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兒的歌聲

      詩題一作“江上游”,大約是李白三四十歲客遊江夏時所作。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於“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讀著《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遠遊》:“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而遠遊。”  這首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遊的即景,但並非如實的記敘,而是經過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製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遊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一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一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屈平”一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豈不是比那眼巴巴望著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一聯的警闢,乃在於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於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一聯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屬於進步的終歸不朽,屬於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一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說,同時也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飈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嶽”,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臺榭說,同時也把“笑傲”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說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說,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一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一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不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嗎?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侷限性。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王琦說:“似此章法,雖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慘淡經營,恐非斗酒百篇時所能構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這是經過細心體會後的符合創作實際的看法。(徐永年)  當然,既然你是要答題,那麼從原答案中提取出你想要的答案是學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雲龍256013933

     

    《江上吟》

    詩人 李白朝代 唐詩體裁 樂府

    木蘭之枻沙棠舟,

    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

    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

    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

    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

    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

    漢水亦應西北流

    此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開頭四句以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示江上之遊的即景畫面,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前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後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結尾四句,承前發揮,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活畫出詩人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又從反面說明功名富貴不會長在,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全詩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能充分顯示出李白詩歌的特色。

      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遊的即景,但並非如實的記敘,而是經過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製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遊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一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一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屈平”一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比那眼巴巴望著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

      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一聯的警闢,乃在於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於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一聯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屬於進步的終歸不朽,屬於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一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說,同時也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飈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嶽”,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臺榭說,同時也把“笑傲”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說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說,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一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一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侷限性。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

  • 3 # 獵頭李胖

    譯文:

    在木蘭為槳沙棠為舟的船上,簫管之樂在船的兩頭吹奏著。

    船中載著千斛美酒和美豔的歌妓,任憑它在江中隨波逐流。

    黃鶴樓上的仙人還有待於乘黃鶴而仙去,而我這個海客卻毫無機心地與白鷗狎遊。

    屈原的詞賦至今仍與日月並懸,而楚王建臺榭的山丘之上如今已空無一物了。

    我興酣之時,落筆可搖動五嶽,詩成之後,嘯傲之聲,直凌越滄海。

    功名富貴如果能夠長在,漢水恐怕就要向西北倒流了。

    解讀: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這是經過細心體會後的符合創作實際的看法。

    雖然在後世或許是因為什麼“載妓隨波任去留”又或者是“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消極觀點的原因,這首詩未被選入課本之中,名氣也不如將近酒之類的名篇,但也是李白三四十歲的大成之作,它相對中規中矩,但磅礴流暢,猶如大江之來,一氣呵成,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感情,豁達的心態,睥睨天下的磅礴氣勢,讀過此詩,讓人久久沉靜在作者營造的恢弘之境中。

  • 4 # 貴極登峰

      

    《江上吟》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6卷。這首詩是公元74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李白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時作。江,指漢江。詩題一作“江上游”。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於“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這首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原文】

    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註釋】

    1、此詩為公元743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時作。江,指漢江。

    2、木蘭,即辛夷,香木名。枻(yì),船槳。《九歌·湘君》:“桂棹兮蘭枻”。

    3、樽,盛酒的器具。置,盛放。

    4、斛,古時十鬥為一斛。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極多。

    5、妓,歌舞的女子。

    6、乘黃鶴,用黃鶴樓的神話傳說。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黃鶴山上,下臨江漢。舊傳仙人子安曾駕黃鶴過此,因而得名。一說是費文禕乘黃鶴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7、屈平,屈原名平,戰國末期楚國大詩人,著有《離騷》、《天問》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評價《離騷》是:“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8、興酣,詩興濃烈。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此處泛指山嶽。

    9、漢水,發源於陝西省寧強縣,東南流經湖北襄陽,至漢口匯入長江。漢水向西北倒流,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10、滄洲,江海。

    11、玉簫金管,用金玉裝飾的簫笛。此處指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

    12、海客,海邊的人。《列子·黃帝篇》:“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13、凌,凌駕,高出。

    14、榭,臺上建有房屋叫榭。臺榭,泛指樓臺亭閣。楚靈王有章華臺,楚莊王有釣臺,均以豪奢著名。

    15、沙棠,木名。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漢成帝與趙飛燕遊太液池,以沙棠木為舟。其木出崑崙山,人食其實,入水不溺”。木蘭枻、沙棠舟,形容船和槳的名貴。

    【翻譯】

    玉蘭木做槳,乘坐神奇的沙棠船,划動名貴的木蘭槳,在漢水泛舟,船頭和船尾,悅耳的玉簫和金管聲聲吹奏。

    讓我們喝上千杯萬盞美酒,一醉方休。船兒隨著波濤盪漾,動人的歌妓,一展那美妙的歌喉。  天上的神仙,離開了黃鶴,又怎能在太空翱翔,怎及我坦蕩君子,常能與海鷗同遊。

    傑出的政治家、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詞賦與日月同輝、和天地共壽,而喧囂一時的懷王宮殿、襄王樓臺,如今安在?渺然無存呵,只留下空悠悠的山丘。

    我乘著酒興下筆揮寫,巍巍五嶽也得一搖三抖,我作成詩歌縱聲高吟,仙境蓬萊在我腳下俯首。  功名若糞土,富貴如浮雲,轉瞬即逝呵,並不持久,就像那浩浩東去蕩蕩南折的漢水,絕不會向西北流。

    【賞析】

    主題

    詩題一作“江上游”,大約是李白三四十歲客遊江夏時所作。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

    唐汝詢講這首詩的主題是“此因世途迫隘而肆志以行樂也”(《唐詩解》卷十三)。雖然講得不夠全面、準確,但他指出詩人因有感於“世途迫隘”的現實而吟出這詩,則是很中肯的。讀著《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楚辭》的《遠遊》:“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而遠遊。”

    這首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詩意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遊的即景,但並非如實的記敘,而是經過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製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遊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一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一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屈平”一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我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豈不是比那眼巴巴望著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嗎?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一聯的警闢,乃在於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於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一聯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屬於進步的終歸不朽,屬於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一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說,同時也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飈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嶽”,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臺榭說,同時也把“笑傲”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說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說,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一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一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不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嗎?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侷限性。

    結構組織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王琦說:“似此章法,雖出自逸才,未必不少加慘淡經營,恐非斗酒百篇時所能構耳”(《李太白文集》卷七《江上吟》注),這是經過細心體會後的符合創作實際的看法。

  • 5 # 食禹人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李白的《江上吟》

    建議理解本詩,先要對李白有所瞭解,更能準確體會作者意境。全詩需要聯絡起來看,就其中的句子: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不能完全說,李白就完全否定了功名絕唱。而是透過屈平、楚王、仙人、海客等人物,表達作者李白自己一向笑傲王侯,此刻攜妓縱酒,更覺得豪氣干雲的性情灑脫。

    此詩需要反覆吟誦,充分理解。李白被後世稱呼為“詩仙”,李白的筆力就是如此雄健,氣象就是如此高超,他就是這麼傲岸不羈,就是這麼才氣縱橫。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鄉中去尋求,所以在《將進酒》《江上吟》《襄陽歌》等詩中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逃避現實等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品。

  • 6 # 正一小道

    詩中表現了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蔑視,對屈原詞賦的推崇以及對自己詩歌才華的自負,顯露出傲岸放達的胸襟和超凡脫俗的志趣。

    首四句詩人用華麗的辭藻、誇飾的描繪,營造出一種世間難有的絕塵氛圍,突出了自己放浪形骸、酣暢恣肆的情態,表達了渴望超越紛濁現實,進入自由美好世界的強烈願望。

    結尾四句,反應了詩人興會飈舉,飲酒賦詩時的氣吞山河、傲岸不群的神態,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其中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的尖銳嘲諷和決然蔑棄,表現了詩人藐視統治者及其權勢富貴的兀傲精神。

    全詩感情激揚,形象鮮明,氣勢豪邁。詩人一方面蔑棄功名富貴,想象屈原那樣以詞章不朽,一方面所描繪的玉簫金管、載妓攜酒的生活,不正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反映出了李白思想中很有個性特點的矛盾。

  • 7 # 雲遊24735908485

    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灑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這首詩如何理解呢?請看我下面的解析。

    在木蘭槳沙棠木作的船上,兩頭擺放著玉簫和金管等樂器。頭兩句是在形容自己坐的是豪華船。然後喝上千杯美酒,還有歌伎美女作陪,順著波浪運動的方向走走停停。這三四兩句重在描寫詩人感覺坐著遊船的悠閒和愜意。仙人們總在等待駕鶴昇天,而作為詩仙的我無心到仙界,只想跟隨陪伴白鷗遊玩。這五六兩句表現了詩人自由不羈,特別喜愛人間美景的心理。屈原平生的辭賦詩作如同日月高懸,輝映世間,而一代君王楚懷王的亭臺樓閣卻如那一座座空寂的小山孤立眼前。這七八兩句寫出了詩人遊至古蹟區楚懷王臺榭時的感觸,更表現了詩人對屈原老前輩無比的崇敬之情。酒喝至半醉半醒時李白詩興大發,下筆如神,筆走而使五嶽震動,詩成之後詩人狂笑不已,那笑聲遠遠蓋過滄州城的吵鬧聲。這九十兩句是詩仙扱其誇張之力表現自己的狂傲豪邁的氣勢風格。功名富貴都是過眼雲煙,如果能長久的話,那麼漢水都該改向西北流經了。表達了作者看破了紅塵,藐視一切功名利祿與權貴,在詩人眼中人就是三十年活東,三十年活西,沒有不變的事情。還是象我這樣遊山玩水,悠閒自得多好。

    好了,我對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的理解解析就完了。不知你們覺得是否這樣,也可以寫寫各自的理解,以便共同進步。

  • 8 # 梧桐樹邊羽

    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如何理解?

    開元十二年,二十四歲的李白結束了戴天大匡山的學習,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帶著大量的銀錢,開始了尋求仕途之路。奈何家庭出身問題,無法正常透過科考舉仕,只有透過四處干謁名士高官,尋求舉薦之路。

    十年間,李白花費了大量金錢,甚至和前宰相的孫女結了婚,也無法改變家庭出身帶來的負面影響。縱然文采飛揚,豪情天縱,最終總是被人忽略。甚至有幾年,為了在長安謀仕,落拓到窮困潦倒,自暴自棄,多次起了歸隱之心。

    開元二十二年,回到安陸的李白已經一清二白,不得不安心耕種,以資生計。但是鯤鵬從不失凌天之志。這年正月,他為唐玄宗送上《明堂賦》,希望以文成業,未果。

    青春和錢財如流水一樣劃過,小李雖然正直壯年,卻也明顯感覺到世事和人情的窘迫。前程一片迷惘,但是李白堅信自己的才能總有一天會被發現,經天緯地之才總有一天能夠舒展。

    《江上吟》就大概寫在這個時候的某一天,李白泛舟江漢之間。這個時候的李白,是一個前途渺茫的中年書生,一個從小學道的俗家弟子,一個嚮往經世濟國的文采之士,一個心中不願服輸的倔強文青。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這是一首古體詩,全詩十二句,大致分為三段,四句一段。

    第一段起興,華美之辭寫出遊江上的畫面。

    誇張是李白的一貫手法,用在這裡簡直將江上游寫成了神仙出行。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枻”讀“yì”,短槳的意思,以木蘭作為短槳,用沙棠做的船。手持精美金玉簫管的女子分別坐在船的兩頭。沙棠是什麼?神木,出自《山海經·西山經》:

    ( 崑崙之丘 )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船中載著千斛美酒和美豔的歌妓,任憑它在江中隨波逐流。李白用誇張的、理想化的筆法寫出了一個不同於濁世、有酒有色卻又有仙風神韻的出遊情境。

    中間一段前兩聯承接首段,後兩聯則開始轉換進入有價值討論的中心思想。

    就算汪洋恣肆的李白,寫詩也是有思想、有章法的。千萬不要相信那些跟你們說“李白瞎寫,也成了詩仙”的說法。詩歌是需要天分的,但是沒有練習、沒有章法,只會浪費自己的天賦。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唐詩流傳的古代仙人昇天,都是承黃鶴而去,所以有“昔人已乘黃鶴去”的句子。李白在這裡反用其意,點出仙人的侷限性,你都成仙了,卻還要等黃鶴來接你,而我學莊子逍遙遊,無心無我,像白鷗一樣在天地之間縱橫。這一聯其實還是在寫江上游帶給自己的舒適、身心皆自由的感覺,連神仙都比不上。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這首詩還真是充滿了李白的藝術特色,他把自己的崇尚的文人都搬出來了。前面是莊子,這裡是屈原。遊漢江,想起屈原和楚王,那是再正常不過的聯想了。

    不過這一聯卻充滿了對自己前面一段的批判味道。因為上下兩句將屈原和楚王的形象對立起來,屈平雖然自沉汨羅,但是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而楚王荒淫無道,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

    這一對比,高下立判。同時也表明了詩人真正的心態。這如神仙一樣的悠遊酒色的日子,真的是李白想要的嗎?

    這一段的寫作手法也有意思。前一聯用仙人和自己對比,後一聯用屈平與楚王對比,前聯承上,誇讚江上泛舟行樂,後聯啟下,揭示出有意義的生活未必要如此。

    最後一段是對自己才能的肯定,以及當下狀況的揶揄。

    李白是從來不否定自己的,也正是他這種恃才橫行的態度讓千百年來的後來人傾倒。因為,他有這個實力,並非虛張聲勢。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我高興起來落筆能讓五嶽震動,寫出來的詩歌足以笑傲天下。滄洲是江海,古時稱隱士居處。隱士多為高人,詩才能夠凌滄州——高出隱士——基本上就笑傲天下了。

    這真是沒把別人放在眼裡啊,不過他倒是有這個實力。可是為什麼這麼高的水平,卻總是無法出頭呢?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功名富貴這玩意,反正是不能長久的,除非漢水會倒流。他有沒有功名?這個時期,還是沒有的,而且還要過一兩年,他才能慢慢搭上玉真公主、賀知章的線,但是李白的富貴是曾經有過的。他出遊的時候曾經一年花掉三十萬錢,吹牛是他的性格,但是家裡曾經很有錢是肯定的。

    而經歷了潦倒長安,不得不回安陸夫人這邊來種地耕讀,說是富貴流雲散,倒也說的過去。所以,這兩句,一是對富貴的流散自我嘲諷,二是對未來的功名也還有期許。正因為不常在,也許就會來。

    同時,這兩句還合回了第一段遊漢江的賞景,同時對“楚王臺榭空山丘”也是一種迴應。

    所以,李白到底是個什麼心態?當下美景享受著,前塵富貴回憶著,未來功名期許著。

    文風雖然一致,但是什麼樣的時期有什麼樣的心態,寫出來的東西就是什麼樣的。

    他這段時期一直熬到天寶元年,四十二的李白終於在道士吳筠和玉真公主的聯名推薦下,進入盛唐政治核心圈子。

    “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兩年的京城快閃證明了詩仙的政治才幹確實只是蓬蒿人,不過他畢竟輝煌過,而且他的詩會在中國詩詞上永遠燦爛下去。

  • 9 # 朗月悠風

    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是李白開元間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時所作,有人認為作於公元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此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開頭四句以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示江上之遊的即景畫面,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前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後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結尾四句,承前發揮,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活畫出詩人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又從反面說明功名富貴不會長在,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全詩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藝術上,都能充分顯示出李白詩歌的特色。

    這首詩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是很能代表李白特色的篇章之一。詩以江上的遨遊起興,表現了詩人對庸俗、侷促的現實的蔑棄,和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開頭四句,雖是江上之遊的即景,但並非如實的記敘,而是經過誇飾的、理想化的具體描寫,展現出華麗的色彩,有一種超世絕塵的氣氛。“木蘭之枻沙棠舟”,是珍貴而神奇的木料製成的:“玉簫金管坐兩頭”,樂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響:“美酒尊中置千斛”,足見酒量之富,酒興之豪:“載妓隨波任去留”,極寫遊樂的酣暢恣適。總之,這江上之舟是足以盡詩酒之興,極聲色之娛的,是一個超越了紛濁的現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中間四句兩聯,兩兩對比。“仙人”一聯承上,對江上泛舟行樂,加以肯定讚揚:“屈平”一聯啟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歷史意義。“仙人有待乘黃鶴”,即使修成神仙,仍然還有所待,黃鶴不來,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無心隨白鷗”,乃已忘卻機巧之心,物我為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比那眼巴巴望著黃鶴的神仙還要“神仙”。到了這種境界,人世間的功名富貴,榮辱窮通,就更不在話下了。

    因此,俯仰宇宙,縱觀古今,便得出了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庸夫俗子相反的認識:“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泛舟江漢之間,想到屈原與楚王,原是很自然的,而這一聯的警闢,乃在於把屈原和楚王作為兩種人生的典型,鮮明地對立起來。屈原盡忠愛國,反被放逐,終於自沉汨羅,他的詞賦,可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楚王荒淫無道,窮奢極欲,卒招亡國之禍,當年奴役人民建造的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只見滿目荒涼的山丘。這一聯形象地說明了,歷史上屬於進步的終歸不朽,屬於反動的必然滅亡;還有文章者不朽之大業,而勢位終不可恃的這一層意思。

    結尾四句,緊接“屈平”一聯盡情發揮。“興酣”二句承屈平辭賦說,同時也迴應開頭的江上泛舟,極其豪壯,活畫出詩人自己興會飈舉,搖筆賦詩時藐視一切,傲岸不羈的神態。“搖五嶽”,是筆力的雄健無敵:“凌滄洲”是胸襟的高曠不群。最末“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承楚王臺榭說,同時也把“笑傲”進一步具體化、形象化了。不正面說功名富貴不會長在,而是從反面說,把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來一個假設,便加強了否定的力量,顯出不可抗拒的氣勢,並帶著尖銳的嘲弄的意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另一方面,詩人把縱情聲色,恣意享樂,作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歌頌,則是不可取的。金管玉簫,攜酒載妓,也是功名富貴中人所迷戀的。這正是李白思想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明白的表現,成為很有個性特點的侷限性。

    全詩十二句,形象鮮明,感情激揚,氣勢豪放,音調瀏亮。讀起來只覺得它是一片神行,一氣呵成。而從全詩的結構組織來看,它綿密工巧,獨具匠心。開頭是色彩絢麗的形象描寫,把讀者立即引入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中間兩聯,屬對精整,而詩意則正反相生,擴大了詩的容量,詩筆跌宕多姿。結尾四句,極意強調誇張,感情更加激昂,酣暢恣肆,顯出不盡的力量。這是經過細心體會後的符合創作實際的看法。

    原文:

    《江上吟》 唐代 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譯文:

    在木蘭為槳沙棠為舟的船上,吹簫笛等樂器的歌妓分別坐兩頭。

    船中載著千斛美酒和美豔的歌妓,任憑它在江中隨波逐流。

    天上的仙人也要等待黃鶴才能在太空翱翔,我這個海客則是坦蕩無憂的與白鷗嬉遊。

    屈原的詞賦至今仍與日月爭光,永垂不朽;而楚王曾建宮觀臺榭早已蕩然無存。

    我詩興濃烈之時,落筆可搖動五嶽,詩成之後,嘯傲之聲,直凌越滄海。

    功名富貴若能常在,漢水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 10 # 老街味道

    問題:李白代表作品《江上吟》如何理解?

    前言

    李白的這首詩中,用了屈原的典故,懷才不遇的屈原曾有詩《遠遊》,雲:

    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質菲薄而無因兮,焉託乘而上浮?遭沈濁而汙穢兮,獨鬱結其誰語!

    屈原有感時俗不容,所以想逃離而遠遊。並嘆息周圍都是汙濁的氣氛,自已無處傾訴。

    李白這首詩,也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但是李白與屈原不同,他永遠有一種向上的精神,結尾兩句反映了李白曠達超脫的胸懷。

    一、創作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的這首詩寫於三四十歲客遊江夏之時,人生幾乎走了一半。 李白在唐玄宗十二年(724)離開四川漫遊,曾經西入長安,東到滄海,北上山西,南到蒼梧, 北上太原。但是在仕途上卻一無所獲。

    根據李白在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上安州裴長史書》自述,他在十九歲的時候,就受到過蘇頲的賞識。

    又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於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上安州裴長史書》

    《新唐書·蘇傒溍傳》記載,蘇頲(670-727) "與張說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號燕許大手筆"。

    蘇頲在開元八年任益州長史, 當年李白僅僅19歲。雖然如此,但是李白從724年出蜀,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被唐玄宗招進宮,其中有18年浪跡江湖。

    這首詩反應了李白這一段時期,雖然失意但是故作曠達的心理。

    二、簡析

    1、第一段 敘事

    這首詩分三b部分,第一段四句,以略微誇張的賦體敘事起: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前四句綵筆生花,把自己”載妓遊玩“寫的華麗、精美、豪放。

    木蘭枻(船舷)、沙棠(古人常用來造船的佳木)舟、玉簫、金管(代指歌女)。美酒千斛,顯示其豪放。

    《晉書·謝安傳》曾經記載了謝安的雅游:

    嘗與孫綽等泛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吟嘯自若。舟人以安為悅,猶去不止。風轉急,安徐曰:“如此將何歸邪?”舟人承言即回。眾鹹服其雅量。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以妓女從。

    可見文人”載妓遊玩”遊賞,也是有傳統的。

    2、第二段 抒情

    第二段用比興之法,抒發其內心的失落。這一段用了四個典故: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仙人有待乘黃鶴,第一句應該是成仙還缺少黃鶴成全之意,“仙人有待”這種倒裝用法在 唐末宋初一首《減字木蘭花》中可以見到

    東君有待。留得一枝香雪在。

    也有解釋認為,成了仙以後, 等待黃鶴把他接走。

    海客無心隨白鷗,表示自己沒有機心要成就什麼事業。白鷗典出《列子》: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遊。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遊,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 ,漚鳥舞而不下者也。故曰:至言去言,至為無為;齊智之所知,則淺矣。

    白鷗的典故,意思是,不想得到時,反而能得到;想得到時,卻得不到。世間事不可強求,不如做個“無心海客”吧。

    屈平詞賦懸日月,屈原的故事在上面已經講過,屈原詞賦表達的是忠心報國卻無所施展、無路可循的痛苦。

    楚王臺榭空山丘,即富貴榮華不常在之意。楚國曆史比較長,因此楚王的含義比較豐富。除了屈原時期,不重用他的楚懷王,還有幾個多有故事的楚王,

    例如卞和的和氏璧就是獻給楚王,楚厲王不識玉,砍了卞和的左腳;楚武王(屈原的先祖)不識玉,砍了卞和的右腳;直到楚文王繼位時,才認識到這的確是一塊美玉。

    另有楚懷王之後,又有楚頃襄王和亡國之君楚考烈王,這兩個楚王當政時,有一個楚辭大家:傳說是屈原學生的宋玉。和屈原相比,宋玉在兩代楚王身邊頗受重視。即使如此,宋玉也無奈地看到楚國一步步走向滅亡。

    3、第三段 言志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興酣、詩成兩句是誇耀自己地才能;功名、漢水兩句是故作曠達,表示自己“視富貴如浮雲”。得不到也無所謂,本來我就“海客無心隨白鷗”。

    結束語

    屈原的鬱結與李白的超脫,也是時代背景與身份地位不同的反應。

    屈原是楚國大夫,看到國運漸衰卻無能為力,因此會有無比激憤地憂國之心。

    李白生活於蒸蒸向上的盛唐,而他此時僅僅是一個布衣百姓,他沒有屈原地那種痛苦經歷。

  • 11 # 水靜風平

    江上吟

    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的《江上吟》:“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端午節”現在最通行的說法就是紀念屈原。但是在古代,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還有過祭祀伍子胥呀,祭祀竇娥呀,等等好多其他說法。那為什麼最後都逐漸統一成了祭祀屈原呢?因為屈原具有更偉大的精神力量,讓很多人從他身上獲得感召。比方說我們今天選的李白這首詩,那也是對屈原的致敬之作。

    先說題目吧,《江上吟》,一看這“吟”字就知道這是一首“歌行”。所謂“歌行”,其實就是七言古詩啊。有的叫“歌”,比方說白居易《長恨歌》;還有的叫“行”,比方說白居易《琵琶行》;還有的直接叫“歌行”,比方說高適的《燕歌行》;還有的叫“謠”,比如說李白的《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也有的叫“吟”,比方說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還有呢,有些詩並沒有這些標誌性的字、詞,但它也是“歌行”,比方說李白大名鼎鼎的《將進酒》。唐代很多大詩人都做過歌行體,但是寫得最多、寫得最好的還是李白。為什麼呢?因為這種文體和他的氣質最合。明朝有個文學家叫徐師,在《文體明辨》裡頭說得好,“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所謂歌行啊,就是放情長歌,馳騁千里。那李白才氣大、熱情高啊,他寫起歌行體自然是得心應手。

    這首《江上吟》就寫得非常漂亮,漂亮在哪兒呢,先看前四句“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你看這四句話,真當得起縱情聲色。那可能有人會說了,縱情聲色可不是好詞啊,那就看你怎麼理解聲色了。其實所謂寫詩的要領無非就是性情和聲色這兩件事。性情是內蘊的感情嘛,聲色呢,則是外在的表現形式。聲就是韻律感、音樂美;色是畫面感、顏色美。聲和色都有了,詩就特別漂亮,特別鏗鏘。你看這四句詩,聲色就都好,先看色。

    “木蘭之枻沙棠舟”,說白了不就是以木蘭為槳,以沙棠為舟嘛,好像寫材料一樣。那真的只有做船的材料這樣一點意思嗎?當然不止如此

  • 12 # 聽雪話詩文

    李白的詩總是那樣瀟灑飛揚,浪漫飄逸。這首歌行體《江上吟》也不例外,李白在漢江上遨遊時興致所起,抒懷情志,於是將自己嚮往自由、追求理想的情感,激情昂揚又富有思考性的表達在了詩中。

    《江上吟》

    木蘭之揖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辛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前兩聯四句寫泛江之上的情景,一派奢華精緻的環境下,人在其中瀟灑遨遊。在泛江的行樂過程中,李白想到了自身,便有了中間四句的感懷之語,他似乎已經超越了凡塵俗世,卸下了機巧之心,功名富貴已是過眼煙雲。就如那楚王臺榭不過徒留一座空丘,而屈原辭賦因其精神的可貴便如同那日月永懸世間。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是整首詩的昇華之筆,這是李白對於凡塵富貴和歷史規律所引發的思考。站在生活、追求以及歷史的角度思考,他明白了精神世界的豐富強大才是永不褪色的,這一點是整首詩最為可貴的思想風骨。

    最後四句,李白以傲然的姿態寫出了自己的豪邁氣勢,這種氣勢,有關思想境界,亦也有關他的詩文才華。在傲氣的內心感召下,他以尖銳的諷刺意味結束了整首詩,在最後他寫道:“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如果功名富貴會長久存在,那麼漢江的水也要西北倒流了。漢江水本是東南流向,李白以客觀事物自然規律的反面假設來成詩,以此抒發自己傲岸超逸、睥睨天下的情志,效果深刻尖銳。

    這首《江上吟》的藝術表達特色是李白一貫的飛揚豪氣,景物的跌宕,情感的傲然,哲理的思考都貫穿其中。

    不過,要說明的一點是,這首《江上吟》的前四句對奢華行樂生活的描寫,無論是寫實還是誇飾,其中表露出的歌頌意識就文學藝術的精神思想來說其實是不可取的。這一點也與李白之後睥睨富貴的情感抒發有了矛盾之處,而這種矛盾其實在李白的其他詩作中也常有體現,成為了他詩文中值得人們深層思考的地方,也成為了其文學精神中富有特色的一種侷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軍事,文化和經濟綜合評價,漢武帝算不算一位偉大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