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時間與價值

    這樣的事歷史上比比皆是,不足為奇。有的因為功高蓋主,擔心產生問題。有些大臣太自以為是,不怕老大放眼裡。也有為了平衡各方利益,穩定朝局,原因太多,應該都有它的歷史原因。否則就不會是今天的局面。

  • 2 # 朱可

    觸極大多數人利益,“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商鞅也不能免俗,商鞅不僅開創了變法強國的先河,更是演繹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悲劇。

  • 3 # 北京順義的小宅

    跟功臣,忠臣,奸臣這些沒有關係。是圈子。這一個圈子裡個別的人,另類的人,在圈子裡又融入不到圈子裡就要被踢出來。

    好比一個微信群,大家每天發紅包,只有你不發,沒理你就得了。還阻止一些人發紅包,另一些發紅包的發多少,怎麼發,什麼時間發你還要管。結果是什麼?踢出群。而且這個微信群是個家庭群,你又不是這家人,開始拉你進群是方便交流,有不得家人間說的話用你來傳話,所以這個群你地位不低,說話也有分量。

    可是你忘了這是一家人,你不是這家人。開始對這家人指手畫腳。這個不可以,這個不行。那個你必須做,錢怎麼花聽我的,花多少給誰花都要向我彙報。而且我成立了一個監督機構,這個群的成員說什麼做什麼我得管著。

    本來成員就每天向群老大告狀,群老大忍了忍,這回成員集體要退群,群老大沒有成員了還是群老大嗎。所以本身也一直有踢走商鞅的心,索性就直接給商鞅咔嚓了,而且越洩憤越恐怖越惡毒狠辣不講情面不顧情理那種越就合時宜。

    不需要調動什麼其它的條件,不勞民傷財。簡單一個步驟踢商鞅出群,再找幾匹馬陪商鞅走最後一程,拍個影片發群裡,了。

    成員每人發群主威武接力,繼續聊天發紅包。

  • 4 # 湛藍若非的天空

    在這件事情上有兩個方面單位原因至為重要:

    1、有一句話說的好啊,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而商鞅之於嬴駟來說,已經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之後的存在是一種桎梏了,並且嬴駟對他有一種畏懼感也至關重要。

    2、那個背景下上老世族的處置問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嬴駟這一招還是很高明的,讓他們玉石俱焚,自己重新組合一套自己的班子。

  • 5 # 那年今夕

    戰國時期大爭之世,爭的事是經濟、軍事、外交等綜合國力。

    如何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也是各國君主首要所想。

    秦國作為戰國初期被壓迫於西陲邊境,幾近亡國。孝公勵精圖治,求賢令更是情深意切。商鞅等六國士子能人紛紛入秦獻策效力。商鞅也確實是不世出之大才。耕戰之法從上而下無不變通。商鞅背靠秦孝公於秦國變法二十餘年,雖然效果卓著,為秦國東出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是,隨著社會的變革,得罪了秦國一大批利益既得者。也得罪了一大批包括當時的太子等王族。

    待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受商鞅變法打擊的老貴族率先發難指責商鞅叛變。秦惠文王雖然知道商鞅是冤枉的,但是也擔心商鞅權柄過大威脅到自己的統治也批准對商鞅予以打擊。

    商鞅雖然被車裂身死,然其法未改。秦惠文王以及後世秦國君主均以商鞅之法為基礎不斷努力,終一統八荒。

  • 6 # 西府趙王爺

    關於商鞅之死,其直接原因乃是與秦惠王的私人恩怨。

    話說當年秦惠王還是秦國公子的時候,因觸犯秦國法令而獲罪。原本按照周朝禮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秦惠王自然不算犯法,但變法之後的秦國,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即使你是國君之子也不可以。當然,畢竟是未來天子,上刑恐會傷其身體,實在不妥。於是商鞅便將其老師公子虔鼻子割掉,以代公子之過。

    這雖然明面上是割的公子虔的鼻子,但事實上懲罰的是秦惠王,所以二人的樑子就此結下。秦惠王登基之後,對其報復倒也說得過去。

    但,關於商鞅之死,這並不是主要原因。秦惠王之所以殺他,更多的是想給變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商鞅之死其實是變法的延續。換句話說,商鞅變法,直到他死之前,都不能算是成功。因為商鞅變法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秦孝公的絕對支援,其將秦國內部的一系列反抗聲音給壓制得死死的。而秦孝公死後,商鞅沒有了靠山,而那些守舊派又坐不住了。

    他們站出來反對商鞅,反對變法,秦惠王能怎麼辦?

    他不是秦孝公啊,無論資歷、還是實力,他都無法做到像父親那樣對守舊派做到絕對的壓制。他如果繼續支援商鞅,必然會引發秦國舊勢力的對抗,甚至於開啟秦國的又一次內亂。

    所以商鞅必須死。

    只要商鞅死了,守舊派們便沒有了攻擊的物件,更找不到理由來奪回曾經屬於自己的權力,變法所取得的成果就不會被顛覆。

    而且就變法的實際意義來講,商鞅在秦孝公和秦惠王面前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首先對於秦孝公來說,當時秦國積弱,國家急需變革,他需要商鞅這樣的人來幫助改變這個國家。正所謂“治亂世宜用重典”,商鞅指定法令來約束百姓貴族,並用“重輕罪”(既便犯很輕微的法,也要處以很重的刑罰)這樣的作法來保證秩序。

    在當時的秦國混亂的環境下,商鞅的重拳出擊無疑是最好的辦法,結果證明也確實如此。

    但到了秦惠王時代,則完全不一樣了。此時的秦國已經強大,各種法令秩序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已經深入人心。商鞅的強權高壓政策其實並不是太適合這個時代。換句話說,此時秦國的國民“素質”已經提高到了不需要過多的制度來維持的地步。

    商鞅對於秦惠王來說,不再具備變法的價值,他只是一個功臣。狡兔死,走狗烹,這個定律一般人都逃不掉。

    當然,商鞅還有其他的價值。

    就歷史而言,商鞅雖然是秦國的大功臣,但在當時的秦國,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喜歡他。首先那些舊貴族們自然是討厭商鞅的,畢竟自己的鐵飯碗就是他給弄丟的。至於百姓們,雖然商鞅給他們打開了向上晉升的通道,讓許多有能力的底層人民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但其嚴苛的法度也是秦華人的噩夢,在其“重輕罪”的思想下,秦國百姓們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哪天一不小心被殺頭。在許多人眼裡,他就是一個酷吏。

    秦惠王殺他,或許不是自己的想法,但絕對是秦國大多人的想法。

  • 7 # 唐小僧的幽默

    新王登基需要獲得士族階級的支援。新王也知道商鞅是功臣,但殺他一個獲得士族支援,穩定政權。若是你也會這麼做的。

  • 8 # 顏某

    首先,他的改革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的利益。司馬遷也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

    其次,在秦惠文王看來,商鞅必須死。商鞅曾經不看當年太子而今國君的面,對太子師傅用刑,這只是一個潛在原因,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原因是,商鞅已成為王權與貴族利益衝突的焦點。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權得到加強,貴族遭到削弱,貴族們不敢對王權發出不滿,但要把這種不滿發洩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為貴族的眾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所以,新國君秦惠文王剛剛即位,公子虔之徒就誣告商鞅謀反。

    對秦惠文王來說,殺死商鞅、是解決王權與宗室貴族集團間的利益衝突是最好的選擇。 也就是說,秦惠文王從秦國發展的大局出發,為了穩定政治局面、穩定王權,同時鞏固變法的成果,不得不殺死商鞅。

    因此,即使商鞅不是一個刻薄少恩者而是一個品德完美的聖人,在這個時候,他也不得不死。

    商鞅,是第一個因變法而死的改革者。

    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商鞅的法令卻沒被廢止。因此,秦國的崛起並未因秦孝公和商鞅之死而中斷。秦惠文王不因人廢法,實為過人之舉。

    電視劇《羋月傳》中描寫,秦惠文王每年在商鞅忌日都會暗自前往商鞅墳前拜祭,稱他為一位故人,體現了他對商鞅的懷戀與愧疚。也許,秦王本是最懂商鞅的人,卻殺了商鞅,實屬無奈,卻也是王者之術。

    “七國之雄,秦為首強,皆賴商鞅”,這個評價是切合實際的。韓非子說商鞅“舉法明教,秦人大治”。西漢桑弘羊贊商鞅“功如丘山,名傳後世”。宋代王安石賦詩:“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功績,永垂青史。

    商鞅像

  • 9 # 馮亞男大粉絲

    商鞅是秦孝公時候的大臣,輔佐秦孝公幾十年,將搖搖欲墜的秦國從生死存亡之中拉扯回來,避免了六國分秦的局面。包括後來秦都咸陽都是商鞅規劃出來並遷都過去。秦孝公還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商鞅,在大秦帝國這部電視裡面甚至要把秦國的統治權交給商鞅。

    太史公司馬遷評價商鞅這個人刻薄寡義對任何人都不講一點情面,在秦國變法這麼多年得罪了所有的老秦人貴族,流放了太子,並將太子的老師也就是秦孝公的哥哥,秦國軍方一把手的鼻子割掉了,這個時候秦孝公一直左右斡旋於老貴族和商鞅之間,各種矛盾勉強能夠壓制調和。各方老秦國貴族敢怒不敢言。

    秦孝公四十歲左右就病死了,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各方貴族和秦孝公的哥哥就想報仇。雖然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也推崇商鞅的變法,畢竟商鞅變法裡面有加強中央集團的一系列方法措施也極大的加強了秦國的各項綜合實力等。但由於新君剛登基,威信不足,頂不住軍方和老貴族的壓力,根本上經過二十年的變法改革,秦國各種法律制度都已經完善,大道已經打通,變法有沒有商鞅都不影響秦國的富強。所以秦惠文王便把商鞅除死來穩定自己的統治。最後以謀反的罪名將商鞅車裂。

  • 10 # 小豬說史事兒

    對於商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算是歷史上的變法第一人了。而正是因為商鞅的變法,讓秦國的實力變得非常強大,而且每過多長時間秦國的實力就遠遠超過其他六國。最終在嬴政這一代把天下統一了。只是,相信很多人都未商鞅感到可惜,因為他被秦惠文王給車裂了。按理來說這麼一個對秦國有大功的臣子應該要好好對待才是,為什麼秦惠文王要把他車裂了呢?

    其實,認真來講這件事情非常的簡單。把商鞅處死對秦惠文王有兩個有利的地方。第一點就是讓秦惠文王能夠坐得更穩。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秦國必須要把他給處死。畢竟秦惠文王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大名,那肯定不是一般的角色,自然是有自己的謀算的。在秦孝公的時候,秦國並不算怎麼強。因此為了能夠讓秦國變強,秦國需要商鞅的存在,因為商鞅的變法可以讓秦國變強。

    而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已經不需要商鞅這個人了。只要用他的變法就好了。因為商鞅開始變成了新的利益集團。阻礙著秦國變強。而且,因為有商鞅的存在,秦惠文王也不好掌權。所以,為了自己能坐穩秦王的位置,所以秦惠文王必須要把他給處死。因為他要掌權,而商鞅是那個阻止他掌權的人,所以秦惠文王必須要拉攏那些在變法志宏打壓過的權貴。因為只有這樣做,秦惠文王才能在商鞅注意不到的地方去掌控權利。

    只有去拉攏他們,秦惠文王才能掌權,不然的話,他根本沒有什麼權利。因為在秦孝公時期,為了讓秦國變強,秦孝公給了商鞅很大的權利。所有在秦惠文王的時候,商鞅所掌握的權力就達到了頂點。倘若商鞅有什麼心思的話,那麼絕對會引起很大的動盪。因此商鞅必須要被秦惠文王處死。還有就是在秦孝公時期很多秦國權貴都被商鞅打壓,因此很多人對秦孝公和商鞅充滿了很大的怨氣。

    但是秦孝公已經去世了,所以他們也不可能會對一個已故之人心懷怨言。因此當秦惠文王把商鞅給提起來的時候,很快就讓那些權貴給聚集在了一起來支援他。而且也因為有著商鞅這個靶子存在,很多事情都可以安排在商鞅的身上。只是處死商鞅並不代表著要廢除掉商鞅帶來的變法。因為商鞅的變法已經給大秦帶來了好處。所以最後,商鞅被處死,而他的變法卻留了下來。所以說,不管從哪個方面上來講,商鞅這個人必須被處死才行。

    要想大秦不動盪,要想自己王位坐的穩,那麼秦惠文王必須要把商鞅給處死。其實,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有可能是來自秦惠文王的報復。據說秦惠文王在還沒當上秦王的時候,就曾經被商鞅給得罪過。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小原因。所以當把商鞅給抓住了之後,不是把他處死,而是處以車裂這樣的極刑。其實,當秦惠文王開始逐漸掌權的時候,商鞅也曾經發覺到一點苗頭。但是很可惜此時的商鞅卻因為一直以來的大權在握變得有些自大。根本就不相信秦惠文王會對付得了自己。

    因此他對秦惠文王很大意。後來,當商鞅終於發現苗頭不對的時候已經晚了,最後只能逃出王城。而更為搞笑的就是當商鞅在外逃離準備會自己封地的時候,卻因為沒有身份證明的東西,被人給告了官府。而這個規矩則是當時商鞅自己定下的,更是因為這個規矩斬殺了不少的人。好在商鞅足夠聰明,終於又讓他逃走了。而在後來當他逃到了封地想要起兵開始造反的時候,卻發現秦軍非常強大,而這些都是因為自己變法而變強秦軍。不得不說商鞅留下的好東西,都被秦國很好的掌握了。

    其實,不僅僅是秦國是這樣做的。在秦國滅亡之後,漢王朝也同樣是如此。大家都知道漢承秦制。同樣也是集權的帝王制度。當然,因為有著秦國的教訓,所以,漢王朝把前朝好的方面保留了下來,那些不好的方面全部給廢除了。而且,漢王朝在繼承秦王朝的制度上更加的徹底。只是相比起嚴酷的秦王朝來說,漢王朝相對比較寬鬆一些。這些從商鞅時期就流傳下來的變法算是被漢王朝完美的繼承了下去。只可惜發起變法的人卻早早的被車裂了。

  • 11 # 松

    用商鞅的是秦孝公,殺商鞅的是秦惠文王。

    商鞅推行變法,開阡陌,廢井田,獎勵軍功,實行連坐法等讓秦國國富兵強,收復河西,國力大增。是秦國崛起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變法改變了舊的利益分配方式,觸動了秦國舊貴族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們恨商鞅,但有孝公撐腰他們只好讓年齡尚小的太子犯法,然後太子被廢太子傅等人被處罰,新法的推行得罪了更多人。

    孝公年邁,只有舊太子一個兒子只好讓他回來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因為商鞅,新秦王差點小命都沒有了。初登大位,若不立威,那麼自己就是個傀儡,若不殺商鞅那麼舊貴族必定造反,國無寧日。於公於私,殺商鞅都對自己有好處。那麼只好殺了商鞅,立了威,得到舊貴族的支援同時新法有利國家繼續支援,這樣犧牲商鞅一人,有利於秦國,何樂不為。

  • 12 # 狄公1111

    商鞅是魏華人,後被秦孝公招納入相,這在秦孝公時期符合秦國利益最大化,隨著秦國商鞅變法國力日增,秦孝公執政基礎逐步穩固,孝公賞罰分明,也信守諾言,將商州之地封給商鞅,商州之地佔當時秦國面積很大比例。作為一國之君甘願與臣共享天下,這只是秦國危機之時的允諾,危機解除自是不會下如此血本。孝公此時已有殺商鞅之心,只是沒有恰當理由,更不能讓天下人信服而已。

    同時,商鞅之所以被殺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時的秦國還是一個不甚起眼的小國家,跟其他國家一個樣,秦國也是處在奴隸制度時期,只有貴族才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死大權,雖然貴為秦王,但是也不得不忌憚當時勢力過大的貴族世家。而秦惠文王之所以要處死商鞅就跟這個時代背景有著很大的關係,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還是和其他六個國家一樣維持著傳統的奴隸制度。懾於老世族的壓力,為緩和矛盾,只有殺商鞅以平階級矛盾,保護國家政權穩固。

  • 13 # 周口一一木門

    在回答問題前,一定要先了解一下當時社會的背景。

    當時的秦國在戰國時期屬於比較弱的國家,至秦孝公繼位以後就決心大力發展和改革國內的生產製度。引進和重用了一大批能才賢良,商鞅便是其中之一。秦孝公在商鞅的建議之下進行社會制度改革,原本的奴隸制制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已經已經逐漸分崩離析,新的地主階層也已經慢慢的形成。

    隨著新興的地主階層的經濟實力的增長,紛紛要求在政治上改革。既然是改革,就一定會觸動既得利益者集團利益,新階級與舊階級的鬥爭不可避免。

    但是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依然穩健地推進新法的改革,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大大的提高了秦朝的經濟實力和軍隊的戰鬥力。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跟隨一位英明睿智的領導有多麼明智,秦孝公成就了商鞅,隨著時間的推移,秦孝公病逝以後,新的繼位者並沒有再繼續支援商鞅,而是和原有的貴族階級站在了一起,對商鞅進行了報復既而殺死他。

  • 14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導語

    商鞅是戰國時代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打造出了一個強大的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作為一個改革家,商鞅對於秦國功不可沒。

    然而在公元前339年,功勳卓著的商鞅依舊被秦惠文王處死。

    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得罪了太子

    商鞅在貫徹遷都咸陽的政令中時,咸陽並不是秦國國君直轄,而是世家的封地,商鞅毫不猶豫,直接將土地收回,順便處死了土地的原主人,也就是太子的舅舅。

    秦國的世家們眼見對商鞅無能為力,便唆使太子知法犯法,商鞅如實向秦孝公稟報。“秦國可以沒有太子,但寡人不可沒有秦國”,面對秦孝公的硬核回答,商鞅並沒有真對太子下手,而是選擇了處罰太子的兩位老師,畢竟“教不嚴,師之惰”。於是商鞅割掉太子的老師公子虔的鼻子,又在太子另一個老師公孫賈的臉上刺字,以此表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無可動搖。

    與宗室貴族結怨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族多怨望者。”,商鞅入秦十年,與秦國的宗室貴族一直處於對立狀態,而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他的變法觸動了秦國宗室和貴族的利益。

    商鞅入秦之前,秦國的貴族一直是世襲的,擁有對封地的絕對大權。但是這一切從商鞅的出現而發生了改變。

    商鞅獎勵軍功的新法規定,凡是沒有建立軍功的舊貴族,都要從宗室貴族的簿籍上除名,不許無功受祿。相反,有軍功的平民也可以按軍功封爵受賞,成為新貴族。

    商鞅變法的另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宗室貴族的權力,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所以才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援,但卻得罪了秦國宗室貴族集團,損害了一大批宗室貴族的利益。

    但是由於秦孝公對商鞅的信任,即使秦國的貴族對商鞅有再多的不滿,他們也並沒有把商鞅怎麼樣,但是這一切終歸會隨著秦孝公的死而發生改變。

    功高震主為人臣大忌

    秦孝公死後,繼位的是秦惠文王,但是秦國上下對商鞅的認知要絕對的多過秦惠文王。而且隨著秦孝公的病故,秦國貴族對商鞅的不滿也到達了頂點,即將爆發。

    商鞅的變法使得秦國的王權空前加強,而貴族的權力則不斷削弱。因此,雖然貴族對於變法不滿,但地位權力均遭到削弱的他們已經無法對秦惠文王造成威脅,只能將矛頭對準商鞅。

    新君即位後,以公子虔為首的秦國舊貴族告發商鞅謀反。而對於秦惠文王而言,商鞅與貴族,他只能選擇一個,這是沒有第三個選項的單選題。

    秦惠文王也是一個有能力的君王,衝他沒有廢除商鞅之法就能看出此人並不昏庸,自然也不會一直拿著商鞅對他的不敬說事。

    但是對於他而言,殺死商鞅似乎利益更大,因為經過十年時間,商鞅之法已經深入人心,變法也已經全面實施,國家已經走向了正軌,商鞅對於秦國而言已經沒有多大的價值。

    而貴族則不同,即使是舊貴族依舊有著強大的勢力,對於他秦王而言,還是有著一定的價值。因此解決與宗室貴族的矛盾是迫切的,而殺掉商鞅則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再者商鞅是舊臣,秦惠文王下手沒有心裡障礙。

    結語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曾經說過,“在列國變法都是要死人的!”,“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有之請自嗣同始”。而歷史也證明了這一切。

    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以來大多數的改革者特別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改革常常在一個志在圖強的國君支援下進行,必然觸動、犧牲貴族集團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而一旦國君去世,失去了支持者後改革就會遭到反對派的瘋狂反撲,輕者離開政治中心,如范仲淹、王安石等;重則會人亡政息,流血成河。而中華歷史五千年,商鞅則是第一個因為變法而流血的人。

  • 15 # 壹零壹肆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華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關於商鞅之死,我認為是“咎由自取”。

    秦國自西陲發跡,與當時周天子無力鎮壓的犬戎拼得你死我活,甚至死掉了好幾任國君,才有了一塊安身立命之地。

    縱觀秦國曆代國君,不難發現:秦國只有夭折早逝的國君,幾乎沒有禍國殃民的國君。

    秦國的國君大都賢明,不僅審時度勢,會制定和轉變國家大策,同時也發掘人才。在大秦漫長的五百餘年的奮鬥歷程中,國君善用人才,尤其是重用那些雖來自異國,但有真才學識的人,甚至許以高位,不看出身。

    秦穆公時,秦國強盛一時,然而自秦康公起,共公、桓公、景公、哀公都折煞於晉國,眼看百年基業難以維持,秦景公就算縱有不甘,也只得與晉國重修“秦晉之好”,秦國因此被晉國遏制,“向東不能出崤函,爭南不能及巴蜀”,秦國就這樣踉踉蹌蹌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在秦獻公的帶領下終於改變了國家貧弱的現象,但河西之地卻一直沒有奪回,秦獻公抱憾而終,其子秦獻公即位。秦獻公與他的父親一樣,都是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而這時的秦國還不夠強,為了重拾秦國霸業,逐鹿中原,秦獻公釋出了著名的《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這一紙簡短的文書,卻代表了秦孝公的決心,也吸引了商鞅在內的“逐利”之人。

    秦國用人素來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因此當商鞅向秦孝公講述“霸道”之路時,得到秦孝公規格最高的待遇。而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商鞅,在佐政期間,商鞅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成為秦國的指導思想,同時,商鞅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也就是說解釋法律已經不再是貴族的特權了,甚至是當時還是太子的嬴駟犯法,也與庶民同罪,老師公子虔被割鼻子替罪。而商鞅的變法,簡單來說就是否定了貴族的權利,壓制商賈的發展,鼓勵秦人耕種和作戰,其中軍功爵制則是打破爵位世襲的局面,讓普通人都能憑藉上陣殺敵成為貴族,這也使得秦軍的戰鬥力直線上升,成為各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軍”。

    在商鞅的幫助下,秦國上下“以私下鬥毆為恥,以為國家立下戰功為榮”,屢敗宿敵魏國的軍隊,秦孝公也得周顯王冊封,“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秦孝公也兌現自己的承諾,在收復部分河西之地後,將於、商十五邑封給商鞅,這也是“商鞅”名字的由來。

    商鞅的死,其實從他入秦時便已經定下,商鞅自始至終都沒有為自己留下一條退路,因為他明白改革之路是艱難的,他除了能夠得到秦孝公的支援外,無人再能幫助他,當秦孝公一死,就無人再能保障他的安全。對於秦惠文王而言,殺商鞅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商君之法已深入秦人之心,河西之戰打出了秦人的氣勢,也提升了商鞅在秦人心中的地位。

    因此當秦惠文王即位時,秦人“只知商君而不知惠文王”,秦惠文王也是極為聰明有才的人,他殺商鞅是為了鞏固自己地位,但他卻沒有廢除商鞅變法,就可以看出:商君之法可以留,但商鞅必死無疑;商鞅變法牽動了貴族的利益,以甘龍、杜摯為首的舊貴族勢力,在秦孝公一死便汙衊商鞅謀反,而公子虔,商鞅的割鼻之刑使得他懷恨在心,但看到商鞅之法下日益強大的秦國,在雙重矛盾之下他選擇避世隱退,等到秦惠文王即位後,又站出來推崇商鞅的變法。但即便如此,其他舊貴族勢力早已與商鞅水火不容,因此為了向這些人妥協,秦惠文王也不得不殺了商鞅。

    商鞅之死,怪不得別人,而在於他自己“咎由自取”,商鞅之死是必然,因為他一死,既可以平息舊貴族的怒火,還使得秦惠文王成功報了當年之仇,同時還避免了他功高震主,甚至取代嬴姓秦王的下場。當然秦惠文王不是傻子,相反他還是一個十分有見識才乾的國君,在處死商鞅後,他繼續推行商鞅變法,還順手將甘龍等舊勢力一鍋端了,為大秦變法掃清障礙。

  • 16 # 盜夢青衿客

    《史記》中,太史公並沒有對商鞅的死具體分析,只用了“天資刻薄少恩”,這六個字草草的總結了他的一生。但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商鞅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而不是偶然。

    其一,與商鞅本人的性格有關。太史公雖然在《史記》中為商鞅做了傳記,並處於列傳中比較靠前的位置,但他本人並不欣賞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文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太史公認為,商鞅本性刻薄,《商君書》也是刻薄之書,他立木為信,但他本人卻欺騙魏國公子卬,在重大利益前不講誠信。商鞅本人更是貪婪無度,成秦相後,有些飄飄然,大談貢獻,四處招搖。他提倡平民、貴族平等,削弱貴族的勢力,而他本人就是一個新的貴族:商君!公族趙良曾勸阻他“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

    其二,商鞅在朝野失去了最大的依靠。秦孝公可以說是商鞅最大的支撐,他的所有政策都是依靠秦孝公得以實施的。秦孝公為商鞅擋住了所有的詆譭、離間。而秦孝公的離世,讓商鞅失去了最有力的依靠。而新上位的秦惠文王,則一直和商鞅存在分歧。商鞅變法講究以法治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級的權力,從而強化王權。而當時的太子,嬴駟卻一度觸犯商法,且當時有人反對新法,法令傳不通。商鞅就認為“法令行不通在於王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從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處罰他的師傅”。於是太子的兩個師傅被處以割鼻,刺字的處罰。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人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殉,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可以說商鞅的死,在秦惠文王和貴族看來,是最好的結局。只是可惜,曾經無限榮光的商君,最終卻落得個屍首異處,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終的結局,讓人可嘆可悲!

  • 17 # 馨晨復語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

    ——《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原本是衛華人,並且是魏國國君的後裔。按照中華姓氏來說,祖上屬於姬姓公孫氏。所以商鞅之前應該叫衛鞅或者公孫鞅。衛鞅原本是在魏國相國大人公叔痤下做門生,任中庶子一職。但最後咋又跑去秦國成功逆襲人生了?

    衛鞅本來在魏國小日子過得也挺滋潤,本來希望在魏國一展胸中抱負,變法圖強使魏國變得更加強大。公叔痤病重後魏惠王來看他,並問他說你病重了我這江山以後誰來幫襯啊?公叔痤對魏惠王說:“不要僅,我府上有個衛鞅,在我府上當中庶子,以後我不行了你就讓全國上下都聽他的,魏國肯定能強大。”魏惠王一聽,你老糊塗了吧?逗我玩呢?讓我相信一箇中庶子的?大爺我也是當了幾十年的王了,我想都不用想也不可能重用一箇中庶子。這樣一來,衛鞅在魏國不可能得到重用,想要在魏國變法那就是異想天開。正好這時,秦國秦孝公釋出政令,天下求賢,望有才能的人能使秦國強大。機不可失,於是衛鞅輾轉去了秦國,經過多次與孝公會見,透過秦孝公多次的面試和談論最終在秦國得到了重用。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史記·商君列傳》

    透過秦孝公的全力支援,商鞅開始在秦國變法,以此來改變秦國在當然的弱勢地位。

    商鞅變法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實行連坐法。把老百姓都組織起來,十家為一什,五家為一伍。一家中有一個人犯罪這五家或者十家的人都的受牽連。廢除井田制、廢除分封制。在廢除前,土地歸地主和貴族所有,地主和貴族可以進行買賣。這樣一來君主集權制逐步形成,但是卻影響了貴族們的利益。軍隊實行軍功制。士兵根據自己的功勞可以得到爵位。私鬥的根據情節嚴重性受罰。

    商鞅變法讓秦國徹底的脫胎換骨了,從此秦國變的強大了起來。但是變法徹底的激怒了秦國的貴族階級,使貴族階級的利益大大受損。秦孝公是變法的決策者,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貴族階級蠢蠢欲動,最終以公子虔為首的貴族階級誣告商鞅造反,商鞅得到訊息後逃離秦國並組織兵力抵抗。最終被禽並受車裂之型而死。商鞅雖然最終作繭自縛,但他的變法圖強,以法治國在秦國並沒有因他的死而改變。正是商鞅變法才讓秦國強大,在戰國時期脫穎而出,最終統一六國。

  • 18 # 史說時間

    秦國雖然最終統一了六國,但是在春秋前期,還是非常弱小的,就連秦孝公本人都說其他國家的國主都看不起秦國,秦國的面子都快丟光了。自從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才逐漸強大起來,有了一舉做大實力。我們在看史書的時候,會發現秦史中秦孝公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那是因為他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為以後的統一六國的嬴政做了很多的鋪墊,而這個時期的中興和商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可以這麼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強大,可是後面發生的事情卻令人心寒。

    秦孝公死後,新任君主掌權伊始,就下令將中興功臣商鞅殺死。但是這個新王在殺掉商鞅之後,並沒有將商鞅的新法廢除。也就是說,新王明白商鞅的新法是可行的,商鞅的思想是正確的,但是他還是將商鞅殺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商鞅的改革得罪了一批有權柄的秦國舊貴族。秦孝公在位的時候,貴族團體知道君主和商鞅的關係牢不可破,於是暫避鋒芒,秦孝公去世,一些貴族就跑去新王那裡告狀,說商鞅要造反。關於商鞅造反這件事,新王是不信的,為什麼呢?

    因為秦孝公在臨死前,第一個想到的繼承人不是新王,而是商鞅本人!秦孝公擔心如果另找新君,新君不認同商鞅的新法,秦國會重新衰落下去,所以乾脆傳位給商鞅,但是商鞅並沒有接受。在商鞅沒有接受王位的情況下,新王才能繼位。如果當時商鞅答應了秦孝公,新王就得靠邊站了。以前商鞅拒絕了堂堂正正繼位,現在卻說他要造反奪權?誰會相信呢?新王對於這件事情心裡面非常的清楚,商鞅是絕對不可能造反的,他沒有任何造反的理由,所以這些貴族的代表告發商鞅絕對是胡謅的罪名。

    但是,既然新王認同商鞅的新法,相信商鞅的忠誠,明明知道商鞅是被誣陷的,為什麼還是聽信了這些貴族的胡言亂語,以造反的罪名將商鞅殺死了呢?緣由其實非常容易理解:因為他是秦國的君主,又是剛剛繼位的新王,必須得到秦國貴族的支援。以公子虔為代表的的貴族團體在秦國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有句俗語叫做“百年的皇帝,千年的世家”,意思是,王權更迭的速度非常快,從來沒有一個政權能夠穩定延續一千年,但是,貴族勢力的存在時間是可以比王權更長的。

    在世家子弟、貴族的心目中,君主的位置誰來坐都可以,君主姓什麼也不用管。王位只有一個,一人坐了另一人就得下臺,但是無論誰坐王位,都不會影響的貴族世家的穩定,反而需要他們的支援。而貴族也容易發展勢力操控國家的一些幕後事宜,甚至會影響到王位的更迭,政權的穩定。這也是貴族的可怕,他們雖然不是君主,但是就連君主也不知道他們究竟有多大的力量,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意無意之間就受到了他們的影響。舉個例子,秦獻公在改革秦國政策時,冒出了點土地可以私有的苗頭,這些貴族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脅,於是相繼阻撓。

    最終死皮賴臉地分走了秦國打敗南韓和魏國後獲得的土地,才漸漸平息怒火,而土地改革也沒有再繼續。雖然貴族不再追究,秦獻公心中還是非常慌亂,為了秦國的發展方向不被這些貴族所操縱,就遷移了秦國的國都,逃離貴族的權力中心。貴族勢力對改革的反彈非常的猛烈。商鞅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固然是秦國騰飛的基礎,但是也深深地得罪了秦國的貴族,因為商鞅的變法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貴族的影響力,削弱了貴族對人民的壓迫力,這是從貴族的碗裡搶肉吃。所以,商鞅和貴族之間的嫌隙已經無法彌補,只有一方完全滅亡,才能維持國家的平衡。

    新王繼位後,暫時還沒有來得及把所有的權利收在手中,正需要貴族的支援,這時,貴族的機會就到來了。新王心裡非常清楚,這是在逼迫新王在在商鞅和貴族之間做出選擇。如果選擇了商鞅,就得不到貴族勢力的支援,自己的權力就會被削弱很多,甚至王位都會被動搖;如果選擇了貴族,就必須殺死商鞅。對於一個君主來說,這其實很好選擇,不是嗎?商鞅最大的價值在於他的思想。如今變法已經成功,大勢已經不可逆轉,留著商鞅還有什麼用處呢?不如放棄掉商鞅,換得貴族的支援,避免貴族勢力對自己、對國家使壞。

    把這一點想明白,做決定就非常簡單了。新王在明知商鞅是被冤枉的情況下,宣佈了商鞅謀反的罪名,將商鞅用酷刑殺死,還殺光了當時商鞅的家人。其實,在改革的過程中,必定會有人得益,有人失去利益,這也是古代變法、改革成功率很低的原因所在,既得利益者對於改革的阻撓力度是難以想象的。商鞅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雖然流芳百世,又有秦孝公的大力支援致使變法成功,仍然逃不了貴族怒火的餘波。

  • 19 # 雲南山鍋

    的確,好多人都不能理解,明明是商鞅的變法才使得秦國強大的,為何要置他於死地呢?主要是兩點。

    其一,是最主要的原因,商鞅變法的支持者和推行者可以說少之又少,主要支持者是秦孝公。人少就意味觸動了好多人的利益也就是那些大貴族集團。並且不為過的講,不是觸動這麼簡單,而是傷害了貴族利益。惹怒了貴族。當秦孝公離世後,剩下的全是反對者,包括秦惠王。他們肯定不會放過商鞅。也是給其他蠢蠢欲動想要變法的人一大警告以維護他們的利益。相同的例子還有吳起變法,隨著支持者離世被萬箭射死在楚悼王的身旁。

    其二,雖然商鞅為秦國強大做出了大的貢獻。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一個道理,任何正確的變法都要經歷一個執行和檢驗期。商鞅去世時,變法的成效沒有完全展示出來。就算顯示出來,舊貴族舊保守勢力也不會接受。

    3. 從商鞅變法的措施和具體操作來看,商鞅變法雖然很徹底,但太鋒芒畢露了。而且對待舊貴族總是強硬手段和針鋒相對。太激進了容易給自己樹敵!也就更進一步為自己的被害增添了機率!

  • 20 # 漁樵之人W

    一是變法觸及一些貴族的利益。變法之前,這些貴族實行的是世襲制,變法中的論功行賞,就等於剝奪了他們世襲的權利,懷恨在心,秦孝公在位他們沒有辦法。二是商鞅處死了慧文王的舅舅,那時慧文王還是太子,心裡感覺到商鞅不講情面。慧文王登基後,這些貴族和商鞅的矛盾浮出水面,他們以殺死慧文王的舅舅為藉口,強烈要求慧文王處死商鞅。慧文王也看到了變法的成效,此時也不需要商鞅了。留著沒用?殺了也能緩和麵前的矛盾,所以車裂了商鞅。

    中國古代變法的人,大都沒有好結果,這是古代統治制度決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有領導、下有員工,中層領導如何當好“夾心餅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