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閱閱世界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楊秀太聰明瞭!聰明的過頭了!讓人反感!如果我是曹操就這麼個人在身邊,什麼都被看穿,耍小聰明,你忍得了嗎?我可忍不了!曹操是什麼人,你在他面前曬小聰明,很多次了比如(一人一口酥)事件,還有很多,曹操忍他很多次了,受不了了,曹操是什麼人?他面前的聰明人還少嗎?荀彧,荀攸,郭嘉,司馬懿,哪個比他差,就他愛出頭,還不知收斂,打仗的時候還雞肋,看穿了要撤兵,到處去說,曹操終於忍不住了,才殺他,正好穩定一下軍心,死在沒有情商,人是非常有才華,但是死於多嘴,這就叫小聰明丟命。
-
3 # 西域關山侯
楊修是懂曹操的,確切的說楊修是心理學大師,在揣摩人心已登峰造極,但是境界還是差點,人心可揣摩,人性不臆測,看破便點破是聰明,看破不說破是睿智,而且當時楊修乃曹植的智囊,這樣揣摩人心耍小聰明的人而且深得曹植信任,假如曹植入登大堂,後果堪憂啊!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啊。
-
4 # 歷史吃瓜客
三國演義裡的楊修既不懂曹操也不懂他自己;軍事聯盟裡的楊修非常懂自己,對曹操有點懵懂。歷史上的楊修,等我再研究研究回覆您
-
5 # 楓葉0829
楊修懂曹操,卻不懂上位者,看不清楚自己的位置。
歷史記載中,楊修多次猜中曹操的心思。據記載,楊修任曹操的主簿一職時,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後,他說:“門裡加個‘活’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還有一件事,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上邊這些事呢,最多讓曹操對楊修有所疏遠防範,這點容人之量曹操還是有的,至於說要殺楊修到不了那個地步,至於說直接獲罪的“雞肋”一事更不是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只能說是一個導火索,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楊修參與進了儲位之爭。
儲位之爭對於每一個上位者來說都是很敏感的,在情況未明前參與進去的多數沒有什麼好下場。
而楊修作為曹植的智囊團,多次幫助曹植完成曹操的考驗,這件事本來就引起了曹操的警惕,而之後曹操準備立曹丕為繼承者之後,為了替曹丕減除後患,楊修自然該死了。
對於上位者來說,沒有什麼是比一個穩定的君位更為重要的了,再加上楊修這個人不知道收斂,看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懂明哲保身,看破不說破,自然成為了最好的殺雞儆猴的物件,畢竟曹操也不可能把所有曹植的擁護者都殺完了,也算是警告這些人,儲位已經定好了,你們都老實點。
-
6 # 碧海逐月
楊修當然懂曹操,但看破不說破才是真正的智慧,鋒芒畢露,直言無諱,犯了大忌,所以也屬於不智之舉。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
7 # sddz以書潤心
《三國演義》中楊修是懂曹操的,曹操的心事他能猜得出。“一盒酥”,“闊字”,“雞肋”,曹操的每個小伎倆都沒有逃過楊修的法眼,他每次把曹操的意圖說出來,讓曹操心裡很不爽。
曹操是他的上司,他應該低調一點,別這麼恃才放曠,他的聰明超過了作為上司的曹操,他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楊修聰慧,知識淵博,被曹操任以"總知外內"的主薄一職,而且"事皆稱意",這樣來說,曹操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對他比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
再好的關係,也要控制好自己,要有自己的底線的。
楊修錯誤在於他高估了自己,尤其在曹操考察曹丕和曹植的問題上,他暗中幫助曹植透過曹操的考驗,惹惱了曹操,曹植又日益高傲,曹操對曹植看不慣了。
楊修是袁紹的外甥這一特殊身份,曹操當初沒怎麼介意,等到對他越來越厭煩,越來越忍無可忍的時候,曹操生性多疑的本性,把楊修的一切都拎出來了,對他恨之入骨,只有殺他了。
-
8 # 看著天空的貓
楊修雖然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卻是個糊塗蛋,在我看來,他還是不懂曹操。
曹操為什麼要處死楊修?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楊修太聰明瞭,曹操平生為人,最嫉恨的就是太聰明的人,而且生怕別人比自己的智商還高。楊修比曹操的智商還高,所以非殺不可。其實不然,楊修其實是那種不聰明的聰明人,他錯誤的估計了曹操的心思。他認為曹操愛才,會將王位傳給有才的曹植,那麼他就會成為曹植的親信,從而一步登天。其實,對中國的統治者來說,每當接觸到實際的繼承問題時,所謂的“才”,決不是首先考慮的條件。如何保持這個政權,便成了第一位的選擇標準。“才”,包括才幹、才能、才智、才氣,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國之君來說,無才,國家機器照常運轉,而有才,則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壞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楊修太看重才,曹操當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江山大業,大文學家曹操就得讓位於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須得把王位傳給曹丕,這就是必然的選擇。
還有一點,眾所周知,作為下屬,你的智商可能高於領導,但是在領導面前是絕對不能表現出高於領導的智商。即便是你出的主意,你是首創,你也應該把它當成是領匯出的主意,而且做得天衣無縫。何況是把領導心裡想說還沒有說的話,你就提前抖露出來,那是絕對犯忌的。楊修沒有處理好上下級關係,所以必死無疑。這是楊修的性格毛病造成的。一個人有才,但不能太洩露才,尤其是在處理上下級關係的時候,更應該好好擺正自己的位置。楊修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所以罪有應得。不要說是一個君王,即使是普通人,也並不願意讓別人揭開自己的內心隱私,觸到痛處。楊修的這種輕薄行為,落在了剛吃了敗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裡,當然是找死了。
-
9 # 江濤濤歷史
所謂聖意難測,君主只有讓臣下猜不透,保持神秘,才能更好的駕馭臣下。君主如若被你算的死死的,那君主就會沒有安全感。
楊修之死就給我們思考的太多,但是楊修死在太過於懂曹操,而且還大嘴巴,所以必死無疑,這點是沒有錯的。你看看,荀彧他們,能不懂?能不會猜,但他們知道口舌不慎會引禍上身,即使他們就是被問,也會三緘其口,根本不可能有到處散播自己猜對上司心思這樣的輕浮舉動!
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把門拆了,曹操在酥餅盒上寫一盒酥,楊修隨即將酥餅分給了眾人,曹操將雞肋作為漢中爭奪戰撤軍的口令,楊修馬上令士兵收拾行裝,曹操就真的是這個想法,未必!楊修自作聰明就是最大的不聰明!
曹操,一代雄主,一向還是很重視人才的,但是對楊修這樣的大嘴巴,估計心裡會冒出一個‘’蠢‘’字。
-
10 # 使用者長華
楊修,只懂曹操在某件事情上是怎麼想的;卻不懂曹操在知道了有人知道他的想法後是怎麼想的!不然,他就不會因賣弄小聰明,而丟掉性命。
-
11 # 一別成久違
楊修並不懂曹操,有點恃才自傲的味道
楊修比較出名的事蹟就是,猜字謎,合字謎,闊字謎,最後因為雞肋之事,被處死。所以從典故上看,楊修的才華橫溢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他出生名門,是楊彪的兒子,四世太尉的出身也很顯赫。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最後做了曹操的主簿。
伴君如伴虎,貌似楊修並不懂這點,好像覺得自己四世太尉,屢次在眾人對曹操字謎不解的時候,信手拈來的猜出來,很有排面,洋洋自得。覺得高眾人一等,並且曹操早期是很器重楊修的,做事很是讓曹操滿意,當時連曹丕都很巴結他。
出身名門,曹操器重,百官時而拍他馬屁,連曹操最出眾的的二個兒子一個曹植,萬事都要請教他,另一個曹丕,對他尊敬有佳。漸漸的就迷失了自己,沒有正確擺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雖說他懂曹操的字謎,但是他不懂曹操的心思,最後面對軍事撤退與否的大事,輕描淡寫的隨心處置,招來殺身之禍,死的太冤枉了。是恃才自傲的緣故,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過高的估計了。
曹操為何殺楊修
曹操是個小心眼的人嗎?就算你屢次猜中我的心思,但罪不至死吧。更何況楊修在其府上做主簿,曹操能留他在相府,也是對他能力的肯定,再者他出身名門殺他還要考慮影響的,其實有很多理由不殺他,那為何曹老闆要執意殺了他呢?
一是參與了奪嫡之爭,參與奪嫡之爭也罪不至死,那曹丕不也是有司馬懿,陳群等人幫助嗎?他們為何不被處死?因為楊修恃才自傲,就是不低調,做人太高調了,看看人家司馬懿隱藏的多深,多低調?奪嫡之爭本來就是世代君王的忌諱點,曹操當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相互搏殺,陰謀陷害,但是古代基本都是這樣的。
二是被他父親坑了,楊彪在曹操迎了獻帝做了丞相之後,並不是對曹操很尊敬,說白話就是看不起曹操,因為他是四世太尉家族,名門望族,曹操 “閹人之後”,經常不去參加朝會,很是懈怠。同時對曹操的政治意見也頗有微詞,楊修本來有才,後來過度自傲,又想起他父親對自己的態度就很忌恨,覺得他們父子沒一個好東西。
三是楊修雖說家族四世太尉,但是更要命的是袁術的外孫,他老爸的老婆是袁術的女兒,是軍事競爭關係,雖然這點不重要,但是加上父子二人的政治觀念保守陳舊,與曹魏的政權利益衝突,也是懷璧其罪,會無中生有,引火上身。
最後楊修並非曹操的頂級智囊團裡成員,奇變橫生的賈詡,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膽有謀的程昱等等。所以曹操殺楊修並不會導致無人可用,不會覺得可惜。殺人一念之間,殺完兵敗後曹操還是後悔不已的,厚葬了楊修。側面看出,曹操還是很看好楊修的,如果楊修低調點,行事穩健點,確實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確實很讓人惋惜。
本人認為
楊修雖有大才,但是不懂人情世故。說白點就是情商不高,雖有才華,卻被才華所害。做臣子如果不懂收斂自己,早晚斃命,就如許攸也是一樣的,居功自傲,被許褚斬殺。
古代很多謀士進言並不是直言相告,再舉個例子,鳳雛龐統,當初劉備問他如何奪下益州,他就獻上三計,讓劉備自選,很明顯其中二策一聽就不得行,最後劉備選了鳳雛精心準備的一計。斬楊懷高沛,拿下益州。
臣子和君王獻計,講話都是大有內涵和技巧的。但是楊修不懂。
所以楊修這點上,差太遠了,然後又眾多因素彙集一身,導致他被曹操斬首。
-
12 # 老王頭談歷史
楊修,字德祖,太尉楊彪之子。算得上是一個聰明有才華的人,連狂士禰衡也認可他。人們一般認為,楊修的不幸是緣於立儲之爭。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儲後,為了防止楊修從中添亂,弄得兄弟相爭,禍起蕭牆,就於臨終前把他給解決了。
據有關史料來看,也不盡然。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真地不懂曹操!
一、楊修之殞命,與立儲之爭關係不大。
曹丕和曹植爭當王儲時,楊修是幫助過曹植。曹丕被立為王儲後,楊修想離開曹植,可曹植一再拉攏他,他“亦不敢絕”。
曹植(右)與楊修(劇照)
曹植畢竟是曹操的愛子,即使不能成為王儲,也是不能隨便得罪的。因此,彼此間來來往往是很正常的。
但是,楊修與曹丕也不錯。他曾把一把“王髦之劍”獻給曹丕,曹丕非常喜歡,經常佩戴在身上。曹丕稱帝以後,還追念此事,並因此賞賜了鑄劍之人王髦。這說明,曹丕與楊修的感情還是不錯的。
曹丕(劇照)
曹丕都不想處置的人,曹操何必多此一舉?因此說,楊修殞命於立儲之爭,似乎不太可能。
那他被曹操懲處的真正原因是啥?
二、楊修之絕命,緣於他的自作聰明威脅到了曹操的存在。
楊修臨終前曾對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如果,他以為他的不幸是受曹植的牽連,那他真是枉稱聰慧了。
楊修生前真正沒弄明白的是,他生活在一個專制的體制當中,而曹操又是這種體制下的一個“雄猜之主”。這類人物的猜忌心和防範心都是很重的。
他們最忌恨的便是別人猜透他們的心思,因為他們要維護自己的獨裁統治,就必須實行愚民政策和特務政治。別人的一切他都要掌握,自己的想法卻不能讓別人知道。
總之,獨裁者必須把自己神秘化,才能顯得本尊“天威難測”;才能讓別人時刻戰戰兢兢,自己處處遊刃自在。
可是,楊修對曹操的心思,洞若觀火,清楚得很。
如,有一次,曹操讓曹丕、曹植兄弟分別出鄴城辦事。事先,曹操命令城門守衛不得放行。
楊修猜知曹操必然有此安排,便跟曹植說,萬一城門守衛不放行,你就以“王命”為由殺了他。結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沒出去。但曹操的這一安排,是對兄弟倆的綜合考察。既想看其才,更要察其德。曹植雖然成功出城,卻給曹操留下了曹丕仁厚、曹植殘忍的印象。這一場較量,曹植實際上是得不償失。
由此可見,楊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謀事並不周全。這就是楊修,小聰明而已!
自恃聰明的楊修(劇照)
再如,楊修身為曹操主簿,卻不能安分守職,老想著自由活動,可又怕曹操有問題要問。
於是,每當外出時,他就事先揣度曹操的心思,然後寫好答案,放在桌子上。並吩咐侍從,如果丞相有令詢問,就按照這個次序一一作答。
沒想到,一陣風吹來,問題羅列的順序全亂了。侍從只好按照混亂後的次序作答,自然是驢唇不對馬嘴。
為此,曹操怒責楊修。楊修不敢隱瞞,只得如實交代。曹操見楊修這樣應付他,自然異常不滿。
天威難測的曹操(劇照)
不但知道自己有什麼想法,而且知道自己考慮問題的順序,這實在令人肝顫了!有這麼一個人待在自己身邊,曹操的威嚴何在?神聖焉存?
如果楊修猜出曹操的想法,但不說出來,也許還好一點。可是,他偏偏要到處顯擺,讓曹操隨時“現形”。
如,曹操視察了新建的丞相府後,當時沒有說什麼,只是在大門上寫了個“活”字。曹操走後,工匠們一頭霧水,不知何意。
曹操於大門上寫“活”字(場景)
楊修見了立即讓工匠們把門拆掉重建。並解釋說,“門”中“活”就是“闊”,丞相嫌門太大了。
再如,公元219年,曹操率領大軍進軍漢中,攻擊劉備。可是,劉備憑藉險要之地,堅守不戰。於是,曹操一時不知如何是好,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一天部下請示軍中口令時,曹操隨口以“雞肋”回答。楊修聽說後立即收拾行裝。大家問他何故,楊修說,雞肋這東西,吃它沒有什麼滋味,扔了它又覺得可惜,丞相打算回師了。
雞肋(像)
曹丞相果然撤軍了!半年左右後,楊修也果然殞命了。理由是:“漏洩言教,交關諸侯”?
-
1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導語:
個人認為楊修不懂曹操。能猜中曹操的心思並不代表懂曹操,因言獲罪言的都是曹操的不願意承認的。
因言獲罪楊修雖然屢屢能猜中曹操的心思,但是楊修在猜中曹操的心思後,想的都不是解決的辦法。有些事情曹操雖然心裡這麼想的,但並不想表露出來;有些事實確實不如人意,但是不能這麼說出來,而曹操不想表露的和不能說出來的都是有一定原因的。楊修將這些全部講了出來擺在明面上,輕則惹得曹操不悅、重則禍亂軍心和朝政,這樣曹操怎麼會不怒,不治楊修的罪。
何為懂曹操懂曹操的人應該是思曹操所思、解曹操所憂才是真正的懂曹操。例如正史中的郭嘉,他就是一個非常懂曹操的人。官渡之戰前夕,曹操得到情報說孫策要率軍偷襲許縣迎接漢獻帝,曹操因為這條情報感到非常的憂慮,而郭嘉不僅看懂了曹操的心思,還打消曹操的憂慮。將孫策勢力現有的處境為曹操做了細緻的分析、將孫策能夠率軍偷襲許縣的可能性進行了準確的判斷、以及孫策短時間內可能出現的狀況都一一為曹操做了解答,解除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後顧之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懂曹操的人,而楊修相比郭嘉還差的遠。
總結:作為謀士確實應該瞭解主君的心思,無足輕重的事就當作不知道、舉足輕重的事要做好為君分憂。所以瞭解主君的心思不是為了拆主君的臺,而是應該及時的想出解決之法、解君之憂。
-
14 # 二辻四畫生
看似楊修太聰明,實則是不夠聰明,至少在政治智慧上要矮其他人一頭。
瞭解《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當時曹操因為進兵和收兵兩難抉擇,遂以“雞肋”為夜間口號。可楊修知道這事後,就教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結果惹得曹操不爽,以“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的理由殺了楊修。
可是事實真是這樣嗎?在《三國志》中說曹操敗走漢中,“夏五月,引軍還長安”。可見雞肋事件要發生在還長安之前。可是裴松之在他注引的《典略》中寫:“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可見,這中間是有時間差的。曹操要是因為雞肋之事要殺楊修,為何要回了長安幾個月後才動手呢?這裡有一件事也許可能說明一切。曹操讓曹丕與曹植各自出鄴城門,又命門吏不放二人出城。曹丕先到,被門吏攔下後,就退了回去。而曹植聽從楊修的建議,殺掉門吏出城去。按理說門吏攔曹植曹丕二人是曹操指使的,曹操應該怪罪曹植才對,但他卻“以植為能”。
這是為何?原因就在於楊修看明白了曹操是在試探誰更能治理眾人、殺伐果斷更像他,所以建議曹植:
“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擋者,竟斬之可也。”然而事情卻再次急轉而下,曹操得知是楊修在後面出主意後,對曹植大為不滿,他認為曹植表現出來的殺伐果斷不是他本身具備的,而是旁人指點的結果。而且楊修這人素來為他不喜,多次不請示就擅作主張,更重要的是曹操和楊修的父親楊彪就有矛盾,看楊修可能本就不那麼順眼。
在《三國志》中有寫: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破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而楊修自己卻並沒有那種覺悟,本來出身就可能會引起曹操的敵意,還恃才傲物,不知天高地厚,最重要的竟然敢幹涉曹操繼承人的大事。楊修死前自己也明白了,他才對人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楊修死後不久,一個月後曹操就病逝了。曹丕即位,馬上殺了丁儀。而楊修和丁儀都是曹植的主要謀士。
楊修在政治鬥爭中還是處於小兒科的水平,他頂多懂得曹操做事的用意,卻沒搞懂在位者最忌諱的是什麼,所以只能算是華而不實,愛耍小聰明,數犯曹操之忌,最終身死。
-
15 # 金全有
楊修是太尉楊彪之子,單眼細皮,貌白神清,一表人才。在曹操門下任掌庫主簿。所謂掌庫主簿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領導的主要秘書。能夠被曹操相中並作為自己的主要秘書可見楊修的才華是不一般的。在《三國演義》中有幾個精彩的片斷反映了楊修的學識和聰明過人的頭腦。如:絕妙好辭故事等,這些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在此再敘了。
那麼如此有才又很聰明的人為何最後落得個斬首的下場?主要是楊修不懂得群臣相處之道。
一、楊修瞭解曹操,但並不全懂楊修上輩三代都是漢朝的官員,家世顯貴,楊修生在這麼一個官宦人家,對於官場的遊戲規則從小就耳聞目睹,無形之中已經學會如何混跡於官場。再加上楊修聰明有大才,又做了曹操的主要秘書,憑藉著自身的才華所處的位置,對於曹操一舉一動所要表達的意思,楊修自然不會不知道。
1、楊修瞭解曹操的雄才。他對曹操是敬仰的,對曹操的才華楊修打內心裡是佩服的。曹操寫了本《孟德新書》,楊修把它收藏在自己的篋子裡,象楊修這樣有才華的人,如果曹操的書沒有價值,楊修是不會收藏的。當張松來到曹營時,楊修把它拿出來給張松看,本意是用來顯示曹操的才能,這也說明了此書在楊修心中的地位。當曹操誤信張松與古人暗合的胡言後,竟、將此書付之一矩時,而楊修當時的表現是真的急了,趕忙從火中搶救此書,如果這部書沒有大的價值,楊修是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要知道,文人都是愛書的,尤其是得到一本好書時,會如同寶貝愛不釋手。清代大才子紀曉嵐一生愛書如命。曹操本人也常常是手不釋卷。
2、楊修瞭解曹操的志向。楊修憑藉家勢完全可以走一條比現有位置更好的官路,而且當時曹操已被不少人認作:“名為丞相,實為漢賊”,可是楊修並沒有離曹操而去,而是選擇了跟隨曹操,因為他看到了曹操的實力,感受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楊修深知良臣擇木而棲的道理,只有選對人,跟對路,才能有自己的大好前程,才能有發揮自己才華的地方,實踐也證明,楊修的選擇是對的,曹操用數年時間蕩平了數個軍閥,統一了北方,中國三分有其二。而楊修也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營中混得風生水起。
3、楊修瞭解曹操的心理活動。曹操是個極有心機之人,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能表達某種意思,作為當權者由於所處位置的限制,有的事情不能明說,只能暗喻。有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下屬自己去體會,而楊修在體察曹操的心理活動是個高手,基本上能準確無誤地領會曹操不想說明的背後意圖。如:曹操說自己夢中會殺人,果真某夜殺了一直待候他多年的親兵,其實曹操真實的意圖是怕被人暗害,所以就編出一個夜裡會殺人的謊話,這樣在夜裡別人就不敢靠近他,安全就多了一分保障。
二、楊修不瞭解曹操性格的多面性曹操的性格不能用簡單的標準來衡量,他既有君子一面,也有小人一面;具有雄才大略,但又同時具有普通人的情懷。所以,對曹操多面性格要想拿捏準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楊修可以理解曹操在政治上的意圖,但他理解不了曹操多面性格。
1、曹操會用人,但疑心也重。在曹操的周圍集聚了一大群一流人才,但他只是用其才而不釋信於人,凡為他出力的,他就給予應有的獎賞,但要想獲得他的信任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這從曹操的名言可以看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充分暴露了曹操心目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的心態不可能對任何人絕對相信。如果你當初為他出力,後來不為他所用甚至反對他,那他一定會毫不留情地冷落貶低你,嚴重的會給你更大懲罰,象荀彧為曹操出了多大的力,曹操當初稱荀彧為“吾之子房”,最後因為反對曹操當魏王,竟被曹操賜死。程昱也是因為對曹操一件事有點微詞,受曹操冷遇而鬱郁病死。兩個一等一的謀略高手,曹操都毫不憐惜,更何況楊修這個二等公民,對於曹操的這一特性楊修沒有掌握。
2、曹操能容人,但時寬時窄。曹操打敗袁紹俘獲陳琳時,陳琳很害怕曹操會殺他,因為他當時為袁紹寫的檄文連曹操的祖宗都罵了,但曹操愛其才,把他留下為曹營效力,還有張繡曾經殺死曹操的長子,侄子,愛將典韋。但張繡再次投降時,曹操只是輕輕地說他犯有小過而已。這是多麼寬大的胸懷。而張松從蜀地來向曹操獻川中地圖時,因言語不合曹操心意,便將張松要處斬,後經楊修和荀彧苦諫才免於一死,被亂棒打出。
3、曹操重情義,但陰險狡詐。曹操並不全是一個奸偽的人,對朋友也是講情義的,比如對許攸就比較重感情,許攸歸附曹操後,因為兩人從小一起長大,所以許攸經常直呼曹操小名,有時當著眾人的面喊,弄得曹操的屬下對許攸的無禮都很氣憤,但曹操並不在意,許褚殺了許攸後,還被曹操一頓責備。所以曹操還是重情的。但有時曹操又會把情當成一種手段來用於他的需要。比如曹操殺了伏皇后,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獻帝,以證明自己對漢室之情。
三、楊修好賣弄自己,屢犯曹操之忌楊修才思敏捷,但我們扒一下楊修的作為,在曹操身邊除了賣弄一點小聰明外,基本沒有為曹操出過一個文治武功的好點子,與荀、郭等相比在幫助曹操謀攻天下上明顯要遜一籌。但楊修對自己卻沒有一個準確的認識,還經常顯擺一下自己的小聰明,久而久之,引起曹操的反感。
1、越過了君臣之間親密界限。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曹操在點心上寫下“一合酥“,楊修看到後與眾人分食,曹操問其故,楊修從字面理解”一人一口酥“。曹操寫下“一合酥”究竟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楊修理解的這種情況?筆者以為曹操全然不是這個意思,這點心是別人送的,曹操寫上一合酥放在案頭,也許是準備送給誰,如果是給部下吃,他會讓人送出去的,完全沒有必要放在案頭,如果有讓大家猜其用意的話,一定也會請大家來他帳再作提示。既然上述行動都沒有的話,那麼也許就是曹操一時興起在上寫上幾個字,或是藉以記住送點心的人,或是以備後用。而楊修全然沒有了解這些情況,僅從字面曲解曹操的意思,而且是當著曹操的面與眾人分食,曹操怎麼會高興?楊修只是一個主簿,儘管常在曹操身邊走動,但君臣之間是有距離的,不可以偕越這個空間,更何況楊修帶眾人在曹操面前嬉笑分吃,這樣做損害了曹操的威嚴,書中說道:操雖喜笑,而心惡之。可見曹操寫“一合酥”,本意並非是“一人一口酥”。
2、越位代辦了曹操家事。曹丕和曹植兩人選誰為接班人,這是曹操考慮的大事,曹操要測試兩個人的能力,這樣才能確定誰能立為世子。這個本來是應該靠個人的真本領來獲取,曹操本意也是想看一下兩人的實力。外人是不可以插手的。可楊修偏偏不懂得這個道理,屢次為曹植出謀劃策。楊修這樣做看上去是幫了曹植的忙,但卻讓曹操感到受到了欺騙,曹操作為一代豪傑,本身只有他欺騙別人的份,不可能接受別人對他的欺騙,更何況他已位極人臣,對自身的尊嚴看得很重,更不允許別人欺騙他。而楊修卻犯了他的忌,因為曹操在這件事上再一次對楊修惡之。
3、多次犯忌最終送了自己性命。楊修對自己犯忌的所作所為並沒有認識到,卻總是利用自己的小聰明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忌,就說最後一次曹操定雞肋口令,從後來的戰事看,當初定雞肋口令是因為曹操正吃到雞肋,也就隨口一說。曹操並沒有準備退兵,只是後來戰敗並且自己受傷才不得已退兵,而楊修這次自作聰明地理解為退兵,真是應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句話。
四、楊修留給後人的教訓1、不要試圖靠猜測領導心思獲得青睞。作為領導比一般人見識要廣,智慧要深,他的內心世界外人是難以完全把握的,失之毫釐,就會差之千里,要以自己實績贏得領導的重視,領導用人心中自然有一杆枰,你有幾斤幾兩在他眼裡會看得一清二楚的。
2、看破不要說破。什麼話該講,什麼話不該講,對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個尺度,不能為顯擺自己而說出你的看法,儘管你的看法有時是對的,但這容易引發誤傳,也會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的話去做文章,從而使你陷入被動。
3、不要把聰明表現在嘴上。多做實際工作,把自己的聰明用到工作的創造性上,用在為領導排憂解難上,嘴上聰明是最讓人感到靠不住的,容易給人造成只會誇誇其談,不能腳踏實地的錯覺。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把嘴上功夫和實際工作成績結合起來,這樣你就會成為相對完美的人。
-
16 # 一葉小舟168521774
楊修讀懂的曹操是一個文學家的曹操,做為政治家的曹操,楊修永遠也讀不懂。雖然,楊修才思敏捷,學富五車。
有著顯赫家世的楊修,又有著足已自負的才學,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睥睨一切的個性。看到曹操在門上寫下的活字,立刻就知道了曹操的意思,看到合子寫的一合酥三個字,敢立即拿起裡邊的東西吃了。其實,這就是文字遊戲,自負才學的曹操這樣做,一是賣弄才學,二是對眾人的嘲弄。可是,如果沒人能接下這些招術,雖然,可以滿足曹操自負的心理,可也難免有點大煞風景。
這個環節不是太好把握,楊修卻無所顧忌地接了下來,不留餘地接,就顯的曹操的做法有點小兒科,有點虛了。但是,就因此斷定曹操如何厭惡楊修,也有點小瞧曹操的肚量了。
曹娥碑上的幾個字,楊修還是一如既往地想毫無顧忌地說出來,曹操讓他等了三里,這讓他們之間心裡上也有了三里的距離。
在文學才華上,他們可以惺惺相惜,楊修瞭解了文學上的曹操,但未必讀懂了他的心。如果僅僅如此,楊修政治仕途或許不會有多大的上進,但丞相府主薄還是能做下去的。
然而,楊修跨出了另一步,這一步是無數能人都避之不及,又有無數人折戟沉沙的事,那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當楊修為他的心目中的接班人曹植寫下了,面對曹操的問答,可以對答如流的條陣時,他未必瞭解到曹爽問話的用意。當他對曹植說,守城門的人,如果不讓他出城,可以殺了他們時,楊修也未必知道,曹操的真實用意不一定非要鮮血來驗證兒子的才智。
楊修一直是用遊戲的方式和方法來應對曹操,所以,最後的雞肋事件,就成了殺掉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曹操的近侍被曹操夢中所殺,近侍下葬時,楊修感嘆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其實,楊修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
17 # 南野笑情
個人認為楊修還是懂曹操的,要不然他也不會獲得曹操的賞識而坐上主薄之位,可他為何屢屢能猜中曹操的心思,最終卻落得個因言獲罪,甚至還丟掉了性命了呢?
這個,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一,《三國演義》誇大其詞,真正的楊修是被曹操所殺,但卻不是因為嘴不好。
很多人都說楊德祖恃才放曠,無所顧忌,凡事不考慮利害得失,任意為之。
楊修為人恭敬,這個先放在旁邊不說,但單說其學問淵博,極為聰慧,我想應該沒有人懷疑。
說他學問淵博,舉個例子:楊修一生著作頗豐,結整合冊的兩文稿已失,楊修(畢彥君飾)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數篇,其中有《答臨淄候箋》、《節遊賦》、《神女賦》、《孔雀賦》等。
說他極為聰慧,也是有例可舉:有人送給魏武帝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沒有誰能看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既然,楊修是一個學問淵博,極為聰慧的人,那麼,他為何會‘恃才放曠,無所顧忌,凡事不考慮利害得失,任意為之。’呢?
顯然,這是前後矛盾,站不住腳的。
不要說一個極為聰慧的人了,便是一般人也不會‘恃才放曠,無所顧忌,凡事不考慮利害得失,任意為之。’的。
要不然,便不算是聰明人。
可為何楊德祖會被人說成是恃才放曠,無所顧忌,凡事不考慮利害得失,任意為之。這樣一個浮躁的人呢?
因為《三國演義》
因為《三國演義》為了貶低楊德祖,而刻意將其說成了一個恃才放曠,無所顧忌,凡事不考慮利害得失,任意為之的人。
其實,真正的楊修是為了輔佐曹植,最後得罪了曹操,才引來殺身之禍的。
二,楊修早就猜到自己遲早一天會死在曹操手中,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而依然選擇了‘慷慨赴義’
對於這一點,電視劇《軍師聯盟》還是分析的較為透徹的。
楊修本就是個極其聰慧之人,他老早就洞悉到了曹操有意傳位曹植的意向,可無奈曹植只是個文人,對於政治根本沒有野心。
為了能夠將曹植的心從詩歌上拉向政治,楊修不得不以身犯險。
他雖然猜到了這樣下去,心胸狹窄且剛愎自用的曹操遲早會殺了他,但,為了自己的抱負,他不能放棄。
三,楊修早就將生死看淡,人生在世不過是個先死後亡罷了。
這一點,也可以從《軍師聯盟》找到答案:
楊修走上斷頭臺的那一段與司馬懿的對話:
懿:不客氣。
修:其實我只是先走一步而已。
懿不解的搖著頭。
修:人都會死,只不過我倒想看看,後死的你到底與現在就死的我有什麼不同?
.......
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楊修其實早就做好了死亡的打算,因此面對曹操的斬殺令,倒是一點也沒覺得奇怪。
總之,楊修根本就是非常瞭解曹操的,其瞭解程度甚至超過了曹操自己——
至於他為何屢屢能猜中曹操心思,卻又落得個因言獲罪的下場?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楊修是一個聰明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我們都知道,聰明的人,他總是比別人多一個心眼。考慮問題,肯定比別人會多想幾步。一件事情出來後,有什麼樣的前因後果,對這件事如何應對,他都比別人更有辦法。尤其在觀察人的問題上,他比別人看得更清楚。
我們看古代的那些謀士,其實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心理學,懂得對方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在問題出現的時候,他會做什麼樣的判斷。當年曹操想要給劉備一點教訓,可是又擔心袁紹背後偷襲。郭嘉就告訴曹操,袁紹這個人性格上優柔寡斷、患得患失,他絕對不會偷襲的。而最終也證明了郭嘉的判斷是對的。郭嘉之所以這樣判斷正確,就是因為他能夠看清楚袁紹的性格。
古代的政治,很多時候就是看你能不能把對方看清楚,並且做出相應的對策。而這些都是聰明人的基本功。
(楊修劇照)
楊修是個聰明人,他也是玩政治的人,難道他就看不懂曹操嗎?
顯然不是的。楊修是看得懂曹操的。
說他看得懂曹操,道理很簡單,因為曹操想要做什麼,他都一清二楚。
曹操把一盒酥放在桌上,寫了個“一合酥”,他立馬就明白,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曹操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他立馬就明白,這是曹操嫌門小了,應該再修得大一點。曹操用“雞肋”當口令,他立馬就猜到曹操心中對即將進行的那場大戰猶豫不定。打的話勝算不大,不打又捨不得。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楊修對曹操確實是非常瞭解的。他都完全知道曹操心裡想的是什麼,難道還能說他不瞭解曹操嗎?
那麼,楊修既然那麼瞭解曹操,為什麼還會被曹操給殺掉呢?
有人可能會說,楊修這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也就是說,他因為是一個聰明人,而他又猜中了曹操的心思,因此,要是不把這個答案說出來,他是會覺得很難受的。
(曹操劇照)
聰明人總是想把他想到的東西說出來,這一點我們也是理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慾望。現在的人,總是喜歡舉行沙龍聚會,並在沙龍聚會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除此外,還有寫作的慾望。尤其是在網路發達以後,人們都愛在各種自媒體上寫作。就算是沒有什麼收益,只能自娛自樂,人們也願意寫。這其實就是一種表達的慾望。
古人自然沒有自媒體可以寫,但是他們依然有表達的慾望。當曹操給大家猜謎的時候,楊修一下就知道謎底了。他自然就有表達的慾望,他要不說出來,他怎麼受得住呢。
這一點,確實有一些道理。這個解釋,也是歷史上對楊修之所以一定要說出曹操的謎底,遭到曹操的忌憚,因而殺掉被曹操的殺掉的解釋。而且,由此人們還總結出一個結論:永遠不要試圖表現出比自己的上司更聰明。
不過,雖然這個說法有道理,但是,我並不認為,表達欲是楊修一定要把這個話說出來的主要原因。肯定還有更重要的原因,讓楊修不得不說。什麼更重要的原因呢?
(曹丕劇照)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知道,當時正發生著什麼事情。
當時魏國發生的事情,就是曹操正在準備選世子,選接班人。他的手中有兩個人選:曹丕和曹植。這兩個人,各有優點各有缺點。曹植聰明,詩才很好,但是做事有些浮浪,不夠穩重。曹丕人比較穩重,但是格局不大,詩才也沒曹植好。因此,曹操一直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做出決定。
如果曹植和曹丕旗鼓相當,那麼,就應該看他們的配置,也就是看他們的幕僚。哪個人的幕僚比較出色,他對主子的輔佐就更好,就會讓主子更出色。
正是基於有這樣的認識,所以,作為曹植貼身幕僚的楊修覺得,一定要把自己的出色表現出來。只有表現出自己出色,曹操才會選曹植當繼承人。
於是,楊修就拼命地表現自己,把自己的聰明才智,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曹操面前。
應該說,楊修的想法也是不錯的。主子不夠優秀,團隊優秀,主子也就會更優秀。
不過,楊修雖然知道應該用力,但是把用力的地方搞錯了。曹植本人並不缺乏聰明。他就是因為太聰明瞭,反而顯得不穩重,有些浮浪。對於曹植來說,他需要的是身邊有個穩重型的人。這樣的人和曹丕配置在一起,曹植才能做好一個君王。楊修沒有搞懂這一點,把力量用反了。所以最終,他遭到了曹操的清洗。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等)
-
19 # 曉空元道
【子應的觀點】:筆者認為楊修比曹操還懂曹操,不然不會屢屢猜中曹操的心思。表面上看是曹操殺了他,實際上楊修是被自己的聰明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
一、門活為闊有一回,曹操造了一座花園。建成之時,曹操前去觀看,卻不說話,只命人取來一隻筆,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旋即離去。眾人懵圈,曹操這是何意?這時,楊修站了出來,說道:“門裡添活,就是闊。丞相是嫌門太招搖!太大了!”工匠們於是重建了園門,再請來曹操。曹操很歡喜,問:“誰知道了我的心思?”眾人答:“楊修。”曹操高興有人能夠理解他,所以很歡喜。
二、一人一口酥又有一次,塞北進貢來一盒酥糕,曹操提筆在盒上寫道:“一合酥”,並隨手置於案頭。楊修見到,大為高興,竟取來勺子,將糕酥與大家分了去吃。曹操知道了,問其原因。楊修答道:“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我不敢違抗丞相的命令,只得照做。”如果說第一次曹操還為有人懂他的心思而暗自高興,那這回他可就不那麼愉悅了。
領導的心思總被人看穿,他心裡會作何感想?何況這還不是一般的領導,是天地一梟雄也!
三、雞肋事件曹軍已在斜谷駐紮有段日子了,糧草也將要耗光。想進軍,前有馬超;若收兵,又恐遭人恥笑。心中正猶豫不決。一天夜裡,夏侯惇請示夜間口令,曹操正在吃飯,吃到雞肋,就說:“雞肋,雞肋。”楊修聽到這夜令,便告訴隨行軍士,各自收拾,準備歸程。夏侯惇大驚,問這是做什麼,楊修回答說:“雞肋,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這是要班師回朝啊。”
曹操得知以後,大為震怒。也不留楊修辯解,命人直接推出去砍了,掛在轅門示眾。楊修文思敏捷、才智過人不假,但是表現欲太強,從不知道要考慮領導的感受,自己把路走死了,對曹操,對自己,都沒有留一分餘地。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加上曹操生性多疑,並且最討厭的就是人家把他掌握住,把他看得透明化,這是每一個身份地位比較特殊的人共同的想法。
-
20 # 晴空莽莽
晴空認為從正史、演義上去看,楊修是非常懂曹操的,“因言獲罪”只是表面原因,關鍵是楊修光明正大參與到曹丕、曹植兄弟的奪嫡之中,直接觸及到曹操的逆鱗。與之相比,司馬懿是支援曹丕的方式是出謀劃策,暗地蟄伏,明哲保身,終於笑到最後。
我們具體來分析:
楊修之才,曹操是欽佩的正史記載:楊修學識淵博,聰明絕頂,被曹操徵辟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我們先看官職倉曹,是東漢時期掌管倉庫糧食的官吏。漢末群雄割據,戰火兵戈從未停止,糧草是生存以及戰爭的根本所在,所以這個職位是非常重要的,非信任之人不可擔任。
曹操信任楊修,所以委以重任不單單是糧食,還有軍事、民生之大事,而楊修處事面面俱到,符合曹操心意。因而有記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足以證明楊修是懂曹操心思的!
演義中的情節屬於藝術加工:涵蓋“改建園門”、“一人一口酥”、“破曹操夢中殺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等事件,無一不說明了楊修通曉曹操之心,因此也惹怒了曹操被殺。
楊修之死,皆因選錯了立場正史記載:曹操曾寫信給楊彪:
“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翻譯成白話文:你家德才兼備的兒子,倚仗你世家大族的權勢,每每不能與我同心同德,時常糾正他,竟然還心懷怨恨,死不悔改。這句話直接說明了楊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1、倚仗世家的影響力,有恃無恐,覺得曹操愛才不可能殺他。
2、雖然聰明絕頂卻沒有跟曹操一條心,早早參與到奪嫡中。曹操打算用來磨礪曹植心性的考驗被楊修輕而易破解,不僅沒有考驗到反而讓曹植越發高傲起來,令曹操十分氣憤。
3、楊修對自己的下場是有預感的。他知道曹操對於繼承人的考驗是磨鍊,無奈與曹植是“一條船上的螞蚱”,死生榮辱早就糾結在一起下不來了。因此後來他越發的恃才傲物,不懂收斂也許有抱著早死早解脫的想法。因言獲罪時,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覺得自己死得算晚了)
楊修被殺是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死於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中間只差了幾個月的時間。這也說明了曹操其實愛才如命,否則如何能夠忍受楊修屢屢觸動逆鱗那麼久呢?
還有另一種可能:曹操預感到自己命不久矣,而繼承人曹丕已經確定,為了避免他日兄弟鬩牆基業傾覆,只好忍痛殺了楊修這位大才。
回覆列表
楊秀太過於懂曹操,就是因為太懂,聰明反被聰明誤,故才落了個因言獲罪的下場。
楊修之所以有這般下場,純屬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個人喜歡耍耍小聰明,曹操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把門拆了,曹操在酥餅盒上寫一盒酥,楊修隨即將酥餅分給了眾人,曹操將雞肋作為漢中爭奪戰撤軍的口令,楊修馬上令士兵收拾行裝。總之一句話,楊修雖然瞭解曹操,但是他把曹操心裡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公之於眾。所謂伴君如伴虎,楊修這番該是在劫難逃。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用人方面,曹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思維超前的人,在封建階級思想占主導地位的戰亂時期,他能三次下達招賢令,放低姿態吸納英才,實屬不易。很多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小輩,跟隨了曹操後,自身的本領和潛能才能挖掘出來,比如著名猛將於禁、張遼等等,可見曹操看人眼光之狠之準。
但楊秀一而再再而三的,將曹操心裡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想法,公之於眾。才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