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總探長

    劉邦蕩平項羽之後,成為了大漢王朝的締造者。

    為了避免禍端,他實行“郡國並行”,讓各地的諸侯與劉氏一族共享天下。

    很多人可能覺得,為何秦始皇辛辛苦苦所塑造的大一統觀念剛剛成型,劉邦又轉而大肆分封功臣,封建諸王?

    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基礎,是他能夠以武力鎮壓各地諸侯,甚至已經打垮曾經那些盤踞在各地的諸侯國勢力。

    原來那些強勢的諸侯國,因為國力損耗,軍隊銳減,開始漸漸淡出歷史舞臺。

    秦朝末年,戰亂再起。

    這一次,陳勝、吳廣所主導的農民起義,不僅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序幕,更激化了曾經六國貴族的崛起。

    一時間,盤踞在崤山以東的六國貴族再度復起,勢力也同樣開始漸漸壯大起來。

    及至楚漢戰爭結束,六國貴族雖經興替,仍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更何況,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自身的軍事實力也有所受損,此時所謂的“郡國並行”其實就是和諸侯國平分天下,諸侯國共尊劉邦為天下共主。

    這種無奈的妥協,讓大漢王朝幾乎空有關中、蜀地,而崤山以東的地方大多為諸侯國佔領。

    楚國、梁國、淮南國、長沙國、趙國、韓國、燕國這七大諸侯國,佔據著漢王朝三分之二的江山。

    所謂的禍亂根源,壓根不存在。

    不實行郡國並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蕩平在楚漢戰爭重新崛起的六國貴族。可是,已經歷經四年耗戰的劉邦,當真能夠拿出全部身家,和六國貴族宣戰?

    未必吧?

    恐怕未有傻子才會這麼做?

    最為合適的辦法,當然是折中緩和,慢慢削奪他們的勢力。

    劉邦定國之後,一直到他去世。

    削奪異姓諸侯王的行動都在一直進行。

    公元前200年,晉陽戰役,劉邦開始進攻韓王信。

    公元前196年,東垣戰役,劉邦蕩平陳豨、韓王信。

    公元前196年,蘄西戰役,劉邦蕩平英布。

    公元前196年,燕地戰役,盧綰被平定。

    此時,劉邦所分封的七大王中,韓信所佔據的齊楚地區面積最為廣闊,劉邦擒獲韓信之後,將韓信軟禁在洛陽,首先將齊楚地區分封為給劉氏親王。

    劉賈、劉交、劉肥成為齊楚地區的劉氏代言人。

    韓信、彭越兩人並沒有和劉邦交戰,而被直接擒獲。

    至此,異姓七大王中,僅僅剩下了長沙王吳芮一系。

    長沙王所處的位置比較尷尬,在漢初時期,這裡並不富裕,長江以南流域也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劉邦的大軍長途跋涉未免破費周折。

    最為合適的辦法就是讓其和其他勢力相互掣肘,防止彼此壯大。

    而這個能夠和長沙王掣肘的力量,還真的存在。

    ---南越。

    當時南越王趙佗控制著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可謂勢力強大。劉邦想要遠征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南越的地盤大多是搶過來的,劉邦對比也頗為無奈。

    胳膊太短,夠不到。

    你能奈我何?

    南越就是這種厚臉皮,最終讓劉邦不得不承認,好。

    土地可以給你,但是你要聽話哦!

    南越王收到劉邦正是的授權書,名正言順的掌管三郡,成為南越王。只是,門面上還是臣服於漢朝的。

    如此一來,長沙王就成為不能除掉的一個異姓王。

    如果除掉長沙王,南越豈不是在長江以南獨領風騷?

    到時候,誰能管得了他?

    最終,長沙王因為南越的存在,免逃一死。

    畢竟,你小子還是有利用價值的嗎?

    如果沒有,我劉邦會留著你?

    異姓王被剷除之後,劉氏諸王成為劉邦最為信賴的人,他們相繼被劉邦分封各地,成為捍衛大漢政權的忠實子嗣。

    至少,剛剛分封的時候還是聽話的。

    配得上一個忠字。

    後來呢?

    嗯,後來他們就變心了,變得太離譜了。

    有錢了,有權了,胸腔裡的那個小心臟可不得多撲騰幾下,怒刷一波存在感嗎?

    一直到呂后掌權,西漢王朝分封的劉氏、呂后封國已經多達14個。

    大肆分封封地的結果想必大家都知道,無形中弱化中央集權,增強地方勢力的發展。

    這種分封迅速讓諸侯國發展起來,成為威脅中央王朝的毒瘤。

    劉氏諸王這些定時炸彈,終於爆發了七國之亂。

    不過幸運的是,七國之亂時的諸侯戰鬥力實在是弱的一比,周亞夫帶領大軍吊打了一頓,諸侯國勢力一夜回到解放前,家底也被扒拉光。

    這次叛亂的失敗,為漢武帝劉徹以後推恩令的實行奠定了基石。所謂的推恩就是將封地再度分封,分封給諸侯國的兒子,再度削弱他們的勢力。

    推恩令這波微操的結果,兒子越多的諸王,勢力會越來越弱。

    可那些諸侯王的兒子一個比一個多。

    哎,漢武帝也沒有辦法吶!

    有種!你別生啊!

    這波微操堪稱完美!

    它也讓大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進入了全盛時代。

    大一統王朝也正式形成!

    所以呢?

    郡國並行有沒有錯呢?怎麼會成為禍亂根源呢?

    這已經是優中選優的良策了,畢竟我劉邦姓劉,我不相信自家人,難道要相信外人?

    當然啦,奠定大漢王朝大一統格局真正形成,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

    這些代價的背後,無雙國士韓信恐怕是最為悲情的一個人吧。

    但是,別遺憾,幾千年後的讀者可是都記著你呢。

    你韓信,就是大漢王朝的絕頂功臣,無雙國士。

  • 2 # 老李頭有話說

    朝末年爆發的農民起義運動逐漸演變為六國的復國運動,重新建立自己國家的六國遺民合力攻秦,最後在楚國項羽的率領下殲滅了秦朝軍隊的主力。當暴秦滅亡後,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們開啟了兼併戰爭,這場兼併戰爭逐漸形成楚漢兩個軍事集團的戰爭。劉邦透過分化、拉攏、消滅的手段清除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將自己的兒子、侄子和兄弟分封在山東六國的地盤上建立自己的國家,希望這些同姓諸侯王能夠鎮守一方,拱衛中央政權,這一制度就是流傳後世的郡國並行制。

    西漢前期的郡國並行

    劉邦在世的時候,同姓諸侯王的作用僅限於鎮守一方,壓制六國遺民的復國運動。但是當劉邦去世,呂雉掌握中央權力的時候,諸侯王拱衛中央,維繫劉氏宗族的作用則越發重要。呂雉臨朝稱制時期為了分封孃家人為王,殘酷迫害大量劉氏宗族成員,有些立國根基淺、封國距離中央十分近的諸侯王就倒了大黴,比如趙王劉如意,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是劉邦生前最寵愛的妃子,戚夫人多次在劉邦身邊吹耳旁風,希望劉邦能夠廢掉太子孝惠,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劉邦生前就有多次廢立太子的打算,但是在大臣們的據理力爭下沒能實現。因此當劉邦駕崩於長樂宮後,呂雉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將趙王劉如意從封國召回中央毒殺。

    呂后—史上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主

    此外齊王劉肥也險些被殺,齊王劉肥是劉邦在外偷情所生的兒子,按照輩分屬於劉邦的長子,在一次孝惠皇帝舉辦的家宴上,孝惠皇帝將劉肥視作兄長,就讓劉肥坐在上位。呂后看到後就十分的不舒服,因為劉肥本來就是劉邦的私生子,現在竟然坐在自己兒子的上面。此外當年劉邦兵敗彭城,在逃跑的過程中屢次推孝惠皇帝和魯元公主下車,難道劉邦不怕一兒一女被項羽抓住嗎?劉邦還真不怕,就是老家還有個私生子劉肥,只要有兒子在就不怕後繼無人,哪怕是個私生子。因此呂后就用鴛鴦壺為劉肥賜酒,希望藉此機會毒殺劉肥,但是在孝惠的掩護下躲過一劫。

    趙王劉友的妻子是呂氏一族的人,劉友不愛王后而寵愛姬妾,王后一怒之下就向呂后進獻讒言,說趙王劉友要在呂后死後發兵誅滅呂氏一族,呂后就將趙王召回長安,拘禁在趙王府中活活餓死。另外還有不堪呂氏羞辱的趙王劉恢自殺身亡。但是呂后畏懼像吳王、楚王這些擅長帶兵打仗的諸侯王,只敢尋個理由殺些立足根基淺的諸侯王。

    呂后駕崩後,齊王開始舉兵號召天下的劉姓諸侯王聯合起來進逼關中,消滅盤踞在中央準備顛覆劉氏政權的呂氏一族。劉邦時期的主要大臣與諸侯王裡應外合消滅了呂氏一族,將呂氏一族趕盡殺絕,迎奉劉邦的兒子劉桓為帝,就是後來開啟文景之治的漢文帝。由此觀之,漢朝天下能夠重歸劉氏一族的手中,漢高祖時期分封的同姓諸侯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這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在西漢中期已經名存實亡,諸侯王也逐漸淡出漢家政治。那麼是什麼促使拱衛中央的諸侯王制度分崩離析的呢?

    說道漢朝諸侯王就不得不提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這場由晁錯主導削藩引發的諸侯王聯合叛亂是西漢郡國並行制的轉折點,此後諸侯王日漸削弱,中央直接掌管的郡縣開始展現壓倒性的優勢。漢朝建立初期,劉邦採用黃老道家的無為而治作為政府的治國思想,無為而治就是減少政府對百姓的干預,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治舉措使得漢朝的國力迅速增加,但是諸侯國的國力的增長的速度則是遠遠超過了中央朝廷。中央朝廷由於要負責全國範圍軍事力量的供給,儘管採用了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但同樣要徵收大量的賦稅。相比而言,諸侯國由於不用供養大量的軍隊,因此賦稅遠低於中央。

    七國之亂—西漢分封制衰亡的開始

    就比如南方的吳國,因為吳國內有銅山,吳王直接開採銅礦鑄造錢幣,又因為靠海佔據了魚鹽之利,大量的金錢使得吳王看不上農業那點稅收,吳王直接取消了吳國的農業稅收。因此諸侯國對中央統治下的百姓有著極強的誘惑力,再加上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大量郡縣百姓拖家帶口遷往諸侯國,諸侯國們實力大增。實力大增的諸侯王獨立的傾向開始顯現,當漢帝國中央開始大規模的削藩時,瞬間逼反了大量的諸侯王,在吳王劉濞的倡導下,七個諸侯國一起舉兵進攻中央。雖然七國之亂被平定了,但是中央對諸侯國的存在已經充滿了審視,後來在漢武帝劉徹推恩令的攻勢下,諸侯國逐漸四分五裂,再也無法對中央的政權形成威脅。

    推恩令—揮向諸侯王的軟刀子

    但同時也為後來的王莽篡位埋下了隱患,失去了諸侯王的制衡,外戚勢力終於毫無顧忌的攫取漢帝國中央的權利,直到後來出了個王莽,王莽依靠外戚勢力逐漸取代了漢朝,西漢正式滅亡。劉邦建立的分封制卻再次救了劉氏皇族一命,漢景帝兒子的後人—劉秀起兵反抗王莽建立的新朝,延續了漢帝國的壽命,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人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劉邦建立的分封制度使得劉氏一族在全國開枝散葉,儘管大部分劉氏後人都趨於沒落,但總會誕生像劉秀這樣的人才。比如東漢滅亡後建立蜀漢政權的劉備,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也是因為分封得以在外開枝散葉。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

    漢高祖劉邦不愧是千古一帝,其開創的郡國並行制竟然延續了漢帝國四百六十五年。

  • 3 # 歷史百川

    郡國並行,指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

    秦亡—不合時宜的大範圍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郡縣制相比於分封制無疑是進步的,加強了中央集團的統一。然而,秦朝建國之初,大範圍實行郡縣制也為秦末全國範圍內的反秦運動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秦始皇以武力手段統一六國,雖然天下一統,但是人心不穩,對秦朝的歸屬感並不強烈,特別是六國貴族勢力分散在全國各地,伺機復國。秦末農民大起義一發不可收拾,不能及時鎮壓,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郡縣制。(在分封制下,諸侯王高度的政治自主權,可以有效鎮壓轄區內的反叛勢力以及及早消滅不安分因素。)

    漢承秦制

    歷史不可能倒退,郡縣制是大勢所趨。劉邦建立漢朝,依然實行秦朝的郡縣制。但是,劉邦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郡縣制的基礎上又實行分封制。嚴格來講,漢室江山並非劉邦獨自一人打下的,而是以劉邦為首的軍閥一同打下,劉邦迫於形勢不得不實行分封制,與各軍閥共享天下。另外,秦亡的教訓也告訴劉邦,國家成立初期,不安分因素無處不在,邊疆地區的安穩需要諸侯王。所以,郡國制是迫不得已而又勢在必行。

    雙刃劍

    宗法血緣的觀念畢竟深入人心,異姓諸侯王始終不是劉氏血脈。所以,劉邦在有生之年剷除了異姓諸侯王並且與新分封的劉氏諸侯王立下白馬之盟,確保漢室江山始終牢牢掌握在劉氏手中。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慢慢發展起來,分封的諸侯王開始不安分起來。舉個例子,老闆與員工,當員工的資產超過老闆,員工還能是員工麼?老闆還能是老闆麼?員工面臨的選擇只有兩個,跳槽或者取而代之。

    諸侯王的選擇只有一個,就是謀反。這也是晁錯提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早削晚削都一樣,不如趁著諸侯王勢力不足時,趁早下手。

    所幸的是,經過高祖、呂后、文帝、景帝,直至漢武帝的不懈努力,諸侯王的問題終於被解決。

  • 4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郡國並行並不能稱之為禍亂根源,表面看似是劉邦的妥協,實則是劉邦的一個大陰謀。

    郡國並行是兩種制度,分別是郡縣制和分封制,而這兩種制度都有輝煌的歷史,分封制在周朝盛行,而秦統一天下之後所採用的正是郡縣制。

    這兩種制度雖說都有輝煌歷史,可見其實用性,但是兩者之間的弊端還是非常大的,就比如春秋亂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分封制導致的原因,分封制讓諸侯勢力龐大最終周王朝無力管控,而郡縣制雖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但是最終效果卻並沒有那麼好。

    那麼為什麼說郡國並行是劉邦的一次妥協呢?從劉邦所處的角度來看,劉邦本是一介平民,正是因為自己兄弟們的努力才讓他做到了皇帝這個位置,如果不對他們進行封王,自然是說不過去的。但有了春秋這樣的前車之鑑,所以劉邦內心自然是不願意採用分封制的。

    對於帝王來說,毫無疑問郡縣制更加利於管控,在兩者衝突的情況下劉邦為什麼選擇了妥協呢?

    人心不穩

    眾所周知劉邦打下的江山多半都是手下兄弟們的功勞,這一點劉邦也承認,押運糧草管理內務不如蕭何,論計謀不如張亮,論用兵打仗不如韓信,而其他武將也有不少救過他命的,如樊噲在鴻門宴上舍身相救,彭城之戰也靠夏侯嬰駕馭馬車才能順利逃走。

    所以劉邦對於這些人是心懷感激的,所以自然不能用一般的獎賞來賞賜這些功臣,最好的辦法就是封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容易寒了眾將士的心,最終造成人心不穩的現象,難保會再次出現亂世。

    自身實力受損

    在統一天下之後劉邦的實力自然受到了極大的損失,這時候如果其他諸侯國聯手對抗劉邦的話必然會使劉邦難以應對,所以如果一味的採取郡縣制,那麼可能就會出現秦末時期的陳勝吳廣起義,最終聯合六國對抗漢朝,這是劉邦不願意看到的。

    而劉邦因為自身實力受損的原因暫時已經無力抵抗其他國家的聯手進犯,所以只能進行妥協,在分封制的基礎上加上郡縣制,這樣最起碼對百姓和對自己曾經的功臣都好。

    而為什麼又說這是劉邦的陰謀呢?

    關於這一點其實就不用過多的解釋了,在劉邦稱帝之後開始陸陸續續的處置這些被封王的人,韓信、彭越等,因為這時候劉邦的勢力已經在慢慢恢復,對於天下三分之二都是諸侯的現象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百姓在劉邦的管理之下,雖然沒能達到盛世的條件,但是最起碼已經沒有來年征戰,家中無壯丁了,所以對於劉邦剷除其他諸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見,在這一點上劉邦做得很好。

    結語

    這就是為什麼說劉邦表面妥協實則陰謀的原因,不得不說劉邦卻是玩弄人心的好手,先安撫住這些諸侯,等自己實力擴大之後再一一剷除,用著包藏禍心的名義也不會引起其他諸侯的疑心,最終成功吞併其他諸侯從而實現真正的統一,不得不說,高!真的是高!

  • 5 # 崔海新

    感謝你的提問。

    對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我們後人做評價需要用到辯證法的方式,也就是平常說的一分為二。任何發生在歷史上的人和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都不是片面的好或壞,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存在的必然意義,同時也一定會有不足。

    先說說漢高祖的郡國並行制度,西漢創立之初,在國家的管理方式上,各地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實行諸侯國(分同姓和異性後來異性國韓信和英布被相繼除掉),這就是郡國兩制並行。

    1郡國並行制度的好處是什麼呢?

    優點不言而喻,解決了統治者的壓力。西漢剛剛成立,經過多年的戰爭,各地急需要恢復生產,而統治者並沒有足夠的人力和精力去解決問題。郡國並行制度可以讓各地封侯國自治,增加了諸侯國掌權的“王”權利,也讓他們有了自己的收益。中央除安排幾個部門的官員外,其他都由“王”們自己說了算。套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些“王”在中央,官職再高也高不過天子,終究是臣子,雖然有個王的稱號,但在地方上,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什麼事都我說了算,這樣的權利是多少人垂涎的,制度開始之初,極大的提高了各地封王的積極性,促進了各地的生產,也讓戰爭造成的創傷儘快的得到了緩和和恢復。

    同時,因為各地面臨的客觀條件並不一樣,比如,南方魚米之鄉適合產糧,內陸封國適合產礦,某些封國適合小農經濟,某些封國又適合工商經濟,中央集權並不能很好的推出適合各地的政策,很大的程度上降低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這一層面,各地自治就能很好的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提高了問題的解決效率,迅速的恢復生產效率。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社會才能穩定,百姓是最討厭戰亂的,有飯吃,有房住,甚至還能有盈餘對於任何時代的老百姓都是求之不得的。

    從歷史的發展程序來看,西漢建國的最初幾十年,確實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各地經濟得到了恢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戰爭造成的陰霾也很快的消散掉。但,因此產生的遺留問題和隱患也慢慢的凸顯出來。

    2.郡國並行制度的劣勢是什麼呢?

    因為各地都屬於自治性質,雖然有中央安排的官員,但在地方統治者也就是封王的眼裡,這些人根本沒有實權。自己屬地的武裝,財政,甚至關乎命脈的權利都在他們自己手裡,人的慾望是隨著能力和本事的提升而漸漸顯露出來的。這也是人的本性。沒有的還想要得到,而得到之外的還奢望。不滿足於當下,最終就會把手伸向別人那裡。

    到漢景帝時,各地封王的權利和實力已經達到了頂峰。他們開始醞釀,需要跟中央的統治者聊聊了。都是高祖的子孫,都是劉家的後代,憑什麼你可以當君,我們就要當臣呢。加之,漢景帝繼位後,也深感各地諸侯國實力的提升對中央造成了威脅,採用了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對各諸侯國的利益蛋糕進行分割。原本就有不聽話的想法,你又給了我反叛的藉口,這場長達三個月的七國之亂成了歷史的必然。但因為各諸侯國之間並非團結一致,而是各懷鬼胎,都是有好處群起而攻之,沒有好處明哲保身的姿態,最後在漢朝大將周亞夫和未叛亂的封國(主要是梁國今天的河南東部地區)的全力阻擊之下,三月平亂。

    自此之後,各地中央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集權,各地權利逐漸削弱,到漢武帝時又實行推恩令,進一步的鞏固了中央集權,就這樣一個完整的實力強大的漢朝終於走向了歷史舞臺。加之文帝景帝的文治武功,開創了很好的歷史局面,給漢武帝創立痛擊外匈奴創造了條件。

    綜合歷史的程序來看,郡國兩制並行並非完全是錯誤的,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讓剛剛成立的國家穩定,恢復了生產,不至於讓外敵(主要是匈奴當時完全靠和親和賠錢維繫關係)很輕易的對國家產生威脅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講,郡國兩制並行實際上創造了漢朝前期的過渡期,總體而言,產生的好的一面遠遠大於它的不足,應該得到認可。

  • 6 # 歷史四方會

    現在由焦子給您解題。

    每個制度既有有它有利的一面,又有它不利的一面,關鍵是看它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每個開國之君建立他的新王朝之後,都會總結上個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好的地方繼承,壞的方面改正。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來,實行分封制,建立了周公之禮,穩如泰山四百餘年。直到平王東遷,周王室的權力逐漸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不斷增強,開啟的春秋戰國時代。

    直到戰國末年,大諸侯國不斷吞併弱小的諸侯國,戰國七雄紛爭不斷。它們為了強大自身,各國紛紛變法圖強,其中最為成功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透過修守戰之具,獎勵耕戰等一系列措施,秦國逐漸變得強大起來。

    惠文王殺商君而不廢商法,經過秦國幾代國君一如既往的堅持商法,秦國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統一中國。

    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認識到周王朝分封制的弊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全國設立三十六郡。

    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與項羽等迅速推翻秦朝統治,又經過四年多的楚漢之爭,建立了西漢王朝。

    高祖一直在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秦朝為什麼很快覆滅?是沒有分封,當秦王朝處於危難之中時,各郡縣紛紛倒戈,沒有人拱衛中央。

    項羽為何失敗?是因為分封的是異姓王,與自己不是一條心。

    於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必須實行郡縣制;為了關鍵時刻有強大的勢力支援中央,必須分封王,還得是同姓王,凡異姓為王者天下共誅之。

    這樣,劉邦把韓信、盧綰、英布等異姓王都消滅了,將自己的子侄都分封成王。

    劉邦終於放心的閉上了雙眼,大漢王朝可以萬無一失了,可以千秋萬代了。

    然而,往往禍起蕭牆,隨著所分封的諸侯王的勢力不斷的增強,它們的權力實在太大了,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可以私鑄銀錢,有人事任免權。

    中央皇權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在景帝時,為了削藩,引發了七王之亂。而且還為了滿足叛軍的要求,竟然連主張削藩的晁錯也殺掉了。最後雖然將七王之亂鎮壓下去了,但是削藩也不了了之了。

    到了武帝時,又發生了淮南王叛亂。推恩令實行以後,王國的權力才被不斷地弱化,漢朝分封王的威脅才逐漸解除。

    事實上,只要中央集權不強,任何一種制度推行都有可能帶來弊端。中央集權弱化,實行郡國並行,不但不能起到支援中央的效果,反而會成為禍亂的根源。

  • 7 # 老袁侃歷史

    劉邦建立漢朝後,吸取秦亡教訓,剪除異性諸侯王后,大封同姓諸侯王。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是國君,擁有一定的軍權、財權和治權,而與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縣並存,這就是郡國並行。但隨著諸侯王實力的發展,開始窺私中央權力,最終導致了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血緣關係變淡,諸侯王與皇帝的關係疏遠,雙方離心離德

    劉邦分封諸王的目的,一是由於國家統治的範圍太大,朝廷無法對廣大的區域實行有效管治,而透過分封,由各諸侯國直接管轄,從而實現漢朝對整個天下的管理。二是想透過血緣為紐帶,以同姓諸侯王為枝葉,共同來拱衛中央,維護劉氏江山。

    劉邦的這種觀點,也是秦漢之人普遍持有的觀點。人們認為,商周之所以國祚千年,就是因為分封功臣子弟,當朝廷有難時,他們有能力來勤王。“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支輔。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

    漢人在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時,其中有一點就是秦朝沒有分封宗室,無人拱衛中央,最終導致滅亡。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二三代以後,諸侯王與當今皇帝的血緣越來越遠,關係也越來越疏遠,雙方貌合神離。此時的諸侯王已經不再是拱衛中央的屏障,它的存在反而對中央構成巨大威脅。“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諸侯王權力過大,慾望膨脹,窺私中央權力

    西漢初年所封諸侯王擁有相對獨立的軍權、財權、人事任免權和治權,有權對自己封國的官民百姓發號施令,甚至拒絕接受朝廷詔命。西漢初年,諸侯王的實力是遠不如中央的,這也是為什麼劉邦能夠迅速蕩平以韓信為代表的異姓諸侯王。

    但隨著天下的安定,諸侯王透過開採自己封國內的資源,發展經濟,不斷充實自己,實力也越來越強。而實力的增強,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權欲的膨脹。諸侯王不再甘心只做一個諸侯王,擁有一隅之地,他們也想做皇帝。一旦條件成熟,諸侯王必然會扯起反旗。

    權力之爭,諸侯王與中央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由於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國內擁有絕對的權力,而這種權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對中央權威的蔑視。吳王劉濞敢於招募天下亡命之徒來私鑄銅錢,淮南王敢於收留朝廷逃犯,這都是對中央權威的挑戰。“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而且,諸侯王還大力籠絡封國內的百姓,使得百姓只知有王,而不知道有皇帝,這是朝廷無法容忍的。

    為壓制諸侯王日益膨脹的實力,防止諸侯王失控,朝廷就會以各種理由削減諸侯王的郡縣,這會引起諸侯王的不滿,與朝廷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最終雙方兵戎相見。

  • 8 # 巍1970

    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評價2000年前的成敗得失,劉邦是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採取了在當時比較穩妥的政治體制。

  • 9 # 詫寂說史

    郡國並行是指漢朝建國後,劉邦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也採用了分封諸侯國的一種國家治理方式。

    郡縣制延續了秦朝地區治理模式,意在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國家的統一。在劉邦陸續剿滅異姓諸侯王后,本該將諸侯國土收歸於中央。但是劉邦考慮到,秦統一天下後遵循郡縣制導致十餘年便亡國,相反周王朝實行諸侯分封制卻享有八百年國祚,使得劉邦最終決定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保留諸侯分封制,以穩固王朝統治。

    但是任何一種制度的設定,都只適用於當時的歷史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這種郡國並行制卻在幾十年後成為了漢王朝的禍亂根源。

    漢文帝時期,濟北王和淮南王先後叛變,漢景帝時期更是爆發了”七王之亂“,這背後的根源究竟是什麼呢?

    一、漢朝建國後政局動盪,需要藉助同姓諸侯王穩定天下

    楚漢爭霸後,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漢朝初建後,國內就面臨著異姓王的威脅,於是劉邦逐一進行剿除,最終天下初定。此時,社會經歷了長時期的動亂,經濟凋零,政局動盪,國家極不穩定。

    面對這種社會現狀,又考慮到中央的統治力不能覆蓋全國,於是劉邦想起了劉姓子弟,這些劉氏子弟與高祖屬於同一血統,效忠漢朝。所以,劉邦大封劉姓諸侯王,讓他們去邊遠地區相對獨立的統治,用來鎮撫四海,拱衛天子。

    這時漢朝疆域中諸侯國佔有大部分割槽域,其中全國54個郡,諸侯國佔有39個,各諸侯國的人口總數更是中央直屬郡的2倍,這些諸侯王國雖受中央節制﹐但又相對獨立。這種分封模式在前期確實保障了漢王朝的社會穩定,但是也給未來的諸侯叛亂埋下了隱患。

    二、各諸侯國擁有極大的權力,使得後期能夠跟中央分庭抗禮

    漢初諸侯王擁有極大的權力,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諸侯王具有除授官吏的權力

    漢初諸侯國的封土較廣,各國擁有一套獨立的官僚機構,並且具有除授官吏的權力。在諸侯王國中,“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下屬的郡縣,也分別由諸侯國進行授予官位;

    “高祖時諸侯皆賦,得自除內史以下,漢獨為置丞相,黃金印。諸侯自除御史、廷尉正、博士,擬於天子”;除了派去諸侯國負責教育的太傅和國相由中央政府任命以外,其餘的官職全部由諸侯國君任命。但是這些太傅和國相雖然地位崇高,卻並沒有實權,等到幾年之後,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氣方剛,而漢朝委派的太傅、國相都要稱病還鄉了,而諸侯王會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親信。

    除此以外,諸侯王會無視漢法的規定,擅自任用漢廷的罪人。比如淮南王劉長就網羅收納負罪逃亡者,把他們藏匿起來安置住處,安頓家人,賜給錢財、爵祿和房子,有的人爵位竟封至關內侯,享受二千石的待遇。淮南王給予這些罪犯優良待遇,明顯就是有圖謀不軌,收攬人心的想法,為後期能夠跟中央分庭抗禮。

    “收聚漢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為居,為治家室,賜與財物、爵祿、田宅,爵或至關內侯,奉以二千石所當得”

    諸侯王擁有財政自主權

    漢初,諸侯王擁有封國的財政自主權,不僅可以向國內百姓徵收稅收,還可以自主開採境內的山林和鹽鐵。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諸侯王的經濟實力逐漸超過了中央政府。

    隨著社會的發展,漢朝的商業有了極大的提升,市場的商業收入更是與日俱增。諸侯王有權對國內的商業進行收稅,尤其在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諸侯國的財政收入和中央政府相當。

    在漢武帝鹽鐵官營之前,各諸侯國可以透過鑄幣、冶鐵、煮鹽的方式獲得收入。尤其是吳王劉濞,吳國境內擁有豫章郡的銅礦山,劉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鑄錢。臨近東海,就煮海水製鹽,自此之後吳國成為天下最富之地。

    諸侯王的財政自主權還體現為可以決定是否對百姓徵稅和賞賜百姓,吳王劉濞“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予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透過減免百姓稅賦來收買人心,吳國境內只知有吳王而不知有漢天子,這種做法最終導致後來的”七國叛亂”。

    總結

    漢高祖制定郡國分封制本質是想依靠劉姓子弟鞏固四方,以致國家出現危難時,各地諸侯王可以提供支援。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地諸侯王實力不斷提升,已經出現了各自為大的現象,不僅沒能成為帝國的強援,反而變為漢王朝尾大不掉的負擔。所以說,劉邦的郡國分封制度,給漢王朝後期的禍亂埋下了根源。

  • 10 # 趣說古今事

    郡國並行制,我的理解其實就是把郡縣制和分封制給結合起來了。

    劉邦的本意其實是為了防止像秦國那樣完全實行郡縣制後,一旦出現奸臣禍國,就會導致政權覆滅。所以,他分封劉姓子孫為王,給他們封國土地,讓他們在危難時刻可以勤王來保護劉氏政權。

    這項制度早期確實起到穩固政權的作用,但事物都有歷史性,這項早期起到很大作用的制度,在晚期卻造成了七王之亂這樣的禍亂。

    原因為何?我認為成也血緣,敗也血緣!

    古語云“貪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是最難測的東西。劉邦只想到了現在和他有著濃厚血緣關係的親戚們會忠心的擁護他,去齊心協力地捍衛劉氏政權,但他卻並未想到,人心總是會變的,因為血緣關係是越來越薄的!

    固然,剛開始的這些第一代封王們,因為血緣相近,大家間的關係都非常好,所以很少出現矛盾和不快的地方,所以郡國並行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很不錯的鞏固政權的效果!

    但成也血緣,敗也血緣!固然這些劉氏子弟都有著同樣的血緣,但奈何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曾經的親兄弟們的後代,他們之間的血緣就會慢慢地變的淡薄,直到某一天變的和陌生人幾乎沒什麼兩樣了!

    這個時候,郡國並行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你說,這些往上數幾輩都可能和當今皇帝不是一個祖宗的封王們,對現在的皇帝能有多忠心?可以說,血緣所起到的維繫作用以及淡薄的了極點。

    再加上這些封王們久在封地,早已不像當初前幾代王爺那樣和皇家有著頻繁的聯絡,可以說血緣在這樣長時間的疏於聯絡的情況下就更難發揮作用了,畢竟中國有句古話遠親還不如近鄰呢!

    所以,劉邦只看到了眼前血緣的聯絡所帶來的維繫鞏固作用,卻沒能想到血緣總是會越來越淡的,到那時,所謂的劉氏子弟也不過就是熟悉的陌生人罷了,所以說郡國並行制度從一開始就註定為以後埋下禍亂的種子!

  • 11 # 史話中國

    劉邦的郡國並行是禍亂根源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這裡題主說的禍亂肯定指的是後來發生的七王之亂。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劉邦經過楚漢之爭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代。劉邦和項羽走的是兩條完全不一樣的路線。項羽屬於舊秩序的維護者,他嚮往的是周禮式的路線,天下諸侯國共存,他自己當霸主,協調處理各諸侯國之間的問題。類似於今天歐盟的模式。

    劉邦則屬於新秩序的支持者。他最大的夢想是像秦始皇一樣建立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所有的權力全部收歸中央,皇帝說了算,形成一個大一統的集權國家。

    當時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有三種人:

    第一種人是就是類似於項羽的這種原來六國的舊貴族,屬於舊秩序的維護者。

    他們幫劉邦打天下,無非是想恢復各自的諸侯國。他們像自己當諸侯國的統治者,而不是尊重所謂皇帝的權威。

    第二種人是新秩序的擁護者,例如蕭何、陳平等。第三種人就是劉邦的家族勢力,劉氏宗室子弟。

    這裡面比較起來,第一種人所佔比例最大。秦代以前,分封制已經存在了800多年,在人們的心裡早已經根深蒂固,所有當劉邦建立漢以後,在確定最初的國家行政管理制度時,面對以韓信為代表的、勢力龐大的舊秩序擁護者,他只能妥協,分封他們為諸侯王,實行郡國並行制度。

    劉邦是郡縣制的擁泵者,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將權力收歸中央。分封諸侯王是迫不得已的臨時舉措,所以他一直在想辦法除掉這些異姓諸侯王。

    後來,劉邦採取措施先後除掉了韓信、彭越、盧綰等諸侯王。

    但是,這個時候諸侯制仍然還有很大的市場,新興的郡縣制在很大一部分人看來,仍然無法接受。如果在全國強行推行郡縣制勢必會引起社會動盪,所以劉邦再次妥協了。這次他採取了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措施,制定了“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規矩,讓劉氏子弟代替原來的異姓諸侯王。

    然而,這項制度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諸侯國權力巨大,形成獨立王國。

    各諸侯國自行任命自己的官員,對自己的土地徵稅,對諸侯國內的自然資源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中央政府對各個諸侯國的事務根本無從下手。這些諸侯國以吳王劉濞最為典型。

    劉濞的吳國統轄會稽等東南三郡五十三城,是所有諸侯國中最大的分封國。劉濞這個人頗有經濟頭腦,他大量開採鐵礦鑄錢,利用沿海的優勢煮鹽,與其他諸侯國進行交易。由於這兩項都是當時社會上的必需品,經過劉濞若干年的苦心經營,吳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富甲一方,甚至可以中央相抗衡。經濟實力強盛以後,劉濞開始招兵買馬,在政治上以期實現更大的野心。

    第二、諸侯國分佈在漢帝國各地,將國家形成了割據狀態,不利於民心的統一。

    秦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沒有實現人心的統一。作為前車之鑑,漢代統治者時刻記在心上。劉邦去世後,文、景二帝先後上位,這兩位皇帝時刻都想著統一民心。但是一個個諸侯國就是一個個的獨立王國,他們推行自己的統治,反而加劇了人心的分化,不利於中央政府的政令暢通。久而久之勢必會造成國家離心力的增加,最終可能會導致國家的分崩離析。

    到了景帝時期,晁錯適時提出了削藩的建議。沒想到這成了導火索,吳王劉濞聯合其他六個諸侯王發起了以清君側為理由的七王之亂,再次把統一的漢帝國拖入了戰亂的泥潭。當然,結果我們知道,最終漢景帝平定了七王之亂,基本上實現了中央集權。諸侯王這個問題一直到了漢武帝推出的推恩令才完全解決。

    所以,我們經過認真梳理後發現,郡國並行導致的漢代禍亂實際上是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矛盾,中央集權與諸侯制的矛盾,可以說這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鬥爭,也是新制度與舊制度鬥爭磨合的過程。

  • 12 # 郭老師的小課堂

    這個禍亂應該是導致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

    不過漢朝的滅亡並不是郡國並行。因為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加上漢武帝的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措施,諸侯國已經對中央構不成威脅。

    具體分析一下郡國並行的危害。劉邦封諸侯王等於是把漢朝的疆土分出一部讓他們統治,雖然不甘心,但是為了維護漢朝的大一統局面,也不得不委曲求全。

    後來翦除異姓王,又封同姓王,是希望大家都是親戚,肯定比外人強。但人算不如天算,在權利面前,親情血緣又算啥。更何況,親戚平時也不走動,關係也不親。

    大量的土地、資源、人口都掌握在諸侯王手中,導致中央政府財政捉襟見肘,混的還不如諸侯王。

    最後中央要收回諸侯王的權利,諸侯王肯定反對。加上有些諸侯王實力確實強大,自己有錢有軍隊還有幫手,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反抗一把,從而導致了禍亂的發生。

  • 13 # 很多很好的影片

    劉邦蕩平項羽之後,成為了大漢王朝的締造者。

    為了避免禍端,他實行“郡國並行”,讓各地的諸侯與劉氏一族共享天下。

    很多人可能覺得,為何秦始皇辛辛苦苦所塑造的大一統觀念剛剛成型,劉邦又轉而大肆分封功臣,封建諸王?

    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的基礎,是他能夠以武力鎮壓各地諸侯,甚至已經打垮曾經那些盤踞在各地的諸侯國勢力。

    原來那些強勢的諸侯國,因為國力損耗,軍隊銳減,開始漸漸淡出歷史舞臺。

    秦朝末年,戰亂再起。

    這一次,陳勝、吳廣所主導的農民起義,不僅揭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序幕,更激化了曾經六國貴族的崛起。

    一時間,盤踞在崤山以東的六國貴族再度復起,勢力也同樣開始漸漸壯大起來。

    及至楚漢戰爭結束,六國貴族雖經興替,仍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更何況,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自身的軍事實力也有所受損,此時所謂的“郡國並行”其實就是和諸侯國平分天下,諸侯國共尊劉邦為天下共主。

    這種無奈的妥協,讓大漢王朝幾乎空有關中、蜀地,而崤山以東的地方大多為諸侯國佔領。

    楚國、梁國、淮南國、長沙國、趙國、韓國、燕國

    這七大諸侯國,佔據著漢王朝三分之二的江山。

    所謂的禍亂根源,壓根不存在。

    不實行郡國並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蕩平在楚漢戰爭重新崛起的六國貴族。可是,已經歷經四年耗戰的劉邦,當真能夠拿出全部身家,和六國貴族宣戰?

    未必吧?

    恐怕未有傻子才會這麼做?

    最為合適的辦法,當然是折中緩和,慢慢削奪他們的勢力。

    劉邦定國之後,一直到他去世。

    削奪異姓諸侯王的行動都在一直進行。

    公元前200年,晉陽戰役,劉邦開始進攻韓王信。

    公元前196年,東垣戰役,劉邦蕩平陳豨、韓王信。

    公元前196年,蘄西戰役,劉邦蕩平英布。

    公元前196年,燕地戰役,盧綰被平定。

    此時,劉邦所分封的七大王中,韓信所佔據的齊楚地區面積最為廣闊,劉邦擒獲韓信之後,將韓信軟禁在洛陽,首先將齊楚地區分封為給劉氏親王。

    劉賈、劉交、劉肥成為齊楚地區的劉氏代言人。

    韓信、彭越兩人並沒有和劉邦交戰,而被直接擒獲。

    至此,異姓七大王中,僅僅剩下了長沙王吳芮一系。

    長沙王所處的位置比較尷尬,在漢初時期,這裡並不富裕,長江以南流域也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劉邦的大軍長途跋涉未免破費周折。

    最為合適的辦法就是讓其和其他勢力相互掣肘,防止彼此壯大。

    而這個能夠和長沙王掣肘的力量,還真的存在。

    ---南越。

    當時南越王趙佗控制著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可謂勢力強大。劉邦想要遠征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南越的地盤大多是搶過來的,劉邦對比也頗為無奈。

    胳膊太短,夠不到。

    你能奈我何?

    南越就是這種厚臉皮,最終讓劉邦不得不承認,好。

    土地可以給你,但是你要聽話哦!

    南越王收到劉邦正是的授權書,名正言順的掌管三郡,成為南越王。只是,門面上還是臣服於漢朝的。

    如此一來,長沙王就成為不能除掉的一個異姓王。

    如果除掉長沙王,南越豈不是在長江以南獨領風騷?

    到時候,誰能管得了他?

    最終,長沙王因為南越的存在,免逃一死。

    畢竟,你小子還是有利用價值的嗎?

    如果沒有,我劉邦會留著你?

    異姓王被剷除之後,劉氏諸王成為劉邦最為信賴的人,他們相繼被劉邦分封各地,成為捍衛大漢政權的忠實子嗣。

    至少,剛剛分封的時候還是聽話的。

    配得上一個忠字。

    後來呢?

    嗯,後來他們就變心了,變得太離譜了。

    有錢了,有權了,胸腔裡的那個小心臟可不得多撲騰幾下,怒刷一波存在感嗎?

    一直到呂后掌權,西漢王朝分封的劉氏、呂后封國已經多達14個。

    大肆分封封地的結果想必大家都知道,無形中弱化中央集權,增強地方勢力的發展。

    這種分封迅速讓諸侯國發展起來,成為威脅中央王朝的毒瘤。

    劉氏諸王這些定時炸彈,終於爆發了七國之亂。

    不過幸運的是,七國之亂時的諸侯戰鬥力實在是弱的一比,周亞夫帶領大軍吊打了一頓,諸侯國勢力一夜回到解放前,家底也被扒拉光。

    這次叛亂的失敗,為漢武帝劉徹以後推恩令的實行奠定了基石。所謂的推恩就是將封地再度分封,分封給諸侯國的兒子,再度削弱他們的勢力。

    推恩令這波微操的結果,兒子越多的諸王,勢力會越來越弱。

    可那些諸侯王的兒子一個比一個多。

    哎,漢武帝也沒有辦法吶!

    有種!你別生啊!

    這波微操堪稱完美!

    它也讓大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期,進入了全盛時代。

    大一統王朝也正式形成!

    所以呢?

    郡國並行有沒有錯呢?怎麼會成為禍亂根源呢?

    這已經是優中選優的良策了,畢竟我劉邦姓劉,我不相信自家人,難道要相信外人?

    當然啦,奠定大漢王朝大一統格局真正形成,總是要付出一些代價。

    這些代價的背後,無雙國士韓信恐怕是最為悲情的一個人吧。

    但是,別遺憾,幾千年後的讀者可是都記著你呢。

    你韓信,就是大漢王朝的絕頂功臣,無雙國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遊的意義對你來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