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盼明

    第一:袁紹沒有用人之能,也就是不會知人善用,守糧草之人是嗜酒如命的人,最後導致糧倉被毀!

    第二:不善於納言,很多厲害的謀士給他提出好建議,他都不採納!

    第三:袁紹剛愎自用!自大輕敵!優柔寡斷,見小利而為之,見小禍而離之!焉能不敗!

  • 2 # 古籍與歷史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在當時是一個顯赫的大家族。但是袁紹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多謀寡斷,這一弱點使得他敗給了曹操。除此以外還有以下幾點導致袁紹輸掉了官渡之戰。

    內部不團結

    郭圖和逢紀三番五次向袁紹進讒言,附議袁紹的提議直接導致了袁紹處死了田豐,以及對於曹操大營的偷襲失敗。

    用人不當

    張郃有勇有謀袁紹卻不用他去防守烏巢的糧草,卻派嗜酒如命的淳于瓊。還有派無法獨當一面的顏良去救援白馬導致了救援的失敗。

    剛愎自用

    由於袁紹的剛愎自用,多次拒絕田豐,沮授,許攸的正確提議。最後直接導致許攸投奔曹操並且還帶走了許多重要的資料。為曹操襲擊烏巢做出了鋪墊。

  • 3 # 愛無悔1376

    謝謝邀請!官渡袁紹兵敗最主要的原因我覺得是沒有處理好內部矛盾,這個矛盾從始至終就存在,然而在他一直都沒有處理。導致在戰爭中爆發,這一點荀彧看的最明白。曹操也聽取了荀彧的建議。袁紹這邊呢,也有人看到了曹操這邊的弱點,田豐就說過排兩支小股部隊對曹操勢力東西反覆襲擾,使他的軍隊來回救援,不讓他發展生產,時間長了曹操就會必敗,這個意思是打消耗戰。可是袁紹沒有聽。這是袁紹曹操兩個人性格上的差距。在冷兵器時代,將帥一個小小的不周全都可能改變戰局。

  • 4 # 聶作平

    發生於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既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對曹操能否平定北方至關重要的戰役。

    當是時,曹操與袁紹相比,兩家的實力相當懸殊。比如《三國志》記載說,曹操:“兵不滿萬”,而且其中還有十分之二三的傷兵;至於袁紹,其部眾多達十萬。

    當然,《三國志》的這種記載,裴松之認為有誇大的嫌疑。但即使有誇大,兩軍的人數在對比上非常懸殊,這個卻是可能的。

    更為重要的是,佔據幽州、冀州、青州和幷州,也就是大約相當於今天北京,河北,山東和山西的袁紹,此時已無後顧之憂,他擁有廣闊的戰略縱深和物質基礎。

    相比之下,曹操則捉襟見肘,他佔據於河南一帶,處於四戰之地,除了袁紹,關中馬騰,南邊劉表、張繡和江東孫策都是敵對勢力。以孫策為例,他聽說曹操和袁紹相持後,曾打算派兵直襲許都,不想卻意外身死,事遂寢。

    戰爭初起時,袁紹勢不可擋,射到曹軍營中的箭矢如同雨下,行者都必須頂著盾牌,以至於曹軍“眾大懼”。加上糧草不足,曹操一度心生退意。

    不過,曹操最得力的謀士荀彧卻寫信曹操,指出曹軍必勝而袁軍必敗:“紹悉眾聚官渡,欲與公決勝敗。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且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輔以大順,何向而不濟。”

    於是,曹操聽從了荀彧勸告,決心與袁紹死戰。事情也真如荀彧所言:曹勝袁敗。

    其原因,撮其要,應有以下幾點:

    一,袁紹好謀無斷,與曹操相比,袁紹的領導才能和決斷能力相差得太遠;

    二,袁紹手下不團結,內耗太厲害。袁紹有三個兒子,各自有一批擁戴者,於是便劃分為三股潛在勢力,互相拆臺。

    三,曹操能聽進部下進言,而袁紹則剛恢自用,聽不進勸諫,且無知人用人之明。

    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某種程度上,他代表了中央政府,而袁紹則是割據的軍閥。這一點影響雖不大,但也是存在的。

    後來,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曾對劉備說,“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 5 # 科普集結號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來嘗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袁紹的家族是“五世三公”,名聲顯赫,袁紹兄弟也是手握重兵的人物,要人脈有人脈,要兵馬有兵馬,從先天性的條件來看,曹操根本就沒法和袁紹比,而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那麼兵強馬壯的袁紹為何就敗給了曹操了呢?

    袁紹是唯一一個和曹操可以抗衡的人物,所以曹操非常忌憚他,在官渡之戰之前,曹操也沒有多少必勝的把握,也有過擔心,也害怕一敗塗地之後,前面積累的家業全部丟失。但是,有一個人給曹操吃了一顆定心丸,列舉了袁紹的劣勢和曹操的優勢,這才讓曹操徹底打消了疑慮。這個給曹孟德吃定心丸的是誰呢?就是他的首席謀士郭嘉。

    郭嘉對曹操說:主公,不用擔心,我給你列舉一下袁紹十處不如你的地方,你就會明白,那個傢伙就像孔北海說的那樣,只是冢中枯骨,不足掛齒!袁紹都有哪些劣勢呢?請看——

    1、袁紹臭架子擺得離譜,主公你順其自然,這是在道上勝他一籌;

    2、袁紹違背天下民心,主公你順應天意,這在義上勝他一籌;

    3、袁紹治下寬鬆,主公你紀律嚴明,這在治上勝他一籌;

    4、袁紹外表和藹其實小肚雞腸,有人才也不用,主公你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這在度上勝他一籌;

    5、袁紹謀多少決,優柔寡斷,主公你得策轍行,千變萬化,這在謀上勝他一籌;

    6、袁紹好虛名,主公你誠心待人,這在德上勝他一籌;

    7、袁紹關注小事,忽略大事,主公你忽略小事,關注大事,這在仁上勝他一籌;

    8、袁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主公你正道直行,人人歎服,這在明上勝他一籌;

    9、袁紹不知是非,主公你深明大義,這在文上勝他一籌;

    10、袁紹好為虛勢,不懂兵法,主公你以少克眾,謀略深遠,這在武上勝他一籌!

    有了這十條優點,你還怕打不敗袁紹??這一番話說的曹操眉開眼笑,事實也證明了郭嘉的判斷。

  • 6 # 野叟雜談

    官渡之戰袁敗而曹勝,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袁紹在戰略上犯了錯誤,這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時機選擇不當,沒有能夠在曹操立足未穩之際給予果斷的打擊。在官渡之戰爆發之前,袁紹一直想在曹操的南面開闢第二戰場,但是曹操為了避免兩線交戰,提前擊敗了呂布和劉備勢力。袁紹便寄希望於劉表,但是劉表為了解決內部問題,無法出兵進攻曹操。袁紹又招誘張繡,結果張繡在賈詡的勸說下反而投降了曹操。袁紹又讓劉備聯合黃巾軍從汝南進攻曹操,但終因力量弱小無法形成對曹操的夾攻。

    第二個方面的戰略錯誤是在具體的戰爭進行之中,到底該如何打的問題。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正式爆發。戰前袁紹擁軍十萬,兵精糧足,在軍事上佔據很大的優勢。袁紹的謀士沮授勸袁紹和曹操打持久戰,而郭圖、審配等將領卻主張速戰速決,最終袁紹採納了郭圖等人的意見。事實上,袁紹的軍隊更適合於持久戰,和曹操對著拼消耗,曹操可是消耗不起的。

    其次,袁紹和曹操兩個人的個人素質對比上,曹操也要略勝一籌。但是袁紹外寬內忌,剛愎自用,政治腐敗,治軍不嚴,兵糧雖多而軍心渙散。而曹操知人善任,能採納部下的正確意見,靈活機動地捕捉戰機。因而,曹操集團內部比較團結,而袁紹集團內部則是矛盾重重。

    再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畢竟皇帝在曹操的手中,曹操完全可以憑藉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而當年皇帝逃難的時候,有人勸袁紹把皇帝接到河北,卻被袁紹拒絕了。

    第四,在具體的戰鬥之中,袁紹也是多次犯了致命的錯誤。曹操先是據守官渡,以逸待勞。後採用聲東擊西的策略,解白馬之圍,斬殺袁紹大將顏良和文丑,大挫袁軍銳氣。接著一方面守官渡與袁紹相持,一方面伺機騷擾袁紹的糧道。最後曹操採納來降袁紹謀士許攸的建議,親率五千精兵,偷襲袁紹屯糧重地烏巢,焚燬糧食萬餘車,導致袁軍士氣崩潰,大將張合等陣前投降,於是袁紹軍心渙散,紛紛逃散,袁紹僅餘800多騎兵逃回河北,餘眾七萬多人投降曹操,結果全部被坑殺。袁軍主力在此戰中被消滅殆盡。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 7 # 清史宴

    袁紹失敗的因素很多,但是有一點是最主要的,那就是袁紹個人的綜合能力不及曹操。

    袁紹能夠統一河北,佔據冀青幽並四州之地,你能說袁紹的能力不強嗎?袁紹手下也是戰將如雲,兵精糧足的,謀士也都是一流水準的。只不過袁紹在沒有和曹操交手之前,的確是一帆風順,所向披靡。可是當他真正的要和曹操爭天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悲劇了,真的是不如曹操,兩軍交戰,將軍的指揮能力、士兵的作戰能力、以及糧草是否充足等因素,的確對戰爭的結果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統帥的能力,才是最關鍵的。袁紹雖然出身名門,四世三公之後,從小接受了系統性的教育,但是其個人的綜合能力的確是不如曹操,這個袁紹自己也曾親口承認過,尤其是軍事謀略和對部下的駕馭能力,都遠不及曹操,所以官渡之戰時,袁紹是兵精糧足,可依然敗給了曹操。

  • 8 # 巴山夜雨涮鍋

    先用中國傳統的天時地利人和來說吧。

    三大因素中,曹操挾持天子,佔據所謂漢室正統的名分。這一點導致其部下鍾繇可以安撫關西,避免夾擊。曹操同時有欺負天子行為,導致失分,袁紹也因此得到劉備的響應。這麼計算起來,可知天時方面,曹操和袁紹兩者是相當的。

    地利方面,袁紹是攻方,進入敵軍的區域,曹操是守方,在本軍地域且戰且走。官渡之戰的一系列前哨戰,如白馬突襲戰、延津伏擊戰,都是曹操利用地利對袁紹各個擊破的例子。此後曹操曾令于禁分兵敵後破其二十餘營,又在官渡險要之地扼守袁紹前進的咽喉。可見曹操對於地利的使用比袁紹好得多。

    人和方面,曹操手下並不團結,很多人都悄然給袁紹寫了信,以至於曹操到戰勝後居然被迫法不責眾。但袁紹手下問題更大。曹操至少核心的謀臣戰將還能團結一心抵抗強敵,而袁紹在己方優勢下,居然還接連鬧出亂子。田豐還沒出兵就給關起來,等敗兵回去又被處死;沮授還沒打仗就被關在軍中。許攸家屬貪汙被審配收拾,郭圖又陷害張郃高覽。這些亂七八糟的事兒加起來,責任大半得袁紹自己承擔。可想而知,龐大的袁紹部隊,其實就是一盤散沙。

    如上,天時地利人和之中,曹操佔了倆,剩下一個平分秋色,那麼袁紹雖然兵足將廣,糧草充足,這仗也有的打了。

    更何況,單純從軍事上,袁紹軍的平均戰鬥力(包括軍隊素質和將領謀略)顯然遠不如曹軍,如顏良身為先鋒大將,攻不下白馬城,而曹操在白馬之戰、延津之戰,都是以並不佔優的兵力大破敵軍,斬殺顏良文丑。于禁曾連破袁紹交通線上的二十餘營,最後突襲烏巢,曹操更是以五千精銳一舉擊潰萬餘袁軍。這說明袁紹人數雖多,整體素質不如曹軍,這在冷兵器時代是很要命的。再加上曹操本人的軍事才能遠勝袁紹,兩軍的強弱也就遠不如絕對數量對比上那麼強了。

    況且中國古代打仗,素來講究主客之道,所謂主半客倍,猶能勝之。歷史上,防守方擊敗數倍於己敵軍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國中也不少見。袁紹南下大軍也不過11萬,而曹操兵力一般估計在二萬到四萬之間,也就是三到五倍,其實並不足以達成碾壓的效果。

    所以曹操絕地反攻取勝,也就沒什麼太難以想象了。

  • 9 # 吊蘭書苑

    這個問題每個人看法一定不同,我們得從正史的相關當事人在當時幹了什麼事情,說了那些話,來尋找自己的答案,而不能簡單看《三國演義》。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是袁紹與曹操兩個軍事集團間的一次大決戰,事關入主中原的大局。按當時兩大軍事集團實力分析,曹弱袁強,毋庸置疑。然而官渡一戰,袁紹數十萬大軍丟盔棄甲,四散奔逃,而屈屈幾萬人馬的曹操,卻大獲全勝。這其中,袁紹究竟敗在哪裡,值得玩味。

    袁紹一門,四世三公,其出身遠勝於曹操,何況,曹操之父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當借天子以自重的曹操責備袁紹時,袁紹自不買賬,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完蛋了,是我挽救了他,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號施令!”袁紹早有稱帝之心。當其弟袁術在淮南稱帝后,眾叛親離,走頭無路時,將帝號讓給哥哥袁紹,這正中袁紹下懷,只是袁紹手下群臣反對,才沒有稱帝。

    建安四年(199)初,袁、曹之間的一場決戰已到了不可避免的地步。袁紹稱帝不成,便決定驅使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奪取許都,把漢獻帝從曹操手裡搶過來。監軍沮授則不然,堅決反對,建議多造船隻,修繕器械,派遣精兵,幾路騷擾曹操的邊境,使他們不得安寧。如此以逸待勞,在三年之內,就可不勞而定。沮授的建議卻遭到袁紹手下一幫大人的反對,袁紹不置可否。沮授不為所動,繼續進諫說:“救亂除暴,稱為義兵;恃眾憑強,稱為驕兵。義兵所向無敵,驕兵必先滅亡。曹操迎天子在許都建立宮室,如今我們舉兵南向,是違背道義的。況且,最重要的在於正確決策,而不在力量強弱。曹操法令暢行無阻,士卒都訓練有素,不像公孫瓚那樣坐受圍困。如果我們不採取穩妥的辦法,相反興起無名之師,未免太使人擔心了。”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足,聽不進沮授的忠告。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準備抗擊袁軍。袁紹企圖聯絡張繡、劉表抗曹,均不理想。建安五年(200)元月,劉備殺徐州剌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袁紹。曹操為消弭後患,領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後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但袁紹說孩子有病,不能離開。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柺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後,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

    待曹操擊敗劉備,還軍官渡之後,袁紹才匆促決定出兵。田豐認為戰機已失,再次進諫說:“現在許下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於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閒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而以一戰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願,悔之晚矣!”袁紹不僅不聽田豐的勸告,而且積前後之怨,加以擾亂軍心的罪名,把田豐拘押起來。

    二月,袁紹釋出討伐曹操檄文。依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揮師渡河,追趕曹軍。因為屢諫而被嫌棄的沮授,再次勸阻說:“戰爭勝負變幻莫測,不能不周密計劃。大軍應當屯留延津,另分兵進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軍也不遲,否則,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袁紹不從。袁紹渡河後,住屯在延津南面,一戰折文丑,袁軍大敗;再戰又折兩員戰將和許多人馬,袁軍大恐。沮授忍無可忍,又對袁紹說:“北軍人多,但英勇善戰者,不如南軍;南軍糧少,物資儲備不如北軍。南軍利於速戰,北軍利於緩兵。所以,我軍應打持久戰,拖延時日。”袁紹仍然不從。

    兩軍相持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袁軍。這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餘人北迎運糧車,沮授特別提醒袁紹說:“可增派蔣奇領一隊人馬在淳于瓊外側,以防曹操鈔略。”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剛愎自用的袁紹竟分毫聽不進去,無所動作。

    事也湊巧,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獄,許攸大為不滿,隨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率軍赴烏巢,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援淳于瓊,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麼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則別出心裁地說:“不如現在發兵去攻曹軍大營。”袁紹認為郭圖說的正確,攻拔了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

    於是袁紹派張覽、張郃率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一支輕騎援烏巢。高覽、張郃攻曹營不下,而烏巢大敗的訊息已經傳來,兩將喪氣,無心戀戰,自知袁紹不會輕饒,竟自投向曹軍。袁紹全軍大亂,如黃河潰堤一般,四散而去。慌亂之中,袁紹與長子袁譚各自騎馬逃跑,直奔黃河渡口,隨後又逃來一群騎兵,約八百騎,渡河至黎陽北岸。

    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當他跌跌撞撞走進部下蔣義渠營帳中時,握著蔣的手,傷心欲絕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

    袁、曹雙方逐鹿於黃河南北,袁紹據兵精良足的冀州,所謂“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四戰之地的河南遭受嚴重破壞時,冀州卻相對富足。從袁紹提十萬大軍南下,糧草又很充足的情況看,優勢顯然在袁紹這方,況且袁紹手下的文臣武將,如田豐、沮授、許攸等,都稱得上天下奇才,足智多謀。然而,袁紹卻在官渡一戰,一敗塗地,眾叛親離,從此一蹶不振。

    官渡敗北後,有人對田豐說:“你必將受重用了。”田豐平靜地回答說:“若出兵打勝了,我一定能夠安全。如今兵敗,我必死無疑。”果然,袁紹回到鄴城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如今真的要讓他笑話了。”於是下令殺了他。此後不久,袁紹病發不治,死於建安七年(202)夏天。

    官渡之戰,袁軍之敗,誰之過矣,當然唯首領袁紹耳。袁紹剛愎自用又優柔寡斷,聽不進正確意見,缺乏駕馭全域性的能力,心胸狹窄,良莠不分,如此之人,焉能不敗。

  • 10 # TheSim

    日期讀一文章《勝負僅在一線間——說說官渡之戰》,結尾論曰: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者的勝利往往被人說成是必然的,而失敗者往往被貶低得一錢不值,實際上,失敗者也會有其優點,而勝利者的勝利也許只是運氣好而已,官渡之戰就是如此。關於歷史事件的偶然與必然,是一個大的哲學問題,或者說,對這一問題的解答肯定不是孤立的,而是關聯著更深層次的世界觀問題,所以孤立地爭論歷史之偶然與必然,往往是各說各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大理論說多了沒用,我們先從普通人的感受說起:

    我們仔細考察歷史事件,尤其是具體戰役,常常會感受到偶然性的巨大力量:僅僅因為一場暴雨,有時甚至是因為路上一塊石頭絆了一下腳,再或者因為在一個關鍵的時候打了個噴嚏,戰爭勝敗便為之改易,乾坤便為之倒轉。正是看到這些偶然因素,因此我們會為英雄慨嘆,為壯士扼腕。

    這些偶然因素當然是真實存在的,但這只是歷史(真實)的一個層次而已。這個層次我們姑且稱為現象層次。其實,在現象世界,一切倏起倏滅皆是偶然。但在一個長時段,無數倏起倏滅的偶然卻是在實現著一個必然。這個必然是一個類似趨勢的東西。就官渡之戰而言,曹操戰勝袁紹,確實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其中某一個條件或因素髮生變化,袁紹便可能勝利。但這些偶然卻無法改變這樣一些必然因素的存在:即使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勝利,他也不可能像曹操那樣統一北方,更不可能統一天下,他最終還是會失敗。他失敗的必然性是由他的用人為政等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所決定的。而最終能夠戰勝袁紹並在中原地區立下腳跟的必然是具有曹操所體現出來的那樣一種精神的政治勢力,當然是否是由曹操這個具體的人來實現,就是現象層次的偶然。

    在東漢末年,變亂已起,袁紹勢力的資本主要來源於對舊的權力資源的繼承。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同時又是世家大族,他在用人為政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也與他的權力資源相應和。他為政以寬和為主。郭嘉論袁紹有十敗時說,“紹繁禮多儀”;“紹好為虛勢”;“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這些都鮮明地體現了袁紹對漢代士大夫精神的繼承。一箇舊的體系開始崩潰之初,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有的勢力還有一定的力量,袁紹能夠對這些力量作出較為有效的組織,一段時間內,便會成為“眾望所歸”。

    而曹操在這個變亂時代代表了一種新的精神,當漢代一套禮法體系變得虛偽日漸失去其維繫人心的作用時,曹操乾脆拋開這一套,回到氣質層次人的本性。所謂“唯才是舉”(該令雖然發出甚晚,但基本上是曹操一以貫之的政策),就是避開(士大夫評定人的那一套)道德標準,主要以實用性的才能作為提拔人才的依據(我從來不認為歷史有絕對的進步性,我們現在在這一點上認可曹操的做法,僅僅因為現代的價值觀念在這一點上與之相符,但當時這代表了一種新的適合當時時代的精神)。三國時代是(氣質層次的)個性開始覺醒的時代,曹操把握到了這一時代精神,所以會戰勝袁紹並有後來的成就。

    所以,考察歷史,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其中歷史精神的演變趨勢,把握到了這一趨勢,就會明白有哪些是偶然所無法改變的必然。就比如拿破崙的失敗背後是英法國力的百年較量,是歐洲精神的演進方向,而絕不僅僅是滑鐵盧一個偶然失誤。在漢末三國的時代,代表舊計程車大夫精神的袁紹再有軍事天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附:郭嘉曰:“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也;桓、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得策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也;紹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不為虛美,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無不周,此仁勝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也。”

  • 11 # 苦茶庵

    官渡之戰爆發在公元200年,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曹操與震紹爭奪中原地區的關鍵性一仗。在這次戰役中,曹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袁紹,而統一了北方。

    袁紹是當時顯赫一時的大世族豪強勢力。依附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天下。董卓進入洛陽,控制東漢中央政權後,袁紹逃到冀州,發兵討伐董卓,各地起兵的豪強勢力將其推為盟主。後來因參加反董卓的各路軍閥各有自己的打算,不久就相互攻殺起來。在混戰中,袁紹很快奪得了冀州牧的位置,佔有了冀州。經過八、九年的兼併戰爭,於公元19年,又消滅了割據幽州的公孫瓚,佔有幽、冀、青、並四州,大體上統一了河北。

    於是,袁紹和曹操之間的大規模兼併戰爭便爆發了。這時候曹操也已經佔據了兗州和豫州, 並且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大體上統一了河南。公元199年春,袁紹調兵十萬,進軍黎陽,準備一舉打下許昌,消滅曹操。他事先派人聯絡荊州的劉表和穰縣城的張繡,要他們配合夾攻曹操。劉表口頭答應,但按兵不動;張繡非但沒有幫忙,反倒歸降了曹操。

    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進兵抗擊袁紹。他利用袁紹內部在南進問題上意見還不統一,和袁紹遲疑寡斷的弱點,抓住時機,調兵遣將,先行攻佔一些戰略要地,並把主力佈置在許昌北面的官渡,以阻擋袁軍進攻許昌。接著,又親自率兵東進,攻佔下邳,打敗了與袁紹聯合的劉備,俘虜了他的妻子,迫使劉備的大將關羽投降,從而解除了後顧之憂。這以後,曹操迅速移兵官渡,準備迎擊袁紹。

    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進軍白馬。他親率大軍駐黎陽,準備渡黃河攻許昌。四月曹操從官渡出兵去解白馬之圍。隨軍謀士荀攸獻計,要他聲東擊西,分散袁紹的兵力;可率兵先到延津,偽裝要渡河進攻袁紹的後方,然後,趁其不備,派輕兵突襲白馬的袁軍。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袁紹果然中計,等到曹操的輕兵到達離白馬十多里的地方,才被顏良發現而慌忙迎戰。曹軍前鋒關羽出其不意突入袁軍陣中,斬殺了顏良,袁軍頓時潰敗。白馬解圍後,曹操把軍隊連同百姓沿河向官渡撤退。

    袁紹派騎將文丑和劉備引五六千騎兵渡河追趕,一直到了延津以南。這時曹操停止後撒,命令騎兵卸鞍放馬,把輜重停放在路上,引誘袁軍。袁軍紛紛趕來搶奪輜重操趁其混亂,以不滿六百的騎兵猛然出擊,殺死文丑,獲得了全勝,順利地撤回了官渡。首戰告捷,曹軍士氣大振。

    同年七月,袁紹進軍官渡北面的陽武,八月進逼官渡。袁軍依河丘屯營,東西達幾十裡,曹操也立營相拒。打了幾仗,曹軍不利,便堅壁不出。袁軍築起高樓臺,堆超土山,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使曹兵岀入行動都得用盾牌遮身。曹操命令部下造了一種能發射石塊的霹靂車,擊破了袁軍樓合。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派人暗地裡挖地道通向曹營。曹操針鋒相對,命令在營外挖深溝以防禦。就這樣,雙方在官渡相持了好幾個月。在這期間,曹操曾派徐晃、史渙截擊焚燒袁紹的幾千車軍糧,使袁紹受到很大損失。但是,相持日久,曹軍兵少糧缺,士卒及轄區百姓疲憊,有些郡縣動搖,個別投降了袁紹,後方很不安定。為此,曹操曾給留守許昌的謀士荀彧寫信商量,打算放棄官渡,退守許昌。荀彧回信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誰先撤退,誰就處於被動。曹軍現在已經以劣勢兵力與袁軍相持了數月之久,戰局正處於關鍵時刻,很快就會出轉機,到時侯只要岀奇制勝,就能取得勝利。千萬不要丟失這個機會。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見,繼續堅守官渡,等待戰機。

    轉機終於來到了。同年十月,袁紹派了淳于瓊帶兵一萬多人押送軍糧,駐在大營以北四十里的故市、烏巢。鑑於上回軍糧被偷襲的教訓,袁紹大將沮授建議派蔣奇率兵駐紮,以防抄襲。袁紹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也曾向袁紹建議,趁曹軍主力堅守官渡,後方空虛的機會,派輕兵偷襲許昌,又未被袁紹採納。許攸感到袁紹如此驕傲輕敵,最後一定要被曹操打敗。再加上這時留守鄴城的審配,以許攸家人犯法為理由,拘捕了他的妻子,使他非常氣憤,便背棄袁紹,投奔了曹操。

    許攸投降曹操後,便將袁紹的情況都告訴給了曹操。並且建議他偷襲故市、烏巢,燒掉袁紹軍糧,用這著棋置袁軍於死地。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認為這正是出奇制勝的好機會。他當即留下大將曹洪守營,自己率領五千輕兵,假冒袁軍,讓戰馬口銜橫枚,軍士每人抱一捆乾柴,連夜抄小道行進。天亮時曹軍趕到了烏巢,立即包圍袁軍,並放火焚燒軍糧,頓時袁軍大亂。袁紹聞訊後,以為曹營必然空虛,為便派張郃、高覽率軍前去劫營,而只派少量軍隊去烏巢救放援。結果,張郃等遇到曹軍頑強抵抗,不能攻下。而去救援烏巢的軍隊連同淳于瓊的守軍,也全部被曹軍消滅。張郃、高覽聽到鳥巢失守,軍糧燒盡的訊息後,認為大勢巳去,便率領全軍投降了曹操。曹軍乘勝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和這他的兒子袁譚僅帶領八百騎兵逃回河北。

    在官渡戰後兩年,袁紹鬱憤病死。公元205年,曹操徹底大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完全佔有了冀、青、幽、並四州,大體上統一了北方。在這次戰役中,袁紹雖然據有雄厚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但是他驕傲輕敵,不能夠採納部下的正確意見,內部分裂,多次坐失戰機,終於失去優勢,遭到了慘敗。而曹操由於能夠聽取部下的烏巢燒糧正確意見,審時更度勢,在軍事上根據敵我雙方的情況,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果斷地捕提有利於自己的戰機,因而能夠在兵寡糧少的情況下,變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取得了這一戰役的最後勝利。

  • 12 # 西瓜籽影片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原因:

    其一,袁紹狂傲自大,求勝心切。在與曹操決戰之前,袁紹曾多次與公孫瓚交戰,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倉庫積蓄不足。

    其二,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袁紹剛決定親征曹操的時候,沮授就曾建議他先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後,再行出兵。袁紹不聽,執意要攻打曹操,促成了官渡慘敗的發生。

    其三,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袁紹雖有一統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之才。

    其四,袁軍內部不團結,窩裡鬥。袁紹這個人喜歡聽奉承話,不樂意別人提出與他相反的意見。

    其五,袁紹在軍事上指揮不當。曹操駐紮在白馬的時候,他不守白馬而去救延津,中了曹操的調虎離山之計。許攸讓他出奇兵攻佔許都,劫持天子,挾天子討伐曹操,他不屑一顧。曹操偷襲烏巢,他棄全軍將士的輜重供給於不顧,卻執意要偷襲曹軍大營。

    其六,袁紹在政治與道義上的失利。

    其七,曹軍兵雖少,但精;將雖少,但勇;謀士雖少,但智;曹操雖矮,但聰明。

  • 1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兵再多、將再廣、糧草再充足,也要看是由誰用?怎樣用!袁紹的起點的確很高,其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這是袁紹的寶貴財富,如果能善加利用,當然會對袁紹的事業起飛,起到促進作用!

    然而作為一個集團的首腦,袁紹卻有著致命的性格缺陷。所謂的性格決定命運,並非是毫無道理的。袁紹做為“袁家軍”的靈魂人物,又是袁氏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其決策是否得當,將決定著袁家軍的生死存亡!

    袁紹此人外表雖寬厚,但其內心卻是極其狹隘的。在表面上似乎也能折節下士,然而雖能得到人才,但卻不能給予充分地信任與使用。袁紹的寬厚愛才是虛偽的,故而真正的人才在袁紹那裡沒法充分發揮其才華——這是袁紹無法與善於駕馭人才的曹操,相對抗的最根本原因。

    並且袁紹確實是個“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亡命”之人。單看袁紹不聽取部下的正確建議,沒有趁曹操勢力尚未雄厚之機,趁其虛弱而一舉殄滅之,而是瞻前顧後,舉棋不定,白白放棄了消滅曹操的大好機會,便可以看出袁紹絕不是能成大事的雄才英主!他的成功乃是機遇使然,而一旦形勢逆轉,其失敗是早晚的事兒。

    官渡之戰是袁曹之間的大決戰,此戰將決定著袁曹兩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雙方都為此鉚足了勁,投入了一切可以投入的力量,務求制對方於死命,透過一戰定輸贏來決定,由誰掌握對北方地區的最終統治權。

    儘管袁紹實力雄厚兵精糧足,可怎奈袁紹昏招百出,謀劃佈局盡皆失策,而且袁紹不僅好謀寡斷,而且還有剛愎自用的一面,致使其無法聽取部下的正確意見,導致其戰爭佈局失策無法得到及時糾正,為他的失敗埋下隱患。

    與袁紹不同的是,儘管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但卻能做到集眾人之智慧為己用,他的戰爭佈局處處皆是針對袁紹的失策而設。這樣做的結果是,曹操最終扭轉了戰爭的被動局面,透過聽取許攸偷襲烏巢的建議,一舉焚燬了袁家軍的糧草補給基地。而行軍打仗的最要緊的後勤補給就是糧草!一旦軍隊失去了糧草,就會因為人無糧、馬無草,而隱入攻守兩難的窘境中——士兵沒有飯吃還打什麼仗啊?

    因此糧草的被毀成了動搖袁家軍軍心,壓垮袁家軍鬥志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袁紹在戰爭佈局失策、內部軍心不穩、處處被動受制於人的情況下,輸掉了同曹操的決戰,導致袁紹集團日後的徹底覆滅!

  • 14 # 卓然影視

    官渡之戰袁紹真的輕敵嗎?原因不止如此,錯信一人才是關鍵

    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是曹操打敗強大的袁紹的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為後來北方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都熟知的是,曹操通過出其不意地攻打吳巢和燒燬袁軍的糧草,最終打敗了強大的袁紹。

    其實現在來看官渡之戰,除去雙方的戰術和戰略佈局以外,在本質上雙方打的就是一場後勤之戰,也是糧草之戰,甚至可以說是經濟之戰。這在每個戰爭中,都極為重要。“打仗打的就是錢”這就是戰爭的本質。在官渡之戰中,其實袁紹已經佔據了相當大的優勢,而且他能有如此勢力,並不是一名庸才。在局面上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只是曹操的一次奇襲行動,徹底扭轉了局勢,可謂險中求勝。

    一、戰前分析:袁紹以逸待勞勝算高,曹操兵困馬乏處下風1、雙方兵力分析,袁紹明顯佔據上風

    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的日子要比曹操過得舒服的多。袁紹在此之前的主要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公孫瓚。在官渡之戰前兩年,袁紹就消滅了公孫瓚。可以說袁紹的部隊,一直在休養之中,狀態非常好。

    反觀曹操,雖然在公元196年迎漢獻帝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確立了制高點,但是一直到公元199年,也就是官渡之戰的前一年,曹操先後和張繡、呂布等交戰,沒有一刻停息。雖然鞏固了自己的底盤,但是人困馬乏,沒有時間休養,這一點比袁紹可差遠了。

    袁紹在戰勝了公孫瓚以後,已經有用了四州之地,數十萬軍隊,從紙面上來看,兵力強於曹操。而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周圍強敵環繞,他要面對的,可不僅僅是袁紹一人,所以對戰爭的勝利更加渴望。

    2、雙方糧草分析,袁紹糧草儲備優於曹操

    雙方既然打的其實就是糧草之戰,那袁紹和曹操,誰更缺糧呢?

    《後漢書.袁紹傳》沮授進說曰: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

    《晉書.食貨志》魏武之初,九州雲擾,攻城掠地,保此懷民,軍旅之資,權時調給。於時袁紹軍人皆資椹棗,袁術戰士取給蠃蒲。

    一個說法是袁紹在消滅公孫瓚以後,準備集結兵力來攻打曹操。當時沮授建議裡提到的是“倉庫無積”,也就是說糧草不足,不足以開戰。但是這個時候是剛剛結束和公孫瓚的大戰,距離兩年後的官渡之戰,還有一段時間。

    但是沮授當時這麼說,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怕袁紹在戰敗公孫瓚以後過於膨脹,不顧將士疲憊,貿然開戰的一個說辭。可見其實他並不反對戰爭,只是時機不合適。因此“ 倉庫無積 ”的說辭,並不排除是他刻意嚴重的說法,旨在消除袁紹當時進攻的想法。

    至於第二段《晉書》裡記載的,袁紹將士都吃桑葚和紅棗的說法,這個三金認為倒是很正常的,因為三金也地處河北,我們本地多產桑葚和紅棗,金絲小棗和冬棗更是名滿天下。“ 冀州戶口最多,田多墾闢,又有桑棗之饒 ”這在古代便已經有記載。因此說袁軍將士食用桑葚和紅棗並無不妥。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段記載是有一個前提的。也就是“ 魏武之初 ”,曹操在起兵之時,也是在公元189年。“ 魏武之初 ”也就是在公元190年左右。那時候袁紹也是剛起兵不久,實力也很弱,所以軍隊缺少糧草,也是正常的。不能因此來考慮官渡之戰時候的糧草配置。

    從官渡之前的過程來看,在曹操偷襲前,袁紹並沒有出現糧草短缺的情況,可見在戰爭開始前,袁紹的糧草並沒有什麼問題,準備還是很充分的。

    3、雙方戰術分析,袁紹目標明確,執行無誤

    建安五年,當袁紹軍隊集結後到達官渡戰場的時候,曹操也隔岸安營紮寨,形成對峙之勢。這時候袁紹執行的,就是沮授在戰前建議的戰術,就是打持久戰,用袁紹軍強大的實力,拖垮曹操。

    很多人在《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沮授的戰術建議就是緩兵法,而固執的袁紹一句也聽不進去,進而貪功冒進,被曹操抓住機會,一舉反敗為勝。

    但是當我們仔細研究史料的話,不難看出,袁紹其實還是很在乎沮授的戰術安排的。他到達官渡以後採取的,就是沮授所說的拖字訣。

    《三國志.袁紹傳》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眾大懼。

    《三國志.武帝紀》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袁紹在營房中建設高的塔樓,命令士兵上去射殺曹營士官。雙方僵持了兩個多月,從八月到十月,如果說袁紹貪功冒進,正應該攜十倍於曹操的兵力一舉消滅曹操,而不是應該採取這樣的戰略戰術,這難道不是緩戰嗎?

    緩戰,並不是不戰。在這樣對峙的前提下,梁軍保持這一定的對抗性,此外,袁紹也派人挖地道,基本上跟對付公孫瓚用的一樣的路數。只是因為曹操這邊已有防備,所以未能得手。

    而且,當時除了沮授的建議外,許攸曾建議袁紹分兵許昌,畢竟曹操的全部主力都在官渡,繞道直取許昌,攻其必救,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袁紹拒絕的態度非常堅決,不接受此建議。如果說他是一個急於解決戰鬥的人,這麼好的建議,他怎麼能不接受呢?

    其實,在官渡之戰前夕,袁紹就擺明了,要在正面戰場上解決曹操,使用的,就是拼後方,打消耗,保持對峙,在氣勢上壓倒對手。這就是要告訴曹操,我就是有這個底氣,在我崩潰之前,你一定會先崩潰。

    從上面三點看得出,袁紹並不像電視裡演的那樣昏庸,獨斷專行。相反,他很好的採納了沮授的建議,採用了對他來說最好的戰術安排。如果不是後面曹操的奇襲,袁紹獲勝,只是時間問題。

    二、戰爭進行時:袁紹依計行事勝算在握,曹操敗局已定奇蹟凸顯1、勝利的天平已經在想袁紹傾斜,曹操已經在謀劃撤退

    《三國志.趙儼傳》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開戰之後,局勢也是向著袁紹計劃的方向來發展。剛一開戰,曹操的糧草就出現了問題。按理說官渡距離許昌更近,曹操的補給會更容易,但是曹操卻比袁紹更早得出現了缺糧的問題。不但如此,因為兵力懸殊,曹操敗局更明顯,曹操地盤上出現了大量投奔袁紹的郡縣,這更加削弱了曹軍的實力,曹操已經在走向了崩潰的邊緣。

    曹操此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其實已經準備撤軍了。是沮授勸阻了曹操撤軍的意圖,他說“ 是時劉、項莫肯先退者,以為先退則勢屈也 ”,也就是說,劉邦和項羽也是在滎陽對峙,那時候誰先撤軍,誰就處於了敗勢。雖然現在曹軍困難重重,但是一旦撤軍,那兵敗如山倒,就更加沒有希望了。

    確實,這一站對於曹操來說,是輸不起的。且不說一旦撤軍,軍心渙散,很有可能被袁紹尾隨著一擊即潰。單單就各方勢力的虎視眈眈,就讓曹操如芒在背。曹操一旦撤軍,承認失敗,那周圍各方一定群起而攻之,那時候的曹操,想東山再起也不可能了。此時的曹操,已經是“騎虎難下”只能硬著頭皮硬上了。

    這就是袁紹的好算計。在官渡的戰場上,利用優勢給曹操致命的壓力,逼你犯錯。當你扛不住而稍有破綻時,就是袁紹取勝之時。這也是袁紹未採用許攸突襲許昌的原因之一,他想在官渡直接殲滅掉曹操的主力部隊。如果突襲許昌,曹操主力部隊不與袁紹對峙而打游擊戰,則更難抓住決戰的機會,以後保不齊曹操會東山再起,那樣威脅就更大了。

    2、糧草之戰貫穿始終,雙方各出奇招保糧

    同時在官渡之戰時期,雙方也爆發了激烈的後勤襲擾戰。

    《三國志.曹仁傳》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雞洛山,大破之。

    《三國志.任峻傳》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

    歷史上有多處記載表明,當時袁紹有派遣軍隊來襲擊曹操的糧草。這讓兵力不足的曹操雪上加霜。一度讓曹操的軍隊解不開鍋,形式嫉妒危及。

    當然曹操也沒閒著,他也清楚此次戰鬥中糧草的重要性。他多次派人切斷袁紹的糧道,怎奈袁紹每次都重兵把守,曹操收效甚微。而袁紹對於自己儲糧之地保護極好,因此曹操內心,也是十分著急。

    《三國志.武帝紀》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里。

    袁紹為了保護糧道,也是煞費苦心。他命淳于瓊率部萬餘人北上,護送後勤部隊。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曹軍的干擾確實是對袁紹軍曹成了影響,所以這一次袁軍的後勤保障安排,並沒有分散,而是集中兵力護送。

    也就是說,之前可能是多支部隊分批運糧,但是因為糧草消耗巨大,袁紹就讓所有的運糧部隊集合在一起,然後重兵護送。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得保證自己的糧草不受影響,能準時到達前線。曹操應對袁紹的干擾,也是這個方法。

    戰爭發展到現在,袁紹已經是勝券在握了,曹操在局面上看似已經無力迴天了。只要繼續這樣下去,曹操自己就會先扛不住撤退,袁紹軍尾隨而下,直取許昌,大獲全勝。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就是一個突發事件,讓整場戰局,有了重大改變。

    3、許攸叛變入曹營,曹操奇襲獲勝利

    突發事件就是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的叛變。原來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了法,許攸前去求情卻沒得到袁紹的諒解,加上之前的建議未被採納,所以許攸一氣之下出走曹營。許攸是袁紹的頂級謀士,很多佈置甚至都是出自許攸之手。許攸來曹營,給了曹操一個極其珍貴的資訊,也就是袁紹將所有糧草,全部佈置在了烏巢。

    因為淳于瓊是後勤保障部隊,夜宿在了官渡以北40裡的烏巢。烏巢其實並不是袁紹糧草的存糧地,只是行軍途中的一個點而已。因為前文已經說了,袁紹是將所有的糧草合併後統一護送,所以現在在烏巢的糧草非常多,是袁紹的命脈。而許攸因為身份問題,從而得知了這個訊息,連夜告訴了曹操。

    袁紹派遣重兵部隊守護糧草,著實沒想到會被曹軍探聽到了行軍路線。而且在曹操率軍奇襲的過程中,遇到了多支袁紹部隊,袁紹沒想到自己如此保護下的糧草還能失手。再加上淳于瓊貪功冒進,見曹操示弱便全軍出擊,結果中計被打敗,存放在烏巢的糧草也被付之一炬。加上袁紹軍的張郃,高覽在進攻曹軍之時臨陣倒戈,袁紹內憂外患,戰局瞬間逆轉,進而大敗。

    所以說袁紹的失敗,是在大好局勢下的一個突發狀況。本來袁紹已經勝利在望,只因為一個人才的走失,從而讓自己面臨必死的困境,實在是得不償失。

    從官渡之戰,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袁紹一開始的戰略戰術並沒有錯,他錯就錯在在勝利沒到手之前有些許輕敵,並且沒有處理好自己與手下謀臣的關係。在籠絡人心方面,袁紹確實差曹操一招。也正是這個差距,讓袁紹陷入了萬劫不復之地。

    最後:

    從上述我們可以得知,沒有許攸,就沒有曹操的獲勝。沒有曹操的獲勝,就沒有曹操入駐鄴城。袁紹經營許久,卻在許攸問題上除了岔子。如果讓時間重來,袁紹一定不會再去追究許攸家人的過錯,從而保住勝利果實。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時刻關注身邊人的情緒變化,要了解他們情緒變化的原因,增加我們的情商,這樣我們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好的成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通貨緊縮?什麼引起了通貨緊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