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縉元

    康乾盛世是明知外部己經有另外一個極速發展的文明的條件下,硬設藩籬,繼續埋頭於雕琢農耕文明!其實危機己經四伏了!

  • 2 # 盛世與沒落

    康乾盛世有什麼不同?也沒什麼不同。只不過時間長一點罷了,一百三十多年。佔了差不多半個清朝。

    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即位,乾隆退位歷經一百三十多年三代人的一段歷史,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盛世。

    我覺得沒啥區別,有批判態度也對,歷史就應從功績和敗筆兩個方面來看,康熙和乾隆執政後期都有一定弊病也沒毛病。畢竟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 3 # 愛看愛思考

    康乾盛世,實際上應該是康雍乾盛世,正是由於由於雍正皇帝的努力工作,才維持了康乾盛世。但是由於雍正皇帝在位時間和老爸還有兒子相比較而言,太短了才僅僅是13年而已。他老爹老康是統治國家長達六十年,(實際上也沒有那麼長時間)但是,他兒子小乾可是實打實的統治了“大清國”六十多年。祖孫三代,一共統治中國長達一百三十多年。所以康乾盛世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盛世”之所以要打引號?古代的盛世?是無法和今天的生活比較的。盛及而衰,月有陰晴圓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 4 # 曹老師xixi

    古代何為盛世?國家大一統,人口逐步增長,百姓溫飽不愁,社會穩定不亂,對外軍事有威懾,即為古代的盛世。

    有人總是說,康雍乾盛世,是虛假的盛世,是番薯的盛世,是落後的盛世。我真是覺得,這些人實在要求太高了,看歷史,需要站在當時的環境去看,要知道當時是古代封建的農業社會,國家不戰亂,百姓能吃飽,社會風清氣正,就可以稱為盛世,何況康雍乾中國實際版圖還空前的大呢。

    縱觀中國古代幾個比較有名的盛世,文景盛世,開元盛世,永樂盛世,無非也是如此,就是“夢迴盛唐”,廣大的老百姓無非還是一畝三分地,溫飽不愁而已。如果非要拿現代人的認識,認為盛世必須要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話,那古代仁和階段都達不到,畢竟國家90%都是農業人口,怎麼看都是落後的麻木的。

    古代的盛世由於時代的侷限,有很多的不足,但我們也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也正是如此,中華民族才傳承的數千年,屹立不倒!

  • 5 # 朕驚歷史

    康乾盛世看起來有些虛偽,因為這是康熙朝和乾隆為了附和皇帝而誇讚他們的。而這個所謂的康乾盛世,有外國人的記載和當時外國來華人的記載有很多區別,或許是為了抹黑中國,不過他們的記載比起當時官員的宣傳,還是比較客觀的,看看在乾隆時期來訪華的馬戛爾尼使團對當時的"盛世"的評價: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清國)貧窮得令人驚訝,一路上我們丟掉的垃圾,會被生活在底層的百姓撿去吃”,所見的清國軍隊軍著也如同“叫花子般”。"清王朝僱傭了許多老百姓來到英使團的船上,為英國人端茶倒水,掃地做飯。英國人注意到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國人中間,人們很難找到類似英國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國農夫喜氣洋洋的臉。”這些普通中國人“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男人和女人的穿著沒有多大區別,一般都是藍布衫,寬袍長褲。”“房屋是木結構,沒有天花板,房頂鋪的是茅草,地面時是夯實的泥土地,從房樑上垂下一個個草蓆,將房間分割成若干個屋子。”“在大街上看不到馬車,唯一能見的運輸工具是獨輪車。”“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除了村莊周圍,難得有樹,且形狀醜陋。房屋通常都是泥牆平房,茅草蓋頂。偶爾有一幢獨立的小樓,但是決無一幢像紳士的府第,或者稱得上舒適的農舍。……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國泰晤士河邊的兩個城鎮)相提並論。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它的文化是封閉型的,因此不能發展出類似西方的較高階文明;它的歷史是永久停滯的,除了皇帝,無人能有自由意識。”到達浙江沿海後,因為不熟悉中國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痛快地應答了。英國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總兵的辦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來。使團成員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傢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道,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後準備妥當。”這些對尊重人權的英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對中國人來說卻是司空見慣的”。

    英國人的說法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有可能是他們想要激勵國內對華主戰派們對華採用戰爭手段來撬開中國的大門,但一定程度上他們不會像中國官員說好話去討好君主。而對比漢時文景之治,唐貞觀之治,都是史書明確記載的。當時的百姓也收益於他們的統治政策,因此國強民富,人人傳頌,後世人也把他們和三皇五帝對比,成了後世明君的效仿物件。

  • 6 # 山河明月

    除去康乾盛世,歷史的多數盛世都是一個縱向比較得出來的結果,同時代的西方國家也好,東亞國家也好,都無法與華夏繁榮相媲美,贏得讚譽自然不在話下。

    衡量一個朝代是否為盛世,人口數和社會財富等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如果縱向來比較的話,清朝無疑是歷代封建王朝人口數的頂峰,達到了3億多人口,稱為盛世無可厚非。

    但是,康乾盛世與歷史上的其它盛世相比,多了一個橫向比較的物件,那就是同時代的西方國家自然科學技術的興起和現代文明制度的確立。

    大家看一下下面兩幅對比圖。

    一、

    康熙

    牛頓

    二、

    乾隆

    華盛頓

    康熙和牛頓、乾隆和華盛頓都處於一個時代,可讓我們明顯感覺,康熙和乾隆屬於古代人,牛頓和華盛頓是現代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等封建王朝的狹隘制度,導致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全面開始落後西方,這也許是康乾盛世招致批評的主要原因吧。

  • 7 # 平野宿YHW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根本就不需要去研究太多的歷史資料。

    我說了這個肯定會有人罵我,所以各位有覺得我說的不對之處,口下留情,請指教。但依個人的愚見,我認為封建社會的統治中清朝的統治是特別成功的。

    就一點,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人口大概有“六千萬”,而到康雍乾時代人口爆發式的增長,達到封建社會的巔峰“四億”。在這個資料面前,我覺得任何的反駁“康雍乾盛世”的歷史資料都是很無力的。

    我不會因為滿族是少數民族,而改變本人對歷史客觀的看法

  • 8 # 小四帶您看趣事

    康乾盛世與歷史上其他盛世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人認為康乾盛世也是輝煌的,其實這是不對的,正是因為有了康乾盛世的架輝煌的麻痺作用,才導致了中國國力與西方越差越大,在明知道西方有先進科技的情況下,清朝人依舊閉關鎖國,閉門塞聽,對西方帶來的技術不能虛心學習,這隻能是一種虛假的盛世,不但讓清朝人心生傲氣,還讓中國錯失了發展的良機,也是後面導致一系列侵略戰爭的一大誘因!

    相比較其他時代的盛世,康乾盛世更多的是助長了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所以說康乾盛世帶給中國的進步是有限的!

  • 9 # 重生的拾荒者

    康乾盛世如果僅與我國曆史上其他朝代的盛世進行比對。康乾時期,清朝的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年份達到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萬兩這個區間;人口從明朝的不到一億增加到4億人口,這麼比對說是康乾盛世絕對不為過,而且是大盛世。

    與其他盛世最大的不同,是其他盛世時,中國各個方面都屹立於世界之巔,但在“康乾盛世”一百三十四年結束後,中國和西方文明互相錯位,被西方國家彎道超車,將中國遠遠的甩在了後面。雖然國富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在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制度下,民不強,科技不強,文化不強,導致後來中國被西方列強用槍炮開啟國門,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正應了中國那句古話“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中國經過多年的抗爭終將重新屹立於世界之巔。

  • 10 # 一段硬木

    首先要確定盛世的標準才好去做定性和比較。如果僅僅用歷史上記載的那些盛世做比,無外乎漢代有文景之治,指的是恢復了秦末漢初的亂世動盪,百姓生活穩定,外族入侵得到了緩解,經濟得到了恢復,文化活動開始活躍。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類似,只是由秦末的社會動盪換成了王莽改制造成的社會動盪。唐朝的貞觀之治,主要指的隋末農民大起義後,社會生活得以恢復,大唐國力得到加強,文化包容性使得商業發達,軍事實力提升,國際地位也相應提高。開元盛世則是唐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財富的積累空前,那一時代的大多百姓在溫飽之餘有了娛樂和享受生活的可能。再說康乾盛世,在經濟上清朝乾隆初年的GDP穩居世界第一,但到了乾隆末期已被英國趕超退居第二。在從康熙到乾隆統治的一百三十四年時間裡,對內對外的各次戰爭都取得了勝利(至少當政者是這麼記載的)。國內人口數量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兩億,說明總體上百姓安定,民生得到了休養生息。

    但是必須看到的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盛世的概念和標準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就拿康乾盛世來說,有些成就確實前無古人,但是後來者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僅人口資料一項,到明末已經有人口1.2億左右,雖然期間經歷了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和滿清入關覆滅南明等一系列的社會動盪,但是類似於其它朝代更迭時的人口大量減少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不能說近2億人口全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之功。但是,社會相對穩定是必須承認的。

  • 11 # 南公懿

    “康乾盛世”與歷代太平盛世的一些不同:

    歷史上的盛世大都在天下太平,社會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出現。

    2.歷代的太平盛世時社會都比較清明,比較開放性的。

    3.其它朝代出現太平盛世時,一般也是我國 領先於當時世界的時候。

    4.康熙初年,南方尚有南明政權,還曾一度與清朝劃江而治。三藩之亂,歷時八年。雍正、乾隆兩朝也都有多次的大規模用兵。這些可以說明當時的社會還有一定的動盪。

    5.清朝的文字獄是歷代最嚴酷的,從康熙初年開始一直到乾隆晚年,持續了一百多年,對讀書人的思想殘害由此可見,。社會並不算太清明。

    6.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禁止海外貿易,妄自尊大,缺少了歷代盛世之君的恢弘氣度。

    7.我國曆代的盛世也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然而康乾一百多年中國傳統文化不但沒有得到發展反而萎縮了。整個清朝幾乎找不不出一個名頭響亮的文化名人。

    8.康乾時期我國已經在許多方面開始慢慢落後於新興的強國。

    9.歷代盛世時期都是君臣關係相對融洽,君主可以集思廣益的時期。康乾時期朝廷有了軍機處,封建集權制達到頂峰,皇帝的權利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代表最高權利機構的軍機處,也成了皇帝獨斷專橫,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的地方。

    10.歷代的盛世時期國家都是積極向上的,而康乾時期我們國家卻是在走下坡路。

    11.康乾盛世是封建社會的“最後輝煌”也是封建盛世的迴光返照。

  • 12 # 清晨詩話

    一、如果算上上古時代,那麼中國一共出現過九大盛世,上古時代盛世有三個:

    1、夏盛世

    從大禹的玄孫少康平定后羿、韓浞之亂然後到孔甲之前,這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盛世。

    2、殷商盛世(約公元前1290年—公元前1150年)

    從武王穩定都城開始到祖甲去世後結束,持續了大概140年時間,這時期主要君王有:盤庚、武丁、祖庚、祖甲。出現了盤庚中興、武丁之治兩個太平時代。

    3、西周盛世(公元前1042年—公元前911年)

      從三監之亂平定開始到周穆王去世,持續了132年,這時期主要君王有:周成王、周康王、周穆王。出現了成康之治、穆王之治。

    二、從西漢開始,史書開始詳細記載盛世的細節,有據可查的盛世有六個:西漢盛世、東漢盛世、初唐盛世、北宋盛世、前明盛世和前清盛世。這其中西漢盛世、初唐盛世和前清盛世最多被提及。

    1、西漢盛世

    西漢盛世從呂后引發的諸呂之亂平定後開始到漢元帝駕崩結束,這一時期主要經歷時期有:文景之治、漢武大一統和昭宣中興。

    文景之治

    在漢高祖劉邦取得天下之後,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政府國庫空虛,社會經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加上之後四任皇帝在位時間短,能力有限,所以在經濟和政治上都沒有什麼特殊作為,直到漢文帝登上帝位之後,推送黃老之學,減輕徭役和賦稅,讓老闆姓得意生息。

    司馬遷在《孝文字紀》中多次提到,上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餘勸農之道未備。其除天之租稅。”

    從《史記》中司馬遷對漢文帝諸多讚美中可以看出諸多資訊。

    第一、 漢文帝劉恆是一個極富魅力和魄力的人,做事堅韌果斷。第二、 漢文帝有一個深知民間疾苦的皇帝,知道賦稅是農民最重的枷鎖。第三、 對國家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知道農業是國家發展第一根本,知道鬆弛有道,農民生活富足了,國家才會富強。

    除了與民生息之外,漢文帝也知道也用多種策略保證皇位的穩固,政府有效地執行。這些政策,對內掌握軍隊實權、封賞功臣;對外鎮壓諸侯王的叛亂,諸侯王勢力過大就會覬覦皇位,導致戰爭動盪。

    漢文帝善於用人,任用賈誼良策,寬儉待民,讓死氣沉沉的帝國煥發了勃勃生機,為文景之治夯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之後,嫡長子劉啟繼承皇位,是為漢景帝。

    漢景帝即位之後,繼續奉行觀測漢文帝“與民生息”的政策,帝國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漢文帝一朝也遺留下了幾個問題:

    第一、雖然漢文帝鎮壓了諸侯的叛亂,但是對於諸侯勢力過大的問題依舊尾大不掉。第二、漢文帝時期因為發展經濟,恢復民生,導致匈奴一直在邊境騷擾不止。第三、雖然經過了休養,但是國家經濟依然捉襟見肘。

    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景帝即位之後沒多久,先是採用了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導致眾諸侯驚慌失措,於是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打出“清君側”的口號進行叛亂。但是在漢景帝淡然應對,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在對待匈奴侵犯上,漢景帝考慮到國內經濟問題,並沒有大規模發動戰爭,只是進行小規模防禦戰爭,在這時期湧現了大批精英軍事將領,包括“飛將軍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讓匈奴軍隊聞風喪膽的名字。

    取得優勢之後也沒有深入戰線,而是取用“柔和”的方式,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然後在邊界地區設立關市,開展貿易貿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潛在的騷擾。

    在經濟上繼續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繼續與民生息,繼續發展經濟,最終讓文景之治達到了巔峰。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景帝評價極高:“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總結文景之治獲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心懷百姓疾苦,與民生息,讓國內的經濟得到了急速的發展。經濟是生產的第一要素,經濟上來了,軍事上自然也有了極快的的發展。第二、徹底解決了從春秋戰國以來的諸侯勢力發展的問題,防止了國家被分裂的潛在風險,讓經濟能在穩定環境中發展。第三、控制戰爭。要知道戰爭就是燒錢,孔子說苛稅猛於虎,而戰爭就是讓猛虎下山的決定性因素。2、初唐盛世

    從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開始,到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結束,持續了129年,主要君主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包括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開元之治。

    開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的時候,雖然大唐經歷了武則天的“大周”時期,但是武則天在政治史上很苛刻,冤獄不斷,與民確十分寬容。在皇室刀光劍影時候,大唐並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

    武則天被逼退位之後,皇室紛爭更加混亂,效仿武則天的韋后、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連續粉墨登場,最後李隆基粉碎太平公主集團,聲望到達巔峰。

    李隆基即位之後,勤勤懇懇,勵精圖治,採取了多樣化政策。

    第一、政治改革。先是精簡機構,祛除了官僚體系的臃腫,大幅提高了官吏的工作效率;確立嚴格考核,讓精英治國;恢復唐太宗時期的諫官和史官參與宰相會議,監督朝政;第二、修訂律法。經過武則天一朝經混亂,法律已經成為一紙空文。為了讓法律發揮應有的作用,玄宗重修了更嚴明、嚴謹的律法。第三、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兵源不足,於是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

    在唐玄宗多方面共同舉措之下,大唐重新煥發了活力,一舉超過“貞觀之治”,開啟了唐朝最強大的“開元之治”。

    唐朝的衰敗

    唐玄宗李隆基大概是所有皇帝中經歷過最“冰火兩重天”的皇帝。他的前半生戰戰兢兢,勵精圖治讓大唐塗上最豔麗的色彩,但是也正因為功勞巨大,讓他產生驕奢心理,以至於爆發“安史之亂”,導致盛世的腰斬,下半生顛沛流離,極為悽慘。

    至此大唐元氣大傷,到最後未能重新煥發光彩。

    總結

    杜甫是經歷“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的代表人物。對於開元盛世他是這樣說的: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官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卻發出這樣的感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對於唐玄宗最簡潔有力的評價莫過於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寫道:“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

    3、前清盛世

    從平定三藩之亂開始,到白蓮教大起義爆發結束,約為115年,主要君主有:清聖祖、清世宗、清高宗。主要包括康熙之治、雍正革新、乾隆之治。

    康乾盛世

    康熙是清朝入關前的第一位皇帝,在入關前還經歷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但是嚴格來說清朝入關前只能是北部一個武力值強大的遊牧部落。

    順治入關後著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漢化”。 實施“以漢治漢”的政策,倡導“以文教治天下”,崇尚理學。甚至康熙自己穿上了“儒服”以儒學領袖和天下師自居,並宣稱“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

    順治在位十八年,這十八年裡外部打入中原的滿族貴族基本已經漢化完成,開始自居正統,天命所受。

    康熙

    康熙繼位的時候,天下基本安寧。但是做了三件事情奠基了“康乾盛世”。

    第一件:除鰲拜,鞏朝政。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位極人臣,年僅十六歲的順治知道,不除去鰲拜,皇室紛爭將會不斷,甚至引發諸侯戰亂。於是康熙設計假裝沉迷庫布,暗地裡調走鰲拜在京中的親信,最後來了個甕中之鱉。

    除掉朝中的威脅,實權到手之後,康熙開始把目光看向外部。

    第二件:平三番,固天下

    三藩王之所以形成勢力過大,割據一方是因為清朝入關初期,對於遼闊的國土鞭長莫及,力不從心,於是封:

    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

    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

    耿仲明為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

    等到康熙執政之後,三王已經是手握重兵,權利遠遠超過地方官員。

    康熙十二年,看到康熙決議削藩的意志,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治國,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其餘二藩王隨之響應,戰線從雲南到湖南、廣東、福建,戰火紛飛。

    一直持續了三年,大小戰鬥讓吳三桂財力,兵力都跟不上,不下紛紛出逃叛變,最終吳三桂鬱悶交加之下中風死去。

    第三件:逐沙俄,治蒙古。

    1、早在明末的時候,沙俄就市場騷擾中國黑龍江邊界,1683年9月,康熙皇帝對盤踞在雅克薩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殺的善意警告後,據守雅克薩孤城的托爾布津自恃城高牆厚拒不投降。康熙派出多名大將圍困,經過兩年的反擊終於將沙俄侵略者趕出邊界,然後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了兩國的邊界。2、明末清初時候,外蒙古由成吉思汗後裔土謝圖汗部、扎薩克汗部、三音諾顏部分別佔據,為了邊界的安定。康熙抓住有利時機,透過賞賜,宴請,冊封,化解了各個部族之間的矛盾,使他們盡釋前嫌。

    另外還在會盟宴會上,對內蒙各旗給予了一定的獎勵。還共同商討北部邊疆的相關事宜,還按照內蒙古設旗的辦法,對喀爾喀各部編設了盟旗,從而最終確立了對外蒙古的統治和管轄。

    雍正

    經過康熙多年內外多重治理,等到雍正繼位的時候,大清朝野平穩,內外安寧為了國家更加富強,雍正採取了許多舉措。

    第一、整飭吏治雍正本人做事雷風厲行,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嚴猛行政,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第二、徹查貪汙康熙時期雖然國力鼎盛,但是大小官員上賂下賄的風氣異常嚴重,貪汙腐敗屢禁不止,雍正透過多種舉措在段時間內將貪汙現象整治到最低。第三、改土歸流雍正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改土歸流的改革。取消了土司,改派可以隨時任免的流官,減輕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加固了清朝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乾隆

    雖然在雍正一朝大清的經濟、軍事各方面都達到康乾盛世的巔峰,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隱患。例如重農輕商、文化專制、實行海禁。

    乾隆上位之後對這些舉措非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要知道此時歷史的車輪已經進入了十八世紀,在西方現代科學已經開始萌芽的時期。

    在此一百年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蒸汽機也早已經發明,五十年後法國人將發明第一輛汽車,現代武器已經開始逐漸取代了冷兵器時代,而這個時候我們的乾隆大帝在做什麼呢?

    第一、實行全面海禁,實施閉關鎖國,並大放厥詞:“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日用有資,並沾餘潤。”第二、強化文化封鎖,禁錮百姓思想。要知道此時西方世界正在文化復興,科技爆炸式增長,而乾隆大帝正加強愚民政策。第三、縱情揮霍,放肆貪汙。站在康雍兩朝打下的堅實基礎上,乾隆不僅毫無作為,還活得像一個敗家子,最終讓大清走向滅亡,讓中華民族走向悲痛的深淵。三、三大盛世的對比

    1、文景之治締造於漢朝,至今漢民子弟人為之驕傲,只因為文景之治在秦朝統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固了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領先於世界,讓中華民族凝聚成一個符號。

    2、唐朝的開放和包容至今依舊傳為美談,文化和藝術的全面開花,讓中華文化更上了一層樓,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產生至今仍不曾消淡的影響。

    3、康乾盛世更像是一首激昂的落幕曲,那是日落前的獨自狂歡,回首清朝,除了苦痛的呻吟,沒有其他的可以回憶。

    結語:

    無論曾經經歷過多少的煌煌盛世,亦或是苦痛,這些都已經風消雲逝,中華民族依舊要踏步向前。在經歷了近代多重的苦難之後,如今的中華民族將會更加茁壯。蟄伏於身後的力量將在不久的將來,閃出左耀燕的光芒。

  • 13 # 歷史新紀元

    首先說明一點,這個人包括我在內,我是一名深耕清代歷史的,特別是清代民間作家的作品,而這個最能反映一個時代或者皇帝統治下的社會形態。

    康乾盛世,我能同意前半部分,也就是康熙和雍正時代,真是透過勵精圖治,達到了社會的一個頂峰,而且與民休息,是百姓的生活也能夠有所提高。特別是雍正帝,雖然對待自己的兄弟比較狠心,但是他的統治還是有些可鑑之處。比如整治貪官汙吏,又比如自己的勤儉節約等等。

    到了乾隆這朝,正是因為父親和爺爺給他積攢了雄厚的家業,也使得他的有了揮霍和施展的舞臺,什麼十全武功,其實對於百姓來講,打仗越多,百姓越苦,其實圖添乾隆的一些面子罷了。

    而根據清代人的一些作用,我們知道乾隆朝貪官汙吏眾多,百姓有怨不能伸,有苦沒處發,造成了很多官吏禍害百姓的案子,但是都在太平盛世的掩蓋下得以消化,其實苦都被百姓吃了,比如《小豆棚》、《庸庵筆記》中都有關於批判乾隆時代對於官場混亂黑暗的描述。我們耳熟能詳就便是和珅,古代設會第一大貪官,在乾隆朝。

    還有一點,乾隆他爺爺和父親給他留下豐厚的家底,但是到了他兒子繼位時已經官員都發不下工資了,最後沒辦法只好靠著捉拿和珅抄家維繫財政收入。可見乾隆還有敗家的功能。

    歷史上的盛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統治者都會與民休息。而這幾點乾隆朝都沒有,因此本人對乾隆盛世持有一定的不同意見。

  • 14 # 執古論今

    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中盛世的出現皆非偶然,康乾盛世亦是如此,明朝末年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清朝封建統治者以史為鑑,肅清吏治,大力發展農業,堅持正確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的民族策略,消除邊患,穩步發展,為“康乾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長流中,出現過無數的輝煌與“盛世”,那麼“康乾盛世”較之於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其他“盛世”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康乾盛世”與漢唐的盛世“文景之治”、“開元盛世”有何不同之處。

    康乾盛世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歷經清代康熙、乾隆、雍正三朝皇帝,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後康乾盛世開啟,嘉慶元年白蓮教起義終止, 持續一百三十多年,在此期間社會穩定,人口迅速增長,疆域遼闊,是清朝歷史中最輝煌的高光時刻。

    康乾盛世的主要特徵

    人口的大增長可以說是康乾盛世最顯著的特點,康熙六十一年人口突破一億五千萬,乾隆五十五年突破三億。在人口不斷增長的同時土地面積也在持續擴大,這使得人口的迅速增長並未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

    農業發展水平高,糧食產量的大增。在明末清初,玉米、番薯、馬鈴薯等農作物在的普遍推廣促使了糧食產量的增長,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面積逐漸擴大,新型物種的發展使得糧食產量大增,足以滿足人口糧食需求。疆土遼闊也是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現,乾隆二十四年,平定新疆,消除邊患,使得清朝封建帝國版圖達到了空前的擴張,形成了歷史上稱之為“漢、唐以來未之有也”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的景象。商業發展水平高,清朝前期商業貿易十分繁榮,棉花種植面積得以擴大,並由自給自足性質的種植向商業性種植發展。在絲織業廣州有“廣紗甲天下”的讚譽。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康乾盛世凋敝的原因“重農抑商”,為恢復農業的發展,限制土地兼併和商業資本的發展,清朝政府採取“重農抑商”的政治策略,嚴格限制手工業的生產規模,設定關卡、行會,對商品徵收重稅等。“重農抑商”的政治策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的快速恢復,但也使得商業發展受到嚴重阻礙。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在一定成程度禁錮了人民的思想,學術文化的凋敝與康乾“盛世”的繁榮格格不入。閉關鎖國,清朝統治者為減少和西方的往來,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清朝中期,限制更加嚴格,國門關閉,整個社會發展緩慢,生活在繁榮的虛假形象中。康乾盛世與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西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出現的治理盛世,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政治政策,西漢推崇的無為之治不是放任自流的“無為”,問世透過積極的“有為”建立平穩的生產環境採取比較寬和政治政策,減輕徭役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鞏固自身封建統治,促進社會快速發展。

    康乾盛世與文景之治的不同之處

    文景之治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歷史中的第一個盛世,與中國封建歷史最後的康乾盛世的不同之處在於:文景時期政治開明,漢景帝時期對於其他學派的思想發展並不限制,在提倡黃老思想的同時其他學派如儒家學說也存在並發展,文化發展多元化。而康乾時期大興文字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使得文化凋敝蒙塵,思想固化,自我封閉。

    康乾盛世與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

    “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描繪出唐朝國立頂峰的盛世景象,開元年間經過唐玄宗的勵精圖治,採取一系列積極措施,改革吏治兵制,任用賢臣,減輕人民負擔,在此期間,唐朝國力空前強盛,人口大幅度迅速,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商業發達,城市繁華,外貿經濟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紛紛匯聚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不同語言,各種膚色雲集於此,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康乾盛世與開元盛世的不同之處

    文化 康乾盛世期間,文化凋敝,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人的思想固化,與開元盛世形成強烈的對比,開元年間,文教事業蓬勃發展,詩賦是進士的主要內容,採取 ”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開元盛世文化的發展十分繁榮。文化的繁榮昌盛,吸引了亞洲各國來人士來華留學,互相交流,在開元盛世期間可以看到許多外國人在唐朝任職,思想文化的發展更加多遠與開放。商業 康乾盛世,“重農抑商”,而開元盛世,商業十分發達,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清朝閉關鎖國,與西方的接觸受到嚴格的管控,而開元盛世,外貿活動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經常來到長安、揚州、廣州等地進行商貿活動,場面十分繁盛。外交 康乾盛世,清朝政府實行嚴格的限關政策,而開元盛世期間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係,唐朝有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各地設商館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外交活動井然有序,一派大國氣派。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總結

    漢唐的“盛世”之所以被公認,與其開放的政治文化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康乾盛世期間實行嚴格的思想專制,與漢唐時期精神盎然有著極大的反差。

  • 15 # 古今通史

    跑馬圈地、剃髮易服、投充逃人、禁關屠城等等這都是清初弊政,但同時大清在歷史上也有一定功勞,不好一味抹黑,更不能認為凡是大清做的事統統不對,凡是大清的皇帝統統不好,那豈不是演變成為“原罪論”了麼?

    朱元璋是鳳陽人,努爾哈赤是建州人,老家不同,同屬華夏。只不過那年代建州太落後,道路交通又不發達,所以不大重視而已。

    努爾哈赤也是“龍虎將軍”、建州左衛指揮使,雖屬羈縻但畢竟有別於朝鮮這樣的獨立國家,努爾哈赤也曾以此自豪,三十道敕書也讓他吹噓了一陣子。

    滿洲的皇帝們也知道這些,但是為了本族利益,他們不敢上趕著“融合”,因為滿洲人口基數太小了,禁不住同化,這關乎整個頂層的集團利益。

    滿洲皇帝怎麼說呢?我們的先人都有大明居住許可權,都在大明治下當官?我們入主中原算是造反?擱誰誰也不會這麼說的。

    有些話可能某些朋友不愛聽,但無論是怎樣形式的羈縻,建州他都不是朝鮮國,只不過建州太過閉塞,而且相對荒涼,所以中原王朝懶得管,繼而採取放養方式罷了。

    正是出於這種否定事實的心理,從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盡力撇開這種身份,以七大恨起家,後來連皇太極都看不過去了,又出了個改良版的“七大恨”都是這個目的。

    再有就是初入中原的時候,一再強調是李闖滅了大明,而非大清,實際上大明的全身血肉都是被大清吸乾的,要死不死無力反抗之際被李闖撿了便宜,捅上了最後一刀而已,也可以說:大清不殺大明,大明卻因大清而死。

    沒有李自成,大明王朝一樣會步入末路,早晚幾年而已,這話不假,但是大清亡明這是基本事實,否則就李自成和張獻忠那寒酸的戰鬥力,祖大壽的家僕祖寬一支幾千人的部隊都能單挑他們倆,您想吧。

    朱元璋幾十天內全家餓死,全拜大元王朝的弊政和貪腐所賜,雖然也有政治方面的考量,但是建立大明王朝後,他也沒有一味的清算,也曾說過:

    “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大元)生養······”

    “元之宗戚,鹹俾保全。”之類的話,再比如“終生”求之而不得的王保保,雖然抓不到哥哥,但還是把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嫁給了自己的兒子,正牌的王妃一枚,她的結果不論,老朱最初這份善意還是有的。

    講了這麼多無非是讓某些朋友客觀看問題,如果預設立場、預設結論再去搜集證據,做出的判斷往往是有失公允的。

    另外大家也不要相信什麼“番薯盛世”、“玉米盛世”、“土豆盛世”,純屬扯淡,個別省縣地區有過幾個確切數字(廣西居多),但全國綜合資料是誰也拿不出來的,因為當初就沒有實際統計,現在的資料都是猜測,民國17省種植面積不足1%,甚至可以直接視為“0”,僅有7省超過10%的種植面積,以廣西為最,大清中期那種野秧子沒人愛種。這些作物真正大面積種植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後。

    好吧,不提民國,我們就算大清全國50%的耕種佔地(夠多了吧,還能怎麼編)用於番薯等高產作物,番薯平均畝產1000公斤,大米畝產470公斤,相當於以前每年收穫10份糧食,種植番薯後變成15份,僅此而已,但卻要用多出50%的糧食總量,養著明末3倍多的人口,另外那近2億多的人口是喝西北風長大的麼?

    原始資料大多數只是顯示兩種狀態,即“種”、“沒種”,為什麼這樣記錄呢,因為領導有要求,官員要擁護,但是老百姓不愛種這些作物,所以官員上報的時候就會說某某縣種了番薯,種了多少?一根、一畝、一頃、一縣?不說。

    為什麼不愛種呢?賣誰去?咱們現在所吃的番薯或者說山芋,早就不知道改良了幾百次了,那時候的番薯大概拇指一般粗細,味如嚼蠟,真的是度荒產品,但是老百姓交稅可是真金白銀的往上交,番薯賣不出去他怎麼交稅呢?

    所以腦子不靈光的才會去種,官員們也不想老百姓種植番薯,因為會影響稅收,而稅收中的一部分官員還要貪汙,所以結果就是,如果種植番薯,既影響了國家稅收,還影響了官員個人收入。

    您可以想象一個場景,農民交米,收稅的小吏裝得冒尖然後踢斛一腳,這叫淋尖踢斛,因震動掉在地上的米屬於損耗,不計入稅收額,不算農民納稅部分,如果農民上交番薯,那麼小吏不會踢斛,他只會踢人,因為不光農民不愛種,官員也不愛收。

    那誰還會種呢?所以文獻記錄大多顯示有或沒有,0或者1的狀態,一般不敢寫產量,更別提什麼產值了,這叫報喜不報憂,堅決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萬一遭逢災年有番薯頂著呢,請領導放心。其實即便災年真來了官員也無所謂,幾個字就對付過去了---前期就都吃光了。

    總結一下,一是避免“原罪論”,正視盛世的問題,二是面對暴增的人口,清廷不是靠著紅薯解決的問題,他們確實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如果大清幹什麼都是錯的,那您放心,大清國祚連100年都挺不過去。

    乾隆也知道人口暴增,他也曾問過官員應對之策,反饋上來的意見是:

    要麼開疆拓土,挑起戰爭;

    要麼直接殺掉;

    要麼順其自然。

    當時沒人知道怎麼解決,開荒已經到了極致,連坡地、山頂都種了糧食,流民越來越多,所以咋辦呢?

    雖然不願意,但乾隆還是開放關外之地,並且通過幾十年不間斷的“利好政策”漸漸讓移居關外的流民們享受到了好處,喬致庸的祖上就是靠關外這份實惠發家的,以前就是個做豆腐的小商販。

    有的人對康乾盛世持批判態度,它與歷史上其它“盛世”有何區別?

    “盛事”的標準是什麼?無論是中國還是整個世界都沒有固定的答案,又怎麼來評定呢。

    首先看領土,我看過很多相關大清疆域“領土論”的文章,覺得這些作者的視角很新穎獨特,說的也不是不在理,但說實話,我覺得沒有必要,清代作為一個朝代就好像一個人,無論黑白都不會徹底。

    領土方面不需要找那麼多理由和藉口,現在中國的領土疆域基礎就是大清奠定的,對新聞關注度較高的朋友都明白,這個問題對現在時局是有實際影響的,真正的愛國者不會無腦亂噴,華夏民族中的任何一個民族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和功績都值得肯定。

    我也不贊成“兩極論”,大清不可能是潔白無瑕的白蓮花,他的確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哪個帝王哪個朝代不是任人評說,好的要表彰,壞的要鞭撻,這很正常。

    大清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朝代,跑馬圈地、剃髮易服、投充逃人、禁關屠城等等這些都不假,但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假設歷史上根本沒有清朝出現會怎樣呢?以明末的政治黑暗,即便沒有大清,大明王朝也終將落幕,對於明末農民起義有什麼辦法?

    當時的科技發展力無法與天災抗衡,大規模叢集式的天災貫穿康雍乾嘉道,一代重過一代,尤其是嘉道時期的天災,遠比大明更恐怖,即便大明帝國挺過1644年,後續的天災也將讓其面臨上億人的起義,一次兩次不行,終有一次會讓大明覆滅,這是王朝規律,大明是死在自己手裡的。

    相對來說,康乾盛世算是盛世,確立了大疆域版圖基礎,而相對於當時的百姓,咱們都沒有發言權,當時的百姓覺得如何呢?

    這從百姓的反抗程度就能看出來,到了乾隆執政末期,各地大規模起義才逐漸形成勢頭,康雍時代和乾隆前中期暴亂較少。

    老百姓沒有多高的追求,但凡能溫飽,沒人愛造反,但是乾隆後期不行了,這也是馬爾蒂尼等人所看到的,因為康熙時期的貪腐和吏治問題又回來了,幾輩人在思想上一味的打壓不可能沒有反抗思想,就連當時的朝堂大員也是一樣。

    特權階層同樣不喜歡更高階的特權階層,雖然乾隆對貪腐下手也挺狠,但已經無法遏制勢頭了,他身邊的和珅不也這德行麼,你還怎麼管別人,只能做到殺一儆百,總不能全殺了吧。

    實控版圖擴大,能夠捍衛領土,大多數人基本溫飽,除三藩之亂外內地沒有大規模戰爭,大部分人民都能安居樂業,這就是盛世,相對來說,康乾盛世持續的時間還比較長,這就夠了,如果以現代人的理念來看,那從前的王朝都是渣滓,哪來什麼盛世,但這種眼光是無法客觀看待一個歷史朝代的。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願接受“康乾盛世”的說法呢?

    大清在統治期間很多事也確實無法接受,從賬面上看,在貿易方面,大清從來沒有“閉關鎖國”,但哪怕不懂歷史的人也都明白,我們平常所說的大清王朝閉關鎖國,不是特指貿易,不是賣些碟子賣些碗,賣些綢緞賣些茶,那點錢都不夠百官貪汙的大數,無所謂的。

    所謂的“閉關鎖國”是指對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人為刻意的阻斷,造成華夏工業1.0版都沒有成型,缺乏橫向對比,不能找出差距。

    典型人物就是康熙,那麼多傳教士見天跟著,他天天學習,讓傳教士給他出微積分的題目,他好解著玩,幾何、地理、植物甚至解剖學,康熙帝都學過,他當年完成的世界地圖,是全世界精度最高,勘測最準的地圖,結果呢,他不想讓百姓知道外面的世界,直接扔內務府大庫裡了,他自己可以學,皇子們也可以聽聽,但是普通人是沒有這個條件接觸的。

    華盛頓和乾隆是同時代的人,讓乾隆直接走向共和,那您的確難為他了,但思想先進性不提,乾隆不該大興文字獄,這雖然不是他的“發明”,但因此死在他手上的人是最多的,以暴政來鎮壓反對的聲音,更不該對有意無意不加區分就一律送上法場接受凌遲而死,順治時期的哭廟案在明朝都不是個事兒,到了清朝因為這點訴求就全死了。

    大肆銷燬中原文化科技文明,一次性就收繳焚燬2萬餘冊,這是文化的災難,幾千年文化結晶的一部分就這樣被付之一炬,致使現在很多書籍甚至古詩都是從日本傳回來的。

    大清入關就是落後文明統治先進文明,只不過大明這個先進文明的政治基石已經坍塌,官僚系統已經潰爛,軍事系統也遭遇系統性的破壞,所以才有了大明帝國的消亡,但武力值與文明先進性沒有關係,所以馬爾蒂尼說實際上大清100多年的統治是一種倒退,後期就更別提了。

    八旗階層與普通人根本不是一個階級,尤其初期,同樣當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八旗兵比漢教官拿的還多,天天提籠架鳥不務正業的人更多,都是大清用搜幹刮淨的民脂民膏厚養著,老百姓的疾苦只能以暴力來解決。

    凡此種種,不勝列舉。

    但有一點,天災就是天災,這個不能作為衡量盛世的標準,畢竟這是不可抗力。

    綜上,康乾盛世的確算是盛世,但對中原文明的破壞性也是巨大的,內部團結方面更是大清弊政所造成的,知道大清覆滅後旗人為何遭遇敵意,就不難明白為何那麼多人不肯承認康乾盛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原因導致你放棄了一款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