵略的野心,鞏固了東南地區的防務!

  • 2 # 常棣tandy

    在緬甸有一則古老的傳說:遠古時代有個龍公主,她與太陽神相愛,生下三個蛋,其中一個蛋孵出了女孩,後來嫁給中國皇帝;第二個蛋孵出了男孩,做了緬甸國——驃苴低;第三個蛋碎裂成寶石。

    一、與緬甸的淵源和邊境糾紛

    因此,緬甸人稱華人為“胞波”(一母所生的同胞)。這傳說反映了中國與緬甸關係的久遠和密切。

    到清代,中緬關係出現曲折,在乾隆朝時期發生了多次邊境戰事,關係時斷時續,戰後才建立起政治上的隸屬關係。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進入昆明,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出逃,當朱由榔和護駕的200名南明軍逃至緬甸邊境時,緬甸官員要求南明軍隊放下隨身攜帶的武器,方准入緬甸境內。

    朱由榔被迫同意這一要求。順治十八年八月,平西王吳三桂和徵西將軍愛星阿奉命率兵10萬赴緬甸捉拿朱由榔。是年十二月抵達距緬甸首都阿瓦城僅60裡的舊晚坡。緬甸派出使節表示願意縛獻朱由榔,要求清軍退兵。於是,朱由榔被綁赴清軍大營,清軍撤出緬甸。

    乾隆十五年(1750年),緬甸國王莽達拉向清朝具表、“願充外藩,備物致貢”,高宗接受了這一要求。乾隆十六年六月,緬甸貢使到達,高宗親自接見,此後緬甸與清朝建立了正式的朝貢關係。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國王莽紀覺去世後,其弟懵駁嗣位。他兼併了西部的結些和南部白古、大姑拉、小姑拉各部,勢力漸強。是年十一月,又佔領了孟艮,孟艮土司逃至雲南普洱府十三猛的猛遮,併到鎮沅府乞降。

    於是緬甸派兵追至九龍江一帶,進行騷擾。普洱鎮總兵劉德成當即率兵800人前往思茅。雲貴總督劉藻聞知,又派參將何瓊詔率800士兵往援。當高宗得知緬甸兵擾邊和劉藻的部署後,立即諭:“必當窮力追擒,搗其巢穴,務使根株盡絕,邊徼肅清。”

    高宗又考慮到中緬邊事的複雜性,劉藻未必能辦好,決定調久任陝甘,熟諳籌辦軍需事務的楊應琚出任雲貴總督,而調劉藻任湖廣總督。正如高宗所料,劉藻不僅“未嫻軍旅”,而且還謊報軍情。參軍何瓊詔奉命率兵800人前赴整控江防堵緬軍時,輕敵思想嚴重,全然沒把軍事重務放在心上,“乃將兵器捆載行裝,將弁等徒手散行,遇賊衝擊,敗潰奔逃”,劉藻卻謊稱打了勝仗,何瓊詔是敗逃回營,劉藻卻謊報其陣亡。高宗瞭解實情後十分生氣,又將劉藻調任湖北巡撫,不久又將其革職,留滇效力。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月,參將彭雄楚收復猛籠、猛混,楚姚鎮總兵華封收復猛遮,至此,被緬兵佔領的地區均已收復。接著,清軍又攻佔孟艮、整欠、猛勇,正值此時“瘴癘大作”,緬兵不得不退。恰在此時,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到達普洱,他立即奏報捷訊。高宗聞報大喜,立即下令蠲免十三土司當年的賦稅和舊欠。

    楊應琚自普洱回到省城,商討下一步安排。在騰越副將趙宏榜等人的建議下,是年六月楊應琚多次奏請乘勝追擊,出兵緬甸,並稱他已發兵3000人到木邦境內駐紮,接此奏報,高宗“深為嘉悅”,將徵緬事宜交楊應琚全權處理。

    二、第一次徵緬戰爭的慘敗

    楊應琚出征緬甸之初,緬甸也在積極備戰,調兵數萬,分四路迎擊清軍。蠻暮的新街,位於鐵壁關外,本為互市之所,居緬甸要衝,楊應據派兵駐紮那裡。九月二十日,緬兵數千人乘船突至,並登岸攻柵,清兵奮力抵抗無效潰逃至鐵壁關。

    楊應琚聞警,十一月派永北鎮總兵朱侖進攻楞木,不克,乃駐兵鐵壁關。緬兵4萬人來攻,清兵迎戰相持數日。守將李時升告急,楊應琚不理,卻以楞木大捷入告。緬兵轉而攻佔了萬仞關、銅壁關(今雲南省境)。

    十二月、緬兵渡江轉攻戶撒,後見清兵增援,就稍稍後撤,楊應琚又立即以戶撒大捷奏聞。是月,緬兵已入雲南隴川,派人假稱乞降,楊應琚許之,緬兵乘機佔據隴川,楊應琚“仍以克捷奏聞”。直至乾隆三十二年三月,高宗根據赴雲南的福靈安的奏報,才知道楊應琚前此所奏“悉屬虛報”;楞木大捷、戶撒大捷均屬虛假,並無其事。

    高宗十分惱怒,下令將楊應琚、楊重谷、李時升、劉德成、烏爾登額等革職查辦,後經廷訊,勒令楊應琚自盡,其餘幾人均處斬。

    出征緬甸的軍事計劃,經過楊應琚的事件,理應重新審定,然而高宗被過去的戰功衝昏了頭腦,堅持既定方針,致使一錯再錯,一敗再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高宗任命明瑞接任雲貴總督。明瑞到任後,總結了楊應琚分別守禦隘口,分散兵力的教訓。提出適當減少守隘官兵,以便集中兵力,高宗同意其計劃。

    八月底,集結完畢,約2.2萬人(其中滿洲八旗兵3000人),九月,明瑞出師,兵分兩路:一路由明瑞、觀音保率軍,由木邦進攻錫箔;另一路由參贊額爾景額率軍,由老官屯進取猛密,約定會師阿瓦。

    九月二十四日發兵時,恰逢大雨,連續晝夜未停。明瑞一路1.2萬人抵達錫箔江,結浮橋以渡,進攻蠻結。此時緬兵已在蠻結立16柵以拒。清軍破其4柵後,其餘12柵皆遁。領兵大臣觀音保以“出師時已失軍裝,今軍器日見其少,糧餉不足,恐難深入”為由,建議返回木邦,整旅再進。明瑞不聽,堅持進軍阿瓦。當清軍行至距阿瓦70裡的象孔時,因無軍糧,無法再進。當得知猛籠有糧,就轉攻猛籠,攻佔後,才解決了軍糧不足的困難。

    由額爾景額率領的另一路,原計劃由老官屯進攻猛密,但至老官屯就受阻,緬兵已在那甲設立木柵,清軍不得不久屯堅柵之下,人亦多患疾病。十二月,統帥額爾景額“幽恚以死”,其弟額爾登額代其職。此路9000名清軍久攻老官屯不下,又得不到明瑞一路的訊息,當接到清廷令其前往支援明瑞的指令後,就倉促撤兵。

    乾隆三十三年春,明瑞決定取道大山土司還師。猛籠糧食雖多,但缺少運糧的牛馬,“人攜數升,餘皆火之”。清軍開始返師,緬兵就緊追不捨。清軍雖然在蠻化山取得了殲滅緬兵2000人的勝利,但是當清軍到達波龍廠時,緬甸已增兵追至。

    特別是緬甸派另一路軍攻佔了木邦,切斷了清軍的退路,形成了四五萬緬軍兩路夾擊明瑞所率清軍的形勢。明瑞當即命達興阿、木進忠率軍乘夜突圍,他與觀音保率數百親兵進行血戰,抵禦緬兵的進攻。自晨至晚,且戰且退,觀音保和明瑞均自殺身亡。此次徵緬,以失敗告終。

    三、第二次徵緬的無疾而終

    明瑞敗死之訊傳來,高宗對損兵折將的第一個反應,認為當年暫停進兵是錯失良機。徵緬失敗的原因是由於自己輕敵,所派出的是兵不敷用,將不得人。他並沒有從中吸取失敗的根本性教訓,仍然主張出徵緬甸。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正月,決定“今歲必須大舉進兵”。為此,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調整統帥,像明瑞這樣的得力將領也遭失敗,選將應更慎重。經過長時間思考之後,高宗在乾隆三十四年正月才最後決定任命大學士傅恆為徵緬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明德為雲貴總督。

    第二,調集人馬。自乾隆三十三年二月“暫停進兵”至三十四年七月再次發動徵緬戰爭,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高宗一直在調集各路人馬入滇,約八旗兵9000人,索倫兵3000人,福建水師3000人,瓦寺土兵2000人,厄魯特兵1000人,共1.8萬人,加上雲南兵1.6萬人、川兵7000人、貴州兵4000餘,共4萬餘人,備有馬騾6萬餘匹。

    第三,反對議降。暫停進兵命令下達後緬甸表示願意議降,但遭髙宗拒絕。第四,採取防瘴措施。命兩廣總督採購阿魏等防瘴藥材3000斤。

    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傅恆赴任,三月到達昆明,又經過4個月的緊張準備,七月徵緬大軍出發。這次出征兵分兩路:主力由傅恆統帥9300人從戛鳩江渡河,經猛拱、猛養攻木疏,再攻阿瓦;偏師由副將軍阿里袞、阿桂率領7300人由猛密夾江而上,前往蠻暮;副都統明亮、水師提督葉相德率水師3000人由水路往蠻暮,並留兵駐守各驛站及宛頂、普洱。清軍主力經猛拱、猛養,歷2000餘里,皆兵不血刃而下,但途中多遇雨,山高路滑,兵往往枵腹宿於上淋下溼之中,多得疾病。

    偏師統帥阿里袞生病,由阿桂指揮,由蠻暮江出大金江,緬兵拒守江口,被擊敗。十月,傅恆、阿桂兩路會師蠻暮,然傅恆亦得病于軍中。此時緬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會戰於新街,清軍獲勝,並決定乘勝攻打老官屯。老官屯的緬軍守禦甚備,清軍受阻十餘日不得進,用炮轟,用火攻,挖地道,用炸藥炸,皆不能破。傅恆命阿里袞率戰艦列於江上,斷其糧械,緬軍遂懼乞降。

    傅恆亦因士兵多染瘴,日有死亡,僅存軍1.3萬餘人,只好受降並上報朝廷。高宗得報,立即下令,將“現在暫退,明年再行進兵之旨宣示於眾”。清軍在副將軍阿桂的主持下,撤回永昌屯駐。此次徵緬至此宣告結束。

    四、漫長的交涉與關係正常化

    清朝與緬甸的關係並未就此正常化。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月,緬甸未奉表入貢即要求通商,高宗未允:“爾貢表一日不至,內地貿易一日不通。”乾隆四十二年,緬甸來文表示:“情願送還內地之人,輸誠納貢,懇請開門。”高宗即派阿桂前往雲南辦理受降事宜。此次議降交涉並不順利,竟長達11年之久。

    乾隆五十二年,緬甸表示“遵照古禮進表納貢”。乾隆五十五年,高宗在承德接見緬甸使節,確定緬甸十年一貢,並敕封孟云為緬甸國王。自此朝貢往來不斷,中緬關係走向正常化。高宗以徵緬戰爭的勝利,列為他的“十全武功”之一。

    (正文完)

  • 3 # 逸涵的老爹

    一般提到清緬戰爭都認為清沒有獲勝,緬雖然沒敗但是後來也向清納貢。作為大國清朝居然沒收拾小國緬甸很多朋友是嗤之以鼻的,但是大家對咱們家門口西南方這個鄰居瞭解多少呢?是不是有點燈下黑的趕腳?咱們先了解一下和清朝作戰時期的緬甸吧。當時和清作戰的是緬甸最後一個王朝貢榜王朝,1752年由緬族阿朗帕耶在貢榜建立得名。前朝東籲王朝四分五裂,阿朗帕耶擊敗南部孟人和北部禪邦後逐步統一緬甸,接著攻打暹羅(泰國)。這裡說一下暹羅(泰國)的歷史就是一部被緬甸無數次的亡國史,看泰國的歷史電影基本上有名的人物都是被亡國後復國的橋段。因為要征服暹羅所以需要錢糧這就要求中緬邊境中方這邊的土邦進貢,中方邊境的土邦常常給緬和清雙方進貢憋屈吧?上火吧。隨著清在準葛爾戰事的結束一改先前對緬的綏境政策,戰爭就此爆發。緬軍隊火器配置先進,而且有西洋僱傭軍配合作戰,適應熱帶雨林環境作戰,而清庭除了土邦兵就是綠營兵(大刀長矛為主)也有火繩槍(故障率較高)重炮(行進困難)雖有幫助但水土不服,輕敵冒進造成清軍發動四次進攻均受挫,後雙方皆疲憊不堪停戰議和。咱們說說緬方為什麼連勝後反倒停戰議和呢?首先緬方當時是窮兵黷武,對禪邦和寮國用兵,對曼尼普爾(印度)用兵,又滅亡暹羅,忙的不可開交可以說周邊都打遍了,大有統一中南半島的勢頭,這又和清幹仗幾年讓他有點力不從心了,幾年的戰爭讓他不得不從暹羅撤出大批軍隊應付清軍,而暹羅的鄭信(華人,吞武裡王朝的建立者)卻利用緬軍撤走的機會統一暹羅後打敗緬甸獨立。緬甸就此失去擴張中南半島的機會也認識到清的實力(軍隊雖然不咋地,但是沒完沒了粘著你也受不了啊)短期戰役雖然勝利但是長期打下去是要亡國滴。(中越自衛反擊戰就是一個例項,79年到89年中國一邊輪戰一邊發展經濟)越南確是傾全國之力抵抗沒有任何發展。所以緬甸必須停戰,從此停止騷擾清庭邊境而後自動納入朝貢體系,而清庭方面除了面子不太好看真沒有什麼損失,戰爭發生在邊境土邦區域(各土邦自治權很高相對也落後,如發生在江浙,蘇杭你看看急不急眼),而且也沒有吞併緬甸的慾望和動力,停戰最好。

  • 4 # 穿插游擊隊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1765年,清廷制服了烏什叛軍,徹底將西北邊疆的局勢穩定住。還沒從西域事務中完全回過神來的乾隆,卻不得不將目光投向帝國的西南邊疆。

    當時雖然有了一些亂局的資訊,但是朝野上下認為無非是蠻夷間互相攻殺的小麻煩。結果這場小麻煩引發了延續數年的戰爭,將大清國軍政體系的種種弊病揭露無疑,為盛世樂章添加了一段不和諧的旋律。

    01

    一戰緬甸:當紅文人的悲劇落幕

    戰爭始於時任雲貴總督——劉藻。

    劉藻本來在縣城裡擔任職位低微的學官。1736年,他經嶽鍾琪之子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考核後得以入職帝都,自此仕途平步青雲,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便從小小翰林院編修升至內閣學士之位。

    這期間他還當過言官,擅長將不痛不癢的諫言與奉承結合起來,讓皇帝非常舒心。

    |作為曾經的當紅文人,劉藻最終連一丁點創作都無法傳世 圖源於網路

    1747-1750年間,他在告養回老家照顧母親的間隙,先後聽聞皇后與皇長子過世的訊息,居然兩次趕赴京師面聖和參加祭奠,皇帝大為受用,讚揚他“識君臣大義”,特批其帶著內閣學士的頭銜榮歸故里。

    恰在當時,曾經權傾朝野的張廷玉想告老還鄉,卻被皇帝以劉藻為例痛批了一頓。雖然是被稍加利用打壓張廷玉,但仍能顯示出劉藻在乾隆心目中塑造出的良好印象

    因此,即便劉藻休了長達七年的假期,重歸官場後卻能順利從布政使、巡撫做到總督,絲毫沒有受到空白期以及逐漸步入花甲的年齡影響。

    1763-1765年,已經大體平靜了上百年的雲南邊境騷動不已。緬甸的新王朝亟欲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不打算給當紅的文人總督圓滿完成任期的機會。

    起初,緬甸的索貢之路並不順暢,滇緬邊界上的土司們因為脫離束縛多年,不願輕易低頭,所以抵抗激烈。為了震服反抗者,緬王派出越來越多的軍隊施壓。他的大軍同時正向著暹羅都城阿瑜陀耶高歌猛進,因而完全有信心與餘力在清緬邊境出手,土司們逐漸難以抵敵。面對緬兵在普洱府沿線的四處出擊,劉藻領銜的雲南官府被迫介入,先後派遣七千多名綠營將兵迎戰。

    |裝備簡陋的清軍步兵,當然戰時還是會揹負多達數十斤的物品 圖源於網路

    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手,清軍雖然未能迅速反擊成功,但戰局遠未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兩軍處於膠著狀態,控制的區域互相交錯,沒有一邊倒的敗績。然而,劉藻無愧於自己的純粹文人身份,在問題尚未擴大的時候就已經昏招疊出

    調兵遣將的工作在他手裡徹底失序:有的部隊調到半路被無端撤回,有的部隊開始是派往甲地,結果走到半路改成去乙地。甚至有中途改成去其他地方的部隊,沿著更改的路線出發後,又被要求返回原定路線,戰機就這樣被白白浪費掉了。

    |清軍藤牌營主要作用是保護火器部隊,在清緬戰爭中有所表現 圖源於網路

    他給皇帝的彙報也充滿了矛盾之處,讓後者大為光火。令皇帝更加憤怒的是,有小部隊一時下落不明,劉藻不加核實直接就報稱軍官戰死,損失大部分兵力。

    結果不久後,這支部隊軍官和大部分士兵都安然返回大營,明顯有未經激烈戰鬥便逃走的嫌疑。劉藻隨之又以一份細節錯亂、經不起推敲的彙報向上解釋,使得皇帝對他的信任盡失,決定換人主政。

    乾隆雖然喜好劉藻式的文官,但並沒有對他處理軍務的無能感到意外,在諭旨中強調他是書生,錯誤多很正常,身為帶兵大員的雲南提督應當分擔很大一部分的責任。

    因此,先是將劉藻降為湖北巡撫,等到發掘出他越來越多的失誤後則改為革職,並要求他一面賠償因胡亂調兵造成的公費損失,一面繼續在雲南幫忙處理軍政事務。除此之外,再沒有提出任何將他從重治罪的措施。

    |參加大閱的八旗兵,雖然裝飾華麗,但實際戰力堪憂 圖源於網路

    只是劉藻內心早已方寸大亂,也許他認為即便乾隆一時沒有嚴厲處罰,也難保以後不會再心血來潮將其狠狠整治。當初征討金川的兩大重臣就因為戰事不利,下場或斬首或賜死。

    因此,劉藻選擇提前自我了斷。

    皇帝認為劉藻明明應該痛定思痛繼續效命才對,怎能自殺逃避。忍無可忍之下,乾隆嚴令劉藻家鄉的地方官監督其後事辦理,只能按照普通人規格下葬,墓碑上決不允許刻寫他一生的事蹟。

    於是,這位以文才和“諫言”走紅的書生總督就此黯然告別歷史舞臺。

    |清軍的主力鳥槍,口徑小、質量不佳 圖源於網路

    除了將規模不大的邊境反擊戰打成一團糟外,本階段最荒唐的事情是清方從朝廷到封疆大吏對敵情的混沌認知。

    他們並非對緬甸一無所知,而是出於盲目的自大心理,沒有去深入整合已有情報和蒐集新情報。東籲王朝敗亡、緬甸內戰對邊境的擾動、雍籍牙家族崛起稱王,乃至緬方直接派人來境內索貢的明確資訊都已呈上堂前,朝野上下大多數人仍舊一廂情願將戰事當成是因緬甸內訌而管束不力,使得匪類騷擾殃及大清邊疆的治安戰。

    02

    二戰緬甸:老牌能吏晚節不

    正是這種敵情研究的顢頇使得朝廷繼續在誤判形勢的基礎上決策,於是還沒有對敵人軍事能力引起警惕的乾隆又派了缺乏軍旅經驗的楊應琚前往雲南收拾局面。

    如果真的是對付遊兵散勇般的土匪,楊應琚可能比劉藻更勝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優秀稱職的官員,家風薰陶下的他年輕時便負有“能吏”的盛名。與劉藻主要靠文筆和作秀取悅皇帝不同,楊應琚歷任多地封疆大員,雖然沒有指揮過戰事,但是將籌辦後勤、興修水利、組織屯田等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

    楊應琚的開局非常幸運,1766年4月他到任後,由於受到規模越來越大的清軍反擊以及疫病的影響,緬兵逐漸撤離邊境。可憐的前任總督本來只需堅持一段時間就能看到希望,現在功勞全拱手讓給了繼任者。

    楊應琚同樣沒有深入研究戰局的來龍去脈,不知道這是緬甸新政權的主動作為,只是安排了追擊之類的收尾工作便坐享其成,沾沾自喜的新總督此時絕對不會預見到他將成為新的悲劇主角。

    |弓箭在清軍中長期佔據重要位置,阻礙了火器的發揮 圖源於網路

    楊應琚來到雲南時已經年屆古稀、官至一品,按理無需再採取新的對外行動來邀功,但實在架不住大好的形勢自己送上門。木邦、蠻暮等緬北土司紛紛前來尋求內附,他們認為這次清緬衝突是一個脫離苦海的契機。與其長期忍受精力旺盛的緬王壓榨,不如選擇一個會對他們實施佛系統治的皇帝。

    邊防將領和屬下文官都向總督建言,可以趁勢向這些地區進兵,將之併入版圖。眾人遊說之下,剛剛受皇帝重賞的楊應琚開始動搖了,決定上報並籌劃進兵事宜。

    1766年10月,楊應琚派人前往緬甸蒐集了一些情報,並繪製了緬甸地圖一併呈給乾隆檢視。單從他的彙報情況來看,又是粗糙概略的碎片資訊,地圖也不夠準確、明晰,其中對於緬甸政局的關鍵結論直接誤導了清廷的決策。

    該份情報稱,緬甸雖然幅員遼闊,但雍籍牙家族不得人心,勢力範圍分崩離析,緬人也很畏懼天朝的兵威。很有可能清人僅僅是瞭解到緬北諸邦的分離態勢便想當然的以為整個緬甸面臨解體。沒做進一步查探與分析的天朝決策頭腦們哪裡知曉,緬甸核心地區不但相當穩固,而且主力軍正在暹羅勢如破竹。

    |清軍早有類似排槍的形態,但礙於槍械不更新,沒有任何進步 圖源於網路

    乾隆原本有所疑慮,畢竟距離比較遙遠,不確定的因素很多。因此,他一開始交代楊應琚儘量審慎辦理。在得到緬甸“實力衰落”的訊息後,皇帝也有了信心。況且,楊應琚沒有提出太過激進的方案,只是先派兵進駐緬北重要土司地區再視情形而定。

    受差勁的情報能力影響,楊應琚先期僅派遣幾百名綠營將兵前往蠻暮土司轄地納降,而另一重鎮木邦則乾脆沒派兵去,只是形式上接受了當地土司的內附請求,並安排三千多名綠營兵在內地靠近木邦的區域駐紮。

    清軍的行動在緬甸北部引發了連鎖反應,更多的土司加入了投誠內附的隊伍,通往緬甸腹地的門戶登時大開。在儘量不影響進攻阿瑜陀耶的前提下,緬王急忙從各處抽調出約三萬人的軍隊分道向清兵在蠻暮土司區域的駐防地八莫開進,同時警示上一階段攻勢中退至老官屯駐守的萬餘緬兵加強防禦。

    楊應琚可能是完全沉浸在了建立功勳的美夢中,也有可能是感染疫病後病情發展較快,根本忘記了此時應該做的是查探緬兵動向,以及大舉集結援軍出境。兩個月過去了,緬軍厚集了數萬人前來反擊,懵懵懂懂的能吏總督卻只向八莫的清軍派去了幾百人的增援,那迎接他們的定然是慘敗了。

    |緬甸都城阿瓦一角以及幾名緬軍 圖源於網路

    隨後,緬軍果然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潰八莫的清軍,同時成功佔據木邦。新附地區丟了不算可惜,但敵人大軍就壓在邊關外,下一步的意圖不明,總督當然坐如針氈,只得硬著頭皮繼續調兵上前。

    1766年12月至1767年3月底,楊應琚總共調動了達兩萬多人的兵力,但是無濟於事。已經被疫病折磨得渾渾噩噩的能吏總督步了前任的後塵,兵力調動完全陷入無序狀態:前線實到兵數與調遣命令常常嚴重不符,而且總是朝令夕改,需要部隊前進還是停止、後撤根本拿捏不準,造成前方人員在反反覆覆、無所適從的行軍中虛耗戰力。

    緬軍雖然存在大量強徵土司士兵立場不穩的弱點,主將也因感染疫病而臨陣更換,但是整體作戰得力。緬王的意圖能得到主將的貫徹,而主將亦清楚己方的優勢與侷限,處處集中優勢兵力擊敗孤立的清軍分部。

    如果面臨清軍大軍集結,緬兵便很少硬戰,於主動撤離後再次尋找清軍分散的戰機,並且不止一次利用虛虛實實的和談來鞏固自己的優勢。清軍方面則在總督胡亂調派下受制於敵,當初積極建議開疆拓土的軍官們大多表現差勁,能做的遠不如自己放的大話。

    緬軍除了奪回內附土司地區外,甚至趁機攻入了雲南境內,給清軍後方造成了極大的擾動,且在劫掠境內土司的行動中收穫豐厚。

    |雖然國家形態鬆散,緬王對部將和軍隊的掌控依然有力 圖源於網路

    眼看著楊應琚指揮不好戰事還落得重病在床,乾隆被迫調來外省總督與提督收拾局面。然而,新來的兩位大員也不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雄才,一番操作後又在木邦吃了大敗,且同樣被緬兵攻進境內土司轄地劫掠。

    前線吹著動輒殺傷數千緬兵的大捷,掩蓋不了對方一直保持數萬兵力在沿線分佈,並且攻進境內和後方的事實。乾隆盛怒之下將楊應琚賜死,兩名高階將領斬首,另有九名雲南文武官員定了死緩。

    官方統計從劉藻動兵到楊應琚失敗時止,清軍至少陣亡1800多人,生病死亡的也超過1800人,存營傷兵病員超過6000人。

    03

    三站緬甸:首席戰將折戟蠻荒

    看著雲南官府的無能表現,乾隆終於拿出更加積極的態度來面對邊境的局勢。其實緬甸已經奪走北方重要土司地區,加上此時暹羅戰場仍有一定牽制,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再向大清的土司轄地發動大規模戰爭。

    然而乾隆無法接受以如此敗局收場,無論是境內遭到攻掠還是剛剛歸順的土地得而復失,於情理於天朝顏面都不可能善罷甘休。

    1767年3月,皇帝將明瑞從西域調往雲南,由他接任雲貴總督籌辦進攻緬甸的戰事。

    |明瑞年輕有為,本有資格成為清廷在軍事上最大的倚重 圖源於網路

    明瑞是一等公爵之子,出身起點高,年紀輕輕便能擔任要職。他並非是純靠父輩蔭庇的無能之輩,全程參與了清廷對準部、回部的戰爭,立下許多戰功。

    1764年,平定西域的核心領軍人物兆惠死後,當時的首席戰將可以說非明瑞莫屬了,而明瑞在緬甸的表現也完全當得起這個讚譽。當然,清廷對他的資源支援也是強力的,不但從四川、貴州挑選綠營兵,還從京師健銳營、火器營抽取精兵前往支援,加上雲南本省能呼叫的部隊,湊足了不少於2.5萬人的隊伍,並且將數百萬兩白銀、8萬多匹馱畜、9萬石糧食緊湊地向前方輸送。

    1767年6、7月間,明瑞抵達雲南,在他的督辦之下,雲南官府才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坐在北京深宮中沒有可靠情報渠道的乾隆與軍機大臣終於明白,他們一開始就捲入了與緬人新王朝的戰爭,而不是主動接收緬北地區土司之後引起的。更讓他們感到難堪的是,緬人居然同時在暹羅進行大規模的戰爭。

    因此,清廷的目的就不再侷限於奪取新附土司的地盤,而是直接向緬甸都城阿瓦進兵

    1767年11月15日,清軍兵分兩路,明瑞一路約1.7萬人作為主力由宛頂出雲南,沿木邦土司地區向阿瓦推進;另一路由額勒景額領8000餘人向老官屯出發,打算沿江而下與明瑞會師阿瓦。

    |山地較多的撣邦地區 圖源於網路

    明瑞的前進道路位於緬甸東北部的撣邦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地形起伏大,道路少。不過,清軍已經於雲南境內便攀上了極高的地勢,跋涉過了最為險峻破碎的地形。

    撣邦高原中部自東北往西南方向分佈有較為開闊平整的地區,也是近代滇緬公路所通行的區域。即便在清代還遠未開發出來的狀況下,仍不失為一條合適的進軍通道。高原九成的降雨量集中在6-10月,11月-2月雨量減少,而且天氣涼爽。

    明瑞選在11月進兵既是為了避開高溫氣候時肆虐的疫病,也減輕了暴曬與暴雨對軍隊的輪番摧折。

    緬甸於1767年4月便攻破阿瑜陀耶,可以騰出手迎接清軍的進攻。緬王抽走暹羅戰場的絕大部分兵力,組織了三路人馬去迎擊。

    緬將摩訶悉都率領3萬人嚮明瑞開進,摩訶梯訶都羅率領兩萬人繞去清軍後方,執行襲擊、毀糧任務。另有奈謬悉都帶領1萬多人去切斷額勒景額一路清軍的後方。

    明瑞與主力大軍發現沿途的村寨已因連續的戰爭與緬人的堅壁清野淪為廢墟,人煙斷絕。清軍在木邦境內沒有遇到抵抗,明瑞便留下4000多人駐守此地,主力繼續向前出發。

    |緬軍騎兵 圖源於網路

    直到1768年1月份,也就是明瑞領兵從雲南出發的一個多月後,清軍才遇到幾次小規模的襲擾,並輕鬆解決。此時清軍已經非常深入敵境,緬將摩訶悉都可能認為對手開始疲乏,而且前兩年清軍的拙劣表現還歷歷在目,便計劃遣出更多人馬主動出擊。

    結果明瑞領銜的軍隊與之前的清軍完全不在一個層次,緬軍在蠻結遭遇慘敗,損失數千人。摩訶悉都不敢再大膽採取正面行動,而是轉為保持距離監視和尾隨清軍。

    1768年2月,明瑞一路長驅直入抵達宋賽、象孔地區,距離曼德勒只有幾十公里的路程了。

    |明瑞已經極為接近阿瓦,不過他難以找到前進的路口 圖源於網路

    然而,明瑞的勢如破竹只不過是讓他越來越接近失敗。因為其他幾路人馬並沒有他的指揮能力與精銳兵力,無法起到任何支援作用。

    明瑞留在木邦駐守的4000多人又分兵1000多在沿途建立通訊臺站,兵力完全分散。大股緬軍發動突襲,將這些駐點一一拔除,並擊潰木邦的清軍,使得明瑞軍的後方徹底暴露,有全軍覆沒的風險。

    從老官屯方向進攻的清軍出關不久便病死了領兵大臣額勒景額,繼任者額勒登額有一定的軍事歷練,也在平定西域時立過軍功。但他實際上缺乏獨自領軍與強敵交戰的能力和經驗,面對緬軍在老官屯的防禦工事毫無辦法,而且緬軍不斷派出零星部隊襲擾他的後方,令其無所適從。

    消極氣餒的額勒登額選擇了直接撤兵回雲南境內,甚至將自己關在大營內,讓全部精銳八旗兵護衛,而放少量綠營兵出去執行任務。

    |緬人貴族 圖源於網路

    不管乾隆在發往前線的命令中痛責額勒登額多少次“該殺的”,敦促他速去支援明瑞都無濟於事。明瑞孤軍進至象孔後便迷失道路,因為這片區域的前方橫亙著海拔千米以上的山脈。

    雖然翻過山脈便是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平原及阿瓦城所在位置,但是在此時清軍能利用的交通與地理資訊條件下根本一籌莫展。通往山那邊直達阿瓦的隘路僅有一條,是近代滇緬公路的延伸段。而清軍沒有發現這條要道,也不能再漫無目的地強行翻山。

    當初為了輕裝突襲,全軍上下只備了兩個月左右的糧草,馬上要消耗殆盡。明瑞無奈領軍折往西北方向的山區,因為聽聞那裡有一些土司的存糧,他打算獲取補給後撤兵回境。而緬軍既已掌握主動權,便增加了襲擾的次數與力度。

    然而明瑞與其他同時期庸將的高下分別再次凸顯,緬軍的多次偷襲全被他領軍擊退,而緬人也很難找到可以將之圍殲的機會。明瑞還率軍突襲了一次緬軍大營,緩解了圍困的壓力。

    在撤軍途中,明瑞堅持不拋棄傷病兵員,一直拖在隊伍後方行走,並且由他帶領官員、精銳侍衛殿後掩護。

    |緬軍的象兵,在此戰中作用似乎不明顯 圖源於網路

    1768年3月23日,清軍抵達了距離雲南邊境很近的猛育,緬軍也在周邊聚集4-5萬之眾。面對敵人的四面圍困,除去陣亡和傷病員後,只剩5000多可戰之兵的清軍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

    不過,明瑞出色的指揮能力為大部分人帶來了生機。緬軍雖然以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清軍,但緬將始終保持著謹慎的態度,絕不主動發起進攻。經過之前多次交手,緬將大概認為假如實在無法吃掉對方,那逼出國境也算功成。

    明瑞沒有坐以待斃,他派人探尋到一條可以突出包圍圈的小路。於是,他在3月27日晚上安排前隊、文員先後從大營潛出,自己仍舊在後方掩護。

    黑夜之中,緬軍因為不清楚清軍的意圖,所以沒有馬上進攻,只是保持距離開火,不過仍舊給清軍造成了一定傷亡。清軍在爭渡一條深溪時互相踩踏,又在水中溺死不少人。天亮後,反應過來的緬軍加緊了攻勢,殿後的明瑞與另外幾位大臣全部力戰陣亡。

    他們最後的努力沒有白費,清軍有大部分人成功突圍回到雲南境內。

    |緬軍與暹羅人作戰 圖源於網路

    大清首席將星就此隕落,陣亡時僅三十多歲。如果不出意外,他將會長期為皇帝貢獻自己的軍事才能。

    乾隆唯有重處責任人才能平復悲痛,他將額勒登額和輔佐的提督譚五格正法于軍營,額勒登額的父叔兄弟子侄輩統統擬斬立決,女眷削去旗籍,發配給伊犁駐防的厄魯特兵為奴

    皇帝已然在心中燒起了復仇之火,但是目下他很難尋覓到明瑞這樣不但能統帥孤軍直入敵境建立戰功,還能在危機中以寡敵眾護住大部分兵力突圍的將才了。

    04

    四戰緬甸:厚恩國威鎩羽而歸

    清軍全部撤回雲南後,緬王打算見好就收,放回了若干清軍俘虜,請求和談並重開貿易。然而,在乾隆眼中只要不是徹底稱臣納貢,都沒有和解的必要

    然而緬王同樣倨傲不馴,尤其是作為多次戰局後的優勢方,怎麼可能輕易臣服,所以戰爭還會繼續。雙方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寄望於下一場大戰後了結事端。

    乾隆命令先期一直在後方輔助明瑞進攻的阿里袞繼續辦理糧草、調兵事宜,後者軍事經驗比較有限,乾隆又將伊犁將軍阿桂調任雲貴總督,以期更快進展。

    阿桂年輕時因能力出眾一度平步青雲,但是運氣極為不佳。他參與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時差點由於勾結張廣泗與訥親相爭的罪名被皇帝處以極刑。乾隆最終考慮到他的父親阿克敦兢兢業業為三朝皇帝工作一生,就只有這個獨子,便將阿桂從牢中放回了家。畢竟是滿洲重臣之子,阿桂在出獄一年後便重歸仕途,後跟隨清軍參與了平定準部、回部的戰爭。

    |阿桂沒有明瑞那麼善戰,但可能是乾隆朝最為穩妥的統帥人選 圖源於網路

    明瑞擔任伊犁將軍期間,阿桂一直作為副手輔佐,對駐防、屯田貢獻頗大。但是,烏什叛亂中他與明瑞攻城數月不利雙雙被皇帝責罰。乾隆倒並沒有因為過往的問題而棄用他,對他的能力依然很看重。他本來性格沉穩,經過多次吃虧後行事更加謹慎小心。皇帝派他前來督辦進攻緬甸的戰事,但他赴任後發現實際操作難度非常高。

    他沒有明瑞式的悍勇,對攻緬全域性充滿了疑慮。這種猶豫之情流露於向上的彙報文書中,進攻之事也沒有加快推進。

    因而他和其他持悲觀論調的雲南官員多次遭到皇帝痛加指責,甚至罵出“你們一直如此畏縮拖延的話,我另外派人來辦理,看你們到時候臉皮還厚得起來麼”之類的羞辱言辭。

    |傅恆實際上軍事能力並不出眾,但身份特殊,所以總得重用 圖源於網路

    在此期間,乾隆已經指令傅恆前往雲南擔任第四次攻緬的統帥之職。

    傅恆的出征,代表皇帝對緬甸戰事的重視度提到了足夠高的級別,也暗示著他對其他辦事大員的不信任程度。

    傅恆是與乾隆感情最為深厚的皇后之弟,能力的確出眾,但他的一路高升、獲得的隆重讚譽自然與國戚身份脫不了干係。平定西域,他在後方無論是出謀劃策還是主辦調兵運糧事宜都令皇帝相當滿意。

    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傅恆在前線沒待多久就班師回京,順便得封一等公爵及各種御賜物品。在身份加成的影響下,前面兩任統帥的長久圍困之力和名將嶽鍾琪的單騎招降之功都不能和他提的幾點改進策略相匹敵。

    1769年8月下旬,傅恆為了達到快速進兵的效果,不顧炎熱的氣溫和疫病盛行期,強行分兵兩路向緬甸進攻。他本人統帥西路軍,先後兵不血刃地收服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孟拱、孟養土司勢力。他本意是想沿此條線路向南往雍籍牙王室發源地木梳前進,再與東路軍匯合夾擊緬都阿瓦。

    很可惜,他的計劃完全失敗,雖然得到了當地人的幫助,獲取了糧草和車船支援,但是軍營中疫病開始肆虐,甚至有一支分遣部隊連官員帶士兵病死了五百多人,士氣被嚴重動搖。

    如果繼續按原計劃執行,他們將很難及時與西路軍匯合。傅恆非常焦急,所以經常甩開大部隊而輕裝簡從地趕路,折往西路軍方向前進。至此,不但沒有了奇襲效果,連兵力都已經不足。

    |戰爭中的緬軍 圖源於網路

    阿桂統帥西路軍的進展也很緩慢,因為他先後籌辦了造船、鑄炮的事宜。加之他性格謹慎,一路軍行小心翼翼。他的西路軍每天先由數百名精銳前哨探路,其後一定距離內又跟著一百多人作為銜接引導,最後才是主力部隊。

    每到傍晚紮營之時,他就派出分遣部隊在距大營2-3裡範圍內的重要地點設立埋伏哨。西路軍與緬軍發生了一些規模不大的水陸戰鬥,襲擾的緬軍一路敗退回老官屯,與該地的大部隊集結並鞏固防禦工事。

    1769年11月17日,在路上折騰了快三個月的清軍終於接近了緬軍佈防的重地老官屯,這裡是兩國貿易的重要地點,順江而下能直抵阿瓦。然而,他們早就飽受瘟疫和疲累,士氣難以振奮。

    當初是3萬多人的大軍浩浩蕩蕩出征,現在卻僅有1.6萬人成功集結到了前線,而他們將要強攻不少於3萬緬兵駐守的老官屯。緬軍建立起了堅固的木寨工事,並且在船隊的幫助下完全控制住了通往阿瓦方向的航道。

    清軍再也沒有繞道進攻的兵力和時機,只能正面強攻老官屯的工事。

    |緬軍的戰船 圖源於網路

    由於運輸困難,清軍僅準備了寥寥數門重炮,還得分配在陸地炮臺和船隻上,其他輕炮又很難對緬甸的木柵產生大的破壞。

    因此,清軍雖然每天從早到晚保持射擊,但實際的火力密度和強度很弱,給了緬軍不少選擇避彈與修補工事的時間差。為了提振士氣,傅恆與阿桂都衝在距離緬軍工事50米左右的地方督戰。清軍無奈之下開始挖掘地道前進,希望透過炸藥將緬軍的木柵破壞。

    然而,他們的火藥本來就質量不高,加之受大雨的影響,以及江邊的土壤溼度大等因素,根本毀不掉木柵。同時,因為老官屯水域沙洲多,水流也較急,清軍的船隊無法為進攻的陸地隊伍提供有效支援。

    |伊洛瓦底江沿線的風貌 圖源於網路

    截至1769年12月初,清軍寸步難進,傷亡不斷增大,疫病依舊如影隨形,包括副帥之一阿里袞在內的多名高階官員、將領已經病故,統帥傅恆也臥病在床。此時統籌全軍的只剩下阿桂了,他心急如焚,生怕大軍崩潰。

    現在進攻乏力,退又不敢退,一是沒有皇帝明旨,二是怕撤退變成潰退,被緬軍抓住機會圍殲。萬幸的是,緬軍率先做出了和談的表示。緬將摩訶梯訶都羅頂住壓力,勉強說服了其他將領,主動向清軍大營提出了一些試探性的建議。

    傅恆和阿桂沒有細究對方的提議,私自決定議和,畢竟現在能保持全身而退比什麼都重要。他們的運氣不錯,就在這幾天內,皇帝主動提出撤兵的諭旨也抵達前線大營,他們才終於能徹底鬆下一口氣。

    |緬甸的木柵對19世紀的英軍火力來說不成問題 圖源於網路

    清緬兩國的最後一次戰役完全稱得上是草草收場,因為主要靠雙方前線統帥臨時私下勾兌在先,所以根本沒有對和約進行討價還價和細緻推敲,落得一紙空文而已。

    緬王將摩訶梯訶都羅等人重罰,乾隆皇帝亦一直對阿桂緊緊逼迫和斥責。

    從明瑞出兵到傅恆退兵這個階段,清軍又至少陣亡了3000人,病故數量更是高達4800多人,連傅恆都在回師不久後死去。整個清緬戰爭,清方徵調的馬騾等馱畜死亡率則是恐怖的98%。

    而根據土司的情報,緬軍在老官屯的陣亡不超過2000,因病死亡的數量也遠遠不及清軍。復出如此慘重的代價,大清最後卻寸土未得,如果不是因金川戰爭轉移注意力,以及緬甸又陷進暹羅戰場,難保不會再大打出手。

    05

    終章:不和諧的盛世插曲

    這場戰爭暴露出了清朝從政治到軍事方面的諸多弊端,令十全老人的盛世窘態盡顯。整體封閉的對外環境與交流渠道,使得清廷上上下下情報混亂,不成體系。

    乾隆及軍機大臣們對緬甸一開始便透露出輕蔑,先是導致劉藻、楊應琚這兩次用人失誤,然後明瑞、傅恆階段雖重視度上升,但是在細節上還是漏洞百出,對敵我雙方綜合力量的比較、環境條件等等根本沒有清晰的認知。這迫使軍隊總是在被動應敵,哪怕是攻入敵境的階段,亦常常因情報滯後或不準確而失敗。

    清軍裝備落後、士氣低下,即便是八旗,訓練、武備水平實際與綠營大體是同質化的,軍事效能上不會有很高的區分度。作戰體系受皇帝瘋狂重視騎射的影響,只在特定戰場才有大力發揮餘地,在東南亞溼熱的林地、山地難以見效。

    緬王雖然直屬的精兵不多,訓練度也低,但是裝備了不少從英華人手中獲取的燧發槍,威力與效率都在清軍的主力鳥槍之上。緬王甚至還握有一些法籍炮兵相助,在他們的直接參與或指導下,緬軍的西洋火炮也發揮了不錯的效果。

    這些精銳配以數量龐大的諸侯、土司炮灰部隊,憑藉著地利與工事,完全能讓低效的大清軍隊損失慘重,毫無建樹。

    不過,哪怕慘痛的失利一時震動了乾隆與軍機大臣們,也無法在他們心中激發更大的改革意圖。大清將繼續維持並驅動著這架效能低下的軍政機器走向金川戰場,再次收穫巨大的人力、物力損失。

    只不過,清廷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使得朝野可以繼續以赫赫武功之名來延續自娛自樂的盛世樂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人際關係方面的小技巧可以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