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劉備看著沒啥才能,卻能當主公,諸葛亮足智多謀,卻只能當軍師。 劉邦地痞混混一個,出謀劃策比不上張良,攻城掠地比不上韓信,治國之道比不上蕭何,但是他卻能成為統帥。 朱元璋手下能臣良將輩出,但為何偏偏一個乞丐出身的朱元璋能成為統帥? 似乎智謀、兵法,這些並不是一個統帥所必須的。 那麼什麼樣的素質和才能才是統帥所必須的?
5
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你現在普通上班族,你很難胸懷天下,高瞻遠矚,但是,如果你現在開一家小公司,然後一步步做大,在做大的過程中不斷吸引人才,做大做強,成功上市,你就是上市公司老總了。

    明白沒?人才可以培養出來的,將帥也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主公也是一步步成為人才的。

    朱元璋乞丐出身,最後也做了開國皇帝,

    劉備看起來啥都沒有?先說說他的硬體吧!

    有富商出錢支援他打天下(張世平、蘇雙),後來的糜竺糜芳兄弟一直支援他,他有自己的嫡系班底關羽張飛等,有錢有隊伍有地盤,這就是他的硬體。

    再說軟體,他胸懷天下、有膽識有謀略、有領導能力、駕馭能力、決策能力、

    劉備劉邦都是一樣,不懂他們的人自然認為他們沒什麼才能,因為大多數人都把帶兵打仗當才能,對帝王來說,這恰恰是最沒用的東西,

    不是有句話說的?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不了戰略上的懶惰。

    武將只是戰術上的才能,而軍師、帥才、主公負責的是戰略路線。

    戰術的才能一眼就能看出來,戰略的才能一般人看出來。

    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英雄惜英雄,英雄們看劉邦就是大英雄,普通人看劉邦,那就是沒啥才能的小人。

  • 2 # 流星不流行

    歷史上將領分兩種,一種是一步步從底層打上去,一種是先天的貴族,從孫子兵法中對優秀將領的定義為智信仁勇嚴,意思是足智多謀,賞罰分明,愛護士卒部屬,勇敢果斷,軍紀嚴明。能達到這樣的屈指可數,但是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贏。

  • 3 # 小蘑菇頭煊

    古代的開國皇帝大多是窮苦出身,自小離開父母,身上有股流氓氣質。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從底層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人生巔峰。他們身上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情商高,會來事,懂得拉攏人心,又御人有方。

    對照我們現在職場,同樣的道理,能力再強,如果情商不夠,也做不了領導。相反情商高,會來事,懂得討好上級,會有更多的提拔機會。

  • 4 # 萌萌噠快樂美少女

    1. 訓統分離。在和平時期,有一些固定的軍官去訓練失

    敗。到了真正需要上戰場時,皇帝會任命一位高階將領。 由這位大將統領全軍,率領部隊去打仗。在和平時期,高階將領是沒有實權的,不可能隨意調動部隊。即便需要調動軍隊,也 需要虎符。在這種狀態下,大將軍的確手裡握著軍權。但是他與將士們的感情並不深厚,只是按照皇命去打仗而已。一旦戰事結束,就要將兵權歸還給皇帝。

    2. 職不久任。意思就是,一個大將軍,不會在統帥的位置上呆太久。除非在戰亂年代,要一直戰爭,才會打破這種狀態。在戰亂時期,皇帝是不敢隨意更換統帥 的。畢竟面對豺狼虎豹,需要時刻警惕,隨時保持戰鬥狀態。一旦隨意更換統帥,便會給敵人可乘之機。到了沒有戰爭的年代,統帥的任職時間不會太久,會輪換著來。對於皇帝來說,只要統帥不再一個地方呆太久,就不會擁有他自己的核心力量,也不會危及皇權。這種想法也是對的,一個人 再厲害,也不可能靠著一己之力去造反。沒有自己的軍隊,也就沒有造反的底氣和自信。

    3、互相制衡。一般來說,部隊都不會在一起駐紮,大概會分成幾個部分。當有戰爭需要時,才不至於一敗塗地。皇帝將部隊分為多個部分,駐紮在不同區域。主要目的就是相互制衡,不讓一人獨大。每個隊伍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牽制,才能令皇帝放心。在每一支部隊內部, 設有監軍。主要負責監督統帥的行動,並且傳達皇帝的旨意。4、糧草分批。在每一次戰事將其之際,兵馬還沒有行動,糧草就要先行。因為打仗計程車兵們與馬匹,都需要糧草。控制了糧草,等於控制了整支部隊。如果前方有部隊,後勤方面卻沒有保障,早晚都會一敗塗地。而皇帝則會牢牢控制糧草,前方 需多少,就會派人送去多少。不會一次性送很多,而是分批送過去。

    5、控制人質。當皇帝派大將軍出征,他的家屬或者兒子是不能隨行的,必須留在京城。在出徵之前,皇帝 會給予很多物質獎賞,也會好好安慰,讓大將軍能夠放心去打仗。但是會留著他的家人做人質,讓大將軍也有束縛,不敢造反。畢竟能夠勝任大將軍的人年紀都不會太小,如果真有造反的想法,還得考慮全家老小。除非不在乎家族人的性命,不然是不會造反的。

    這就是皇帝的智慧,透過頒佈一些制度,再利用一些權術,控制著整個隊伍。事實證明,皇帝的這些做法還是很有效果的。當戰事發生之後,不可能沒有指揮者。他會任命有能力的人去前線指揮,但是這份軍權只是暫時的。當大軍班師回朝時,需要將兵權歸還給皇帝。這些方法,對皇帝和大將來說都是有好處的。畢竟皇帝將國家的主力軍都交給大將軍,留著對方的家人,也是很正常的。當然,也有一些大將,不在乎家人的性命,只想造反之後自己做皇帝。如果真的遇到了這樣的人,皇帝只能自認倒黴,別無他法。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 5 # 淺藍君影視剪輯

    首先,優秀的統帥都會學習兵書,不過有的是先學後實踐,有的是先實踐後學,紙上談兵固然不行,但一直沒有理論指導也不行。

    對古代的將領來說,沒有軍校,增進軍事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跟對領導,在名將身邊能學到很多人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唐初名將很多都是在軍神李靖手下先當下屬,而後在獨立領兵,所以古代很多將門虎子,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能接觸學習,自然成長的也快。

    對沒運氣跟在名將身邊的人來說,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統帥也不是沒可能,在軍隊基層確實能學的少些,但看慣了豬跑,也就不用吃豬肉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打仗不是非得有個什麼奇謀妙計才行,只要能管住軍隊,讓士兵進退有度就可以稱為名將了,而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的統帥在這方面有優勢,如果再有些天份成為名將也很容易。

  • 6 # 陌上良石

    當統帥的難度要遠遠高於當將軍、當軍師!將軍和軍師是“專才”,即有一方面比較突出即可;統帥是“合才”,即自己具備的才能比較全面,還能把不同的人才粘合到一塊兒。

    統帥要有當老大的意願,敢於冒險。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願意當老大,當老大的風險太高,在古代造反是要株連九族的,這買賣九死一生,大機率是要是失敗的,到時自己丟了性命不說,還會連累的整個家族。當個將軍或者謀士風險就會小很多,老闆不行了,就乾脆直接接受招安,還能混個官當。遇到天下大亂,這個老闆不行了,收拾鋪蓋,再投另一家,只要有才能,吃飯不是問題,說不定還能封妻廕子。

    統帥要有一定的資本。在古代是非常重視門第和名望,如果祖上是高官或者望族,就既有錢,也有人脈去拉起一支隊伍,比如袁紹,祖上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反對董卓時登高一呼,響者雲集,很快就成了討伐董卓的總盟主。如果祖上沒有積累,平頭老百姓一個,那也得有一幫窮哥們願意跟著你,比如劉備,不論多麼狼狽,“萬人敵”的關羽、張飛、趙雲都是鐵桿兄弟,出生入死,一塊打天下,這些老兄弟是劉備起家的資本,沒有這幫兄弟,他也請不來諸葛亮,誰願意跟一個光桿司令,那還不如自己幹!

    統帥要意志堅定,一條道走到黑。做老大不一定具有多高的專業技術才能,但一個要有目標,意志堅定,在打天下這件事上開弓就沒有回頭箭,不是像回頭就能回頭,今天想幹,明天又不想幹的人當不了老大。創業之路充滿了艱辛,無數的困難和失敗在等著,隨時都可能腦袋搬家,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的人是幹不成事的。劉備在漢末混戰的軍閥裡,可以說是底子最薄,二十多年除了失敗就是逃跑,最慘的時候老婆、兄弟都混丟了,孤身一人寄居在袁紹賬下,就算那麼落魄,也依舊心懷“匡扶漢室”的理想,百折不撓的去奮鬥,正是這堅強的意志讓他挺過了一道道坎。

    統帥要會識人用人。如果說當統帥有專業能力的話,這一項就是統帥的專業能力,也可能是與生俱來,也可能是後天培養,總之,要會相面,能清楚地判斷別人幾斤幾兩,能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讓他的才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劉備在這方面絕對是高手,前期的時候就看出小商販關羽和屠夫張飛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著意去結交和籠絡,可以說三國時期真正的“萬人敵”也就這樣二位兄弟。後期再評價馬謖的時候也告誡諸葛亮,此人不可大用,諸葛亮不信,才導致令孔明先生後悔一生的丟失街亭。

  • 7 # 三月的豬鼻子

     首先,指揮官需要必不可少的勇氣

    一個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的人不適合做統帥。岳飛曾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因主帥“不抵抗”,乃至率先逃跑,而導致全軍潰散的事例,戰史上數不勝數。戰爭是充滿危險的行動,雖然主帥所處的位置相對安全,但是也有可能會突然遭遇危險,這就需要統帥具備一定的勇氣。勇氣一般分兩種,有的人是天生勇敢,這種人在人群中只佔極少數,更多人則是在榮譽心、愛國心、責任心的激發下捨生忘死,這兩種勇氣,指揮官具備其中一種即可。  

    其二,領導才能;軍隊是個大集體,一個統帥需要管理以萬數,以十萬數,甚至以百萬數的部隊,統帥管理一支部隊猶如經營一家公司,只有具備充分的管理才能,才能讓軍隊成長為一支戰鬥力強大的軍隊。試看戰史上那些戰鬥力無比強大的軍隊,哪一支不是擁有一位賞罰分明、體恤士卒、舉賢任能、豁達大度、善於聽從他人意見的統帥呢?吳起親自為傷兵吸吮淤血;亞歷山大大帝能叫出許多士兵的名字,並歷數他們的功績;凱撒能夠突破身份限制提拔出身低微計程車兵;拿破崙則被士兵們親熱的稱呼為“小伍長”……

    其三,謹慎與冷靜。即使知識很少的人,也聽到過“驕兵必敗”這個詞,其實驕兵並不必敗,不過驕兵多敗則是實情。所謂“驕兵”,是指在某些情緒的影響下放鬆警惕,不夠謹慎的部隊。 一個指揮官必須隨時保持謹慎,才能避免軍隊陷入危險的境地。我們看到,即使是一頭猛虎,如果它不夠謹慎,也會在睡覺的時候被別的物種偷襲,也會掉入獵人的陷阱,也會被狼群圍攻而不得脫身……乃至“虎落平陽被犬欺”。軍隊也一樣,因為士兵需要睡眠,所以軍隊在夜晚會很脆弱;因為軍隊需要行軍,所以軍隊在險惡的地形上行軍可能會因為地勢的不利而遭遇危險,世界上從來不缺乏“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

    因為軍隊需要吃飯喝水,所以在軍隊開拔進缺少飲水和糧食的地區時一定要三思……諸如此類,需要謹慎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因為危險可能隨時出現。我們常說背運的時候喝涼水也會塞牙縫,其實在戰爭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避免危險,就需要統帥時刻具備一顆小心謹慎的心。

    討論了謹慎,再來看冷靜。觀察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生活周圍的人,我們發現,人們有時候會受情緒的左右,做出平時不會做出的事情,而一旦等待情緒平復後,人們往往會為情緒失控時所做的事情而感到後悔或者自責。作為一個統帥,假如他不是一個足夠冷靜的人,那麼他就可能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做出不夠謹慎的事情,從而遭遇我們上文可能提到的危險。

    其四,富有鬥志、堅韌、百折不饒。

    即使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些品質也是非常有用。有的人認為做到百折不饒非常簡單,可是當他真正面臨逆境的時候,因為他看不到希望,他也許會很頹廢,也許會自暴自棄,當時運好轉的時候,他們才明白在逆境中的頹廢讓他們失去了很多好機會。

    也有的人本身並不缺乏在逆境面前百折不饒的勇氣,但當他受到他人悲觀氣氛的感染時,他甚至會同情自己,最終縱容自己得過且過。真正能做到百折不饒的人想必是不多的,毫無疑問,百折不饒對於統帥是極為重要的品質。楚漢爭霸,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屢戰屢勝,假如不是劉邦足夠的堅韌,怎麼會有最終垓下一戰定天下的勝利呢?

    其五,非凡的智慧

    一個統帥需要洞悉士兵的心理,瞭解他麾下每一支部隊的戰鬥能力,瞭解他麾下每一個高階指揮官的缺點與優點,從而在戰鬥中把這些部隊和指揮官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以最大程度的發揮他們的戰鬥力。同時,統帥需要從有限的情報中判斷對方的每一支部隊的戰鬥能力,洞悉對方每一位高階指揮官的性格與能力,並判斷對方部隊的行動與部署。

  • 8 # 歷史步行街

    先說觀點,在古代要想成為統帥,必須具備三方面條件:深遠的戰略眼光、紮實的資歷威望,以及君主的絕對信任。這三點必須同時具備,才能夠坐上統帥的位置。

    一、具備遠超一般將領的戰略眼光

    普通將領的眼光層次可以停留在“戰役”或者“戰鬥”層面,能夠執行戰鬥任務,做到衝鋒陷陣、斬將奪旗,就可以算得上是合格的將領了。而如果能夠根據戰場的山川地形,制定合適的戰鬥策略,同時擅長統兵、練兵,做到軍紀嚴明,那麼就是不可多得的智勇雙全的大將。

    然而統帥的視野則需要更高,眼光要達到“戰爭”的層面,甚至要超出軍事範疇,綜合考慮政治、經濟,以及對於天下形勢和國家戰略的影響。因此,作為獨當一面的負責人,統帥的眼光不能侷限於具體的戰鬥細節,而是必須要思考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略方向,並且統籌一切資源去實現戰略目標。

    二、戰績驕人,資歷紮實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統帥也不是一天練成的。沒有人天生就能夠成為統帥,作為統帥所必需的戰略能力也必須透過基層軍旅生涯一點一滴的磨礪才能夠培養出來。例如秦國戰神白起,平民出身,就是從底層士兵開始,逐步積累戰功,從左庶長、國尉、大良造,一直到武安君。伐楚、攻韓,再到長平之戰,正是一場場實戰的積累,才造就了白起統帥幾十萬大軍的高超能力。

    古代的軍隊不同於現在的企業,現代企業可以空降職業經理人或者高管來負責業務,但是在古代,如果沒有過硬的戰功和紮實的軍旅資歷,那麼統帥就沒有足夠的威望去統帥三軍。比如三國時期的周瑜,受到孫策破格重用,年紀輕輕就成為一方統帥。在很長時間內被程普、韓當這些軍中老將的質疑,帥位都不穩固。可是在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周瑜迅速擁有了壓倒性的威望,再也沒人提出不滿。

    三、君主絕對信任

    如果說前兩個條件是對個人能力的硬性標準,那麼君主的信任則是能否擔任統帥的決定性因素。作為一方統帥,往往手握數萬、甚至數十萬大軍,幾乎是“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狀態,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國家的命運。

    這樣的職位,君主必須交給絕對信任的人來擔任。比如秦始皇交給王翦六十萬大軍滅楚,漢武帝將漢軍主力託付給衛青、霍去病等等。所以能夠擔任統帥之人,要麼是出身行伍,由君主一手提拔,要麼是將門世家,歷代忠誠,備受信任。只有這樣,君主才會放心任命統帥。

    由此可見,在古代想要成為統帥,自身過硬的能力、眼光、戰績、軍中威望都不可或缺,而且需要獲得君主的信任,方才可以做到統帥一方。

  • 9 # PS合成教學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就好比總工程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

    要懂得宣傳、情報、通訊指揮、物流、統戰、農業、地理和氣象、應用數學、人力資源、軍工技術、教育培訓、思想政治、財務管理等一系列知識。

    再說的詳細一點,作為統帥,你得知道:

    一支10萬人的軍隊,一天吃多少糧食,喝多少水,糧食要多少民夫運送,或者在哪裡能買到,哪個地方缺水。

    武器盔甲的損耗速度,弩箭的消耗量,運輸途中的耗損比例,運輸車隊的行進速度,以及路況地形對後勤運輸的影響,你必須瞭如指掌。

    如果是深入敵國腹地打個兩三年(王翦滅楚),你還要想清楚怎麼過冬。

    你還要搞清楚,儲備好這些物資要花多少銀子。

    還要結合帝國的財政狀況,考慮好一旦戰局膠著,帝國能堅持幾年?

    如何做好宣傳工作(或者說洗腦),讓士兵和百姓認同你發動戰爭的合理性,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在平時,如何搞好情報收集工作,刺探敵國的山川地理、關隘分佈、行政組織結構、民風民俗、物產分佈和產量、人口情況,

    摸清楚敵人的軍事資源分佈,軍事主官的個人資料,以及他們的內部政治形勢,財政狀況。

    還要督促工匠,對戰爭裝備進行改進,使儲運更方便、降低成本、提高殺傷力。收集士兵和低階軍官的意見,指導實際生產。最終確立一個完善的機制,提高軍工效率。

    推動退休將領到軍事院校執教,搞好教研工作,分析以往軍事鬥爭中的經驗教訓,編寫成教材。

    面相全國,招收優秀的年輕人入伍。

    制定良好的人才遴選、培養和晉升機制。

    搞好軍隊的內審糾察工作,打掉負面影響很大的老虎。

    嚴控士兵的組織紀律。

    戰爭一開始,你就要規劃行動路線,想清楚進退的路線,這要求你對中國的山川地理非常熟悉。

    戰爭過程中。

    如何保證資訊通路暢通,指揮命令順利到達各軍,並被正確理解。

    戰場上如何識別敵我。

    怎樣偵查敵情,搞清楚當前地圖上敵人的數量、兵種、軍隊質量、指揮官是誰、分佈情況、物資儲備狀況,摸清楚他們的後援情況。

    對下屬們的表現,也要了如指掌,一場仗打贏了,是誰的功勞大。

    有哪些出色的年輕人值得培養,如何鼓勵他們,對那些辦事不利的手下,如何懲罰或者撫慰。

    並且分化瓦解敵人,試圖團結他們內部的中間勢力,拉攏他們的附庸國和僕從軍。

    作為古代軍事統帥,是如何掌握這樣繁多的知識的。

    比如霍去病,他年紀輕輕,怎麼知道這些東西?

  • 10 # 當代曹植

    帶兵打仗,只是戰術型人才。而統帥是戰略型人才。

    劉邦與朱元璋看似沒有什麼才能,因為他們並非是技術型人才,又沒有立下赫赫戰功,還不像諸葛亮劉伯溫那樣能掐會算。

    但是,此二人善於招攬人才為已所用,善於納諫,善於集思廣益,善於整合資源,善於等待時機,善於將將而非將兵。再加上些許運氣,因此,能從平民到皇帝。

    優秀的統帥都會學習兵書,不過有的是先學後實踐,有的是先實踐後學,紙上談兵固然不行,但一直沒有理論指導也不行。

    對古代的將領來說,沒有軍校,增進軍事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跟對領導,在名將身邊能學到很多人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唐初名將很多都是在軍神李靖手下先當下屬,而後在獨立領兵,還有趙匡胤,跟隨郭威受益良多,連政變都如出一轍。所以古代很多將門虎子,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能接觸學習,自然成長的也快。

    對沒運氣跟在名將身邊的人來說,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統帥也不是沒可能,在軍隊基層確實能學的少些,但看慣了豬跑,也就不用吃豬肉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打仗不是非得有個什麼奇謀妙計才行,只要能管住軍隊,讓士兵進退有度就可以稱為名將了,而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的統帥在這方面有優勢,如果再有些天份成為名將也很容易。

  • 11 # 酒徒影視

    首先,優秀的統帥都會學習兵書,不過有的是先學後實踐,有的是先實踐後學,紙上談兵固然不行,但一直沒有理論指導也不行。

    對古代的將領來說,沒有軍校,增進軍事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跟對領導,在名將身邊能學到很多人一輩子都學不到的東西,唐初名將很多都是在軍神李靖手下先當下屬,而後在獨立領兵,所以古代很多將門虎子,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能接觸學習,自然成長的也快。

    對沒運氣跟在名將身邊的人來說,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統帥也不是沒可能,在軍隊基層確實能學的少些,但看慣了豬跑,也就不用吃豬肉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打仗不是非得有個什麼奇謀妙計才行,只要能管住軍隊,讓士兵進退有度就可以稱為名將了,而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的統帥在這方面有優勢,如果再有些天份成為名將也很容易。

  • 12 # 金全有

    什麼才能是古代統帥必須的?,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統帥風格各不相同的,自身擅長點也不一樣。有人以德,有人以才,有人以巧勝出,所以很難以統一標準衡量什麼是統帥必須的。但作為統帥肯定是要超出常人的地方,否則就很難統領一方疆域,讓治下臣服。如果一定要討論統帥需具備什麼才能,就一般情況下,筆者認為具有下列特質的人才能夠擔當統帥。

    一、膽識過人,敢想敢做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首要前提要敢想敢幹。列寧曾經說過:“一個行動勝過一百個口號”。

    1、敢幹不是坐等時機送上門。從來沒有一件事的成功是等所有條件都具備時再去行動,而是要創造機會,在主要因素可行的情況下就開始去做,大凡幹成功的事情,都是在幹中學,幹中變,在實幹中根據變化的情況不斷完善才取得成功的。有的人幹事,計劃很周密,然後又反覆認證,但一旦準備行動的時候卻猶豫不決,錯失良機,三國時期的曹操和袁紹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操行事果斷,一旦覺得可行,立即組織力量去幹。而袁紹呢,總是遲疑不決,結果白白喪失很多好機會。

    2、敢幹必須帶頭去幹。帶頭人會起到榜樣和號召力量,大部分人的習性是從眾型的,當你衝在第一線的時候,人們從你的身上就會感受了信心和力量,有形和無形中你就會自動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領路人,尤其在創業初期,更要如此。帶頭去幹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了解到你需要的情況,有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迅速處理。不會讓問題堆集。

    3、敢幹就是要不怕困難。想做一個統帥,前進的路上必定是荊棘叢生,面對困難,你要比常人更有勇氣,尤其是在面臨生死考驗面前,要有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的豪氣。三國時曹操在作戰中時常親自出陣,幾次冒著生死衝在一線。

    二、善籠人心,量才錄用

    古代由於是冷兵器時代,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統帥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能團結一大批各色人才在自己身邊。統帥的實質就是統領人的本領,把人統住了,統帥的地位就可以坐穩了。

    1、分利給天下。劉邦起初只是一個亭長,論學識、兵法、安國定邦他遠遠不如韓信,張良和蕭何,但他善於將這些人團結在自己身邊。他採取的的策略就是分利於天下,使得大家為他賣命去戰,劉邦是典型的善於團結人的統帥典範。

    2、不論貴賤,得功者賞。曹操本身是很有雄才大略的,但他深知得人心的重要性,當時東漢的門閥制很嚴格,不是官二代就不能當官,普通百姓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而曹操提出了不分貴賤,得功者賞,極大地調動了下層士兵的積極性,所以曹操隊伍壯大得很快,三分中國有其二。

    3、以情動人。劉備計不如諸葛亮,武不如關、張、趙、馬、黃五虎將。可是他為什麼卻能成為霸主,劉備用的是情。首先是桃園結義兄弟情,讓關羽和張飛和他甘心一起創業。其次是三顧茅蘆之恩情,使諸葛亮不得不出山為他奔走終生。再次是廣施仁義之情,以情動人心,以情收天下,在用情籠絡人心方面劉備是第一人,無人再出其右。

    三、順時而動,因勢雄起

    凡成大氣候之人普遍都是順時而出,英雄是在時勢中造就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古今中外,都是這個道理。

    1、會屈身待時。《三國演義》中劉備被呂布奪去徐州,當關、張二人憤怒不平時,劉備講了幾句話很值得深思。“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有一段精彩的龍論,也頗能說明隱忍的必要性。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在形勢還沒有形成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必要的隱忍是必須的,這也是一種策略。過早暴露自身的實力,只能會遭受缺失。象劉邦初時與項羽爭鋒,因為實力不強,退守四川等待機會。

    2、龍騰九天。當時機一旦成熟,立即順應天下潮流,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如曹操在董卓造亂之後,敏銳地覺察到自己出山時機成熟,馬上回家鄉起義兵,搞聯盟聲討董卓,並開始網羅人才,壯大隊伍,順應天下求安的呼聲,起兵統一全國,最終成為三國之中最強的一方。

    3、謀定而動。身為統帥一舉一動關係全域性,關乎自身集團的生死存亡,所以每一個舉動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多算則勝,少算則敗,不可輕舉妄動,象劉備早期就象一個無頭蒼蠅,到處亂竄,結果屢屢失敗,後來有了孔明隆中對,才算是走上了正路,有計劃,有措施,有結果。再也不是拍腦袋決策了,而是按照事先的策略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最終成為一方霸主。

    四、眼光出眾,下屬臣服

    作為統帥者,自身一定要有所所擅長,尤其是在對待全域性方面,要比別人更敏銳。

    1、善謀全域性,不為小利所動。三國時的曹操在董卓身邊工作過一段時間,當時董卓對他不薄,很重視他。但曹操不為小利所動,他看清董卓的所作所為是犯上作亂行為,將來一定不會有出路,再別上曹操素有大志,所以他毅然辭官回家興義兵。

    2、善於識人用人。將人才安排到最適合的崗位。作為統帥識人用人是必備的才能,凡有大成就者都具備這一點,如果說作為統帥需要什麼樣的才能,那麼這一條是公用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時,就說馬謖這個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結果諸葛亮沒有聽進去,致使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敗退漢中,受到了魏國的重創,從些興漢無望,因一人成事,在一人廢事,這在歷史上教訓太多了,清朝的袁士凱是一個兩面派人物,慈禧曾對評價袁說,亡清者必是此人,果然後來袁士凱當上了臨時民國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

    3、善納忠言,正確決策。作為統帥最大的挑戰是決策,決策需要大量的資訊,需要眾人的智慧,如果不能集眾智就不可能決策正確。區域性的決定如果錯誤涉及面小可以彌補,而大的決策是不能有一步錯的,一旦偏向,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嚴重的可能導致翻盤。所以,作為統帥是否優秀的根本標準就是看其決策水平的高低。三國時的袁紹為何從最大的軍閥最後從江湖除名,就是因為他不能廣納良言,剛愎自用,決策屢屢失誤,最後落得個政息人亡。

  • 13 # 遊半知

    將才與帥才有很大區別,大將軍需要具備統領軍隊, 制定有效的戰役戰術,為打贏戰爭具備自身優秀的軍事能力。

    帥才卻是一個國家命運的支柱之一,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凱撒 ,漢尼拔, 拿破崙, 蘇沃洛夫, 朱可夫等等。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姜子牙, 孫武, 吳起, 管仲, 樂毅 , 商鞅, 嬴政, 白起, 項羽, 張良, 韓信, 周亞夫, 劉秀, 諸葛亮, 周瑜, 李世民, 李靖, 忽必烈, 劉基, 康熙等等, 這些重要人物對於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崛起, 推動歷史前進起到了中堅作用。

    帥才們或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或親臨前線帶兵拼殺, 揮斥方遒,他們不僅深諳兵法, 統領全域性, 拿捏輕重。因為 , 統帥的決策關係著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一個帥才, 他必須具有政治 , 治軍, 經濟, 外交, 歷史, 藝術, 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綜合性知識, 並能夠靈活運用。派兵遣將指, 揮若定,危機時刻面對泰山壓頂而氣定神閒, 閒庭信步!

    一個統帥應該是一個信仰的鼓吹者, 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一個好士兵”, 蘇沃洛夫在戰爭時期經常到連隊與士兵們同吃同住, 噓寒問暖, 甚至親臨前線,更精確掌握戰爭資訊,更體現“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一個統帥需要堅強的意志, 精神上要催誇對手。面對形勢惡劣, “敵軍圍困萬千重, 我自巋然不動”, 泰山壓頂而不動容!萬不得已要有賭徒心態, 切忌優柔寡斷, 成大事不拘小節, 壯士斷腕 ,,,

    電視劇《亮劍》有一段的經典對話: “鐵嘴鋼牙木頭屁股, 要坐得住,世間上的熱鬧你不可能全部趕上。有些東西, 你只能用眼睛去看, 用心去感受, 用胸去擴張,,,你懂了嗎 ”?將才說: “不懂” , 帥與將就是這個級別。

    一把削鐵如泥的寶劍 , 它的貴重在於經歷過千錘百煉 , 在於鑄劍師傾注了滿腔心血,在它身體里加注特殊成分。所以, 他就成了歷史前進的重要推手。

  • 14 # 青山私塾

    清朝是王爺穩坐中軍帳,掛帥,貝勒爺掛將軍銜。指揮權不落漢人手。後期滿清的無能卻催生了蔣介石的偶像曾國藩建立了八旗之外的另一軍種,類似於現在的方面軍。

  • 15 # 心說歷史

    作為一個軍事統帥,筆者認為要有以下幾點要素:

    以最小的代價失敗

    古代統帥所必須的當然是能打勝仗,但是百戰百勝的將軍是很少的,真正的名將是能在失敗的時候仍然能能保持建制撤退,將失敗的代價降為最低。

    廉頗:

    廉頗與秦軍長平對峙,廉頗知道,秦軍鋒銳,他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採取了堅守不出,疲乏秦軍的策略。雖然這個策略不可以戰勝秦軍,但是在不勝的處境下,代價是最小的。

    冉閔

    冉閔最開始展露頭角就是在後趙皇帝石虎一次打仗失敗的時候,眾人皆潰,只有他的的軍隊是保持建制的撤退,將戰爭失敗的代價降為最低。

    自己會善於統兵

    題主所說的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雖然統兵不如韓信,不如項羽,但是在除了這兩個人之外的將領中,劉邦是最強的。後期從他的戰績來看,單挑各個異姓諸侯王,未逢敗績。因此,劉邦對付其他人可以,只是單單對付項羽需要兵仙韓信的幫助而已。他留韓信是為了對付項羽,等項羽一死,韓信就沒有用了,之後果然也將之殺死。

    這裡對比一下劉邦與項羽:

    劉邦就是不折不扣的帥才,而項羽就是所謂的將才。

    的確,劉邦出謀劃策比不上張良,攻城掠地比不上韓信,治國之道比不上蕭何。但是他能統領這些將才,在彭城之戰之中,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精兵打敗,劉邦落荒而逃。

    但是,他透過此戰,將站在項羽那一邊的諸侯,全部拉到了自己的這一面。反觀項羽,暗道本來支援自己的諸侯跑到劉邦那邊,便氣急敗壞的攻打,於是將諸侯們全部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從這個層面上講,項羽是贏了戰役,輸了戰略;而劉邦是輸了戰役,贏了戰略。

  • 16 # 醫道傳真陳皮

    要懂得宣傳、情報、通訊指揮、物流、統戰、農業、地理和氣象、應用數學、人力資源、軍工技術、教育培訓、思想政治、財務管理等一系列知識。

  • 17 # 德全不畏

    請您看完此文,答案也就有了。

    對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安全是首要的事情。孫子更是直接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孫子在《始計》中,有對“將”的基本素質的論述,一共有五點:“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翻譯成白話就是:足智多謀、講信用、愛護士卒、勇敢、軍紀嚴明。

    (編者按:先秦時期的“將”,就是後來的統帥。西漢中期“將”的含義,才逐漸貶值、變成了統帥麾下的部將。)

    孫子的這五點要求,後四點“信、仁、勇、嚴,”資深的軍人只要用心,做到並不難。難的是“智”,也就是足智多謀。

    統帥上戰場前,要揣摩政治形勢,到了戰場上,要保證糧草、器械的供給,保證士卒的健康、訓練,對戰場上的地理、氣候,敵方資訊瞭如指掌等等,如此才能對各種情況做到運用自如,稱得上足智多謀。

    我們看一下,兵聖孫子對“將”都有哪些要求。

    一,能在“廟堂之算”中,擁有儘可能多的制勝籌碼。

    孫子說的“廟堂”,按現在話說,就是最高的“權力中樞”。“廟堂之算”,就是戰爭發動前,在中央的“權力中樞”統籌所有的資源,對戰事進行佈局。

    這對“將”做了極高的要求。

    1,必須有足夠的資歷,有足夠的智慧,有運籌全域性的能力。這樣才能進入“權力中樞”,並讓中樞的人員接受自己的排程。

    2,必須是高情商,這樣才能與“權力中樞”的人員保持良好的溝通,讓所有的資源服務於戰爭。

    歷史上有很多名將能“出將入相”,甚至做皇帝,他們在軍事、政治的領域裡都能遊刃有餘。穿上軍裝是睿智、威嚴的軍人,脫下軍裝就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

    尹伊、姜子牙、曹操、司馬懿、李世民、趙匡胤等等,他們都是政治家也是名將。他們能從全域性進行考慮,知道戰場上怎麼辦,並能投入全部資源用來打仗。

    也有許多名將,雖然擁有滔天的殺伐之能,卻因為“廟算”這一環出了問題,最後功敗垂成甚至導致個人悲劇。比如,李牧與朝堂關係不好,被王翦使了反間計而兵敗身死;霸王項羽沒有足夠的政治才能而身死道消;岳飛因為趙構不夠硬,前鋒已經汴京在望、抵近黃河,卻被迫撤兵,最後冤死獄中。

    二,戰場制勝。

    戰場上,影響勝負的因素太多了。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失敗,所以“將”必須是個多面手,有多種能力。

    1,戰略判斷的能力。

    戰場指揮者,需要從敵我雙方的基本盤做出強弱的判斷。這些基本盤,包括領土大小、人口規模、經濟發達程度等做出判斷。

    曹劌對魯王說,齊國“夫大國,難測也。”對小國與大國的打法,是完全不同的。打小國,可以一戰而定,打大國就很難做到。

    比如,拿破崙的法軍、希特勒的德軍,他們在歐洲西部無敵於天下,往往一戰便可滅掉別國。在入侵俄羅斯時前期犀利無比、如砍瓜切菜般碾壓俄軍,後期卻被俄軍反制並慘敗。

    再比如,兵聖孫子的伐楚之戰。吳國傾盡全力讓孫子打造了3萬軍隊,然後由孫子、伍子胥進行周密的策劃。奇蹟般的五戰五勝,殲滅了20多萬楚軍,佔領了郢都,最後吳軍還是灰溜溜的撤回吳國,任由楚國復國。以孫子之能,也抹平不了吳楚基本盤的差距。

    吳國太小了,最終還被楚國給滅了。

    2,戰術層面的指揮能力。

    這要求“將”能根據地形、氣候、敵我態勢等情況,進行及時決斷的能力。所以,“將”必須有豐富的自然知識,數學空間思維能力。

    陣地的選擇要能方便作戰,營地的選擇要通風向陽,有利於後勤保障等等,是很難的。

    進攻、撤退、防守的選擇,具體行軍路線的選擇,作戰時機的選擇要根據敵我的態勢、地理條件、天氣情況做出判斷。

    任何一個地方出現紕漏,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軍隊甚至會遭到水、火形式的攻擊。。歷史上,白起在鄢城的水攻、周瑜在赤壁的火攻,都是這方面的經典戰例。

    3,士卒心理的把握能力。

    “將”具有豐富的閱歷,才能看透把握人的心理。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況下,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

    軍隊在危險不大的地方,容易軍紀渙散,在危險的地方就會紀律性增強。如果陷入死地,就會奮力死戰。

    “深則專,淺則散。”――《孫子兵法》

    所以孫子主張“登屋而去其梯”,要把軍隊佈置到強敵圍困的死地。這樣,軍隊上下團結如同一人,爆發出驚人的戰力。

    “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歷史上,項羽曾經成功用過這一招。項羽面對強大的秦軍,下令軍中“破釜沉舟”,只帶3天的乾糧。如果不能克敵制勝,不被秦軍殺死也會餓死。於是,身陷死地的楚軍拼死作戰,爆發出的戰力驚人至極。缺乏正規訓練,缺乏武器裝備的楚軍,居然一舉打破數倍於己的秦軍正規部隊。

    劉備、劉邦、朱元璋都是資深的軍人,是睿智、閱歷豐富、深知人心的政治家,他們都有統籌兼顧全域性的能力,做統帥是夠格的。

    他們專業方面的缺陷,要由麾下的人員補充才行,否則就會釀成災難。劉備的猇亭慘敗,就是因為不善用麾下的原因。

  • 18 # 劍和酒

    孫子兵法對將的標準是:智,信,仁,勇,嚴。

    對統帥沒有太多筆墨。

    我認為可以找一兩個統帥來做點分析。比如漢武帝劉徹,秦始皇嬴政。主要說漢武帝。

    第一是謀略和胸襟。劉徹首先要面對的不是匈奴,而是竇太后。雖然劉徹已經登基,但是朝中的主力人馬都是竇太后的人,兵符也掌握在她手裡。這個時期是延續文景時的無為而治的國策,劉徹提出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竇太后不同意,只好作罷。後來劉徹採取避其鋒芒的策略,每天去狩獵,表面上對竇太后言聽計從,實際暗中積蓄力量。竇太后死後他才掌握了實權。

    第二是識人用人。漢武帝時代文武人才輩出,武的如霍去病,衛青,李廣等是千古名將。衛青出身騎奴,身份低微,是漢武帝慧眼識才,大膽啟用,所以才有了後面的絕世名將。文臣方面有主父偃,司馬遷,董仲舒等。

    第三是膽識和魄力。秦漢的最大邊患是匈奴,漢朝立國以來一直是採取和親政策,忍辱負重,匈奴屢屢侵犯邊關,百姓深受其害,幾十年都沒有真正的安寧。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是時候採取攻勢,解除北邊的威脅。於是他力排眾議,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這一打就是幾十年。後世對此有眾多非議,試問,沒有漢武帝的主動出擊,哪能有漢帝國幾百年的安穩?哪有漢族這個凝聚力如此強的民族?再,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河西走廊,將西域納入版圖,更是非凡膽識和魄力。

    第四是反思的能力。漢武帝窮兵竇武,摧殘了匈奴的同時也導致國力凋敝,晚年下罪已詔,對自己的過失進行了剖析,這是難得的。

    所以一個統帥,智謀,膽識魄力,用人,反思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 19 # 跪射俑

    《孫子兵法》中說: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大意:將帥,需要具備智慧、誠信、仁慈、勇敢、威嚴等素質。

    孫子在這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軍官必備的素質,基本上觸控到了為將之道的本質規律,後人也經常提到將帥的素質,但很少有能夠超越他的。你看,孫臏提出將帥要具備“義、仁、德、信、智”,吳起認為要重視將帥的“威、德、仁、勇”,《六韜》提出“勇、智、仁、信、忠”之將帥五德,《三略·下略》指出了“道、德、仁、義、禮”五德等,都體現了對孫子思想的繼承。

    兵書《六韜》《三略》

    《孫子》鉅著誕生後,在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它既受到尊崇,也遭到詆譭。一些忠實的封建衛道士認為它尚“詭詐”,重“陰謀”,是和儒家“仁義為本”核心價值觀念相牴觸的。這是大大的誤解。其實,整篇《孫子》都貫穿著“安國全軍”的思想,孫子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為新興統治階級服務的。“仁”和“詭”猶如鐘擺之兩端,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歷史的前進。孫子軍事思想中有許多地方和儒家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就拿這將之“五德”來說,儒家不是提倡“仁、義、禮、智、信”這“五常”嗎,有“智、信、仁”三項是相同的,只是以“勇”代替了“義”,以“嚴”代替了“禮”,反映了治軍用兵的特殊需要和規律。

    “信、仁、勇”是對品德的要求,“智、嚴”是對才幹的要求,歸根結底,將領就是要德才兼備。“智”為“五德”之首,是軍官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質,貫穿於始終,“信”、“仁”更多具有柔的一面,“勇”、“嚴”更多具有剛的一面,剛柔相濟,兩手都硬,才能在軍內軍外展現將帥風度。

    智——將領要擁有豐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通人事;要有政治意識、戰略眼光和全域性視野,明確軍隊和自身的角色地位,知進退,識榮辱;要熟悉本國、本軍的情況,還要掌握敵國、敵軍的情況,做到知彼知己;要在平時未雨綢繆,戰時胸有成竹,急時也能夠“眉頭一皺,計上心頭”;要做到識權謀,懂變通,敵變我變,敵不變我也變。

    一戰時期的德軍

    對將領來說,尤其要具有創造性思維,這是一種更高的智力品質,能夠使人先於他人發現新事物,創造新理論,解決新問題。創造性思維包括統攝能力、敏捷能力、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同法軍的一次交戰中,一名德軍軍官發現法軍陣地後面的一個墳包上有一隻名貴的金絲貓,據此而敏捷地認識到此處可能是法軍的一個高階指揮所,隨即組織轟擊,結果摧毀了法軍的一個旅指揮所,給予法軍以意想不到的打擊。再比如,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採用高壓水槍沖刷蘇伊士運河沿河沙堤,並結合爆破和使用推土機,很快在沙堤上打開了60個缺口,保障主力部隊和重灌備迅速投入戰鬥,為取得初戰勝利創造了條件。對於沙堤,單純採用爆破效果不佳,進行挖掘又太費時,戰前埃軍一直苦於找不到好的辦法而發愁。而高壓水槍沖刷法就是一名軍官受到平時高壓水槍工作情況的啟發而聯想產生出來的。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軍巧破天塹

    信——人無信不立,軍無信不勝。要自信,樹立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激發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堅信用我必勝;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永不背信棄義、變節投敵;要樹立威信,信賞明罰,言行必果;要官兵同心,團結協作,患難與共,同進共退。

    仁——所謂止戈為武,軍人不是好戰者,而是和平的守護神,要心繫蒼生,心憂黎民,在戰爭面前慎之又慎;要愛護士兵,尊重他們的人格和權利,與他們同甘共苦、休慼相連;百姓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要愛護百姓,不擾民,不欺民,成為人民利益的堅定捍衛者;要愛護敵國百姓,這既是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一種軍事策略,得民心者得天下。

    勇——是“武臣不惜死”的態度,是“馬革裹屍還”的精神。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冷兵器時代,兵對兵、將對將進行廝殺,將帥勇不勇起關鍵作用,一旦將領怯懦逃跑,或者戰敗被殺,則群龍無首,敗如山倒;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戰鬥意志、軍心士氣的勝利;現代的軍官很少直接面對面廝殺,勇敢更多體現在心理素質、戰鬥精神上。

    嚴——自律要嚴,不擺架子,不搞特權,律人先律己,正人先正己,做好表率;貫徹上級的決策指示要嚴,自覺服從組織,服從大局,不圖私利,不講價錢,不打折扣;治軍要嚴,嚴紀律,嚴訓練,嚴是烈火,嚴才能鍛打出好鋼,平時多流汗,戰時方能少流血。

    將帥具備“五德”,還要把握一個度,過和不及都是不行的。智不及是蠢,過則詐,詐是小聰明,成不了大氣候;信不及是奸,過則迂,迂腐之人不堪一擊;仁不及是殘,過則溺,溺兵是一群烏合之眾;勇不及是懦,過則莽,莽是逞匹夫之強;嚴不及是弛,過則暴,暴必然會激起反彈甚至兵變。

    古代的將領多半孔武有力、驃悍矯健,身體素質自然不在話下,故而孫子沒有特別提出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但我們今天卻不能忽視。未來戰爭戰場環境複雜多樣,對抗強度大,速度和節奏快,對各級指揮員的身體、心理素質的要求很高。各級軍官,不管握筆,還是持槍,不管在前線,還是在後方,(未來戰爭也許根本就分不清前線後方),首先要有強健的體魄、旺盛的精力,才能經受住任何考驗去爭取勝利。

    感悟:將之五德

    凡是帶領一個團隊的人,都可以稱之為“將”,這“五德”都是必備的素質。儒家對“士”的要求及追求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既包括了素質能力標準,也規劃了從“心”到“天下”的擴充套件路徑,這是為將者值得借鑑的。有時候,我們團隊領導人在碰到問題、遭受挫折時,或許會哀嘆或怒罵,下面的人怎麼這麼不中用、怎麼這麼不聽話?!其實,問題的根子或許根本不在夥伴們身上,而在你自身。作為團隊領導人,你能不能起到表率作用?能不能值得他們託付?能不能在關鍵時刻鼓舞士氣、凝聚人心?能不能給他們希望、挖掘出他們最大的潛能?優秀的團隊領導人一定能夠做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典詩詞中,你讀過最有趣的一首詩詞是什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