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來談古說今
-
2 # 不染品史
1-臣子有僭越之心
野心,人恆有之。
作為跟隨皇帝一步步打下天下的大臣!沒有兩把刷子在這亂世之中早被人刺成刺蝟了。而他們在被封官加爵之後,儘管常人看來已經享盡了榮華富貴。可對於他們來說未必如此。人的欲壑總是難填的,當皇帝能夠封賞的全部封賞完了。那麼還能拿什麼來滿足他們的野心呢?難道連皇位也要封出去嗎?
這時臣子的僭越之心已有之。
古時秦可卿導致賈家抄家的原因。最根本還是那一副棺材板的逾越以及葬禮的超規格!古時棺材板的規章制度都是有規定的,正如春秋時期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多一鼎都是僭越,會迎來君王的不爽。而秦可卿的棺材板最多用上等杉木也便足矣,何以使用君王的規格。僭越之禮,最終也招致了賈家的滅亡。
皇帝不是傻瓜。能夠成為天下之主,都是腹黑學的大佬。常言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想要永遠根除禍患,只能先殺死功臣。死人是沒辦法從地裡爬出來奪權的。
2功高震主!皇權不穩
功臣之所以是功臣,是因為他們立下的赫赫戰功被世人所驚仰。例如韓信在亥下之戰之戰時一舉殲滅楚軍,奠定了劉邦的皇權基礎,而在此之前,劉邦幾乎什麼都沒有做。
劉邦曾經說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見蕭何本人的能力之強,他和韓信兩人一主外一扶內。可謂是劉邦政權的雙壁。在兩位不世出的天才之光的照應下,劉邦便顯得可有可無了,甚至韓信如果是私心大一些,完全可以傭兵自立為王。劉邦對之也無可奈何。就算韓信不自立,傭立他人為王,劉邦也是無可奈何。這種情況一直是劉邦的心病。哪怕他黃袍加身,登基為皇,眾人齊呼萬歲時也沒有減少。
古時大將在軍中常常擁有很高的威信,許多士兵往往只知道將軍,而不知道皇帝。雖說皇帝是發給他們軍餉的人。可是作戰期間指揮三軍運籌為握,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是將軍,可以說是將軍使士兵免於死於非命,在這種情況下,士兵自然對將軍唯命是從。秦時王簡如此,漢時韓信如此。明朝時徐達亦是如此,識想將軍的威信如此之大,皇帝在皇位上如何能做的安穩。
比如說趙匡義本人便是前朝武將出身,登基為皇,以史為鑑,後世皇帝,如朱元璋對成子趕盡殺絕之事,也便是情理之中了。
3子孫不才,御下無能
古人云:御人之道,在以德而不以術,以道而不以謀,以禮而不以權。
做人做事不鋒芒畢露,不狂妄,藏起不斷滋生的驕氣,不驕不躁,韜光養晦。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顆謙虛謹慎的心,都是不輕易把自己的實力暴露出來的人。
這一點,歷代的開國皇帝做的很好。將軍再強,沒有明主也不過是一介莽夫,說的再明白一些,也就是一個土匪頭子。謀臣再強,不遇明主也也只能歸於歸隱山林。一群人能夠聚集到一起,一起幹中國歷史上風險最大,收益也最大的投資——造反,說白了還是離不開作為主心骨的開國皇帝。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文韜武略。手下的程咬金等一眾大臣對其是心服口服。又如宋太祖趙匡胤,武將出身,追隨者皆是軍中的部下,威嚴不言而喻,讓他們往東自然不敢向西。可開國皇帝是梟雄,你不能指望他的後世子孫也全都是梟雄,就算優良基因能夠遺傳。繼位的皇子恐怕也無法鎮住那些居功自傲的功臣。
皇帝,皇帝說到底還是家天下。肥水不流外人田,開國皇帝怎麼能讓自己的子孫被那些倚老賣老的功臣欺負到頭上。既然繼位的皇子無法根除功臣那便由自己動刀,哪怕落個誅殺功臣的千古罵名,也好過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他們奪了去。
從這一點上看,開國皇帝到有些古代英雄的身影。用自己的手斬斷他們的罪孽,不惜為世人所謾罵,也要讓自己的子孫存活下去。
這一點朱元璋做的最好,也最絕。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可見。開國功臣會被誅殺,很大原因也是與繼位的皇子無老子的雄韜偉略,無法承擔大任有關。
4 猜疑心重
如果說前三點還是任何皇帝的苦衷。這第四點一定是個人原因。
世界上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性格天真,有的人誠信,有的人愛耍心計,當然就有人愛猜疑他人,
皇帝天下只有一位,當真是孤家寡人。位高權重的人,往往會有人想把他從高位上拉下來,看著他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樣子,而皇帝正因為如此,才會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放心,起猜疑之心。吃飯時會有專門的人親自試毒,出行時使用的,轎子會用真假虛實的方法使刺客難以判斷,妃子侍寢也是會要求全裸進宮。可以說皇帝對於身邊的每一個人都不會放全心,更何況是手握重權的大臣呢。而朱元璋的猜忌心又是出了名的那種。這一點從他手下的錦衣衛便可以看出。
明初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並由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明初兩代皇帝重用錦衣衛,其後,有明一代,此弊終難去矣。
錦衣衛自帶法庭和監獄功能,提供審查、拷問、關押、處決一條龍服務,皇帝看誰不爽,錦衣衛就去懟死誰,他們辦案殘暴,製造的冤假錯案不勝列舉,一旦被盯上,就算不死,不!死也許才是最好的解脫。
古今天下只有一種人可以與其同患難,而不可以一起共富貴,那便是皇帝。真正的孤家寡人,往往都只是自己一人。位於權力金字塔的頂端,排除異己,唯我獨尊。
正因為開國功臣分了他的權,阻了他的道,才會一個接一個地死去,當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也。
-
3 # 不一樣的牛人
功高震主,手握重兵,這是其一。又遇到一個疑心病重的老闆,大boss絕對不會容忍一個能威脅到自己的人存在。除非現在用的到你,但是事後還是會遭到清算。
-
4 # 美新有話說
自古太平本是將軍定,那許將軍見太平。沒辦法,韓信的功勞太大了,領軍打仗的能力太強了。劉邦狠忌憚他,而且他也不是沛縣跟隨劉邦的老兄弟,劉邦對他信任層度不高。總而言之就是功高震主又不知道收斂。
-
5 # 白馬君
一、韓信的軍事能力太強
歷史上除了“漢初三傑”,還有“漢初三大名將”——韓信、英布、彭越。這三個人的最終的下場出奇一致,被劉邦以各種名義殺死。
由此可見,劉邦殺功臣,殺的主要是武將,尤其是軍事能力突出的武將。原因很簡單,這些武將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無一不是立過大功,在軍中有極大威望。一旦他們有異心,將會是非常大的威脅。
尤其是韓信,不世出的軍事奇才,後世稱為“兵仙”。劉邦死的時候,韓信如果活著,此時35歲正值壯年。如果不殺韓信,他能放心把這麼大的威脅留給子孫後代?張良是謀士,沒有當老大的實力和野心,對他而言,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已經實現人生抱負,沒有再起兵造反的理由。
蕭何在劉邦隊伍中的角色負責後勤和行政。最初起兵時,蕭何的官職高於劉邦,但他從始至終堅定擁護劉邦,原因就是他認為自己不具備當老大的能力,對自己的認知和定位很清晰。
換句話說,這兩人都是一介書生,對劉邦沒有實質的威脅。
二、韓信情商低
劉邦稱帝后,張良進入了半歸隱的狀態,對國家朝政不聞不問,將精力用於求仙問道,用行動向劉邦證明了他沒有政治野心。蕭何雖然官至丞相,但做人行事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即便如此,劉邦仍不時敲打蕭何。
和他們兩人相比,韓信的情商簡直負分。楚漢之爭時,劉邦陷入苦戰,韓信向他索要齊王的封號。劉邦雖迫於形勢同意,但內心卻十分不滿。劉邦稱帝后,韓信還私自收留劉邦通緝的項羽舊部。劉邦本來就忌憚韓信,這不是明擺著有造反的意圖嗎?
由此可見,韓信的政治覺悟實在不合格。
三、功高震主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平定三秦,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伐齊擊潰龍且二十萬大軍,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垓下擊敗項羽。劉邦的天下可以說有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這件事劉邦清楚,天下人也清楚。司馬遷稱韓信為劉邦的周公,即是肯定了他的功勞。
正因如此,劉邦對韓信十分忌憚,稱帝后征討匈奴,為什麼不敢派韓信?就是怕韓信和匈奴聯手(韓王信就這麼做過)。
而且皇帝想殺一個人,從來就不需要理由,有沒有造反的實力和動機不重要。對皇帝而言,皇位和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
6 # 熊貓也愛歷史
韓信其實是整個功臣集團的代表,所以韓信被殺,也意味著整個功臣集團不被最高統治者也就是皇帝所容,這也就是為什麼不僅僅是韓信,包括彭越,英布也都陸續被殺。
為什麼功臣集團不被皇帝所容呢?其實不只功臣集團,本質是所有威脅到皇權的人或者團體都會被當成目標,包括後來的同姓諸侯王和外戚,只是在當時的西漢初年的情況下,功臣集團成為當時最突出的問題,而韓信作為其代表也就稱為首先被去除的目標
-
7 # 經典守望者
感謝邀請,要探討這個問題,首先要從背景的轉換入手。韓信作為劉邦的部將,可以說韓信能夠獲得發展的舞臺與蕭何的推薦、劉邦的信任是分不開的。在劉邦為漢王時,拜韓信為大將,平定三秦。在劉邦彭城大敗後,封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恩榮備至,可以說在這個過程中劉邦沒有絲毫對不起韓信的地方。但是,在攻克趙國後,形勢發生了改變,韓信獨自率軍佔領了大片土地,而劉邦卻被楚軍圍困在滎陽。韓信面對這種狀態下的劉邦沒有采取絲毫救援手段,實在是讓人心寒。可以說,從這一刻起,韓信與漢王的嫌隙就產生了。漢王逃出後到達韓信駐地,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營壘。趁韓信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的臥室裡奪取了他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的職務。並且任命張耳為趙王,韓信為趙國的相國。可以說此時的劉邦已經把韓信逐出到自己手下的諸侯國當中,將他排斥在自己的核心圈子之外了。
很快,韓信平定了齊國,打敗了楚國龍且率領的救援大軍。向劉邦申請作代理齊王。此時的背景又發生了轉換,劉邦與項羽在對峙,韓信控制了最為富有的齊地,彭越、英布都在觀望。韓信在這個時間點逼封王位,帶有威脅的意思。在這樣的背景下,劉邦作為明主,不可能不封王。但是,眼看著自己的手下逐漸成為自己的合夥人,甚至風頭甚於自己,心中很可能意圖與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取而代之,在劉邦的心中焉能不恨韓信?
事實上,在劉邦稱皇帝后,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的實際控制區域都要小於漢王所控制的區域。論實力,單打獨鬥,這三個人都不是高祖的對手,這也給了高祖各個擊破的可能。尤其是面對這樣一個,野心不斷膨脹,軍事能力過人的韓信。所以,高祖改封韓信為楚王,又藉口降封為淮陰侯。使韓信大為恐懼,所以暗暗聯絡陳豨謀反,意圖攻擊呂后和太子。這才有了未央宮斬殺韓信,滅其三族的事件發生。
本來在劉邦獲封漢王,進入蜀中時,可以說是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進可厲兵秣馬,爭奪天下。退則可固守川蜀,割據一方。韓信的出現使劉邦得到了安邦定國的人才,本來這二人可以成為千古君臣知遇榜樣,蕭何月下追韓信會變成千古傳頌的佳話。但是,最終隨著天下大勢的不斷轉換,二人成為了仇敵。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水淹廢丘,平定三秦,攻趙國,平河北。這些本來都是韓信的功勞,在這期間劉邦也一直在支援韓信。但是,由於韓信隨著天下大勢的轉變,自己的野心也不斷的膨脹,失去了作為臣子最重要的忠心,意圖與劉邦分庭抗禮。這也是他身死族滅最重要的原因。
同時,說漢高祖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不客觀的。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都是從沛縣就追隨劉邦起兵的,功勞可以說大於韓信等人。但是,漢高祖卻沒有對他們進行明代胡藍之獄那樣的大規模株連。因為,他們對於高祖還是非常忠誠的。尤其是周勃,劉邦在晚年曾說過“安劉者勃也。”能夠給予他這樣的肯定,很明顯是一種信任與託付。所以,嚴格說來高祖誅殺異姓諸侯王是在排除明顯或潛在的叛亂者,使忠於自己的軍功貴族集團進一步獲得國家權力的行為。但也為歷史留下了無盡的感嘆與哀婉。
-
8 # 三毛吹簫
韓信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正月,這位漢初三傑之一的大功臣卻被殺予長樂宮中,甚至被夷三族。那是什麼原因導致韓信的人頭落地呢?過去有的論者認為這是劉邦出於消除統一隱患的考慮。西漢初年,六國舊貴族和關東豪傑的分裂活動雖然基本上被控制了,但還存在著另一種割據勢力,這就是諸侯王。 西漢初年,功臣為王者七人,韓信為楚王。異姓諸王據有關東的廣大區域,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實為統一隱患,是中央集權的嚴重障礙。這就迫使漢高祖採取斷然手段,來消滅包括韓信在內的各異姓王,韓信因此被貶為淮陰侯,雖然再無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的威信聲望,仍使劉邦感到威脅動了誅殺之念。 有大部分讀者認為韓信被殺,禍起於自請封王。在平定三齊之後,韓信與劉孝正被楚軍圍困在滎陽的危急關頭,竟然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當時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深表不滿,藉此不肯發兵,致使劉邦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於當時形勢,不便立即誅之。以後隨著局勢的穩定,韓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關於韓信被殺的悲慘結局,我國史學界不少同志就韓信是謀反被殺、其罪當誅,還是劉邦、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討論。韓信因謀反而被殺的事件,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件疑案,學者之間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一種意見認為。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他蓄意謀反。司馬遷、班固、司馬光以至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代史學家王鳴盛等人,都認為韓信被殺是罪有應得的。王夫之在《讀通鑑論·漢高帝》條中,從韓信鼓吹有功當封。貪功以及破項羽後猶擁有強兵這三點來論證“雲夢之俘,未央之斬”是韓信自己造成的惡果。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為假王》條,也認為韓信自立為假王,已種下被殺的禍根。韓信早在楚漢戰爭最後最緊要關頭時就曾逼劉邦封他為齊王,完全暴露了韓信想裂土稱王的野心。因此,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把他徙封為楚王,都於下邳。韓信到楚後,野心不死,巡行所轄縣邑,出入陣列兵仗,被人告發。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調虎離山之計“出遊雲夢”,會諸侯王於陳為名,乘韓信前來朝會之際,抓捕了他。但是劉邦念其有大功赦免了他。 改封為淮陰侯,使居長安。韓信從此常稱病不朝,“日怨望,居常怏怏”。公元前200年,他勾結握有重兵的邊將陳豨,再次陰謀叛亂。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叛亂,劉邦率兵親征。韓信託病不隨,並乘機派人與陳豨約定,他在長安裡應外合。正在這時他的陰謀被人告發。
於是,蕭何與呂后設計捕殺了韓信,消除了分裂的危險。 漢朝初立,社會各階級都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韓信從個人恩怨出發製造新的動亂,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和利益。所以呂后殺韓信直接避免了第二次楚漢戰爭的動亂,這不僅為新建的西漢王朝除掉了一個大禍患,而且在客觀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的願望。 然而,有些學者則從剖析韓信謀反出於誣陷出發,肯定他的被殺是一大冤獄。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清初詩人馮班。清代考據學家梁玉繩,都有這樣的看法。梁玉繩《史記志疑·淮陰侯列傳》條說:“信之死冤矣!前賢皆極辨其無反狀,大抵出予告變者之誣詞,及呂后與相國(蕭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漢廷獄案敘入傳中,而其冤自見。”清人郭嵩燾認為, 信“貴賤生死一取資於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說韓信不可能謀反。近人朱東潤也指出:“論者以為疑獄,真偽不可知”。照他們看來,韓信無意背叛劉漢王朝,他的被殺完全是呂雉猜忌名將,殺戮功臣的陰謀。說韓、陳勾結謀反,實是他們枉殺韓信所製造的一種藉口。 劉邦殺功臣特別是剪除異姓王,是他為了鞏固新王朝而必然採取的政治方針;韓信死於正想乘隙攬權的呂后之手,這也不是偶然的事。當時身為丞相的蕭何,卻也深受劉邦的猜忌,自身難保。他原是韓信的保薦人,這時候不得不屈於呂后的意旨,誘殺韓信;如果他態度猶豫,就有遭受誅連的危險。結果,蕭何就因誅韓信功。從丞相晉升為相國。加封食邑五千戶。 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劉邦和呂后殺韓信(韓信雖為呂后所擅殺但在事後得到了劉邦的認可)這樁公案呢?這要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考察。 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楚漢戰爭的過程中,劉邦身邊共有7人取得王爵,建立了半獨立的王國。這些強大的異姓王的存在,對於漢封建國家的統一政權是嚴重的威脅。劉邦當初封他們為王,原是不得巳的權宜之計。他在做皇帝以後的第六個月,就藉口諸王謀反,開始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對於韓信,劉邦既佩服他那“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軍事才能,自稱“不如”,同時又對他這種才能極不放心,一向“畏惡其能”。自然不會放過。從國家要統一的觀點來看,漢初如果不剪除異姓王,戰禍就不會消 除,人們就不可能休養生息。所以劉邦殺功臣,儘管有“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味道,客觀上卻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然而,韓信謀反的罪名出於莫須有,劉邦也並沒有立即殺掉韓信的意思。而呂后偏偏趁劉邦出兵討伐陳豨的機會,迫不及待地主,設下圈套把韓信騙進未央宮,綁到鍾室偷偷斬首,而且誅滅三族,則是為自己以後篡權掃除一大 障礙。謀反云云,實是呂后的一個藉口而已。這就是韓信被殺的真正原因。
-
9 # 飛常可樂
歷史沒有對錯,韓信之死看似偶然其實也是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公元前203年,劉邦收到韓信的一封書信,大致意思是我要是攻下了齊國,齊國比較偽詐多變,是個不好控制的國家,我想先代理齊王,以便於管理。此時的劉邦非常惱火,但是在張良和陳平的提醒下,給了韓信一個真齊王。這也是韓信最後被殺的原因之一。此時的韓信為何敢跟劉邦要官?其實也是韓信認識到自己的勢力已經強大,劉邦不會不答應。正是韓信這種當立不立的想法,讓他自己失去了最好的機會。惡魔的種子就此埋下。
公元202年劉邦擊敗項羽,同年韓信軍權被劉邦奪去,並改封為楚王。韓信卻在楚地收留了項羽舊部鍾離昧,還上書給劉邦,請求劉邦赦免鍾離昧。這一下本來就怕韓信功高震主的劉邦更不放心了。於是便告知韓信要去楚地遊玩,讓韓信接待。其實這時的韓信已經想到了劉邦是來問罪的。此時擺在韓信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反,要麼“軟”,但是韓信是謹小慎微之人,從不打無把握之仗,要是反的話,自己的實力現在太過弱小,並且他認為自己只要獻上鍾離昧的人頭,劉邦定然不會殺他。劉邦是沒有殺他,只是把他貶為了淮陰侯。但是此時的韓信已經明白了不是劉邦不想殺他,而是劉邦沒有理由殺他,劉邦不想被後人罵他是濫殺功臣之人。
“狡兔死,走狗烹”韓信怕了,這時他真正明白瞭如今的劉邦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劉邦了,這就是帝王之術啊!所以韓信開始為自己打算了,但是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兵權,只得藉助他人了。
於是韓信暗中聯合自己的舊部陳豨。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率大軍親征。公元前196年,韓信被人告密密謀聯合陳豨,隨後韓信被蕭何誘騙至長樂宮,被呂雉命人用竹刀殺死,一代兵仙就此隕落。即以謀反,此罪之大,族人怎可倖免!晚年的劉邦連一起出生入死的樊噲都要殺,只是因為樊噲是呂雉的妹夫。由此更能看出韓信必死。韓信之死,死於自己不能夠很早的認清形勢,導致在錯誤的時間(實力最弱的時候)做了錯誤的事(造反)。
其實在韓信拒絕自己手下的謀士的建議(自立為王)時,他的命運就已經註定。
只是最後呂雉殺韓信到底有沒有劉邦的授意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
10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認為;韓信之死是必然的,原因如下:
一、韓信先後封過齊王、楚王,手下有人有地盤,屬於劉邦誅殺的異姓王。
當年,黥布、彭越等諸侯王在劉邦手下,無一例外地遭到消滅。
劉邦當年封他們為王,無非是消滅項羽搞統一戰線的需要。開國異姓王中有很多在項羽手下已然封王,劉邦為了讓他們為自己買力,只有承認歷史事實,有的如韓信,是劉邦被項羽打得差點尿了褲子之時,滅趙滅魏又滅齊的韓信逼劉邦封假齊王,劉邦心不甘、情不願,嘴裡只罵娘,後來在張良、陳平點撥下,劉邦才故作高大度封韓信做了齊王。
二、韓信是兵仙,軍事奇才,乃劉邦大忌;而韓信從不知收斂。
韓信被陳平搗鬼,劉邦假裝菩薩上身,託夢使詐誘捕了韓信。被捕的韓信一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得厚皮的劉邦老臉紅樸樸的,韓信暫時撿回一條命,被降為淮陰候,扣在京城,成了高階囚徒,但他仍把高祖的寵臣樊噲等人當使喚丫頭,甚至和劉邦談兵時仍不夾尾巴。“韓信,你看朕能帶多少兵?"“十萬而已。"“那將軍你呢?"“我帶兵多多益善。"劉邦臉陰沉得嚇人:“那你為什麼被我俘虜了?"陛下善於統將。"劉邦的臉上才擠出幾點笑容。
韓信,是兵仙,當年封齊王、楚王,手下有兵有將有田盤,遇到他劉邦的腦袋有巴斗那麼大!
韓信封王時,竟收容了項羽手下的猛將鍾離昧。這又犯了劉邦大忌。
三、呂雉本不是善茬,有培植呂家勢力的野心,正想借劉邦之手誅滅實力派功臣,而韓信和造反的陳豨在暗中又勾勾搭搭。
陳豨在韓信挑唆下,在鉅鹿造反,劉邦親往平叛,韓信竟和家臣謀劃,乘黑夜假傳詔書,準備赦免在官府服勞役的罪人和奴隸,想發動他們襲擊太后、太子,部署已定,靜候陳豨訊息。門客得罪韓信,韓信把他關起來,準備殺掉,門客的弟弟上書呂后告發了韓信。於是呂雉召蕭何密洪:派一人假裝從前線歸來,說陳豨已被殺死,列侯群臣都要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雖然你有病,但還是要勉強去朝賀一下。韓信進了宮,就被呂后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在長樂宮卸室殺死韓信,誅三族。
-
11 # 怯怯史語
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會經歷由興到衰的過程,在秦朝滅亡後,西漢建立起來,劉邦建立西漢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殺害了大量的建國功臣,人人自危,那些與劉邦出生入死的人沒有享受到勝利的成果,反而連自己的命都丟了。
這些被殺的人之中,最為顯赫的就是淮陰侯韓信,有人說韓信是因為造反,所以才被殺害,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韓信是秦漢交替時期最為有名的軍事家,他為西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韓信與蕭何,張良並稱“西漢三傑”。
這位大功臣非但沒有受到劉邦的讚賞,反而卻被劉邦的皇后呂氏大臣蕭何二人捕殺於長樂宮中,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大臣落得如此下場?韓信被殺作者們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韓信自殺的起因是自封為齊王
在漢高祖五年(前202)劉邦平定三齊,但是被楚軍圍困於榮陽,劉邦焦急的等待韓信率兵前來救他,但是劉邦等來的不是韓信的大兵,而是韓信要挾劉邦封他為王的信函,這樣,劉邦十分的惱怒,但是當時劉邦有求於韓信,所以就同意了,封韓信為齊王,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劉邦並不是出於自願。
韓信要挾劉邦的做法,為日後自己的死埋下了隱患,在楚漢爭霸之際,劉邦設計奪走了韓信的兵權改封韓信為楚王,韓信那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身處險境,他與項羽的舊部交往密切,這更引起了劉邦的猜忌之心,但身為一開國帝王,劉邦又怎麼能憑著懷疑誅殺建國功臣呢?他需要一個理由,讓天下百姓信服,最終讓劉邦殺死韓信的機會是有人告發韓信謀反。
第二,韓信被殺是因為他想謀反
韓信封侯的事情過後,劉邦對韓信心存芥蒂,他早已經有了殺韓信的心,他需要的只是一個合適的理由,此時恰好有人高發韓信謀返,劉邦沒有任何猶豫,他使用調虎離山之際,藉著出遊的藉口,將韓信宣進宮中,宮中早已佈下天羅地網,果斷而深謀遠慮的劉邦仍然念著韓信的功勳,並未殺之,只是降為淮陰侯,讓她居住在長安。
韓信到了這個時候還沒有看到危險,他被劉邦封為候經常稱病不上朝,甚至勾結手握重兵的陳稀,準備趁著劉邦伐陳之時,與陳稀里應外合發動叛亂,韓信的詭計被識破後,隨後被捕殺於長樂宮,其實韓信最可能的是居功自傲,說他造反,實在牽強。
第三,韓信被殺源於劉邦想消除割據勢力集中自己的大權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一共封了七個異性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為西漢建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們的手中掌握著掌握著強大的兵權和封地。“王中之王,國中之國”成為了西漢王朝統一集權的重大隱患,劉邦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不得不下手。
第四,韓信被殺,與劉邦無關,而是呂后為了,自己日後的權掃除障礙
蕭何和呂后一起捕殺韓信,是因為蕭何是韓信的引薦人,蕭何知道自己已經受到了劉邦的殘疾,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屈服於巨後,假如不遵從呂后的旨意,他日必定會株連九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韓信所謂的謀反,純屬子虛烏有,呂后為了日後能夠獨攬大權,才設計韓信捕殺,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
12 # 風雨雲臺
韓信始終堅持做一個戰國時代計程車而不是帝國時代的臣。
太史公的《史記》囊括了太多的人物,但是韓信卻是讓我覺得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淮陰侯列傳》也是我最愛的篇章之一。韓信人生的起伏實在是太大了,他的人生有無比炫麗的時刻,也有死於女人之手的非英雄式結局。由淮陰侯所引發的爭論,至今擾動著每一個喜歡讀漢史的人。
關於韓信的身世,太史公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資訊。但是從其日常生活習慣來看,他應該是一個沒落貴族的後代。我這一推測有兩點依據:其一,他好帶刀劍。在一個冶金水平不發達的年代裡,只有貴族才有資格獲得金屬器皿,韓信手中的刀劍很有可能是祖傳的;其二,他不從事一般的生產性職業。韓信整日既不種田,也不經商,肚子餓了就找熟人蹭飯或者死皮賴臉找中老年婦女(漂母)尋求同情,給點施捨。他的這一行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因為他曾經是貴族,四肢不勤,五穀不分,根本就不會做營生。也正因為他的貴族氣質,使得他不可能把象徵著貴族身份的刀劍拿去換錢做營生,後來他投奔項羽也還是帶著刀劍而去的(信仗劍從之)。
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韓信出生於公元前231年,那一年秦始皇嬴政27歲,也正是那一年嬴政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步伐。換句話說,在韓信的童年時代(公元前231年—公元前221年),華夏大地上的諸侯國不斷被秦國消滅,最終被秦國所統一。韓信作為一個楚國貴族的子弟,他也應該是在戰火紛飛,戰報頻繁的環境中生活的。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中,韓信的父母尤其注重對他在軍事方面的教育,讓他在幼小的年齡裡就接受了良好的軍事教育。
秦滅楚,讓楚國貴族的優越生活蕩然無存。大多數貴族或死於戰火,或顛沛流離。秦帝國建立了,韓信的苦日子也就來了。他從衣食無憂到寄食於人,這一落差不能說不大,所以他從小便埋下了仇恨秦國的種子。他之所以能忍胯下之辱,就是因為有滅秦的遠大理想。
項氏叔侄起兵反秦,他欣然投靠。可惜項羽不知他,他毅然離開,因為士只為知己者死。他隨後投靠劉邦,起初他在漢營的日子裡也很苦悶,因為劉邦依然沒有見識他的才能。真正能被稱為韓信知己的人是蕭何,他改變了韓信的命運,並且改變了兩次。因為蕭何的舉薦,韓信被劉邦以極其隆重的禮儀拜為大將軍,這一次韓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感受到了曾經驕傲的貴族氣質重新恢復。漢王以無雙國士待韓信,韓信亦捨命報效漢王。他徹底地爆發了,在黃河以北,他用天神下凡般的軍事才能屢克強敵,迅速為漢王平定半個天下。直到韓信平定齊地之後,漢王的封賞遲遲未來。韓信開始思考了,漢王真是他的知己嗎?
何謂“知己”?在韓信看來,起碼有兩個重要條件來判斷他人是否為其知己。其一,知其之才,用其之才是為一知;其二,知其之慾,欲其之慾是為二知;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能被稱為知己。韓信對漢王只用他而不封賞他,感到了莫大的疑惑。韓信的疑惑是複雜的,也正因為他的疑惑導致了他悲劇人生的開始,筆者在這裡試圖來分析分析他的疑惑。
首先,韓信生於戰國時代。由目前的史料推斷,韓信應該是楚國的一個小貴族,是屬於士這個階層。士這個階層在戰國時代是極其活躍的一群人,由於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生活上比不過高等級的貴族,因此他們的進取心往往十分強烈。這種進取心,也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其一,實現各自心中的社會理想,將自己所學的理論付諸實踐;其二,實現榮華富貴的人生理想。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戰國這個相對自由的時代裡,他們遊走天下為各國的統治階級服務,同時也為自己的名利而奔波。士在服務君王的過程中,展現出無比的忠誠與高超的職業水準,那麼君王也應該支付不菲的報酬。韓信也是這樣計程車,在他看來為君王作出多大的貢獻,君王就應該向其支付相應的報酬。
其次,韓信成長於秦帝國時代。秦帝國的成立,讓廣大的遊士們失去了舞臺,也讓大量山東六國計程車淪為了逃犯或貧民。秦帝國本身在極速擴張之後,消化不良,山東六國的人民完全無法適應秦帝國的嚴刑峻法,各國的復辟勢力也蠢蠢欲動。最後,加上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反而不如戰國時代,秦帝國便在聲勢浩大的反秦起義中迅速滅亡。韓信是完完整整地目睹了秦帝國的速興與速亡,在他的心裡秦帝國這樣實行“郡縣制”的國家形態肯定不是合理的國家形態。只有恢復到以天子為核心,諸侯王為藩屏的封建國家才是正道,高度集權的帝國,是一隻破壞社會和諧穩定的怪獸。
基於以上簡單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韓信對於國家和君王的認知還處於戰國時代。韓信這樣的認知是與時代脫節的,與劉邦的政治認知力比起來差了很大一個等級。因為,劉邦早就知道秦始皇建立的帝國本身沒有錯,天下苦戰不休,百姓流離失所就是因為天下邦國太多,中央的權力無法集中,從而無法禁止戰爭。至於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柳宗元有一個經典概括:“秦亡於政而非制”。劉邦雖然說不出這樣高水平的話,但是他的政治認知能力卻達到了這個水平,他建立的漢就應該是一個承襲秦朝的帝國,絕對不應該是一個分封制的鬆散聯邦國家。
現在,我們可以很好地來體會韓信的疑惑了。韓信平定齊地之後,漢王的封賞遲遲未來。韓信以士人所固有的思維,去試探性地向劉邦討要分封齊王,因為他認為被分封是應得的。此時的劉邦由於前線戰事吃緊,正在賬中心急如焚,看到韓信討要分封的書信,不禁暴跳如雷、破口大罵。在張良與陳平的及時勸阻下,劉邦轉彎的速度也是十分驚人,馬上同意封韓信為真齊王。但是這一下卻觸犯到了帝王的禁忌,因為帝國時代的臣子只能等待帝王的獎賞,不可以討要,更不可以威脅帝王,任何討要與威脅都是對皇權的挑戰。分封齊王是韓信第一次敲劉邦的竹槓。但是不論如何,劉邦滿足了韓信的需求,韓信也從此時起真的就把劉邦當成了他的知己。不論日後多少人勸說、利誘韓信,韓信對劉邦始終忠心耿耿。到這裡我可以下一個結論了,那就是終韓信一生,韓信絕對不會謀反,因為韓信是一個士,是一個可以為知己者死計程車。可惜的是,這個國士卻生活在帝國的時代裡了。
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打響。劉邦向韓信發出命令,要求他南下合圍楚軍。韓信未如約合擊楚軍,結果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最終,劉邦採納了張良的意見,韓信得到了更多的分封,又成功的敲了一次劉邦的竹槓,這一次劉邦沒有罵人。
垓下之戰以漢軍的勝利告終,戰事一結束,劉邦立即收奪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其實這是劉邦對韓信的一次嚴重警告,警告韓信邦國時代早就結束了,不論齊王還是楚王都只是不過是一個名號而已,是帝王給臣子的一種賞賜,帝王可以給也可以奪,無所謂天經地義,給你不是必然,不給你也是應然。可惜韓信沒有明白劉邦的警告。
韓信繼續帶著他的遊士精神做起了楚王,將自己的好朋友,同時也是劉邦仇人的鐘離眜庇護在了楚國。可是此時的天下,已經進入了大漢帝國的時代。帝國的運轉必須要高度集權於中央,異姓諸侯王的存在已經顯得與帝國格格不入了。韓信這樣一個戰國時代養門客的行為,更是顯得與皇帝格格不入。劉邦忍無可忍,也無須再忍,於是就有了“巡狩雲夢,智擒韓信”這一出。韓信似乎還是沒明白為什麼被擒,他不但不認罪,還在囚車裡對劉邦碎碎念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看著韓信冷冷地說道:“少他媽廢話,有人告你謀反”。
從韓信的言語中,我們看到的是滿懷的憤懣與不平。其實他最想表達的應該是,他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封賞,反而成為了階下囚。可是他卻未曾想過,當年屢次要挾劉邦時,劉邦所承受的巨大苦悶;他數次挑戰皇權,讓劉邦也開始懷疑自己能否駕馭韓信,韓信是否是自己親手提拔地韓信?他也未曾想過,為何漢初三傑中蕭何、張良安然無事,只有他韓信為何落得如此下場?種種的一切,他都不會去想,他認為他曾經向劉邦所提的要求都是合理,因為他還是一個戰國時代計程車。
劉邦對韓信的感情是複雜的,韓信對劉邦的態度卻是簡單的。韓信被捕後,劉邦還並未就想馬上處死他,只是將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並且讓他參與朝政。但是韓信始終憤憤不平,經常稱病不上朝,不給劉邦面子。即便在人事複雜的京城,他韓信還是如遊士一般放蕩。他在京城裡,仰仗著自己勞苦功高,看不起周勃、灌嬰等劉邦的嫡系元老;即便是劉邦的連襟--樊噲,他對韓信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與佩服,韓信依然心高氣傲地羞辱樊噲。更要命的是,韓信始終不明白如何處理好君臣關係。他與劉邦之間的君臣談話,其態度也表現得極其隨意。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言之所為陛下擒也。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段話以十分明瞭的態度表達了韓信對自己軍事才能的充分肯定,也透露了他對劉邦軍事才能的不屑一顧。韓信在面對帝王時的態度,也像極了遊士在面對諸侯王時的態度。只說心中想說的話,不顧君王的任何感受。殊不知時異則事異,戰國時代那是諸侯王有求於士,天下平定後那可是大把計程車有求於王了。就這樣韓信在京城裡,將上至君主,下到朝臣得罪了個精光。
太史公在書寫韓信之死時,對史料的處理太過倉促了,說韓信串通一個小咖陳豨謀反,因而被呂后和蕭何設計謀殺。這一情節也太戲劇性了,因此太史公寫韓信謀反的這幾段話我連標點符號(斷句之字)也不信。
不信韓信謀反的原因如下:
一、他沒有謀反的動機。他為何要造反?想當皇帝?如果他真的想當皇帝,他為屢屢何拒絕蒯通當年勸他叛漢自立的建議?為何,劉邦巡狩雲夢,韓信寧可要了鍾離眜的人頭去向劉邦表忠心也不反叛?翻遍所有古籍,也未看到他有任何想當皇帝的心跡。
二、他沒有謀反的實力。身在京城,形同軟禁,手上無可呼叫之兵。再加之他的牛脾氣,他在朝堂上也沒有像樣的盟友。謀反可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韓信在京城沒有人事基礎,根本就不可能有像樣的謀反班子。韓信雖是軍神,但他不是鋼鐵俠。
三,史書上的記載太矛盾。史書上說韓信勾結外地太守陳豨謀反,具體計劃簡單地說就是,陳豨在鉅鹿率先反叛引誘高祖率軍前去平叛,韓信在京城裡發動家丁、囚徒等襲殺呂后和太子。這種謀反計劃簡直太侮辱韓大將軍的智商了。首先,就算韓信要謀反為何要勾結一個外地的太守,太守身在外地能給韓信幫什麼忙?為何不直接勾結當時的漢朝衛戍部隊將領?其次,謀反的首要目標應該是直接殺掉皇帝,搶奪政權。在這個謀反過程中劉邦反而離開了叛亂中心,襲擊目標變成了呂后和太子。就算韓信成功的殺掉了呂后和太子,劉邦還在啊!放著皇帝不殺,只殺他的老婆孩子,這算是什麼謀反?最後,韓信作為一代名將、一代智將。難道會不知道漢朝正規軍的戰鬥力,率領家丁和囚徒去和正規軍作戰,這樣低智商的事情,不是韓大將軍拿得出手的。
綜上所述韓信謀反絕對子虛烏有,但是有一個事實必須得承認,那就是韓信確實死了,死於蕭何和呂后之手,死於謀反的罪名之下,並且被滅了三族。
韓信的一生讓人感嘆良久,他悲劇性人生的根源在於,他是一個孤獨計程車。他與蕭何、樊噲、周勃、曹參們比起來,他太有格調了。他堅持士的信仰,堅持著戰國時代的遊士精神,君王只是他服務與效忠的物件,而非他的主宰。
-
13 # 逗貨歷史會
韓信作為漢朝的開國功臣,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是古代兵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尊奉為“兵仙”或“神帥”。縱觀他的一生非常具有傳奇色彩,雖說少年時期胸懷大志,卻是一個性格放縱喜歡遊手好閒之人。既沒有當官的能力,也沒有經商的頭腦,只能靠別人的救濟過日子。時間長了以後,周圍的人都開始厭惡他,最後在一位好心大媽的幫助下才免於被餓死的下場。
除了被人嘲笑和捱餓以外,他還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恥辱。被當地的一個年輕屠戶侮辱,並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成為了很多人的笑料。或許是因為他是天生的將才,在秦末大亂後投奔項羽失利後,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劉邦並擔任大將軍的職務,開啟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傳奇經歷。
在劉邦兵敗彭城後,率領軍隊大破楚軍,順利平定國魏,拿下代國。之後收攏精兵一舉殲滅趙國的同時收服了燕國等,最後打敗項羽,幫劉邦奪得天下。可惜的是,功高蓋主的韓信過於高調,最總被呂后與蕭何合謀, 誘殺於長樂宮鍾室。
歷史上關於韓信之死一直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爭論的話題,很多人都認為這件事情是劉邦借呂雉的手做的。畢竟韓信當初幫劉邦打下天下之後,劉邦念其勞苦功高,給他一個“三不殺”的承諾。所謂的“三不殺”其實就是能見天日有光能踏到地面的地方都不能殺韓信;皇帝和男人都不能下令殺韓信;金屬類的都系都不能殺韓信。
韓信得到劉邦的這個承諾之後,反而變得越來越膨脹,覺得天下沒有人能殺得死自己。誰知呂后後來召見他時早已經想好對策,將其關在長樂宮一個暗無天日的鐘室當中,執行殺死他命令的全是配著竹刀的宮女。就連韓信都沒想到,自己最後會死在一群宮女手中。
回覆列表
“漢初三傑”中的韓信之死一直是頗具爭議,而始作俑者劉邦夫婦也因韓信之死聲名狼藉,尤其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淒涼之語一直被當作他們的罪證。不過我們都知道很多能征善戰的名將都沒有什麼好的結局的,比如王翦、白起等等。
可是韓信真要是一點錯都沒有,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當初,韓信起初是投靠項羽的,項羽有眼不識泰山,韓信在他那裡並沒有得到重用。後來經蕭何引薦,韓信轉投到劉邦旗下,劉邦卻能慧眼識珠,將帥印交由韓信,並拜寸功未見的韓信的大將軍,這也足可以看出劉邦對韓信的信任,敢用一個新人為將,劉邦給了韓信足夠的好平臺,後面韓信也不負眾望,一路攻城掠地,劉邦能夠建立漢朝他可謂是功不可沒。
雖然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但是韓信的下場卻不怎麼樣?
有些人可能會說韓信居功自傲,目中無人,引起劉邦夫妻的反感。
當初韓信帶兵清剿北方的趙、燕、齊等諸侯,此時韓信完全有稱霸一方的實力,手下謀士勸他自立為王,與項羽、劉邦三分天下。但是韓信感念劉邦舊情,並沒有接受反叛的計劃。這是因為他對劉邦的知遇之恩牢記在心,他並不想君臨天下。
還有人認為韓信沒有政治遠觀,功高震主不懂得收斂。
什麼叫有政治遠觀?難道是讓韓信自立為王,把劉邦趕下王位。這完全不符合韓信內心,他只想在戰場上一展自己的才能,他根本就無意謀權篡位。
還有韓信功高震主,難道功高也是韓信的錯嗎?韓信的功勞都是在漢朝建立前得到的,難道打戰的時候要收斂自己,謹言慎行嗎?要是沒有韓信的不世之功,劉邦哪能當上皇帝,早就被項羽趕回老家繼續賣草鞋了。
劉邦勝利後,韓信的功勞大家有目共睹,要是劉邦不再信任韓信,就算他什麼都不做,劉邦都可以找藉口殺掉他。
大家可能會說韓信可以功成身退,笑傲江湖啊,其實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除了死人和聖人之外,沒人能真正做到立了汗馬功勞之後隱居山林,要知道中國古代男人都是以建功立業為傲。
就是因為韓信功勞太大,他的一點風吹草動在劉邦眼裡都顯得具有“威脅性”。還是那句話,功勞大本不是韓信的錯。
還有韓信要是目空一切,那他回到楚地,幹嘛不殺了當年讓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混混,反而還給他官做,他要是想皇位,幹嘛不奪權,怎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忍受削兵權、減爵位。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已經建立了漢朝,不再需要韓信的才能了,現在韓信的功勞對他來說猶如芒刺在背,不論韓信做什麼,在劉邦眼裡都變得不痛快,欲處之而後快。
至於韓信謀反,韓信要是想謀反,之前有那麼多機會幹嘛不行動,反而要等到劉邦削兵權、減爵位才謀反,這不是很愚蠢的行為嗎?前面都說了韓信根本就沒有君臨天下的心。他對劉邦只有知遇之恩的感恩的心。就因為韓信覺得自己問心無愧,所以對劉邦的猜忌懷疑,他並不放在心上。這點只能說明韓信太單純了。韓信以為自己跟了一名明君,可他不知道這是一位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的君主。
大家都知道韓信跟劉邦相談時,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光聽這句話大家可能以為韓信的自信讓劉邦記恨上了,可是韓信還說了:漢王擅領將,難道這不是韓信對劉邦的恭敬嗎?
其實不是韓信變心了,是劉邦的心變了。雖然韓信最後是被呂后設計殺死的,可是要是沒有劉邦的首肯,呂后敢先斬後奏殺韓信,劉邦可能覺得現在自己還能控制住韓信,萬一自己的後代登基,控制不了韓信怎麼樣,所以此時剛好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防範於未然,趁機把韓信除掉。
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下:韓信的命,真的是成也蕭何敗蕭何,他是可憐之人,以自己的滿腔熱血換來卻是卸磨殺驢。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