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本人覺得攝政王多爾袞。他的功勞要要比過錯多。第一讓位於順治皇帝。保證了大清的團結。沒有內訌。儲存了入主中原的實力。第二。在最恰當的時機。招安吳三桂,大清軍隊順利進入山海關。第三收買了明朝舊臣,死的大清可以迅速的搶佔先機,很快統一了全國。
15
回覆列表
  • 1 # 皖北亳州

    總體來說還是功大於過,沒有他就沒有大清帝國入主中原。不能說七分功勞三分過錯,最起碼也是六分功勞四分過錯。不然後來的皇帝也不會給他平反的。

  • 2 # 潛行記1

    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功勞大。過錯很少。

    主要以下原因:

    1:少年時,征討蒙古地區,使外東北,與蒙古結成一片。

    2:青壯年時,征服了朝鮮。使朝鮮、外東北、蒙古,成為大清帝國的疆域。

    3:擁有輝煌的戰績,本來他可以爭奪皇位了,為了兄弟之間的和睦,讓位給自己侄子福臨當皇帝。真心輔助自己的侄子。

    2:他聯合吳三桂,滅了李自成,遷都進入北京。進入中原,為奪取全國政權,打下基礎。

  • 3 # 鋒點1

    你在戰場上,憂慮怎麼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時候,會優先考慮哪些?當你太平日久,沒見過敵人的樣子的時候,又會考慮哪些。無所謂罪過,就是兔死狗烹。沒用了,還特能吃,不經濟。

  • 4 # 鼎玉軒轅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要說多爾袞的功勞大還是過錯大,我認為多爾袞功勞要比過錯大一些。首先,皇太極繼位時,逼死他的母親,使三兄弟成了孤兒,長大後為了生存,立下很多戰功,西征蒙古,滅了林丹汗,東征朝鮮,使朝鮮脫離明朝。數次南下,打擊明朝,使後金的政權更加穩固。這才使得皇太極建大清國是敕封和碩睿親王。都是功勞積累起來的。其次,皇太極駕崩後,本來有實力坐上皇位的,為了儲存大清入主中原的實力,選擇擁立九阿哥福臨為帝。並且瞅準時機,收降吳三桂,拉開了統一天下的序幕。最後呢統一全國過程中,多爾袞絕對是權利核心,可以說大清朝的江山就是多爾袞打下來的,這個功勞是無與倫比的。

    要說過錯肯定也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比如攻成名就,就滋生了不臣之心,多有逾制的行為,對順治也越來越頤高氣使,最後死後導致順治的報復。另外對漢族人民開始了嚴格的剃髮令,要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激化了矛盾,又發動了戰爭,增加了更多的犧牲。最後呢在入主中原期間,製造了好幾起屠殺行為,像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雖然執行人不是他,如果沒有他的默許,是不會發生的,所以他的過錯也是有的,不過歷史功過是非來說,還是功勞遠大於過錯。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 5 # 一鳴驚人影視

    多爾袞的功勞大,在皇太極在位期間,他就統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著名的戰役有,不戰而降察哈爾部落,奪取錦州等。

    皇太極死後,多爾身為大清三軍統帥。跟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競爭皇位相持不下,為了顧全大局,轉頭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擔任攝政王主持大局。趁李自成跟吳三貴交戰之際,率領八旗精兵跟吳三貴夾擊李自成,將李自成打敗,然後帥兵入關佔領北京城。

  • 6 # 愛古典的好娃娃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是大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的兒子。

    在努爾哈赤死了以後,多爾袞的同父異母的哥哥皇太極繼位。皇太極死了以後,皇太極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多爾袞就成為攝政王。

    多爾袞從1643年開始攝政,1644年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時期,大清王朝完成了對中國絕大多數領土的佔領。

    正是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時期,大清王朝進軍中原,最終走向全中國。可以說,沒有多爾袞便沒有大清王朝向中國廣大領土的挺進。

    多爾袞從天聰二年(1628年,崇禎元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崇禎十五年)的15年中,共參加大小戰役9次之多,27歲即以奉命大將軍帶兵入關征戰。其軍旅生涯可謂輝煌。

    關於多爾袞輝煌的人生經歷,有下面這樣一組數字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即1643年,多爾袞擔任輔政和碩睿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擔任攝政王。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擔任皇叔父攝政王,加了一個“皇”字。順治五年十一月,多爾袞擔任的官職又少了一個“叔”字——皇父攝政王,這是1648年。順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的1651年,多爾袞剛剛去世。職位又發生了變化,清朝的順治皇帝上給多爾袞一個17個字的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這17個字是順治皇帝追封給多爾袞的。我們要注意,這17個字的封號最後兩個字是“皇帝”,多爾袞死後被追諡為皇帝,是皇帝就要有廟號。多爾袞的廟號“成宗”。

    多爾袞在皇太極逝世之後,心存稱帝幻想,只是阻力太大,不得不放棄。然而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胸中有民族和國家大局,想稱帝,卻不蠻幹。整軍入關,為統一中原作出重大歷史貢獻。

    他揭開了滿、漢文化大融合的新篇章。滿、漢制度交融,是以中原傳統制度為母體,吸收滿族在皇太極時期曾經交融而形成的制度之間的再交融,從層次上說是更深入的交融形態。

    多爾袞在入關之初,明確宣告:“我朝臣工,不納賄,不徇私,不修怨,違者必置重典。”希望明朝舊臣不要“重蹈明朝故轍”。

    不過,他不知變通,堅持皇太極遺訓,推行剃髮令,使統一中原步入漫長、艱苦歷程,給中華民族造成重大損失。

    另外,從經濟方面來看,終多爾袞一生,由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戰爭頻仍,軍需浩繁,國家財政經濟拮据。

    順治八年(1651年)三月初六日,福臨問戶部尚書巴哈納等人國家庫存情況時,得到的回答是俸銀支出每個月需要15萬兩,而大庫中現存只有20萬兩。

    補充知識點

    愛新覺羅·多爾袞的父親,是大清王朝的創始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多爾袞”這個詞在滿洲人的語言裡專門指一種兇猛的動物,這個動物生長在寒冷的北方,名字叫作熊。愛新覺羅·多爾袞加在一塊兒翻譯成我們現在的現代漢語是什麼意思?是姓金,名熊,全稱為“金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滿語中“愛新”是一個姓,它在滿洲人的語言裡就是金的意思;“覺羅”就是我們漢語的姓的意思;“努爾哈赤”的漢語意思是野豬皮。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連姓帶名放到一起,那意思就是:姓金,名野豬皮,全稱為“金野豬皮”。

    乾隆認為,多爾袞為大清國定鼎中原立下了蓋世功勳——“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大權獨攬後,為表明自己公正治國,以身作則,正月初一日,將李朝國王因江華島“全其妻子,不忍負恩”,常常“較諸王獨厚”的饋贈禮物取消,表示永遠不私交、滋擾外國。李朝使臣不瞭解客觀形勢導致多爾袞變策真意,認為多爾袞內藏“危疑”,是“市恩”行為。

    多爾袞對於諸貝勒功過依法辦理,除處置肅親王案件外,二月初五日,將多鐸“擅領部員,按籍集視八旗女子”的違法行為,給予罰銀500兩處分。為出征有功的饒餘貝勒阿巴泰增錄軍功。可見,王權一統局面初步呈現。

    多爾袞作為一代豪傑,他並沒有滿足使用和利用明朝舊官,而是積極謀取治國真才和本朝培養的人才。

    採取積極求賢,開科取士,設立學校等重要措施。

    多爾袞時代便將中原祭孔方式全部繼承下來。7年中共祭孔11次。從祭孔活動中,可見他重視程度。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二十一日,他批示:“更孔子神牌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六月初八日,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賜師生胥隸銀二千二百餘兩”。

  • 7 # 燕歸來a

    當然是功勞遠遠大於過錯。他用自己的能力盡快結束了明末混戰的局面。為滿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歷史大局看。對老百姓是有最大的益處

  • 8 #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本人覺得攝政王多爾袞你的功勞太大,攝政王多爾袞他本可以篡位當皇帝,可他沒有這麼做。

    因為多爾袞對大清的功勞已經超過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與哥哥皇太極,再加上當時雖然多爾袞沒有坐上帝王的寶座,但是順治帝因為比較年幼,大清實際的掌權人是多爾袞,並且多爾袞也是大清朝堂上面真正發號命令之人,所以多爾袞死後才會得到清成宗的稱號,配享太廟。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終其一生都沒有統一草原,一直在明朝統治下艱難謀生,而他的哥哥皇太極雖然統一了草原,並且皇太極還建立的大清朝,成為當時可以與明朝相抗衡的政權,可是皇太極到死也沒有帶領滿族打敗明朝入主中原。

    後來皇太極死後,是多爾袞扶持皇太極的幼子順治帝繼位,並且在皇太極死後第二年便入主中原,成就了大清統一天下的基業。而且當時大清入關之後,中原地帶南邊有南明小朝廷,其他地方也有大大小小很多起義軍,也是多爾袞多年四處征戰,收服了各地,才將大清的版圖擴充套件很大,雖然順治帝才是大清入關第一位君王,但是真正帶領滿族成功入關的其實是多爾袞,如果沒有多爾袞,那麼大清朝不知道還要等多少年才能統一天下,甚至有可能就無緣成為這天下的主人。

    正是因為多爾袞這開國創業的豐功偉績,所以他才會在順治帝一朝時期由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最後他死後便加封為清成宗,牌位配享太廟受到大清皇室子嗣世世代代的供奉。

  • 9 # 作家客凌溯

    在筆者看來,多爾袞的功績是大於過錯的,他的功績與過錯主要有以下幾點:

    多爾袞的功績

    1、親征蒙古,鞏固聯盟

    少年時期的多爾袞就經常與其父努爾哈赤、其兄皇太極出征,在成年得權後,更是親征蒙古察哈爾,擊敗林丹汗,得到元朝傳國玉璽,把滿蒙聯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蒙古問題。

    2、征服朝鮮

    崇德年間,皇太極派多爾袞征服朝鮮。清軍迅速攻克朝鮮南漢山城,多爾袞率軍追擊朝鮮國王,俘虜朝鮮國王等182口。朝鮮國王向清朝稱臣。

    3、奪取錦州城

    在奪取錦州城之前,多爾袞曾多次入關,累計攻佔城池36座,後來又與洪承疇、祖大壽開展松錦之戰,使洪承疇、祖大壽投降,奪取錦州城,使得關外地區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歸了大清,更使地區穩定。

    4、穩定大局,放棄皇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由誰繼位成了問題。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起了極大的衝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兩股勢力。多爾袞為了穩定大局,主動放棄皇位,當然並不是讓給豪格,而是他們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臨成為新君,是為順治皇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爭端,更避免了內部消耗,穩定了局勢。

    5、團結滿漢蒙,維護多民族

    多爾袞掌權後,他繼承了皇太極的懷柔政策,團結滿漢蒙,收買明朝舊臣,穩定人心。在他的實際統治時期,對於多民族融合發展有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後世提供了基礎與借鑑。

    6、入關伐李,定鼎中原

    多爾袞最大的功績就是定鼎北京。

    在大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總兵吳三桂迫於局勢投靠了同為漢人的大順政權。因大順軍逼迫前明遺臣交出財富,使得吳三桂父親吳襄受辱捱打、財產被侵佔、愛妾被搶走,後向李自成反饋無效怒髮衝冠,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吳三桂滿門80餘口被殺。

    多爾袞看清形勢,同意出兵,迅速擊敗大順政權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順治皇帝徹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統政權。

    多爾袞的過錯

    1、實施剃髮易服

    這個觀點有些複雜,有積極的作用,算不上功與過,只是姑且放到這裡。

    最初的大清對髮型服裝上沒有什麼的要求,就連滿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髮型。在漢臣孫之獬的建議之下,多爾袞推行剃髮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統一思想,滿足統治,維護國家穩定。可剃髮令的詬病也是持續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還被人恥罵。

    2、貪戀嫂子,留下惡名

    多爾袞對當時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充滿了興趣,他貪戀嫂子的惡名不脛而走,這可氣壞了當時的順治皇帝。多爾袞死後,他被順治帝報復,也有這個原因。

    多爾袞的功與過當然還有很多,筆者只是列出重要的幾點。可對於多爾袞而言,他的功顯然是大於過的,如果沒有多爾袞,恐怕滿清入關,至少推遲二十年。

    其實許多歷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與過,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客觀。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後的,不要因為電視劇而嚮往封建時代,漢唐也好,明清也罷,都不如現在的美好時代。珍惜當下,珍惜和平。

  • 10 # 歷史摸黑人

    多爾袞肯定是功勞大。順治皇帝一生中幾乎所有的決定性大事都與多爾袞有關,而且都是正相關。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已經才華橫溢極為突出,他能掌正白一旗跟他的實力莫無不關。此時期的他收復蒙古林丹汗之子取得傳國玉璽,破朝鮮,俘虜洪承疇。是皇太極一朝非常耀眼的功臣。因功勞皇太極封他為和碩睿親王,要知道清朝王爺中和碩最難封,所以足見多爾袞對清朝的貢獻。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陷入與豪格的皇位爭奪中,最終兩派達成合議共同擁立福林繼位。在取得了權力後,多爾袞便帥大軍南下,降伏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一舉奠定清朝入關的有利時機。清朝入關後多爾袞沒有妄自稱帝,而是從大局著想,迎立順治入關,他作為指揮中樞坐鎮北京指揮全域性,在他的英明指揮下清朝順利打下全國江山。

    順治時期的多爾袞是個權力慾極大的權臣但是卻一直忠於順治,這或許與權力鬥爭相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多爾袞是個從大局出發的人。雖然他死後被順治打入谷底,但是這帶有順治的強烈個人感情色彩,不能算做公正評價。後來乾隆皇帝從實際出發恢復了多爾袞的名譽也算是清朝官方對多爾袞功勞的認同。

  • 11 # 笑非殤

    本人笑笑理解:多爾袞功必大於過

    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清,更沒有大清一統。

    努爾哈赤是大清的奠基者,多爾袞則是大清開拓和守護者。

    不論他最初目的為何?但他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為大清鞠躬盡瘁,只是死後不得善終罷了!

    下面聊一聊多爾袞為大清做了哪些事情,奠定大清得以穩定並得以保留傳承!多爾袞正式嶄露頭角是皇太極繼位後!前15年的韜光養晦讓他得以在歷史的舞臺發揮自己的雄韜偉略!

    1、奠定多爾袞權利的基礎是在他十六歲那年! 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繼任固山貝勒!是他嶄露頭角的開始!

    2、 多爾袞在十七歲至二十二歲期間,先後配合皇太極攻明。

    前期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

    中間他又參加了大淩河之役,攻克堅城。

    後期又再度領兵攻下山西。

    3、多爾袞在二十三歲時,不費一兵一卒便叫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和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歸降!又得遺失二百餘年的元朝傳國玉璽,為大清前期攬人心天命所歸稱帝為藉口的工具。也為大清國號奠定基礎!

    4、在多爾袞二十四歲時,領兵攻進朝鮮,對朝鮮恩威並施,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減少了雙方的殺戮。為全力攻打大明免去後顧之憂。同年定國號為清,與明朝成鼎力之勢。

    5、多爾袞二十六歲時,他被授予“奉命大將軍”,從此開展全面攻打明朝戰役,在戰役中對漢民採取懷柔政策,滿漢不用同宜,不強求漢民剃髮,又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士好感,這為他一統奠定民心所向基礎,直到順治繼位達成一統。

    6、多爾袞三十二歲到死期間,於政,設六部實行滿漢分任制度,保留六科十三道,鼓勵官員犯顏直諫;除滿官權,引進議政王大臣、理藩院等機構,啟用降清漢官;整頓舊官,啟用新人,重開科舉制度,為新朝統治選出骨感力量。

    多爾袞因過於勞累得疾病,最後因狩獵墜馬,膝蓋受傷,塗以涼膏,竟不治死於喀喇城。享年三十九歲!

  • 12 # 當代曹植

    那要看是站在誰的角度上看問題,對於明朝和李自成乃自全體漢人來說,多爾袞過大於功。但是對於清朝來說,多爾袞功大於過,甚至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大清不可能入主中原,多爾袞的重要性,堪比努爾哈赤。大清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前者指多爾袞,後者指載灃。

    少年時,多爾袞征討蒙古地區,使得東北與蒙古連成一片。

    青壯年時,征服了朝鮮,削除了後顧之憂。

    多爾袞擁有輝煌的戰績,本來他可以爭奪皇位了,為了兄弟之間的和睦,國家的團結,讓位給自己侄子福臨當皇帝。真心輔助自己的侄子。

    他聯合吳三桂,滅了李自成,遷都進入北京。進入中原,為奪取全國政權,打下基礎。

    具體如下:

    1.親征蒙古,鞏固聯盟

    少年時期的多爾袞就經常與其父努爾哈赤、其兄皇太極出征,在成年得權後,更是親征蒙古察哈爾,擊敗林丹汗,得到元朝傳國玉璽,把滿蒙聯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蒙古問題。

    2、征服朝鮮

    崇德年間,皇太極派多爾袞征服朝鮮。清軍迅速攻克朝鮮南漢山城,多爾袞率軍追擊朝鮮國王,俘虜朝鮮國王等182口。朝鮮國王向清朝稱臣。

    3、奪取錦州城

    在奪取錦州城之前,多爾袞曾多次入關,累計攻佔城池36座,後來又與洪承疇、祖大壽開展松錦之戰,使洪承疇、祖大壽投降,奪取錦州城,使得關外地區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歸了大清,維護了國家穩定。

    4、穩定大局,放棄皇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由誰繼位成了問題。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起了極大的衝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兩股勢力。多爾袞為了穩定大局,主動放棄皇位,當然並不是讓給豪格,而是他們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臨成為新君,是為順治皇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爭端,更避免了內部消耗,穩定了局勢。

    5、團結滿漢蒙,維護多民族

    多爾袞掌權後,他繼承了皇太極的懷柔政策,團結滿漢蒙,收買明朝舊臣,穩定人心。在他的實際統治時期,對於多民族融合發展有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後世提供了基礎與借鑑。

    6、入關伐李,定鼎中原。

    在大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總兵吳三桂迫於局勢投靠了同為漢人的大順政權。因大順軍逼迫前明遺臣交出財富,使得吳三桂父親吳襄受辱捱打、財產被侵佔、愛妾被搶走,後向李自成反饋無效怒髮衝冠,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吳三桂滿門80餘口被殺。

    多爾袞看清形勢,同意出兵,迅速擊敗大順政權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順治皇帝徹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統政權。

    7、實施剃髮易服

    最初的大清對髮型服裝上沒有什麼的要求,就連滿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髮型。在漢臣孫之獬的建議之下,多爾袞推行剃髮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統一思想,滿足統治,維護國家穩定。可剃髮令的詬病也是持續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還被人恥罵。

    此政策逼迫漢人站隊,對維護清朝統治有利,但是,變我華夏衣冠,使漢服幾近消亡。

    8、貪戀嫂子,留下惡名

    多爾袞對當時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充滿了興趣,他貪戀嫂子的惡名不脛而走,這可氣壞了當時的順治皇帝。多爾袞死後,他被順治帝報復,也有這個原因。

    其實許多歷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與過,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綜上,多爾袞能力強,但是格局太小,成大事者,所謀者大,豈能兒女情長,為了一個女人放棄江山。其死後,遭到順治帝鞭屍,早知如此,何不自己做皇帝,傳位於子孫。

  • 13 # 大路vlog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

    在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一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多爾袞再次立下了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他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堪稱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這時的多爾袞,權勢極其顯赫,他雖無皇帝之名,卻已有皇帝之實。

  • 14 # 任我凋零

    談多爾袞的功過的功過要開站在什麼立場,來評說,對於清王朝無疑是功大於過,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則是另一番景象:

    其功:

    1、擁立幼帝,鞏固政權

    對於清朝來說,多爾袞的第一大功就是在皇太極死後,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沒有為了爭奪皇位另八旗內部發生爭鬥,避免了內訌。雖然他沒有登上皇位,但是他採取的擁立幼主,進行攝政的做法,無疑是非常具有全域性意義的。

    2、入主中原,開國定製

    多爾袞鞏固了清朝的政權,抓住時機,及時的趕到山海關,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打開了通往關內的大門,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迅速的進入北京,並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是多爾袞眼光和能力的體現。之後的開國建制也給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打下了基礎,稱多爾袞開創了清朝百年基業也不為過。

    其過:

    1、剃髮、易服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令是多爾袞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執行的,主要作用就是“甄別順逆”,剃髮、易服代表著歸順、服從,反之,則代表反抗。因此全國各地反抗不斷,於是血流成河。

    2、圈地、占房、投充

    圈地就是指清兵剛入關時,為了解決來到北京的八旗官兵的生計問題,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於是下令圈地。附近京城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旗人。後來,就不是隻佔荒地了,基本上是搶走了老百姓的土地,老百姓失去土地,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在圈地、占房的同時還強迫漢族農民補充滿族貴族的壯丁隊伍,叫做“投充”。

    3、逃人法

    為了防止滿族貴族家中的奴僕和其他的八旗人員逃跑頒佈了逃人法。不僅逃跑的奴僕會受到重罰,窩藏逃奴的也會受到重罰。

    以上六條法令雖然不得人心,但是隻要有人稍稍不滿,多爾袞就會打發雷霆,於是沒有人敢再提出來了。

  • 15 # 折梅相問

    個人認為功大於過,多爾袞的政治軍事才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17歲隨皇太極出征,尤其在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的戰功,輔佐順治即皇帝位,指揮清軍入關,總攬朝政,一生功勳卓著。具體來看多爾袞功勞和過失

    功績

    一 遷都北京

    北京的地理位置優秀,北有長城,東臨渤海,易守難攻,攻可取中原,守可退關外,有利於實現統一全國。其次元明兩朝首都都在北京亦是龍興之地,文化底蘊豐厚,經濟繁榮,大大減少籌建都城的資本,保護故宮,保護明陵能夠籠絡漢族人心。多爾袞與諸王議定遷都北京。可是在清的諸王中卻有人不同意遷都,實際上是反對統一,繼續割據遼東.做自己的一方諸侯,享樂遼東。多爾袞目光長遠力排眾議堅決遷都,在清朝歷史程序中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二 統一中原

    清軍入關之後,多爾袞審時度勢,定下先收西北,再攻東南,後取西南的戰略方針,隨即調集兵力,先鞏固北京周邊地區的同時,向西北進攻威脅最大的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在通城縣被殺,大順政權就此滅亡,以北方為依託,命多鐸向東南進攻南明,攻取江南地區,命肅親王豪格攻取四川張獻忠部,以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三 興利除弊

    多爾袞一到北京便下令廢除明朝弊政,廢除三餉,官吏若有不從者,察實治其罪。明朝禍亂,刁風日競設機構訟,傷財敗俗,對之前的禍亂時期受刑獄民眾無論多大罪行,統統釋放,有訟師誣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訟師。

    四 和善蒙藏

    多爾袞繼承了其父兄的政策,對蒙古和西藏友好相待。蒙古多次入關協助清軍作戰,多爾袞對他們優勞有加,封賞甚豐,後來雙方的封貢往還長期不斷。西藏上表入貢,多爾袞也遣使攜禮物去慰問,加強雙方關係。

    五 興文親漢

    多爾袞頒佈各種詔令、諭旨,宣佈“歸順官員”一概錄用,且恢復原職,同滿官一體辦事,並逐步提高這些漢族官吏的地位,這樣漢官有了為新政權效力的動力,也逐步緩和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很多漢官為多爾袞如何穩定政權出謀獻策。為崇禎帝發喪、立廟號,拉攏大批漢官。

    弊政

    一 易服剃髮

    多爾袞下令清軍所到之處,所有漢人必須廢除明朝的衣冠,所有人依照滿人的習俗穿滿人的馬蹄箭袖,剃髮留辮。違抗者直接處死,引起很多漢人的反抗。

    二 圈地佔房

    清兵入關後,以戰亂造成大批土地無主為由,強行將北京附近的土地無償分給滿人的王公貴族,造成大批的北京地區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更加動盪。後來鰲拜等人也紛紛效仿,造成直隸地區也有大量土地被貴族所有,百姓食不果腹,居無定所。

    三 投充逋逃

    大量圈地之後,設立農莊,滿人自身不會勞作,同時招收大量漢人為其奴役,被奴役的漢人生活悽慘。悲慘的生活又致使其逃亡,多爾袞對逃亡的奴役實行嚴酷的刑法加以約束,抓獲逃人,鞭一百,歸還原主;隱匿者正法,家產沒收;左鄰右舍,各鞭一百,流放邊遠。

    總體來說,多爾袞可以說是清朝開國第一功臣,客觀的說他的這些過失相比較而言顯得無足輕重。

  • 16 # 有得觀史

    皇太極之後,大清能力最強的就是多爾袞,面對複雜的形勢,也只有多爾袞能把握住機會,讓大清問鼎中原。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皇位,豪格說自己德少福薄,多鐸馬上接著說,你是德少福薄,弄得豪格無言以對。

    大家都清楚豪格的能力,他始終給多爾袞當副手,根本沒法和多爾袞比。

    當時有條件繼承皇位的還有大貝勒代善,代善已經六十來歲,進取心不足了。而且,代善本來是努爾哈赤指定的接班人,後來被廢了,主要也是能力欠缺。

    要是豪格或者代善當了大清的皇帝,這兩個人根本沒有能力帶領清兵問鼎中原。

    假如豪格和代善都沒有當皇帝,而是順治當皇帝,除了多爾袞輔佐,其他人都沒有能力幫助順治問鼎中原,頂多在關外保持原狀,等順治成年親政再說。

    可是順治性格軟弱,能力一般,沒有開拓精神,這是後來得到印證,大家有目共睹的,讓他完成問鼎中原統一天下大任,這也不大可能。

    那樣的話,李自成可能就會長期坐鎮北京,或者吳三桂把李自成打跑,他建立新朝,當個皇帝也未可知。

    乾隆給多爾袞平反,理由就是清兵入主中原他功勞最大。

    如果沒有多爾袞,大清錯過了戰略機遇期,它可能永遠只能是盤踞關外的汗國。

  • 17 # 聊在南書房

    對於大清政權來說,多爾袞的功勞大於過錯是毋容置疑的。他可以說是清朝政權的實際締造者,為滿清政權入關立下了汗馬功勞。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是個頗具爭議性的人物,在生前貴為攝政王,而死後卻被順治皇帝剝奪封號,還掘其墳墓鞭屍。但是他對大清政權建立所做出的貢獻,是確實存在的。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對其評價“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併為其平反,恢復了封號、爵位。對清政權的建立,多爾袞主要有以下一些功勞。

    一、追隨皇太極,建功疆場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多爾袞的父親努爾哈赤去世。皇太極繼位,他為了制約大貝勒代善,將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封為“貝勒”按其排行稱“九貝勒”。到了天聰二年(1628年),十七歲的多爾袞就跟隨哥哥皇太極出征蒙古。初次走上疆場的多爾袞在敖穆楞大捷中,就表現的很勇猛,立下了傲人的功勞,皇太極賜其為“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王”。

    天聰三年(1629年),多爾袞又隨皇太極率軍進入明朝邊境,並在廣渠門外大敗明軍。在天聰五年(1631年),多爾袞在攻打錦州時,親自上陣,差點被守將祖大壽的大炮擊中。後來祖大壽投降後,多爾袞曾向其談起當時的為險,祖大壽很是惶恐。

    隨著多爾袞在戰場的磨鍊,其作戰勇敢,謀略過人的表現,使其逐漸成長為軍隊的主要統帥。而最令多爾袞名聲大振的是征服蒙古察哈爾部。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率軍清剿察哈爾不林丹汗殘部,多爾袞先是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太后,又趁大霧包圍了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最後成功將其收降。這一次多爾袞兵不血刃就完成了皇太極交給的任務。隨著蒙古和朝鮮的歸服,解決了後金的後顧之憂,開始全力對付明朝。

    二、輔佐順治、力排眾議定都北京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突然病逝,他在生前對後事沒有任何安排。於是新的“皇位爭奪戰”又開始了。具備競爭資格的有三個人:大貝勒代善、豪格和多爾袞。因代善年事已高,基本上屬於放棄競爭的狀態;剩下的豪格和多爾袞兩人旗鼓相當,身後都有強大的勢力做支撐,如果處理不好將有發生內亂的可能。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多爾袞放棄了自立的打算。在綜合多方意見後,擁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多爾袞此舉避免了各方勢力為爭奪皇位發生內亂,危及剛剛建立政權的可能。

    在順治繼位後,多爾袞和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兵權,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多爾袞見明王朝在李自成的打擊下已是搖搖欲墜,於是親率大軍南下,開始了爭奪明王朝天下的計劃。恰在這時,吳三桂派人聯絡多爾袞共同對付李自成,多爾袞趁機率清軍入關,並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攻佔了北京。為了穩定人心,多爾袞下令嚴禁清軍擾民,逐漸穩定了局勢。

    在是否建都北京的問題上,滿清大臣內部意見極不統一。濟爾哈朗等人主張,只留下重兵駐守北京,其餘清軍退回瀋陽。但多爾袞對此予以駁斥,他說:“先皇在世時曾經說過,如果得到北京,馬上遷都,以圖進取,況且現在人心為定,不可輕易放棄北京”,多爾袞力排眾議,堅持在北京建都,並派人將福臨迎接到了北京。這一決定也為下一步清政府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當年的十月,福臨在北京登基,即順治帝,成為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皇帝登基後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多爾袞也成為了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多爾袞派多鐸和豪格統帥大軍,清剿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軍的殘餘勢力,隨後又消滅了南明政權,逐步統一了全國。所以說多爾袞是清期入關建國的真正奠基人,如果沒有他的運籌帷幄,滿清政權有可能仍然是偏於一方的地方割據勢力而已。

    多爾袞不僅能征善戰,在治理國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在皇太極建國之初,就將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管理,多爾袞將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在管理六部的過程中,也鍛鍊了多爾袞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在清政府建都北京後,採取重用漢族官員,在明朝的各項制度上加以改進,實行六部滿漢分任制度。使剛剛入關建國的滿清政權,逐步走上了正軌。

    三、多爾袞的過錯

    多爾袞的過錯主要是過於專權,他在爭奪帝位中失利後,轉而求其次,成為了攝政王。在攝政以後,多爾袞權力慾望愈來愈強,朝中大小事情基本上都由他做主,而順治皇帝實際上成為了他手中的傀儡皇帝。他為了控制年幼的皇帝,甚至採取阻止順治接受教育的手段,企圖讓順治荒廢學習,以致玩物喪志,來達到他繼續把持朝政的目的。但逐漸長大的順治,也越來越想擺脫多爾袞的控制,對多爾袞也有了更多的恨意。

    為了專權,多爾袞大肆排除異己,對不利於自己專權的皇族成員、朝中大臣進行打壓、迫害。順治四年(1647年),多爾袞以“府第逾制”罷了濟爾哈朗的輔政權力,次年又以同樣的罪名,革去了濟爾哈朗的親王爵,降為郡王。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將與他爭奪皇位的豪格,以“圖謀不軌”的罪名逮捕下獄。在順治皇帝哭泣以絕食相威脅下,才免除豪格的死刑。但最後,在他的授意下,三個月後,豪格還是在監獄中被折磨致死。多爾袞還藉此牽連打擊了不少曾反對他的大臣。

    至於,廣為流傳的“太后下嫁”一事,有人曾說,這可能是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的主要原因。主要證據是多爾袞曾被封為“皇父攝政王”。但據相關史料分析,此事的真實性尚有存疑。最早記載“太后下嫁”的是南明魯王政權的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張煌言是南明舊臣,對清政府懷有敵意,難免有誹謗多爾袞的嫌疑。另外,“皇父攝政王”一說,也並不能就證明太后真的就嫁給了多爾袞,順治稱呼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應該可能和秦始皇稱呼呂不韋為“仲父”,劉禪稱呼諸葛亮為“亞父”差不多的意思。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外打獵時,不慎墜馬,於當年十二月初九死於喀喇城,終年三十九歲。在多爾袞死後不到兩個月,順治開始對其進行清算,抄了多爾袞的家,並剝奪了他的爵位,連其母親和妻子的封典也一同剝奪。當時有外國傳教士記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鞭子、棍子抽打,甚至砍掉他的腦袋示眾。”可見順治是多麼恨多爾袞。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給多爾袞進行了平反,乾隆評價其“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恢復了他的爵位,多爾袞的後人也成為了滿清八家鐵帽子王之一。功是功,過是過,乾隆充分肯定了多爾袞為滿清政權建立,以及統一全國所立下的功勞,評價還是比較公允的。

  • 18 # 塔布里斯

    這個問題看似可以用四個字就可以回答——“功大於過”或者“過大於功”

    但是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真的就如此簡單嗎?

    是不是對於一個歷史人物的功績或者過失都要進行量化的比較?

    如果一定要將一個人物依據功績和過錯的“量”來比較,那麼那些年代久遠、文獻資料真偽已經不可考證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豈非永遠難以界定?

    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就像我們依據現代的歷史觀去看待很多歷史是人物一樣,他們都很難量化功過是非。比如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唐玄宗、宋太祖、曹操、王莽等等。

    這些歷史人物都不能簡單的依據後人的視角簡單的分為:功勞大、過錯大或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我們評價這一類的歷史人物,第一:是要將視角放回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能用今天的價值觀苛責古人。

    第二: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一生的事蹟,像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運河等事蹟,功勞雖然沒有體現在當代,甚至在當時算是暴政,但是卻使子孫後代都因此而得利。反之也是如此,有些行為在當時有一定作用,但是隨著歷史發展卻逐步顯示出弊端。改換一個視角,轉換一下立場同一個史詩也會的除不同的結論。

    多爾袞恰恰就是這一類歷史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說功也大,過也大,很多事情的影響十分深遠,功過得失孰重孰輕,要看我們站在什麼立場,以什麼樣的歷史觀去看待。

    言歸正傳,首先簡介多爾袞的生平,大概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擔任攝政王前

    此時多爾袞的身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兄弟。

    他本是深受努爾哈赤寵愛的皇子,原本也有希望在努爾哈赤死後繼承汗位。但是由於當時年紀尚幼,實力還遠不及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雖然心懷不滿,但也自能接受了皇太極登位的事實。

    “太宗文皇帝之繼位,原系奪立,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清史稿·索尼傳》

    此時的多爾袞以親王的身份跟隨皇太極參加征伐大明和蒙古的戰鬥。

    公元1635年,出征蒙古哈爾多羅特部的戰鬥中,招降了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繳獲傳國玉璽。

    公元1640年的松錦大戰中,率部攻克松山,俘獲洪承疇。

    在這一階段多爾袞透過不斷地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其個人在八旗軍中立下了威信,也為後來的第二次爭位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擔任攝政王后

    清崇德8年(公元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病逝,因為去世過於突然,導致來不及安排繼承人的問題。當時最有希望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

    由於兩方各自都擁有八旗旗主的支援,實力不相上下。在雙方劍拔弩張的緊要關頭,濟爾哈朗聯合代善提出折中方案:另立皇太極其他皇子繼位,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攝政。

    多爾袞權衡利弊,認為此舉一可以保證自己的攝政權利,豪格則失去了爭位機會;二來可以避免兩白旗和兩黃旗內部火併,帶來內耗。所以多爾袞贊成這一提議,就此擔負起以攝政王身份輔佐順治皇帝的歷史重任。

    多爾袞攝政以後,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勢力,獨攬大權,抬高自己的地位,孤立同為攝政王的濟爾哈朗。利用總覽攝政的有利條件不斷打壓兩黃旗勢力,並且誣陷平定四川有功的豪格,致其冤死。多爾袞在攝政期間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的諸多行徑成為了順治帝親政以後對其清算的重要罪證。

    雖然在朝政上多爾袞專橫弄權,但其攝政七年間,不斷地親赴前線指揮對明朝的戰鬥。並且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審時度勢,抓住時機,統兵入關,最終推動滿清政權問鼎中原。

    在拿下北京城後,多爾袞力排眾議遷都北京,並且打破了歷朝歷代建都必毀前朝宮殿的做法,對明皇宮紫禁城加以保護和利用,並且任用漢族官員,迅速穩定政局。

    但是在他的領導下,清軍入關後變本加厲的對漢族人民施行暴政: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等。後來在清軍南下的過程中有出現了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違背了皇太極時期對漢人的寬鬆優待政策。擾亂了社會秩序,破壞了中原經濟,極大地挫傷了漢族人民的情感,違背了民族融合的發展潮流,實在是歷史的倒車。

    多爾袞一生的功過是非,我總結的概括為三大功績和一個弊端

    文武雙全、戰功卓著

    無論是在皇太極時期還是擔任攝政王之後,多爾袞把握時機,多次親臨前線,指揮多次關鍵戰役,鞏固了努爾哈赤、皇太極以來的軍事戰果,並直接領導了滿清問鼎中原,推動了中國終結亂世走向統一的歷史程序。相比較與崇禎帝和李自成,他不僅擁有出色的指揮能力,而且還有敏銳的政治頭腦,善於把握歷史機遇。

    定都北京、保護故宮

    不得不說,我們今天還能參觀故宮博物院必須要感謝當年多爾袞能夠力排眾議,在定都北京後仍舊使用紫禁城作為皇宮的重要決策。在中國古代歷史中,自從奴隸制社會起,但凡一個政權推翻取代了前一個政權都要對其首都的建築焚燬拆除。比如阿房宮、大明宮等著名的歷史建築都消失於改朝換代的戰火中,而故宮跨明清兩代儲存至今,幾千年來只此一例。

    重用漢官、安定民心

    由於李自成在對北京的明朝官僚橫徵暴斂,導致人心盡失的教訓殷鑑不遠,所以多爾袞率領八旗軍隊進入北京後,著重拉攏明朝官僚士大夫,宣佈“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用賢能、恤其無告”,對投降的漢族官員,按照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的成例加以任用,這些漢族官員也成為幫助清朝統一全國的重要力量。

    但是多爾袞在北京的部分安民舉措僅僅是為了政治上的利益考慮。在清軍南下的整體來看,暴虐的民族政策卻使得哀鴻遍野、千里悲歌。

    前面提到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僅僅是清軍暴行的典型例子,雖然這一過程中具體的死難人數史書上說法不一,真實的死亡數字有待考證。但是造成了極大地民族矛盾和清朝統治危機卻是毋庸置疑的。

    縱觀清朝入關後的276年,可以說因民族問題而反抗清朝的起義遍佈順治帝到宣統帝的統治時期,著名的就有天地會、紅花會、白蓮教等。

    而在中國封建王朝交替的歷史上,清朝並不是第一個統治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清朝之前也不乏少數民族能夠依據民族融合歷史潮流推動民族文化和諧統一的例子,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清朝在入關之後卻依舊採取了暴虐的民族政策,強行推行剃髮易服等保證,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為了鎮壓反抗,多爾袞採用了最粗暴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政策。雖然透過簡單粗暴的手段能暫時鎮壓人民的不滿。但卻由此在人民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清朝每代對於這些暴行反抗的言論都不在少數,這也直接導致了清朝皇帝多次發動文字獄,不斷對文人進行迫害。這顆種子最終在276年後開花結果,孫中山先生成功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清朝,他們的政治口號正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其實依據古代的成例,其實多爾袞並沒有必要強行要求漢族剃髮易服,人心的歸附有豈在於衣冠樣式?只在乎表面衣著頭飾的統一,其實正是政治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具體表現為一種惡性迴圈:因為殺戮過多,所以害怕人心不歸附;為了讓心繫前朝的人死心,於是下令剃髮易服;剃髮易服引起了更廣泛的反抗,反抗遭到血腥鎮壓;血腥鎮壓後,人心更失,反抗便更持續不斷。

    所以說正是多爾袞入關以後實行不恰當的民族政策,導致了清朝尖銳的民族矛盾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最終敲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而因為清朝又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漢族傳統的文化,從此因為政治體制和統治民族的雙重變革而就此斷層。這些文化層面的損失更是無法用簡單的數字估量的。

    總結:

    站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視角,多爾袞領導了清軍入關,推動了中國從動亂走向統一的歷史程序。有積極的歷史作用。

    將歷史觀延展到整個清朝歷史,多爾袞率領清兵南下統一中國的暴行對民族融合造成了巨大阻礙,給民族情感造成了深重傷害。其影響十分深遠,作用負面直至清朝滅亡。將立場放到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上,多爾袞領導的民族文化交流過程是失敗的,代價是巨大的,對文化傳承產生了巨大的破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成熟的標誌:深知生活不容易、父母不容易”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