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韜武略XHJ
-
2 # 金山萬丈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遊天下的始皇帝在芝罘(今山東煙臺)乘船射殺了大魚以後,沿海西行,踏上了歸返咸陽的回程。車駕一行抵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境內),始皇帝突然染病。卜卦的結果,有北方的山鬼作祟。始皇帝緊急派遣心腹大臣蒙毅前往代縣(今河北蔚縣)一帶,替代自己去祭祀名山大神,祈求消災除病。
車駕渡過黃河抵達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境內)時,始皇帝病情急遽惡化,不得不停駐下來。始皇帝預感不祥,緊急在病榻前口授遺詔,安排後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始皇帝遺詔,又是一樁聚訟紛紜的歷史疑案。這件事,《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扶蘇是長子,他參與喪事就是主持喪葬儀式。秦始皇死在鉅鹿郡沙丘,遺體將運回咸陽,扶蘇在上郡,所以召回他到咸陽,與靈柩會合,為父親送終。
這句意向性的證言究竟是誰留下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不過,始皇帝賜書扶蘇的重大政治意義,當事人之一的趙高曾經作過一個比較明確的解釋,這個解釋見於《史記·李斯列傳》,文中敘述趙高扣留了始皇帝的遺詔以後,直接來見胡亥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這句話說:“皇上過世,沒有詔書封賜諸位王子,只有一封書信單獨賜予長子扶蘇,長子扶蘇到了咸陽以後,當即立為皇帝,而公子您則連尺寸的封土都沒有,如此一來您怎麼辦?”趙高所說的“賜長子書”就是被銷燬的遺詔,內容儘管不清,扶蘇將由此即位成為皇帝的事情卻是明白無誤的。
秦始皇死在一次東巡過程中,回宮半路就死了。當時,誰都不敢透露這個訊息,秦始皇的坐車被封得密不透風,裡面還散發出陣陣臭味,據說後面有一輛車跟著是裝鮑魚的,掩蓋屍臭。
在跟隨秦始皇這次巡視的人員中,最重要的是丞相李斯,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功臣,是始皇的臂膀。還有始皇第十八子,他機靈,但是沒有腦子,秦始皇挺喜歡他,老把他帶在身邊。然後就是趙高,機要秘書。
李斯開始想法很簡單,密不發喪是李斯決定的。他因為怕引起亂子,因為始皇死的時候,有一個遺詔留下來,是讓他的長子扶蘇來主持他的葬禮,並沒有說,誰成為繼承人。扶蘇是長子,一般來說,長子繼承是最順的。
公子扶蘇要回來,大將軍蒙恬也要回來。蒙恬、蒙毅兄弟,在那時是響噹噹的人物,兄弟兩人,一個人執掌兵權,另外一個在朝廷中也是地位很高的,上卿。
當時大軍三十萬在長城邊,將領就是蒙恬,監軍就是扶蘇。扶蘇回來主持葬禮,自然他就是一個皇權繼承人,蒙恬輔助,秦始皇覺得這個權力結構非常明瞭。
李斯沒有多想,但是有人多想了,就是趙高。
步步為營
重要的是,趙高跟蒙家的關係微妙。趙高出過一次事,這個案子由蒙毅審理,判決結果是死刑。是秦始皇救了他。趙蒙之間是有仇恨的。說不定蒙毅還記著這個事。趙高想到這兒,渾身冷汗。要再不去有所作為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問題是,他的分量很不夠,這就要窺察人心了。關鍵是確認一個皇權繼承人,選擇一個國家的執政大臣。四兩怎麼能夠撥千斤?
看每個人的弱點在什麼地方。他首先就想到胡亥。
胡亥是他的學生,算是他很親近的人。但胡亥沒本事,沒腦子,性格懦弱。他就是一個玩玩樂樂的人,趙高首先去打動他。意思說,你大哥扶蘇來做皇帝,你以後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吧。在胡亥面前,他找到弱點,胡亥的道德屏障非常薄弱。他說,古來做大事的人,以臣殺君,以父弒子,舉不勝舉。商湯、周文王都是大聖賢,他們都以臣弒君。用一種歷史的解釋來打破胡亥薄薄的道德障礙。
胡亥說,這事兒丞相能答應嗎?這時能夠主持大事,做決斷的人不是趙高,也不是胡亥,是李斯。趙高說,丞相那邊我自有辦法。
李斯當初也是從底層一步一步地走到秦國權相的位置上。當年他把自己的老同學韓非給整死了。韓非是一個大學問家,對權力、謀術琢磨得夠透了,可是到李斯手裡,三玩兩玩,就給玩死了。憑他一個趙高,他怎麼能夠左右李斯?
關鍵還是要抓住人性的弱點。趙高一句話,直奔主題,皇上死了,現在還沒發喪,皇上有一個詔書給扶蘇的,詔書還沒發,大印在胡亥那兒(其實就在他手裡)。轉一句話,咱們現在另發一道詔書也很容易。
李斯勃然大怒,他對秦國負有責任,他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就絕不容忍這種奸計。
趙高預料到李斯的態度,他摸得準準的,話題一轉,不錯,陛下的意思是讓扶蘇回咸陽登基稱帝。可是,李大人想過沒有,扶蘇一旦稱帝,李大人將會如何呢?丞相你同蒙恬比一下,你功勞比他高嗎?你才能比他高嗎?你智謀比他高嗎?你威望比他高嗎?
李斯無可奈何,也許他一兩個地方能跟蒙恬比一比,比如行政能力比他強,可是要說智謀、威望,要說影響、戰功,跟掌握軍權的蒙氏家族,沒法比啊。
李斯態度發生了轉變,弱點出來了。趙高說,秦國是一個法律非常苛嚴的國家,大臣失勢之後,處境都非常糟糕。因為他在那個地方,對掌權的人就是個禍害,弄不好家敗人亡,身敗名裂。
下面的話就轉到胡亥身上,意思說,胡亥挺不錯的,聰明,也有才,意思是說,這個人好玩弄,容易操縱,要是胡亥做皇帝,你做丞相的話,那大權就不是始皇的時候了,是一個很大的引誘。
李斯的發跡,確實是踩在很多人之上才走到今天的。現在只有胡亥能夠讓他左右了。
李斯已經心動了,但是他內心矛盾,對不起秦王室,便說聽天由命。
但李斯是個聽天由命的人嗎?關於李斯有一個著名的碩鼠理論。他年輕時,在家鄉楚國上蔡做小吏。上廁所見到茅坑邊上幾隻精瘦的老鼠在倉皇地吃著髒東西,一見有人來嚇得驚慌逃竄。後來他看到倉庫中的老鼠,個個腦滿腸肥,養尊處優。於是他發誓,一定要做倉鼠。司馬遷《李斯列傳》就把這個故事寫在前面。
他說聽天由命四個字,把趙高說笑了。整個談話過程,他本來處於絕對的強勢。第一,他的地位比趙高高。第二,他的道義立場比趙高高。第三,他的道德責任感比趙高高。可沒想到一步步答下來,實際上他已經處於一個劣勢。趙高這時非常高興了,他說,這您放心,只要我們上下同心,裡外一致,必然可以長久。
最後,李斯投降了,史料記載老淚縱橫,仰天長嘆了。趙高這一系列行動,從整個過程來看,他一直在磨鍊,不斷地觀察人,揣摩人,非一日之功。
說服了李斯,趙高偽造遺囑,立胡亥為皇帝,假傳遺旨,把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賜死了。這時趙高,在幾步之後就站在了權力的巔峰。趙高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佈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咸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秦朝有史官,留有著作《秦紀》,司馬遷應該是根據這部史書寫的秦朝的事情,而且秦朝那麼多官員,必定有人著書立說,其中的資訊能夠作為旁證。不過,這些書後人看不到了,司馬遷透過他們的記述,自己重新編寫,後人便可以根據《史記》來了解秦朝的狀況。其實,篡改秦始皇遺照這件事一定也會有秘密的記載的,而秦朝的秘密檔案到漢朝則不再是秘密,於是司馬遷可以光明正大的記述了,後人因此便可以知道秦始皇遺詔是被篡改的。
遺詔是皇帝死後才公佈的,秦始皇自己生前沒有相關的詔書,所以遺詔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而趙高和李斯合謀,之後又殺死李斯,起草偽詔的李斯就是這件陰謀的參與者,他的遺言結合其他旁證史料,就確實了偽詔的事實。
其實說法很多,但都只是猜測。因為秦始皇自己生前沒有相關的詔書,所以遺詔本身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二世又昏庸,秦始皇怎麼又會把皇位傳給他。
秦始皇有多少子女,秦始皇死後這些子女下落如何,幾千年來,一直沒有人能說清楚,見於史書有名可考的秦始皇子女只有長子扶蘇,少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將閭四人。有史書說秦始皇有12個兒子,史書中還有秦始皇第10個女兒被殺的記載,這樣看來,秦始皇至少有兒女二三十人。據專家考證,秦始皇共有子女33人。秦始皇的33位子女,除胡亥在趙高、李斯合謀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餘32人皆死於非命。長子扶蘇被篡改的遺詔賜死,胡複稱帝后,怕其兄長不滿而殘酷殺戮他們,史書記載的有,將"六公子戮死於杜",將十二公子殺戮於咸陽市。公子高準備逃跑,又恐家屬被族,只好上書,請求為秦始皇殉葬,胡亥準其請求,公子將閭昆弟3人,被迫"拔劍自則,胡亥不僅處死了他所有的哥哥,對其姐妹也不放過,史書記載:胡亥將"十公主戮死於杜"。就這樣,胡亥為保住自己的皇垃,殘酷地殺害了自己眾多的兄長姐妹。
以上說法出自《史記》。兩千年來,一向被認為是歷史的真相。
然而,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來自海外捐贈的西漢竹書,其中的《趙正書》卻提供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引自江湖散人先生的文章)
這裡的趙正,即是嬴政。先秦時,姓是姓,氏是氏,兩者並不相同。為什麼有這樣的區別?簡單來說,姓表明血緣關係,而氏則表示當前的政治身份。
嬴政中的贏是姓,傳自上古。他的氏是趙,因為嬴政的先祖造反被封在趙城,而先秦的貴族常以封地為氏,所以秦國這一支便以趙為氏。
到了漢代,人們對姓氏已經傻傻分不清了,所以對秦始皇的稱呼,有人稱之為嬴政,也有人稱之為趙政,或者趙正。
《趙正書》主要記錄了從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到秦二世即位後誅殺蒙恬、李斯等大臣及皇室子弟,一直到秦朝滅亡這一段史料。
它與司馬遷《史記》中有關秦朝歷史的記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一處不同便是胡亥即位問題。
下面便是《趙正書》的版本:
從前,秦王趙正巡遊天下,到柏地時生了重病。臨死前,不由得淚流滿面,併發出長久的嘆息,隨後他對身邊的大臣說:你們都是忠臣,幫我謀劃一下該立誰吧。
丞相李斯、御史大夫馮去疾,冒死回答道:現在立京師太遠,如果詔群臣來,恐怕有人會暗中密謀,請立皇子胡亥為您的繼承人。秦王回答了一個字:可。
秦王死後,胡亥繼承了王位,立刻便殺了他的長兄扶蘇、中尉蒙恬,並大赦天下罪犯。
由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得到兩點結論,第一,《趙正書》的穿作者並不承認秦朝的正統,所以稱呼秦始皇為秦王,表示他只是戰國諸王之一。第二,胡亥的即位,是秦始皇生前正式任命的,並不存在所謂的“沙丘政變”。
自《趙正書》出世後,一票歷史愛好者紛紛驚呼“毀三觀”,認為被司馬遷所欺騙了。然而,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司馬氏世代為史官,因此,司馬遷作《史記》時,接觸的材料很多。他不僅親眼看到了秦國的官方史料,而且還參考了當時所有能接觸到的材料,所謂”網羅天下放失舊聞”。在綜合比較之下,才選擇了他認為靠譜的寫進《史記》中。
更重要的是,《趙正書》所記載的是孤證,並沒有其他史料作為有力的支撐。而孤證不立,我們不能因為它的新穎、顛覆就以此否認《史記》版本的真實性。
那麼,就有人問了,你扯了這麼半天,難道就是為了論證大家本來就熟知的歷史故事確實是真的?這不是閒的蛋疼嗎?
稍安勿躁,大家要相信作者的人品。我個人的觀點非常明確:沙丘政變並不存在,胡亥的即位是秦始皇認可的。我只是認為,不能僅憑《趙正書》的內容便否認《史記》版本的真實性。
所以,下面要為《趙正書》的版本增加三條證據:
第一,據《史記》記載,長子扶蘇因為不滿秦始皇焚書坑儒等一系列政策,被大怒的始皇帝發配到北方的邊疆之地,做了蒙恬軍中的監軍。
呂思勉先生指出,按照古代的政治慣例,太子是不出京師的,更不會在軍隊裡任職。假如這樣做了,就是表示不會立他的意思。因此,秦始皇讓扶蘇擔任蒙恬軍中的監軍,其實就是放棄立他為嗣的意思。
同時,從這個角度來看,扶蘇的自殺就不難理解了。
《史記》記載,秦始皇死後,胡亥等人矯詔逼扶蘇、蒙恬自殺。扶蘇接到訊息後,二話不說便要拔劍自刎,但一旁的蒙恬卻勸道:
“皇帝在外巡遊,且沒有立太子。如今只是來了一個使者,公子便要自殺,誰知道這不是他人設計的陰謀呢?希望公子再次請示皇上,如果是真,然後再自殺也不遲啊。”
蒙恬的這番話當然有私心在內,因為扶蘇不死,他也就不會死。但無論如何,他的建議合情合理,後來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然而扶蘇卻絲毫不聽,連辯解一番都不願,非執意立刻自殺不可。
這就不免讓人心生懷疑了,因為沒有人是不怕死的,即便如蒙恬那樣見慣生死的大將也反覆向秦二世上訴。原因何在?
合理的解釋是,扶蘇100%認為這是出自始皇帝的命令,因此辯解也無用,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知父莫如子,扶蘇既然生出這樣的想法,則說明他與始皇之間的關係早已非常緊張了。
以此推論,始皇帝怎麼會想到在死前立與他不和的扶蘇為太子呢?
第二,秦始皇曾經想過立胡亥為太子,並曾經公開過自己的意見。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在得知扶蘇已死的情況下,胡亥本有意放過蒙恬一馬,但趙高卻想要滅蒙氏一門,於是慫恿胡亥殺掉蒙毅、蒙恬兄弟。
他給出的蒙毅該死的理由是:始皇帝曾經有意立胡亥為太子,但蒙毅卻再三勸阻,最終打消了始皇帝的念頭。
得知這一訊息胡亥大怒,於是立即下令賜死蒙毅,並告訴殺他的理由:先帝曾經想要立我為太子,但你卻百般勸阻。如今丞相認為你缺乏忠心,想要誅連你的族人。朕不忍心,只是賜你一人死罪,這已經是很大的榮幸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蒙毅這樣迴應:“要是認為我不能明白先帝的心意,那麼,我年輕時便入仕為官,直到先帝離世,我始終受到信任,仕途一直順風順水,應該說是能明瞭先帝的心意吧。
要是認為我不瞭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帝,周遊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來,相差太遠了,我還有什麼懷疑的呢。
先帝舉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積慮,我哪裡敢進什麼諫言、進行什麼謀劃呢?不是我花言巧語來逃避死罪,只怕牽連羞辱了先帝的名譽,希望大夫為此認真考慮,讓我死於應有的罪名。”
顯然,蒙毅認為胡亥給他安置的罪名是莫須有的,而他不願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於是便有了這一番申訴。按照蒙毅的言論,秦始皇的確有意立胡亥為太子,而且是經過了多年的思考的。
蒙毅臨死前的這番話,應當是可信的。
第三,秦始皇巡遊時,眾皇子都留在咸陽,唯獨胡亥跟隨在一旁,這透露出秦始皇對胡亥的寵愛。不過,不止如此。
對於皇帝的巡遊,過去通常持一邊倒的批判,認為這是皇帝耽於享受、聲色犬馬、風花雪月的國內自駕遊。這樣的舉動一無是處,徒增勞民傷財的害處。
這樣的歷史印象,源自秦皇漢武以及隋煬帝、明武帝等的巡遊活動給社會帶來的種種負面作用,同時又由於文人墨客對康熙、乾隆下江南的逸聞趣事的渲染描繪。
但這顯然是一種誤會。一個明顯的理由是,鑑於秦漢時代的交通狀況,我們很難說秦始皇的遊行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況且他本人也正是病死於巡遊之中。
實際上,秦始皇的巡遊乃是一項政治活動,與古代帝王巡狩四方有著同樣的意義,其目的是為了行使政治權力、控制地方政權、祭祀山川河流、統一社會思想等等。
正因如此,秦始皇每次巡遊時,都有李斯為首的一套行政班子跟隨,以處理國家政務。
始皇帝的五次巡遊,不是遊山玩水,在二十多位皇子中,他只帶胡亥出行,當然也不是為了和家人一道去度假,而是想要讓他多接觸國家大事,以培養他處理政治事務的能力。這其中隱含的目的不言自明。
所以,從上面所列舉的三條理由來看,秦始皇生前早有意立胡亥為太子,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記述的“沙丘政變”恐怕並不屬實,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陳勝等造反派們的虛構與宣傳。
-
3 # 看點兒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當時在場的人之中就三個人。死掉的秦始皇,丞相李斯,宦官趙高,就這兩人暗地裡操作的事情,後來的人們為什麼能將這個“秘密”栩栩如生的講出來呢?確實值得深究。
這兩人如此操作,改變聖旨啊。當時同行的人估計都自己死乾淨了的吧,畢竟死人才不會洩密。那還有誰能說出來呢?
-
4 # 國史記聞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結合《史記·李斯列傳》中的記載,我們便知道最開始起意要篡改秦始皇遺詔的,乃是趙高,他本來就是胡亥的老師,與胡亥關係非常緊密,他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決定擁立胡亥的。
至於到底是誰發現這個詔書是偽造的,國史君(國史通論)有兩個看法。
首先,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偽造詔書之事。《史記》的史料價值當然是非常高的,但是其中也有很多事是帶有司馬遷個人主觀意見的,比如司馬遷因為個人太喜歡司馬相如的文采,便把一個偽君子寫成了一個正面形象。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遭腐刑,便把李陵寫成了英雄。就秦始皇傳位一事來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就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曾經打著公子扶蘇的名號,並且作為長子的公子扶蘇確實有繼承皇位的優先權,並且胡亥、趙高、李斯等人都對秦朝的滅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司馬遷便主觀推測說秦始皇本來要傳位給公子扶蘇呢?《史記》是孤證,沒法證實也沒法證偽。
其次,如果說他們真的矯詔了,那麼洩露這個秘密的只能是趙高。胡亥就算再愚昧,也不可能砸了自己的招牌,李斯作為老江湖,也不會洩露出這個會讓自己滅族的秘密。但是趙高則早已與“反賊”劉邦私下聯絡,所以他最有可能說出偽造詔書的秘密,因為這事幫助劉邦推翻秦二世的一張有力的政治牌。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據《舊漢書》記載,當時奉命草擬遺書的有兩人,一是丞相李斯,第二個才是趙高,而趙高又是胡亥的老師。具體到是誰發現是偽詔的?這個文典中沒有詳細記載,不過話說回來,天下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胡亥從長兄扶蘇處纂奪了皇位,當時是隱瞞過去了,後來總不免會露出馬腳!這個也可能是殘殺自己四十多個兄妹的原因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以前寫的那篇《秦二世篡位殺兄之謎》,當時翻閱了很多資料,對應解釋這個問題應該是比較詳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