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心正念讀書
-
2 # 虎天翼淺談
因為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學,而道家是出世哲學。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講究如何在滾滾紅塵中發光發熱,而他們的思想對於統治者們來說,正是他們說需要的,他需要這樣的思想來給老百姓洗腦,需要這樣出世的人才來幫他管理國家,所以他們就獨尊儒術,罷黜百家,這樣儒家就佔據了中心主導的位置了;而且他們還將儒家的思想發揚光大,將儒家思想引入幫統治者穩固政權的道路,所以兩千年來儒家思想不斷完善,長盛不衰。
-
3 # WILLSON39
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占主導地位的主要是:統治階級的推崇。
儒家思想在認識自我、發展自我、規範社會秩序等方面確實有其先進性,因而能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瑰寶。
但是,在強敵環伺、群雄並起的混亂時局中,人家是不會跟你講仁、講義、講信的,競爭的最後手段就是戰爭,而戰爭的目的就是勝利,因此,強權就是道理。因此,孔孟之道在春秋戰國不會被諸侯採納是理所當然,因為誰也不會去步宋襄公的後塵。
然而在奪取政權、並實現全國政治軍事的統一以後,主要矛盾變成了國內民眾文化的統一,而儒家思想中規範家庭和社會秩序的理念,是最有利於統治民眾,即“平天下”的。因此,自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被漢武帝採納和利用,從而消除內部對手以後,儒家長期以來得到統治階級的維護,這是其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被統治階級利用的儒家思想,已經不再是儒家核心的思想,甚至連具有客觀和唯物主義思想的荀子都幾乎被剔除了儒家,而是繼承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這樣一些有利於統治的思想。因而也就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典範,並失去了“智勇”、“學思”和“格物致知”等創新精神,成了阻礙社會、文化、科技發展的絆腳石。
因此,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應該拋棄“獨尊儒術”和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的糟粕,而挖掘和發揚其精華的。
-
4 # 珩璐
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創始人孔子,當時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競相出場,但最後影響深遠的只有儒家,道家加之後來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而尤其以儒家思想受到自漢朝以來大部分統治者的青睞而確立了它的主導地位,下面就以幾點來闡釋它受到重用的原因。
其一,儒家相對於道教,佛教,他是入世的,他的價值觀,生死觀,世界觀都是在現實世界去完成的,所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至今為很多知識分子,士人階層的理想。而道教,佛教修行卻是在道觀,寺廟中完成。試想想,一個國家的國民如果都去作了道士或和尚,尼姑,那麼誰來耕田生產,納糧賦稅?統治階級豈不是要喝西北風?所以儒家積極入世的態度更容易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
其二,儒家創導的一套自上而下的君臣父子,仁義禮智信,忠孝綱常的倫理制度與思想,統治階級藉以穩定了社會秩序,社會生產在短時期內得以恢復與發展,這也是道教與佛教所不能比擬的,儒家提倡德政,禮治和人治,強調道德的作用,道家提倡順乎自然,無為而治,而佛教則更多強調修心,逆來順受,一忍字。相比之下,儒家更親民,實用性普及率更高。
其三,儒學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之中,經過不斷地發展與完善,它融合了道教與佛教的思想,使其能夠常常保持活力,宋朝各種書院的建立,進一步擴大其社會影響,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對三綱五常的創新闡釋,使得儒家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成為社會的道德準則。眾多計程車人階層不斷地對儒學的批判與完善,令其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無可替代的地位。
-
5 # 南公懿
1:西漢武帝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成為帝王治國的法理依據。
2:相比諸子百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當時顯然更符合社會現實,更具治國意義,更利於統治和管理百姓。
3:科舉制度的建立極大的推動和加強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社會的地位和影響力。
4:歷代帝王為穩固王朝統治,對儒家思想極力的推崇,不斷提高儒家的地位。
5:歷代大儒都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展和改進,讓它更能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使儒家思想一直保持封建正統地位,一直長盛不衰。
-
6 # 晨陽2020
不是儒學選擇中國,而是中國選擇儒學。
換了另一種思想佔據社會主流,未必就比儒學好,還有可能適得其反。
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的發展,並不是儒學所能左右了的,儒學的一些觀念也是跟著社會在發展變化的。就拿《周禮》還有孟子提的井田制來說,我們都知道,有許多東西早就在歷史前進中廢棄了。
還有朱子理學,和李蟄的離經叛道,背景也可以百度一下。
我也一直在想,是什麼讓我們歷經數次分裂,最終還能走向統一走向強大,自強不息、生生不息到現在。而沒有像歐洲那樣~
儒學並不是我們這個民族唯一的思考方式與最終表達,我覺得更應該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
-
7 # 孤竹國人1
儒家思想就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被封建統治階級利用,以達到他們想達到的目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通常講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思想非常符合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方法和手段。兩千多年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不倡導儒家思想,甚至達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之所以儒家思想長盛不衰,就是統治階級大為推崇的結果。成為了統治階級奴役人民的工縣和武器。誰違反了儒家恩想誰就是大逆不道,必受到統治階級的懲罰和鞭撻。這就是儒家思想兩千多年來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
8 # 清風明月品國學
儒家思想從孔子開始發端,到七十二賢、孟子、程朱、王陽明等不間斷的完善和發展,幾乎已經能夠解決每個人可能遇到的所有問題了。
儒家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如果一個人要成長,儒家就等於給了普通大眾一整套的做人、做事的解決方案,只要你能夠按照這些準則去做,早就有所成就了,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些目標,基本上能夠實現了。同時,人與人之間,是仁愛的,是和諧的,是愉悅的。這也就是從每個人內在需求來講,儒家是真真切切解決問題的,所以人們接受它、學習他、熱愛它。
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自從劉邦朝拜孔廟開始、到漢武帝正式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政方針以後,統治階級都真實感受到了儒家對於治國理政的作用,他們喜歡百姓遵守禮制、遵守三綱五常、遵守孝悌之道、遵守國法家規,一切都變得井井有條;這不就是帝王追求的結果嗎?所以,從外因上,歷代的統治者大力推崇孔子、推崇儒家學說、不斷提高讀書人的地位,一點點地把儒家推向了高峰。
實際上,就是放到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國家,儒家在個人修養、思維方式、學習方法、待人接物、道德教化等方面,都有其先進和高明的地方,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感悟。
-
9 #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兩千多年的封建統冶,儘管中華大地上眾多的思想家層出不窮,百家爭鳴。然而代表封建思想的最高決策人是皇帝,皇帝被一眾腐儒奉為天之子,自認為家天下,這樣的環境下出現的是大批的奴婢。
中國古代有道家而稱道教,由於道教以清靜無為為宗旨,以自然為根本,這樣的教義對統冶階段管理雖無害處,但對廣大民眾的影響力畢竟小了點。所以有道士盛世隱身,亂世下山的說法。
佛教傳自印度,由於是出家修行,到寺廟裡去住,沒有夫妻兒女。儘管佛教義以行善為主旨,以積德為高尚。然而終究是離家,華人對家國的情懷根深蒂固,所以知俗不俗。
儒家之說,是孔子的徒子徒孫而為。其實孔子之前,早就有讀書人了,那麼孔子的先生怎麼稱呼呢?
因為孔子對後世的影響,以其努力地傳承幾乎斷章的文化,拋棄物質名利,終生為後生教育而思索,儒家奉孔子為至聖先師。由於儒家的教育思想為統治階段的政權穩定有積極的作用,統治階級需要有知識的儒家學者來充實與指導,這樣自然一拍即合。儒家學者也依靠統治階級給予的權利而身名顯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儒家思想佔據統治階級,在農耕文化之時,是社會前進的力量之一。當然,二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及儒家當中的許多腐儒,只顧個人的得失,或者為統治階級主子賣命,對平常的老百姓視為草芥,這也是儒家思想當中的糟粕與封建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
-
10 # 波瀾碎風寒
先直接說原因:儒家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其對“秩序”的穩定加成更優秀。
有關儒家思想的問題太複雜了,隻言片語難盡其詳,其實儒家之所以在中國長盛不衰,其內在的主要原因是儒家提倡的所有思想基本上都有一個根本的指向,那就是“秩序”,也就是說儒家思想所有的學說都秉承“秩序”的存在,而“秩序”恰恰是一個文明想要壯大前進所必須的和最重要的框架支撐。
儒家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提倡的學說在穩定“秩序”的同時讓同一個文明體系下的每一個個體存在都是“利益相關者”,也就是說儒家學說的影響關乎“你我他”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儒家學說的“作用力”絕大部分是相互的,非如此儒家無法長久的興盛和持續連綿不絕的傳承。
更關鍵是的儒家學說的“秩序”性體現不單純是從“上位者”到“下位者”的縱向傳遞,更有從中心向四方擴散的橫向傳遞,總體而言儒家的秩序體系是一個“立體”的相互巢狀的聚合體形態,儒家的精神核心每一點都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嵌聚在一起的。
大概說一下:
“秩序”是一個文明社會體系穩定成熟最重要的基石。人類自誕生智慧以來從部落到部落的融合壯大,直到誕生文字,形成文明的基礎,這一切的前提都是逐漸形成,隨著部落的壯大和統治範圍的擴張,“秩序”的重要性會越來越緊迫,誕生社會雛形甚至體系都是自然而然的。而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類國家形態,這對“秩序”的梳理更加迫切。
其實不僅僅是人類社會,我們所知的生物群落,凡是具有聚集性特徵的生物都有對“秩序”的遵從,其實這種生物群落的內在特性其根本的決定因素是“生存”的本能所驅使,就是群體的力量或者原始本能的團結協作力量能夠讓種群的生存力和傳續力更加堅韌頑強,而讓一個種群互相協作團結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秩序”。
我們所知道的這種例子很多,像狼群,蜂群,蟻群,猴群等,這是幾種比較典型的聚居性生物種群,這些種群的“秩序”性表現特徵簡單而有序,狼群有狼王,蜂群有蜂后,蟻群有蟻后,猴群有猴王,這其實代表了一種自然法則。
像人類即使在原始部落時代,也不是一團散沙的個體存在,每一個部落都有首領,這就是種群生存上的“秩序”強制需求,但是人類畢竟是智慧生靈,所以人類的發展既有自然法則的遵從性又有智慧思考的加成,這就是文明體系,社會體系和國家。
如果說“統治階級”到如今幾乎已經是“貶義”詞的存在而被人痛加鞭笞,那麼如果放到原始或者部落時代,樸素意義上的“統治”其實還是很具“褒義”性質的存在,何為“統治”,就是“統領治理”。我們這裡不是美化什麼或者褒揚什麼,就是僅僅從這些名詞和含義的誕生和本源理性的去探討。
“統治”的兩個字分開看都是褒義性更濃一些。
“統”的主觀含義就是一致性,總攬性和團結合作性,其原始的含義主要在於抱團生存下的利向性選擇。
一個種群或者部落想要把個體的力量聚合到一起以便發揮出更強的作用總歸要有一個“分工”的尋求,也就是說怎麼也要有一個“頭領”或者“帶領者”。一窩蜂的無序迸發是無法發揮出集體的力量的。,
“治”的主觀含義就是管理,整合,理順,其原始的含義在於將“個體”的“悖力”儘量消解以便在整合為一致力量時更加協調有序以便爆發出更強的力量。
“統治”的原始含義就在於集體生存的一致性需求下儘量讓每個“個體”更有序的發揮出自身的力量讓集體的聚合力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其實“統治“體現的終歸是一種“秩序”的力量,也就是說文明體系下或者國家之下每一個人都是“統治”的物件但同時也是“施力者”和受益者。有時候受統治者往往厭惡統治者,但卻無法擺脫這個群體下的“秩序”相互作用力。
當然有智慧的生靈畢竟是複雜多變的,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很多原始意義的存在在保留本源屬性的前提下無限的具象化甚至於本源初衷背道而馳。
不過“秩序”總歸是一個文明體系最重要的因素。
儒家文化在“秩序”上的穩定性加成和“利益糾纏”是其長盛不衰的不二法門儒家文化能夠成長為中華文明的主流價值觀並長盛不衰有其內在的自然法則特性。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也只能列舉幾種重要的典型的學說理念闡述一二。
比如我們最熟知的“忠孝仁義”。
其實中國文化裡一般意義上闡述的話,“忠孝”是不分家的,也就是說“忠孝”相輔相成互為表裡。
“忠孝”的含義華人基本都能深刻理解。單純從儒家的思想時間線上來說,“孝”的含義更接近儒家的源頭核心,“忠”是在逐漸豐富儒家學說的思想體系中隨著封建王權的不斷鞏固從而顯的越來越重要,之所以把“忠”放到意首也是一種“秩序”體現。
主要說說“孝”文化,這個華人都很懂,大概說說原理。“孝”或者說孝道被尊為百善之首,也就是說“孝”在中國文化的道德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具有優先道德性,人如無“孝”則莫談其他。中國文化自古便有家國天下的世界觀,我們常說有國便有家,愛國愛家。
你看“孝”有關的界定大部分是,傳承,存續,生老病死,每一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孝”的影響,從小我們要孝敬父母,敬愛長輩,而當我們逐漸老去則被晚輩孝順,這是每個人一生完美的生存環。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孝”的主動者到被動者,也就是說“孝”的互動關乎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如果一個人不孝那麼老了以後孩子就可能學著不孝,這種潛在的心理威懾力影響著每一個人,從而自然而然的讓每一個人都去秉承“孝”的文化約束力而不敢輕易嘗試破壞這種倫理秩序。
這種讓每個個體發自內心的去遵從的道德文化理論從心理的角度講其境界高度是登峰造極的,儒家的“孝”文化自一誕生就以無上的威懾力籠罩了每一個人,並在人的心底烙印了無法抹除的痕跡。
更高明的是,“孝”文化影響下的體系每一個人都會爭先恐後的去維護她發揚她,而不敢輕易違背。
歸根究底是“孝”文化把握住了人性的根本,生存,生存讓每一個人關聯到一起,成為“利益糾纏”無法割捨的存在。
而“孝”文化的倫理有序性,對一個家庭的穩定不言而喻,我們尊重先輩,敬愛父母,理解長幼有序的重要性,這一切隨著時間的流淌不斷在文化歷史中疊加放大,這自然而然的造就了華人尊重權威,尊重先輩,重視宗族的特性,放大到國家就是家國天下觀,這讓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倫理有秩,國家有序,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傳承延綿數千年的文化根基所在。
“孝”的道德約束性具有極強的跨越性和延展性,因為“孝”文化從本源上講是具有自然法則特徵的普適性,中國古代上到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所有人在“孝”的範圍內是平等的,每一個人所遵從的“孝道”標準都是相似的,並沒有高下之分,也就是說“孝道”的道德上限是一碗水端平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例“孝道”之外而能特立獨行。
正是因為“孝”文化的高度和普適性,所以能傳承延續至今依然被中國文化所遵從。
儒家文化能夠成為中華文明最主導的價值體系與其秉承的“秩序”理念密不可分,“孝”文化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念。其他太多了,非一時半刻能詳盡其能。 -
11 # 懦弱是恐懼的源泉
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文革期間批林批孔,基本上把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和傳承斬斷了,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信仰的缺失。宋代大儒張載嘗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實際精煉了儒生(儒學的個體表現形式)的“信仰”。闡述了“個體”在社會中的最高價值是什麼。中國曆朝歷代統治階級從來都實施的內法外儒,儒約定了“禮”-倫理與綱常,大家都遵守倫理與綱常,便形成了規矩。“法”規定的是不能做的事情,“禮”規定的是能做的甚至必須這樣做的事情。從個體講,儒家思想解決了“價值觀”的問題,從群體講,儒家思想解決“行為”的問題。試問有哪種文化能和社會治理結合的如此近乎完美?更牛的事情-這種結合還在不斷進化和演化。
-
12 # 墨青丹姑娘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儒家思想可以長期不衰,佔中心主導地位,根本原因是儒家思想是擁護統治者的,他是維護封建王朝的哲學政治產物。
儒家思想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孔子,在老子的思想基礎上,摒棄了老子的消極成分。孔子加以吸收、改造和創新,早期的儒家學派就此誕生。
儒家思想不僅是封建產物,但作為一種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應變、發展中表現出極大的生命力。他的特點便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而且還能同化其他的文化,為自己所用。
在古代社會,最晚到了殷代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他們就是早期的儒,或者叫術士,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相對獨立的事業。
但是這份職業的地位很卑微,收入也很好,沒有固定的收入,做事還要看人臉色,所以也就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
儒者中的很多人並不甘心做這種社會地位低下的職業,他們渴望進入政府機構,成為專門的典禮官,有的則希望成為君子儒,輔佐君主。所以,孔子才有了對弟子們的告誡:"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他希望弟子們勤奮努力,超越原來他這種低下的職位狀況。
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在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來鞏固儒學的地位,也獲得比較好的社會身份和職業。
而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也需要儒家思想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社會的秩序,讓百姓順從他們,不會有造反的想法,保障自己的王位可以世代相傳下去。
兩者也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係。儒家思想,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都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對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13 # 使用者愚翁
儒家思想的中心目的是教人習禮、守規、育德,育德的目的是孝老忠君,而把忠君作為臣民的終極歸宿。因此,歷代封建統治者拿起儒家忠君思想為自己的統治服務,成了束縛臣民思想的理論根據和有力武器。統治者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對儒家思想根據需要進行誇大宣染甚至神化,歷代儒家也對儒家思想不斷充實,發展和文化傳承,所以形成了長興不衰的中心主導地位。
-
14 # 易中尋野鶴
客觀公正的說,中國歷史上的諸子百家,其宗旨都是為了治理好國家,國泰民安,萬國來朝,百姓安居樂業,君臣各司其職。每種學派的理想都是好的,那些張嘴閉嘴就是“儒家是封建束縛人民思想的工具”論調,恕在下不敢苟同。如果非要說是統治工具,那咱們現在所學的每一個字都是工具,每一種思想學派都是工具。
儒學之所以自古就成為一枝獨秀,其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最符合當時的國情,諸位試想,兩千年前的教育普及情況,絕大多數人民的思想需要統治者來束縛嗎?如果想不出來,那就翻翻解放前的看照片,看看那一張張純樸的臉,那是需要儒學這麼高深的學問去束縛思想的人嗎?我如果是皇帝,恐怕要抓緊時間去開夜校,開民智還來不及。別把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想的那麼不堪,說不定他們還是在座某位的祖宗,尤其是開國皇帝和初期的那些開國元勳。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從來沒有斷過傳承,就像一棵參天大樹,由三易(連山歸藏周易)而生根發芽,繼而長出諸子百家等枝枝蔓蔓,儒學因為比較接地氣還光照好,所以成為了最粗最壯的那根枝幹,諸子百家本是一體。近現代的我們,不管你學了多少西方文化,無論你知識多麼淵博,只要你還用漢字,還說漢語,你就是這棵大樹上的一片葉子。無論你怎樣詆譭,抨擊,你如果不承認他,就和你不承認你是你父親的兒子是一個道理。
千年以來,儒學也是一直與時俱進,不斷修正,不然也不會符合時代的進步,一直到現代,也是影響深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以翻譯成實事求是。每個人都能隨口說幾句儒學經典語句。儒學早已融入每一個華人的靈魂,你的潛意識裡的很多行為,都有儒學的影子。不信你就去讀讀儒學書籍吧,我相信你會相信的。
-
15 # 秋風若起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從分裂到統一,人心思定,而真正能讓天下安定下來的,唯有儒家學說,兵家陰陽家講究用兵及權謀,道家更多是追求超越性的精神訴求,社會現實並非主要關注點或者焦點,墨家太理想,直到現在而言,兼愛非攻都是超越時代性的平等觀,只有儒家不去關注個體的超越性修行,而關注的是社會秩序,不能說儒家學說就是最優秀的,只能說是最合適的。
經歷了春秋戰國秦漢戰爭,天下苦難太久了,百家之說正因為天下大亂而紛紛在諸國實驗,其實好比養蠱戰術,戰國七雄最終被虎狼之秦國逐一掃蕩,就是因為奉行嚴刑酷法,軍國主義,軍功至上,在這幾百年間,諸國充斥著反叛、謀殺、侵略、陰謀陽謀,往往無所不用其極,人性的黑暗面已經在長期戰亂中暴露無遺。
但馬上統一天下後,絕對不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必須將已經走上極端的軍國主義、嚴刑酷法及舉報告密制度或思想進行調整,但秦國並未做到,只能留待漢朝,天下一統就需要維持社會秩序,民眾服從統治,但權貴也不能濫用權力,而在諸多社會力量或者學說之中,唯有儒家堪當此重任,對於統治者而言要施仁政,對於黎民百姓要孝順及服從,對於士族要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其實就是輔導糾正統治者,從某種程度而言,在儒家學說這裡各個社會力量都找到了平衡點和安全點,不用擔心連坐、告密,以至於人人自危。
還是那句,儒家不是最優秀的,而是最合適的,整體追求的仁政和德治利於國家社會和平狀態,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表述,很像現代西方法理學所說的消極自由。
@傳統國學
-
16 # 黃蜂二師兄
儒家思想主要是人倫思想和學問,突出的是人本身,眾多事實證明,以人為本才是成功的法寶,人道才是王道,人道也是天道!
阿里巴巴為什麼能成功?因為它抓住了走向富裕和半邊天的幾億婦女的需求,法國AV老闆為什麼能成為世界首富?因為它抓住了以中國富婆為首的世界奢侈品行業的需求的富婆們的心,一個AV包1萬到3萬,可是成本在廣東的製作成本只是百十元,這利潤之高令人咋舌。
最近一直在考慮個問題,屢敗屢戰還能成功到底秘訣在哪裡?馬雲創業幾次都面臨彈盡糧絕,還不是有大錢的人最後幫他一把?每一個跌倒再爬起來的人都是因為最終有人相信他、幫助他、關鍵時刻扶持他,他才能漸漸羽毛豐滿,有能力浪揭飛舟?眾志成城的反面教材項羽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的領悟,老書上是沒有寫的,很多3綱5常也早就不適應了時代需要,肯定會有些愚昧腐朽的形式在其中,既然是思想,說的是一個體系,尊重人、重視人、大局觀、感恩心、互幫互助、用長避短、尊老愛幼、以人為本的倫理思想才是它的精髓!
-
17 # 17942601573
不是不衰,是封建統治者都把他搬上神壇做為國家的思想理念。即使有不同意見,在封建集權下也沒發展空間。在封建社會的上升階段,他顯示的是好的一面;從北宋以後,隨著封建制度的衰落,特別是南宋程朱理學,所謂存天理滅人慾,使儒學封建思想達到極致,徹底腐朽,成為麻痺社會的思想桎梏,成為麻痺人們思想的精神枷鎖,阻礙了社會發展。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人家資產階級革命成功,立憲、共和了,我們還是封建專制一人說了算;人家進入了工業時代洋槍洋炮,我們還是大刀長矛)。魯迅先生的《祥林嫂》就是中國近代落後‘真實寫照。
-
18 # 錦月細雨
儒家思想起源於周朝的,周武王和周文王,儒家的創立實際上就是周王室統治百姓的工具,在周王室衰敗後一度失傳,被局心險惡,一心想當官的孔老二拾起,天天鬼叫禮壞樂崩了,要回復周禮,打著回覆周禮的旗號,滿世界騙吃騙喝。那些君主也不是傻子,看他在魯國幹那事,扒人家的城牆,沒扒成,弄的魯國國君裡外不是人,最後看美女去了,都不搭理他了。他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以孔老二週遊列國也沒有人用他。儒家到了秦朝還被當騙子焚書坑儒,因為秦朝重法家,是用法家思想治國國的,儒家那一套在秦始皇,發家眼裡就是騙子。到了漢朝漢武帝又開始用儒家,畢竟儒術起源於統治者,漢武帝也知道儒術也是統治百姓的工具,所以在漢武帝以後儒家又回到了政治中心。漢武帝也只是像周朝一樣用儒家。
那儒家好不好呢?當然不好,因為周朝是奴隸制國家,對百姓思想就是奴役百姓。百姓當然不會心甘情願的被奴役,所以世世代代都會有不甘心當奴隸的老百姓造反
-
19 # 把自己養好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長盛不衰,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1、儒家思想具有社會性。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社會理想就是治理一個規範而有秩序的國度。他在魯國做官時,做國相三個月,就讓魯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別的國家人來到魯國,也像回到家一樣。然而,由於齊國的離間,孔子最終在魯國沒有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就算如此,他的治國之道並沒有因此泯滅,而是成了後世每個朝代的制度模式和框架,他創立的儒家思想也成為後世開國君主的政治指導思想。因這種實用性,致使儒家思想傳承不絕。2、儒家思想的廣泛性。儒家學派是第一個收徒授業的學派,有記載孔子的弟子就有三千,沒有入門而得到他教導的人就更多。以至儒家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學說涉及的不僅僅是治理國家,而是涉及禮儀,不管是在正規場合還是婚喪嫁娶,孔子都會言傳身教,做到都躬而有禮;涉及道德,“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涉及教學,“不憤不啟”;涉及音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等等。從思想到行為,人們的生活無不留有儒家學說的痕跡,所以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至深,更致遠。
-
20 # 大地子民1
儒家思想之所以二千多年長盛不衰,是因為它一直是封建統制者的正統思想,又是用倫理道德文化教育人們的主導哲學思想,不論官民皆視之為法寶,其道德文化我們至今也在應用,而且還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們從小就知道,我們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得儒家思想得薰染,我們得內心深處流躺著儒家思想得血液。就在現在得生活中,儒家思想無不影響著我們。
想要了解儒家思想如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得正統思想,而且二千多年長久不衰,我們要從儒家學說得發展歷程來看。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誕生與發展:
在那個動盪得時期,封建宗法等級制度遭受到嚴重得破壞,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孔子透過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這就是儒家思想得誕生。孔子透過對當時社會所處得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得思想理念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讓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封建統制為控制人們的思想,而推行是愚昧政策,阻礙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歷史產生消極的影響,但儒家思想的勤政愛民,任人唯賢、和睦相處、以仁德為核心的教育規範、合理的教育方法有著積極的意義。
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主張以愛人之去心調節社會人際關係;主張以"禮"即貴賤有"序”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苟政刑殺,要求統制治者愛惜民力,取信於民,正身立己;主張改良,與時俱進,以仁德道德為核心去調節人際關係,來緩和社會矛盾。
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君為輕,民為貴”主張仁政,即不誤農時,放寬刑罰,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
到了漢代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學派的長處,結合中央集權制的要求,對儒家學說加以改造,提出"罷黜百家,獨有儒術”並被漢武帝採納,又光大了儒學,進一步成了封建的統制思想。
到了唐代,受安史之亂影響,正統地位受到了削弱。
兩宋時期,朱熹對儒學加以改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又形成了新的儒學。
清代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行政學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強調"託古改制”為維心變法找到理論依據,又將儒學賦於新的內容。
綜上所述,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長久不衰,就是因儒家思想成為了統制者的主導思想,我們現代人應用儒家思想,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用儒家的道德倫理文化去淨化人們的靈魂。
回覆列表
從春秋晚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開始,儒學就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長河裡,歷經千百位儒學大師的修正錘鍊之後得以發展完善,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的發展並沒有就此止步。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種思想文化能否成為社會意識的主流,關鍵是看它是否能滿足社會存在的發展需要。
儒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發展,順應社會。一、春秋時期,當時的社會,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率,政治上週王室衰微,思想上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這一切都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這個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後經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在當時更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戰國時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是此時儒家思想並未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原因在於用暴力征服手段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已經成為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儒家思想不能為兼併戰爭提供理論依據,因此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秦統一六國,以法家思想為指導,丞相李斯認為儒生借古非今,會擾亂民心。秦始皇毅然決定焚書坑儒,目的是加強思想專制,為政治專制服務。
四、漢朝成立,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併加劇、匈奴為患等因素都威脅著西漢的穩定。在這一形勢下,唯一出路只有採取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加強中央集權。此時的儒家思想與春秋戰國時期相比有了新的發展,再經過董仲舒的改造,宣揚“大一統”和“君權神授”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十分有利,能夠真實反映社會存在,對“仁政”思想的繼承也有利於鞏固統治,緩和社會矛盾。董仲舒提出了——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是以思想上的統一維護政治上的統一。漢武帝還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儒學發展,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並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是把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正統思想,是因為儒學家們能吸取百家之長,不故步自封,善於學習借鑑,更在於他們能夠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之進一步發展。
五、漢末到魏晉南北朝,社會動盪不安,士人對儒家思想產生懷疑,佛道盛行。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嚴峻挑戰。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的想法,對佛老之學進行了深刻批判。北宋時期復興儒學、抨擊佛道之風盛行。同時儒家思想又得到發展。儒學吸收佛、道哲學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理學。它的產生是出於儒學家革除時弊、拯救文化、重樹人倫與儒學價值,重建儒學道德的主觀努力,適應了唐末以來重建倫理綱常的需要。 統治階級利用其中理學中“滅人慾”的教條有力的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其中綱常名教幾條繩索把人束縛得更緊了。
六、明中後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君主專制空前強化,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政治腐敗。思想家李贄打破對孔子的迷信,針對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儒學的正統地位又一次遭受動搖,儒家思想又一次面臨變革與改造。
七、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和繼承,使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儒家思想的相容幷蓄。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伸向未來,在正在消失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樑。
儒家思想本身的雙重性和儒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決定了它能夠隨著歷史的潮流與時俱進,在不同的社會存在中被賦予不同的思想內涵,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因此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並沒有隨封建社會的消亡而消亡,相反,它在新的社會存在中又發揮了新的作用。
儒學畢竟是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所以不免帶有一些階級和時代侷限性,因此對待儒家思想一定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發展,比拼的是科技和制度!阻礙科技發展和制度進步的,我們要堅決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