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太爺

    “太爺,我自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可是畢業已經五年了,眼看著一起畢業的同學都在職位上有了不小的進步,可我自己扔感覺前途渺茫,踏實肯幹,真的有用嗎?”

    嗯,踏實肯幹總是沒錯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能看到兩個起點相近的人,在工作幾年之後,成長速度卻截然不同?

    當然有別的原因。先聽太爺給你講個故事吧。

    小A和小B是同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同學,兩人關係不錯,成績也差不多,畢業之後一同進入了某個部門。

    對於剛入行的新人來說,熟悉相關的業務需要一段不斷的時間,而業務本身也並不是什麼輕巧的工作。小A和小B初出茅廬,都不願久居人下,於是幾乎天天加班到深夜。毋庸諱言,這段時間裡,他們兩個都得到了飛速的成長。

    過了大概四五個月,兩人開始熟稔業務工作流程,日子變得也沒那麼艱難了。有單位的老同志看這倆小夥子都不錯,便點撥他們說,有些活兒費力不討好,其實只需要糊弄一下就可以了,從考評上看毫無破綻,根本沒人發現得了,這算是行內的一個潛規則。

    小A腦子活絡,早就發現了其中的門道,聽前輩們這麼一說,自然樂得輕鬆。小B卻依舊踏踏實實幹業務,不願意偷這個懶。

    又過了幾個月,部門接了一個新業務,準備一個準新人去開拓一下,於是領導便打算從小A和小B之間選一個擔任負責人。其實領導是傾向派小A去的,但小A私下裡問了幾位老同志,老同志紛紛表示這個業務前景不是很明朗,就算當了負責人,也未必能幹出什麼來。小A權衡了一下利弊,覺得現在的工作蠻輕鬆,沒必要去找罪受,便婉言推辭了。

    就在領導撓頭之際,小B主動找領導談心,想要去做這個新業務。正愁沒人去,天上掉下個林黛玉,領導大筆一揮,安排小B當了新業務部門的負責人。

    對於小B而言,這個新的領域並不好拓展,想要幹出成績,自己就不得不像剛入行時一樣,每日早五晚十,週末無休。

    累嗎?累。

    小B累死累活做了大半年,最終還是將這個領域做出了一些規模。領導看在眼裡,覺得這個領域大有發展空間,便陸續繼續投入人力和資源。小B的個人能力在這種不斷磨練之下也變得越來越強,慢慢成了業務骨幹,領導眼中的紅人。

    而這時的小A,還在原部門做著重複無味的工作,雖然輕鬆,但是離小B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Tip1:不要待在舒適區

    我見過很多同齡人,在工作數年之後,畢業時身上的那些銳氣早已被磨得一乾二淨,只學會了在日復一日的安穩日子裡自我麻痺。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他們周圍的環境和自己所做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磨合之後,變得熟悉、輕鬆。

    這意味著,他們進入了“舒適區”。

    在這個區間裡,他們不需要學習更多東西,就完全可以滿足眼前工作的需求,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會再去學習。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成長就停止了。

    如今這個社會,大多數行業都已有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分工體系,每個人只需要做自己所需要做的那一份工作就行了。這種體系從工業角度來講無懈可擊,因為它能夠確保在人員變動後,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另外一個人填補空缺,有效減少了損失。說句大白話,就是沒了誰,地球也照樣轉。

    但是對於個人來講,這種成熟的分工體系,有時候是致命的。

    如果運氣好,行業穩定,能夠混到退休自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產業格局猛然間發生劇變(從近十年情況來看,這種情況並非不可能,而且發生機率不小),那麼只擅長自己一小塊業務的“螺絲釘”,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接著講上面的故事。

    面對這樣的局面,小A嘴上不說,心裡卻很是不服氣,他不斷反思從前的工作經歷,他問自己:如果當時自己去了新部門,能不能像小B一樣幹得風生水起?

    最終,他得出的答案是:不能。

    苦也好,累也好,都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這個行業並非小A真正熱愛並擅長的。待得越久,他反而會越痛苦。

    小A決定從頭再來,在自己所熱愛的行業裡拼搏一番。

    於是,小A辭職了。

    在隨後的一年裡,小A參加各種課程,每天學習到深夜,但是他一點都沒感到疲憊,反而樂在其中。這時候的他,終於理解了當初小B的狀態。

    幾年多過去,小A在新的行業領域裡,也逐漸有了位置。

    Tip2:興趣是最好的助推力

    俗話說“幹一行愛一行”,但事實上,往往是“愛一行幹一行”。

    每個行業裡最優秀的人,無疑都是對這個行業具備著極高興趣的人。

    正因如此,他們才願意不計回報地更加努力工作,花費再多精力也不怨聲載道。他們能夠主動去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並且花心思把事情做到最好。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對自己的職業感到懈怠和不屑。他們就像徐庶一樣,身在曹營心在漢,幹著自己本不想幹的事情,很是痛苦。

    這兩種態度,就決定了兩種人發展軌跡的不同。

    在面臨相同的挫折和障礙時,總有些人會做得更好,原因無他,只是因為他們更加熱愛他們所做的事。

    記住一點,你永遠不可能在你不喜歡的事情上變得牛逼。

    整個故事看上去是不是很雞湯?

    好,那麼我告訴你,故事裡的小A就是我,小B則是跟我非常要好的一位同學。時至今日,仍在體制內的他已經提升到了副處級。

    那麼你來告訴我,我和他,誰的成長速度更快一些?

    我曾經蜷縮在舒適的坭坑裡,眼望著同伴漸行漸遠,彷彿再也追趕不上。

    後來,我從泥坑中爬了出來,看清了眼前的路,順著另一個方向,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

    漸漸地,我在別人眼裡,也成了一騎絕塵的前輩。

  • 2 # 曾少賢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這樣子來想。

    每一個大學生看似在校園裡,大家都一個模樣,都是上同樣的課程,學習幾乎一樣的知識,吃同樣的飯菜,有時候連作息時間都是可以複製的,外在環境的大部分相似,導致了很多人有這樣的一種錯覺:

    我和他們是一樣的,沒有差距的。

    可實際上呢,有些人在大學四年時間裡,自律自覺地學習,風雨無阻,而有些人只是在臨近考試的時候,抱抱佛腳,抄抄別人的讀書筆記,連蒙帶騙,你說同樣都是能在學期末保證不掛科,結果當然是一樣,可兩者奮鬥的過程,卻相差十萬八千里。

    點滴的積累,會演變成巨大的差距。

    那些腳踏實地認真學習的人,在此期間練就的高度自律,勤勤懇懇,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在畢業以後,還能繼續以慣性儲存下去,而那些整天只知道打遊戲,泡妞吹水,無所作為的人,畢業的時候,就不得不面對這殘酷的社會現實,不得不從那時候開始練就自律自強的性格。

    可有些人早早就已經在積累,你不但落後人家四年,而且你的加速度還沒有人家快,沒有差距,那才是奇怪呢!

    所以啊,千萬不要以為你們上同一所大學,學同樣的課程,你們就是同樣一個世界裡的人。

    說句不好聽的,宿舍那個整天和你打王者榮耀的同學,他們家已經幫他鋪好將來要走的路了,即使一事無成,哪怕沒有畢業證,人家將來的日子,也一定會混地比你好!

    而你,又有什麼資本和他一起通宵達旦地玩耍呢?

  • 3 # 傳說中滴小龍哥

    不光是能力問題。大學期間勤勤懇懇,認真學習的,三四年後通常混的沒有愛玩的,腦子靈光的同學好。為什麼?沒辦法,社會就是這樣,很多東西不是你努力就行的,愛耍小聰明的抓住一個機遇贏得領導的賞識,再透過多年混社會的人際關係的經歷,非常瞭解人性。所以我通常比較欣賞那些學習不好的,愛玩的但人品好並且腦子聰明的同學做朋友。而所謂的好學生我往往嗤之以鼻,呵呵,算什麼?背書背來的的成績智商能高到哪去?

  • 4 # 普法衛士

    給大夥舉個例子,我們寢室六人,有一哥們整天玩遊戲,遊戲玩的賊好,其他幾個看到他不學習,也跟著他一起玩,不搞學習,整個寢室就我還算個搞學習的,偶爾也和他們一起玩但有度,後面大四準備考研,就開始成另類了,被各種攻擊只好搬出去住並順利考上了。寢室其他幾個人大四就以玩遊戲打發時間,畢業找工作就傻眼了,有些人的老爹給他安排了事業單位,有些回家跟老爹做生意接班,其他的只能到處投簡歷到處碰壁,10年富士康十四連跳,沒人願意去,後面只能選擇去富士康,現在還特麼呆在那裡不敢出來。看上去都同樣是遊戲大學,但有人有資本這麼幹,你特麼沒資本就別盲目瞎跟!

  • 5 # loner35667443

    那是你沒有看清楚你們原生家庭之間的差距在哪裡,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這樣的段子:

    所以一開始,差距就已經很大了。有時候只有自己拼盡全力,才能達到別人的起跑線。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很努力、很有上進心的同學。同時機遇也很重要,在關鍵時刻有人幫你一把,勝過你自己努力百倍千倍。當然沒有機會的時候更應該韜光養晦。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你自己沒有實力,機會來了,又有什麼用呢!

  • 6 # 天驍說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造就的,同樣,明天的你是有今天的你造就的。這就很容易解釋,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同樣出自一所學校,畢業後有了不同的成長速度,進而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原本兩個人就不同,而且不同的地方非常非常多。我們能輕鬆的看到兩個人的相同點:同一個學校。可我們很少去思考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際圈子不同,觀念不同,畢業時選擇的公司不同……說簡單點,進大學前你們不同,出大學後你們也不同,相同的只是你們在同一所學校而已。

    因此,這種比較既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

    導致最終成長速度不同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在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下,兩個人會做出不同的行為。同樣是週末,我和女友選擇在家,她讀書,我寫字;或兩人一起去聽講座;或一起聊天談論中國教育……同樣的,有人或許選擇KTV,選擇和朋友聚餐,選擇外出旅行……何種選擇都沒有對錯之分,但有是否合適之分。例如,我和女友都是搞教育的,我們談論的幾乎所有事情的落腳點最終都在教育上。很快我們就發現以我們當前的學識已經無法再聊出什麼新意。因此,我們選擇去讀書。

    我相信,這個選擇很快就造成了我們和周圍人的成長速度不同了。

    再比如,進了單位遇到好領導。這個好不是說人好,和藹可親就叫好。而是他會真心實意的關注你的成長。比如,我的領導就告訴我,做幹部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權責利」。起初,我只是覺得說的對,有道理。可是無法體會。直到我經歷實實在在的事情,領導又給我進行案例教學。我才一點點明白。知道和做到還有很大的鴻溝。

    再比如,你和大咖連結了。大咖給你帶來的資訊量和視野,絕非在你的高度可以看見的。他們可以看到整個行業的問題,可以看到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可以給你理清未來的發展趨勢……

    所以說,你要問到底什麼決定了人們成長速度的不同?我只能籠統地告訴你:你自己和你所處的環境。

    先說說你自己。你可以按照以下幾個問題思考:

    1. 我怎麼看待我的過去?

    2. 我怎麼看待我的現在?

    3. 我怎麼看待我的未來?

    4. 我有什麼優點?

    5. 我有什麼缺點?

    6. 我的人生信條是什麼?它對我有什麼影響?

    僅以上六個問題已經夠我們思考很久了。如果你思考的方式不對,那還會得出比較糟糕的結論。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我們僅僅將成長速度的快慢歸於外部因素,實話講,你的成長一定是被動的。一輛車是被推著走快還是開起來快?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外部因素和環境,我就不多說了。題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小環境(部門環境)、中環境(公司或組織環境)、大環境(社會環境)。不同環境裡面都有對應的人和事。

    至於我們常常看到的勵志故事,從天而降一個貴人,從此飛黃騰達,基本是騙人的。你不想想,自己都不奮進,誰還會看好你?天佑自佑者。

    題主說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王陽明的三個字非常好:「事上練」。

    你得在「事」上磨鍊。也就是說,你經歷不同的事情,就會鍛鍊不同的能力,鍛鍊了不同的能力,你的成長就加速了。職場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覺得別人在針對自己。其實,大家都挺忙,幹嘛非得針對你。

    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人即使在「事上練」,還是成長速度很慢。為何?

    極有可能是因為「你是一輛被推著走得車」。

  • 7 #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但願永遠這樣好

    第一,家族格局。起點位置很重要,父母長輩的規劃很重要。

    第二,思維成熟度。社會就是一個網遊,有人進去就知道了解情況,知道怎麼升級,怎麼做任務。有人在新手村裡瞎幾把晃。

    第三,運氣。

    最後,人生是馬拉松,別急著下定義。

  • 8 # 咕嘰咕嘰香

    就像在賽道上,雖然起點一樣,但是一定會有人遙遙領先,也一定會有人被甩在身後。其實剛畢業第一年差距不大,後面會越來越大,到第三至五年就非常明顯了,。

    造成這個的原因:1.個人素質,有的同學大學四年專注於提升自己,而有的同學卻是虛度年華,白白浪費大好時光,結果畢業後除了一本畢業證,其他什麼都沒學到

    2.機遇,千里馬也需伯樂來識

    3.有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然後任其馳騁,若是沒有明確方向,東一榔頭西一棒,最終也只是浪費時間

  • 9 # 織書香教育

    畢業後三四年,同學之間的差距拉大了,這是為什麼呢?我根據我的經驗判斷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不知道自己未來想要什麼的,這類學生畢業時就是迷茫的,各種招聘會上廣撒簡歷,這家公司挺好,那家也不錯,最後選擇薪金最高的,或者福利好、工作不累等等,然後上崗之後,發現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美好,做不到一兩年就開始跳槽。哪有什麼理想的公司舒服的工作,進入職場,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問題,不想著如何解決,只是不斷的這山看著那山高,不停的跳槽,結果三四年以後就還是在原地不動,和曾經的同學們拉開了距離。

    第二:失去了持續學習的動力,積極向上的衝勁。工作後就開始滿足於現狀,業餘時間就和大部分人一樣,男生吃飯喝酒玩遊戲,女生逛街美容刷手機,過著輕鬆愉悅的生活,家裡的書已經蒙上了灰塵,曾經的夢想也泯然於眾人,大家都在過著這樣的生活,我為什麼要與眾不同。工作我只做好分內的就好,從來沒有想著往更好去做,也沒想過職位再如何提升,如果升職就要懂得更多、付出更多,太難了,不去費那個勁了,不是說:從容淡然,享受當下才是文藝青年嚮往的小資生活嗎?那麼就要繼續保持這種心態,看到同學發展比自己好,有了差距也絕不後悔。

    第三:最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多少人一輩子都在找“單位”,找歸屬感,所以都想去當公務員,穩定又有安全感,一輩子旱澇保收,生活一成不變的。到了企業從來定位自己是打工的,依附於:企業好,我就好,我不需考慮太多,上面有上司說了算,我老老實實打好工就行。如果沒有自己當老闆的想法與心態,就永遠無法成為老闆,或成為公司領導。

    前兩點容易改變,但是思維方式,很多人一輩子都不能參透,永遠處於辛辛苦苦生活,舒舒服服工作的狀態當中,打一輩子的工,也不知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在哪裡。現在的生活是5年前的選擇決定的,思想高度決定了一個人都有多大的發展,所以不需抱怨,人和人有差距是難免的,要正視這點。

  • 10 # 梅來寶出

    不講故事了,直接進入主題,個人覺得同學之前差距拉大的原因就是學習有用知識也就是積累有用經驗時間的多少。

    有些人上班的心態是得過且過,但有些人的心態則是積極的學習的。前一種人每天都不知道是怎麼過去的,沒上班就想著下班,整天過得迷迷糊糊的暈暈乎乎的。後一種人帶著學習的目的去上班,時刻從職場中學習新知識,用來提升自身能力。

    有些人下班後就玩遊戲看電影逛街等,但有些人下班後卻用來學習知識提升自己。前一種人每天過得瀟灑自在,快活自由,放縱自己,一轉眼就到30歲了。後一種人每天看著時間過,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恨不得一天過成48小時,每天充實著,成長著。

    有些人週末到處出去玩或者睡大覺,但有些人則去加班繼續工作。前一種人週五下午就進入下班狀態而到週一下午才進入上班狀態,一個星期只有四天上班時間,這點時間能做出多少成績,能有多大機會晉升漲薪呢。後一種人則每週工作時間會比前一種至少多兩天,自然更容易做出成績,得到晉升,獲得更多鍛鍊機會,成長自然更快。

    雖然工作只有短短三四年,但這三種狀態不同會使不同的人用於成長時間不同,高和低的差兩三倍都有,這麼大的時間差距,足以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俗話說一步差步步差,越到後面差距越大,不是輕易就能追上的,當然可以靠找個好物件和生個好後代可以縮短差距,但難度還是相當大機率還是比較低的。

  • 11 # 屠夫阿寶

    因為差距根本不是畢業三四年之後拉開的,只是因為在學校裡,大家對於一個人的評判標準比較單一,無非就是學業加上部分活動,導致了很多人差距被掩蓋。

    然而事實上,人是一種極為複雜的動物,社會則更為複雜。當大家畢業之後,一個人各方面的素質能力與資源,才開始體現出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個同樣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大家都稱他們為學霸,看上去沒什麼差異。然而事實上,一個家境優越,畢業後進入某頂級基金公司做投資,三年後成功成為知名投資人。另一位普通小康家庭,畢業後憑藉優秀的成績進入某國有銀行,工作兢兢業業,三年後剛剛脫離櫃員生活。

    是的,畢業三年之後倆人差距巨大。然而差距是這三年造成的嗎?不是。差距從一開始就有,只是學校裡單子的評判標準掩蓋了部分現實,在社會上顯露了而已。

  • 12 # 馮起升

    讓人拉開差距的,無非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大類。

    從外部因素來看,主要有:

    1.行業

    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這話有點誇張,但確實機遇、運氣和所處的位置真的蠻關鍵的。

    不同的行業,收入差距可能會有不小。

    以2016年為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114777元,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1120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元,這三個行業年平均工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1.81倍和1.44倍。

    這還算平均工資呢,越往上層級,差距越大。

    2.單位

    除了行業之外,不同的單位和組織是另一個因素。

    你去了一個好的單位或優秀的組織,會有:

    豐厚的薪水;

    很多的學習與培訓機會,得以快速成長;

    良好的晉升體制和機制

    有一個好的平臺和起點,以及學習和培訓機會,晉升體制和機制也比較健全,自然有更大的可能性得到成長與發展。

    3.崗位

    在一個組織中,不同崗位的價值和重要性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般來說,人事行政是屬於支援性,研發、營銷等則居於核心流程之中。

    崗位價值越大,貢獻越大,則越有發展空間。

    有些崗位的發展空間本就比另一些崗位的發展空間要好,

    這也是導致差距產生的一大原因。

    從內部因素來看,主要有:

    1.內部歸因還是外部歸因

    外部歸因的人老喜歡從外界和他人身上找原因,卻幾乎從來不反思自己,所以更多的反應就是抱怨、憤懣、憂愁,卻很少去想著自己採取行動來加以提升和改變;

    內部歸因的人則是更多的從自己身上出發進行分析並採取行動加以改進。

    所以,同樣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下就可能會有不同的表現了,一般來說,內部歸因的會傾向於自己努力奮鬥,而外部歸因的人則多半會屈服於外部環境,因為他們絕對自己改變不了。

    2.成就動機

    所謂成就動機,指的是一個人對於成就的渴望程度。

    可以簡單粗暴來劃分一下:

    爛泥扶不上牆:怎麼催他、逼他都沒有用,遊手好閒,不思進取

    鞭打後才行動:有外部強制的鞭策和要求,才會去做一些事情

    告訴他就會做:你告知他一聲就OK了,不需要費多大口舌

    自動自發行動:這種人根本不需要你操心,甚至你不讓他去努力都不可能。

    3.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

    很多事情不是搬桌子掃地或搬磚那麼簡單,光憑努力未必管用。

    還得學習並在掌握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

    個人觀點,有兩個特別關鍵:

    一是以目標和成果為導向;二是不斷覆盤與總結提煉。

    有些人很努力,每天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

    可是,成果出不來,或者看不到啊,那又什麼卵用呢。

    職場是個很現實、很功利的地方,老闆要的就是利潤,上級要的就是結果,

    所以在職場上發展和晉升,最根本的就是以成果來說事。

    是否以目標和成果為導向,也就形成了不同人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謂工作經驗,其實無非是我們的經歷+體驗。

    我們需要去歷練,才有真切的感悟與感受,可是如果沒有提煉、總結與覆盤,就不能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經驗。

    有些人工作了十年,那不叫十年工作經驗,不過是一年工作經驗重複了十年。

    我在當老師的時候,每個星期都要對已有的課程進行不斷開發和完善,不斷建立個人資料夾進行系統梳理和提煉;做諮詢的時候,無論是專案中還是專案後,同樣都需要進行不斷地覆盤,然後內化為自己的經驗。

    總之,讓人在畢業後產生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環境和條件,也有內在的動機、努力和方法。

    不過,話說三四年之後其實差距還沒有那麼大 ,十年八年之後,差距才真正得以呈現。

  • 13 # 鮑金勇

    剛畢業時,大家其實就有了一定的差距,這個差距源於大學的積累。

    而畢業後三四年差距會繼續拉大,為何呢?

    一般很多人在畢業後前三四年內還會遇到很多的迷茫,職業定位還不明確,但也有的人已經在職業上發展很快。

    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職業選擇和定位:

    大部分平庸的人會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畢業後工作換來換去,沒有在一個領域有太多的積累。

    大多優秀的職場人士一般都是在一個職業領域拼打多年,並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如果是技術型職業的話,那就是技術精湛;如果做管理的話,那就是能征服一方,管理出效益。

    那些工作換來換去的人,說到底,還是個人的職業定位不清晰,職業選擇不科學。

    如此以來,如果職業選擇和定位夠準確的話,那麼職業積累和發展就會更加科學和快速。所謂滴水石穿。

    被拉開距離的人,有的就是敗在職業選擇和定位上。

    2)行業特點

    選擇行業也比較重要,因為行業之間的差異是比較明顯的。

    比如說,有的畢業生去了網際網路行業,短期內發展迅速。如雷軍所說,站在風口,豬都會飛。這就是行業帶來機遇和機會。

    有的畢業生去了鋼鐵製造業,那麼可能就會遇到發展的瓶頸,畢竟鋼鐵屬於夕陽行業。現在都是去庫存,去產能階段,所以發展一定機遇不多。

    行業分曙光、朝陽、成熟、夕陽行業。

    假如你選擇的是曙光和朝陽行業,那麼你就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成為領頭人物。如果在成熟行業,人才集聚,競爭激烈,想出頭並不容易。而在夕陽行業,則會面臨淘汰,需要抓緊轉行。

    行業不同,回報不同。

    3)思維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本質在於思維,好的思維,高效的思維,會推動一個人更加高速發展。

    高效的思維,會讓人能看到本質,看到最底層的知識。

    比如說,房地產價格增長快速,是什麼原因?

    甲說,是因為炒房的人多。

    乙說,是因為土地資源供需不平衡。

    那到底哪個是本質原因。

    認真分析的話,應該是乙給出的答案。

    如果我們找到了本質原因,那麼後面尋找的對策也會更加科學。

    這就是思維的力量。

    我們很多人畢業後被拉開距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思維的差距。

    畢業後無論三四年,還是十年二十年,差距一定有,差距一定還會拉大。

    減小差距,除了勤奮,就是智慧地勤奮。

    這種智慧就是學會定位,讓自己更加從容;學會選擇行業,讓自己抓住外部機遇;學會提升思維能力,讓自己學會選擇和思考。

    從而,那種拉開差距的恐懼一定會變得少很多。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噹噹網首發。上線十天就進入噹噹新書熱賣榜前10。

    上了大學如何才能擺脫平庸?如何才能讓自己變得優秀?如何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

    《讓畢業後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結合了大學生典型的問題和疑惑,為任何專業的大學生指明瞭讀大學的方向——打好基礎,挖掘天賦。為什麼要讀大學?從大學裡帶走什麼?如何帶走?書中一一為你揭曉。

  • 14 # ARS2

    這個不能僅僅以收入或者所謂的成就來看吧,本人一同學在一小學當音樂老師,有編制,家裡條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家庭關係和諧,她也從小學的音樂,她很喜歡她的工作,她掙得是不多,但是每天上班很快樂,幾乎說是毫無壓力,因為完全可以勝任這個工作,能說她不成功嗎?

    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不一樣,成功的定義可能包括金錢和權利,但應該不僅僅只有它們。

  • 15 # 青年印跡

    如果把畢業當做統一起跑線的話,那麼在同一起跑線上你會看到各種狀態的運動員。有普通玩家和人民幣玩家。普通玩家又分兩種,一種是健壯結實的,屬於勤奮刻苦的,能夠真正鍛煉出肌肉來,實打實的一年年在鍛鍊,在跑步,這種人畢業了也不會混的很差,起碼在同一起跑線上會比大部分人跑的快。一種就是懶散的玩家,跑都不想跑的,也沒動力跑,也跑不過人家,這種就是大學裡面的平庸之輩,各種遊戲,泡妞,懶散混。畢業後也是得過且過中日渾渾噩噩。最讓人嫉妒的事人民幣玩家,一直是低調的人民幣玩家,在大學你看不到他有什麼作為,和大家一樣,整天渾渾噩噩的,丫的一畢業幾年發現人家居然開寶馬,賓士,擁嫩模,美女。居然是一個實打實的富二代,這種就是做隱形交通工具站在起跑線上,你會被超越的莫名其妙,明明那麼屌絲,怎麼一下子成了二代了。普通玩家是跑不過他的。還有一種是高調的人民幣玩家,人家就是實打實的坐在豪車,飛機,火箭上,和你一起在同一起跑線上跑步。讓你十萬八千里的,他在一踩油門,輕鬆超越,秒殺,不留一滴汗水。所以差距,你看屬於哪一種呢?

  • 16 # 步步高141276651

    都是一年畢業的同學,為什麼三四年之後拉大了差距?依我的看法是因為平臺不同、性格不同和價值觀念的不同而拉大了差距。大學畢業後,同學各奔東西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有的改了行,有的堅持專業對口,有的到了一線城市,有的到了小城鎮,有的到了西部,有的到了沿海地區,有的去了南方,有的上了北方,工作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平臺也就不同。有的慢步行程,有的動車旅程,有的飛機專行,平臺的載體不同,行走的速度也不同。還有人的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而造就了人的命運不同。有的人有膽有識,有的人膽小怕事,有的大刀闊斧,有的畏畏縮縮,有的人在事業上高歌猛進,有的卑躬屈膝,性格的差距,家庭條件上的差距等多種原因。隨著時間的拉大,同學之間在社會上的地位也在不斷的拉大,這就是現實。

  • 17 # 悟空找房

    說句扎心的大實話,請注意, 前方扎心。

    其實讀書的時候彼此就有不小的差距,只是學校的讀書環境掩蓋了這個差距。

    從小學到大學,大家上著一個班級、有同一批老師、學習一樣的課本、考著一樣的試卷,一門成績一般最多也就差個幾十分,這裡面差距其實就很大了,但是因為沒有涉及到金錢財力等,你單純的心只會覺得自己讀書不大好而已。

    有一些同學智力超群,但是看上去只是考試多了幾分十幾分;有一些同學擅長交際,但是看上去只是比較活躍,和誰都談得來;有一些同學頗有商業頭腦,但是看上去似乎有點狡詐?有一些同學家境非凡,但是看上去也很平常。

    學生時代的特殊性和單純性,讓我們看起來都很接近。但等到大學畢業工作後,就是這些同學顯露差異化的時候了。

    有背景的利用背景,有才智的利用才智,而三五年的時間,足以帶來很大的改變。差距一開始就是經濟趨勢以及你所處的行業。我們總說“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其實說的就是要順應和抓住大趨勢,選擇一個風口行業工作,可以比別人更快速的積累起小財富。

    同一個趨勢,有人抓住了,有人在落後行業,幾年後就有天壤之別。比如這幾年的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趨勢,你處在這些行業跟處在傳統的鋼鐵行業等實業,薪資上漲幅度是大不相同的。

    風口行業除了網際網路,還有房地產中介創業。我舉個例子,比如當下新聞不斷的的房地產市場。目前由於政策原因導致房產市場在一線城市略顯低迷,但是在其他城市依舊火爆。

    中國的城市化程序還遠遠沒有完成,房地產中介行業依然是個朝陽行業。現在的人們消費升級,要求服務升級,傳統粗放型的夫妻老婆店中介的服務能力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日益上漲的買房者了。市場上大浪淘沙,淘汰了許多粗放型沒有服務和專業思維的傳統中小型夫妻老婆中介門店。

    還有一批處在被淘汰邊緣的小型中介惶惶不可終日,他們迫切的等待一個品牌一個靠山能對他們進行整合。

  • 18 # 丁路遙知事

    畢業後的三四年,是一個人錨定自己的職業方向,並且開始在事業上嶄露頭角的關鍵時期。

    這個時期,往往就是拉開學生時代同學之間差距的重要階段。

    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

    一、其實差距很早就存在,只不過在工作中才更顯現出來而已

    很多人總覺得,同學之間的差距是工作了以後才慢慢拉開的,其實我並不完全贊同這樣的觀點。

    要說差距,學生時代就開始形成了。

    我們讀書的時候會評選“三好學生”,會選舉班長,會做成績的排名,這些其實就已經表明了人和人的差距。

    想起我大學時候的班長,和我一個寢室,讀書時他是個品學兼優的男生,可因為大家在一個寢室,關係都不錯,我們也並沒有覺得他有多麼特別。

    到了畢業後工作那一年,正好趕上了經濟不景氣,許多同學都擔心自己畢業即失業。可班長就是厲害,校招的時候就拿到了四五個大公司的offer,最後他還是選擇去了阿里。

    那時候班長還安慰我們,說他只是運氣好,才找到了工作,相信我們能力都不錯,很快就可以就業。

    如他所言,後來我們一個個也確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工作,班長那一句“我只是運氣好”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

    三年後,開同學會,這時我才聽人說班長的年收入都好幾十萬了!而我自己的月收入才幾千,這簡直是人家的幾分之一啊!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班長已經那麼厲害了!不,其實他一直都非常厲害,從讀書時就優秀著,一直優秀到現在,並且可能還會越來越優秀。這種差距並不是工作三年才形成的,而是很早就拉開了!

    因此那次同學會,很多人都開始有了危機意識,包括我也是,決心向班長看齊,努力工作爭取縮小這樣的差距。

    二、工作以後持續的學習力,讓差距更大

    以前我大學時候有個教授,曾經在課堂上說過:大學時所學到的知識,工作第一年只有50%會派的上用,第二年只有30%,第三年......依次往下減少。

    那時候我還不怎麼相信,等自己工作了兩三年的時候,才認同那個教授說的話。

    這個時代,知識的更新太快了!

    如果畢業以後,不持續地學習,不繫統性學習,不深度學習,是很難支撐你職業生涯的發展。

    就比如我學人力資源專業,大學裡還在講“人事管理”、“六大模組”,等畢業出來發現已經流行“三支柱”了!再後來則流行人力資本管理,什麼OKR這些都冒出來。

    如果不繼續學習專業知識,恐怕我的工作也遲早要面臨被淘汰。

    許多畢業後三四年時間,就很快實現事業上的突破,拉差和同齡人差距的那些人,在自我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很多。

    比如我身邊有個朋友,學財務的,畢業後去了會計師事務所,他一邊工作還一邊準備CPA考試,兩年就全科過關拿到了證書,接著準備註冊稅務師考試,總之是不間斷在學。

    而這些學習到的知識,也都很好地幫助他事業上的發展,他從一個審計助理,四年時間做到了專案經理,帶了一個團隊,接著畢業六年左右就當上了中層經理。這個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同齡人。

    三、思維方式的突破,決定了一個人事業的突破

    很多時候,你會在同學會上發現,當年那個和你一起聊著武俠小說的同學,如今和你已經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了。

    除了你們兩人不再經常一起、圈子不同以外,還有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就是“思維方式”的差別。

    當你還沿用著那套讀書時考慮問題的邏輯時,別人已經在用職業化的思維考慮問題。

    比如對待工作,你會認為是替老闆在乾貨,能少幹一點就少乾點,幹多了也沒多給點工作,何必那麼辛苦呢?

    可你的同學卻不這麼想,他已經有了自己明確的職業規劃,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設計了具體的行動路線,每一步都具有針對性去努力。他也明白,努力拼搏不是隻為了一份工作,更重要是積累更多的經驗,學到更多的技能,為了將來可以找個更好的平臺去發展。

    因為這種思維上的差異,導致了同學之間行動上的差異。

    有人說,上帝做的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時間,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不會多,也不會少。

    但不同的人對時間的利用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所以三年、四年下來,你也比畢業時進步了,但是人家進步得卻更大,遠遠超過了你的成長速度。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話題的一些見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19 # 燕妮在職場

    表妹年前剛參加了同學會,回來和我說,以後再也不想去參加同學會了。

    為什麼呢?

    她的同學中,有些賺錢很厲害的,已經自己買車買房了。表妹所在的城市是沿海,所以同學在一畢業就開了一家海鮮麵,據說還開了好幾家連鎖店,生意越做越大。年收入百萬以上,對一個剛畢業沒多久的人來說,這樣賺錢真的是很讓人羨慕的。

    還有一個同學,畢業就考入了事業單位,一年少說也有二十來萬,生活還是很舒適的。

    當然,絕大部分同學都混得很一般,雖然不愁吃穿,但生活也沒有過得多麼好。

    表妹說做生意的人都比較有頭腦,比如她那個同學,在上學的時候,就各種賺錢,比如會從網上批發一點東西,去擺地攤,也會去擺地攤。上學那會,表妹還覺得她這個同學家境不太好,所以才會去擺地攤賺學費,誰知道人家爸爸是船長,一年上百萬的收入。

    所以人和人之間真的不能比,太氣人了。

    但畢業三四年後,同學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

    一,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

    比如表妹的那個做生意的同學,從入校第一天開始,她就對自己說,“大學的學費要賺回來,以後要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大家都覺得她想錢想瘋了,不過之後確實她賺了挺多錢的,也沒有問家裡要過一分錢。

    又比如那個考上事業單位的同學,他上學的時候就是一個學霸,他說他就是想找一份穩當當的工作做著。所以畢業的時候大家都趕緊找工作,而他不緊不慢的準備著考試。當然,考上事業單位對他來說,真的是太輕鬆了。

    有明確的目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上學的時候,要想著考上大學先,考上大學以後,也不知道要找一份工作,所以渾渾噩噩。

    等到幾年以後,那些有著明確目標的同學漸漸地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那些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要幹嘛的同學還是在混日子。

    二,有沒有安身立命的技能?

    表妹上大學的時候,就不是太喜歡自己的專業,所以她大學每天就是各種玩,專業課學得不好,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臨近畢業的時候,問她要找什麼樣的工作,她也說不出所以然。她覺得只要是份工作,雙休,給多少薪資是可以。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可以賺錢的技能,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

    表妹那個做生意的同學,她在大學四年裡面,以前靠各種擺攤,做海鮮微商,已經賺了小几十萬了,一畢業她就找了一家店,從剛開始小打小鬧,到現在開連鎖店。這個就是因為她做生意的頭腦,再加上她有優質的海鮮貨源,生意不火也難。

    再說回那個事業單位的同學,他有過目不忘的技能,考試基本上每門功課都第一,所以國考也是輕輕鬆鬆拿下。

    發現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勢能,並且依靠自己的技能自己賺錢,這是拉開差距的原因。

    三,有沒有讓生活變好的勇氣

    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讓自己變得好一點,“反正我就這樣,不好也這樣過,好也是一樣。”

    曾經我也是這樣的想法,我覺得日子嘛,歲月靜好就可以了。其實我明明可以很努力,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一點,讓自己更有選擇的權利。

    回首過去的職業生涯,我付出的努力不比別人少,我也並不比別人差,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我想讓自己的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自己的目標,並時刻在提升自己。

    寫在最後:

    不要害怕生活,打敗自己的只能是自己,所以我們試著讓自己變得強大,變得厲害,甩開別人,讓自己越活越好。

  • 20 # 彪悍貓先生

    一般來說,大學畢業一兩年之內,其實大家的差距都不大,但是五年之後差距就會慢慢的變大,我認為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把差距拉大的原因是每個人的學習能力和持續性不一樣

    我為什麼說學習的持續性,會把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呢?

    很多在大學裡面上學的人上學的時候,他們就不怎麼愛學習,因此他們的一些考試啊,還有畢業證啊,都是基本上都是混來的,畢業之後開始工作之後也是每天的按部就班,也不學習,也不增長自己的認知,也不提升自己,所以說慢慢就這樣混,一直混到了35歲,然後出現了中年危機就被企業給裁員了,出來之後沒有辦法就開始送外賣,或者是自己擺地攤,這樣的人是非常多的。

    然後還有一部分人呢,雖然在大學裡面也沒有怎麼學習,但是出來上班之後他卻一直在學習,學的都是一些工作相關的技能,還有工作人際交往方面的一些認知他們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就這樣一年兩年,五年,十年不間斷的去學習,最後他們所積累的東西,別人想從中途再來學習,趕超他們基本不可能了。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你看現在那個打檯球比較厲害的丁俊暉,還有彈鋼琴比較厲害的朗朗他們都是從小,幾歲就開始練習,十幾歲已經就比較熟練了,而且到他們現在這個年齡還在不斷的提升,不斷地參加國際大賽,已經有非常多的經驗,而你如果從30歲才開始來練鋼琴或者練打檯球,你覺得你有可能超過他們的嗎?

    所以說這個道理放在職場上也一樣,很多人從剛一畢業從剛開始工作就開始學習和提升,這某個領域已經有了很深的積累,而且他們都還在不斷的傳幾合計數的增長,而你這個時間全部都是混過來的差距能不大嗎?你現在想趕超已經根本就來不及了,所以說這個差距就會越拉越大。

    第二,把人和人之間差距拉大的,還有每個人對自己的標準不一樣

    有些人他對自己就是沒有什麼要求,也沒有什麼標準,覺得過得去就行了,比比如說有些人再給別人用手機拍照的時候,他就拿著手機,什麼也不要求,什麼也不吩咐,就直接框下來就照了,但是有些人呢,他們就會要求別人把頭抬高一點,把手放低一點,表情自然一點,或者是這個角度不好,我們換個地方吧,所以說你看這樣的就是要求不同,每個人對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工作要求不一樣,就會導致自己成長的速度也不一樣。

    那些始終對對自己有高標準和要求的人,他們的成長絕對會比那些沒有要求或者要求很低的人快,而且效果也會很好,比如說你在公司裡面,你的標準就只是當一個組長,或者是一個小主管,那麼別人的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上市公司的CEO,那麼你們的級別都不一樣,那肯定這個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因為那個把自己定位在當總經理的人,他即使當不了總經理,那麼他至少也能當一個總監或者是一個副總對吧,而你的要求只是一個小組長,小主管,如果你當不到的話,你可能只是原地踏步,甚至是被降級。

    第三,和別人的差距大不要緊,關鍵是你從現在開始,要儘快開始改變

    其實每個人和別人都有不同的差距,有些人喜歡自欺欺人,總喜歡和那些比自己差很多的人去比較,從而找到一些優越感,而有些人就喜歡和比自己強的人去比較,找到差距後,然後開始改變。

    因此我建議你,就去找那些,比你強很多的人去比較,這樣你才能夠不降低自己的標準,但是你也不能自暴自棄,有些人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太多了,感覺自己沒有辦法超越別人,沒有辦法達到那種效果,於是就自暴自棄,什麼都不折騰,什麼都是隨波逐流,其實你這樣就會越來越走下坡路,只會與別人的差距越來越遠,甚至比你差的人都會混的比你好。

    所以你與別人的差距大不要緊,但是你要認識的差距在哪兒,要怎麼去改變,然後不斷的去嘗試改變自己,即使失敗也不要緊,因為至少你為了折騰你還看得到自己在哪個位置,不會迷失方向,而那些自欺欺人,或者是放棄自我的人,他們一定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心態好的人過得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