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美於自然
-
2 # 職場媽媽心語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孩提時代一路走來的。想想家長說的哪句話讓你覺得很受挫,很無助,很自卑。我直接反應的就是“看看人家!”四個字鏗鏘有力,頓時會讓我覺得我比別人差,一無是處。而且沒有努力的慾望了。其實我小時候比較乖,父母這樣說的次數不是很多,但是的確也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代的教育都是有些共同之處的。我覺得現在的家長已經有很多懂教育了,儘量不打擊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儘量避免這樣的詞出現了。但是談話間仍會不注意流露出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是很敏感的。我記得我有次出於謙虛,表揚了別人的孩子,我兒子都覺得我對他區別對待了。所以家長也要拋開傳統的謙虛的美德,說自己的孩子並不好什麼的,要公平對待,可以說每個孩子的優點,但是千萬不要比較。
還有我經常在商場看到有的家長惡狠狠地對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笨!” 可想而知孩子的感受了!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今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家長遇到問題是要解決問題,就具體問題談起,而不要帶著評價和情緒去說那些傷害孩子自尊的暴力語言。
其實在育兒過程中,難免會一時衝動說了重話。一是我們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儘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想想我是多麼愛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就不會說出暴力的語言。如果真是沒控制住,之後也可以和孩子談心道歉,孩子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給他做榜樣,誰也有犯錯的時候,但是錯了知道道歉。他和你是平等的朋友關係,你這麼做,他下次犯錯也會這麼做,這樣親子關係如朋友,才會無話不說。
-
3 # 小熊媽媽的向日葵
從語言的性質來講,凡負能量的話,帶有消極情緒的話不能對孩子說,那樣會汙染孩子原本純潔美好的心靈。
譬如你“好笨啊”,“像個蠢豬一樣”,“滾遠些”,“你個討厭鬼”等帶有人身攻擊,貼標籤類傷害孩子心靈的話;
再還有譬如擔憂害怕,焦慮緊張類的話,“明天要下雨了怎麼辦?”、“你這樣子學習不用功,考不上重點怎麼辦?”、“完了,沒帶雨傘,要淋溼了,感冒怎麼辦?”、“你不好好吃飯,長不了高怎麼辦”等等,很容易引發孩子的情緒緊張,造成孩子不安。
再就是從語言的內容來劃分,凡社會性特點明顯,又帶有不良風氣類的話不適合說給孩子聽。
譬如“我今天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奇葩,他太可氣了”、“出門過馬路就撞見一隻狗被撞了,真是可憐”、“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去小區門口和保安一起站崗把!”、“那個誰,借了我錢不還,居然閉口不提,真是垃圾”等
這種話暴露了人性的弱點 ,呈現出灰暗的一面,與孩子的世界相差太遠,孩子會無所適從。
最後從語言的特點來看,凡“奸巧語,穢汙詞”等話不宜說給孩子聽。就是那種粗魯的話,低階下流,很俗氣的話,帶有罵人意味的話,以及一些有語法錯誤的網路語言。
譬如“他媽的什麼玩意”、“你個小操蛋”、“狗孃養的”、“傻B”、“二B”、“筒子”,“牛掰”、“很low”、“這貨那貨”等等吐槽的話。
這些話大量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造成人性的扭曲 ,社會風氣的敗壞等等,對小孩而言,更是一種錯誤的價值導向,汙染孩子的心靈。
其次就是帶有個人主觀傾向,發洩情緒的話,評價他人的話都不適合說給孩子聽。
譬如一個媽媽受了爸爸的氣,轉身就向孩子發洩不良情緒,在孩子面前數落他爸爸的不是,再或者婆媳不和,媳婦不滿婆婆,就在孩子面前吐槽老人的不是,其次就是對孩子班上某個同學有看法,不希望孩子和他走得太近,怕受影響,就細數那孩子的的危害之類帶有恐嚇性質的話。
最後,凡能引發孩子情緒緊張,不安焦慮的話不要說;凡能影響孩子與家人情感連線的話不要說;凡傷及到孩子心靈,帶有明顯攻擊性,具有殺傷力的話不要說;凡具有煽動性,引誘孩子的犯錯的話不要說。
-
4 # 小小葛和他麻麻
我們都知道髒話,負能量的話,罵人的話,否定孩子的話,發洩情緒的話不能對孩子說,但事實上我們還需要少對孩子說不,少對孩子做沒有具體內容的表揚。1.少對孩子說不。平時帶娃在小區樓下溜達,聽到最多的就是大人對小孩說“不可以”,孩子要玩垃圾,大人說不可以;孩子要蹲下來跟小草玩,大人也是不可以;孩子想看看螞蟻,又是不行不可以。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啊,一句不可以很容易就打壓他們的好奇心。碰到孩子要玩小草看螞蟻這種情況,我覺得蹲下來陪孩子一起看一起玩就挺好,還可以加強親子關係,碰到孩子要玩垃圾可以跟他說“垃圾髒髒,寶寶玩垃圾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我們不玩”,讓他不要玩的同時跟他解釋為什麼不玩。2.少對孩子進行沒有具體內容的表揚。平時在家,我也經常對寶寶說“棒棒,厲害”這些詞,到事實上這樣子表揚,寶寶長大後容易畏難,不會很好地應對挫折。如果在表揚時加上具體事件,比如“寶寶透過努力練習,學會了自己穿褲子,真棒”,寶寶就會知道我們在表揚他做成了一些事,容易幫助他養成成長性思維模式,更好地應對長大後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改掉這些習慣,少對孩子說這些話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寶爸寶媽們加油,我們一起改進。
-
5 # 馬麻麻
對於孩子而言,世界上最傷他們心的,往往是來自最親密父母傷人的話,無形語言的暴力,往往會變成戳進孩子心頭的一把刀,傷口處鮮血淋漓, 當孩子每聽到一遍,刀就扎進心窩一寸,心便更疼上一分,直至整把刀都戳進心窩,變成心中一把刀,終其一生,無法癒合,影響孩子一輩子。
因此,以下5句話,千萬不能對孩子常說說,一旦常說了,將毀掉孩子一生。
孩子還小,不懂事
前一段時間,一名媽媽在留觀室進行哺乳,一名兒童衝進來拍照,哺乳媽媽要求孩子不能拍,同時其家長追上孩子,要求孩子刪掉手機照片,這時候,孩子的奶奶,指責該位媽媽:“孩子還小,不懂事,你這樣子嚇到我家孩子的。”身邊人也紛紛幫腔,“孩子還小,不懂事,不應該這樣子對孩子”,指責哺乳媽媽太較真。
其實,孩子家長與身邊的人,紛紛以“孩子還小,不懂事”,來為孩子的行為開脫,會給孩子造成錯覺,他還小,他還不懂事,所以他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我還小,不需要為自己行為負責的錯誤認知,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沒有擔當,用各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行為開脫,從而給孩子一生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有的孩子走上犯罪的道理,一生全毀。
家長應該這樣做:
日常生活中,出現類似情形,家長這樣子對孩子說:“我知道因為你還小,不懂事,所以才做了這件事,但是這不代表你沒有錯,你應該要對某某道歉,不管是誰,都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你看看別人家的某某,再看看你……
這個也是常在父母口中掛著的話,在大部分的認知中,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家的好,例如考試,自己孩子考了80分,鄰居家考了90分,這時候父母就會說:“你看看某某,每次都考得那麼好,再看看你,怎麼才考了這麼點”。
其實,父母這樣子說,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聽到這些話,就會覺得自己很差勁,產生自己凡事都不如人,自我否決自己一切。
家長應該這樣做:
首先,放棄比較,要堅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光點,並不是外國的月亮就比中國的圓,拿別人家孩子的長處來對自己家孩子的短處,是對孩子的不公平,接受孩子的不足,發現孩子的優點。
然後,多這樣子跟孩子說,“爸媽在你這麼小,也是這樣子的,沒關係,吸取教訓就好了”、“這一次沒有做好,我們要找找原因,制定解決方法,下次做的更好”、“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只是有點粗心,下次細心點,你也是可以考高分的”,在與孩子交談中,不要出現別人的孩子怎麼怎麼樣等這樣的話語,以孩子自身情況出發。
你不會,還是我來
四歲的孩子,想自己獨立係扣子,看著孩子半天都沒有繫上一個,為節約時間,媽媽直接中斷孩子的嘗試,三下兩除二就幫孩子扣好釦子。
一歲半的孩子,想自己吃飯,奶奶看到孩子餵飯,髒亂慢,滿地狼藉還三口喂不進去一口,便拿過孩子勺子,開始餵飯。
這應該都是很多家庭的縮影,但是其實,這樣子只是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孩子難得想自己獨立做一件事,但是身邊的人往往以你不會,還是我來,用直接“代勞”的方式解決,這樣子會造成孩子一旦遇到困難,他就覺得自己做不到,習得性無助,從而放棄努力,依賴其他人幫他們解決。
家長應該這樣做:
明白是因為目前孩子的能力和技巧不足,才沒有辦法馬上做好,當孩子事情努力嘗試後還是做不好,一定跟孩子說“沒關係”,肯定孩子的勇氣和努力。
你完成或者達到……,我就獎勵……
很多父母搞定孩子一個絕招,就是物質獎勵,例如,你自己收拾好自己的房間,我就每個月給你一百零花錢,你考到90分,我就給你買你想要的玩具等等……
在慾望的推動下,孩子會很努力的去完成家長的要求,但是這些其實是家長想要孩子達到的,而不是孩子自己想達到的,所以一旦停止了獎勵,孩子將失去這樣做的動力。
家長應該這樣子做:
將自己對孩子的要求與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區分開,明白我們想要孩子考90分,那是我們的慾望,但是孩子想要考90分,那是孩子自我要求,前者只是被父母推著前進,而後者是自己推動自己,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是他的責任,激發孩子的興趣,並鼓勵他堅持做下去。
如果你……我就……
在商場,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對孩子說:“如果你不乖,我就不帶你出來,如果你繼續調皮惹禍,我就不要你”等等,其實,這樣子對孩子是一種重傷害,孩子的天性是充滿好奇,希望去探索,在認識世界過程中,肯定會給父母惹麻煩,這樣無法避免的,家長透過威脅、恐嚇孩子箍住孩子,要求孩子遵守家長要求,這樣子做法,給孩子留下錯誤認知,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者過於壓抑性格變成自卑自閉。
家長應該這樣做:
出發前與孩子約定好,做出約法三章,一旦發現孩子違反,可以提醒一次,如果孩子還是老樣子,就按照約定來處理,不需要解釋太多,這樣子,孩子就清楚,要遵守規矩。
-
6 # 孩子王育兒顧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不是說父母要監督孩子的學習,而是父母應當在一言一行中給孩子樹立榜樣,透過言傳身教交會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
但幽默的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恰恰相反,中國父母過分強調孩子的成績、分數,卻總是忽略自己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下面我來說說哪些話父母不應該對孩子說,相信99%的父母都中招了。
不應該說喪氣的話這點很多80、90後都有共鳴,“你的字寫得跟狗啃的一樣!”、“就你這樣,我看你一輩子都沒啥出息!”、“掃廁所適合你,以後你就去掃吧!”、“光會踢球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啊?!”、“學學人家隔壁小王,考試考100分!”…… 這些家長往往喜歡透過貶低打擊嘲諷子女,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的孩子,美其名曰”怕孩子太驕傲!“,其實孩子不僅不會驕傲,反而一把澆滅了孩子的積極性。
不應該說威脅的話有“尚武”精神的家長更傾向於透過威脅孩子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有些話是他們常說的,“你不聽我的話就揍你!”、“看你還敢不敢了這個那個了!” ……他們將撫育子女視為自己的恩典,“我生他養他、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他長大,為何不感恩?”
不應該說辱罵的話“你怎麼那麼笨,是我生的嗎?”、“你這個窩囊廢!”……罵還罵出了人身攻擊?不過相信都一般父母都不會這樣。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不尊重孩子的家長只會收穫叛逆的孩子,青春期與更年期的一個不小心就開始較量了。
不應該說賭氣的話“既然這樣,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吧!”、“笨死了,不要你了,一邊去~”孩子無法分辨家長說的什麼是氣話什麼是真話時,如果父母一旦說出賭氣的話,孩子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所以賭氣的話請不要對孩子說。 以上說了那麼多,並不代表父母不可以罵孩子,不可以說孩子,孩子犯錯了,就要教育,但打他罵他揶揄他只是家長的一時痛快,很多時候父母一時的喪氣話可能會使孩子失去信心,喪失未來的各種可能性,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科學育兒才是硬道理。
Hi,我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7 # Miss張小豆
過年了,如果家裡有寶寶,親戚朋友來家裡的時候不免會“逗逗”自己的寶寶。可是,這些“逗”孩子的姿勢開啟的正不正確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情景一:
如果怪阿姨說:你不是你媽媽親身的喲!
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兩三年的孩子開始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這其中就包括了“我是如何出生的?”垃圾桶撿來的?地裡長出來的?後來知道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但這時如果有人開玩笑說:你不是你媽媽親生的!這些說法就會讓孩子變得敏感,懷疑自己是棄嬰,帶著這樣的敏感和困惑便開始尋找“媽媽不愛我”的證據。孩子可能就會因為這些想法變得多疑、憂傷和不合群。
情景二:
如果怪阿姨說:你媽媽再生個寶寶就不疼你啦!
對孩子有什麼影響:這樣的玩笑對孩子兼職是一種殘忍,本來懷了小寶寶後家長的一部分精力必然轉移到小寶寶身上,孩子心理一定會有擔憂:害怕失去爸爸媽媽的愛。而這樣的玩笑無疑坐實了孩子的擔憂,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失去了爸爸媽媽的愛無異於失去了一切。這樣可能導致孩子眼中不自信和自我封閉。大人的一句玩笑,很可能無意間製造了一個未來的抑鬱症患者。
情景三:
如果怪阿姨說:你媽媽不要你啦,把你給我拉!
嚴肅點,這樣的玩笑真的開不得,即使出發點無惡意,尤其是三歲之前是孩子和媽媽的共生期,在孩子的世界裡缺少媽媽的愛等同於“媽媽不要我了”,意味著自己是“多餘的存在”,是糟糕的和被嫌棄的。如果沒有妥善應對,這會眼中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評估體系。
與小天使們的溝通,你的姿勢對了嗎?
-
8 # 弓長張mother1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能影響到孩子,所以作為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謹言慎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就學敏感,自尊心越來越強,還有部分性格強的孩子,我們見過太多的案例是孩子和家長之間因為發生口角、爭執或者因為父母的一些話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哪些話家長不應該對孩子說:
第一種,否定的話語,過多對於孩子的否定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比如:你不行,不用去做了,你不會,你做不好……)。在孩子勇於去做什麼事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去嘗試,增加孩子的信心做孩子的後盾。
第二種,貶低打擊、粗俗言語,父母的不良言行直接影響孩子,你說的那些粗俗語言孩子會馬上現學現賣,用在同學、朋友身上,非常不好的習慣。更不能貶低孩子,不止是讓他沒有自信,更會反感,(比如你都會就好了哦,你還差得遠,你還早得很,笨蛋,xxxx髒話)。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說粗俗的語言,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可以去打擊,幼小的心靈沒我們想象的強大。
第三種,抱怨、消極的話,讓孩子從小在消極的環境下長大這就影響孩子的一生啊,讓孩子看待、對待、迎接事物都先有消極的想法,先想到壞的方面,這樣怎麼會成功呢,(比如累死了,煩死了,不想做了,這麼麻煩)。生活工作有不如意,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為孩子梳理一個積極正面的心態,能正確看待每一件事物。
第四種,偏激的語言,這型別相對較少,但如果出現後果很嚴重,直接導致孩子做一些過激的事,父母要自我調整心態,更要讓孩子養成一個陽光健康的性格。
第五種,不在意,忽視的言語,讓孩子聽後的感受是父母對他不重視、不關心、不在乎,非常傷孩子的心,從而他也會對父母越來越不在意,(比如我不管,我不知道,隨便,想怎樣就怎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是雙方維繫的,感受也是同等的,愛是相互的,不要用言語去傷害。
第六種,命令式言語,替孩子做主,讓孩子缺乏主見,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自己的想法被抹殺掉,長此以往就不愛去思考,計劃,(比如你去幹嘛幹嘛,你先把這個做了再去做那個,你必須考第一,你不能……)。給孩子思考空間,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指引孩子方向,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
父母和孩子之間隨時保持溝通,家長應正確的引導孩子,孩子也應理解家長,父母的最大願望都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
9 # 鑫雨親子講師
1、傷害孩子的話不能說。
孩子和父母一樣,是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的尊重理解和引導,才能順利長大成人。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想打就打,想罵就罵,卻不知道很多時候自己無心的語言或者自以為對孩子好的話,卻成了傷害孩子的利器。
2、騙孩子的話不能說。
有的家長覺得好玩,故意騙孩子,逗孩子玩,看到孩子著急就覺得開心。但卻想不到自己的話可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
曾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因為鄰居說,媽媽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孩子在驚恐之餘,竟然把弟弟扔下樓摔死了。
3、做不到的話不要說。
有的父母會輕易給孩子承諾,帶孩子玩,給孩子買玩具,但等到需要兌現承諾的時候,卻因為沒時間、經濟壓力大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做到,於是再找種種理由和藉口為自己開脫。久而久之,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乃至對整個社會的信任度下降。
如果承諾的開始並沒想耍賴,但後來確實因為種種意外無法兌現,那也必須跟孩子說明原因,並商量好補救措施。
4、表揚的話不要一直說。
個體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而表揚於孩子來說,就像糖果,偶爾吃很甜,但一直吃就會蛀牙。
鼓勵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如”你付出努力所以考了100分,你應該為自己驕傲。“
表揚是站在父母的角度,關注孩子事情的結果,如:“你考了100分,媽媽真高興。你想要什麼獎勵?”
總之,所有對孩子說的話,要把握三個尊重的原則,即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當下的情形。
-
10 # 小馬快跑國際早教
愛之深,責之切。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時候,父母自認為“為孩子好”的一些話猶如一把鋒利的刀子,深深地刺傷了孩子。
雖說語言是溝通的橋樑,一句好的話可以讓孩子重拾信心,但一句不好的話也能成為一種“暴力”,讓孩子陷入無限的自卑當中。
以下這些傷害孩子的話語,或許家長們覺得無關痛癢,但請家長們少對孩子說,因為這對內心脆弱的孩子來說,殺傷力真的非常大!
同樣是小孩,你看看別人家在孩子的世界裡,有一種特別可怕的生物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總是試圖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孩子,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差距,從而奮發努力,但其實這樣卻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卑而選擇退縮。
實際上,我們每一次的”別人家的孩子“只會加深對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傷害,會讓孩子一直覺得自己技不如人,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重要。
盧梭曾說:“父母費了很大力氣,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壞之後,然後又抱怨他怎麼變成這樣的人”。
如若家長想要激勵孩子,不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而是與孩子的過去對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成長。
你怎麼這麼笨家長對孩子的心理暗示很重要,如果你說孩子是個“笨蛋”、“傻瓜”時,對孩子來說,他們只會不斷放大這些評價,因為他們沒有完善的承受能力和判斷能力,無論你是開玩笑還是氣話,孩子都很容易受到影響。
我們要對孩子多點耐心和信心,如果孩子沒有做好一件事情,我們要明白這並不是孩子“笨”的原因,而是孩子沒有做好準備,或者孩子再試幾次,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笨蛋”的標籤,即使孩子只有一點小小的進步,也要豎起我們的大拇指,一個小小的動作、一句簡簡單單的話,都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
我說不行就不行“因為我是你媽,所以我說不行就不行”,可能短期來說,這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效,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一定不會“反駁”,在一次次壓制累積之後,孩子就會產生嚴重的反抗現象。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學會與孩子商量,傾聽孩子的聲音,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一聲“不行”。
下次你考滿分,我就買給你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只能激起孩子短暫性的學習慾望,並不能激發內心潛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容易養成錯誤的金錢觀。
另外,為孩子制定目標要切合實際,不要給予孩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懂得分數是可以透過努力實現的,同時也提醒孩子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
哭什麼哭?你還有臉哭!有些家長看到孩子哭,就會心煩意亂立馬阻止,認為哭哭啼啼會讓自己覺得丟臉。其實孩子受到委屈時,哭可以讓他們緩解當下的情緒,釋放自己的壓力。
家長不要簡單暴力地阻止孩子哭泣,而是可以耐心等待孩子哭完後再與孩子講道理,給孩子管理自己情緒的機會,驅除孩子心中的陰影。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很多家長往往忽略孩子的優點,而不斷地放大孩子的缺點。
其實,相比於以上具有強大殺傷力的言語,下面這些話,請多多說給孩子們聽,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學習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只有書讀多了,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在未來才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生存委屈自己,讓自己的所有想法甚至是行動受到侷限。
健康比什麼都重要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所有的事情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性地向孩子強調健康的重要性,與孩子一同設想遇到任何危險時的做法,比如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等。
常懷感恩之心孩子的成長比成功重要,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親近的人,如果你的言語帶著諷刺與傷害,不僅會傷害孩子脆弱的心,還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所以,請與孩子好好說話吧,讓孩子感受一切美好與溫暖。
-
11 # 教子有方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鍊,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孩子最討厭聽到的5句話,也遭到了近30萬網友的集體吐槽,請家長們不要再說了。
1.催促學習: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催促孩子學習,潛臺詞是在責備孩子:你沒有時間規劃,不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時間是孩子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可以監督和引導,但是請不要在孩子耳邊喋喋不休地催促,想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關鍵。
2.行為定性: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這句話看上去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其實它是在給孩子的行為定性:你只知道玩,別的事都不幹。因為一件小事,否定了孩子所有行為,他當然覺得委屈。
當孩子犯錯,我們可以批評,但一定要針對具體的錯誤,千萬不能一竿子打死孩子的所有行為。
3.居高臨下:不許看手機/看電視/玩遊戲
「不許」,就是父母把自己架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給孩子的是命令,不容反駁。此時孩子已經處在了不平等的位置,談何尊重?談何自由?談何快樂?
4.直接否定:真沒用/真笨
很多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是敏感的、恐慌的、戰戰兢兢的,但同時,他們又很愛父母,不願意怨怪他們,只是很努力讓自己達到他們的要求。
父母的要求和孩子本身的願望,產生分裂,日復一日地折磨著孩子,最後長成不自信的樣子。
5.同齡比較: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當父母開始比較,孩子心裡最後一點精神依靠都沒有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請不要只看到其他孩子的好,卻看不到自己孩子也很努力,也在渴望得到認可和鼓勵。
多看看孩子的優點,你的一句肯定、一句鼓勵、一句信任,都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認知的力量支撐,唯有如此,他才能變得自信、陽光、鮮活。
-
12 # 大剛引領啥都行
教育孩子時不能說的兩句話——1.你太笨了,這都做不好。2.誰誰家的孩子多好這類的話
其實,有時候孩子會淘氣、調皮、任性不聽話,久而久之,父母會失去耐心去說教,就會說出一些話去訓斥孩子。有些話很多父母都不經思索地說過,並且一直再說。
可能沒有覺得說的話用在孩子身上有什麼問題,只是對孩子一些表現不好的行為做出的一種反應,事情過去了,說過的話也就散去了,父母和孩子都不會記住這些類似氣話的言語。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往往這些話對孩子的身心都會有不良影響,影響他們整個人生。
-
13 # 女主人學院
第一,不要說尖酸刻薄的話,這樣會讓孩子找不到存在感,打擊娃娃的自信心。
第二,不要說喪氣話,這樣會讓孩子迷茫,對未來沒有信心。
第三,不要說諷刺挖苦的話,這樣會讓孩子變得叛逆,讓娃娃找不到尊嚴。
第四,不要喋喋不休,反反覆覆的說,這樣讓自己說的話沒有威力,長期下去就會失去效力。
-
14 # 小寧大遠養成記
可以先好好回憶一下,我們的學生時代最不喜歡父母說的話有哪些?再認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話充滿了負能量,說出來除了可以發洩個人情緒之外,沒有任何意義;再仔細琢磨,哪些話說出來後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情緒;這些都是不合適的話,在孩子教育過程中都應該少說或不說的。具體的有這些:
發牢騷的話如果孩子犯了特別嚴重的錯誤,你可以很嚴肅認真的批評孩子,甚至可以適當動手給他教訓;但不要沒完沒了地嘮叨此事。
不管是孩子犯了什麼程度錯誤,適度的批評或提醒過後,就不要再提及此事。反覆的去發牢騷,會將孩子犯錯誤後的內疚之情消耗完畢,會增加孩子的反感,甚至會加深孩子的叛逆,還會惡化親子關係,讓孩子想要躲著父母,更加不利於以後的教育。
自己腦補一下,身邊有人不停地在你耳邊說你有多不好,你的感受是什麼?
辱罵的話辱罵是壞情緒的升級,如果孩子不反抗默默地接受被辱罵,可能會造成他懦弱的性格;如果孩子反抗,那就是一場雞飛狗跳的家庭鬧劇;於教育沒有任何幫助。
孩子有不對的地方,家長應該做的是批評指導,予以糾正。
就像一個園丁,小樹長了枝杈,園丁應該做的是砍掉枝杈,而不是將小樹的樹幹砍得遍體鱗傷。
管孩子之前,先要管好自己的情緒,想一想你希望孩子從辱罵中學到什麼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發瘋一般的口無遮攔?還是面對別人的強勢就乖乖地做一個被控制者?
而且,聽多了父母的辱罵,孩子也會有樣學樣,也會學的不文明。在小朋友相處的過程種,不到不如意的事情,極有可能會有張口就罵人的。
你希望你家孩子變成看上去素質極低的小孩嗎?
偏激的話有些家長遇到不公平的現象,或者是看不慣的事情,就各種批判,各種憤慨,比如廣大的“路怒症”患者。這種情況是給孩子做了一個極壞的榜樣。
遇到不合理的現象,應該給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偏激的言辭會讓孩子看問題片面,會讓孩子更容易注意到事情的消極面,會讓孩子也變成一個偏激的人。
我家孩子爸爸說話就很不注意,有時候會很偏激,特別是針對馬路上的各種情況,他開車的時候好像整條馬路上的行人走路都不對,他步行的時候好像整條馬路上的司機都是傻瓜。
有一次我送兒子上學,遇到一輛車把步行的小路堵得嚴嚴實實,行人只能繞到馬路上去走,我家孩子指著那輛車說:我們應該找塊板磚,將這輛車的玻璃給砸了,看他以後還會不會亂停車!
我當時都震驚了,回家後認真地和他爸爸聊了此事,請他以後不要在孩子面前再說類似的話。
在你看來是隨口說出來洩憤的話,孩子可能會當真的,可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他就做出了讓你瞠目結舌的舉動。
議論別人的話背後議論別人,是做人的大忌。父母在家裡討論別人的不足,會影響孩子的格局,會使得孩子小家子氣。而且,一家人難得的空餘時間,應該用來享受生活、享受一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刻,用來議論別人,既浪費時間,又給孩子做了不良榜樣。
在我家孩子四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帶他出去玩,和別人聊起了婆婆,我說起了對婆婆的不滿,孩子很氣憤的問我:你為什麼要說我奶奶不好?
從那之後,我再也不會再孩子面前說誰的不好了。也許婆婆在我面前不是好婆婆,但也許她在孩子眼裡卻是一位好奶奶。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片面判斷去影響孩子的三觀。
培養孩子對人和事物的全面的看法,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就從積極的引導的開始,議論別人這種片面、負面的言論,對培養孩子有害無利。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謹記一個原則:
如果一句話說出去,對孩子的情緒和事情的解決沒有任何幫助,就不要讓它出現。
-
15 # 2019小二談育兒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亦可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者,家長所說所做的都是在給孩子樹榜樣,從引領孩子往健康良性方向發展角度出發,家長在教育小孩時,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切勿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重傷了孩子。
那麼,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哪些話不能說呢?
一、傷小孩自尊心的話不能說。舉個例子:比如,家長在教孩子做數學作業時,明明5+5=10,在讓小孩用十根手指數作答時,教了幾遍甚至十幾遍,小孩或是亂算一通,甚至可以說根本就不會算,作為家長心煩了,直接對小孩來了一句:“怎麼笨得像頭豬一樣,這麼簡單的算數都不會,真是白送你上學了”。如此傷自尊心的話,家長千萬不能對小孩說,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二、否定孩子的話不能說。舉個例子:小孩在期中考試中,語文得65分,數學得68分,回家後,小孩拿了試卷給你看,你看了孩子的成績後,失望的對小孩說:“看來你不是讀書的料,在你身上花心思培養也沒用”。一次不理想的成績,就否定了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小孩哪來得衝勁哪來得動力?
三、命令的話不能說。用例子說明,媽媽現在有事必須外出一趟,剛買回的菜放在藍子裡還沒洗乾淨,你必須在媽媽回來之前把菜洗好,不然就等著捱罵。日常與小孩相處過程中,若家長經常用這樣命令式口氣逼迫孩子去做某些事情,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擔心完成不了父母交辦的事情,總害怕被責怪,很不利於小孩與父母之間的溝通。
四、讓小孩感到失落的話不能說。比如,你讓小孩去做某事,小孩按你意思去做了,但結果卻和你的理想相差一大截,作為家長你覺得小孩讓你感覺到很失望,在你眼裡此事很容易,為什麼叫小孩去完成時結果卻不如你意,所以你說了一些讓小孩感到很失落的話。作為家長,你的處事能力比小孩強,做事得出的結果肯定比小孩好,但即使小孩做事得出的結果不盡如意,也不能說讓孩子感到失落的話,這對小孩打擊很大,會讓小孩失去做事的信心。
-
16 # 育鄰人
孩子成長路上,父母應積極陽光的引導。多“可以”,比如可以用手摸摸、用腳踩一踩、用舌頭嘗一嘗、用眼睛看一看.....增加孩子與自然接觸的機會;可以換個方式試一試、用另外一件東西老試試、請教****試試......增加孩子不斷探索世界的樂趣;可以去****家玩、可以去做****、講出你自己的想法、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處理......
少阻止孩子的行為,比如不能碰......、****東西是****不能動、****不能說、****不能摸、****地方不能去......
-
17 # 夏夜聽蟬鳴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無不掏心掏肺,用心良苦。不過有些話要思忖再三,不可想到說出。
有許多家長在孩子面前,不只一次說,孩子是他們的.全部,是他們生話和工作的希望、助推器。
多麼沉重的語言,雖不是豪言壯語,卻真是感天動地。
可對於孩子來說,這真的承受不起,也沒有權利和義務承受。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進幼兒園開始,家長就把孩子作為全家世界的中心,圍繞孩子團團轉,傾其人力,財力,物力為孩子規劃末來,設計人生,甚至放棄自己的生活主題和休閒娛樂,孩子一跺腳,全家都地震,孩子一咳嗽,全家都感冒,急孩子所急,想孩子所想,為孩子凝心聚力,春蠶到死。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可家長們忘了,孩子是你的唯一,但不是你的全部,你的付出未必如你所願,抑或恰恰相反。
兒孫自有兒孫福,不為兒孫作馬牛。
所以,別把孩子當作你的全部,作為家長,屬於你的不只是孩子,也有詩和遠方。
-
18 # 柚子媽媽聊育兒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們對孩子的愛,不僅僅是體現在孩子的穿衣吃飯上,更要體現在好好說話上。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恨難消。
小孩子是一張白紙,一次兩次的不會放在心上,但是長久為之,父母不會好好說話會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影響。
不要讓本應該是孩子最親的人,傷他們最深。
下面這些話,父母可能比較熟悉,因為你可能會有意無意地給自己孩子說過,或者聽他人說過。事實上,這些話都是不應該對孩子說的。
你是媽媽從垃圾桶裡撿的。看到這句話不少朋友肯定都非常熟悉,好像“垃圾桶”其實是拿來給國家生孩子的,放垃圾倒是次要的了。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說多麼不對,而是父母不應該這麼搪塞敷衍孩子。
聰明的父母做法是:趁這個機會,好好給孩子講講他是怎麼來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現在父母的性教育也要跟上了,性教育要從小開始,才能讓孩子知道自我保護.。
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這個是被很多家長慣用的,拿來嚇唬威脅孩子的手段。孩子尚小,是無法理解大人說這句的真實意圖的。只會真的覺得父母隨時被不要我,安全感極受影響。
聰明的父母做法是:對孩子說,父母會永遠愛你,但是你剛剛做的xx事,爸爸媽媽不喜歡。也就是“對事不對人”。
不聽話打你了!有時候,氣憤至極的父母會在動手之前警告:“再不聽話我要打你了”.這一類話很空洞,不但會降低父母的威信,還會讓一些孩子由於經常性的恐嚇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性格。
聰明的父母做法是:氣憤至極時保持冷靜,不能用"不聽話"給孩子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太聽父母話的孩子也會將失去可貴的創造力。
不恐嚇,不貼“不聽話”的標籤。提前說明哪些原則性的事情是會受懲罰的。非原則的事情可以隨孩子就好。
我說不行就不行!典型的“暴力鎮壓”,這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會破壞孩子的公正心,同時還會破壞孩子的表達傾訴的能力。
你想想,明明想跟你解釋,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時候,都被駁回,也沒有任何理由。長此以往,也就慢慢變成了一個不會協商、內向暴力的人。
聰明的父母做法是:鼓勵孩子表達想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包括今天穿什麼,這周去哪玩都聽聽孩子的想法。只要有部分正確我們就要合理的滿足。就算拒絕,也要明確說出拒絕的理由。
只要你乖乖吃飯(睡覺、洗臉、穿衣服),媽媽就給你買糖(巧克力、奧利奧)......物質獎勵看似是一種增強動力的保障,實際上弊大於利。
孩子會以為這些事是為爸爸媽媽做的,破壞了孩子對事物正確的理解。也就是孩子養成習慣後,會形成一種:你不給我獎勵,我就不吃飯,不學習,不洗臉。
聰明的父母做法是:跟上面批評孩子“對事不對人”剛好相反,獎勵孩子的時候對人不對事。
獎勵的時候,可以是過節,過生日,某些特別的日子,對孩子極具儀式感的進行獎勵。也說明原因,因為孩子這段時間表現的很自律,很愛勞動,愛學習,媽媽生病的時候幫著端水,所以爸爸媽媽決定要給孩子鼓勵。
鼓勵的時候找詞要說後天努力才能養成的好習慣,而不是先天的。還要舉出具體的例子,這樣孩子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真的做的很不錯,以後也會保持。
你看看人家!你怎麼這麼笨?這是最糟糕的一句話。
這種對寶寶價值觀的建立是一個極大的干擾,不被父母接納的孩子也無法接納自己。這種語言會極大的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孩子的不自信也是父母從小的不認可導致的。
好的童年滋養人一生,而有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創傷。
聰明的父母做法是:發現孩子的優勢,不拿孩子的弱勢和別人家孩子的優勢相比。要讓孩子知道,父母認可他,愛他。
孩子可以自信的去闖,去面對那些不敢不如意的事,因為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最厚實的大後方。
回覆列表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心理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小很敏感,家長在早教時,就要更加細心耐心,從細節出發。不要在不經意間傷了孩子的心!
1. “這像是你這麼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兒。當然,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不合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這時,你真正關心的,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真正地去關心他的感受,理解他並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裡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2.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傷或者氣餒。儘管有些父母想,這樣嘲笑一下孩子,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係的複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這是錯誤的。作為孩子的父母,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援他、幫助他、教導他,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裡。如果心裡並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很沒用,那就請你不要那麼說。
3. “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也許父母是想透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視孩子的弱點。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揚或改進,才是正確之道。
4. “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遇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繫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你需要記住這些——
讓孩子覺得他是你的朋友,對於你的要求,他的迴應和參與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讓他覺得只你不滿了,他就成了你的對立面了。
對孩子說話不要過於用“技巧”。例如“我剛才跟你說什麼來著!” 這種只問不答的反問句,其實隱藏的是你對孩子沒有遵循你的話的指控。你直接並嚴肅地表達你的意願,能減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孩子在這個年齡表現出的頑固、索求和自我為中心,是合宜並可以接受的。父母對他們需要更多理解。當你發怒的時候,你的“自我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