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大家都說三歲以前的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影響有多大?
4
回覆列表
  • 1 # Jun1325326

    三歲前沒記憶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還是不要聽了。事實上,即使現在將孩子的主要發展時期定義在0~3歲其實也是不夠準確的,這個時間開始得太晚,而結束得太早。(我學到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女兒已經很大了,也希望對後來者有所幫助。)育兒的知識的確很重要,但比這個更為重要的是對於育兒這個事情的態度。知識其實有很多,有心學都可以掌握。但對於育兒這個事情的投入程度,這是教不來的。但父母在這事情上的投入程度是一個很重要的積極因素。現在雙職工多。的確很多爸媽忙,但事實上,有意識去帶好孩子的,都會找時間去了解和學習怎麼養育還孩子。沒有意識的,週末可能就是想辦法把孩子丟一個地方,怎麼省事怎麼來,這之間的差別也是巨大的。======================================在三歲前大腦和身體的肌肉,神經系統的對於其未來產生的延續性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當孩子進入小學的時候,有個正確的握筆姿勢很重要(這涉及到孩子未來做作業的速度和體力精力的消耗,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練習的質量,而練習的質量又會和成績相關,而成績又會與孩子的自我認可度和班級裡面的社會地位關聯,而社會地位又會影響到孩子可能得到的額外的社會實踐,比如當上班委,參加班級管理,與老師等成人更多的練習和溝通。。。。*注:這裡只是說帶有相關性,不是必然性,是個能夠提高機率的小因素。)。但正確的握筆姿勢需要孩子具備良好的感統(感覺統合能力,簡單來說孩子能夠把握好視覺和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的配合動作),三指分離(否則孩子會以握拳或者其他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式握筆)。良好的感統,包括三指分離是基於日常充分的大小肢體運動,大肢體練平衡和力量,小肢體練精細動作。這些訓練需要父母和老師用合適的材料,器具,給孩子演示、指導和對孩子嘗試過程中大量的失敗的理解。這些的確都是一些教育中的小細節,單獨舉出來說的確都無足輕重,但教育就是透過無數這樣的細節,不斷交織和累積出來的。“我知道該怎麼做,並有意識的去改善”比“無不知道該怎麼做,隨便孩子怎麼去或者在高風險的道路上使勁奔跑”這之間的差別會在十幾年的家庭教育中慢慢顯出差別,並且影響會不斷延續。而這種理解是要求父母和老師對於孩子在早期發展的內容有相當的瞭解的基礎上的。對於父母來說,需要與孩子有長期的相處,觀察和學習才能夠發展出對於自己孩子的氣質和行為模式的認識,並且具有準確的敏感性。能夠對孩子做出正確的迴應。而孩子只有在被經常正確的迴應之後,才會發展出更好的安全感,對於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信任,對父母的聲音氣味的熟悉也會讓孩子更多的趨於穩定和安心。而很多人想要孩子的真正意義上的耐心,專注和聽話(對父母的良好溝通和理解)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的。而孩子能夠擁有和父母的良好關係,才會安心的投入到各種日常的運動和學習(嬰幼兒期)中去。孩子才會自顧自玩很久,而不是不斷的哭鬧尋求正確的迴應。我有提過視崖實驗。當孩子學會爬行後不久,孩子就會發展出判斷景深的能力。於是孩子會對於這樣的玻璃平臺感到猶豫不前。但是!如果父母給予孩子肯定的表情,孩子則會因為信任父母而穿過這個玻璃平臺。而這個實驗中所表現出來的孩子認知能力和父母關係的啟示如何在我們日常的教育中展開呢:就是親子關係良好的情況下(父母給出更多積極的情緒),孩子就是會在遇到各種其能力邊緣的時候(類似孩子對自己能力不確定能夠完成,但事實上他已經非常接近可以完成的狀態),被父母鼓勵到,進而更少的時間停滯在最近發展區附近而止步不前,經過3年的差別孩子之間就已經可以產生足夠的差距了。而且這個差距會像馬太效應一樣,一環接著一環的放大。在其他變數相同的情況下,這其中帶來的影響孰優孰劣是不言而喻的。養育也好,教育也好,最怕的就是用自發的想當然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養孩子也是要講究有依據的,其實講這麼多就是想說,養孩子就像養花養草一樣,人人都可以做。但要養好,還是離不開科學知識的。

  • 2 # 賣菲紋衛生巾傳遞健康

    所謂三歲定八十還是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來說說三歲前的教育到底有多重要?教育心理學上,有的學者認為孩子剛出生時是一張“白板”,可以任由教育者“圖畫”成某種模樣;有的學者認為新生兒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個性偏好。無論怎樣,我們都必須承認,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漸進史,而早年是基礎,是一個人一生的底色。一個生命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是懵懂的,他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不清楚世界是什麼樣子,他甚至不知道世界的存在,一切都是混沌的。如果沒有養育者,他不可能生存發展。正式因為有一個悉心照料他的媽媽(又或許是其他人),在他餓的時候餵奶,在他哭的時候給予安撫,他才能漸漸體會到自己的存在,同時體會到自己是被愛著的。雖然每個媽媽都這麼平凡的對待著孩子,看似沒有什麼特別,但這對一個新生兒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個孩子得不到媽媽這樣的照顧,飢餓哭鬧的時候無人理睬,那世界對他就是可怕的、絕望的。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有人格缺陷的成人,都是曾在早年受到過創傷的,包括虐待、暴力、忽視等等。可以說,一個人的人格基礎就是在早年的這個時候確立起來的。因為,與其說三歲前的“教育”很重要,不如說三歲前的“養育”很重要,這裡麵包含著更多的關愛,而非指導。當然,題主的情況不會有這麼嚴重,你列舉了很多老人帶孩子的“問題”,大概你是想知道,這些問題對孩子到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應不應該去幹預?應該怎樣干預?也就是我們要來說的第三個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是得體的?不得不說,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沒有辦法簡單的回答。我們就題主提到的幾個現象加以說明。吃飯的問題:餓了想吃,是一個人的天性,孩子不能坐下來好好吃飯,要麼是他真的不餓,被“逼著”吃,要麼是他餓,但是不想吃。無論是哪種情況,老人追著餵飯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會讓孩子吃飯的本性成為一項“任務”,另一方面,這種追著往上貼的“溺愛”可能正是孩子想排斥的東西。“要什麼給什麼”也是同樣的道理,尤其是隔代撫養最容易出現老人溺愛孩子的現象。被凳子絆倒的情況:其實老人去假裝責怪凳子,也是心疼孩子的表現,但是,這有時會讓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他需要明白的是,因為我亂跑亂鬧,才被絆倒,所以我以後應該注意,或者說,即使不是我亂跑亂鬧,外界也可能隨時有不安全的因素,這也是要小心的。這些都是小孩子根據生活經驗慢慢建立起來的信念。而老人的過分保護,會妨礙其正常發展。我們剛才明確了,孩子早年的養育是很重要的,但並不是說,如果早年的養育“失敗”了,孩子的一生就完了。雖然我們剛才也說了老人這樣教育孩子的各種問題,但是,根據題主的個人情況,如果真的沒有時間自己帶孩子,或者無法和父母溝通好教育孩子的一致方式,那我們只能盡力把損失降到最小,並相信孩子有自己成長力和恢復力。

  • 3 # 愛吃糖果的小公主

    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收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腦海裡。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孩子出生2-3年之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三歲之前的教育會對孩子的一生影響巨大。古話說,三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三歲之前的教育還是至關重要的。

  • 4 # baby的童年足跡

    我們家孩子也是小baby,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是不敢冒不管孩子的險,管他以後成為什麼樣,至少先把握住當下,所以孩子出生後我的精力基本都花他身上了,但是我寶寶比起周圍的同年齡夥伴,真得好帶很多,一個很突出的優點就是語言開發的非常不錯,估計跟我七八個月開始就開始給他講繪本有關,還有非常地講道理,基本不會無理取鬧,有時鬧起來,也一下子哄住,我覺得孩子安全感特別足,規則感也不錯,說好看兩集動畫片,兩集看完了他自己就會關了,當然這個訓練我也是少許的時間。總得來說,在三歲前,首先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在不涉及人身安全的情況下該滿足都滿足了,在兩週後慢慢引入規則意識,要溫柔而堅定。我的想法是他小的時候,全身心陪伴,慢慢地放手,等他獨立了,就過我自己的生活,可不像現在的老太太們,小的時候不管,該取媳婦了各種管,這不加深矛盾嘛!

  • 5 # 伊寧玄雪

    很多情況下,孩子在前三年受到的教育可能會持續影響其一生的發展。父母對孩子的感受已不再單一。在孩子前三歲的生活中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充滿慈愛的父母時常會擔心自己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總覺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好.沒能給孩子正處於發育中的大腦提供周到照顧和良好的環境。要知道,人無完人,大家都不過如此而已。孩子也不會期槊著你真能不出差錯地看護他,他們只是需要你愛他、溫暖他、注意他的要求。瞭解人類大腦發育的新知識,就可以使“積極訓導”很好地滿足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需要。只要盡你所能,一定可以做到最好。動機總是行動的第一步,富足的知識可幫助你在考慮孩子利益的前提下做出決定和選擇。撫養孩子的確是為人父母者最重要的責任。孩子們都需要了解自己歸屬於那裡,都需要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所處的位置,需要了解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生活有多繁忙,無論需要盡多大的撫養責任,你都要花時間去愛孩子、去欣賞孩子。不管是安靜考慮的時候,還是爽朗開懷的時候;無論父母在特殊情況下給孩子留下了什麼樣的歡樂,抑或孩子先學會說的第一句話、讓人喜歡的動作等,所有這些都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對家庭未來教育的一項大投資。家務活、打掃院子、洗衣服等這些工作都可以先放一放,偶爾放下手頭的工作,好好去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要知道,當我們回頭看時,所有和孩子相處的時光將轉瞬即逝。父母和孩子的監護人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人們給孩子提供的一切都會受到狀態和情緒的影響。父母和看護人一起培養孩子大腦的發育,更多地跟孩子待在一起,給孩子更多的關注、交流以及孩子需要的在自由和約束之問的平衡,這才是最好的培養方式。請記住,孩子在前三年受到的教育可能會持續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 6 # 飛燁媽媽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我到不覺得,因為身邊的例子不乏小時候乖巧長大叛逆或者小時候調皮長大了成為人物的。我更想說的是養育孩子是個慢過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就像自然界中的花,玫瑰有玫瑰的豔麗,百合有百合的清麗,你的孩子說不定是棵大樹呢。三歲前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要多少給多少,一個被愛的孩子內心安全,自我價值高,這個愛是有方法的,不然真的會慈母多敗兒了,我們愛孩子要學會接納,劃界限,定規矩,共情。這些是能力需要家長練習習得。這是一生的功課,三歲七歲十八歲都要用,只有慢跑才會堅持到最後,一開始跑得快的不一定會堅持到終點。

  • 7 # 蘭心伊悅1

    說句實話,都說三歲看老。具體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但是想想自己,三歲時記多少事情呢?真的不知道哪個事情是三歲以前的。

    人的思想,品格的形成,在家庭,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逐漸的成長中。有的在家裡是一個霸氣,矯燥性格。去學校後,反到喜歡幫著家裡做家務,變成有禮貌的孩子。

    不說孩子,就說那些貪官吧,做官以前一定不想貪,都想為人民做點好事,隨著 環境的變化,自己最後卻成了貪官,遺臭萬年。

    所以,我覺得教育是一生的問題,三歲以前的教育 ,只是教育的剛剛的開始。

  • 8 # 豆媽在英國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說的就是三歲的時候就奠定了以後一生的基礎。我們常說孩子三歲以前很重要很關鍵,很多媽媽為了好好陪伴孩子度過頭三年的時間,都犧牲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來培養孩子。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孩子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甚至學習興趣、閱讀能力的培養等等都是在三歲前慢慢地積累和奠定。就從閱讀方面來說吧,從1歲開始就看繪本聽故事的孩子與從3歲才開始接觸書本的孩子相比而言,從小就看書的孩子在語言、認知等方面確實要比沒有接觸書本的孩子強。所以,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幼兒時代,基礎性的東西往往就是這一階段決定的。

  • 9 # 丟丟134534777

    個人覺得還是挺大的,可能不一定要讓她學很多知識,懂很多事情,可是家長自己一定要做好各種事兒,畢竟不知道什麼時候的一個什麼動作小孩子就記在心裡了,三歲之前也是有部分記憶的啊,我們三歲之前去學的閱讀,特別有用,現在跟她同齡的還在學認字的時候我家五歲的小孩子已經跟二三年級的一起學寫作了,各種適應無障礙啊,不過三歲之前家長的溫馨環境和睦相處很是重要,營造和諧的氛圍比提前讓學什麼更重要,在穿插點兒三字經聲律啟蒙之類的,小孩子學習能力很強的,她自己就能慢慢的記下來了~

  • 10 # 檸檬果zxp

    我認為三歲正是孩子性格形成階段,所以這時的教育相當重要,家長更要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特別是習慣養成教育更重要,常言道:“好習慣終身受益。”就強調了對孩子幼兒時教育的重要性。

    三歲前沒記憶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還是不要聽了。在三歲前大腦和身體的肌肉,神經系統的對於其未來產生的延續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當孩子進入小學的時候,有個正確的握筆姿勢很重要(這涉及到孩子未來做作業的速度和體力精力的消耗,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練習的質量,而練習的質量又會和成績相關,而成績又會與孩子的自我認可度和班級裡面的社會地位關聯,而社會地位又會影響到孩子可能得到的額外的社會實踐,比如當上班委,參加班級管理,與老師等成人更多的練習和溝通。。。。

    *注:這裡只是說帶有相關性,不是必然性,是個能夠提高機率的小因素。)。但正確的握筆姿勢需要孩子具備良好的感統(感覺統合能力,簡單來說孩子能夠把握好視覺和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的配合動作),三指分離(否則孩子會以握拳或者其他各種奇奇怪怪的方式握筆)。

    良好的感統,包括三指分離是基於日常充分的大小肢體運動,大肢體練平衡和力量,小肢體練精細動作。

    這些訓練需要父母和老師用合適的材料,器具,給孩子演示、指導和對孩子嘗試過程中大量的失敗的理解。

    而這種理解是要求父母和老師對於孩子在早期發展的內容有相當的瞭解的基礎上的。

    對於父母來說,需要與孩子有長期的相處,觀察和學習才能夠發展出對於自己孩子的氣質和行為模式的認識,並且具有準確的敏感性。能夠對孩子做出正確的迴應。

    而孩子只有在被經常正確的迴應之後,才會發展出更好的安全感,對於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信任,對父母的聲音氣味的熟悉也會讓孩子更多的趨於穩定和安心。而很多人想要孩子的真正意義上的耐心,專注和聽話(對父母的良好溝通和理解)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的。

    而孩子能夠擁有和父母的良好關係,才會安心的投入到各種日常的運動和學習(嬰幼兒期)中去。孩子才會自顧自玩很久,而不是不斷的哭鬧尋求正確的迴應。

  • 11 # jollyswan

    近代心理學非常看重孩子幼兒時期的教育,這個階段的經歷對人的人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發展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埃裡克森人生髮展階段理論,每個階段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這個理論中前兩個階段的主要衝突與任務是:

    第一階段

    嬰兒期

    ,0-1歲;

    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衝突;

    重要任務是得到足夠好的照顧,對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環境;

    如果未能完成,會對外界感到恐懼與不信任。

    第二階段

    學步期,1-3歲;

    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

    重要任務是隨著感覺與運動功能的發展,相信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獲得基本的控制感;

    如果未能完成,個體會陷入自我懷疑。

    所以:

    個體最初的發展依賴於照顧者所提供的環境是否安全舒適,對於嬰兒的需求是否足夠敏感、反應是否及時。

    嬰兒對於自我的感覺和對於他人的感覺是同時出現的。在第一階段,如果嬰兒發展出對他人的信任,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值得被愛和照顧。

    如果父母沒有很好的解決嬰兒這個階段的衝突,孩子長大後就很容易陷入缺乏安全感、不自信、敏感多疑中。

    同時,孩子對於母親有著天然的

    依戀

    ,心理學家Bowlby提出了依戀理論。經過實驗後,實驗者發現嬰兒和母親的依戀主要分為三種:

    1、安全

    型依戀

    積極和母親互動,母親在身邊是積極玩耍,母親離開後表現出不安,母親回來後尋求親密。

    2、焦慮型依戀:

    黏在母親身邊,母親離開後大哭大鬧。母親回來後表現出對母親的憤怒和攻擊。

    3、

    迴避型

    依戀:

    對母親的出現與消失不做出任何反應。

    4、混亂型依戀:

    表現非常不穩定,混合了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型依戀的特徵。

    這三種依戀型別中,顯然處在第一種依戀關係中的嬰兒更有安全感、更加開朗活潑。心理研究者們發現孩子與母親的依戀關係與成年之後的情侶關係非常相似:分享親密,尋求安全與支援,豐富的肢體接觸與情感交流……有研究者提出了成年依戀關係的四種類型:

    1、安全型依戀:

    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

    2、焦慮型依戀:

    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

    3、迴避型依戀:

    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很難完全相信和依靠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如果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一點,我會感到不自在。

    4、混亂型依戀:

    表現非常不穩定,忽冷忽熱,陰晴不定,難以建立安全穩定的情感聯絡。

    這些依戀型別對應著個體對自我以及他人的認知模型:

    1、安全型依戀:

    積極的自我模型 & 積極的他人模型

    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們可以建立

    親密關係

    2、焦慮型依戀:

    消極的自我模型 & 積極的他人模型

    我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要拼命努力留住我們的關係

    3、迴避型依戀:

    積極的自我模型 & 消極的他人模型

    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他人是不安全的,不可信的——所以我對他們毫無興趣

    4、混亂型依戀:

    消極的自我模型 & 消極的他人模型

    我一方面擔心自己不值得被愛,另一方面覺得別人不靠譜——所以我常常傷人又痛苦

    雖然我們對三歲之前的記憶少之又少,但在無意識的層面上,個體的情緒體驗會對後續發展有影響,依戀良好的個體對親密關係的體驗也會影響青春期與成年期的戀愛關係發展。甚至有腦電研究發現,嬰兒期依戀的缺失會影響部分腦區的結構。

    父母要怎樣做?

    3歲以前,照料者的敏感性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準確察覺嬰兒的需求並且積極迴應——餓了餵飯,及時換尿布,有肢體接觸等。同時要和嬰兒保持眼神交流,要做出表情迴應嬰兒(做一些和嬰兒同步的動作,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模仿孩子的動作)。

    好的教養風格的特點是高溫暖與高要求並存,溫暖是指對孩子的鼓勵/幫助/支援。對孩子多笑,多說話,多互動,察覺到孩子的成長與進步並且為此表揚孩子或者祝賀孩子,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安慰孩子。要求是指指導孩子的行為/設定必要的規矩。

  • 12 # Miumiu7

    對於這個問題,有常言:“3歲看大,7歲看老”是否真如此?我個人是認同的。首先,說說有依據的科學知識: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其次,孩子除了大腦發育這個身體方面外,在情感與心裡方面也是基礎之基礎,這時期是孩子與父母以及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建立安全感的初期的關健時候,安全感建立的是否好,將在今後的各方面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人認為3歲發生了什麼事我一點也不記得,怎麼影響我?是呀,當你有記憶的事情,如果後期隨著自我的修養與生活的積累,成人後看法與心態就會隨之改變,然而,成人後在許多重大事情的決定以及為人處事時,你靜心內觀自己,為什麼你會不自信(或自信),為什麼你要委屈自己得到社會以及群體認可(或預設為自己就是被認可的),這個原因,就在於3歲前的教育。這時期具體發生的事情我們已經不記得,但那份安全感的記憶已深深的植入大腦,形成了淺意識,影響著你一生,只不過你是否能夠覺察到。孩子的每個成長期,都需要愛,3歲前教育也一樣。

  • 13 # 讓我成為孩子的偶像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你別看他一點不懂,甚至不會走路,但孩子和父母其實是南方的虎和北方的驢的關係,如果不教,家長最後就成了那頭驢,只是小時候你還鎮得住而已!

  • 14 # 甜甜圈伐木累

    甜甜圈接觸過很多媽媽諮詢孩子早期教育的問題。孩子的教育,一生都很重要,但是每個階段的側重點都不同。三歲之前的教育當然非常重要,因為這個階段是孩子腦神經發育的黃金高峰階段,錯過就不可逆轉。

    早教 0~3歲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聰明。在決定孩子智力水平的因素中,遺傳因素你沒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給寶寶提供大腦發育所需的充足營養,以及創造後天的學習環境!

    從出生到1歲,寶寶的腦重量幾乎以平均每天1000毫克的速度增加,6個月內幾乎每分鐘增加腦細胞20萬個。寶寶的大腦發育越早越快,越早越關鍵,所以寶寶聰明要趁早!

    所以說,想要讓寶寶智力水平更高,一定要把握好3歲前的時光。

    那麼怎樣才能讓寶寶大腦更好地發育呢?三歲前的教育教什麼呢?

    一、必不可少的親子交流

    從胎兒時期的胎教,媽媽摸著肚子對寶寶說話開始,就是親子交流了。

    再到寶寶出生後的撫觸,父母和寶寶的遊戲等,都能夠很好地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的手可以完成近百種動作,寶寶從3個月的時候對手開始感興趣,吃手,後面會練習抓握,然後捏取小東西鍛鍊精細動作。倘若每個發展階段,父母都能更好地引導,那肯定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非常有利的。

    二、寶寶越說越聰明

    其實這個也屬於親子交流,之所以單獨列出來,是因為非常重要。

    從寶寶最初聽媽媽說,到模仿媽媽說,再到自己說,這個過程中大腦在飛速發育著。因為當嬰兒聽到父母有意識地跟他們說話的時候,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

    此外,與語言能力的發展並存著的是思維能力的發展,很多小孩子到2歲多了還是隻會著急地指著東西“哦哦哦……”就是因為父母給孩子交流的太少,寶寶見的也太少。

    所以請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而不僅僅是看守和看護!

    三、多參加戶外活動

    運動不僅能增強體魄,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鍛鍊中使孩子的大腦神經得到發育。體育訓練是開發嬰幼兒右腦智力的最佳方法。而且戶外活動能夠增長孩子的見識,拓展視野,還能透過視覺刺激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等。

    四,多鍛鍊寶寶的手部動作

    撕紙啊,用手指捏粘土啊,撿小豆子啊等等,要有意識地激發嬰幼兒用手抓、握、捏、扔、接、是要訓練其手腳的精細動作,促進小腦發育和平衡。

    在大腦營養供給上要注意

    一、提供充足的營養

    1、蛋白質

    蛋白質用於嬰幼兒維持各種組織的新陳代謝,促進新組織的生長與成熟。因此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關鍵營養物質。

    如果嬰幼兒缺乏蛋白質,不僅影響大腦發育,體重和身高也會增長緩慢,免疫力低下。但需要注意的是過量的蛋白質不僅無益還有害,因此要適當。

    2、DHA

    所有腦細胞的發育都離不開DHA。它不僅可以促進大腦和視網膜發育,還能促進神經網路形成,增強記憶、提高智力。

    3、卵磷脂

    卵磷脂含量越高,大腦神經系統傳遞速度也就越快,記憶力就越強。而所有的這些營養物質母乳中的含量絕對比配方奶粉中的高,所以提倡母乳餵養。而且媽媽最好在孕後期就注意飲食搭配合理攝取,為寶寶胎兒時期和出生後的營養打下基礎。

    6個月後新增輔食時期,更要科學膳食,合理餵養。

    二、餵養得當很關鍵

    餵養不僅能夠給孩子大腦發育提供營養,還能夠鍛鍊孩子的語言能力,比如咀嚼這個動作能夠促進臉部肌肉的發育,從而促進語言發育。

    另外一定要警惕過度餵養,因為寶寶吃的多了,就會調集大量的血液去胃腸道不停地消化食物,那麼就容易出現大腦供血供氧不足,從而影響大腦發育。

    三、充足的睡眠是保障

    長期睡眠不足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也不好。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沒有相對固定的睡覺時間,或睡覺時間晚於21點,兒童在閱讀、算術等方面的成績會比較差。此外反應能力、空間認知能力也會有所降低。

    寶寶在嬰兒時期身高和體重快速增長著,是一生中發育最快的階段,這些我們看得見。然而,我們看不見的大腦發育,也在這一時期高速進行著,因此,父母們千萬不要錯過!

    大腦發育高峰期,人生僅有一次,一旦錯過永不可逆!

    幸運粉絲免費獲得下面這款可愛的圈圈杯!

    截止12月31日,50名幸運粉絲兒即將誕生!

    屆時幸運粉絲還有機會可參加5次價值468甜甜圈精品專家微課!

    (活動最終結束權歸甜甜圈所有)

  • 15 # wxx23ann

    0一3歲的教育是很重要,但要搞清楚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我個人認為絕不是什麼三字經,或是教條的規矩,習慣,是你愛自己,愛家人,愛生活,愛孩子的態度。不光是嘴上說,而是實際的行動。如果你是一個積極生活,樂觀向上的態度,那你的孩子就學會了熱愛生活,當然也熱愛生活中的事,包括生活習慣和學習。父母最好是學一些兒童心理學,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給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間成為他自己。可千萬別被束縛,養孩子是用心,而不是用腦。媽媽永遠是那個最懂孩子的人,相信自己就能養出好孩子!

  • 16 # 十月爸爸

    古語說三歲看大,意思就是說三歲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成長的軌跡了。雖然說這個有點誇張。但也確實反映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別對於一個快上幼兒園的孩子。

    1: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友好相處。不能毀壞東西,一定要跟小朋友好好相處。

    2:好好吃飯,自己吃飯。

    3:能夠自己預報上洗手間這件事。

  • 17 # 夢想起航1688

    三歲以前的教育,主要還是早教和家庭教育為主,對於早教,其實來說還是順其自然,合乎發展和成長規律,現在社會上很多早教機構動則開辦萬元早教班,宣傳贏在起點線上,我們媽媽和家庭又都有望子成龍、成鳳的思想,三歲以前就進行所謂的左、右腦開發,英語學習等,其實已經走入了思維的誤區:

    一、三歲以前的孩子大腦發展還剛剛開始,主要以家庭和媽媽帶養為主,這個時期的教育主要是親子和學會走路,感知世界,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新奇和美好,充滿活力,而不是強行灌輸知識和開發智力,從而造成拔苗助長;

    二、0-3歲的教育,主要要教成孩子定時,飽滿的作息時間,比較有規律的餵奶和吃飯時間,學會和家人的相處和行走,認識所處的環境和世界,可適當的給孩子放些輕音樂,陪孩子講故事,做遊戲,進行適當的,輕柔的運動,幫助孩子進行適應;

    三、0-3歲的教育主要是嬰幼兒生活習慣和認識,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對孩子後面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是有較大影響的,能讓孩子親近父母,鍛鍊獨立能力,為以後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以三歲以前的教育,媽媽可以適當的參加育兒專家講座,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注意天氣季節變化,防止孩子生病或留下病根,調節好孩子的營養和身體,在學習方面,可以多給孩子聽書,講故事,聽音樂或動手摺紙,在大自然中玩耍,親近大自然,為今後的教育打下堅實基礎,而不是盲目進行智力開發!

  • 18 # 謝春霞3

    0-3歲的教育非常重要!

    以前孕期就喜歡找一些育兒方面的書來看。比如卡爾威特的教育給我很深的印象 倡導要多和孩子說話,多給孩子刺激。現在女兒都11歲了,以前的事情記不了太多。但我記得女兒才兩歲左右我就帶她來過深圳,那時他爺爺,是非常的反對呀,認為這麼小的孩子,你帶他出去旅遊,他能學到什麼東西呢?但以現在女兒的表現,肯定是那時候我的觀念和我給她的一些引導,起到了作用。孩子現在幾乎是個小大人。思維模式,說話考慮問題,完全有大人的智商。

  • 19 # 啟明星138717721

    都說“三歲看老”,三歲前的教育,確實會對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這是關乎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時刻,是幫助孩子形成對世界和外部人事感知的重要時間段,也是開發左右腦智力的年齡階段,這時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非常關鍵,對孩子今後的人生髮展具有重要作用。

  • 20 # ilbelfarnient

    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天天讀三字經哄睡,現在兩歲多了她自己就背出一部分,六個月開始聽英文兒歌,現在可以看懂小豬佩奇的英文版,不排斥閱讀,也不入迷電子產品,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懂事善良,我只想說如果三歲之前不做這些,孩子一定不是這樣的,所以特別重要,特別是性格和習慣,是發展的關鍵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國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