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翰林冷知識
-
2 # 南越楚王聊經濟
我認為三國時期在歷史上這麼有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 三國時期湧現出一大批英雄豪傑,文臣武將,亂世佳人,其中很多人物的品格都符合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佔具了道義上的基礎,得到了歷朝歷代百姓的認可和傳頌。
很多人物的品格一直被後人傳頌比如“義絕”的關羽,後人不僅傳頌甚至把他奉若神靈。諸葛亮身上的智慧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愛國更是被後世讚揚。諸葛亮的智慧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多智近似妖”而他身上的忠君愛國都已經成為每個公務員學習的榜樣了。
第二 後代文人墨客對三國時期人物和事件的加工和傳揚。有很多詩人就寫過有關三國時期的詩句,比如大文豪蘇軾和杜牧等。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三國演義》的出現。以前瞭解三國時期故事的大多數是文人墨客根據《三國志》、《資治通鑑》等史料,自三國演義出現之後,把原來嚴肅記載的史料變成了一個個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大大增強了三國時期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降低了大眾閱讀的門檻。到了後期,很多三國演義的中經典故事被搬上說書評唱舞臺給百姓大眾欣賞。比如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赤壁之戰等等。這收穫了一大批粉絲。
第三 因為人物的立場不同,對人物的評價也不同,有一定的爭議性也就有一定的熱度。比如曹操,站在《三國演義》裡擁劉貶曹的立場,特別是曹操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更是把他推上議論的潮頭,但是如果我們從正史事件功績和曹操的詩歌中能感受到他的志向遠大,聰明智慧和愛惜人才等等。
-
3 # 轉世輪迴追夢人
中華漢文明的一次閃光時刻,也達到其巔峰,到了五湖亂華之後,中華文化再也無法重現秦漢風略,而進入鮮卑族的大唐文化風姿了。
-
4 # 仁者厚德載物
中國歷史上三國時代無疑是最精彩的,英雄美人,梟雄奸雄,交相輝映,謀士名將,群星璀璨,其實中國歷史上其他時代雖然不如三國時代那樣精彩紛呈,但其實也是各有千秋,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精彩與特色。
三國時代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一枝獨秀,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這部優秀的歷史小說,三華人物也不可能如此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這不能不讓人感嘆,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只有羅貫中這樣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能夠把三國時代用生花妙筆寫得栩栩如生流傳千古,如果羅貫中多寫中國歷史上的幾個時代,或者再有幾個像羅貫中這樣的天才文學家來寫其他朝代,是不是也能像三國時代這樣家喻戶曉。
事實上,把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時代的演義不是沒有,比如蔡東藩的歷代演義,從秦漢一直寫到滿清,但蔡東藩的歷代演義雖然遠遠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貼近正史,但文學性遠遠不如三國演義。
這不能不讓人感嘆,羅貫中只有一個,三國演義也只有一部,是其他人其他作品無法代替的。
-
5 # 憨憨閱讀
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2.群星璀璨,英傑輩出。中華上下五千年,也許三國在整個歷史時期所佔篇幅不大,但卻是波瀾壯闊的一個時期。許多英傑人物為後輩熟知傳頌。
3.三國時期的人物和事件具有傳奇色彩。三國爭鋒,雖不比戰國七雄爭霸,春秋五霸。但是,曹操、劉備一個蕩群兇,一個織蓆販履三分天下得其一,孫氏又有一個小霸王,都是能在歷朝歷代排上號的人物。
4.政治塑造加上文化契合。比如關羽的忠義與美德的掛鉤。
-
6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三國之所以在歷史上這麼出名,這裡面既有迎合了現實的客觀需求,也有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播效應,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傳播。換言之,《三國演義》便像是此種需求和條件的大成和集中表現,說白了,三國就是靠《三國演義》這麼一本書出名的。
現實的客觀需求
當然,《三國演義》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它集合了從魏晉到宋元以來所有民間和史學界對“三國”的不同看法和傳說,倘若《三國演義》是一片海,那麼它的形成是由於許許多多的大江小河一起匯聚而成的。
在魏晉時期,三國中的“蜀國”的地位一直並不高,是被當成賊寇政權來看待的,陳壽儘管有心想要把蜀國納為正統,但由於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這並不允許他這樣做。
清代學者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三國志書法》中就已經道出了緣由說:
“蓋壽修書在晉時,故於魏晉革易之處,不得不多所迴護。而魏之承漢,與晉之承魏一也。既欲為晉迴護,不得不先為魏迴護。”那麼蜀國的第一次地位變化是在什麼時候呢?
就是五胡亂華以後“衣冠南渡”,西晉滅亡,東晉退居南方。被視為正統王朝根據地的中原落入異族手裡,這個時候東晉的地位是相當尷尬的,因此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直接把蜀國列為正統,不承認魏國政權的合法性了。
如此一來,晉直接承接的是蜀國,而不是魏國。
還有一個相似的情形就是南宋時期,南宋在“靖康之變”中同樣南渡,成為退居南方的政權,因此為了維護南宋政權的合法性。蜀國的地位再次得到了提高,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再次把蜀國列為正統,但是司馬光在編著《資治通鑑》時,直接是以魏國承接漢朝。
譬如朱熹在書中直接稱曹操為“操”,稱呼劉備則為“帝”,貶褒之意不言而喻。兩次歷史世間促成了蜀國地位的改變,“帝魏寇蜀”的觀念逐漸被“寇魏帝蜀”所取代,應該說就是這種歷史的現實需求造就了蜀國。
民間藝術的傳播
現實基礎決定了文學藝術創作的誇張程度,伴隨著蜀國地位提高的還有“尊劉貶曹”風氣的形成。兩者幾乎是一同進行的,曹操的負面形象從晉朝時期開始,一直經久不衰的流傳,當時出現如《魏略》、《世說新語》、《曹瞞傳》,《異同雜語》這些野史,大量記載了一個褪去政治光環的血肉曹操形象。
但試想在“為尊者諱”的時代,假如魏國沒有被取代的話,這樣的野史怎麼可能出現,必然將遭受當局的嚴厲打壓。正因為魏國滅亡了,反正愛怎麼寫也沒有人來管,“尊劉貶曹”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在這種形態之下,關於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劉備和關羽張飛的兄弟之情也走上被歌功頌德的道路。
如數萬首唐詩中,就有一百多首和諸葛亮有關,如此高頻率的讚頌,無疑增強了三華人物在歷史上的印記。而諸葛亮作為忠誠典範,當權者自然要對他的“賢、良、忠、直”大力宣揚,實際上諸葛亮的成名也是在為封建統治服務。
畢竟像他和劉備這種君臣關係在歷史上確實不多見,“如魚得水”固然是每個君主都希望的,但是大臣們能夠對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恐怕才是最高統治者對官僚們的暗示。在講究“三綱五常,君臣倫理”的宋代,諸葛亮無疑又得到了一次強化。
而歷代統治者對諸葛亮的加封也是水漲船高,從晉朝開始就加封為武興王;唐朝時追封為武靈王,並賜廟;宋也賜“英惠廟”,加稱“仁濟”;連沒有什麼文化底蘊的元代統治者也追封他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關羽就更厲害了,直接經歷了一個“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轉變過程,簡直就像修仙一樣直接從一介凡人成為皇帝乃至神仙。他最初的諡號是壯繆侯,到北宋徽宗時期開始被封為“武安王”,萬曆朝時直接封了個“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乾隆時期也封了個“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
縱觀中國歷史,恐怕也只有關羽一個人享受到了這個殊榮。
政治意識形態決定了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們的故事必然將會世代永傳,民間藝術的加持為他們的故事包括這段歷史的傳播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故事寫得好
當然,三國能夠經久不衰的成為一個歷史話題,還得歸功於《三國演義》。老實說,這本書寫的確實好,比很多國外名著都要精彩,古代華人確實是從種地、打仗到寫書吟詩樣樣精通,聰明的不得了,相比之下咱們現代人則顯得相形見絀。
《三國演義》雖然改編了大量的歷史情節,但總體還是遵循了歷史脈絡。故事說得好,又有很多經典情節,如“過五關斬六將”、“三英戰呂布”、赤壁之戰直接改編成為神仙助陣,故事寫得好,老百姓自然愛看,畢竟絕大多數人看書無非圖個樂子,愉悅和輕鬆。
拿一本柏拉圖的《理想國》出來,恐怕大家更願意到夢裡和周公下棋。
綜上所述,三國這段歷史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數千年來古代政治意識形態的不斷加持,再加上《三國演義》這本神書的傳播,想不出名都難。然而若論精彩,春秋戰國恐怕才是中國的黃金時代,但缺乏像《三國演義》這種經典小說的改編傳播,因此和三國比起來,春秋戰國反而只是歷史書上的一段記載。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三國在中國的歷史上,才不足百年的時間,卻很出名,原因是很多的:一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優秀人才,有文有武,才華橫溢,沒有哪個朝代的人才數量超過三國時期的人才數量。這些人才間的智鬥,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典故,經驗俗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二是三國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近2000年,經久不衰,田間地頭,茶餘飯後處處有它的美談。三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使三國曆史錦上添花。作者將這些人才刻畫得栩栩如生;後世英才把它移上舞臺,搬到銀屏。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四是三國的人物有許多是後人崇拜的物件,他們的著作後世流芳,他們的事蹟是育人的寶貴教材;還有,關羽的廟宇不計其數,可見後人對他的敬仰程度,五是全球都有華人,三國故事傳遍全球。
-
8 # 煮酒論千秋
https://m.zjurl.cn/answer/6794689289067168003/?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794689289067168003
-
9 # 小黃看歷史
中國歷史長久,為什麼就三國吸引人,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影響深遠,三國時期,蜀漢和吳國收到北方魏國的強大壓力,所以只能向西和向南向東擴張,同時也帶動了中原文化向這些地區擴張,這無形中利於中原文化的輻射作用,而且三國之間的鬥爭,分分合合歷史很是精彩。
2.文學產品的真實性,三國演義刻畫的人物都是真實的,而且相對於比如水滸這種,其真實性更加,基本接近於正史,而且三國裡面的人的人格魅力都非常的吸引人,不像其他的演義簡直就是神話般的寫某些人物。
3.英雄主義和統治者的鼓吹,董卓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給一些造反者正名,出師有名,統治者為了迎合需要不斷鼓吹英雄主義,也表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利於自己的統治。
-
10 # 黃冠草屨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和這段歷史確實精彩造成的。
首先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出書以後造成的影響遠大於歷史本身的影響。書中人物的刻畫,歷史描寫的波瀾壯闊,跌巖起伏,讓人有無限遐想,群描寫的人物契合了封建社會的宣傳需要。一個忠字,讓劉關張諸葛亮成為歷史的名人,也成為皇權認定的榜樣。而把曹魏集團寫成反面教材,更是符合通知階級的需要,忠君愛國,不能造反,是這部書給統治者最好的禮物。所以,在統治者的推動下這本書被賦予極高的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看的人多了,人們討論的多了,這本書就更出名了。這就是三國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原因之一。
其次,三國曆史很精彩,比起兩方爭霸的故事,更吸引人,更有研究的價值。三方博弈中更考驗人的策略跟反應能力,中間變數之大,比兩方博弈要複雜的多,正是這種複雜性,更精彩性,讓更多的人來研究三國曆史。
所以,三國曆史在這兩個原因的推動下,比歷史上其他歷史朝代更吸引人。
-
11 # 自由的鷹28185386
這是歷史的選擇和三國演義的雙重作用。首先從歷史來看,漢朝對於中國歷史的存在感和影響力巨大,華夏民族主流至今稱謂漢族,就可見一斑,西漢滅亡,皇室後裔劉秀復漢成功,接下來進入三國時期,這個時期群雄並起,人才輩出,而有皇族血統的劉備於亂世成長,雖然一統天下失敗,卻留下後世的嘆惜。加之曹氏和司馬氏的先後篡位,最後雖一統為晉,卻在幾十年後,帶來了華夏曆史上最長的分裂戰亂和災難時期,自南北朝時期,人們就在思考,還是諸葛亮這樣的掌權不篡位的大臣值得尊敬。元末,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和民間評話,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對於後世的影響力之大,個人以為在小說中堪稱第一!雖然帶有後人的觀念和觀點,還有很多虛構誇張,但精彩異常,且遵循了歷史主線。可以說,多數人都是先知道演義故事,再去了解三國曆史,一般人甚至就把演義當歷史。實際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分裂時期還有不少,也是人才輩出,不乏曲折精彩故事,其吸引力還是遜色於這個時期,在我看來,是歷史本身的原因,加上這本流傳廣泛的經典小說的作用。
-
12 # 周扒皮叭歷史
為什麼三國時期,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如此的影響?就一部三國演義使然?中國歷史中亂世太多了全沒三國的典故我們耳熟能詳。而且似乎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其實不外乎這三點原因:
一、統治者為尋其正統性,搬出三國曆史(▲三國時期版圖)
要知道三國時期是自秦、漢之後的早期歷史時代,中國古代政權建立,很講究自己的正統性。而到了三國,大一統政權受到破壞,一分為三,其中魏、蜀都標榜自己是正統,後世的政權為其建立的正統性,都喜歡拿出三國這段歷史為其說事。
比如西晉建立後,就承認魏國是受禪於漢獻帝,而西晉是承魏制,這樣一來在西晉時期都是“擁曹批劉”,就像西晉時期的《三國志》裡面劉備和劉禪只是“傳”,而不是魏主曹操、曹丕他們的屬於“紀”。
(▲《三國志》)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又為偏安東南的東晉寫的《漢晉春秋》一書中,說曹丕竄漢,劉備身為漢室宗親,在益州繼承大統,尊奉兩漢先帝,後來司馬炎讓竄漢的魏帝還其政權,說司馬家是繼承的漢制。
在之後政權裡面,統一中原的一般都是承認曹魏為正統,偏安一隅的政權比如南宋時期就大肆的褒劉貶曹,讚揚諸葛亮的北伐功績等等。所以每個朝代在為自己政權的正統性尋其理由時,都會把三國曆史搬出來。
二、英雄主義的抬頭與統治者的鼓吹(▲關帝像)
漢朝正是中華民族的強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時期。高祖劉邦時期壓不過項羽,武帝劉徹雖強,卻遭史謗,英雄主義的第一次真正抬頭,就是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
此前的春秋戰國秦,因漢文化還未定型,思想上未統一,雖有勇士,上不到三國英雄的高度。
比如黃巾起義、董卓造亂,給割據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師出有名的機會,使其在道德審美上的高度也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水平,特別適合於被傳誦。
(▲武侯祠)
“歐洲之史詩,中國之三國。”後世的君王們沒有多對春秋戰國做更多宣傳和吹捧,而是以英雄輩出的東漢末年和三國曆史進行吹捧。
比如《資治通鑑》中,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義薄雲天的關雲長等進行大肆宣揚,對三姓家奴的呂布進行貶低,為的就是塑造忠君愛國的偶像,讓臣子們學習,以此來培養忠於國家,忠於君主的人才。這也是為什麼關二爺受到每朝每代皇帝為其追封,廟宇更是多達3000多座。
三、文學作品和後世的影視、遊戲文化(▲94版《三國演義》劇照)
到了明朝,羅貫中以《三國志》為藍本,攥寫了歷史類小說《三國演義》,這本書更是極大的促進了三國曆史被廣大的人們所熟知。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以褒劉貶曹的觀點,更是塑造了劉備手下一批批忠君愛國的臣子,也正是這個原因,在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是唯一沒有被明清兩代列為禁書的一部名著。相反受到官方的推廣,讓其中的故事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傳到海外後,受到海外國家的極大喜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三國傳到日本後,在日本衍生出了《曹操》、《大亂之兆》等書,還修建了關羽廟。
在國內外,兩岸三地拍攝的三國類題材的影視劇更是層出不窮,比如中國第一部電影1905年上映片長30分鐘的《定軍山》,後世的《赤壁》、《虎嘯龍吟》、《軍師聯盟》等等。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央視94版《三國演義》,播出時萬人空巷,三國故事更是家喻戶了。
94版《三國演義》傳到日本後,再一次引發了日本的三國熱,任天堂、科樂美等遊戲公司便以中國三國曆史為背景,創作了許多三國類遊戲,比如“三國志”、“真三國無雙”、“三國戰紀”等等,深受亞洲青少年們的喜愛,甚至歐美也受其影響。
(▲遊戲“真三國無雙”宣傳海報)
-
13 # 濤哥1116
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太精彩的緣故,人們對裡面的故事耳熟能詳,《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等正史改編的,三國時期的確湧現了一大批傑出人物,羅貫中又在這些人物形象上加以誇張,使得這些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使這部小說廣為流傳。
三國在歷史上處於亂世,而歷史上的任何一次亂世都會湧現一大批傑出人物,就像清朝末年到新中國成立這段時期。如果能有位像羅貫中這樣的大家,一樣會把這段歷史寫的很精彩,會一樣吸引人的。
-
14 # 南宮螽
所謂亂世出英雄。三國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後世的鉅作三國演義。演義嘛總是有不真實的誇大其詞的。所有人們的興趣被吸引到了三國時期。再就是這裡面就像是一步活的兵法。裡面的人物智謀千般,武功蓋世。三國猛將如雲,美女成群。
-
15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縱觀整個三國曆史,可謂英雄輩出,豪傑遍地,有勇力無匹的呂布,有文武雙全的曹操,有能屈能伸的劉備,有善於權術的孫權,其他如關羽、張飛、周瑜、郭嘉、司馬懿等人物都分外耀眼,還有一位我們都喜歡的人物諸葛亮,因此,我們大家都對三國很是喜愛。
筆者現在就透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三國裡的各式人物第一,三國囊括所有了歷史的情節,要美女,有美女,要良將。有良將,反正你想要的情節,三國都有。三國中人物的故事情節,可以說囊括了所有歷史裡面形形色色的人物。譬如:
——三國的軍閥:三國的軍閥有曹操,劉備,孫權,劉璋,劉表,袁術,袁紹,呂布等人,還沒有算小軍閥和中等軍閥,三國的勢力很多,因此才有意思。
——三國的良將:蜀國五虎上將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人,魏國五子良將張遼,張郃,徐晃,樂進,于禁等人,吳國的五虎將太史慈 甘寧 徐盛 淩統 黃蓋 等人。——三國的謀士:蜀國的謀士諸葛亮,法正,龐統等人,魏國的謀士郭嘉,荀彧,司馬懿,吳國謀士有周瑜,魯肅,陸遜等。——三國的美女:大喬小喬,祝融夫人,孫尚香等等。所以說三國囊括了所有的情節人物,要軍閥,有軍閥,要美女,有美女,而且幾方實力也均衡,有讓人看下去的想法。
三華人物眾多,很吸引人第二,《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受到華人的喜愛。首先《三國志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創作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述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著本書與《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是中國最經典,並且賣的最好的四本古小說。
其次,這本書以人物為載體形象的詮釋了仁、智、禮、志、信、的中國傳統文化,讓大家從人物中去找尋真理。去認識自我。
最後,這本小說也是一本佔了立場的小說,它多方面歌頌了諸葛亮和劉備等人的仁義大方,胸懷廣闊,作者也是希望人人都做像劉備和諸葛亮這樣具有正能量的人物。
所以說,大家透過《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喜歡上了三國。
三國演義小說第三,透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喜歡上了三國。
首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改編的,國家也拍了好幾個版本,電影也拍了很多,大家天天耳渲目染,多多少少就會對這個三國感興趣,喜歡。
其次,電視劇《三國演義》更多的也是突出一個懲惡揚善的中心思想,勸誡人們做好人,做好事,所以才會標杆出一個諸葛亮這種幾乎完人的人,來讓大家去學習,
最後,也是為了再現一個歷史情節,讓大家知道三國是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故事。
所以說,大家也是透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喜歡上了三國。
電視劇三國
-
16 # 南巢說歷史
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三國曆史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
2、三國確實是一個英傑輩出的時代,有著璀璨的將星,加上雙方的謀士,也給三國帶來了不少傳奇戰役。例如,赤壁之戰,合肥之戰等等
3、後期的宣傳到位,不論是後期各朝宣揚關羽、諸葛亮這些忠君愛國的故事,給了三國故事一代代傳下去的可能。而且,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可讀性太強了,我覺得可能古代的說書人應該喜歡講。
4、我們這代的很多孩子接觸三國也得益於三國殺啊,各種三國遊戲。絕對居家必備
-
17 # 豐速鮮選
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文才武將都有極高的水平。這個話確實也有一定的道理。三國時期出現的人才確實非常多。君王層面上,曹操、劉備、孫權的成功都讓人敬佩,並且他們幾乎很少有亂政行為,以及比較負面的東西。文臣方面,無論是諸葛亮、郭嘉,還是司馬懿等人,他們的心理學都足夠紮實,計謀策略都能在古代兵法中找到佐證。武將方面,作戰場面也很闊大,戰爭的含金量也比較高。總之,雖然我們沒有親歷戰場,但是我們在讀史書的時候,確實能夠在裡面看到足夠的人類智慧的精華。
不過,之所以我們產生這樣的認識,很可能是《三國演義》給予了我們先入為主的印象。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是先看《三國演義》,再看《三國志》《魏略》《華陽國志》《晉書》等這樣的正史。我們在看正史的時候,自覺不自覺的,《三國演義》以及相關的文藝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會影響我們對正史中實際人物的判斷。
同時,無論是文韜武略,其實不同的朝代,我們是沒辦法對比的。我們不能說關羽的武功就比李存孝的高,也不能說周瑜指揮作戰的水平,就比李存勖高。因為不在同一個時代,根本就沒辦法對比。所以,從人才的能力來說明三國為什麼比其它亂世更出名,顯然是不夠有說服力的。
(周瑜)
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被大家廣泛談論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三國雖然是一個亂世,但是這是一個講“道義”的時代。而且,當時的人都擁護這種“道義”,“道義”所產生的強大的正能量,貫穿在三國時期始終。
怎麼來理解這個話呢?
比如說,曹操在當時有一個被大家所詬病的東西,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都罵他,說他“名為漢臣,實為漢賊”。他的政敵都拿這個來攻擊他。劉備、孫權也以這個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以及曹操的虛偽性。
而曹操自己也很不服,他也多次講這件事。他還專門寫了一個《讓縣自明本志令》來為自己辯解。他說,並不是我一定要霸著丞相之位不讓出來。如果沒有我當丞相,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霸,國家還不知道要亂成什麼樣子。除了寫這樣的文章,他還在《短歌行》中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
其實,如果在其它亂世,這樣的事情是不可想象的。比如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如果哪個軍閥的實力足夠強大以後,他必然會推翻自己的主人,自己做大當皇帝。而且所用的手段都非常殘忍,都是赤裸裸的殺戮。為什麼曹操不這樣,三國不這樣,就是因為那時候雖然是亂世,可是“道義”還存在。
(諸葛亮)
再比如諸葛亮。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已經實際上掌控了整個蜀國的軍政大權。而且滿朝文武,包括軍隊之中,都是諸葛亮的人。如果諸葛亮想要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估計反對的人也不會很多。但是諸葛亮並不這樣做。為了避免別人說他是權臣,避免別人評價他獨斷專行,當李嚴謊稱糧草押運無法到位的時候,雖然諸葛亮明知李嚴說的是假話,他依然撤兵了。也就是說,寧願北伐不成功,也不能鬧不團結。諸葛亮追求的是什麼,就是“道義”。
三國時期,最不講“道義”的人,前期恐怕就是董卓,後期就是司馬家族。董卓不講“道義”,因此天下對他群起而攻之。司馬家族不講“道義”,但是他們也沒有貿然地奪位,而是經營了三代才獲得皇位。由此可見,“道義”對他們依然是有約束力的。
正因為三國時期有“道義”這樣的正能量,因此才被後世廣泛關注,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表現,而三國也變得越來越有名。
-
18 # 止戈之
中華五千的每個朝代都是非常吸引人的,只是有些我們關注的不夠多,宣傳的少,有些顯得接地氣差那麼一丟丟,所以對於百姓的吸引力差那麼點。
一部三國演義在中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有電影,電視,書籍,漫畫,等等多方面的形式來演繹三國曆史,膾炙人口,口口相傳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出書以後造成的影響遠大於歷史本身的影響。書中人物的刻畫,歷史描寫的波瀾壯闊,跌巖起伏,讓人有無限遐想,群描寫的人物契合了封建社會的宣傳需要。一個忠字,讓劉關張諸葛亮成為歷史的名人,也成為皇權認定的榜樣。而把曹魏集團寫成反面教材,更是符合通知階級的需要,忠君愛國,不能造反,是這部書給統治者最好的禮物。所以,在統治者的推動下這本書被賦予極高的地位,也就不足為奇了。看的人多了,人們討論的多了,這本書就更出名了。這就是三國在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原因之一。
-
19 # 雜談野記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因為三國之中有很多讓後人學習的地方1.羅貫中寫的三國使用了三十六計並且成功運營到了股市之中,情節設計讓人拍案叫絕!走為上計,釜底抽薪,暗度陳倉等計謀確實讓後人所膜拜。
2.刻畫的人物形象鮮明。羅貫中直接把三國演義給盤活了,每個人物角色都刻畫的非常好,關羽紅臉,張飛黑臉,曹操白臉等刻畫的非常到位!
3.三國中有幾場戰役打的非常棒!值得後人學習效仿,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等經典戰役也讓人們刻骨銘心。
出名是因為羅貫中的作用,他把三國講活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0 # 歷史神預言
主要歸功於經典小說《三國演義》。透過三國興亡史,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因而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鳴,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比較完整地敘述了漢、魏、吳三國興起、發展及滅亡的歷史。小說借鑑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程序為主線,以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主要寫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和軍事鬥爭,而作者的興趣則在於揭示這個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如何興、如何亡。重點則是對興亡教訓的總結,順民心、得人才、有謀略者得天下,這是作者表達的主要思想。情節雖然簡略,但著眼點仍在如何興、如何亡。作者以寫實的態度,比較客觀、完整地展現了這百餘年的歷史過程,其中對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啟示,因此具有極大的魅力。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表現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2.《三國演義》透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4.作品透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
5.作品透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所以能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廣為流傳。
回覆列表
縱觀中國古代史,如果說漢唐是最好的盛世,那麼三國,便是最好的亂世。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歷史便是一個盛世和亂世交替的過程,這在《三國演義》的開篇便已經看得透徹。
▲三國疆域圖
一、盛世比亂世更容易出名一段歷史是否出名,主要取決於文物文獻的數量和質量。
相比於亂世,盛世更容易出名。
▲中國歷史紀年表
一是因為持續的時間長,可以容納足夠多的精彩;二是因為盛世經濟發達,文人史官數量增加,相應流傳於今天的資料更多,更容易出名。
比如唐宋元明清,我們多多少少都能說出大概的歷史脈落,愛好者還能彼此切磋。
但南北朝、五代十國這些,難度陡然間增大,連高考歷史都不作為重點。出名的土壤貧瘠。
▲無錫三國水滸城
本來,三國是不應該這麼出名的,因為它的文物文獻數量遠不及明清,歷史影響更不及元朝。但出名,並不僅僅是在學界出名,更重要的是在百姓鄉野間,茶餘飯後時。
真正能在百姓中長盛不衰的歷史資料,分為兩種:
▲二十五史
一種是一手歷史資料,基本上是文學作品:唐詩宋詞和明清小說(漢賦元曲傳唱度都不夠高);
另一種是二手資料及衍生品。就是各種文物和史書文獻,經過史學家的翻譯整理,變成現代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比如教材,博物館展覽,乃至電影電視劇。
▲呂布
二、三國的bug三國特別牛,這兩種資料都做得特別好,因為一個逆天的大bug存在:《三國演義》。
按照前面的理論,它歸類於一手歷史資料中的明清小說。
試想,如果三國只有《三國志》,估計它也只是沒那麼亂的五代十國而已,但它有了施耐庵和羅貫中,有了《三國演義》,一切不同了。
▲電影《赤壁》
四大名著的傳唱度,遠高於正史:
《紅樓夢》讓我們記住了林黛玉愛哭,愛葬花;
《水滸傳》讓我們記住了武松喝多了能打虎,魯智深拔樹都倒著來;
《西遊記》更牛,讓我們記住了一個日常生活中不存在的仙神世界;
那麼《三國演義》讓我們記住三國,不是水到渠成麼。
不但好多人推薦看《三國》,甚至有人叮囑你,老了不能讀《三國》!
三國的周邊做得更是極致,拍電視劇,拍電影,開發遊戲,出卡牌,出穿越小說。
這個大IP圈粉圈資本,實在愛不釋手。
▲貂蟬
三、《三國演義》裡面到底有什麼?不就是一本演義麼,到底裡面有什麼,能讓它火成這個樣子?
它有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意;
它有寧讓我負天下人的腹黑;
它有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它有過五關斬六將。
▲司馬懿
愛謀略的,看司馬一家吞三國,成為最後的贏家;
愛軍事的,看赤壁一戰火燒連營,敗走華容道;
愛武功的,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
甚至愛美女的,看貂蟬苦施美人計,看甄姬錯失大才子。
它讓冷冰冰的歷史變成了有色的生命,一個個鮮明的展現在眼前。才子佳人、神兵利器、烽火連營、家國情懷,它幾乎有你想要的一切。
▲三國演義衍生品《三國殺》紙牌遊戲
而且,三國這段歷史,不但在中國火,在日本同樣火。多少人從《三國志》1一直玩到14,這可是日本光榮株式會社開發的遊戲,它曾是多少男生成為鐵瓷的紐帶。
三國的歷史成就了《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又成就了三國曆史。
▲《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看得進演義的人仍然喜歡曹操,看得進歷史的人仍然喜歡劉備。
這樣的三國,出名得精彩絕倫,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