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口袋

    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英雄。

    項羽的一生非常精彩 但是也充滿悲劇色彩,他原本是楚國貴族,秦滅六國後項羽遭遇了國破家亡開始了逃亡生活。

    當時曾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在逃亡的生活中絲毫沒有忘記國恨家仇,一直在積蓄力量,後來在鉅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又殺了秦王子嬰,秦朝終究在項羽的手中滅亡,可以說,項羽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英雄。

    但是得到天下的應該是像劉邦一樣的梟雄,項羽剛愎自用,沒有劉邦老成,因此在楚漢爭霸中失去天下。

    對於項羽的評價應該就是悲劇,司馬遷對項羽極高,曾將他寫入帝王列傳之中,但是因為這個就顯得項羽一生更加悲劇,他原本有奪得天下的可能,但是卻錯失良機,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但卻成不了一個梟雄,打得了天下卻守不住天下,悲劇色彩極其濃厚。

    老規矩放幾張我喜歡的圖片:

  • 2 # 中年讀書郎

    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了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成語破釜沉舟就是出自項羽的經典戰役,項羽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這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明朝學者認為鉅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 3 # 南宮外史

    項羽是一個抗秦英雄,也是一個悲劇性英雄。項羽是戰神,但缺乏政治遠見。

    一、項羽祖父是楚國大將項燕,項燕領兵抗秦,被秦所殺。項羽與叔父項梁避仇吳中,即今蘇州。項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使是吳中弟子,也都害怕項羽。

    二、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他學了沒多久就不願意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很生氣,項羽說:“讀書識字記姓名而已;學劍只能與一人對敵,要學就學萬人敵。”項梁於是教項羽《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隻學了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三、秦始皇到會稽巡視,羽與項梁在道旁圍觀,項羽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之”。

    四、項梁項羽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反抗暴秦的義旗後,會稽郡守殷通決意反秦,讓項梁與桓楚共同帶兵。項梁指使項羽暗殺了殷通,奪取會稽郡守印信,項梁自任郡守,任命項羽為副將,召集吳中豪傑,起兵反秦。

    五、項梁派項羽攻打襄城,襄城堅守,一時難以攻下。待到攻陷後,項羽即將守城軍民全部活埋。

    六、項羽、劉邦殺秦守李由

    公元前208年六月,陳勝被殺,項梁聽從范增建議,在民間找到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九月,項梁在東阿擊敗了章邯的軍隊,領兵西進,到達定陶,再度打垮秦軍。項羽、劉邦在雍丘與秦軍交戰,大敗秦軍,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這時秦二世調動全部軍隊增援章邯攻打楚軍,在定陶襲敗楚軍,項梁戰死。

    七、邯鄲之戰:項羽敗章邯,擒王離、殺蘇角等。

    章邯引軍北渡黃河,大破趙國。趙王以陳餘為將,張耳為相,敗走鉅鹿,章邯率領王離、涉間共四十萬圍攻鉅鹿。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率兵五萬前往救趙。

    宋義率軍行至安陽,畏敵如虎,逗留四十六日,不再進軍。項羽氣憤,斬殺宋義,懷王只得任命項羽為上將軍。項羽率軍渡河,破釜沉舟,與秦軍大戰九次,九戰九勝,章邯破走。

    項羽率軍繼續北上進攻秦將王離。楚兵以一當十,呼聲動天,臨陣斬殺副將蘇角,並生擒王離,秦將涉間不願投降而自殺。大破秦軍後,項羽在轅門召見諸侯將領,諸將無不跪著前來,不敢仰視項羽。於是項羽為諸侯上將軍,諸侯都歸附於他。

    八、章邯投降,坑殺秦降卒20萬。

    章邯接連被項羽打敗,又受到趙高的排擠,走投無路,率20萬軍士向項羽投降。項羽於是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秦軍為前部,向新安進發。

    起義軍士卒過去都在秦服過徭役,受盡秦兵的鞭撻,而今秦兵投降了,就把秦兵當作奴隸來驅使,引起秦兵的不滿,暗地裡作打算。諸侯聽到秦兵的計策,告知項羽,項羽召英布、蒲將軍等商議,認為秦兵很多,入關中後如果不聽令,會引起禍患。於是項羽下令將秦降卒二十餘萬在新安城南坑殺。

    九、鴻門宴

    劉邦率先入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有稱王關中意願,派人把守函谷關。項羽大怒,派英布攻破函谷關,四十萬大軍駐紮於新豐鴻門。劉邦軍十萬駐紮灞上。

    范增告訴項羽: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入關後卻不取財物女人,志向不小,應該趁早殺了他。張良得到訊息,飛騎通報給劉邦,在項伯的建議下,劉邦來到新豐。項羽鴻門擺宴,范增要殺劉邦,但項羽心有不忍,放走劉邦。

    十、項羽如咸陽,殺子嬰,燒宮室和秦皇陵。大封諸侯。封劉邦威漢中王,自己為西楚霸王。

    十一、齊趙等諸侯叛亂,項羽揹負西楚霸王虛名,只得自己平叛。

    劉邦趁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攻滅三秦,佔有關中秦地。隨後劉邦兩路出關,東向與項羽爭奪天下,戰亂再起。

    十二、抗擊劉邦的彭城之戰

    劉邦率領五路諸侯兵馬有五十六萬,向東攻佔楚國都城彭城。項羽留大部分兵力繼續攻齊,自己親率精兵三萬去救援彭城。項羽率軍迂迴到蕭縣,由蕭縣從西打到東,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劉邦軍逃往南山,項羽率軍追到靈壁東阻攔,漢兵落入睢水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劉邦只帶得數十騎兵走脫。

    十三、鴻溝和約

    劉項爭鬥,天下疲乏,雙方制定盟約,平分天下,以鴻溝為界,各自罷兵。項羽退兵後,劉邦趁機追擊,偷襲項羽,又被項羽打敗。

    十四、垓下之戰

    劉邦聯合齊王韓信和彭越、英布等眾諸侯,合擊項羽,項羽兵敗垓下,在烏江自刎。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評價:項羽是戰神,但缺乏政治頭腦,沒有遠見。正如蘇洵所評價的:“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

  • 4 # 獵奇歷史觀

    項羽應該算是歷史上千古第一的猛人了。

    衡量一個人猛不猛,要看他的對手是誰。

    章邯,秦朝最後一個名將。

    當時陳勝已經稱王,手下大將周文帶著幾十萬軍隊緊逼咸陽。

    章邯呢?帶著一批刑徒和奴家子。也就是說一批苦力工人和奴隸,組織起來。

    正面把周文和幾十萬人幹挺了。

    然後就是各種平叛,屢戰屢勝,定陶一戰,直接把項梁也幹挺了。(項梁是項羽之前的楚軍統帥,也是項羽的叔叔。而項梁死後,項羽一度被邊緣化,但是很快透過兵變奪權重新掌握了軍隊。)

    可以做一個假想,假如沒有項羽的話,也許秦朝不會那麼快滅亡,章邯完全有可能將各地平叛,然後讓秦朝維持下去。這是很有可能的。

    因為那個時候,章邯平叛將各路叛軍揍得不要不要的,連最強的楚國項梁都給他弄死了。

    然後……項羽開始登場!

    我彷彿聽見了歷史的畫外音:開始你牛逼閃閃的一生吧!

    項羽一戰封神,是在鉅鹿!

    鉅鹿一戰,項羽的對手是誰呢?就是章邯!

    還有王離。

    王離是誰呢?

    他的爺爺是王翦,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那個王翦,就是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帶兵滅掉楚國的那個王翦。

    王翦在滅掉楚國的時候,弄死了當時楚國的大將項燕。

    而項燕,是項羽的爺爺。

    而鉅鹿之戰,王翦的孫子王離,對上了項燕的孫子,項羽。

    有的時候啊,歷史真的很有意思……

    王離的軍隊是秦朝當時最後的精銳!駐守長城和匈奴打了多年的長城軍!距離蒙恬打敗匈奴才過去沒幾年。

    這樣一支軍隊!可想而知絕不是軟柿子,是精銳!

    再加上章邯的大破各路叛軍的刑徒軍。

    有多少呢?

    一共四十萬。

    項羽呢?五萬人。其中的主力就是我們俗稱的八千江東子弟。

    鉅鹿之戰,項羽做了一件名傳千古的事情,也就是成語裡的破釜沉舟。

    他帶兵過河後,下令把船都鑿沉掉!意思是:老子既然來了,就沒打算回去!只有向前乾死敵人,沒有掉頭逃跑的打算!

    項羽下令,把部隊裡士兵們吃飯用的鍋都砸掉。

    部下表示:那我們怎麼吃啊?

    項羽表示:乾死秦軍,用他們的鍋吃!

    沒錯,就是這麼酷炫狂拽屌炸天。

    鉅鹿之戰,5萬對40萬。

    項羽九戰九勝,生生把對方幹挺!

    這一年,項羽25歲。

    25歲。

    打贏了之後,項羽騎馬路過其他諸侯的軍營,在轅門口,其他各國諸侯都是跪在營地大門口的地上行禮的!

    就一個字:服!

    諸侯對項羽的評價就四個字:天神下凡!

    再說彭城之戰。

    劉邦帶著五十六萬人,把項羽的大本營給掀了。

    當時項羽在做什麼?項羽帶著軍隊在北邊,打齊國。

    聽到老家被掀了,項羽的決定是告訴部下:你們繼續打齊國,我帶點人回去把丫乾死。

    他帶回去了3萬人。

    他的戰略就是,快打旋風,暴風驟雨!

    先是在外圍,擊破了樊噲和灌嬰的偏師。

    然後,在凌晨佛曉發動了向漢軍的總攻。

    3萬 vs 56萬

    項羽用了多久呢?

    半天。

    拂曉發動攻擊,中午的時候結束戰鬥。

    真的就是半天!

    劉邦潰敗,在彭城戰場上,死了十幾萬人。

    而項羽一路猛烈追擊,從彭城追到靈璧。

    也就是從今天的江蘇省徐州,一直追到安徽省宿州。

    劉邦又死了十幾萬人。

    幾乎全軍覆沒。

    劉邦最後就帶著十幾個人跑出去,老婆,父親,全部被項羽俘虜。

    最後劉邦跑到哪裡才站住的呢?

    滎陽。嗯,河南滎陽。

    自己看吧,3萬人,追著56萬人打,從江蘇徐州打到安徽宿州,最後到河南滎陽。

    56萬大軍灰飛煙滅。

    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楚霸王一生,從無敗績!

    他自己都說過,起兵八年,打了七十多場仗,沒輸過一次!

    他一輩子就輸了一次。

    而垓下之戰,項羽的對手是誰呢?

    韓信!英布!彭越!

    打頭陣的是韓信的軍隊,然後韓信敗退了。

    這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史料裡,淮陰侯一生,唯一的一次失敗!(也有說法,韓信上來是 佯攻詐敗,這個一直在史書上存疑。)

    如果不是詐敗的話,那麼……百戰百勝的淮陰侯,正面剛項羽,沒剛過人家。

    集合了漢初所有的名將,宿將,所有的精銳精華。

    弄出了五路大軍層層堵截圍困,最後才幹倒了項羽。

    而且人家是自殺的。

    項羽是一個極度驕傲的人,如果他肯過烏江,回到江東,再拉起一支軍隊來,漢朝統一天下,不知道要推遲多少年。

    因為那個時候,項羽才31歲。劉邦54歲。

    歷史上,劉邦在乾死項羽之後,只多活了6年多。

    如果項羽逃回江東的話,能不能撐到劉邦死呢?

    誰也不知道。

    項羽有很多弱點和黑點。

    比如殘暴,比如小心眼,比如不能容人,比如沒有政治頭腦,沒有大局觀等等。

    大概是因為他某一方面能力太過於強大,韓信原本是項羽的部下,但是在項羽手下鬱郁不得志才走的。

    項羽打仗根本不喜歡用什麼奇謀之類的,三個字:就是幹!

    而他正面硬剛的能力的確獨步天下。凡是和他剛正面的人都死絕了。

    所以,想來,他肯定是極度驕傲的:用什麼計謀啊,老子直接推過去就贏了唄。

    所以可想而知,用兵入神的韓信,在他麾下的時候肯定不得賞識了。

    他一輩子這麼幹了七十多次,的確每次都贏了。

    但是,最後一次,遇到了另外一個千古名將韓信。

    這種單純剛正面的戰法,被韓信剋制了。

    十面埋伏啊。

    項羽真的太霸氣了,所以這給他帶來了太多太多的美感——如果是遠距離觀察的話。

    但如果和他同處一個時代,你絕對不會愛上他。

    因為他殘暴,他亂殺人,他屠城,坑降卒等等。

    但是他太霸氣了,霸氣到讓人在他死後千年都忍不住會緬懷他的霸氣。

    最後項羽帶著28騎,在漢軍圍困之中衝殺,還取得了輝煌的戰損比。

    他說:我告訴你們,老子不是不會打仗,實在是老天要亡我,我其實還是很強的,不信你們看。

    然後他殺出去,把追兵揍得哭爹喊娘。

    28騎表示:我擦老大你說的對!

    他說:我再證明給你們看,看我去砍對方一個上將!

    然後項羽衝出去,砍了漢軍的一個將軍。

    部下表示:老大牛逼!

    最後的28騎,沒一個投降的。

    項羽最後死的時候,是自殺死的。

    圍住他的漢軍,不敢上前!

    雖然劉邦出了巨大的賞格。

    但是因為他太狠了,殺的沒有人敢上去,那怕他已經遍體鱗傷,就是沒有人敢上去。

    直到項羽自殺死掉之後,漢軍才一窩蜂上去爭搶他的屍體。

    霸王這兩個字,他真的是名副其實。

  • 5 # 卜軒閣

    一,時勢英雄

    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逐鹿中原,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項羽的一生充斥著浪漫主義悲劇色彩,蕩氣迴腸。從背水一戰到血染烏江,他的故事璀璨得像一場刻意安排的舞臺劇,亂世為臺,演繹出了人們對悲情英雄的所有想象。

    這不僅使項羽從成王敗寇的俗規定見中脫穎而出,就連太史公也心存偏袒,在他名字後面加上了“本紀”二字——那本是最高統治者才有的殊榮。

    二,亂世梟雄

    殘暴兇戾,嗜殺成性,這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大相徑庭,也為項羽增添了幾許梟雄色彩。

    三,沐猴而冠

    不論英雄梟雄,總歸都是一世人傑,芸芸眾生望塵而拜的存在,但政治上的目光短淺,管理上的剛愎自用,卻迅速把這位人傑拉入凡塵,這時的他既非英雄,也不是暴君,更像范增口中的“豎子”。

    他曾經把生命活成了一曲蕩氣迴腸的絕唱,偏又親手擊碎了世人的英雄夢,留下來的汙點穢跡,是比英年早逝更令人扼腕的千古遺憾。

    他並不光風霽月,嗜殺本性與婦人之仁,雄韜偉略與鼠目寸光,這些特性在他身上顯得格格不入,偏又那麼矛盾地水乳交融。

    四,因果當世見,功過後人評

    過人的軍事才能令他異軍突起,劍指咸陽,摧枯拉朽般攻陷了強秦。那個曾經席捲八荒的帝國在他面前毫無還手之力,彈指間灰飛煙滅。世間諸侯都是畏縮於他盛名之下觳觫驚惶的螻蟻,順者昌逆者亡的讖語在他身上得到註解,被彰顯得淋漓盡致。與自身格局相差懸殊的強大武力短暫填補了他的短板,而攻秦路上的凱歌高奏則長久助長了他不可一世的氣焰,大秦覆滅之時,他對武力的迷信已經如阿房宮裡的大火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於是在此後的多年裡,他埋下的隱患在同一刻作痛,於是幾度式微的大漢王朝起死回生,雄霸天下的楚軍卻從此馬失前蹄,一蹶不振。漢王已略地,四面楚歌聲,蓋世英雄途窮日暮,夢想中的大楚王朝還來不及誕生便已胎死腹中。

    英雄氣短,美人長辭,項羽冥冥中的興衰際遇,把戲劇性發揮到了極致。

    五,貴族的驕傲

    其實初臨烏江,他也想忍辱負重,十萬旌旗捲土來,但撐船翁有意無意的一席話,卻戳在了他內心的最驕傲處,於是他選擇用最優雅的姿態面對死亡。

    不許人間見白頭,那是天下名將的通病。

    他不會知道,當楚漢之爭已為陳跡,寂寞如雪的烏江岸邊,會有兩個後世詩人睹景弔古,為他驚鴻過眼的人生想象著後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

    這是後世兩位文人對這段歷史留白作出的不同設想,可惜自刎烏江岸的結局已在史書上白紙黑字落成了定數,歲月無法回溯。

    現實的世界裡,沒有捲土重來,沒有二度梅開,孤軍獨對百萬師,含笑自刎烏江岸,那才是末路英雄最好的歸宿。

    ——

    有人說項羽如果稱帝會是華夏的一場災難,其實不然。

    中國的歷史程序中從來不乏暴君。大浪淘沙則是歷史的必然,天下自有一套去蕪存菁的機制。錯誤地人坐上了錯誤的位置,就註定只能是歷史天空下一點轉瞬即逝的煙火,正如身負蠟制的翅膀縱使飛向太陽,也終將墜入深淵。

    中化歷史攤開來就是一部浩浩落落的興衰畫卷,從開國聖主到敗國昏君,不同的王朝在同一個輪迴裡週而復始。五千年滄海桑田,我們的文明走過了夏桀、商紂、秦皇,卻一直延綿不息。真正能給一個民族帶來滅頂之災的,從來不是廟堂昏君,而是方外強敵。轉自知乎,作者子燕子焚。

  • 6 # 一條睡著的魚

    我們先來看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

    這其中的關鍵詞:

    “何興之暴”,意為崛起得異常迅猛。

    秦末暴政,群雄並起。項羽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所向披靡。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並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佈,自號為“霸王”。由此可見,項羽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曠世豪傑,“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意為自己誇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慾,而不效法古人。

    酈食其(li yì jī,劉邦外交家)的評價最為中肯:項王有倍約之名,殺義帝之負;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而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項氏莫得用事;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賂,積而不能賞:天下畔之,賢才怨之,而莫為之用。故天下之士歸於漢王,可坐而策也。

    透過酈食其這番精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項羽的失敗有著多重因素累計疊加而成。政治上名不正、言不順,思想策略上缺乏大格局,不能施恩於天下,人格方面用親不用賢等等,也正是由於項羽個人內在的致命性缺點造成了他逐漸遠離成功,最後弄得天下眾叛親離。

    “欲以力征經營天下”,意為認為霸王的業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

    正如蘇洵對項羽的評價:“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一介武夫,孔武乏謀。坑殺戰俘,流放義帝,莽夫所為。

    “不覺寤而不自責”,意為直到身死,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

    其格局和心胸註定其難成帝王之業。

    秦末亂世造就了“人傑”項羽,其個人修為和格局葬送了自己。

  • 7 # 使用者李佔柱

    項羽的《該下歌》是戰敗後,身臨絕境的一首哀歌,也稱《四面楚歌》。而劉邦打了勝仗,凱旋歸來作了《大風歌》,也稱《得勝凱歌》。真可謂成王敗寇。

  • 8 # 使用者111639591435

    項羽,西楚霸王,一生征戰無數,幾千無敗績,垓下一戰,自殺身亡。給後人留下諸多評價。

    他是一個有勇無謀之人。項羽可謂一代戰神,章邯、王離、韓信、彭越……這些名將都敗在他手下,可謂勇矣。鴻門宴、封蜀王、劉邦進咸陽、殺秦王。反映出項羽是無謀之人。不聽范增之言,讓劉邦多次鑽了孔。如果項羽抓好一次機會,歷史也會改寫,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項羽心胸狹窄。他前期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役,破釜沉舟、鉅鹿之戰等非常完美。但垓下之戰,他並沒完敗,有一定實力,完全可東山再起,但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心胸之小可見一斑,

    拙筆分析可能不全面,但從以上可見,項羽有性格缺陷,只可為將,稱不上一個軍事家、政治家。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對他來說那是不可能的。

  • 9 # 小城庸人

    項羽可能不是真正的帝王,但無論放在任何時候,都是絕對的真男人。

    項羽,每當提到他我們想到的只是霸王,從沒有把項羽和皇帝聯絡到一起,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給自己的身份也是西楚霸王。

    司馬遷寫劉邦是高祖本紀,而寫項羽是項羽本紀,可見史記並不認為項羽是皇帝,很多朋友會好奇,那項羽這樣的人不算皇帝又能算是什麼呢?如果拿現在人的眼光看,其實用男兒本色,血性漢子來形容歷史上的項羽更合適。

    1. 力能扛鼎,以一殺百

    史記中記載項羽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懼怕他。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對項羽也是男兒硬漢的形象。

    項羽不僅天生神力而且武力非凡,當初會稽郡守殷通要反,項羽殺了會稽郡守殷通後又殺了100多守衛,一直殺到剩下的守衛趴在地上,不敢抬頭,生怕一抬頭就會被項羽殺掉。所以單論個人素質這一塊兒,項羽絕對血死方剛,萬中無一。

    2.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熟悉漢朝歷史的人都很清楚這句話,當初秦始皇滅了項燕,整個楚國人都憤怒了,並且立下毒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項燕又是項羽的直系親屬,所以項羽的仇恨非常的深,一心想著報仇。

    所以項羽每次和秦朝軍隊的戰鬥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要麼亡秦要麼滅楚,而事實證明,每次都是項羽贏了,最後消滅秦軍主力,一舉推翻了秦朝。

    3. 誅殺小人,一戰成名

    鉅鹿之戰前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而正是這個小插曲證明了項羽的男兒本色,當時的首領是上將軍宋義,趙國被秦國圍攻,宋義選擇的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項羽看宋義不管趙軍死活還大吃大喝外通他國,非常的生氣,乾脆直接把宋義殺了,自己領軍跑去救趙。

    而項羽這邊本身就兵少糧少,項羽就下令把鍋碗瓢盆全部砸爛,告訴士兵們自己的同盟軍趙國現在正在被秦軍圍困生死一瞬間,如果我們不去,趙國被滅緊接著被滅的就是自己,所以必須要救他們,正是鉅鹿之戰,破釜沉舟讓項羽一戰成名,也讓秦軍主力一戰消失。

    4. 殺進咸陽,推翻暴秦

    鴻門宴之後項羽帶兵衝進了咸陽城,殺了秦三世,燒了阿房宮。秦朝正式退翻,而項羽的仇也正式報完,下令手下可以在咸陽城釋放自己的仇恨。

    而項羽也自稱西楚霸王,分封18路諸侯。分封玩諸侯之後,自己也回到自己的老家,定都彭城,準備安享大好河山。

    5.西楚霸王項羽衣錦還鄉

    可以看出從項羽起兵那天開始,其實最本質的還是想復仇,自己本來是名門將後因為秦始皇暴政, 導致了自己國破家亡顛沛流離。所以從小的時候項羽心中就應該有仇恨的種子,想著推翻秦朝報仇雪恨。

    所以當項羽推翻秦朝報仇雪恨以後真正想的還是回到老家,衣錦還鄉彰顯男兒本色。他的出現只是為了制止戰亂的年代,當他用武力平熄了戰亂以後,認為所有人都會屈服於他的武力之下,天下人也都想過安慰日子了,自然沒有人再敢作亂,他的任務也就完成了,所以就放心地回家安享晚年了,從始至終都沒想過當皇帝,建王朝。

    或者是項羽本身並具備當皇帝,建立王朝的念想和能力,但還是不屑於用複雜的手段管理國家,他只想用武力震懾!所以司馬遷把項羽寫進了帝王列傳中,但是隻是把項羽當成王,而不是皇帝.

  • 10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一、倘使書劍有成,未知情勢何如?

    應該說,用看失敗者的眼光來看項羽人生的全部,這完全是不公平的。

    但是,無論是在過往歷史的長河中,還是在現今人生的舞臺上,眾人所看的,基本上也就只是一個結果,至於過程如何,大家一般都會忽略。所以,以成敗論英雄,這已經成了慣常的手法。很多時候,沒有多少人會以十足的耐心,去研讀你生平的眾多事件、去追尋你一輩子走過的那些個足跡,然後,再給你一個相對公允的論斷。

    項羽的悲劇,就是他失敗了。

    雖然,項羽的戰績,也曾有百戰百勝的記錄;雖然,項羽的生平,也曾轟轟烈烈、意氣洋洋;雖然,項羽的身上,也曾有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壯威武。但是,最終的失敗,導致項羽丟掉了性命,也使得他在歷史的彩頁上讓一些人覺得暗淡無光。

    回過頭來看歷史,再去批評項羽,有時候,我都會覺得有些不忍。因為,失敗已經是對項羽最大的懲罰了。

    但是,關於項羽的事,我們又不得不說。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讀完歷史的書頁之後,我們需要檢視,透過這歷史,我們是否有所得?我們能否吸取項羽的教訓?這樣說,似乎讓讀史陷於功利,其實,未必這樣,目的很簡單,就是不要停止思考。我們絕對不是要宣揚雞血式的“偽成功學”,我們也不是要大家勵志去做劉邦,只是看能不能有助於小我的提升,人生的開闊。

    如此,而已。

    項羽年少的時候,先去學習讀書寫字,沒有定性,半途而廢;接著,又去學劍術,沒有耐心,中道而輟。

    因為書劍無成,家裡的大人批評項羽,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詞:

    讀書寫字,只要能畫出自己的名字,寫字讀書,只要能夠認識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學多了也沒有什麼用處。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在一對一的場合發揮作用,一次也就只能解決一個人的性命,沒啥意思。大丈夫在世,要學就要學那些可以阻擋千軍萬馬的本領。

    家裡的大人一聽,覺得這孩子雖然有些歪理邪說,但是,也找不出反駁的語句。仔細一斟酌,這孩子還真有些意思,倒不如教他點兵法,說不定他長大就能成為軍事領域的專家。

    家裡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對兵法深有研究,於是,他便開始教項羽兵法。

    剛開始,項羽覺得兵法很有學問,他也興趣滿滿。可是沒有學多久,對兵法粗知一二之後,項羽又不願意學了,就這樣,兵法學了個半茬子就又荒廢了。

    這就是項羽早年一段簡單的個人經歷。猜想,如果項羽後來成功,那麼,早慧、神童、天才的好名聲必然少不了他的。可惜的是,項羽沒有成功。所以,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終結果來看這件事。

    中國人向來就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一旦一個人成就了一些功業,這功業無論好壞,只要這功業促成了這個人成了名人,那麼,後人在抒寫或者談論其人的時候,總喜歡給他們加上奇異、聰慧、特別等等各式各樣奇怪的大尾巴。當這些名人們拖著他們的大尾巴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時候,就彷彿是在告訴大家:

    看看,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名人就是名人。

    很多時候,為了神乎其神,更有甚者,幾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寫成了志怪。

    我們一定要打破那種對所謂名人神魔式的迷思。

    其實,名人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很多名人,小時候,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輩,他們也會尿褲子,也會流鼻涕。

    很多時候,那些名人的成名,也都只是歷史的偶然,實在不值得迷信!

    說到這裡,我們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項羽。

    說白了,項羽年少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幹啥啥不成”的主兒:

    讀書學習,半途而廢,不成;

    習練劍術,中道而輟,不成;

    研習兵法,未竟而荒,不成。

    其實,就連風雲一時,喑唔叱吒的項羽,年少時,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再聯絡項羽的人生結局,兵敗垓下,自刎身亡,也還是一個“不成”。

    雖然如此,我也無意再苛責古人。

    在我眼裡,項羽還算得上是一失敗的英雄,儘管他的一些殺伐我不認可。

    與其對應:

    在我眼裡,劉邦只能說是一個成功的無賴,儘管他的很多行為我很佩服。

    依我愚見:

    項羽無恆以成書劍,也就無恆以徵天下。他的失敗早就擺在我們面前了。

    項羽最讓人鄙視的就是,進入咸陽之後,虜子女,焚宮室;屠城、奪財,真是一副土匪做派。

    設使項羽當年學習劍術有成,或許可以減少他的戾氣;

    設使項羽當年讀書寫字有成,或許可以減少他的暴虐。

    二、“彼可取而代也”,是英雄氣概還是真性情?

    當年,秦始皇帝出遊會稽,乘坐大秦帝國的皇家龍船橫渡浙江,那威風八面的儀仗隊伍,想來必然是浩浩蕩蕩、排場奇大。

    中國人向來是喜歡看熱鬧的,自古及今皆然。這一次,秦始皇帝的出遊,自然也引來了大批好奇民眾遠遠地、偷偷地觀望。大家都非常想見識一下皇家的威儀莊重與氣象雄渾。

    項羽家的大人帶著項羽,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遊行的隊伍。

    項羽看著眼前這出行隊伍的龐大、隨行人員的眾多、皇家侍衛的嚴整、彩旗錦帳的眩目……這前所未見的盛景,讓項羽打心底裡十分地羨慕。

    有話不說,那完全不是項羽的風格。

    看到這氣勢恢宏的皇家陣仗、項羽不禁脫口而出:

    “我可以取代那個高高在上的傢伙,坐坐他的位子。”

    項羽這話一出口,差點沒把家裡大人的膽汁給嚇得當場吐出來。

    後來,在項羽的殺伐生涯中,隨著戰功的日益顯赫,大家就越來越覺得項羽的功績,是有先兆的、是有神賜的、是有天助的,因為項羽當年首次看到皇帝時,他說的那話就非同尋常、就大氣磅礴、就有王者之風。

    歷史學家關於項羽的這句話,也重重的記了一筆。這一筆,不但活畫出了項羽的個性,而且讓讀史的人因這句話而對項羽的王霸氣象讚賞不已。

    其實,真實分析起來,項羽說這話,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揄揚的。

    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後果如何的情況下,說了一句瘋話,似乎也不需要大驚小怪的。

    還記得丹麥安徒生著名童話《皇帝的新裝》裡面的那個小孩子嗎?

    這裡的項羽,多少有點那個童話中小孩子的味道。雖然,項羽沒有那小孩的天真無邪,但是,項羽魯莽中透漏出來的直率,也是一種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許是讀書未成吧,在項羽的思想意識中,那種中規中矩的道義束縛,那種小心翼翼的處世哲學,那種君君臣臣的禮教大防,那種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線……等等,對於項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項羽的講話,直率之外,還有一種不受禁錮的灑脫。

    其他人心裡怎麼想,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們口上也不會說。

    項羽心裡那麼想,口上就那麼說了。

    “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這在別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會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項羽,這也沒有什麼,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

    阿Q不是有句名言嗎: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設使項羽親歷過坑殺儒生的場面,他的講話會不會這麼無所顧忌,也未可知。

    另外,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看,項羽那麼說,並沒有什麼可稀奇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代人的明星夢、名人夢、富豪夢……大約和項羽當日當時的皇帝夢也差不多吧!只不過,現代人是嚮往燈光閃耀的舞臺、名揚四海的背景、奢靡浮華的生活;而項羽追求的是前呼後擁的威嚴罷了。

    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是心懷故土還是格局不足?

    項羽率領軍隊佔領咸陽之後,或許是為了呈一時匹夫之勇,或許是為了讓士卒在野蠻的燒殺之中搶掠並佔有財物——以此來犒賞屬下的征戰之苦,無論他們當時是出於何種考慮,造成的最終結果就是:“秦宮皆以燒殘破”。

    這一結果,據說是項羽不願依託咸陽以爭取天下並決定離開咸陽的原因之一。

    秦人據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統天下,定都咸陽。這咸陽,既有軍事上的駐守防禦的優勢,又有大秦帝國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基業。在天下未定,戰亂未平的時候,依憑此地以為根本,一定是當時逐鹿者心所向往、夢寐以求的美事。

    項羽似乎就沒有那麼想!

    難道項羽就不知道據咸陽以經營天下嗎?

    難道秦宮殘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嗎?

    項羽帶領江東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陽,竟然沒有別的計議謀劃,只想滿載財物,準備歸去!這樣看來,項羽還真有點鼠目視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費解。

    其實,也不用費盡心思猜測。原來,攻佔咸陽,一番燒殺搶掠之後,項羽的離開,是因為他“又心懷思欲東歸”。

    這樣看起來,項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戰天下,經營四方,何處不可以為家?況且秦地有諸多可安定天下、平復江山的利好!所謂“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的氣度,項羽怕是一輩子都無法理解的,這或許也是受項羽的胸懷所限吧。

    眼看“萬里江山將歸楚”的時候,項羽又說:“富貴不歸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這個看起來,項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兒之見!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說出這樣的漏氣的話來,倒真是辱沒了“霸王”這個大氣的名號。

    猜想,據咸陽以征伐天下的念頭,或許也在項羽的腦袋中閃現過,只是,這個時候,項羽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富貴還鄉”,餘者均在其次。

    果真如此,想想覺得,項羽真是可憐又可悲!

    原來,項羽用力廝殺、捨命拼搏地征戰,僅僅只是為了在鄉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賣弄自己的錦繡裹體!這話一說,真是使這位英雄失色,讓庸人掩笑。說難聽一點,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副暴發戶的嘴臉。

    不說別的人,就說說劉邦吧!

    劉邦佔有天下,據長安以為都,他的鄉人就不知道啦?劉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漢的基業之後,再以天子的身份返鄉,就不榮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

    笑話項羽的人說得實在是好啊:所謂楚人“沐猴而冠”,真是傳神!

    項羽穿戴再好、綾羅錦繡、披金戴銀……無論怎麼收拾,也不過是一隻模仿人樣的猴子罷了。

    四、鬥力還是鬥智,項羽與劉邦交手的細節中已見端倪?

    有一次,楚軍與漢軍對壘。

    當時的情勢是:只要漢軍出戰,那麼楚軍就有全勝的把握;只要漢軍堅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實力,還可以消磨盡楚軍的耐心、消耗完楚軍的糧草。

    楚漢兩家對戰的實際情況,雙方的決策者和領導層都心知肚明。

    項羽明白,只要想方設法激怒對方,讓漢軍傾巢而出,那麼,楚軍就可以一舉打敗漢軍,取得戰事的主動權。所以,項羽就讓屬下連續出兵,在漢軍的陣前不間斷地羞辱、叫罵。

    而另一邊,劉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裡十分清楚,只要固守營壘,絕不出戰,那麼,楚軍很快就得放棄進攻,另尋出路。所以,劉邦嚴格要求自己的部屬,無論楚軍怎麼挑釁、怎麼叫罵、怎麼侮辱,都不能上當,都不可以出戰,違者軍法處置。

    大家都知道,項羽是個暴脾氣,而且,他也是公認的急性子。當時的狀況正如上文所言:不戰對劉邦有利,乾等對項羽不利。

    楚軍的戰士叫了好幾天的陣,自己罵得也有點沒意思了,漢軍就像沒事人一般,在營壘之內,該幹啥幹啥,完全不受楚軍的影響和干擾。

    項羽一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再拖下去,只能對楚軍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心,而且會消磨眼下正旺計程車氣。所謂,氣難聚而易散,項羽不得不為後續的情勢謀劃。

    為了身先士卒,鼓舞人心,項羽決定親自出馬,前去叫陣。他收拾好披掛,帶了武器,飛身上馬,跑去劉邦的陣前,扯開嗓子,對劉邦喊話:

    “嗨,哥們!你看如今天下紛紛擾擾,都這麼些年了,人民不得安生、社會無法穩定,這全都因為我們兩個,不如你出來,我們兩個單挑,誰贏了誰說了算,不要再禍害天下的老百姓了!”

    項羽雖然是在誑劉邦出戰,但是,他話說得很真誠,分析得也有道理,挑釁地也不動聲色。

    劉邦精著呢,他才不會著了項羽的道。

    劉邦回答項羽到:

    “老哥,我看你還是回去歇著吧,我這人只知道用腦子,不懂得使蠻力氣。”

    項羽一聽這話,氣得夠嗆,真是七竅生煙不足以狀其怒啊!

    項羽對劉邦實在沒有辦法時。他動之以情地說教、不動聲色地挑釁,他還提出了用單挑來解決爭端的辦法。但是,劉邦不是傻子,他知道眼前這位,是有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漢子;經過多次交手,他曉得西楚霸王不是浪得虛名;遭遇多次失敗,他明白項羽的英武厲害。所以,四兩撥千斤,劉邦簡單一兩句,就夠項羽生氣三五天的。

    想想,劉邦在逃命途中可以把親生子女孝惠帝、魯元公主推下車,以保證自己不受連累、以保證自己能夠順利逃命,這個時候,面對武藝高強的項羽,他更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去開玩笑的!

    僅此一點,楚漢之間的成敗,似乎多少已見端倪!

    五、喑嗚叱吒的西楚霸王,竟然也會落下男兒淚?

    垓下被圍時,項羽竟然落了淚!

    想想,項羽以一介武夫,經過無數戰事,最盛時號令群雄,困頓時尚有半壁江山,其威武剛硬、喑唔叱吒之勢,一定如同那萬鈞雷霆。

    誰能想象,被圍垓下,竟然對美人而泣下。

    英雄末路,甚是可憐啊!

    這對美人而流下的淚水,證明這錚錚鐵骨的漢子,也是一個多情的人,一個痴情的人!

    項羽垓下絕唱中雲: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烏騅馬跟隨項羽,征戰多年,衝殺縱橫,功勞不小。項羽死意已決,心中放不下的,有他的戰馬。天不佑人,馬又何辜啊?

    當然,項羽最放心不下的是美人虞姬。

    烏騅馬捨不得,或許還可以用它是個物來搪塞?可是,虞姬呢?虞姬要怎麼辦呢?她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而且還是一個和自己感情甚篤、不離不棄的愛人啊?

    烏騅馬舍它不得,狠下心,也就舍了。

    虞姬更是舍她不得,再怎麼狠心,還是舍她不得啊!

    記得《論語·鄉黨》裡有言: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孔子問人不問馬,是把人作為第一位的,是仁者愛人的大度與開闊。

    項羽捨不得馬更捨不得人,是他粗豪之中的細膩。

    面對烏騅馬和虞美人,項羽落下的淚,所流露的更多的是英雄氣短時的兒女情長。

    六“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這是不是在推脫?

    項羽死前,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上天,說是上天要滅他,人是無能為力的。

    項羽對自己總結,應該是有所思索才說出來的,大概不會是信口開河的應付之詞。

    由於項羽的最終結局是失敗,所以,很多人就以失敗來看項羽。他們認為項羽臨終前對自己的總結,是一種卸責、是一種推脫。這類論斷,將項羽之敗的主要原因開列如下:

    (一)鴻門宴不殺劉邦;

    (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三)婦人之仁;

    其實,這些論斷,就項羽失敗的結果看,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似乎並不全是這樣。

    (一)鴻門未殺劉邦,後面也還有再殺的機會嘛;

    (二)沒有用范增,不說其他人可用,就是項羽自己,也是很有謀略的人啊;

    (三)如果說婦人之仁,這個範圍有點大,不但項羽有,劉邦大概也有。

    從史實來看項羽的失敗,還真有形勢不利的因素。即使項羽不用范增;即使鴻門未殺劉邦;但是,如果大司馬曹咎聽從了項羽的策略謀劃,謹守成皋,不使漢軍向東,那麼,項羽的失敗,也不至於這麼迅速。說不定,項羽就能夠運天下於其指掌之中。這還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僅從這個角度看,項羽歸敗於天,也不見的完全就是自我卸責、就是推脫了。

    七、渡江還是不渡江,這的確是個問題?

    項羽自殺前,笑著說到:

    “既然是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做什麼呢?”

    “想當初,我帶領著八千名江東子弟橫渡大江、一路西行,時至今日,八千子弟所剩無一,我就這麼孤零零一個人回去,即使家鄉的父老抬愛我、可憐我,仍然擁戴我為王,我又拿什麼臉面去見鄉親?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父老?”

    “假使我硬著頭皮、厚著臉皮回去,父老鄉親不怪罪我,不議論我,難道我獨處時就能夠心安理得?難道我自己內心就沒有半絲愧疚?”

    項羽嗜殺,的確是十分可惡的事情!

    但是,時事離亂,戰爭頻仍,處於如此的歷史時期、處於這樣的社會環境,從項羽的一生看其為人,項羽仍可以稱得起是天地間的一位英雄。

    死前的那番言論或者獨白,一點都不失大丈夫的氣概,讀來悲慼之餘,也會生可佩、可嘆之情!

    項羽如果在此時此地不以自殺的方式結束其生命,那麼,大約就很難成就這麼一個傳唱千古的男兒形象。

    縱使不死,又有何面目見父老?又如何能無愧於這火辣辣的一顆心?

    想後世,又有多少人能夠丟擲這錚錚作響的豪語?

    想後世,又有多少人能夠敲響這聲聲動心的鐵板音?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94年柳傳志聽了倪光南的話走向技工貿路線,那現在聯想是電腦界的大咖還是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