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黃巢率領的起義軍被打敗後,他是被殺,還是出家了?
8
回覆列表
  • 1 # 笑笑說說

    引子:在大唐王朝的歷史上,曾經有這樣一個硬漢形象的牛人,由於他多次參加料舉考試,屢試不第,與功名無緣,一怒之下含恨寫下一首落第詩便離開了都城長安。後來這個人扯起造反義旗,當了起義軍的領袖,僅僅用了5年的時間,就帶兵攻進了長安,趕跑了大唐皇帝唐僖宗,自已登基稱帝,建立了大齊政權,改元金統。

    這個牛人就叫黃巢。

    儘管後來唐僖宗組織反攻,黃巢被迫撤出長安城,節節敗退,並於公元884年戰死於山東狼虎谷。但勝利後的唐僖宗及大唐王朝日子並不好過,遭受起義重創的大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國運日趨衰落。黃巢死後,苟延殘喘的大唐王朝,勉強撐了22年的時間,其統治便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你不讓我中進士,斷了我當官的路,我就造反幹掉你,要當就當“皇帝”這個最大的官!

    看到這裡,你說這個黃巢牛不牛?雖然黃巢稱帝后沒有坐穩江山,在長安城裡只過了兩年短暫的皇帝癮,但也算遂了平生凌雲志。

    平生敢為豪義事,不酬赴死亦英雄!正是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給了走向腐敗的唐王朝最致命的打擊,敲響了大唐王朝的喪鐘,成了大唐王朝的掘墓人。

    一、大唐王朝的科舉制度,你為什麼要負了一個胸懷天下的熱血男兒?讓一個屢試不第的青年,在最後絕望地離開京城長安的時候,寫下殺氣騰騰的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一)黃巢的身世及黃巢個人資訊探析

    關於黃巢起義的事,《舊唐書》、《新唐書》以及《資治通鑑》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尤其是《新唐書》著墨較多。只不過上述三部歷史書口口聲聲都把黃巢稱為“反賊”、“逆賊”。這可以理解,因為上述三部歷史書屬於正史,也就是封建社會官方修編的歷史,出於維護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需要,有哪一屆封建王權不痛狠造反之人?

    而關於黃巢起義之前的生平,比如,黃巢年輕時候有過哪些經歷?先後到長安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分別是哪幾年參加考試的?最後一次寫下落第詩離開長安後幹過哪些事?等等,這些都無從查考。上述三部史書都沒有詳細記載。這也可以理解,因為起義之前的黃巢,只不過是一個落第書生,一個默默無聞的草民。歷代統治者對“反賊”恨都來不及,哪裡會有興趣去搜集整理“反賊”年輕時候那些陳穀子爛芝麻的事?

    要了解黃巢起義之前的事,我們只能從上述三部正史的隻言片語以及古代一些零散而有限的奇聞軼事中去揣摩了。

    關於黃巢的家庭背景及早年黃巢的情況,《舊唐書. 黃巢》中只有這樣一句話: “黃巢,曹州冤句人,本以販鹽為事”。《新唐書.黃巢傳》中多寫了幾句:“黃巢,曹州冤句人。世鬻鹽,富於貲。善擊劍騎射,稍通書記,辯給,喜養亡命”。《資治通鑑.黃巢起義》中記錄也不多:“巢少與仙芝皆以販私鹽為事,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

    綜合上述三部史書的簡單記錄來看,關於起義之前的黃巢家世及其本人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一些資訊:

    第一,黃巢的祖上世代以販賣私鹽為生,黃巢本人也幹過販賣私鹽的事。《舊唐書》、《新唐書》中說賣鹽,《資治通鑑》中說賣私鹽。《資治通鑑》的說法最為準確。因為封建社會為增加賦稅收入,歷代統治王朝均對鹽業實行壟斷經營禁止百姓私自從事鹽業營運。百姓只能偷偷賣,所以叫賣私鹽。

    第二,黃巢的祖上能世代販賣私鹽,說明黃巢的家庭非等閒人家,至少不是老實巴交面朝黃土背朝天靠種土地生活的人家。販賣私鹽一直是被官府打擊的非法經營活動,承擔著很大的風險。在這樣的環境下,能世代販賣私鹽,需要有和官府周旋的本領。有的甚致還有私人武裝,防官、防匪、防盜。能販賣私鹽的人家,可以算是豪強之家。

    第三,鹽業在古代一直是暴利行業,黃巢的家是殷實人家。據資料據載,玄宗時,鹽每鬥10錢,肅宗時每鬥110錢,而到德宗時,每鬥漲到了370錢。黃巢家世代販私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家裡很富有。

    第四,由於家境好,條件好,黃巢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後來多次參加過科舉考試均落第。

    第五,黃巢能文能武,善於擊劍騎射,性格豪狹仗義,喜歡與亡命徒交朋結友,相互往來。

    關於黃巢的相貌特徵,上述三部正史中連隻言片語都沒有。我們只能從其他資料據載或民間傳說中去尋找蛛絲馬跡。

    北宋邵博在其《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記載中說黃巢的畫像“唯正蛇眼為異耳”,也就是說黃巢的眼睛有點像老蛇的眼睛。《五代秘史》中說他:“身長一丈,膀闊三停,面如金紙,眉橫一字,牙排二齒,鼻生三竅。”這裡多了些誇張的成分。有的資料說他“耳邊多鬢毛”。另據民間傳說,唐代文學家皮日休參加了起義軍,受黃巢之命作讖語,宣揚黃巢起義是替天行道。皮日休作詩曰:“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最後一句被黃巢認為是譏笑自己相貌醜陋,黃巢於是惱羞成怒,殺掉了皮日休。

    由這幾處資料記錄可見,黃巢的面相有點對不起觀眾,有異相,至少不是招人喜歡的俊朗小生。

    黃巢上面的這些情況,與其後來走上農民起義的道路,有著很必然的聯絡。其一,由於家裡世代販賣私鹽,黃巢本人也有過販賣私鹽的經歷,積累了一定的武裝鬥爭經驗。其二,由於家裡積累了一定的財富,為其日後招兵買馬提供了經濟基礎。其三,由於其本人善於擊劍騎射,喜歡與亡命之陡交朋結友,培養了其勇敢兇狠,放縱不羈的個性。其四,由於黃巢性格豪俠仗義,能凝聚一些人在其周圍,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如,《資治通鑑》記載,乾符元年(884年),也就是王仙芝起義的頭一年,關東出現大旱,官員們強迫百姓繳納租稅,又讓百姓服差役,導致百姓們走投無路,便聚集在黃巢的周圍,與官吏進行過多次衝突。

    正是上面這些多方面的因素,為日後黃巢走上起義道路創造了條件。

    (二)沒有誰天生願意當反賊,青年時候的黃巢,熱衷於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無奈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多次落第。

    《新唐書》說黃巢“稍通書記”,也就是說黃巢稍通筆墨有點文化的意思,這其實低估了黃巢的文化程度。黃巢既能數次參加科舉考試,那肯定是下了“十年寒窗”的功夫的。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終身不第的人多很,有的開館授課,有的著書立說,你能說他們只是“稍通筆墨、有點文化”嗎?

    其實,黃巢是非常有才的,他寫的詩文采飛揚,技壓群芳,令多少人的詩黯然失色。據宋朝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記載:黃巢從小聰穎,還是娃娃時候就能作詩,而且出口不俗,氣度不凡。黃巢五歲時與父親一起侍奉祖父,父親和祖父以菊花為題寫詩連句,祖父吟出兩問後,父親思索片刻吟不出來。一旁的小屁孩黃巢隨口應道:“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黃巢的父親聽後大驚,怪黃巢多事,欲打黃巢。黃巢的祖父解圍說:“這個小孫子能寫詩是好事,只不過所吟的內容有點不知輕重。不要打他,可以讓他再以菊花為題另寫一首。”黃巢稍加思索後又應吟出了另外一首:“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我猜想,黃巢的父親和祖父聽了這首詩後,應該會更加大驚失色。照理說,一個小娃娃自小就能寫詩,當家長的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要大驚失色?因為黃巢這個娃娃寫的詩太與眾不同了,詩中充滿了王氣、霸氣、判逆,總是體現出想要主宰世界的思想。好在黃巢還只是個娃娃,而且這詩只有父親和祖父知曉。如果作為一個成年人公開寫作發表這樣的詩,在封建社會是要被統治階級視為反賊招來殺身之禍的。黃家出了這樣一個充滿王霸思想的孩子,不知未來是福還是禍,你說黃巢的祖父和父親擔心不擔心?

    然而從小就寫下反詩的黃巢,成年後一開始並沒有想要去造反。受“學而優則仕”的社會主流思想影響,他走的路像大多數讀書人一樣,中規中矩的,熱衷於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如果有通往榮華富貴更好的路,沒有誰願意去當反賊甘冒風險的。因為當反賊一則名聲不好聽,二則是將腦殼別在腰帶上玩,不知什麼時候腦袋會搬家。

    自隨朝開設科舉考試以來,攀蟾折桂平步青雲就成了歷朝歷代士子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夢想。因為即便你是寒門子弟,一旦你考中錄取,便進入士宦階層,要是今後運氣好,一路順風順水的話,還有望官至公卿,位列侯門。

    唐朝元和年間的科舉考試,一次就有33人中舉,且多為寒素子弟。有個中舉的人(姓名不詳)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來記錄當時的盛況:“元和天子丙申年,三十三人同得仙。袍似爛銀文似錦,相將白日上青天。”十年默默寒窗,一朝金榜題名,從此光宗耀祖。這是一條對青年人多麼充了誘惑和夢想的路。

    黃巢就是擠在這條路上的千千萬萬的考生中的一員。他自幼聰慧,少負詩名,所以他對這條路充滿了激情和希望。我們可以猜想得到,當他第一次離開家門赴長安考試的時候,那肯定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李白這句詩的豪情,絕對在他的胸中激盪。

    然而,黃巢失算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第一次赴京城參加科考就名落孫山的現實,狠狠地給了黃巢當頭一悶棒。更殘酷無情的打擊還在後頭:此後黃巢多次參加科考,屢試屢敗。大唐的科舉考試向黃巢亮起了紅燈:此路不通!

    為什麼大唐的科舉考試這樣難?以致於歷史上很多有才華的人竟然連考幾次都考不過?這裡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考題偏難且錄取名額有限,二是科舉考試中充滿了腐敗。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方面的原因,唐朝的科舉考試,分為明經科和進士科。明經科相對簡單,主要考儒家經典,考試是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進士科則非常難考,主要考詩賦和政論,需要把對國家及社會治理方面的政治見解透過寫詩作賦的方式表現出來,沒有一定的才華,單憑靠死記硬背是難以透過考試的。當時曾有一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三十歲能考上明經科,就算是年紀大的了,而五十歲能中進士,就算是年紀小的了。

    可見,考進士之難,難於上青天。進士難考是一回事,更要命的是錄取名額有限。貞觀十八年,對錄取名額開始有規定:"明經進士,自今以後,每年考試所收人,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如無其人,不必要滿此數。"(《冊府元龜·貢舉部·條例二》)三年一考的科舉考試,成千上萬的人進京趕考,而兩科的錄取人數加起來不足120人,註定大部人與金榜題名無緣,中進士的更是鳳毛麟角。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方面的原因。大唐的科舉考試,開國之初,非常公道正派,開科取士不失為國家網路人才的一個有效手段。史載,唐太宗看到人頭攢動的讀書士子從四面八方奔赴長安湧入考場的情景時,不禁感嘆道:“天下士子都被入朕之彀中”,其喜悅自豪之情,不禁躍然紙上。然而大唐的科舉考試發展到後來,就開始日趨腐敗了。後來的科舉考試逐漸形成了這樣一個風氣,科考之前,士子往往要向達官貴人或者社會名流投呈作品,稱為“行卷”。同時也允許官員向主考官推薦,稱為“公薦”。這就給考生和考官之間一方藉機行賄,一方藉機斂財提供了機會,腐敗於是就此產生。

    據資料記載,唐德宗貞元七年春,禮部侍郎杜黃裳奉命擔任主考官。前來向他走後門搞“公薦”的人很多,有的甚致開口就要狀元和榜眼。名額有限,粥多僧少,來推薦者都是各路有來頭不敢得罪的神仙。杜黃裳不勝其煩,幾度失眠,考到第三場的時候,他實在頂不住壓力,精神崩潰了,在考場上高聲大喊:“我手頭有很多推薦信,我該錄取哪一個?我該怎麼辦?”可見科舉考試府敗到了什麼程度!

    黃巢雖有才華,但一身傲骨的他怎麼會屑於去幹這些勾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等待他的命運就只有名落孫山。

    經過多次赴京趕考,屢試屢敗的黃巢最後決定放棄這條“學而優則仕”的夢想之路了,他徹底絕望了。在含恨離開長安的那一天,他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三)黃巢與菊花的不解情緣:《落第後賦菊》透出了怎樣的殺氣?

    菊花,因其雅潔芳香和傲寒怒放的特性,自古以來成了墨客騷人們入詩入畫的最好題材。文人雅士們都喜歡透過吟誦菊花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於是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名句。如屈原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的“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白居易的“相思只傍花邊立,盡日吟君詠菊詩”;鄭思肖的“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李清照的“殘菊猶能傲霜雪,休將白眼向人看”。

    這些詩,有歌頌菊花隱逸高雅,表達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有嚮往菊花孤芳自賞,表達自己願意絕世獨立的;有睹物思人,見花思念朋友的,有欣賞菊花傲寒盛開,藐視任何困難和壓力的。

    作為具有文人稟性的黃巢,其似乎也非常偏愛菊花,而且與菊花有著一種超乎常人的不解情緣。黃巢似乎只鍾愛菊花,愛到如痴如醉,所以他寫詩只寫菊花,其他花在他的面前都不值一提,不配入詩。黃巢一生流傳下來的詩,就只有我們前面提到的兩首半,這兩首半中,有一首半是孩童時代所寫,另外一首是成年落第後所寫。儘管他流傳下來詩雖少,然而這兩首半詩足以讓他位列《全唐詩》,讓多少菊花詩在這兩首半詩的面前黯淡無光。一個人終其一生只寫了兩首半詩,而兩首半詩首首都寫菊花,而且對菊花的理解似乎超過了常人深刻到骨髓的程度,不禁會讓人疑感發問:究竟黃巢的前世是菊花?還是菊花的前世是黃巢?

    黃巢的詠菊詩,奇就奇在與一般文人墨客看視菊花的角度不同,一般文人看到的是花的自然形態美,感慨的是菊花獨雅不俗的君子品格。而黃巢看到的是菊花品性上的奇,感慨的是人世間的王霸思想:菊花卓爾不凡,應該成為百花的統領!至於後來的那首《落第後賦菊》,更是將看菊花的視角,上升到了殺戮。

    詩言志。自中國歷史上設定科舉考試以來,歷朝歷代每屆科舉考試落第的文人何其多。落第後的文人們寫首詩抒發自己的苦悶情懷,發點牢騷,本在情理之中。關鍵是黃巢的落第詩不只是發點牢騷,在沿襲他過去一貫的王霸思想的同時,詩中充滿的是更多的殺氣!

    我們先來品嚐幾首與黃巢同朝代的落第文人們寫的著名落第詩吧。孟郊:“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鄭谷:“落第春相困,無心惜落花。荊山歸不得,歸得亦無家。”錢起:“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數日鶯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傷心。”羅鄴:“年年春色獨懷羞,強向東歸懶舉頭。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豆盧復:“客裡愁多不記春,聞鶯始嘆柳條新。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這些文人們落第後所表達的是一種悲傷、愁苦和羞愧。讓我們讀了深感同情。

    我們再回過頭來品嚐黃巢《落第後賦菊》的詩意吧:我黃巢就是一朵桀驁不凡的菊花,不要得意你們現在開得歡。等到我的季節九月重陽節到來的時候,這個世界上將只有我開花的分,除了我之外的所有花全部格殺。整個長安城充斥著的將是我的沖天香氣,滿城遍佈的將是我的像鎧甲一樣的黃金花瓣!

    品嚐了這首詩,我們感受到的是沖天的怒氣,怒氣後的殺氣,看到的是末來的人頭落地,直讓人背上冒冷氣。

    都怪大唐腐敗的科舉考試,都怪大唐鹹通年間的那幾個瞎了眼的考官!他們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漏了誰不可以?偏偏要漏掉黃巢這個心懷功名的考生。日後的大唐必將為此付出覆滅沉痛的命運!

    二、莫怪言之不預,過去的詩句一語成讖,十多年後,當年的落第書生黃巢,統領數十萬大軍攻進長安城,殺戮無數,屍橫京城,登基稱帝,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一)起兵響應王仙芝,轉戰中原。

    落第後的黃巢無奈地回到家鄉,把這口胸中的怨氣和惡氣默默地藏了起來,承接家業幹起了販賣私鹽的勾當,因為這畢竟是一條財富來得快的路子。

    五十五歲之前的黃巢,就日復一日地幹著這樣的營生。

    公元875年(乾符二年),改變黃巢命運的機會來了。由於大唐王朝連年災荒,收成持續不好,國家賦稅卻比過去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這一年,河南濮州的王仙芝在長垣舉起了義旗,釋出檄文討伐官府,召集三千人馬自稱為草軍,攻陷了曹州和濮州,勢力日漸強大。這給天生就有反判精神的黃巢帶來了莫大的興奮和鼓舞。黃巢馬上召集了三千人馬響應仙芝,輾轉在河南十五州作戰,不久黃巢的隊伍就增加到了數萬人。

    這個階段,黃巢主要是策應王仙芝,黃巢的部隊屬於王仙芝草軍的一部份,黃巢的軍隊雖有獨立作戰,但王仙芝是起義軍的統領。王仙芝和黃巢活動的範圍主要在中原一帶各省。

    皇帝委任平盧節度使宋威為諸道行營招討使,負責圍剿草軍。

    王仙芝攻打沂州城,被宋威打敗逃亡。宋威輕敵,以為“剿匪”勝利,自行解散軍隊,並向朝庭邀功,奏說大賊已死。不料才過幾天,王仙芝又逼近郟城,連破八縣,攻汝州,殺了守將,汝州刺史逃走,東都洛陽震驚,潼關以東的州縣害怕起義軍,皆閉城自守。王仙芝縱兵四處攻擊,一鼓作氣又連續攻陷了郢州、復州、隋州。

    這一個階段有兩件著名的事:一件是王仙芝與黃巢分裂;另一件是王仙芝戰死。

    王仙芝與黃巢分裂:王仙芝準備攻打蘄州,蘄州刺史裴渥勸說王仙芝停戰,準備向朝庭為他奏請封官。王仙芝答應下來。不久,朝庭派人來宣詔,任命王仙芝為左神策軍押衙。王仙芝很高興,黃巢見封官沒有自己的一份,就怒罵王仙芝“:你降了,獨自得官,咱們的五千多號人馬怎麼辦?把部隊交給我,我走。”黃巢脾氣暴躁,同時還舉手打傷了王仙芝的頭。王仙芝怕犯眾怒,只好拒絕了朝庭的招安,轉而襲擊州兵,裴渥與中人逃走。黃巢帶了一萬人馬離開王仙芝而去,北擊齊、魯,攻入鄆州,殺死節度使薛崇,攻陷沂州,連戰連克,人馬進一步壯大。

    王仙芝戰死:乾符五年(公元878年5月)五月,王仙芝再次接受唐監軍楊復光的招降,派出大將尚君長及蔡溫球,往赴商談具體招安事宜。宋威嫉妒揚復光成就此功,路上劫持了尚君長及蔡溫球,謊報朝庭此二人系被其俘獲,並將二人斬殺於狗脊嶺。王仙芝大怒,帶兵攻打洪州,進入外城,唐招討副史曾元裕在黃梅將王仙芝打敗,王仙芝被曾元裕所殺。

    (二)王仙芝死後,黃巢成為起義軍統領,帶兵挺進嶺南,壯大成勢。

    王仙芝兵敗被殺的時侯,黃巢正在圍攻亳州,尚君長之弟尚讓帶領王仙芝的殘軍來投奔黃巢,黃巢成了起義軍的統領

    起義軍推舉黃巢為王,號稱“沖天大將軍”,建年號“王霸”。這個“沖天大將軍”的名號很有意思,一方面符合黃巢的沖天闖勁,另一方面,體現了黃巢念念不忘他“沖天香陣透長安”的志向。

    稱王后的黃巢,仍在中原一帶打轉轉謀求發展。相繼攻陷了考城、濮州,接著襲擊襄邑、雍丘,進攻葉、陽翟,對東都洛陽虎視眈眈。

    但也不是一帆風順,進攻江西的義軍被鎮海節度使高駢打敗;進攻新鄭、郟、襄城、陽翟的,被崔安潛趕走;進攻浙西的被節度使裴璩斬殺了兩員大將,義軍戰死者不計其數。

    遭受挫折後,黃巢為達到緩兵之計,向朝庭乞降過一次。但迅即降而復判,轉而攻浙東,抓住觀察使崔趚。繼而被高駢派來的部隊打敗,後收集帶領殘兵穿越江西,攻陷虔、吉、饒、信等州,開闢山道七百里,直達建州。

    由於戰事在中原一帶呈膠著狀態,唐軍佈防嚴,雙方各有勝負,黃巢便把目光投向了唐軍相對薄弱的嶺南,準備向嶺南方向發展。於是攻陷閩地各州,又進而攻陷桂管,並於乾符六年五月(公元879年5月)攻陷廣州。

    廣州是一座繁華富庶的大城市,攻陷廣州後,黃巢的人馬得到了很好的補給,部隊空前發展壯大。

    (三)揮師北伐,攻陷長安,登基稱帝,黃巢的軍事及政治生涯達到頂峰。

    黃巢本想把廣州作為義軍大本營,與唐朝庭分庭抗爭。但不久,起義軍傳染了瘟疫,死者有十分之四。在一些將領的勸說下,黃巢決定領兵北伐,以圖大業。起義軍從桂管乘大木筏,沿湘江而下,攻陷了衡州、永州、潭州等州縣。起義軍所向披靡,官軍十餘萬人全被殲滅,屍體投入江中幾乎阻斷水流。接著,黃巢率50萬大軍進逼江陵,唐軍節節敗退,取代宋威負責招討的宰相王鐸,放棄了守城江陵,逃至襄陽。

    北伐途中,黃巢也有慘敗的時候。在攻打荊門時,黃巢就吃了一個大敗仗。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堅守荊門,派驍勇善戰的北方少數民強沙陀人,將五百匹馬佩上華麗的鞍轡向黃巢的軍營放去,人則逃走。義軍白撿幾百匹“豪馬”,非常高興,以為官軍膽怯。第二天,義軍將領們騎著這些“繳獲”的馬出戰,馬聽懂沙陀語,沙陀人一呼喚,馬兒全都跑回去了,無法禁止,唐軍俘獲了不少義軍將領。同時,官兵埋伏在林中,令一些兵出戰,故意失敗逃跑,義軍急追,伏兵齊出,黃巢的隊伍大敗。黃巢驚懼,渡江東逃,官軍追上來,俘獲十分之八。

    一好在官軍到此為止,沒有乘機追擊,黃巢得到了喘息休整的機會,沒多久又恢復了元氣。不久黃巢又攻陷了鄂州、饒州、信訓、杭州,人馬聚至二十萬。繼而又攻陷光州、潁州、宋州、徐州、兗州,各州官吏均逃走。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一月七日,黃巢攻陷東都洛陽,留守劉允章帶百官迎接黃巢進入洛陽。朝庭震驚,急調神策軍和關內軍馬守潼關,保衛長安

    潼關,是京城長安的門戶,對守衛長安具有不言而喻的戰略意義。十二月,黃巢軍隊開始攻打潼關,唐軍將領齊克讓領兵迎戰。義軍人馬漫山遍野,齊聲喊殺,山川為之震動。戰鬥非常慘烈,唐軍奮力掋抗,箭用盡了,就用石頭代箭。由於唐軍沒有援軍,又缺乏後勤供給,義軍很快就突破潼關,進而長驅直入,直撲京城。

    長安城裡,百官驚恐逃散,大唐皇帝唐僖宗在宦官田令孜率領五百神策兵的保護下,匆忙逃往咸陽。何其狼狽,何其悽慘,只帶了福、穆、潭、壽四王與一兩位嬪妃同行,中人西門匡範帶右軍殿後,其餘百官均不知主子的去處。

    歷史應該記住這一天: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七日,黃巢的大軍開進了長安城。軍容很整齊,陣容很強大,軍士們都穿著錦衣,從東都運物資進入長安的車隊連綿千里。黃巢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唐朝大臣金吾大將軍張直方與群臣在灞上迎接黃巢。

    黃巢乘坐著黃金車,他的衛隊們都紅布束髮,穿著繡袍。他的黨羽們乘坐著銅車跟隨其後,幾十萬騎兵執戈負箭,前後相隨。隊伍浩浩蕩蕩地從春明門進入京師。黃巢登上太極殿,數千宮女跪拜迎接,口稱“黃王”。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黃巢登基稱帝,國號大齊,改元金統

    這一刻,回憶起年輕時候的追求與奮鬥,回憶起長安落第賦詩離去的場景,回憶起販鹽路上的各種艱辛,回憶起5年來轉戰南北的軍戈鐵馬,黃巢的心裡會湧出哪些感慨?《舊唐書》和《新唐書》上都有這樣的記載,黃巢拿唐朝的年號“廣明”二字解釋說:‘唐’字去掉‘肀’、‘口’而加上‘黃’,就是‘廣’字,明白告知黃該代唐。又黃是土,是金所生。我當皇帝全是天意啊!其從內心噴湧而出的興奮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歷史的機緣有時候就是這樣令人感慨:假使當年的黃巢能順利地考上進士,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可能會是大唐朝庭上站著的一名官員,正在為大唐的江山辛勞,大唐王朝或許會是另外一種盛景!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有假設。就是眼前的這個黃巢,親手敲響了大唐的喪鐘!

    沒過幾天,黃巢的軍隊就在京城裡大肆搶掠,將領們各找華麗的宅子居處,爭相擄掠人家的妻女姦淫。凡是抓到唐朝官吏都一律殺死,帝王宗室則被殺得一個不留。被放火燒掉的房屋不可勝數。整個長安城裡屍體橫呈,血流成河,一片淒涼慘景。唐朝詩人韋莊的《秦婦吟》一詩,對當時長安城的慘像這樣記述道:“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自長安落第東歸去後,黃巢耐心地等待著他開花季節的到來。現在,黃巢這朵菊花終於怒放了,開得很燦爛,百花一片肅殺。整個長安城裡只瀰漫著他這朵菊花的陣陣沖天香氣,但香氣中充滿了濃濃的血腥味。

    三、霸業只是曇花一現,結局何其悲壯,功敗垂成,令人扼腕嘆息。黃巢成敗得失的原因探析。

    (一)唐軍反撲,黃巢被迫撤出長安,連戰連敗,一路遭追剿至山東狠虎谷,壯烈犧牲。

    逃往四川的唐僖宗開始糾集各地殘餘勢力,向起義軍反撲。

    唐僖宗同時採取了三條有力措施:一是向盤據長安外圍各據點的義軍猛烈進攻,與義軍爭奪搶佔戰略要地。二是詔令相關節度史及地方官吏帶兵進逼京城圍剿黃巢義軍。三是允許各鎮節度史根據圍剿需要可以以皇帝名義墨欶官員。

    長安城外圍戰事吃緊,黃巢義軍連連失利,而且有的戰役失敗得很慘。例如梁田陂一戰,起義軍被俘好幾萬,陳屍三十里,收斂後封土築成很多大墳。其餘如渭橋戰伇、零口戰役、華州戰役等均慘遭失敗。

    同時唐王朝抓緊向長安集結軍隊。中和二年(882年)正月,義昌節度史楊全玫派軍赴關中。四月,諸道行營都統王鐸率軍包圍了長安。十月,平盧留後王敬武派兵入關中。十一月,李克用率領沙陀軍三萬五千人南下關中。唐朝各路大軍完成了對義軍外圍部隊的牽制及對長安城的合圍。長安戰事一觸即發。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十日,唐軍向長安發起了進攻,黃巢被迫撤出長安城。

    撒出長安後的起義軍,潰不成軍,一路失敗,各大小戰役均遭受唐軍重創,每戰均損兵折將成千上萬人。黃巢窮途未路最後退守山東泰山的時候,竟然手下只剩下了千把人。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黃巢在萊蕪狼虎谷與唐將時溥決戰,兵敗自刎。據《新唐書》記載,黃巢在臨死的時候,對林言說“:我原打算為國討伐奸臣,洗滌朝廷的汙濁。事成而不退,這是我的過錯。你拿我的頭去獻給天子,可得富貴,不要讓他人得利。”林言,是黃巢的外甥,不忍心。黃巢於是自刎,但未死。林言乃遵囑砍下他的頭,以及黃巢的兄、弟及妻兒的頭,把頭包好,準備到時溥處投降。未及動身,太原博野軍殺林言,將林言的頭連同黃巢等人的頭一起送到時溥處,傳獻到僖宗行宮,僖宗皇帝詔令將黃巢的頭祭獻宗廟。

    關於時溥向唐僖宗奉獻黃巢的首級一事,《資治通鑑》中有生動的記載:

    中和四年(884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武甯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質問這些女人:“你們都是顯貴人家的女子,世代蒙受國家的恩惠,為什麼要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賊寇逞兇叛逆,國家以百萬軍隊都守不住宗廟,連你都要往四川逃跑。如今陛下以抵抗不住賊責備一個女人,國家要那麼多公卿大臣將帥又有何用?”唐僖宗默然不再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後再行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

    而關於黃巢之死,在這裡多說幾句話。民間曾有一種說法,說黃巢兵敗狼虎谷後,並沒有死,而是逃遁當高僧去了。還說多年後黃巢回顧自己的經歷寫了一首詩:“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斜依欄杆看落暉”。其實這個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一則多部史書均對黃巢之死有明確記載,而且可以互為映證。二則大唐王朝對給自已造成滅頂之災的黃巢,絕對是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會輕輕鬆鬆放過黃巢去出家當和尚嗎?這一傳說,只不過是後人對黃巢有好感,不願黃巢就這樣死去,編出來的一個美好願望罷了,詩也只不過是後人所作附會黃巢之名而已。

    (二)成也黃巢,敗也黃巢。黃巢成敗得失的原因探析。

    黃巢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敢於向命運抗爭的一生,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一生,是盡情地揮灑自己的王霸思想,把自已的性情發揮到極致的一生,也是驚濤駭浪和慷慨悲壯的一生。

    黃巢於乾符二年(875年)揭竿起義響應王仙芝;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稱王,成為農民起義軍首領;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攻佔長安城,登基稱帝;中和三年(883年)四月十日撤出長安城;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七日敗死於山東狼虎谷。

    從上述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來看,黃巢從起事到敗亡,一共9年的時間。其中,從起事到攻陷長安登基稱帝只用了5年的時間,而從退出長安城到兵敗覆滅僅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攻陷長安登基稱帝,是黃巢人生的高峰,也是他帝業回落的拐點,進入長安的前5年為上坡路,進入長安的後四年為下坡路。真的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自揭竿起義後的5年時間裡,黃巢的部隊為什麼戰鬥力那樣強,幾手所向披靡,令故人聞風喪膽?我想,黃巢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黃巢順應了歷史大勢,順應了民心呼喚,所以能夠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黃巢的成功,絕不是一句話“黃巢由於科舉考試落第一怒之下就推翻唐朝統治”那樣簡單。如果把落第生氣作為黃巢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的原因,那麼太看重及誇大黃巢個人對歷史的作用了,屬於唯心歷史主義的觀點。

    為什麼起義能夠在河南暴發?《舊唐書》中說:“乾符中,仍歲凶荒,人飢為盜,河南尤甚”。《新唐書》中說:“鹹通末,仍歲飢,盜興河南”《資治通鑑》中說:“上(唐僖宗,當時12歲)年少,政在臣下,南牙、北司互相矛盾。自懿宗以來,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賦斂愈急。關東連年水旱,州縣不以實聞,上下相蒙,百姓流殍,無所控訴,相聚為盜,所在蜂起。”

    從上述三部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由於懿宗時代和僖宗時代,連年發生饑荒,朝庭腐敗,斌稅繁多,勞役繁重,民不聊生,起義才首先從河南這個重災區鬧起來。如果沒有這個大的歷史社會背景,科考落第的黃巢縱有沖天怒火,也翻不起一朵浪花。

    第二,黃巢提出的“鈞平”思想,凝聚了人心。王仙芝死後,黃巢統一了兩支義軍,被推為王,自號“沖天太保均平大將軍”,把實現“均平”作為起義軍奮鬥的口號,切合了農民痛恨貧富不均現象的心理,凝聚了人心。百姓活不下去了,起義是死,不起義也是死,起義還能看到生的希望,還能得到均財富的可能。所以百姓鐵了心也要跟著黃巢幹,人心旺,士氣高昂。

    第三,黃巢採取機動靈活的流動作戰方法,大迂迴,大穿插,大包抄,專挑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進攻,所以隊伍能得到發展壯大。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黃巢率領起義軍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幾乎跑遍了大江南北,所涉及省份,包括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廣東,行程往返15000餘里。

    第四,唐軍承平日久,軍心不齊,軍紀不振,戰鬥力弱,且將帥各懷異心,起義之初不堪義軍一擊。

    這方面的例子,在史書中記載非常多。例如惹巢北伐中的荊門一戰,中了沙陀軍的“美馬計”,遭受重創,險遭覆滅。在這關鍵時刻,唐軍卻停止了追擊。有將領勸負責統兵的劉巨容剩勝追擊,劉巨容卻說“:國家常常背信負約,有危難時,捨得出重賞;稍得安寧就會對我們這些人棄若敝屣,甚至反過來還要治我們的罪。不如留下賊寇以企求以後的富貴。”

    又如,黃巢進攻潼關的時候,唐朝庭派出一支神策軍去鎮守潼關。這支神策軍裡面的軍士,都是長安的富家子弟,是透過關係到神策軍裡來混個軍籍,領份補貼的,因為神策軍是皇帝的衛隊,平時待遇很好。這樣一群官家子弟,平時只會用駿馬美服以誇耀權勢,全然不懂戰事,聽說要出征守潼關,都在家中痛哭,很多人暗中出錢僱用街坊中的窮人做替身。就這種素質的軍隊能抵擋黃巢的進攻嗎?

    第五,唐朝藩鎮割據嚴重,朝庭難以快速有效調集各鎮軍隊。不少藩鎮只要不受到黃巢的侵擾,就睜隻眼閉隻眼。對於義軍興起威脅大唐,有的甚致幸災樂禍,站在岸上看船翻。

    而黃巢悲壯的結局,則實在讓人扼腕嘆息。長安都拿下來了,都登大位稱帝了,然而在長安城裡僅僅待了兩年零幾個月的的間,形勢就急轉直下。原來所具備的各種優勢,忽然來了一個大反轉。退出長安,一敗再敗,跨得一踏糊塗,軍隊成批戰亡,成批投降,成批逃亡。到兵敗自吻的時候,原來的數十萬大軍竟然只剩下千把人跟隨自己,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細思黃巢的失敗,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值得警醒。

    第一,黃巢雖有王霸思想,但對唐王朝缺乏堅決的鬥爭意志和徹底的鬥爭精神,缺乏一個真正帝文的雄心壯志。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像王仙芝一樣,黃巢也經常不忘招安。在起義的過種中,他把起義軍作為手中的一張牌,只要朝庭授給自己一個稱心的職位,他就交出隊伍,為朝庭效命。具《新唐書》可查之處,黃巢自成為義軍統領以來,就先後有四次向朝庭提出招安。例如,攻陷廣洲之前的這次招安,《新唐書》中這樣記錄道:巢攻陷桂管,進而攻廣州,送信給節度使李迢,求表薦為天平節度,又脅迫崔趚在朝中為他說話。宰相鄭畋準備同意,盧攜、田令孜堅持不可。巢又要求任安南都護、廣州節度使,皇帝令眾臣商議。右僕射於琮說“:南海船舶來往,每年獲利甚多。如果被賊人所得,他將增富而國家收益大減。”於是任巢為率府率。巢見詔書後大罵,急攻廣州。另一方面,黃巢攻陷長安登基稱帝后,產生了一種“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一個帝王應有的宏圖偉略,缺乏對唐僖宗應有的“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兇狠,沒有及時派兵追剿逃亡的唐僖宗。致使唐僖宗喘息下來後開始糾集殘餘勢力向起義軍兇惡反撲。

    第二,黃巢崇尚殺伐,不懂政治,沒有政治家的智慧,缺乏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雄才大略。黃巢自身的氣質,有文的一面,也有武的一面,但其所具備的文僅僅是詠菊詩寫得有文采,不足以治國安幫。自起義至登基稱帝,王巢都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政治綱領,也沒有實施具體的政治舉措,更沒有明顯的政治成績。黃巢身上的武,有時呈現出來的也只是匹夫之勇,缺乏審時度勢的智慧。例如,陳州一戰,為了給戰死的愛將孟楷報仇,黃巢親自指揮圍城數月,久攻不下,和唐軍拼消耗,造成兵力大損,也為唐軍調集軍隊圍剿自己贏得了時間。

    第四,黃巢的義軍失去了“義”,失去了人心,由原來的“正義之師”,變成了“禽獸之師”、“魔鬼之師”,反過來成了唐朝朝野上下討伐的物件和百姓躲避的凶神惡煞。

    對群眾百姓,黃巢的部隊除了濫殺無辜外,還發展到了陳州之戰缺糧的時候,將百姓抓來用大石臼舂了連骨帶肉一起當軍糧吃,真是令人髮指,罄竹難書。對此,三部重要史書均有記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賊圍陳郡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人大飢,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於臼,並啖之。”

    《資治通鑑·第二二五卷》:“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併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鹹被其毒。”

    第五,黃巢手下的不少得力大將,紛紛倒戈,帶領成建制的義軍部隊投降唐朝,將槍頭調轉過來對付黃巢,加速了黃巢的滅亡。

    史書中提到的先後投降唐朝的起義軍將領很多,其中重量級人物堪為黃巢左膀右臂的有兩個:一個朱溫,一個尚讓。中和二年(882年)九月十七日,朱溫降唐。中和四年(884年)五月八日,尚讓降唐。這個尚讓,就是王仙芝死後,帶領王仙芝部隊前來投奔黃巢的那個尚讓,後來成了黃巢起義軍的二號人物。也正是這個尚讓,太熟悉黃巢的個性和行蹤了,帶領唐軍將黃巢窮追到狼虎谷,黃巢兵敗自吻。

    結語:牛人黃巢自幼就有帝王思想,科考落第後立志要改變天下世道,而成就其輝煌事業的根本原因在於黃巢順應了天下大勢和求變的民心民意。然而黃巢自身存在的諸多侷限性,註定他登基稱帝后不能固守帝業,最後落得個兵敗身亡的悲壯結局。誠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黃巢死後過了22年的時間,也就是公元907年,其原來的手下大將後來投降了唐朝的朱溫,篡奪了唐朝的帝位,建立了後梁政權,唐朝歷經298年的統治後最終落下帷幕。黃巢成了一個“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歷史過渡性人物,這確實是一個悲哀。然而黃巢雖然亡唐而不能有唐,一個落第考生攪動了大唐王朝大半個江山,實現了“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間接性地滅了大唐王朝,也算是夠牛的了。

  • 2 # 湖北老衛

    “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作者是唐代人黃巢。黃巢為曹州冤句人,世代販鹽為業,他本人也繼承祖業,富有財產。黃巢幼年飽讀詩書,學過騎射,愛扶危救急,但屢次應進士考試,被抑不得及第,因此寫下了《不第後賦菊》詩以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之前,他還寫過《題菊花》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芯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此詩錄入《全唐詩》卷733。

    公元874年,濮州人王仙芝在長垣起義。次年,黃巢聚眾響應,與王仙芝部並肩作戰,先後轉戰于山東、河南、湖北等地。后王仙芝戰死,黃巢被推為首領,號“沖天大將軍"。起義軍推進很快,至881年,攻入唐都長安,唐僖宗率眾逃奔成都,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大齊。

    黃巢的起義部隊長期流動作戰,沒有根據地的建設,加之攻下長安後,忙於組建政權,給唐軍提供了反攻機會。就在遭到唐軍圍攻之時,起義軍的大將朱溫叛變投唐,長安防線崩潰,戰鬥失利,隊伍潰散,黃巢率剩餘部隊撒離至山東。

    至於黃巢的死,有一種說法是,黃巢、尚讓等攻汴州,被李克用擊敗,殺萬餘人,曾任大齊首相的尚讓率所部投降時溥。黃巢帶著一些家屬逃入泰山,曾任黃巢侍衛軍長的黃巢外甥林言殺黃巢、黃鄴、黃揆以及這些人的家屬,取首級要到時溥處獻功。路上遇唐兵,林言被殺,黃巢、林言等人的首級獻給了時溥。

  • 3 # 秉燭讀春秋

    黃巢是唐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公元820年出生于山東菏澤一個鹽商富戶之家。在古代,鹽政的控制權在國家,鹽的賦稅是國家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個人只有從官府購買才是合法的,不允許私自販賣。也就是說,黃巢祖上是經營鹽業生意,據說他家十分富裕。嚴格來講,黃巢不屬於農民範疇,他和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農民起義還是有區別的。

    黃巢從小聰明伶俐,史書記載“五歲能背三字經,七歲有三國曹植“七步能詩”之才”。有道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通讀歷史,我們發現英雄人物長大後都會遇到挫折,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就是這樣,科舉屢試不第,於是才有了歷史上的“太平天國起義”。

    黃巢的人生和洪秀全如出一轍,小時候很聰明,長大想走科舉之路升官發財報效朝廷,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黃巢在25歲時應試進士科,結果名落孫山。到了29歲又去趕考,結果依然落第。33歲時再次進京趕考,依然如此。黃巢覺得上天對自己太不公平了,於是在趕考居住的“館驛”,憤憤然於牆壁上寫了著名的《不第後賦菊》,時間就在晚秋九月九重陽節。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引自黃巢詩

    講真這首詩很霸氣,詩中透露出黃巢對唐朝末年制度的不滿。從字裡行間,黃巢有造反之意,說它是反詩不為過也。黃巢心想,“老子再考就成老頭了,看來科舉之路行不通。”朝廷不用爺,自有用爺處”。黃巢造反之勢,就差一個點燃導火索的人。

    乾符元年(874年),唐末發生了連年旱災,百姓民不聊生。但官府絲毫沒有減輕百姓的賦稅。此時點燃導火索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另一個唐末農民領袖王仙芝。

    王仙芝和黃巢是山東老鄉,他是今山東菏澤鄄城縣北人,說起來他和黃巢家還有生意往來呢,他是山東最大的私鹽販子。前文說了,朝廷是禁止販私鹽的,王仙芝販私鹽是違法的,他為了餬口謀生鋌而走險。但是朝廷可不管百姓的死活,違法犯罪必然是被打擊的物件。矛盾最終激化,王仙芝揭竿而起造反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他身邊聚集了上萬的貧苦百姓,王仙芝自稱“天補大將軍”。

    此時,黃巢受到了王仙芝的鼓舞,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875年六月,他聯絡子侄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眾數千人在家鄉起義造反。此時黃巢55歲,正是老謀深算的年齡。

    二人轉戰各地,時而合兵一處,篡成拳頭狠狠打擊唐朝割據節度使所佔的地方,時而各自為戰主動出擊。二人所領導的義軍很快發展壯大,總體王仙芝的力量明顯大於黃巢。

    唐朝末年,各地節度使“一方獨大”,這些地方軍閥擁兵自重,沒有一個真心剿匪。他們得了朝廷餉銀消極怠工。這些節度使們建議唐僖宗詔安王仙芝。皇上沒有辦法,於是下旨:只要王仙芝放棄造反,朝廷授他“節度使”之職。

    王王仙芝本來就不是堅定的“無產”造反者,充其量就是歷史的投機者,他經不起朝廷的誘惑,想做宋江那樣的人當投降派。當時黃巢沒有被授官職,他憤憤不平斥責王仙芝說:“曾經共同立下誓言,橫掃天下,現在你升官了,我們這些人回到哪裡去呢?”王仙芝被問的啞口無言,迫於無奈他拒絕了投降唐朝。從這件事後,二人有了隔閡徹底決裂了。

    王和黃的分道揚鑣,勢必削弱了農民起義軍的勢力,各自為政,唐廷有了機會。由於王仙芝勢力最強,成了唐廷消滅的主要物件。

    公元878年,王仙芝所領導的起義軍在攻打洪州失利後,被迫在退守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的路上,被唐朝的招討副使曾元裕所斬殺,自此,王仙芝所領導的這支起義軍徹底失敗了。

    王仙芝被殺後,他的一些士兵投靠了黃巢。黃巢隊伍逐漸強大了起來。在哪個兵荒馬亂年代,加上天年不收的情況下,士兵增加意味著口糧的增加,有道是“兵馬未動,草料先行”。黃巢軍中口糧出現了危機。

    黃巢接下來做的事很不地道,他所到之處軍糧不夠吃,就殺百姓吃人充飢。據說黃巢軍隊吃人多達二十餘萬。歷史上稱他為“人屠”,老百姓說他是“天煞星”下凡。我覺得他和明朝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有得一拼。

    黃巢其實也不是一個堅定的“無產”戰士,有時歷史驚人的相似,黃巢幾乎就是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前生後世,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降而復叛,叛而復降”。總是處於和朝廷討價還價的狀態。假如唐朝不給黃巢喘息的機會,估計早就滅掉了他。

    經過和唐朝軍隊“拉扯”過程中,黃巢幾次死灰復燃,最後逐漸站穩了腳跟。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巢終於把唐僖宗李儇趕出了長安,唐僖宗效仿唐玄宗逃往了四川。黃巢“雀佔鳩巢”在長安含元殿登基。國號“大齊”建立金統,並大赦天下。封其妻為皇后,置百官,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棄用,四品以下的官員官復原職。黃巢這種不徹底“革命”的做法,為以後留下了隱患。

    ▲朱溫

    果不其然,黃巢稱帝兩年後,也就是在公元882年,他的手下大將朱溫投降了唐朝,由於“誅賊”有功,被唐僖宗賜號朱全忠。黃巢在多方勢力夾擊下而失敗。六月十五日,他帶領“散兵遊勇”退至山東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時,見到這個村名,黃巢比較迷信,認為自己大勢已去,於是對自己的外甥林言說,你斬下我的頭,投唐還能保你“榮華富貴”。黃巢和外甥感情很深,林言不忍殺害舅舅,舅舅為了成全外甥,於是揮劍自刎,誰知道下手不重,沒死透,林言割下了舅舅的頭顱,殺了舅母和侍衛,帶著“戰利品”進京獻“投名狀”,誰知在半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士兵殺死了,李克用帶著黃巢和他的外甥林言的頭顱向皇帝邀功請賞去了。

  • 4 # 書中有毒

    唐末轟轟烈烈的為時十年的大起義幾乎推翻大唐王朝的領導人黃巢,其人生最後的結局,一千多年來一直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迥然不同的版本:究竟是被殺還是自殺,還是遁入空門當了和尚與青燈佛卷為伴,確實還是個謎團。

    第一,官方正版說法:黃巢兵敗被外甥所殺。

    公元883年6月15日,黃巢義軍被唐軍追至山東瑕丘(今兗州),黃巢與唐軍殊死激戰,手底下計程車兵幾乎全部戰死,黃巢與其外甥林言退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這時,林言見大勢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機殺了三個舅舅~即黃巢及二弟黃鄴、三弟黃揆等七人。林言拿了人頭打算向唐軍將領時溥獻功,在半路卻遇上了一支唐軍,他們又殺了林言,將林言和黃巢等人的首級一併獻給時溥。黃剿兵敗被外甥殺死,資料來源是《舊唐書》。

    第二,官方副版說法:黃巢兵敗後自殺。

    宋代歐陽修《新唐書》說,大唐將領時溥派手下李師燒領兵萬人尾追義軍不捨,在瑕丘最後一戰,黃巢身邊人馬喪亡殆盡,退至狼虎谷。黃巢感到自己無路可走,就對外甥林言說:“我本想討伐奸臣,洗滌朝廷,但現在看來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級獻給唐朝皇帝,一定能因為獎勵取得富貴,這個好處就不要留給他人了。”說罷,黃巢就舉劍自刎,但割了幾下並不成功。林言不忍看到舅舅這樣痛苦,遂一刀將黃巢殺死,並將黃巢的幾個兄弟和妻子的首級全割下,裝在盒子裡,打算獻給時溥,半路碰到唐軍林言被殺。司馬光編《資治通鑑》時,沒有直接採用歐陽修的說法,而是放在《考異》中,書名叫《續寶運錄》,但黃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彥。

    第三,民間野史說法:黃巢兵敗遁逃當了和尚。

    這種說法主要以宋朝的野史、筆記小說為主要依據,認為義軍戰敗後,黃巢沒有死,而是虎口脫險,先投奔了張全義,之後做了和尚,並得以善終。宋朝人王明清的《揮麈後錄》說五代張全義為洛陽留守時,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黃巢。說黃巢當了和尚後還寫了一首與舉義時風格迥異的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危欄看落暉。”當時人認為後來黃巢住在明州雪竇寺,人稱雪竇禪師。雪竇寺有黃巢的墓。

    在韶州的南華寺,儲存了黃巢於877年寫的《齋僧文》,自稱是率土大將軍。在安徽歙縣昭慶寺,也有黃巢的《齋僧疏》碑文,講到他打算舍銀六錠,齋一千僧人。

  • 5 # 圖文繪歷史

    能寫出“滿城盡帶黃金甲”如此豪邁的詩句,黃巢也曾經輝煌過。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河南濮陽舉旗造反,以“平均”為口號獲得農民熱烈擁護,在曹州的黃巢聽聞,帶著黃氏子弟前來會師,王仙芝為天補平均大將軍,黃巢為軍中判官。本來曹州、濮州等地已有大大小小的起義隊伍,在王仙芝和黃巢攻城掠地時,紛紛前來匯合,大軍連下十八城,在876年進逼洛陽城下,唐廷為之震驚,趕緊採取招安手段,在許以高管厚祿下,王仙芝動搖,黃巢不為所動,只率領2000人馬分道揚鑣。

    黃巢(820-884年),55歲起兵,征戰大半中國,完成夢想,當了皇帝,跌宕十載。

    黃巢率部北上,打回山東老家,人數發展數萬,攻下沂州後南下,分兩路進安徽,公元878年在黃巢打亳州時,聽聞王仙芝投降不成兵敗身亡,餘部陸續投奔黃巢,拿下亳州後,在眾多推舉下,黃巢號“沖天大將軍”,改乾符為王霸年號,第二年,黃巢再逼洛陽,唐重兵壓進後,黃巢掉轉槍頭直撲江南,攻佔杭州,殺死御史中丞李彥堅,拿下福州後,從粵東進入嶺南,佔領廣州,俘虜天平節度使李迢,進攻桂州,乘湘江到達潭州,殺死刺史李絢,逼年江陵,這裡是當時唐軍最高統帥王鐸的大本營,號稱50萬黃巢大軍壓境時,王鐸跑了,黃巢乘勢北上,直搗長安,路上遭到各節度阻擊,兵力大損,黃巢軍退回安徽。

    黃巢南征北戰的線路圖。

    公元880年,重整裝備的黃巢,再次率兵進入河南,此時由於漕運斷絕,在河南的唐軍給養供不上,各軍閉城自守,黃巢挨個擊破,這次一舉拿下洛陽,進逼潼關。這時的黃巢已擁兵60萬,急的團團轉的唐僖宗只湊到2000人守潼關,結果顯而易見,黃巢一路勢如破竹,唐僖宗帶著文武百官逃往漢中,黃巢大軍浩浩蕩蕩開進長安城,公元881年1月,黃巢在大明宮即位稱帝,國號“大齊”,天下大赦,唐3品以上官一律停只,4品以下的官照職留用。

    仙霞關至今存有唐末黃巢起義遺址。

    聽到黃巢當皇帝的訊息,在漢中的唐僖宗向全國發布收復長安城的詔令,還忠於唐廷的官僚武裝們,紛紛建立聯絡,準備集結向黃巢軍反撲。此時的黃巢被到來的勝利和光芒有點衝昏了頭腦,他並沒有馬上結集部隊清剿唐軍,也沒有追擊唐僖宗,而是在長安城享樂,還虜了幾個姬妾熱炕頭,底下的將士們也驕傲起來,燒殺搶掠,紀律不再嚴明,甚至有人搶得財物和女人後離軍歸鄉享福去了,長安城的高府宅邸都被黃巢軍佔領著,整體越來越腐化,可以想象,幾十萬大軍佈滿整個長安城,弄得臭烘烘、亂糟糟。

    仙霞關黃巢雕像。

    在各地軍閥慢慢形成包圍長安城之勢時,黃巢才派朱溫東取鄧州,派尚讓西攻鳳翔,但龍尾一戰,黃巢軍大敗,唐軍迅速圍上來,公元881年4月,長安諸軍行營都統鄭畋正式釋出檄文,討伐黃巢,長安城已四面被圍,黃巢與唐軍在東、西兩面展開激戰,到了882年,長期困守長安的黃巢軍有點頂不住了,很多人投降了唐軍,大將朱溫也投降了唐將王重榮,此時唐軍清來了沙陀軍助陣,黃巢撤出長安向東到達河南陳州,可陳州又久攻不下,四面唐軍又圍了上來,黃巢大敗,逃往山東老家,公元883年7月,在兗州一個小村莊,只剩幾十名兵士的黃巢,感慨大勢已去,無力挽回,拔刀自刎,倒下後還沒斷氣,他的外甥林言割下了黃巢的頭顱,獻給唐軍邀功去了。黃巢雖然死了,散落在各地的將領,如魯景仁、黃浩等繼續著義軍活動,堅持了10幾年才被鎮壓下去。

  • 6 # 藍風破曉

    黃巢,在歷史上出名是有兩大值得稱道的地方,第一是魄力驚人,面對大唐朝廷,跟隨王仙芝起而造反;二是詩文寫得不錯,他那一首《不第後賦菊》,充滿了無盡的氣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就是這麼一個文物雙全的人物,最後領導的起義還是失敗了,有人說,失敗後的黃巢很快就死了了,也有人說黃巢出家了,最後到底是哪一種結果呢?

    《新唐書》、《舊唐書》等正史,說黃巢是被殺

    一般來說,考量歷史,首先是看正史,黃巢在正史當中,是兵敗後很快就死了,一說是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殺了,一說是自殺了(新唐書是黃巢自殺)。

    《舊唐書·黃巢傳》: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並妻子皆送徐州。

    這意思很明顯,黃巢是被他的手下將令林言所殺,同時還殺了黃巢的兩個弟弟,總共有七個人。然後,林言帶著屍首,押著黃巢的妻子送往了唐朝的管轄地徐州。

    林言,其實是黃巢的外甥,從舊唐書來看,這個既是下屬,又是外甥的林言是個心狠手辣的人。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巢計蹙,謂林言曰: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這話什麼意思呢?說黃巢蹙著眉頭,對外甥林言說,你殺了我,拿著我的人頭去獻給唐朝皇帝,你可以得到富貴的,別讓其他人佔了便宜。林言不幹,於是黃巢自殺。

    看來黃巢不錯,就算死,也講究一個“肥水不留外人田”。在新唐書裡,看來是為林言平反了。

    後來的一些史籍《資治通鑑》等,紛紛說明黃巢是被林言殺死。

    那麼,黃巢是不是當時就死了,是不是被林言殺死的?

    《五代亂離記》、《貴耳集》等書籍,認為黃巢出家為僧

    不同於正史,還有些書籍,紛紛說明黃巢只是出家了,並沒有失敗後當時就死。

    這裡面最出名,而且很有道理的,就是唐朝末期陶谷在《五代亂離記》的記載:“黃巢遁免,後祝髮為浮屠,有詩云: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

    這證據看起來非常靠譜,這段黃巢的詩文,說明了黃巢前三十年在世俗生活中,腳不沾地,要麼為了富貴拼命做個販賣私鹽的商人,要麼為了起義四處奔波。三十年後,看破紅塵,開始了平凡的僧侶生活。

    有人說了,詩文能代表什麼?難道別人就不能模仿他的風格做一首嗎?

    話是對的,道理也是對的,不著急,我們再看看其它的證據。

    張端義在《貴耳集》記載:“黃巢後為緇徒,曾主大剎,禪道為叢林推重,臨入寂時,指腳下有黃巢兩字。”

    張端義是南宋人,估計這個記載是他根據民間傳說和查閱相關資料所得,不管出處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黃巢沒有被殺死,是當和尚圓寂的。

    北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記載,“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時溥以黃巢首上行在者,偽也。東西兩都父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為尚讓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故巢黨也,各不敢識,但作南禪寺以言之。”

    這個說得很詳細,說黃巢首級被送給唐朝,那全都是假的,黃巢其實沒有死,在泰山時出了家,然後逃脫了,趕到河南張全義那裡,因為那裡有很多的黃巢餘黨,為了保住黃巢,這些人都沒有去識破。

    張全義是誰?曾經是黃巢手下,黃巢失敗時,及時投了唐朝,後來朱溫上位時,又投了朱溫。那是黃巢舊相識,曾經黃巢重用過張全義,張全義收留黃和尚,也有這個可能。

    關於張全義和黃巢的事情,南宋人王明清《揮塵錄後錄》做了呼應,卷五:“張全義為西京留守,識黃巢於群僧中。”西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

    當時都說黃巢已死,張全義在群僧中看見了黃巢,這和黃巢去投張全義的行為相一致。

    從這些書籍看來,黃巢好像當時沒有死,而是出了家,最後圓寂。

    黃巢後期的命運真像到底是什麼

    黃巢的死,史書和各種記載充滿了矛盾,那麼到底黃巢是當時就死了,還是當了和尚?在我看來,黃巢當和尚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從出身來看,黃巢是私鹽販子出身,曾經過的是刀頭添血的日子,享受過榮華富貴,沒有過過貧苦的日子。對於生命,自古以來,窮苦之人更加不注重,因為日子太苦,活著不容易,所以容易輕生。

    而沒有被窮苦生活逼迫過的黃巢等富貴之人,輕易自殺,基本不可能。

    和朝廷的對壘,黃巢絕對不是一次了,遇到危險,也不是一次了,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早就放棄了,還能等到這時候?

    其次,林言並沒有過上富貴的生活。據說,在獻上黃巢首級的路途中,林言被沙陀人乾死,結果沙陀人拿著首級去領賞了。

    黃巢從小練武,林言那能輕易殺得了?況且一殺就是七個人,林言真這麼厲害嗎?如果真得這麼厲害,林言也不會輕易被沙陀人幹了。最關鍵的是,林言死了,從此死無對證,誰知道沙陀人拿的是誰的屍首?

    第三,歐陽修等人修《新唐書》的時候,從《舊唐書》中“林言殺了黃巢”,換為“黃巢自殺”。這說明,民間關於黃巢沒死的傳說很多,正所謂“空穴不來風,無風不起浪”。這些傳說已經影響了歐陽修等人的修書。如果不是尊重《舊唐書》是距離黃巢最近的正史書籍,歐陽修等人可能都快寫黃巢出家了。

    第四,《舊唐書》是結合唐朝歷史記錄,又結合其它資料,有後晉石敬瑭安排人編撰的,看起來說服力很強。但是,陶谷的《五代亂離記》和《舊唐書》成書基本在一個時期,難道真實性就差很多?

    第五,有些時候,有些人在朝廷的宣傳中,必須死去,這樣他的部屬才會全部散去。黃巢這個人,就是應該死去的人,就算他沒有死,朝廷也會在宣傳中讓他死,這樣符合整體局面。

    在後世,明朝的建文帝,雖然被朱棣私下安排人四處尋找,但對外宣傳上,就說建文帝已經死了。只有這樣,才能控制整體的穩定。

    第六,那首詩,那首黃巢的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這詩確實符合黃巢的風格,出現在寺廟裡時,本身就說明了此事。哪裡有那麼巧的事,剛好有個有才的和尚,能隨便模仿黃巢寫詩?關鍵是,其他和尚模仿黃巢的詩意義何在?外面的人,跑來亂寫一氣的可能性,又小之又小。

    透過前後左右對比,黃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當了和尚,只是晚唐需要一個黃巢死了的“事實”,因此會有這方面的宣傳和記載。

    當然,唐朝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詳細查訪黃巢到底死了沒有,因為,此時的唐朝到處是窟窿,到處是危機,公元907年,唐朝終於被朱溫連根拔起,從此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 7 # 藺MG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最先站起來反抗的一般都是底層的老百姓,比較著名的有秦朝末年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漢朝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義,還有清朝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

    小藺今天就給大家說一下敲響了唐王朝喪鐘的黃巢。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年時曾寫了一首《題菊詩》:“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有道是“修的文武藝,賣與帝王家”,黃巢剛開始也是有著一顆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熱心,可是當時唐王朝的統治日益腐朽,朝臣結黨營私,沒有關係很難有出頭之日,黃巢到長安參加科舉屢試不中,最後悲憤之下寫了這首恨意滿滿的《不第後賦菊》,也為後來埋下了伏筆。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黃巢離開長安以後,回家繼承了家業,幹起了走私販鹽的買賣,乾符元年(874年),全國各地連年發生水旱災,河南最為嚴重,麥才半收,秋季的莊稼幾乎沒有,冬季蔬菜太少 。但自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急” ,各州縣又不上言災情,致使“百姓流殍,無處控訴”。

    於是濮陽的私鹽販子王仙芝與尚君長等聚眾數千人,於長垣縣揭竿而起,攻州佔縣,攻陷了曹州、濮州和鄆州。聲勢大漲。王仙芝遂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號稱草軍。

    提出“天補均平”的口號,發出檄文,抨擊揭露官吏罪行,得到百姓歡迎。875年6月,王仙芝率領農民起義大軍一路攻下濮州、鄆州、曹州等地。此時在冤句的黃巢聞訊驚喜萬分。他曾與王仙芝一同販賣私鹽,親眼目睹了唐統治者的黑暗腐朽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心中久鬱不平之氣。今見王仙芝率先起事,也立即會師。兩軍合一,達到了幾萬人眾。

    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殺死節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眾推黃巢為主,號稱“沖天大將軍”,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圍廣州。廣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東都留守劉允章迎黃巢軍入洛陽。十二月一日,兵抵潼關。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兵進長安,於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建元金統,並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黃巢認為他領導農民起義征戰七年,終於取得勝利,趕走唐朝皇帝,建立自己的政權,已經大功告成。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義軍將領,他的思想確實太狹隘了。農民自身所具有的侷限性使他不可能取得徹底的勝利。

    黃巢在長安建立大齊政權後,滿足於既有的勝利。既沒有乘勝追擊又沒有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根據地。當時關中尚存唐朝禁軍的主力部隊,程宗楚便糾集十萬人馬對其形成包圍之勢。黃巢無奈,撤出長安。官軍人城,到處搶劫,一片混亂。黃巢又乘機殺入,官軍大敗。他進城後也大肆屠殺了一批歡迎官軍入城的居民,這使他在百姓中失去了威信。

    中和元年,唐朝軍隊彙集了沙陀貴族李克用的騎兵,從四面八方包圍長安。同時配合軍事圍剿採取分兵誘降政策起義軍將領朱溫叛降。這就影響了義軍的力量,又加上城中無糧,李克用騎兵驍勇使黃巢不得不退出,久攻不下。唐王朝又調動大軍圍攻,黃巢只好率軍敗退,退至泰山下虎谷時被唐王朝大軍重重包圍。黃巢見無法突出重圍,拔劍自刎。

    黃巢領導的起義最顯著的特點是:採用流動作戰的戰術。前後轉戰十二省,往返15000餘里,沉重打擊了封建地方階級,瓦解了唐朝反動統治,使唐王朝名存實亡。

    但同時黃巢此人也有很多的“黑歷史”,比如組織軍隊吃人、搶掠、屠城、挖墳盜墓等等,像輝煌的大明宮基本上就是被黃巢農民軍毀掉的。另外黃巢對割據藩鎮和地主階級的實力估計不足,稱帝后又犯了不少錯誤,導致其最後走向失敗。

  • 8 # 雁城流浪僧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充滿殺氣的《不第後賦菊》,是黃巢留給歷史最著名的印記。 其實黃巢本可以成為唐朝的一位官員,可惜主考官不識貨,把灌了半肚子墨水的黃大爺給黜落了,一氣之下黃巢寫下了這首反詩。

    投靠王仙芝

    公元875年,王仙芝的部隊打到曹州,每天蹲在村口等起義軍的黃巢激動的不得了,他立馬散盡家財,帶著子侄八人以及募招的數千人加入了王仙芝的部隊。這一年,黃巢55歲,所以說任何時候想努力都不為之過晚。

    自立為王

    黃巢軍事水平超高,起義軍一路摧枯拉朽。唐僖宗眼見勢大難敵,便下令招降王仙芝,封他為“左神策軍押牙”。 王仙芝造反的目的只是想和唐朝討價還價,弄個大官做做。黃巢則反對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倉促談判,你本錢太少,能談出個卵來?最終黃巢選擇了單飛,而王仙芝在失去黃巢後如同無頭蒼蠅般亂撞,最終被官軍打敗命喪黃泉。黃巢在兼併王仙芝的舊部後,在亳州城外稱王,自號“沖天大將軍”。

    黃巢自以為官兵不堪一擊,很快他就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價,在江北被官軍一路追著暴打。江北不能立足,於是轉移到江南發展,但黃巢還是被官軍打得四處跑。最後,黃巢只能帶著幽靈一樣的軍隊,再次過江進入江東宣州一帶尋找戰機。由於唐朝在江南稅賦最重,百姓生活極端困苦,黃巢一到,迎馬拜降者有二十萬,黃巢勢力迅速壯大。在打掉了貪婪的淮南節度使高駢之後,黃巢覺得是時候去長安追逐他的偉大夢想了。

    稱帝

    唐廣明元年七月,黃巢在江南腹地把官軍打得找不到北,官軍非降即逃。十一月黃巢佔領東都洛陽,洛陽是長安門戶,小皇帝李儇也是個實在人,立馬跑路。同年十二月初五黃巢進入長安,據《資治通鑑》記載當時場面非常震撼:

    “巢乘金裝肩輿,其徒皆被髮,約以紅繒,衣錦繡,執兵以從,甲騎如流,輜重塞途,千里絡繹不絕。民夾道聚觀,尚讓歷諭之曰: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

    五天後,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大齊,改元金統。黃巢心滿志得地坐在大殿上,接受各懷鬼胎的唐文武百官山呼萬歲,黃巢驕傲地笑了。 但他並不知道這也是他走向死亡的開始。黃巢稱帝后對中上層的官僚採取壓力打壓的政策,據《新唐書》:

    “因大掠,縛棰居人索財,號‘淘物’,富家皆跣而驅,賊酋閱甲第以處,爭取人妻女亂之,捕得官吏悉斬之,火廬舍不可貲,宗室侯王屠之無類矣。”在封建社會得罪了官僚和文人,後果可想而知。一代梟雄的結局

    很快河中節度使王重榮拉起了造反的旗幟,王重榮的河中軍大破黃巢軍,盡劫其糧船,復引兵進抵渭水北岸。此時唐朝各路軍閥開始圍攻關中,黃巢主動撤退出長安,率軍退至灞上。 受到鉅額賞金刺激,各路諸軍為了能摘下黃巢的項上人頭,幾乎是三軍用命。幾通砍殺之下,黃巢軍實力受損非常嚴重,黃巢能掌握的兵力也不過十五萬人。公元884年六月十七日,泰山腳下的狼虎谷襄王村,黃巢被徐州節度使時溥派來的人馬團團圍住。無路可逃的黃巢仰天長嘆:“想吾起事以來,轉戰千里,無不勝。今日如此,蓋天意乎!”黃巢讓外甥林言“幫助”自己抹脖子自殺。一代梟雄黃巢,命喪於此。

  • 9 # 歷來現實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不得不說,這首黃巢的詩可謂是氣勢十足、睥睨天下。

    黃巢同樣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有的人說他是殺人狂魔,喪失人性,以人為食,而有的人卻讚賞他敢於抗爭,是中國農民起義中的幾個關鍵人物。確實黃巢雖然最後的結局是失敗了,但是他所達到的成就少有人及,就連大名鼎鼎的宋江也只是"他日若得凌雲志"才敢笑黃巢不丈夫。但是如此人物,最後結果卻少有人知。

    史書上說,他被自己的侄子給砍死了,腦袋都被割了下來。但問題是,這個腦袋拿到唐王朝前面時,可以想象的是已經高度腐朽,徹底認不出來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黃巢的腦袋 。

    那麼黃巢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下場呢?

    說起這黃巢黃老四,也可算是個富貴人家出身,家裡上數好幾代全是販私鹽的,在古代販私鹽利潤可是非常之高,按道理說黃巢家裡幹了好幾代這生意,人脈路子是都已經鋪好了,黃巢安安穩穩做個私鹽販子就行了,但是人家黃巢四歲的時候隨口作了一首詩,這可就把家裡長輩給驚著了,這麼多年,難道咱這大老粗家族要出一個文化人了?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古代對讀書有功名這件事還是看得挺重的,你家裡再有錢沒有有功名的讀書人,你就是個暴發戶,沒有社會地位,沒人瞧得起你。所以整個黃家請最好的老師給黃巢補課,勢必要黃巢考取一個功名,沒曾想這樣一考就是二十多年,考了三次,一次沒中。

    黃巢寫下了文章開頭這首著名的詩後,低頭長嘆一聲,回家幹起了祖傳的販私鹽生意。

    公元874年,全國水旱頻發,秋糧顆粒無收。但唐懿宗以來"用兵不息,賦斂愈重"的政策,各州縣不敢上報災情,繼續攤派收稅,導致民不聊生。民眾飯都吃不上了,誰還吃鹽?私鹽販子們幹不下去了,一群亡命之徒還怕什麼。於是身為私鹽販子王仙芝造反了。

    他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他的起義軍號稱草軍。這時候黃巢心裡就有點癢癢了,到了公元875年,王仙芝的部隊打到曹州(菏澤),每天蹲在村口等義軍的黃巢激動的不得了。他立馬散盡家財,帶著子侄八人以及募得數千人加入王仙芝的部隊。

    這一年,黃巢55歲。而後來王仙芝想被招安,但是黃巢沒給個官職,再加上之前的屢次不中,黃巢不同意,還跟王仙芝打了一架,整個起義軍就知道了這件事,很多人跟著也附和黃巢。手下人都不同意,王仙芝沒辦法只能接著造反。

    過了兩年王仙芝死了,黃巢被義軍推舉成為"黃王",號稱"沖天大將軍",一代殺人大魔王就此崛起,從安徽打到福建又從福建打到湖南,整整十二個省,大半個唐朝被黃巢攪得亂七八糟。

    六十歲那年黃巢攻破長安城,立國號"大齊",稱帝后的黃巢大赦天下,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員及皇室宗親殺無赦,以報當年科舉之仇。

    公元883年,黃巢最倚仗的部下朱溫投降了唐朝,在唐將李克用的進攻下,黃巢撤出長安城。

    公元884年,黃巢兵敗狼虎谷(今山東濟南萊蕪),後下落不明,雖說史料記載已經被斬首,但是由於頭顱腐朽,所以有許多其他說法。

    有一個說法跟李自成的段子很近似,說五代十國期間,洛陽有一個高僧,叫翠微禪師,是一個大剎的住持。他圓寂的時分,指了指腳下,腳下有兩個字,黃巢。所以有人說黃巢當和尚去了。

    後邊又有許多人說見過黃巢本人。還有人說黃巢在兵敗後自殺了。

    我覺得黃巢自殺的可能性比較大,在被唐王朝數次不取,而後造反成功稱帝,但是又被趕出長安,四處而逃。最後普天之下竟然沒有安身之地,人生大起大落自然承受不了這個打擊,自殺身亡後,才被手下割下首級拿去唐王朝領賞。這樣似乎兩方面能夠對得上。

  • 10 # 史無止境

    黃巢死因之謎唐朝末年,政治黑暗,國力衰弱,統治者卻只顧橫徵暴斂。唐僖宗在位時,連年鬧災荒,但是朝廷不想著賑濟災民,卻加重了賦稅,農民暴動時有發生。875年爆發的黃巢起義將唐末農民戰爭推向高潮,加速了唐朝的滅亡。起義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佔了長安,沒過多久黃巢就在此稱帝。此後黃巢就開始過上了逍遙自在的帝王生活,而把天下的局勢置之度外,並沒有乘勝追擊逃跑的唐僖宗,也沒有就勢殲滅駐紮在長安附近的唐朝禁軍。幾個月之後,唐軍就攻下了長安,而黃巢則往山東方向逃竄。不過黃巢最後的結局如何,卻沒有一個定論。僅僅在唐朝史書中,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黃巢被他人所殺,另一說是黃巢死於自殺。

    要想弄清黃巢的死因,首先要了解黃巢起義的性質以及失敗原因。

    黃巢出生於鹽商家庭,曾經讀過書,也參加過科舉,但是屢試不第,於是對科舉制乃至當時的社會感到不滿。他志向遠大,卻無法透過科考施展抱負,於是在一次考試落榜後,他寫下了“待到秋,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表現出想取代唐朝統領天下的野心。

    後來,唐朝政府打擊民間販私鹽的行為。875年,鹽商王仙芝等人在長垣聚眾起義,隨後黃巢也糾集了千餘人響應。兩軍會合後,分兵作戰。後來王仙芝戰死,黃巢被推舉為王,自號“沖天大將軍”。從879年到884年這年間,黃巢率領起義軍轉戰山東、河南、兩廣、兩湖等地。881年,他率軍進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黃巢生性殘暴,觀念狹隘,喜好濫殺無辜。

    雖然四處作戰,或勝或敗,但始終未能開啟局面,基本上仍侷限於長安一帶。儘管黃巢作戰勇猛,但他為政卻十分暴虐,導致最終被唐軍所擊敗。例如,黃果佔領長安後,就忙著稱帝,而不考慮安置百姓的事宜;有一次他率軍打退了唐軍的進攻後,發現很多百姓暗中幫助唐軍,於是在城內大肆殺戮;在轉戰各地期間,每攻下一城,他就縱兵劫掠、屠殺。

    黃攻佔長安後,唐僖宗逃往四川成都。882年,唐僖宗組織各地武裝圍剿黃巢,沙陀人李克用、党項人拓跋思恭也出兵援助唐軍。黃巢的將領朱溫在此時突然降唐,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884年,黃巢接連敗給李克用和朱溫,起義最終失敗。

    《新唐書》中關於黃巢死因的記載是,黃巢從長安撤退之後,逃到狼虎谷時就要他的外甥林言取下他的腦袋,拿去獻給唐朝,這樣林言就很可能獲得高官厚祿,享受榮華富貴了。

    然而林言自己不忍心殺死黃巢,所以黃巢就自殺了。而《舊唐書》則說黃巢為林言所殺,並沒有《新唐書》那樣的細節描寫,所以黃究竟死於自殺還是他殺就成了一個謎。

    不過後來人們在敦煌莫高窟中發現了唐朝官員記錄這場戰爭的殘卷,殘卷上說黃巢是被他軍中的重要將領尚讓殺害的,尚讓是為了拿著黃巢的人頭向唐朝將功贖罪。可是有些歷史學家對此表示懷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是六月伏天,從尚讓殺害黃巢的地點到當時唐軍駐紮的地點,至少需要走20天以當時的條件是不可能對屍首進行防腐處理的。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黃巢最後是出家當和尚了。比如說當時有一個叫張全義的人,他有一天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了一個很眼熟的人仔細一想竟然是黃巢,所以他覺得很驚異,但黃巢自己卻一點都不驚訝,而是神色自若地離開了。

  • 11 # 聊在南書房

    黃巢和後來的“闖王”李自成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兩人都是起義軍領袖,而且起義的行動聲勢浩大,甚至差不多已經將朝廷推翻了,黃巢於廣明元年(880年),攻進唐朝的都城長安,建立“大齊”政權;而李自成則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建立“大順”政權,並攻陷明朝的都城北京。但是兩人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曇花一現,很快就崩潰了。

    黃巢與李自成的命運非常相似,就連最後的結局和留給後世的謎題也非常相似,兩人兵敗後都留下自殺、被殺、出家為僧的傳言,至於哪一種說法才是最終的真相,直到目前還存在爭議,各方的意見還是無法統一。

    黃巢兵敗狼虎谷,被外甥林言所殺

    這是正史記載中普遍認可的說法,認為黃巢是在兵敗狼虎谷的時候,被其外甥林言所殺。根據相關記載,中和四年(884年)6月15日,黃巢在封丘被李克用擊敗後,只帶領千餘人冒著大雨退到兗州,又與追擊而至的武寧將李師悅和尚讓在瑕丘進行戰鬥,再次兵敗後,黃巢和其外甥林言等人退到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今山東萊蕪西南)。

    眼見後面有追兵,前無去路的林言,覺得大勢已去,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認為只有將舅舅黃巢獻給朝廷,才有可能讓自己免得一死。林言趁舅舅黃巢疲憊之際將其殺死,並將同行的黃巢兩個弟弟黃鄴、黃揆等7人一併殺死。但是,就在林言準備將黃巢等人的首級獻給武寧軍節度使時溥時,在路上,卻遇到了沙陀博野軍,他們將林言殺死,取得黃巢的首級後,獻給了時溥,搶了林言的功勞。

    黃巢自殺,自願為外甥林言求得活命

    既然認為林言不可能殺害舅舅黃巢,就有了黃巢自殺的說法,在宋代歐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武寧軍節度使時溥派李師悅率領萬餘人馬對黃巢緊追不放,在瑕丘一戰後,黃巢身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在退至狼虎谷後,黃巢自覺無路可走,就對跟隨在身邊的外甥林言說:“我本想討伐奸臣,洗滌朝廷,但現在看來已經不行了。你如果拿我的首級獻給唐朝皇帝,一定能夠因為獎勵取得富貴,這個好處就不要留給他人了。”

    黃巢這種想法和項羽臨死前的想法差不多,項羽也是在追兵中遇到一位舊相識,最後將殺死自己的功勞留給了這個熟人。黃巢對外甥說完後,就背對著林言等著林言動手,但是,畢竟是自己的舅舅,自己跟隨他轉戰多年,林言如何下得了手呢?黃巢見林言始終下不了手,就自己舉劍自刎,但是連續割了幾劍,都沒有割中要害,雖然流血但還在掙扎,林言見狀,不忍心看舅舅如此痛苦,就用刀將黃巢殺死了。

    這種說法,雖然說黃巢最後也是被外甥林言殺死的,但與上邊那種林言直接背叛又不一樣,這裡認為,林言並沒有背叛黃巢,而是黃巢主動自殺,為了成全外甥能夠取得富貴,不因跟隨自己造反而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不過,後來的事就和上邊差不多了,林言也是在路上被殺,向朝廷獻上黃巢首級的功勞也是被人搶了。

    對於黃巢自殺的說法,也有許多人提出了異議,認為黃巢起義時間長達十餘年,一度佔領了長安,建立了政權,其起義的聲勢也非常大,我們看黃巢在起義過程中也曾遭遇過幾次挫折,甚至兵力遭受過重大損失,但是,黃巢的號召力是非常驚人的,他能夠很快就再次聚集幾十萬大軍,捲土重來。

    黃巢此次兵敗,雖然形勢對他非常不利,但是他在撤退的時候仍然是有儲存實力,準備東山再起的計劃的,他帶著起義軍向其起義的發源地山東區域撤退,就是有這種打算的,怎麼可能在途中心灰意冷,要自殺了呢?所以,有人對黃巢自殺說是持懷疑態度的。

    黃巢在雪竇寺出家為僧

    說黃巢在雪竇寺出家的說法,主要來源於宋朝的一些野史和筆記小說。宋孝宗時,擔任泰州通判的王明清在他的《揮麈錄》中,曾轉錄了五代時王仁裕的《洛城漫錄》裡的內容,其中有五代時河南尹張全義留守洛陽時,在一批僧人中見過黃巢的記錄。

    在宋初陶榖的《五代亂離紀》中也有相關的記載,說黃巢在兵敗以後,逃到明州雪竇寺出家為僧,黃巢還曾經寫過一首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危欄看落暉。”認為黃巢在雪竇寺出家,人稱雪竇禪師。後來,還有人說在雪竇寺有黃巢的墓。

    也有人說,黃巢兵敗以後化裝成僧人,投奔了擔任河南尹的張全義,因為張全義曾是黃巢的舊部,他為黃巢在洛陽修建了南禪寺,讓黃巢居住。有人曾在南禪寺見過一個僧人的畫像,與傳說的黃巢很像,後來,黃巢由南禪寺遷居到明州(今寧波)雪竇寺。

    對於黃巢在雪竇寺出家一事,在許多書中都有描寫,比如張端義的《貴耳集》、羅大經的《鶴林玉器》等書中都有類似記載。但是,對於這種說法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其中黃巢寫的那首詩,有人認為是由唐代大詩人元稹的詩《智度師二首》拼湊而成的,屬於偽作。

    那麼黃巢到底是被殺了?是自殺?還是出家呢?哪一種說法都無法提供可信的證據,也都存在一些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比如,自殺和被殺說,按照史書的記載,黃巢的頭顱,被獻給武寧軍節度使時溥後,時溥將黃巢的首級送到了四川給唐僖宗看,唐僖宗看後,見果然是黃巢首級不假。

    當時,時溥駐在在徐州,狼虎谷到徐州,按照那時候的交通條件,最低需要3天時間,從徐州再到四川,就是馬不停蹄,也需要20天,黃巢死的時候是六月,時值盛夏,等送到四川,黃巢的首級恐怕早已腐爛,唐僖宗根本就無法辨認了。而且,在當時,唐軍冒功領賞的事情也是司空見慣,所以,也不排除,黃巢首級造假的可能。

    對於黃巢出家的說法,有人懷疑,也有人認可,懷疑的人認為,相關記載都是五代,甚至宋朝時的記錄,真實性令人懷疑。而認可的人認為,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崇尚佛教,黃巢也深受佛教的影響,在韶州的南華寺,就曾儲存有黃巢於877年寫的《齋僧文》;在安徽歙縣昭慶寺,也有黃巢的《齋僧疏》碑文,裡邊講到黃巢曾打算舍銀六錠,齋一千僧人的記錄。這些情況說明,黃巢在兵敗後,極有可能會有遁入空門想法。

    但是,這幾種說法,都拿不出可靠的證據,只是對史料的分析和猜測,並不能說就是真相,歷史已經過去千餘年了,許多真相早已掩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無法辨識了,只能作為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題,留給後人去繼續猜測了。黃巢和他的起義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他留下的《題菊花》和《不第後賦菊》中的詩句卻依然被後人吟誦,詩中“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那種氣勢,直到今天讀來,也透露出令人震撼的“殺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2》如果票房達到30億,吳京能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