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如果怎麼樣,是不是歷史會改寫,比如說如果劉備可以聽從謀士的建議不替關羽報仇,是不是三國的歷史可以改寫,是不是統一的就是劉備,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結果就是劉備最終失去了統一的機會。

    其實從當時歷史來分析的話,即便是劉備不替關羽報仇,劉備也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因為那個時候劉備的聲望極高,但是自身的軍事實力差一點,當時如果要統一天下需要荊州,但是劉備已經失去了荊州,所以劉備已經缺乏掉了地利。

    再者來說統一的條件是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具備了,但是人卻一個又一個失去了,關羽被殺,後來張飛還沒出徵就被部下殺害,可以說就是為了伐吳,劉備手下損失了好幾員大將,雖然說也有其他的將領,但是失去的幾乎都是整個蜀國的中流砥柱,他們死了對於劉備集團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不管是從統治集團來說還是整個士兵集團來說都是備受打擊。

    也有人說只要劉備不伐吳,那張飛就保住了,同樣計程車兵也不會因為這一次丟了士氣,而且如果繼續實行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話,可能蜀國的實力會大增,但是劉備透過這次戰爭印證了一個道理,就是蜀國的實力還是難以和吳國抗衡,要想統一討伐吳國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而事實證明劉備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所以即便不給關羽報仇歷史也不會改寫。

  • 2 # 火煮水壺84501

    聯吳抗曹,蜀國一樣戰不勝魏國。

    聯吳只是簽訂了個和平條約,只是吳蜀之間的停戰協議,在真實意義上並沒有真正合作。

    軍馬並沒統一排程,各歸其國,地盤也是各自管轄,也未實現通商通婚。

    可見只是一種停戰,和平共處,一致抗曹的局面。

    但這種紙糊的和平是經不起考驗的。一是利益驅使,心將再燃烽火。

    1,蜀吳之間的焦點是荊州。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得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孫權打下南郡,以及之前佔領的江夏郡南部。此時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以及後來劃分的南鄉郡,還有江夏郡北部。劉備入川之前,從東吳手裡借來南郡,入川后,孫權攻打蜀漢佔領的荊州地區,劉備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三郡歸孫權,武陵、零陵、南郡歸劉備。

    後荊州歸關羽統制,並有自主權。

    而劉備借得南郡後一味拖延不還,而周瑜認為南郡為北方曹魏的門戶,樂得關羽守在那,抵擋曹魏,也未下力要過。

    但終究南郡是人家孫權的,周瑜一死,孫權來要荊州,劉備裝窮拖延,一味賴帳不還。

    2,關羽一死,荊州歸吳。

    這就引來孫劉聯盟破裂。這紙糊的和平徹底撕破。

    劉備為報弟仇興兵討吳,表面上看是這樣的。但實際上是劉備據有四川,民富國強,已是勢力大盛,已有入主中原之能力。

    蜀主伐吳時已61歲了,歲數不小了。想趁能跑的動時,幹番事業,奪得天下。再不瘋狂就老了。

    正好借吳殺了關羽之時,興兵伐吳,師出有名。

    3,若是聽諸葛亮之計不伐吳,能滅了曹嗎?

    不能滅曹。

    那曹操佔據北方,勢力最強,手下戰將千員,兼有一班智囊,乃三國中大佬也。

    任何一國都不是曹的對手。更兼孫劉聯盟只是表面上的合作,實際上為了利益都會不擇手段。

    若隨便一國與曹單挑,都不是個。這就是吳蜀為何要聯盟的原因。

    總結:

    吳蜀間的一直明爭暗鬥,從未真心合作過,只是力量弱小,互相抱團,抵抗大國,一旦曹魏勢弱,吳蜀必將反目成仇。

    他們眼裡只有共同的利益,沒有共同的敵人。

    得天下是共同利益 ,為了天下,他們眼中敵人可能是任何人,任何威脅他們利益之行為,都會兵戎相見,撥刀出手。

    所以這種微妙關係,才導致了孫劉聯盟共抗曹魏,三國鼎立的歷史局面。

  • 3 # 棒槌襖襖

    哲學上有個觀點叫“透過現象看本質”。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劉備為什麼要力排眾議,拿蜀漢全部實力當賭注,一意孤行地為關羽報仇。原因很簡單,報仇是口號,是出兵的藉口,重新奪回荊州才是實質。結果,劉備輸得很慘,荊州沒有奪回來,反而喪失了大量精英骨幹人才,自己也鬱鬱而終、齎志以歿。

    既然荊州沒能奪回來,那麼為不為關羽報仇都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命題了。此後元氣大傷的蜀漢政權就只能屈處益州一隅,像一頭戰敗的雄獅一樣舔舐身上的傷口,失掉了主動出擊逐鹿中原的實力和機會。

    諸葛亮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只能痛定思痛。公元223年,劉禪即位,加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大小政事都取決於諸葛亮。這位蜀漢丞相終於可以放手實施《隆中對》的既定規劃了。當政之初,諸葛亮就派遣鄧芝出使東吳,修復外交關係,結為盟國,共抗曹魏。

    然而,諸葛亮或許已經認識到蜀漢的頹勢是無可挽回了。劉備的去世,使蜀國內部益州“本土集團”和荊州“外來集團”的矛盾開始加劇。益州南部的本土豪強雍闓、孟獲已經公然反叛;荊州的丟失,使蜀國向外發展的重要通道被堵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戰略規劃已成泡影;夷陵之戰的積怨,使吳、蜀聯盟變得極為脆弱。自從聯盟派領袖魯肅去世後,東吳就改用騎牆策略,周旋於魏、蜀之間。甚至於到了公元224年,在吳、蜀已經重新結好的情況下,孫權還暗中和魏國保持著藕斷絲連的關係。並且吳國戰略目標僅僅是割據江東,不圖進取,所以吳、蜀聯盟明顯是不可靠的。

    對蜀漢政權來說,嚴迫的形勢不僅於此,夷陵之戰中人才的損失才是最為致命的。老一輩的統軍將領關羽、張飛早已去世。從荊州時期就開始培養的後備幹部,如馬良、陳到、傅肜、馮習、張南、鄧方、殷觀、習禎等青年才俊也死亡殆盡。此後幾十年,蜀漢掌握政權的荊州“外來集團”一直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困境,致使益州“本土集團”主降派勢力坐大,最終為魏國所滅。

    所以,即使劉備不為關羽報仇,聽從諸葛亮的聯吳抗曹之計,蜀國也是不可能戰勝曹魏的。正所謂蜀國“成也荊州,敗也荊州”,不是沒有道理的。

  • 4 # 劉坤忠120

    赤壁之戰後,已初具三足鼎立的格局。東吳有保持獨立的意向,吳蜀聯盟只是空談,魏勝助蜀,蜀勝助魏。即使劉備不為關羽報仇,按照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策略辦事,也不能戰勝曹魏。。。魏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兵多將廣,雖然沒有超一流先鋒大將,仗著關隘勢力阻擋蜀軍是沒有問題,蜀軍深入魏地補給困難,劉備自詡正義之師,不可能搶掠當地百姓 。若是曹魏危機,孫權不可能坐視不理,不會讓劉備吞併曹魏,會吳魏聯盟對付劉備。。。況且荊州已失,劉備損失幾萬兵力,失去了一個重要北伐視窗,荊州有豐足的糧草供應前線,沒有了荊州,劉備戰勝曹魏的機率只少少百分之四十。劉備手下雖然有幾位超一流大將,但蜀中兵力有限,其它將領較少,蜀中道路艱難,劉備進攻曹魏有諸多困難,戰勝曹魏的機率是微乎其微。

  • 5 # 河洛雜談

    不可能,夷陵之戰可以說是季漢最後的翻盤機會了。

    首先失荊州讓季漢失去了隆中對荊益兩頭並出的地緣優勢和國力保障,關羽當時離許都之近可以說是一步之遙,可想荊州何其重要。而益州空有一個王八殼,卻離許都萬里之遙,根本威脅不到曹魏核心,諸葛亮北伐只能傾盡全力和司馬懿在秦嶺你來我往。

    其次有孫權這麼一個不出力的盟友,更何況還是委曲求自吞苦果的季漢,別說曹魏了,東吳都會對季漢頤指氣使的,(通俗來說人的心理:跟人打架被打死別人或許還會敬重你,但你要是慫了怕了,就不是死那麼簡單了,就是被喂翔還得陪著笑臉)更別說讓手下計程車卒團結一心了。

    而且沒有夷陵之戰讓雙方看到二者的實力,都無法互相吞併,二者可能連名義上的聯合的機會都沒有。東吳可能還會想吞併季漢,季漢手下的人也會不乏想要吞併東吳的,只會離心離德。

    綜上,可以說雖然劉備輸了夷陵之戰,但在當時,可能劉備做的是最正確的選擇。只能賭一把了,而且可以想到東吳作為士族聯合武裝,輸了夷陵之戰可能會瞬間崩潰,而曹魏無力南下,勝利的果實只會落入劉備手中,再不濟也是劃江而治。

    劉備伐吳可能也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實現理想壓上一切的最後一搏吧。

  • 6 # 奔騰Li

    許多人感嘆自己的人生如何的不容易!如果能時光倒流將會怎樣?

    如果......真的有如果,造化安排了三華人物劉備的一生重新來過,結局又會如何?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劉備自稱皇室宗親,落魄到織蓆販履為生,心中最大的目標就是匡扶漢室,劉備是一個成功的理想實踐者,自深知實力單薄,即無實權,又無家族勢力鼎力支援,只能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招攬有志青年共圖大業,

    初平二年(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因為屢次建立功勳而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劉備外御賊寇,在內則樂善好施,即使不是身為士紳的普通百姓,都可與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會有所揀擇。劉備當平原相時深得人心,郡民劉平不服從劉備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殺。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深受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便坦露實情離去,此事可展現出劉備在禮賢下士上的親民政策,在當代是非常有實效的。

    劉備的成功,不但歸功於對自身的形象準確定位,也是完美的抓住了人生當中出現的轉折點,

    第一:組建自己的優秀團隊,桃園三結義及三顧茅廬,劉備拉攏了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三個人,武將:關羽,張飛,文臣:歐龍諸葛亮,

    第二:連吳抗魏,赤壁之戰重創曹操勢力,此戰的勝利,消除了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促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第三:漢中之戰的勝利從而確立有利的蜀國根據地,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擅自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鎮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為孫權所殺。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3個月後,立刻以替兄弟關羽報仇為由,發動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劉備不聽諸葛亮建議,揮兵東征,氣勢強勁。東吳國君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軍的攻勢,章武三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

    世人在評判劉備失敗的原因中,普遍歸結到其不顧諸葛亮反對,執意為關羽報仇上,史書明確記載:孫權派遣使者向劉備求和,坦言願意交出兇手,交出降將糜芳,富士仁,送還劉備的愛妻孫尚香,最主要是願意歸還荊州,永結盟好,被劉備嚴詞拒絕並發動夷陵之戰,以失敗告終,

    那麼如果來了,劉備不為關羽報仇發動夷陵之戰,與東吳修好,是否能戰勝曹魏,

    按照當時的實力來看,天下九州,三分之二在曹魏手裡,他統一北方,兵強馬壯,有著強大的戰爭機器。

    關羽未死前吳,蜀聯盟已久,因其聯盟之勢導致曹魏無法擊破,但也只能自保,不被吞併,但並無擊垮曹魏的實力,故可見即使劉備當時與孫吳從修於好,也無法戰勝曹魏

    劉備死後,軍事才能高過劉備的諸葛亮六次伐魏失敗,也證明了兩國實力的差距。

  • 7 # 歷史笑春風

    這時劉備集團就只有一個戰略選擇方向,要不伐吳,要不伐曹。當時,孫權向曹操稱臣納貢,還把關羽的首級送給曹操,企圖將禍水引向曹操。但是,曹操沒有上孫權的當,他禮葬關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態度,揭露孫權的嘴臉。

    這樣,劉備基本上已經選擇了伐吳的決心。在曹操死時,他派了使者去弔唁,想要和曹丕修好。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虎父犬子,曹操生下了個無能的曹丕當繼承人。曹丕在心裡十分厭惡劉備,下命令,劉備的使者敢入境的話就地斬首。這使得劉備修好曹魏的外交策略沒有成功。也就是這件事,和後來的夷陵之戰中曹丕的表現,讓劉備對諸葛亮說出了君才勝曹丕十倍的斷語。

    既然曹丕表明了態度,魏吳聯盟的格局無法改變,那麼劉備在伐吳和伐魏的兩種方略中,選擇哪種好呢?我們在下面分析一下:

    一、伐魏。

    如果伐魏的話,蜀漢只需要關注一個戰略方向關中就行了。在長江峽口派一支兵馬進行防守吳國,而將主力轉向漢中,出關中以爭天下。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擺脫了吳國的騷擾。只要在長江峽口加強守衛,吳國逆水入川,十分困難。這樣,蜀漢可以集中主力與曹魏的軍隊作戰。

    二是軍隊不必進行過多的調動,可以速戰速決。在奪取漢中後,劉備就按照《隆中對》的決策,為下一步北取關中做了準備。他派魏延為漢中太守,加強防禦。他把張飛放在閬中這個機動地方,作為北伐的後援。

    劉備還動員大批民夫,修建橋樑道路驛站,為後續作戰做準備。可以說,如果要兵出關中北伐,劉備不必多做準備。

    三是驍將尚在,可以利用。劉備北出關中,手下的五虎上將除了關羽被殺,黃忠病逝,其他張飛、馬超和趙雲都在。尤其是馬超,當年劉備收服他就是為了下一步圖取雍涼之用。

    馬超出身關隴,在當地的威望很重,號召力很強。如果以馬超為先鋒出兵關中,會事半功倍。雍涼能夠很快拿下。而且馬超對曹魏恨之入骨,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一定會盡力而戰。

    四是弔民伐罪,名正言順。曹魏篡漢,君父之仇,不共戴天。劉備既然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當然要先君父之仇。所以,劉備出兵伐魏天經地義。而且,劉備出兵,還可以對內團結手下文武,對外號召對漢室還有感情的民眾。在出兵過程中會得到當地民眾的響應。

    不利的情況是,不去伐吳,會引起跟隨劉備起兵的老戰友和荊州集團人員的不滿,對內意見難以統一。而且,可能會出現劉備伐魏,魏國出動主力在關中與劉備決戰,東吳出兵三峽襲擊蜀漢後方的情況。

    本來東吳和曹魏的聯盟是虛與委蛇,經此一戰,會造成兩方聯盟共同對付蜀漢的情況。這樣,蜀漢的戰略態勢就更加困難了。而且即便是奪取雍涼,由於長年戰亂和曹魏多年遷出當地民眾,也只是奪取一塊無人的空地,對蜀漢沒有多少用處。

    而且最終蜀漢的主力被迫一分為二,一部分在關中對付曹魏,一部分在峽口對付東吳,那麼,等於是蜀漢一國面對東吳和曹魏兩國的壓力。蜀漢拉長了戰線,又沒有得到實利,以蜀漢的國力根本無力支援下去。

    二、伐吳。

    伐吳的好處有,一是蜀漢上下同仇敵愾,不用動員。對於東吳敗盟一事,蜀漢是人神共憤。東吳不但襲取了荊州,還襲殺了關羽。

    這樣一來,蜀漢政權中是荊州集團和起兵的老戰友集團都對伐吳沒有意見。而西川集團,則希望透過奪取荊州,安置那些入川的荊州人員。這樣,整個蜀漢政權除了諸葛亮、趙雲等個別幾個人有異議,其他的人都沒有意見。這樣,意見統一,行動就會有保證。

    二是,戰略形勢有利。蜀漢攻打東吳,可以順流而下,如果水陸並進,東吳很難抵擋。而且劉備認為自己對荊州人士有恩德,會有荊州人士和民眾的響應。

    三是,戰略目標簡單。漢中方面有魏延防守,加上秦嶺天險,萬無一失。這樣,劉備只要關注峽口一個方面就可以了,這樣就可以集中最大的兵力運用於東吳前線。

    四是可以破壞曹魏和東吳的聯盟。東吳和曹魏的聯盟本來就是虛與委蛇,如果攻打東吳,曹魏要不就是趁火打劫,夾擊東吳。要不就是袖手旁觀,坐觀成敗。

    這樣一來,不論出現哪種情況,都會讓東吳和曹魏的聯盟發生裂痕,最終潰敗。如果兩家聯盟破裂,那麼還可以繼續下一步的聯吳攻曹的戰略。

    五是,攻打荊州要比攻打關中得到的實利大。荊州的繁榮程度要遠勝於關中,拿下荊州,對於蜀漢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要有很大的好處。

    六是,自從曹操一死,劉備已經成為天下第一的統帥。在當時,已經沒有任何將領是他的對手。基於對東吳的瞭解,劉備認為自己有取勝的完全把握。

    不利的情況是,可能出現東吳和曹魏一起對自己用兵的情況。但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比伐魏的後果好得多。因為山地作戰為蜀軍所長,而且漢中無恙,劉備如果抵擋不住,可以逐步撤回蜀漢。

    結語:

    基於上面各方面的考量,劉備最終選擇了伐吳。雖然伐吳失敗,但是破壞吳魏聯盟的目的達到了,這也為下一步諸葛亮北伐奠定了基礎。

    因此,劉備如果要放棄為關羽報仇,轉而伐魏的策略,要有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吳蜀同盟。但是,由於孫權殺了關羽,在當時雙方是不可能再次結盟了。

    到後來張飛又死,劉備就算是不出兵也不行了。他的兩個最重要的助手都直接或者間接的死於東吳之手,劉備不伐吳如何對得起天下。因此,伐吳是劉備別無選擇的選擇了。

  • 8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要是不給關羽報仇,而是聽諸葛亮的聯吳抗曹蜀漢有很大的希望戰勝曹魏。

    不發起夷陵之戰

    如果劉備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不挑起蜀漢和東吳的這場大戰,蜀漢實力不會衰落到谷底。這一戰蜀漢損失了的不僅僅是兵力,劉備病逝還有上將張飛和不可多得的謀士馬良,這都影響著蜀漢的走向。劉備不死可以威懾群臣,功高功高震主的現象也不會出現,國內一個聲音和兩個聲音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的。

    先實力坑孫權一波

    為什麼說先坑孫權呢!劉備籌備夷陵之戰前,孫權曾派使者向劉備求和,條件是歸還原蜀漢佔領的荊州幾郡。劉備要是藉機勒索一下孫權充實一下實力,還是可以的。最基本的東吳歸還荊州幾郡,賠償蜀漢損失再給歸還的幾郡裡補充寫士兵。那麼蜀漢實力又回到巔峰,雖然還不及曹魏,但是實力的差距縮小了。

    誰來守衛荊州

    荊州迴歸後,誰來守衛荊州?張飛和馬良二人我覺得可以穩穩的守住荊州。張飛為人魯莽,但是敬重文人,所以這二人配合絕對可行。書中記載馬良“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這二人鎮守荊州不僅可以配合諸葛亮出川北伐、還能奪得荊州全部地盤。等到二代武將都成熟起來,那麼蜀漢也不會像歷史一樣。

    蜀漢能不能贏曹魏

    答案肯定是不能贏,因為曹魏的強大不是蜀漢可以比擬的,但是大家別忘記了東吳。東吳雖然在三國時期偏安一隅,但是和蜀漢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蜀漢邀請東吳征討曹魏,曹魏失敗是必然的。曹魏再強大也不能抵擋蜀漢和東吳兩家的進攻。

    總結:劉備若是聽取了諸葛亮的建議不會讓蜀國加快滅亡。即使不能滅掉曹魏,也可以鎮守西川等待時機。

  • 9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關羽去世不久,曹操就跟著走了。當時曹丕登基稱帝,篡奪大漢江山,劉備趁著這個機會也在成都登基繼承漢統。

    這個時候大漢王朝已經滅亡,劉備屬於地方割據政權,不具備權威性。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宣佈攻打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張飛報仇雪恨。

    結果我們都知道,不僅伐吳失敗了,劉備把自己的老命也丟了。那麼如果這個時候劉備聯合東吳,北伐曹魏的話,勝算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01北伐曹魏,的確比伐吳勝算大一些。

    曹操剛剛去世,北方尚且處於一片動盪之中。當時曹丕又篡漢自立,他本身沒有多少威懾力,所以曹操的舊部對曹丕是否非常忠誠,這存在一個問題。

    此外,那些反對曹丕登基的力量,本身就處於搖擺不定當中。如果這個時候劉備能夠出兵北上,那麼他們一定會成為幫助劉備推翻曹丕的重要力量。

    曹丕跟他老爸曹操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曹操帶兵是一流水平,可是曹丕帶兵卻是三流水平。所以說劉備帶兵北上的話,曹丕鐵定不是對手。

    在曹魏政局尚未穩定的時候,劉備能夠選擇北伐,我覺得是比較明智的一個選擇。畢竟劉備此刻需要做一個選擇,一方面是要報關羽的仇,這是自家兄弟的私仇。還有一方面是要報漢獻帝被廢的仇,這是大漢王朝的仇恨,這才是最重要的眾仇。

    所以說劉備如果選擇為大漢王朝報仇,那麼跟隨者更多,諸葛亮和趙雲這些人,一定會義無反顧地幫助劉備對抗曹魏政權。

    蜀漢內部能夠做到同仇敵愾,在曹魏尚且不穩定的情況下,蜀漢拿下關中地區,基本上不成問題。

    畢竟當年在漢中,就連曹操都不是劉備的對手,更別說後來上臺的曹丕了。若是劉備真的這麼做了,或許歷史會被改寫,雖然劉備未必可以一統天下,可一定輪不到司馬家族坐天下了。

    02劉備伐吳存在的困難,要多一點。

    劉備之所以要討伐東吳,那是因為東吳背叛了劉備集團,偷襲了荊州,並且殺掉了關羽。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徹底觸怒了劉備。

    不過關羽被殺的時候,劉備還不足以跟孫權相抗衡,因為他剛剛在漢中擊敗了曹操,損失比較嚴重。所以關羽之仇暫時就放下了。

    這一放,就放到了他登基以後。劉備登基做了皇帝,第一份詔書,那就是討伐東吳的招數。這件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他們認為東吳不是漢賊,曹魏才是漢賊。

    所以劉備在當時要討伐東吳,一定有這麼幾個困難需要克服才行。

    首先那就是劉備集團內部支援伐魏的聲音。不少人表示伐吳是不對的,比如說趙雲就直接說明了伐吳的錯誤,他們應該討伐曹魏,因為曹魏才是漢賊。

    其次是東吳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只要劉備過來,其實就是甕中捉鱉的事情。除非劉備強大到,連陷阱都不害怕。

    再則那就是曹魏在一旁坐山觀虎鬥的情況,劉備伐吳,是曹魏最想看到的一件事。因為不僅可以避免自己受到傷害,還能夠在最後漁翁得利。

    由此可見,劉備鐵了心要討伐東吳,必須要給大家把這些問題都解釋透徹了才行。劉備解決這件事的辦法非常粗暴簡單,那就是誰反對就不帶誰去。

    所以我們看劉備伐吳的時候,諸葛亮和趙雲這樣的人都沒有被帶上戰場。這可以說是這次夷陵之戰戰敗的主要原因。

    03劉備伐吳,不僅僅是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

    關羽是東吳殺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殺張飛的範疆張達二人,也都逃到了東吳去。所以劉備的左膀右臂之死,都跟東吳脫不了干係。

    那麼劉備當然要興師動眾地朝著東吳開炮,可劉備當真只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嗎?一味重視感情的人,能夠開創宏圖大業嗎?

    我覺得未必,所以可以肯定一點,劉備伐吳,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姑且猜測一下劉備到底是怎麼想的。

    第一,劉備伐吳是師出有名,可以激起手下將士們的鬥志。當時關羽被殺以後,荊州派系的將領們都躍躍欲試要為關羽報仇,如果不報仇,或許會釀成兵變。

    第二,劉備伐吳可以奪回戰略要地荊州。荊州對劉備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這裡不僅是富饒的魚米之鄉,可以生產源源不斷的糧草。而且還是北伐曹魏的最佳出口,因為出了荊州北上,那就是一馬平川的好時候。

    第三,劉備伐吳具有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因為北伐曹魏需要翻山越嶺前往關中。而伐吳只需要帶兵順江而下,就可以直奔荊州而來。不管是運送軍糧,還是輸送士兵,那都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由此可見,劉備之所以討伐東吳,是有自己的一番見解的。我們不能因為他最後失敗了,所以就認定他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不對的。如果東吳沒有陸遜的話,結果還真的沒法預料。

    總結:歷史證明,孫權活著的時候,誰也別打東吳的主意。

    很魔性的一件事就是,孫權簡直堪稱防守之神。他活著的時候,確保任何一支力量都沒有入侵東吳的可能,這也是怪了。

    因為孫權主動進攻的時候,表現實在是太爛,根本不能侮辱統帥這個詞,那就是個垃圾。可是在防守上,孫權卻做到了天下統帥都做不到的事情。

    孫權活著的時候,至少頂住了三次強烈的進攻:

    首先第一次那就是曹操席捲荊州以後,對東吳的討伐,結果孫權任用周瑜,一場赤壁大戰以後,曹操灰溜溜地逃回了北方。

    其次就是劉備帶領大軍前來討伐孫權的時候,孫權任用陸遜,將劉備幾十萬人馬全部損毀。自此蜀漢政權一蹶不振,誰都知道鐵定是要滅亡的。

    再則緊接著就是曹丕大軍40萬分為三路南下,打算一口氣吃了孫權。結果剛剛擊退劉備大軍的孫權集團再次抵擋住了曹魏大軍的進攻,堪稱奇蹟。

    所以說在歷史上,只要孫權還活著,真的是誰都別想進攻東吳。不管是大都督人選的正確性,還是運氣時機運用得當,孫權防守的確太厲害了。

    所以說在伐吳這件事上,劉備其實應該要相信命運的安排,孫權作為東吳的領袖,真的不好惹。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0 # 臨石觀海

    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報仇聽計於諸葛亮聯吳抗曹,蜀國能戰勝曹魏嗎?

    那麼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聯合東吳,共抗曹魏,能打贏曹魏嗎,估計也很懸,因為當時曹魏實力強大,蜀漢實力不濟,而就算聯合了東吳,也難以成功。

    曹魏實力過人

    曹魏作為三國實力第一的集團,佔據著中原富庶之地,不論地盤,人口,經濟,兵力都碾壓蜀漢。只能祈禱他出現內亂才有機會,而曹丕接班後,推行九品中正制,使士族歸心,雖然也焦頭爛額,但政權還是相當穩固的,沒有可乘之機。

    東吳反覆無常

    孫權是三國著名騎牆派,不愧雄據長江,見風使舵的能力獨步天下,就算劉備不報仇聯合東吳,也不保證孫權會出多大力,加上不報仇不代表感情和好如初,其默契程度有待考驗。

    蜀漢實力不濟

    劉備雖然打贏了漢中之戰,但漢中的人口和資源已經被曹操挪走,所以漢中的勝利雖然意義重大,使蜀漢得到了戰略要地漢中,但獲得的戰利品卻有限,加上此戰歷時持久,消耗巨大,這也是失去荊州後,劉備沒有第一時間發兵東吳的原因。

    而因為失去荊州還有上將,喪失了一條重要的出兵線路,其攻勢也大降,這個我們可以從諸葛亮北伐的艱難看出端倪。

    因此個人認為蜀漢要想戰勝曹魏難度極大,除非曹魏政權不穩,國內發生變故,加上東吳能全力支援,共同發兵,才有可能實現。

    總結:綜上所述,就算劉備聽取諸葛亮建議,一起聯吳抗曹,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蜀國也戰勝不了曹魏,這是由於魏蜀之間的實力差距以及東吳首鼠兩端的作風所決定的。

  • 11 # 揚楊劉

    221年,劉備為了攻取荊州,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出兵討伐東吳。後來在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打敗,火燒七百里連營,蜀軍傷亡慘重。這一仗蜀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精銳士兵和物資,還有多名將軍陣亡,可謂是實力大損。之後諸葛亮花了5年的時間才讓蜀國的國力恢復到了可以出兵伐魏的水平。

    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聽計於諸葛亮,去堅持聯吳抗曹的大方略。那麼首先蜀國不會實力大損。雖然荊州丟失,荊州軍區全軍覆沒,讓蜀國損失了部分軍事力量,但蜀國在益州和漢中還是有一定的軍力的。然後,在北伐魏國時,蜀國的軍力就會更強,至少不是諸葛亮北伐時,缺兵少將,國力空虛的局面了。最後,如果北伐順利的話,可能會先拿下涼州和關中之地。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蜀國的版圖就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了。戰國時期的秦國為什麼強大?就是因為地盤好還有變法。如果蜀國能維持住這個地盤,勵精圖治,就能像秦國一樣越來越強大。但蜀國面對的敵人也很強大,魏國和吳國可以分別看做是戰國時期的東方五國和楚國。蜀國有可能戰勝魏國和吳國,也有可能被反推滅亡。

  • 1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即便是劉備甘願不為關羽復仇,也不再試圖重新奪回荊州。而肯於放棄仇恨再與東吳聯合,集孫劉兩家之力共同伐曹,那以劉備的實力也依然無法佔勝曹魏。劉備重興漢室再統天下的理想,終究還會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己!

    (蜀先主劉備)

    其實造成這個可悲局面的不是別的原因,只是因為劉備的實力有限,而且蜀漢的地理位置過於偏西,所以難以對魏國構成致命威脅啊!

    正是因為蜀漢的實力有限,所以在持續不斷的北伐戰爭中,過多的耗費了其人力、物力和財力。致使在諸葛先生六出祁山以及姜維將軍九伐中原之後,益州疲弊的狀況愈演愈烈,最終在與曹魏的長期對耗中敗下陣來,導致出現了後主劉禪在鄧艾的奇襲之下舉國震動,終因人心浮動和力量耗盡而敗亡的後果!

    (蜀相諸葛亮)

    即便拋開實力因素不講,單就地理位置而言,蜀漢也沒法直擊魏國的要害!蜀漢既以漢中為門戶,而又以漢中為北伐的前線和唯一的出擊路線!而以蜀道轉運之艱難,足以拖垮蜀軍脆弱的後勤補給!兵法雲:軍無委積則亡,軍隊是不能在沒有己方充足的物資供應的情況下,試圖去戰勝優勢的敵人的!那種因糧於敵的想法,未免過於天真了!因為若敵人釆取深溝高壘,堅壁不戰的方法,那麼蜀漢將陷入到無計可施的窘境之中!而且蜀漢的多次北伐,也只是想要先佔據魏國的甘、涼兩州,藉此為自己爭取到有利的戰略縱深,而後再徐圖魏國。有利則進,無利則止,從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不伐賊,漢亦亡也”的悲劇!

    最後即便是劉備和蜀漢肯於放棄仇恨,聯合孫權一致伐曹,那也是不能戰勝曹魏的。這是因為即便是劉備肯於放棄復仇,但是孫權的心裡卻始終會存在心結,從而無法全心全意共同對抗魏國。而盟友之間即便是沒有深仇大恨,都有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產生離心力,就更不要說孫劉之間既有殺弟之仇,又有奪地之恨了!所以即使孫權能聯合劉備及蜀漢伐曹,也會因其存在投機心理而不肯與魏國以死相搏,更沒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堅強意志!而這將導致孫權在對魏作戰中,會釆用有利則進無利則退的實用主義策略,因此註定是不能傾其全力配合蜀漢作戰的!

    (丟失荊州的關羽)

    綜合上述各點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吳蜀的聯合只能因為形勢所迫,而不得不結合而成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更是一種形勢大於內容的關係!故而蜀國若想有所追求還得靠其自己,而蜀漢政權那先天不足的現狀,決定了它不僅無法攻滅曹魏,反而是連自保也難!諸葛先生和姜維將軍的北伐之舉,也多是出於以攻為守的策略,是明知不可為而又不得不為之的無奈之舉!至於戰勝曹魏這個理想,註定只能是個美好的夢幻罷了。

    (魏王曹操)

  • 13 # 油茶歷史絲語

    讀書品史明事理,借古鑑今知興替。讓絲語和您一起走進歷史,走近民族、國家以及世界的過去,去品讀、去了解、去揭秘那一場場或驚心動魄或平庸骯髒的“曾經”……

    本文看點:從某種程度上說關羽“大意”失荊州,害死了劉封,也把劉備推向了一條不歸之路……

    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絲語相信劉備不會走上那條為關羽報仇的死亡之路,而是會聽計於諸葛亮,按照隆中對策——聯吳抗曹,有計劃、有步驟地翦除曹魏,實施復漢興國戰略。

    關羽“大意”失荊州,既有可能成為蜀漢的機會,也可能是蜀漢走向衰敗的關鍵點。

    “仲謀見識短淺,用此孺子為將!”可以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其倨傲,瞧不起陸遜的必然結果。但是,荊州已失,死者(關羽)已矣,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漢何去何從,留下兩種選擇:一是痛定思痛,劉備真正懂得孫劉聯盟的重要性,明白“聯盟失則蜀漢亡,聯盟在則蜀漢存,聯盟固則蜀漢興”的道理,並藉此消除關孫積怨、穩固孫劉聯盟,然後靜下心來,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一步步有計劃、有步驟地伺機而動,有序推進則復漢興國戰略得施,翦除曹魏有望,“匡扶”漢室可期矣。

    二是因失荊州、失關羽而喪失理智,忘卻自身初衷,脫離聯吳抗曹“決策”及軌道,舉“國”之力瘋狂報仇,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其結果必然是“國損民空”,加速蜀漢的滅亡,親者痛,恨者快!

    遺憾的是劉備選擇了後者,聽不進諸葛亮等的勸,正式和“孫吳”翻臉,進行瘋狂報仇。

    其實,從劉備聽不進諸葛亮等的勸,正式和“孫吳”翻臉,舉“國”之力對孫吳用兵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他走的是一條不歸路,最後進行瘋狂報仇的劉備“仇未報,身先死,眾星隕落”,留下一個人才匱乏、民損“國”空、誰都無法迴天的蜀漢,不得不說這是劉備的悲哀,也是蜀漢的悲哀。

  • 1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從夷陵之戰的結局來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實是一次失敗的決定,假如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那麼蜀漢肯定能夠儲存一定的實力,為以後北伐曹魏打下基礎。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主要是因為孫權攻佔了荊州,殺害了劉備的大將關羽,劉備從內心裡面就咽不下這口氣。雖然在夷陵之戰開打前諸葛亮等人苦苦勸說劉備,孫權也願意跟劉備談判,但是劉備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還是毅然發動了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爆發之前,蜀漢和東吳的實力加起來也不如曹魏,兩國能夠與曹魏相對抗,主要是依靠著兩國的地理位置優勢。假如東吳和蜀漢失去了地理位置優勢,那麼兩國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對手。因此蜀漢和東吳防禦曹魏的進攻比較容易,想要反攻曹魏卻非常困難。

    漢中之戰時期,蜀漢和東吳聯手進攻曹魏,雖然張遼順利抵擋住了孫權,但是曹操卻在漢中戰敗,丟失了漢中的地盤。如果孫權不偷襲荊州,劉備不發動伐吳戰爭,東吳和蜀漢繼續一東一西聯合進攻曹魏,即使不能滅掉曹魏,也能夠逐漸改變三國的力量對比。

    然而三國存在一種平衡性,吳蜀兩國也都不想看到對方實力變強,因此才會發生孫權偷襲荊州的問題。在孫權偷襲荊州之後,劉備集團變成了最弱的一方,劉備想要改變蜀漢的頹勢,必須要發動一場新的戰爭,而曹魏的實力強大,東吳的實力比較弱,從這一點來看,劉備伐吳的主張並沒有多少問題。

    劉備伐吳的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蜀漢奪回荊州的地盤,吳蜀兩國繼續恢復戰前的局勢。在這期間孫權曾經跟劉備進行過談判,劉備拒絕了孫權的談判,肯定是因為孫權沒有拿出足夠的誠意,最起碼孫權沒有打算把荊州三郡還給蜀漢。

    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劉備伐吳損失了蜀漢的大量年輕將領,損失了蜀漢數萬精銳部隊。要知道蜀漢前期的總兵力也不到十萬人,不管劉備損失了四萬人還是八萬人,對於蜀漢來說都已經傷筋動骨。

    假如劉備用這些兵力聯合孫權北伐,那麼曹魏肯定會受到很大的壓力。不過從諸葛亮北伐時期和姜維北伐時期吳蜀兩國軍事行動的結果來看,即使劉備和孫權強強聯手,曹魏也很難能夠滅亡,只是蜀漢的實力不會損失的這麼大,未來還有翻盤的希望。

    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差距十分大,並不是一兩次戰役的結果就能夠改變的。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只是讓本身就弱小的蜀漢更加的弱小,即使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蜀漢也還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一方勢力。只要曹魏的江山不發生大的變動,蜀漢想要一統天下仍然十分困難。

  • 15 # 自信的petter

    劉備如果不去攻打東吳,一直和東吳維持著表面的和睦。戰勝曹操的可能性會大的多。我這樣說,好多人會不服氣,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為何這樣說呢,首先東吳和蜀雖然表面一直假仁假義,但是關羽的死,孫權也確實很內疚,或者說害怕的,也不是他想看到的結局。所以才有把屍體送給曹操,想甩鍋給曹操。所以才會有在劉備要討伐他的時候向曹操稱臣的舉動。

    如果劉備能抓住孫權的這個心裡,向孫權展開積極的外交,哪怕是讓諸葛亮再來一次,舌戰群儒也好。當然這個時候一定要擺出一個要武力攻打孫權的樣子出來。孫權在這樣的態勢下,也許就能做出讓步,之前的荊州其實是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三分之一。如果孫權能讓出一點到手的利益出來。孫劉兩家起碼還能維持表面的假仁假義。蜀也不至於一下子損失那麼大。當時的主要矛盾確實是孫劉聯盟才能對抗曹操。

    如果孫劉聯盟在一個適當的時候能拿下曹操,或者說狠狠的打擊了曹操,後來的發展,誰能問鼎中原,還是有很大變數的,總之,和東吳一戰,不論勝負,都是弊大於利的。

    諸葛亮作為一個戰略家,眼光還是獨到的,可惜,劉備不聽他的,如果法正在,也許會好得多!

  • 16 # 史學達人

    關羽是被東吳孫權部下呂蒙殺害的,在關羽死後,劉備如同缺了左膀右臂。

    對於劉備來說關羽的死,不僅僅是讓他失去了一個好兄弟,更加重要的是,關羽佔領的荊州之地,也被東吳給佔領了。

    幾乎喪失了一半土地的劉備,不能承受這種屈辱。因此,他要報仇,要讓孫權把吞到肚子裡的荊州給吐出來。

    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劉備打了敗仗,而且是敗的很慘。被人家陸遜用了一把火,燒了他八百里連營。

    劉備還在這一次大火之中喪失了生命。從此,蜀漢進入到了諸葛亮的時代。

    那麼,劉備當初若是聽了諸葛亮的計策,不和東吳鬧翻,而是繼續和孫權聯合,他們一起抗擊曹操,蜀國能戰勝曹魏嗎?

    答案當然是不能的了。

    要知道東吳和蜀漢聯合,他們僅限於快要滅亡之時的聯合自保。若是讓他們雙方出兵,去攻打曹操,肯定是沒有勝算把握的。

    原因就是他們並不能真正的交心,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力求自保。這也是為何他們在聯盟的時候,不主動打曹魏,僅僅是防禦曹魏的原因。

    對於孫權來說不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他肯定是不主動攻打曹魏的。

    因為對於孫權來說,目前的三國鼎立,是最理想的狀態,還是這樣理想的保持下去的好。

    畢竟三個國家並存,總比兩個國家並存好,兩個弱的合在一起,總能打敗一個強的。

    可是,孫權的想法,不是蜀漢的想法。

    劉備的夢想,就是統一天下,像劉邦一樣當了一個大一統的皇帝。

    可是,荊州丟失後,劉備的這個夢想破滅了。

    現實情況是,當時的蜀漢最弱,畢竟他僅僅只佔領了一個益州之地。這麼一個地盤,自保尚有餘,若是攻打曹魏,幾乎沒有什麼勝算的把握的。就如同後來的諸葛亮的北伐,基本上很少能做出成績的。

    所以,劉備只有荊州,肯定是不可能打敗蜀漢的,實力相差太多了。

    但是,若是荊州在劉備手裡,那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諸葛亮在出山的時候,他就給劉備謀劃,讓劉備佔領荊州和益州之地。這樣就可以從荊州和益州兩處北上,攻打曹魏了。

    在這種情況下,曹魏在兩面同時受敵,他被打敗的可能還是很大的。就如同關羽被殺之前,關羽在荊州發動襄樊之戰,劉備在漢中發動漢中之戰。

    若是沒有東吳的叛變,關羽和劉備肯定會把曹操給打敗的。這說明荊州的地理位置是十分的重要的。

    這也是荊州丟了,劉備如同丟了魂魄一樣的原因。因為劉備明白荊州丟了,自己在也不可能打敗曹魏,再也不可能統一天下了。

    因此,他只好去打孫權,最好能把荊州再次給奪回來,畢竟只有荊州在,希望才在。可惜,他不是東吳的對手,最後也因為荊州而喪命。

  • 17 # 冷月鉤沉

    在三國這段歷史上,最讓人惋惜的是關羽被殺,劉備興兵伐吳的故事。

    因為在這次戰爭中,劉備損兵折將,不僅沒有奪回荊州,自己也因為兵敗抑鬱而死。

    那麼,劉備如果沒有堅持伐吳,而是進攻曹魏有沒有勝算呢?

    筆者認為,當時的劉備根本不具備打敗曹魏政權的實力。

    關羽在臨朐附近被東吳斬殺後,孫權派人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

    曹操用王公的禮儀厚葬了關羽,揭穿了孫權禍水北引的陰謀。

    三個多月以後,曹操因病去世,他的兒子曹丕繼承的魏王的爵位。

    不久曹丕搞了一個禪讓,廢掉了漢獻帝劉協,繼承了大統成為了皇帝。

    當時的曹魏政權雖然有反對的聲音,但權力掌握在曹丕手裡,局勢很快得到了控制。

    曹丕兵不血刃就得到了原來大漢王朝的領土,依然是三家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力量。

    劉備也深知自己不是曹魏的對手,因為不論是人口,領土,經濟和軍事,曹魏都佔據上風。

    而且伐魏需要經過漢中之地,越過荒無人煙的八百里秦川,這是劉備不能承受的。

    即使硬著頭皮進攻曹魏,最後也是無功而返。

    所以,劉備的眼光盯上東吳孫權,東吳和他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讓他實力大損。

    荊州作為四通八達的戰略要地,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佔領了荊州,人口,賦稅和土地的缺口才能得到緩解。

    再者孫權和曹丕相比,實力要弱小很多,戰爭打起來勝算也大一些。

    劉備伐吳的戰略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劉備的軍事能力在三國後期是數一數二的,他認為東吳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而且為關羽報仇名正言順,出師有名,很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

    可惜的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帶著他沒有實現的夢想,退出了三國的歷史舞臺。

    —End—

  • 18 # 四川小劉在廣州abc

    這樣確實很有可能進入關中打敗魏國,但是一定要和吳國配合好,讓魏國首尾不能顧,我覺得吳國可以佯攻安徽,主力直接從荊州出發,同時蜀國從漢中出發一起夾擊魏國會師在許昌,然後兩軍會師後全力出擊魏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這和秩序敏感期有什麼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