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史館

    阿富汗的地理位置

    冠有“帝國墳場”一名的阿富汗其實也是一個頗年輕的國家。阿富汗的部落群居社會從上古一直持續到1747年,在普什圖族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建立了杜蘭尼王朝之後,阿富汗的雛形才算真正誕生。

    在此之前,阿富汗算不上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偏遠地區地域代名詞,由於其內部部落林立,且各自為政,甚至稱不上一個國家。那時候的阿富汗和他的鄰居印度類似,一直是一個受到外來勢力控制的殖民地(附屬地區)

    杜蘭尼王朝

    也因此,阿富汗當地人民對外來勢力有著極其強烈的反抗心理,從18世紀至今,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垮當時世界頂端的國家。日不落帝國、蘇聯、美國這三個多次入侵均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感嘆阿富汗人民的英雄壯舉時不禁好奇,阿富汗這個要石油沒石油要經濟沒經濟的窮鄉僻壤,有什麼值得三大帝國前仆後繼送死的?

    蘇美英三國對壘的犧牲品

    蘇聯進軍阿富汗的時候,世界大多數人都是不看好的。報考蘇聯內部的多數學者、媒體都會將蘇聯的阿富汗戰爭,定義成美國的越南戰爭的翻版,意義相當、結果類似,只是戰爭宣言不同。

    蘇聯解體之後,人們再度將阿富汗戰爭定義為:導致蘇解體的“致命絆腳石”。多次勸阻雙方休兵的蘇聯外交部長謝瓦爾德納澤,他曾在蘇共會議上描述:戰爭總共耗資600億盧布一度讓蘇聯的財政潰敗(相當於970億美元)。

    當時,也就是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那年,蘇聯的軍事動員開支,超過美國及整個歐盟,達到了令人震驚的1200億美金,接近GDP的20%;其背後更加強大的軍事工業體,更是吞噬了25%的國民財富。反觀一直與蘇聯死磕的美國,其軍費佔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3.1至4.7%的水平上,這一標準型從當時至現在都沒有太大區別。

    而驅使蘇聯出兵阿富汗原由,從現在解密的材料看,研究者傾向認為它是為蘇聯可以在地緣戰略上反制美國(英國)而選擇的“上策”。

    從二戰前的地圖上看,阿富汗當時正處於英屬印度的邊上,又與蘇聯接壤,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就這樣淪為大國之間的緩衝帶與博弈場。將東斯拉夫人奉為傳統威脅的英國雖然和蘇聯表面上敵對,可因為勢均力敵,且一直有德國在鬧事原因,兩國一直就沒打過幾場仗。

    阿富汗得幸於此,在二戰期間都可以保留中立國的地位,避免了戰火肆虐,得到了黃金二十年的發展機會。

    不過在二戰以後,隨著英國的衰落和蘇聯國際地位的提升,在英國退出印度次大陸的同年,阿富汗徹底淪為了蘇聯的玩物。以致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

    蘇聯阿富汗戰爭

    蘇聯敢於攻打阿富汗的原因大致有兩點,地緣戰略和黨派之爭:

    按大多歷史學家、軍事家的地緣政治分析,蘇聯完全佔領阿富汗之後,向南可以配合印度佔領巴基斯坦,使得蘇聯與印度洋接壤,從而達到包抄中東反制美國的作用;向西則可直取伊朗,繼而獲得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如此一來,美國將會失去進入中東地區的一切途徑。其次,就像世界大多新興國家那樣,阿富汗一直也在糾結於到底是選擇共和主義還是選擇資本主義。

    阿富汗一直都是君主制,又沒有法國“一票共和”的佳話。於是蘇聯便想要涉入阿富汗的內政將其改造成一個共和主義國家,但是當時阿富汗國內的政權並不如蘇聯所願。

    穆罕穆德·達烏德

    直到1973年奉行中立不結盟政策的查希爾王朝被親蘇的達烏德推翻以後,蘇聯得到了大量的特權,比如陳兵阿富汗境內,然而這也引發了阿富汗人民的不滿。

    革命再次爆發,僅僅五年之後,達烏達政府就被推翻了,隨之不久就是革命起家(美國資助)的阿明政權上臺。然而這個被世界人民寄以厚望的阿明政權至存活了一年不到,原因是由於他對蘇聯的牴觸態度,直接引發了蘇聯出兵阿富汗。這就是1979年的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的起因。

    美蘇的阿富汗博弈

    戰爭的起因雖然是因為黨派之爭,但能讓蘇聯動手的還是阿富汗可以接通印度洋和中東的地緣價值。只不過這一切是要建立在蘇聯可以以最低的戰損佔領阿富汗的基礎下。若打不下來或是在阿富汗投入太多軍力與戰損,那反而會被美國用經濟封鎖反制。

    從現在回望歷史,蘇聯正好入了阿富汗的泥潭,被活活窮死,直到2008年才有了經濟回暖的趨勢。

    蘇聯軍隊

    可當時的蘇聯人又不會掐指一算,他們覺得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以在一天之內推平歐洲,打下一個小小阿富汗鐵定是易如反掌。假如當初蘇聯的計劃可以實現,那麼美國則在失去伊朗後,將在中東失去一切話語權。因此,美國對阿富汗也是特別的看中,第三十九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為此強硬地宣稱:“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對和平的最大威脅。”

    從他的言語和美國之後的舉動來看,兩國甚至有為此開戰的風險,而美蘇交戰等同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緊張至此,連1980年與1984年兩屆奧運會,都成了美蘇雙方對抗的徵場。至此,尼克松的全球“緩和主義”政策完全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完全強硬、決意對抗的“里根主義”。

    蘇聯阿富汗戰爭爆發於1979年12月24日,終結於1989年2月15日,當蘇聯派兵的那一刻預計是兩天之內拿下阿富汗,然而戰爭的時間長達9年多。且由於阿富汗沒中東那樣富裕的礦場資源,蘇聯並沒有在阿富汗得到任何好處,一直在虧本,每年將四分之一的國民收入丟在一塊荒地,這想想都可怕。

    阿富汗抵抗軍

    美國對付蘇聯所要做的就便宜許多了,他們既不需要出兵支援只要將美元兌換成物資、槍械透過電影《戰爭之王》裡那樣的軍火販子送到阿富汗即可。

    可以對比這樣的一個賬單,一個美國大兵每月要發7000美元的津貼,軍械維護和物資加起來更是高達三萬多。而一把嶄新的AK47僅僅只賣200美元,二手的更加便宜,阿富汗的抵抗軍基本都是自願組建,管吃管住就行。

    這場戰爭的結果顯而易見,美國可以動用其強大的軍工和經濟實力將阿富汗的抵抗軍包裹成武裝到牙齒的戰爭機器,而蘇聯則一步一步墮入經濟潰敗的泥潭。

    美國阿富汗戰爭

    蘇聯對阿富汗長達9年的戰爭摧毀了阿富汗原本完善的政府體系,將阿富汗迴歸到了“部落”群居的狀態。

    由於阿富汗國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是山地,就像希臘的城邦社會一樣。存在著大大小小彼此分隔的部落。所以阿富汗的地形原因和它的部落化社會,導致像蘇聯一樣的的國外入侵,即使拿下了阿富汗的首都和主要城市,也無法平定民間部落的反抗。

    蘇聯推翻了獨裁統治,直接由莫斯科控制,也就沒有建立一個過渡政府,這導致阿富汗陷入了長達十年的權力真空。這就和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是一個道理。

    塔利班

    民間出現的塔利班在這十年內,由最初的800個人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當時的阿富汗人們極其渴望一個強力的政權重組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而打著重建國家名義的塔利班,很快得到了很多民眾的支援,控制了整個國家的局勢。

    歐美是女權解放的發源地,在英國中央裡有超一半的政府官員都是女性,比如首相梅姨、英女王等等,美國同樣如此。而塔利班宣佈取消女性權益,使女性成為男性附屬品的當時,就引發了西方全體不滿。除此之外,這個國家更是公然開始製毒致富、輸出恐怖主義,比如911事件。

    覬覦阿富汗已久的美國,終於找到了藉口入侵阿富汗。和蘇聯一樣,美國把入侵阿富汗也當作它在中亞的戰略佈局。透過阿富汗控制中亞,北上抑制東歐,東進直戳中國的“雞屁股”

    美軍入侵地

    於是,在美國的號召下,以英美德為首的多國聯軍開始入侵阿富汗。然而,阿富汗的塔利班手裡有著當年美國支援的各式輕重型單兵作戰武器,再加之山地優勢,聯軍一樣進了困境。

    美國軍隊曾經希望打造的零傷亡戰爭也是首先在阿富汗被打破的,飛機的地毯式轟炸幫美國打下了中東,可在阿富汗的山地裡一點用處都沒。德國引以為傲的重火力壓制更是除了守家就寸步難行。

    起初美軍佔領主要城市的作戰中接連凱旋,可一旦塔利班躲進山地和聯軍打游擊戰,戰局就會立即鎖死。最終不得不為了經濟而選擇休兵。

    據戰後統計,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即使一直依託現代化零傷亡作戰,也已經付出了陣亡3546人(其中美軍陣亡2412人),負傷22773人(其中美軍負傷19950人)的沉重代價。而同一時期,為聯軍效力的阿富汗政府軍(偽軍)的陣亡人數則高達45735人。

  • 2 # 龍的傳人水泊梁山

    戰爭的爭源地?

    第一是石油資源,稀有礦源。

    第二是戰略要地,軍事重地。

    第三是人類之源,土地資源。

    第四是淡水資源,還有鹽湖。

  • 3 # 驛動星期六

    看看下面的地圖就明白為什麼美國會佔領阿富汗,還有前蘇聯為何要佔領阿富汗了。

    前蘇聯佔領阿富汗目的是進入中東,以保證戰略通道安全。

    美國佔領阿富汗更是設的一個大局。

    1,阻斷俄羅斯的中東戰略。

    2,擾亂中國的中巴經濟走廊程序。

    3,威脅牽制伊朗,

    4,以打擊本拉登,塔利班為名,行破壞中俄伊經濟發展之實。

    5,離間俄印關係,達到從俄羅斯手裡搶印度軍火貿易的目的。

    6,同時搞亂中東,維持高油價,控制美元結算體系,打擊去美元化,增加全球美元需求容量,已達到他印錢換商品的目的,等錢伴隨石油轉移到中東,再用武器換回美元,形成迴圈,他只用一堆廢紙就換的了自己的財富和強大。

    在阿富汗打了18年,想想就知道絕不是為本拉登和塔利班。阿富汗就是美國控制亞洲的一個支點,砸錢再多也在所不惜,伊拉克比阿富汗強大的多得多,也沒用多久就拿下了,南聯盟僅僅72天,阿富汗會用18年,而且還沒完呢。

  • 4 # 腦洞歷史觀

    阿富汗有資源啊,而且中亞這一塊,阿富汗是最好的一塊地方,因為它不缺水。現在這麼倒黴,完全是因為它處在了四戰之地。

    這個地方看上去不起眼,彈丸小地,卻是多事之秋,從古到今,一牽到國際局勢的大事就跟阿富汗扯上點關係。

    原因很簡單,地點雖小,卻在埂上。阿富汗處在中亞核心區,南下可控印度半島,西去是中東產油區,還可以到達地中海,向北就是蘇聯,往東大家都懂的。

    這麼一塊地方,大家當然很重視。其實在中國在古代,跟阿富汗也有過很密切的關係,比如漢朝時,為了對付匈奴,就派張騫去聯絡跟匈奴有血海深仇的月氏,這個月氏就住在阿富汗,小月月在那裡過得很快樂,不想跟漢朝一起去打仗。

    後面,大家都知道陳湯曾經打過匈奴,說了一句名言叫“犯強漢者 雖遠必誅”,被誅的郅支單于其實就是一個恐怖份子,活動區域也包括阿富汗。

    到了唐朝,阿富汗在唐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唐朝曾經設了一個修鮮都督府,治所在今天的喀布林,還有寫鳳都督府,治所在今天的阿富汗巴米揚。當然,安史之亂後,唐朝管不過來。基本就放棄了。

    好了,我們說點近的。近代以來,阿富汗跟三個超級大國對抗過,竟然還不落下風,這實在讓人稱奇。

    第一次是跟19世紀的英國,那個時候的英國是超級帝國,到處都有殖民地,而且奉行新帝國主義,要強力控制殖民國。

    當時,英國三次入侵阿富汗,為什麼入侵呢?主要是要打通非州跟印度殖民地的通道。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防止沙俄透過阿富汗染指印度洋。

    1839年,英國第一次入侵阿富汗,當時派了三萬兵馬。

    多不多?相當多!這一年,正好林則徐在虎門禁菸,第二年,中英就打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當時派了四千人到中國來。

    這三萬人一到阿富汗,進軍很順利,阿富汗才一萬多兵馬,而且武器落後,英國很快就佔領了坎大哈跟喀布林。但是,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阿富汗有個特點,他是部落制的國家,你打服了一個政府沒用的,人家部落都有自己的武裝。

    這些部落群起反抗,有一個部落把交通要道給控制了,英國人沒辦法,答應一年給3000英鎊買路線。但買通這一家沒用,人家是一百零八個,你全買通得破產。

    到了1841年,部落集合搞了一次大起義,雖然武器比較落後,很多都是燒火棍、大刀,但就靠著地形跟英勇把喀布林收復了。英軍的1.6萬人撤退,最後只逃出了一個,可能還是起義軍故意放走報信的。

    到了第二年,英國就玩不轉了,撤出了阿富汗,這一仗,英國死了3萬人,花了1.5億英磅都沒搞掂。

    過了三十年,大概上一次的傷好得差不多。在1879年,英國人又入侵阿富汗,失敗告終!又過四十年,英國人再次捲土重來,但同樣失敗告終。從此就沒有來過了,再來也不是主力,而是美國小弟了。

    英國經過一戰,二戰的消耗。日不落帝國變成了二流國家。印度殖民地都保不住,何況阿富汗了。

    可以說,阿富汗這三次反英戰爭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很簡單,反觀中國的表現,就太讓人失望了。英國人派了一小撮兵就從中國撈走大筆的錢。

    英國人走了之後,俄羅斯人來了。

    1979年,蘇聯進攻阿富汗,原因不用多說了,就是蘇聯一直想把阿富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但扶持了好多位,這些人沒上來臺之前,都跟蘇聯麼麼噠,但一上來就不認恩公,開始擺脫蘇聯這位老大哥,表示要親美。蘇聯完全不能忍啊,乾脆出兵,想把阿富汗打造成蘇聯的衛星國。

    一去就捅了大蔞子,阿富汗一下冒出數百個抵抗組織,蘇聯比美國在越南還要慘。前前後後打了近十年,什麼手段都用上了,就是打不垮阿富汗,最後不得不宣佈撤軍。而撤軍不久,蘇聯就直接解體了。

    蘇聯人走後,當然是美國人。美國在阿富汗打的是反恐戰爭。這個事情現在還不能說完全結束,影響跟最終的結局如何?我們以後再看。

    最後再說一下,阿富汗這個地方雖然是山地國家,而且也比較窮。但人家其實是坐在金碗上。國內的礦藏價值達一萬億美元。更不用說,阿富汗是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現在的一帶一路,大家都懂的。

    所以說,只要不打仗,阿富汗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富國。

  • 5 # 歷史總探長

    題主的這個提問存在一個明顯的錯誤,雖然阿富汗非常的貧窮落後,但是阿富汗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且阿富汗的自然資源都屬於未開發狀態,可開發利用的潛力非常大。阿富汗的自然資源以金屬礦產為主,目前阿富汗境內已經探明的金屬礦產儲備量就已經達到數十億噸,因為阿富汗一直沒有開發這些資源,阿富汗金屬礦產的實際儲備量肯定要比當前已經探明的礦產儲備量更高。(銅、鐵等資源)

    除了金屬資源之外,阿富汗還擁有大量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只是這些資源大多都處於未開發的狀態。從阿富汗的資源儲備量來看,阿富汗不僅不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反而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不過資源豐富並不是阿富汗受到大國攻擊的主要原因,美蘇等大國之所以攻擊阿富汗,主要是因為阿富汗的戰略位置重要。從世界地圖上來看,阿富汗位於亞洲的中部地區,美蘇等大國只要能夠控制阿富汗,就能夠將勢力滲透到亞洲的中部,同時能夠影響到東亞、南亞、中東等地區。

    由於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重要,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都發動過對阿富汗的戰爭。蘇聯在1979年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在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之前,阿富汗的政權一直受到蘇聯的影響和控制。但是在阿富汗新領導人阿明上臺後,阿富汗和蘇聯的關係開始交惡,蘇聯想要支援親蘇的塔拉基除掉阿明,阿明卻搶先下手除掉了塔拉基。塔拉基被殺死後,蘇聯為了防止阿富汗倒向美國,派遣軍隊發動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

    入侵阿富汗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阿富汗境內的地形崎嶇,非常適合打游擊戰爭。強大的蘇聯軍隊在進入阿富汗後,很快便陷入了戰爭泥潭中無法自拔。蘇聯攻擊阿富汗的目的是想要透過佔領阿富汗,直接控制中東和南亞的局勢。然而蘇聯軍隊在阿富汗節節敗退,不僅沒能佔領阿富汗,還損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蘇聯狼狽的退出了阿富汗,在阿富汗戰爭結束三年後,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宣佈解體。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透過佔領阿富汗增強美國在中東的控制能力,另一個目的是打擊基地組織的勢力。基地組織的歷史能夠追溯到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當時美軍資助中東的“聖戰者”前去支援阿富汗,結果在海灣戰爭爆發後,美國變成了“聖戰者”的主要敵人,2001年恐怖分子對美國發動了911襲擊,造成了美國數千人死亡。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派遣大軍進攻阿富汗,推翻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在海灣戰爭時期,美國只付出100多人的代價,就打垮了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的伊拉克。然而在阿富汗戰爭爆發後,美國卻被塔利班的游擊戰術打的暈頭轉向,截止到目前美國已經在阿富汗陣亡了2000多人,卻還是沒能完全消滅塔利班武裝。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即使美國也栽倒在阿富汗,未來其他大國很可能還會打阿富汗的主意。

  • 6 # 歷來現實

    說到晚清中國割地賠款、被列強欺負的屈辱史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嘆息不已,感慨地說,落後就要捱打,當時中國真的不行,打不過人家。

    發出這些嘆息的人,一定不瞭解阿富汗的歷史,當你瞭解以後,你的三觀就會被顛覆,再也不會把捱打的原因僅僅歸咎於落後。

    阿富汗是個內陸國家,是中國的西北鄰居,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只有中國的15分之一;人口僅僅2700萬左右,只有山東省的四分之一。

    阿富汗在近代沒有像樣的工業,可耕地只有國土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農業也不值得一提。國力跟當時的滿清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說它是世界上最弱小的國家,一點都不誇張。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口少、面積小,國力羸弱的國家,在近代和現代卻與三個對手打了五場戰爭;這三個對手都不是泛泛之輩,全都是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他們分別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20世紀的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

    阿富汗跟這三個大國打了五場戰爭,始終不屈不撓。和英國進行的三場戰爭,最終贏得了阿富汗獨立;和前蘇聯的戰爭,把侵略者趕了出去;跟美國的戰爭,進行了將近20年,現在看來,美國人已然深陷泥沼,依舊沒有分出勝負。

    阿富汗跟英國發生的三次戰爭:

    第一次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國力鼎盛,正在世界各地大搞侵略擴張,佔領印度後,英國圖謀染指阿富汗,以此來遏制沙俄向印度洋擴張。1838年11月,英國軍隊入侵阿富汗,被阿富汗人民擊退。

    第二次英阿戰爭是在1878年爆發,到1880年結束,英國依舊沒有達到戰爭目的。

    第三次英阿戰爭發生在1919年,這場戰爭的贏家依舊是阿富汗。

    阿富汗跟蘇聯的戰爭發生在1979年,蘇聯為了扶植傀儡,大舉入侵阿富汗。戰爭打了十年左右,被阿富汗人民打得暈頭轉向、滿地找牙,不得不灰溜溜撤軍。這場戰爭後來被史學家認為是蘇聯破產、解體的根源之一。

    阿富汗跟美國的戰爭發生在2001年10月,到現在已經整整十九年,勝負依舊沒有見分曉。

    由此可見,國力強弱在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民的意志和決心。一個民族如果能像阿富汗人民那樣不屈不撓,就沒有不能戰勝的對手。

    我們在敬佩阿富汗人民堅強意志的同時,心裡自然也會產生一個疑問:

    阿富汗一個內陸小國,為什麼會讓那麼多大國感興趣,是什麼原因讓當時世界上的超級大國要征服它、控制它?

    阿富汗是個多山國家,境內不是高山就是丘陵,面積佔到國土總面積的五分之四,除了幾條河流,可以用於耕種的面積只有十分之一。所以說,阿富汗的農業勉強可以養活自己的國民,但沒有能力出口創匯。阿富汗國內幾乎沒有什麼工業基礎設施,人均GDP在世界排名幾乎墊底,是個地道的窮國。

    阿富汗的自然資源倒是比較豐富,尤其是礦藏,比如銅、鐵、鉛、鋅等等,阿富汗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還不錯,但阿富汗地形複雜,運輸困難,成本太高,開採出來以後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

    所以說,如果那些大國要是衝著阿富汗的自然資源去的話,就有點得不償失,戰爭的代價太高大,征服阿富汗的成本太高,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看不到進展。如果為了那點礦藏和石油、天然氣大動干戈,死傷那麼多士兵,花去那麼多軍費,真的有點不值。

    因此說,想征服、控制阿富汗的大國不是看上了它的資源,而是在乎它的戰略地位。

    阿富汗是西亞的東大門、南亞的北大門和中亞心臟地帶,它是溝通東西方橋樑和交通樞紐,連線東亞、西亞和南亞的紐帶,是北亞通往南亞的必經之路和咽喉。

    如果控制了阿富汗,向東可以直達中國,向南能夠染指巴基斯坦,來到印度,稱霸南亞。向西可以登上伊朗高原,中東諸國就盡收眼底,可以依託阿富汗,向中東進軍。

    因此有人說,誰控制阿富汗誰就控制了中亞,進而威懾中東、南亞,堪稱扼住了亞歐大陸的咽喉。

    由於阿富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有稱霸世界野心的國家,不管是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野心勃勃的蘇聯,還是不可一世的美國,都把阿富汗當做一塊肥肉,不惜發動戰爭也要得到它。最無辜的是阿富汗人民,不幸成為大國爭霸的犧牲品,常年生活在戰亂中,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 7 # 探索歷史奇聞

    這的阿富汗可比喻生逢亂世的佳人,例如貂蟬,是個男人見之,都想霸佔,這也是佳人生逢亂世的悲哀,而阿富汗就是如此,阿富汗雖貧窮落後,但其乃是戰略重地,也造就它讓世人垂涎欲滴,爭端不休。

    為何想要征服阿富汗?

    首先來看下阿富汗位於什麼地區,如圖中所示,阿富汗這塊地雖小,然你細看會發現,周圍涵蓋了西亞、中亞、東亞 、南亞、甚至影響到印度洋,所以,凡,哪家地區扯上點軍事戰爭,這阿富汗就要扯點關係,或者說,攤上點倒黴事。

    但,就這樣,它依然屹立不倒,為何如此,源於,誰也不願意放阿富汗,它能在夾縫中的超級大國裡存活下來,就是因為誰波及了它,就有另一方扶持,然後依次論推。

    哪怕1979年,世界公認的強盟蘇聯都未曾將阿富汗拿下,早年的蘇聯因為軍事能力無人可及,曾出兵想要將阿富汗打造成蘇聯的軍事要地,兼前線衛星之國,然而,去了才發現,理想很遠大,現實很骨幹。

    因為阿富汗在當時,看似弱得像個待宰羔羊,實則是一個帶刺刺蝟,因為它的存在就是為中、俄、印用於作為緩衝帶,不管哪一方佔領阿富汗,就會對各方形成威脅。

    於是,蘇聯的到來,成功的迎接了阿富汗上百個組織,這一場戰役,打得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最終逼得撤軍,在歷史裡被譽為比打越南還慘。

    為何慘,各位應該能想得到,因為各國不允許這個戰略要地被蘇聯拿下,這是世界公認的要地,豈敢隨意放手。

    如果阿富汗不是因為首當其衝乃戰略要地,實際上,該國如果慢慢發展,真的很大機率不輸於大國,因為阿富汗的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例如煤炭、天然氣、金屬礦、等等一系列。

    如今的貧窮,怪就怪,地方限制了。

    2020.1.26日晚,瞎扯淡。

  • 8 # 汗青正浩

    一提到阿富汗,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可能就出現兩個詞“塔利班”和“帝國墳場”。無論是其國內的割據勢力,還是外部的大國,都想從阿富汗這個國家獲得些東西。

    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連線著東亞的中國,中亞的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南亞的巴基斯坦和西亞的伊朗。阿富汗的國土4/5是山區,國內交通不便,土地貧瘠,也沒有如伊拉克、利比亞一樣豐富的石油資源,它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但就是這樣一個阿富汗,已經吸引來了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大國競相爭奪,原因何在?

    阿富汗可是風水寶地?

    從地理上看,阿富汗這個內陸國家沒有出海口,周邊多是高原、山脈、荒漠。其天然的地理格局就是閉塞,各大文明均與其相隔甚遠,所以阿富汗受不到世界上主要文明的輻射,這點決定了其很難成為一個富饒、強大的國家。所以從地理位置及天然環境看,阿富汗絕對不是什麼風水寶地,甚至可以用環境惡劣,文化封閉、國家貧瘠來形容。

    從地緣上看,阿富汗位於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身處東、南、西和中亞的交匯之處,這一地緣格局使其極易捲入各方勢力的衝突之中。

    阿富汗的地緣位置大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每一條路都得經過我阿富汗”的氣勢。誰佔據該位置就獲得了向周邊板塊拓展自身影響力的通道,這一點使得阿富汗成為各大勢力的必爭之處。由此可見,阿富汗確實是一塊寶地!

    對阿富汗的爭奪,你來我往!

    19世紀下半頁開始到20世紀上半頁,英國發動了三次入侵阿富汗的戰爭。

    英國入侵阿富汗,並不是為了征服阿富汗本身,而是隨著俄羅斯勢力的不斷壯大,英國擔心俄國會借道阿富汗南下印度洋,威脅其印度殖民地的安全。為了阻擋俄羅斯勢力南下,英國當局入侵了無辜的阿富汗,準備將阿富汗變成其抵擋俄國的防線。

    20世紀70年代,美蘇冷戰對峙階段,蘇聯為了打通南下的通道,加強對中東和非洲等地的勢力滲透和擴張,蘇聯開始扶持阿富汗軍人,策劃軍事政變,試圖建立一個聽從蘇聯的阿富汗新政府。1979年蘇聯甚至直接派遣十萬大軍佔領阿富汗。

    2001年塔利班發動911襲擊,全球反恐浪潮高漲,美國藉機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對阿富汗境內的塔利班政府和基地組織進行打擊,推翻了塔利班政權,打死了本拉登,但同時也將阿富汗全國人民再次推入了戰爭的災難之中。

    阿富汗是弱國之中的強者!

    國家弱小就要捱打,貧窮落後就會被侵略,這是鐵的定律。封建社會的中國沒有逃過這個定律,弱小窮困的阿富汗也一樣被捲入了這個定律之中,但這個小國卻用自己的脾氣和身軀一次次狠狠的打了侵略者的耳光。雖然有外援,但阿富汗確實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被“打敗過”的國家。

    英國人發動的三次侵略戰爭均被阿富汗人趕了出去,蘇聯人的十年攻勢也被阿富汗擊退,美國雖然花費了上千億美元,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也打死了本拉登,但美國自己也深陷阿富汗戰爭,至今無法全身而退。為何阿富汗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呢?

    據說阿富汗有一部分人是成吉思汗的後人,血液裡奔騰著彪悍的蒙古人血統,所以驍勇善戰。但個人認為,阿富汗善戰,大概只是因為其一直被無辜欺負,一波波征服者帶來的一場場災難讓阿富汗人民不得不努力學習打仗技能,硬生生將這個民族鍛鍊成了彪悍的戰鬥民族,形成了彪悍的民風,再加上有利的地形和嫻熟的游擊戰術,一次次拖垮入侵的“正規軍”,令侵略者付出沉重的代價。

    從中東小瑞士到滿目瘡痍,阿富汗也曾有輝煌

    阿富汗的貧窮落後並不是一如既往的,上世紀時阿富汗也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

    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約四十年間,阿富汗在查希爾國王的帶領下實行“五年計劃”,加強對外文化交流,不但在短時間內建成了大小工廠發展經濟,也在一步步推進阿富汗的世俗化。

    那時,阿富汗不僅有不限於男女的高等院校,也有現代化的國際學校。那時,婦女被鼓勵去掉面紗,走出家門,走進高校,進入職場,甚至可以參加選舉。查希爾國王在位的四十年被認為是阿富汗難得的和平年代,阿富汗一度被稱為是“中東小瑞士”。

    但好景不長,1973年查希爾國王赴義大利治病時被自己的堂兄篡位了。隨著查希爾國王的退位,阿富汗的黃金時代結束,此後,阿富汗政權更替不斷,一個又一個政治人物登臺,一方又一方政治勢力對峙,甚至阿富汗的國名都更改過數次,直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這個國家進入了長達十年的軍閥混戰期。

    戰爭不但摧毀了阿富汗的國家經濟,殘酷的戰爭環境還催生了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組織——塔利班。塔利班曾攻佔阿富汗90%以上的領土,也曾贏得阿富汗民眾的歡呼,但因為塔利班的政教合一,他們在全國實行嚴酷教法,恢復伊斯蘭的傳統生活方式,結束了阿富汗的世俗化程序,讓整個社會嚴重倒退。

    除此之外,塔利班發展經濟的做法——製毒,及其輸出的恐怖主義,讓阿富汗從人間淪為煉獄。阿富汗的人民不但要忍受貧窮和欺辱,還要為宗教獻上自己的孩子去做人肉炸彈和恐怖分子。阿富汗,一個愛憎分明的國家,用紀錄片《侶行》中梁紅的話總結下當下的阿富汗:每一個人都是悲慘的,不同的是各有各的悲慘。

  • 9 # 老泰迪講歷史

    導讀:阿富汗雖屬中亞地區,但其實並沒有較為豐富的資源,其次阿富汗人均GDP較低,這也就意味著它並不是一個富有的國家,並沒有較多的資源供它國掠取。

    但是令人詫異的是蘇聯對阿富汗進行了十年的戰爭,美國至今還在對阿富汗發動戰爭,這麼一個貧窮的國家為何會成為多個大國眼中的“香餑餑”?

    接下來跟著老泰迪一起分析!

    地理位置優越

    阿富汗雖沒啥資源,但其地理位置優越,怎麼說呢?

    圖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圖

    阿富汗北邊有中亞五個國家,東面有中國,西邊則是伊朗。巴基斯坦也與它緊挨著,它可以說是處於亞洲的“心臟”位置。

    因此,阿富汗很早就已經是東西方貿易以及文化往來較為重要的中轉站。

    控制阿富汗就等於控制歐亞大陸

    然而結合問題再簡單點講,阿富汗優越的地理位置直接決定了戰亂不斷的結果,為何?阿富汗北邊是強大的俄羅斯,西邊是石油資源較為豐富的中東地區,南邊阿拉伯海(印度洋),假如說阿富汗這個位置被美國佔領,那麼周圍國家都要開始日夜警惕了。

    “唇亡齒寒”這個道理,對於這麼一個“中轉站”而言,誰要是控制阿富汗,誰就能對周邊國家間接性壓制打擊!

    壓制俄羅斯勢力

    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侵略一個國家只是為了“殺雞儆猴”。

    舉個俄羅斯和美國的例子,俄羅斯這個大國在中亞可以說是擁有一定的影響力,而美國要想成為全球性大國就必須要考慮踏足中亞,削弱俄羅斯對中亞的勢力。

    在國家的選擇上,美國選擇了阿富汗,以何為因?那就是以911事件為由,抓本拉登,反恐進軍阿富汗。

    這便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表現,表面這場戰爭帶著正義,實則城府深不可測!

    結語:

    自古以來,一個國家攻打一個國家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利益糾紛,亦或者資源掠取。

    而對於倒黴的阿富汗而言,被攻打的原因卻在於其地理位置之優越。

  • 10 # 鳶飛九天2018

    提起阿富汗,人們想到的就是“戰爭、難民、貧窮、資源有限”,這幾個詞語一直緊隨阿富汗的發展歷史,讓這個國家坐落了貧窮落後的內陸小國之實。阿富汗的國土面積僅有65.2萬平方公里,這個國家又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氣候,所以形成了荒漠多山的地形;由於氣候乾旱和交通閉塞,阿富汗根本發展不起來任何現代工業,只能以手工產業為特色出口商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位居最不發達國家行列的阿富汗,卻成為了諸多大國最想征服的物件,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阿富汗地圖

    首先,阿富汗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地緣政治問題是大國侵略阿富汗的主要原因所在。阿富汗坐落在伊朗、阿拉伯海、印度、中亞這個十字路口之間,無論是在過去的歷史,又或者是現在,阿富汗一直是這幾個大國和文明區域之間的跳板與前哨。比如1930年代,希特勒就企圖向阿富特汗滲透法西斯勢力,將這個國家納入牽制英屬印度的據點;上世紀80年代,蘇聯入侵阿富汗,試圖將這裡作為了南下南洋的跳板,結果推動了美蘇爭霸的新程序;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的“大中東”戰略構想,又一次將阿富汗納入了入侵目標。

    蘇聯軍隊在阿富汗

    這些國家,都想透過阿富汗的重要地理位置,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之所以捲入阿富汗紛爭,支援塔利班,就是為了阻止阿富汗落入蘇聯之手。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美國因此對中亞五國影響力激增,這一次,換成了俄羅斯不願意了。

    因為,俄羅斯根本不願意看到有任何一箇中亞國家倒向美國懷抱,威脅到俄羅斯的安全,所以,俄羅斯也要竭力插手阿富汗事務,保持自己保持自己在中亞的重要陣地。美國和俄羅斯都帶有強烈的地緣政治目的,所以,它們不會放過插手阿富汗內亂外斗的任何一個機會。

    乞討中的阿富汗人

    其次,阿富汗的隱形資源遠比想象中更多,這也是各個大國想要征服阿富汗的深層意圖所在。2010年,據美國媒體披露,美國早在2004年就秘密派出了勘探人員,他們在阿富汗發現了總價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礦產資源,這些資源將會支撐阿富汗在戰爭結束後,搖身一變為全球礦產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一夜之間,阿富汗從一個貧窮戰亂的國家搖身一變為“富得流油”的礦產資源大國。可是,就目前阿富汗極度蕭條的經濟而言,這個國家根本沒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對礦產資源進行正常開採。這無疑就給了這些大國想要征服阿富汗,掠奪礦產資源的機會。

    戰亂中的阿富汗兒童

    最後,大國征服阿富汗,不僅能夠開發這個國家的原有礦產資源,更有可能成為中亞油氣資源的壟斷者。中亞國家被稱為“21世紀的波斯灣”,因為這裡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阿富汗就是連線中亞油氣資源及其理想的渠道,為了在中亞國家的油氣勘探和開發上打破俄羅斯的壟斷地位,在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爭奪中分一杯羹,阿富汗自然而然成了大國博弈中的犧牲品。

  • 11 # 棲鴻看紅樓

    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阿富汗恰好位於這個大陸的最中間(不是幾何學上的最中間),又恰好位於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是什麼概念知道嗎?除了東邊的傻大個青藏高原,高到不適合人類居住了,亞歐大陸的其他地方,都在帕米爾高原的俯視之中。

    也就是說,如果打仗,從帕米爾高原的阿富汗出發,攻打周圍全是俯衝,而周圍看阿富汗,則全是仰視。

    這樣一個高原,又是溝通東西方的要地,當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了。

    更何況,阿富汗絕對不缺乏資源,只是政局動盪,無力開採罷了。

  • 12 # 檢音釋光

    都是為了佔有阿富汗,從中國西部用以進攻中國作堡壘。中國從戰略上必須全力支援阿富汗的衛國戰爭。並應長久加強與阿合作,投入大量的軍事技術人員及武器與阿同步應敵才是保中之上策。

  • 13 # 龍凱鋒瞰天下

    阿富汗有歐亞心臟之說,既然是心臟,說明地理位置很重要。翻開地圖,就知道阿富汗不僅是歐亞心臟,而且是中東、中亞兩大能源中心的交匯點上,所以美蘇都想控制阿富汗。蘇聯控制阿富汗,目的是南下到達印度洋,如果不控制阿富汗,到印度洋要透過黑海--地中海---紅海---地中海,繞了一大圈。但如果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直接透過伊朗或者巴基斯坦到達印度洋,或者直接從阿富汗到達中東。

    美國控制阿富汗,則是想佔據中亞和中東。是為美國的大中東戰略和大中亞戰略服務的,因為這兩個地方是世界能源中心。總體來說,阿富汗地理位置重要,雖然貧窮落後,但依然是大國想控制的重要國家。

  • 14 # 蕭郎君

    大國想征服阿富汗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地理位置,另一個就是資源。阿富汗是躺在金山上的國家,它不是沒有資源,而是資源還未開發。

    先來說第一個原因地理位置。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每一個強國都想佔有的。

    阿富汗處於西亞、南亞、中亞、東亞的交匯處,扼南北交通要衝。

    這樣的地理位置沒有人不心動吧?

    阿富汗的戰略意義是非常大的。美國曾想介入中亞,於是就先侵入了阿富汗。冷戰結束後,中亞地區成為了“角鬥場”,而阿富汗更是充當了戰場的結合部。美國甚至將阿富汗作為全球戰略佈局的一個制高點。

    不僅是美國,英國殖民時期更是想佔領阿富汗,將非洲、亞洲連成一條線。蘇聯也想佔領阿富汗,南下進到印度洋。

    可惜這三個國家因為阿富汗的地勢險要和環境惡劣,再加上原住居民強悍尚武,所以都沒能達成心願。而且在此之前,還有多個王朝命喪阿富汗之手,因此這也造就了阿富汗”帝國墳場“的美稱。

    阿富汗連線中亞、西亞、南亞、東亞,同時它也是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地帶。在這裡擁有著令人羨慕的金屬類礦產。

    阿富汗境內多山,高原、山地佔了全國面積的五分之四。

    印度次大陸和亞歐大陸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帕米爾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其中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向西南橫貫阿富汗,佔據了阿富汗的四分之三。

    板塊碰撞意味著地層顛倒,隱藏在地殼深處的礦物往往會被堆積在地表。因此阿富汗山區的礦物密度在全世界山區是數一數二的。

    據美國國防部2010年測算,阿富汗礦產資源總價值9080億美元,而據阿富汗政府估算,阿富汗礦產資源總價值3萬億美元。

    阿富汗首都南部的埃納克銅礦總儲量約7億噸,銅金屬總量達1133萬噸,礦石品質極高,曾經還吸引了前蘇聯對此進行十多年的勘探和試開採工作。

    阿富汗中部有一座世界級大礦,總儲量約二十億噸,前蘇聯曾想開發,但因開採難度巨大而放棄了。

    阿富汗擁有很多非常稀有珍貴的寶石以及礦物,但卻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可惜了那麼豐富的資源。

  • 15 # 小約翰

    阿富汗跟中國同屬於亞洲國家,兩國都曾遭到外敵入侵。

    中國遭到外敵入侵,那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就像周恩來總理說的那樣,中國是塊肥肉,誰都想吃。

    可是阿富汗平均海拔1000米,土地貧瘠,西部地區是一望無際的大片沙漠,寸草不生。除了少的可憐的平原,全國八成地區的都是山地和高原,是地地道道的不毛之地。

    我國東晉有位法顯大師,取經曾經路過阿富汗,他對這裡的描述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

    並且阿富汗大多數地區的氣溫也很有特色,冬天凍死人,氣溫低達零下30度以下,夏季熱死人,最熱的地方氣溫高達49度。

    阿富汗還是一個極度乾旱的國家,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40毫米,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只有我國浙江地區年降水量的八分之一,河南省年降水量的六分之一。

    就阿富汗的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來說,這是鳥不拉屎的地方,阿富汗的貧窮就不難想象,最典型的是有的部落還在野外燒柴火做飯。

    2019年阿富汗人均GDP只有500多美元,在全世界192個國家中排名第182位。

    不過阿富汗並不想大家資源貧乏,它的資源不是一般豐富。地上雖然沒有資源,地下卻蘊含豐富礦藏資源,阿富汗的能礦資源價值超過3萬億美元。已發現的礦藏就有1400多處,有金有銀有寶石,還有石油、天然氣和煤炭。

    可是阿富汗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開採難度極大,而且運輸成本非常高,至今也沒有辦法大規模開發。

    打個比方,如果中國和印度是塊肥肉的話,阿富汗只是一根已經發乾的骨頭,對如狼似虎的侵略者根本就沒有一點誘惑力。可是阿富汗歷史上飽受外敵入侵,而且侵略者還都是赫赫有名的國家。

    遠的不說,僅僅是從十九世紀以來,阿富汗就遭到三個帝國主義國家五次大規模入侵。

    從十九世紀初開始,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在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入侵阿富汗。

    20世紀80年代,新沙皇蘇聯加緊對阿富汗的滲透和控制,扶植代理人,並於1979年12月27日大舉入侵阿富汗,推翻了阿明政權,扶植起一個傀儡總統卡爾邁勒,並開始了長達十年的佔領。

    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01年,美國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庇護911恐怖襲擊主謀本拉登為由,出兵入侵阿富汗,推翻了塔利班政權。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哪個國家,都無法徹底控制阿富汗,更無法征服它,所以阿富汗又有“帝國墳場”之稱。

    一般來說,入侵者看上的地方要麼有自然資源,要麼有市場資源,要麼有人力資源,阿富汗這個地方貧窮落後,無法給他們提供廣闊市場。人口不到三千萬,也沒有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豐富,但無法開發。

    但是卻有那麼多強國對阿富汗“情有獨鍾”,念念不忘,不惜興師動眾,哪怕焦頭爛額也要入侵它,原因何在?

    阿富汗雖然貧窮但是地理位置重要,阿富汗位於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它是連線東西方橋樑,通向中亞、西亞和南亞的樞紐,也是歐洲開啟南亞大陸的“鑰匙”,進入印度洋的捷徑,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無論是誰,如果控制了阿富汗,南亞就垂手可得,能夠南下影響印度洋,中東和亞洲中部也就一覽無餘。

    英國入侵阿富汗,是企圖把非洲和亞洲大陸的殖民地連成一片。蘇聯想控制阿富汗,除了想進一步染指中東,就是想尋求出海口。蘇聯當時雖然已經擁有波羅的海和黑海出海口,但是它的領土集中在歐洲和亞洲北部,因此蘇聯更希望打通印度洋的出海口。

    蘇聯跟阿富汗相鄰,如果能夠控制阿富汗,打通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就不再是夢想。

    美國之所以要入侵阿富汗,除了要剷除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還想將阿富汗變為自己的盟友,從而在俄羅斯的身旁打下一根釘子,擠壓俄羅斯的生存空間。

    總而言之,只要帝國主義不死,阿富汗就是列強角力的地方,永遠別想安寧。

  • 16 # 光明啟

    蘇聯、美國都入侵過阿富汗。美是為了滅掉塔利班政權,因為此政權是恐怖組織,還支援本拉丹襲擊美國雙子樓,在全世界的同情支援下,美國率聯軍迅速出動滅了塔利班及拉丹,幫助阿走向民主政權後他撤出了阿富汗。這裡重點說一下蘇入侵阿富汗事。

    1978年蘇突然侵阿,推翻親美阿明政權,扶植親蘇傀儡卡爾邁勒。因為遭阿全民反對抵抗,國際譴責,自身傷亡巨大(十萬官兵傷亡),經濟損耗大,國內矛盾叢生,於89年灰溜溜撤兵。扶植擴大自己勢力這是他的第一個目的。

    第二個目的,在當時中東與美爭雄,失敗,故往南找出口。佔阿可直接到海洋出口,實現目標。阿與它有二千多公里邊境接壤,以為憑自己武器軍事優勢沒問題。未料遭巨大反抗。

    蘇聯入侵阿富汗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包圍中國。美國與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關係密切,日本、南韓也處於美國勢力範圍中。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如果中美聯合就會形成對蘇聯的包圍。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在中蘇北部邊界、中蒙邊界屯兵近百萬,軍事政治對抗成為兩國的常態。此外,蘇聯對印度和越南兩國進行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援,積極打造成反華基地。

    如果佔領了阿富汗,蘇聯就實現了對中國在陸地上的包圍,形成「C形」包圍圈。蒙古、中亞國家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印度、越南也基本上成為親蘇的國家,蘇聯從而孤立中國,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從而防止中美聯手反蘇。

    阿富汗可以說是蘇聯的南大門,關係蘇聯的邊疆穩定和安全。阿富汗共產主義政權被推翻衝擊了蘇聯中亞各國的政治秩序,從而影響蘇聯控制下的中亞國家的穩定。此外,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也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另一原因。

    遏制中國發展,向美國展示自己的肌肉,這也許是蘇聯心裡的真算盤吧。

    蘇聯為了防止伊朗向阿富汗輸出革命,防止伊朗革命浪潮席捲阿富汗。總的來看,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保障蘇聯南部安全與穩定,實現蘇聯的戰略目標。同時,防止伊斯蘭革命外溢至阿富汗,實現「反美遏中,防止中美合作」的戰略意圖。

  • 17 # 光的影子ty

    就是地理位置!

    按照“陸權論”(國際政治的一種學說,認為歐亞大陸是世界的主體),阿富汗所在的中亞地區,是世界的心臟。

    有個三段論:誰控制了中亞,誰就能控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能控制世界。

    阿富汗位於蘇俄進軍印度洋的必經之路,又是印度、伊斯蘭國家向北擴張的節點,也是保障中國西部安全的關鍵。

    作為陸地強國(蘇俄),自然希望征服阿富汗,進而進軍印度洋,實現“不凍港”的願望,進而控制歐亞大陸,統治世界。

    對於海洋強國(英美),也希望透過控制阿富汗,保證沿海地區不受威脅,保住海洋霸權。

    所以,英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只要有機會,都會希望征服阿富汗。阿富汗也由此成為了“帝國的墳場”。

  • 18 # 談笑觀察室

    阿富汗貧窮落後,又沒有資源,為什麼大國都想征服它呢?我來淺述一下我的觀點。

    歷史證明,阿富汗幾乎被不同時代的大國所入侵或者征服,比如十三世紀蒙古帝國西擴的時候就進攻並征服阿富汗,從而達到西擴的目的;到了十六世紀,波斯帝國又對阿富汗地區進行佔領;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又對阿富汗進行侵略,並且獲得阿富汗控制權,1885年,沙俄強佔阿富汗領地“彭迪”綠洲,力圖在與英國的競爭中保持平衡。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現代的兩場阿富汗戰爭,一個是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一個則是現在美國都還在繼續的“清剿塔利班”戰爭。而蘇聯對阿富汗的侵略中,阿富汗足足拖了蘇聯十年,把蘇聯拖解體了;而美國對阿富汗的戰爭也拖到了現在,算一算也有七年了,這期間美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說消耗了美國的許多元氣,所以阿富汗被戲稱“帝國墳場”。

    阿富汗為什麼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那還是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阿富汗位於亞洲的中樞地帶,周圍有許多國家和它接壤。有哪些國家和它接壤呢?亞洲大國,巴基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伊朗,甚至以前還和印度接壤。當年蘇聯打阿富汗就是因為阿富汗南邊的巴基斯坦就是南亞出海口,而當時蘇聯和巴基斯坦關係不錯,不可能會去打巴基斯坦,自然要拿阿富汗開刀,一旦蘇聯拿下阿富汗,那樣蘇聯就變得四通八達,往西可以去歐洲,往東可以去太平洋,往南也可以去自由穿過,進入印度洋,這樣一來蘇聯和美國在冷戰中能夠獲得更大的優勢。

    而美國為何要打阿富汗呢?有人說塔利班組織襲擊了美國的五角大樓,其實五角大樓是不是塔利班襲擊的都還不一定呢。美國打阿富汗完全就是為了它的亞太戰略白日夢。前面說到阿富汗和亞洲大國接壤,如果美國能夠佔領阿富汗,則可以在中亞地區對亞洲大國進行封鎖,那樣亞洲大國的西出口就被堵住了。而美國又在太平洋各島國又部署了眾多的軍隊,對亞洲大國進行了太平洋封鎖,而美國對南亞地區又實施了控制,從而對亞洲大國的南出口進行封鎖。這樣一來,全面對亞洲大國實施了包圍圈。其實美國在亞洲大國北面也在搞小動作,它怎麼搞小動作呢?美國在不久的將來又會對外蒙古進行侵擾,從而把亞洲大國北面封鎖。這樣一來美國的白日夢就可以實現了。不過按照美國在阿富汗的程序,估計得花個十來年甚至永遠打不下阿富汗,而美國很有可能出現當年蘇聯的情況,被阿富汗拖垮。

    正是因為阿富汗不管是在哪個歷史時期,都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加上阿富汗本身的地理位置,就更加吸引那些大國對它進行攻打和佔領了。不過,阿富汗作為“帝國墳場”能不能粉碎美國的的白日夢呢?我覺得還是有可能的。

  • 19 # 地圖歷史說

    長話短說!

    我是個地緣政治學理論的擁護者

    其著作包含《海權論》《陸權論》等

    其中陸權論的某些觀點可以在阿富汗得到完美的解釋

    誰控制大陸心臟地帶,誰就能控制世界島(歐亞大陸);誰控制了世界島,誰就能控制整個世界"。

    而阿富汗就在這個世界島的中心地帶,這個地帶民族宗教複雜

    政權更迭頻繁,戰亂四起,凡是想要稱霸世界的大陸性國家,

    必然不可能繞過此地(典型的蒙古、蘇聯(沙俄))

    而美國剛好完美詮釋海權論的某些觀點

    其論點之中心在於海上力量對於國家繁榮與安全的重要性,

    若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能力。

    當然,這個在於自己就是世界島的中心(哈哈)

    但為防止其他大國成長為和海洋強國對應的大陸強國

    真正的世界樞紐佈局是不可避免的(代表國家:英、美)

  • 20 # HuiNanHistory

    這是被以麥金德(H. Mackinder)為代表的所有陸權地緣政治家忽悠的結果。

    麥金德在1904年發表的《歷史的地理樞紐》一文中,提出如下定義和設想:世界上的歐、亞、非三大洲是“世界島”(World-Island),世界島擁有心臟地帶(Heartland),涵蓋中亞地區。基於這兩個定義,存在如下霸權公式——

    誰控制東歐,誰就能掌握心臟地帶;誰掌握心臟地帶,誰就可以操控世界島;誰操控了世界島,誰就可以號令全世界。

    所以,近現代的殖民帝國,都在極力地爭取中亞地區。唯恐俄國控制歐亞腹地後,與海權國家聯手,製造出誰也無法征服的超級大國。

    例如,最早將大量兵力投入阿富汗,但最終折戟戰場的是第一次英阿戰爭中的大英帝國。雖然當時還尚未有麥金德的理論,但是以喬治·伊登為代表的英印政府官員,已經在擔心中亞被俄華人控制後,可能危及他們的殖民地利益,所以試圖在阿富汗複製傀儡政權,對抗俄國的南下。

    可惜的是,這個傀儡政權遭到地方吉爾扎伊(Ghilzai)人的挑戰,必須要依靠英國駐軍才能維繫統治,最終使英華人付出慘痛代價。

    當然,在麥氏理論提出後,其信奉者不計其數。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以及美國卡特政府時期著名的外交戰略家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等。

    事實上,德國納粹早期的地緣政治判斷都與陸權理論關係深遠,譬如德國曾嘗試與蘇聯結盟(雖然最後分道揚鑣);至於布熱津斯基等人,海權與陸權對抗的理論對其影響更是深遠。

    總而言之,以上就是阿富汗成為大國爭霸物件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輪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