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oe橋哥
-
2 # 靜靜王若兮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在我國傳統中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但是各地清明祭祖形式有所不同
就江蘇來說,總體上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現在禁止燒紙,把紙錢放在墓前),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有些信基督的不叩頭,說句話思念的話。
不同城市和地區間過節方式也有差異,比如泰州人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3 # 閒說雜談記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寄託了我們對祖先的懷念與敬仰。各地也會採取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先人的情感寄託。
在中國的內地河南、安徽、山西等地基本採取的方式基本相同,由男人去履行這項義務。通常最大的特點是剷除墳上的雜草,給被雨水侵蝕的墳丘新增新土,加以穩固,燒上一些麻紙錢,說上一些思念的話。如果是整修祖墓,刻碑留名則儀式上會隆重許多,同宗同族之人基本都得過來,按資排輩進行不同分工,一點馬虎不得。
同樣的在臺灣祭祖時也一般是這兩種方式,一般的祭掃和大規模的修整。畢竟兩岸一家親,大同小異。
-
4 # 中國茶文化知識
01清明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02“易”說清明
根據黃道卦的時間計算,到了清明的交接時間,黃道卦走在了16需卦,16需卦的含義則是送人天堂;再之後黃道卦進入17大畜卦上,17大畜卦有一句爻辭:何天之衢亨,意思是“通天之路哼唱”。亨,是指低聲吟唱和自己先人溝通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清明節當天以及清明節假期內去掃墓、祭祖會更加合適,古稱“清明節”。
03清明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04清明各地習俗大盤點
北京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麵餑餑、芝麻醬燒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江蘇、安徽
在江蘇,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簷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江蘇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團。
浙江
浙江桐鄉民間流傳著“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廣東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重慶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滷菜、冷盤。這種鍋魁裡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誌。
河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桃花粥的風俗。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墳時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湖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插柳”的習俗始於唐代,本意是為驅疫避邪,後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傳統習俗看來,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疾病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象徵著帶走穢氣。
湖北
在湖北武漢,不管有多忙,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回老家給先人祭祖,當地俗稱“上墳”。當地“上墳”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獻花、添墳等流程。
祭拜前,由家中長者或長子首先除去先人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前期工作完成後,當地人會在墳前劃好上供範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鮮花祭品等,然後按輩分為祖先燒紙錢。
四川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江西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福建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之遊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說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臺灣清明節習俗 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稱三日節)上墳,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關於這個日子的歧異,有一種說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節買菜引發糾紛,彼此械鬥。所以由官府出面調停後,規定漳州人在三日節掃墓、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
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西北
清明首先除去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再給墳上加新土、在墳前植樹,誰家墳場的草木越旺盛就代表著誰家興旺發達,植樹則意味著庇護祖宗的靈地;西北人在清明節祭祖一般都要帶上插在墳堆上的紙傘,金錢串等,還要拿上貢品,上香燒紙錢等。
東北
東北其它各民族和同族各地間還有些不同的習慣,朝鮮族人在清明也要給祖先掃墓祭拜,一般是先割草培土修整墳墓,然後給故人燒稻草,稻草代表著金條,是給故人寄錢之意,之後再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蒙古族在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黃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達斡爾族人要祭拜“喜利媽媽”,有的滿族人要祭拜“鷹嘴媽媽”;在黑龍江有的地方,清明時婦女還忌諱動針,認為這一天動針頭目會不清明等等。
廣西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看過這些有趣的習俗之後,就不難發現,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多元性的價值所在,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女傳承發揚下去的“民族文化”,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根
-
5 # 陳段泉
清明節是國家法定節日,古時候有文人作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現在大家文明祭拜,不準帶煙火進山,不用買菸炮,如果誰不小心用火燒了山,要拘留,賠錢!嚴重的負形事責任。
-
6 #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每年清明節前幾天我們一家都會去給親人掃墓,前幾年還放鞭炮,點上香燭燒點紙錢,這幾年為了安全,都不能燒紙錢了,只能買兩束鮮花去,獻上幾個水果和糕點祭拜。
-
7 # 阿虹說娛樂
清明各地習俗大盤點
北京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麵餑餑、芝麻醬燒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江蘇、安徽
在江蘇,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簷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江蘇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團。
浙江
浙江桐鄉民間流傳著“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廣東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重慶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滷菜、冷盤。這種鍋魁裡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誌。
河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麵,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桃花粥的風俗。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墳時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湖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插柳”的習俗始於唐代,本意是為驅疫避邪,後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傳統習俗看來,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疾病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象徵著帶走穢氣。
湖北
在湖北武漢,不管有多忙,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回老家給先人祭祖,當地俗稱“上墳”。當地“上墳”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獻花、添墳等流程。
祭拜前,由家中長者或長子首先除去先人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前期工作完成後,當地人會在墳前劃好上供範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鮮花祭品等,然後按輩分為祖先燒紙錢。
四川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江西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福建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之遊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說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臺灣清明節習俗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稱三日節)上墳,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關於這個日子的歧異,有一種說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節買菜引發糾紛,彼此械鬥。所以由官府出面調停後,規定漳州人在三日節掃墓、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
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西北
清明首先除去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再給墳上加新土、在墳前植樹,誰家墳場的草木越旺盛就代表著誰家興旺發達,植樹則意味著庇護祖宗的靈地;西北人在清明節祭祖一般都要帶上插在墳堆上的紙傘,金錢串等,還要拿上貢品,上香燒紙錢等。
東北
東北其它各民族和同族各地間還有些不同的習慣,朝鮮族人在清明也要給祖先掃墓祭拜,一般是先割草培土修整墳墓,然後給故人燒稻草,稻草代表著金條,是給故人寄錢之意,之後再向故人敬酒跪拜以示哀悼;蒙古族在清明節要燒“吐勒希”給祖宗上供,“吐勒希”包括炒米、黃油、鮮肉、茶葉、棗、布塊和紙錢等。達斡爾族人要祭拜“喜利媽媽”,有的滿族人要祭拜“鷹嘴媽媽”;在黑龍江有的地方,清明時婦女還忌諱動針,認為這一天動針頭目會不清明等等。
廣西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看過這些有趣的習俗之後,就不難發現,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多元性的價值所在,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女傳承發揚下去的“民族文化”,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根。
-
8 # 奮鬥ba小青年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在我國油25個國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郊遊都是基本主題,但在祭掃形式,清明飲食各地的習俗都會不同!作為鬼節,清明主要是祭祀祖先和去世的清人,在以前,北京掃墓不在清明當天,而在臨近清明的“單日”進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單日掃描。而在南方一帶,清明節大部分會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的範圍掃描,稱為“前三後四”。清明的前幾天,各家也會分頭去掃墓。不過凡事新近過世的,過來七七四十九天而沒做過的法事或道場,掃墓也不一定在清明當天。
-
9 # 燕子生活日常
清明節在我國傳統中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曆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死者的思念之情。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但各地清明祭祖形式有所不同:
山西:晉南晉北風俗迥異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福建:將紙錢三張一沓壓在墓石上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福州“匒紙”,先科普一下“匒”這個字讀“dá”,“匒紙”一般是將紙錢三張一沓,壓在墓石上。舊時福州人上墳時在墓碑上方或者旁邊“匒(dá)紙”,而不是一定要燒紙錢,這樣就減少了火災隱患,而且環保 ,應該大力提倡。之後還要“墓前飲”,就是在在墳地附近吃一餐飯。自家釀的青紅酒配事先用光餅夾上滷肉片、糟肉片做成的“肉夾餅”,一餐就這麼解決了。在福州的貢品中絕對少不了“菠菠稞”,俗稱清明粿,其他地方也叫蒿菜粑、清明粑。而廈門人桌上不可缺少的傳統供品是薄餅。
西寧:清明節比其他地方早俗稱“田社”
西寧人清明節要比其他地方早,從春分就開始了,俗稱“田社”。從這天開始每一天都可以掃墓,一直到清明節。有的家族認為姑娘女婿是親戚,還要專門提上禮物去邀請,田社上墳可以說是西寧人的一次家庭團圓大聚會。還有一點和福州的“墓前飲”差不多,就是把各家帶來的上墳的食物集中起來,放在火上燒熱了吃。只是在吃飽喝足準備回家前還有舉行一個儀式,由族中長輩挑選幾個比較整齊的饅頭,從首輩老祖母的墳上往下滾,子孫們圍著跪成一圈,饅頭滾到誰的懷裡,誰就眉開眼笑。據說這個饅頭是大家的一個福星,得到饅頭的人就有好運到。
山東:要在墳上加新土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海南: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 “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臺灣: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河北: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陝西: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四川:頭上戴柳葉符、掛青
四川地區的清明包括了清明前後各十天,總共長達二十天。在清明當天或前一天,有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與儀式。如頭上戴柳葉符、掛青、請城隍像祭孤、火神門祭火神、清明泡種子(主要流傳於重慶地區一帶)等。成都一帶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重慶:有“上野墳”的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
浙江:清明夜吃青螺稱為“挑青”
海寧縣清明夜,養蠶人家睡覺時會把蠶子裹在棉衣之下,據說蠶子得了人氣才會容易繁殖。嘉興縣清明夜吃青螺,稱為“挑青”。海鹽縣清明有龍舟之戲。台州府清明簪柳,稱為驅香九娘。紹興人上墳時,要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稱為“上墳果”,發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兒童。
舟山: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
掃墓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麻餈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寧波:時興“戴柳” 門窗上要掛楊柳
寧波老話說:“三月清明烏筍香,家家爭說上墳忙。”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哪怕是海內外遊子,清明時節都會趕回故里上墳祭祖。除此之外還時興“戴柳”,門窗上要掛楊柳,婦女頭髮上簪柳梢,還要給小孩編個柳圈戴著。清明過後人們還會把小孩子頭上戴著的柳條插到小河邊或門前屋外的地裡去,寄託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
江蘇: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
江蘇省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湖南:凌晨汲水用以造酒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江西:清明拜掃例用春餅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廣西: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廣東:頭上戴桃葉 墓後“頒胙”
乳源縣稱清明前十日為“禁風”,縣民都在頭上戴桃葉。埔陽縣清明掃墓後“頒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將掃墓的祭品烹調後,請上墳者食用。廣寧縣清明掃墓,稱為“拜山”。
泉州:插杜鵑花 婦人“哭墓”
泉州插杜鵑花;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惠安縣秀塗港在清明節過後的第10天的“小清明”,都是福建獨特的清明習俗。
上海:吃桃花粥、紫筍茶
上海舊俗在清明節吃桃花粥、紫筍茶,並有祭厲臺、迎城隍出巡的習俗。
安徽:清明淘新泉釀酒
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清明祭祖這種行為實際上是樸素的祖先崇拜意識的遺存,它是人們懷念離世親人的現實需要,也是確認宗族延續的心理依託。如今,清明祭祖演化出多種形式,除祭祀本姓氏祖先外,還祭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祭祀孔子等等,藉以表達對華夏祖先、對先賢聖人的思念與敬仰之意。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利用清明回國參加各種祭祀也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
10 # 竹劍
貴州這邊的祭拜方式大體是這樣的:
首先是清除墳上以及碑前的雜草,區域性被雨水侵蝕過的部分,填上一點新土。如果碑文描紅部分已經褪色脫落,可以帶上一點紅油漆去填補。
收拾乾淨以後開始祭拜。擺上幾點果子點心,點上幾炷香和兩隻蠟燭。然後一邊燒紙錢,一邊說些懷念的話。參加祭拜的人都要輪流去燒些紙錢,如果是晚輩,還要跪著進行。
完事以後,在墳山頂上插一根杆子或者樹枝,繫上紙幡,長長的好像白色的飄帶,走出去很遠都能看得見。
對了,那些乾果點心一般是在現場吃掉。這也是孩子們懷有小小期待的那一部分。
-
11 # 春江涮夢
清明祭奠過世父母及祖先,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儘管各地祭奠風俗和方式不同,但都有義於中華文明傳承和美德的發揚光大,只是應該文明祭祀,避免環境汙染和山林火災。
-
12 # 關注Today
每個地方可能有一些差別,我老家陝西農村,因為是土葬,所以清明節就是帶上紙錢,蠟燭,香,鐮刀。蠟燭、紙錢和香是用來做祭祀的。因為是土葬所以地裡墳頭也會長一些雜草,鐮刀用來除草的。當時,有的家庭也會放一些水果或者點心。
-
13 # 農村的小妹兒
我是洪湖人。我們老家清明節祭拜的時候都是買一些花擺在墳前,再把墳的四周都要除草,跟著上香燒錢紙,然後就是放鞭炮(偏僻一點的地方可以偷著放),再作三下揖就回家了。
-
14 # 剛哥閒譚
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差異。我是四川成都的,我就說說農村的祭拜方式吧。說實話,要是在10多年前農村人的清明節還真的沒有太在意。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以前農民的生活條件還沒有這麼好,掙錢也非常不容易,如果清明再消費點紙錢香燭火炮之類的,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還是有一定壓力。但隨著國家對農政策越來越好,農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在農村現在的清明節可以說是有點隆重的味道了。農村有兩種墓地,第一種就是葬在自家房前屋後那種(我是平壩地區沒有山林),這種的話就是先用掃帚將墳前墳後及周邊打掃乾淨,有的還要添土。然後一家人畢恭畢敬齊跪墳前點上香燭紙錢祭奠先人。農村允許放炮,條件好的家庭還會放上一掛鞭炮。第二種就是政府統一規劃的地方,叫公墓,有人說那叫先人們的新式小區。這種的話明年清明或春節都比較熱鬧,因為一個鎮或幾個村的人都葬在這裡,那天祭拜的人真的是絡繹不絕,甚至會嚴重堵車。祭拜方式還是一樣,香燭紙錢、紙衣服紙皮鞋紙手機紙汽車,等等等等無法訴說,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有的公墓不準燒火,怕汙染環境,就只能用塑膠的假花來代替,條件好的,用的是真花祭拜。紙都不準燒,放炮當然就不允許了。
-
15 # 哈嗨地球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1][2]
-
16 # 使用者6738394625357劉
習俗是這樣的,春分過後,給所有過世的親
-
17 # 碎碎唸的王
再有4周就是清明節了,山西晉中地區清明節上墳有然香、燒紙、酒餚祭奠、把冥錢壓在墳頭等習俗,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兒孫後代們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裡。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裡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麵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麵餅放在院裡,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這是僅我知道的山西省的清明節的祭拜。
-
18 # 打油郎
河北深州,每年的清明家裡人都要去上墳。父親兄弟姐妹多,大都在外工作生活,但從爺爺奶奶去逝後每逢清明姑和叔們都儘量趕回來。我們這裡是當天正午上墳,要提前準備好紙錢(小時候家裡都是買整刀的草紙裁好後自己用燒紙攨子自己砸,現在紙錢都是印刷的精美多了),上供的果品點心和鐵鍬、鞭炮。家裡的男丁和出嫁了的女兒一起到墳上,第一項是添土,先給祖宗墳添,按輩份逐次向下添墳,最後是爺爺奶奶的墳上添新土。然後在墳前擺上供品,爺爺生前喜歡裝點酒抽汗煙,三叔還會帶著酒倒上一杯擺在墳前再點一隻煙也供上。第二項燒紙,大家都跪在墳前點上燒紙,唸叨著:爹孃過節了拿著錢,在陰間缺什麼多買點,家裡一切都好別惦記,保佑子孫一切安好等等。第三項放炮,家家都會在墳上點燃帶來的鞭炮,誰家過的好就會放的多些。最後就是回家一起吃飯,交流各自生活工作情況回憶爺爺奶奶活著時的快樂![霧霾]
回覆列表
清明節又稱為寒食節,在南方一般要在這天帶上魚肉雞三生外加一種蒿葉粑(也叫青糰子)連同燒酒、紙錢、香、花圈、鞭炮等到先人墳頭祭拜。現在由於禁止煙火,很多地方改成只獻鮮花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