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
2 # 詠德汽配
有可能。諸葛亮穩重有餘,缺少勇氣。不管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是戰爭還是做生意,賭徒的心理還是應該有的。這種事例不勝列舉
-
3 # 水70928
如國當時諸葛亮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我認為取勝也是不可能的。首先咱們說說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蜀中名將魏延提出來的。他自己帶領一萬精兵,五千人運糧草。五千人從子午谷進軍直取潼關。諸葛亮則帥大軍從斜古進軍。然後兩軍在潼關會師直取長安,到時候長安以西及潼關就是蜀國的了。魏延之所以提出走子午谷。他自以為子午谷是修在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路非人能走的。這樣魏軍就斷定蜀軍不會走。這樣不出十日便可神不知鬼不覺的就到達潼關,給魏軍來個措手不及。再就是潼關守軍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魏延又自認為夏侯楙是個紈絝子弟,知懂得吃喝玩樂,不會打仗。只要他魏延一到,則夏侯楙就嚇的屁滾尿流的棄關而跑。 以上就是魏延一個人自己想象的。也就是理想化的。大家想一想諸葛亮是何許人也。為什麼就不採納他的意見呢。魏延能想到的諸葛亮也早就想到了。大家再想一想。當時曹魏陣營裡面的人都是蠢材,都是吃乾飯的嗎?他們就不會在子午谷設伏嗎。如果設伏那魏延就只能全軍覆沒了。大家再想想,夏侯楙就真的是子老虎嗎,魏延一到就馬上跑了嗎?如果夏侯楙堅守待援,那魏延也是很危險的。歷史沒有假設。曹魏也不是那麼好滅的。所以就是諸葛亮採取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我認為也不會取勝的。不知大家同意我的觀點不。希望高人指教。
-
4 # 詩雨花魂
目錄
子午谷奇謀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關於魏延奇襲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主要問題有如下幾點:
1)魏延的計劃到底是怎樣的?
2)兩個計劃本身的優劣是什麼?
3)魏延計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4)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5)歷史上的類似戰例的比較。
【魏延的計劃】
關於魏延的偷襲關中計劃,主要有兩個版本:
《魏略》的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多輕裝部隊高速出子午谷用閃電戰突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劃佔領長安一線,待諸葛亮主力從斜谷出來會合,目標就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切斷曹魏潼關內外的聯絡,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於關中的曹魏重兵集團,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
在此之前,大部分文章和資料均以為第一個版本是魏延的計劃,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1、軍事上第一個版本並不合理,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劃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2、長安一帶除了潼關和武關根本無險可守,這對於身經百戰,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宿將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灌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會是什麼結果;
3、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集團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3、魏延的本意,就是想按照西漢韓信的模式進行此次作戰,應當是要將整個關中包括潼關全部收入囊中。(這將在歷史比較中談到)
4、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鍾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週就有80里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即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5、就算魏延攻佔長安,也只能將關中魏軍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斷,而且無法阻擊增援大軍,若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制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制權。
因此,魏延計劃的第一個版本,從軍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計劃的第二版本,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為,《三國志·魏延傳》所記載的偷襲關中計劃才是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的真正的計劃——既第二版本計劃,是比較符合軍事規律和歷史規律的。
這個計劃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達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從背後奪取潼關、武關等險要,諸葛亮的主力兵團出斜谷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部隊儘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進而奪取整個關中及隴西,禦敵於潼關之外。
所以,我們下面所說魏延計劃均是指《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魏延第二版本計劃。
【計劃的優劣】
兩個計劃是指諸葛亮計劃和魏延計劃。
1、戰略上:
諸葛亮計劃是先奪取隴右,居高臨下,以後再根據情況進行發展;而魏延計劃是直接奪取關中,一步到位,奠定光復漢室的基礎。
如果蜀國的戰略目標是光復漢室,則消滅中原的魏國是首先必須完成的任務。其後才是統一中國的大業。
從歷史上看,以關中為根據地統一中國的有:周(西周)、秦、隋、唐等,而以關中為基地統一中國北方的則是前秦,而以四川或隴右為根據地統一中國或北方的則是西漢,但對於當時魏國的智囊團來說,不同時代的“暗渡陳倉”又並非不容易被察覺。
隴右在人口、經濟發達程度、對中原地區的威脅上均無法與關中地區相比,因此關中的失陷對魏國的打擊是更為嚴重,韓信暗渡陳倉奪下關中就很能說明問題。
所以,要想完成光復漢室、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標,魏延的計劃是比較積極而相對激進的,而諸葛亮的計劃是相對平穩,也是比較消極的。這也從歷史的實際得到了證明。
2、戰術上:
魏延計劃可以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成功,而後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堅守險要的潼關、武關、蒲坂津黃河渡口等地,確保關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軍主力的快速增援。由於魏國隴右和河西地區兵力不多而且分散,完全可以在隨後用步步蠶食之法加以各個擊破。還有一點,攻下漢朝舊都長安,這對以興復漢室為最終目標的蜀軍計程車氣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這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是頗為理想的;
諸葛亮計劃則由於路途遙遠,相對要花較長的時間,這樣,魏軍就能贏得時間向關中重兵集團源源不斷地增援大軍。而且隴右的防禦並不容易,除了正面的隴山隘口外,還有北面的高平迂迴線路和南面的武都,都有可能遭到魏軍的攻擊。這樣必定要陷入長期作戰的被動局面,這對於運輸線遙遠的蜀軍來說,決非是戰術上的好選擇。
3、冒險性:
諸葛亮的計劃看似非常有把握,是安全、十拿九穩的計劃。但是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從歷史的實際看,諸葛亮所謂十全之計,在從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根本沒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即使是最接近成功的第一次北伐,由於魏軍的主力曹真,張郃,郭淮集團已經到達關中,即便馬謖沒有失守街亭,也會在隴右與魏軍展開長期的拉鋸戰和消耗戰,很明顯,蜀軍從漢中到隴右的運輸線過長,根本無法支撐這樣長期的作戰。最後的結果很可能與東漢時期的隗囂一樣——失守隴右。
而看似冒險的魏延計劃,雖說風險高,然而一旦成功就可以依託潼關、武關、蒲坂津渡口的天險,保衛關中,而這時的關中將成為蜀軍可靠的新補給基地,不再依靠陝南的漢中基地去翻越秦嶺補給,蜀軍最頭疼的糧草問題也會隨之一併解決。
所以兩相較之,諸葛亮計劃即使成功也沒有最終勝利的希望,而魏延計劃一旦成功,可以說光復漢室的計劃已經完成一半了。
【關鍵因素】
要實現魏延計劃,需要具備哪些必備條件呢?
1、 戰術突然性。利用劉備死後5年蜀軍沒有在北線採取任何軍事行動、蜀國比較有名的軍事將領如張飛,黃忠,馬超等均已去世給魏國造成的麻痺思想,充分作好戰役的保密工作,用閃電戰發動突然的襲擊;
2、 速度。隱蔽地作好一切準備工作,高速進兵,搶在魏軍增援到來前按計劃佔領各重要戰略要點和險關,阻擊魏軍於關中以外;3、 吳國的配合。利用吳國的陸遜、朱然、諸葛瑾集團在沿長江一線的下邳,合肥,襄陽等重鎮發動大舉進攻(或與其聯合計劃)、魏軍的戰略機動部隊東進,無暇西顧之機,適時發動,使魏軍在短時間內難以調動重兵進行有力的反擊;
4、 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魏國關中地區防禦力量並不強,曹真和張郃集團仍舊還在襄陽前線防禦東吳,可以保證蜀軍突擊部隊可以迅速達到戰役目標,避免陷入相持局面或被魏守軍擊退;
5、 蜀軍集中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指揮力量,不可猶豫,務必速戰速決,一戰成功,否則這樣的戰機將不會再有。
那麼,以上5個條件蜀軍是否具備呢?分析如下:
第3、5個條件,是完全取決於蜀國自己和東吳的同盟,相信只要透過努力完全能夠達到;
第1個條件,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因為漢中方面相對出口較少,很容易進行資訊封鎖,特別是戰役準備的最後階段,應當能夠做到保守秘密。魏延輕裝部隊所走的子午谷,人煙稀少,也沒有什麼迂迴道路,只要先派出便衣偵察隊和特工,清理和秘密封鎖道路,就可以保證在部隊出子午谷前不被對手知曉;
第2個條件,也主要取決於蜀軍自己,還部分依靠上帝的幫忙——不要下雨(要知道曹真的三路大軍合圍漢中的計劃就因為一場大雨給澆沒了)。由於蜀軍是以大編制的山地兵團為主要戰力,在秦嶺中快速行進應是其基本技能。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按照計劃要求快速進軍的;
第4個條件,則主要取決於敵人,部分受到蜀軍戰前煙幕放沒放成的影響。不過只要前面幾個條件(尤其是第一個)做到完美無缺,魏軍也就不會察覺到蜀軍的企圖,就更別說增加兵力或更換指揮官了。
【成功的可能】
假如前述5個條件完全滿足,那魏延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就極大:
諸葛亮完全可以選擇在吳國的重兵集團於東線大舉進攻的時候,發動這次戰役,或者象第五次北伐那樣與吳國的陸遜在戰前就確定下聯合發起攻擊的時間,這樣一來,魏軍在洛陽和許昌方面的戰略機動兵團極有可能會調往東線,當蜀軍在西線發動時,魏軍機動兵團就需要再掉頭西進,那魏軍的時間就會大大增加了。
蜀軍當時已經集中了近十萬大軍,參加這次進攻,加上多年的物資準備和穩固的後方,以及魏延、趙雲、吳懿、高翔、王平等戰將,可以說對曹魏關中守軍處於絕對的優勢。
根據在漢中呆了十年的魏延的計劃,蜀軍輕裝部隊經過子午谷需10天,可到長安。而從長安到潼關的距離約為130公里,也既370漢裡,根據司馬懿打孟達用8天走1200漢裡的行軍速度,平均急行軍的話每日可走150漢裡,這樣一來,魏延集團再要3天左右應可趕到潼關一線。如果魏延軍在長安作戰3天(只要擊退長安守軍或把其嚇的不敢出來即可),再趕到潼關,也是不會超過8天的時間即可完成,而魏軍增援的大軍卻最快也需要十天以上才能趕到(包括長安去洛陽報告3天、魏軍商討對策1天、兵力集中調動2天、向西開進4~5天,潼關到洛陽約有215公里,既614漢裡),故從時間上魏延軍完全可以提前佔領潼關。由於當時潼關處於魏國內地,故平時不會有什麼守關部隊,並且是潼關背後偷襲,時間還可再縮減一些。
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也會在二十天天左右也可以自斜谷進發到關中(應是前軍輕裝軍,不用完成攻城任務),可以留部分兵力,繼續合圍還可能在堅守的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要地,主力迅速東進與魏延軍於潼關會師,再分兵北進蒲坂津渡口和南下武關,封鎖另外的兩個進入關中的通道。至此,北上進攻關中的計劃全部完成。
還剩下的唯一的問題是:長安魏軍有多少兵力,指揮官是誰,會堅守長安嗎?
根據魏延的戰前偵察,魏長安守將是安西將軍夏侯楙:
《三國志·夏侯惇傳》記載:“敦弟廉及子茂素自封列侯。初,太祖以女妻茂,即清河公主也。茂歷位侍中、尚書、安西、鎮東將軍,假節。”
《魏略》記載:“楙字子林,敦中子也。文帝少與茂親,及即位,以為安西將軍,持節,承夏侯淵處都督關中。茂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魏略》又記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由此,可以看出,魏長安守將乃從未帶兵作戰,不喜軍事,沒有謀略的皇帝女婿,由於是西線無戰事,才派來此地做官的。這樣的將軍,一旦蜀軍突然出現於長安城下,必定是手忙腳亂,哪裡還能組織有效的防禦和反擊呢?從魏國後來的反映也可知道:魏國後來得到諸葛亮揚聲從斜谷而出,馬上就把長安方面的指揮官換成了曹真。
魏軍在長安一帶有多少部隊呢?根據《魏略》記載:“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由於魏國根本沒有想到蜀軍會發動進攻,所以關隴地區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基本就是各郡的地方軍守備各城鎮,而基本沒有機動的野戰部隊。關中沿秦嶺的要點有陳倉、眉城、武功、長安等地,如果前三鎮各1~2千兵守備,長安5千兵,估計在這一線撐死也才有1萬人。可是由於是分散部署,很難對抗蜀軍的閃電戰進攻。另外在北面的各郡還會有5千到1萬兵力用於防備羌族騎兵等對各郡的侵擾。
故,在長安能用來反擊魏延軍的封頂也就五六千人而已,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敢於用5000輕裝兵長途奔襲長安的原因。否則,如果長安魏軍兵力超過1萬的話,恐怕魏延的疲憊之師要在長安城下被吃個精光了。
魏延軍以主力擊退長安的守軍,而後留下負糧的5000人,自己率精銳5000東進奪取潼關等地,利用當地民眾的糧食做補給,短時間內不可能捱餓。這樣一來,魏延計劃成功實現,關中為蜀所有,統一大業的基石奠定矣。
這裡面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長安的魏軍指揮官。如果是曹真,張郃,司馬懿等人,將不會守在城裡,而是集中兵力出城,保持與魏延軍的距離,牽制住魏延,即不作戰又不讓其順利東進或蒐集糧食,以贏得時間。
但是夏侯茂不會有這樣的能力,而唯一希望是郭淮幫助其指揮。即使這樣魏延還有成功的可能,就是犧牲負糧的部隊——上去對郭淮兵團死纏爛打,自己的精兵迅速東進奪取潼關。
所以,我認為魏延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擔心魏軍會在子午谷裡埋伏,這是缺乏基本軍事常識的擔心:首先蜀軍的前提就是保密,魏軍不可能提前去埋伏;而子午谷極為險峻,兩面不是峭壁就是懸崖,大部隊是不可能埋伏的。
還有人以為子午谷在魏國境內,實際上根據地圖,子午谷在蜀國一側,不過離魏興郡比較近。魏延作計劃時,孟達還沒反(後來司馬懿到了城下他也還未來得及造反呢),魏興郡也一直在申耽、申儀兄弟手裡,魏延制訂計劃當然要考慮這面的情況。
還有人擔心諸葛亮大軍20天出不了斜谷。注意,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之所以跑那麼慢,是因為他不需要著急,因為已經與吳國約定同時進攻,走的慢一些,魏國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吳國那邊。這也是軍事常識問題。
還有人擔心,魏軍會不會從新城、魏興郡一帶進攻漢中呢?可以說是可能性並不大。因為新城等地到漢中也都是高山峽谷,道路艱險,魏軍很難在短時間內集結大部隊並做好進攻準備——即使在諸葛亮突然攻打祁山、三郡響應、魏國形勢危急而漢中空虛的228年,在這個方向魏軍也根本沒有任何的動靜,何況當時司馬懿正帶領4萬多大軍剛剛在新城把孟達給吞了。
魏延為什麼要計劃出子午谷呢?我們知道斜谷比子午谷好走的多。那是因為只有出子午谷才能突然出現在長安附近,才能搶在長安部隊前面到達潼關,因為從漢中去潼關,子午谷是最近的一條路——魏延的計劃一切都是為了搶佔潼關天險。
【類似戰例比較】
歷史上最成功的漢中偷襲關中的戰例,就是魏延要模仿的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了。我們知道,這個戰役的成功,使劉邦完全佔有了關中地區。劉邦就是依靠關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經濟基礎,打敗了百戰百勝的霸王,統一了中國(當然還有許多因素)。
我們來進行對比分析:
1、兵力對比
關中兵力對漢中兵力:
劉邦時期:漢軍有兵力5萬(帶入漢中3萬,又發展2萬);關中三王有5萬(其中雍王章邯有近3萬,塞王司馬欣、翟王董彝各有1萬多一點)。兵力對比1比1。
三國時期:諸葛亮軍有兵力8~9萬(魏延1萬偷襲,諸葛亮大軍7~8萬);關中魏軍有1萬,加上北部的郡兵合計2萬左右。兵力對比4.5比1。
(以上韓信兵力數字引自《中國戰爭史》,三國兵力參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評析》)
2、突然性:
兩個時期漢中方面都具備出其不意的條件,其中劉邦是主動製造的多一些,而三國時則是自然形成的。
3、牽制性:
劉邦時由於齊國的田氏家族反項羽,使項羽大軍被牽制在山東地區,一時難以西進。加上張良那封麻痺信的作用,為劉邦佔領關中爭取了足夠的時間;
三國時,諸葛亮則可以充分利用吳國的力量吸引魏軍機動兵團於東線,但是相比之下,魏軍的增援會比項羽西進速度快的多。
4、戰術:
韓信採取了不被敵堅守要點所牽制的戰術,在集中主力擊破阻擊的敵軍後,除留下部分兵力圍困堅守廢丘城的章邯外,主力迅速東進潼關、武關一線,完成了正整個的戰略部署(當年8月出陳倉,月底已經佔領潼關一線,甚至兵出武關了)。即使項羽很快西進,也無法攻入關中了。隨後再逐步攻克內部那些被圍困的城堡:
3個月後,攻拔隴西;6個月後,攻拔北地,俘虜章平;10個月後,攻佔廢丘,這時才完全佔領了整個關中地區,這已經是劉邦在彭城大敗回來後的事情了。
所以魏延計劃也是學習韓信,進入關中後,不急於佔領長安等大城鎮,而是先搶佔割斷關內外聯絡的潼關、武關,再回過頭來慢慢收拾那些堅守的城鎮。何況很多城鎮看到已經被切斷、包圍,響應、投降的不在少數(比方諸葛亮一出祁山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信以魏延的5000精兵應可以擊破長安附近可能的阻擊(也是5000人)。
5、後方的實力
諸葛亮是四川、漢中的實際控制人,加上已經治理了多年,比起秦末時期的巴蜀,應當說經濟實力更強一些,這方面只會強於劉邦。
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時期的情況非常的相似,只有兩點區別:
1、項羽被齊王田榮所牽制住,不能很快抽身,所以韓信並沒有派部隊去搶佔潼關;而魏軍機動兵團在洛陽附近,很可能快速增援關中,所以魏延計劃必須搶佔潼關,以阻擊魏援軍。
2、韓信面對的關中守軍兵力與其差不多,所以韓信集中兵力對其進行突擊,勝利後再安計劃挺進潼關、武關等地;諸葛亮軍則比魏關中守軍兵力強大的多,消滅這些分散守城的魏軍不是難事,而時間則更加關鍵,所以要兵分多路。
諸葛亮軍在各個方面都優於韓信軍,唯一的不足是魏軍的增援將比項羽快很多。所以只要魏延軍能按計劃完成搶佔潼關等地的任務,這個戰役是必定會取得成功的。
就好象是要完成關門打狗的任務,魏延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潼關這個“門”關上並且鎖死;至於打狗的任務嘛,諸葛亮的大軍完成起來真是爽到不行啊。
如果說古代的例子不行,那就舉個現代的例子吧:在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第38軍所擔負的就是魏延軍的任務(魏延軍任務還帶有些戰略性),其就是要突然、秘密的搶佔敵後方的三所裡、龍原裡,切斷敵軍退路,阻擊美軍增援,玩上一個關門捉賊。穿插成功的38軍,被彭德懷情不自禁地稱為“萬歲軍”。
其實如果說這個戰役真的得手的話,估計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會把這個經典戰例奉為圭臬了。
【最後的結論】
所以,根據以上的史料和分析,可以認為:
1、魏延計劃的中心是搶佔潼關,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而不是攻佔長安,佔據咸陽以西地區。《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計劃是符合基本軍事規律的;
2、魏延計劃是蜀國以弱勝強、甚至統一中原(乃至全中國)的最佳計劃;
3、魏延計劃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而風險並不是很高;
4、魏延的計劃作為一個一戰成功的計劃,風險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即便失敗了,也不過損失萬來人,而對諸葛亮出斜谷的主力兵團不會有任何損失,更不會危及蜀國的整體安全;
5、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根本就沒有什麼十全必克的軍事計劃。為了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這樣的風險是值得冒一下的。何況就連被諸葛亮稱為十全必克的平取隴右計劃,最後還不是一個兵敗街亭,損失2萬多人的結果嗎?
-
5 # 影視職員
說道子午谷奇謀,千年來一直爭論不斷,有的說諸葛亮沒有聽從魏延的計謀,錯過了北伐成功唯一機會,也有人說魏延的計謀只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那麼到底子午谷奇謀在當時可不可以行得通呢?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歷代走這條道人的下場。
子午谷是秦嶺六道中的一道,因為地勢險峻,在秦嶺通往關中的道路中是最難通行一條道,接下來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曹魏大將曹真就不顧眾人反對決定從子午谷繞道攻擊蜀漢後方,結果當曹真帶領軍隊小心翼翼的穿越子午谷的時候,天降大雨,道路被毀,走了個把月也才剛剛走到了一半路,兵貴神速,作為奇襲的一路,耽誤了那麼長時間路都沒走完,結果曹真只能灰溜溜撤軍,這一次奇襲顯然失敗。
公元354年,東晉桓溫北伐,兵分兩路,其中司馬勳一路就是準備從子午谷穿越秦嶺,從後面包抄,結果子午谷前秦早就派了幾千人防守,最後司馬勳兵敗子午谷,有人防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子午谷不是那麼容易穿過的。
再看看明朝末年的闖王高迎祥,明末在陝西起兵的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流竄縱橫多年,崇禎一直想消滅但是沒辦法,東奔西竄的闖王想要來個大計劃,想要拿下長安,作為地道的本地人,子午谷這條道他當然一清二楚,然後就帶領軍隊從子午谷出發想要奇襲長安,結果比較倒黴,路上又遇到暴雨,原本十天的快速突襲,變成了半個月艱苦行軍,而且剛一出谷就遇到了早就等的不耐煩的明軍,結果可想而知,明軍將領孫傳庭以逸待勞一舉擊敗五萬闖軍,高迎祥也被俘虜,被壓到北京得到了個凌遲處死的下場。
可見歷史上走子午谷的都沒落得啥好下場,那麼以當時魏延提出的形勢分析,只帶領五千人快速穿越子午谷,到達長安城下,然後魏軍守將夏侯楙就會棄城逃跑,前提是人家真的會逃跑,夏侯楙雖然懦弱無謀,但是隻有五千蜀軍在沒有外援沒有糧草的保證下,能迅速佔領做了幾百年大漢都城的長安?城高牆厚的長安城,根本就不是那麼容易被拿下的,等曹魏收到訊息,這五千奇襲之兵只會落到全軍覆沒的下場。
所以說謹慎的諸葛亮不可能採用這個風險那麼大的計謀的。
-
6 # 無聲的抵抗
這世上是沒有絕對的事,只能講勝敗各佔多少,有無冐險價值。首先對於西川來說,劉備為代表的荊州人馬是外來的,是侵略者,雖經政治家諸葛亮精心治理,但要說民眾以命相報恐怕只有《三國演義》浪漫化的想法!此為民心,民心不思戰!其次,蜀漢雖天府之國,物產豐富,地肥人勤,然戰爭耗費人力物力是無法想象的,人口少,為養活政府機關與軍隊人口,人們不堪重負。三是人才凋零,能征慣戰者老的老,死的死,後繼無人。四是曹魏非等閉之輩,人才濟濟,且以逸待勞。所以魏延分兵,兵出斜谷是冒險之作,勝少敗多。且兵力分散,關門打狗,恐反被狗咬。
-
7 # 金全有
我是金石開,我來回答。魏延子午奇謀,後人爭論較多,有同意諸葛亮意見的,也有贊同魏延想法的。假使諸葛亮採用了魏延出子午谷的謀略,不可能形成關門打狗之勢的。
一、子午谷的道路難行,吃住行困難重重魏延提出要一萬人馬出子午奇襲長安,首先要穿越秦嶺,整個秦嶺子午谷全長200多公里,(這個資料是透過衛星測算的)。按照平原地帶行軍速度,以每小時5公里計算,每天行軍10小時,步兵行軍按這樣的速度已經接近極限了,需4天才能走出秦嶺山脈。但山區崎嶇小路不比平原大道,跨溝過澗是常有的事,有的地方可能還沒有路,這樣每天行軍速度就打了折扣,而且走山路體力消耗要比走平路大得多。這樣算下來4天時間不夠,再加上從漢中到秦嶺入口和出子午谷到長安城下,還得再加二天,這樣時間就會更長。士兵長途行軍體力消耗將會很大,到了長安城下已成疲憊之師,怎麼還能打仗?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春天三月,三月的天氣屬早春氣候,尚有冬寒尾聲,這時節有春寒料峭一說,山地比平原晚間氣溫肯定要低,士兵晚上睡覺很容易著涼,經過十天八天的高強度行軍,一定會有生病的,扭傷的,這些傷兵需要人照顧,加在一起非戰鬥減員要去掉一成。
再看糧草攜帶,如果每人每天消耗一斤大米,一天就是10000斤,十天就是十萬斤。燒飯的器具、柴火等都需要攜帶,就算柴火可以上山去砍,一天三頓飯這需要人手和時間,這自然需要消耗體力。這麼多糧食最好的辦法是分給每個士兵攜帶,否則山路運輸會很困難,戰士攜帶雖然解決了集中運輸的難題,但也增加了士兵的負重,俗話說:“遠路沒輕擔”看上去只有區區十斤米,但士兵還有兵器和盔甲,本來這十斤的重量是不需要自己扛的,但因為難以集中運輸的緣故,每個人身上卻要加上這個重量。有過長途行軍經驗的人都知道,越往後走體力越差,到後面身上少一斤份量都覺得好象輕鬆許多。
二、重灌備戰鬥器具難以得到保障長安是一座古城,城牆既高又厚,沒有攻城器具很難打進去。雖然守城的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此人無多大的能耐,但也不是一聽說蜀兵來了就棄城而走的主兒。憑藉長安城堅固的城牆,夏侯楙也會固守一陣子的,夏侯楙還是一個很狂的人,第一次就是他主動請纓帶兵去對抗諸葛亮的,所以魏延說他一齣子午谷,夏侯楙聽說蜀兵到來,一定會慌亂棄城而走,這純粹是魏延一廂情願的說法,一萬步兵,去掉生病的,行軍受傷的,掉隊的以及陪護的,只能有七八成的人員參加戰鬥。只拿著輕武器的隊伍要攻一座堅固的城池,沒有云梯,衝車等重灌備,怎麼能夠攻克下來?
再說長安是個大城,守城的兵將不會少於魏延的人馬,魏延在裝備上不佔優勢,在兵員數量上又沒有對方多,而且經過長途跋涉,已成強弩之末,而夏侯楙是以逸待勞,兩軍打起來魏延能有多少勝算?
長安地理位置處於魏國腹地,周圍一定駐紮有不少的其它魏軍,夏侯楙受到襲擊,必定會上報魏主,外來部隊一定會前來增援,若有援兵前來,魏延屯兵于堅城之下,進不能進,退又不能退,最後很有可能被內外夾擊,弄不好全軍覆滅。
——長安城
三、進軍過程較長,難以有效保密一支一萬人的軍隊,從漢中出發,需經十天八天才能到達長安。在蜀國有魏國的細作在活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部隊剛準備開撥,訊息就已經傳到了洛陽魏主的耳中,諸葛亮兵馬未到,曹魏集團已經在開會商討對策了。那麼魏延這樣的行動一定也會有細作告知曹魏。蜿蜒二百多公里的子午谷是設伏的絕佳位置,在中途設伏或者在走出谷口的地方設伏,反正無論在哪一段,只要埋下伏兵。那麼魏延區區一萬人就會成為人家刀砧上的肉,居高臨下,只用山石滾木就可以將魏延打得落花流水。蜀漢本身國小兵少,一萬兵員不是一個小數字,魏國佔有九個州,蜀漢只有益州,魏國的兵員充足,後備兵員更是隨時可以徵召入伍,看看魏兵出征拒漢,動輒就是四五十萬兵馬,而蜀漢能夠作戰的兵力最多也就十萬左右,所以諸葛亮不能冒險,必須穩紮穩打。如果用魏延的打法,在兵力對比,雙方環境對比,外援的保障魏延都不佔優勢,最主要是達不成當初設想的奇襲目標,魏延對子午谷的路況不熟,對長安城的守軍兵力數量不知,行軍途中不可能做得密不透風,長安城兵力較多,不可能靠偷襲獲勝,而且一萬兵馬會白白葬送,這是諸葛亮最不願意看到的。孫子兵法雲:多算者勝,少算者敗。
四、諸葛亮難以對魏延實施有效救援魏延從子午谷出兵到達長安後,諸葛亮差不多同時到了陳倉一帶,陳倉到長安有近300公里,魏延一旦需要支援,諸葛亮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只能眼睜睜看著魏延被消滅。諸葛亮這邊本身攻城掠塞就需要時日,而且也不容易攻下,象二次北伐時,諸葛亮七八萬人馬,而陳倉城裡中只有區區三千魏兵,諸葛亮攻打陳倉一個月,想盡了一切辦法,竟未能拿下,最後因糧盡不得不退回漢中。
從陳倉到西安之間還有幾座城池擋道,諸葛亮需要一個個拿下,才能打通去長安的道路,斬將奪隘不是說說就能得到的,所以魏延面臨的是無後方支援,無友鄰支援的單打獨鬥,又是孤軍深入魏國腹地,處境十分危險。能否得勝只能依靠他的運氣了。
————魏延與諸葛亮
五、魏延有可能投降魏國,回兵子午谷斷了諸葛亮的歸路魏延在蜀華人緣極差,自恃功高,經常發牢騷,瞧不起人,對比他官階低的人頤指氣使,眾人很少說他好話,大都認為魏延日後有可能會反叛。以魏延的人品如果在攻打長安失敗時,真的有可能會順勢投降魏國,因為魏延知道諸葛亮對他不重用,並且在多種場合說過魏延日後必反。這種話魏延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魏延內心對諸葛亮是不滿的,只不過諸葛亮的智慧讓魏延忌憚三分,明裡還不敢和諸葛亮反目,但有時也會在諸葛亮面前發牢騷,比如:在誘導司馬懿進入葫蘆谷時,魏延出力比別的將領大,而頭等功卻給了廖化,魏延當場發飈,諸葛亮假裝沒聽見。象這樣的關係魏延若是敗了,回到蜀地,他知道諸葛亮一定不會放過他,斬首是肯定的。所以投降反而是他最好的選擇。一旦形成這種局面,那麼魏延就會把平時對諸葛亮怨氣藉機發洩出來,必定會報復諸葛亮,為向魏主立功,有可能就會請兵再回子午谷插入到諸葛亮的背後,斷其後路,這樣一來,諸葛亮大軍就危險了,面臨兩面夾擊的態勢,損失一定不會小,所以,諸葛亮是不會採納魏延所謂奇謀的。
-
8 # 命如繁星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指從子午谷趁夏侯楙不備奇襲長安,從而一舉勝利,然後再利用潼關攔住魏軍增援,奪取曹魏西北的戰略。
奪長安的過程已經有很多答主論證其中的槽點,包括行軍困難、補給缺乏、人數太少、寄希望於敵人棄城等等。如果我們假設這些困難都被魏延克服併成功奪取長安,那麼之後的事情才是真正的地獄難度。
子午谷奇謀最大的問題在於這是個斷頭戰略,也就是說,在拿下長安後,這個戰略就結束了。下一步怎麼辦,魏延沒有仔細考慮,不止沒有考慮輸了該怎麼辦,連贏了要怎麼辦都不知道。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會於潼關。好,會和後怎麼辦?
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好,怎麼定?
諸葛亮自己的戰略很明確,趙雲疑兵吸引主力,自己親自定隴右,馬謖在街亭攔截救兵拖延時間,目的就是拿下隴右。
魏延的戰略呢?搶長安,搶潼關,以此為跳板奪取整個西北。問題在於,怎麼個奪法?靠潼關攔住敵人,然後給諸葛亮爭取時間?那麼魏延就扮演起了馬謖的角色。
但是潼關並不是街亭啊,要攻擊長安又不止潼關這一條路,站你旁邊的馬岱同志就可以親口為你講述他哥十七年前發生在蒲阪的慘案。
太祖至潼關,恐不得渡,召問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賊不復別守蒲阪,知其無謀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為軍先置,以截其裡,賊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作塹柵未成,賊梁興夜將步騎五千餘人攻晃,晃擊走之,太祖軍得渡。遂破超等。
當時馬超也像魏延說的扼守潼關,結果徐晃繞道蒲阪渡過黃河後就把馬超包了餃子。現在魏延說只要拿下潼關便大事可定,你猜馬岱會不會在心裡默唸一句圖樣?
進攻長安的路還不止這兩條,南邊還有條武關道。當年馬超十萬聯軍被兩面夾擊就慫了,然後向曹操求和。到時候如果曹真攻潼關,張郃渡蒲阪,荊州的司馬懿再走武關,三面包夾的情況下,靠你魏延手上那一萬人,可以直接把字從文長改成雲長了。
不過這是我給魏延考慮的路,畢竟魏延的斷頭戰略裡只說到會於潼關。假如魏延的意思是諸葛亮不管雍涼,直接來和自己會和,那麼還要算上從西邊來的魏軍。屆時蜀軍可以體驗一下被四面圍殺,中心開花的快感。
還有可能是魏延認為只要拿下長安,雍涼二州的魏軍將不戰而降。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切斷隴右和關中聯絡後的實際情況是,三郡震動響應,但雍州刺史郭淮、涼州刺史徐邈以及隴西太守遊楚、金城太守(姓名不詳,可能是張就)很快組織起了抵抗,直到馬謖敗走街亭時,諸葛亮仍然沒有平定這些地方。
至,值諸葛亮出祁山,隴右三郡反,邈輒遣參軍及金城太守等擊南安賊,破之。
太和二年,蜀相諸葛亮出祁山,遣將軍馬謖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張郃擊謖,淮攻祥營,皆破之。
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吏民騷動。天水、南安太守各棄郡東下,楚獨據隴西,召會吏民,謂之曰:“太守無恩德。今蜀兵至,諸郡吏民皆已應之,此亦諸卿富貴之秋也。太守本為國家守郡,義在必死,卿諸人便可取太守頭持往。”吏民皆涕淚,言“死生當與明府同,無有二心”。楚復言:“卿曹若不原,我為卿畫一計。今東二郡已去,必將寇來,但可共堅守。若國家救到,寇必去,是為一郡守義,人人獲爵寵也。若官救不到,蜀攻日急,爾乃取太守以降,未為晚也。”吏民遂城守。而南安果將蜀兵,就攻隴西。楚聞賊到,乃遣長史馬顒出門設陳,而自於城上曉謂蜀帥,言:“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使顒鳴鼓擊之,蜀人乃去。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
沒有理由認為魏延攻下長安後,郭淮、徐邈、遊楚等人就會放棄抵抗了
綜上,奇襲子午谷前,蜀軍還是戰略主動的一方,奇襲成功後,直接被動成多面被圍。因此這簡直是一條給敵人創造圍殲我軍機會的戰略。
此外,還要考慮到潼關和洛陽的距離大大近於街亭,只有兩百多公里。因而魏國反應速度將大大快於街亭之戰,參戰的部隊數量質量都會遠勝街亭之戰,且留給蜀軍的準備時間也會很短,蜀軍在拿下長安後還要馬不停蹄比魏國援軍更快趕到潼關並拿下。這連續作戰的強度有多高,難度有多大,簡直心疼魏延那一萬人…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現在看看這句話,評價下諸葛亮的想法是不是僅僅只是保守?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9 # 鄠邑趙權力
這是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卷,魏國雍州的行政區劃圖。
我在圖上標出了四個點:
左下即子午谷
中間是長安
右邊中間是潼關
而右下角是武關,這個點也是我認為子午谷奇謀不能成功的原因。
子午谷奇謀有粗略版和詳細版兩個版本。
粗略版載於《魏延傳》,只有一句話: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詳細版出於裴松之注引的《魏略》: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其實粗略版沒有提過魏延想怎麼走去潼關,不過一般討論子午谷奇謀時會根據詳細版反推認為其是想走子午谷。畢竟裴松之引用《魏略》這段記載就是為了解釋本傳“異道會於潼關”,所以通常預設所謂“異道”就是走子午谷。
姑且不考慮可能存在的爭議,只看兩版子午谷奇謀的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發現,粗略版重點在潼關,詳細版重點在長安,但兩版都沒有考慮過武關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武關不重要嗎?
《史記·高祖本紀》:
沛公……略南陽郡,……圍宛城三匝。……乃以宛守為殷侯,……引兵西,無不下者。……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南,……遂破之。……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到,秦末,劉邦從南陽(宛)過武關進入關中滅亡秦國。可見武關和當時的函谷關一樣,是關中鎖鑰,只有同時控制函谷關和武關,才能阻止來自東方的敵人進入關中。
而在漢代,函谷關防守效果已經被潼關取代,但武關的重要性依然存在。
比如關東聯軍討伐董卓時,曹操就說:
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武帝紀》三輔指:京兆、左馮翊、右扶風,是關中地區三個核心行政區劃,這裡曹操是用三輔指代關中。意思就是希望袁術率領軍隊從南陽經過武關攻入關中。由此可見曹操對武關的重視。
再如,王莽時期,起義軍也兩度由武關進攻長安:
更始(綠林軍領袖)遣定國上公王匡攻洛陽,西屏大將軍申屠建、丞相司直李松攻武關,三輔震動。《後漢書·劉玄傳》更始二年冬,崇、安(赤眉軍領袖)自武關,宣等從陸渾關,兩道俱入。三年正月,俱至弘農,與更始諸將連戰克勝,眾遂大集。《後漢書·劉盆子傳》此外,
《呂布傳》記載:
卓死後六旬,布亦敗。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華歆傳》注引《華嶠譜敘》:
歆少以高行顯名。避西京之亂,與同志鄭泰等六七人,間步出武關。《後漢書·劉虞傳》:
獻帝既思東歸,見疇等大悅。時虞子和為侍中,因此遣和潛從武關出,告虞將兵來迎。《後漢書·鄭太傳》:
乃與何顒、荀攸共謀殺卓。事洩,顒等被執,公業(鄭太字)脫身自武關走,東歸袁術。《後漢書·劉陶傳》:
今三郡之民皆以奔亡,南出武關,北徙壺谷。(李賢注:三郡,河東、馮翊、京兆也。)由此可知,東漢至三國時期,武關是進出長安的重要關口。
武關如此重要,而子午谷奇謀中卻隻字不提,無論魏延是要取潼關還是打長安,武關方向絲毫不作考慮是非常危險的。
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晉書·宣帝紀》(太和)五年春正月,帝耕於籍田。三月,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三國志·明帝紀》由史書記載可知,諸葛亮一伐前一年司馬懿屯兵於宛,直到諸葛亮四伐時,司馬懿才調任關中。可以想見,魏延即使能奪取潼關,也沒有足夠兵力再去爭奪武關。司馬懿的荊州軍團將成為進入關中的魏延軍團致命的威脅。
值得指出的是,一伐時有個利好訊息,司馬懿需要先對付上庸的孟達。
根據《明帝紀》:
(太和元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斬達,傳其首。當然,這個視窗期會非常短。
此外諸葛亮其他四次北伐,魏國荊州方面都沒有用兵記錄。即,如果魏延在其他任意一次北伐時走子午谷出擊長安、潼關,他都將會把自己的側後暴露給魏國荊州軍團。如果荊州軍團反應足夠快,可能曹魏中原地區的部隊還沒趕到潼關,魏延就已經先被荊州軍團擊敗了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一向用兵謹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大大地失策,錯過了絕好時機;也有人認為,諸葛亮不採用的原因是,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根本不可能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