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山城棒棒
-
2 # 000付一陳
一、知識點的掌握不紮實
一學期的知識點就那麼五六十個,題型也不超過十幾種,真的弄懂弄透了,不可能不會。
看到題就懵,看到答案又覺得很簡單,說明你對知識點或題型掌握得不夠紮實,。
不紮實到什麼程度呢?你拿到題目,沒辦法根據題目判斷考的是哪個知識點,當然也就不會在大腦裡呼叫相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了——所以會覺得題目難。
看了答案之後呢,知道了題目考的是哪個知識點,大腦迅速調出了相應知識,一對應,自然覺得簡單了。
但問題是:因為掌握不紮實,所以看到題目時調不出相對應的知識點或相對應的題型解法,不錯,那還有天理了!
二、看答案,養成依賴性
這個好理解吧,一看題不會,反正有答案,慢慢地就養成了依賴性。
實際上,一種思考叫主動思考(不會的題目自己想,查資料,詢問老師、家長、同學),即使沒有想出來,也把題目在腦子裡千錘百煉過,印象自然深刻。
還有一種思考叫被動思考,看了答案,無論是知識還是解法,都是灌輸進去的,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聽或看的知識存留率只有10%,這樣的效率,不可能留下什麼印象。
三、類似題型的訓練不足
很多老師會根據老師要求總結出相應題型,精講一至兩個例題,然後要求反覆做老師精選出來的同類型題目。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一樣道理,做題百遍,思路自見,就是因為透過反覆訓練同類型題目,腦子裡自動生成了相應解題模板,自然“觸題生情”了。
這就說到了很多孩子做題超多,也很努力,但是數學成績就是不高,應用題更是一塌糊塗,為什麼?大家可以思考下。
那,該怎麼解決呢?
一、儘量不看答案
拿到題先自己思考,想不出來就看課本,問老師,問家長,或者問同學如果不知道先翻翻書去找一下知識點,也比直接看答案要好一點~
二、不得不看答案時,用這樣的方法
如果就是想不出解答方法,在一道題上花太多的時間,也不是明智之舉。可以這樣來看答案。
第一步,把解題過程完整的看一遍
第二步,找出自己卡殼的地方,重點思考為什麼沒有想出來
第三步,非常重要,把答案合上,然後自己獨立從頭到尾也算一遍
這樣做的目的是儘量讓大家能夠多角度思考,並且透過第三部獨立演算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掌握。
三、跟著老師做同類型題目強化訓練
這個不用多說,題型老師都會總結,只要聽話就行。
-
3 # 俊瑤愛生活
首先是你的懶惰導致你沒有去思考的習慣,做題時只做一看就會的,碰到稍微需要拐個彎的馬上繳械投降,根本不去思考!美其名曰“不會做”、“老師沒教過”等等。而數學最需要的思維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透過老師的一種講解,思考出多種方法解一類題或一種方法解多類題。
其次是你沒有做好歸納總結。每學完一個單元,就需要對那個單元的知識點用自己的方法和語言對它們進行歸納總結,注意哈,是你自己歸納總結,而不是去抄“學霸筆記”!他們之所以是“學霸”,就是因為他們自己會有一套自己的歸納總結。
別偷懶了,把你的靈光腦子用起來吧!
-
4 # 老張講數學
許多學生反映,自從升入中學,數學成績簡直一落千丈。最令大家疑惑的就是,數學課上聽的明明白白,怎麼再遇見同類題型的時候還是不會呢?這種情況下,學生該如何進行自我調整呢?
溫故知新。在老師的精心誘導教誨下,每節課的內容好像都“懂”,因此好多學生也就捨不得花八至十分鐘的“寶貴”時間回顧當天的舊知。殊不知課上的“懂”是師生共同參與努力的結果,要想自己“會”,必須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須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注重公式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認為只要記住公式、定理就萬事大吉,而忽略了知識匯出過程的理解,遇到題就想著去套公式,套不進去就開始不知所措。公式這個東西雖然很基礎,但如果能熟練掌握,數學的答題思路就會開拓許多。
及時鞏固。課堂上老師為大家剖析的大多是典型例題或者是某些知識點的基礎知識,只有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後,再進行其他延伸題目的練習。
多聽,多做,多思考!
-
5 # 飛哥聊科學
一樣一樣,我也有這種經歷。
數學題不是用來聽的,是用來做的,別人跟你講解題方法,那是別人想出來的,你聽懂了,是接受了別人的方法,但是這不代表你也能想出方法。
數學考驗人的思維能力,這種能力是一個人不斷思考,潛移默化形成的,而不是簡單的聽取別人的想法那麼簡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實你根本沒有能力做這道題,你只是藉助別人的思想進行下去,歸根結底,想要提升你做題能力的方法只有做題,不要相信題海戰術沒用,不自己動手做題,難道考試也讓別人講嗎?不動手做題,考試馬馬虎虎,可是,那真的是馬虎嗎,那是你做題能力欠缺的體現,動手能力差的結果。
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但是普通人也可以不斷學習變成人才。所以,聽我一句,多多做題,多多益善,做的多了,靈感自然就多了;經驗多了,看到題目就有各種想法,這樣你才會自己很好的做下去。
加油吧!
-
6 # 嫻意有效教育
你是哪個年級的?
數學問題聽著懂,但不會做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熟練度不夠。解題是需要熟練度的。很多時候,如果讓老師和學霸比考試,老師的分數未必會比學霸高。原因很簡單,老師的熟練度一般是比不過學霸的。因為老師一般不太可能去做很多的解題練習,而學霸不一樣,能成為學霸一般練習做的肯定不會少。熟練度會影響解題的速度。而夠快的速度才能保證你拿到高分。如果你真正搞懂的問題,不會做就是熟練度的原因
沒有真正的懂。一聽就懂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懂,而是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數學題如果真正懂的話,就應該非常明確解題步驟。如果清楚解題步驟,那沒理由解不出來。除非是非常複雜的大題。也就是複合題。比如說一道題目裡面可能會用到兩塊以上的知識。那麼你就可能對其中一塊的內容比較熟悉,另一塊不懂,這樣也會解不出題目。
還有一種情況讀題能力不行,對於題目給的條件和問的問題分析不清。找不到解題思路。這種情況就要加強讀題訓練了。一般難題至少中間會出現三到四層阻隔,單純地從條件去找思路,中間往往會斷層,這個時候需要從答案反方向推理一到兩步,條件往前推一到兩步,組合起來,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方案了。
-
7 # 叮咚小叮噹
數學屬於理科,培養邏輯思維!一聽就懂,很膚淺的認識,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深層次思考的邏輯,必然會導致一做就錯!學習數學時,重點是學習邏輯思維,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題海戰術不可取,很浪費時間,效果不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起邏輯思維的能力更重要!
-
8 # 老八道教育
數學題,聽的時候會,做的時候不會,這是因為你沒有及時對思路進行思考及總結,數學是一科講究講練結合的科目,正確的題海戰術很有必要。
那麼如何去改變這種情況呢?
一思考
聽完別人的講解後,要自己進行思考,想通其思路及方法,有不懂的環節要及時探討。
二記
將原題及解題過程記在本子上,隔段時間進行復習(分析思路)
三迴歸課本
將該題出現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記憶
四做
同樣知識點不同的題型,增加自己應對不同型別題目的解題技巧
五總結
對該知識點所涉及的公式,思路,題型模型,自己的易錯點進行總結
-
9 # 教育勵志外星人
方法如下:
1、如果可以問老師,立刻問
我帶過一個三年級小學生數學,她很聰明也很好學,也是一聽就懂一做不會,但她有個好習慣:立刻問!
所以,我能及時發現她是哪個步驟不會,就耐心講解3到5遍,她也很好學,肯上進,我也想教會她,後來這孩子越學越好。
還有另外一個男生,也是一聽就懂一做不會,並不是一道題完全不會,而是某些步驟落下了,忘記了,我的辦法是讓他將落下的步驟反覆做——直到刻在腦海裡,想忘都忘不了。這個男生上學期期末考試全班第二名95.5
2、概念和定義要背誦,翻看課堂筆記
上網課容易走神,老師講課是有節奏的,也是有時間規劃的,一個知識點或者是解題思路,要做筆記,即使聽懂了也要舉一反三地問自己:換個方法可以嗎?
如果不按照老師講解的去做題,自己做——會使用什麼思路?
逼迫自己多思考幾步——拓展發散思維,行不通沒關係,再回過頭來按照老師的講解去做題和解題,反覆練習老師講過的例題——這個很重要,先要吃透老師講解過的例題,閉著眼睛就能做出來,每個步驟是怎樣的思路和過程,都要反覆刻在腦海裡,記不住的話就抄寫——直到記住了為止。
接下來,不要看筆記,去做大量的練習題。
遇到不會的,先放著,下一道題,直到將一套題做完,休息一下,喝點水,活動一下身體,勞逸結合,再自我檢查一下,哪裡比較模糊?哪裡思路不清晰?針對弱點反覆練習,或者再問老師,老師給你的方法——都是最簡練的最根本的最適合你的解題技巧,因為老師瞭解你的解題思路和彎路,會及時點醒你——拓展你的思維能力和開啟你的思路障礙。
3、最笨的辦法:抄書、抄寫例題
找個本子,將數學課本一頁一頁地抄寫,不是機械地抄寫,而是先看一頁,然後合上課本,低頭寫下來,就當是複習課本知識。這個方法很管用的,我平面幾何第一次考試46分,我氣憤——我怎麼能考這麼差的分數?我就每天早起一個小時,抄書。期末考試93分。後來,我的數學都是保持在92分以上。
沒有學不會的課本,只要肯下功夫。
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有心人。
阿里巴巴主要創始人馬雲,1982年他第一次參加高考,數學只得了1分;1983年,馬雲第二次參加高考,數學19分;1984年,馬雲第三次參加高考,數學89分。由此可見,只要你肯下功夫,沒有不能提高的分數。
所以,你要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你肯問,說明你很上進,是個前途無量的好學生,加油。
-
10 # 戴維的宋
看到你這個標題,讓我想起了高中時候的我。
不怕大家笑話,我的數學,高考150分,我考了87分。但是就這個分也是我拼命幾個月自己拼搏來的。
2009年高一開始,我就特別偏科,英語150分經常考到140多,語文也是,就是數學每次都考40多分,我對自己都無語了,我承認我智商低,那也不至於丟100多分吧,而且上課的時候,我從來都是認真聽講,但是老師講的太快,他們說,高中老師講課只是顧及到了大部分同學,我算是明白了,我是那個墊底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高三,2012年過年放假前,開班會,班主任很疑惑的看著我說,你是怎麼回事,英語語文文綜都那麼平均,怎麼數學那麼差,你跟數學有仇嗎?全班同學笑噴了…我……
後來到高考之前這段時間,我發狠了,不管上什麼課都要求跟最後一排的同學換換座位,偷偷在後面學數學,即使是上數學課,我依然自己埋頭根據自己的節奏自己學。
有次被老師發現了,說,“你怎麼不抬頭看黑板,自己數學什麼樣自己沒數嗎?”
我:我看你講十個題還不如我自己研究一個題,可以舉一反三。
從那以後數學老師對我無語了,但是我的數學成績確實上來了,班主任還一直誇我們數學老師教得好,汗
-
11 # 浮著往事走
1.加強學習的主動性,在時間上要擠和鑽,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勤學好問,虛心向老師請教,向同學學習,自覺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3.牢牢抓住聽課這一重要環節,真正聽懂課
4.課堂、課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養成自覺複習的好習慣
-
12 # 向日葵623804918405
數學題一聽就懂,一做就不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你所謂的懂,並不是真懂。你所的“懂”多半是老師在解答時你每一步都能看懂,上一步是怎麼推出下一步你能看懂,但對於為什麼會用到這一步卻不清楚,或者說對於聽解答後你沒有認真思考總結。
2.解題能力還有待提高。看到題目後要聯絡到所學過的數學知識,比如,題幹中說“有一個平行四邊形……”,讀到這句話,你心中就應該想到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哪條邊和那條邊平行,是否相等,對角線如何,角度怎樣,面積怎麼計算等等,讀下一句話的時候也是類似的聯想。題目讀完時,從問題出發,從剛才的聯想中提取一切與問題有關的資訊,從中尋找突破口和解題思路。
3.自主解題的數量太少。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於公理、定理和公式等學習,哪怕你能滾瓜爛熟的記憶,最多也只能算是知道而已,只有在實際中多運用,多練習,才能真正解決一聽就懂,一做就不會的情況。
-
13 # 劉大夫5712
多練習幾遍~缺少練習,沒有掌握數學的經要,要理解。理解了數學原理之後,看到題記不起來公式,也可以推匯出來的!重在理解,同時必要的練習是需要的,但是題海戰術也不可取!
-
14 # 你傷害了我卻一笑而過
怎麼辦?一個字“練”。還真要恭喜你,對症找到了良藥。俗話說熟能生巧,只要練,你的問題很容易解決。你沒見過地攤上以及馬路邊私營業主,那個收錢時口頭的計算那麼遛,怎麼來的,不就是算得多,練得多,得來的回報嗎。
-
15 # Xiao雕衛視
對於基礎不好的同學來說,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聽課好不容易聽懂了,一做題發現自己都不會,一到考卷上的題目就不會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A說:聽懂課不難,難的是做題啊。一做題就死啦~信心都沒了。
B說:我現在就在痛苦的做題當中,鬱悶。真難真難真的難!
恆大向社會公佈每套房源價格
廣告
C說:第一遍不會,可以邊看答案邊做,第二遍做完再看答案,第三遍做完後結果會大不一樣的,至少要做三遍才行呀!
D說:懂一點和不懂差不多的,現在只是能聽懂,我的目標是能處理。這是兩個檔次,而且這兩個檔次還差得比較遠。沒別的辦法,不斷聽,不斷寫。
問題出在哪裡?
不少同學問:“我聽課能聽懂,但是不會做題,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樣的同學大多數問題就出在這裡:
(1)你只聽懂了淺層次的知識,沒有深入,所掌握的東西達不到應用的高度;
(2)有的同學淺嘗輒止,會了一點就認為都會了,比如一個例題老師講3種方法,他聽懂一種就不再聽其他解法了;
(3)聽懂了知識,但是沒能理解,或課下沒有練習,對知識生疏;
另外,還有些同學因為信心不足,認為數學很難,所以乾脆不聽,這樣就失去了入門的過程,因此更沒法深入。
怎樣解決上課能聽懂不會做題
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的辦法是:
1、要先把課本吃透;
2、找到典型題;
3、多做題,多應用,多練習;
4、熟記公式;
5、記筆記,並且要有錯題本,整理自己的錯題,記錄錯題時間,錯因分析,知識點;
6、總結解題規律,按規律解題;
相信做到以上幾點,同學們一定能夠避免能聽懂但不會做題!
忠告: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包辦代替!家長、老師是廚師,只能把飯菜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更好消化,但只有你愛吃才會有效果。所以,作為學生,要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地位
-
16 # 精益成長
謝邀!首先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聽懂只是被動輸入知識,而且聽完後可能只掌握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知識,而做數學題則是主動輸出的過程,這不僅要求要有很高的知識儲備,還要有相關或者相對應的思維模式才行,所以才會出現看到數學題沒思路或者思路不清晰做不出來,這也是所謂知識到能力的轉換不到位造成的,辦法就是舉一返三地訓練,不僅掌握相關知識點,更要形成相應的思維路徑,最後做題(輸出)時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
17 # 教書的日子裡
數學學習懂了不一定就是會、會了也不一定能對、做對了還不一定識透,也就是聽懂≠學會≠做對。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聽懂≠學會≠做對”變成“聽懂=學會=做對”呢?啥為聽懂?聽懂什麼?聽懂一節新課知識重難點,一節複習課的知識要點,一節習題課易錯點等等。每節課時間一般在40分鐘左右,老師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講授新知識,解決重難點,又要鞏固練習等等,這時候需要學生保持較強的注意力,及時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聽懂”一節課。思維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和板書;及時做筆記,記錄自己需要的知識;耳朵聆聽,嘴裡默述,大腦運轉,充分利用眼、耳、嘴、手等通道接收知識。這樣聽懂一節課、一個知識點就會很容易。啥為學會?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那麼學會的標誌是什麼呢?學會釣魚方法,自己會釣魚,就是“學會”。數學學會就是“能給自己解釋清楚或給別人講懂”,而不是半生不熟、似懂非懂,講到一半講不下去。啥為做對?考試是一件很現實的事情,只看分數,而不是看你懂不懂。考試時把題做對才給分,懂了會了都不給分。那麼怎樣才能做對呢?做題目要看清楚所給的條件,很多學生為了趕時間、超進度,題目看的很隨便,一目十行。做題是根據題目所給的條件去做,所以要根據所給的條件,想一想該用哪些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進行計算。解題時,就是啟用你的知識儲備,把你學會的用起來。一道題目可以分解成幾個小題,我們只需要把每個小題都一一解決即可。考試過程中,做完一道題之後第一件事情最好不要急著做下面的題目,而是將計算結果代進去驗算一遍。但在考試中很多學生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就更談不上有時間檢查了。其實時間不夠用,正說明你還不會。如果有時間檢查,我們再回過頭檢查,發現與第一次結果對不上,要確定哪個結果對,還需要再做一遍,那麼,多耗去的時間是原來的2倍。有時間直接檢查,至少整個題目剛做過,思路還是“熱”的,檢查起來會事半功倍。學好數學,只要做到先聽懂、再學會、去做對,把“聽懂、學會、做對”連起來,數學學習就會水到渠成。
-
18 # 55殺破狼55
數學問題聽著懂,但不會做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熟練度不夠。解題是需要熟練度的。很多時候,如果讓老師和學霸比考試,老師的分數未必會比學霸高。原因很簡單,老師的熟練度一般是比不過學霸的。因為老師一般不太可能去做很多的解題練習,而學霸不一樣,能成為學霸一般練習做的肯定不會少。熟練度會影響解題的速度。而夠快的速度才能保證你拿到高分。如果你真正搞懂的問題,不會做就是熟練度的原因
沒有真正的懂。一聽就懂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懂,而是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這種情況比較普遍。數學題如果真正懂的話,就應該非常明確解題步驟。如果清楚解題步驟,那沒理由解不出來。除非是非常複雜的大題。也就是複合題。比如說一道題目裡面可能會用到兩塊以上的知識。那麼你就可能對其中一塊的內容比較熟悉,另一塊不懂,這樣也會解不出題目。
還有一種情況讀題能力不行,對於題目給的條件和問的問題分析不清。找不到解題思路。這種情況就要加強讀題訓練了。一般難題至少中間會出現三到四層阻隔,單純地從條件去找思路,中間往往會斷層,這個時候需要從答案反方向推理一到兩步,條件往前推一到兩步,組合起來,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方案了。
-
19 # 華姐手工阿膠糕
聽懂挺好的,不會做,說明做的少了,多多練習就好的;要不就是沒掌握其原理,沒懂得變通的。
知道理了,剩下就要看實踐的,加油……
-
20 # 西北平哥616
這個問題是一種普遍現象,不是隻有在數學方面,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看了很多文章,把此類原因總結了很多種,還有很奇怪的居然總結到了老師教學問題,很可笑!我自己也是經歷過很多學習的過程,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中,生活上。學習過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先聽、再動手實操(多次)、總結不足、再請教、再聽,這是一個迴圈,直到你完全學會掌握。動手實操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量的重複性動作是學習過程中的關節,體現在數學學習中就是做題,獨立做題,大量的重複性動作會讓你產生習慣性思維,條件反射,就像你吃飯時,先動手拿筷子是一個道理,一喊你吃飯,你下意識的動作就是去拿筷子,不問吃的是啥飯!希望我說的,可以幫助到你
回覆列表
題主你好,從我個人經驗來看。自己不算學霸,高考成績也就211水平。我自己中學期間經歷也同你相似。自認為學得不錯了,公式都會了,還看了很多例題,為什麼做作業和考試總不理想。後來自己老師告訴我,光看是沒有用的,數學重點還得在於多做多練,才能提高。後來我自己聽從老師話後,買了很多數學試卷等,學習完更多精力花在做試題上,然後對照答案分析,反覆驗證提升。後來數學成績提升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