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鳴點評性格
-
2 # 元芳有看法
我非常贊成將國學納入整個教育體系,不止是青少年課堂,還要走進高校課堂,甚至是全社會,最好讓國學滲透到全社會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
國學是德體和品行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美德行為的最高綱領,“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國學可以說是綜合了作為公民最高尚的行為準則,我們終其一生,或好或壞,所做的任何事情無不圍繞這些核心內容。
但是,當下的國學教育,只是熱了表皮,並沒有入骨,很多教育機構只是附庸風雅而已,就是炒作一個國學的概念,以為穿上一身漢服,讀上幾篇古體詩,上幾次書法課就是深入學習國學了。其實說白了,就是做給人看的,形式大於意義,沒有任何的學習價值,反倒把國學文化搞臭了。
國學,其實也是一種苦學,它的內容是苦澀的,特別對於青少年來講是很難懂很難記的,更是難以理解的,初始學習的人基本都是死記硬背。但這就是國學,有時候看起來更像是哲學,一般人是很難產生興趣的,但我認為對國學還是要死學,因為國學知識達到一定的積累後你才會發現,這是一門讓你終生受益的學問,國學就是醇香的酒就像美妙的音樂,可以繞樑三日,它需要厚積薄發。
-
3 # 那年夜空
我認為國學很重要,應該貫穿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讓所有人有所感觸,有所感悟!不僅僅限於學生。更不應該僅僅給小學生增加負擔!小學時間講講國學故事的白話文,懂得道理就很好!中學可以接觸一些國學體系,分類之類的。大學應設立必修課程,研究對人生有指導意義的國學文獻!就業前,應普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傳統美德,促進社會和諧!社群應定期宣傳母慈子孝,婆媳互愛!
總之不贊成小學生背這個,背那個的,誰覺得好,誰就自己先全背下來!
-
4 # 壞壞256129441
以前對國學很感興趣,越是研究越覺得沒有必要。除非你真的作為一種愛好。
中國經歷過一段特殊時期,搞得我們出現了文化斷層,五四以來的新學沒有堅持下去,長期以來又存在宗教缺失,所以改革開放後,就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觀。最終大部分人只能用金錢作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
中國一方面要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又總以歷史悠久自居。所以才有了前幾年的國學熱。我之所以說沒有必要在這上面下功夫,原因如下:
一、文字的修改與解釋的雜沓。
國學一般都是越經典越好,越古老越好。比如像黃帝內經、四書五經、道德經這些被看做是聖人之言,甚至懷疑這裡面有些玄妙的宇宙真理。彷彿中國古人幾千年前就探索到了科學家現在還沒發現的某種秘密。對此,我只能認為是一種祖先崇拜情節。
從上古時期傳下來的文字,大約在秦漢時期要被修改、解釋一次,唐宋時期要被修改、解釋一次,明清時期又要被修改解釋一次,民國時期引入了考究學,更是回到秦漢重頭來過。所以文字本身很多就是存疑的,跟何況古漢語本就難懂,再加上五千年來的解釋眾說紛紜。根本不知道哪家能道出聖人之言。如果放在今天來學,估計學到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差不了多少。
二、不要妄圖走捷徑
我知道很多人想學國學,都是帶著比較強的功利心的。比如周易能算卦、看風水,道德經能瞭解股市的變化。孫子兵法能幫你看懂國際格局,黃帝內經能幫你提高性功能。即便沒有這些功能,最起碼很多人還是想從國學裡讀出育兒寶典、職場手冊、婚姻關係、性格培養、人際關係等等。如果真是這樣,我可能要潑些冷水,想學到這些,不說是南轅北轍吧,至少是事倍功半。
任何一種理論的建立,都是作者在觀察自身所處社會的特點、以及環境的變化中總結而來,目的是給當時的人找出路。可是如今是什麼時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早就天翻地覆了。居然還抱著幾千年前佶屈聱牙的文字,指望它們能給你什麼捷徑,解決自身的現實問題?
難道我們這個時代就不能有我們自己的思考麼?我們的科學手段、觀察手段已經進步如斯,我們應該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念。這些東西是建立在我們現在的物質基礎之上,也將為我們現實生活所服務。
三、迴歸國學的本來面目。
我相信國學熱一定會徹底退下去,未來什麼人適合學國學?就是對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的人。而且這些人也要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儘可能的還原古人的文字、古人的生活環境、古人的思想狀態,才能更好的理解那些古文,以及歷朝歷代統治者修改的部分。而不是各人憑著自己的理解自成一派,爭論不休。這樣我們才能客觀的的看待傳統文化的廬山真面,瞭解古人不一樣的風采。
-
5 # 甯希望
國學文化,是國家的根本,民族的魂魄。花草樹木沒了根、失了本,則慢慢枯黃而死;泱泱大國沒了根、失了本,則漸漸衰敗而亡。凡人,沒了魂、失了魄,則如行屍走肉;民族沒了魂、失了魄,則會任人擺佈!
-
6 # 泥水勞人
國學定義不確,現在我們把中國古典著作定之謂國學。其實古典著作就是古代文學,歷史,生活等等的記載。現在很多人認為國學就是傳統文化,這是錯誤的。敝人認為,真正的國學就是現代教育大綱,因為這是發展國家,改變生活的有效知識,屬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內容,才是國學。古典我們可以學習一下,去了解點我國的歷史,也是一種古代知識,但必盡古代是落後的,雖然文人在炒作,但有些古代知識已經非常之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之運用了。我們人類有許多弊端,就古物之事宜,一件歷史文物價值了得!其實這類物件,已經不能用了,淘汰了,又不能仿製,即使仿製了也沒有實用價值。所以國學就是每個國家的歷史記載,中國文化之歷史記載大約不足3000年,如果再加十倍這樣的歷史,那麼這樣長的國學,如何去選擇與學習?只有放在歷史博物館裡儲存著就行了。現在有人提到“鬼谷子”“老子”“易經”等等,而且認為古人的智慧了得,認為古人就是神!所以這是我們人類的弊端。孔子時代他要復周禮,為什麼?因為對未來沒有希望的一種象!可能是生在春秋時代的苦楚太多的原因。古代是傳說文化,依然存在著炒作之象,就老子騎青牛出了函谷關後的一切,好像是上到天堂去了……,神秘兮兮的引人恍惚著……,並說不知所終!敝人知道,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後,就漸漸的老而死焉!不是嗎?這就是我對國學文化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點!
-
7 # 和庸
對國學文化有什麼看法,首先要定義什麼是國學文化!
國學文化,從廣義上說是泛指5000年來中國的古老文化。包括歷代百家經典,琴棋書畫,宗教飲食等等。
從現在角度來說。國學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的傳統文化有悠久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上文明的巨大貢獻。他從道德修養給予我們指引。使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大多時期都處於一個先進文明的國度。
一個國家的盛衰,都會有一個週期。在清末我們的國家出現一個衰竭的時期。究其原因,是閉門鎖國,沒有趕上工業革命時期。是當權者的愚昧自大。然而卻有人歸咎於文化的腐朽沒落。因此就出現了否認傳統文化,以至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斷代百年之久。
一個國家的強盛,必定是文化的強盛。在今天,我們中華民族,再一次的屹立在世界的頂峰。這是一種厚積薄發。是我們骨髓裡千年文化沉澱的迸發,勢不可擋。
正是傳統文化的迴歸,才使我們中華民族有了自信心,不再崇洋迷外。放眼看去,我們的文化已經走向全世界。中國的節日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都已成為世界的節日,全世界都在歡騰。在聯合國的講臺上,全世界都在聆聽中國的聲音。關注中國的態度。
當然我們還有許多不足,我們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努力。因此我們更需要將國學文化推廣普及,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8 # 蒼耳子78413762
在國外大概把國學稱為漢學吧。我覺得中國文化涵蓋的內容太廣了。基礎的本源性只有一個,那就是漢語。至於文化內容,其實更重要的是應該放在中國歷史中,系統地去讓孩子們知道。比如從上古神話傳說,諸子百家,詩詞曲賦,繪畫書法,以及一些民俗和與農耕文明相關的東西。而最重要的是漢字的起源與變化,這點是基礎。
在現在的新時期與新常態下,在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與溶匯中,保持中國文化的特色與特殊性,依靠的基礎是漢字。儒釋道,諸子百家的思想,不用糾結爭鬥。客觀地不加以對錯之論,讓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自己去思辯,避免那些歷史虛無就可以了。
-
9 # 河北有個劉老師
誠謝邀請,國學文化是一個“新生”詞語,因為國學一詞就代表文化內涵。下面筆者就國學發表一下淺見,歡迎批評。首先,國學的概念包涵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既有傳世寶典又有歷史弘篇,因此國學本身應是中國之學。其次,國學的要義在於傳承,國學經典傳承至今,顯示其生命力,是為立國之學。第三,國學是中國人之靈魂所在,掌握其精華用於實踐和指導人生,有其巨大意義,因此國學也是保國之學。這也是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所在吧。
-
10 # 灰太狼44967765
個人的理解,國學,是以漢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總稱。由於每個國家的傳統文化都可以稱之為“國學”,因此,有人認為國學應改稱為漢學。
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就稱為漢學研究。
其實,稱呼只是表,約定成俗即可。問題不在怎麼稱呼,而在怎麼認識,研究,甄別,繼承和發揚。這才是國學之根本。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的太多,只對所謂國學文化說點皮毛意見 :
1,國學文化的流行肯定是好事。無論當代文化進化到何種程度,都脫胎於母體,基於文化基因的傳承。世上沒有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現代文化。因此,只有更好的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才有可能找到中國當代文化的正確位置,建設新時代下的新的中華文化體系。
2,不要掛羊頭賣狗肉的國學文化。事實上,現在國學文化成為了一些人謀利的噱頭和工具,這是對國學最大的傷害。
3,國學文化宜與時俱進而不應食古不化。這應該是一個批判和揚棄的過程,既不應全盤否定,也不該一鍋舊湯換口新鍋連鍋端上來。復古主義總體上是要不得的,像某地辦所謂的“女德班”,糟粕文化借屍還魂,應毫不猶豫的予以譴責和唾棄。
-
11 # 楊長河69028641
我非常支援中國教育以國學為主!包括傳統的養生健身,傳統武術等等文化!因為幾千年的傳承蘊積了太多的人類智慧!國學教人變得智慧。懂得從整體而非區域性看事物,明白萬物相關相輔相存的道理,知曉萬物存在有度,《物極必反》的哲理。明白萬物之靈的人的社會意義!增強人的社會性塑造,健全人格!而西方文化(如果他們的東西也算文化)僅獲得聰明而非智慧,往往陷入非此即彼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從而崇尚爭鬥的叢林法則!讓人性中的動物性成分增加,對人類文明發展極為不利。
-
12 # 千千千里馬
“國學”也是一個令人五味雜陳的文化。“國學”也是招搖撞騙的文化。
原因就是,我們不少人真不知道什麼是“國學”。所以,有人說“國學”沒有明確的定義。
國學要明確的定義嗎?二次方程,歐幾里得定義,莎士比亞,納泰管理是國學嗎?當然不是!
國學就是中國自己的一套哲學,建築,文學,藝術,科學,軍事,經濟,農業,商業,金融等等一系列的固有文化。
我們在漫長的封建農耕文明體制之下,創造了輝煌的世界奇蹟:一個高度穩定,高度集中,高度自治萬國來朝的封建帝國。
但是,這個帝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大家醒過神來一看:都是自己文化惹的禍!於是就打到國學,全面西化。於是,子曰詩云的早出晚歸生活,必須成為競爭激烈的夜以繼日。
於是國學如弊履唯恐棄之不及,人人不再讀四書五經而求學於數學物理工商經濟之學,至於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統統見鬼去!國學一時成為害人之學。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如果沒有對西學的熱情學習,中華民族真的會處於亡國的邊緣。
近代中國人努力從西方那裡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才有了今天崛起於世界的局面。雖然於國學漸行漸遠,但是不學習西學,中國肯定亡國。
但是,我們也看到,近代中國所有仁人志士,他們的精神完全都是有中國品格的精神。
一個沒有自己品格的國家,即使發達起來了,還是沒有靈魂。
中國的傳統文化,雖然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但是靈魂和精神也是經濟創新的,目的是和平發展的,這也是世界共同的價值。
發展和繼承國學的靈魂,是我們新一代人需要努力的地方。
國學是博大精深的,但是也有一些糟粕。有人借用國學,兜售愚昧落後和封建迷信,這不是國學的靈魂。
-
13 # 鴻鵠迎罡
國學包羅永珍,是一個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提升民族凝聚力,普及大眾文化水平,彰顯國家文化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國學這幾年很火熱,許多文化名流開辦講壇,許多教授、學者、老師開辦寫作、繪畫、書法、古琴古箏培訓班,等等,對國學在大眾中的普及和傳播,帶了一個好頭。
但我認為,不是所有的培訓和教育就能取得想要的結果。我的許多同學和朋友的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同學,大多為4、5歲,家長給報這個培訓班哪個培訓班,比如說、書法、繪畫、古琴等。
我就納悶,這麼小的孩子,他們能理解這些東西嗎?我常常看到和聽到,一些小朋友能背誦出許多唐詩宋詞,能講出許多歷史典故,但要問他們這些詩詞和典故表達了什麼?對你有什麼幫助和啟發?這些小朋友腦袋搖得一個比一個快。
國學文化固然重要,但小朋友的領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十分有限,即使以填鴨式的方式給他灌輸進去,讓他死記硬背出來,孩子不理解這些國學文化的內涵和意思,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比如說,學習書法,有人認為童子功很重要,但很多人又不以為然,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和理解力後,學起來才事半功倍。我身邊就有例子,同是40歲的書法家,甲是8歲開始學,乙20歲開始學,如今,乙早已獲得好幾次全國性的書法大獎,幾年前就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並且,書法作品也在市場上開始流通。而比乙早學12年的甲,現在還在為加入中國書協而奮鬥,書法作品一年也賣不出去幾幅,連自己的工作室也是租來的小房子。
當我看到那些努力背誦唐詩宋詞和五書四經的小孩子,以及用笨拙的小手撥拉古琴古箏時,我一陣心酸。你們美好的童年怎麼就這樣被荒廢和掠奪了?
像我在5、6歲時,甚至到10歲,哪像你們這樣苦逼。我打著陀螺,滾著鐵環,玩著玻璃彈珠,丟著沙包,捉著迷藏,在河裡摸著魚抓著蝦遊著泳,在山野挖著野菜吃著野果,我的童年太豐富多彩了。現在,我並不覺得自己在國學知識方面比同齡人差。
國學固然重要,但選擇學習國學的時間和方式更重要,對小朋友來說,讓其過早學習國學有點拔苗助長,會毀了一個好苗子。國學就像一桌營養豐盛的大餐,小朋友的胃口只有那麼大,逼迫他全吃下去,不被撐壞才怪。
並且,國學深奧,很多不要說大人能理解,即使一些專家學者也不一定能解釋清楚。國學裡邊也有糟粕,如《二十四孝》裡,有些孝順簡直是愚昧至極,像什麼“臥冰求鯉”、“埋兒救母”等等,如果從小對孩子灌輸這些東西,豈不是害人嗎?
-
14 # 使用者何生華
國學文化是集中華文化之大成的豐富多彩的國家文化,國學還是代表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們在很大的程度上,想聽想看這些頗有影響力的東西都覺得沒有過時,只怪自己沒有時間,來飽覽這個有著豐富歷史和人文景觀的東西,生怕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頭流失,我們就對不起鬼谷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們等等,這些頗有建樹的中華文化創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的國學,是因為這些國學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考驗,而且,他的豐富內涵,既有他們的認知,又是他們生動體驗,是真正的歷史知識,又是我們不可多得理論科學,這就是我們的國學,故我們要精心愛護國學,好生宣傳國學,運用國學。
-
15 # 閒看秋風999
一,什麼是國學文化? 到現在為止,對國學文化都完全沒有一個定義。依我看來,首先,凡是中國固有的文化,都可以定義為"國學文化"; 其次, 先秦諸子,不應該有主次之分。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百花園中各路學派應該是並列關係。比如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到底是"孔子學院"還是"華夏學院"?
二,如何對待國學文化?
國學文化,毫無疑問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大筆精神遺產。是一字不漏的全盤繼承,還是有選擇的去偽存真,推陳出新?
比如儒家賴以維繫社會秩序,家庭關係的"三綱五常"到底是精華還是糟粕?
三,國學文化現在是不是過熱?
現在一說起國學文化就是"背唐詩""穿漢服",三字經,弟子規儼然成了小學生的必修課。以古非今,借古喻今。
人生活在網路時代,乘坐車船要用人臉識別技術,思想卻仍然中《四書五經》的故紙堆裡。
不可否認,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對陶冶情操,提升文學素養確實有立竿見影的奇效。但是漢語言經過千年的變化,平仄和過去都不一樣 意境也沒有了。還要填詞作賦,學國學,回得去嗎?
所謂國學文化其實不過是中國兩千年多年封建社會的衍生品,是附庸在封建專制統治這張皮上的毛。封建社會早已經灰飛煙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16 # 喇叭與利劍
國學以漢語言為中心的文化,包括散文、詩、詞、曲、賦、小說、記敘文、說明文、政論文,音樂,繪畫,雕刻,樂器演奏,塑,相棋,圍棋,剪紙等。我們對其鑑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傳承。作為後代的我們,要重實質,輕形式。別以偏概全。內化在課程中。別擠佔其它的。
-
17 # 質躍
萬有引力定律不知算什麼學,人有七情六慾不知算什麼學,人之所以為人不知算什麼學……
因此,如果非要先正其名,名正然後言順的話,國學,唔,吾閉上眼睛想了一下又一下,不妨自說自話吧,國學,在吾看最好就是一國所固有之學,一國之所以有別於他國的風俗人情的學問文化。能夠讓國人具有國人特點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文化薰陶之學唄。因此,國學嘛,龐雜博大,悠久精深,凡符合當下國之穩定與發展的一切文化皆可是國學嘍。因此,具體說國學都是是啥,俺也不清楚。呵呵。
學問文化這玩意就是個染缸一樣的環境,近朱則赤近墨者黑。資本主義有資本主義的文化學說,薰陶學習之的人便有了資本主義的人性,社會主義有社會主義的學說文化,薰染學習後便具有社會主義的人性。封建主義有封建主義的學說文化,薰陶學習這樣的文化便具有封建主義的人性。心之所生為之性,天性是本具,習性是薰染,心性二者兼具,往心中裝上什麼樣的學說文化,便具有什麼習性的心性,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從這句可看出呀,“習”是習性比之“性本”是本性的話那是更為遠遠的重要滴啊。
當年,國難當頭,仁人志士首提出,“中學為體,西學東漸”“師夷長技以制夷”。國學一詞順理合章的提出,用以以對抗列強經濟及西學的侵略,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國學那是對抗文化侵略的中流砥柱。
國學好啊,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七雄,齊楚燕韓……唐詩宋詞……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人人可學,易學難精,
其實,崇洋媚外的最該學國學呀,建議必修課,不過關,掛科。人生的駕照,考不過國門也出不了,像考駕照般,先背三字經,再背弟子規,等等,呵呵。
-
18 # 相忘江湖71941665
對於國學的瞭解,是最近幾年出國工作時開始的。對諸子百家淺粗的閱覽後,便被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所深深吸引,不得不對傳統底蘊文化發出由衷的讚歎。
如:《孔子家語》名句,"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孟子名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老子名句,"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司馬法》名句,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姜子牙著《六韜》名句,″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之心慮,則無不知也"。等等。從此以後,痴心傳統文化同時,更加汗顏之前對傳統文化的偏見與誤解,感覺諸子百家的思想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和精神糧倉,更是感覺到精神世界不斷得到提高和昇華。
到俄羅斯工作以後,才感覺到不同地域文化方面的難以相容性,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的不適應性,此時此刻,才真真正正的明白了什麼是在家事事好,出門事事難。特別是難以割捨的鄉土情結,故土難離的情感煎熬,才真正的懂得了華夏傳統文化所賦予“家″的深刻內涵。因此,現在才感覺到,以前那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思想前衛性和超前性,不過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願而已。也正如張明敏那首《中國心》所表達的一樣,“洋裝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也正是這種東方文明所獨具特色的“鄉土情結",成為許多海外華人念念不忘鄉土,鄉音,報效母國和總想葉落歸根的主要原因。在俄羅斯和戰鬥民族的接觸過程中,以及和印度,中亞國家的人交流過後,才慢慢的品味道,我們華夏族真得不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差。,“我們中國人聰明,勤勞,節儉,富有忍耐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稱之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完全可以說是受之無愧。
"但是,我們唯一欠缺的就是,"太怕事了,自己應得到的合法權益都不敢據理力爭。對待任何事情都喜歡用“破財免災,寧事息人″的態度來處理。因此,也引發了一系列不良的後果,"就是國人很容易成為被欺侮,和敲詐勒索的對像"。
由此種種的想法,不禁聯想到近代的百年國恥,我們為什麼能遭此恥辱?問題不是出在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上面。曾經我們華夏族也是虛懷若谷,善於透過學習,能取長補短的民族。如早期的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的改革,打敗了兇悍的匈奴人。明代開始吸收,消化,學習西方先進的歷法,和科學技術。明末時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軍事技術。然而,不幸的是,再後來,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被片面化閹割,甚至被斷章取義,並因此滋生出了“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的結果,不僅僅是使華夏族喪失了血性,成為了毫無鬥志,只會逃跑的黃羊。更是因為盲目的自大,滋生出的"天朝大國"排外情結,使華夏族變得愚昧,固執,不思進取。從此,不僅不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去接受新鮮事物,反而視此為異端學說,並去排斥和打壓,由此拉開了我們和世界的距離,因此開始屢屢遭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掠奪和瓜分。這不僅僅是我們遭受百年國恥的問題,我們更應該看到,"是無數先賢心血的凝聚,才描繪出華夏族的璀璨奪目文明,不僅僅是屬於華夏的榮耀,更是屬於世界的寶貴財富。然而,本來應該我們值得驕傲的榮耀和財富,卻因為我們所遭受的百年恥辱,險些遭受滅頂之災。
,五四運動後,一部分思想激進的知識份子,便把中國的落後歸罪於二千年的封建制度,歸罪於儒家文化和封建禮教,並由此引發了對傳統文明的大批判,並有全盤否定傳統文明的趨勢。然而,由於當時的"國學大師"思想落後於時代,因此在與新文化運動的交鋒中很快落了下風,自1920年後開始走向衰落。
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大的悲哀就是對傳統的否定和信仰的缺失。我們華夏族在經歷百年國恥後能重新站立,並且崛起復興,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一方面,除此之外,支撐我們成功的最大動力也恰恰就是我們的傳統文明。如我們傳統文明所倡導的"禮義廉恥"觀念,以及"溫,良,恭,儉,讓的做事和行為準則,以及中華文明的"大一統"情節。
現在,我們的國家走在國強民富的快速通道上,我們華夏族的民族自信心也得到極大的增強,但是,我們社會上顯現出來的浮誇,急功近利式的拜金主義,大有主流式趨勢,這些已經成為侵害我們健康肌體的毒瘤,造成了我們當今社會的信仰缺失。
我們應該在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當代先進的思想內涵,賦予"國學"一個全新的定義。這種家,國,天下的情懷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樣做,不僅僅使我們的傳統文明能夠得到更好傳承,也能讓我們國家的肌體變得越來越健康,使我們的年青一代充滿朝氣與活力,使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
19 # 晴之黎明
文化不是知識,是一種融入血液和信仰的道統傳承。如今能傳承中國道統的見不著幾個。都把文化學成知識,學不到生命裡。這是一種表面繁榮的悲哀,諸君要有所認識啊。
-
20 # 共享歷史的三寶爸
國學這個詞是個近代的詞,以前是沒有的。這是在我們民族經濟發展後,對一直學習西方知識的反思後,提出來的。
國學到底是什麼,包括什麼內容,應該學什麼,從來就沒有定義過。也沒有官方說明。現在基本上大家的認知是傳統的經典就是國學,比如現在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論語》等。學習的其中的精華還是可以的。但像現在這種靠賣這個噱頭來賺錢比較多,真正學貫古今的都很少,大部分都是商業活動。
回覆列表
國學熱一直處於形式主義當中,從禮儀,漢服到各種形式主義盛行。沒有人深究國學文化源頭,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又重開先河。國學文化成了鬧劇,大有迴歸漢唐之勢。國學文化源頭是易經,孔子在易傳中說:與時偕行。意思是易經文化與時代同步,永不過時。提出了“唯變所適”的命題,意思變化永遠適應現實。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思想比今天的某些搞國學的人相比,天地之差。孔子二千五百年前作易傳,把周文王在周易中為六十四個自然現象取的名字。用精確的語言做進一步的內涵註釋,理清了天地人三才的關係。構建六十四個自然現象社會生活常理,國學文化崛起就是當下中國人要學懂社會生活常理。常理包羅永珍,是中華文化資訊庫。而且是孔子構建社會生活常理從古至今一直在用,但經歷到今天人們已經不識常理內涵。只剩下還識字,中國人要學習孔子易傳社會生活常理,才能去掉假國學熱,迴歸文化本質。文化是為生活服務,文化是為人民服務。孔子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聖人!當然,封建皇帝包裝的孔子玩的全是形式,並不想讓老百姓懂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