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趙匡胤打下天下以後,晉王趙光義的身份非常特殊,他的地位在宰相之上,是群臣之首。可這能夠證明他被當成接班人來培養嗎?當然是不能的。
趙光義真正被確立為接班人,主要是在趙匡胤死後,趙普拿出了一份金匱之盟。上面記載了在杜太后的主持下,趙光義是趙匡胤的合法繼承人。
那麼斧聲燭影中,趙光義的嫌疑大不大?我感覺根本就不是什麼嫌疑,壓根就是這小子乾的。趙匡胤戎馬一生,始終敵不過親弟弟的毒手。
01金匱之盟漏洞百出,趙光義也沒有按照盟約傳位給侄子。趙光義在自己哥哥房裡喝酒,兩個人喝著喝著就吵了起來,倆龍相爭,下面的太監宮女也不敢進去管他們,畢竟誰都想要腦袋。
沒想到的是,第二天趙匡胤就駕崩了。問題是趙匡胤認為自己還很年輕,壓根就沒有立太子,當時他還有倆兒子活著,自古道理就是父辭子繼,沒想到的是,趙匡胤的弟弟偏偏在這個時候,在眾臣的擁護下登上了皇位。
趙光義登基顯得非常突兀,當然有不少大臣表示不服氣,尤其是趙匡胤的倆兒子很不服氣,畢竟皇位是他們老爸的,怎麼也該輪到他們來做皇帝。這叔叔當了皇帝,明顯就是篡位。趙光義也自覺理虧,但是已經坐上了皇位,那是不可能挪窩的,所以趙普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趙普拿出了金匱之盟,他說這是老太后生前讓趙匡胤立下的密約。大致意思就是,我就快嗝兒屁了,你趙匡胤之所以能做皇帝,是因為柴榮死的早,他家那小子歲數也小,讓你鑽了空子。將來你一定要把皇位傳給你弟弟趙光義,再將來趙光義再把皇位傳回給你兒子。你是趙匡胤,你會答應這種無聊的約定嗎?當然不能,畢竟天下是他打下來的,自然應該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
此外趙光義也沒有按照約定,將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他在位期間,他的兩個年輕的侄子全都離奇死亡,呆子都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性嗜學,宣祖總兵淮南,破州縣,財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恆飭厲之,帝由是工文業,多藝能。仕周至供奉官都知。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宋史》
還有趙光義連他自己的弟弟趙廷美都不放過,畢竟趙光義有了繼承權,趙廷美自然也是有繼承權的。能夠殺哥哥的人,自然也不會放過弟弟。
這麼一來趙光義的所有障礙都被清除了,他終於可以放心大膽地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了,這就是金匱之盟的前因後果。
02趙光義早就有了一幫隊友,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喪失了親信。趙光義跟哥哥趙匡胤完全不同,他是一個文臣,擅長的是政治權術,而趙匡胤所擅長的,是行軍打仗。
所以趙匡胤在外面打仗的時候,趙光義一點也沒閒著,他開始大力培植自己的力量,籠絡了一大批朝中的中堅力量。
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乙卯,大赦,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丙辰,群臣表請聽政,不許。丁巳,宰相薛居正等固請,乃許,即日移御長春殿。庚申,以弟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先帝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薛居正加左僕射,沈倫加右僕射,盧多遜為中書侍郎,曹彬仍樞密使,並同平章事。楚昭輔為樞密使,潘美為宣徽南院使,內外官進秩有差。---《宋史》
比如說宰相趙普,就成了趙光義的核心團隊成員。所以說趙光義在朝中的地位那是相當穩固的。有人就問了,難道趙匡胤的團隊還比不上趙光義的?
當然不是這樣,趙匡胤原先的確有一幫掌握實權的團隊成員,這幫人跟隨趙匡胤南征北戰,打下了北宋的江山。
每一位功臣手裡都是手握重權,這個時候趙匡胤就煩惱了,這幫人手裡個個有兵權,將來學習自己黃袍加身,那宋朝的江山豈不是又要易主了?當然這個想法,極有可能是晉王趙光義提醒趙匡胤的,畢竟趙匡胤把自己的親信大權都給解除了,那趙光義才能實行自己奪權的計劃。最好趙匡胤能把這幫人一個個殺掉,那趙光義就更有理由登基了。可是趙匡胤是比較仁慈的君主,這幫人給他鞍前馬後,他自然是不願做出飛鳥盡良弓藏的事情來,所以趙匡胤就把這幫親信給召集到了一起喝酒,說出了自己的心事。這幫人都是人精,立刻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第二天起了個大早,連忙把所有權力都交還給了趙匡胤,並且早早地回家做富家翁去了。
所以說趙匡胤最重要的那幫親信,全都下崗待業了。而趙光義的文臣團隊,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局勢立刻傾向於趙光義,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03趙光義登基以後,解決了北漢,也算是功德無量了。透過這種卑劣的手段,趙光義終於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皇位。他的侄兒趙德昭和趙德芳兩兄弟,一個自殺,一個離奇早逝,他的弟弟趙廷美也被貶謫,此後離奇死亡。
後問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嗚咽不能對。後曰:‘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而但哭耶?’問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餘慶也。’後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上頓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謂普曰:‘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藏其書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資治通鑑》
趙光義的皇位算是妥妥地穩住了,這個時候他開始要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了。當時北宋並沒有一統天下,五代雖然結束了,可是還有一個北漢,並沒有被解決,燕雲十六州還在契丹人手裡。
趙光義覺得自己應該乾點正事兒了,所以他開啟了戰爭模式。帶著大軍不顧契丹人的強烈反對,橫掃了北漢政權,解決了五代時期的殘留問題。滅了北漢以後,趙光義覺得自己的戰鬥水平似乎還不錯,於是野心勃勃地要北伐,揚言要把燕雲十六州給收回來,把契丹人的腦袋當尿壺用。結果我們是知道的,敗的那叫一個慘。趙光義不服氣,再次出手,還是被契丹人給打得落花流水,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大遼國,是年輕的蕭太后主政,人家剛死了老公,上臺沒多久,趙光義就想來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結果還被胖揍了一頓。兩次伐遼失敗以後,趙光義決定還是著手於內政好了,這是他擅長的地方。他覺得武將有篡位的可能,所以重文輕武的兩宋時代,就這麼開啟了。
總結:趙光義是文人之福,卻是華夏的不幸。趙光義兩次伐遼失敗以後,主抓內政。他吸取了五代時期武將不斷篡位的教訓,決定削弱武將們的地位。
光去除目前武將的權力,根本無法阻止未來武將造反的情況。為了給子孫後代謀福利,所以趙光義決定降低武將們的地位,不斷拔高文臣的地位。
所以就打造出了重文輕武的兩宋時代,這個時代對文臣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刑不上大夫,就算是欺君之罪,都不可以對文臣動刑,這就是蘇軾之所以免於一死的原因。
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制度,使得兩宋的軍事實力被嚴重削弱,是個人都想要讀書做官,沒人願意做武將,地位太低下不談,還要處處被人防備著。
所以兩宋時期,不管是對大遼、對大金甚至對西夏,都是採取了各種屈辱的和談政策,因為壓根就打不過人家,實乃華夏之不幸。
參考資料:
《宋史》
《資治通鑑》
-
3 # 煮酒論千秋
你好!
我們知道趙匡胤一根哨棒,一套太祖長拳,打下了大宋四百座軍州。這樣一個英雄無敵的人物,體魄必然是雄壯的。
太祖長拳
他年輕時候不用鞍韉騎烈馬,馬兒亂跑,跑到登城樓的坡道上,趙匡胤一個不注意,砰的一聲額頭就撞門楣上了,這下子大家都以為頭要撞碎了,誰料起來一點事也沒有,接著上去馴服烈馬,於是有了“趙鐵頭”外號(我自己起的,
-
4 # 京城置業要訊
當一個帝國大政方針已定,大部分江山已經打下來了,也逐漸穩定下來了,作為皇帝的趙匡胤幾乎已排除了所有對皇權的威脅,但他的親兄弟、晉王趙光義,是很有野心的,他擔心大哥把皇位傳給侄子。
趙普已經提醒過皇帝好幾次。這讓趙匡胤很不愉快,他這樣一個仁慈的天子,難道要他對親兄弟下手?他又怎麼向自己尊敬的母親交代?
事實上,趙匡胤也從未感到來自皇弟的威脅。
趙普曾向太祖密奏,須提防晉王。這是非常危險的警告,若太祖聽從了他密奏,大宋帝國的第二位皇帝根本上就輪不到趙光義,也根本不會發生後來那麼多事。
宋太祖盛年而逝,而且是以暴卒的方式突然駕崩,死得格外蹊蹺離奇,而太宗以皇弟的身份搶在皇子之前登基,又極不合封建倫常。於是乎,一段比戲劇更有戲劇性的“燭光斧影”之謎被世人傳得有鼻子有眼。
宋太祖趙匡胤三十三歲在陰謀與政變中登極,在位十六年,為一個綿延三百多年的王朝鑄造了國家體制,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並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和推動歷史程序的傑出人物。
作為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三十八歲在“燭光斧影”的歷史謎案中登基,一直承受著名不正言不順的政治壓力。
-
5 # 春風綠意來
這種結局,不是那個人的問題,是皇權專治的必然產物。縱觀古來,不受制約的權力,誰執掌誰不放心,就必然要出絕招解決,然而根本解決不了!他們都是在血雨腥風中,完成交接。大明大清們等,都是這定律,除非有所突破,誰也違背不了。
-
6 # 故事一籮筐603
燭聲斧影,說的是趙光義與趙匡胤的一段疑案。
史書記載,趙匡胤比趙光義大十四歲,對這個弟弟一直都很好,甚至在親自為弟弟做艾灸之前,怕燙著他,還要在自己身上先試試溫度。
當了皇帝后,又封趙光義為晉王,任開封府尹同平章事。可見,趙匡胤對趙光義這個弟弟友愛頗深,信任有加。
可是,有時候弟弟對哥哥是不對等的。
有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又想和弟弟喝頓酒,說說話,就差人把趙光義請到後宮,屏退左右,身邊的那些人員只能在窗外不遠處伺候著。
突然,他們看到,燭光對映到窗欞上的兩個人影在晃動。趙光義步步後退,趙匡胤連連用斧頭柺杖 戳地,嘴裡連聲說著:好為之,好為之。
當夜趙光義留宿宮中,第二天早上,人們發現趙匡胤已經駕崩。
很多人都認為 這是趙光義精心準備策劃的一場政變,目的明確,就是篡奪皇位,自立為帝。分析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趙光義雖然已經貴為晉王,而且執掌開封府尹的要職,手握重權。但是他並不滿足。膨脹的權力慾使他想要成為一個掌控整個國家的人。皇權的巨大誘惑泯滅了兄弟親情,弒兄篡位就成為了必然。
第二,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皇位傳承都是由上一位皇帝傳給自己的子嗣,約定俗成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從來沒有傳給弟弟的規矩。所以,趙光義不能等待,不能指望趙匡胤死後能把皇位傳給他這個弟弟。
找準機會,先下手為強,就成為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趙光義弒兄篡位,只是涉嫌,並未見史書明確記載。但二百多年後的宋高宗趙構卻做了一個註腳。趙構沒有兒子,執意把皇位傳給了堂侄,即趙匡胤的七世孫趙眘,就是後來的宋孝宗。並說,趙眘是太祖的後人,當初太祖無私地把皇位傳給了弟弟,現在,是時候給他的後人還回去了。
-
7 # 十八街亂麻花
愛談古論今的小夥伴,說起歷代明君,少不了會提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趙匡胤自幼練武,自創太祖長拳,還發明瞭大小盤龍棍,而且勤奮好學,頗有謀略。他在陳橋驛上演了一出“黃袍加身”,接手了周世宗柴榮辛苦經營的後周,建立了北宋,成為了北宋的開國皇帝。
即位後,趙匡胤先後攻滅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南唐諸國,之後他又總結了唐代及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及將領擁兵自重的教訓,利用“杯酒釋兵權”收回了將領的兵權。
世人都說宋朝是“弱宋”,其實並不然,僅從宋軍在中原戰場上的勢如破竹就可見一斑,而且雖然宋朝對少數民族政權妥協納貢,但卻避免了戰爭,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經濟和科技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縱觀整個古代史,也唯有明朝能和宋朝在經濟、科技上一較高下,這一切的殊榮,宋太祖趙匡胤功不可沒。
不過宋太祖雖然是位明君,但卻在挑選接班人這件事上出了大紕漏。
據說由於趙匡胤與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怕出現幼主臨朝、大權旁落的情況,希望由趙光義接替趙匡胤的皇位,趙匡胤就讓趙普當著弟弟的面,寫下聖旨藏於金匱,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可是仔細想想,“金匱之盟”實在是站不住腳。
首先,雖然杜太后是趙匡胤和趙光義的生母,但她終究是個婦道人家,尤其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對於皇位的傳承雖不能說無法置喙,但影響力必然極其有限,即便是有“金匱之盟”,實際效力也微乎其微。
其次,雖然趙光義比趙匡胤小了十二歲,但事情發生在961年,趙德昭已經十三歲,趙光義二十二歲,趙匡胤也不過三十四歲。趙匡胤自幼習武,身強體壯,斷無早逝可能,真到了傳位之時,皇子們也早已成人,這聖旨的真偽有待商榷。
所以說“主少國疑”站不住腳,“金匱之盟”也並不可信,皇位自然不會是留給他的。
都說打虎親兄弟,兄弟二人一路扶持,彼此間的感情自然不必說,但像趙匡胤這樣的人物,斷然不會給兒孫的皇位留下威脅,更何況是這樣一個工於心機的弟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也就是感受到了這份來自哥哥的威脅,或出於自保,或出於野心,趙光義做出了決定,他要先下手為強,“燭聲斧影”應運而生。
當然,野史中也有趙匡胤和趙光義因為花蕊夫人反目的說法,不過小花覺著太牽強,既然都是做皇帝的人,斷不會只因為一個女人而反目成仇。
手足未老恩先斷,最是無情帝王家。
-
8 # 寒風那個吹
一山不容二虎。養虎為患。當大哥把二弟當成接班人的時侯,二弟從內心就把自己當成老闆了。從而有意無意地站在老闆的位置考慮問題了,這時的大哥成為了滿足慾望的最大的攔路虎。這就如同女人姦情殺夫這類事情是一個道理。很多事情不能含糊,一山不容二虎,除非實力懸殊太大。老闆就是老闆,兄弟只是兄弟,角色混了,戲就會唱砸了!
-
9 # 小子說歷史
作為歷史上有名未解之謎,宋朝的斧聲燭影(而不是燭聲斧影)也是現在歷史學家所爭論的事件,有人認為是晉王趙光義殺害了兄長趙匡胤篡位。
問題:晉王為什麼是繼承人?斧聲燭影,晉王為什麼要殺兄?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晉王作為太祖趙匡胤的弟弟,為什麼是皇位繼承人?而不是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是皇位繼承人?這其中有三個原因,第一:這涉及到一個盟約——“金匱之盟”,據《杜太后傳》中記載,杜太后臨終前詔太祖,趙光義,趙普(負責記錄)三人到面前交代後事,對太祖說,你的皇位怎麼得來的?是因為後周是幼主不能治天下,如果後周有長君的話,這天下輪不到你來做,所以你死後,要傳位給光義,然後再傳給光美,然後再傳給德昭。太祖稱是,太后讓趙普記錄下來,此為其一。
第二,趙光義擔任著象徵皇位繼承人的職位。自五代以來,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作為皇儲的必要條件就是,首先得是親王,第二還要擔任京兆尹這個職位。趙光義先是擔任京兆尹,後又被加封”晉王“,於是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
第三,太祖趙匡胤沒有封自己的長子趙德昭作為太子,這是最重要的原因,這也是趙光義能登上皇位的最大幸運之處。
以上兩點就是晉王趙光義為什麼被當作繼承人的原因了。
晉王為什麼要殺兄?在這裡,我認為這是因為晉王趙光義在有了問鼎皇位的希望,和自己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權力,以及來自宰相趙普多次勸諫太祖早立太子的危機感。
根據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趙光義具備了問鼎皇位的身份,另外,趙光義有從龍之功,此外又經歷了帶兵打仗,治理地方,參與朝政,這些事,這讓他得以在朝中培養自己的勢力。
宰相趙普多次勸諫太祖立太子。趙普曾問太祖關於立嗣的事情,太祖模稜兩可說有太后遺囑在呢(指金匱之盟),趙普勸說道,大宋創業艱難,如今天下安平,理應由太子繼承而不是晉王,如果真這樣做了,會後患無窮的。趙普與太祖關係非常密切,他的話很有分量,這讓晉王產生了極大的危機感。
-
10 # 眼鏡哥的新視界
談這個問題不得不先談一下《金匱之盟》這個事。雖然這個事本身在歷史上就有爭議,這個《金匱之盟》意思就是杜太后臨終有遺願,給趙匡胤說他們趙家能得天下,除了本事外還有一點是先帝年幼,若先帝成年他們就未必能成事。所以她希望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成年的弟弟,以免傳給未成年的兒子讓趙家王朝步入先朝後塵,被別人奪去。趙匡胤孝順就答應了臨終的杜太后,杜太后怕他反悔就讓宰相當面記錄下來,封存於金匱之中,意思就大概這樣。其實這種事是真的還是假的,除了幾個當事人誰能說得清,反正趙光義以此為據坐上了皇位。
題主說晉王本就是繼承人,應該也說的這事,這是他合法繼承皇位的最根本依據。因為他也沒有共他更合法繼承皇位的身份地位相匹配,趙匡胤從沒封他做“皇太弟”,他就是個王爺,還有開封府尹,有人說開封府尹就是太子的象徵,以後一直都是,但那是以後,是自趙光義,而不是趙光義之前,所以這個對趙光義不適用。
現在我們就當這個《金匱之盟》是真的,但趙匡胤還沒死吧,他是皇帝他可以反悔吧,他若反悔誰能夠阻攔。再就是他的親生兒子不會永遠長不大、永遠不成年吧,事實上也很諷刺,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一個26歲,一個18歲,應該算是成年了。所以這個盟誓本身也可被趙匡胤作廢。因而對趙光義來說,只有趙匡胤早死,他的皇位才更有保證。所以說,趙光義是有弒兄奪位的動機的。事實上,趙光義當上皇帝后不久,他便找由頭除掉了趙德昭、趙德芳還有弟弟趙光美,也算掃清障礙鞏固自己的皇位吧。
還有趙匡義當上皇帝他而且還有一點,趙光義其實很有實力的,趙匡胤當上皇帝趙光義、趙普發揮很大作用,而這二人私交也很好,所以趙匡胤一死這二人聯手有著掌控大局的絕對實力。但如果趙匡胤命長,以後立親兒子為儲君,那太子一旦擁有該有的名份和實權,無形就會打壓趙光義的實力,這對趙光義是不利的。所以從一切因素來說,都是隻有趙匡胤早死才是對趙光義最有利。
-
11 # 光哥講歷史
怕夜長夢多唄,而且說不定這個時候趙大有換儲的意思被老二給看出來了,當皇帝的疑惑實在太大了,親情在權利面前半文不值
-
12 # 濁酒一壼談古今
斧聲燭影,其弟嫌疑最大,但晉王本為繼承人培養,何必弒兄?
“斧聲燭影”這一疑案,雖然千年來爭論不休,各執一詞,成為一樁迷案。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件反對宋太宗趙光義、質疑其皇位合法性,進而動搖乃至推翻其皇位的惡意杜撰,是典型的“陰謀論”。理由如下:
一、史料存疑
1.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上御太清閣四望氣……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杖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而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這是“斧聲燭影”見諸史料的最早記載,由於這文中的語氣、用詞隱約、閃爍,似是而非,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空間,“斧聲燭影”之迷由此而來。再加之,李燾在寫《續資治通鑑長編》時,儘管他也認為“未必然”,但由於這種傳聞在宋代廣泛流傳,因而也將之錄入,進一步推波助瀾。
就這篇隱約但傾向明顯的始作俑之文,其存疑之處頗多:
其一、皇上與晉王對飲,若身邊連端茶遞水的人都沒有一個,讓人難以置信,就算是有機密要事相商,但酒喝完皇上準備就寢了,這下太監、宮女們總可以來服侍皇上了吧?為何從三鼓飲訖到五鼓帝崩,這中間沒有一個人來侍寢、宵值?這也太不拿皇上當回事了吧?這不象是宮廷的作派,那些當值的太監、宮女也太不作為了吧?
其二、“太宗(趙光義)留宿禁內”就更讓人驚掉下巴了。宋朝時宮禁規定:凡年滿十七歲的男子均不得宿住內宮,就連太祖趙匡胤的倆個親生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均是在年滿十七歲就被遷出宮廷、外出開府,更何況已是成年人的趙光義怎麼可能“留宿禁內”?這可是有穢亂後宮的大罪!儘管是下雪天的深夜,對於熟知宮規又是親王兼開封府尹的趙光義來說會冒這樣的風險、幹這樣的蠢事?
其三、太祖趙匡胤憑著武功打下的大宋江山,他發明的“太祖長拳”可是通過了實戰檢驗了的,其本人身體之健壯、武功造詣可見一斑。而太宗趙光義則是一位文官,不敢講他手無縛雞之力,但就單挑來講,應該是比他的老兄差遠了吧?而此時的趙匡胤年不過五十,飲酒睡下後還“鼻息如雷霆”看不出有什麼病魔纏身,就這樣趙光義敢孤身犯險、獨闖禁宮去弒兄,他的勝算在哪裡?膽量從何而來?
其四、太祖崩後……“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也就是說,死後的趙匡胤身上沒有任何傷口、傷痕,不見流血也沒有中毒的症狀,那趙光義是用什麼方法弒兄的? 如此多的存疑讓人實在難以相信就是趙光義殺了他的哥哥。倒是司馬光在他的《涑水紀聞》裡的說詞讓人信服一些。
1.2.司馬光在《涑水紀聞》裡對這事則有另外一個版本:宋開寶九年(公無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晚,四鼓後,太祖駕崩。趙匡胤嫩得出水的老婆~孝章皇后,立馬派內侍都知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這問題就來了,皇上駕崩,皇后即不叫已擺明是“皇儲”的趙光義,也不叫皇上的嫡長子趙德昭,而是首先叫庶出的、才十八歲的嫩娃娃秦王趙德芳,這是什麼作派?叫他幹什麼?這就是禿子的蝨子~明擺著了。而王繼恩是何等的人精,他看不出其中的貓膩和利害關係?所以,他沒有去請秦王趙德芳而是直接去了趙光義的府第,在晉王府門口又遇到了醫官程德玄,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程醫生,於是,倆人一起敲響了晉王(趙光義)的大門。
由此可以看出:太祖駕崩時,趙光義當時就根本不在宮裡,是王繼恩告訴他才知道太祖已龍御歸天,那又何來“斧聲燭影”弟弒兄一說?
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經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二、晉王不會也無必要弒兄
趙匡胤雖是一代雄主但也算是有情有義之人,起碼比歷史很多的帝王要仁義得多。這從他對待柴氏宗室和跟隨他打天下的將領之舉就可以看出。登上帝位後的趙匡胤對當年跟隨他打天下、如今手握重兵的眾多將領是有所忌憚的,這點無庸置疑,手握重兵的將領推翻皇帝自己來乾的事,在五代十國時期屢見不鮮,太祖自己的皇位也是這麼搞來的,正因為這樣,他將不得不防他手下也來個照瓢畫葫蘆,於是如何處理這些個生死弟兄就成了一塊心病。但他沒有采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作法,把這些人一殺了之,儘管歷史上有很多帝王是用這種辦法來穩固帝位的。而趙匡胤則是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那些手握兵權的將領交出兵權,回家享受榮華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在那個亂世之中,每每被逼帝位頻繁更迭的年代,這無疑是一仁義之舉。對待外人嘗且如此,而對一奶同胞的弟弟趙光義就更是恩寵有加了。把他的官位一路提至“開封府尹+晉王”,形成了事實上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2.晉王已被確立並已坐穩“皇儲”之位,沒必要去弒兄篡位。其一、“金匱之盟”是在杜太后病重期間,由她召集太祖趙匡胤和宰相趙普三人共同商議而成的,趙普並且還是記錄人。“金匱之盟”確立了太祖百年之後皇位的傳承路線:太祖百年後,傳位光義,光義傳位光美,再由光美傳位給趙德昭(太祖之子)。儘管後來的許多人對“金匱之盟”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但我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而太祖趙匡胤更是按照這種安排一步一步真實地在執行。
“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位於光美,光美傳位於德昭(太祖子),後太祖逐漸加封光義直至‘晉王+尹親’”。——《宋史經事本末》其二、太祖傳位給趙光義是發自內心的篤定。“金匱之盟”簽定後不久,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杜太后去世,至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壬午夜太祖駕崩,中間整整隔了十五年,如果說當初太祖是礙於太后的面子才同意傳位給趙光義的話,那麼,在杜太后去世已十五年,他的倆個稍長的兒子嫡長子趙德昭已二十六歲,庶子趙德芳也已十八歲,他完全有時間和理由立他們中的一個為太子,更何況身居宰相高位、盟約三人之一的趙普是全力支援太祖立太子而反對趙光義為皇位繼承人的,但太祖沒有立自己的兒子。而是一心一意扶持弟弟趙光義。
宰相趙普是“金匱之盟”三人之一,並且是負責記錄之人,但他一直反對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主張立太祖之子為儲君。太祖於是在公元973年8月罷免了趙普的相位,並於同年9月進封三弟趙光義為晉王。如此一來,太祖掃清了趙光義成為“皇儲”的最大阻力。五代以來,“親王+京尹”一直是各國“皇儲”的標配,也就是說,在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趙光義就被太祖推上了“皇儲”的位置,並授以大權、實權,參與朝中的各種事務,讓趙光義坐牢坐穩了“皇儲”的位置。
其三、趙光義成“皇儲”登帝位是形勢使然。
至趙匡胤去世,他的兩個兒子,嫡長子趙德昭26歲,為興尹山南西路節度使,庶子趙德芳18歲,為貴州防禦使,這倆人都只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沒有任何實權也從未參與朝政,甚至沒有幾個大臣支援,在國家尚未完全統一,周圍還有強敵環視之時,把國家交給這樣一個人,風險太大。而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趙匡胤是為了讓趙光義順利登上帝位的有意為之,不然,杜太后去世後的15年間,他是有充分的時間和理由來培養兩位兒子成為繼承人的,而不至於等到他死時,兩個兒子仍是空職、閒職,無所建樹,更沒有任何勢力支援,只能說,趙匡胤從根本上就沒打算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繼承人,而是一心一意扶持弟弟趙光義。
綜上所述,“斧聲燭影”其事實經過雖無可考,但趙光義以弟弒兄之事僅憑此說太過牽強,也不可信。我認為這是一個反對趙光義登上帝位的典型“陰謀論”!就象我國這次的“新冠病毒”,有的人說是美國人借“世界軍運會”在武漢舉辦之機,將病毒帶入中國的,而美國人則說是中國試驗“生化武器”,各執一詞,爭論不休。下這結論的這些人,不做調查研究,不做分析,自己在那無端猜測,以期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這就是典型的“陰謀論”!看來,古今中外,“陰謀論”鹹皆有之。
參考資料:文瑩《續湘山野錄》李燾《資治通鑑長編》司馬光《涑水紀聞》 -
13 # 伊耆角木
所謂晉王趙光義本來作為繼承人培養,也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本來就是一個“死無對證”的事情。這件事處處透著疑點。
所謂金匱之盟,是說趙匡胤、趙光義之母杜太后臨終前,趙匡胤在床邊侍奉,杜太后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杜太后表示,五代之所以國運短暫,都因為幼主坐江山。國賴長君,所以要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於弟弟趙光義,由趙普記錄下來,藏於金匱之中,故稱“金匱之盟”。
這也就是趙光義繼位的法理依據。但是,金匱之盟可謂疑點重重:
一、盟約原本不知所蹤
金匱之盟雖然記載在官方史書中,卻都是轉述,沒有任何一份檔案將原文完整記錄下來。如此重要的一份檔案為何不公佈出來全本?似乎本身就有些“底氣不足”。
二、盟約內容說法各異
雖然金匱之盟講的肯定是趙匡胤將皇位傳給趙光義,但歷代史書、史家對此事的記載卻有三種說法“一傳說”、“二傳說”、“三傳說”。“一傳說”,就是趙光義即位後官方最廣泛的說法,就只說了趙匡胤傳位趙光義,到此為止,盟約結束。但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傳了趙光義,以後趙光義再傳給誰呢?於是其他典籍記錄的“二傳說”、“三傳說”就似乎更為可信。“二傳說”就是說趙光義駕崩后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三傳說”更完整,說的是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即位,趙光義死後,四弟趙廷美(趙匡胤兄弟共五人,大哥幼弟都已死)即位,趙廷美死後趙德昭即位。這種說法最被接受,因為“三傳”恰恰最能保證“長君”。
三、金匱之盟死無對證
金匱之盟訂立時,在場一共三個人,杜太后、趙匡胤、趙普。杜太后早已去世,等到趙匡胤一死,剩下的只有趙普一個人。什麼事情都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他說什麼就是什麼。就算拿出一份盟約,誰能確定就是當年記下來的那個?更蹊蹺的是,趙普在趙匡胤駕崩前已經被貶官外放,而趙光義一即位就把他重新徵召,回朝拜相,趙普馬山說出金匱之盟為趙光義的即位合法性作證,這怎麼看著都有點利益交換的味道。
四、因為“國賴長君”而傳位弟弟邏輯不太合理
說杜太后有感於五代幼主丟掉江山,可以理解。但是問題在於她怎麼知道趙匡胤駕崩的時候兒子還小?事實上趙匡胤去世時自己50歲,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了,根本不是個“幼主”。更不要說趙匡胤死前身體健康,照理說還能再活很多年。而就算看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35歲正處壯年,趙德昭11歲。要是說杜太后判斷趙匡胤死時趙德昭還是“幼主”,她是對自己兒子的壽命多沒信心?
五、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先後死的不明不白
按照“二傳說”、“三傳說”,在趙光義即位後,還會有趙廷美、趙德昭作為之後的繼承人。而結果這兩人加上趙匡胤次子趙德芳都莫名其妙死了。首先是趙廷美,先是說他密謀奪位,被降爵外放,之後抑鬱成疾,吐血而亡(像不像被毒死的?);趙德昭更離譜,在趙光義即位三年後跟隨趙光義打幽州,之後被無端訓斥,之後竟然自刎而死,實在難以理解;而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在哥哥死後兩年也突然病死,史書只留下簡單三個字“寢疾薨”,也就是說病死了,什麼病也沒說,似乎諱莫如深。
就是這諸多疑問,再結合斧聲燭影,趙匡胤身體健壯卻突然駕崩,當晚趙光義行蹤詭異,就讓趙光義的即位一直被人津津樂道。
-
14 # 香茗史館
“燭影斧聲”,指的是發生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趙匡胤離奇去世的事件。作為一件千古疑案,此案源於李壽將“燭影斧聲”引入《續資治通鑑長篇》引起,而作為趙匡胤去世前後的直接參與者和最大“受益人”,趙光義自然毫無疑問的成為了最大嫌疑人,那麼真的是趙光義殺死了兄長嗎?
趙光義作為國之儲君,根本沒有作案動機此案還要從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開始講起,彼時杜太后病重,於是與宋太祖趙匡胤、宰相趙普定下“金匱之盟”,即宋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趙光義繼位,再由趙光義傳給四弟趙光美,最後由趙光美傳給趙匡胤長子趙德昭(另說趙匡胤傳趙光義,再由趙光義傳趙德昭)。
△杜太后
雖然至今沒有找到該“金匱之盟”的原文,但從宋朝至今卻很少有人懷疑“金匱之盟”的真實性,主要源於訂立“金匱之盟”時北宋建立剛剛一年,統治其實並不穩固,而當時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太過年幼,趙德昭年僅10歲,趙德芳更是隻有2歲,因此後世普遍判斷,“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極高,唯一的正義點在於到底是三傳還是兩傳。
而趙光義被作為儲君還有一個旁證,那便是一直主張“父死子繼”而反對“兄終弟及”的宰相趙普,於開寶六年(973年)8月被罷相,而僅僅一個月之後,趙光義便被封為了“晉王”。要知道,趙光義自北宋建立後不久,即建隆元年(960年)便開始擔任“開封府尹”,而“京尹+親王”則是五代以來的皇儲標配,擔任開封府尹的趙光義被加封晉王,便等於是確立了儲君身份。
△趙光義“京尹+親王”的身份是皇儲標配
此外,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一直到開寶九年(976年)去世,趙光義長期直接參與朝政,而且大權在握,而在這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不過是掛名的節度使和防禦使,不僅從未參與朝政,而且沒有任何實權。
要知道到開寶九年(976年)時,趙德昭已經25歲了,而趙德芳也已經17歲了,如果趙匡胤真的想要父死子繼,那麼完全有時間對兒子進行培養,可他不僅沒有對兒子進行培養,而且沒有留下任何託孤大臣,這豈不是極為奇怪?
△趙匡胤從未對兒子進行培養
如上所述,趙光義顯然就是趙匡胤欽定的皇位繼承人,而作為國之儲君的趙光義,顯然是沒有作案動機的。要知道,趙匡胤去世之時,趙光義不過才37歲,而趙德昭和趙德芳也完全威脅不到他,趙光義根本用不著著急。
史料記載極為蹊蹺,趙光義難有作案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在《宋史》、《續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四庫全書》等史料,包括文人筆記《宋論》,都從來沒有懷疑過宋太宗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且均不認為是趙光義殺兄奪位。
雖然李壽將“燭影斧聲”納入了《續資治通鑑長編》,但更多源於他所處的年代距離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了200多年,對於此事的真實性已經無法考證,因而將其列入留給後人研究,但他卻並未認定是宋太宗殺了趙匡胤。真正將“燭影斧聲”作為趙光義謀殺證據的,最早出自於明朝末年,而那時距離趙匡胤去世已經過去了600多年。
關於“燭影斧聲”更為詳細的記載,多出自於僧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司馬光的《涑水記聞》等私人記載,以及《宋史通俗演義》和《宋宮十八朝演義》等野史演義小說,而這些記載不僅相互衝突,而且極為蹊蹺。
例如北宋仁宗時期僧人文瑩的《續湘山野錄》雖然未明確指出謀殺之事,但顯然更傾向於趙光義謀殺之說,而根據該書的記載,趙匡胤兄弟二人飲酒完畢時是“三鼓”時分,之後趙匡胤便就此睡去,且“鼻息如雷”,到將近“五鼓”時分,這才發現趙匡胤去世。這裡的記載便極為奇怪,兄弟二人飲酒議事沒有宮人服侍便也罷了,明知皇帝睡著竟然還沒人入內服侍?
此外,《續湘山野錄》中明確記載“是夕,太宗留宿禁內”,而且蔡東藩的《宋史通俗演義》和李逸侯的《宋宮十八朝演義》兩部野史小說也都沿用了這種說法,但根據司馬光和李壽等史學家的考證,宋朝的宮廷制度規定,除了皇帝和尚未出閣的皇子之外,嚴禁其他男子夜宿皇宮,也就是說趙光義當夜根本不可能留宿在皇宮之中。
如此一來,趙匡胤睡去之後,趙光義自然就要離開皇宮,而此時的趙匡胤還是“鼻息如雷”,趙光義便等於沒有了作案時間,又怎麼會是他所殺呢?
司馬光為趙光義極力辯解,宋皇后動作反而更為反常如果說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暗指趙光義殺兄奪位,那麼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便堪稱為趙光義辯解的典範了。在《涑水記聞》的記載中,不僅大幅度降低了趙光義的嫌疑,反而是宋皇后在趙匡胤死後的動作更為反常。
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不僅表明當夜趙光義沒有留宿宮中,而且根本不知道趙匡胤去世的訊息,直到宋皇后得知趙匡胤去世之後,要太監王繼恩將趙德芳召入宮中,王繼恩出宮之後卻直接到了晉王府,這才告知了皇帝去世的訊息,並要求趙光義儘快入宮,而趙光義則是“王大驚,猶豫不敢行”。
那麼,宋皇后為何要將趙德芳招入宮中呢?原因很可能是她想扶立趙德芳繼承皇位。宋皇后雖然是趙德昭和趙德芳名義上的母親,但宋皇后入宮之時趙德昭已經出閣離宮,這就使得兩人之間的關係較為淡薄。而趙德芳當時年紀尚幼,還生活在宮中,因此兩人之間的關係反而更為親近。
然而,就在宋皇后等待趙德芳入宮的時候,在王繼恩等人的催促下,趙光義最終來到了宮中。宋皇后得知來人不是趙德芳,頓時大驚失色,但事已至此已經沒有了迴旋餘地,這才無奈說出了“我母子性命,全託付給官家了”這樣的話。需要注意的是,“官家”是宋朝皇帝特有稱呼,只有皇帝正式舉辦登基大典之後才可以使用,如今宋皇后當著趙匡胤的屍首便稱呼趙光義為“官家”,豈不是典型的心虛表現?
趙光義即位之後,想必也是明白了宋皇后的心思,宋皇后這種不顧大宋江山,為了一己私利就想將皇位傳給一個從來沒有參與政事的18歲少年,這令其極為不滿,甚至充滿了防備。因此,才有了趙光義日後對對宋皇后的各種薄涼。
不過,雖說司馬光作為一個史學家,他的記載相對要靠譜一些,但由於其北宋官員的身份,而皇帝又是趙光義一脈,他是否有可能故意討好皇帝而為趙光義辯解呢?這種可能性同樣存在。
綜上所述,此案作為千古疑案,目前仍然沒有定論。不過,若是趙光義真的殺了兄長,那麼無疑是趙匡胤自己犯下了致命錯誤,不僅沒有提前培養兒子,而且沒有為其留下足以保證順利繼位的勢力,更沒有對趙光義的勢力進行提前剪出,但趙匡胤是這麼笨的人嗎?顯然不是,因此我更傾向於趙光義沒有殺兄奪位,他的繼位時合理合法的。
-
15 # 金烏木木
要說宅心仁厚的帝王,首推趙匡胤。
發動陳橋兵變,皇袍加身,沒有流一滴血,建立一個大宋王朝,基本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局面。厚待前朝皇族,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並且頒佈聖旨優待帝母子,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在符太后去世後,趙匡胤厚葬了符太后。加強了皇權,避免了殺戮。酒席筵前,談笑間便解除了朝中大將兵權,用溫和手段,除去了政治威脅,天下還有這樣的帝王麼?但就是這樣一個仁慈的帝王,卻被人以不仁慈的手段奪去了帝位,說出來確實讓人不爽,但卻不能不一吐為快。
時間拉回到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這一夜,天降大雪於開封,這一夜,一個千古疑案發生了。"燭影斧聲"故事流傳千年,到底是不是趙光義殺兄篡位,我們先看一看太宗對太祖家人的做法再說答案。
首先,對皇嫂宋皇后,宋氏死後,趙光義不為皇嫂成服,也不讓群臣祭弔,甚至還不準皇嫂與哥哥趙匡胤合葬,不準宋氏的神主牌進入宋朝皇室的太廟,完全不合宋氏身為前朝皇后應享的禮儀。
其次,對兩個侄子。太祖死後,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健在,一個25歲,一個17歲。
即位第一年,封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為節度使,看起來還算可以,可是同一年,在討伐北漢失利歸來後,因封賞問題怒斥德昭,致他自殺,由此可以看出德眧對這位叔叔是何等失望和懼怕。
再說趙德芳,在叔叔趙光義繼位後第六年“因病去世”年僅23歲。《宋史·宗室傳》對趙德芳之死僅用了“寢疾薨”三個字。這也成為宋代的一大疑案。
由此我們推斷趙光義沒有善待皇嫂及侄子,在那個燭光斧影之夜,當趙光義的良心在被魔鬼吞噬,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呢,所以趙光義謀殺皇兄篡位嫌疑最大。
那麼趙光義是法定接班人麼,既然是篡位,所以不是法定的接班人,這種說法出於金匱之盟,由此推斷金匱之盟也是趙光義的政治把戲。
金匱之盟,史料載,宋朝杜太后病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未來的皇位繼承問題,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因此名為“金匱之盟”。
可是金匱之盟是太宗繼位五年後前宰相趙普丟擲的,為什麼趙普不在太宗繼位時說,而讓太宗負了五年的罵名呢?所以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這要說一下趙普處境,當時他正被趙光義心腹盧多遜打壓,賦閒在家。當金匱之盟丟擲,對趙光義是洗白的重要證據,對趙普也是出山的機會。所以不久盧多遜因案被牽連而死,趙普則成功恢復了相權。
所以,個人認為:燭影斧聲太宗篡位,金匱之盟是趙普和太宗的政治遊戲。
回覆列表
北宋燭聲斧影趙匡胤之死也是歷史上至今未解迷團之一,其弟晉王即宋太宗趙匡義嫌疑最大。如果是真,他應該是認為其兄北宋太祖趙匡胤要將皇位傳於自己兒子趙德芳,因此自己為繼承皇位就對其兄下了毒手繼位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