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賢妻良母麼麼噠
-
2 # 搞怪道哥
一感覺自己要生氣了,就趕快數數,深呼吸,從1開始數,3的倍數就說一句“不生氣”,直到你不情緒穩定下來。
-
3 # 禾頁老師
一、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首先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擁有一個愛發脾氣,情緒失控的孩子。但是作為父母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情緒失控,愛發脾氣,就等於在教孩子發脾氣,在教孩子情緒失控,讓他像你這樣做。這樣的父母給孩子起到了一個壞榜樣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是潛移默化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這點提醒年輕的父母們一定要明白。
二、多讀一些心理學和育兒方面的書,提高個人修養。
可以有意識的找一些教育孩子或者是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沒事兒就翻一番看一看。每天都看,反覆看,提醒自己改正不足。例如可以看一看張德芬寫的都市身心靈療愈課系列書籍,《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等等,也可以看一看教育家孫雲曉撰寫的系列育兒書籍。
遇到想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時候也可以聽一聽優美的音樂,還可以練一練瑜伽,進行一項體育鍛煉。總之提高個人修養,讓自己的情商更高一些。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忽視,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位情緒平和的母親。
三、學會用分身術。
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平時工作生活壓力很大,難免會有心浮氣躁,情緒失控的時候。可以學一學分身術的方法,讓自己快速恢復平靜。每次發脾氣的時候,可以想象,另外還有一個自己正在看著發脾氣的自己。那另外一個自己看著發脾氣的自己,怒髮衝冠,渾身發抖,攥著拳頭,一副氣急敗壞歇斯底里的樣子。看著看著,另外一個自己會覺得發脾氣的自己很可笑。
其實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能傷害別人,又傷害自己。自己在生活中當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時候,可以用分身術的方法來覺察。覺察到了,接受了,也原諒了自己,會有一個更好的自己。
能調節自己的情緒,營造出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讓孩子在一個溫馨的港灣中,快樂的成長,這是一對成熟父母優秀的標誌。願我們都成為那個為優秀而努力的人。
-
4 # 育兒奶爸
(1)想發脾氣的時候,試著冷靜溝通
我們經常把壞的情緒比作垃圾,因為它是沒有用的,是汙染“家庭環境”的。而發脾氣就如同沒有剋制地隨處丟垃圾,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孩子無論如何不該成為承受我們“垃圾情緒”的垃圾桶。所以想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試著好好溝通。
我們控制自己的脾氣,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另一方面也是讓自己受益。當我們能更理智地剋制情緒,消化垃圾情緒時,勢必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寧靜。
(2)學會轉移並消化自己的情緒
前面多次提到剋制、壓抑自己的脾氣,很多家長可能也知道越是壓抑的東西越是可能爆發,所以我們不要一味地剋制脾氣,而是要學會面對它,跟不良情緒相處,思考它,消除它。
當想要發脾氣的時候,不如這樣想:自己有垃圾情緒,是情商修煉得不夠,不是因為孩子。
有了這個想法,就可以去找辦法消化情緒,而不是衝著孩子發脾氣。
(3)表達真實情緒,學會疏導
一個人有壞情緒憋在心裡,靠自己完全消化是很難的。所以在有壞情緒的時候,要找個人表達出來。無論是被老闆罵了,被同事誤解了還是被熊孩子“欺負”了,切記不要將壞情緒胡亂發洩在家人身上,而是要傾訴。
講到傾訴,我們知道既然有傾訴就有傾聽,在家人和朋友相處時,如果一方表達了自己的委屈、不滿、憤怒,一定要傾聽他,給他適當的安慰或一個溫暖的擁抱。這樣對你們的關係,對你們的家庭都會有一個良性作用,而且對方也會因為你給的溫暖重獲力量,原諒不美好,忘記脾氣,變得柔和平靜。
當然,對孩子更是要如此。孩子犯了錯誤、有了委屈,不要著急指責,而是要鼓勵他說出來,去傾聽他,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和關心的,這樣才能信任你,願意聽你的教誨。
-
5 # 猴爸媽
1.首先我們要學會接納我們的壞情緒,嘗試放下。我們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有壞脾氣、壞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越是不接納自己的壞脾氣,過後就越容易接著積累下來負面的情緒,越積越多,下次爆發就會越厲害。當然每次發完脾氣內疚、自責在所難免,但是我們一定要學會正確看待和自我接納。
2.再進行心態的調整。我們可以找一個沒人的房間,或者一個讓自己覺得安靜、舒適的地方,靜靜呼吸,感受當下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慢慢放空,這個時候,向外投射的很多意識就會回到自己的內在,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內在湧動的很多情緒,自己的理智情緒會慢慢顯現,感性情緒就會漸漸消退。然後想一想:我為什麼會生氣?是什麼讓我爆發?是什麼讓我情緒又一次失控了?溯源到你自己的孩提時代,進一步去想,你每次和孩子發生衝突時,是觸發到了你幼年時的哪些場景?當時是哪一點沒有讓你得到滿足?一旦能夠感受到目前的狀態跟之前的經歷有相似的地方,曾經的傷口就能得到療愈。
3.意識到以後,為了防止再一次把父母以前罵我們的話脫口而出,我們該怎麼做呢?我採取的方法是把在網上看到的關於控制情緒的名言警句摘抄下來,貼在家裡經常看到的地方,比如冰箱,門口牆壁上,書桌上等等,還設定成了手機桌布和屏保,(文章最後我會附我收集的名言警句,給大家做個參考。)我還把一些說明壞情緒的危害,教你控制情緒的文章設定了微信置頂,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效果還挺明顯的。
那麼,在快要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怎麼控制呢?
馬上深呼吸,可以數數字,數顏色,從1數到10,或者把房間裡所有物品的顏色數一遍,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給自己做語言暗示:在心裡默唸,不生氣,我不生氣,不發飆,不發飆,發完火又會後悔的,他(她)是我親生的,親生的等等。
讓旁人提醒。在要控制不住情緒發火之前,寶寶年齡小的父母,可以跟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其他家人說好,在每次要發脾氣之前進行提醒:你要發火了哦,趕緊去別的地方冷靜冷靜,等等這樣的話。孩子年齡比較大的父母就可以跟孩子溝通好,下次看到媽媽或者爸爸要發火的時候就進行言語提醒,或者拿出一些約定好的物品,比如一個玩偶,一朵花等等,讓孩子出示,一出示就說明要控制情緒了,這種方法特別有意思,也更容易讓大家接受。
去別的房間,做別的事情。在去之前可以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現在很生氣,快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所以需要冷靜一下,我們待會再好好說說。”然後就可以去跑跑步,練練瑜伽等等出出汗,把負面的情緒都跟隨汗水釋放和排解出來,我個人喜歡整理家務來發洩,比如擦地,收拾衣櫃等等,丟掉一些舊物品就像丟掉一些煩惱一樣。還喜歡找一個安靜的房間獨自回憶一下小猴子可愛的模樣,我有一個照片影片集,專門放了他那些笑臉和讓你忍俊不禁的瞬間,每次看後都會破涕為笑,效果特別明顯。還有的朋友喜歡把這些衝突事件記錄下來,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寫下整個事情以及當時自己的情緒反應和後續的情況,能讓自己對自己有更深刻的認識,進一步避免以後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對於通常都是一個人帶孩子的媽媽們,最重要的其實是跟孩子爸爸約好每天或者每週有一個時間,不要多長,哪怕一兩個小時都好,是屬於媽媽自己的時間,能好好休息一下,讓自己開心起來。我就是有時間就去練練瑜伽跳跳舞,週末約上閨蜜去逛逛街吃點美食。只有自己做到有張有弛,適當放鬆,回到家才能更好的迎接孩子給我們帶來的挑戰,同時也是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有一對心態平和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
-
6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每個人遇到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獨特的反應方式,這背後一方面是比山河還難改變的個人秉性,另一方面是自己難以擺脫的早年成長經歷,個性和經驗駕馭著你,它們的力量比理智要強大十倍百倍,所以失控並不是你的錯,只是暴露了真實的自己而已。
人的大腦中“情緒中樞”比起“理智中樞”距離“反應中樞”更近,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情緒常常會搶先一步指揮我們的言行,尤其是憤怒、恐懼、悲傷等等消極的情緒,它們具有更大的耐性和力量,所以情緒失控不是病,而是大腦工作狀態正常。
對著孩子發脾氣,忍了卻忍不住;當著孩子鬧情緒,控了卻控不好,這時候所有“保持理性和剋制”的建議都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問題。你能做的就是先學一點——行為技術,而且要多多的練習。
第一,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高聲說三遍,1、“我要發脾氣了”,2、“我已經控制不住要發脾氣了”,3、“我現在真的要發脾氣了”,然後你就可以盡情的釋放了。
把這三句話打印出來貼在牆上,記錄下來存在手機裡,提前錄音當作備忘錄。請你的家人包括孩子提醒你,只有高聲說過三遍之後才可以發脾氣,不能沒說夠三遍就搶先發脾氣。這裡我沒有開玩笑,真正照著做一做就能明白了。
第二,
-
7 # 孩子王育兒顧問
很明白你的心情,在我生完孩子的頭兩年,我也曾經無數次被孩子整的發狂,有時候看到孩子熊成那樣,我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忍不住對他發脾氣。但經常發完脾氣又會後悔,其實我也不想傷害他,但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他一無理取鬧我就煩躁.....所以我完全能夠想象你的心情,焦慮,煩躁,無處發洩,簡直快要抓狂!
看到他一個勁兒地哭,我會煩躁。
看到他不好好吃飯,小動作不斷,我會煩躁。
看到他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我更煩躁......
想想當時,讓我煩躁的事情真是多到數不勝數~
表達憤怒,但不攻擊人品儘管媽媽知道在孩子面前發火不太明智,擔心自己的怒火會傷到孩子,就拼命的忍呀忍,像悶在水中不能呼吸一般,一旦爆發殺傷力極強。
其實,能夠想到去“忍”的父母,這已經是比較可貴而且精神健康的人,因為有自我覺察力,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憤怒,並且抑制它。
我們不是聖人,不需要為自己的憤怒內疚。
在教孩子時,必要的憤怒也是能起一定作用的。有時該生氣時不生氣——沒有原則無底線是不是讓孩子們覺得太好“欺負”了呢?
心裡有火很正常,把火發出來也不是問題,而怎麼發出來則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前提是:我們的情緒能夠獲得適度的解脫,孩子能夠獲得一些啟示,不是去辱罵,攻擊孩子的人品。
情緒旋扭調到冷靜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但家有調皮 熊孩子,發脾氣和吵孩子已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時刻準備著“滅火器”。
很多時候你沒有預期,小朋友們就讓你火冒三丈,回頭想想“多大個事呀”, 自己還那麼氣急敗壞失去控制。
“當我們氣壞了,恨不能說出最難聽的話才過癮,真的很難在那時還能斟酌字句,口不擇言是在所難免的。”
爸爸媽媽要生氣時,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對馬上衝口而出的難聽話,象咽乾饅頭一樣生嚥下去。
數個123再想想話該如何說,透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之後,再採取相應的行動。
別在氣頭上懲罰孩子在情緒激動時,我們的理性降到冰點,在氣頭上說話辦事多有不妥,所以別在氣頭上懲罰孩子。
情緒的自我控制也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程度,其實很多人有這樣的修養,只是大部分人把這種修養用於為人處世,卻不用於自己的孩子身上。
對憤怒不進行有意識的控制管理會令人對“生氣”上癮,許多患有病態憤怒和控制障礙的人覺得憤怒本身讓他們覺得有優越感。
其實不然,每個人暴怒的樣子反而顯得可笑像個白痴和跳樑小醜。
不要翻舊賬孩子犯錯,家長應該針對當前這件事,而不要犯舊賬,將以前所做的事都數落出來。
例如:孩子沒將玩過的玩具收好,家長應該告述他:“收拾好玩具再去吃 飯。” 而不要說:“你總是這樣,玩完了就不知道首飾,真壞。
”這樣的語言,會弄得孩子情緒低落、失去自信心。要幫助孩子改正常犯的錯誤,應讓他反覆練習,這樣往往會有較好的結果。
不要當眾責罵孩子有的家長總愛在眾人面前責罵孩子,並且覺得無所謂,其實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影響以後的發展。
孩子若有不妥之處,沒有必要當中指責,家長可在與其獨處時指出來,並結合一些小故事引導他改正。
養育孩子雖然說是件幸福的事兒,但是哪個媽媽沒有一肚子糟心的問題?當了媽媽就不能對孩子發脾氣嗎?
那讓媽媽如何發洩,溫言細語是必須嗎?就是上仙也有發怒的時候,何況媽媽們都是凡人一枚呢~
當媽媽發脾氣、吵孩子之後,心裡往往十分難過和愧疚,並不停自責。看著孩子的委曲樣,父母在意識到自己管教失控後的第一個念頭通常是“自責”。
看著孩子受驚嚇唯唯諾諾的樣子,衝動過後的父母又懊悔又心酸,很多家長在“風暴”過後,都忍不住用盡方式去彌補、修復親子關係。
但往往一心一意“哄”孩子,很少反思、瞭解自己,以至於下次同樣被衝動的情緒衝昏頭腦,陷入惡性迴圈。
因此咱們當媽的要以“學到經驗”的心態原諒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可能用放鬆的心情與建設性的方式,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Hi,我是童姐。我是一個3歲孩子的媽媽,也是孩子王首席育兒顧問,持有國家高階育嬰資格證,在孩子王有近5000名和我一樣的育兒顧問為寶媽們提供嬰兒撫觸、產婦催乳、寶寶理髮、營養指導、母嬰護理、成長培育等服務,讓當媽媽變得更簡單!
-
8 # 羅羅生活家
就我的經驗而言,大機率一定是你太累了。人在煩累的狀態下,遇到孩子調皮或者不按照自己的意圖做事,是特別特別容易情緒失控,對孩子發脾氣的。
那麼我們轉頭來探尋一下,為什麼你太累了?
如果你是職場媽媽,最近工作忙,常常加班,精力透支;抑或是遇到難搞的同事,難搞的專案,心力交瘁?
尋求孩子爸爸或其他看護者的幫助!等你體力恢復一些了,再來跟孩子談判,扳手腕。
尋求不到?先得過且過吧,對孩子放寬鬆一點,要求暫時低一些。放寬心,不會因為這偶爾為之的寬鬆,就會讓原本的好孩子倒退五十步!
如果你是全職媽媽,家務、孩子還有自我成長的掙扎,焦頭爛額?
家務太多?請利用好現在的高科技,做飯、洗碗、洗衣服、拖地,相對應都有機器幫你。不想被家務拖累,請第一時間上電子商務網站把這些電子產品請回家!
孩子太皮?說不定你的家務可以分他一些?幫著擇個菜吧?這也是在鍛鍊,還增進母子感情呢!
自我成長?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聽個課,寫個文案,都可以。重點是,一定要分配好時間,請儘量保證這段時間是連續大段時間。否則,每10分鐘被打斷一次,挫折感倍增。那麼,你的脾氣或許蹭的一下就要冒上來,又要河東獅吼了!
除此之外,記得接納自己。我們是媽媽,是爸爸,但我們並非超人。不用逼自己每時每刻永遠100分。我們也會有低落傷心的時候。提前跟孩子說明,媽媽今天狀態不好,你可以自己完成XX嗎?或者能允許媽媽偷懶一下嗎?相信只要不是不足1歲的嬰兒,他們都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安慰!
愛自己才有能力愛他人。
以上供參考。
-
9 # 零壹麻麻
當了父母以後,面對孩子的種種行為和表現,我們越來越容易發脾氣。
剛擦完的地,小寶踩了一個接一個的泥腳印在上面,我們會發火;
到了吃飯的時間,孩子卻一直守在電視機旁不肯吃飯,我們會發火;
起床時間,叫了好多遍,催了好多遍,要麼就是不起賴床,要麼就是磨磨蹭蹭,我們會發火。
……
我們都知道經常發脾氣會對自己對孩子的身心都不好,那麼我們該如何管理我們當下一觸即發的情緒呢?
第一,覺察情緒。
當我們想發脾氣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憤怒的背後,情緒失控的背後是什麼?這些情緒傳遞給我們什麼資訊?體現了我們什麼樣的需求?
第二,接納情緒。
當我們瞭解了自己情緒背後的需求後,告訴自己,我有情緒是因為我有這樣的需求,所以有情緒是正常的,我需要把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都表達出來。
第三,表達情緒。
做到上面兩點後,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去溝通,而不是爆發情緒。
-
10 # 半玩半思伴長大
人的大腦分上下層,當遇到突發情況,比如遇到老虎要吃你,腦仁核會直接接管大腦,做出本能反應,這就是所謂的“爬行動物腦”。同樣,當情緒失控的時候負責理智的大腦部分已經被“爬行動物腦”控制,無法思考,只想發洩和傷害。
瞭解了大腦的構造,相信你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緒失控的原因。那麼,怎麼樣減少失控的場面呢?
我想,你可以嘗試積極暫停,當你意識到自己失控了的時候,立刻閉嘴,停止行為。冷靜下來之後再解決問題。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爸爸現在情緒不好,需要冷靜一下,我要去旁邊待一會兒。”
有憤怒的情緒是作為人的正常反應,不必壓抑情緒,而是要用正確的方式疏導情緒。你控制情緒而不是讓情緒控制你。
-
11 # 7號媽媽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以後打罵孩子,事後沮喪,懊惱。這是很多媽媽經常陷入的惡性迴圈。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有一些是媽媽成長過程中的創傷,有一些是媽媽的投射,有一些又是媽媽自己身體或者心情的原因造成的任意發洩。關於這個問題怎麼處理的確是一個很實際也很複雜的問題。我認為要處理這個問題需要媽媽自身的成長。
首先,媽媽要看見自己,看見和自己媽媽關係中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媽媽要處理自己成長創傷和修復與原生家庭尤其是和媽媽的關係。
其次,媽媽要覺察自己情緒背後的冰山。每個人能被看見的行為和情緒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想法、需求、渴望和價值觀。當我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學會連線自己,只需要“積極暫停”一下,覺察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情緒沒有被滿足,當前孩子的行為是和自己的哪條價值觀不符。
再次,媽媽要看見自己面前的孩子,而不是他的行為和情緒。和前面說的一樣,孩子行為的背後也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價值觀。媽媽應該看到行為背後的這些東西,而不是被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激怒,變成歇斯底里的發洩情緒或者攻擊孩子。
最後,媽媽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有效的溝通方式當中包括積極的傾聽、共情和一致性的表達。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問題時,我們要冷靜下來確認問題的歸屬權,如果屬於孩子的問題就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從中給於積極的傾聽和共情,並協助孩子處理問題。如果問題屬於自己,那麼媽媽應該採用一致性的表達,而不是討好、發洩情緒、或者指責、埋怨。
-
12 # 智慧正面管教
情緒對於一個人來說是件很正常不過的事情,沒有好壞之分,家長也不要過分自責,只是在行為上,要注意不要傷害到孩子,比如避免升級到打罵。我們常常說到行大於言,今天你如何處理情緒,將來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處理情緒或者解決問題,因此,家長處理情緒的方式很重要,但要做到控制好情緒是一項特別不容易的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調整:
離開事發地,避免事態更嚴重,你可以跟孩子用溫和而堅定的語氣說:我需要離開幾分鐘,等我好點我會再回來(目的是讓孩子安心)。讓自己好起來,做一些讓自己感覺好的事情,比如陰式呼吸、聽音樂、或者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打打床、撕紙、練瑜伽等等能讓自己好起來的事情。多關注自己的感受,多向內看,感受一下當下自己處於何種情緒狀態,比如:憤怒,焦躁,不安,難受……用:“我感覺(情緒詞)”來覺察自己的情緒,接受情緒的發生,感受情緒的存在。練習得多了,對自己內心的穩定與覺察情緒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緒。透過以上的方式,儘快讓自己好起來,然後關注解決辦法,與孩子一起想想有什麼更好的辦法處理當前的事件。 -
13 # 媽咪呀育兒加油站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到自己,我有兩個孩子,大寶6歲和小寶快4歲,相差不大,也正是調皮的時候,兩人淘氣的時候總是會讓人很抓狂。因愛人經常出差外出,一個人帶著倆孩子,有一段時間自己情緒波動很大,特別容易發脾氣,看到孩子們淘氣的時候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都會衝他們大吼大叫的,叫完後連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看著眼前捱罵委屈的孩子內心又悔恨又難過,並不斷責怪自己,對自己說不能再這樣對孩子發火了,這樣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一定要冷靜下來,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們溝通。可是,你知道的,沒用,還是控制不住。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下定決定要學會控制自己情緒,能夠學會用平和的語氣和心態與人溝通於是上網查資料找課程,終於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情緒疏導的課程,跟老師學了一段時間後情緒調整有了不少進步,雖然偶爾還有發怒的時候但相比之前好了很多。我分享一下自己學習後的幾點感觸吧。
1、首先學會接受自己,不管自己的好與壞都全部接受,從內心肯定自己,給於自己足夠的認同感。因為一切問題的根源是自己,一切的答案都來自內在。
2、自我察覺,就是能隨時察覺到當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可以透過正念冥想提高自己的自我察覺力。當能夠隨時察覺自己的情緒、感受後,可以將自己從當下的情緒中跳離出來從而使自己冷靜下來面對當前遇到的問題,去想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一味的用發脾氣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
3、情緒的疏導,當看到自己的情緒後做三次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將當下的情緒釋放掉,使自己內心真正平靜。這些都需要反覆練習需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去學會。
4、事先告訴孩子做了淘氣的事,媽媽可能會生氣,媽媽會盡力控制情緒但有時也會有控制不了的時候,這也是人之常情,向他們預先說明,讓他們有心理準備。
5、如果沒有忍住發火了,事後真誠向孩子承認錯誤並和孩子一起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
14 # 王子書童
很簡單,每次要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時候,最好在心裡默唸數次:親生的,親生的,她(他)是我親生的。
呵呵,這只是講的一個笑話。真的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時候,恐怕親生的此時也要變成別人的來教訓了。但結果又會怎麼樣呢?後悔!多數父母都是這樣,在惡性迴圈中不斷的發脾氣,不斷的後悔。怎麼辦呢?我個人認為可以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提高自身素養。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個性衝動爆燥,孩子也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平時少看點手機,少打點遊戲,少搓點麻將什麼的,多看書看報,做一些有意義的業餘生活,修身養性。天長日久,性子就會變地成熟穩重。這樣就很難衝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了。
第二:遇事要學會冷靜。頑皮是孩子的天性,隅爾乾點笨事傻事,父母也要學會理解和冷靜。比如,你剛粉刷的雪白雪白的牆,一轉身就被孩子用彩筆在上面畫的亂七八槽;你熬夜做了幾個晚上的圖紙,一不小心就被孩子給你偷拿去折了紙飛機;當你累死累活地把房間整理好去睡覺時,我的天,枕頭下還藏著一個挖挖機玩具……反正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惡做劇。這時,是父母最想發脾氣的時候,但發完脾氣事情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呢?不是,事情還是已經發生了,孩子也會被自己的訓斥或責罵而嚇地不吱聲或哭泣。對大家都沒好處,所以我們遇到這些事時,一定要保持冷靜。給孩子講明他(她)錯在那裡,從小都要培養孩子明事理的習慣。
第三:換位思考。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因為年齡和閱歷的原因,孩子有時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我們家長會有很大的分岐。這時你給他(她)講了半天的道理,他她)未必會聽從你的想法和按排。這時你是不是有點情緒失控或很想發脾氣?冷靜!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小時候是怎麼反對父母的,父母是怎麼對我們的?慢慢的,你的怒火或許就會小一些,至止完全消失。
第四:努力工作,好好經營夫妻之間的感情,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只有在和睦的家庭裡面,孩子不缺愛,不缺溫暖,他們在調皮的同時才會更加健康的成長。看著溫馨的家庭和成長的孩子,我們對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機會可能就會少之又少。
總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每當你要對孩子發脾氣,情緒失控的時候,想想我上面寫的那四點建議。即使不能做一個優秀的父母,也要努力爭取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吧!
-
15 # 臭帥媽咪
為什麼我們會發脾氣,為什麼要對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我們的周遭環境影響著我們,工作的不順,家庭的不順,社會的不公。我們無法更好的疏通這些問題,積攢在我們心裡,時間久了我們的心滿了,我們的情緒無法自我控制了。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挺多見的,我們很勞累,我們有很多壓力,已經沒法平靜了,小孩又做了讓我們生氣的事。我們就把這些塞滿我們內心的問題通通的散發給自己的孩子。
作為大人該怎麼調節自己的心態?
這個時候應該問自己“我該怎麼辦”?
我們無法保持平靜,我們的時間被佔滿了,精力被用盡了,就像裝滿了程式和垃圾檔案的電腦,沒有空間和記憶體了,稍動一下就宕機了。我們應該找一下容易讓我們進入宕機狀態的原因。也許是到了整理、精簡生活的時候了。比如,當你房間很亂東西很多的時候,你需要某一樣東西,但會浪費很多時間在翻找上,這時候就應該做一個清理,該扔掉的要扔掉,該送走的送走,該擋住的要擋住。精神情緒上的整理也是如此。
所以,問題不是孩子的言行,而是我們已經滿了,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了。
給孩子發脾氣時想一想,孩子是我們的出氣筒嗎?我們生下孩子就是給自己出氣散發情緒的嗎?
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讓身體身心都健康,少吃油炸,肥膩的東西,少喝酒抽菸,少玩電子產品,多吃綠色蔬菜,多吃一些豆類,五穀雜糧,多運動,多讀書,多陪陪家人和孩子。
當你你身體健康,身心健康,脾氣自然而然的就會控制住,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不要把你的負面情緒再塞給我們的孩子了!
-
16 # 雲獅子
情緒失控是因,發脾氣是果,打罵孩子是行為。
很多父母都知道自己不應該打罵孩子,但總是控制不住,這是為什麼?
明明事先知道是錯的想法,但還任由這個想法來控制自己的行為,造成非理性的結果,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是每個人的大腦模式所決定的,有些父母就能把情緒控制的很好,即便心情再怎麼不好,對待自己的孩子都能非常的有耐心,即便孩子再怎麼惹她生氣,她都能理性的處理問題,她的大腦裡早已形成了處理情緒的模式迴路,能夠自然而然的以溫和的行為來對待!
有人說,這是她的性格,她的性格就是這樣,而我的性格就是暴躁型的,無法做到,其實這是大錯特錯!這種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實現,刻意練習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大腦結構,從而形成無意識的控制情緒的行為。
具體怎麼操作,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建議媽媽們可以讀讀《刻意練習》這本書,相信會改變你很多思維方式!
-
17 # 寶貝的成長日誌
發脾氣,情緒失控時首先要考慮因為什麼而發脾氣,是因為孩子的行為,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找準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一種情況:作為寶媽,面對孩子,我們不妨多點耐心,學會放手,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面對熊孩子的種種“劣行”,與其發脾氣,不如學會引導孩子,例如,當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如何收拾玩具,並且讓他自己嘗試著收拾,逐步養成自己收拾自己玩具的習慣。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令人抓狂的行為時,多點耐心,大膽放手,做好引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於第二種情況,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將工作和家庭分開,不要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帶回家,儘量避免因為自己心情不好或情緒不佳時而對孩子發脾氣!
總之,耐心,放手,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減少對孩子發脾氣!
-
18 # 關愛寶貝151229
默唸,孩子我生的,控制控制不能發脾氣,我小時候也這樣每次忙的手忙腳亂,寶貝卻還在一旁調皮搗蛋,,還各種給我添亂
心想寶貝,為什麼不能安靜會兒呢,差點忍不住大聲訓斥這熊孩子。
寶貝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硬碰硬是不行的。必須有分寸的指出錯誤在哪裡,應該怎麼做,讓孩子學會分辨對錯。什麼事該做的什麼事不該做。
表情極易傳達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它比眼神的傳達更為明顯,生動豐富的表情能夠從不同反面去教導孩子。你家的寶寶總是愛吵鬧,而那時家裡來了客人,他吵得更厲害了,這時,你只需對著他表現出一副生氣的表情,他自然就知道你因為他的行為而動怒了,這時他就會安靜下來了。你還可以透過表情對孩子傳達出讚許、鼓勵等。
-
19 # 秋天的童話樹
我最嚴重的一次情緒失控是發生在孩子開始上音樂課的時候,大概是上到第三、四節課的樣子吧,我突然發現他怎麼都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而且在課堂上小動作很多。和其他小朋友能跟隨老師的講解、積極互動的表現截然相反,他表現出對老師授課內容的完全不理解和眼神遊移,下課後我帶他去廁所,他還是各種小別扭,突然間我的情緒就失控了,對著他扇了十幾個耳光——要知道我從小生在一個教育世家,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方式就是“只能動口、不能動手”,而我在兒子出生之前,不僅沒有捱過打、更沒有過任何打人的經歷。我不知道那一瞬間我為何“”惡魔上身”,瘋狂的打了他一頓,嚇得他連哭或躲避都不會了,等到我恢復理智後才看見他的小臉上都是我的手指印,紅紅腫腫的。那一天,我們回家的路上我為了自己可笑的家長自尊和潛意識裡深深的懊悔拒絕牽他的手,也不允許他和我說話,甚至威脅他“”如果敢說話就還會打他”,孩子小小的身影默默的跟在我的身後,勉強追趕著我的步伐,一言不發。讓人又心酸又心疼。
當天晚上睡前,他忽然摟著我說“媽媽,我愛你,我也以後會聽話”,我的心再次被擊穿,忍不住回答他“”媽媽打你媽媽也會很傷心,媽媽也很愛你”,聽了我的話,孩子一下子鬆懈了下來,終於哭了起來而且哭了好久。這是我最嚴重的一次情緒爆發,過後反省,是因為我對兒子和我不一樣的性格、不一樣的智力表現非常失望,難以接受他為什麼就聽不懂或為什麼明明會了又忘記了的事實,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特別是男孩子,在教育的最初往往反應的比女孩慢一些。
有了這次的深刻教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兒子的教育是否開始得太早、期望太高,因為在我內心我還是希望他能快樂的接受教育,因此後來我放慢了步伐,允許他比其他小朋友進度慢、課後給他更多的輔導去幫助他理解課上的內容,但在我心裡始終對於我當時的暴行耿耿於懷,甚至內疚到無法原諒自己。
大概半年多以後,在我們心理所的課堂上,透過大家的內部分享,同學和老師都在幫我分析這次事件的發生原因,最終我們達成一致:家長也只是凡人,並不是神,不必為了已經發生的事情而追悔,打了就是打了,以後不打也就可以了。
所以我覺得做父母的不必強求自己做100分家長,凡事都可以盡善盡美,接納孩子情緒的同事也要接納自己,實在不能控制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那就發脾氣好了,重要的是把發脾氣的負面結果降到最低,不要造成親子關係不可修復的傷害。當然,如果有可能,還是要儘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輕易對孩子發脾氣。
-
20 # 創新教育者叢叢
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容易情緒失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就像一位寶媽朋友說的,“教養孩子的道理也都懂,但看到調皮哭鬧的孩子還是忍不住發火啊!我也知道不該吼叫甚至大罵孩子,但是情緒上來了,我也沒有辦法,不知道該怎麼辦是好。”
熊孩子不好吃吃飯、晚睡、不起床上學、打架罵人、亂扔東西、沒有得到心儀的玩具就打滾,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分分鐘就能把你逼瘋,我們大人身上就像有個開關一樣,只要遇到孩子的以上“不良行為”就啟動了開關,然後就只能任由情緒氾濫,後面的事情就看“孩子的造化”了。
為什麼會忍不住發火?是不是情緒上來的時候就只能任其氾濫?我們身上是不是真的有個情緒啟動的開關?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讓我們管理、調節自己和孩子的情緒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個開關就在於我們的大腦。丹尼爾西格爾,是一位教育家、心理學家,更是一位腦科學專家,全腦教養法是他提出來的,同時也對我們處於情緒狀態的大腦做過掃描測試,於是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提到“掌中大腦”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大腦的組織織和工作原理是比較複雜的,而丹尼爾透過非常形象的手掌來解釋大腦調控情緒的功能。
開啟我們的手掌,在手腕的這個部分,就相當於大腦的腦幹。腦幹是控制自主神經系統對於人體的調節,比如說熱了出汗、心臟的跳動、呼吸等等,這都是自主神經系統在工作,就像我們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覺,不需要我們意識的參與。
將大拇指折到掌心,折在掌心中的大拇指,就是中腦,俗稱動物腦,中腦也就是動物腦的功能就是應激,具體來說,就是負責決定是打、還是逃。我們看動物世界會很清楚,當一隻老虎進入了黑熊的地盤,看見了黑熊的幼崽起了歹心,這個時候被母熊發現了,母熊衝了過來,這個時候雙方不是立馬進入戰鬥的,母熊一般會用吼叫聲嚇退敵人,這個時候老虎就在考慮了,我是打呢?還是逃。所以當我們的中腦在工作的時候,我們基本的思維跟那隻老虎就差不多,只能考慮打還是逃,所以我們稱中腦為動物腦。
把其餘4根手指蓋在大拇指上,覆蓋住中腦,現在的手握成了一個拳頭,手背和四根手指的表面,就是大腦皮層,高階中樞神經系統。
手背的部分,就是大腦皮層的後半,是我們的感受和資訊接收區(如聽覺、嗅覺、觸覺等);拳頭的前部,四個手指的部位,是大腦思考的地方,思維從這裡產生,其實也就是資訊處理的地方。最前端,指甲蓋的部位,稱為前額葉皮質。
而這個前額葉皮質的功能非常重要,這也是人腦和動物腦的區別所在,它的功能包括:
情緒調節人際關係調節直覺產生社會認知能力自我意識逃避恐懼道德認知能力.....(前額葉皮質功能)而前額葉皮質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人壓力很大、或者遇到一些令人焦慮、恐懼或者悲傷的事情時,它會暫時失去功能。所以現在,請大家一起想象:有一天你沒有睡好,早晨起床的時候腰痠背疼,一看鐘,睡過頭了,公司的班車已經錯過,你得打的去公司,但現在又是上班高峰,根本叫不到車子,現在已經8點15分了,9點你需要主持一個重要的公司會議。然後你突然發現你的孩子也還在床上,你趕緊叫他起床,他還賴床發脾氣,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樣?
這個時候,我們的前額葉皮質便無法工作,這一點在腦部掃描時有影象顯示,我們大腦情緒開關就這樣被打開了,用手來表示,就是四根手指張開,蓋子掀起來了。用正面管教的術語說就是:你的大腦蓋子掀開了。
當大腦蓋子開啟的時候,我們有能力去調控自己的情緒嗎?
我們不能,孩子更不能。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差不多要到25歲左右才能發展得和我們的功能差不多。所以在當孩子哭哭鬧鬧的時候,我們跟他們講再多“不要哭,好好說話”了,都是無效的,因為他根本沒法做到。
從另一方面來講,如果我們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強大,當你的孩子大腦蓋子掀開的時候,你卻是冷靜、理智的,你前額葉皮質運作得非常良好,那麼孩子的映象神經元依舊會發生作用,那這個時候,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很顯然,孩子也會慢慢平靜下來。
所以為什麼我們總是在說,育兒先育己。我們不能保證大腦蓋子一直處於關閉狀態,情緒調節也並不是讓人沒有情緒,或者明明很氣憤,卻硬是壓抑情緒,這樣久而久之會產生心理問題的。情緒是需要疏解的,但是要用有效的方式、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毀壞物品的方式來進行調節。
情緒調節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大腦蓋子關閉的過程,這裡分享關上腦蓋子三步走方法:
第一步:覺察要關,首先要意識到自己的“大腦蓋子”是開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情緒起來的時候自己根本是沒有意識到的,而是等到發完火冷靜下來了才 唏噓,“天啊,我剛才是怎麼了?那還是我嗎?”(是你,處於動物腦狀態的那個你)
怎麼覺察?一個很常用的方法,比如告訴孩子和家人“掌中大腦”的概念,請她們在你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對你做出張開手掌的手勢,或者小聲說“大腦蓋子開啦”,他人的幾次提醒,有助於自己慢慢自覺覺察到情緒。
第二步:命名進一步說,我們能覺察到處於情緒狀態,但又說不清楚情緒洩洪狀態的具體是什麼感受?可能你會說,“火大,真的受不了了,氣死我了,傷心到底了等等”。有的人說我在氣頭上動不了,我甚至有點享受在氣頭上的那個感覺,是的,因為發脾氣和情緒洩洪往往是滿足了小我的需要。
在正面管教課堂上,總會追問家長“你的感受是什麼”,之所以注重感受,是因為“name it employ it ”,你不知道它是什麼、你就不可能去管理它。當我們已經覺察到自己處於腦蓋子開啟的狀態、又清楚當下的具體情緒,
那麼在氣頭上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話術“我感到_____是因為____"。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自己的感受到是什麼?沮喪的?難過的?無助的?傷心的?氣憤的?
第三步:決定行動找到我們的感受之後,對自己說,“當下我是沮喪的/難過的/氣憤的。。。,我看到了我的情緒,我接納你”,然後做出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的決定。
太多的父母認為在生氣時就要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生氣的時候,人們接通的是“原始腦”------其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我們不可能用“原始腦”做出理性的思考。我們會說些過後就後悔的話。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接納情緒,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因為孩子很多時候也會出現情緒失控的狀態,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先處理情緒、後解決問題!
那麼有沒有什麼處理情緒的工具可用?正面管教有52張工具卡,這積極暫停和情緒選擇輪,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可以在生活中實踐使用。
1.積極暫停“積極”暫停跟普通的隔離方式有明顯的區別。普通的隔離,採用一種懲罰式的態度,並對孩子說:“去你的房間想想你都做了些什麼”。這些父母相信,內疚、羞愧和痛苦能夠激勵孩子今後做得更好。事實是,我們只有在感覺更好的時候才能做得更好。
懲罰性的暫停更可能導致孩子對自己感覺很差“我不是個好人”,或者對你有不好的感覺:“走著瞧,我會扳回來的——今後我會更加小心,不被你抓到”。
要知道暫停的目的是給孩子一個短暫的間歇機會,等到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後再嘗試解決問題。積極暫停角是指父母或者孩子情緒均不佳時,可以選擇讓自己的情緒平復或冷靜下來的一個地方,對於“暫停角”的理解,有一個關鍵之處,那就是不能夠用於懲罰,只能夠安撫情緒。
2.情緒選擇輪孩子的感知能力非常強,只是他們還沒有學會合理的表達。我們自己及孩子要知道情緒不是隻有憤怒、失落,也有開心愉悅,情緒選擇輪能夠在我們感到無助失落、憤怒、不安全感的時候,有效幫助被情緒控制的人進行轉移注意力,並且找到恰當的方式疏導情緒。
回覆列表
其實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也是父母的一個再教育過程。畢竟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是沒有經驗的,也需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如何和一個寶寶有效的溝通。
其實偶爾情緒失控也是人之常情,那麼能認識到問題首先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那麼如何去改善呢?
我的建議是:
1、先記錄下來自己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回發脾氣;
2、分析記錄下來的情況,找到問題的根源;
3、家人一起商量如何能解決這種情況,甚至大一點的小孩也可以參與進來;
4、學習如何和孩子溝通;
5、學習孩子的溝通方式,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堅持一段時間,相信會有很大的改善的。
如果家裡孩子有暴脾氣的話建議看看《暴脾氣小孩》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