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川志德信松
-
2 # 賢哥讀歷史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最成功的變法,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受舊貴族的影響力度大,甚至秦國的君王都是舊貴族選出來的,而商鞅變法最根本的就是從舊貴族手裡拿出土地來獎勵給有軍工的人,商鞅變法從秦國各個方面繼續改革,使秦國徹底變強起來,而商鞅本人為什麼會被“車裂”,最主要的還是平息秦國舊貴族的氣息,其次是秦惠文王為自己立威。商鞅變法是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實施的,秦孝公在位時還能力排眾議的實施變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最典型的就是太子贏駟,太子贏駟因被秦國舊貴族誤導殺了人,太子是儲君,沒辦法處罰,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由於太子贏駟的老師是贏駟的大伯,所以商鞅也冥冥之中在為自己樹敵。
而商鞅為何會被“五馬分屍”,其實是為秦惠文王立威的,秦孝公一死,太子贏駟繼位,以贏虔為代表的舊貴族,出來反對商鞅變法,任務商鞅變法過於無情,而秦惠文王剛繼位,根基不穩,更需要舊貴族的支援,加上秦惠文王對商鞅的個人意見,才會處決商鞅。
其二秦惠文王繼位之初,秦國在商鞅的變法下國力已大大的增強,秦惠文王為了增加在民眾中的威望,特別是在軍中的威望,也為了實現自己東出的戰略,所以才會殺了商鞅。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繼位為了建立自己的領導幫子,秦惠文王車裂商鞅,一是為了封主舊貴族的嘴,後來一舉搗毀舊貴族勢力,為秦國變法掃除最後的障礙,秦惠文王打出了商鞅這張王牌,從此秦國的變法,才能徹底的實施下去。
-
3 # 穿越歷史的蝸牛
商鞅的變法確實促進了秦國的實力增長,使秦國從此日漸強大,並最終得以統一天下。但商鞅的變法嚴重損害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導致秦國的舊貴族與因商鞅耕戰之法而出現的軍功貴族之間,關係日趨對立。
為了平息國內舊貴族的怒火,消除新舊貴族之間的對立。當公子虔等貴族勢力羅織罪名,誣陷商鞅謀反時,繼位的秦惠文王便下令圍捕。得到訊息的商鞅曾試圖逃亡,但未能成功。於是返回封地商於,組織邑兵反抗,最終戰敗被殺。屍身被運回咸陽車裂示眾,家人也被秦惠文王下令誅殺。
秦惠文王只所以下令誅殺商鞅,除了舊貴族的壓力之外,也有自身的原因。秦惠文王尚是太子時,曾因為反對變法而被責罰,其師傅公子虔因此被割了鼻子,因而心懷怨恨。其次,由於商鞅變化,軍功貴族得以崛起,而他也因此在軍功貴族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以至於秦孝公在臨死前以傳位來試探商鞅,堵住其篡位的傾向。可見即使是秦孝公,也對商鞅的威望感到了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利用舊貴族勢力對商鞅的反撲來消除威脅,也就順理成章了。
秦惠文王雖然誅殺了商鞅,但是由於商鞅之法確實利國利民,因此繼續予以執行。秦惠文王這種誅人而不廢法的做法,保證了秦國的國力繼續昇華,秦國的實力也因此而越來越強大。
-
4 # 暢哥侃歷史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秦國的貴族力量沒有那麼強大,根基沒有那麼深厚。
被看作商鞅變法模板的吳起變法,最終失敗的原因便是因為楚國貴族階層的力量超過吳起想象,改革根本進行不下去。
秦國雖然貴族力量沒有楚國根深蒂固,但商鞅變法的一系列舉措依然刺激到貴族的利益。
我們先來看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1、經濟制度方面,“廢井田,開阡陌封疆”
商秧將原有井田制,即土地歸國家,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為承認土地私有制,這可以激發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
普通人民可以透過合法渠道獲得土地,使土地由公有化改為私有化。法令規定了人民可以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由各人所佔有的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這樣就摧毀了原有的落後的奴隸生產關係,因而促進了封建關係的發展。
2、重農抑商,農為本,輕農稅,保護農業生產力
春秋戰國時期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維持國家存續,農業是最被各國重視的,商鞅變法鼓勵勞動人口積極墾荒,商秧認為“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同”“放為國之數,務在墾草”。
為此他建議秦孝公頒佈了墾草令,推出了鼓勵人民積極墾荒務農的20多種辦法,因為有了這一系列的法令措施和利益的誘導,秦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3、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提出君主集權,縣政管轄。
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不再被認可,諸侯在各自的封地內享有極大的政治、經濟權力。商鞅變法中將君主集權作為政治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務。
這是要從各分封的宗氏貴族手中收奪相應權力,將權力集中收歸中央,由秦王統一行使,可以防止宗氏亂政,保證了君主權力的至高無上性與穩定性。同時君主權力得到了大大強加,政令的實施不再受到阻礙,保證了權力的持久有續性,和強大的控制力。
商鞅將全國鄉邑合成三十一縣,其管理人員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夠直接掌握縣的行政,設立的縣雖然可以儲備糧食和武器,但是卻不能自行鑄造錢幣和武器。商鞅先後實行了兩次變法,即透過集小邑為縣,設定令、丞、等地方行政長官。
這一制度的設立不僅加強了君主集權,而且有效打擊了宗族勢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國家置於中央的統一集中領導下。
4、獎勵軍功爵制,移風易俗,改變社會不良風氣
商秧的經濟政治改革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而也需要對軍隊進行改革,他透過一系列的利益激勵,促使軍人在戰場上勇猛殺敵。
如,在士兵中,“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田,”在軍官中,能得一甲首者,其賞賜與士兵相同。但是,對於戰爭中沒有戰功或逃跑計程車兵“不得,無返。”
這樣的制度讓秦國士兵勇於上戰場而“怯於私鬥。”
軍功爵制相對於宗法世襲制來說,以合法科學的手段架空了他們的特權,相當於現代社會的“能者多得,”士兵有能力者賞賜晉升,促使原有的固化階級瓦解,進而有利於社會公平。
在移風易俗方面,商鞅規定了男子在成年後即要與父母分開另立門戶,同時建立了更加嚴格的產籍制度,《商君書·境內說》中有“四境之內,丈夫子女皆有民於上,生者著,死者削。”
秦國人口若有新出生的要及時在戶籍中登記在冊,已故的要及時登出及戶籍資訊,如果戶籍上的資訊與本人情況不符合且沒有及時更改的,登記人員要受到相應處罰,更要處罰街坊四鄰,所謂“連坐”。
二、變法觸怒了貴族利益商鞅要求實行軍功爵制,按戰場表現來授予官職,貴族只要在戰爭中沒有功勞,就要被降職。習慣子孫爵位世襲,坐享其成的廣大貴族哪受得了這種人人平等的政策?
此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導致太子的老師犯法,也要受到屈辱的黥刑。貴族不再有特權了!
而且商鞅很多法律過於嚴苛,各種連坐制度,搞得秦國百姓苦不堪言。
因此,秦惠文王上臺之後,為了發洩自己的不滿,也為了給老師報仇,下令通緝商鞅。
而商鞅在逃亡途中經過一家客店,由於不方便提供個人資訊,導致無法住宿。而他自己頒佈的一項法律規定:要出遠門住店必須要有官府頒發的憑證,客店如果收留沒有憑證的旅客,與奸人同罪。
商鞅無奈苦笑,嘗試前往魏國避難,到魏國城門下後,守將並不相信商鞅,還放箭驅趕他,商鞅走投無路,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
商鞅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決定揭竿而起,結果正好給了秦惠文王誅殺商鞅一個更合適更自然的藉口。他最終被秦軍逮捕,五馬分屍。
秦國確實因商鞅變法而強大,可這是後來的影響。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商鞅就是秦國權貴階層人見人恨的物件。
他的死是悲劇,更是必然。他的鮮血給秦國注入了崛起的靈魂!
-
5 # 秦拾黎
秦國崛起於商鞅變法,但最終商鞅被“五馬分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商鞅變法”嚴重觸碰了貴族的利益
為了秦國能夠快速崛起,商鞅把秦國當做了一輛戰車。戰車要戰無不勝,就需要戰車所有位置都能夠運用到極致。而其中那些沒有為國家出力卻在祖先庇廕下乘涼的貴族就是第一需要改革的物件。
商鞅變法其中一條: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這條制度使得貴族也和平民百姓一樣只有軍功才能獲得獎勵和職位。這沉重打擊了奴隸主和舊貴族,嚴重影響到了他們的利益。
2.商鞅變法後對秦國影響極大,按某些大臣話來講:民眾只知商君,不知秦王。
商鞅變法期間,百姓人人都有自己的土地。秦國所有人都必須依靠軍功才能獲得職位和獎勵,這使得所有秦人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平等。所以商鞅在秦人心中的威望極高,此時秦王擔心會因為商鞅的存在而弱化自己在民眾心中的地位。
3.商鞅變法弊病之一:連坐法
衛鞅一派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
就是說,最親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檢舉揭發,使得任何“惡”“非”都不能隱匿。只有這樣,“其勢難匿者,雖蹠不為非焉”(《商君書·禁使篇》) 。
這一法令原本最適合實行於軍隊的行伍之中。在作戰時,五人編為一伍,登記在名冊上,一人逃亡,其他四人就要處罰。可是這一法令也用在鄉里居民之間,就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也使得商鞅得罪了還是太子的秦惠文王和他的老師。
另外,商鞅法令極其嚴苛,所以在秦惠文王處死商鞅時,竟無人同情。
-
6 # 吳百蘭
公元前361年,上天賜予了秦國一次偉大的機會,發生了一場偉大的變革。而為之崛起,使之偉大的人卻是一位歷史悲劇人物一一商鞅。
商鞅其悲,悲在他死在自己用熱血鑄就,使之國富兵強秦國的指令下。悲在向他發射死亡之箭的人,是在他變法中受益的百姓,翻身的奴隸。悲在他死於他自己親手製定的新法之下。
政敵們打著護新法的大旗,以新法的叛逆罪判他車裂滅門;百姓奴隸們則根據新法的獎賞,在爭先恐後追殺他時,想到的不是商鞅恩德,而是將商鞅的首級看成爵位、田產等重賞。
高山流水,贏渠梁與商鞅公元前361年,秦國贏渠梁即位。這位年僅21歲的新秦王,放眼黃河、崤山以東遼闊的地平線,他怎麼能甘心秦國永遠蝸居西隅,被山東六國鄙視。
他仰慕300年前先祖秦穆公的春秋霸業,渴望實現父親秦獻公的東征計劃。他要把秦國重新帶上風雲際會的政治舞臺。他,向全國發出了時代強音: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寡人封他高官,給他土地,與他共享秦國。
此時,正寄居魏國尋找機會實現自己抱負的商鞅,在第一時間接收到了贏渠梁的號令。為實現夢想,商鞅欣然啟程奔向秦國。到秦國後,在秦王寵臣景監的大力推薦下,商鞅見到了贏渠梁。
然,商鞅並沒有珍惜這次難得與秦王見面的機會。見到秦王后商鞅大談“帝道”,秦王因為求賢若渴,雖然對商鞅所談的話題不感興趣,卻也還是客氣的送走了商鞅。
商鞅不甘心第一次見面的失敗,又找景監為他尋了個第二次見面的機會。這次商鞅仍然是沒有珍惜機會,和秦王大談“王道”。孝公實在是聽得難受,又一次客客氣氣地送去商鞅。
第三次,商鞅一改前兩次見面的風格,上來就和秦王談“霸道”。
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
《資治通鑑》
直聽得秦王眼睛發亮,贏渠梁所要的就是能使秦國快速崛起的奇計,而“霸道”又正好符合快速崛起的願望。
此時,商鞅的心也亮了。他知道他遇到了知音,他的理想和抱負終於找到了得以實施的機會。於是,這對君臣不分白天黑夜,開始籌劃秦國的變法改革。
變法的過程艱難一、陋習難改
要改變千百年形成的民俗習慣,那哪怕是眾所周知的陋習,改變它也不是一件說改就能改的事。所以商鞅變法並非象電視劇裡所說的那樣說變法就變法。商鞅為變法改革先是籌劃了5、6年,才開始行動的。由此可見,改革的過程是很艱難的,它需要謹慎了再謹慎。
二、與老世族代表甘龍爭辯
變法之事首先就遭遇到老世族們的反對,老世族士大夫甘龍說:緣法而治,官吏熟悉規矩而百姓安定不亂。甘龍的政治信仰是:
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
《史記》
意思是說,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
商鞅則認為聰明人制定法規政策,愚笨的人因循而動;賢德人因時更禮,無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一對水火不容的政敵,就這樣在秦國的政治舞臺上相遇。
三、立信
衛鞅雖然是衛國公族公孫後裔,但到了秦國卻依然是白衣布丁。他若想在秦國變法,誰會聽他的呢?他以什麼來建立“信譽”呢?
對於商鞅的變法,司馬光有這樣一段評價:
信譽,是君主至高無上的法寶。國家靠人民來保衛,人民靠信譽來保衛,不講信譽,無法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也無法維持國家。
因為贏渠梁認可商鞅的“霸道”,也充分相信商鞅能夠透過“霸道”改革,能使秦國迅速崛起,便排除萬難堅定支援商鞅變法。
商鞅也相信自己是在為一個國家的成功,在努力地奉獻自己。為了得到變法的“信譽”,商鞅的第一招就是徙木立信,使得秦國上上下下取得了一致的價值認同。
四、法之“霸道”
因為得到了秦王的全力支援,商鞅變法講究的又是霸道。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時代,商鞅的霸道尤為顯得過於刻薄。
果然變法才一年,就引起秦國百姓紛紛控訴新法。恰逢此時太子又湊熱鬧跟著犯法了,商鞅毫不留情地將兩位太子傅刑罰,聲言道“法之不行,自上犯下”。
秦法還將人民嚴格編制,互相監督,犯法連坐,強化並實行了中央集權。廢除“井田制”。打破土地疆界,獎勵農耕。如此,使得秦國快速積累財富。
戰場上,鼓勵平民建功立業,獲取爵位、田地房宅、奴僕侍女、衣飾器物。立刻使得秦國的軍隊變成了虎狼之師。
霸道以高壓方式橫掃人心,兇險殘酷,對舊制度、舊貴族勢力掃蕩最堅決的一次。為達目的商鞅不擇不顧,自戀於功成名就,把所有人都玩弄於股掌之中,所有人也都被他改變成無情的鋼鐵漢。
英雄落幕商鞅變法將秦國帶入國富兵強的同時,自己也走向了事業的頂峰。秦國收回河西失地後商鞅被封為商君。
趙良在向商鞅告別時,商鞅問趙良:你覺得我治理的秦國,和當年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相比怎樣?趙良真誠地將形勢的嚴峻性分析給商鞅聽,並勸其急流勇退。
他形象地把商鞅的政敵忌賢的心態比喻為“用100匹馬來討伐你這一匹千里馬,你縱有千里之能,也必然要倒斃於中途,因為誰也不願意被證明自己是一匹孬馬。”
這其中的對話揭示了當時險惡的人際關係,和商鞅生存環境的惡劣。可惜,商鞅沒聽趙良勸他退出政治舞臺的話。
半年後,政治風雲突變,贏渠梁死,太子贏駟即位。反對商鞅的政敵們立即開始進行反攻倒算。諷刺的是,他們把處治商鞅的方針概括為:“商鞅之人不可不除,商鞅之法不可不行”、“以商鞅之法除商鞅之人”。
而更富戲劇性的諷刺是,那些在變法中獲利的百姓、奴隸們,變法成功時送華蓋給商鞅,最後又是他們圍殺商鞅。而且商鞅死後“秦人不憐”,將其屍體五馬分屍。
總結商君,是被他自己點燃的火焰吞噬的,他用生命鑄造了秦國的輝煌,卻被他所拯救的人們五馬分屍。
商君由“信”而“威”,由“威”而“霸”,由“霸”而“亡”。誠如趙良所說:大家都對你唯唯諾諾,不敢講實話,今天我來直言告訴你吧。百里奚是楚國的鄉野之人,穆公把他從卑賤提升到尊位。他曾討伐過鄭國,也為晉國扶立過國君,救楚國於危急。他勞累了也不乘車。夏天不打傘蓋。出去巡察沒有前呼後擁的架勢,握權而不咄咄逼人。
再看你,靠秦王寵臣入仕,掌權後凌辱踐踏貴族大家,殘害百姓。渭河處決犯人,一次就是7百多人,血流成河,哀號震天。你在秦國獨斷專行,實在是算不上以德服人。
這才是商鞅被車裂的真正原因。
史家翦伯贊說:
認識歷史不是為了說明歷史,而是為了改變歷史。
商鞅變法給我們留下的是一杯濃醇的苦酒,是一首壯美的悲歌。我們感激偉大的歷史先行者,那些為國家勇於獻身的創造者。是他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真正目的。
大悲!商君
大壯!商君
大美!歷史
-
7 # 歷史小八卦迷
商鞅的一生很好的印證了兩句話:“歷史是由少數人推動的”以及“歷史是由多數人創造的”。什麼意思呢?簡單一句話:商鞅的“不得善終”是必然的。
“可悲”的商鞅只是秦孝公手中的一把刀罷了。是商鞅想惹眾怒,遭萬人唾罵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根據歷史記載,商鞅“西入秦”一共面試了四回:
第一回:商鞅提“帝道”,建議“垂拱而治”。秦孝公昏昏而睡。
第二回:商鞅退了一步,提出“王道”之說。可秦孝公對此仍舊不怎麼“感冒”。
無可奈何之下,商鞅在第三、四回面試時試著提出了霸道和強國之術。誰知秦孝公聽得那個叫不亦樂乎,瞌睡一下子就沒了。此後更是頻頻召見商鞅,“語數日不厭”。
在《史記·商君列傳》裡是這麼記載的,“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悅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就這樣,商鞅為了能學有所用,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職業夢想,他只好向“急功近利”的秦孝公妥協了。無奈的放棄了自己的初衷“推行帝道”,轉而“推行霸道”。
從此,商鞅便成了秦孝公手中那助其實現“霸業”的一把好刀。商鞅變法開始了!!!
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的一二三點理由一、變法惹了眾怒,想要平息,總得找個“背鍋俠”吧。商鞅作為變法的二把手,舍他其誰呢?
那麼問題來了,都說“商鞅變法”惹了眾怒,到底惹了誰呢?這就要從此變法的內容說起了。
商鞅變法的內容大致概括: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統一度量和建立郡縣制。
不說別的,就廢除分封制、按軍功提爵這兩項就大大的損害了秦國一些豪門貴族的利益;那實行連坐、輕罪重罰可是嚇壞了當時秦國的大批百姓(誰家沒有一兩個糟心的親戚);變法實行以來,秦國一日復一日的強大讓其他國家更是眼紅至極。
好傢伙,這樣一說,商鞅那是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的人都得罪了個遍。
二、“商鞅變法”成功後,對於秦國來說,商鞅的存在已沒有了價值。
價值,這是個很現實的話題。只要商鞅還有用,不要說得罪人了,再怎麼無法無天,秦惠文王都會保他。
“商鞅變法”成功了,商鞅的生命也就開始進入了倒計時。其實秦孝公在臨死前,就已經對商鞅動了殺心,可是為了不落他人之口舌,只好把這個難題轉交給了兒子秦惠文王。
一個對秦國已沒有多少價值的外臣(商鞅不是秦國人),一個可能會幫助他國對付秦國的有才之人。不殺,留著幹啥子呢?
三、據說,秦惠文王與商鞅曾經有著許多私人恩怨。
比如,秦孝公的哥哥兼師傅公子虔,因為犯了事,被商鞅施以劓刑,八年不出門見人。
可我覺得,在歷史上秦惠文王並不是一個“昏君”。不會為了私人恩怨,而肆意殺害有功之臣。這不過是一個噱頭,為了“私人恩怨”殺了商鞅,總比“過河拆橋”、“忘恩負義”來得好聽些。
至於為什麼要把已經死了的商鞅“五馬分屍”(據說是“五牛分屍”)呢?我猜,秦惠文王是想廣而告之吧。大肆的告訴百姓、貴族、其他國家:看!罪大惡極的商鞅已被我處死了!!!嗚呼,悲哉。
-
8 # 炁公子
答案很簡單:功高震主公然起兵造反,與君王之間的矛盾重重!商鞅不死,無法穩定秦國宗室和貴族之心。
第一、商鞅與後繼之君嬴駟之間的矛盾嬴駟少年時為秦國太子的時候,一度觸犯了商鞅所立的新法。這個時候反對秦國新法的人比較多,法令不通,執行很難到位。
為了使得秦國變法成功,商鞅就向秦孝公說:
“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
就這樣,秦孝公責罰了太子嬴駟的師傅,並把嬴駟下放到民間歷練而得罪了嬴駟。從而秦國的新法也開始執行下去,暢通無阻,秦國的民生也越來越好,國力也是日漸強大。商鞅也被封為商君,賜商於之地是商鞅的封地。
秦孝公病重之後,嬴駟回到秦孝公身邊,讓嬴駟拜商鞅為老師,跟商鞅學習治國之道。
秦孝公去世之後,嬴駟登基為秦國新君,但是由於是剛剛登基,秦國的人心不穩,商鞅的威望比較高,在整個秦國內人民都比較擁戴商鞅。
正所謂功高蓋主,商鞅的功勞太大,已經是商君,最高的地位了,對嬴駟的威脅太大,嬴駟為了王權的集中和樹立威信必須得殺了商鞅。
第二、商鞅與宗室老氏族之間的矛盾商鞅在變法之前,秦國是老氏族和秦國貴族以及王室在統治,也就是奴隸制。
商鞅變法動搖了這些秦國貴族和老氏族以及王室成員的核心利益。
商鞅變法改革了秦國的戶籍制度,男子成年必須和父母分開住;設立軍功制度,斬首即可晉升;對貴族和老氏族以及王室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給底層民眾;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和管轄區域,對於稅收、度量衡以及秦國的民風民俗都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獎勵耕戰;軍事上訓練秦國新軍,並率軍收復了河西之地,受到秦孝公豐厚的賞賜和恩寵。可以說是嚴重的對秦國老氏族和貴族集團的利益造成了損失和影響。
同時,由於太子嬴駟少年時犯錯,觸犯秦國法律,為了變法,太子嬴駟的師傅公子贏虔被割掉了鼻子,秦公子贏虔是對懷恨在心。
秦孝公死後,嬴駟剛剛登基,為了得到這些老氏族、貴族以及王室貴族公伯贏虔的支援,穩定局面,因此不得不殺了商鞅。
第三、車裂商鞅只是為秦孝公收尾商鞅在秦孝公時代,只有秦孝公是可以駕馭的了得,但是秦孝公沒有來得及處理就蹦逝了。對於秦孝公來說嬴駟繼位之後的第一個對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
從當時秦孝公去世的時候來看,秦國的變法和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倒是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也成了嬴駟最大的威脅。
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後,秦國有兩個人是雙重性質的,就是秦惠文王和商鞅。他們由於都擁有巨大的權力,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徵只能是一個人。
在那個時候商鞅在秦國人民的心中可謂是民心所向,深得民心,是秦國王室最大威脅;商鞅的存在也是嬴駟王權的威脅,讓嬴駟睡不著覺,坐立不安,權力就感覺是被架空的。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裡。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文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這樣的人才,秦國如果不用,也必然是不會讓別國來用的。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王出色地完成了。
綜上所述:商鞅被秦惠文王車裂主要是由於商鞅得罪了當時秦國的太子、老氏族以及公子贏虔,對這些人的利益構成了威脅。
一次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駟登基,一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加之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道商君之法,惠文王雖然對商鞅有所顧忌,公子虔等一幫人就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
於是,惠文王便派人抓捕了商鞅,商鞅逃到封地起兵攻打鄭縣,兵敗被殺,秦惠文王將商鞅的屍身車裂,並族滅其家,藉此機會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從此正式帶領秦國開始了秦國的崛起之路。
-
9 # 逗耶
商鞅變法雖使秦國強盛,但商鞅本身為人刻薄,太過死板,其所為很實際的為秦國帶來了強國之法,但同時也將自己推上了車裂之徑,之所以會被“五馬分屍”,那自然少不了一些“已成定局”的因素。
熟讀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商鞅變法及部署實施佔據著很大比重,但就算擁有如此功績的他,最終的下場卻極其慘烈,這一點也使得後人唏噓不已不明其理,據相關史料記載,商鞅的確是被秦惠文王所殺。這究竟是為何呢?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商鞅及其變法內容。
商鞅(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公孫氏,姬姓,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軍事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政治方面包含:秦國戶籍、土地制度、軍功爵位、行政劃分、稅收度量衡及民風民俗。
還制定了嚴酷的法律及律刑。
經濟方面包含: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這次變法剝削了貴族利益,打破了貴族世襲,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首先就把秦國所有的貴族,世卿全部得罪完了。
再就是重農抑商,政策一出老百姓不得不努力耕戰,為國家貢獻布匹糧草等,同時對經商範圍控制,並多加商業稅收,充盈國庫,其次很明顯,可以說商鞅把整個秦國人全得罪了,上至高官大商,下至黎民百姓,這也為自己以後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話回正題,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還會被“五馬分屍”?
01:商鞅權勢過大,並與秦惠文王有過私人恩怨。
商鞅本身為人刻薄,過於死板,執法嚴厲,言出必行,在秦孝公時期,變法之所以能夠順利推行,完全是因為秦孝公的鼎力支援,看過《大秦帝國系列》的朋友知道,為推行變法,商鞅及秦孝公曾談論至徹夜未眠,兩人關係好的就像是親兄弟,所以其權勢有礙於新帝秦惠文王。
再者因為商鞅執法嚴厲,當初秦孝公時期,太子秦惠文王因觸犯了新秦法,被商鞅由變通的方式對其進行了懲罰,太子固然是輕易不能受罰的,那麼罰誰呢?秦惠文王的先生公孫賈和長兄公子虔,怎麼懲罰的呢?就是臉上刻字,把鼻子割掉,這個仇恨就相當大了,雖然不是直接對秦惠文王做懲罰,但這也相當於直接甩了秦惠文王一個響亮的耳光,此刻兩人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02:變法時,直接損害了世卿貴族的利益
變法內容中說道,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按軍功賞賜爵位及封地,這條是挺狠的,本來安安穩穩的貴族世卿一下子感受到了自己的危機,沒有軍功就沒有了封賞,以往踏踏實實的日子,突然被打擾,任誰也不會同意。
推法明確規定,將秦國民眾分為20個爵位階層等級,每個等級吃的飯都不一樣,普通無軍功者只能勉強填飽肚子,中層爵位吃的是粗米,上層爵位就可以吃精米,美味佳餚,這等於之前一直是地主的人,突然被鬥下來做了平民一樣。
這一變法也導致了後來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的“殺人之心”,秦孝公在時,貴族世卿只能忍聲吞氣,而秦孝公死後,商鞅沒有了撐腰的,大多貴族世卿就跳出來了,紛紛在說一個外族人,居然敢騎在我們的頭上,還把長兄公子虔的鼻子給削掉,秦惠文王剛上位,看到這種事情,如果自己處理不好,很容易引起政局紊亂,甚至危及江山安定,怎樣才能安穩住這些人呢?無疑殺掉商鞅是最佳的辦法。
03:變法時,直接損害老氏族及百姓利益
變法內容中的重農抑商,獎勵耕戰,雖說有著很大實際意義,但不免讓老百姓有了恐慌感,商鞅規定,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可以免去本人的勞役和賦稅,直觀來看這是好事,但實際來說,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要你努力的種糧食,織布匹,這樣一來,老百姓們就不得不努力耕種,織布,為國家貢獻糧草及布匹。
除此之外,商鞅還頒佈了很多其他法令,使得秦國經濟繁榮,軍力強大,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強的大國,但是這其中有很多法令也直接損害了老氏族及百姓的利益,讓老百姓無形中感到恐慌無助,感覺自己就像是一個機器。所以商鞅被行刑時老百姓也絲毫沒有憐惜之意!
我個人認為:
商鞅的變法直接的改變了秦國一直以來的平穩局面,俗話說的好,改革創新的道路上是艱難的,所以在一改以往的平穩時,必定會給某些群體帶來利益傷害,現在看來商鞅的確是一代偉人,有著先前的思維和魄力,但是在當時除了秦孝公的支援,再沒有第二個人支援了,還是那句話,畢竟沒人會願意對自己的資產拱手相讓。商鞅會被“五馬分屍”,其實從變法期初就已經已成定局了,太多因素致使商鞅沒有辦法再繼續生存著!
總的來說:
商鞅之所以會被“五馬分屍”,首先就是因為自己的“政績”影響了秦國大部分人的利益,再者商鞅本身的為人,言出必行,執法嚴厲給自己挖了個坑,當然最重要的是現實社會的政治因素,一個政績斐然的功臣就算賜死也不至於“五馬分屍”吧?這就要說到政治因素了,想要你死的人,恨不得你死的方法是最慘烈的才解恨,商鞅就是如此,下面人在奮力的把你推上了最慘烈的“斷頭臺”,同時作為秦惠文王,為了立足江山,只能應了他們,來維護政局穩定,江山緊固!
因而,結論是:之所以為商鞅會被“五馬分屍”,是因為他本身的為了完成“使命”太過強硬,太過刻薄,太過死板,才導致與秦惠文王的私怨,還有貴族世卿對他的怨恨,老百姓對他的不理解,他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己被車裂做鋪墊。您覺得呢?
-
10 # 代王67
因為現實中,很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今日,也是極難,何況兩千年前!商鞅強秦的同時,也大大削弱的王權,也得罪了太多的人,無法平息的怒火,時機一到,就會燒死商鞅!這個時機,就是秦孝公之死!
-
11 # JackyXia九夏
商鞅,我國曆史上功績卓著的改革家,為秦國變強奠定了有力的基礎,更為秦國大一統奠定了力量!但是,這變革卻損害了秦國大部分貴族的切身利益,要不是遇到了明主,可以肯定的說不可能成功。所以,在秦王駕崩之後,舊貴族的反撲,新任君主面臨的壓力。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殺了商鞅。可以說商鞅為法生,也是為法而死,可謂死得其所!不可謂是英雄也!
-
12 # 一斤土豆五毛五
我們先看一下商鞅變法大致的幾個內容。第一:頒佈法律,制定連坐。商鞅曾在渭水河邊對七百多名囚犯大刑伺候,以致渭水盡赤,號哭震天。第二: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這一方面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但是也打擊的貴族爵位世襲的特權。第三:重農抑商。第四:建立郡縣制。郡縣制能夠加強中央集權,但是也觸動了地方貴族的勢力。這四點是商鞅在秦國的第一次變法,發生在秦孝公六年。在秦孝公十二年,商鞅更進一步,開始廢井田,開阡陌。這一條正式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大大打擊了貴族勢力。
以上的幾條變法內容,很多都是直搗貴族權利和利益的中心。在變法之初,就有很多人站出來反對。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的貴族勢力發現秦孝公對商鞅的信任和讚賞,自己知道在爭辯都無濟於事,只能先隱忍下來,靜觀其變。他們暗中支援其他貴族牴觸新法。以至於商鞅的理念提出後,等了三年才開始展露自己的才華。而且在變法的過程中,商鞅還得罪了太子的老師公孫賈和太子太傅,公子虔。但是這件事秦孝公並沒有質疑商鞅的做法。而就是透過這件事,貴族勢力開始意識到商鞅和秦孝公變法的決心,也為商鞅的未來埋下了禍根。
秦孝公去世以後,公子虔在惠文王面前告發商鞅變節,而在公子虔之後,貴族們上書狀告商鞅者如潮水一般湧來。這個時候變法已經深入人心,沒有商鞅,變法依然可以繼續下去。殺一人而平眾怒,對惠文王來說很划得來。
後來商鞅跑路,住店沒有證件,店主人害怕連坐,不敢收留。商鞅自己立法,最後把自己困住,好像冥冥之中註定一樣。商鞅跑到魏國,魏國對商鞅滿是仇恨,不肯收留。最後商鞅終究逃不過一死。
歷史對商鞅也是褒貶不一,但是刻薄絕情是眾多史學家的共識。商鞅的朋友趙良曾讓商鞅留好後路,但是商鞅依舊沒有收斂,這可能與他信仰的法家思想有很大關係。性格也成為商鞅最後悲慘結局的一個因素。
至於五馬分屍,也有記載商鞅是被五牛分屍。但是不管是馬還是牛,當時商鞅已經死了。分屍確實是分的他的屍體。
-
13 # 歷史情感大視野
商鞅本來是衛國人,秦孝公向天下頒佈求賢令時,前半生還一事無成的商鞅就跑去投奔。孝公與商鞅談論治國之道,而商鞅的回答讓他十分滿意。
於是孝公提拔商鞅做大良造,第二年,又支援商鞅在秦國施行變法。
商鞅在秦國算是一個外國人,而且他前半生又沒能揚名天下,而現在一到秦國,就直接被提拔做了大良造,成為孝公之下地位最高的人。商鞅平步青雲、一躍登天,秦國的貴族們全都嫉妒他,也全都要攻擊詆譭他。
秦孝公形象
現在他不僅要以外國人的身份管理秦國,還要更換秦國沿用了幾百年的法律,秦人怎會心悅誠服?
得罪太子
於是老百姓們都抱怨新法不行,而貴族們都違背、反抗新法,在變法之初,新法實際上的落實和推廣成了難題,因為秦人更本就不接受新法。
例如當今太子就帶頭挑戰新法(太子是後來殺了商鞅的秦惠王),這件事弄得朝野都一片譁然。
秦惠王
商鞅下了鐵心要變法,孝公也在堅定地支援他,如今太子竟要帶頭違犯新法,這可真是一出好戲啊!全體秦人都要看看商鞅到底要如何處理此事。
如果放在別人,肯定要退一步,畢竟得罪誰都不能得罪太子,因為他是下一代國君。不處罰太子、讓這事默然地過去,絕對是最好的做法。
商鞅卻把這件事看成了自己成名和立威的好機會——古代很多大臣都喜歡在太子身上立威,以獲得國君更大的信任,讓國君覺得他忠心且不懼權貴。
商鞅
商鞅就聲稱:“教不嚴,師之惰!太子作為儲君,自然不能遭到處罰,而他的兩位師傅管教不嚴,以至於讓太子公然犯法,罪大惡極!”於是用挖去鼻子的刑罰,處罰太子之師公子虔,用在臉上刻字的刑罰,處罰太子之傅公孫賈。
在古代,國君最信任、最看重的人,就是年輕時教育他的師傅!而商鞅一次判太子的兩位師傅極刑,自然是會遭到太子一生的怨恨。
商鞅只顧一時之利,不慮長遠之計,而他的做法也是立竿見影的,公子虔與公孫賈兩人的下場,震懾了秦國的貴族們,從此再沒人敢挑戰新法。
這次事件,標誌著商鞅變法註定要走向成功,也標誌著商鞅必定要遭到太子的報復。除非商鞅能說服秦孝公廢除當今太子,否則他將來下場一定很慘。很明顯,商鞅並沒有那樣做,或是有這個想法而沒能成功。
結怨秦國
商鞅的新法是很殘酷的,他讓那些世代享受榮華富貴的貴族們,幾乎失去了世襲的資格。如果貴族子弟沒能在戰場上立功,就要過平民般的生活。
你動我的利益,就是動我的命,你動我的命,我就要與你魚死網破——秦國的貴族都抱著這個心態。
不僅是在貴族圈結怨,商鞅同樣得不到百姓的喜歡。
他把百姓編成“什”、“伍”,讓他們互相監督,以從根本上制止犯罪。鄰居犯法若不舉報,一經發現,就要被判罪。淳樸的百姓因此與鄉鄰之間互相猜疑、提防,民風日下,勾心鬥角成為對待他人的常態。
某次商鞅去渭河處決罪犯,他採用的是“淹死”的刑罰,上千名罪犯挨個被活生生地沉入渭河,整條渭河的顏色都從透明染成血紅。
商鞅在秦國,那是過街的老鼠,但沒人敢當面打他罵他,都是在心中詛咒他。
若是身邊沒有甲士和彪騎當保鏢,商鞅就不敢出行,因為已經與整個秦國結仇,他隨時可能遭到刺客的襲擊。
然而他卻不醒悟,繼續我行我素,讓整個秦國都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而這種恐怖,一直到劉邦、項羽推翻秦朝時才被終止。
結語
商鞅的最終下場相信大家都知道,太子即位後(秦惠王),公子虔誣告商鞅謀反,商鞅逃去魏國,但魏王早已視他做仇敵,不願接納。
商鞅又逃回封地商於,與賓客起兵反秦,後被秦兵擊敗。商鞅被逮捕到咸陽,秦惠王以“謀反罪”,判商鞅車裂之刑。(五匹馬將他身體撕裂)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大。但秦惠王剷除商鞅,並不能算是過河拆橋,因為商鞅的結局都是他自己“作”的。
縱觀商鞅的一生,他貪慕權力,蔑視一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最終結怨於天下。這種人就算你拿千軍萬馬去保護他,也無法扭轉他必定不得善終的結局!
人生在世,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樹立仇敵,最恐怖的事就是身邊都是仇敵!就算你有千軍萬馬,你的氣勢能震懾一切,那些水火不容的仇敵還是不會放棄扳倒你的決心,稍有機會,他就會趁勢而動,對你發動致命一擊。一個仇敵尚且令人夜不安眠,況且有千千萬萬個仇敵呢?
-
14 # 亂神虎
法家講究人性本惡,所以嚴刑峻法,不留情面,辦事絕對,所以令人敬而遠之,導致眾叛親離,死得特別慘。
商鞅就是如此,他的錯誤有以下幾點。
第一,就是沒有和貴族處好關係。法律嚴苛,又差點廢了太子,割公子虔的鼻子,得罪了貴族勢力和新君王。當保護商鞅的秦孝公死後,商鞅也無力自保。
第二,就是沒有和百姓處好關係。法律太細太嚴,稍有不慎就受處罰,所以百姓也十分不滿。所以商鞅造反沒人響應,商鞅死了還個個興高采烈如同過節一樣。
第三,就是沒有和法律找好關係。法律處處為君王考慮,沒有為臣子和百姓著想。當商鞅出事之後竟然也成為了叛臣,沒有身份證就不能住旅店而被秦軍發現所殺,這也就是作法自斃的由來。
第四,就是沒有和外國討好關係。商鞅和魏國爭奪河西的時候,利用和談的名義扣押公子卬來騙取河西,所以魏國懷恨在心。商鞅出事要投奔魏國被拒絕就是因為如此。
商鞅被殺,新君王贏駟趁機獨攬大權,而且留法以強秦。後用張儀而成就大業。
-
15 # 小凌說史
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絞兔死,走狗烹。“商鞅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得罪了很多人的利益,秦孝公會護著商鞅,但是新上任的秦惠文王就不會了,他更多的是考慮如何平息貴族們心中的怨氣,鞏固自己的王位,使得新法繼續實行下去,然後使秦國繼續強大起來。
於是有人就說遇到秦孝公是商鞅一輩子最幸的事,也是最不幸的事!商鞅早年學成之後投到了魏國公叔痤門下,雖然公叔痤病重是向魏王推薦商鞅,但是並沒有得到重視,隨後商鞅離開魏國去了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
1.公元前359年,秦孝公為在秦國變法一事召開朝會,商鞅喊出了著名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為變法營造理論基礎。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主要內容有:頒佈連坐法、獎勵軍功等。
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國展開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等。
經過商鞅兩次變法,秦國迅速崛起,成為了令東方各國害怕的大國。然而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了,商鞅被秦國舊貴族代表公子虔等人誣告意圖謀反,出於平息舊貴族怨氣等原因,秦惠文王下令抓捕商鞅。不想坐以待斃商鞅選擇出逃,原本想去魏國避難,但是因為商鞅曾生擒公子卬被拒絕入境。無奈之下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邑商,然後發動邑兵作困獸之鬥,最終被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後戰亡。
商鞅變法損害了很多貴族的利益是造成他悲劇的重要原因,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一點是他不懂得功成身退。秦惠文王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被商鞅不留情面的處罰過,他當時已經對商鞅懷恨在心了,所以才在商鞅兵敗戰死後還對他處於五馬分屍的酷刑,以解心頭之恨。
-
16 # 每天冷歷史
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變得強大,但是與此同時也付出了很多,得罪了很多人。
第一、在秦惠文王贏駟小的時候,因為犯錯,被罰。而此時正是商鞅變法最初階段,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贏駟犯錯的時候不好,被用以正變法。贏駟的太傅被施以劓刑。所以從此時商鞅便得罪了贏駟。
第二、商鞅的東西變法嚴重的影響了秦國權貴和老世族的利益,所以不管變法多成功,商鞅都是秦國老世族眼中釘。
第三、商鞅變法成功後,他的權利日益壯大,可以說當時的秦國他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被封為商君。秦孝公在的時候還可以威懾住他。但是當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剛繼位,怎麼可能讓這樣一個人存在呢,這會嚴重影響到國君的地位。
綜上幾點,秦孝公在的時候,秦國的老世族都把對商鞅的仇恨壓在了心裡。當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了這個羽翼,失去了變法最有力的支持者,他的命運可想而知。他的變法成功與否都是對於秦國而言,而他得罪的權貴卻是私人恩怨。所以他的命運才會如此悲慘。
-
17 # 春花秋實5872
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原名公孫鞅,後因其封地在商州,人便稱為商鞅。
商鞅透過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改革戶籍實行什伍連坐等弱民愚民政策,同時又沉重打擊貴族惡豪勢力,制定了嚴酷的《秦律》,為秦國的興盛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是他的成功之處。
商鞅實施新法時,剷除了仁義、和平、善良、孝悌,鼓勵人們相互監視,相互告密,刻薄寡恩,致使民怨太深,國強而民弱,西漢賈誼這樣評價商鞅:“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而敗”。同時制定嚴酷的法律,不避權貴,刑上大夫。太子犯了法,便加罪於其師,割掉鼻子,致使太子怨恨。商鞅出行招搖,功高蓋主卻不知隱退,所有這些做為都為他埋下了禍端。
公元前330年,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被車裂而死。(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歷)一代改革家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生命,商鞅之死,在於他固執己見,不能很好的協調各方矛盾,積怨太深,富了國家害了自己,可嘆可惜。
-
18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題主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商鞅勞苦功高為什麼最後要慘死,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商鞅是誰?以及其所作所為?產生哪些影響?為什麼商鞅會死?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一生所作所為最主要就是秦國變法。商鞅變法是中國古往今來歷史上最全面和徹底的變革。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地區。
正面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
負面作用: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一、廢除舊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度,打破舊貴族特權,受到舊貴族勢力的排擠痛恨和反撲。
二、新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實行連坐和相互告密與揭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在一定程度上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
三,焚燒儒家經典,排斥儒家,不重視思想道德教育,片面強調刑罰,使得儒生和知識分子站在對立面,後世儒家一直不遺餘力地予以批判和醜化。
四、執法過於嚴苛,太子犯法不僅受到懲罰,還將其老師分別處以劓鼻和黥面之刑,一次性在渭水斬殺觸犯新法700多人等,這些使得矛盾對立嚴重。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族。
綜上個人歸納商鞅被殺有四個原因:
1、變法打破舊貴族特權和利益,部分加重百姓負擔,排斥儒家和思想教育,以及嚴苛的執法,這一切交織其中最終使得社會矛盾尖銳,對立嚴重,這就使得表面變法成功的背後,商鞅卻坐在火山口上。秦孝公活著的時候全力以赴和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援商鞅變法,反對勢力不敢發難,待秦孝公去世,失去保護傘,所有矛頭對準商鞅,使其成為瘋狂復仇和發洩的物件。新君秦惠文王登基,為了取得舊勢力和社會各界的支援,化解矛盾和危機,穩定統治,繼續推行新法同時,不得不殺商鞅這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2、作為改革家,也是改革派和利益獲得者代表的商鞅,推行變法過程中,一方面為了改革效果更徹底,另一方面也為了不失去個人利益,功高震主還戀權慕名,在新法大成的情況下,沒有能夠做到激流勇退和適時放棄個人利益,最後的結果是加強君主和中央集權的同時,將自己置於爐火之上。
3、秦惠文王作為太子犯法被罰和老師受刑的經歷,讓其內心難以接受,無法面對和正視商鞅。說白了誰都會有私心,讓昔日差點致自己於死地的敵人高居廟堂權傾朝野,一方面擔心難以駕馭,另一方面確實心有不甘,放其去其它國家或歸隱田園似乎又放心不下。
四、商鞅被公子虔告以謀反,秦惠文王派人捉拿,商鞅發動邑兵攻打鄭縣,其實質就是做實了謀反,讓自己完全授人以柄,可以說是作死。
禍患常積於忽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總之商鞅之死是內外交織所有矛盾集中爆發的結果。
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從秦孝公到秦始皇160多年始終堅持不懈,終於使得秦國從僻居一隅荒蠻落後隨時面臨瓜分滅國命運的窮弱之國發展為橫掃六合一統天下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最終為秦朝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
19 # AAA福祿壽喜財AAA
關鍵詞:伴君如伴虎,飛鳥盡良弓藏,兔死狗烹。
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為官,之後,在秦孝公的支援下發起變法。變法使得秦國漸漸強大,為秦國後來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然而,這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最終的結局卻令人唏噓——被五馬分屍。
商鞅變法提倡法制,這樣就不免傷及到了王公貴族的利益,因此,會受到秦國貴族的排擠。秦孝公去世之後,王公貴族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企圖消滅商鞅。秦惠文王即位之後,變法已在秦國步入了正軌,即便沒有商鞅輔佐,新法也可以正常運作了。
此時,為了緩解王室與大臣們的矛盾,秦惠文王希望透過殺掉商鞅來穩固政權。 後來,大臣們上書惠文王說商鞅謀反,並且要求按律法處置。惠文王同意了大臣們的提議。商鞅被依法處死,死後被五馬分屍。他一生都在變法,但最終卻死於自己的法。
-
20 # 布衣女子粗布衣
多謝邀請!商鞅被車裂的原因:商鞅的刻薄少恩在其變法的過程中暴露無疑,法不容情在法制社會的今天看來是很在理的,但在以權治國的古代社會無疑是過分的。不論因何觸法,知道你觸犯了他訂下的法規,你就得受罰,沒有任何理由,一時間多少人因此飽受皮肉之苦,多少人因此滿懷怨恨而終,多少人因此亡命天涯。
回覆列表
我的答案:商鞅變法過快、過猛,嚴刑峻法觸動了各階層尤其是貴族的利益,所以商鞅被分屍。
分析:1.商鞅變法實行法家的嚴刑峻法,法令雖然實行,可是刑罰殺戮過重。人民見到商鞅只是看到權威,而看不到德行;人民知道商鞅變法的好處卻不知道商鞅的義氣。
2.商鞅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太子不願意遷都咸陽,議論變法法令的是非。商鞅把太子的師傅太傅公子虔割鼻,在太師公孫賈的臉上刻字,因此得罪了國家的儲君。
3.商鞅把新法制定頒行後,人們對新法議論紛紛。說新法不合適的人,商鞅認為是抗命的臣民;說新法好的人,商鞅認為是媚令的人,都記錄好姓名,流放到邊境作為戍卒。大夫甘龍、杜摯私自議論新法,被貶為庶人。於是人們在道路上相互目視,不敢打招呼。
4.商鞅經常親自去渭水邊閱囚,一天誅殺七百多人,渭水都變成紅色。哭聲遍野,百姓夜裡睡覺,都會被嚇醒。
5.秦孝公嘉獎商鞅的功勞,封他為列侯,並且封邑十五城。秦孝公死後,商鞅自認為是先朝舊臣,出入宮廷傲慢無禮,商鞅位尊權重,秦國惠文公怕商鞅謀反和反叛他。秦惠文公對商鞅有積怨,所以把商鞅分屍並滅族。
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並且合乎了秦國的國情。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使變法措施堅決執行,變法比較全面和徹底。法家思想的發展,提供了變法的理論基礎。但是商鞅變法觸動了貴族和舊勢力的利益,所以最終商鞅被車裂。
是改革就會遇到阻力,是變法就會流血犧牲。但是為了社會的進步,需要堅定改革的信念和推進改革的程序,具有鬥爭精神和變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