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寶寶佳

    結局應該是這樣的,盟軍前期登陸之後遇到非常強勁的阻擊,隨後突破之後,一路直抵柏林。最後還是東西兩線的盟軍在柏林會師,希特勒依舊自殺,德軍戰敗。

    關於西線的裝甲部隊部署在哪裡的問題上,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施韋彭堡、龍德施泰特吵得不可開交。這個時候,決定權其實是在元首那裡,最坑的不是古德里安,也不是隆美爾,而是希特勒,一向果決的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居然和了一把稀泥。在這個問題上,折箇中,你們各玩各的,別摻和,也別來煩我。

    隆美爾認為的是,將裝甲部隊全部部署在海灘附近,一旦盟軍成功登陸,立馬用裝甲集團軍群將盟軍打回去。隆美爾認為,盟軍登陸後的24小時決定一切,如果沒能將盟軍打退,那麼必敗無疑。

    而龍德施泰特認為,將裝甲部隊後撤,部署在法國縱深,待盟軍登陸之後,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和盟軍交手。將裝甲部隊作為預備隊,等盟軍來了,知道了主攻方向,再發動反撲。希特勒看他倆吵得不可開交,讓古德里安去視察一圈,結果回來之後說法和龍德施泰特一樣。

    希特勒和稀泥的機會來了,給了隆美爾三個裝甲師,一個裝甲師在卡昂,另外兩個在加萊。結果諾曼底登陸當天,卡昂的21裝甲師曾經一度打到了海邊。最後還是因為寡不敵眾,後撤了。事實證明,隆美爾的想法沒什麼錯,然而,隆美爾卻在兩頭賭,他並不知道盟軍在哪裡登陸。那麼如果這麼看,還是古德里安更加高明一點。

    隆美爾之所以反對古德里安後撤,主要原因就在於,撤的太深了,一旦面對盟軍的空中優勢,坦克部隊寸步難行,寸步難行了就失去了機動性,速度力量全都不夠用了。而如果,將坦克全都佈置在海邊,可能夠用,但是還是會成為靶子。希特勒雖然信了盟軍在加萊登陸,但是也沒全信。還是會把裝甲部隊拆了,放加萊和諾曼底。

    如果這麼看的話,還是希特勒高明點,和稀泥吧,畢竟,誰也不知道誰是對的。

    之所以不知道誰才是對的,原因就在於實力上的差距太大了,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軍已經喪失了空中優勢,制空權制海權全沒了,根本就沒法打了。而且,德軍也承受不起東西兩線被夾擊,消耗不起了。

    一旦,德軍將坦克全都部署在海邊,盟軍的空中優勢依舊會把裝甲部隊打掉,即便裝甲部隊能夠反撲幾下,但是,盟軍的炮火也不是吹的。頂多就是,盟軍登陸的之後,遭到反撲,損失慘重,但這個時候,德軍會損失絕大多數的裝甲部隊。從諾曼底到柏林,中間能夠和盟軍斡旋的德軍機動力量則消失殆盡。

    說到底,這就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古德里安沒錯,隆美爾沒錯,希特勒也沒錯。錯就錯在這場仗不應該打,從法國戰役到巴巴羅薩,再到斯大林格勒,再到諾曼底登陸,德軍戰敗就是定局了。

  • 2 # 榮華之武器堂

    在當時的情形下,對於德軍來說,面對盟軍強大的航空兵,如果德軍將裝甲兵部署在灘頭的話,只會讓盟軍最初登陸階段增加一些困難,但最終依然會失敗。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德軍裝甲兵在諾曼底登陸的情況。

    當大批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時,德軍並未立即發起反擊,等到後來醒悟時,由於部隊距離較遠且命令傳送受到盟軍電子干擾, 在“D”日能夠組織反擊的只剩下第21裝甲師。在當天下午德軍向位於卡昂北部的英軍第3師發起瘋狂反攻,但並不知道擁有強大對地攻擊火力的“颶風”式戰鬥機此時正在該地區頻繁出沒。這場激戰的結果可想而知:盟軍損失輕微,而第21裝甲師卻有70輛Ⅳ型坦克在遍地開花的彈雨中變成了廢鐵。

    6月6日夜間10點,隆美爾終於趕回了他的司令部,把寶全押在了裝甲部隊身上,他立即命第1裝甲軍軍長狄特里希指揮第21裝甲師和黨衛軍第12裝甲師於7日清晨發動反攻。但是,第21裝甲師經過一天的惡戰僅剩下70輛坦克,而從120千米外趕來的黨衛軍第12裝甲師一路遭到盟軍飛機的猛烈轟炸,7日9時才趕到戰地,對加拿大第3師發起反攻。此時,裝甲教導師在盟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下進展緩慢,還在趕往戰地的途中。6月8日,裝甲教導師終於趕到,但沿途已損失了90輛坦克。隆美爾命狄特里希用第21裝甲師、黨衛軍第12裝甲師及裝甲教導師這三個裝甲師進行反攻,企圖將盟軍趕下海去,但因盟軍有強大的空中及海上火力支援,狄特里希的反擊被打退。

    窮兇極惡的德軍指揮高層匆忙向諾曼底地區調兵遣將。倫德施泰特命令第2裝甲師、黨衛軍第1裝甲師及黨衛軍第2裝甲師立刻開赴諾曼底。6月11日,希特勒又批准隆美爾將遠在東線作戰的第9、第10裝甲師調遣到諾曼底地區。6月初,德軍已在諾曼底地區部署了8個裝甲師。

    6月10日,隆美爾和西線裝甲叢集司令蓋爾·馮·施韋彭伯格上將決定集中位於諾曼底的所有裝甲部隊,在第2空降軍的配合下全力反擊,以阻止盟軍繼續擴大登陸場。誰知,盟軍飛機於當晚轟炸了西線裝甲叢集戰地指揮所駐地,除施韋彭伯格僥倖逃生外,裝甲群的參謀人員全部送命,使這次反擊還未實施就胎死腹中。

    此後,盟軍逐步穩定了登陸場,開始擴大登陸場並向內陸縱深發展進攻。而德軍裝甲兵面對盟軍空軍毫無還手之力,根本發揮不出。例如7月25日,美第1集團軍“眼鏡蛇”行動。這天上午9時40分,盟軍2430架各型轟炸機向目標區投下4 000噸殺傷彈、高爆彈及燃燒彈。隨著盟軍炸彈淒厲的呼嘯聲,德軍陣地硝煙瀰漫,地動山搖,前線指揮所陷於癱瘓,炮兵陣地蕩然無存,炸成幾塊的屍體被拋到半空……在盟軍的“地毯”式轟炸中,德國裝甲部隊的精銳-裝甲教導師損失了70%的有生力量。

  • 3 # 老威觀史

    如果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按照隆美爾的建議將坦克都部署在灘頭陣地,恐怕德軍會失敗的更快了。

    德軍在西海岸的部署

    要說道諾曼底登陸時期隆美爾的作戰建議,我們就要說一下當時德軍在西線的部署,當時德軍西線總司令是龍德施泰特元帥,下轄58個師,其中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此外還有希特勒親自直轄的2個裝甲師,共計60個師約76萬人。在龍德施泰特元帥下轄的部隊中,分為兩個集團軍,隆美爾當時是B集團軍群,共39個師,是德軍在西線的主力,B集團軍群下轄第7和第15集團軍。

    其中,第15集團軍駐守加萊,共有23個師,其中有5個裝甲師;第7集團軍駐守諾曼底地區,共有14個師,其中有1個裝甲師。顯然當時西線的德軍是將主要兵力部署在了加萊地區,認為那裡是盟軍的主攻方向。

    此外德軍在西線還有G集團軍群,不過這顯然不是德軍主力,只有19個師,1個裝甲師都沒有,主要駐守在盧瓦河以西。

    德軍判斷盟軍進攻西海岸的話,也必定會集結大量的部隊發動進攻,而西線的76萬部隊顯然在兵力上是嚴重不足的,從後來的情況我們也知道,實際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出動了大約288萬軍隊,數量上來說具有絕對的壓倒性優勢。

    所以德軍在防禦的部署上,圍繞著部隊的配置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德軍的主要分歧

    德軍的主要分歧在於隆美爾與裝甲部隊的使用。隆美爾認為應當把裝甲部隊部署在海岸線附近,如此以來當盟軍進攻的時候就能在第一時間將盟軍趕下海。而龍德施奈特作為隆美爾的上級,認為應當把裝甲部隊部署在遠離海岸線的地方,等到對方進攻方向明確之後再派出裝甲部隊。

    其實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隆美爾因為在北非吃過空軍的苦頭,所以他認為如果把裝甲部隊配置在遠離海岸線的地方,當盟軍進攻的時候會利用強大的空中優勢將裝甲部隊阻截在路上,從而使得裝甲部隊不能趕到作戰地點。

    但是如果將有限的裝甲部隊佈置在了海岸線附近,同樣也是不可行的。由於西海岸的海岸線太長,德軍兵力過少,在兵力的部署上就顯得捉襟見肘。一旦裝甲部隊固定在了一個地方,那麼就等於是賭盟軍的進攻方向就是裝甲部隊佈置的地方,一旦賭錯了,盟軍主攻方向不是裝甲部隊所在的地方,德軍就會非常被動。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在於盟軍的海軍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在海岸線附近的話,裝甲部隊容易遭受盟軍艦炮的攻擊。在盟軍的鉅艦艦炮面前,裝甲部隊也等於是活靶子了。

    隆美爾不僅與龍德施奈特就裝甲部隊的使用產生了分歧,還與古德里安,作為西線裝甲部隊的總監產生了分歧,古德里安也認為應當把裝甲部隊佈置在遠離海岸線的地方,以保持裝甲部隊的機動性,一旦固定在海岸線附近就失去了其機動性。

    這些分歧最終上交到了希特勒那裡,希特勒採取了折中的方案,將B集團軍群的3個裝甲師劃歸隆美爾指揮,另外的4個裝甲師劃歸了裝甲叢集司令施韋彭堡指揮。但這樣的決定顯然令雙方都不滿意,因為他們都沒有貫徹自己作戰方案的足夠的裝甲部隊。

    德軍的硬傷

    其實德軍最大的硬傷在於對盟軍進攻方向產生了判斷上的失誤,認為盟軍會主攻加萊方向,將西線本來就不多的軍力投入到了加萊方向,這就為盟軍在諾曼底地區勝利登陸創造了最好的條件。

    其次在於德軍兵力太少,76萬人根本就防不住288萬人的進攻,而且海岸線也就是防禦的區域太多、戰線太長,很容易就會被盟軍分散兵力各個擊破;

    第三在於德軍沒有海空軍的優勢,制海權和制空權都在盟軍手上。尤其是制空權,使得盟軍的飛機能深入德軍防線到處進行轟炸,以破壞德軍的防禦。同時還能在德軍後方空頭大量的傘兵部隊,以擾亂德軍的防禦。

    第四點在於德軍沒有制海權,海面完全為盟軍掌控,這樣一來盟軍就可以透過海上運輸線從容調配軍力,在德軍防禦薄弱的環節發動攻擊。

    所以因為這麼多的硬傷,基本也就註定了德軍在諾曼底的失敗。

    隆美爾的方案完全不可行

    相對於隆美爾的方案來說,實際上龍德施奈特和古德里安的方案顯然要更好,儘管他們也無法阻止盟軍在諾曼底地區的登陸。

    其實如果德軍的裝甲部隊在海岸線附近的話,那麼就必然會成為艦炮的活靶子,這點來說我們可以參考二戰時期日本的一個參謀官崛榮三的建議。當時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是節節敗退,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日軍總是在灘頭與美軍死磕,而崛榮三經過計算,認為日軍應當主動放棄海岸線50公里範圍內的陣地,撤到島嶼的內陸地區與美軍作戰才是上策。結果在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凡是像點樣子的守島作戰都是按照崛榮三的建議進行的,如沖繩島戰役。原因就在於海岸線50公里內都是艦炮的轟擊範圍,而且裝甲部隊本身就是大目標,一旦盟軍確定了德軍裝甲部隊的座標,又在艦炮轟擊範圍內,這些裝甲部隊也就只能品嚐艦炮轟擊的待遇,沒一會就會全部報銷。

    如上圖,我個人在西海岸的地圖上測算了一下,圖中的紅線就是海岸線50公里的範圍,只要德軍裝甲部隊部署在紅線內,都會遭到盟軍的艦炮轟擊。

    所以如果全部按照隆美爾的部署,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裝甲部隊都會成艦炮的活靶子。當然其次在於裝甲部隊也會失去其機動性。所以隆美爾的方案不如龍德施奈特和古德里安的方案。

    當然,無論當時德軍採取了哪種方案,諾曼底之戰也是一場必敗的敗局了。

  • 4 # 那一曲花瓣雨

    盟軍當時動用了大量情報人員去“被動暴露”登陸地點在加來,根據戰後資料顯示連這些情報人員都不知道是故意送人頭。

    所以,儘管德國情報機構並不認同,還是有不少德國高階將領認為是加來,其中也包括隆美爾。

    隆美爾認為諾曼底是佯攻,加來是主攻,那麼對於諾曼底的打法就是速戰速決,讓主力可以快速去加來。佯攻拖得越久,主攻那裡風險越大。如果讓佯攻的諾曼底被盟軍站穩了,那麼很可能佯攻會變成主攻。所以,隆美爾的想法就是,不管怎麼樣,就是第一時間把登陸部隊趕下去。這個想法是沒錯的。

    裝甲部隊上海灘,貫徹的想法就是速戰速決的打法,犧牲機動力換取近距離精準打擊,短時間內給予盟軍壓倒性打擊。說白了就是準備好了犧牲這支裝甲部隊,換取一場速勝結束佯攻。然後,主力裝甲部隊去加來決一死戰。

    再假設這個想法得到實施,那麼灘頭上可能短時間內還真是一邊倒的屠殺。但是,盟軍在海面上、空中畢竟有足夠的火力,還有就是有足夠的人員去填。換句話說就是,諾曼底會更加慘烈,時間會更長,傷亡會更加慘重。不過,結局還是會一樣,盟軍還是會在後方進行空投,德軍還是會很快腹背受敵。

    但是,僅僅就戰術而言,隆美爾是對的。

  • 5 # Mr史海拾遺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就算將坦克及裝甲兵團部署在灘頭陣地,就算德軍知道會在諾曼底登陸,也對戰爭的結局沒有任何影響,頂多就是給盟軍造成更多的傷亡,讓自己在西線的精銳更早被消滅罷了,這是絕對實力的壓制。

    關於這個問題,德軍高階將領隆美爾與龍德施耐特吵得不可開交,諾曼底的戰鬥證明了隆美爾的方案有一定可行性,但對戰局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德國陸軍裝甲部隊曾經所向披靡橫掃歐洲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掌握了制空權,而這也是閃電戰的核心,但是自從美國參戰,這一優勢蕩然無存,美國陸軍航空軍無論是重型轟炸機還是戰鬥機,都是德軍的5倍以上,歐洲戰場有超過7萬架戰機,這是一支戰略空軍。沒有了制空權,再多的裝甲部隊也是活靶子,更不要提上千艘護航艦隊的大口徑艦炮。

    諾曼底登陸的第二天,隆美爾曾組織7個精銳裝甲師反擊,妄圖將盟軍趕下海灘,但在絕對優勢的火力下,任何戰術都無濟於事,在雨點般的炮火下甚至無法成建制的投入作戰,而且美軍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被嚴重低估,諾曼底登陸美軍就傷亡了將近十萬人,英法那些少爺兵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德華人根本沒有機會。。

  • 6 # 佔滸

    可以肯定的是:無論隆美爾作何部署,戰爭勝負的天平都不會出現傾斜,最終只能成為垂死的掙扎。

    德軍“閃擊戰”橫空出世,劃時代變革的作戰理念,推動戰爭天平向德國傾斜

    如果說從二戰至今,能夠找到一場可以和德國閃擊戰一樣,影響深遠且具有劃時代變革的作戰模式,恐怕只有1991年美伊之間爆發的海灣戰爭,這場單方面屠殺式的戰爭二戰初期德國利用“閃擊戰”橫掃歐洲戰場如出一撤。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的陣地戰是名副其實的戰場絞肉機,“凡爾登絞肉機”和“索姆河地獄”就使雙方傷亡超過200萬人,最終同盟國戰敗,一紙《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則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周易》有言:“窮則變,變則通。”

    和中國身處四戰之地的狀況大體相同,從地緣政治上看,德國尷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東、西兩線作戰的命運,也正是抱著“忘戰必危”的想法,由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施麗芬制定出了著名的“施麗芬計劃”,即一戰爭開始之後,東線德軍少量部隊用以牽制俄軍,同時在西線集結主力,以凡爾登為軸心,從比利時和法國邊界進攻法國,與法國主力決戰,尷尬的是,為了應對施麗芬計劃,法國在德法邊境用鋼筋混凝土修建了註明的馬奇諾防線,雙方形成硬碰硬的對峙格局。

    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加緊發展軍備,加快戰爭步伐,為了緩解兩線作戰的困境,希特勒聽取曼斯坦因的計劃,制定出“黃色方案”,即將德軍主力部署於中央,使用裝甲部隊從法國意想不到的阿登森林沖出,避開了馬奇諾防線,這也就成為了後面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前奏,同時,隆美爾也藉著在法國戰役中的出色表現,一路飆升。

    法國戰役僅僅次於四十三天,法國全境即被佔領,事實上,這並不足為奇,在索姆河戰役中首次亮相的坦克發揮居功至偉,事實上,在二戰爆發之前,不僅僅法國,整個歐洲除了德國之外都停留在一戰陣地戰的作戰思維中陶醉,科技的進步,尤其是裝甲兵,使得戰爭的模式發生了迅速的改變,在進行閃擊戰時,德軍裝甲部隊不拘泥於和法國糾纏,而是快速前進穿插,將後續清掃留給後續步兵部隊。

    這種創新的戰爭模式,劃時代的戰爭理念,使得波蘭、法國、英國和俄國在戰爭前期都遭到了徹底的碾壓,也將戰爭之初的勝利天平向德國傾斜。

    憂鬱、感傷的戰場指揮天才隆美爾,終究敗走北非

    二戰時期,德國總參謀部堪稱培養將帥、制定戰略、戰術的搖籃,雖然隆美爾並沒有在總參謀部任過職,但是其對於戰場指揮的藝術造詣,在德國軍隊中卻首屈一指,對於“閃擊戰”的理解甚至超過了其創立者古德里安,在法國戰場,隆美爾歸屬於倫德施泰特指揮的A集團軍,進入法國之後,隆美爾就一路狂飆,超快的進攻速度,遠遠超過其他部隊。

    事實上,隆美爾並沒有對自己的戰爭做過詳細的總結、出書,也沒有來得及。對於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來源於他在戰爭時所記錄的筆記和給妻子露所寫的書信,從法國到遙遠的北非戰場,乃至最後的諾曼底西線戰場。從書信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出隆美爾雖然戰爭指揮藝術堪稱天才,但是卻有一絲憂鬱和悲傷,他並沒有被自己的勝利衝昏頭腦,反而時刻對自己的敵人充滿敬畏,真正實現了戰術上重視敵人,在戰略上也有著很深刻的見解。

    隨著1941年6月22日凌晨,巴巴羅薩計劃的實行,德國正式陷入兩線作戰的命運,出於希特勒個人對於蘇聯的厭惡,德國大部精銳兵力向東線集結,對於控制和爭奪北非以及地中海控制權,希特勒顯得並不在意,只是讓隆美爾率領德軍和意軍抵抗,從戰爭開始,隆美爾手中的兵力就不佔據優勢,但是憑藉出色的戰場指揮,隆美爾仍然屢戰屢勝。

    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在東線同蘇聯的戰爭從進攻轉向相持階段,北非戰場上盟軍也逐漸適應了德國的進攻理念,併為之做出了相應改變,隆美爾在北非的地位越發危險,曾經的沙漠之狐最終只能以失敗收場。

    諾曼底登陸戰,勝負大局無力迴天,識破影響戰爭的關鍵之局

    1943年12月隆美爾調任B集團軍群司令,負責修築大西洋防線,對於如何防守,德軍出現了兩派主張,一派倫德施泰特元帥和蓋爾將軍,主張在遠離海岸的區域將裝甲部隊用做機動的預備隊,待到盟軍上岸之後,在發動大規模的反攻。

    另一派則是隆美爾,主動將裝甲部隊不屬於灘頭,阻止盟軍的登陸。面對兩派的主張,希特勒選擇了和稀泥的方式解決,沒有授予隆美爾對於所有裝甲軍隊的指揮權,只是將七個裝甲師中的三個留給了他。而當時的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也曾面臨相互掣肘的指揮局面,最終被他強硬的態度拒絕,事實上,如今看來,這些都不能改變戰爭的走勢。

    事實上,隆美爾和倫德施泰特之間的爭論,可以看做是對於不同戰場認知造就的結果,如今看來,隆美爾顯然更高一籌,他透過和英、美軍隊的交手,已經非常清醒的認識到裝甲部隊面對空軍被吊打的局面,失去制空權的德軍,已經難以挽救失敗的結局,這一點,從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都已經有了現實的說明。

    而隆美爾所面對的內部對手大都是從蘇德戰場回來的,作戰思維主要集中在二維空間,而非三維空間,對於制空權重要性的認識不足,事實上,面對盟軍的空軍,倫德施泰特主張的戰略沒有任何價值。換言之,此時從東線戰場調來的德軍將領,並不瞭解盟軍的作戰方式,而隆美爾對於蘇德戰場的認識卻可謂一針見血。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蘇聯人很頑強,但是缺乏彈性,他們不會像英華人那樣用審慎精密的方法。蘇聯人在攻擊中,總是一頭撞了過來,不惜犧牲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完全只憑著單純的數量優勢來獲取勝利。”

    對於蘇聯人的這種特徵,發揮運動戰的優勢顯然是種很好的策略,但是,面對更精明的對手時,就不再適用。

    總結:

    事實上,無論是否採取隆美爾的策略都無異於戰爭結果的改變,隨著勝利天平的傾斜,德軍的敗局早已註定,隆美爾的策略只能換來盟軍更大的犧牲。

    而最終真正影響戰爭走勢的其實只有一點:綜合國力的對比。

    正如美日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鏖戰,雖然日本初期佔據優勢,卻也無法改變被美國吊打的結局,隨著同盟國的實力越發強大,德意日所組成的法西斯同盟,也只有滅亡、投降的命運。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一場非常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東線戰場進入全面反攻的狀況下,西線盟軍透過諾曼底登陸,將近三百萬士兵運送到法國,從而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場行動的成功,也標誌著納粹德國徹底失去了翻盤的希望。

    說起來,在盟軍發起行動之前,德軍元帥隆美爾曾建議將德軍的坦克裝甲群安置在靠近灘頭的位置。這樣當盟軍部隊發起搶灘登陸時,灘頭附近的德軍裝甲就能在第一時間展開阻擊。不過,隆美爾的建議最終被否決,而德軍也在搶灘登陸戰中遭遇了失敗。

    (諾曼底登陸)

    那麼,如果當初德軍採納了隆美爾的提案,諾曼底登陸的結果會不會改變呢?

    當時西線總司令龍德斯泰特認為,由於海岸線太過漫長,德軍不能對整個法國沿海進行佈防。因此德軍的坦克裝甲部隊應該部署在離灘頭較遠的位置,隨時保持機動性。一旦確定盟軍的主攻方向,坦克裝甲部隊就能第一時間調動支援。

    對於龍德斯泰特的想法,大部分將領都表示了贊同,但隆美爾卻站出來進行反對。隆美爾認為,盟軍具有非常強大的空中火力,德國很容易丟掉制空權。一旦喪失了制空權,那麼遠離灘頭的裝甲部隊將會遭到盟軍的空中限制,到時候將會寸步難行。只有把坦克裝甲安排在灘頭附近,利用灘頭防空裝置的掩護,才能讓坦克部隊發揮出最大的威能。

    隆美爾的意見提出後,西線司令部高層一時間沒有人進行反駁。要知道,隆美爾曾在北非戰場的大劣勢之下,多次帶領德意聯軍打出以少勝多的戰役。他對盟軍有著足夠的瞭解,也是最有資格發表意見的人之一。

    不過,雖說其他將領不敢說話,但作為隆美爾頂頭上司的龍德斯泰特,卻堅決反對隆美爾的意見。隆美爾隨即據理力爭,雙方在激烈的爭吵後,並沒有能夠達成一致。

    (隆美爾舊照)

    不久後,坦克裝甲技術總監古德里安來到前線巡查。在聽說隆美爾與龍德斯泰特的爭論後,古德里安堅決地站在了龍德斯泰特那一邊。在他看來,德國坦克裝甲之所以天下無敵,就是因為其強大的機動性,能夠對各個戰場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僅僅侷限於一方土地,那麼德軍等於是自廢武功,喪失了自身的優勢。

    但對於古德里安的說法,隆美爾仍然是不予認同。

    最終,由於雙方意見僵持不下,這件事只能交給希特勒來裁決。希特勒在瞭解事情原委後,決定將西線的7個裝甲師一分為二。其中3個師交給隆美爾進行指揮,剩下4個則執行龍德斯泰特的方案。

    但這樣一來,裝甲師的兵力就遭到了分散,戰鬥力被極大地削弱了。等後來盟軍發起登陸時,無論是隆美爾的部隊,還是採取龍德斯泰特方案的部隊,都沒有能夠完成阻擋盟軍的任務。

    (龍德斯泰特舊照)

    那麼,如果德軍採取隆美爾的方案,讓坦克裝甲全都集中到灘頭附近,結局會有變化嗎?

    我認為應該是不可能的。。

    說起來,盟軍要穿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登陸,只有兩個比較適合的登陸點。第一個登陸點是加來。歷來英華人要穿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基本都是選擇在加來登陸。

    第二個登陸地點是諾曼底。在諾曼底登陸的難度遠比加來高。盟軍高層在最初確定登陸地點時,實際上也是頗費了一番腦筋。為了減少德軍在諾曼底的防禦力量,盟軍搞出了一個假的第一集團軍群,讓巴頓向各部隊下令,隨時做好向加來進發的準備。

    為了讓德軍中計,盟軍還故意讓德軍截獲了一份要在加來登陸的電報。

    在經過德軍西線司令部詳細商討後,德軍高層一致認定,加來將會是盟軍登陸的主攻方向。這一點就算是隆美爾也沒有異議。

    所以德軍將主要的防禦力量都集結在了加來,而諾曼底的力量則相對空虛。對盟軍登陸地的判斷錯誤,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德軍的失敗。

    退一步來說,就算德軍聽取了隆美爾的建議,將坦克裝甲集中在灘頭。但由於德軍的主要空中力量都在東線戰場上,因此盟軍在西線的空中是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德軍想要憑藉坦克裝甲來對抗空中火力,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 8 # 梁勇10866

    把坦克部署在灘頭那是最蠢的辦法!艦炮會將它們一一點名。盟軍的艦炮從35MM 至440mm 不等只要是80mm以上口徑的,打擊擺在灘頭的坦克幾乎和打靶沒區別!而坦克根本無法還手(射程太短)!

  • 9 # 怡然自得9961

    到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國已經必敗了。艾森豪威爾當時對登陸的美國士兵說,你們登陸的時候,看到的每一架飛機✈️,都是美國的。當時盟軍已經掌握了絕對制空權,也掌握了絕對制海權。所有的人都知道,德國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的空軍已經反覆轟炸了德國的補給線和其他戰略目標,德軍的戰鬥力其實已經很弱了,所以諾曼底登陸,在一天的時間裡就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在已經絕對制海權的情況下,所有盟軍艦艇暢通無阻,海洋上的機動沒有任何障礙。各種各樣的軍艦包括戰列艦可以用全部火力轟擊德國岸上目標。坦克在這種情況下,只能給海軍當靶子,給對手新增戰果。戰爭發展到這個階段,都是垃圾時間了,不是坦克能夠解決問題的。這個時候,德國最佳戰略是,與西方和談,將主力掉向東方,阻止蘇聯勢力擴充套件到西歐。以此為談判條件,求得英美不毀滅德國。希特勒以及上層重要官員承擔戰爭責任。如果歷史這樣發展,希特勒也就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 10 # 觀上靈雲

    其實隆美爾的建議是把坦克放在後面,或者說是第二梯隊甚至更後面,而不是題主說的直接在灘頭。在盟軍登陸差不多的時候突然發動反擊(相當於中國的半渡而擊之計),把盟軍擊潰在沙灘上,那個時候盟軍還沒有大規模投入坦克,用德國的坦克快速反擊,可謂是事半功倍,如果真的把盟軍拍死在沙灘上,相信盟軍從此再也無法組織新的登陸了。所以盟軍花費非常大的力氣,甚至不惜讓巴頓做誘餌欺騙希特勒相信盟軍不會在諾曼底登陸。

    其實就是希特勒採用了隆美爾的戰術,也未必能取得效果,隆美爾在非洲之所以被打了回來,原因就是英華人在北非登陸,顯然隆美爾並沒有抵抗住。

  • 11 # 驕然

    我來談談我的觀點吧,我不知道你的資料是從哪裡獲取的?反正我所看到的資料和你說的完全不一樣,盟軍能夠實現諾曼底登陸,對於德國來說最大的罪魁禍首恰恰是隆美爾,本來德軍懷疑盟軍要在諾曼底登入,但守這一代的德軍指揮官隆美爾卻覺得盟軍不會在諾曼底登陸,於是德軍疏於防範,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隆美爾在諾曼底登陸之時,居然私自回家給他老婆過生日,這也令希特勒大為惱火,本來隆美爾的提拔,完全得益於希特勒對他的信任和器重,但此時希特勒卻改變看法。

    在這裡我們首先來看一下隆美爾的發跡:

    一個偶然的機會,隆美爾被選入希特勒的警衛營擔任營長,由於隆美爾辦事認真,深得希特勒的信賴,後來他被任命為德軍第七裝甲師司令,1941年他被派往北非戰場,隆美爾在臨行前,希特勒特意向他交代過,讓他利用義大利軍隊在北非拖住英軍,不要深入,因為北非不是主戰場,德軍不可能把更多的補給和兵員運往北非,但是隆美爾來到北非以後,就把希特勒的囑託忘在了腦後,不久,他被授予陸軍元帥,在北非戰場上,他的軍事才能得到有效發揮,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也讓這位元帥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譽,他的軍事生涯也達到了頂峰,由於他不斷的在戰場上深入,使希特勒不得不加大在在北非的軍用物資投入,這就嚴重影響了蘇德戰場上的補給,違背了希特勒的戰略思想,但好景不長,緊接著隆美爾就被英軍的蒙哥馬利所打敗,以至於希特勒也不得不嘆息的評價隆美爾:“看來隆美爾只是一個戰場上的猛將,而不是一個戰略家”。

    後來,隆美爾被調到法國駐守,此時德軍也預感到盟軍要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是具體在什麼地點登陸尚不清楚,作為在法國的德軍主帥,隆美爾又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判斷盟軍將在加萊登陸,並且不聽其他人的建議,此時的他有些太狂妄了,以至於1944年,在他妻子生日的時候,他還擅自離崗,回到他妻子身邊,給他妻子過生日,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盟軍卻突然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了,這讓隆美爾大驚失色,他又輸了。

    軍事上的不順,也讓他的性格發生了扭曲,1944年,本來他是希特勒一手提拔的,卻神差鬼使的讓他參加了暗殺希特勒的活動,結果暗殺失敗,他被責令自殺,為給隆美爾點兒面子,同時也是為了給德軍一點面子,希特勒謊稱隆美爾因病去世,賜予國葬,隆美爾死的時候僅53歲。

    從隆美爾的軍事生涯中,我們不難看出,並沒有像作者所說的那樣,諾曼底登陸隆美爾是失算的,希望作者好好回顧一下!

  • 12 # 血戰勾莊

    隆美爾認為只要盟軍登陸成功,這場戰爭德國就等於失敗了,所謂縱深防禦都是扯淡。因此隆美爾認為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盟軍登陸,不惜一切代價要把盟軍消滅在灘頭,絕戰場就在灘頭。毫無疑問在戰略上講隆美爾是對的。當然這改變不了結局,但會造成雙方在登陸點超過原來N倍的傷亡人數。

  • 13 # Bulldog888

    很顯然隆美爾是正確的,所謂坦克的機動性是根本就不成立的,除非你有制空權,否則到處機動的坦克就是活靶子。相反把坦克藏在攤頭的掩體裡,盟軍空軍根本就毫無辦法,等到盟軍登陸,一場混戰,按照當時的轟炸機效能,根本就搞不清到底是投彈炸德軍坦克,還是炸自己計程車兵。因為希特勒始終怕隆美爾功高震主而處處戒備,才導致了這個完全錯誤的決定

  • 14 # zw2447

    德國精銳已經被蘇聯消滅,諾曼底登陸就是美國忙著搶勝利果實,摘桃子的,德國根本無力組織有效防禦和反擊。登陸的意義被美國嚴重誇大了。

  • 15 # 遠離喧嘩

    如果裝甲部隊中有相當數量的裝甲防空車,協同地面防空武器,在做好隱蔽和防禦的基礎上,大量重型裝甲協同岸防工事,盟軍登陸的難度將大大增加,傷亡人數可能成幾何倍增長,在前幾波次的登陸中,如果盟軍無法撕開德軍的岸防陣線,傷亡超過預期,很可能在指揮層面,盟軍會考慮改變策略,因為歐洲同盟都比較惜命,這樣在前期取得戰果的情況下,德軍基本能夠穩住第一波,在後續的補給和機動下,也許能繼續拖延戰局幾個月或者更久。當然此時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失去了制空權,德軍引以為傲的帝國裝甲師叢集就是飛機的靶子,任何強大的裝甲在航空炸彈面前簡直就是火柴盒,之前英倫空戰德國空軍其實還是非常強勢的,無論是飛機數量和飛行員的素質都是可以壓制盟軍的,可惜被無情的消耗掉了。然後美國入局,德意志戰車徹底淪為魚肉,就算隆美爾猜對了諾曼底,也只是延緩戰局程序,距離扭轉戰局還是遙不可及的。想改寫歷史,元首必須一口氣拿下莫斯科,也許今天就沒有你我了!

    願世界永遠和平,戰爭沒有勝者可言,在生命面前,大家都是輸家!

  • 16 # 都市南鄉子

    結果就是,要麼成為盟軍立體化作戰優勢下的犧牲品,要麼就只能乾瞪眼等著被消滅的命運。隆美爾元帥是納粹德軍陸軍三大名將之一,也是希特勒的寵兒(元首與其他兩位關係都相對差勁)。但確實只是個戰術大師,優秀的戰地指揮官,戰略與政治眼光能力都不行。簡單說,坐不了辦公室當不了統帥。對西線戰場坦克裝甲部隊的使用上就是例證。隆美爾已經在北非戰場吃盡了盟軍海空優勢的苦頭,依然不會站在全域性的角度,吸取教訓。諾曼底登陸戰前,盟軍的海空軍優勢更大,如果把坦克部署於灘頭接近地,一則捱打還手不得,還沒看見敵人就士氣全無。二是如果賭錯了盟軍登陸點,再想機動到戰鬥位置,幾乎就是空想。盟軍在發動登陸前,已經把諾曼底和加來地區與內陸的聯絡,用空軍轟炸隔斷了。如此,第二戰場的勝利可能更快到來。所以,事實上,他的餿主意被西線德軍高層一致反對!還迫使希特勒做出了“和稀泥”式決定,加劇了戰場的不確定性。而自己最後也因皇家空軍的偷襲吃虧受傷,退出了戰場。

  • 17 # 正義先鋒老五214

    諾曼底登陸,意味著盟軍即蘇德戰線後開闢了第二戰場,形成東西夾擊德國的戰略局面,不管德軍如何部署,盟軍的攻勢是不會改變的,盟軍依靠美國雄厚的軍事實力,利用前期偵查、偽裝、轟炸等一系列戰爭手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儘量在登陸戰場上儘可能的減少遇敵數量,但盟軍的兵力部署和前期準備是按照德軍全面部署諾曼底而準備的,所以無論德軍如何部署,盟軍勢在必得。那麼德軍為何選擇了將重兵後撤,然後反擊的策略?那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面對強大的空中和艦炮火力優勢,硬扛是要吃大虧的,不如揚長避短,利用德軍的陸戰經驗,從內陸消耗殲滅盟軍。

  • 18 # 鋼鐵俠舅舅592

    拋開戰爭性質,單單從軍事角度看,隆美爾真的是超一流軍事家,他的軍事才能不僅僅是他的北非沙漠之狐和他的非洲軍團取得的驕人戰績,而是在後來的大廈將傾時也能果斷判斷出盟軍登陸地點,並且給予最佳方案,由於希特勒後來焦頭爛額,龍德施泰德思維僵化,這些人否定了他的方案。導致德國失去了最後討價還價的機會(一旦盟軍不能在一天突破大西洋壁壘,一年前的安琪奧登陸戰很可能會再現,到時候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候由於英美不堪傷亡慘重,勢必一度暫停行動)。此前隆美爾和馬歇爾這兩位將軍說了相同的一句話:登陸日的第一天將是——最長的一天!也就是誰先贏得第一個24小時,誰就把握這次戰役的主動。如果德軍參謀部聽取隆美爾建議,制定詳細計劃,將計就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白天做出裝甲集團軍增援加來的假象,晚上悄悄的集結到諾曼底附近隱蔽起來,那麼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好在歷史沒有那樣發展,希特勒和他的參謀們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即便是這樣,盟軍還犧牲了一萬九千多人。可見登陸戰是多麼可怕。

    四十多年後,海灣戰爭,被俘的伊拉克士兵驚奇的發現,美軍裝甲車裡面竟然掛著隆美爾的照片。他竟然成了敵人心中永遠的傳奇和偶像,還有比這個更榮耀的嗎?

    注* 安琪奧登陸戰發生在諾曼底登陸的頭一年,德軍在義大利的一支偏師在空軍元帥凱塞林(臨危受命,指揮陸軍)的指揮下,頑強防守,造成盟軍六萬多人陣亡,義大利登陸宣告失敗。凱塞林元帥和他的古斯塔夫防禦戰也成了二戰的經典戰役例。

  • 19 # 漩渦鳴人yy

    那估計輸得會更慘!

    這倒也不是說,隆美爾的這個主張有錯誤,只能夠說當時的德軍確實已經沒有辦法掌控全域性了!

    總體來講灘頭防禦,本身就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呢強調灘頭防禦為主,縱深防禦為輔!將所有的防禦主力集中在灘頭採取的戰法呢,就如同中國古代兵法所說的半渡而擊之,等敵人重型武器沒有運上來,敵人的重型火力還沒有徹底到位,敵人就沒有辦法組建起一個完整的灘頭陣地的時候,將敵人控制在海灘附近,想要衝上來的敵軍,都會成為你的活靶子,這是一種理想的戰法!也是損失最小的,就當時德軍的那個兵力情況和資源情況而言,這種戰法確實是最經濟也最合算的!

    第二種戰法,就是灘頭防禦為輔,縱深防禦為主!這種作戰的方法的各方都有所實驗,其中實驗最成功的就是硫磺島戰役上面!當時硫磺島日軍指揮官就是強調這樣一種防守策略,結果獲得極大的成功!這種作戰的方法更加靈活,更加機動,也符合當時德軍裝甲部隊作戰的基本習慣,畢竟裝甲部隊不是把自己埋在土裡面,或者把自己放在地面上當一個碉堡使用的。他更多的威脅力是要發揮他的分項屬性,也就是火力,防禦,最後一項最為重要機動。

    也因此在大西洋防禦這個問題上面,德軍老帥龍德施泰德和德軍的新任的B集團軍指揮官!隆美爾,出現了衝突,就是關於這是否主導灘頭防禦,還是主導縱深防禦!

    我們先不提,其他的我們就看一下,隆美爾這個灘頭防禦他是否有可行的空間!確實是有!而且這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所以乍看起來,隆美爾的這個指揮方法確實有自己獨到地方,至少她規避掉了一個問題,這些坦克部隊從他們出發到迎擊敵人這段距離,這一段挨炸的距離稍微減少!

    但是這種指揮方法卻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也就是。將坦克部隊集中於灘頭陣地,這意味著你的坦克部隊根本就不可能集中起來使用!或者說,隆美爾當時也沒有搞清楚盟軍主要進攻的方向究竟是哪裡,也就是兵力太過於分散,在這之後戰況已經證明了這個特點。亮劍裡面李雲龍說過添油戰術那是兵家大忌,老子不吃這個虧,隆美爾最後也是吃了這相同的虧!

    德軍裝甲兵的戰鬥力確實強悍,曾經一度差點打到海邊,但是兵力太少,一個裝甲師一個裝甲師的往裡面填,最終導致盟軍他組織反擊的時候有規律可循,或者說有時間重整士氣,你的裝甲是根本就不能對盟軍產生你所設想的那種效果!也就是將敵人趕下大海,這種情況根本就不可能發生,等到你想盡辦法把前線分散起來的裝甲部隊集合起來,然後成建制的像。登陸部隊展開衝殺的時候,敵人早就已經構築了牢固的前方的工事,這張你還怎麼打?

    而且隆美爾忽略了一個實際的情況!那就是當時的盟軍部隊,盟軍的情報機關對於德軍的部署情況一清二楚!

    也就是說,你裝甲部隊究竟位於哪裡,有多少人又需要多少補給,大概從哪條線路靠近諾曼底地區,這些情報部門一清二楚,所以,如果真的按照隆美爾的設想,將所有的裝甲部隊全部放在前線!全部放在灘頭陣地上面,那免不了的就是空軍部隊對你的重點照顧!

    雖然你可以修建牢固的工事,但是等到你真正出擊的時候,這些飛機就會盯著你狂轟濫炸,而且你距離登陸地區特別近,這些飛機,尤其是在登陸地區,負責掩護登陸部隊的那些作戰飛機,可以隨時的支援,發現敵人立刻予以絞殺!

    而且最後你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跟人家對炮,你打得贏嗎?曾經歷史上面有過一次坦克於戰列艦知性的對炮,那是發生在義大利海岸附近,當時德軍的虎式坦克和那些英國的軍艦曾經發生過對炮,結果呢,不出所料,坦克完敗,你如果把當時德軍西線的那些坦克真的拉到前線作戰的話,那你和這些戰列艦對狙不限口徑!你能打得過對方嗎?你還不是被對方給炸?

    由於忽略了一些實際的情況,所以隆美爾的這個設想基本上不可能成功。包括當時德軍裝甲並支付。古德里安在去看了前線之後,也同意龍德施泰德的意見!

    可是呢,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此時盟軍即將發動登陸作戰行動,如果什麼都不做,很容易就會被敵人做了空子!也沒有辦法各自按照各自理念進行防守,這是當時德軍唯一能做的事情!

  • 20 # 龍角大將軍

    諾曼底登陸,德華人將坦克部署在灘頭,大機率會加快德國的敗亡。

    盟軍登陸諾曼底時,有海權、制空權,坦克在灘頭不是活靶子嗎?坦克在平原上所向披靡,在海灘上拿什麼打飛機軍艦?坦克在海灘上可不好移動,目標也比較大,對方很容易就可以攻擊。

    盟軍沒有軍艦和飛機,德華人在海灘部署坦克還有點用,可是盟軍有射程威力比坦克射程威力遠的大的多的軍艦,坦克有什麼用?坦克的護甲可扛不住軍艦的大炮。

    德軍在海灘上部署一輛坦克,後面坦克可以大顯神威的平原上就少一輛坦克。諾曼底登陸時,德軍的坦克已經供應不足了,必須讓有限的力量發揮最大威力。如果坦克部署在諾曼底了,還被攻破防線了,那後面的平原怎麼辦?盟軍那麼多人、那麼多軍艦飛機,諾曼底登陸勢在必得。德軍疲勢已顯,德軍可以阻擋一時,但還是阻擋不了盟軍最後登陸成功。坦克是平原武器,不是灘頭堡壘,坦克裝甲是厲害,但也擋不住艦炮。

    德軍部署坦克在靠近灘頭的地方,如果灘頭被盟軍攻上了,坦克做什麼用?突襲還是做牆?盟軍只要佔據了灘頭,戰鬥人員就會源源不斷的上來,武器也會源源不斷的上來,坦克是厲害,但也奪不回灘頭。灘頭終究是灘頭,不是平原,盟軍也不是法軍。

    德軍將坦克部署在靠近灘頭的地方,無法就是讓盟軍多付出些傷亡,時間就一點攻佔這片地區,但大勢是改變不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不是減掉的肌肉多,脂肪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