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跨界心視野
-
2 # 小安談歷史
這只是演繹的,增加小說的趣味性。
武將陣前單挑,如果輸了對士兵的打擊非常大,基本上就已經輸了,所以,不會冒那麼大的風險去做單挑這麼愚蠢的事情。
當然,也不是絕對的。可能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會有。
-
3 # 欲燊
您這個問題,我很小的時候就想過。
首先拿《三國演義》劇情來說,能夠在陣前單挑的武將都是能夠叫的出名號來的,雖然不是主角,但是這些人物都是在名著裡響噹噹的人物,必然有過人之處。
同時也要重點描述武將的強悍,就像典韋相貌魁梧,膂力過人”,曾“逐虎過澗”。 典韋能使用八十斤重的鐵戟,並拿著上馬,運用武器速度極快。
濮陽之戰中,曹操中了呂布和陳宮之計,遭到大敗,被困亂軍之中,危在旦夕。他大呼:“誰人救我!”此時,典韋應聲而出,迴應道:“主公勿憂!”,只見典韋“飛身下馬,插住雙戟”,取出十數枝短戟握在手中,對手下道:“賊來十步乃呼我!”
於是典韋冒著槍林箭雨,快速前行,一會兒距離呂布騎兵有十步之遙,很快成了五步之遙。只見典韋將手中飛戟射出,一戟一人,百發百中,每一支戟都能射中一個呂布騎兵。隨後,典韋衝進去,頃刻間斬殺數十人,剩下的呂布騎兵都四散奔逃,將曹操救下。所以能在陣前單挑的人物一般都身懷絕技,必有過人知處,士卒想上前沒那麼容易搞不好就一命嗚呼了。
其次,雖然是戰爭,但是我想古代裝戰爭也是有某種規矩的。就像兩國交戰不殺來使一樣。這是一種規矩。
一 表示自己有胸懷,有氣度
二 自認為是文明的軍隊,不會無故殺戮不攜帶武器的人員。
三 軍人、武士的尊嚴:對不攜帶武器的敵人不會主動進行攻擊。
四 只有瘋狂且仇恨到極點才會對敵軍使者下手。
五 雖然雙方在進行戰爭,但是必要時敵對雙方還是需要進行交流、協作和談判的,殺掉敵軍使者,就是斷絕了敵我雙方的聯絡。
六自己也會派遣使者送訊息或者禮物給對方,如果斬殺敵人使者,自己方面的使者肯定也會遭敵人斬殺。
所以綜上兩點就是我理解的為什麼武將會在陣前單挑,士卒不一擁而上的原因。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三國演義》中的的陣前挑戰並不存在,所謂的陣前挑戰都是為了提高小說的可讀性。士兵為何不一擁而上是因為沒有用,哪個武將都不是單獨一人去攻城掠地的,自己本方也會有士卒在身旁護衛。
陣前單挑根本不存在古代的武將是一直軍隊的統帥、軍魂。一個支軍隊是否能夠取勝,主要在於將領的指揮和士兵的驍勇善戰,二者缺一不可,那麼武將在古代戰場必然處於軍隊的中間位置。
武將必須具備戰場應變能力,那麼就需要處於一個便於自己觀察全域性的地方,便於自己對周邊情況的改變的做出應對之策。如果武將在陣前指揮軍隊,那麼不能確保後方的情況,不能最大化的發揮軍隊的力量。
所謂的陣前挑戰只是為了增加小說的可讀性,和對武將的一種美化。在《三國志》中對關羽斬顏良的記載可以說明武將在對陣時所處的位置。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摘自《三國志》這段記載說明了顏良在作為武將,身處於中軍位置,而並不是部隊的前沿。
小說把武將過分神化了。武將也是人,只不過比尋常計程車卒武藝高而且有軍事指揮能力。一個武將再厲害,面對五十名士卒圍攻下場也是一個死。舉例說明,兩百個士卒站在那不動任由你斬首,你殺掉全部嗎?答案是不能,因為體力根本就不允許。
士卒為何不一擁而上按照武將所處的指揮位置,士卒一擁而上也沒有用。而且就算武將在陣前,那麼敵方士兵壓上來也不能直接接觸到武將,因為不是一個人去單挑對面幾千甚至幾萬人馬。敵方士卒一旦發起衝鋒,那麼本方計程車卒一樣會一擁而上,最後的結果還是不能接觸到武將。
總結:在戰爭中一個人的武力是有限的,但是武將的一個好的謀略是可以帶領軍隊獲得勝利的。所以古代小說中描述的陣前挑戰存在性太低。
-
5 # 王玉潔507
在戰爭中武將單挑的可能性不大。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武將必須具備戰場上的應變能力和有效的戰略戰術,方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
6 # 南政昔風▲三國武將
在《三國演義》中,武將和士兵本就不同,如果說士兵是正常人,那麼武將就是“神”,玩過《真三國無雙》的人都清楚什麼是“割草”,而這種情況在《三國演義》中還就是不過分。
▲《三國演義》中的軍隊在《三國演義》中武將單挑是為了塑造英雄形象,是藝術家在為了對待不懂如何作戰的平民百姓,而重塑英雄的一種手段。
▲寶物纏身《三國演義》中的那些武將,可以說是寶器纏身,而且他們再揮動“神器”之時,可以說是一砍一削倒一片,天神下凡一般。
▲三國士兵而且這些武將甚至可以達到一人等於一支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是一個士兵,相信你也不會過去與武將抗衡。
-
7 # 自己的暖陽
小說藝術化加工,為了吸引讀者,真正打仗拼的是軍隊的整體實力,而非武將的個人武藝秀!
武將單挑確實存在,但是!注意“但是”,但是僅僅是存在,而且在整個中國近代以前的冷兵器戰爭史中武將單挑的次數屈指可數,並且,這種單挑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而進行的,說白了就是有點像約架。
比如三國時代,呂布單挑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於史有據的。其他朝代,比較有名的如五代的鐵槍大將王彥章,那是單挑成癮的人物。主將被擒全軍潰敗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關之戰,竇建德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就覆滅了。
-
8 # 真實的影子不真實
聽說過“盜亦有道”嗎?古代打仗也是有規矩的,不是亂打,打仗的目地是什麼,肯定不是為了殺人,但打仗免不了死人。古人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天道”。就好比“盜亦有道”,強盜也不是胡來的!看見什麼搶什麼,見人就殺,這是魔鬼!古人經常說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他們相信人不是一生一世,做大壞事可是要下地獄的,他們多少都會有道德良知的底線,敬天畏神。雙方打仗,武將就代表兩方陣營!沒必要傷及無辜的情況最好,有名的武將,他們往往是惺惺相惜的,他們也許在私下裡是最要好的朋友,最義氣的兄弟,只不過是各為其主罷了,忠義在三國演義裡體現的淋漓盡致,武將的決鬥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雙方的輸贏,其實放到現在也可以這麼理解,軍事演習就相當於古代的武將對位,美軍與伊朗高下立見。古人都非常重名義,認輸的那就是輸了,而不是口頭上認輸,背後裡卻放一槍,這是小人。有聽過一段記載關於關羽與華雄,華雄也是一員猛將,與關羽惺惺相惜,並不是像小說中所寫的那樣,兩將各為其主,但雙方必有輸贏,兩員武將關羽略勝,主要勝在赤兔馬,華雄欽佩關羽的智勇,關羽亦覺華雄忠義非凡,兩人下馬結拜兄弟,華雄為了不傷及無辜,不同意大範圍兵戎相見,自願獻頭顱,關羽揮淚斬下華雄頭顱。我不知道是否真實,但當我讀到這裡時,已淚流滿面。所以我也隱隱能理解古人打仗。我也理解什麼是義薄雲天。這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有時戰爭也是一種藝術,但並不一定所有的戰爭都可稱為藝術,戰爭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天象的使然,當我們破解了宇宙的密碼時我們也許就會知道何為自然何為天道!5000年的文明就是文化的傳承,任何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冥冥中好似註定,那些先哲們,那些留下的預言,是否是他們破解了部分宇宙密碼呢!
-
9 # 傳統銀文化
這個問題,你看下春秋戰國的的戰爭記載其實就已經有答案了。那個時候“單挑”就已經不是騎馬而是戰車,叫做“至師”一般3個人;到了戰國後期就不怎麼守這個規定了,所以三國時期基本不可能出現武將“單挑”的事情!放冷箭的倒是很多!關羽、夏侯惇都領教過!
另外,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戰場上單挑是最能體現一個武將的能力的,很多人都喜歡研究和討論三國裡的謀士和武將,看誰的戰鬥力強一點,在古代,上了戰場,真正能讓兩位武將單挑的事情是很少的,如果有,也就那麼一兩次,特別是在三國中,兩軍交戰,根本不會讓兩員大將對幹,看過電視的人都知道,三國演義裡,絕大部分兩軍交戰,都是主將上場開打。
都說關羽厲害,過五關斬六將,單挑能力最強吧,只要大將在陣前的單挑中得勝,自己這邊一般就能佔據主動權了。但真正的戰爭不是這麼一回事,哪能這樣打仗的,只能在電影裡才能這樣吧?
在中國古代,只有春秋之前的戰爭中有約定俗成的單挑,在當時叫做“致師,單挑也不是騎馬,而是開著戰車上陣。
而在打仗時,這些貴族兵很講究禮數,一般會用戰車進行單挑,當時的戰車上有3個人,一個人當司機,一個人拿著長兵器,另一個人用弓箭。
像單挑這種場面,很少見,不可能,一場戰鬥,由一個主將的勝敗而決定的,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開戰車單挑,到了三國,根本不存在單挑的行為,都說關羽單挑很厲害,過五關斬六將。
哪趙雲怎麼講,從百萬曹軍救出阿斗,戰鬥力不低吧,要說在三國中,單挑能力最強的應該不是關羽,趙雲應該在關羽前面,說到單挑,在秦漢時期,項羽可以說,無人能敵了吧。像這種單挑的模式,在戰場是不多見的,但是,這種模式卻很受後人喜愛,影響還蠻大的,特別是日本人,對這種武術精神非常看重,可以說,都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吧。
日本很多人都喜歡看三國,特別喜歡三國中的武將之間的單挑,單挑在日本卻曾經很普遍,學的還真像,如果兩軍交戰了,誰還會關心你和誰單挑,搞不好,放一隻冷箭,一箭射死你,誰還跟人單挑,其不是開玩笑。
-
10 # 娛樂知識吧
曾經有個笑話,說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侵略北韓,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那時候日軍中有個將領,讀三國演義發了瘋,非常崇拜三國中單挑的武將們,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單挑)”,明軍以為他神經病,一頓火槍把他打成了篩子。看來三國演義害人不淺啊,讀古代演義小說,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武將單挑”。兩軍交戰之際,士兵排好陣型。雙方的將領,乘白馬或紅馬,持長槍或大刀,著銀盔或金甲,縱馬出列,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爾等鼠輩!誰敢出陣與吾交鋒?”
這時,對方的陣營裡,既不用亂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毆他,竟然也是一樣,閃出一員驍將,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汝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吾槍下不死無名之輩!”接著,就是兩個人的單挑。單挑的結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數十合,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而士兵們也不做任何反撲,就立即拱手認輸,於是,戰爭結束。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只要主將戰勝,則全軍皆勝;只要主將一輸,則全軍皆輸。整個戰爭的勝負,竟完全取決於兩個主將的武藝高低。士兵們僅僅只起擺設作用,並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細細想來,總有些不可思議。既然是這樣,那還要那麼些士兵做什麼?難道士兵們只是站在一邊看熱鬧麼?難道士兵們不會一擁而上,把單槍匹馬的敵將捉住麼?於是,就有人說了,在真實的戰場上,武將單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為這根本不符合戰爭的基本規律。之所以在演義小說中會有武將單挑的情況出現,那完全是小說家的一廂情願,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寫的精彩好看,吸引讀者罷了。
其實,也不盡然,在歷史上的戰鬥中,武將單挑的事情還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小說中那樣戲劇化,出現的次數也要少得多而已。還有就是,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最多也就是“決鬥”而已。
而且春秋時期戰鬥很禮貌,首先一個攻方派出使者,說明為什麼要打你。然後被打一方也要問為什麼要打我。如果被對方問到了,戰爭也就打不起來。典型的就是齊國去打楚國,楚國的使者回答的好,戰爭就打不起來。決定要打了,雙方約定好時間,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飯,然後開打。戰爭時間一般就一個早上,如果是大戰的話,也不超過一天。頭髮白的和年齡小的,是不能殺的。敵軍敗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離,也就是50步,超過50步就不能追了。晉楚有次打仗,晉軍敗退,一輛車壞了,走不動。楚軍計程車兵就給晉軍士兵說該如何弄,果然按照楚軍士兵所說,車子就跑了。跑的時候還甩句"我們逃跑沒有你們有經驗啊"。
其實在宋朝之前,武將單挑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唐朝及之前的軍人很多都是抓壯丁,武裝牧民還能夠騎射,臨時徵召的武裝農民除了打掃戰場啥也幹不好,很多時候在戰場上能夠維持著這群人老實站在原地就不錯了,所以很多時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雙方主將決鬥,一旦斬殺對方的將領,一個掩殺,勝負就定了。單挑,也就是武將個人之間的對戰,古代單挑的確存在過,比如三國時代,呂布單挑郭泗,孫策單挑太史慈,都是於史有據的。其他朝代,比較有名的如五代的鐵槍大將王彥章,那是單挑成癮的人物。主將被擒全軍潰敗也是有的,比如唐代虎牢關之戰,竇建德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就覆滅了。
單挑並不是中國古代戰爭的主要形式。日本古代也有每戰必先單挑的傳統,先是隊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將,先鳴鏑,然後衝陣,和對方的先鋒單挑,一般武士皆以於主公馬前為榮。姚雪垠曾對單挑寫過一句詩“陣前苦鬥獬豸將,旗下旁觀草木兵”。
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衝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於保護地位。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以激勵士卒,比如孫氏三代就有這個傳統,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面。說單挑,就是擺開陣勢對壘也是不得已而為的,關羽對顏良,是突然襲擊,不是陣前對打,呂布與郭汜,是事先有約定,算是個特例吧。
說到單挑,就要說說單挑中的暗箭傷人,三國裡對這個很不屑,其實中國古代,這種事情幹了也沒什了不起,大將也幹,楊繼業在陳家谷口就是被遼國大將耶律國寶用冷箭射中後俘虜的(後楊絕食而亡,並非碰死李陵碑),但是在歐洲中世紀,這是犯法,他們禁止戰鬥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維護貴族騎士的“尊嚴”,然而蠻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貴族們的規矩。
說到底,單挑就是為了激勵士氣,也是武士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通常大家都會遵守單挑的規矩,如不遵守,即使勝利了,也被天下人所不齒。
那麼,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中,究竟有沒有出現過以主將單挑來決定整個戰爭勝負的情況呢?答案還是有的,那就是在古老的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曾經流行過“車戰”。車戰,即是武將單挑的原始雛形。我們知道,在大規模的集團軍作戰中,主將是不允許親臨第一線殺敵作戰的。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將親自上前線殺敵的戰爭,其戰爭規模一般都不會太大。春秋時期,一城即一國,一家族即一國,兩國衝突發生戰爭,其兵力都很有限,“主將”只好身先士卒親臨前線。這種早期的原始戰爭,比較近似於“群毆”,誰叫來的人更多,誰就更容易在群毆中獲勝。但是有的部落人員並不十分多,在戰爭中總是落於下風。於是,為了在群毆中獲勝,也就發明了“戰車”。
戰車,由四匹馬拉著,車上一般載三個人。主將持長戈居左,副將持長戈(或其他輔助武器)居右,中間是負責駕車的駕駛員。三個人和四匹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鎧甲,一應護具到位,全副武裝,這樣才不至於衝進敵陣時輕易受傷,(有時甚至馬頭還要帶劍)。
長戈,有多長呢?一般是人體的3倍,大概至少也是5米開外的超長傢伙!敵人根本難於近身。戈頭前面那個既像矛又像鐮刀的東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作戰的時候,無論對方召聚了多少人也不怕!戰車駕駛員熟練的趕著馬兒專往對方人群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猛烈地衝了進去!緊接著,戰車上的兩個身材壯碩臂力過人的將領,一左一右,同時揮舞著超長的長戈,狂刺亂掃,就像在亂茅草堆裡割草一樣。所有的敵人,都被視為草芥,將會在瞬間內,搠翻在地!
主將衝鋒在最前沿,口裡大喊著“跟我上!”馬上,緊緊跟隨著戰車的眾多士兵們,手持刀槍劍戟,快速地趕上前來,將那些搠翻在地的受傷敵兵們,一個個的就地處決掉!一輛戰車如果只帶著一千個士兵進行衝殺,那麼,幹掉五六千甚至上萬個敵人也不在話下。如此強大的威力,完全取決於戰車及兩個操戈的將領。而緊跟戰車計程車兵們,則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們心情緊張的緊緊地跟隨著戰車,既不敢衝的太前,也不敢落的太后,戰車勝,他們就殺敵立功,戰車敗,他們就鳥獸散。
因此,在古老的車戰時代,作戰的主力是將,而不是兵。當雙方都有戰車的時候,就要比誰的駕駛技術更高,誰的將領武藝更強!而雙方計程車兵都會自覺的躲在雙方的戰車之後,誰也不敢輕易冒頭。這樣一來,兩軍決戰,士兵在後,主將在前。兩邊的主將都在高呼:“跟我上!”兩邊的主將也都衝在了戰場的最前沿。
將領,專尋敵人的將領去殺。戰車衝向敵人的戰車!於是,整個戰爭就變成了戰車與戰車的較量,將領與將領的過招。如果某方的戰車翻了,或將領死了。那麼,勝敗立見,戰局立定,士兵們很自然地也就會或逃或降或死。主將專找主將決鬥。主將勝,則整軍全勝;主將敗,則整軍全敗。這大概就是武將單挑的雛形吧。後來,隨著時光的推移,當戰爭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武器越來越先進的時候,將整個戰爭的勝負繫於主將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險與愚蠢的了。作戰的方法在不斷的淘汰與更新,主將也從原先最前沿的危險位置上,逐步後移,一直移到了最後面的安全位置上。那種雄性的號召“跟我上!”也最終演變成了冷酷的命令“給我上!”
春秋時期的戰車制度為這種武將單挑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根源和素材,因此在三國演義中以及明代的章回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這種武將單挑的情節。事實上,單挑的情節雖然有,但是還比較少。
-
11 # 真話君
古人打架的時候也常常會把禮儀帶上,最嚴重的時候,兩國打架都是踢踢正步,誰的正步踢的好誰的軍事實力就牛逼,突然有一次正步比賽時,有一個國君開掛了,抄著傢伙就去砍對方,結果大勝。然後,各國就紛紛效仿,接著就是春秋戰國各種大規模軍團的兵刃想見。您所說的單挑比武這種情況存在,意在提振士氣。想出陣斬殺敵方將領首先要有實力,其次贏了是有說法的,陣前悍將必有重賞。
-
12 # 急楓
單挑的這種戰鬥方式是冷兵器時代常見的作戰方式之一。在《三國演義》中,單挑的戰鬥方式才經常出現,這是文學創作的需要,更加凸顯出戰鬥人物的特徵,讓主角光環更加耀眼,如果是群戰的話,主角也就被淹沒在人群裡面了,再者如果講排兵佈陣的話在視覺上很難呈現給觀眾、而且即使呈現了觀眾也不能一定能看懂,二人單挑是觀眾能直觀感受到的。
單挑戰鬥方式雖然存在,而且更多的還是存在在戰鬥能力低下、裝備薄弱的冷兵器時代早期,因為如果有遠距離射程的武器的話,安排殺手提前就射殺了對方將領就好,何必傷神費力。也並不是適用於所有戰鬥場面,如果我強敵弱,兵力數倍於敵人,可以輕鬆拿下對方,將領是有病麼,還會去和對方將領冒生死之險單挑。所以單挑一般出現在遭遇戰或陣地戰中,兩軍對壘,兩邊士兵計程車氣都差不多,軍械實力都大體相等的情況下,雙方要拼的,就是士兵計程車氣了。毫無疑問,對將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
13 # 純鈞LHGR
《三國演義》是故事,不是歷史。
真實的歷史中,雖然不是沒有,但很少發生武將單挑的事情。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敵方最想幹掉的,就是對方的軍事主官。而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不顧其所率領計程車兵跑去單挑,這種人就算武藝超凡也成為不了大將。
不過,倒是有仗著一己之勇奔襲敵陣的。《三國志》裡記載關羽斬殺顏良即是如此的打法。【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但這樣的例子極少。
也有其他喜歡衝陣的憨憨,比如唐代的上柱國秦瓊,當然他就沒有關羽那麼好的下場了,【 後稍多疾,嘗曰:“吾少長戎馬間,歷二百餘戰,數重創,出血且數斛,安得不病乎?”】莽撞衝陣,別說打勝仗,不死就是幸運的了。
一般來講,但凡有辦法的時候,沒有哪個武將喜歡用單挑的方式決勝負。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人的生死是小,連累全軍那罪過就大了,因此是儘量要避免的。
但有些特殊情況,那就得單挑了。比如說需要振作隊伍計程車氣,勾引敵將單挑,打贏了可以令本部士氣大振;反過來,為了打擊敵軍計程車氣時,如果對方武將比較弱,也會發起單挑,這就叫“柿子單揀軟的捏”。
武將單挑,也不會莽撞到離對方隊伍太近。影視劇裡是為了讓觀眾看得更容易,所以拉近距離。真正單挑,隊伍一般都離很遠,不僅防止對方一擁而上,同時更要房暗箭傷人。不僅防敵人,更防著自己人。
你想,我早就打算謀奪你的主帥之位。好,我下令弓箭手亂箭齊發,連你帶敵將一起射死,這種情況比敵人大軍壓境還可怕。主帥之間並不一定都和睦,比如守合肥的張遼、李典、樂進。加入張遼去單挑,李典在後邊暗算他,那不糟了。
所以,武將打算單挑,都會離雙方的隊伍遠點,不僅為了公平,更為了沒有後顧之憂。
-
14 # 別酒流年
鐵憨憨——容我先笑一會……
評書演義電視劇中兩軍對壘時,雙方擺出陣勢,其實說白了就是讓當兵的站穩了。
主動的一方派出一員大將,被動的一方主將一聲吆喝:“誰替我擒殺此賊?”
後面一將應聲答到:“末將願往。”然後催馬出戰。
到了陣前二人還要寒暄一會:“來將通名,我不殺無名之輩。”
對方應道:“我乃無名是也。”
然後雙方開撕,大戰多少回合之後,一人不敵被斬於馬下。失敗的一方士兵趕緊上前搶奪屍體,勝利的一方趁勢衝殺,戰爭完。
如果古代行軍打仗真的如評書演義電視劇那樣,我保證歷史上不會出現名將,武廟當中那八十多人都活不過第二仗。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戰爭也簡單了,就像西方決鬥一樣,雙方各派一個高手,互相打一架就好了,也不用血流成河屍橫遍野了。還可以再簡化一下,互相猜個拳決定勝負更好。
祖先為我們總結了眾多軍事規律謀略,結果我們卻在戰場上單挑,丟不丟人?其實真實的兩軍對壘有著繁瑣、縝密的流程。
《孫子兵法·始計篇》寫的清楚:“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就是上下一心,生死與共;天是氣候變化,四季更替;地指路程遠近,地勢情況;將則看是否具備軍事素養,陣法變化;法則是軍隊組織是否完善,是否做到令行禁止。
按照小說中的情節舉例來說,雙方軍隊對壘,首先會射住陣腳,也就是說雙方先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弓箭射程之外。
下面的工作就該由主將和他的參謀人員完成了,這時候也就開始了雙方的鬥智鬥勇。
主將會先觀察對方情況,儘可能的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觀察的就是對方旗幟,看對方來的是何人,豎了多少面旗幟,都是什麼顏色。透過這些可以大致判斷對方來了多少人馬,有什麼軍種。因為古代戰場通訊主要靠旗幟來完成,旗幟的情況可以代表一支軍隊的大概情況。
有個成語叫“偃旗息鼓”,其中的“偃旗”就是隱藏自己旗幟的情況,迷惑對方判斷。
接下來,一方會派出小股部隊試探性的攻擊。試探攻擊有兩個考量,一是試探敵方戰鬥力、士兵士氣,二是可以透過對方的反應來探測對方的旗語,比如說哪面旗子晃動會出動哪個兵種或者哪個方隊。
等雙方試探完了,正式進入交戰環節,這時候就考驗軍隊的陣法訓練成果和軍紀了,同時也十分考驗將領的隨機應變的能力了。歷史上的名將無一不是戰場應變高手。
一般來說,古代打仗都是以上流程,但也並不需要教條。
《宋史·岳飛傳》中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之所以能夠稱為武聖,戰場應變能力絕對是超乎常人的。
說了常規操作,那肯定是有非常規操作的,電視劇中那種單挑就屬於非常規操作的一種。
戰場單挑又叫鬥將,鬥將的目的不是說決定戰爭勝負,而是打擊對方士氣。
有時候士氣決定了軍隊戰鬥力,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士氣沒了,士兵戰鬥力再強,也只是刀俎上的魚肉,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就是最好的例子。明軍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的軍隊,可是面對蒙古人的進攻竟然瞬間土崩瓦解。
歷史上的鬥將名將也不少,例如三國時期的吳國甘寧、蜀國關羽、張飛、魏國的張遼,隋唐時期的史萬歲、尉遲敬德、秦瓊,都是著名鬥將,也就是常說的那種“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人物。
不過隋唐以後,鬥將越來越少,為什麼呢?因為武器越來越先進,俗話說“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任你神功護體,我一個燒火小兵用弩用火槍就辦了你了,還鬥什麼鬥?如果還傻不拉嘰的衝出去鬥,那真的是鐵憨憨了。
-
15 # 讀歷史知興衰
我們平時在看小說的時候,尤其是三國演義一類小說,經常就會出現士兵們征戰沙場,英勇作戰的劇情。
不過似乎通常都是雙方先碰面,碰面之後也不是立刻開始廝殺,而是雙方帶頭的將軍都要和彼此寒暄一番,挑釁一下,然後兩個人開始打鬥,剩下計程車兵都在後邊圍觀將軍們的單挑。不是全員一起上,而是雙方的將軍先打鬥呢?難道歷史上的征戰也是這樣嗎?
處於文學創作需要單挑的這種戰鬥方式是冷兵器時代常見的作戰方式之一,但是歷史書籍中卻很少見單挑的現象,歷史小說諸如《三國演義》這些演義中,單挑的戰鬥方式才經常出現,這是文學創作的需要,更加凸顯出戰鬥人物的特徵,讓主角光環更加耀眼,如果是群戰的話,主角也就被淹沒在人群裡面了,再者如果講排兵佈陣的話在視覺上很難呈現給觀眾、而且即使呈現了觀眾也不能一定能看懂,二人單挑是觀眾能直觀感受到的。
人們讀過的三國演義中,出現過很多次的單挑,這樣的場面能給好的描寫出人物的形象,讓主角更為突出,要是群戰的話,就很難注意到大將的風采。單挑這種戰鬥的方式,更多在冷兵器時期,那時並沒有什麼遠距離射程的武器,不想後來擁有弓箭,單挑的環境極為不安全,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射殺。所以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所有的戰爭,在敵方的兵力十分強的時候,敵方就沒有必要和你做單挑,直接碾壓。
雙方之所以單挑,鼓舞士氣是很大的原因。因為這時候他們的實力差不多,要是直接開戰勢必會打很久,最後即使一方獲勝,那麼也是會損失慘重。而且古代士兵大多是被抓去打仗的,他們並不都會去拼命。所以這時候就需要鼓舞他們計程車氣,而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將軍單挑可以獲勝了。將軍獲勝之後,他們會士氣大漲。而對方士兵則會有些害怕,如此一來,自然士氣高的這一方獲勝的機會大一些。
古代雙方的大將在戰前單挑,也只是古代兵力比較少的時候。當時的單挑叫做致師。在剛開始,雙方大將單挑也只是點到為止,根本不會要了對方性命,而如果就這樣把敵方的大將殺了,作為本方大將估計也會不高興。再加上後來中國的兵力越來越多。到了後期,每次出兵就多達幾萬人,對於這麼龐大的軍隊,如果還是先單挑再群毆,肯定耽誤時間。因此後來乾脆直接一哄而上作戰,做到速戰速決。
譬如,關羽亂軍之中斬顏良,黃忠突襲斬夏侯淵。顏良與夏侯淵都是死於遭遇戰,顏良可以確信是被關羽斬殺,夏侯淵有可能是死於亂軍之中。再例如,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的事實是,華雄在與軍對陣時,被擊敗然後才斬首的,而不是死於單挑。所以,《三國演義》只是基於三國時代的框架,有很多細節方面都是作者為了增強趣味性而編撰的。
-
16 # 何其屌
單挑是存在的,不過不是主流。每個將官都有自己的本部軍馬。按陣圖排列就行成了所謂的陣。要破陣就需要衝陣。我方主將衝的時候,就會有可能碰上對方的陣圖的某一個主將。也就出現了所謂的單挑(其實後面有一群親軍)。然後就出現了演義裡面單挑的場景。小說有點誇張,但挑落一員將,然後引起對方全面崩潰的事情還是有的。
-
17 # 四國說史
士卒能幹死武將 那他早就不是士卒了 武將在古代就像坦克的存在 武將打士卒就像打人打小孩 就像拳擊冠軍打殘疾人 如果武將戰鬥力是70那士兵戰鬥力就是7吧 砍瓜切菜
-
18 # 一馬青塵0612
哈哈哈,好玩。。
武將單挑實際上是真實存在的,這當然不是作者虛構,這種單挑在歷史上時有發生但絕不是主流。。。
原因嘛第一,文學創作需要。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書,作為小說要引人入勝“人”是最基本最具有吸引力的東西,所以武將單挑的戲份被大幅度強化了這不奇怪,全按史書的玩法讀者分分鐘掀桌信不信
第二,特殊的歷史氛圍。單挑這種形式在古代戰場上的確是真實存在的,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叫陣”和“鬥將”。
漢朝以武立國,對個人武勇的崇尚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排頭的。“叫陣”證明的是勇氣,“叫陣”不應是忌諱,證明自己方慫了,對本方士氣有很大打擊。“鬥將”則證明的是武力,應不應也對士氣有直接影響。至於被暗算?被小兵群毆?不存在的。。除非你想被大環境看不起,都說“兵者,詭道也”,但“信”是當時必須遵守的東西,這是戰場上的“騎士精神”,是相互尊重。(你如果明知對方是文官還去叫陣別怪人家射殺你,這是你首先不尊重對方,人家掀桌沒錯的)
後期到了隋唐鬥將減少主要是軍械的大幅發展,個人崇拜也大幅度降低,戰爭逐漸迴歸規模性殺戮的本質而少了漢朝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浪漫。
-
19 # 天淞子
這裡一個關鍵在於,古代說書先生的這個原創,顯然非常成功,好比現在網文那些套路敘事方式,最早用這種方式寫故事的人,也算是一種原創,而他的原創也成功了,大量的網民喜歡閱讀他的小說,然後其他網文作者也採用了或者說模仿了他的這種簡單的、套路的敘事方式,甚至內容上都差不多,可沒有問題,只要有人喜歡閱讀即可。古人說書先生這個“兩軍對壘、陣前武將捉對廝殺”的原創故事情節,顯然也很成功,吸引了大量的聽故事人,聽得津津有味,聽得忘我的投入:
“哇厲害……“
”這個大將這把刀砍的好!”
“哈張飛厲害的嗎?”
“趙子龍強的……”
——通俗藝術,唯一的品質檢驗標準是流量,說書的就看聽書的人多少,寫書的就看閱讀的人多少,宋朝的京城勾欄瓦舍裡有專門的說書先生公開收費講故事,當然收費很便宜,幾個銅錢,大多數老百姓都可以進去,而說書先生為了吸引更多的聽眾,自然經常琢磨怎麼樣把故事講得精彩、更容易吸引人,就好像單田芳在電臺裡評書一樣,那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連載故事”,吸引了聽眾天天去,這又好比今天網文連載,吸引了大量的閱讀者天天等著看更新一樣,說書先生於是就原創了大量的講故事方式、原創了大量的故事內容,包括所謂的歷史故事,去背景總是放在幾百年前的古代,起碼比他們更早的古代,幸好中國歷史淵源流長,唐朝尤其北宋之前還有千年歷史被各種史書記載著,也許那些史書並非很大、很全、很真實的歷史記載,但對說書先生來說足夠作為“歷史故事”的素材了,根據史書的各種記載,從唐朝開始,說書先生就開始原創歷史演義故事了,包括三國故事、周武伐紂、春秋爭霸故事等等。也許說書先生自己也沒有搞懂三國時期的兩軍對壘時,其戰鬥是怎麼進行的,三國時期歷史資料未必有多少詳細、周全,可這不重要,只要把大家都知道的歷史事實講對了就行,別把曹操按到吳國去、把張飛關羽按到魏國去就行了,至於關羽是否真的殺死過文丑顏良、怎麼殺死他們的,也沒有任何歷史記載可以來反駁說書先生,那我說書時,當然怎麼精彩怎麼講。
很顯然,這種“兩軍對壘大將單挑”的故事情節很受歡迎,不僅在唐宋的說書瓦子裡受歡迎,到了明清時期仍然受歡迎,於是明清時期的專攻寫書的人就決定採用了這種情節故事,而且似乎所有明清小說裡關於兩軍對壘的情節寫作,都是這種方式,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甚至西遊記裡天兵天將討伐花果山猴子大軍的時候也是托塔天王先到陣前單挑孫悟空,結果敗給了孫悟空,孫悟空就立刻指揮猴子大軍打敗了天兵天將,你讀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過癮?好像看到《三國演義》裡袁紹感慨陣前無人可以對付挑戰的華雄,然後關羽出陣,出征前還很酷的拒絕了喝酒,說要等我殺了這個老卵的傢伙在回來喝你這碗酒,結果僅一、二招就殺了華雄,回到“指揮所”時那碗酒還是溫的,所以這個故事就叫“溫酒斬華雄”,這會是真的嗎?簡直就像玩遊戲,那裡是在打仗?比我們中學時流氓打架還要文質彬彬?要知道流氓打架多少還是要顧忌法律的,三國時期戰將們哪裡需要顧忌法律?
所以,1、《三國演義》中武將真在陣前單挑嗎?當然不是,這是假的,是唐宋時期說書先生原創、明清時期羅貫中等人模仿抄襲後創作的情節內容寫作方式,將其放進了他們寫作《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小說中,歷史上古代兩軍打仗當然不可能如此好玩;2、士卒為啥不一擁而上恁死那上陣的鐵憨憨呢?故事描述一場戰爭,如果一上來就是士兵一擁而上,幾個將軍動不動就被士兵亂槍打死了,這樣的故事會精彩嗎?你想看這樣的故事呢還是喜歡看描寫兩個將軍在陣前單挑的故事?
-
20 # 豹眼看歷史
羅老先生喜歡單打獨鬥,比如過五關斬六將,在東嶺關,守關將領孔秀明知道打不過關羽,但還是要決鬥,不知道關閉城門,亂箭射死關羽。這是小說為了情節需要,安排的劇情。
但在真實的戰鬥中,雖然純粹的單打併不多,但集團衝鋒,基本上還是一對一的單打。
兩軍對壘,擺好架勢,不一定先是主將對陣,一方戰敗之後才開始廝殺。大多是情況下,一開始,一聲令下,就直接進入混戰階段。
在冷兵器時代,如果士兵訓練有素,基本都是兵對兵、將對將。作為戰將,武力值一般會高一些,殺幾個小卒解決不了問題,主帥不跑士卒不敢撤退。步兵對步兵,騎兵對騎兵,將領對將領,這也是作戰的基本法則。確切地說,就是集體單挑。類似於近、現代戰爭中,拼刺階段的白刃戰。
一方士卒集體去恁對方的主將,那麼,對方計程車卒也會集體來恁自己一方的主將。否則,那對方計程車卒就是木憨憨,對方的主將也不幹哦。
襄樊之戰,就是典型計程車卒集體去恁對方的主將。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進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派遣徐晃率領大軍來抵抗關羽。
關羽與徐晃是老鄉加好友,二人陣前敘舊聊天。之後,徐晃下令全線出擊,得雲長首級者,賞金千斤。
關羽驚恐,兩軍混戰,關羽被擊敗,徐晃長驅直入,連破關羽十道鹿角營寨,大敗關羽。
如果一對一單挑,徐晃未必就怕關羽,但絕對沒有戰勝他的把握。徐晃也不傻,就採用士卒集體恁他的方式,打群架,把關羽打敗了。
這是一般古戰法通行的法則,否則還要那麼多士卒幹嘛。除了幾個勤務之外,就要一個主將就行,羅老先生何必,一弄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對陣。
因此,戰場不是跑碼頭、闖江湖,動不動就單挑。利用士卒去恁死對方主將是通行的方法。這就是諸葛亮坐在小四輪上,照常指揮戰鬥的原因。
諸葛亮會這一招,別人也會。士卒不給力,再硬的鐵憨憨也不僅恁。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的武將單挑是真實存在的嗎?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現代許多人對古代戰爭的印象是兩軍交戰前主將先單挑,然後士兵衝鋒廝殺,結束一場戰鬥。
對主將來說,兩軍陣前單挑確實是展示自己武藝的大好時機,還能振奮士氣,但作為一支軍隊的主帥,陣前單挑,或親自衝鋒,往往會讓自己暴露在十分危險的位置,甚至有丟掉性命的後果。然而戰場上從來不缺好勇鬥狠的猛將,只要有單挑的機會,他們也會欣然接受挑戰,爭取擊敗敵將,提高本軍士氣。
在真實的三國時代,猛將倒是不少,著名的有關羽在白馬之戰中單騎殺入袁紹陣中,斬獲顏良的首級;張遼在合肥之戰中單騎殺入孫權陣中,差點兒生擒孫權;文鴦在樂嘉之戰中單騎殺入司馬班陣中,如此六七次,斬殺數百員魏軍,擊退司馬師的追兵。
但是以上三員猛將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單挑,史書明確記載的單挑僅有這麼幾例:
1,呂布單挑郭汜
王允、呂布誅殺董卓後,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領兵殺回長安。郭汜駐紮在城北,呂布開城門找郭汜挑戰,郭汜接受挑戰。兩人隨後進行單挑,呂布武藝高強,一矛刺中了郭汜,郭汜的部下趕忙救走郭汜,雙方於是各自罷兵。
2,孫策單挑太史慈
揚州刺史劉繇派太史慈偵查孫策的軍情,太史慈帶著一個騎兵出發後,正巧遇上孫策,孫策當時正帶著韓當、黃蓋等十三個部將。太史慈毫不畏懼,與孫策進行單挑,結果孫策奪去太史慈的手戟,太史慈也奪去孫策的頭盔,雙方打了個平手。
3,龐德單挑關羽
龐德本是馬超的部下,後來投降曹操,受到重用。龐德在救援樊城時,揚言要親自與關羽決戰,殺死關羽,以報答曹操提拔之恩。龐德到達戰場後,果然與關羽進行單挑,並射中了關羽的額頭。
呂布雖然刺傷郭汜,依然沒能保住長安;太史慈雖然和孫策打成平手,也依然沒能保住揚州;龐德雖然射傷關羽,最後依然難免兵敗被殺。由此可見,真正決定戰爭結果的並不是將領的武藝,天時、地利、人和只有完美結合在一起,才會改變整場戰爭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