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檸檬愛游泳

    1 然前80回可能有種種的漏洞,可能有前後不連貫之類,但是瑕不掩瑜,整體是綻放光彩的。那一個個人物,更是能從書中走出來,在眼前鮮活起來。 而到了後40回,從四美釣游魚開始,寫得是多麼的無聊而無用!賈寶玉居然又變得一團孩氣,而“四美”的言語動作,根本讓人看不出她們性格上的任何區別,這樣寫了又有什麼用?一點痕跡都不留於心。對比於前80回,根本不能比,曹雪芹可是連一句話一個字都能體現一個人物的,讓人如聞其言,如見其人。 到後來更不對了,寶玉居然好好讀書了,這倒也罷;可怕的是到了82回,黛玉居然鼓勵寶玉為了功名而取“輕微淡遠”的書來唸了!我永遠也不原諒高鄂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黛玉身上,因為我沒有辦法容忍黛玉說出這樣的話。 從此以後只是平鋪直敘,把事情表達清楚。只是黛玉之死寫得還不錯:一邊是新嫁迎娶,一邊是悽慘臨終,強烈的對比讓黛玉之死顯得更為慘烈淒涼。 可是到了104回,寶玉說的那叫什麼話啊:晴雯到底是個丫頭,也沒有什麼大好處,他死了,我實告訴你罷,我還做個祭文祭他呢... 好極,在高鄂筆下,寶玉祭晴雯是因為閒來無事,祭黛玉是為了不讓黛玉恨他,寶玉再不濟也不至如此吧? 如果你看過曹雪芹筆下的《芙蓉女兒誄》,你就會感覺到104回這個地方對人物的歪曲到了何種程度... 總之,我認為《紅樓夢》最大的敗筆是後40回,這只是個簡單的敘事型結尾,完成了人物命運而已;至於作品思想的一致性,人物的性格的把握,各種線索的處理,都沒有做好,說是狗尾續貂並不過分。只是,在所有的續篇中,這還算比較好的罷了。2、高鄂在《紅樓夢》續寫中的“蘭桂齊芳,家道復初” 曹雪芹對賈寶玉的人生願望是首先是 “補天”,“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是傳統入世思想的反映 。孔子一生棲棲皇皇,席不暇暖,為了百姓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於干戈擾攘,百般挫折中,探尋拯救之路,聞其風可使貪夫廉,懦夫有立志。但是,“賈寶玉”已朦朧地認識到,傳統的補天者已普照遍成為功利之徒,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的“富貴場”與“溫柔鄉”,傳統的入世方世已無補於現實之天,整個男性世界都已無補於末世之天,他拒絕了補天的責任。因而,《紅樓夢》對金陵十二釵等人的判詞與《紅樓夢》十二支曲,卻是佛道二教的出世精神的表現。老子的生存本體的觀念,即道論與德論的統一,也即自在存在與自為存在的統一。他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表現在他不出人頭地,“塞其兌而閉其門,和其光而同其塵”,默默無聞於百姓之中。曹雪芹一方面對儒家思想作了肯定,卻無法調解由此引發的功利與自由,現實與理想的矛盾,所以在《紅樓夢》中當寶玉的第二個人生理想--愛情也中道崩猝,曹想不出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便安排寶玉最後的結局仍是跟隨一僧一道重返大荒,放眼 “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這實是由入世極端走向出世極端 。曹雪芹精心構造的曠世《紅樓夢》中 , 實乃天衣有縫 。高鄂在續篇中有賈家後來“蘭桂齊芳 ,家道復出”的 交待,筆者認為應是使《紅樓夢》成為完美之作的最後一筆。但是由於和曹雪芹前文的思想不一致吧 ,讀者的指責塵封了他的光澤。 在曹雪芹的構設的" 白茫茫一片大地 " ,象徵著人世間一切均化為烏有。不知是無意有意,高鄂在《紅樓夢》終結的虛無中嘗試了建立另一個人類家園 。人類社會不是動輒完結的,而是朝前進行的,人的使命就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作為通靈寶玉的那塊石返回了大荒山 ,但是作為肉身的寶玉也許還要留在佛門古剎中 ,那依然不出人世的範圍 。 曹雪芹是反封建高鄂是封建? 社會制度是後人的理論 ,他們都只是在自已的心靈驅使下藉助高超的藝術手段反映人生而已3如果有什麼書是我重看次數最多的話,非《紅樓夢》莫屬了,每次看都能看出些新意,都能領略到一些從前忽略的東西,總以為作者已經把話說盡了,可是轉念一想才發現原來涵義如此之深,真難為他把真相藏到了這裡。而這點是我看其他小說所領略不到的。就好象看那種魔術盒,不斷地開啟,裡面還是一個套一個的盒子,彷彿永遠都可以不斷地開啟下去。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認為《紅樓夢》過時的話我不能接受。 至於說到高鄂的續,看前八十回與看後四十回感覺完全兩樣,所以看後四十回的次數比起前八十回起碼要去掉個“0”。如果說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天之理”,而高鄂的後四十回是“人之情”。高鄂用他所有的才力盡力寫了黛玉的香消玉隕,而對於曹雪芹一開始就在溫香軟玉、太平盛世的面紗中隱隱透出的肅殺之氣卻心軟得不得了,面對這麼個很有象徵意義的大家族,高鄂心軟得有點不近情理,給了寧國府一個交代,給了榮國府一個還算不錯的收梢,有賈蘭的高中,就連寶玉也還了老爸的情,一個個浪子回頭,一個個勉力支撐,這個大家族的架子還是顯擺在那裡。當然為了不顯突兀,高鄂是匆匆忙忙找了個勉強算點因頭的事件就提前把人圈住了,否則再鋪張下去,真的發展到那節,他老人家是無論如何也制止不了寧榮二府連鍋端了的結局,那才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所以說,高鄂寫的是人情,兒女之情可以盡到極致(極致是極致了,不過也寫俗了),但是一涉及到整個社會,高老先生那點才氣就沒這個膽識了(可能和沒曹雪芹的那種生活背景有關)。 我看過三種《紅樓夢》的續寫,全是高鄂先後的人物,現代續的看過一種,還不如高鄂。還是高鄂比較忠於曹雪芹的本意,只是不夠徹底而已。若曹雪芹地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 4 這一篇最詳細:黛玉見帕傷感(第八十七回)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間舊啼痕。 [說明]黛玉在氈包中揀衣服,見從前寶玉送她的兩塊舊手帕,上邊有自己的題詩,於是便“觸物傷情,感懷舊事”。對句是形容她淌眼淚的。[註釋]1.“新啼痕”句——宋代秦觀《鷓鴣天》詞:“枝上流鶯和淚聞,新啼痕間舊啼痕。”[評說]續作者沒有什麼新鮮內容可寫,就常常翻八十回前的舊賬,而且動不動就是“觸物傷情”,所“傷”之“情”不但空泛,有時還與所“觸”之“物”不大相干。這裡就是明顯的例子:書中含混地說,黛玉見帕想起“初來時和寶玉的舊事來”,也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些“舊事”。紫鵑則說:“那都是那幾年寶二爺和姑娘小時,一時好了,一時惱了,鬧出來的笑話兒。要像如今這樣斯抬斯敬的,那裡能把這些東西白糟蹋了呢?”事情很清楚:當時寶玉捱打,黛玉憐惜知己,為之而痛苦流淚,寶玉這才贈帕以示心意的。黛玉感知已之用心,更激動流淚,題詩寄情,這究竟跟“斯抬斯敬”有什麼關係呢?能把這當作“笑話兒”嗎?看到手帕,想起往事,又怎麼能說是“失意人連失意事”呢?續作者根本不懂曹雪芹寫那個情節的用意,所以只好瞎說一通。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第八十九回)隨身伴,獨自意綢繆。誰料風波平地起,頓教軀命實時休。孰與話輕柔? 東逝水,無復向西流。想象更無懷夢草,添衣還見翠雲裘。脈脈使人愁! [說明]天氣轉冷,茗煙到學房給寶玉送衣,拿來了晴雯補過的雀金裘。寶玉見物傷感,關了門,點了香,擺好果品,拂開紅箋,口祝筆寫道:“怡紅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幾來饗!”接著寫了這兩首詞。[註釋]1.綢繆——情意深長。這兩句頭三字相連,容易產生歧義,使人誤以為“意綢繆”者是“隨身伴”,其實是說寶玉對隨身之伴晴雯情意綢繆。2.孰與話輕柔——跟誰再去輕聲柔語地談心呢?3.懷夢草——傳說中的異草。偽託東漢郭憲的《洞冥級》中故事:漢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想重見其容貌而不可得,東方朔獻異草一枝,讓他放在懷裡,當夜就夢見了李夫人。因而有懷夢草之名。4.翠雲裘——指雀金裘。[評說]曹雪芹的“勇晴雯病補雀金裘”一節當然是寫得出色的。但是,後面是否有必要用“人亡物在公子填詞”來舊事重提呢?續書者認為這樣的呼應可以使自己的補筆藉助於前文獲得藝術效果,所以他仿效“杜撰芙蓉誄”的情節,也焚香酌茗,祝祭亡靈,並填起《望江南》詞來了。這實在是考慮欠周。他沒有想到在魯班門前本是不該弄斧的。有《芙蓉女兒誄》這樣最出色的淋漓酣暢的奇文,兩首輕飄飄的小令又算得了什麼?何況,它的命意、措辭又如此陋俗不堪!如果晴雯有知,聽到寶玉對她嘀咕“孰與話輕柔”之類肉麻的話,一定會像當初補雀金裘時那麼說:“不用你蠍蠍蜇蜇的!”原作之所缺是應該補的,但原作寫得最有力的地方是用不著再添枝加葉的贊黛玉(第八十九回)亭亭玉樹臨風立,冉冉香蓮帶露開。 [說明]這是形容黛玉美貌的話。[註釋]1.亭亭——高高地站立著的樣子。玉樹,喻身材美。語用杜甫《飲中八仙歌》:“宗之蕭蕭美少年,學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2.冉冉——亦作“苒苒”,柔弱的樣子。[評說]時到如今,再從寶玉眼中看出,是多餘的。語言之庸俗令人幾不可耐。續作者以為是在讚美黛玉,其實,連寶玉都被他醜化了。黛玉照鏡(第八十九回)瘦影正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說明]這是續作者嘆黛玉病中照鏡、顧影自憐的話。[註釋]1.春水——喻鏡子。2.卿——對人的暱稱。這裡指鏡 中形象。[評說]這兩句詩是從明代風流故事中抄來的,寫在這裡以充小說文字,這也是續書者的故伎。故事原出明代支小白(如增)《小青傳》:小青乃武林馮生之姬妾,姓不傳(一說與生同姓馮,因諱之),早慧,工詩詞。十六歲嫁馮生。生婦奇妒,命小青別居孤山。有楊夫人者勸小青別嫁。不從,悽惋成疾。命畫師畫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葬西湖孤山。姻戚集刊其詩詞為《焚餘草》。這裡續書者所取兩句,即其臨池自照瘦影后所作,流傳頗廣,明代徐翽取詩意作《春波影》雜劇演其事。小青故事又見於明代陳元明所作之傳,後張潮《虞初新志》亦記其事,姚靖增修《西湖遊覽志》及《西湖志》等皆載入。阿英《小說閒談》更辨其事之有無。所傳馮小青全詩說:“新妝欲與畫圖爭,知在昭陽第幾名。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紅樓夢》的續作者摭拾此類,濫竽充數,假託原作,這實在是曹雪芹的不幸。嘆黛玉病(第九十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繫鈴人。[說明]黛玉竊聽得雪雁與紫鵑的談話,說什麼王大爺已給寶玉說了親,便心灰意冷,頓時病勢沉重,後來知是誤會,病也就逐漸減退。故續作者發此感嘆。[註釋]1.“解鈴”句——明代瞿汝稷《指月錄》:法燈(泰欽和尚)性格豪放,不幹正事,眾人輕視他,只有法眼禪師對他很器重。一天,法眼問眾人:“老虎脖子上拴的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面面相覷,誰也答不上來。這時,正好法燈過來,法眼也把這個問題問他,法燈回答說:“拴上去的人能解下來。”法眼一聽很高興,就對眾人說:“你們以後別再輕視他了!”後來就把法燈的回答概括成“解鈴還是繫鈴人”,成了一句成語,用以說誰惹出的事還該由誰去解決。[評說]據脂評提示,曹雪芹原稿中黛玉“ 淚盡”而逝在先,寶玉成親在後,當然不會有續書中寶玉忽然痴呆、隨人家移花接木的事(二十回脂評說,寶玉與寶釵後來“成為夫婦時”有“談舊”的事),寫法要現實的多。可見,把黛玉疑心寶玉定了親,或者知道寶玉將娶寶釵作為致她於死命的唯一的原因,並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紅樓夢》雖然寫了很多兒女情事,但並不以愛情為中心,也不是一本鼓吹“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死”的書,它的思想要深廣得多。試想,寶玉捱了一頓板子,黛玉就流了多少眼淚!何以知道她後來的“淚盡”,不會是因為眼看寶玉受更大的痛苦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呢?黛玉的思想應該也是有所發展的。只限於描寫黛玉在愛情和婚姻問題上為自己而悲傷,這隻能證明續書者的思想境界是不高的。尋玉乩書(第九十五回)噫!來無跡,去無蹤,青埂峰下以古松。欲追尋,山萬重,入我門來一笑逢。[說明]寶玉丟失了通靈玉,一家人到處尋找,還測字打卦,都不中用,就請妙玉扶乩。據說,這就是仙乩在沙盤上所寫下的話。[註釋]1.乩——扶乩,一種占卜問疑的傳統迷信活動,完全是騙人的鬼把戲。[評說]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寶玉後來也有失玉的事,但情況與續書所寫的根本不一樣。首先,玉是被人從寶玉的枕頭底下“誤竊”去的(第八回脂評),並非自動失蹤;其次,有怡紅院穿堂門前“鳳姐掃雪拾玉”(不知是否即通靈玉)的事(二十三回脂評),而現在沒有;最後,也不是癩和尚送玉救活寶玉,而是“甄寶玉送玉”(第十七、八回脂評)。雖然佚稿詳情莫知,但有一點是清楚的:事情的先後經過在曹雪芹的筆下是按照現實生活中所可能有的形式來描寫的。而續書則是改頭換面地搬用了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叔嫂逢五鬼,通靈玉矇蔽遇雙真”的情節。續書者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可以簡化人物性格的矛盾衝突,依靠情節的離奇來獲得戲劇性的效果。比如他可以在同一天、同一時辰中讓寶釵“出閨成大禮”、黛玉“魂歸離恨天”,因為這樣安排的主要困難已經排除——“行為偏僻性乖張”的寶玉被徹底解除了思想武裝,他已經隨著通靈玉的丟失變成了一個大傻瓜。為此,就要把失玉這件事以及玉的去處說得越神秘越好,於是就硬派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妙玉來扮演巫婆的角色,讓她畫符唸咒,見神弄鬼,以便得到乩書中這幾句一覽無餘的話,為將來癩和尚送玉以至最後僧道挾持寶玉出家先造輿論。嘆黛玉之死(第九十八回)香魂一縷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說明]這是續作者寫到黛玉斷氣時的話。[評說]對句是舊小說中的俗套,它與尤三姐自刎時曹雪芹以“揉碎桃花”兩句嘆詞為比喻代替對三姐死亡形象的具體描寫是完全不同的。續書者寫黛玉的死,有點象老太婆說見聞——不嫌其瑣碎。諸如“迴光返照”,“攥著不肯鬆手”,“出氣大,入氣小”,“手已經涼了,連目光也都散了”,“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渾身冷汗”,“身子便漸漸的冷了”,“叫人亂著攏頭穿衣”,“兩眼一翻”……也不怕損害人物形象的藝術美感。如果曹雪芹寫尤三姐之死,也寫她如何躺在血泊中掙扎、痙攣、喘氣、嚥氣,這能收到什麼效果呢?秦可卿、金釧兒、晴雯之死,作者都不正面落筆,“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為寫死而寫死,曹雪芹是不屑於這樣做的。至於續作者最後讓黛玉直叫“寶玉!寶玉!你好……”而懷恨死去,這不但不符她生前向警幻說過要償還“甘露之惠”的諾言(現在的結局,竟成了“以怨報德”),而且也最終否定了黛玉是寶玉的真正的知己。離塵歌(第一百二十回)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逝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說明]葬母於金陵的賈政先得到寶玉中舉又失蹤的訊息,接著又知道自己已被“恩赦”復職,便趕路回京。雪夜泊舟毘(同“毗”)陵驛(今江蘇常州巿),見一人光頭赤腳,披大紅猩猩氈斗篷,向他倒身下拜,細看知是寶玉,剛要對話,忽來一僧一道,挾住寶玉飄然而去,還聽到三人中不知哪一個在唱這首歌。[註釋]1.鴻蒙——參見《紅樓夢曲·引子》注。2.“誰與”二句——誰與我一道去呀,我跟著誰呢?3.大荒——即小說開頭說的大荒山。[評說]魯迅認為續作中寶玉出家“未必與作者本意大相懸殊,惟披了大紅猩猩氈斗篷來拜他的父親卻令人覺得詫異。”(《〈絳洞花主〉小引》)又說“和尚多矣,但披這樣闊斗篷的能有幾個,已經是‘入聖超凡’無疑了。”(《論睜了眼看》)肯定了續作對寶玉出家結局的安排,同時指出了在描寫上的根本性的缺點。一僧一道挾持寶玉俱去的描寫也同樣不符作者的本意。寶玉的出家是他“偏僻”行為的突出表現,即脂評所謂“有情極之毒,亦世人莫忍為者”,是他自身判逆性格與他所感到憤懣絕望的現實之間矛盾發展的結果,態度應該是決絕的。試看甄士隱的棄世,他只說了一聲“走吧!”就“將道人肩上的搭褳搶過來背上”,隨之而去了。注意!是他主動搶道人的搭褳並催人家走,而不是像續書中寶玉那樣被僧道“夾住”,喝令他“俗緣已畢,還不快走”的。見過後半部原稿的脂硯齋就說:“‘走吧’二字真‘懸崖撒手’,若個能行?”意思是甄的決絕態度真像後來寶玉的出家,別人是做不到的。曹雪芹寫柳湘蓮的出家也如抽鴛鴦劍、斷煩惱絲,一揮而盡,從無返顧。但寶玉、士隱、湘蓮所堅決拋棄的東西,續書作者自己卻十分熱中,因而,當他違心地寫這樣的結局時,惋惜、留戀和迫不得已的情緒也就不可能不表現出來。這裡,我們正好借薛寶琴的兩句詩來評續書者:“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離塵歌》本應是寄託寶玉憤世思想的極好機會,然而整首歌中有的只是與續書中所有的詩歌同樣空洞的字句,翻來覆去,說的無非是寶玉回大荒山青埂峰去了,甚至連歌是誰唱的也故意叫人弄不清楚,彷佛寶玉和僧、道已“三位一體”,成了真正的仙界人物。5 後四十回還真的相當久沒看了, 以下算是臨時翻書找的一些例子,有點雜亂又毫無系統可言, 算是一些自己的感想,請多包含。撇開整個故事的架構,和書中人物結局的安排, 對文字的駕馭功力,高鶚自然遠不如曹雪芹, 客觀來說,能續寫紅樓,寫作的功力當然已經不能算平庸之輩, 但仰之彌高的原作在前,後進自然是相形見拙。初讀紅樓是小六,那時候只專挑自己喜歡的章節讀, 裡面還有很多看不懂的東西就自己跳過, 自然也分不出前後作者寫作上的差別, 說也奇怪,年紀長了,經歷多了,國高中這樣一路上來多讀了一些古文了, 紅樓夢年年拿出來翻,以前不懂得東西漸漸懂了,每次看的體悟也都不同, 不知是從那個時候起,自然覺得後面四十回文風丕變, 對張愛玲所說的"八十回後,人物一個個言語乏味 面目可憎起來",逐漸心領神會。為什麼後面四十回的人物,張愛玲會覺得言語乏味? 曹學芹運用北方口語的能力靈活巧妙, 紅樓夢完成了高度成熟的文學語言, 朱光潛"談文學"中,就以紅樓夢廿八回,寶玉像黛玉訴說心事,作為例子: "當初姑娘來了,那不是我陪著頑笑,憑我心愛的,姑娘要,就拿去, 我愛吃的,聽見姑娘也愛吃,連忙收拾的乾乾淨淨,收著;等著姑娘到來, 一桌子吃飯,一床兒上睡覺。ㄚ頭們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氣,我替ㄚ頭們想到。 我心裡想:姊妹們從小兒長大,親也罷,熟也罷,和氣到了底,才見的比別人好。 如今誰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裡!" 就如同朱光潛所言,這麼一大車子話,從頭到尾念下來就是流暢順當得很, "多麼順口 多麼能表情 一點不做作 一點不拖杳"(朱光潛語) 這種一長串,讀了能知其聲口 知其情緒 知其心性,的話後四十回真的少了許多, 前八十回口齒逼人,一張嘴比刀子還利的黛玉姑娘,後頭實在消沉的可以, 論賈雨村 八股文一段更是大大違反黛玉的個性,這是極大的錯誤。 (黛玉是絕對不會要寶玉去求取功名的,更不會說出"取功名,也清貴些"這種話) 後四十回的鳳姊也是一整個失色,儘管世道衰微 家道中落 但她可是效戲彩斑衣 持強羞說病的鳳辣子啊, 黛玉死後,她說笑來安慰賈母的那一翻話實在大失水準, (同五十四回,在元宵夜宴人人爭聽的笑話相比。) 九十四回,形容鳳姊用"嬌怯怯",也實在怪不可言。 後四十回最大為失色的,可能是原本形象鮮明的人物模糊了面貌, 曹雪芹對人物的塑造是相當用心的,不論地位高低,他筆下的人物皆有獨特之處, 他用衣著 用住處 用行事 用言語來替人物塑型, 寶釵的姓氏 服用的冷香丸 居住的蘅蕪院樸素如雪洞,這個姑娘的性格已躍然紙上 黛玉的瀟湘館,她的住所所瀰漫的藥香、她教導鸚鵡平日素喜的詩詞, 不用再使用形容詞,就可以知道這個姑娘平日是過著多麼如隱士般 詩境的生活。 後四十回的作者或許受限才力,在描寫不論是人 是物 是景,可就懶惰多了。 八十五回黛玉過生日,高鶚是這麼描寫的: "那黛玉略換了兒件新鮮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帶笑的,出來見了眾人" 曹雪芹是從來不用實筆來描寫黛玉的面貌衣著,她如仙,她不同世俗。 就算要描寫,曹雪芹筆下沒有"新鮮衣服"這種說法的, 他有銀花撒紅半舊大襖 松綠撒花綾褲 錦邊彈墨襪 厚底大紅鞋(寶玉) 有蜜合色的棉襖 玫瑰紫二色金銀線的坎肩 蔥黃綾子棉裙(寶釵) 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五色蝴蝶鸞條(寶玉) 有縷金百蝶穿紅大雲緞窄襖 五彩刻絲青銀鼠掛 翡翠撒花洋縐裙(鳳姊) .........多不勝數,連丫環的衣著也是描寫的相當仔細的。 八十五回接著描述大家子團聚,這種場面前頭曹雪芹描寫的有多熱鬧詳細, 他也不會用這種"這裡接連著親戚族中的人,來來去去,鬧鬧嚷嚷,車馬填門, 貂蟬滿座。真個是:花道正開蜂蝶鬧 月逢十足海天寬"這種現成成語打發過去的。隨手翻書,找了一些例子,當然只是極小的部分,希望對您有些幫助。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珩璐

    我以為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最為精彩,說他精彩,不僅是他把全書主要人物的命運用優美的詩文在此逐個描述一番,是全書的畫龍點睛之筆;更重要的是,從結構上他承上啟下,使得他變成一條縱貫全書的線索,使得整部小說顯得疏密有序。如果去掉這一章,整部小說就顯得結構鬆散,無法卒讀之感,大部分紅學家比較認同這個說法。

  • 3 # 老兵4200

    謝謝邀請,《紅樓夢》前80回,回回精彩,美不勝收,相比之下,難分伯仲。可以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有道理,難說誰對誰非。相比較而言,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警幻仙曲演紅夢夢”則最為精彩,可謂圖文並茂,字字珠璣,詩詞歌賦,篇篇華麗,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還從享受中探知紅樓人物的大體結局。圖冊判詞和《紅夢夢曲》,讓我們窺察到作者對人物的態度,以及在安排她們的命運,和小說全部情節結構,發展變化完整的藝術想像和構思。尤其是在原稿缺失不全情況下,具有特別的意義。因此《紅樓夢》第五回,描寫最出彩,而且對了解《紅樓夢》小說人物大體結局,也能大體略知一二。

    至於紅學家們對此有何看法,並不清楚,也不想去知。

  • 4 # 伯仲679688

    第五回,整個篇幅涉及了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大預言。脂硯齋說“世之好事者爭傳《推背圖》之說,脂硯齋已經向讀者暗示了作者的創作手法。指出金陵十二釵命運預言詩和《推背圖》類似。揭示《紅樓夢》是一本密碼書,說《紅樓夢》是純風月小說的是無知蠢才,是根本就不懂《紅樓夢》的人!它每一個字都像《推背圖》一樣暗藏玄機。才體現了什麼叫“真事隱,假語存”。所以脂硯齋才用“推背圖”向讀者進行暗示,告訴大家破解《紅樓夢》的手法。

    恐怕很少人知道紅樓夢其實是用兩條線寫的。一條叫明線,一條叫暗線。明線就叫“假語存”;大旨談情!暗線就叫“真事隱”。刀光劍影,皇權之爭!這個在開篇的序言,就已交代得一清二楚。明白什麼叫“滿紙荒唐言”。作者還特別強調:“雖其中大旨談情,亦不過實錄其事,又非假擬妄稱”。

    脂硯齋用了“此書表裡皆有喻也”、“誰人識得此句?”、“觀者記之,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記之”等語句,赤裸裸地揭露“風月情濃”僅僅是紅樓夢表面的假象,實際上紅樓夢還有背面的故事。也就是說紅樓夢是雙面鏡。而且它的背面才是真相,才是作者為什麼哭成此書的原因。

    紅樓夢到底寫的是什麼內容呢?真相就在第十二回,脂硯齋說了兩句顛覆性的話,徹底顛覆了對紅樓夢是風月小說的定性。也徹底讓什麼江寧曹事,像皇帝的新裝般裸奔了!脂硯齋說的第一句是:“觀者記之,不要看這書正面,方是會看。”脂硯齋說的第二句是:“凡野史俱可毀,獨此書不可毀”。

    紅樓夢後四十回到底是不是原作者真跡,就看後四十回背後故事的內涵,即伏線,這個伏線是外行人續不出來的!而程高本的大結局,“賈寶玉”最後重新變回石頭,和甲戌本開篇的“賈寶玉”這塊石頭投胎下凡,形成了高度完美的前呼後應,堪稱巨筆。在程甲本的後四十回中,王熙鳳,秦可卿,甚至鴛鴦、尤三姐等都出現在太虛幻境裡。表明程甲本是原作者真跡。

    中國有紅學家麼?不過是幾個李鬼扯大旗作虎皮罷了!1990年,“新紅學”創始人俞平伯先生臨終前謝罪:“胡適、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以及“我看紅學始終是上了胡適的當”等懺悔之語!至此,俞平伯之後,再無新紅學。更可怕的是在“曹雪芹”和江寧曹家之間,已被一群沽名釣譽之輩劃上了等號。這是因為紅樓夢乃大清皇家之事!講述的是清宮秘史。尤其是講述愛新覺羅的子孫為了爭奪帝位,互相殘殺,方令作者哭成此書。紅樓夢的作者,乃愛新覺羅的子孫也!

    賴曉偉論證的《紅樓夢》的作者是愛新覺羅·弘暟!1759年1月28日 乾隆23年戊寅12月30辰時(死於壬午除夕)!紅樓夢作者弘暟淚盡逝世,終年52歲。紅樓夢裡面的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以及副十二釵是1746年乾隆欽定的25枚玉璽的化身,同時又有人物原型的,紅樓夢寫的就是1644年大清入關到1746年之間百年的愛新覺羅皇家秘史!紅樓夢書上寫的事件和愛新覺羅皇家歷史真實事件吻合相符!

    賴曉偉才是真正的紅學宗師,中國紅學第一人也!

  • 5 # 浙江湖州羅林

    在《紅樓夢》前80回中哪一回最重要,最精彩呢?儘管前人學者有過多種說法,有人認為前四回都很重要,有的則認為第五回是關健。更有人認為前四十回是全書的價值之所在。各種說法都具有充分的道理,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說《紅樓夢》前八十回脈絡相通,環環緊扣。其中每一章回都是人物情節故事的紛呈湧現,無論缺了那一回都是撼事。

    從《紅樓夢》第一回看,主要是透過敘述"通靈神話"故事,說明了"石頭記“的產生過程,指出了"木石前盟"與“通靈寶玉"的來龍去脈。

    第二回,透過古董商冷子心之口,介紹了榮寧二府主要家庭成員的情況,使讀者明白這個百年望族的眾多成員及其相互關係,為我們理解小說是寫一個處於“末世“的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第三回,借黛玉進入賈府,透過她一路目中所見,耳中所聞,詳盡描寫了榮寧二府的居所格局佈置,即人物的活動環境。第一次生動刻畫了賈母,賈氏三姐妹,鳳姐,邢王二夫人,寶玉和黛玉等主要人物。此回情節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如果說第二回“演說榮府“僅僅是出於冷子心的口頭敘述,那末這回則是透過生動具體的藝術描寫,使幾個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聲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讀者面前。

    第四回,透過薛蟠打死人命案,揭示了封建官場的黑暗腐朽,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提出了賈,史,王,薛四個大家族,它們上通朝庭,下結州縣,盤根錯節,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扶持遮飾,俱有照應,結成一張龐大而錯綜複雜封建關係網。

    第五回,透過寶玉的"神遊太虛“,翻閱了"金陵十二釵“正,付冊的畫面判詞,透過《紅樓夢十二支曲》,暗示和預告了書中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從而使讀者對紅樓夢書中主要人物的一生遭際和整個家族的衰敗命運有一個總括性的瞭解。它體現了曹雪芹安排人物,結構情節的總體設計和構思,具有提示全書內容的重要作用。故而,不少紅學研究學者高度重視這第五回的主題內容,認為它是整部書的軸心!正是圍繞著這回書中的人物的生死存亡命運之起落,紅學研究界爭論不休了多少年??

    透過以上簡述,我們可以基本上得到一個印象,《紅樓夢》中的任何一個章節,都起著承先啟後的藝術效果,不可偏廢。應顧及全書藝境才是讀通《紅樓夢》的基本立足處!

    我看《紅樓夢》,比較注重第17至18回“元春省親"這部分章節。首先它在小說的總體上,元春省親這一情節,處全書的重要地位。在紅樓夢一書中,賈府的興衰起落是主線之一,正是透過秦可卿之死和元春省親,一喪一喜兩件大事,極寫賈府盛時光景。特別是元春省親一回,寫盡了賈府表面的“烈火烹油,鮮花著景"之勢,這也可以說是賈府的興盛頂點。在具體場面和體現客觀性上,此回以傳神摹影的生動形象,真實地描繪元春與親人會面的動人場面,“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廝見,一手攙賈母,一手攙王夫人,三個人滿心裡皆有許多活,只是俱說不出,只管鳴咽對泣…,誰讀到此不感到真切悲傷呢?在語言運用上也多得練字之妙,"當初既送我到那見不得人的去處!“賈妃用語可謂沉著,未說完“又哽咽起來“,真可謂不說是痛,說了更是痛苦萬分!這一字不可更改。賈妃臨行前,拉著賈母,王夫人的手緊緊不忍釋放,再三叮嚀…不可掛念,好生自養,倘明歲天恩仍許歸省,萬不可如此奢華靡費了"。真傷心人之肺腑之言哪。可"賈府“由盛而衰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6 # 滴血修行

    我認為前八十回最精彩的是第三十三回寶玉捱打這一回,從事情的起因到寶玉捱打以及捱打之後賈府上至賈母王夫人鳳姐再至黛玉寶釵下至晴雯襲人,都有精彩的表現,非常深刻的暴露了每個人的本質。先說寶玉,金釧兒之死直接的原因就是寶玉調戲金釧兒引起的,當然也怪金釧兒嘴賤挑唆寶玉去看賈環和彩霞偷戲,觸了王夫人的黴頭,直接導致自己被王夫人攆走,王夫人不念舊情冷血殘酷,真應了那句話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王夫人一發飆,寶玉嚇的直接就跑了,沒有為金釧兒說一句人情好話,遇到事情沒有擔當不負責任一味的逃避,寶玉你還是個男人嗎?晴雯被攆寶玉還是沒有去找王夫人說一句話,等晴雯死了,那些酸溜溜的祭文有什麼意思呢?寶玉自己的愛情婚姻他還是被動的接受從來不肯爺們一回為自己奮鬥一把,寶玉不是說自己死了變成王八為黛玉馱碑嗎?可不,寶玉本來就是個縮頭烏龜嘛!賈府被抄沒落之後,還是逃避,最後出家做了和尚。再聊聊寶釵,這一回那個事不關己沉默寡言假正經的寶釵破天荒的說了一句真心話(心裡所想),寶釵天天往寶玉的住處跑(真實的行動),金玉良緣謠言的廣泛傳播,(為自己的姻緣造勢)都說明寶釵對寶玉是有真愛的,只是因為寶釵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表露的比較含蓄罷了。再說黛玉收到了寶玉的兩條舊手帕,明白了寶玉的心,兩個人的愛情彼此得到了確認,黛玉心潮起伏,寫了三首愛情詩。從此以後兩個人的感情進入穩定期,不再爭吵。然而我覺得透過寶玉捱打,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襲人,這個心機深沉的襲人獲得了王夫人的信賴,如果不出意外不管誰嫁給寶玉,姨娘的位置非襲人莫屬,而襲人最有力的競爭者晴雯對寶玉捱打反應遲鈍,對寶玉捱打的原因都不去查個究竟,最終被淘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7 # 玉生侃紅樓

    我認為《紅樓夢》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最精彩。

    當然,這是有前提條件的,當我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看完《紅樓夢》前八十回之後,回過頭來,我才感受到了第五回的魅力與深意。起初,完全不知道第五回講的是什麼,懵懵懂懂,基本都是跳著看的。

    說第五回最精彩,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原因。

    1.《紅樓夢》第五回是全書的總綱

    《紅樓夢》第五回“遊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是全書的精華,更是全書的總綱。不僅僅是因為這一回的詩詞最多,更是因為這一回統領全書的展開,“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看懂第五回,更能加深對全書的理解感悟,從而真真看懂全書,理解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正是因為有第五回的總綱,才能擺脫高鶚的狗尾續貂,對八十回之後的人物命運進行可靠推斷!

    2.透過圖冊、判詞預示人物的悲慘命運

    第五回的描述預示著十五位女子的不幸命運。終身誤、枉凝眉、分骨肉、聰明累等分別描述了林黛玉、薛寶釵、賈探春、王熙鳳等人物命運,林黛玉淚盡而亡、薛寶釵獨守閨房、賈探春遠嫁三千里、王熙鳳機關算盡丟性命等。

    透過對這些美麗女子的悲慘命運的預示,逼真地勾畫出了封建大家族走向衰亡破敗的景象,深刻描繪出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3.深刻反映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按照第五回的預示,大觀園的女兒們相繼離去,晴雯、迎春、香菱、元春、黛玉等一一逝去,曹雪芹終於揭示了“千紅一窟(哭)”“萬豔同杯(悲)”的真面目,將往日的美好全部撕毀給大家看。

    從《紅樓夢》可以看出,曹雪芹借了寶玉現身說法,他如何為一大群女子的命運而憂傷思索。他獨具慧眼,認識到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們的幹才(如王熙鳳),她們的志氣(如探春),她們的識量(如寶釵),她們的高潔(如妙玉),她們的正直(如晴雯)....都勝過掌權的鬚眉濁物不知多少。

    正所謂“千紅一窟(哭)”“萬豔同杯(悲)”,這已然明示讀者:此書用意,不在於某男某女一二人之間,而是社會、國家、世界更高一層面。曹雪芹借了男人應當如何對待女子這一根本態度問題,抒發了人對人的關係亟待改善的偉思宏願。

    綜上所述,我認為《紅樓夢》第五回描寫最精彩。

  • 8 # 紅樓夢代言人

    《紅樓夢》的前八十回的每一回都很精彩,然而因為經歷過增刪五次,所以有的故事出現得比較早,有的比較晚,創作目的各有不同。我個人認為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故事非常精彩,為什麼呢?首先全書開始不久,讀者對賈家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並不十分了解,所以需要有一個情節讓我們有一個深入的認識,然而又不能顯得過於生硬,一定要自然,而且要有趣才好,還要生動。黛玉進賈府的過程描寫得非常細緻,黛玉象個導遊似的,領著大家從外到內,由表及裡,將賈家看了個通透,“鏡頭”有詳有略,讓大家看個夠,一下子讓我們知道了賈家居然是如此富貴的大家族,其奢華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在這一回,書中的一些最為重要的角色紛紛出場亮相,而出場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黛玉多愁善感,喪母以後敏感早熟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賈母慈愛而樂觀,象個老小孩兒,讓人感覺非常親切。王熙鳳的出場也相當精彩,未見其面,先聞其聲,一句“我來遲了,未曾迎接遠客!”讓人拍案叫絕,似有戲曲中角色上場前的叫板。而鳳姐開朗、熱情、機智、大權在握、聰明能幹、放誕無禮的特點表現得非常鮮明,給人印象深刻。寶玉的出場也非常有意思,作為全書第一大男主角,全呼萬喚不出來,而且之前王夫人還讓黛玉不要招惹他,然而寶玉一出場,黛玉就眼前一亮,作者用的是先抑後揚的手法。而寶玉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他與黛玉一見鍾情,從此開始了一段讓人難忘的愛情,還為黛玉取了個表字顰顰。寶玉摔玉的表現也非常出人意外,對自己的命根子居然下如此的狠手,實在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充分體現了他古怪的個性,讓人感覺非常有趣。 作者設計的人物出場,確實有些借鑑了戲曲的表現手法,所以往往第一次出場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就是他在全書故事的基調,就好象戲曲中角色第一次上場的時候的一番自我介紹,相當於“開臉”,這個角色的特點就是這樣,不會再變了,所以非常重要。作者在第三回裡描寫得非常精彩,故事處理的遊刃有餘,表現了他高超的寫作手法。

  • 9 # 吳公子燎

    紅學家有沒有說法,我不很清楚,我倒是可以給你說說我的看法。

    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前八十回,寫的最精彩的是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頑童鬧學堂》。

    為什麼這麼說呢?聽我一一告訴你。

    第一,看長篇小說,你要有個經驗,就是通常都是前三分之一寫的最好,包括電視劇也一樣。這裡面有個道理,開始寫的時候,情緒飽滿,元氣足,文字也跟著有體現,但是寫著寫著,氣就弱下來了,按老百姓的說法就是編不下去了。紅樓夢是部偉大的小說,曹雪芹的才力,筆力也非一般人可比,但是他仍然無法完全避免這樣的問題。“氣短情長”誰氣短,當然是英雄。所以看紅樓夢,過了五十回,就開始鬆下來了。各位可以比較一下看看。

    第二,紅樓夢是一部寫閨閣的小說,很多人說看不下去,就因為它更多的是不撣煩描寫生活的瑣碎,而把意思蘊含其中,讀起來不像一般的小說那樣有衝突,有戲劇性,也就很難如別的小說那樣“出彩”。這正是紅樓夢的高明處,可是耐心讀出來高明的人,不多。紅樓夢靠細節,人物推動,而不是靠戲劇性的衝突推動。

    第三,第九回是書中難得的具備一般戲劇性衝突的章節,作者寫的很精彩,讀者讀的也就過癮。這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紅樓夢的寫法是曹雪芹主動選擇的結果,他不是不會寫靠情節衝突推動的小說,而是他不樂意。

    簡單分析下第九回:因為寶玉和秦鍾一起入家塾讀書,秦鍾香憐擠眉弄眼,假裝出小恭,找沒人的地方說小話,不想被金榮盯上,然後金榮一口咬定倆人親嘴摸屁股,撅草棍抽長短。賈薔因為秦鍾是賈蓉的小舅舅,自然想要維護秦鍾,但是自己有不肯出面,就去挑唆寶玉的書童茗煙。茗煙大鬧學堂,來看看曹雪芹是怎麼寫的。

    “姓金的,你是什麼東西!”豪奴的嘴臉一句話刻畫逼真。

    一把揪住金榮,這就上了手了,問道:“我們肏屁股不肏屁股,管你雞巴相干,橫豎沒肏你爹去罷了!你是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

    這還只是叫罵。金榮聽了,便奪手要去抓打寶玉,秦鍾。尚未去時,從腦後嗖的一聲,早見一方硯瓦飛來,這就動了手了。

    “飛硯來打茗煙,偏沒打著茗煙,落在賈菌桌上,將一個磁硯水壺打了個粉碎,濺了一書黑水。賈菌如何依得,便罵:好囚攮的們,這不都動了手了嗎。罵著,便抓起硯來要飛。”

    “賈菌便跳出來,要揪打那一個飛硯的,金榮此時拿了一根毛竹大板在手,地狹人多,哪裡經的住舞動長板,茗煙早吃了一下,亂嚷:你們還不來動手!寶玉的其他三個小廝一起亂嚷:小婦養的!動了兵器了!墨雨抄起一根門閂,掃紅,鋤藥手中都是馬鞭子,蜂擁而上。”

    從這段描寫中,你可以看出曹雪芹是一絲不亂,人物無論動作,語言都是惟妙惟肖,而且都是相應人等該有的口吻。刻畫的活靈活現,如在眼前。

    解說,遠不如直接看原文精彩,大家可以隨便看八十回任何一章,然後來和這一章比較,自然有個體會。

  • 10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紅樓夢》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頑童鬧學堂”寫得“好看之極”。

    這起群頑鬧學是寫寶玉同秦鍾一起入賈府家塾讀書,因同窗群頑之間的親疏厚薄,引起了一場大鬧學堂的小小風波。此次事件雖不是小說的主要情節,但其場面描寫頗不乏生動之處。

    先是窗友名金榮者,因見寶玉秦鍾與學內兩個小學生彼此有情,心中醋妒,便藉機謠諑生事,欺負秦鍾。此事觸怒了與賈蓉相好的賈薔,意欲挺身而出抱不平,又怕得罪了和金榮相知相好的薛蟠,於是挑唆了寶玉的書童茗煙去鬧事,自己卻找個理由,預先溜之大吉。

    只見這裡茗煙一把揪住金榮,肆意辱罵,唬的滿屋中子弟都怔怔的痴望。金榮氣黃了臉,便奪手要去抓打寶玉、秦鍾。於是,學堂內頓時一片混亂:那邊“從腦後颼的一聲,早見一方硯瓦飛來”,這邊“兩手抱起書匣子來,照那邊掄了去”;這裡“將一個磁硯水壺打了個粉碎,濺了一書墨水”,那裡“只聽譁啷啷一聲,砸在桌上,書本紙片等至於筆硯之物撒了一桌”;金榮更隨手抓了一根毛竹大板,地狹人多,在那裡“舞動長板”;寶玉的幾個小廝豈有不淘氣的,早一齊亂嚷,各掇起門閂馬鞭“蜂擁而上”。“眾頑童也有趁勢幫著打太平拳助樂的,也有膽小藏在一邊的,也有直立在桌上拍著手兒亂笑,喝著聲兒叫打的。登時間鼎沸起來。”

    這是一幅精彩絕妙的群頑鬧學圖。其中所寫雖都是小孩,但各人的脾氣性格躍然筆端。金榮的稱霸,賈薔的滑頭,茗煙的淘氣,賈蘭的省事,寶玉的倚勢,以及眾頑的形景,都可謂是歷歷如繪。而群頑鬧學,妙處又在寫出了一個“鬧”字。你看,硯飛匣掄,墨濺碗碎,筆落書撒,更兼板舞鞭揮,一“鬧”字可謂寫盡矣。脂批雲:“先飛後掄,用字得神,好看之極。”(甲戌本)正謂其寫足了一個“鬧”字。

  • 11 # 縈旭

    年輕時看紅樓,看至第九回覺得出彩,濃縮全書的精華,再看下去,也就覺得沒啥看頭了。後面章回的筆力,功力呈降勢的。作者是小說家,不是吟詩作詞之人。正如魯迅小說以《阿Q正傳》為最,置頂。其他無有越此者。每一作家,上檔次的,都有其代表作。第九回,也就是紅樓的代表章回。再說,小說家有了代表其創作頂峰的代表作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敬業的筆耕,會有新的成就,都是呈降勢的。何況,人生的不同階段,生理的不同變化對作者的寫作能力,創造能力的不同的正面負面影響客觀存在。據此,紅樓夢一百二十回為同一作者所寫,無可非議作罷。雪芹先生紅樓夢寫得太長,寫作手法,文彩,語言風格,在80回中的前20回,更準確地說,前十回已展現無遺。其後江朗才進那般喻之吧。還要後40回要他再創造。可能嗎。不符合寫作創作規律及邏輯也。

  • 12 # 石徑斜

    我認為第五回寫得最精彩,我自小時候起就特別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古詩詞,而第五回的精彩我認為就在那些詩詞上。而且,紅樓未完,那些古詩詞卻預示了大多數人物的結局,雖然有許多至今未解,也可以讓我們後來人稍稍安慰一些了。

    其實,初讀《紅樓夢》時,第五回總是我忽略過去不看的部分,原因就是感覺毫無意義,不熱鬧,不認識的字太多,那些詩詞根本看不懂。那時候最喜歡看的地方是賈瑞被捉弄,頑童鬧書房,寶玉捱打還有鴛鴦拒婚等情節。後來隨著對故事情節的熟悉和深入,再拿起書來看時,漸漸喜歡看以前看不懂的地方,再逐漸接觸到一些評價《紅樓夢》的知識,才真正認識到了第五回的作用,真正為曹公的巧妙構思所折服。

    第五回是整部《紅樓夢》中詩詞最多的一回,我非常喜歡寶玉初遇警幻仙姑時,描寫警幻的那一篇賦,感覺不輸於曹植的《洛神賦》。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更不必再細說,一直以來都是研究的焦點,而且各各觀點不一,像我這等小輩只有坐在一邊,靜心傾聽的份兒。套用《紅樓夢》中的話就是多學習,多借鑑才是提升的根本兒。

    判詞後面緊挨著的《紅樓夢》曲子更是精彩絕倫,“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讓人對黛玉產生深深的愛憐;“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總讓我感覺敏銳的探春一定會過得很好,會是賈府幸運的小姐。“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不禁讓我想問問曹公,是什麼原因讓您對那個社會和時代是如此徹底的失望,以至於最後乾乾淨淨,徹徹底底地與它決裂,“自己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地走了呢?

    基於以上原因,我認為第五回最精彩,是讀不透也悟不透的一回,朋友們對第五回有什麼看法呢?希望寫出來大家共同交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隻有男生才可以被稱為君子?“君子”一詞,是怎樣從古代演變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