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空史論
-
2 # Neo
其實殺不殺袁崇煥根本沒什麼的,大明的武將從來都不缺,明末更是名將輩出,配合上火器的高強度應用,明軍倒不至於一夜崩潰,而明末滿清雖成大勢,然而對大明依然沒有國力上的優勢,而且大明有天啟帝建立的關錦防線固若金湯,遼東各任督撫都是在任上兢兢業業,並非袁崇煥一人忠君愛國善使兵馬,雖然沒有實質證據,雖然不至於投敵,不過他可能說實話真的有和滿洲達成某種默契,(個人一家之言,切勿噴。)
而明亡的關鍵是1640年代闖賊之禍和皇帝本人過於急功近利,滿洲東胡賤種,不過撿一大便宜而已。
大明若想存續,皇帝應該開放海禁,徵收商業礦稅,充實國庫,整頓吏治,不應該讓江南東林黨一家獨大,朝堂之上一家獨大的後果就是政令不暢,官官相護。
各地的軍政長官對那些農民叛軍不能一味縱慣,不能他們一投降就放過,有好幾次都能撲滅李闖,都讓他死裡逃生,終成大患。
對滿洲可以延續漢初和親之策,防禦拉攏,待國內大勢一定,再效仿漢武帝對匈之戰,泱泱華夏,天可垂憐,國運未衰,天賜霍去病那樣的戰神縱橫遼東,把這群蠻夷趕下海里去。
如此大明才可存續,而華夏之殤豈能系與袁氏一人之手?
-
3 # 臭兜1118
1分鐘也延續不了,袁崇煥沒那麼牛,他解決不了遼東問題,也解決不了流賊問題,更解決不了財政問題,所以他也起不了多大作用。
-
4 # 徘徊的狼3
明也罷清也罷。每個朝代都有興有衰,一個朝代的衰落與個人無關,是社會整體的衰敗。無論袁是生是死,即便他在北京城下消滅皇太極,也挽救不了明滅亡的命運。所謂,氣數已盡。
-
5 # 051698
崇楨不殺袁崇煥明朝應該還延續一段時間,但明朝終歸要亡的。因為袁崇煥是邊關守將,對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的決策不起決定作用,甚致不能左右局勢變化。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崇楨皇帝,但他的個人能力和性格上的缺陷是不可能在那艱難時代擔負起時代重任、扭轉乾坤的。所以明朝的滅亡是註定的。
但是如果不殺袁崇煥,按袁崇煥遼人守遼±,大力反腐,嚴肅軍紀的整軍思想,和屯邊守衛為主,少量精銳的機動部隊(關寧鐵騎)以打擊和騷擾清軍後勤等為輔,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松錦戰役,也不會造成明軍精銳全失,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如袁崇煥不死,遼東守軍就不會分化,會象鐵拳一樣鎮住清軍,那關內就不用調部隊去參加松錦戰役,那明軍精銳就不會被消滅,關內明軍精銳不失李自成就一時不可能做大,農民軍的一大特點,勝利時群起,失敗就作鳥散,他們沒理想和信抑。綜上所述:崇楨不殺袁崇煥明朝是能延續一段時間的
-
6 # 大黃瘋111
首先要知道一點,崇禎並不是昏君。而是一代明君。但是崇禎面臨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缺銀子,銀子哪裡去了,都進了手下官員的腰包,如果崇禎血性點一律調查,先搞個殺雞儆猴,找個倒黴官員貪汙,直灌水銀剝皮。抄家,國庫有1億量白銀就能好好打仗。安撫李自成,封西北王,全力以赴對付努爾哈赤以及皇太極。只要圍困後金主力騎兵,火攻消滅,直接拿下努爾哈赤大城堡。之後就收拾李自成,邀請進京亂刀砍死
-
7 # 立志成蟲
袁崇煥只能擋關外的清軍,還有關內的起義軍呢?崇禎殺賀人龍,我記得李自成高興的大呼“賀瘋子既死,中原唾手可得矣”
-
8 # 你是我的唯一69674825
即使崇禎沒有殺袁崇煥,大明也無藥可救了。首先是國內糟糕的經濟形勢,已經不足以打贏對內對外兩場戰爭。其次,持續的天災,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加深,導致大明的統治根基已嚴重動搖。再次,隨著閹黨的倒臺,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形成,他們對所有與閹黨有聯絡的官員統統打壓,造成政治力量對比嚴重出現問題,以及一些人才懷才不遇,造成對明政權的不滿。第四就是崇禎皇帝自身的能力與性格問題。還有就是袁崇煥對自己能力過度的自信誤導了崇禎,,要不然,當崇禎發現被騙後不殺他才怪。
-
9 # 明巽子
問這種問題可以說被清人寫的書誤導了,應該說袁崇煥如果不殺毛文龍,明朝還能支撐多久,袁崇煥一殺毛文龍,滿清再無後顧之憂,大批漢軍火器加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所以,袁崇煥乃禍國殃民賊子爾!
-
10 # 澗蘭居
人才分三種,戰略性人才(扭轉大局的人),戰術性人才(維持現狀的人才)以及一般性人才(如後勤保障的人才等專業技術性人才)。袁崇煥屬於能夠維持現狀的人才,但是大明王朝到崇禎這已經爛了,主要是因為財力不足、政治腐敗、流民鬧事、經濟崩潰……等等。袁崇煥抵禦後金需要錢吧!沒錢他啥事都幹不了(崇禎帝為什麼啥事都幹不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沒錢)。所以殺不殺袁崇煥結果都一樣,除非袁崇煥是戰略性人才(林彪這種)還有戲。
-
11 # 我心與明月
袁崇煥的冤屈,嚴重打擊了明軍計程車氣和忠誠,導致了明軍成建制的降清。假如有袁崇煥在,明朝就不會有孫承宗、洪承疇的慘敗,明軍中的精銳也不會在關外損失慘重。只要明軍能保持氣節,不在關外遭受重大損失,關內流寇就不足為懼,大明就不會亡。可以說袁崇煥是明朝存亡的關鍵,如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黃埔軍校副校長李濟深所言:論明清間事者,僉以為督師不死,滿清不能入主中原。
-
12 # 使用者5672828455徐國龍
如果袁崇煥不死,明朝也堅持不了多久。明朝的滅亡,歸根結底是貪官汙吏橫行,民風敗壞,且民心向背,亡政不關貧民事。
-
13 # 漢尼拔87053236
謝謝提問:我有一言大家靜聽,努爾哈赤是和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同級別的人物。而袁督師卻一戰勝之。挽大明之危矣。最終成為大金噩夢。再看大明的那些號稱剿匪高人那個不是被金人幹掉,若崇煥不死崇煥在外,眾將在內何愁李賊不滅,崇禎非中興之主,沒有耐性指使朝綱混亂大臣個懷私心,將領瞻前顧後無法揣摩聖議,一不如意要撤要打要殺如何全心全意做事。大明亡於崇禎。
-
14 # 蜉蝣之夢0113
不殺袁崇煥,明朝可能早十幾年就滅亡了!
戍午,督師袁崇煥殺平遼將軍總兵官左都督毛文龍於雙島。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初,崇煥於寧遠捷報後,即令番僧往唁奴虜,意議和,會罷歸,未就。再出,無以塞五年平胡之命,聲言折衝,慮毛文龍洩其計,是身入島誘文龍至,……命水營都司趙可懷以尚方劍斬之。”
“建虜以扼其背,甚忌之。陰通款崇煥,求殺文龍。而崇煥中其計不覺也,惜哉。”
——《國椎·卷九十》
“五月庚戌,袁崇煥至雙島,毛文龍進謁,慰勞甚至。戊午,矯制殺文龍。崇煥自出都門至寧遠,專主款;於寧遠捷後,即令番僧往清軍中唁問,意欲議和。會罷歸,未就。迨再出,陛見日,許上五年復遼;既而懼上責效,欲復修款議。惡文龍擾之,乃決計斬文龍……”
——《崇禎實錄·卷二》
“先是降將李永芳,獻策於大清主曰:兵入中國,恐文龍截後,須通書崇煥,使殺文龍,佯許還遼。大清主從之。崇煥答書密允,復以告病回籍,乃寢。至是,再任,思殺文龍,則遼可得。”
——《明季北略·卷四》
“崇煥既殺文龍,密報於清議和。清主大喜,置酒高會。”
——《明季北略·卷五》
“初,天啟間,崇煥撫遼東,遣喇嘛僧餾南木座往建州主款,會罷歸,未就。至是再出,無以塞五年平遼之命,乃復為講款計。建州曰:‘果爾,其以文龍頭來。’崇煥信之,且恐文龍洩其款計,遂身入島誘文龍至……以尚方劍斬之。”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毛帥東江》
“督師袁崇煥事,適當女直主(努爾哈赤)病死,崇煥差番僧喇嘛鎦南木座往吊,謀以歲幣議和。女直許之,乃曰:‘無以為信,其函毛文龍首來。’”
——《石匱書後集·毛文龍列傳》
“崇煥以女直主殂,差喇嘛僧往彼議和,殺毛文龍以為信物。”
——《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
“一至寧遠,遂為講款計。蓋自崇煥自寧遠奏捷之後,即令番僧往吊東夷以講和,以罷歸未就。再出無以塞平東夷之命,遂以平東夷自詭。慮島帥毛文龍洩其計,遂身入島,誘文龍斬之。”
——夏允彝(民族英雄夏完淳之父)《倖存錄》
“袁崇煥遣喇嘛僧吊老酋,因以款議未成,而崇煥去位。迨先帝初立,意在滅奴,召崇煥授兵柄。崇煥陽主戰而陰實主款也,甚至殺東江毛文龍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許,遂嗾奴闌入脅款,仍戒以弗得過薊門一步,崇煥先頓甲以待。是夕敵至,牛酒犒勞。夜未央,敵忽渝盟,騎突薄城下,崇煥師反殿其後。先帝於是逮崇煥誅之,而款議再敗。”
——民族英雄徐石麒弘光年間所上的反對與滿清議和的著名奏疏
-
15 # 雲pro
明末忠臣猛將雲集,如非豬帝崇禎,棄忠賢,信東林,用崇煥,殺文龍,逼死眾名將,明必不亡也。內用忠賢,嗣昌,外用承宗,象昇,承疇,傳庭…等,唉。
創建於2017.8.13
編輯
-
16 # 簡書優選故事
當談到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時,袁崇煥大多會榜上有名。我們從小接受的“正統”教育裡,袁崇煥一直被當成明末黑暗時代裡的鐵骨錚錚、力挽狂瀾的國之棟樑,可惜昏庸無知、氣量狹小的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了袁大人,自毀長城,明朝因此而難逃覆滅的結果。
袁崇煥高大偉岸的正面形象,在閻崇年的《袁崇煥傳》裡被刻畫地淋漓盡致。不過真正讓袁崇煥大英雄的形象根植人心的,還得數金庸的《碧血劍》。除了小說外,金老爺子還專門操刀寫下《袁崇煥評傳》,解釋了殺毛文龍、北京之戰等各個疑點,諷刺了崇禎的貪財小氣,對袁崇煥不吝溢美之辭,不惜以自己的名聲為袁崇煥背書,確立了他捨生忘死一心為國的民族英雄定位。
袁崇煥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是首次對袁崇煥的歷史地位提出質疑的熱門書籍。當年明月指出,清朝史官所編撰的《明史》中關於袁崇煥和崇禎的部分值得商榷。無論是崇禎的形象是否需要顛覆,“反間計”是否存在,袁崇煥的實力是否被誇大等等,在邏輯性的推理下,都存在很大的疑點。當年明月的觀點是:如果說明朝末年真的有人可以力挽狂瀾的話,這個人也只會是孫承宗,而不是袁崇煥。至於殺毛文龍、北京之戰等等,都表明了崇禎在當時的情境下殺袁崇煥,是合情合理的舉動。概括來說,袁崇煥是一位在戰術(尤其是防守)上有水平,但在戰略上短視,在政治上無知,總體被高估了的武將。
如果說當年明月所言,是讓袁崇煥的英雄光環稍稍黯淡了一些的話,那麼灰熊貓的《竊明》,則是要把袁崇煥“英雄”的外衣徹底撕爛,並把他釘到“賣國賊”的恥辱柱上去。
《竊明》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竊明》 灰熊貓
穿越類小說,與《尋秦記》類似,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穿越人物帶著對歷史的記憶影響歷史,並改變歷史的走向。小說開始的三分之一篇幅,都不忍卒讀。情節平淡無趣,語言生硬彆扭,人物呆板單薄……粗製濫造的廉價網文的毛病幾乎應有盡有。
直到接近中場,情節才開始漸入佳境。書中所描寫的戰爭,有許多令我耳目一新的角度。
比如戰法。以長槍兵為主力的步兵對抗騎兵。強調武器裝備、兵種配合、軍隊紀律、士氣和戰鬥力的重要性。沒有運籌帷幄的錦囊妙計,只有近代軍隊這隻巨獸在戰場上露出的猙獰嗜血的爪牙,每每讀到,都令人熱血沸騰。
再比如政治。包括明朝以文制武的體制,文臣武將間的矛盾,家丁制度對戰鬥力的危害,東林黨的禍國等等。幾乎每一個點都可以拉出來單獨寫一篇文章。
然而,在我看來,以上種種都只是作者的鋪墊,《竊明》全書的核心內容,是要向世人展示袁崇煥的另一面。
-1- 不攻
之前一直以為關寧鐵騎戰力剽悍,但史料裡卻沒有太多這支部隊的顯赫戰績。袁崇煥的成名之戰——寧遠大捷,是明軍面對後金軍的首次勝利。但細究起來,寧遠之戰憑藉的是堅壁清野、堅城利炮,至於殺傷了多少後金軍,語焉不詳。
可是,因為寧遠軍龜縮城內,使臨近的後勤基地覺華島被後金軍攻陷,島上一萬多軍民慘遭屠戮,數萬石的糧草和數千艘船隻被擄掠一空。如此寧遠之戰,是否真配得上大捷二字?
之後的寧錦大捷也是類似的套路。後金軍們推著小推車,一路未遇任何抵抗。寧遠之戰後明朝耗銀五百萬、費時十八個月苦心修築的關外二十座大小堡壘,短短數天內全被放棄,堡壘內儲備的價值數百萬兩白銀的糧食物資,也全都拱手送給了後金軍。僅有錦州孤城靠趙率教防守成功。袁崇煥再次龜縮寧遠城內,不動一兵一卒。至於寧錦大捷到底殺敵多少,仍是未知之數。
兩次所謂“大捷”,其實都是在犧牲周邊所有城堡和物資之後的固守孤城。無運動戰的純防守,殺敵自然有限。袁崇煥在明軍野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選擇防守戰術,可算無奈之舉;為了提振士氣,誇大一下戰績,也無可厚非。但關鍵的問題在於,他向崇禎提出的“五年平遼”大計。
這是一個有毒的大餅,讓崇禎不顧深處小冰河災期貧弱的國家現狀,搜刮鉅款,全力支援遼西戰事。袁崇煥明知自己只具有守城的能力,卻要做出收復失地的許諾,也許是一時頭腦發熱,壯心不已。但既然要“平遼”,至少應該嘗試著進攻一次,哪怕一次小範圍的試探性進攻也好。令人驚訝的是,完全沒有。手握重權的袁督師,在上任後一年半里,除了進度緩慢地修幾座城外,始終如一地按兵不動。
-2- 賣糧
袁崇煥被殺時,崇禎公佈的理由之一是:“以市米則資盜”。
為了把袁崇煥畫的大餅嚥下去,崇禎取消了所有地區農稅的減免,不僅要足額交稅,還要災民們歸還前朝拖欠的稅款。天啟皇帝靠著賑災和免稅苦撐下來的安定局面,在崇禎朝轟然崩塌。民不聊生,流民四起。這些帶著無數農民的汗與血的物資錢糧,並沒有進到崇禎的口袋,而是流向了袁崇煥手下“武裝到牙齒”的關寧鐵騎。
國家財政收入的70%,國庫存量的50%以上,都握在袁崇煥的手裡。崇禎為了顯示對愛將的信任,同意銀糧不受核,不派監臣,不設上限。面對皇帝的殷切期盼,袁崇煥除了“堅守”寧遠之外,還做了些什麼?
他選擇了開市賣糧。
雖然表面上交易的物件是態度曖昧的蒙古,但當時蒙古與後金的暗通曲款已是眾所周知,這些糧食經過轉手,都成為了後金人的口糧。袁督師用國內帶血的民脂民膏,幫自己的敵人們吃飽喝足、捱過天災,準備下一次對明朝的進犯。與此同時,遼東毛文龍的東江鎮,嚴重缺糧, 士兵們已瀕臨要餓死的地步。
有兩種解釋:一是袁崇煥想透過賣糧來拉動搖擺不定的蒙古;二是為了和後金議和做準備。至於究竟如何,不下定論,留待讀者諸君自行考量。
-3- 殺毛文龍
毛文龍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而言是比較陌生的。在大眾認知的歷史上,似乎只以“被袁崇煥殺了”的形象存在著。
我的觀點是:想要讀懂袁崇煥,必須讀懂毛文龍和他的東江軍。
圖片來自於網路
明朝即薩爾滸之戰大敗後,遼陽、瀋陽相繼失守。直到廣寧潰敗,明軍失去了對整個遼東的控制權,不得不退守遼西(下圖中橙色的狹長部分)。
在這樣的絕境下,毛文龍帶著僅兩百人的隊伍,硬是無中生有地創立了一個敵後根據地出來。像一把尖刀一樣,狠狠地插在後金佔領區的背脊上。
這把尖刀撕開的口子,在毛文龍的指揮下,不斷擴大。僅廣寧失陷的當年,東江鎮就收復了復州、義州(淺綠色)這兩大戰略要地;三年過後,東江鎮在遼東的控制區面積(粉紅色),便已超過了遼西;而其部隊的遊擊範圍,更是覆蓋了整個遼東地區(淺紫色),兵鋒直指後金統治區的腹地,包括重鎮遼陽。
以一己之力,讓明朝在遼東的局勢起死回生,讓幾十萬遼民免遭屠戮,一手創造起一隻十數萬人的隊伍,給予他們向後金報仇的機會。當關寧鐵騎躲在堅城裡只敢開炮時,東江軍在野外與後金軍野戰纏鬥;當遼西的官員們花幾年的時間和無數的銀兩慢慢地築城,毛文龍在持續以進攻的方式收復失地。對遼西而言,別說遼陽,即使連進攻廣寧都從不曾想,而毛文龍卻多次兵臨遼陽城下,甚至連後金的老巢赫圖阿拉,也被覆蓋在了火力範圍之內。
毛文龍的正一品武將銜,是他靠著赫赫戰功紮紮實實地打拼出來的。就這樣一位大將,竟然就被袁崇煥輕描淡寫地以假傳聖旨的方式,給冤殺了。
中國上下幾千年,包括歷代所有的皇帝在內,袁崇煥是唯一一個,敢不經過任何程式,就直接把正一品武將推出去斬首的人。唯一一個。
袁崇煥給毛文龍列下的“十二大罪”,顛倒黑白,指鹿為馬,不堪卒讀,堪比秦檜殺岳飛時的“莫須有”。
退一萬步,即使這十二大罪條條屬實,袁崇煥也絕沒有殺毛文龍的權力。
“枉殺大臣,假傳聖旨。”僅憑此一條將袁崇煥治死罪,就已綽綽有餘。更何況,這次殺的,是毛文龍。
毛文龍之死,引起了一系列可怕的連鎖反應。
最嚴重的後果,是後金再無後顧之憂。曾經三面受敵的窘迫局面,一去不復返了。
廣寧之戰後,之所以數年內後金的勢力地盤都沒有什麼進展,除了東江軍的活躍外,關鍵處還在於遼東、遼西、蒙古對後金的三面合圍之勢。蒙古的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的率領下,一直是明朝的堅定盟友,屢次騷擾後金北部區域。而當後金進軍蒙古草原征討時,毛文龍總是會同時出兵,令後金不得不分兵防守。同樣的,當後金進攻寧遠和錦州時,毛文龍也都會立馬向遼陽進發,寧遠和寧錦兩次所謂“大捷”,除了堅城難下外,毛文龍的配合也是重要的原因。
因此,後金的每次出兵,都不敢盡全力,只能在八旗中出動二至三旗,其餘都需要防守來自另兩方的壓力。
這樣的局面,直到天啟七年袁崇煥上臺之後才有改變。在袁崇煥的“默契配合”下,後金竟然八旗盡出,全力攻打東江鎮和朝鮮。面對重兵壓境,袁崇煥不僅抗命不增援東江鎮,還對兵力空虛的遼陽和瀋陽視而不見,堅持不動一兵一卒。戰後結果,朝鮮與後金結盟,驅逐毛文龍出境,東江鎮元氣大傷。
毛文龍被以莫名其妙的罪名和方式斬首之後,蒙古各部幡然醒悟,意識到袁崇煥堅定議和的態度,連林丹汗都不得不與後金結盟。
至此,後金三面威脅盡去。這樣的大好局面,幾乎可以說是新上任的薊遼督師袁大人一手創造的。
毛文龍死後,東江鎮一分為四,之後便土崩瓦解。毛帥手下的精兵強將,困惑、疑懼、憤怒之餘,紛紛投降。之後清朝赫赫有名的三大藩王: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就是其中的翹楚。
毛文龍死後,圖中的粉紅色和淺紫色的巨大區域,紛紛失控。遼東的廣袤土地,再次淪陷。
毛文龍在遼東三十年,三百族人被殺,與後金有不共戴天之仇。收聚難民、持續征戰、收復失地,即使是他的敵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戰功和苦勞。
反觀袁崇煥,官拜薊遼總督,位極人臣,手握“天下強兵”關寧鐵騎,以舉國之力坐擁無數錢糧,卻沒有一次向後金主動進攻,沒有收復一城一地,“五年平遼”,寸功未建,反倒是冤殺大將,自毀長城。
袁崇煥議和僅僅數月後,東江鎮就放棄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陸地領土,幾乎徹底喪失了牽制能力。而後金不出一兵、不發一矢,就奪回了東江鎮無數烈士用鮮血換回來的土地,從東到西領土擴大了近三倍,披甲兵也翻了一番。
現如今,袁崇煥在課本和廟堂裡被世人供奉為民族英雄。而毛文龍,可有人還記得他當年在遼東留下的不朽戰功?
-
17 # 蔥頭不開花
袁崇煥私下議和,以滿清壓境而鞏固自己的地位,感覺崇禎有所懷疑,故意放皇太極入關,然後裝傻充愣姍姍來遲,欲攜勤王之兵入京城,封疆大吏豈能不知此是大忌。所謂滿清使離間計之說只是為了洗白袁崇煥抹黑崇禎,也間接證明袁崇煥與皇太極確實有私下協議,否則何必為他平反,明末冤死的名臣多了去了!
-
18 # 方士的知識樂園
袁崇煥不死會影響李自成進北京嗎。作為大明頂級重臣他會投降李自成嗎。這都不可能,他死不死對大明有何影響。唯一變化,大概只有開關迎滿清入關,打著為崇禎復仇旗號的不是吳三桂,而是袁崇煥了。
-
19 # 太史公記
其實氣數這玩意,說穿了,就是個使用年限,好比餅乾,只能保質三天,你偏三年後吃,就只能拉肚子。 又好比房子,只能住三十年,你偏要住四十年,就只能住危房,沒準哪天上廁所的時候,被埋進去。 什麼東西,都有使用年限,比如大米,比如王朝,比如帝國。 不同的是,大米的年限看得見,王朝的年限看不見。 看不見,卻依然存在。
對於氣數,崇禎是不信的,開始不信。 等到崇禎十四年,怕什麼來什麼,後院起火,前院也起火,盧象升死了,遼東敗了,中原亂了,信了。 在一次檢討會上,他緊繃了十四年的神經,終於崩潰了。 他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 我登基十四年,飽經憂患,國家事情多,災荒多,沒有糧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這都是我的錯啊。 他不停地哭,不停地哭。 我同情他。 大臣們似乎也很同情,紛紛發言,說這不是您的錯。 但不是皇帝的錯,是誰的錯呢? 氣數。 幾乎所有的人,眾口一詞,說出了這兩字。 崇禎終於認了,他承認這是氣數。但他終究是不甘心的: “就算是氣數,人力也可補救,這麼多年了,補救何用?” 然後接著大哭。 崇禎大哭的時候,李自成正在前進,在屬於他的氣數上,大踏步地前進。
在河南,他毫不費力地招募了十幾萬人,只用了兩年時間,就佔領了河南全境,所向披靡,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以及我們的老熟人福王朱常洵。 鑑於崇禎同志的倒黴史,已經太長,鑑於他受的苦,實在太多,鑑於不想有人說我拿崇禎同志混事,還鑑於我比較樂觀,不太喜歡落井下石,所以,我決定簡單點,至少保證你不至於看得太過鬱悶。 李自成同志依然在前進,一年後,他進入陝西,擊敗了明朝的最後一位猛人孫傳庭,佔領西安。明軍就此再無還手之力。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準備向京城出發,他將終結這已延續二百七十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出了一道檄文,文中有八個字: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嗟爾,明朝 對於上述八個字,崇禎應該是認賬的,因為不認賬不行。 上臺以前,憋足了勁要幹掉那個死人妖,死人妖幹掉了,又出來黨爭,後金入侵,看準了袁崇煥,要他出來上崗,一頓折騰,後金沒能折騰回去,袁督師倒給折騰沒了,本想著臥薪嚐膽,忍幾年,搞好國內經濟建設,再去收復大好河山,結果出了天災,又出來若干人等造反。 調兵,幹掉若干人等,若干人等被幹掉,又出來了若干更狠的人(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再調兵,把若干更狠的人,又打下去,投降的投降,跑的跑,正準備一鼓作氣…… 清軍打進來了。 好吧,那就去打清軍,全部主力調到遼東,打個一年半載,好不容易把人熬走,後院又起火了,投降的不投降,跑進去的又跑出來。 很巧,又是災荒,大荒,沒法活,於是大家跟著一起造反。 這種編劇思路,很類似於早些年的經典電視劇《渴望》,按當時編劇思路,就是找個弱女子,什麼壞事、孬事、噁心人到死的事,都讓她碰上,整體流程大致是,一棍子打過來,挺住,再一棍子打過來,繼續挺住,挺到最後,就好人一生平安了。
崇禎的故事就是這樣,他挨棍子的數量,估計比渴望女主角要多得多,抗擊打能力更強,但不同的是,他的故事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因為他的故事,是真實的,而真實的東西,往往都很殘酷。 崇禎並非一個溫和的人,他很急躁,很用力,用今天的話說,叫用力過猛,但那個爛攤子,不用力過猛,只能收攤。 崇禎很節儉,他的衣服、襪子,都打了補丁,請注意,打補丁的,並不一定很節儉,往往很浪費,比如後來清朝的道光同志,衣服破了,讓人去打了個補丁,五十兩白銀,這哥們全然是敗家的,還說特便宜。 而崇禎的補丁,是他找老婆打的,免費。
此外,崇禎還有個特點:走路慢,因為走得快,裡面的破衣服就會飄出來——節儉是節儉,臉面還是要的。 他工作很努力,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據史料記載,大致要幹七八個時辰(十四到十六個小時),累得半死不活,第二天接著幹。 簡單地說,崇禎同志乾的,是這樣一份工作,沒有工作範圍,沒有工作界限,什麼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黨爭),穿得破爛,吃得也少,跟老婆睏覺較少,只睡五六小時,時不時還有噩耗傳來,什麼北邊打過來,西邊打過去,祖墳被人燒了,部將被人殺了,東西被人搶了等等。 這工作,誰幹? 最不幸的是,崇禎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無法換來一個幸福的結局——他的努力,終究失敗。 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簡稱最最不幸),崇禎知道這點。 知道結局(注: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史料告訴我們,崇禎同志應該知道自己的結局,他多次談到命數,氣數,經常對人哀嘆:大明天下,奈何亡於朕手! 轉自: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卷。作者:當年明月
-
20 # A可不可以
不殺他延續還是跟早滅亡說不清楚,但是袁崇煥絕對有不臣之心,取崇禎而代之可說不一定哦。 先斬後奏擊殺毛文龍其野心以昭然若知,毛文龍死後遼東只知有袁崇煥不知有崇禎。效仿李成梁養寇自重,於黃太吉私下盟約只有他知道,有兩點可以確認了第一:努爾哈赤之死,雙方都很默契的對外宣稱是袁崇煥守城用大炮擊傷從而死亡,這應該就是盟約之一讓袁崇煥得一個天大的功勞從而控制整個遼東。(戰時 雙方連死亡士兵都要謊報以免打擊自己軍隊計程車氣,何況炮傷的是後金的汗王。) 第二:八大“皇商” 是滿清軍事生活品唯一的供給商,滿清拿了東西可繞路繞過明軍的遼東防區,可是太遠,滿清運輸隊直接穿過明軍的防區,明軍居然視而不見。據記載 袁崇煥和黃太吉私信來往平凡,絕不是反間計。 袁崇煥還是你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嗎?
回覆列表
延續不了多久啊,明朝不是清朝滅的,是李自成啊。袁崇煥死了,吳三桂這幫人還守著遼東呢,那也是相當能打啊。關鍵是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李自成有好多次都被打的不剩幾個人了,每次又能死灰復燃,就是因為老百姓願意跟著他,最起碼能吃飽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