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波瀾壯闊

    諸葛亮臨終前在五丈原召開了“退兵”會議,魏延當時是僅次於諸葛亮的蜀漢軍中的第二號人物,專門負責對外作戰,可是所謂的「退兵」會議,居然破天荒地沒有讓魏延參與。這顯然是諸葛亮特別安排的。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與楊儀發生衝突,並且落入了諸葛亮生前就設下的圈套,讓早就在魏延身邊當臥底的馬岱給殺了。

    魏延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他鬥不過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而諸葛亮又是不得不忍痛殺掉這位愛將。劉備在位時,魏延的最高軍職只是鎮北將軍。劉禪即位後魏延就被封其為都亭侯。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任魏延為丞相府司馬,並擔任涼州刺史,統率前鋒部隊。後又因戰功卓著被提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以符節,並且被進封為南鄭侯。請注意,徵西將軍是實權武官的最高品級,並且要資格夠老才能在將軍前加一個“大“字;假節就是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可不請旨而直接斬殺觸犯軍令者,戰時甚至可以直接砍兩千石(漢代以俸祿多少來代表品級)以下的官員;南鄭侯為縣侯,是異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諸葛亮的武鄉(縣)侯是同級。在蜀漢的武將中生前就二度被封候的僅魏延一人,這是何等的殊榮呀!一個有反骨的軍人能得到諸葛亮的如此器重嗎?

    眾所周知,劉禪雖是皇帝,但實權一直是控制在諸葛亮手中。諸葛亮事無鉅細都要親自過問,更何況封候這等大事,沒有諸葛亮點頭能辦得到嗎?如果魏延真有反骨,一生謹慎的諸葛亮還敢讓他當掌握兵權的第一把手嗎?可見諸葛亮對魏延是完全信任的。那麼,諸葛亮身後所安排的第一件事為何又是除掉魏延呢?我們知道,劉備是明君,魏延當然俯首帖耳;諸葛亮是名相,魏延自然也要聽從調遣;劉禪是昏君,魏延很可能就不會買他的賬了,也許他就會擁兵自重,甚至自已當皇帝,成為董卓第二。而姜維是諸葛亮信任的接班人。可當年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奇襲子午谷的戰略時姜維才不過是天水城一個小小的中郎。縱觀當時的蜀營帳下,五虎大將已亡其四,除了老邁的趙雲,能稱得上上將的只有魏延一人了。魏延隨劉備、諸葛亮南征北戰,可謂戰功赫赫,經驗豐富。論文武之才,魏延不在關張之下。但他的傲慢勝過關羽,無禮不遜張飛,如此目中無人的魏延又怎能對姜維甘拜下風呢?這也正是諸葛亮所憂慮的。為了蜀漢的安定團結的大局,為了給蜀漢的主帥姜維掃清障礙,諸葛亮不得不借楊儀的手殺掉魏延。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魏延生前特別給予他非同尋常的地位,這種地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超過了諸葛亮本人。但魏延死後諸葛亮又讓他蒙受了千古奇冤,背了數千年的黑鍋,因為那時諸葛亮自已已長眠九泉之下無法替他平反了,而蜀漢也無人有本事站出來為魏延喊冤叫屈了。為魏延平反昭雪只能靠今日的歷史學家了

  • 2 # 隱居黃山

    諸葛亮死前有咳血癥狀,我判斷是肺結核病要了諸葛亮的命,這也要了蜀國的命,徹底改變了三國的歷史程序。

    2013考古成果顯

    司馬懿章也發現

    臥龍寓居已不見,

    襄陽多次把城遷。

    現襄陽城是陰宅,

    劉表族墳裡面埋,

    對照陰宅找臥龍,

    亮家不在古隆中。

  • 3 # 小滿豫看文化歷史

    魏延是蜀漢僅存的名將,在名將凋零的三國時代中後期一顆最閃亮的將星。

    早在諸葛亮執掌大權之前魏延就已經活躍在魏蜀邊境戰場上了。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封為漢中王,將全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定在成都。這時候,漢中就成了整個蜀漢王國的北大門,亟須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

    魏延鎮守漢中的時期正是蜀漢政權最危難的時刻。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關羽被殺,荊州三郡淪陷。緊接著,怒不可遏的劉備傾全國之兵東征孫權,結果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陸遜擊敗。

    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立刻元氣大傷,陷入了騷動和叛亂中,曹魏隨時有可能趁火打劫,但是由於魏延治軍有方、守衛得當,使得曹魏始終不敢窺伺漢中。

    可以說,當時的蜀國內憂外困,全靠諸葛亮力挽狂瀾和魏延坐鎮邊庭,才將蜀漢從夷陵之敗的深淵中挽救出來。

    這一切都是諸葛丞相府長史楊儀的陰謀。

    諸葛亮生前,在軍務方面最倚重的人莫過於魏延和楊儀這一文一武兩大要員。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似乎都覺得魏延天生反骨仔,所以諸葛亮很不喜歡他,事實上,諸葛亮對魏延的倚重程度絲毫不比對楊儀的少。

    可惜魏延和楊儀就是尿不到一個壺裡,兩人勢同水火,一見面就吵架。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因為兩人性格方面都有缺陷:魏延既善養士卒,又勇猛過人,還是個“直升機幹部”,在短短几年內升到蜀漢軍界的頂峰,所以性格有些孤傲;而楊儀也是個極為聰明的人,他的聰明體現在心思機靈和能說會道能說會道上,也很受劉備的賞識,升遷速度絲毫不比魏延慢。偏偏和所有小聰明的人一樣,楊儀氣量狹小,脾氣還狂傲,看不起魏延這種大老粗。

    這一文一武,一個驕傲一個狂傲,偏偏又是同級,所以矛盾越積越深。

    楊儀立刻糾集了自己的黨羽:王平和馬岱,三人經過連夜的密商,決定使用最野蠻最粗暴的方式奪權:突襲魏延本部軍馬,誅殺魏延。

    楊儀在軍中威望很高,是頂級智囊,王平統率的無當飛軍和馬岱統率的西涼騎兵都是蜀國最精銳的部隊,不管從人數還是戰鬥力上都比魏延本部兵馬高出許多。

    其次,全軍在開闊的褒口為諸葛亮發喪時,必然聚集一處,各營駐地相距不會遠,地形條件極易實施軍事突襲,就算魏延用兵如神也來不及應對。最妙不可言的地方在於:根據諸葛亮的遺命,魏延一直擔任大軍的“影子統帥”,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魏延已經被諸葛亮欽定為軍事接班人了!

    楊儀對時機的把握真是精準到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境界。

    當魏延還在為諸葛亮的喪事忙碌,打算忙完這些就公開自己的統帥身份時,他不知道死神已經偷偷降臨。在一個毫無預兆的午後,王平的無當飛軍暴起發難,向魏延大營發起了突然進攻,同時還齊聲高喊:“魏延要領軍叛國投敵。奉丞相遺命可得而誅之!”

    魏延的兵將們果然措手不及,立刻發生了大潰敗——沒有誰願意自己人打自己人,尤其是對方還宣稱魏延是叛國賊,軍心瞬間就散了。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託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 4 # 醬油鹹菜根

    關於這件事,正史上並沒有記載,只是三國演義中有所描述。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隻言片語與其他記載中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魏延的生平。當時劉備入川時魏延被封為牙門將軍,之後攻克漢中後,又被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此後,劉備稱帝,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在武將官職上,已經沒什麼可以再提拔的了。而後劉禪登基,封其為都亭侯,諸葛亮預備北伐時又提拔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留下誅殺魏延的命令,首先要確定魏延到底有沒有謀逆的打算,先看他的官職,在劉備在位之時,魏延就已經位高權重了,而劉備是什麼樣的人,如果看出魏延有不忠的可能,是絕不會這樣做的。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抱著魏延可用的想法,帶魏延北伐,而魏延北伐時基本每一次都會獻上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每次都拒絕了,魏延心生不滿。不滿歸不滿,子午谷奇謀屬於險著,既險又奇,而那時的蜀漢大權基本都在諸葛亮身上,無論魏延之謀成敗與否,似乎都不存在謀逆的可能性。這一點諸葛亮肯定也能看清楚。

    再來看諸葛亮,他除了多智之外,另外出名的就是一個忠字。只是意見不同,心有不安便斬殺蜀漢當時最可靠的大將,這恐怕是不現實的。就算諸葛亮不安,估計也不會留下這種命令。另外正史唯一表明的,魏延之死與楊儀息息相關,首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楊儀對魏延秘不發喪,而且楊儀與魏延一直關係不好,最主要的是諸葛亮在世時文官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楊儀等人也被諸葛亮帶在身旁,諸葛亮去世,文官之中再也沒有能鎮的住魏延的人。從大局考慮,魏延不可輕殺。但如果從文武之爭來考慮,魏延必殺。

    所以說,我認為魏延之死並不是因為謀逆與諸葛亮的遺命,而是敗於那次很久以前的文武之爭罷了。

  • 5 # 三葆

    確有此事。

    因為諸葛亮第一眼見魏延就覺得他有反骨,留著必有後患。但當時劉備看著魏延順眼,信任有加,諸葛亮也要顧及主公面子。

    諸葛亮臨終前料定魏延必反,於是囑咐馬岱藉機殺之。因為馬岱武功高強,能夠一擊必殺。又因馬岱半路投靠容易得魏延信任。再因馬岱與曹操有殺父之仇,魏延造反最有可能投靠曹操,於私馬岱決不允許此事發生。

    所以諸葛亮安排馬岱殺魏延的成功率最高。

  • 6 # 佳寧說歷史

    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和魏國司馬懿在五丈原僵持了100多天,蜀國由於是遠途征戰,早就已經彈盡糧絕,堅持不下去了,這時候諸葛亮更加的心急如焚,想盡快的結束戰鬥,但是不管用什麼辦法,甚至諸葛亮想出了送司馬懿女人衣服來羞辱她的辦法,司馬懿還是拒不出兵,死死的耗著諸葛亮大軍,無奈之下諸葛亮準備在召開一場退兵會議,而這場會,卻把魏延排除在外。

    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自從五虎上將相繼去世以後,蜀漢在人才方面變得青黃不接,而魏延雖然不能和關公趙雲相比,但是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而這次退兵會議這麼重大的事件,諸葛亮竟然把魏延排除在外,這不免讓人心生疑惑?是諸葛亮對魏延早有防備之心,還是魏延早就有謀反之心,讓諸葛亮起疑?

    其實在諸葛亮第一次見魏延的時候,他覺得魏延腦後長有反骨,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諸葛瞻心想自己活著的時候,還能震懾於他,如果自己一命歸天,那魏延可就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這對蜀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災難,所以諸葛亮病危之時,就有心想要除掉魏延。

    諸葛亮首先想到了一個“續命燈”的計策,目的就是為了試探一下魏延,到底有沒有謀反之心。諸葛亮告訴大家,有一盞燈可以為自己續命,在等燈必須七天不滅,如果七天之內滅了的話,那自己的生命也將走向盡頭。(其實根本就沒有續命燈,這只是針對魏延的)到了第7天之後,魏延就火急火燎的闖進了諸葛亮的帳內,把續命燈也給弄滅了。魏延這麼做就是故意的,他就是希望諸葛亮早點死。

    諸葛亮在彌留之際,把馬岱叫來跟前,態度堅決地對他說:“我把你安排在魏延身邊,如果他聽話便罷,不聽話你就直接殺掉他,以絕後患”。馬岱聽到這裡,頭點的像撥浪鼓一樣,並眼含熱淚的看著諸葛亮。馬岱是馬超的弟弟,諸葛亮猜測如果魏延謀反,第1個投靠的肯定是曹操,而曹操殺了馬岱全家,馬岱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當時馬岱和魏延的感情也挺好,巴馬岱派在魏延身邊,不會讓魏延起疑心,可以出其不意。

    魏延是個有點自負的人,他總是覺得諸葛亮北伐太謹慎,不敢放開手與曹軍大幹一場,現在他死了,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機會。然而他卻得知楊議帶著蜀軍撤退的訊息,魏延頓時大怒,本來他就與楊議不和,現在他卻領軍撤退,自然氣不打一處來。 魏延帶著輕騎兵繞到楊議前面,焚燒了通往成都的棧道,斷了楊議的退路,他想就地殺了仇敵楊議。結果楊議誣告魏延謀反,蜀國信以為真,下令逮捕魏延,魏延軍士眾叛親離,自己也被馬岱殺死。

    我覺得魏延死的確實有點冤枉,他真要謀反的話,自己手下的那些兵根本就不夠用,諸葛亮囑咐馬岱殺掉魏延,那也只是小說裡的情節,真正的歷史上。在諸葛亮臨終之時,他會提及讓馬岱殺掉魏延的事情。魏延在五虎上將時期是一個不顯山不露水的人物,因為他們幾個人的光芒已經蓋過了魏延很多。可是到了蜀漢後期,魏延被稱之為蜀國第一猛將。俗話說人紅是非多嘛。

  • 7 # 碼字的蝸牛

    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諸葛亮臨終前囑咐馬岱殺掉魏延。但是《三國演義》借鑑了正史許多記載。

    正史《三國志》中的魏延與小說《三國演義》之間的異同之處

    在正史中,魏延跟隨劉備時,並沒有那麼多的戲碼,就一句“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沒有諸葛亮所謂的“天生反骨”的記載。

    正史中魏延是靠軍功一步步走到封爵的,劉備死後,因此諸葛亮在早期與魏延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演義中的那麼僵,又或者是反感。

    諸葛亮每次北伐時,都會帶上魏延。當然在正史中記載了幾點,從每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了“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而這裡在《魏略》中也有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提出了領萬人兵馬,從子午谷偷襲長安。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這點是被《三國演義》直接採納的,並沒有進行過多的修改。然後演義又轉到了正史《三國志》中,說魏延在第一次北伐時,丞相諸葛亮不採納他的建議,因此心有不滿。這點在正史《三國志》中是完全記載有的——“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但是《三國演義》是述說諸葛亮與魏延之間的矛盾,就與正史之間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正史《三國志》中的記載,是魏延心高氣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在《三國志 劉琰傳》中記載了劉琰曾經與魏延交惡,後劉琰乾脆在各種場合說魏延的壞話。最後還是諸葛亮做和事佬,責備了劉琰,劉琰其後寫信給魏延道歉。

    因此《三國志 魏延傳》中確實明確記載了魏延與同事們的關係很不好,只有楊儀從不怕他,兩人形同水火——“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另外《三國演義》中有這樣的場景,說魏延在第五次北伐出征時,曾經做了個夢,夢到頭上長角。這點也在正史《三國志 魏延傳》中明確記載有的。

    但是《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病重時,交給馬岱一個錦囊,隨後馬岱詐降了魏延,並跟隨魏延去阻擊大軍回師……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斬我?”,三聲未落,馬岱從後舉刀而下,並說道“吾敢斬爾”。

    這點應該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魏書》等正史的記載,然後為了顯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杜撰出來的。

    所有正史的書籍中,並沒有諸葛亮喜用錦囊的記載,更沒有馬岱詐降魏延的記載。魏延的死,是楊儀為了奪權,在魏延阻擊大軍回師時,派遣關平在陣前連呼“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諸葛亮屍骨未寒,你們怎敢這樣?)。

    所有士兵都知道魏延領兵阻止大軍回朝的錯誤,因此立刻”軍皆散“,魏延只能帶著他的兒子和親信逃亡,最後是楊儀再派遣馬岱追殺魏延——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因此在正史中,馬岱斬殺魏延是受到楊儀的派遣,而非是“活神人”諸葛亮的遺囑。

    這是蜀漢滅亡後小輩陳壽所著作的《三國志》中的記載。那時候已經離諸葛亮病死都有幾十年了。因此在《魏略》中的記載,則有不同的聲音存在,《魏略》的記載是魏延是被楊儀誣陷的。諸葛亮臨終前將兵權給的是魏延而非楊儀,楊儀害怕被魏延報復,因此放出流言,說魏延要領軍投降魏國。魏延認為若是領軍與之混戰,就更加難表清白了,因此帶著家人逃回漢中,後被楊儀派遣的馬岱所殺。

    只是百年後的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認為離得最近的陳壽,更為可信些。

    個人的想法,魏延可能真的是被誣陷的。

    當時的諸葛亮雖然獨攬蜀漢大權,可畢竟精力有限,因此作為孤臣的魏延(性格孤傲,人人避之),是領軍的最佳人選了。且在正史中的記載,魏延確實是當時蜀漢軍中的二號人物,地位僅此於諸葛亮。

    且《三國志 魏延傳》後面還有一段話,也表明了陳壽對魏延被殺,可能只是魏延與楊儀的矛盾所致的,並非是後來楊儀宣傳的想帶兵投降魏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另外,正史《三國志》中記載,諸葛亮死後,魏延想讓家屬送諸葛亮屍骸回朝安葬,他領兵繼續打擊魏國【“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這時魏延也提到了一點【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從這裡也能看出,雖然魏延是蜀漢軍中的二號人物,可當時打仗必須要考慮後勤的,因此魏延也害怕遭受到文官楊儀的制裁。另外諸葛亮也曾經評價過楊儀是【以儀性狷狹】。

    因此個人的推斷,應該是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快速掌控軍權,這樣就算回朝後,也能透過軍權來“威逼”君主群臣誅殺掉楊儀。

    只是楊儀在魏延拿到兵權後,立刻反擊,放出流言說魏延想帶兵投降魏國,逼迫魏延到諸葛亮的靈柩前質問,這時候若是魏延敢帶兵,那就是褲襠帶黃泥了;為是魏延敢一個人來,那更好……

    楊儀後來當權,【“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所有的人都怨恨他,就連費禕都狠狠說出:“還不如投了魏延,也不會導致今天的情況了”——【“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 8 # 舊人何時歸

    說起魏延,他應該是三國一個不大不小的“網紅”吧!尤其是他那聲“誰敢殺我”在現在遊戲界可是很流行的。好了不開玩笑了,那麼我們來看一下魏延究竟是何許人也。魏延,字文長。在《三國演義》中在投降劉備集團之初,就差點被諸葛亮殺掉,稱其是腦後有反骨的“反骨仔”。具體諸葛亮怎麼看出來的我們就不討論了,也許諸葛亮會透視也說不定,幸虧得到劉備力保才得以倖免。而魏延也確實深得劉備器重,從一名小部曲被破格提升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發展到後面成為蜀漢軍中武將第一人,地位僅次於諸葛亮。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較為保守,而魏延又經常膽大冒險,關於北伐上所以想法有時候就會產生衝突,最為著名的就是現在仍然被我們津津樂道的“子午谷奇謀”。只是諸葛亮一直不准許。所以二人是有矛盾的,迫於諸葛亮權利大,諸葛亮生前是一直屈服的,規規矩矩的,而諸葛亮瀕死之際怕日後沒有人可以壓制魏延就訂下密計將魏延誅殺。具體過程咱們在這就不描述了。

    但是歷史上真是如此的嗎?其實不是,壓根就不幹諸葛亮的事,雖然二人有矛盾。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想殺掉他。殺掉魏延的是當時諸葛亮死後的掌權者楊儀。

    建興十二年秋天,在五丈原諸葛亮病情加重,諸葛亮也自知命不久矣,於是召集楊儀、姜維、費禕等人商量退兵事宜。當時諸葛亮是: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從命,那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死後,楊儀讓費禕前往探魏延口風,果然魏延回答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意思就是說丞相雖然死了,但是我們還在,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就荒廢天下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要斷後也得是楊儀來。

    不過事情並沒有按照魏延的預期發生,大軍都隨楊儀徐徐撤退了。魏延知道後大怒。趕在楊儀面前四處燒燬棧道,並且兩個人都給成都上表稱對方造反。由於魏延並沒有過多參與過政治,當時朝廷多數都擔保楊儀。在南谷口,楊儀命令何平前往抵禦魏延。並且在陣前策反士兵,而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士兵一下子就散了,只剩下幾個人和魏延逃往漢中,楊儀命令馬岱追上魏延並斬殺了他。而且甚至是誅滅了魏延三族。

    所以諸葛亮臨終時是沒有囑咐過馬岱殺掉魏延的,魏延是在和楊儀奪權中失敗,被楊儀誅殺的。

  • 9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諸葛亮曾寫有一綿囊給與馬岱,並說:等我死後拆看,當諸葛亮古世,馬岱拆綿囊一看內有一紙,上寫‘魏延反,馬岱斬’,後在退兵軍隊無主,諸葛委託楊義後事按排,魏延不服,口喊誰敢殺我,後面站著的馬岱因授計,喊:我來殺你,這是魏延始了不及而被殺,我要說一句,諸葛亮死後如無此計,誰也不是魏延鬥手,軍隊必然大亂,給司馬懿有可乘機。

    。魏延被殺,先是劉備臨死的遺囑。其次是諸亮為了大局,魏延不死蜀漢出事。

    。順便說一下,劉備為舍要殺魏延,劉備疑心病過重,他對降將看不起,有戒心,特別對魏延,馬超,魏延原本是長沙太守上將,在關羽戰長沙時,與大將黃忠交手,第一天在急戰中黃忠馬失前蹄,關羽有測陰之心沒有殺黃忠,說:老將軍換馬明天再戰,雙方來天繼續戰鬥,關羽想用拖刀計勝黃忠,可黃忠亦是大將沒有上當,立馬拉弓,一箭正好射落了關羽帽灰上的紅櫻,報以昨天馬失前蹄不殺之恩,

    。當時長沙城門樓上的太守和延魏觀戰看得明明白白,太守口唸黃忠反了,這一箭……。(下面沒有說完),魏延喊一聲,我也反了手起一刀太守頭落地。下樓開城門投降,黃忠見魏延殺了太守,順水推船兩人一起投奔劉備。可是劉備的戒心就在這裡,他認為魏延年輕,心狠手辣,如果他將來偶有不如意時,我是第二個長沙太守,但對黃忠的看發不同,因黃忠年邁,做不成什麼大事。那麼魏延他怎麼想呢?魏延投降劉備感到很高興,因為長沙太守,年高,前途暗淡,這次是個機會,天賜良緣投了位明主,他始終認為棄暗投明,後日子一長自已也覺得劉備對他看不起,雖然也封了他幾個頭銜,這都是沒有真正的實權,諸葛亮在世,他不敢造此,諸葛死後就沒有人管得了他,真的一世受夠了氣,自已想奔向自由,還是被暗算,他雖死而永遠不會明白,當了一世奴才,劉備如果正心代他也不至有此。談到降將,馬超也是投將同魏延處境也好煞末幾。

  • 10 # 智天使893

    諸葛亮臨終囑咐楊儀:“撤回成都,如果魏延不撒,就由他去吧。”並未授意殺魏延。後楊儀撤退,魏延不撤,但魏擔心楊會說自己造反,便率領軍隊阻擋楊儀撤軍,二人幾乎同時向後主舉報對方造反,後主和大臣們選擇相信了楊儀(很大的原因是魏在蜀國的人緣不好,魏性格孤傲,恃才傲物與關羽相似),後主派軍隊“平叛”,同時,魏延軍中發生叛亂,魏在叛亂被部將馬岱所殺。魏延真正死於與楊儀的爭權內耗。

  • 11 #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三國志》中並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安排馬岱殺害魏延的記載,根據《三國志》的相關記載,諸葛亮去世前安排楊儀統帥大軍返回蜀漢,魏延不肯接受楊儀的節度,並且燒燬了沿途的棧道,企圖阻止楊儀的大軍返回。之後楊儀和魏延相互告發對方謀反,蜀漢朝廷認定魏延謀反,魏延計程車兵紛紛潰散,魏延帶著幾個親信企圖討回漢中,楊儀派遣馬岱將魏延斬殺。

    疑點重重的撤軍計劃

    從《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看,魏延被殺似乎只是楊儀一個人的問題,和諸葛亮並沒有任何關係。不過《三國志》在記載楊儀和魏延鬧翻之前,還記載了諸葛亮對撤兵計劃的安排。

    《三國志》稱諸葛亮去世之前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召集起來,讓他們在自己去世後,相互協助帶領蜀漢大軍回到漢中。同時諸葛亮安排楊儀負責指揮全軍,並且要求魏延在大軍的最後面斷後。

    魏延是蜀漢軍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北伐時期的頭號大將,諸葛亮安排魏延斷後並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最令人不解的一點是,諸葛亮去世前安排撤軍,為什麼沒有通知魏延前來開會,僅僅通知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

    而且諸葛亮既然安排魏延斷後,又怎麼會不事先通知魏延,反而在諸葛亮去世後,楊儀才派遣費禕去探聽魏延的態度。

    諸葛亮為什麼不通知魏延

    按照《三國志》裡面的說法,諸葛亮安排完撤軍計劃後,對著楊儀等人說:“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那麼大軍就自行撤回蜀漢。”從諸葛亮的這句話不難看出,諸葛亮去世前已經知道魏延肯定要出問題,而且諸葛亮也提出瞭解決的辦法,這個方法就是大軍拋棄掉魏延和他的部隊,由楊儀帶領退回蜀漢。

    筆者對於《三國志》的這一段記載一直有一個疑問,魏延一直很敬畏諸葛亮,如果諸葛亮真的想要讓魏延回到蜀漢,諸葛亮在開會的時候,應該將魏延叫到身邊好言相勸,以防止魏延在自己死後作亂。即使諸葛亮知道自己勸不動魏延,也不應該放魏延活著離開,畢竟魏延鎮守漢中多年,對蜀漢的防禦瞭如指掌,這樣的一個人一旦投降曹魏,帶來的危害可想而知。

    如果諸葛亮真的不想要再用魏延,那麼諸葛亮完全可以在自己去世前,將魏延騙到大營裡面軟禁,或者直接埋伏殺手除掉魏延。當然也不排除諸葛亮對魏延抱有一定的希望,他希望魏延能夠接受自己的命令,帶領軍隊跟隨楊儀返回蜀漢。

    但是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諸葛亮既然想要讓魏延回到蜀漢,他為什麼不親自對魏延說明情況,反而要在去世前開會的時候,故意不讓魏延參加呢?試想一下,假如魏延參加了諸葛亮的退兵會議,那麼魏延又有什麼理由攻擊楊儀,魏延手下計程車兵也不會跟著魏延攻擊楊儀。

    《魏略》中的另類記載

    作為與《三國志》同時代的史書,《魏略》中也有一段關於楊儀和魏延爭權的記載。不過《魏略》和《三國志》的記載截然相反,《魏略》稱諸葛亮臨死前將兵權傳給了魏延,楊儀和姜維、、費禕、馬岱等人聯合奪權,並且誣告魏延謀反,最終害死了魏延。

    雖然《魏略》是曹魏的史書,《魏略》中的記載可能存在汙衊蜀漢的嫌疑,但是蜀漢後期一直都是由費禕和姜維等人掌權,陳壽作為蜀漢的舊臣,很難能夠知道魏延被害的真相。

    實際上在諸葛亮去世之前,魏延的身份為徵西大將軍和南征侯,地位遠在楊儀和費禕之上。按照官職的大小來排列,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延肯定要繼承蜀軍的最高領導權。而魏延之所以攻打楊儀,就是因為魏延認為自己的官職最高,不應該受到楊儀的領導。

    從魏延和楊儀相互告發對方謀反來看,魏延確實不知道諸葛亮是否開過一個榻前會議,榻前會議的說法僅僅是楊儀一夥人的一面之詞。而魏延的性格一直飛揚跋扈,他和楊儀相互告對方謀反,蜀漢的大臣都偏向楊儀,魏延背上謀反的罪名後,手下計程車兵紛紛潰散,最終被馬岱斬殺。

    馬岱斬殺魏延的真相分析

    筆者認為馬岱斬殺魏延,同諸葛亮沒有任何直接關係。首先不管是《三國志》還是《魏略》,都將魏延之死的矛頭對準了楊儀,即使諸葛亮真的安排楊儀帶領大軍離開,諸葛亮也沒有安排楊儀殺掉魏延。

    如果諸葛亮沒有將軍隊的指揮權交給楊儀,那麼馬岱斬殺魏延跟諸葛亮更沒有任何關係。楊儀因為私人怨恨擅殺大將,對蜀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蜀漢後期本身就缺乏大將,魏延死後蜀漢的名將更是鳳毛麟角,再也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 12 # 獨行者yyl

    說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後殺魏延,這個話來自於《三國演義》,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三國志》中記載的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也就是說,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後便退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聽就罷了,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反正沒有說一定要殺他。

  • 13 # 古今中外多少事

    當然有,否則就不會有魏延大叫三聲“誰敢殺我”後,馬岱異軍突起,將魏延斬落馬下的故事了。

    諸葛亮因為司馬懿堅守不出,不是辦法。所以設計木牛流馬運糧草來引誘司馬懿出戰。

    火燒五丈原計謀失敗後,諸葛亮又聽到東吳在邊境被魏軍大敗,氣火攻心,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擺了個七星燈陣為自己續命,結果還被魏延不小心給攪了局。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定勝天在此時的諸葛亮看來,不過是一句空喊而已。

    既然算不過天,那就只好承認了。諸葛亮把後事鉅細糜遺的都給安排好了,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造成隱患的細節。

    哪怕魏延在自己死後會不會反這個還沒有定論的問題,自己也不會放過。

    所以,命令長史楊儀和參軍姜維在自己死後要嚴防魏延造反,還密令馬岱死盯魏延,如果魏延造反,那麼馬岱就要假裝投誠,等到魏延說到“誰敢殺我”,就將其斬落馬下。

    所以,諸葛亮當時還沒有說自己一死,就不分青紅皂白的把魏延殺了。而是派馬岱在魏延身邊伺機而動,這樣說來,諸葛亮還是給魏延留了條活路的。

    可是魏延太自大了,諸葛亮和劉備一死,魏延就以為蜀國再沒有誰能鎮住自己了,那麼自己本該得到的地位和榮耀,自己都要奪回來,哪怕是兵變。

    到最後,還是死在了諸葛亮的計謀和一干蜀將的忠心手裡。

  • 14 # 寒色

    囑咐了,魏延早就有反叛之心,只是諸葛亮當時沒有將領可用才讓歸降,諸葛亮能震懾住魏延,他死後,無人能管住魏延,為了蜀國,只能將其處死

  • 15 # 生活大話家

    我們只能說諸葛亮不喜歡魏延,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實際上魏延之死是死於宮鬥。

    話說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前,曾經囑咐必須撤兵,就算魏延不同意也要撤兵,交代誰了呢?楊儀,費禕。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去世前,魏延並沒有在其身邊,由此可見諸葛亮並不信任魏延,同時他預料魏延必然反對撤兵,所以特別做了交代,不管魏延同不同意,都要撤兵。

    諸葛亮去世後,費禕去探聽魏延的口風,魏延說:“丞相去世了,不是還有我嗎?”

    我們先揣摩一下,為什麼魏延會這麼說?因為他想立功,那麼立功的目的是什麼呢?

    做諸葛亮的接班人。在《三國志》裡說的很明白,魏延以為自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而另一個人也以為自己是接班人,誰呢?

    長史楊儀。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兩人就為繼承權開始了鬥爭。很顯然楊儀跟諸葛亮走的近些。當魏延發現蜀軍撤退,而自己居然被矇在鼓裡時,徹底慌神了。因為撤軍的指揮官是楊儀,這就意味著競爭對手會成為自己的老大。

    於是試圖先下手為強,帶兵追擊。這時楊儀正好借力用力,向朝廷上報魏延謀反。

    結果魏延被幹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的接班人到底是誰呢?

    其實魏延和楊儀都想多了,人家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禕。

    所以,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那只是小說杜撰的。真正殺魏延的是楊儀,就是這樣。最後插一句,其實魏延是蜀國裡比較能打的將領,深受劉備喜愛,但是諸葛亮不喜歡他。

    切記,小說是小說,歷史是歷史,二者不能混淆。

  • 16 # 小龍女5505

    諸葛亮在臨終前並未授意馬岱陣前誅殺魏延,只是囑託馬岱:如果魏延不從遺撤兵才斬,如魏延遵命而撤就不殺。馬岱是受監軍楊儀之令,以謀反罪在陣前誅殺魏延。因此真正置一代猛將魏延於死地是與其素有舊怨的同僚楊儀,並不是諸葛亮。

  • 17 # 小島知風

    在歷史上諸葛亮臨死之前絕對沒有留下過叮囑馬岱斬殺魏延的命令。

    先來簡略說一下魏延其人吧,魏延出身於劉備的部曲,在這裡解釋一下什麼叫部曲,在古代軍隊是軍隊,部曲是部曲,軍隊是國家的軍隊,部曲往好聽了說叫私人僱傭兵,說得不好聽了就是貴族的奴隸。

    所以部曲在當時社會地位很低微,因此也就是說魏延出身很低微,這樣的出身也造就了魏延爭強好勝,十分想出人頭地的性格,記住這個性格,這個性格才是導致魏延之死的主要原因。

    魏延在劉備入蜀時期立下赫赫戰功,被劉備破格提拔,從此成為劉備集團正規軍中的大將,劉備擊退曹操佔據漢中後,想留大將鎮守漢中,當時蜀漢集團內部都認為非張飛莫屬,連張飛自己都認為必定是自己鎮守漢中,結果劉備卻出乎眾人意外的破格提拔了當時還是牙門將軍的魏延為漢中都督兼任漢中太守掌管漢中軍政大權,由此魏延的在劉備集團地位便開始逐漸顯露出來。

    到了蜀漢中後期魏延已經屬於蜀國軍隊中的中流砥柱,在軍事地位上魏延的地位僅次於總管軍政大權的諸葛亮。

    諸葛亮多次北伐,魏延都是作為諸葛亮的前部先鋒出馬,先後擊敗魏國五子良將張郃、名將郭淮和費耀。在這裡不能不說魏延在軍事上的天資英才,雖然諸葛亮領導有方,但絕對離不開魏延卓越的軍事才能。

    在小說中為我們勾畫了諸葛亮討厭魏延,在臨死時還不忘了叮囑馬岱斬殺魏延,實際在歷史上諸葛亮是非常喜歡魏延,欣賞魏延,而且魏延性格缺陷很大,為人處世方面也非常不好,處處得罪同僚,只有諸葛亮能包容魏延,並且加以重用。

    歷史上的魏延為人爭強好勝,直爽霸道,脾氣非常差,與同僚之間關係極其不融洽, 但是由於魏延非常有軍事才華,所以諸葛亮每每都會包容魏延,替魏延做和事佬,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有一次和蜀漢的衛尉劉琰吵架,最後鬧到諸葛亮那裡,結果諸葛亮卻是偏袒魏延,讓劉琰給魏延道歉了事。

    從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本人是非常欣賞魏延,在魏延和同僚吵架期間,諸葛亮往往偏袒魏延,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袒也養成了魏延霸道欺壓同僚的性格,也為魏延之死買下了伏筆。

    在歷史上除了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以外,從未出現過兩人不和諧的因素,子午谷奇謀是一個好謀略,但是諸葛亮出於謹慎的目的沒有采納,談不上誰對誰錯,但是後世很多人看了小說《三國演義》之後都認為這件事上諸葛亮和魏延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矛盾,從此為後來諸葛亮臨終定計斬魏延提供了支援,實際歷史上這次意見相左,兩人並沒有發生爭吵,很平和,大家都知道給上司提案的時候都會有被拒絕的時候,所以魏延也沒弱智到在這種問題上和上司諸葛亮處處較真。

    因此歷史上的諸葛亮和魏延不存在矛盾,所以也就不可能會設計斬殺名將魏延,畢竟諸葛亮很清楚自己之後,蜀漢在軍事上比較有作為的就是大將魏延,不可能擅殺大將,那麼魏延是如何被馬岱所殺,馬岱又是聽誰的命令斬殺魏延呢?

    其實魏延是死於丞相府長史楊儀之手,而馬岱也是聽從了楊儀命令斬殺魏延。

    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臨終前遺命楊儀、姜維、費禕三人共掌兵權,率主力部隊撤回成都,命令魏延斷後,並且諸葛亮瞭解魏延恃才傲物,傲慢霸道的性格,怕魏延不聽從楊儀等三人命令,告知他們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他們三人就不用管魏延,自行撤退就好了。

    在這裡就要給大家說一下,魏延和楊儀都是諸葛亮身邊的紅人,而且二人性格也頗為相似,都是屬於恃才傲物的人,只不過一文一武而已。所以兩人性格使然,也造成了二人水火不相容。

    《三國志》記載,魏延身為武將,比較雄武有力,多次在公開場合侮辱楊儀,甚至做出拔刀要砍了楊儀的姿態,楊儀則是受了委屈就去找諸葛亮哭訴,畢竟他是文人,不敢和武夫出身的魏延較勁,但是別的官員都怕魏延,楊儀卻還是有一身傲骨,不肯對魏延服軟,而諸葛亮則是對兩人的才能都頗為欣賞,所以處處和稀泥。

    因此諸葛亮在世時尚能鎮住二人,但是諸葛亮死後,兩人的矛盾就日趨白熱化。

    而三國時期魏國人魚豢所編撰的《魏略》中則認為,諸葛亮死後是把兵權交給了魏延,而楊儀擔心魏延掌兵權後對自己不利,所以假借諸葛亮遺命之名義奪取兵權並派大將馬岱斬殺了魏延。

    從這可以看出正史資料中《三國志》和《魏略》對於這段歷史記錄出現了分歧,也就是諸葛亮死後究竟把兵權託付給了誰?

    其實關於這段歷史個人認為還是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說的比較符合邏輯道理,呂思勉先生認為諸葛亮死後並沒有把兵權指定交付給一個人,因為史書中記載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得了很急很重的病,很快就死了,他根本來不及交代後事,所以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像《三國志》或《魏略》中寫的那樣還能交代後事,指定把兵權託付給誰。

    不管是從《三國志》還是《魏略》的記載,諸葛亮臨終託付兵權的楊儀和魏延都和實際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不符,所以呂思勉先生猜測,諸葛亮在臨終時只有一個命令,那就是撤退,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一死,蜀漢眾將之中無一人能是司馬懿的對手,必須要保留蜀漢的戰鬥力,所以諸葛亮在倉促死亡之際沒有對誰留下特意的交代,包括魏延和楊儀。

    而楊儀、姜維、費禕三人一合計他們三個人誰也命令不動魏延,於是三人決定假傳諸葛亮遺命讓魏延撤退,而讓三人之中和魏延關係相對較好的費禕前去傳達撤退命令。

    結果就是魏延果然是狂妄至極,諸葛亮死後就不把命令放在眼裡,而是執意要和魏國司馬懿決一死戰,所以這就給了楊儀機會,楊儀公報私仇藉著這個機會給魏延扣了一定謀反的帽子,趁機誅殺魏延。

    其實在後世史學界已經證實把《魏略》中諸葛亮臨終託付魏延兵權說法確認為是當時的魏國道聽途說罷了。

    而《三國志》中的記載可能比較真實,但是真實背後就是呂思勉先生猜測的,極有可能是楊儀、姜維、費禕三人怕魏延不聽自己命令,集體聯合假託諸葛亮的遺命去命令讓魏延撤退,結果魏延連諸葛亮的遺命都肯遵從,所以才有了後來馬岱斬魏延的結局。

    魏延之死其實在歷史上算得上是冤案,楊儀給魏延扣得帽子是魏延想率軍投靠魏國,但是實際上魏延根本就沒有想過投降魏國,他真想投降的話,他直接率親軍直接就可以去司馬懿大營投降,但是魏延沒有這麼做,而是他一直沒有選擇離開蜀地,一直率所部軍隊追襲主力撤退軍隊,說明了魏延其實最想做的就是殺死楊儀,然後帥主力軍隊再度北上和司馬懿決一死戰。

    但是就像剛才說的,魏延平日裡得最同僚得罪的太深了,他和楊儀同時給後主劉禪上書互說對方謀反,劉禪不能決定,朝會上向群臣諮詢建議,結果中央大多數重臣都認為楊儀是文人沒這個膽量謀反,反倒是魏延一介武夫軍功還很大,他謀反的可能性很大,平時魏延不積德,結果就是關鍵時刻根本沒人站出來為他說話,就這樣蜀漢官方就給魏延定上了謀反的帽子。

    朝廷中央一旦下定義,那麼魏延所部軍隊士氣就散了,馬岱斬魏延,實際是為了執行朝廷的命令而已。

    魏延之死可以說很冤枉,也可以說是咎由自取,他的死他自己要負主要責任,同時陷害他的小人楊儀也要肩負一定的責任,當然,作為小人的楊儀也沒什麼好下場,魏延被誅殺後,楊儀本以為自己可以接班諸葛亮,結果諸葛亮的接班人卻是蔣琬,楊儀不服,四處散播朝廷的壞話,最終還想掀起政治迫害,劉禪果斷的賜死了楊儀,避免了蜀漢政局的動盪。

    魏延和楊儀都算是蜀漢中後期比較有能力的人才,可惜兩人性格缺陷都很厲害,而且互不相容,甚至互相殘殺,最終釀成了兩敗具傷的慘劇。

    所以說歷史上的諸葛亮從來沒向馬岱下達過斬殺魏延的命令和計劃,而馬岱斬殺魏延,則是因為當時朝廷中央給魏延下了定義為謀反,所以馬岱是為了執行朝廷決定才斬殺魏延,和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魏延之死基本源於自己的性格缺陷咎由自取和楊儀的陷害而已。

  • 18 # 靈魂的感觸

    諸葛亮臨終前囑咐馬岱誅殺魏延一事出自小說《三國演義》,並不見於正史,不過此事要說是小說虛構,倒不如說更像是小說作者對正史記載所做的一番推論。正史中確實有一段關於諸葛亮在臨終前對身後事安排的記載,且這其中的內容十分耐人尋味,正是因為這段記載,使得“魏延之死”的真相也變得撲朔迷離了起來。

    關於魏延之死,演義第一百零四回寫道:

    “又喚馬岱入賬,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

    這是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時對馬岱的囑託,其中說到的錦囊之計便是讓馬岱趁魏延在無防備之時將魏延誅殺。後來的情況我們都清楚,諸葛亮死後魏延與宿敵楊儀迅速交惡,楊儀奉諸葛亮之命率軍南撤,而魏延則率領親軍阻攔楊儀。時馬岱假意支援魏延,後在魏楊二人交兵之際,趁魏延不備將魏延斬殺。

    演義中安排馬岱這個人物斬殺魏延是符合史實的,因為正史上的魏延確實是被馬岱斬殺的,《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

    不過正史中命令馬岱殺魏延的人可不是諸葛亮,而是楊儀,所以單從這個記載來看,魏延其實就是被楊儀殺害的,與諸葛亮並沒有關係,不過演義中對於“魏延之死”的真相卻說得很清楚,魏延之死其實就是是諸葛亮一手安排的。演義為什麼要這麼寫呢?前面我也說到了,演義這麼寫其實並非單純的杜撰,或許更是對史實的一種推論,這便得說說那段耐人尋味的記載了。

    耐人尋味的記載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諸葛亮在臨終前曾對身後事有過這樣安排: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乍一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經過一番細想我們便會發現這段記載中令人疑惑之處。

    其一:諸葛亮病危交代後事,卻獨獨沒有召見魏延。【此記載出自《魏延傳》,其中寫道諸葛亮與楊儀、費禕等人密議,若當時有魏延,魏延的名字應該在記載中】魏延是當時北伐大軍裡地位僅在諸葛亮之下的二號人物,諸葛亮在商議退軍如此大事的時候不叫魏延,難免令人生疑。所以當時諸葛亮真的是僅與楊儀他們商議退軍之事而沒商議其他事情?這誰也說不好,畢竟在諸葛亮死後不久,魏延也死了。

    其二:諸葛亮深知魏延與楊儀不和,卻將退軍大任託付楊儀。據《三國志》記載,魏延與楊儀素來不和,對此諸葛亮是知曉的,而且還經常當兩人的和事佬。而諸葛亮明知魏延不服楊儀,卻將北伐大軍交給楊儀帶領,這又是不是有意在激化魏楊之間的矛盾呢?也許有朋友說諸葛亮挑起二人矛盾,一旦蜀軍自相殘殺,受損傷的是蜀國自身,這絕不是諸葛亮想看到的。這個我絕對相信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諸葛亮是絕對不願看到蜀軍自相殘殺的,但激化魏楊矛盾並不一定就會造成蜀軍自相殘殺啊,畢竟後來的史實也確實如此。魏延“造反”,但勢單力孤,魏延手下親兵在蜀將王平的斥責之下紛紛倒戈,魏延雖死,但並沒有造成大規模流血。所以這又是不是諸葛亮進行的一場嚴密佈局呢?

    至於諸葛亮臨終前究竟有沒有囑咐馬岱殺掉魏延,這個誰也說不清,正史沒有明確記載,但正史中馬岱確實是斬殺了魏延,至於是不是諸葛亮授意,或是間接授意,其實真的重要嗎?

  • 19 # 陳參

    沒有!這個說法只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虛構出來的說法而已!

    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危時,自知不久於人世,也對後事作了安排,只是這個安排是個錯誤的安排!至少對當時的蜀軍第二號人物魏延來說,這個做法是錯誤和不公正的!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病危時,召集了軍隊中的高階將領,前來開會。這些將領包括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唯獨沒有通知軍隊第二號人物魏延!會議上,諸葛亮宣佈了自己離世後,全軍撤退的決定,並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

    而且這樣的會議精神,還是後來撤退之際,費禕去問魏延傳達的!可見諸葛亮對魏延之不信任和不公正!至於後來魏延得知訊息後的憤怒激變,也只是針對楊儀而已,因為和楊儀形同水火的關係,才有了後來的對抗失敗被馬岱追殺。《三國演義》黑了魏延,誤導了很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患者如何進行自我開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