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達絨毛
-
2 # 隨緣客7
“清明時節雨紛紛,”中,按普通話新韻好象只是“雨”字為仄聲,但按平水韻來說其實“節”是入聲字,也是仄聲,所以這句唐詩中有兩個仄聲字,符合格律要求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此句首字和第三個字可平可仄。
-
3 # 頗好筆翰
首先應該指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裡面不是隻有一個仄聲字。除了“雨”字是上聲,屬於仄聲外,還有“節”字,它是入聲,也屬於仄聲。現代普通話裡面巳經沒有入聲字了,入聲己經分散到其他各聲裡去了,所以現代人分辨古代格律詩的平仄,入聲字是一個小障礙。
這首詩的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中並不是每個字的平仄都同上述格式的平仄一樣,而是在符合格律原則下,個別字的平仄有所變換,這也是格律詩的一般情況。
-
4 # 清溪詩詞
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中,清明時節雨紛紛,平平(中平)仄仄平平,是符合七絕平起首句押韻格式的,按照平水韻節是仄聲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5 # 阿燚黃南開
古人作詩是按舊四聲(上平去入)來定平仄的,是以平水韻為準(毛澤東創作詩詞也以此上為準);而現代人作詩,除按平水韻外,亦有按中華新韻(即普通話的第一、二、三、四聲(又稱新四聲)。“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舊四聲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平平”,按七絕詩創作平仄之格律上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故“時”字落第三個字可平可仄。這是合乎古典詩詞的創作規律的,不需懷疑!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只有一個仄聲,符合格律嗎?
前言“清明時節雨紛紛”出於杜牧的七絕《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平,仄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標準的近體七絕,完全付合格律。
一、入聲字的特點節,這個字是古韻中的入聲字。所以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不僅僅一個“雨”是仄聲,“節”也是仄聲。
古代的四聲分平、上、去、入,上、去、入都是仄聲。後來口音起了變化,入聲字被派入了其他三聲:平、上、去。
例如:七,成了1聲;節,成了2聲;法,成了3聲;闊,成了4聲。
二、其他的常用入聲字除了“節”以外,我們常見的入聲字還有不少,例如杜甫的登高中: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我用【】標註的都是今天讀作平聲的古入聲字。另外還有寫今天也是仄聲的入聲字我就不標出來了。
再舉一個例子,《秋興八首》中的第三首: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中標註【】的也是派入平聲的古入聲字。
三、語音與韻書不同現象,自古就有入聲字在我們作格律詩的時候成了一個攔路虎,很多人覺得應該與時俱進了。但是這種語音的變化很早就有了,詩人們卻沒有完全推翻並與時俱進,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古韻的本來面貌。
其實在古代,歷朝歷代的口音都有變化。但是韻書卻依照隋朝的切韻系統流傳下來,比如宋朝的口音比唐朝就就有了變化,有些字已經不符合韻書了。白居易的《和令公問劉賓客歸來稱意無之作》中最後一句就是個例證:
水南秋一半,風景未蕭條。皂蓋回沙苑,藍輿上洛橋。閒嘗黃菊酒,醉唱紫芝謠。稱意那勞問,請錢不早朝。請錢不早朝,仄平仄仄平。第一個字應該是平聲(平平仄仄平),但是白居易用了一個“請”,成了“仄平仄仄平”,犯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但是這個字在唐朝確實讀作平聲。這不是我老街說的,是宋朝人說的,出自哪一本詩話,我記不太清了。有興趣的可以留言,等我哪天看到後會回覆。,
到了清朝,舉子們按照平水韻作詩的時候,韻書和生活語音當然就更有不同了。但是清朝人依然採用平水韻作詩,科舉時也是依照古韻的標準來評判試貼詩是否落韻。
四、如何辨別入聲字1、多讀格律詩和詞
多讀經典作品會記住很多入聲字,除了上面的杜甫的格律詩,懂格律規則的人,一看就知道哪個字一定是入聲字,這首詩背過後,其中的入聲字自然就能記住。
例如題主說的杜牧這首詩,懂格律的話,一看就知道“節”是入聲字,背過這首詩,自己染就記住了“節”是入聲字。
2、看押韻
有一些詩和詞押的是入聲韻,記住這些入聲韻的詩詞,自然也能記住很多。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三個韻腳都是入聲字:絕、滅、雪。
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3、記規律
入聲字也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這裡就不錄入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老街詩詞閒話44-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結束語學習舊體詩一定要學習格律詩,學格律詩一定要學古韻。雖然用古韻非常麻煩,但是有助於我們讀懂古詩詞、有利於領悟古詩詞的妙處。
-
7 # 草根品民
提問者沒有錯,因為其不懂平水韻。按中華通韻,就是隻一個仄聲。
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讀懂古人的詩,和自己用現代漢語韻來寫詩,這裡面一定要區別好。千萬不要混用。
-
8 # 一南
其實提問的人,只是簡單的不知道有古韻,有問題回答問題好了,有必要長篇大論嗎?
去了解下古韻,如平水韻,很多字和現在韻不一樣的,句中節字古韻仄。再比如白字在古韻中也是仄。
-
9 # 踏遍青山莫道老
都說《平水韻》來評。平水韻是在元朝整合,來評判唐朝的杜牧?有知識文化的一堆風雅文人,怎麼也得用《切韻》《唐韻》嘛
-
10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原來在講這首古詩的時候提到過,這裡著重講一下這句的平仄。
我在前面一個關於避免新舊韻混用的時候就提到過,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水韻?因為平水韻雖然是宋朝編制,但是上承唐韻,所以唐宋之間的詩文作品基本上都是可以用平水韻來分析的。
記住,用宋朝的平水韻來分析唐詩不是笑話。
而平水韻和新韻最大的區別就是入聲字,在平水韻中入聲字都是發仄音的,短促,狹急,元朝以後,入聲字逐漸消失,歸入了“陰平,陽平、上、去”中去了,這樣延承到今天的普通話,唐宋之時的入聲字就分佈在如今的“一、二、三、四”聲中去了。
所以我們如果按照普通話讀音來劃分平仄(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去),一般情況下大體正確,但是隻要碰到發一、二聲的入聲字,就會出現錯誤。
“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這樣。普通話的平仄劃分確實是“平平平平仄平平”,但是我們知道七絕的首句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這種起句。這首詩歷來就是格律七絕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其中有變音“一二聲”的入聲字。重點物件就是按格律應該發仄聲的“時、節”二字。
去查一下入聲字表,“時”字不是,而“節”字為入聲字。
所以,“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句子在當時發音的平仄為“平平平仄仄平平”,這個格式的正格為“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根據“一三五不論”,這個律句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並沒有出律。我們再根據首句平起押韻格式(平聲收尾),推出全詩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再對應看《清明》全詩的平仄,就可以看出來是否全詩合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除了首句“時”,第三句“酒”字,第四句“遙”處於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全詩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清明》這首詩就是一首近體格律詩中的七絕。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是符合格律的。
-
11 # 直心1
清明時節雨紛紛。題主認為全句只有一個仄聲字,是以普通話的四聲來確定的。這句詩如果按近體詩要求,應該是O平O仄仄平平。第一、三二字可平可仄。節、雨二字位置上必須是仄聲字。節字在普通話裡是陽平,可在古聲中為入聲字。便是仄聲。所以認為這句詩為孤仄是不對的。
-
12 # 帆影Ordos
老街味道朋友的回答很專業,很內行。無愧是格律詩界行家裡手。關於“入聲字”,對於學寫近體詩的朋友,特別是青年一代,無疑是個難題。因為我國地域遼闊,南北語言發音差別很大。以長江為界的南方和北方是兩個大的語系。就是同一個南方區域,也有客家話,閩南語,統稱“粵語”語系。江浙一帶的地方語又稱“軟語”。由於漢高祖劉邦先於項羽入關,盤踞陝西漢中一帶成就霸業,建立漢朝。並將各方語言通稱“漢語”。“方言”成了區分地域不同的一大特色。古人寫詩多用“入聲字”。均為“仄”聲。後來,清朝人把詩詞的韻部進行了重新整理歸類。把一部分入聲字歸入平聲部,一部分入聲字歸去仄聲部。於是“入聲字”就名存實亡了。當代人學寫格律詩大都依據《中華新韻》中的“陰、陽”為“平”;“上、去”為“仄”來解決格律詩的平仄對仗的。這不能說不是一大進步。尤其是為中青年一代學寫傳承近體詩這一中華文化的瑰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是,難題還未徹底解決。這就是在閱讀學習近體詩時,必然會遇到如何辨認入聲字的問題。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很多人都誤認為杜大詩人也會犯“孤仄”的低階錯誤。殊不知“節”字古為入聲字。所以,如何在閱讀格律詩詞的過程中,正確辨認入聲字,就成為當代人所遇到的一大障礙。我有一個建議,或許能部分解決這一難題。我有一本舊版的《唐詩三百首》,其中每一首詩的每一個字,都標註有平仄關係的符號,可以與今韻字對照。透過大量的閱讀,來“死記硬背”和靈活辨認入聲字。日積月累,這個難題就可以得到解決了!
-
13 # 緣分等著
平仄的大師們,我真佩服你們不蠏的努力和追求,這與鑽牛角尖有類似的無聊和無奈!可惜我沒有時間來鑽研韻律,不然,天下可能我說了算,韻律又是什麼呢?韻律是好聽順口,有唱歌的旋律在裡面,古人的旋律與今人相同嗎?同樣道理,古代的平仄與今人的平仄相同嗎?各地區的語言不相同,平仄豈有相同之理?
詩詞要表述人類的心理活動以及自然景觀,首先要把真實的一面告訴人們,如果死搬硬套所謂的詩詞的框框套套去套住人的正常思維和筆墨,這不僅殘忍而且不可取,現在我們這些無聊無畏的詩詞磚家們,叫獸現代人死搬硬套古老的搞不清楚的各種,讓我們鑽進死衚衕,一籌莫展!
現代人有現代人的思想方法,包括對古詩詞的研究,希望找出一條新路,好路,正確的路,來引導新詩詞走向新的坦途,而不是相反,去找讓我們無法辯別也難以接受的歪理邪說,去鑽牛角尖,走進詩詞的死衚衕。
-
14 # 若羿文學屋
沒問題,是題主認知的問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原文,節字入聲)
平平平入上平平。(平仄)
節字是入聲。
路上行人慾斷魂。(原文)
去上平平入平平。(平仄,上字在唐韻是上聲。)
借問酒家何處有?(原文)
去去上平平去上
牧童遙指杏花村。
去平平上去平平
那上字,唐韻讀賞。比如王維詩:
空山不見人,
平平入去平
但聞人語響。
去平平上上
返景入深林,
上上入平平
復照青苔上。
入去平平上
通篇押上聲韻(古詩上聲去聲不能通押)
-
15 # 老馬識途183228897
古詩未有韻律之約,乃率性而發耳。後人感其音律之美,比物連類,剝而求之,抽而繹之 ,遂有韻律之說。韻律之約,固詩之大較也,非以範所有;且韻律之用,助為詩者之一法耳,非執其一而舍其餘者也。後世之為詩者,必以聲律為範;讀詩者,必以韻律為格,豈非捨本而逐末,得筌而忘言者哉!
-
16 # 不默而生
古四聲含平上去入。平為平聲即陰平陽平,上去入為仄聲。其中入聲字現在已在普通話中消失,分字歸屬於第一二三四聲中,像節字就屬古入聲字。其實,在江淮官話區,個別方言區依然在方言發音中存在入聲字弱讀現象。安徽金寨縣油坊店鄉除東蓮西蓮兩村外,其他行政村都存在這種現象。
-
17 # 張吉保
清明時節雨紛紛,其中雨是仄聲大家公認,其實"節"字按今韻是平聲,按古韻是仄聲,只要韻母為ie的除"爹"字外其餘均是古仄聲。這樣一來,246明節紛是平仄平,符合246分明的格律,且尾三是仄平平,既不三平仄也不三平尾,符合格律。整句中平平平仄仄平平,沒有孤平和孤仄,又符合格律。所以基本上可以說其是符合格律的。但其嚴格講,並不十分工整,工整的應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平,若將其"時"字改為仄聲則最為工整。
-
18 # yjmlzhj
詩、詞、賦、對的美,主要是三美:音律美,意境美,思想美。三美具擁者最佳,也是最難的。在創作時,誰都想面面兼具。但是,天下事殘缺者多而完美者少;月圓三兩夜,月缺佔多時。“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亦是如此。雖不合音律平仄規律,但思想、意境是美的,況且音律也差不到哪裡去!
筆者非文學專業,只是有些愛好,文學素養不高。個人觀點是,文學創作不能流於形式,應情真意切、能寄託人們美好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為主,音律美次之。能考慮音律美當然好,如不能也不必過於拘泥在平仄對丈中。
一個作品好不好,主要看它的生命力。幾百年的民歌就比一般的流行歌曲生命力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詩,歷經千年,更能說明它的生命力有多強!也可見人們並不以是否符合平仄音律來衡量它。
文學之道,創作有法,不拘一格,靈魂重要。
-
19 # 詩詞書院
清明時節雨紛紛(平平平仄仄平平)。
從以上標出的平仄可見,此詩句並非只有一個仄聲字,而是有兩個。句式也是標準的律句句式(中平中仄仄平平)。格律詩的律句標準句式只有四個,所有絕句、律詩,以至排律都是由這四個基本句式組成:
題主之所以在閱讀中產生這樣的困惑,原因是今日普通話中的平仄四聲與中古音的平仄四聲,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同。其中一個特徵就是中古音中的入聲字,已在普通話中脫落,這現象又稱為入派三聲。也就是說中古音中的入聲字,在今音中,可能已變成平聲,也可能變成了仄聲。題目中的“節”字在中古音是個多音字,均讀入聲(分入屑韻和質韻),都屬仄聲。而在普通話中也是多音字,分別讀第一聲和第二聲,都屬平聲。這便是在中古音中讀仄聲,今音變為讀平聲的一個字例。
杜牧作為唐代詩人,所依的自然是中古音(平水韻體系),此體系的四聲,是採用了隋朝沈約等人的理論,其從梵音獲得的啟示,進而歸納出平、上、去、入四聲,可見,其與普通話的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是有所不同的,平仄的簡化方式則如下圖所示:
今人習寫詩詞,宜從平水韻體系入門。這可能在開始學習的階段會多一點困難,但可以減少很多如題目中的困惑。在一定階段後,如果真覺得不堪,轉用新韻也不需費多大的勁。
當然,這只是宜採用平水韻入門此觀點的其中一個理由,更多的解釋,可參閱本號免費課程中的文章。
-
20 # 沐義明
從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可以看出,你所提問題是以中華新韻為基準的,“雨”字在新韻裡是仄聲,在古聲平水韻部也是仄聲。“節”字在新韻裡是平聲,而在平水韻部裡卻是仄聲。按嚴格的平仄要求,“清明時節雨紛紛”此句處應該是押“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但杜牧為什麼只在“節雨”二字處押仄聲,而“時”字處卻不押仄聲?一來因為詩句用意需要,二是格律規定第一字第三字處可平聲也可以是仄聲,也可作拗救處理,只要不犯孤平孤仄即可。嚴格來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中第三字“時”字處是平聲的話,則第一字“清”字處應是仄聲才是更好,這樣就屬於本句拗救處理,唯有這樣才能達到抑揚頓挫的音律聲美需求!但是杜牧卻不這樣寫,是因為詩意的用字需要,而不能死板要求“清”字處非仄聲不可,再說該句沒有犯孤平孤仄,是可以這樣做的。如果為了詩情的需要,而該句犯了孤平孤仄,那麼對句一定要做拗救處理!這樣音符格律,對於杜牧這樣的大詩人來說,是小菜一碟!一壺小酒下肚就能出詩一篇!
回覆列表
我的理解只要能夠朗朗上口,讓大多數人都能聽懂,何必非要符合韻律呢?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詞不要也罷!寫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並不是賣弄,而是分享,分享一下自己快樂和憂愁的心情!透過文字把人帶入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