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到碗裡來65267
-
2 # 緣來似你
自然是有的。
最早應該是西周時期。
哪時候在周文王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夜不閉戶。
甚至出現畫地為牢這樣今天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
是的,就是犯罪的,不用去監獄,畫個圈圈,犯人就在裡面,沒人看守,犯人也不會跑掉。
我覺得發生這樣的事情得有兩個因素。
大家懟物慾的追求沒那麼強烈,都容易滿足。還有就是大家貧富差距不大,你有的我也有,偷了幹嘛?
後來的80年代也差不多。
我依然記得,那時候還小,街坊四鄰都不鎖門的,有時候要借用他們家農具,推門直接進去拿,主人也不會不高興,外人也不會覺得不妥,因為都這樣。根本沒人往偷盜上想。
哪時候經常有那種走村串戶的草藥醫生,大家也不會相互防備。都是借住在村裡,大家也見怪不怪,現在這樣的事是不多的。
我們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這是個要深思的問題。
-
3 # 文人老李頭
假如我們相信古籍的記載是可靠的,那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就是有的。但是查閱史書似乎歷史上並沒有真的出現過這樣的時代。
“夜不閉戶”這個成語最早見於《禮記•禮運》,本義是夜裡睡覺不用上門栓,以此形容社會治安情況良好。這是孔子“大同”的理想社會,不是現實社會的寫照。到了宋朝有個會砸缸的司馬光編了一本著名的史書叫《資治通鑑》,書中有一段話是唐朝一個皇上和群臣討論如何“止盜”的問題。有大臣說要用酷刑,皇上卻認為應該減少賦稅,選用廉潔官吏等措施讓老百姓富起來,盜賊自然就沒有了。幾年後,社會就進入“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界了。看來這只是唐朝皇上治理國家的目標,也不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
根據我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歷,這種社會狀態還是有的。一是在原始社會。那是最原始的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都是部落的,個人沒有私人財產,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不需要“閉戶”,恐怕是住在樹上,根本就沒有“戶”可“閉”。路上也沒有什麼東西可拾。就算“拾到”點東西也得交給部落重新分配。
二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幾年,也出現過“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局面。這是我親眼目看到過的。誰家缺點什麼就有人來幫助你,還不計報酬。天亮了一看,水缸被人挑滿了水;門口還放了一堆柴火,也不知道是誰給的。那叫做好事不留名,是“無名英雄”。後來這樣的事就沒有了。逐漸地門窗不關緊就不行了,別說“拾遺”了,被搶也是可能的。
我讀了一些書之後,展望未來,人類第三次“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時代應該出現在科學社會主義時代。具體情況我就不多說了。建議各位讀一讀馬列著作,特別是恩格斯的兩本書:《共產主義原理》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讀完或許對各位有所啟發。
-
4 # 薩沙
當然有,然而只是古代的農村,而且還是偏遠的農村。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必須建立在兩個基本點上。
第一,治安良好。
如果一個地方到處都是殺人、搶劫、強姦之內,老百姓有天大膽子也不敢夜不閉戶。
第二,人民生存沒有問題。
如果一個地方連飯都吃不上,讓他路不拾遺是不可能的。
饑荒時期,老實巴交、一輩子沒做過壞事的老農,也被迫去別人田地、糧倉裡面偷糧食。
為啥?自己不吃,也要給孩子吃,不然就得餓死。
而古代的大城市並不符合這個條件。
古代的大城市的人口也是不少的!任何地方,只要人口一多,必然會亂一些。
人有各種各樣,魚龍混在,有雷鋒一樣的好人,就有天生兇惡的歹徒。
我們就拿《紅樓夢》為例!這本書中,就出現了很多犯罪現象。
如最初女童甄英蓮,就被拐子當街拐走了。
薛蟠隨意毆打他人,打死了馮苑。
少女妙玉最後被強盜掠走,估計是被姦淫了,賈家也被洗劫。
賈赦逼死石呆子,王熙鳳手上的好幾條人命等等。
可見,古代的城市也不是什麼樂土。
夜不閉戶是不敢的。
再說路不拾遺,對於紅樓夢裡面賣兒賣女的小市民來說,恐怕是做不到的。
實際上,賈府的小偷就不少。比如墜兒偷了平兒的鐲子,彩雲等幫助趙姨娘偷王夫人的東西等等。
小偷都這麼多,何談路不拾遺。
真正能夠做到這兩點的,主要是豐年的鄉下小村子。
古代的農民是封閉的,很少出村走動。
而村中基本都是親戚,關係親密。
由於人員流動少,村中治安也很好,惡性案件幾乎不可能,因為外人只要進村子就會被發現。
而如果是豐年,農民能夠吃飽肚子,反而不會去佔小便宜。因為大家都是世世代代住在村裡,相當注重名聲。
路不拾遺做不到,傳出去名聲不好聽,會影響全家甚至後代的。
況且,當年農民文化程度低、又不接觸外面,相對單純一些。
-
5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歷史上是真的有,當然好像目前已知道只有三個時間階段,它們分別是:商鞅變法時間階段,唐玄宗執政時間階段以及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
事件回顧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在那個年代裡面還類似於大鍋飯的狀態,百姓們也比較能夠同吃苦共受罪,家裡雖然很窮,可是相互之間卻沒有太多的堤防之心。
那一段歷史我沒有經歷過,而自己之所以知道或者完全理解那個時間段百姓的生活狀態完全得益於奶奶不斷的告知,小時候睡不著覺的時候,奶奶就會把這一段歷史當做故事來講給我聽。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時候,村裡面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一樣的窮,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推門進去,除了牆就是鍋,把鍋和碗排除在外,能有那麼一個小鐘表就已經算得上是富一代了。
而且那個年代,村裡人很少有來回搬遷或者說迴流的狀態,一般情況下整個村子裡有多少戶,這些年來都不會去變化的。村子裡面有誰沒誰,基本上三五個老太太坐在一起,一聊天就都認識了。
那個時候流行給自家孩子去蓋新房,也就是分居,好像流行的是自己的子女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住,要不然去結婚的時候就容易被別人笑話。
然後每到冬天村裡不忙的時候便開始自動分組,所有村裡的人都主動忙活起來,輪流給年輕人蓋房,然後東家只需要去管一頓午飯就可以了。
至於要是遠方來的客人,或者偶爾來到村子裡面的外人和陌生人,要是沒有地方去住的話,村裡人也會大方的把他們拉到自己家裡,讓他們在自家裡面住一晚上。
那個年代說窮,其實大家都窮,既然大家都窮,也就沒有個369等,相互之間生活的苦是苦了點,可是日子過得還是很充實的。
而且聽奶奶說那個時候好多人家裡面壓根就沒有大門,因為窮的都買不起大門,既然都沒有大門了,自然也就沒有夜不閉戶這一說了。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畫面,主要原因有3點:
第一點就是革命領導人帶頭的示範作用;第兒點是當時的人心淳樸,相互之間互幫互助;第三點是經濟相對比較困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值得掛念。
當然,至於商鞅變法之後以及唐玄宗盛世王朝(唐玄宗執政前半段)時期是否真的做到夜不閉戶,還有待查證。
-
6 # 手機使用者87696509645
有!不僅夜不閉戶,日也不閉戶。我們原來住在街邊企業住宅小區裡,夏季夜晚搬張涼床到戶外睡(那時不僅沒有空調,連電扇也很少),為了睡個好覺就到戶外睡去,門也不關就出去了,什麼時候回來也方便,不要開門。路不拾遺也是真的,只是說法不一樣,即拾到了不私要而交給有關部門。唱了幾十年的兒歌,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收裡邊,現在還在提倡唱就足夠證明了這一點。
-
7 # 牛樸塊
解放前不知道有沒有,但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後這種,夜不閉戶的情況是有的,致於路不拾遺客觀條件下也可能存在。
大致是個什麼狀況呢?為什麼能出現這種,門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況呢?
那時人思想單純不單純,不好講,但那時的人,迫於全國形式,真的很少有人敢做壞事,這是其一。
其二,對於農村來說(本人農村人,對當時城裡情況不瞭解),由於當時實行的是集體,大鍋飯,勞動率低下,收入低,連餬口都難。
加之於,農村每戶人口,少則五,六口,多則八九十多口,一家人能有三間草房是不錯的家庭,有的家裡除了床,桌子,簡單農具(這些也有可能是分得於地主家)外,有可能連長條凳都沒有。可以說相當大一部分都是家徒四壁。閉不閉戶無所畏(謂)。
再說,當時生產隊時,嚴厲時,聽說走親竄友都要向隊長請假,稍遠一點,到外面辦事,沒有介紹信,別說住,吃飯都沒地方,人口幾乎不流動。一個村裡誰家來人了,鄰居都清楚的很。
一個沒有東西可藏,一個人口不流動,又一個大環境壞人不敢作為。這種情況下,需要閉戶嗎?
對於沒經歷過這個年代的,我這樣說窮困之況,好象是,天方夜譚般的。
至於路不拾遺,那時代,咱在路上也沒有看到過,可撿到的東西,也沒有丟掉過物質(幾乎沒有),所以路不拾遺咱也沒有發言權。
以上情況,只是農村的一些現象,城裡出沒出現,路不拾遺,門不閉戶的情況。不得而知。
-
8 # 杜留振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兩個成語意思:夜間人們睡覺可以不關門,道路上丟棄的東西沒人拾。有人說這是一種理想社會,其實還真有其事。
除歷史記載唐朝貞觀之治年間,天下太平,國強民富,就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外,從新中國建立到現在,也曾出現過這種現象。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窮苦人家翻身作主人,有房子住,有地種,有飯吃,人們從未經歷的新時代中產生了新的精神風貌。又透過進行鎮壓反革命一系列運動,社會治安恐前良好。那時“路不拾遺”不敢說,“夜不閉戶”現象的確存在。據老一輩人說,那時常常睡覺不關門,也沒人進屋偷東西。
這種良好的治安現象延續到六十年代。我清楚的記得當時本人所在人民公社(現在稱鄉政府)。只有一個叫老牛的公案特派員,腰別一把上級配發的手槍,常騎一輛腳踏車,在全公社二十多個村轉,治安案件極少發生,那時人們睡覺關門也似乎無關緊要。至今當地人們提起特派員老牛,還對他治安有功嘖嘖稱道。
良好的社會風氣的建立離不開豐富的物質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民腰包一年比一年鼓起來,吃穿住行都今非昔比。大集體時,由於人們吃不飽飯,到地裡偷莊稼時有發生;誰家白天洗的衣服忘了收拾回屋,第二天早晨,往往不翼而飛。就拿我村來說吧,如今這種偷莊稼偷衣服的現象基本沒有發生。鄉鄰們種的莊稼即使在路邊,到收穫時仍完整無損。路上誰丟一件衣服或鞋帽,長時間放在那裡,也沒去動(重貴物品除外)。當年夜裡割農戶電線,拔壓井頭換錢,偷雞摸狗的現象也早已絕跡。
現在社會治安越來穩定,風氣越來越好。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穩定幸福的日子,為進入小康社會,大家要齊心協力,共同奮鬥,讓“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早日實現。
-
9 # 古月180053468
有的,我是60年代中葉生人,記得小時候夏天都在馬路上納涼過夜,家家都一夜開門敞戶,沒聽過誰家被偷盜,家家都差不多,沒啥東西可偷,人們的榮辱觀也比較正統。至於路不拾遺,準確地說,是路無遺拾,可憐的一些東西,都是寶貝旮瘩,當心得很,哪有東西揀啊?
-
10 # 景金鐸
有!我是50年代人!我記的事時候!大部分家晚上大門都不關門!大食堂飯吃過,食堂散後各家各戶過!好多夜間都沒有關過門!人不管飢飽思想都很進步!叫幹啥就幹恰!老上姓都很自覺!我那時十幾歲!在學校在路上那怕見一分錢一支小筆都交給老師!推金不味成了社會普遍性!那時候犯法的人很少至又少!幹活都是爭先恐後!真的有!我、親身體會!親眼見到!真有!
-
11 # 顧老虎3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為什麼能開門睡覺,因家裡窮,沒有值錢的東西,每家沒有存款。出門也不用鎖門,因為窮,一般有很多家庭住在一起,女人沒工作,一把椅子從早座到晚,有陌生人一看就知道。當時連新衣褲,新鞋子都買不起,吃都成問題,1元多一學期的學費,還要分三次付清,一般家庭一天全家的飯萊鈿大約在1角,二角。那真苦啊。有些人還生在福中不知福。悲慘。
-
12 # 清簡內心潔身自好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是理想狀態,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過,一直存在至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小時候一直就是這樣的,我住在青島市新華書店某宿舍,我們那時住的房子都很小,爐灶在公共走廊裡,糧食等食物也都放在門口走廊的飯廚裡,從來也沒有少過,那時的人都知道這世上還有羞恥二字,所以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會有佔為己有的想法。夏天天熱,家家戶戶都開著門睡覺,沒聽說過誰家少過東西。自從改革開放後,城市一天天的發展了,人口流動起來了,淳樸的民風逐漸地被金錢踐踏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成了一個美麗的傳說了。
-
13 # 81950103
記得那首“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兒歌嗎?這就是那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年代的真實寫照。那個時候,沒有防盜門、防盜窗、鐵護欄,門是木門,窗是木窗,家家門上一把小鎖頭,臨時外出就把門虛掩上。鄰居之間相處好比一家人,誰家做點好吃的,總會給鄰居家送點。過春節大年初一開始,鄰居、同事、親戚朋友,都是互相串門拜年,大街上都是三五成群,嘻嘻哈哈拜年的人。那個年代,雖然生活困難,但是人情味兒很濃,更別說黃賭毒、盜搶騙了。現在說這些,可能在年輕人看來像天方夜譚,只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才能深有體會。
-
14 # 手機使用者61048820890
我正是那個時代長大的。確實是夜不關門,路不拾遺。團結有愛,互敬幫助,團結一心,公平公正,大公無私,努力工作,不計個人所得,心往一處想,努力建設毛主席建立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鬥。
如今想起確實留戀那個時代。工作、生活、金錢確無壓力,平平淡淡幸福生活。
-
15 # 老荷666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歷史典故上有;漢•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意思是說,東西掉了沒誰擁為已有,夜裡不用關門沒有人去偷。歷史上祥和美好的太平生活,一定是盛世,才會出現的。
對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種社會現象,實是求事的說,理想主義佔據著很大意識形態方面的訴求;無論人們過什麼樣的生活,期盼祥和美好,始終是人們的願望!
六十年代初,這種生活現象是如何解釋呢?那時候大集體大鍋飯,幹活掙工分,糧食紅薯除了應交公糧與生產隊留下的口糧丶牲口糧及打河工吃飯,剩下的按工分分下來就所餘不多了。那時真是夜不閉戶,不用看就知你還能湊合多久。路不拾遺嘛你也沒什麼掉的,愛佔小便宜的人家看不起,真是“賊來不怕客來怕”!六十年代初是百分之百的計劃經濟,叫幹啥幹啥,大家共同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好!
能吃三頓飽飯就心生高興,甚至是莫大的幸福。對於什麼是生活該如何生活,人們還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究竟是什麼所期盼的文明祥和?美好的生活還有多久,確實應該去,冷淨地思考。
-
16 # 春韻劉姥姥
有,我記得以前有你說的這樣的經歷。
我記得那個時候,小孩子們玩的野,那個時候沒有人偷孩子,也從來沒有聽說誰家丟孩子。我們上學沒有誰讓接,也沒有天天送孩子上學的人家。學校遠也是孩子們結伴同行。
我記得我們院子裡有一條長長的曬衣繩,晚上誰們家洗了衣服就在院子掛著。那個時候好像小偷少,家家戶戶沒有出門鎖門的人。大家相互告訴一聲,我上街了沒有人鎖門。
我記得誰家做了好吃的,大家都嚐嚐。小孩子可以還跟著一起吃飯。
我們小的時候沒有上過幼兒園,小孩子就是滿街玩。晚上玩的忘了回家,大人看見就領回來。而且嚇唬一句:快回家找你媽去吧。
那個時候治理狗患,片警告訴街道主任,就是幾天的功夫,有的人家把狗送鄉下,有的交派出所處理了。
那個時候車站,碼頭都有失物招領。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這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2019年9月11日星期三 農曆八月月十三
-
17 # 來來如令
有啊,70年代我附近的農村都是大門敞開,中午玩餓了,隨便進哪家,廳房地上(煤爐在地下,當地叫地爐,沒有專門廚房的,就在廳房)一大鍋可以照見倒影的稀飯,旁邊一碟酸芋蒙,自助任吃!
原因是:你家有的我家也有,你家沒有的我家也沒有,家裡唯一的家電就是手電筒!!!
-
18 # 76O29918864
在歷史上,周文王治理時期夜不閉戶,老百姓過得安穩很平靜,俱體我也記不清楚了,究竟也是五十多年學的知識了。但我是五O年出生的人,六0年我十歲了,那時我們鄰居及我自己家,門上沒有什麼鎖的。我記得那時還在公共食堂吃飯,大家很友愛,吃好菜時都相互敬讓!人們的衣物隨便擺放多久都是原封不動呢!那時候村裡的風氣高尚啊!
-
19 # 滅倭毀美
我記得九,十歲的時候,夏天家家戶戶都是搬竹床在外面睡,從沒關過門窗,也沒有發現被偷盜的情況。那時候的人,都蠻有正義感的,人與人之間是有階級感情的,社會風氣很好,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人們在生活中互相幫助著,一家有事,全部上來幫忙。記得我最喜歡的一首歌就是: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馬上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面~~還有首歌:路邊有個螺絲帽,路邊有個螺絲帽,螺絲帽,弟弟上學看見了,看見了,看見了,看見了~~
你這一問,勾起了我童年的記憶,好向往那時的社會風氣啊~我盼望著能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正氣迴歸社會,讓正義迴歸人心!
-
20 # 老老徐835
真的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我們都曾經經歷過的。社會治安很好,鄰里關係和諧,建新房幫工等都不要付工錢,誰家有困難都主動伸出援手,閒著時都一起玩,拉拉家常。沒有賭博吸毒等壞東西。這樣的社會需要共同去奮鬥,去維護,去欣賞。
回覆列表
有啊。這個事情發生在東北遼寧丹東六七十年頭。那個時候我家半夜的大門都不用關呢。《夏天》那個時候就木有偷孩子呢。也木有學校老師辦學習班呢。老師都是把不好的學生留下來補習呢。本人是72後的爺們呢。那個時候學費多少《三塊錢》2019年小學生學費多少。不說再說就跑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