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柚子愛畫畫
-
2 # 明君之雯
吳三桂,大明王朝的平西伯,大清帝國的平西王。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明亡清興時代,吳三桂的審時度勢,良禽擇木而棲,完成了華麗的歷史轉身!從剃髮降清,開啟山海關時迎清軍入關就讓天下看清了他吳三桂只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活著,因此也就能看出他為什麼從北京一直打到南方,最後活捉永曆並親自用弓弦將其勒死,只不過是為了在新主子面前取得更多的晉身之資,他成功了,成為了大清帝國永鎮雲貴兩省的平西親王,在那一刻,他吳三桂何其的榮耀璀璨!可大清王朝又怎會容忍一個異性王而且還是異族的王,他平西王吳三桂和三順王不過是大清為了籠絡漢人分化明軍減少八旗傷亡的手段而已!公元1662年,隨著永曆的擒殺南明的覆滅,大清的眼光也就從南明轉移到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了!三藩的要求真的也不高,就是永鎮各自的雲貴,廣東,福建,做一方土皇帝!可就這簡單的要求,顯然新興的大清帝國是不會滿足的。當一紙撤蕃令送達昆明城時,看著自己的奮鬥一生的奶油蛋糕將被生生奪走,我們的平西親王吳三桂再也坐不住了,,公元1673年11月,為了吳家的一畝三分地,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的平西親王,斬殺大清雲南巡撫朱國治,他吳三桂“反清復明”了!
-
3 # 一品草堂
清朝歷史上,清軍入關也算是一大公案了,至今眾說紛紜。當然,無論怎麼傳說,吳三桂對清軍入關做出巨大貢獻是無可置疑的了!吳三桂當初為什麼願意開啟山海關,引清軍一馬平川地進入關內呢?
一,有朋友勸降
明末,清軍與明軍交戰日久,雙方互有勝負,但清軍南下之勢已不可擋。1641年,遼東大將洪承疇,祖大壽等人陸續降清。吳三桂是祖大壽的外甥,與洪承疇又是好友,吳三桂身為遼東總兵,更是祖洪等人動員的物件,二人不斷勸說,吳三桂才有了降清的念頭。而最終降清,還是李自成推了一把。
二,家仇國恨
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大明岌岌可危,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然後自己駕歪脖樹西去。可吳三桂何去何從,也曾猶豫一時。
吳三桂正準備投降李自成的大順之時,從北京城傳來噩耗,原來他的老父親吳襄被大順軍關入死牢,而愛姬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副將劉宗敏霸佔,家產也已經被抄。吳三桂決定不降李自成,轉而與清同謀,以致大清入關,開二百餘年之基業。
吳三桂晚年為什麼又反清呢?也是被迫無奈。
一,康熙撤藩
吳三桂帶清軍入關,又幫清朝打的天下,被封為平西王,後與耿精忠,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勤政以後,為鞏固天下,對漢族功臣打壓,重點對三藩削弱。不僅不給三藩提供軍費,還將吳三桂身邊的要臣陸續調離。吳三桂已年屆六十,也知無力抵抗,於是主動向朝廷上了撤藩的請辭。
二,兒子被殺
康熙接到吳三桂的請辭,順水推舟,派主張削藩的朱國治任雲南巡撫,進一步削弱吳的權力。此時,吳三桂還沒有造反之心。但是,吳的部將吳應麟,吳國貴,高德捷,夏國相等人聯手殺掉朱國治,訊息傳到京城,康熙命人殺掉在京城為人質的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吳三桂無奈之下,只好發出討清檄文,開始長達八年的反清之路。
-
4 # 老王講史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而又反清的原因是什麼?
吳三桂是明朝的將領,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自小練的一身好功夫。後來吳三桂中了武舉,這也是他走向仕途的開始。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城,自此明朝的統治被推翻。當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吳三桂正帶領著他的5萬精兵駐守山海關。
吳三桂是一個識時務的人,他知道再想復明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眼前擺在他跟前的只有兩條路,要麼跟李自成合作,要麼投靠清軍。但後來結果我們都知道,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吳三桂為何會這樣做呢?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吳三桂聽到農民軍迫害他父親的傳聞
當時李自成打完北京城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後就向吳三桂拋來了橄欖枝。李自成明白吳三桂的5萬精兵和他所駐守的山海關的重要性,因此對於吳三桂李自成採用了招降的政策,並且還送給了吳三桂萬兩白銀當作軍費,吳三桂此時已經有投靠李自成的意思了,但是一件的出現讓他徹底死了心。
吳三桂在進京的途中不斷聽到傳聞:農民軍為了追贓,拘禁並鞭打他的父親吳襄,這對吳三桂不啻是當頭的一棒,對農民軍的所有幻想成了泡影。吳襄也私下寫信給吳三桂,要他快點去搭救。這使得吳三桂認為李自成的招降不過是一場騙局,只是想誘他進京。這只是吳三桂引兵入關的一個原因。
2.吳三桂的愛妾被搶
大家都知道紅顏禍水這個詞吧,說的正是陳圓圓。當時陳圓圓可是難得的大美人,是男人見了骨頭都要酥掉的,吳三桂也不例外。但是李自成攻入北京沒多久吳三桂就接到訊息說是李自成的部下搶了陳圓圓,這無疑是在打吳三桂的臉。這件事也是導致吳三桂投靠清軍的一個原因。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吳三桂看李自成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城之後的所作所為一點也不像是成大事者的樣子,跟著李自成一定不會有出息的,因此吳三桂果斷的選擇了清軍,因此才會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事。
吳三桂既然已經投靠了清軍為何又要反清呢?下面我再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1.康熙削藩直接影響了吳三桂的利益
清軍入關後封吳三桂做了平西王,鎮守雲南。在當時雲南離京城可是非常遠的,天高皇帝遠的,等於吳三桂就是雲南的土皇帝。吳三桂在雲南境內迅速的發展,擴大自己的根基。
康熙深知吳三桂的危害,一直識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後來清軍有了足夠的實力,康熙下了削藩的決定,而這個決定也是直接危害到了吳三桂的利益。在吳三桂眼裡利益當頭,如果被削藩,那麼等待他的將是死,因此他不得不反。
2.吳三桂明白康熙肯定不會放過他
吳三桂在鎮守雲南期間做起了雲南的土皇帝,實力迅速壯大,成了三藩中實力最強大。有一句老話說的好叫樹大招風,因此朝廷早把矛頭指向了吳三桂,吳三桂也明白朝廷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造反是他唯一的出路。
總結: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而後又反清都是出自他自己的利益出發的。因此我們不能說吳三桂是一個漢奸,只能說他是那個亂世中的梟雄。
-
5 # 秦那Thinae
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
康熙削藩要拿下吳三桂兵權,沒了兵權吳三桂哪有安全感,只能反清了。
如果吳三桂沒有反清,老老實實的交了兵權,說不定哪天給個莫須有罪名就給處理了。
所以如果歷史上你是吳三桂,如果你來做決定也許反了還有生機,不反必死無疑。
-
6 # 經濟資訊速遞
吳三桂
·
三桂駐守山海關,
不思殺敵思紅顏。
國仇忠義全不顧,
衝冠一怒為陳園。
·
投降清庭成鷹犬,
反戈一擊戰中原。
剿滅舊主定江山,
立功封王大西南。
·
首鼠兩端又反叛,
禍連九族被抄斬。
亂臣逆子終蓋棺,
青史留名一漢奸!
-
7 # 自信的petter
吳三桂,一個永遠被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人!
好多人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把他的投清說的太美化了。真實的歷史,當李自成第一次兵臨皇城下,崇禎急招吳三桂進京勤王時。吳三桂是採取的觀望態度,也不說不去一天走十幾裡,終於傳來崇禎帝自殺的訊息。
此時粉吳三桂其實一直在考慮他的方向,當然他是漢人,內心當然更加願意在漢人的統治之下,更別說和辮子軍一直是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讓他一下子投降過去,於情於理,都不能接受。
可惜的是李自成進京的表現,及格都談不上,直接就是土匪,撈一把就走的感覺,這樣的政治格局,在吳三桂看來是極端幼稚的,至於他父親被殺,陳圓圓被侮辱,當然是最直接粉原因。但是,即使劉宗敏這樣做了,李自成能及時的處理好這件事,還有在京城的管理上學學劉邦,我覺得,吳三桂還是會投降李自成的,歷史證明,李自成也確實不值得託付!
處於李自成和關外清軍隊的夾縫中的吳三桂,這次選擇了清,不能說是錯,或者說很正確,但是為了討好新主子,他一路急先鋒,犯下的滔天大罪也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了。我們所熟知的是用弓弦殺了南明的最後一個小皇帝,染紅了他的頂子,平西王!
清政府在穩定之後,對三藩的處理也提到了日程上來。吳三桂咎由自取,到老了也不得安生!可笑的是他為了爭取民心竟然還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給人的感覺,他只有自己,別的都是可以給他利用的。這樣的人能得天下,也是祖墳上冒煙,不,應該是噴火才對!這樣的人結局其實很確定了,吳三桂還算幸運,最後自己死了,可惜了他的後代,全做了刀下亡魂,所以說投胎也是技術活!
-
8 # 小義老師扯歷史
總體來說,吳三桂是典型的投機分子,每個決定都是權衡利弊投機倒把。李自成大軍攻陷京師,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大明王朝宣佈滅亡,吳三桂在收到李自成勸降書後,權衡利弊,決定投降李自成,接受大順王朝的敕封。可是到了半路聽到家中變故,帶兵返回山海關,這次反覆算是一次有血性的決定。第二次決定就是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為滿清入關和掃平西南立下汗馬功勞,成為位極人臣的平西王,割據雲貴。而且“漢奸”做的很徹底,親手勒死了南明永曆帝,徹底結束了大明王朝,投機就要徹底。第三次,當康熙要撤藩時,吳三桂再次投機盤算,感覺自己可以逐鹿中原,稱帝立國,在全國百姓盼平安日子時又掀起內戰。
吳三桂是投機的一生,多次反覆的一生,典型的亂世梟雄,缺乏雄才大略,有奶就是娘,做人做事無底線,身負罵名竟然想自己做皇帝,只能說當局者迷,權力使人迷失自己,投機會上癮。
-
9 # 寧靜致遠liu
三桂,字長伯,明朝時期遼東人,祖籍位於江南高郵,今位於江蘇高郵,其父吳襄任職錦州總兵。明朝崇禎年間吳三桂手握重兵,任職遼東總兵,鎮守山海關。吳三桂其人在武術上極有天賦,崇禎皇帝初登基時,開科取士,吳三桂為當屆武狀元,後來秉承父業,任職都督指揮。
吳三桂是哪個年代的
吳三桂是明清交替時期的關鍵人物,他是明朝重要的守關大將,又是滿清入關的靈魂人物,如此搖擺不定之人,歷史對其的人物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你也可以說他不為虛名負累,對得起十萬將士,據守雲南,過了幾年太平日子。然而清廷撤藩,又將吳三桂推上了風口浪尖,康熙十二年,朝廷下令撤藩,一場藩王與朝廷的拉鋸戰正式拉開了帷幕。吳三桂與朝廷的對抗持續了五年之久,兵力與物資都已殆盡,起兵之初,吳三桂正值六十花甲,尚能馳騁疆場,御馬射箭,但之後的五年,日復一日的殫精竭慮,這位老人的身體很快就吃不消了。
康熙十七年,其餘藩王勢力接連投降,僅剩下吳三桂割據雲南一隅之地,大局已定,吳三桂已無力迴天,此時的吳三桂也已年近六十七歲,面對著日益雄厚清老虎,積鬱成疾,在其部下死黨的勸慰下,建國稱帝,已了心願,同年入秋,抱病而逝。
三番之亂在吳三桂去世兩年內平定,清王朝在康熙的治理下最終完成統一。平定三藩之亂歷時八年,換句話說康熙打吳三桂打了八年,足見吳三桂勢力的根深蒂固。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有名垂青史的大忠臣,如魏徵、岳飛,也有遺臭萬年的叛徒奸臣,如慶父、秦檜,這些人大相徑庭的名聲在幾百上千年的民間流傳著。然而,有一個人他既被一些人憎惡,又有自己相當一部分的追隨崇拜者,他,便是平西王吳三桂。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歷史的程序中有著重大影響。
1644年3月,闖王李自成帶領兵馬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王朝大勢已去,而此時孤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得知訊息,陷入農民兵李自成和清軍多爾袞的兩難之境。有太多人不理解甚至鄙視吳三桂棄李自成而改投多爾袞的做法,作為後來人我們無法真切瞭解發生在當時當地的事情。不是為吳三桂辯駁,但史料可見,在北京城未被攻陷前,吳三桂始終與明王朝同心一致對外,奈何朝廷中央失勢。而吳三桂最開始也是選擇投降李自成的,畢竟同為漢族。
究其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原因,一說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因為李自成部下擅自擄走愛妾陳圓圓而一時怒火中燒衝動而為。其實除了陳圓圓,還有吳三桂一家人的性命,李自成用這般殘酷手段逼迫吳三桂就犯,實屬自作孽。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加速了清朝政權的確立,與李自成部隊的石河大戰更是決定命運的轉折。論謀略論作戰,吳三桂都稱得上大家,而他的一生榮辱卻是褒貶不一。
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起初說到吳三桂,我最先想到的是那個“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梟雄,經過著名武俠小說《鹿鼎記》的潤色,人們大多接受吳三桂那個猥瑣反叛虛偽的影視形象。但是真正的歷史,自有明人言說,現在,我們一起剖析這個在歷史上複雜而傳奇的人物吳三桂,以及吳三桂為什麼反清。
明末清初,闖王起義,那是一個紛亂的時代,而在這樣的複雜的情形之下吳三桂能夠遊刃於明清兩國,徘徊在義軍之間,不得不說吳三桂是一個讓各方勢力又愛又恨的人才。最終吳三桂開啟山海關,放清軍入關,助滿清一統天下。如此功勞,可以說是滿清統一全國的首功。之後吳三桂被授以平西大將軍,南征雲貴滅掉南明的桂王永曆政權,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下,吳三桂已經完全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
新王朝的建立向來是兔死狗烹,更何況如此功高的吳三桂,而且吳三桂手握重兵,性格反覆。對於朝廷來說,吳三桂是整個朝廷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這是歷代帝王都不能容忍的。康熙二年,朝廷以各種理由收繳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弱其兵權。吳三桂同時以苗蠻挑釁為由擴充軍餉,以此對抗朝廷。兩方如此摩擦對立了十年之久,終於在最後爆發開來。少年康熙同樣是少有的雄才君主,為了鞏固滿清統治決心撤藩,吳三桂連同尚可喜耿精忠共同反叛,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王之亂。
綜上所述,吳三桂為什麼反清?其實吳三桂只想做個異姓藩王永鎮雲南,蔭庇子孫。但朝廷絕不允許威脅國家統治的因素,必須削藩,那麼吳三桂反清也就不得不為。總歸來說,還是朝廷與吳三桂之間不可避免的矛盾才是吳三桂為什麼反清的原因。
-
10 # 大白白野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原因:
吳三桂祖籍是江蘇高郵,出生在遼寧綏中,算是土生土長遼東人,考取了武舉。他父親是吳襄,也是明朝抗清將領,他的舅舅祖大壽也是抗清將領,後來被迫無奈向皇太極投降,皇太極曾指使祖大壽給吳三桂寫勸降信,吳三桂沒有同意。
1644年,李自成攻佔了北京城,崇禎帝自縊身亡,吳三桂曾率軍勤王,知道京城失陷又返回了山海關。這時呈現北京李自成、山海關吳三桂、關外的多爾袞三股勢力。皇太極已經去世,順治帝繼位,多爾袞掌權。
吳三桂父親吳襄等三十多口人在北京城裡,如果李自成做好吳三桂工作,吳三桂是有可能歸順李自成的,畢竟老爸家眷在李自成手裡,自己和清軍交戰多年,又不是一個民族的。李自成做了吳三桂的工作,只是李自成手下人沒遠見,據說劉宗敏搶佔了陳圓圓,又侵犯吳家利益,這樣吳三桂就決定不歸順李自成了。以前有這種觀點說吳三桂不歸順李自成是不同階級的原因,現在這種觀點好像不怎麼提了。
李自成帶著大約二十萬大軍和吳襄去山海關攻打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多爾袞知道了李自成攻佔北京,也帶軍想繞過山海關從別道入關。吳三桂知道自己力量有限,決定聯絡清軍扺抗李自成。當吳三桂派人見到多爾袞說明情況,多爾袞決定迅速向山海關進軍,幫助吳三桂打擊李自成。現在這個問題存在爭議,是吳三桂想借助多爾袞清軍力量打擊李自成力量恢復明朝統治呀還是吳三桂本身就想歸順多爾袞清軍呀。
李自成大軍和多爾袞清軍幾乎同時到達山海關,估計清軍十二萬人,吳三桂關寧鐵騎四萬人左右,清吳聯軍數量略低於李自成大軍。
李自成農民軍進攻山海關吳三桂關寧軍時多爾袞清軍沒有出手。多爾袞讓吳三桂和李自成先交戰,等到兩方軍隊打的差不多了,多爾袞清軍才向李自成軍隊發起攻擊,清吳聯軍大敗李自成軍,李自成氣憤,將吳襄及三十多口家人殺死。
吳三桂反清原因:
清軍滿族士兵數量有限,許多地方都是投降清軍的原明軍打下來的。吳三桂攻佔了不少地盤,還把永曆帝父子絞死,想效仿明朝沐英故事,鎮守雲南,做永世的雲南王。康熙皇帝沒有同意,堅決主張撤藩。
1673年吳三桂反叛清政府,耿精忠和尚可喜、尚之信等也跟隨響應,三藩之亂爆發,在清軍打擊下,耿精忠和尚之信歸順清朝。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立國號為周。同年病死,享年67歲。1681年清軍攻陷昆明,三藩之亂被平定。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口號反叛清王朝,實質上還是清王朝撒藩工作危害他個人利益,才煽動、利用民族矛盾來反叛清王朝的。
-
11 # 皮叫獸說古
吳三桂,一個歷史上褒貶不一的梟雄,一方面他引清兵入關,一方面,他在晚年居然想著反清,想雞蛋碰石頭。接下來,我們從人物經歷去分析吳三桂,再去分析他引清兵入關卻又反清的主要原因。
吳三桂從小便出生在一個武將世家,練的一身俊俏功夫。在當年看來也是非常瀟灑英俊,勇猛無雙的帥哥一枚。據傳,吳三桂的武器,一柄大刀,重達12斤,刀刃削鐵如泥,刀背還有青龍圖案。
吳三桂自小收到的教育便是盡忠職守,忠於朝廷,忠於皇上。
後來吳三桂中了武舉,這也是他走向仕途的開始。並且成為明朝大將袁崇煥的下屬,兩個人非常投緣,經常對酒當歌,說著人生幾何。可謂是鐵哥們。可惜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袁崇煥將軍被奸臣所害,昏庸無能的皇上聽信了流言蜚語,死神的鐮刀降臨在袁崇煥的頭上。
正所謂兔死狐悲,本是鐵哥們的兩人陰陽兩隔,這個時候,吳三桂動搖了,彷彿多年在心裡的那種堅持鬆懈了。
吳三桂要易主,聽聞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非常勇猛,勢如破竹的直搗黃龍,大明王朝的都城被李自成攻破了。這個時候吳三桂投靠了李自成。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攻克京城,推翻明王朝。吳三桂做了李自成的手下。四月份,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配合多爾袞,李自成戰敗,退出京城。次年李自成身亡,據聞為某村民誤殺。
當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對吳三桂的父親及其他家屬實行了嚴刑拷打併勒索錢財,吳三桂感覺自己擺脫了一個昏君繼續迎來另外一個昏君。李自成是土匪的管理,百姓苦不堪言,李自成根本不適合做皇帝,不懂得治理。
最後壓垮吳三桂的是,李自成的手下居然霸佔吳三桂愛妾為妻,吳三桂怒髮衝冠!後面引入清兵也是情理之中,各種糟心的事情混在一起。
後面吳三桂投降清朝,而後出了很多佳績,包括平定四川,攻下雲南,深入緬甸擒殺桂王,使得明朝徹底的消失,而吳三桂也被漢人稱呼做漢奸。吳三桂後人對他的評價各種褒貶不一。
吳三桂本以為自己可以安枕無憂,享受榮華富貴知道老去。可惜康熙帝一直非常防備這個手握大權的異族人,暗地裡,一直識他為心頭大患,甚至是眼中釘,找機會想除去吳三桂。
慢慢的,清軍實力變強,康熙帝勵精圖治,下了削藩的決定,簡而言之就是會把大部分吳三桂的利益削減,而在吳三桂眼裡利益當頭,如果被削,他認為自己必定會死,所以後來就反清了。也被後人認為是一個大滑頭,牆頭草。
吳三桂被削藩時,以六十花甲之身披掛上陣,寶刀未老,心中似乎壯志凌雲。當時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才幹,各種計謀讓吳三桂連連敗退。
1678年吳三桂登基自立為皇帝,不久後便在衡陽病逝。吳三桂結束了梟雄的一生。其孫吳世璠勉強支撐了幾年被清軍攻破昆明。
吳三桂有的人說他是沒有選擇,才多變,有的人則評價他是狼子野心,歷史的塵埃已經落定。
吳三桂不算背叛明,也不算背叛那個短命的大順。在歷史推動下的,他是個悲劇性人物叛清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野史記載,陳圓圓一直在他的身邊。
-
12 # 布衣聊歷史
吳三桂,明末山海關總兵,曾多次擊退清軍,挫敗清朝入主中原的企圖。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死,明朝滅亡。吳三桂夾在農民軍和清軍兩大軍事勢力之間,困守孤城。
李自成入主北京後派人招降吳三桂,但吳三桂猶豫再三,使李自成失去了耐心。當吳三桂決定歸順李自成時,李自成已命人將吳三桂在京的父親及全家下獄問罪。吳三桂迫於形勢最終出關降清,並引清軍入關擊敗了前來征討的李自成大軍。
之後,吳三桂為清廷效命率部征戰,為清朝統一中原、平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吳三桂所部從最初的山海關征戰至雲南,軍事實力大為增強。吳三桂也因功被清廷封為平西王,成為位高權重、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吳三桂鎮守雲貴日久,漸成獨立勢力,與清廷矛盾日深。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詔撤藩,吳三桂起兵造反。公元1678年春,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吳三桂在衡州病亡,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兵敗身死。
綜上所述,吳三桂當年降清是形勢所迫,為了安身立命。後來,吳三桂反清是為了保持和追求更大的榮華富貴。 -
13 # 車長日記
吳三桂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關於他的歷史細節,坊間有很多種說法,但是都沒有得到證據佐證。我這裡有兩句詩可以概述一下他:愛江山更愛美人,失江山更失圓圓。
-
14 # 騎不走寶馬
康熙元年(1662)三月十二日,清廷以擒獲永曆帝詔告天下,詔書中說:“念永曆既獲,大勳克集。士卒免徵戍之苦,兆姓省挽輸之勞。疆圍從此奠安,閭闔獲寧幹止。是用詔告天下,以慰群情。”
吳三桂為清廷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依舊改變不了明朝降臣的身份,在滿族貴族的面前,他吳三桂依然不能直起腰板,再加上吳三桂“舊案”累累,他也見識到了康熙皇帝的心狠手辣,所以為了穩住康熙皇帝,能夠讓自己安度晚年,能夠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他知道殺死永曆皇帝絕對是一個表忠心的好機會,這就是吳三桂不惜追蹤千里,越境緬甸追繳南明永曆皇帝的真正原因。
本來永曆帝是需要送往當時的北京,交給清廷處置的。但吳三桂怕招致民怨,在途中發生什麼變故,上書在朝廷就地將永曆處死,在得到清朝主子同意後,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和國戚王維恭的兒子被處死。
吳三桂主張將永曆斬首示眾。但卻得到了當時的清軍將領的一致反對,安南將軍羅卓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東西將軍愛心阿說:“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應當賜以自盡”。
五月,吳三桂因擒獲朱由榔有功,進封為親王。
為什麼吳三桂會引清軍入關,年老後又反清?提起歷史上的吳三桂,人們就會想起“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句詩。會想到明朝大將引滿清入關,幫助清軍剿滅李自成,追殺南明皇帝的漢奸。
在明朝滅亡(1644年)之前的最後幾年,吳三桂任遼東總兵,主要負責遼東軍務和寧遠等幾座關外孤城的防守,所以吳三桂成了清朝極力拉攏的物件。
早在1642年松錦大戰之後,皇太極就寫信給吳三桂,告知他祖大壽等人已經投降清朝,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安置。這年十月,皇太極再次致信吳三桂,“大清國皇帝敕諭寧遠城吳大將軍:今者明祚衰微,將軍已洞悉矣。將軍與朕,素無仇隙,而將軍之親戚,俱在朕處。惟將軍相時度勢,早為之計可也。”而到1643年,皇太極又再次致信吳三桂,希望他率兵來降。但是在這段時間內,吳三桂覺得明朝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對於皇太極的招降,他有些猶豫,既不想立即投降清朝,又不想與清朝翻臉,可以說是處在一種曖昧的階段。
1644年三月初,吳三桂奉崇禎皇帝聖旨,放棄關外土地,率軍民回內地勤王,在吳三桂還沒有趕到京城時,李自成的大軍就已經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盡。半路之上的吳三桂決定歸順大順朝,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張貼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可見其歸順李自成之心已定,此時的吳三桂似乎離歷史上的那個頭號大漢奸漸行漸遠。
吳三桂原本沒有降清的打算。明朝滅亡時,清軍主力遠在瀋陽。事情矛盾點主要集中在吳三桂和大順軍之間,順軍勢大,從三面包圍了吳三桂。但是他又不願意降大順,吳三桂認為明朝仍有半壁江山,雖然崇禎皇帝死了,但是太子還在。於是向多爾袞提出借兵入關除賊的要求,當時是借兵,還沒有到降清的地步。吳三桂的如意小算盤打的很響,如能借清軍勢力趕走李自成,擁立太子恢復大明江山,他可以積累巨大的政治威望。至於老爹和小妾,反叛的藉口罷了。
但是多爾袞看穿了這一點,遲遲不出兵。清軍自瀋陽傾巢出動後,原計劃是繞道蒙古,準備從側翼入關,再一次進關劫掠一番。恰恰在此期間,太子被李自成殺掉。吳三桂的如意算盤碎了,擁立太子已無可能,因而急於找多爾袞提出具體的合作計劃。答應了多爾袞的要求,願意開關、剃髮。清軍在得到承諾後揮師東進,集結于山海關之外。吳三桂與大順軍作戰不力,只得放開大路,引清軍入關。
吳三桂開關,最關鍵的影響不是軍事,而是政治。吳三桂可以聯合滿清進攻大順,藉口為崇禎報仇。其他地方實力派和南明也可以。滿清打著“為崇禎報仇”旗號,獲利了北方士紳及地方實力派的支援,李自成不敵吳三桂和八旗聯軍後向南撤退。清軍順勢入主北京,南明聲討吳三桂是漢賊,此時的吳三桂既不容於清,也不容於明,兩邊都看他不爽,再想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已無可能了。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開元建國,國號“大順”,並進行東征,兵鋒直指大明的國都北京。不到十天就到了北京城下,大明王朝的國都被攻破,明崇禎皇帝自盡殉國。
這時正在從山海關趕去勤王的平西伯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聽到這個訊息,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自己一下子變成了無家可歸之人。只得先退回山海關。而這時的李自成深知吳三桂的力量舉足輕重,也非常器重吳三桂的用兵才能及關寧鐵騎的精銳善戰。入北京城才兩天,他便從獄中放出與吳三桂關係密切的張若麒,讓他去勸降吳三桂,並帶去四萬兩白銀和糧草犒勞吳軍,以緩解吳三桂匆忙棄地入關的窘迫。同時,張若麒還帶去了由闖王謀臣牛金星起草、由吳襄奉命謄寫的勸降信。幾天後,李自成的使者張若麒來到了山海關,勸吳三桂歸順大順,並帶來了的勸降信。吳三桂見明朝已經滅亡,自己也做不成忠臣,還可以做個孝子,可以保全自己的家人。背後是虎視眈眈的滿洲鐵騎,自己又不願當漢奸降清,因此只好接受了勸降。
而在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原來李自成的起義軍進北京後,對京師各級文武官員及明皇親勳戚進行派餉追贓。為了讓他們拿出金銀錢財,農民軍使用夾棍等刑具嚴加拷問,因此吳家也被迫交出五千兩銀子,吳襄也受到嚴刑拷打,幾乎被打死。吳三桂此時正在去京師的路上,當他知道這個訊息以後,吳三桂覺的自己連家人還保護不了,孝子也當不成,如果自己歸順了李自成,自己會不會也會遭到如此的待遇。另外一個訊息讓吳三桂無法接受。家裡逃出的僕人稟報:將軍之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的將軍劉宗敏霸佔。當聽到這個訊息以後,吳三桂立刻殺回山海關,殺大順守軍,降而復叛。真是“衝冠一怒為紅顏”。
此時正在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清,當得知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自盡殉國的訊息後,知道機會來了。於是清攝政王多爾袞立馬修書一封給吳三桂,勸降吳三桂。吳三桂接到多爾袞的信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過去雖然清廷屢屢來信勸降,但他都置之不理,因為他想做忠臣孝子,效忠大明王朝。而他所厭惡的是像他舅舅祖大壽那樣做漢奸,做清廷的走狗。而現在西面是李自成隨時都有可能來的圍剿軍隊,北面是虎視眈眈的滿洲鐵騎。怎麼辦?怎麼辦?在經過一番思考後,吳三桂認為既然投降李自成也不可能了,忠臣孝子也做不成了。投降李自成這條路算是走不通了。但江南還在大明的控制之下,大明的遺臣可以擁立任何一個藩王登基為新的大明皇帝,南京這個陪都隨時都可能成大明新的國都。不如和清軍聯合擊敗李自成。然後自己又可做忠臣,又不用做漢奸。而且能落得個“復君父之仇”的美名。於是他修書一封給多爾袞希望與清廷一起報君父之仇,到時山海關以外,全歸清廷。多爾袞收到信之後,並不同意吳三桂的主張,他要的是整個大明的天下,他要的是吳三桂投降,而不只是山海關之外的那一隅之地。吳三桂焦灼的等待著多爾袞的來信,但仍未收到。這時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吳三桂收到訊息以後,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多爾袞仍未回覆!此時李自成已經來到山海關下,在此等危急局面,吳三桂被迫放棄“聯清擊李,復君父之仇”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多爾袞在接到吳三桂的投降信後,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四月二十二,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
清軍入關後,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在進城之時,京城的百姓夾道歡呼,以為是大明的平西伯擊敗了李自成,恢復了大明的江山。城裡面的明遺臣正準備迎接“報君父之仇”的吳三桂進京,但在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直奔紫禁城而去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吳三桂已經投靠異族,
也許吳三桂的內心並不想當漢奸,還想做忠臣。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絡。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記憶體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餘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
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後來,在雲南昆明親手絞死了南明永曆皇帝,成為了一個鐵桿漢奸。
吳三桂當年投降雖然是迫不得已,但他降清後也幫滿清立下了赫赫戰功,敲開了南明幾十座城池。按照他與多爾袞的約定,加之其功勞,在雲南封個世襲罔替的王爵本身不過分。但到了康熙朝形式已變,大清江山穩固,需要強化中央集權,而三藩便成為了當時的滿清朝廷最為忌憚的事情,可以說吳三桂就是被裁撤三藩逼反的。
由於在此事前,三藩天高皇帝遠,而且對封地擁有實際的自治權,所以漢人藩王們與朝廷井水不犯河水。但到了康熙一朝,康熙帝順利的剪除鰲拜及其黨羽,這件事情助長了皇帝的自信心。他與建文帝一樣迫不及待的進行削藩之策,希望在大戰略上快速的平定南疆隱患,為以後集結全力出征西北做準備。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二十歲了,他已經能夠深刻體會到父輩們對於藩王的擔憂,也親眼見到了藩王為禍之深。可是今天,這件困擾了大清許久的難題,將要在自己手中得以和平解決,這確實值得歡喜。在心中,他不由得暗暗感激先皇帝的庇佑。
於是在撤藩的工作上,他忙得不亦樂乎。他連續向兵部、吏部和戶部發出指令,命令他們做好遷藩的善後工作。他在諭令中強調,凡是有關三藩搬移的地方應行事務及兵馬機宜,“必籌劃周詳”。而且,“應各遣大臣一員,前往會同該藩及總督、巡撫、提督商榷,究竟作何佈置官兵防守地方,如何照管該藩等起行,應差官員職名,開列具奏”。就連藩王們官兵家口的安插問題,他都考慮得極為周詳:“所需房屋田地等項,應預為料理,務令到日,即有寧居,以副朕體恤遷移至意。”他就像一個達成願望的孩子,喜不自勝地享受著勝利的果實。縱然這個所謂的勝利果實,只是水中花、鏡中月。
另一方面,他讓兵部和吏部開始籌謀雲南等地撤藩完成之後的事宜,包括官員的添設和任命等。這幾個地方在藩王們手裡多年,是需要好好整頓整頓了。
安排好零零碎碎的準備工作之後,他迫不及待地派禮部侍郎哲爾肯和翰林院學士傅達禮前往雲南,派戶部尚書梁清標前往廣東,吏部右侍郎陳一炳前往福建,會同當地的督撫、提督一同辦理撤兵事宜。他雖然年輕氣盛,但並不糊塗,心中也有些擔憂雲南之行。臨行前,他賜給哲爾肯和傅達禮每人一把御用佩刀和兩匹駿馬,以示關懷。同時,他又派遣侍衛傳諭給福建總督範承謨說:“福建邊疆重地,海氛未靖,爾其益加勉勵,副朕委任。”他其實是在提醒範承謨要打起精神,以防撤藩有變。他不得不考慮周詳,包括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
同年九月,哲爾肯和傅達禮到達了昆明,他們帶來了康熙撤藩的詔書。在詔書中,康熙極力稱頌吳三桂“夙篤忠貞,克攄猷略,宣勞戮力,鎮守巖疆,釋朕南顧之憂,其功懋焉!”康熙知道吳三桂心裡肯定不痛快,所以就先給他戴了一頂高帽子,盡數其功勞。說完好的,該說正事了吧!接著,康熙詔諭指出了為什麼要撤藩。為什麼要撤藩?從大的方面來講,無非就是自古帝王平定天下,都需要依靠武將和軍隊的效力,但是武將帶領的是國家的軍隊,仗打完了,天下太平了,就得把軍隊還給國家。從小的方面來講,你鎮守邊疆多年,年事已高,也該解甲歸田,好好享享清福了。他甚至還在詔諭中保證,要讓吳三桂的榮譽和王爵世世代代承襲下去。
康熙這一紙詔書,可謂是煞費苦心。他從前塵講到往事,從現在講到將來,從弊講到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讓吳三桂乖乖就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盡力滿足了吳三桂提出的各種要求,包括“賜撥安插地方”要比順治帝“所撥關外至錦州一帶區處更加增廊”。
當時,吳三桂之所以會上疏請求撤藩,純粹是做做面子工作。尚家和耿家都要求要撤藩了,他再無動於衷不合適。在這種形勢下,他心不甘情不願地上了疏。不過,重兵在手,他相信康熙小皇帝會三思而行,駁回自己的請求,並極力挽留自己繼續駐守雲南。他甚至幻想著自己能效仿明朝沐英世守雲南的故事,從而永遠做雲南的土皇帝。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不識趣的康熙皇帝,竟然真的下令撤藩。
接到撤藩的諭令後,他先是驚愕,繼而氣憤。人的天性中都會有自私的一面,在緊要關頭往往想的都是自己,吳三桂此時就是這樣。他想到清廷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自己居功至偉,可是現在天下太平了,小皇帝就要卸磨殺驢。一想到這裡,他就覺得憤懣難平。幾十年浴血奮戰換來的榮華富貴啊,難道就要這樣白白拱手相讓?
不能這樣!他深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軍權與軍隊才是自己擁有權位、榮譽和財富的支柱,一旦交了兵權,自己將一無所有。更何況,沒有兵權之後,自己只會是一塊兒任人宰割的魚肉,誰能保證清廷真的會優待吳家?
吳三桂一生戎馬,浴血疆場,一步一步爬到了如今這個位置。除了驍勇以外,他最大的憑藉就是智慧。他很聰明,在心中把順從康熙和不順從康熙可能會得到的結果,一個個過了一遍。最後他發現:順從康熙,吳家要麼舉家平安,過上一種富足的百姓生活,然後悄悄沿襲下去,要麼被康熙加上個什麼罪名,家破人亡;不順從康熙,那就必須得反,吳家要麼得勝成王,享受比現在更大的榮華富貴,要麼兵敗,還是家破人亡。
這麼一比較就很明顯了,既然都有家破人亡的可能,為什麼不搏一搏呢?慾望激起了他的勇氣!反!
這個反,自然就是造反。造反除了要有勇氣以外,還得有資本,吳三桂有資本嗎?他認為自己有這個資本。首先,他“自負才武不世出”,可堪重任。是不是“不世出”,這無法考證,但很顯然,吳三桂帶兵打仗確實很有一套。他以此為傲,也並不意外。
其次,滇中的形勢非常特殊。“南扼黔粵,西控秦隴,財用富饒,兵革堅利”。在戰爭中,這樣特殊的地形,往往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塊兵家寶地。吳三桂認為,有了雲南做後盾,即便是造反失敗,也大可以退回來,與清朝分而治之。
再次,自然是兵力了。吳三桂手下的精兵強將,大多都是從孫可望、李定國和張獻忠舊部投順過來的身經百戰的勁旅。他們打仗勇猛自不必說,而且都是一心追隨吳三桂。這些,是吳三桂真正的資本。不僅如此,他的黨羽更是遍佈各省,如雲南十鎮大帥、貴州提督李本深、四川總兵吳之茂、陝西提督王輔臣,等等,全都是其同黨。
最後,對手太弱。吳三桂的對手,當然是清廷了。康熙一直在留意三藩,吳三桂也一直在關注清廷。他知道到康熙十二年(1673)為止,朝中已經沒有什麼能打仗的老將了,而康熙本人又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根本不足為懼。他唯一擔心的是自己的兒子吳應熊。不過想來想去,他認為吳應熊剛剛娶了公主,清廷最多拿其做人質而不會傷害他,遂放下心來。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這股東風一到,就可以放心反了!
-
15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吳三桂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影響了中國近幾百年的國運。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先從吳三桂的個人經歷說起。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諡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後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以上可以總結吳三桂反清的原因基本就是因為康熙皇帝在親政後想要撤藩,吳三桂明白歷史上被撤的藩王大多數都沒好下場,所以他必須要為自己以及子孫後代的權益做打算,毫無疑問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反清。
-
16 # 歷史痴
這些年關於吳三桂降清和反清的傳聞有很多。
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也好,為父報仇也好,都只是表象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吳三桂降清同樣是因為利益,吳三桂率軍準備去北京勤王的時候是為了立功,他出發的時候北京還沒有破。
但是在他勤王的途中,李自成已經攻破了北京城,並派人前來說降。一開始吳三桂是持觀望態度的,無論是李自成的農民軍,還是滿清的八旗軍,都需要他和他鎮守的山海關。選擇向誰投降,主動權在吳三桂手裡。
但是後面得知了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之後,包括關於他父親吳襄還有陳圓圓的傳聞,作為一個有些見識的軍頭,吳三桂知道李自成不足成事,所以為了自己的長期利益他選擇了降清,開啟山海關,迎接多爾袞的大軍進關,李自成果然被殺的屁滾尿流,不久之後就兵敗身死了。
至於後來的反清,同樣是因為利益。
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之後,多爾袞、順治皇帝都承諾他吳家永鎮雲南。吳三桂也是打算像前明的沐王府一樣,當雲貴土皇帝。
但是康熙親政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收拾了鰲拜和他的黨羽之後,康熙已經完全把朝廷的實權抓在了手上,開始著手推進削藩,這直接侵犯了吳三桂的利益。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把雲貴川經營的很有聲色,差不多到了土霸王的地步,本來就有割據的心思了,再面臨小皇帝康熙的削藩刺激,怎麼會束手就擒呢?
-
17 # 歷史這把火
鎮守山海關,衝冠一怒為紅顏。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的兵力,不足以對抗強大的滿清也不足以對抗李自成大順王朝的起義軍,所以他在看到挽救大明無望的情況下,只有從二者中選出一個新的主人。本來就對李自成的招降心存疑慮,在要打算投降李自成所謂大順王朝的關鍵時刻,得知李自成的副將李宗敏將吳三桂心愛的小妾陳圓圓霸佔了,誤信從京中逃出奴僕謊報吳襄全家被大順軍抄沒。吳三桂投降大順,本就心不誠,從北京傳來的訊息又使他疑竇頓生,擔心是李自成對自己設的騙局,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暴怒之下,開啟山海關,引來清軍攻打已佔領北京的李自成,最後滅了農民起義軍的主力。
走投無路,投降清軍。
洪承疇、祖大壽等明將相繼投降清軍,得到了皇太極的重用,經過投降將領不遺餘力地勸說,吳三桂也看清李自成的農民義軍的紀律及作風,管理上存在嚴重缺陷,前景堪憂。最終,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經過權衡利弊,吳三桂選擇了歸順入關的清軍。
被逼無奈,發動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入關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下令撤藩。吳三桂的被壓在北京做人質的兒子吳應熊,被康熙所殺,年近七旬的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吳三桂在衡陽病逝,三藩之亂遂告結束。
回覆列表
康熙撤掉三藩,吳三桂起兵反清。康熙掌權後,進行一連串的針對三藩的動作,包括削減兵力,讓吳三桂交出將軍印信,這肯定讓吳三桂不爽,也意識到朝廷開始不信任他。後來康熙直接下令撤掉三藩,這讓一把年紀的吳三桂怎麼受得了,坐享天年是不成的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就地反擊,於是吳三桂集結其他勢力,起兵反清。吳三桂出師旗號不對。當時吳三桂可是打著光復大明的旗號起兵。要知道,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還把南明的皇帝趕盡殺絕,為清朝的建立做了很大的貢獻,自己還因此當上了平西王。明明是自己幫清滅明的,現在又光復大明,這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了。雖勢力眾多,但力量分散,各自為攻。吳三桂是將門之後,其父親是總兵,舅舅是武將,從小練就一身武藝,還擔任過遼東總兵,也是從戰場上走過來的人,軍事才能還是有的。他一起兵,眾多人馬響應,可都是各幹各的,相互之間也不信任,不聽統一的指揮,力量過於分散,內部各勢力對反清也是搖擺不定,並不是一致對外。遇事不決,最後兵敗。吳三桂,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和各路的支援,出師還算順利,不久就打到了長江邊,與清軍隔江對峙,但在是否渡江的問題上猶豫不決,這樣一來給清軍有了整合力量和對策的時間,也同時消耗了自己的力量,最後兵敗。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