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永不褪色的木頭

    1.一個不重學歷,善於在實踐中學習的智者。

    2.30多歲才從一個小吏開始步入仕途,長期懷才不遇的慘境使得他得志後有時會較為偏激,這種情緒類似於西漢的主父偃。(但主父偃比他慘得實在太多了)。

    2.心思縝密、深遠,擅長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行陰謀,而且往往“一石二鳥”乃至“一石三鳥”。

    3.有著鮮明的政治態度,從不做中間派,也沒想著做好人,只想著如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重現大唐盛世。

    4.跋扈,缺乏容人之量。但這種跋扈絕非李林甫式的跋扈,而是隻要你順從我的政治路線就可以了,後來他也推薦了不少賢才。

    總體上看,這是一個志大才高的賢相,排的進歷史前十。

  • 2 # 成於語

    真要細說起來,趙普對北宋的貢獻挺大的,張匡胤的功績也得分一半給他,但趙普此人出名卻是靠著一本書。都說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他此人才能如何?

    治國絕非只靠《論語》但“才疏學淺”

    開國皇帝張匡胤大力倡導讀書,但趙普位列宰相卻學問不怎麼樣,《宋史》曾有記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

    有一次他因學問少,鬧了一個笑話:宋太祖乾德五年,君臣幾人談論起年號,皇帝覺得自己這年號起的好。趙普一聽這話,立馬就恭維起來,舉了幾個近年出現的好事兒,還把它們歸功於皇帝起了個好年號上。這時旁邊還有一個人,盧多遜,此人是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聽罷,他幽幽說了一句,“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皇帝一查果真如此不說,“乾德”還是亡國的年號。這可讓趙普丟了大臉面,於是他發奮讀書。

    他說讀到什麼程度呢,《趙普傳》有確切記載:趙普“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筐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也。”

    此事不盡然,寫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一種誇張表明,作用呢便是推崇儒學。而趙普此人真實才學如何,看上邊的小故事大概不會很高。

    書讀的少不代表能力不強

    你看趙匡胤經歷的所有事件,幾乎都和趙普有關係。

    陳橋兵變參與策劃 作為掌書記,是張匡胤的心腹,在陳橋兵變一事中,他少不了出力。皇帝一睡不著就愛找他嘮嗑 剛剛登基時,趙匡胤睡不好,總覺得自己這皇位做的不踏實,於是一個雪夜他找趙普商議,最終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又過了一段時間趙匡胤又睡不著了,他覺得“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於是又跑去找趙普嘮嗑,最終制訂了先南後北擴充疆土的策略。這些個重要舉措,皇帝都要找趙普嘮嘮嗑,可見趙普是個有能力的人。

    再說自古以來便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說,可趙普卻輔佐了兩朝三度拜相,最後功成身退,善始善終,真心不錯。能夠如此足見趙普手腕之厲害。

  • 3 # 知無為而有益

    大家可能聽說過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典故說的就是趙普。

    趙普可以說是個牛人,一直是趙匡胤的智囊,積極參加策劃了著名的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黃袍加身,登上了帝位,可以說是北宋的開國元勳。

    趙普在大宋掃平當時的割據政權時提出了很多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方針,幫助大宋掃平了割據政權,他的官做的非常大 ,是宋的開國宰相,死後被追封為真定王。

    趙普晚年手不釋卷,一直讀到深夜,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而不以一己私利為原則。

    趙普敢於堅持原則,有時甚至為堅持原則和宋太祖頂牛。

    趙普曾經推薦某個有功的人為官,太祖不喜歡這個人,不去採納趙普的建議。

    趙普第二天還推薦這個人, 宋太祖還是不用。

    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個人,宋太祖氣瘋了,把奏章撕碎扔到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碎片一片一片拾起來,回家粘好,第二天重新上奏,宋太祖才清醒過來 用了這個人。

    牛不牛?

    趙普忠於國家,為國家服務的的精神讓他無愧於北宋開國宰相這一稱呼。

  • 4 # 笑看往事如雲

    “臣有《論語》一部,半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說出這句驚人之話的,竟然曾經是一個讀書不多的小官吏,他就是後來的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這話,正是他對宋太宗所言。

    趙普的出身並不顯赫,他原本只是滁州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公元前956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為了爭奪淮南江北地區,率領大軍與南唐守軍在滁州打了一場惡戰,機緣巧合之下,趙普幫助了趙匡胤,使得趙匡胤大獲全勝,為他將來的霸業打下了基礎,趙匡胤感念趙普的恩情,就把他帶在身邊,視為心腹,跟著他一步一步打下江山。

    宋朝建立後,趙普還參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決策,又輔助宋太祖統一了南中國,後來因為功勞大而被封為韓王。但是,就算趙普位高為韓王,他依然不受大臣們待見,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出身問題。趙普之前並不是一個多有學問的人,他只是地方上一個小官吏,對於學術並無太多研究。而宋朝初建之後,眾大臣覺得,如果想保住江山長久不倒,就必須興文教,抑武事。

    於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學士,朝廷迅速恢復和完善了科舉制度,盡力選拔人才充實朝廷隊伍。而出身寒微的趙普,很明顯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被歧視。

    史書記載,太祖曾問過趙普前朝制度,而趙普一問三不知,無言以對。乾德建元,太祖謂古所未有,韓王(趙普)稱譽,而盧多遜卻說,王衍在蜀的時候,曾有過此號。

    太祖大驚,拿起筆在趙普臉上畫,說:你怎麼比得上他?趙普經此事,心懼不已,一整夜都未敢把臉上的汙跡洗掉。

    宋太祖說,作相須讀書人,意思他趙普並不是讀書人,作宰相實在是名不符實,以他的出身和微薄的學識,坐在宰相這個位子上實在是不應該。

    再加上趙普在別的大臣眼裡,就是一個專橫跋扈的人,因為貪圖錢財不斷被猜忌,因此他經歷了三起三落的仕途遭遇,而關於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他在第二次為相時因為不滿而說出口的話。

    趙普的不受人待見,除了他的沒有多少學問,還因為他的直脾氣,這種耿直的牛脾氣或許在初打江山時很吃香,但一旦江山穩定下來之後,皇帝的權利開始慢慢高於一切,這樣的牛脾氣就會被嫌棄。

    因此趙普在仕途上並不順利,總是一波三折,經歷三次大起大落,其中原因和他的沒有學識、貪財好權和專橫跋扈分不開。

    所以,趙普雖然輔佐宋太祖管理江山,但有時候並沒得到宋太祖的賞識,只是他在江山初建時確實有功於皇室,而且趙普的能力也確實有,所以才能三落三起,官至宰相之位。這個沒有多少學識的宰相,也漸漸在歷史的洪流中被遺忘,他的名字,並不被人所熟知。

  • 5 # 偶感雜識

    趙普是開國功臣,又能善始善終,有好的結局,他的能力絕不一般,具體從我從他的權謀和官場生存的角度具體來分析。

    權謀能力:謀天下,固皇位

    趙普還是趙匡胤的重要謀士,幫助輔佐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實現其“黃袍加身”的政治願望,又催生了“杯酒釋兵權”, 鞏固趙匡胤的統治根基。陳橋兵變是趙匡胤、趙普等一批人刻意謀劃的。當趙匡胤的部將、士兵表明要擁戴趙匡胤的時候, 趙普卻一臉浩然之氣地予以了駁斥:謀反是誅滅三族的死罪, 趙匡胤是忠臣孝子, 怎麼可能同意謀反呢?把士兵、部將嚇得魂飛魄散, 只好去找趙匡胤問個究竟。趙匡胤假模假式地推託後, 給出如下所謂的前提條件:回開封后, 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 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 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 服從命令者有賞, 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在趙普的設計下, 趙匡胤連篡位都有忠臣孝子的風範,是宋的開國功臣。

    登基之後,趙匡胤登基只有兩個月,就遇到了危機, 李重進密謀與李筠一道南北夾擊趙匡胤,意圖造反。這時趙普獻策,兵貴神速, 御駕親征, 徹底避免將士對於老前輩李筠、李重進的怠戰心態。最終證明,趙普的獻策是十分重要的,趙匡胤也因此認可了趙普的能力。

    官場生存:明哲保身的能力

    ​人們都說君心難測,很少有宰相能夠善始善終。揣摩帝王的心意,明哲保身也是官場的重要能力之一。有很多有能力的忠臣,未必沒有能力,因為缺乏官場生存的政治覺悟,死於不識君意。

    而趙普就是難得的一個,但能夠善始善終,有政治覺悟的宰相。趙光義曾詢問自己的皇位究竟該傳位給誰,趙光義傳位給兒子,在道義上說不過去,且也會說明趙光義的帝位來得不正,這道題目很難回答,而趙普的答案則充滿智慧,“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太祖已經在皇位問題上犯了錯誤,陛下您怎麼能再犯錯誤呢!這句話完美解釋了趙廣義皇位的正當性,給了趙光義一個光明正大的臺階,還表明了趙普對皇帝的忠心。

    這樣看,趙普深諳明哲保身的為官之道。

  • 6 # 冰之藍

    我認為趙普的歷史地位和功績相當程度上和趙匡胤是等同的,並不是說他倆之間沒有主次和分工,而是說作為皇帝的趙匡胤應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作為宰相的趙普也就應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因為有宋開國最主要的幾項制度建設,都出自他們倆的共同決策。

    南宋名臣呂頤浩曾經見過趙匡胤給趙普的親筆書信,上面寫道“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明對於趙普和開國皇帝趙匡胤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宋太祖本人是認可的。

    趙普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北宋開國後獨相十年,宋太祖開寶六年(九七三)從宰相位上被趙匡胤罷免。其間近二十年的歲月,他始終在趙匡胤左右,幾乎全程地參與了趙宋開國事業,並在眾多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鑑於趙匡胤在趙普罷相後僅過三年就去世了,我認為稱趙普為趙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也並不過分。

    首先,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至少是主要策劃者之一),換言之,就是趙匡胤能夠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

    我們現在並不能知道趙普在兵變方案裡提出了多少意見,但是根據現存記錄,在他的老闆喝酒睡覺裝著什麼事都跟他沒關係的時候,時為歸德軍節度掌書記的趙普是被將領們拉出來負責的。他煽風點火,名為勸說實為鼓舞,堅定了眾人的造反決心,並派人去向駐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通氣。簡而言之,趙普充當了趙匡胤的代言人作用。

    有人認為《續資治通鑑長編》對陳橋兵變的記載參考了趙普本人撰寫的《飛龍記》,趙普肯定會在這本書裡給自己臉上貼金,所以他發揮的作用沒有這麼大。但根據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趙普寫書時間為建隆元年三月,據兵變僅有兩個月——不僅陳橋兵變的絕大多數當事人都活著,宋太祖本人也很可能看過這本書,所以趙普並沒有多少誇大自己功績的餘地。

    因此,說趙普在陳橋兵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少發揮了比酷愛改史給自己加戲(……)的宋太宗趙光義先生更大的作用,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趙宋政權建立後首先要解決的無非是兩個問題,第一是對外的統一問題,第二是對內的穩定問題。在這兩個問題上,趙普都對趙匡胤提出了關鍵性的意見。

    先說對外統一,這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做“雪夜訪普”。

    故事的開頭說宋太祖趙匡胤剛登基的時候,特別喜歡微服私訪,其中趙普家裡他是經常去的。為了方便老闆隨時蒞臨指導工作,趙普平時下朝都不敢把官服脫掉,以免皇帝敲門的時候不能及時切換到工作模式——可見某人來得有多勤。

    有天時間特別晚了,又下著大雪,趙普就琢磨說官家大概不會來了。正打算脫衣服睡覺呢,猛地聽見“哐哐”的敲門聲。開啟之後,漫天風雪裡一條黑臉大漢直挺挺站著,乍一看是打劫的,仔細一瞅是他老闆。

    趕緊把人讓進來,趙匡胤也不跟他見外,說我弟弟待會兒也要過來蹭飯,啊呸,拜訪你,愛卿注意接待一下。然後趙光義也來了,三個人盤腿一坐,喝酒吃肉好不快活,趙普的媳婦兒在旁邊伺候著,太祖還喊人家嫂子(趙普比他大五歲)。

    趙匡胤大晚上不睡覺到趙普家裡幹嘛來了呢?在著名歷史小說家羅貫中先生眼裡,事情是這樣的:

    【(正末唱)朕不學漢高皇深居未央,朕不學唐天子停眠晉陽,常則是翠被寒生金鳳凰。有心思傅說,無夢到高唐……似恁的談經臨絳帳,不強似開宴出紅妝?】(《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總之他問趙普,二當家的,你說怎樣才能給咱們寨子搶更多的地盤,啊呸,給咱們大宋更多的生存空間呢?

    趙普反問,您的意思呢?

    趙匡胤說不如咱們就先打北漢吧。

    趙普說先打北漢不好,不如先留著北漢擋契丹,咱們還是先打南邊。

    趙匡胤:你說的很有道理,其實我也是這樣想的,剛才跟愛卿你開個玩笑而已(什麼叫睜眼說瞎話)哎,把那條羊腿留給我!

    看起來很兒戲,但是太祖統一先南後北的出兵順序就這麼給定了。當然,這也並不是他倆獨有的創見,後周大臣王樸在《平邊策》中已經闡述過一遍了。

    趙匡胤登基後曾經三次御駕親征,在這三次出征中趙普都陪在他身邊,並且發表了重要的戰略意見。

    第一次是剛建國的時候平定李筠的叛亂,趙普建議出師急攻(倍道兼行,掩其不克),被趙匡胤採納,取得了勝利。

    第二次依舊是剛建國的時候,平定李重進的叛亂,趙普認為李重進必敗無疑,建議速取,同樣被趙匡胤採納。

    第三次是開寶二年(九六九)的時候攻打北漢,久而不克,太常博士李光贊建議班師,趙匡胤在詢問過趙普的意見之後,見趙普也贊成,才決心撤退。

    《邵氏聞見錄》記載趙匡胤與趙普商議攻打南唐之事,批評攻打後蜀的主帥王全斌殺人過多,因此趙普向他推薦了以曹彬為主、潘美為副的人選,得到趙匡胤的贊同。這段記載未必完全是真的,但趙匡胤在統一戰爭中經常詢問和採納趙普的意見,應該確有其事。

    然後是對內穩定問題。這個問題也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禁軍的問題,二是藩鎮的問題。

    先說禁軍的問題。

    “杯酒釋兵權”是否真實存在學界有爭議,但是趙匡胤以比較平和的方式解除了一批禁軍將領的兵權應是事實(爭議點在於是否存在充滿戲劇性的酒席上集體攤牌事件)。趙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斷提醒太祖用宿將掌管兵權的風險。

    針對趙匡胤的佐命功臣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說的是“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人者,皆非統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針對元老級別的大將符彥卿(此人是周世宗柴榮和宋太宗趙光義的岳父),他對趙匡胤“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豈能負朕耶”的想法不以為然,反詰道“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

    趙普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消除禁軍將領謀反的土壤,讓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成功再不可複製。

    與此同時應該注意,趙普對禁軍將領並不是一味防備。在殿前都指揮使韓重贇被誣告為謀反,險些要被趙匡胤殺了的時候,正是他挺身而出,極力救解。《儒林公議》記載,趙普曾勸告趙匡胤要信任手下將領,停止秘密派人刺探的行為,對趙匡胤“世宗朝嘗如此”的說法,他反問“世宗雖如此,豈能察陛下”。

    然後是藩鎮的問題。

    【初,上既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喻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

    這段對話非常著名,所謂“三大綱領”,我相信大家都在中學歷史課本上看過它的白話版本。

    趙普的貢獻,不僅在於提綱挈領地指出了撂倒藩鎮的三板斧,而且在於他參與了制訂具體的“削藩”措施。

    稍奪其權:【(建隆三年十二月)癸巳,詔中書門下:「每縣復置縣尉一員,在主簿之下,俸祿與主簿同。凡盜賊、鬥訟,先委鎮將者,詔縣令及尉復領其事。自萬戶至千戶,各置弓手有差。」五代以來,節度使補署親隨為鎮將,與縣令抗禮,凡公事專達於州,縣吏失職。自是還統於縣,鎮將所主,不及鄉村,但郭內而已。從樞密使趙普之言也。】

    制其錢穀:【是歲(乾德二年),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筦榷之課 ,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官乏車牛者,僦於民以充用。趙普之謀也。】

    收其精兵:【(乾德三年)八月戊戌朔,令天下長吏擇本道兵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又選強壯卒,定為兵樣,分送諸道。其後又以木梃為高下之等,給散諸州軍,委長吏、都監等召募教習,俟其精練,即送都下。上每御便殿親臨試之,用趙普之謀也。】

    (以上皆出自《續資治通鑑長編》。)

    以上應該就是趙普最出名的事蹟,不過要比較全面地評價他就不能只看太祖朝,而需要把他在太宗朝的政治活動也考慮進來。

    趙普在“金匱之盟”及後續一系列事件中與宋太宗趙光義合作,徹底摧毀了秦王趙廷美(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弟弟)的政治生命,並間接導致了小趙物理生命的喪失。趙光義給他的回報則是第二次的宰相之位,以及對趙普政敵盧多遜的流放。

    後世不乏以此詬病趙普者,《玉壺清話》等宋人筆記稱他是被廷美索命而死;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宋趙普負太祖為不忠”(《洪武實錄》),下令祭祀趙匡胤時去掉趙普的配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論》中對趙普極盡詆譭之能事,認為太祖任用這種“險詖小人”足令“萬世慟哭”。

    而我認為,趙普在其中的作為雖非良善,卻也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麼不堪。

    元明之後流行的觀點是宋太宗趙光義是在“燭影斧聲”事件中弒兄篡位的惡人,甚至將有人將趙普看做趙光義奪位的幫兇。然而這與歷史記載並不相符,從趙匡胤生前對趙光義這個弟弟的倚重,到趙光義身上“晉王+開封尹”的職銜(五代時親王尹京多是儲君之職),都說明即便“金匱之盟”為假,趙光義卻很可能真的是趙匡胤屬意的繼承人。宋太宗登基未必是篡逆,即便是篡逆,早在三年前便罷相的趙普也與他的謀劃全不相干。

    並且我們從現在留下的蛛絲馬跡看,趙普在太祖朝分明是反對趙光義繼位的,他和趙匡胤在立儲上的意見分歧甚至可能是導致他罷相的重要原因之一(詳見張其凡先生的相關論述)。

    太宗登基後有“若趙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丁晉公談錄》)的說法,對趙普也說過“朕幾欲誅卿”(《曲洧舊聞》),直到趙普去世時還對大臣說“趙普向與朕嘗有不足”(《宋史·趙普傳》)。趙普也在太宗試探他該不該傳位給廷美時表示“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宋史·趙廷美傳》),可見他對趙匡胤的傳弟之意從來不以為然。正因為趙普和趙光義曾經是政敵,所以趙普在太宗朝前幾年才鬱郁不得志,飽受排擠和打擊。

    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因趙光義的言語刺激而自殺,次子德芳亦早逝。這可以說確實是身為叔父的趙光義愧對亡兄之處,但此時趙普還沒有得到太宗的重新任用,要求自身難保的他再去保護太祖的兒子恐怕有求全責備之嫌。歸根結底,造成德昭兄弟悲劇的原因,首先在於趙光義心胸狹隘,其次在於明明有兒子卻選擇傳弟的趙匡胤本人。

    趙普和趙光義一起陷害無辜的趙廷美(我認為他可能確有跋扈處,但不至於謀逆),是他私德所虧。但應該注意的是,他投效趙光義並不僅僅出於權欲。當時情況是,趙普深受時任宰相的盧多遜打壓,先是他的妹夫侯仁寶被害死,再是他兒子趙承宗娶妻未滿一月就被趕出京城。為了自保,他只能選擇和當權者、曾經的政敵合作。

    趙普的作為導致了趙廷美及其家人的悲劇,但也不可否認,隨著最後一個競爭者的消失,皇位傳承穩定在趙光義及其子孫一系再無爭議,對日後朝廷的穩定是有益的。我相信這是趙普當初反對趙匡胤傳弟的原因,最後卻被他以並非本意的方式實現了。

    趙普對趙廷美自然有愧,而對他的老朋友趙匡胤,卻可以說一句問心無愧。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和你一起打下的這個大宋江山。

    雖然趙普幫助趙光義坐穩了皇位,但由於兩人之前的芥蒂和當時的儲君趙元佐(此人對趙廷美的遭遇極端同情)對他不滿,太宗還是將他罷官外放。

    趙普當了幾年地方官,再次回朝為相,是因為趙光義迫切需要一個有分量的大臣幫他鎮住雍熙北伐戰敗後留下的爛攤子。

    早在北伐的軍隊節節勝利、未露敗績時,趙普就根據自己的觀察,提出背後蘊藏的風險,寫信提醒趙光義趕緊撤兵避免損失擴大(這就是著名的《班師疏》)。後來戰局的發展果然如同趙普所料,這位老臣一時間名聲大躁,滿朝皆望其復出,再加上儲君趙元僖的引薦,終於使趙光義下定決心。

    趙普拜相之後,對朝中的主戰派進行打擊,如樞密副使趙昌言,及“陳三更”、“董半夜”一流人物。他在對契丹的態度上主和,也是飽受後人詬病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靖康之恥後,評價更多認為是戰略失誤。秦檜就曾以趙普自比(……),王夫之更是思路清奇,他認為趙普出生在幽州,親鄰故友多接受契丹統治,他本人也是契丹的間諜(……),所以不願收復燕雲十六州(《讀通鑑論》)。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趙普主和是在宋朝家底被趙光義兩次北伐敗光的前提下,是礙於客觀形勢不得不採取的策略,而且是為了休養生息有必要採取的正確策略。在統一策略上,儘管他主張先南後北,但只是從難易角度出發,並不意味著趙普和太祖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打算——只是因太祖早逝不能實施,後來又因太宗的軍事失誤錯過機會罷了。

    趙普第三次拜相時另一項比較重要的舉措是提拔年輕人才。次相呂蒙正得到他的賞識和推重,太宗、真宗朝另一位名相張齊賢因他的舉薦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寇準也是在他執政時得到任用。宋初的文壇領袖、以直言敢諫著稱的王禹偁深受他知遇,後來官至宰相的馮拯和官至樞密使的王繼英都出自他門下。

    應該說趙普這次為相是眾望所歸,他和太宗的關係也得到了很大的緩和。但由於上了年紀,他僅僅做了兩年宰相就因病辭官退隱,不久去世。

    不過在這兩年裡,這位老人已經盡力為這個國家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可以說,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給了大宋。

    關於趙普最有名的一句話可能就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然而我認為這只是南宋時為了抬高《論語》地位而生髮的謠言。

    因為在趙普生活的年代,《論語》更多是作為婦孺啟蒙讀物存在(杜甫詩云“小兒學問止《論語》”),並沒有獲得“經”的崇高地位。《宋史·趙普傳》裡【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的記載,在我的腦補裡是這樣的:

    國務院總理趙先生每天下班後關起門來,縮在被窩裡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這思想太汙了我有罪(×)。

    畢竟如果《論語》是很高大上的讀物的話,為什麼要躲著家人看呢是吧。

    既然說到這裡就順便說說趙普的文化水平好了。

    趙普出生在一個小吏世家,本身熟悉政事而在學問上有所欠缺。加上青少年時期躲避戰亂頻繁搬家,也沒能接受很好的文化教育。

    如果說趙普在這方面是個半文盲的話,他的老闆趙匡胤就是個比他更文盲的大老粗(……)。不過趙大官家知恥而後勇,不僅自己手不釋卷,還鼓勵趙普多讀書。據《石林燕語》記載,趙匡胤曾經因為嫌棄趙普不如盧多遜有學問,拿毛筆抹了他一臉(老兄你幾歲),從此趙普就與盧多遜結下了不解的怨仇,啊不,是從此就堅定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之志。

    根據趙光義給趙普寫的神道碑的說法,趙普晚年達到了【經史百家,常存几案。強記默識,經目諳心。碩學老儒,宛有不及】之境。當然可能有溢美之辭,不過看趙普的《班師疏》《彗星疏》,引經據典很是像樣,對漢唐典故也能信手拈來。就此可知他的補課是成功的,閱讀範圍也絕對不止一部《論語》。

    當然,趙普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真正的政治經濟學從來不在書本之上,留下來的文集(今天已經佚失)也只有奏疏而無詩文。在文人政治尤其興盛的宋代,這位開國宰相可以說是異類了。

    趙普的後輩們努力把他打扮成儒生模樣,但就我看來,他身上實在還是法家的痕跡更明顯。

    荀子韓非的那一套,首先是主張性惡。不相信人心,只相信制度的約束力。

    趙普對“法”的重視一直滲透在他的言論裡,比如趙匡胤任性不願給該升官的臣子升官,他說【刑賞乃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一人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比如他要殺趙光義的寵臣侯莫陳利用時,他說【為一豎子而亂天下法,法可惜,此何足惜也】。

    在君臣關係裡,趙普永遠扮演更理性的那個角色。比如在兵權問題上,趙匡胤認為石守信等人是我的好兄弟,符彥卿是我弟弟的丈人,所以他們不會辜負我;而趙普認為,在五代那種驕兵悍將架構下,有能披黃袍的機會管你是誰,只有從根子上改變禁軍制度才能杜絕造反。

    再比如趙匡胤可能認為他把皇位傳給趙光義,他的弟弟能夠像他一樣做個好家長,叔慈侄孝兄友弟恭;而趙普認為,在嫡長子繼承已被歷史證明合理性的情況下,發揚風格傳弟只能導致內耗和自相殘殺。

    趙普是不憚用最壞的一面去揣測人心的,也許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做出最萬全的準備。

    他唯一漏算的,可能就是那個在他眼裡向來心軟,需要他時刻提防著別被他人算計的老夥計,會掉過頭來用他教的帝王心術對付他。

    史稱【趙中令末年,太祖惡其專】。

    刨除所有身份利益關係,趙匡胤和趙普私人間也許有著真摯的友誼,像脫脫先生稱讚的那樣【始終一心,休慼同體】,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大權在握的帝王就是覺得宰相的地位和威望足以威脅自己,按照趙普的邏輯,他沒有任何自辯的餘地。

    作法自斃本來就是商鞅以來所有後輩的宿命,我相信趙相公有這個覺悟。

    史書裡說到趙普的性格,用的都是一些很冷硬的詞,比如【沉厚寡言】,比如【剛毅果斷】。然而我卻並不覺得這副政客面孔很可怖,大概是因為他和趙匡胤初遇時的記錄吧:

    【太祖皇帝與語,悅之。時獲盜百餘人,皆應死,普請先訊鞫然後決,所活十七八。太祖皇帝益奇之。】(《資治通鑑》)

    畢竟傳記裡還有句“慨然以天下為己任”,哪怕說帝王將相都屬於剝削階級,這兩個人應該也算是剝削階級中比較有良心的了。

    後來趙普追溯他和趙匡胤的際遇,他是這麼寫的:

    【伏自宣祖皇帝滁州不安之時,臣蒙召入臥內;昭憲太后在宅寢疾之日,陛下喚至床前。念以傾心,皆曾執手,溫存撫諭,不異家人。惟懷竭節盡忠,以至變家為國,慚虧德望,有此遭逢。先皇開創之初,尋居密地;陛下纂承之後,再入中書。蒙二聖之深知,當兩朝之大用,不惟此世,應系前生。禮雖限於君臣,恩實同於骨肉,是以凡開啟沃,罔避危亡。】

    ——《諫太宗皇帝伐燕劄子》

    我知道不該相信那些天生的政治動物間會有什麼真情流露,可依然覺得恐怕自己是隔著一千多年時光,觸到了那個男人堅硬外殼下某些柔軟的東西。

  • 7 # 鉗工雕歷史

    我查閱了脫脫的《宋史》和畢沅的《續資治通卷》等相關史料,分析趙普的有關記載,我認為:作為宋朝的開國功臣,趙普的軍事才能突出,但行政能力拙劣。以下詳解:

    一、軍師才能

    趙普因為趙匡胤出外打仗的時候,幫他悉心照顧老爸而深受趙匡胤的青睞。後來兩人很談得來,一起到處打仗。“陳橋兵變”的時候,趙普和趙光義密謀,演義了一場“黃袍加身”的戲,讓趙匡胤成功上位。這次改朝換代,透過和平演變的方式實現了權力交接,避免了軍事衝突,將傷亡率降到最低,離不開趙普的謀劃。

    太祖北征至陳橋,被酒臥帳中,眾軍推戴,普與太宗排闥入告。《宋史》

    趙匡胤登基之後,中國仍然是處於多個國家割據狀態,並沒有實現統一。有一次趙匡胤晚上去走訪趙普家,詢問趙普攻打太原的事情。趙普分析說:“太原在西北邊,太原本身地方小,只需要削弱旁邊諸侯國的勢力,防止他和其他地方勾結,就不足為慮。”

    國家逐步穩定之後,趙匡胤又擔心手下的大將也會學他謀反上位,又來問趙普對策。趙普認為:“這都是因為地方諸侯太強了,君弱臣強才會出現這種局面,唯一的辦法就是削弱他們的軍權。”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普曰「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姑俟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宋史》

    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鑑》

    以上的戰略方針,都是透過各種手段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而不是直接的軍事衝突。按照《孫子兵法》裡的論述都是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戰伐謀”,所以說趙普有突出的軍事謀劃才能。

    二、行政能力

    趙普正式當宰相是範質等老一輩人被罷免之後的事,趙普上任之後,居然結黨營私。有一回,還是趙匡胤晚上突然走訪到趙普家,剛好碰到外地的一個官員給趙普送了十罐子“海鮮”。趙匡胤處於好奇也想嚐嚐海鮮,結果開啟一看,“海鮮”全是金瓜子。雖然趙匡胤只是感嘆了一句“他還以為國家的大事還是有你來書寫決定的。”足以看出來,此時趙匡胤已經對趙普有所不滿。

    帝嘆曰:“受之無妨,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爾!”

    如果說上一次受賄是個意外,那麼這一次結黨營私可以算是犯了眾怒了。趙普利用當官的權利為自己換來了很多良田土地,還開了許多私營店。這下翰林院大學士盧多遜看不慣了,兩人經常擦槍走火。雷有粼更是忍不可忍,直接敲金鼓告御狀了:“胡贊、李可度等五六個人都是受趙普的包庇才當上官的”。這下皇帝趙匡胤直接火了,派御史查清這些案子,全部讓趙普抵罪。

    普又以隙地私易尚食蔬圃以廣其居,又營邸店規利。《宋史》

    太祖怒,下御史府按問,悉抵罪,以有粼為秘書省正字。《宋史》

    雖然在趙匡胤手裡做宰相不如意,但趙普的運氣還可以,趙匡胤死後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讓弟弟趙光義接了位。趙普在趙光義手上仍然做著宰相,可幹了好幾年,幹不出什麼好的政績出來,還是乾的很憋屈。後來有人暗地裡謀反,趙普藉機說自己知道當年宋太祖和太后的囑託之事,也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這個囑託可以證明趙光義得皇位的來由根據,趙普緊緊地抓住了趙光義的這個軟肋,儘管政績平平,官場起起落落,還是得以善終。

    奉朝請數年,鬱郁不得志。《宋史》

    自陳預聞太祖、昭憲皇太后顧託之事,辭甚切至。《宋史》

    趙普在當宰相的時候貪汙受賄,結黨營私,治國的政績平平,所以說他的行政能力比較拙劣。

    綜上所述,趙普在亂世,具有較高的軍事謀劃能力;而在治世,卻沒有什麼行政管理能力。

    {吉橙加鹽 味道更甜}

  • 8 # 番番歷薯

    志大才高的賢相,歷代優秀的宰相排名的話,趙普應該進前十。

    趙普北宋開國前後(956年)到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從宰相位上罷免。其間近二十年的歲月,他始終在趙匡胤左右,幾乎全程地參與了開國事業——為趙匡胤謀劃了陳橋兵變,輔佐趙匡胤當上皇帝,平定李筠、李重進的叛亂,制定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策略等眾多事件中發揮關鍵作用。可以說,趙普是趙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

    《續資治通鑑長編》,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都對陳橋兵變有過記載,趙匡胤本人作為一個武將,沒有串聯策劃和組織政治活動的能力,趙普則彌補了他的這個弱點,他煽風點火,名為勸說實為鼓舞,堅定了眾人的造反決心,私下為趙匡胤奔走串聯——向駐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通氣,充當了趙匡胤的代言人和首席智囊,發揮了主要作用。

    趙宋政權建立後首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無非是內部穩定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趙普都對趙匡胤提出了關鍵性的意見——杯酒釋兵權。這實際上包含了解除禁軍將領兵權和解除藩鎮兵權。

    “宋太祖之杯酒釋兵權,即罷宿將典禁兵,與罷藩鎮乃截然二事”。

    而趙普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一是不斷提醒太祖用宿將掌管兵權的風險,掌控禁軍,於是收縮兵權。 杯酒釋兵權針對的是禁軍將領,禁軍的統帥、副帥基本上外調或另用,尊其位、削其權,通俗講是去軍職,不再擔任中央禁軍的高階軍職,而請之出外擔任藩鎮節度使,出守藩鎮對於這批禁軍將領來說有著很大的實惠。禁軍將領外放,實際上是將手中的禁軍兵權變現了,同時手握地方兵權,仍然有與朝廷叫板的實力。他的階段性目標是禮送參與軍事政變的中央禁軍將領們外出,以避免短時間再次發生類似政變的可能。在自身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上,禁軍將領們自然樂見其成,同時防止黃袍加身被複制的可能。

    二是解除藩鎮兵權上,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三計說。

    上(宋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如何?’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之神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語未畢,上曰‘卿無復言,吾已矣。’

    這三大綱領不僅僅提綱挈領、簡明扼要、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扳倒藩鎮的三把斧頭,而且在於為削藩提出和制定具體措施,這也是他高瞻和才能體現。

    以上,唐朝有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朝有昭勳閣二十四功臣,趙普在宋朝的功臣中可以排名第一,稱得上是大宋第一謀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錄趙匡胤給趙普的親筆書信,上面寫道“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也說明宋太祖本人是認可對於趙普和他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和才能了。

  • 9 # 腦洞趣味歷史

    宋太宗問趙普:聽說你只讀論語,這是真的嗎?

    趙普回答說:臣所懂得的知識,確實不超過《論語》的範疇,但這已經足以讓天下太平。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顯然是和“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的王健林一樣,大佬無疑了。

    觀其行事風格,趙普的才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創造機遇

    我們常說機遇總會選擇有準備的人,其實這句話相當扯淡。

    什麼樣的經歷算機遇?怎樣準備才能遇到機遇?怎麼確定自己的準備在機遇面前用得上?

    這一切,都是一個變數,最穩定的機遇,其實老祖宗早就告訴了我們:勤勞方能致富。

    換言之,與其坐待機遇找上自己,何不主動出擊,創造機遇?

    畢竟,清醒的時候,我們很難遇到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找上自己。

    趙普就是一個善於創造機遇的人。

    顯德七年,後周宰相範質派趙匡胤率軍北征契丹,當軍隊行至陳橋驛時,趙普卻上演了一出兵變,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事件。

    從節度掌書記,到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趙普這手操作堪比呂不韋的“奇貨可居”了。

    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坐待機遇,不如主動爭取創造機遇!

    第二、杯酒釋兵權

    大宋開國,是在武將兵變的基礎上展開的,這讓趙匡胤這個既得利益受益人十分恐慌,他擔心這樣的事情以後會重演。

    為此,如何外收兵權,便成了趙匡胤當政後的一塊心病。

    960年,趙匡胤對趙普說:“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

    趙普回答說,簡單,只要削弱他們的權力就夠了:“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趙普的這個建議讓趙匡胤眼前一亮,後來,趙匡胤找了個機會拉過一幫兄弟就開始嘮嗑……

    第二天,北宋的開國功臣們主動交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史稱“杯酒釋兵權”。

    吏部郎中王稱評價趙普:太祖光宅中夏,普以謀議居中用,能削百年藩鎮之權,劃五季僭偽之國,撥亂世反之正。獨相十年,天下廓廓,日以無事。至太宗,寵遇愈隆矣。

    第三、勸諫的時候,能夠讓人聽著很舒服

    說話是一門藝術,物件是皇帝時,尤其如此。

    我們來看宋太宗戰事不利時,趙普是如何勸諫的:伏念陛下自翦平太原,懷徠閩、浙,混一諸夏,大振英聲,十年之間,遂臻廣濟。遠人不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竊慮邪諂之輩,矇蔽睿聰,致興無名之師,深蹈不測之地……望陛下精調御膳,保養聖躬,挈彼疲氓,轉之富庶。

    三條資訊:

    1、趙普說宋太宗聲名遠播,不必和蠻夷計較,畢竟他們哪裡懂得聖王的偉大?

    2、戰事不利,不是君王的過錯,這一定是小人矇蔽了聖聽。

    3、老臣關心陛下,還請保住身體。

    趙普這番話,讓人看上去,字裡行間都寫滿了兩個字:貼心。

    仗是皇帝要打,勝了是皇帝領導有方,失敗了是小人進諫讒言矇蔽聖聽。

    末了,再點睛一筆,皇帝陛下不要操勞過度,記得保重身體啊!

    試問,哪個領導不愛這樣的臣子?

    不愧是你,“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

  • 10 # 月半小夜曲abc

    以下言論代表且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認為趙普的歷史地位和功績相當程度上和趙匡胤是等同的,並不是說他倆之間沒有主次和分工,而是說作為皇帝的趙匡胤應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作為宰相的趙普也就應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因為有宋開國最主要的幾項制度建設,都出自他們倆的共同決策。

    南宋名臣呂頤浩曾經見過趙匡胤給趙普的親筆書信,上面寫道“朕與卿定禍亂以取天下,所創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明對於趙普和開國皇帝趙匡胤一起建法立制的地位,宋太祖本人是認可的。

    趙普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進入趙匡胤的幕府,北宋開國後獨相十年,宋太祖開寶六年(九七三)從宰相位上被趙匡胤罷免。其間近二十年的歲月,他始終在趙匡胤左右,幾乎全程地參與了趙宋開國事業,並在眾多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鑑於趙匡胤在趙普罷相後僅過三年就去世了,我認為稱趙普為趙匡胤一生中最重要的謀士和太祖朝最重要的文臣,也並不過分。

    首先,趙普是陳橋兵變的主要策劃者(至少是主要策劃者之一),換言之,就是趙匡胤能夠登上皇位的重要功臣。

    我們現在並不能知道趙普在兵變方案裡提出了多少意見,但是根據現存記錄,在他的老闆喝酒睡覺裝著什麼事都跟他沒關係的時候,時為歸德軍節度掌書記的趙普是被將領們拉出來負責的。他煽風點火,名為勸說實為鼓舞,堅定了眾人的造反決心,並派人去向駐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通氣。簡而言之,趙普充當了趙匡胤的代言人作用。

    有人認為《續資治通鑑長編》對陳橋兵變的記載參考了趙普本人撰寫的《飛龍記》,趙普肯定會在這本書裡給自己臉上貼金,所以他發揮的作用沒有這麼大。但根據南宋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趙普寫書時間為建隆元年三月,據兵變僅有兩個月——不僅陳橋兵變的絕大多數當事人都活著,宋太祖本人也很可能看過這本書,所以趙普並沒有多少誇大自己功績的餘地。

    因此,說趙普在陳橋兵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至少發揮了比酷愛改史給自己加戲(……)的宋太宗趙光義先生更大的作用,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 11 # 任兄文史匯

    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宰相趙普的才能,可以說是“半部《論語》治天下”......

    說起趙普,故事需要從“陳橋兵變”說起。

    《宋史》:”陳橋之事,人謂普及太宗先知其謀,理勢或然。“

    契丹勾結北漢入寇,趙匡胤率軍北征,軍隊到達要地陳橋驛時,趙普等人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說來也很有趣,當時趙匡胤並沒要造反,而是趙普等人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趙匡胤見此狀況,也不得不起兵造反。

    說不定趙匡胤還要感謝趙普等人,若不是他們,自己能不能成為宋朝開國皇帝還真不好說。可能也正因為趙普幫助趙匡胤登上了皇位,趙普在日後的仕途中平步青雲,畢竟自己為趙匡胤登上皇位,開創北宋也是立下了還能馬功勞的。

    趙普的才能表現在他的謀略上,趙普出策為趙匡胤解決了藩鎮太重,君弱臣強的憂患,當然在解決中唐以來方鎮弄權的隱患和新執掌禁軍的弄權問題上,趙普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趙普提出中央設副相、樞密使副與三司計相以分宰相之權的辦法,以達到相互牽制的效果,這也就是後來北宋實行“二府三司制”,達到了削弱相權的目的。

    趙普不僅在加強中央集權上做出突出貢獻,還為攻伐太原出謀劃策,定下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即先削弱其他諸國,然後在進行攻伐太原,在日後的成功實施後,證明趙普是正確的。其後趙普建議趙匡胤在每個州府設定通判,讓通判負責錢糧事宜。趙匡胤聽取了趙普的建議後並實行後,兵精糧足,府庫充實。

    可能你覺得趙普這麼厲害,足智多謀,一定是飽讀詩書,畢竟有的人認為多讀書才能學富五車,這樣以後才能有所作為。這樣覺得的,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在趙普身上並沒有體現,因為趙普只讀了半部《論語》!

    其實,趙普讀半部《論語》,也是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建議下讀的。當時趙普官至宰相,宋太祖趙匡胤知道趙普讀書少,就勸趙普多讀些書,當時趙普也是很聽話的,回到家中便關起房門讀起書來。可能這也是皇帝的“聖旨”吧,畢竟君命難違!

    在後來,家人開啟他的書箱,發現也就只有那一部《論語》。

    在任兄看來,趙普的才能表現在他讀書不多,但知識足矣。趙普用半部《論語》輔助了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天下,同時也用半部《論語》輔助了宋太宗趙匡義,達到了一定時間的天下太平。

    後世朱熹評價趙普為“趙韓王佐太祖區處天下,收許多藩鎮之權,土國家三百年之安,豈不是仁者之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兩兄弟的家庭,能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